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叙事结构与电影赏析《城南旧事》
《叙事结构与电影赏析<城南旧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了解作品创作的特色——散文美:了解《城南旧事》里“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二、理解作品的叙述视角与创作意图的关系。
三、理解电影通过视像——造型语言表现人物的特点。活动安排:
一、赏析影片《城南旧事》:
①英子的眼睛对于影片有什么重要作用? 讨论问题:
电影中小英子在外形上有什么特点?(形式:学生交流。)明确:英子在外形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双大眼睛。导演曾经这样评价她的扮演者沈洁:“(她)有一双非常贴合那个时代孩童的、会说话的眼睛„„”。追问:英子的眼睛对于影片有什么重要作用?
影片就叙事视点来看,正是透过小女孩“英子”一对童稚的眼睛看世界,从头至尾,由英子的第一人称观点循序发展,她既是懵懂的孩子——一个好奇的旁观者,又是叙述主体,体验着复杂的成人世界,并随之逐步成长。从这个角度,它也可以是一部主角经历人生磨难成长的小说。
②叙述视角与创作意图的关系? 讨论问题:
大家知道,电影是一门视觉艺术,它主要通过场景(人物变化或者地点转移)来展开故事。请大家回想电影,将电影划分为几个场景?(形式:学生交流)教师明确:
所有的场景都有英子参加,英子是故事的主人公。
部分之间好像不太连贯,是两条线索(妞儿与秀贞)的交错,至结尾才合而为一。同时,还有一些情节似乎与整体联系不多,比如看“出红差”和爸爸教英子写大字。③串珠式的结构方式的作用? 讨论问题:
有人说《城南旧事》的结构是串珠式的,你觉得该如何理解? 教师明确: 首先,“串糖葫芦”反映了电影结构上表层的分块特点,似乎各个部分连接不紧密,像糖葫芦上一个个的果子;然而,《城南旧事》又不完全是一个个散果,糖葫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有一根签子,把所有的散果连缀起来,对于《城南旧事》而言,这个“签子”就是叙述者,也就是英子。她使各个部分到结尾成为有机整体,读完之后回过头看,看似无联系的部分之间实际上是有着密切联系的。这正是作者设置悬念的技巧。同样,影片中的某些部分,如看“出红差”与“爸爸教英子写大字”看似闲笔,其实却有着深意,是为了说明英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教育与她自己亲眼见到的社会有很大不同,他们教英子的都是正面的东西,而英子亲眼见到的却大多是丑恶面。
第二篇:电影《城南旧事》的叙事美学
电影《城南旧事》是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1918~2001年)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编剧署名伊明。伊明是老编剧、老导演,生于1913年,笔名阮潜,曾导演过《无形的战线》(1949年)《革命军中马前卒》(1980年)。小说作者林海音祖籍台湾,1918年在日本大阪出生,5岁时随父母到北京,居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回台。林海音在北京度过了她的童年、青年时代,并在北京结婚生子。北京对于她,就像是第二个故乡。《城南旧事》写于20世纪50年代,可以说是林海音对北京那段童年生活的回忆。她说:“我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小说由五个片段组成,连缀成一个长篇。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陆对台政策发生改变,由“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1981年,时任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提出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其中第二条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老导演伊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看到《城南旧事》这本小说,很喜欢,于是改编为剧本。后来,伊明将剧本交给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陈荒煤。陈荒煤觉得很不错,就推荐给上海,上海电影制片厂就找了吴贻弓。吴贻弓当时刚刚开始独立导演,拍了《巴山夜雨》及《小花猫》两片。吴贻弓看了剧本后,要求看原著,看了原著,非常喜欢,表示如果要他拍,他要重新编。后来吴贻弓重新写了一份导演工作本,为了尊重前辈,编剧仍用伊明先生的名字。
吴贻弓非常忠实原著,他特别研究了林海音的前言、后记,从那里总结出“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把握住电影整体的韵味。1983年拍完电影后,吴贻弓写了一篇《童年的梦──我和“城南旧事”》,说:“„„我一直沉浸在作者心灵中的童年里,也一直沉浸在自己心灵中的童年里„„这一年来,我像是醒着,又像在梦里,我听见了一声声遥远又清晰的呼唤,我看见了五光十色、朦胧而又耀眼的斑斓„„就这样,我把小说《城南旧事》搬上了银幕„„但愿它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就像小说曾给人们带来过的那种纯真、质朴、含蓄而隽永的美的享受一样。”由于当时两岸隔绝,林海音并没有第一时间看到由她小说改编的电影,直到1984年才在美国她大儿子的家中看到。当时她就很喜欢,认为它拍出了原著中的“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这部电影放映后,屡次获奖,如1983年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乐奖,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金鹰奖”,第十四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思想奖”,第十届厄瓜多尔国际电影二等奖“赤运奖”。中国台湾《世界电影》评选它为80年代大陆最佳影片。电影《城南旧事》在艺术上最突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散文风格,评论界称之为散文化的电影。电影属于戏剧艺术,一般而言,戏剧更讲究矛盾冲突,讲究戏剧效果,要求情节有高潮和逆转。但所谓法无定法,艺术的突破有时候往往是对某些成为模式的艺术套路的背叛;而且,从更广的范围来看,各种艺术门类之间并非老死不相往来,而是经常可以互相“串门”,吸收各自的长处。只有这样,艺术才有突破,才有永久的生命力。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文学艺术是处于创新的潮流中的,这很大的原因是对50~70年代形成的文学艺术规范的一种反叛。一方面是在政治上,赋予了作家更多的创作自由,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不再是那种附庸关系;另一方面是在审美规范上,要突破过分强调情节、戏剧冲突,强调斗争的创作模式。当时在诗歌上,有所谓的“朦胧诗”,在小说上,有“意识流”和“诗化小说”,而在电影上,则有《城南旧事》以及后来的《黄土地》。总的来看,这是一个“非情节化”的潮流。
就电影《城南旧事》而言,它的散文化风格却是来源于小说本身所有的风格。在现代小说史上,这种散文化的抒情风格的小说也是有历史的,最早的可以溯源到鲁迅的《故乡》,然后是废名、沈从文、萧红、汪曾祺等,只是这一类小说在20世纪50~70年代逐渐式微。汪曾祺曾说过:小说和散文之间,只有薄薄的一面篱笆,是经常可以突破的。这类带有散文和抒情色彩的小说是有着特别的审美味道的,它在小说《城南旧事》中就表现为“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散文化小说的一个共同的文体特征是“回忆”。我们知道,“回忆”并不就是对往事的真实的再现,由于时间的距离,由于回忆者心态情感的变化,总是对往事有所增删,并融进了回忆者很强的主观情感色彩。而这些,就是造成其独特审美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城南旧事》同样也是回忆性的,前面说过,林海音写这部小说的强烈动机就是她对北京童年往事的想念,这想念中又带有一丝乡愁。台湾的评论家这样评论:“她描写取材并非她真正的故乡台湾,倒是她长大成人的地方──北平。她和曼斯菲尔德一样有满腔的乡愁,这乡愁并非由台湾而引起的,正相反,她的乡思却是针对北平而发起的!这乡思是如此浓烈扰人,她不得不倾吐她对北平的爱慕与饥渴。”事实上,也正是这一点吸引了吴贻弓导演,他在阅读原著时,正是这种童年的回忆让他激动,调动了隐藏在他内心多年的温馨而美好的童年记忆,从而激发了导演的创作冲动。应该说,这回忆既是林海音的,同样也是吴贻弓的。在忠实于原著的同时,也同样是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这回忆同时又是对北京的回忆,而老北京也已经日益成为人们心里一个温暖的地方,那胡同、水井和叫卖声同样也都具有了一种美学上的含义。所以,这种回忆,既是林海音、吴贻弓的,同样也是广大观众的。
与这种“回忆”的美学相伴的,是电影的叙述角度,那就是童年视角。视角的转化,会带来不同的审美效果,一个孩子眼中的北京和一个老人眼中的北京,是不一样的。老人眼中的忧愁和世事的艰难,孩子未必明了,但通过孩子的眼睛来看这些忧愁,却另有一番特别的意味。它少了一些直白的愤怒,却多了一份含蓄和疼痛。一般我们都会倾向于性善论,将童年看成是善良、天真和美好的,会更多地看到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对立。而以童年的视角来看成人世界,这中间的反差正是这种视角的美学含义所在。一方面,童年的视角和思维虽然有时候并不真实,但却是有诗意的。比如电影中英子看到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她并不满意爸爸“赶狼呗”的回答,而说是骆驼要走远道儿,怕一个“人儿”,所以挂个铃铛,“叮叮当当的,又好听又热闹”。另一方面,以童年视角来看成人世界,成人世界的痛苦和不幸通过善良和天真的眼睛的过滤,更有一种哀愁的美学力量。比如关于秀贞的故事,其实这是一个很悲惨的家破人亡的故事,但在电影中故事很大部分是秀贞对英子断断续续叙述出来的。一个是“疯子”,没有正常的悲伤,一个是小孩,还不理解故事的悲伤,所以叙述起来表面上显得很平淡,像叙家常一样,但观众是有正常思维的,所以就能从平淡中读出悲伤。这样的悲伤是加倍的,这就达到美学效果了。最后是两种视角的相互交叉,表面上看是童年的视角,其实内在里却是大人的回忆视角。比如电影中的《骊歌》和《我们看海去》,从童年角度来看,这《骊歌》是小学毕业时唱的歌,但其中分离的愁绪却显然是离开北京几十年后才能有的;而《我们看海去》这篇小学课文,它所具有的感染力,显然也只能是几十年后的作者才能感受到的。散文化、回忆和童年视角是电影《城南旧事》在艺术上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金鸡奖”给它的评语是:“在探索电影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美学传统方面,获得了可喜的成果。”如果将“韵味”看成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这样的评语是恰如其分的。(选自《语文建设》2005年第3期)
追忆
第三篇:《城南旧事》电影赏析课教案
纪实风格的叙事片《城南旧事》电影赏析课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介绍纪实风格的叙事片起源和特点,继而欣赏纪实风格的叙事片《城南旧事》,让学生了解纪实风格的叙事片的有关知识,提高欣赏、创作、表演水平。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准备:电脑、电视机、VCD碟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城南旧事》的历史背景。
二、观看电影《城南旧事》。
第二课时
一、介绍纪实风格的叙事片
纪实风格源于电影的创始人卢米埃尔,二十年代有苏吉加·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发展到二战之后四、五十代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和在理论上总其大成,为纪实性电美学做出巨大贡献的安德烈·巴赞,他总结了新现实主义影的创作经验,提出了法国纪实派的整套美学思想。与巴赞有相同观点的还有德国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
纪实性美学强调电影的照相本性和纪录功能,它的特是以忠实的、客观的态度摄录生活,保持生活客体的完整性,力求逼真地再现生活的本来面貌,揭示生活本身的“多义性”,发掘生活自身含有的诗情和哲理。
再一点是,从生活出发,可以在原始素材的基础上进行加工,但是尽可能少加工,不要凭空虚构的戏剧性,而且将传统的戏剧电影中那种强化的冲突淡化到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把浓缩的情节“稀释”到接近生活的本来状态,“以非冲突的形式去表现冲突的内容。”
纪实风格的叙事片就是以纪实性美学为准则的所谓“真实电影”。它的表演风格当然也是纪实性的,追求近乎自然状态的生活化表演,强调真实背景前的随意性和自发性,贬低一切看来像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东西,最大限度地去掉表演的痕迹,如同克拉考尔所说:“电影演员必须表演得仿佛他根本没有表演,只是一个真实生活中的人在其行为过程中被摄影机抓住了而已”。法国导演雷纳·克莱尔则特别强调,“电影演员最需要的是自然。”
真实,自然、生活化的表演不是使表演变得容易了,而是提出了很高的的要求,任何艺术中“隐藏技巧的技巧”都是最艰难的技巧,它赋予在银幕上表现人物性格的某种前所未有的新方法,使电影表演进入一个更深层次的境界。纪实风格叙事片的代表作有: 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1948)《温别尔托·D》(1952)罗西里尼:《游击队》(1946)新藤兼人:《裸岛》(1960)奥米:《木履树》我国电影缺乏严格意义上的纪实叙事片,仅仅尝试了一下就消失了,比较突出的有 陈凯歌的《孩子王》、田壮壮的《猎场扎撤》、吴贻弓的《城南旧事》也接近于此。近期影片,尤其在表演形态上具有纪实性表演风格的表作品,是1989年侯孝贤导演的《悲情城市》。《悲情城市》是自1982年兴起的“台湾新电影”的力作,得1989年第4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金狮奖。导演侯孝1947年生,广东梅县人。这部电影为生活化的电影表演提供丁很好的范例,从中看到所谓逼真、自然,生活化的表演究竟是一种什么表演;电影表演能够生活化到什么程度;这样的表演效果何取得的。《悲情》的表演特色是同整部影片浑然溶为一体的,它表演成就更多不是来自演员自身,而是源于导演精心、执艺术追求,是导演的表演意识使表演进入新的境界,但是还是要通过演员在银幕上体现。分析《悲情》的表演,有以点值得借鉴:
1.人物翔实
剧中人物是生活里活生生的存在,他们有着浓郁的气息和历史沉积的文化心理;有着相互间复杂的矛盾纠情真意切的心境情绪,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有个实实在在的人,既非概念化的典型,也没有变成纯意念的符号。侯孝贤在谈他对演员表演的要求时说:“我要的表有一种,就是剧中人的身份,要演出那个身份应有的历在家里的地位及他本身的个性。”这是首先从人物出发的观。
2.生活化的表演
表演极为生活、自然、几乎没有任何表演痕迹,没有人为强化的戏剧性动作,确实达到巴赞所说:“现实生活的渐进线”这样一种境界。侯孝贤介绍,演员的程度是参差不齐的。有梁朝伟这样非常专业,演技准确的演员,也有经验不足的非演员,还有演戏老道,习惯于老一套陈旧表演手法的演员。他说;“这些演员完全掌握在导演手中,看是什么样的演员,对不同的演员用不向的方法,把你要的东西给激发出来!”如:演林文雄的陈松勇表演使劲,一有戏,往往情绪冲到最顶端,太过了。导演就往往采用偷拍的方法,告诉演员是在试戏,他就不会那么用力气,趁此偷偷拍摄下来。影片大部分运用中景、远影的固定机位长镜头,不做更多的分切,保持生活客体完整的本来面貌,使其不遭到分解,破坏。全片总共221个镜头,只有17近景和4个特写,这4个特写镜头还都是拍摄物件,没有一个人的特写。这种单镜头的构成给人以凝重的生活实感,是用一种冷静的、客观的态度纪录下人物在环境中自然活动,是造成表演非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大红灯笼》在镜头运用上与《悲情》有相近之处,只是《大红灯笼》更偏重隐喻、像征的语义,而《悲情》则注重真实生活氛围的再现。同期录音中语言的处理极为认真,为了真实地再现剧中不同人物使用的各种方言,选择演员时对演员的口音十分苛 求,扮演什么人物必须是这个人物应有的口音,影片里出现的6有日语、台湾话、广东话、上海话和国语,五种不同的语言交杂出现,有的人物出于他的生活背景,会讲出几种方言(如文良、宽荣、宽美),语言的真实表现,使得这部影片特定的历史环境、时代氛围和人物的特色非常逼真、如实地呈现出来。而做为国民党官方的陈仪讲话,军警审讯、抓人都是使用国语,进而把二·二八事件这场冲突的内在原因暗示了出来。
3.气韵生动
纪实风格叙事片由于淡化情节,淡化冲突,往往带有“生活流”手法的那种冗长、单调的沉闷感,表演也偏于自然主义的琐碎、乏味,让人难于耐心看下去。《悲情》则在它的质朴、自然之中饱含着深切的情意和动人的气韵。如:静子回国前向宽美辞行的一场戏,将哥哥阵亡时留下的竹剑和珍爱的和服留赠给宽荣、宽美兄妹。文清和宽美见面。林家客厅,身后隔音玻璃的堂屋,可以看到已经变成痴呆的文良没完没了的吃着,自鸣钟敲了十下。两个人在桌旁默默地用笔交谈,插入文清去内寮看望宽荣的镜头。最后宽美流下了眼泪,文清黯然神伤„„
二、学生尝试分析上节课欣赏的纪实风格的叙事片《城南旧事》。
三、学生自由组合,以生活中的事迹创作剧本《城北新事》,并排练。
第三课时
一、学生自由组合,表演创作的剧本《城北新事》,每小组选派一名裁判打分。
二、交流感想,发表意见。
三、评选“明星小组”(即最佳表演奖)、“创意小组”(即最佳创作奖)。
第四篇:《城南旧事》人物赏析
秀贞:
这是一个读了让人心生怜悯的角色,她与思康的爱情在那个年代是不被允许的,他们之间没有父母之命,没有媒妁之言,没有三媒六娉,八抬大轿。他们之间只有对彼此的好感,只有一份轻的不能再轻的承诺。而秀贞却贴心的不想给他任何负担,没有告诉他小桂子的存在。可是,思康的一去不复返与小桂子被扔了,让一个未满二十的女孩子再也无力承受,她疯了!一个本在豆蔻年华的女孩子疯了!一个初尝爱情甜蜜的女孩子疯了!一个初为人母的女孩子疯了!她为自己、为爱情、为孩子疯了!因为当时的封建,不允许男女之间有私情,不允许无中介之人的婚姻,不允许未婚先孕;现在的社会,恋爱自由,恋爱随便,婚姻随性,甚至早恋。秀贞的命运被当时的社会定位了。我个人认为,秀贞的爱情还不足以让她有黛玉那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般的肝肠寸断、万箭穿心,只是小桂子让她久久心痛,我们抛开她的的角色,就当她单单只是一个母亲,才初为人母,就被骨肉分离,谅哪一个母亲能承受?但是,恶果是她自己种下了,她就必须为自己得无知、任性而负责。悲剧不是无缘无故就酿成的,它在特有的环境、背景、人物的一系列因素下,悄悄孕育。宋妈:
这是一个和英子家有着极深感情的奶妈,她的最终结果就是万分伤心,儿子死了,丫头也送了人,这个消息还瞒了她几年,从一个母亲的角度上想,儿女是自己的心头肉啊!可是这些却又全是因为宋妈的外出。宋妈当时的社会,只允许男方休了女方,而她的丈夫又使用家庭暴力,宋妈一气之下出走。大家试想一下:倘若当时的社会婚姻自由,宋妈会出走么?若宋妈不出走,黄板牙儿会让小栓子放牛,不好好待他么?会将小丫头子送人么?是社会背景,酿了宋妈的一出悲剧。那时的重男轻女,是一个极其封建的思想,为什么小丫头子可以毫不心疼的送人,而小小子就可以视为珍宝呢?社会又酿成了男尊女卑的悲剧,宋妈说:要不是小栓子没了,小丫头子就是送给了天皇老子我也不找她。是封建的社会和男尊女卑让宋妈抱憾。
第五篇:电影城南旧事简介
电影《城南旧事》内容简介
本片根据林海音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城南旧事》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院里,住着英子温暖的一家。《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沈洁 饰)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张闽 饰),是英子的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来大学生回了老家,再也没回来。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送到城墙根脚下,不知去向。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在不经意间发现妞儿的身世与小桂子极其相似,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但最终在赶火车时母女二人一同丧命于火车下。英子发着高烧,昏迷了十天,差点丢了性命。后来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张丰毅 饰)。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便衣警察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后来,兰姨娘来到英子家,英子发现爸爸对兰姨娘的态度不对,英子想了一个办法,把兰姨娘介绍给德先叔,后来他们俩相爱,最后他们一起乘马车走了。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被淹死,女儿也被丈夫送给了一对没有儿女的骑三轮的夫妇,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宋妈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的爸爸也因肺病去世。英子因为爸爸的离开,体会到了自己的责任,觉得自己长大了。小英子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在文章中,当她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缠绕在文章中那种无往不复的悲剧轮回也就更加令人触目和深省,这也正是本文显得丰富厚重的关键之笔。
文章中的人物最后都离英子而去,表现了告别童年的悲伤和怀念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