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近我学习了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最近我学习了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觉得这次会议是我们党非常重要的一次会议,它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将勾勒出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这些有利于我们清晰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提出了重大改革任务。
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因为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然而“十二五”规划追求“民富”。“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国富”到“民富”的转变,让中国的富民之路又见曙光。
我们党依然关注民生,我们党在发展中取得的进展都是以民生为关注点,这会让社会各个层面得到实际的好处。”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十一五”期间突出的亮点。政府也进一步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解决民生问题中。“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未来五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党关注经济发展方式,为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新变化,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和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整体转型。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最重大的任务。
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十一五”期间,党和国家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大幅提升,举办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都体现了我们党高度重视民生、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取得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胜利。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通过学习, 我觉得,“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全面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研究和提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对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二五”还体现了以人为本,深切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在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包括产业优化升级、节约能源资源、保护改善环境、分配合理、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方式的历史转型。
作为党的一名预备党员,以后一定要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和要求,做好本职工作,深切落实科学发展观,踏踏实实的学习,全心全意的为同学服务, 时刻关注党的方针路线,同时向同学宣传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内容,让大家了解会议的议程,并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快速提升自己,并以实际的行动,尽职尽责的作风,服务同学,为构建和谐校园奉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敬爱的党组织:
最近17届五中全会胜利召开,通过对于17届五中全会的了解,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定于今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通过学习,使我对17届五中全会有了一定的了解,以下是通过互联网等方式使我了解到的一些信息,向党组织汇报一下 :
十七届五中全会有关“十二五”规划建议,将勾勒出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这些有利于我们清晰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任务。在“十一五”即将结束之际,五中全会的主要议程是研究关于制定“十二五”(2011至2015年)规划的建议。中国在继改革开放之后再次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
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因为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然而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国富”到“民富”的转变,让中国的富民之路又见曙光。
我们依然关注民生,我们在发展中取得的进展都是以民生为关注点,这会让社会各个层面得到实际的好处。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十一五”期间突出的亮点。政府也进一步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解决民生问题中。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兼顾保障和改善民生,“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未来五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次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包容性增长”,是对未来5年、10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次定调。发改委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认为,“十二五”时期国家会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资扶持政策。
我们关注经济发展方式,为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新变化,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和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整体转型。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最重大的任务。我们知道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一些专家认为,“十一五”期间,党和国家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大幅提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高度重视民生、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取得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胜利。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完成这个目标,目前已经„赛程过半‟,„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时刻关注党的方针路线,坚决执行,同时向大家宣传17届5中全会的内容,让大家了解会议的议程。同时认真学习,了解会议主要内容,快速提升自己。
敬爱的党组织:
最近我学习了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觉得这次会议是我们党非常重要的一次会议,它制定了 “十二五”规划建议,将勾勒出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十这些有利于我们清晰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任务。在“十一五”即将结束之际,五中全会的主要议程是研究关于制定“十二五”(2011至2015年)规划的建议。中国在继改革开放之后再次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
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因为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然而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国富”到“民富”的转变,让中国的富民之路又见曙光。
我们依然关注民生,我们在发展中取得的进展都是以民生为关注点,这会让社会各个层面得到实际的好处。”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十一五”期间突出的亮点。政府也进一步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解决民生问题中。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兼顾保障和改善民生,“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未来五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次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包容性增长”,是对未来5年、10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次定调。发改委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认为,“十二五”时期国家会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资扶持政策。
我是我们关注经济发展方式,为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新变化,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和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整体转型。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最重大的任务。我们知道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一些专家认为,“十一五”期间,党和国家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大幅提升,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高度重视民生、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取得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胜利。
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完成这个目标,目前已经'赛程过半’,'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我们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时刻关注党的方针路线,坚决执行,同时向大家宣传17届5中全会的内容,让大家了解会议的议程。同时认真学习,了解会议主要内容,快速提升自己。
第二篇: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开展创先争优活
动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做出战略判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时期。这种清醒的分析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为“十二五”宏伟蓝图确立了战略方位,为我们满怀信心迈向“十二五”提供了奋斗目标。“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党和各族人民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身为路政人员,认真学习领会好五中全会精神更是刻不容缓,从大的方面讲,对于我们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落实党的十二五规划,提高本单位职工生活水平上讲,和谐职工关系,提高工作积极性也有现实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五中全会认为:放眼世界,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从大势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纵深发展,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演化,各国加强对华经济技术合作的意愿进一步增强。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这是我国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有机遇也有挑战,挑战中孕育着机遇。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进一步奠定我国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有利地位。立足国内,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提升了发展本领、创新了发展理念。我国发展的条件和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群众发展的热情与愿望十分强烈,这些为我们再上新台阶奠定了信心和实力的基础,蓄积了强劲的发展势能。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这些决定了我们再上新台阶必须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大的气力。这是我国发展存在的内部条件,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并存,不利条件中也孕育着新的机遇。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
历史一再表明,能否抓住机遇,决定了一个国家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抓住了机遇,后发国家就有可能实现跨
越式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弄潮儿;丧失了机遇,强盛的国家也可能停滞不前,成为时代发展的落伍者。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们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立足点,也是我们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关键所在。全党同志要统一思想认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朝着既定奋斗目标迈进。
如何落实十七大的五中全会精神呢?那就是与当面的各项工组结合起来!特别是高度重视创先争优工作,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有力抓手,作为加快推进公司传统服务向现代服务转变的重要保证。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创先争优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要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当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的重中之重。把学习全会精神与开展好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切实把活动成效体现在用全会精神统一党员的思想和行动上,体现在党组织和党员为实现“十二五”的目标上。要在加强理论武装中夯实创先争优基础。积极认真学习领会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抓创先争优、促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以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
二、紧紧围绕工作中心任务开展创先争优。始终把立足本职岗位、服务中心工作作为根本要求,把破解发展难题、完成重点任务
作为实践平台,把发挥模范作用、争创一流业绩作为检验标准,努力做到“四个落实”:把创先争优落实到完成工作中心工作上,把创先争优落实到建设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上,把创先争优落实到改进服务作风上,把创先争优落实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上。
三、要以有形的组织活动来落实创先争优。要从四个方面深入推进:一是要持续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确立先进的学习理念,培育永无止境的学习精神,探索管用有效的学习办法,不断提升自我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二是要继续创建“党员示范岗”和“党员示范窗口”。三是要切实落实公开承诺。要在认真设定承诺、公开做出承诺的基础上,切实践行承诺,严格议诺评诺,推动创先争优活动落到实处。四是要深入开展五比五看活动。通过比和看,让大家衡量有标准,学习有榜样。同时,注意选树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真正做到“三个亮出来”,即搞承诺把党员身份亮出来;比奉献把党员业绩亮出来;树典型把党员标杆亮出来。
四、切实加强对创先争优活动,确保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有效地持续推进。一是要上下联动。把创先争优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出安排部署,抓好组织落实,形成经常向上级汇报,经常下基层或与下面党员群众联系的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二要典型带动。要把发现、树立、宣传、推广先进典型作为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充分激发广大党
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形成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三要党群互动。党组织要认真抓好党群共建创先争优,充分发挥工青妇组织的优势和作用,使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与工青妇创先争优相互促进,形成齐争共创良好局面。四要考核驱动。要把创先争优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党建工作考核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将考核结果作为考核单位党建工作和评价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做出了新的规划和新的任务,每个党员每个公民都有义务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争先创优是落实新精神的具体表现。我们要乘党的十七大五中全会的强劲东风,踏踏实实做事,勤勤恳恳奉献,为祖国为党作出新的成绩。刘慧玲2011年元月7日
第三篇: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时间地点: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会议精神:大会集中讨论审议“十二五”规划建议。
1、“十二五”发展所处和“两个时期”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2、“十一五”成绩概括(三句话)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3、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一个坚持、四个更加)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4、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
5、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6、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工作任务(“五个要”)。
7、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10、全党必须认识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第四篇: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专题
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专题
2010-10-28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要点 ★五中全会公报解读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要点
五中全会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五中全会:“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全会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中全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社会领域一场深刻变革 全会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 1 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五中全会: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全会强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五中全会: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五中全会: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全体共产党员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 念。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带领广大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全会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要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要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积极扩大两岸各界往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加国际合作,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五中全会: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五中全会公报解读
专家解读公报4大亮点 5个“坚持”表述明确转型路径
公报中没出现GDP的指标
公报摘录: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专家解读:中国人民大学财经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分析,这次公报中没有出现GDP的指标,而是说长期平稳较快的发展。这意味着,在下 一步经济发展中要兼顾增长和稳定两个方面。这正是十二五与十一五规划的最大区别,保持长期稳定的增长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实现。
一是要均衡发展。十一五前,我国经济发展主要强调的是GDP发展速度。而完成这个速度的手段主要靠扩大投资来实现。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保持长期稳定的增长,就要从多方面均衡的推动。二是实现经济模式的转变。在十二五期间,是实现从传统粗放、数量型的经济模式,转向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新经济模式的关键五年。这个新旧模式的交替时期,如果发展得好,就会促进经济长期稳定。此外,此次制定的政策,考虑的是效果,而不是速度。经济增长的效果好了,也会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福利。
5个“坚持”表述明确转型路径
公报摘录:全会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专家解读:北京社科院院长助理、经济研究所所长赵弘表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改革的再深化、发展的再跨越,也可以看成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二个里程碑。
提到全会公报中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赵弘说,把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再次强调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群众基础,或者说是基础动力,改革开放则构成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直接动力。从投入要素看,要把科技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手段,人才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保障。同时,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模式上,要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低碳环保产业,推动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国民收入蛋糕”居民要多切
公报摘录: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专家解读:赵锡军说,在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不管是生产收入、投资收入、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都有很大提高。但相对而言,政府、企业和投资者的收入提高得更快、更多,而普通劳动者,尤其是部分省市出外打工的农民工,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但收入提高的速度太缓慢,这种状况对经济的长期发展极为不利。
提高居民的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及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人们的收入,可以刺激消费品市场,更大地拉动内需。收入的提高也会缓解劳资之间的矛盾,为社会的稳定发展打下基础。
改革前三十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今后,我们主要的工作是,带动大多数人共同致富。
首次明确消费的首要战略地位
公报摘录: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专家解读:赵弘表示,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意味着我国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双轮驱动的宝贵时期,蕴含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做足做好国内需求、消费拉动这篇大文章,将使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更加全面协调。
纵观改革开放前30年,我国以出口加工、依赖外部市场作为发展的重要方式,取得了积极成效,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外贸进出口额的增大,国际环境对中国发展的约束也日益增强。同时,长期依赖于外部市场,简单的出口加工对于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也带来不利影响。
细数五中全会公报中五大“新意” 有新提法有顺序变化
十七届五中全会闭幕后,各界权威专家纷纷对会议《公报》进行解读。日前,多位专家在接受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采访时指出,五中全会《公报》中体现出来最大的特色是务实、具体,且新意颇多。
新意一:“消费”、“投资”、“出口”顺序变化
《公报》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本次全会关于“消费、投资、出口”的表述,是在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后做出的策略调整。以前常常把出口、投资和消费比喻成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本次 5 《公报》中消费、投资和出口再度被提及,只是顺序已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消费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新意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具可操作性
《公报》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社会研究所研究员丁元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十一五”期间也有所提及,但本次《公报》在这句话的前面,加上了“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个前提,这就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个目标更具体化,操作性更强。
丁元竹认为,所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保证每个公民都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和机会,没有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一切都是空谈,因此《公报》中对这一提法的补充,是一大亮点。
新意三:首提国土空间高效利用
《公报》提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中共中央党校校委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认为,实施国土空间高效利用,这是本次公报的新提法。
周天勇解释说,国土空间高效利用就是把整个国家的国土划分为比如说经济发展优先区、生态保护区域等不同区域,从未来整个发展的格局、布局来看,要按这些功能分区来进行经济建设,进行项目、路网、城市、工业区的布局。不能因为城市建设把大量粮田、生态用地都占了。因此保证国土空间高效利用目的就是在未来要按照国土空间的功能来布局项目,进行经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
新意四:将文化产业上升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公报》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认为,《公报》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一个支柱性产业,这个提法是比较新的。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软实力,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并且提出文化产业是一个支柱性的产业,这个提法是比较新的。所谓支柱产业就 是对我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生产方式都会有影响作用的产业。从这个角度来讲,未来文化的发展、文化产业的进步,对于我们的生活方式、社会是会有影响作用的。
新意五:根据现实需求提出了不同的改革推进目标
《公报》提出,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公报》强调改革是一个很大的亮点,在改革问题上态度非常明确。《公报》还根据改革的现实需求,提出了不同的改革推进目标,这是有针对性的表述。比如,在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上显得力度不够,还存在很多与市场经济体制不适应的体制机制,就是要在已有的改革基础上加大力度的问题,因此是“大力推进”。公报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提出得相对比较具体,比如提到了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等重点任务。这就和以往的表述有所区别。
解读五中全会公报:最大特色是务实 多了具体可操作举措
会议《公报》发布后,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中央党校校委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
周天勇表示,五中全会《公报》中体现出来最大的特色是务实,少了抽象概念的表述,多了具体可操作的举措。他认为,《公报》中传递出的一个信号就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保障和改善民生”将在未来五年的改革中得到全面加强,各领域改革有望得到更加协调和统一的推进。
周天勇注意到,《公报》中多次提到了“转变”,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明确指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重要支撑、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要着力点,以及强大动力,强调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周天勇说,《公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公共服务、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等具体方面做出部署。《公报》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报》中指出,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周天勇说,“两个比重”的表述更是为增加劳动者收入提出具体要求。
怎样理解“包容性增长”?
对于“包容性增长”一词,许多人都是第一次听说,甚至包括经济学家。其实,“包容性增长”这个概念,是2007年由亚洲开发银行首先提出来的,也是国际组织在近10年间逐渐完善的一个概念。
包容性增长即为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它涉及平等与公平的问题,包括可衡量的标准和更多的无形因素。而所谓包容性增长,寻求的应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包容性增长包括以下一些要素: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强调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重视社会稳定等。
倡导机会平等是包容性增长的核心。强调机会平等就是要通过消除个人背景不同所造成的机会不平等,从而缩小结果的不平等。
虽然包容性增长相对是个经济概念,但它与近年来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际上一脉相承。我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本身就具有包容性增长的含义,只有更加全面、均衡地发展,才能使得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步进行。如果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那么包容性增长这一新概念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对机会平等的强调。
一般来说,包容性增长主要还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而各成员国之间的包容性增长,更多的是指,贫困的国家在全球的区域性增长过程中能够受益更多。
践行包容性增长关键在于全社会各界人士要讲“包容”。包容是一种境界,只有各界人士有博爱的心、博大的胸襟,胸怀坦荡、无私无畏,才能自觉行动起来,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用博爱的心、博大的胸襟践行包容性增长,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发展,共同享受发展成果。
“十二五”蓝图: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 曹立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确定,在“十二五”规划的蓝图中,改善民生将是最绚丽的亮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是内需不足,提高消费需求是启动内需的关键。例如,在目前占我国人口比重最大的是农民,作为潜在的消费主体,农民的内需远没有启动。2009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5253元,加上社会保障不足,严重抑制了农民的购买意愿。试想,如果7亿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那将成为拉动我国内需的巨大力量,也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空间。因此,需要通过改善民生,提高低收入者阶层的收入水平、启动农村市场,提高国民消费率,真正启动有支付能力的国内需求。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在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产能过剩,对外部市场过度依赖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投资是派生需求,是中间需求,消费才是最终需求,因此,只有依靠消费拉动,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内需循环与良性互动。另外,突出的民生问题涉及教育、医疗、住房等行业的健康发展,而这些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大都涉及服务业的发展,因此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可以大力发展教育服务、医疗服务、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等,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发展局面。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体制转变的必然选择。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必然要求强化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责,着力提高政府的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等。因此,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契机,加大政府体制改革力度,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提高政府管理社会的能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执政为民的必然选择。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宗旨是为了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富裕人民,让人民充分享受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是经济发展的根本落脚点,也是国家强大的根本目的,更是我们党的使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深刻变革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授 赵振华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
第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如果说以前历次思想解放更多是寻求政策层面的突破,要求体制松绑,那么现在解放思想更多地需要提高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文化、教育素质,更快地适应科学发展。思想的解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需要我们深入地刻苦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思想和观念决裂,特别是与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而不顾及环境和社会代价的传统思想决裂。
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切身利益,如何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国家利益,需要审慎处理,处理好了社会就稳定,处理不好就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源泉,最终殃及全社会。
第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进步和创新将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当前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次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需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同时又将深刻地改变人类的命运,我们难以想象5年之后、10年之后、20年之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第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不仅仅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更多的是要解决人与经济、经济与社会、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环境、经济与文化等一系列各个层面的问题,而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要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确保改革发展成果为人民共享是改革发展方向
中央党校党建研究部副主任 戴焰军
让改革发展的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是我们改革发展的目标指向,也是指导我们改革发展的一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这一目标的实现,从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制度本质要求,到江泽民提出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建方向,再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重大战略方针,其主要目标就是要实现这一点。但是,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客观上的不平衡性,以及我们在发展过程中相应的政策、法规、制度一下子还很难健全完善等原因,事实上我们在改革发展中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以及社会各群体之间的不平衡始终存在,甚至在某些方面有不断扩大之势,发展中居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过低和劳动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比重过低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都严重的影响到是改革发展成果为人民所共享这一目标的实现。
事实上,确保改革发展成果为人民所共享,不仅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发展的方向,也关系到我们党执政宗旨的体现和社会主义制度本质要求的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能不能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在执政过程中能否协调好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证社会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同时,这也是党要领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根本原因,因为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从根本制度上保证中国共产党这一根本宗旨的实现。当然,根本制度的要求,要通过一整套具体制度和体制机制来实现,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就是为了通过各方面制度的完善和体制的更新来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同志强调:如果出现了两极分化,那就意味着改革的失败。
就是基于对我们当前改革发展现实中所存在的问题的清醒认识和对改革发展目标原则的坚持,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所通过的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把社会利益分配问题放到了更为显著的地位,并且明确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制度和体制层面的要求。应该说,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确保改革发展成果为广大人民所共享方面又一个重大的战略性举措。在这方面,关于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如何提高劳动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比重,如何通过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如何通过完善一次分配、二次分配中的政策、法规、制度,缩小社会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如何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和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等等,《建议》都不仅有宏观的战略统筹,而且有微观的具体措施。
为保证《建议》所提出的各项目标和要求能够在未来五年和以后的长远发展中真正得到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还对全党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应该说,所有这一切,都为确保改革发展的成果由广大人民所共享再一次提供了更为充足的条件。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在目前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和转型时期,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是摆在我们党面前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对此,我们既要保持足够的信心,也不要盲目乐观,关键是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按照党中央的要 求和部署,扎扎实实推进每一项工作,把确保落到实处,如此,则民之大幸、国之大幸、党之大幸。
第五篇: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高桥乡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高桥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
高政办发[2010]
号
各村委会,各企事业单位,学校:
:
经乡政府研究同意,现将《高桥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
执行。
2010年3月16日
高桥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我乡应对涉及公共危机的突发环境污染应急事件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保护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首要任务,建立环境污染事件风险防范体系,提高环境污染事件防范和处理能力。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乡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坚持属地为主,各村委会、乡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和权限,负责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实行分级响应,在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责任单位和事发地必须作出“第一反应”,果断、迅速采取应对措施,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全力
控制事态发展,并立即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
(3)协同应对,科学处置。在乡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针对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污染的特征,采取的措施与环境污染事件造成的危害范围和社会
影响相适应。
编制依据
依据《渭南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潼关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以下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1)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10人以上、50人以下的环境污染事件;
(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较大或对生态有较大影响的环境污染事件;
(3)因环境污染事件造成跨乡、县行政区划的环境污染事件;
(4)县环委会需要指导、协调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5)核与放射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另行制定。
机构与职责
成立高桥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中心,统一领导全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由乡政府领导担任总指挥,成员单位由环保、卫生、派出所、交通、水利、武装部等部门组成。主要职责有:指挥和协调全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准备与应急响应工作;决定污染事件应急重大事项;及时向县政府报告监测情况和应急处置情况,协调确定宣传报道事项;指导做好善后和灾后重建工作。
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中心下设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办公室设在乡社会事务中心,主要职责有:协助应急中心实施应急预案;落实应急中心的指令,制定应急响应方案;甄别环境污染事件等级,提出预警级别建议;建立和维护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信息平台;开展相关人员培训和应急演习工作计划。
各村委会、企事业单位、学校要成立相应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中心,负责指挥本辖区内的突发环
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工作程序
进入Ⅲ级应急响应后,乡应急中心立即投入运作,设立应急指挥部,指挥、协调全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置。指挥部根据实际情况,派出若干由相关部门组成的现场监测组、抢险救援组、后勤保障组等工
作小组赴现场进行处置工作。
成员组成
乡突发环境污染应急中心由下列成员组成:
总指挥:乡长 冯兴亚
副总指挥:副乡长 马玮玲
成员:
(1)乡政府办公室
李彬社
(2)乡武装部
梁红杰
(3)派出所
梁军战
(4)乡财政所
徐建
(5)乡交通站
杨应战
(6)乡水利站
王青利
(7)乡卫生院
张进锋
(8)乡其它有关部门(依据事件类型临时增加)
各成员单位职责
总指挥:负责重大决策和全面指挥。
副总指挥:按分工负责指挥、协调各成员单位的应急救援工作。
乡武装部:根据总指挥的决定,组织民兵参与抢险救援。
乡政府办公室
(1)负责指挥部内部的信息沟通;
(2)负责向上级政府报告应急救援进展的情况;
(3)对正、副总指挥的命令执行情况跟踪反馈;
(4)为指挥部提供车辆运输、通讯及后勤保障;
(5)负责应急救援涉外人员的安置和处理。
(6)统一协调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的信息发布工作;做好应急救援中先进事迹的宣传和群
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乡派出所
(1)负责在第一时间进入事故现场,封锁危险区域、设立隔离区,实行交通管制、维持治安秩序,组
织疏散人员;
(2)根据事故性质、危害程度、影响范围,适时调集消防、交巡警、治安等警力参与救援;
(3)协同有关部门做好事故现场的记录、视听资料、证人证言收集等取证工作;
(4)负责事故中失踪、死亡人员身份的核查及对死亡人员的法医鉴定工作。
乡财政所
负责应急救援资金的安排。
负责为应急救援提供相关企业基本情况资料和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市场信息;对灾后生产经营单位恢
复正常生产经营给予政策优惠。
乡交通站
(1)负责渭河水上应急救援工作;
(2)负责应急救援所需的物资和人员疏散交通运输车辆的调度;
(3)负责桥梁、道路的排险、疏通、修复工作;
乡卫生院
(1)负责事故现场受伤、中毒人员的抢救工作;
(2)负责事故发生区域疫情监测和防治工作;
(3)负责向应急中心和上级卫生部门报告人员伤亡、疫情监测及防治情况;
(4)在紧急情况下向兄弟城市或上级卫生部门寻求医疗支援。
乡水利站
(1)负责对相关河流、水体的应急控制处置工作;
(2)负责提供相关水文资料。
预警预防
环境污染事件的预警分级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分级相一致,共四级,分别用红、橙、黄、蓝色表示。Ⅲ级预警由县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中心确认后发布。
预警预防措施
收集到的有关信息证明环境污染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按照相关应急预案执行。
进入预警状态后,事发地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发布预警公告;
(3)转移、撤离或者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并进行妥善安置;
(4)指令环境应急中心成员单位进入应急状态,环境监测部门立即开展应急监测,随时掌握并报告事
态进展情况;
(5)针对环境污染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闭、隔离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行为和活动;
(6)调集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所需物资和设备,确保应急保障工作。
应急响应
分级响应
Ⅲ级环境污染事件由镇江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中心处置,超出本级应急处置能力时应及时请求上
一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启动上一级应急预案。
信息报告
环境污染事件责任单位的责任人以及负有监管责任的单位,在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后,应立即向110报警,同时报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行政主管部门。
报告信息内容应包括事件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污染程度、人员受害等
情况,并注意及时续报进展情况。
响应程序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事发地应立即组织、指挥本单位的环境应急工作,并及时将污染情况和应急工作情况上报。乡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中心办公室迅速了解污染情况,确定应急响应级别,启动相应
级别预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指挥协调和紧急处置
指挥协调主要内容
(1)提出现场应急行动原则要求;
(2)派出有关专家和人员参与现场指挥部的应急指挥工作;
(3)协调各级、各专业应急力量实施应急支援行动;
(4)协调受威胁的周边地区危险源的监控工作;
(5)协调建立现场警戒区和交通管制区域,确定重点防护区域;
(6)根据现场监测结果,确定被转移、疏散群众返回时间;
(7)及时向县政府及相关部门报告应急行动的进展情况。
信息发布
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由县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中心办公室统一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正确引导
社会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