第一篇: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四个全面”的三大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四个全面”的三大辩证关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提出的引领民族复兴的宏大战略布局。“四个全面”背后,是一以贯之的“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是高瞻远瞩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和辩证统一的战略思维。把握其战略思维,对深刻认识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具有重要意义。
“四个全面”是全局与重点的辩证统一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治国理政需要有大视野、大思路、大战略布局。尤其是在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有无科学的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至关紧要。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正确,就能够把国家引向兴旺发达的未来,否则,就会把国家领错方向,甚至导致灾难性后果。
“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所作出的引领民族复兴的宏大战略布局,是治国理政的总纲,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线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框架、总抓手、总遵循。俗话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大势者,不足以谋一时。”“四个全面”是党中央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从全局出发所作出的总的战略性决策。“四个全面”所涉猎的全局,包括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国内大局中,既包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历史性战略大局,也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一阶段性战略大局,还包括着眼前面几个大局,全方位、立体性地展开布局,迈开步伐,协调推进的这一具体性工作大局。其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总的战略大局。为了这一总的战略大局,几代共产党人励精图治,艰苦探索,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曾提出过引领中国发展的战略构想和施政方略,如“五年规划”、“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等都是服务这一总的战略大局的生动词汇。如今,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手中。“四个全面”的提出,不仅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总的战略大局,俯视当下国际国内大局,从实际出发所做出的英明决策,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目光远大,追求高远,矢志不移,立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写照。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战略思维的党,也是一个具有驾驭全局能力的党。在纵论国际国内大势、描绘改革发展蓝图时,总书记曾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有战略思维和战略眼光。战略思维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思维方法。战略思维的本质性特征是全局性,即思维内容上的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和前瞻性,思维空间上的广阔性,思维结构上的立体性,思维过程的超前性。战略思维展示的是看问题的高度和深度。“四个全面”正是我们党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以科学的战略思维和战略眼光,面对如何执政、如何治国、如何引领国家走向未来的重大问题,总揽全局,总体谋划,勾画出的宏伟巨制。毫无疑问,它是总书记治国理政大思路和大蓝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大战略、大手笔和宏观驾驭全局的大智慧。
“四个全面”不是从宏观到宏观,从全局到全局的高、大、全,而是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是宏观与微观、全局与重点的有机统一。“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2015年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对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阐述,也是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哲学基础的揭示。“四个全面”既注重从战略性、全局性高度整体谋划,使“四个全面”成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同时,还注重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注重从改革、法治、从严治党等影响中国发展大局的重点领域、重点工作入手,研究制定具体目标、标准、措施,使“四个全面”既具有全局战略高度,又具有重点抓手,不仅给世人展现了一幅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画卷,给人以振奋,也向国人展现了一幅具体工作布局图,明确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及标准要求和举措,每个目标、每项要求都清晰可见。“为何干?干什么?怎么干?”一目了然,给人以信心和鼓舞,规避了从理论到理论的空洞抽象的倡导,具有极强的实践操作性。可见,“四个全面”还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体,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四个全面”是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辩证统一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四个全面”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哲学理念。“四个全面”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相得益彰的顶层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得到迅猛发展,创造了诸多中国奇迹。但毋庸讳言,在中国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协调、不和谐的因素。如:改革进入深水区,难度、阻力增大;法治体系不完善,国人依法办事、官员依法行政尚未形成新常态;社会不公、腐败严重、环境污染等,引发民怨,增添发展负能量。如何协调发展与治理的关系,如何由大向强创造中国新奇迹,开创中国发展新境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指导,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以整体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和协调性思维,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全篇谋划,形成“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当今中国,“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彼此关联、相互牵扯,牵一发而动全身,那种单兵突进、剑走偏锋的决策只会捉襟见肘。因此,提出“四个全面”,正是应对时代新挑战,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主动的战略选择。
“四个全面”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它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统一于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统一于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各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印证、互为支撑,不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而且还构成了一个互为贯通的体系,这就是“一个目标系统、三个支撑系统”:全面小康是目标系统,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系统,全面依法治国是治理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是领导系统,后三者都是支撑系统。“四个全面”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系统紧密相连,是总布局与总方略、社会结构与社会动力、现代化道路与中国道路、制度建设与政党建设、治党治国与强军兴军的有机统一。
在“四个全面”系统中,每一个“全面”,都有其特定的定位,特殊的作用,共同促成这一系统的良性运行。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基础。宏伟目标要靠切实可行的科学举措来保障。“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二者共同成为助推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的“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全面从严治党”与其他三个“全面”相提并论,是实现前三个“全面”的根本保证。“四个全面”环环相扣,互相嵌入,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是执政目标、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有机统一。这四个“全面”,如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棋盘”上的战略“四着”,着着都下得好、下到位,方能互为犄角、满盘皆活。哪一个“全面”出问题、不协调或滞后,都将有碍于“四个全面”的整体发展。“四个全面”宛如相辅相成的四足鼎立,共同支撑治国理政的宏图伟业。
“四个全面”是历史现实未来的辩证统一
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任何一项重大治国战略的形成与出台,也往往基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有机统一。“四个全面”也是如此,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现实基础和对未来科学研判的积淀,是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辩证统一。从“四个全面”形成的过程也可以领略其所内含的历史、现实与未来辩证统一的战略思维的智慧。从全面建设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从深化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从依法治国到全面依法治国,从从严治党到全面从严治党,都体现了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历史的传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的战略思维和务实精神。
“全面”二字体现继往开来,表明我们在新的起点上,要开创一个全新的格局。“全面”彰显一种延续性,表明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以往方向、路线的一脉相承。“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都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尊重历史,沿着历史进步的逻辑前进;立足现实,以问题为导向,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的实际问题;面向未来,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从时代变革的大趋势中把握走势。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经验的基础上,运筹帷幄、全篇谋划、顶层设计所提出的。可见,“四个全面”并非是一味求新、求特的产物,而是基于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逻辑基础之上提出的。这一战略思想没有割断历史,更没有否定历史,而是以历史为前提和基础的。“四个全面”之新,并非另起炉灶之新,而是它面临的时代之新、问题之新、挑战之新和将历史、现实与未来高度融合之新。“四个全面”是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的战略布局,契合了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因应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彰显出致力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主动作为和思维智慧。
“四个全面”不是固定时,而是运动时、发展时。这就是说,“四个全面”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历史—现实—未来,是“四个全面”与时俱进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关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由一成不变的事物构成的,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既然是过程,就有历史、现实和未来三种状态的存在。“四个全面”也是如此。从“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中点”,在“四个全面”中起着目标导向作用,它本身就是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统一体。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其他三个“全面”都是着眼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立足现实的具体举措,它们如三驾马车,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四个“全面”必将与时俱进,动态更新,呈现出历史、现实、未来的辩证统一。
第二篇:三大思维能力辩证关系
三大思维能力辩证关系
在建设学习型政党过程中,学习能力是领导干部的基本素养,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是领导干部治国理政、富民安邦的必备素质,也是选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提高思维能力,根本是加强学习,着眼点是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涵养。
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的基本知识和领导干部如何提高三大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三大思维能力,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领导干部思维能力建设的基石。其中,战略思维是领导干部做好新时期各项工作的必然要求,是降低决策风险以及减少决策失误的迫切要求;创新思维是领导干部实现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必然要求,是加速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辩证思维是领导干部发挥积极“示范效应”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协调利益关系能力的迫切要求。
第三篇:“四个全面”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四个全面”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李慧 美术学院 艺术设计 20154911018
摘要
随着“四个全面”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又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在中国漫长的革命与发展道路中,实践证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指导中国的发展建设。
“四个全面”是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作为一个有机统一体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再一次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关键词】四个全面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最新成果
在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漫长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经过九十多年的奋斗,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夺取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指引全国建成了经济总量排世界第二的强国。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得益于“四个全面”的治国理念,得益于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相结合,形成了马列主义一次又一次的中国化,而“四个全面”是从2012年11月8日十八召开以来的短短三年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四个全面”的基本内容
“四个全面”,指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治国治党的新理念,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领会,对指导我国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抓住了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大会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容。之前,我们一直在建设小康社会,是奋斗的过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和结果。
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大,同时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大会指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防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中央全会从1921年建党以来,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同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任务、布局进行了全面部署。在国内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全面依法治国,给党的各级干部提出了新要求、新标准!
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是最接地气也是最受人民群众欢迎的表述。从公开的新闻报道看,这6个字合在一起表述发生在2014年底,到目前还不到一年的时间。但其主要精神总书记在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已经体现出来——“今天这个大会,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部署。”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到全面从严治党,是我针对党执政多年来党员队伍特别是领导干部队伍现状进行整改提高总动员、总要求。这一要求更为明确,是打老虎拍苍蝇、纯洁党的队伍、加强党的建设的理论和制度依据。有专家指出,对于管党治党来说,“全面”二字至少包 2
含三个层面。一是内容无死角,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二是主体全覆盖,从严管党治党不仅是党中央的责任,党的各级组织都必须贯彻从严治党要求。同时,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意味着一把手不仅仅“独善其身”,还要把班子成员管好,把下级干部管理好、教育好。三是劲头不松懈,要把从严治党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化。要让全画各族人民看到我党惩治腐败的决心,提振全国人民实现宏伟中国梦的信心。
二、“四个全面”的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四个全面”执政理念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如果把“四个全面”比喻成一架高速航行的飞机的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飞机前进的目的地,“全面深化改革”就是飞机的动力系统,“全面依法治国”就是飞机的安全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就是飞机的控制系统。由此可见,“四个全面”尽管讲的内容各不相同,分属不同的工作范围和领域,但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和辩证统一的关系,四个方面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整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和全依法治国是两项措施,全面从严治党是领导核心。
总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就要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两项措施: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闸门,到十八届四中全会高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旗帜,两次全会、两大主题、两份决定,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总体战略在时间上的陆序展开,是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两项有力措施。
领导核心: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建国66年来的实践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均进行了专门论述,不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对从严治党提出了新要求、新考验,也都把党的领导作为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就不会顺利、快速发展,3
就不可能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不可能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不可能在2020年短短5年时间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十八大提出“两个全面”到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四个全面”,虽然时间不长,确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列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2014年12月14日,总书记近日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需要指出的是,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虽然都提出过“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但“全面从严治党”是总书记在这次江苏考察调研中首次提出来的,并且是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组合在一起,作为“四个全面”首次提出来的。尽管此前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就这“四个全面”作出过一系列的重要论述,但在公开报道中,将“四个全面”并提,还是第一次,意义深远。
“四个全面”不可分割,不可偏废。围绕实现目标、如何改革、怎样治国、怎样管党的问题,“四个全面”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统筹上,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党对治国理政的认识提到了新高度。
三、“四个全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四个全面”的提出,必将坚持中国道路、宏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必将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使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四个全面”是2012年12月以来短短3年里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大会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这是第一、第二个全面的提出。
2013年2月26日至2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十八届二中全会,李克强就《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全会强调,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健全部门职责体系,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始。这是第二个全面的落 4
实。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国共产党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全会强调,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第二个全面的详细布置。
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召开十八届四中全会。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中央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在中国共产党93年的历史上是首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份规划执政党依法治国路线图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我们党研究第三个全面的工作。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全会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 5
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这是全面从严治党并“四个全面”写进第一次写进党的中央全会公报中。
由上看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到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再一次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最新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对落实第十三个五年计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四篇:全面把握“四个意识”的深刻内涵和辩证关系
全面把握“四个意识”的深刻内涵和辩证关系(人民要论)
舒国增
《 人民日报 》(2016年06月27日
07 版)
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这一政治属性要求每一位共产党员始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当前,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关键是增强“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是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做合格共产党员的必修课。这“四个意识”既有各自的规定性和明确要求,又彼此联系、互为支撑,相互渗透、相互依赖,集中体现为根本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要求,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全面把握“四个意识”的深刻内涵和辩证关系,才能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增强“四个意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现代政党作为政治组织,必然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回顾我们党的历史,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始终坚持讲政治。可以说,讲政治是我们党的一贯要求和特有优势。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坚持讲政治、增强“四个意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这是由加强党的建设的要求决定的。党的先锋队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制度和对党员权利义务的基本规定,党的组织原则和纪律要求,都决定了全党必须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
这是由当前我们党面临形势的复杂性、严峻性决定的。放眼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异常复杂严峻,可以说是世所罕见。我们党要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乘势而进,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就必须使全党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学会从政治上认识和分析问题,认清形势、把握大势,顺应时代潮流、推动改革发展,为人类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这是由我们党所担负历史任务的艰巨性、繁重性决定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为完成这一中心任务,中央明确提出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自身状况和面临形势任务的清醒认识。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矛盾。克服这些困难和矛盾,完成党所担负的历史任务,必须注重讲政治,从政治的高度认识和把握各种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政治意识强调政治方向,要求坚定信仰不迷失
政治意识通常表现为政治集团的政治思想、政治路线、政治文化和个体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信仰。不断增强政治意识,是我们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对全体党员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特有优势,是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的首要任务,也是合格共产党员的重要标准。
在“四个意识”中,政治意识是管总的,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都具有政治意识的涵义,都是讲政治的具体体现。增强政治意识,必须坚定政治方向和政治信仰,坚持政治原则和政治立场,保持政治警觉和政治清醒,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当前,少数党员干部政治意识淡薄,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立场摇摆,有的对涉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重大政治问题公开发表反对意 2 见,有的拿那些党已经明确规定的政治原则来说事。有的党组织觉得政治纪律是“软”的、“虚”的,对违反政治纪律的错误言行不在意、不抵制、不查处。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各级党组织增强政治意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特别是要做到忠诚于党的事业,学会从政治上分析和处理问题,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任何时候都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第一使命是爱党、信党、护党、跟党走。
大局意识强调认识高度,要求登高望远不短视
大局意识的基本内涵是善于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识大体、顾大局、观大势、谋大事。大局意识与政治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我们所说的大局,必然是站在政治高度的大局、紧紧围绕核心的大局、自觉主动看齐的大局。不断增强大局意识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坚持在大局下思考和行动,自觉从党和国家大局角度想问题、办事情、抓落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确保中央政令畅通。
大局意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识大体、顾大局,必须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来讲,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都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大局。就一个领域、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工作来讲,中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大局,党和国家的全局性工作是大局,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是大局。我们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大局搞服务、谋良策、抓落实、出成果,努力在大局中实现自身价值。就领导干部分管的工作来讲,也有一个形成“一盘棋”、共吹“一个号”的大局意识问题。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必须把自己的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去定位,尤其要时刻绷紧党性原则和政治纪律这根弦,不能搞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不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能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能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或以种种借口和理由脱离大局、妨害大局、给大局添乱。
核心意识强调力量聚合,要求集中统一不离散
增强核心意识的基本要求是不断增强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内在包含讲政治、顾大局、能看齐的要求。核心就是中心,是事物赖以生存和发展最重要、最关键的“圆心”。领导核心就是一个组织和集体的中心或者“圆心”,组织和集体的活动是一个个不同半径的“同心圆”。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核心意识就不能形成统一的意志,就不会有战斗力、号召力、凝聚力。
在95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坚持集中统一领导,始终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今天,我们党作为一个拥有8700多万党员、在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大党,要经受住“四大考验”、防范住“四种危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增强核心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继往开来、革故鼎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境界。实践充分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在国内外赢得崇高威望,全国人民真心拥护、由衷爱戴、高度信任和完全信赖的坚强领导核心。进一步增强核心意识,就要坚定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决策 部署,在思想上认同核心、在政治上围绕核心、在组织上服从核心、在行动上维护核心,在党言党、在党为党,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的意志贯彻到实际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方方面面,使之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用实际行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恪尽职守。
看齐意识强调步调一致,要求整齐划一不掉队
看齐意识源自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的报告。原话是这么说的:“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间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当前,不断增强看齐意识,就要听从党中央的指挥,服从党中央的安排,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坚持向党中央看齐。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所决定的,是我们党担负的历史使命所要求的,是每位党员干部的责任所在、义务所在。
不断增强看齐意识,要坚定理想信念。这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精神上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站不直、立不正,看齐就无从谈起。坚定的理想信念源于学、成于思、固于行。要切实加强理论学习,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要把学习和思考、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融会贯通,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特别是在“乱花渐欲迷人眼”时保持思想定力、战略定力、道德定力,沉着冷静地看齐;在“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时抵御住各种诱惑,拧紧固牢“总开关”,不碰法纪“高压线”,无怨无悔地看齐。总之,增强看齐意识既要有“思齐”的自觉,还要有“对齐”的标准,从而迈出整齐的步伐。(作者为中央财办副主任)
第五篇:全面从严治党视角下中国共产党软实力提升的四个维度
全面从严治党视角下中国共产党软实力提升的四个维度
[摘 要]时代精神嬗变与政治生态的转变,推动中国共产党前所未有地关注综合实力的提升。新形势下的政党竞争,更多的体现为软实力的竞争。因此,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推进,中国共产党应首先着手于软实力的提升。外向维度上,软实力提升应注重处理好党际关系与国际关系;内向维度上,政治价值、制度政策与组织作风是重点;现实维度上,政党转型与政党形象重塑是提升软实力的必然;未来维度上,实现长期执政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则是终极目标。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软实力;政党建设;国家治理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12-0040-03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不同国家在相互联结、全面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深度依存而又紧张对抗的复杂关系。以20世纪末期为临界点,此前的国家竞争多表现为军事、经济等硬实力的对抗;此后则更注重政治价值、文化和政策等的吸引力与影响力。这便是软实力的表征。最初,“软实力”一词是约瑟夫?奈针对国际政治问题提出的概念,他指出:“硬实力和软实力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影响力”。[1]
在现代政党政治中,“软实力”的概念,同样可以用于解释政党建设中的若干问题。“它是指一种能力,即不通过‘威逼’或者‘利诱’,而是通过‘吸引’为手段来达到目的能力。”[2]核心政治价值、制度设计、政策等的吸引、说服力、影响力以及凝聚力,是其主要表现。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了复杂而又关键的时期,作为核心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适应国内外、党内外新形势的要求,提升政党软实力,真正全面从严治党。提升中国共产党的软实力,笔者认为应主要从外向、内向、现实与未来四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外向:党情、国情和世情的压力
追本溯源,“软实力”这一概念肇始于国际政治中国家间关系以及国家竞争力的理论范畴,因此,这一词汇首先具有的是“外向性”的意蕴。“软实力的一个力量指向是对他国或他者的影响力、吸引力与说服力,即软实力的外向性。”[3]在中国共产党软实力的语境中,其外向性则可划分为党外与国外两个层次。
1.党外:中国共产党软实力提升与党际关系。在当前中??的政党制度框架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与各参政的民主党派的关系至关重要。党需要通过培育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完善民主制度、施行惠民政策和塑造政党形象等手段来增强各民主党派对其的价值认同、规则认同、利益认同与道德认同[4],真正实现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和谐党际关系。
2.国外:中国共产党软实力提升与国际关系。冷战结束后,文化交流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已经进入了“软实力时代”,国家间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较量,既依靠硬实力,更需要发挥软实力的作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依靠军事实力、经济力量的硬实力竞争转向了以政治价值观、思想文化为主的软实力竞争,软实力竞争成为当代国际竞争的主要方式。”[5]在当代的综合国力较量中,西方国家凭借经济、科技的优势,利用其政党制度来推行以自由、民主、人权为主的西方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进而实现其国家利益。中国置身全球化这个“伴随着意识形态运动的政治过程”[6]的环境中,随着中国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交流合作的日益频繁,西方意识形态的政治理念、价值观念也不断渗透,价值观的冲突会使部分社会成员模糊或失去原有的价值认同。在此背景下,我国要想抵御西方政党制度的影响,增强党的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就必须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软实力建设。
二、内向:政党建设的选择
在国际关系层面的软实力,来源于并受制于一国内部的价值、制度、文化和政策等,并通过其扩大和外溢作用,加强或削弱一国的软实力。“如果一种文化、一种制度、一种价值观对内部社会的民众都没有影响力、吸引力与说服力,绝对不会对外产生多大的软实力。这就是软实力的内向性。”在政党层面,软实力具有同样的特性。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软实力的内向性要求,理想与科学相统一的政治价值能吸引政治忠诚;严密有效的制度与政策能获得政治信任;优良的组织作风能树立政治权威。
1.政治价值与政治忠诚。“大凡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是灵活的,以便得到新的团体的忠诚拥护,或者作为外在条件变化了的结果仍能得到旧有团体的忠诚拥护。”[7]革命时代已经渐行渐远,解放政治的思维与价值取向逐渐被生活政治(日常政治)所取代,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因此,中国共产党软实力提升必须首先从创建富有弹性和灵活性的政治价值体系出发。马克思曾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价值是通过无产阶级为主体的革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已经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在当前的生活政治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实现政治价值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结合,摆脱短期无法实现的理想带给党员群众的挫败感,同时获得价值与时俱进中新旧力量的拥护。
2.制度政策与政治信任。不同政党制度赋予执政党的使命大相径庭,因而其软实力建设的体系也侧重不同。“与西方国家竞争型政党政治相比,共产党软实力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共产党一身兼二任,是中国社会唯一的领导党和执政党,虽然共产党的领导与执政分属两种不同性质的权力和行动,但两者在现实政治过程和治理格局中又必须有机统一起来、衔接起来。”[8]因此,中国共产党的软实力需要制度设置的威信与政策执行的绩效来构建并得到事实确认。“信任是命令不来的,它源自我们心灵深处。”[9]中国共产党只有在政党政治框架中,既建构有效的制度和机制,又能以政策成功运作权力,达到制度可信、政策有效的情况下,才能获取民众的政治信任,才能巩固其执政合法性,也即提升并发挥其软实力的作用。
3.组织作风与政治权威。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年轻的政党,在其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总结出“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经验教训。管党治党的中心,即政党的组织作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尤其重视抓作风建设,“八项规定”、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及密集的“打虎拍蝇”,无不印证党对作风问题的警惕和重视。究其根源,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加固政治权威的重要举措。“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转型期特殊环境对政治权威的解构,因而,通过不断地“整风”,强化作风建设,纯化党员干部队伍,净化政治生态,通过立身正、为政正强化政治权威,开拓执政施政的新局面。
三、现实:政党现代化过程中的适应性变迁
作为一个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国家,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同步,也进行着自身的现代化。正如中国共产党反复强调的,执政的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在领导这个庞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也悄然地进行着适应性的变迁,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并重新塑造自己的政党形象。
1.中国共产党转型的内容。具体来说,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与代表性理论发生变迁,单一意识形态支配逐步向理性、务实、多元的意识形态转变。其次,政治传播由传统单向的政治传播向互动的政治传播方式转变,弱化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注重吸收整合民间多元化的政治观点。再次,政党权力“日益向常规化国家系统转化,展现权利与权力不断统一趋势,政党实力从依赖权力强制,向注重执政理念、执政行为与外部环境的内在统一转变”[10]。最后,反映在行动中,便是政治行为更加民主化、科学化与法治化。而这一系列的现代化转型尝试,正是中国共产党提升软实力的题中之义。
2.中国共产党形象重塑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形象是其软实力在道德层面的战略资源,是吸引群众对政党产生好感进而获取政党认同的重要内容。“道德毕竟代表了一种社会的或民众的或民心的价值要求,它从根本上给予政治价值合理性根据”。[11]中国共产党政党转型的显性标志,便是政党形象。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在积极转型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塑造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政党形象,包括组织的风气与党员尤其是高层领导干部的风貌,这二者分别从组织文化与个人魅力两个方面为中国共产党赢得良好风评,从而获得党内外人士情感、心理乃至智识上的青睐与支持。
四、未来:实现长期执政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与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是历史赋予的,从革命到建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最根本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想成功,就必须有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前提条件。相应地,中国共产党若要保持长期执政的地位,就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始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12]在现代化语境下,这一套制度体系就是治理体系,而促使这套制度运转的力量就是治理能力。不论是制度本身还是推动制度化,都是政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共产党软实力的提升,在现代化的环境中,具有根本性的色彩。
这是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与背景。提升软实力,是实现“如何适应政党治理现代化的开放的复杂环境,实现‘政党意识形态有效阐释执政理念’、‘政策与行为赢得民众信任’的目标”[13],化解当前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整合危机、信任危机、沟通危机、道德危机与国际影响力危机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王龙国.大陆“软实力”与大陆形象塑造[J].云南社会主义学报,2009,(2):47.[2]杨爱华.政治生态变革背景下的中国共产党软实力建设[J].党的建设,2010,(6):40.[3]蒋英州.对约瑟夫?奈软实力概念的解读[J].政治学研究,2009,(5):116.[4]韩慧政党认同视域下中国共产党软实力提升[J].湖北社会科学,2013,(5):41-42.[5]李云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软实力建设[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4,(6):95.[6]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79.[7]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北京:三联书店,1994:58.[8]上官酒瑞.共产党的执政软实力、公信力及制度化能力[J].理论学刊,2014,(8):33.[9]阿兰?佩雷菲特.信任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51.[10]丁长艳.新形势下执政党软实力特征及其风险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8):29.[11]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6.[12]蒋熙辉.当前制度建设中亟需解决的四个问题[N].学习时报,2011-11-23.[13]丁长艳.政党治理的现代化难题:中国共产党软实力的转型分析[J].理论学刊,2014,(9):20.?任编辑 董瑞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