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市级统筹文件(信政办【2010】148号)

时间:2019-05-14 02:22: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阳市市级统筹文件(信政办【2010】148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阳市市级统筹文件(信政办【2010】148号)》。

第一篇:信阳市市级统筹文件(信政办【2010】148号)

信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转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信阳市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管理区、开发区,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制定的《信阳市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信阳市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实施方案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市财政局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日)

为提高我市工伤保险基金统筹层次,增强工伤保险抗风险的能力,保障工伤参保职工的合法权益,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加快推进解决我省老工伤问题和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工作意见的通知》(豫人社工伤〔2010〕5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工作目标

实现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后,全市工伤保险工作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统一管理,市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全市工伤保险经办业务,各县区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承办本县区内的工伤保险经办业务。全市工伤保险实现“六统一”:统一参保范围和参保对象;统一行业差别费率;统一基金管理;统一工伤保险待遇支付标准;统一经办流程和信息系统;统一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

二、实施步骤

(一)前期准备。各县区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建立健全参保职工数据库;对历年基金征缴和待遇支付资料进行清整、分类归档,对暂收、暂付款和欠费进行全面清理,收入户、支出户、财政专户基金要做到账账相符、账表相符。

(二)财务审计。各县区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的基金收入和支出情况,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协助审计部门做出审计结论。

(三)移交衔接。按照规定项目和程序办好移交手续,实现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平稳过渡。

三、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的办法

(一)参保范围和对象

全市行政区域内各类企业、不属于财政拨款支持范围或没有经常性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含农民工)或者雇工(以下统称职工)办理参加工伤保险手续,缴纳工伤保险费。

(二)基金征缴

市、县区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工伤保险基金征收管理工作。工伤保险实行实名制参保,用人单位按月申报参保人员及其缴费工资,缴费基数低于全市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的,以全市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作为缴费基数;高于全市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0%的,按照全市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300%作为缴费基数。工伤保险费率按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卫生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工伤保险费率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3〕29号)的规定执行。

(三)基金管理

1.工伤保险基金账户的设立。实现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后, 市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具体承担工伤保险基金会计核算、业务管理和待遇支付工作。市本级现有的工伤保险基金收入户、支出户和财政专户直接转为市级统筹管理工伤保险基金的收入户、支出户和财政专户。各县区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保留原有在国有商业银行设立的工伤保险基金收入户、支出户,不再设立财政专户。

2.工伤保险基金的上划与拨付。市和各县区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应将收入户征缴的工伤保险费(含滞纳金和收入户、支出户利息收入)于每月月底前及时转入市工伤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做到月末无余额。各县区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在次月5日前将上月发生的工伤保险待遇支付总额上报市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审核,经市财政部门同意后及时拨付到各县区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基金支出户。

3.各县区工伤保险基金历年基金的累计结余,全额上缴市工伤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参保单位的历年欠费由县区经办机构负责继续收缴。市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各县区上年度月平均工伤待遇支付额度在支出户上预留2个月的待遇支付周转金。

4.市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根据《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有关规定及用人单位参保、基金征缴情况提出工伤预防费使用计划,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提取,按规定用途使用。5.建立市级工伤保险储备金并按规定上解省级储备金。当出现重大工伤事故,市级储备金不足支付时,由同级人民政府先行垫付,再申请省级储备金调剂。

6.工伤保险基金应专款专用,接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

(四)待遇支付

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审批实行分级管理。参保单位职工发生工伤事故的救治费用,符合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2万元以下由县区经办机构负责审核、支付,2万元以上的需由县区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提出初审意见,报市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复核。具体管理办法由市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另行制定。

(五)工伤认定

实现市级统筹后,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市本级的工伤认定工作,根据《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委托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办理本行政区域内工伤认定的具体事务。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工伤认定工作进行管理和指导。各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于每月5日前将上月工伤案件认定情况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备案。

(六)劳动能力鉴定

全市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由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做好日常劳动能力鉴定的组织实施工作。

四、工作职责

(一)市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统一承办全市工伤保险经办各项业务,其主要职责是:

1.办理市本级所辖参保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登记、变更登记及注销登记;

2.负责市本级所辖参保单位工伤保险费的征收和基金稽核;

3.负责审批和支付全市工伤保险待遇;

4.编制统筹地区基金预决算,按时上报工伤保险的各类财务、统计报表;

5.按规定负责工伤保险基金管理;

6.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其履行的其他职责。

(二)各县区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承办本县区工伤保险经办的各项业务,其主要职责是:

1.办理本县区所辖参保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登记、变更登记及注销登记;

2.负责本县区所辖参保用人单位工伤保险费的征收和稽核;

3.受理、审核用人单位和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的申请,按照市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授予的审批权限对工伤保险待遇进行审批;

4.负责发放工伤保险待遇;

5.配合市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编制工伤保险基金预决算;

6.法律、法规规定由其履行的其他职责。

(三)医疗服务管理

1.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市、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工伤定点医疗机构资格的认定。市、县区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负责与取得相应资格的医疗机构签订协议,由定点协议医疗机构负责工伤职工的医疗救治工作。定点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按照工伤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服务标准进行医疗救治。参保单位、工伤职工及其亲属要求使用目录外药品、诊疗项目外的服务,应履行自费签字手续,费用由参保单位或工伤职工承担。未经参保单位或工伤职工及亲属同意,所产生的目录外用药、诊疗项目及服务标准外的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负担。

2.工伤职工转诊转院的管理。各参保单位发生工伤事故后,应及时将工伤职工送往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抢救治疗,在就诊定点医疗机构登记备案,作为参保单位工伤职工报销首次医疗费的依据。需转往统筹地区以外医疗机构诊治的,由参保地所在经办机构初审后,报市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审批。

3.定点辅助器具配置机构的管理。由市工伤保险经办机构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确定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中选定,并与其签定服务协议。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服务机构、辅助器具配置机构的服务协议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四)基础管理工作

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印发〈工伤保险经办业务管理规程(试行)〉的通知》(劳社厅发〔2004〕6号)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控制度规定,全市统一规范工伤保险参保登记、工伤保险费征缴、工伤事故快报、工伤医疗、工伤康复、辅助器具配置、工伤待遇审核与支付、财务管理、基金稽核监督等各项经办业务管理制度和办理程序,使用统一的表格和文书,统一确定企业和职工编码,统一工伤保险管理系统应用软件,工伤保险数据集中到市级数据中心,实行统一管理,各县区不得对工伤保险管理软件进行本地化修改,做到全市工伤保险信息化工作“标准统一、资源共享、安全高效”。具体操作规程由市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另行制定。

五、管理职责

(一)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后,市、县区人民政府是当地工伤保险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工伤保险事业的发展需要,及时解决工伤保险行政管理部门和经办机构的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问题。市、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是当地工伤保险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按照工伤保险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和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各级人社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工伤保险信息网络化建设,尽快实现市县两级联网,工伤保险信息网络建设所需经费可从各级再就业经费中列支。市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要加强对县区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的业务指导、督查、管理、考核和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

(二)建立工伤保险工作目标任务激励约束机制。各县、区政府要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险职责,确保完成社会保险各项目标任务。每年市政府将与各县区政府签订社会保险工作目标责任书,完成市下达当年工伤保险征缴目标任务后,当年支出有缺口的县区,从市级工伤保险统筹基金中调剂解决;未完成当年工伤保险征缴目标任务的县区,当年支付不足部分由县区财政先行垫付30%,以后每年从基金中归还。全市完成省下达征缴工伤保险目标任务后,市政府要给予适当奖励,用于补充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的业务经费。

(三)各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和职业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工作体系,努力发展职业康复事业,帮助因工致残者得到康复,从事适合身体状况的劳动。

(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经办机构、从事劳动能力鉴定的组织或者个人,要严格按照《工伤保险条例》、《河南省工伤保险条例》有关规定,认真开展各项工伤保险工作。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纪律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组织领导

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工作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工作质量要求高,为加强对全市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信阳市老工伤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管理和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加强领导,高度重视,财政、审计、编制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落实责任,积极推进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工作。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要认真做好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的各项工作,不断加强工伤保险行政管理和经办机构队伍建设,强化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努力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确保全市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工作顺利进行。

本方案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如国家、省出台新的工伤保险政策,按新的政策执行。

第二篇:信政办〔2018〕65号

信阳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机制,科学有序高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促进我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河南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信阳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指导性文件等,制定本预案。

1.3 事件定义

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和辐射污染事件。

1.4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市境内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

— 1 — 核设施及有关核活动发生的核事故所造成的辐射污染事件、船舶污染事件、农业污染事件和重污染天气的应对工作按照其他相关应急预案规定执行。

1.5 工作原则

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协调联动,快速反应、科学处置,信息、资源共享、保障有力的原则。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立即自动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1.6 事件分级

按照事件严重程度,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标准见附件1。

1.7 预案体系

本预案是我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体系的组成部分,与我市其他领域专项应急预案相互衔接。其下级预案包括市直有关部门、各级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环境应急预案。本预案与其下级预案共同组成信阳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2.组织指挥体系

2.1 市级组织指挥机构

信阳市人民政府成立环境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协调全市较大突发环境事件或超出事发地县(区)政府处置能力的一般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工作。指挥部总指挥由分管环保工作的副市长担任,必要时由市政府主要领导 — — 2 担任。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是指挥部的日常办事机构,主任由市环保局局长担任,副主任由市环保局分管应急工作的副局长担任。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市政府根据需要成立现场指挥部,负责现场组织指挥工作。现场指挥部指挥长、副指挥长由指挥部总指挥视情况临时指定。现场指挥部设立工作组,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根据本部门、单位职责,牵头或参与工作组相关应急工作。当地政府组织的指挥机构和参与现场处置的有关单位、人员要服从现场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国家、省已成立环境应急指挥部或已派出工作组的,市级组织指挥机构在国家、省环境应急指挥部的领导或工作组的指导下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

市级组织指挥机构组成及职责见附件2。2.2 县级应急组织指挥机构

县(区)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明确相应的组织指挥机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

跨县(区)的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由各有关行政区域政府共同负责,或由市政府负责协调处置。

需要市政府协调处置的跨县(区)级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由有关县(区)政府向市政府提出请求;或由有关县(区)环保局向市环保局提出请求,由市环保局向市政府请示后确定。

— 3 — 3.预防

3.1 风险评估

县(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要结合本行政区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气候和环境风险源分布,以及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情况等,依法依规开展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分析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提出对策措施,报请本级政府予以实施,提高区域环境风险防范能力。

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落实环境安全主体责任,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划分环境风险等级,完善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措施,排查治理环境安全隐患。

3.2 制定预案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和有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企事业单位,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制定或修订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备案、演练。4.预警

4.1 预警分级

对可以预警的突发环境事件,按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紧急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将预警级别从高到底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一级为最高级别。

预警级别的具体划分标准和发布权限,按照环境保护部的有 — — 4 关规定执行。

4.2 预警监测

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要加强日常环境监测,并对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信息加强收集、分析和研判。工业和信息化、安全监管、交通运输、公安、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农业、商务、卫生计生、气象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应当及时将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通报同级或事发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要加强日常污染物排放监测和毒性气体、危险化学品泄漏监控,对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信息要加强收集、分析和研判,并按照预先制定的环境应急预案采取措施,当有可能达到政府突发环境事件级别时,应当及时按照有关规定上报突发环境事件信息。

4.3 预警信息 4.3.1 信息收集处理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开展环境污染信息的收集、综合分析、风险评估工作。

企事业单位违法排污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信息收集处置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生产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水利工程、自然灾害等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信息收集由相关主管部门或负有监督管理责任的部门负责,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按照同级政府的统一部署,配合做好预警信息收集的有关工作。

— 5 — 4.3.2 信息发布

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当研判即将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应当及时向本级政府或市政府指挥部办公室提出预警信息发布建议;本级政府或市政府指挥部办公室应当立即核实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来源、事件起因和性质等预警信息,当判断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或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要及时向本级政府提出预警信息发布建议,同时通报同级相关部门和单位。

当预警信息达到发布预警级别条件时,事发地政府或其授权的相关部门,应当按照环境保护部预警级别发布权限的有关规定,及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手机短信、当面告知等渠道或方式向本行政区域内公众发布预警信息,并通报可能影响到的相关地区。

4.4 预警行动

预警信息发布后,事发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视情况采取以下措施:

4.4.1 分析研判

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或专家,及时对预警信息进行分析研判,预估可能的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

4.4.2 防范处置

迅速采取有效处置措施,控制事件苗头;针对突发环境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封闭、隔离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或限制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行为和活动;在涉险区域设置注意事项提 — — 6 示或事件危害警示标志,利用各种渠道增加宣传频次,告知公众避险和减轻危害的常识、需采取的健康防护措施。

4.4.3 应急准备

提前疏散、转移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并进行妥善安置。组织应急救援队伍、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进入待命状态,动员后备人员做好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的准备,并调集应急所需物资和设备,做好应急保障工作;环境监测机构立即开展应急监测,随时掌握并报告事态发展情况;涉及饮用水安全时,做好储水和启用后备水源的工作;对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加强环境监管。

4.4.4 舆论引导

及时准确发布事态最新情况,公布咨询电话,组织专家解读。加强相关舆情监测,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4.5 预警级别调整和解除

发布突发环境事件预警信息的政府或有关部门,要根据事态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适时调整预警级别;当判断不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或者危险已经消除时,宣布解除预警,适时终止相关措施。预警信息的取消按照“谁发布,谁取消”的原则执行。5.事件信息处置

5.1 信息收集

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通过互联网信息监测、政务值班电话、环境污染举报热线等多

— 7 — 种渠道,加强对辖区内突发环境事件信息的监控、收集,及时掌握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情况。因生产安全、交通运输、水利工程、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引发的次生环境污染的,有关主管部门或负有监管责任的部门要及时通报同级或事发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5.2 信息核实研判

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获知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后,应当立即调度核实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起因和性质、基本过程、主要污染物和数量、监测数据、人员受害情况、饮用水水源地等环境敏感点受影响情况、事件发展趋势、先期处置情况等,并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性质和类别做出初步认定。

5.3 信息报告与通报 5.3.1 初报

初报在发现或者得知突发环境事件后首次上报,初报可以用电话直接报告,随后补充书面报告。初报应当报告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起因和性质、基本过程、主要污染物和数量、监测数据、人员受害情况、饮用水水源地等环境敏感点受影响情况、事件发展趋势、处置情况、拟采取的措施以及下一步工作建议等初步情况,并提供可能受到突发环境事件影响的环境敏感点的分布示意图。

5.3.2 续报

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事件发展情况后随时上报,续报可通过网络或书面报告,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事件的处置进展情况。

— — 8 5.3.3 处理结果报告

处理结果报告采用书面报告,应当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突发环境事件的措施、过程和结果,突发环境事件潜在或者间接危害以及损失、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责任追究等详细情况。

5.3.4 涉事者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涉事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在一小时内向事件发生地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同时按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要求,随时核实、补充并报告有关信息。涉及到放射源丢失的单位还应同时向公安部门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生产经营者名称、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联系人、企事业单位的主要产品、产量及生产工艺;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事件起因、基本过程;采取的先期处理措施等。

5.3.5 部门与政府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对初步认定为一般或者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的,事件发生地县(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四小时内向本级政府和市环保局报告。

对初步认定为重大或者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事件发生地县(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一小时内向本级政府和市环保局报告。市环保局接到报告后,应当进行核实并在一小时内报告市政府和省环保厅。

— 9 — 各级政府接到报告后,应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响应级别,向上一级政府报告,突发环境事件已经或者可能涉及相邻行政区域的,事发地政府或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通报相邻行政区域同级政府或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5.4 信息不清处理

对于情况不够清楚、要素不全的突发环境事件信息,特别是特别重大、重大突发环境事件信息,以及事件发生在敏感区域、特殊时期或可能演化为重大、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信息的,不受分级标准的限制,涉事者、事发地政府或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边报告、边核实。无法立即核实清楚的,应当先报告,并注明“正在核实中”,同时,指定专人跟踪核实上报。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6.应急响应

6.1 响应分级

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发展态势,将应急响应设定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四个等级。初判发生特别重大、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分别启动Ⅰ级、Ⅱ级应急响应,在省政府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由事发地政府、市政府开展应对工作;初判发生较大突发环境事件,启动Ⅲ级应急响应,由市政府负责应对工作;初判发生一般突发环境事件,启动Ⅳ级应急响应,由事发地县级政府负责应对工作。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在易造成重大影响的地区、敏感区域、特 — — 10 殊时期或演化为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时,可适当提高响应级别。应急响应启动后,可根据事件损失情况及其发展趋势调整响应级别,避免响应不足或响应过度。

6.2 响应措施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各有关政府及部门、单位要根据现场应对工作需要或在预警行动的基础上,组织采取以下措施。

6.2.1 先期处置

涉事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生产经营者要立即进行先期处置,采取关闭、停产、封堵、围挡、喷淋、转移等措施,切断和控制污染源,防止污染蔓延扩散。同时,做好有毒有害物质和消防废水、废液等的收集、清理和安全处置工作。

当涉事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生产经营者不明时,由事发地政府负责现场污染处置工作。事发地政府要在进行先期处置的同时,组织环保、公安、安监等有关部门对污染来源开展调查,查明肇事者,确定污染物种类和污染范围,切断污染源,全力控制事态发展,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

参与先期处置的有关部门、单位要依法及时收集、保全涉及突发环境事件的相关证据。

6.2.2 现场污染处置

事发地政府应立即组织制定综合治污方案,采用监测和模拟等措施追踪污染气体扩散途径和范围;采取拦截、导流、疏浚等措施防止水体污染扩大;采取隔离、屏蔽、吸附、打捞、氧化还原、中和、沉淀、消毒、去污洗消、临时收贮、微生物消解、调

— 11 — 水稀释、转移异地处置、临时改造污染处置工艺或临时建设污染处置工程等措施处置污染物,严禁采用稀释、水冲等方法处理放射性物质污染。必要时,可根据公共利益和应急处置的需要,必要时还可责令其他相关排污单位停产、限产、限排等措施,减轻环境污染负荷。

6.2.3 转移安置人员

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影响程度及事发当地的水文、气象、地理环境、人员密集度等因素,建立现场警戒区、交通管制区域和重点防护区域,确定受威胁人员疏散的方式和途径。及时有组织、有秩序地及时疏散转移已经受到威胁和可能受影响的人员,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同时,妥善做好转移人员安置工作,做好安全防护工作,确保生活生产有保障和必要的医疗条件,稳定受害群众的情绪。

6.2.4 医学救援

迅速组织当地医疗救护力量,对伤病员进行诊断治疗,根据需要及时、安全地将重症伤病员转运到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强救治。指导和协助开展受污染人员的去污洗消工作,提出保护公众健康的措施建议。视情况申请或增派医疗卫生专家和卫生应急队伍、调配急需医疗物资,支援事发地医学救援工作,做好受影响人员的心理援助工作。

6.2.5 应急监测

加强大气、水体、土壤和伽玛辐射剂量率、放射性表面污染等应急监测工作,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物种类、性质以及当 — — 12 地自然、社会环境状况等,明确相应的应急监测方案及监测方法,确定监测的布点和频次,调配应急监测设备、车辆,及时开展监测,并发布事发地的天气监测、预报和预警信息,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提供依据。

6.2.6 市场监管和调控

密切关注受事件影响地区市场供应情况及公众反应,加强对重要生活必需品等商品的市场监管和调控。禁止或限制受污染食品和饮用水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食用,防范因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集体中毒等危害。

6.2.7 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

事件相关信息的发布工作由政府或政府授权委托的部门、单位负责。宣传部门、政府新闻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新闻发布工作。信息发布工作要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开展,并在事件处理过程中持续进行。重特大事件信息,要在向上级报告的同时向社会发布,原则上不超过1小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或较大社会影响的,要在24小时内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并视情况增加召开的频次。

信息发布应当依托电视、广播、报纸、新媒体等媒介,采取发新闻稿、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组织专家解读等方式,主动、及时、准确、客观地向社会发布突发环境事件有关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澄清不实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信息发布内容包括事件原因、污染程度、影响范围、应对措施、需要公众配合采取的措施、公众防范常识和事件调查处理进展情况等。对事件中国家秘密、商业机密、个人隐私的信息,应当依照有关

— 13 — 法律规定处理。

6.2.8 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受影响地区社会治安管理,严厉打击借机传播谣言制造社会恐慌、哄抢救灾物资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转移人员安置点、救灾物资存放点等地点的治安管控。做好受影响人员与涉事单位、事发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矛盾纠纷化解和法律服务工作,防止出现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6.3 指挥部响应程序 6.3.1 立即赶赴现场

初判发生较大突发环境事件或事件情况特殊时,指挥部办公室立即组织应急力量赶赴现场,调度核实有关信息,指导事发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现场处置工作。同时,根据应对工作需要,报请应急指挥部启动市级应急响应,并提出成立现场指挥部及下设相应工作组的建议。

初判发生重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时,指挥部办公室立即组织应急力量赶赴现场,调度核实有关信息,指导事发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现场处置工作,控制事态的发展。同时,根据应对工作需要,报请省政府应急指挥部提出启动省级应急响应建议,请求提供队伍、物资、技术等增援力量。

6.3.2 启动市级响应

根据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建议,指挥部决定启动市级应急响应,必要时报请市政府主要领导批准。应急指挥部总指挥主持召开协调会、现场会或发布命令,决定成立现场指挥部,指定现场 — — 14 指挥部指挥长、副指挥长,明确现场指挥部职责,部署任务,并责成现场指挥部进驻事发地进行现场指挥。

6.3.3 现场指挥协调

现场指挥部根据事态发展和响应措施落实情况,组织指挥部成员单位及有关专家进行研判,研究分析事态发展,制定应急处置方案,采取更加具体的应对措施,部署应急处置工作;组织、协调调度全市应急救援资源,支援现场处置。研究决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的请求事项。经指挥部同意或授权,现场指挥部向各有关政府及部门、单位下达命令,并进行督导。同时,及时向应急指挥部报告有关情况。

生产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水利调度、自然灾害等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工作,已启动市级相关领域应急预案的,按照其指挥机构的统一部署,指挥部办公室根据本预案有关规定,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做好现场环境监测、污染处置和污染调查等工作,并及时向指挥部报告有关情况。当事件转化为以应对环境污染为主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视情况报请市政府启动本预案。

根据事态发展国家、省指挥部进驻后,市应急指挥部将指挥协调权转交省级指挥部,并配合做好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6.4 响应终止 6.4.1 终止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的,即满足响应终止条件:(1)事件现场得到控制,事件条件已经消除;

— 15 —(2)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3)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经被彻底消除,无继发可能;(4)事件现场的各种专业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5)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免受再次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长期影响降至最低水平。

6.4.2 终止程序

(1)现场指挥部确认终止时机,或事件责任单位向现场指挥部提出申请;

(2)经过专家讨论,取得一致意见,经现场指挥部批准;(3)现场指挥部向所属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下达响应终止命令;

(4)响应状态终止后,相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应急指挥部应根据应急指挥部有关指示和实际情况,继续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直至其他补救措施无需继续进行为止。7.后期工作

7.1 损害评估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终止后,县(区)政府要依法依规及时组织开展污染损害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评估结论作为事件调查处理、损害赔偿、环境修复和生态恢复重建的依据。

7.2 事件调查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根据《突发环境事件调查处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 第32号),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牵头,可会同 — — 16 监察等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事件调查,查明事件原因,确认事件性质,认定事件责任,提出整改措施和处理意见。

7.3 善后处置

事发地政府要及时组织制定补助、补偿、抚慰、抚恤、安置和环境恢复等善后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协调保险机构及时开展相关理赔工作。

事发地县(区)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总结、评估应急处置工作情况,提出改进措施,并向市环保局报告。

对在突发环境事件处置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根据有关规定给予表彰。8.应急保障

8.1 队伍保障

各级环境应急救援队伍、公安消防部队、大型国有骨干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及其他相关方面应急救援队伍等力量,要积极参加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应急处置与救援、调查处理等工作。发挥环境应急专家作用,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方案制订、污染损害评估和调查处理工作提供决策建议。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依据本预案,紧密结合本单位、本系统实际和特点,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和演练,提高指挥、协调和现场救援能力。县(区)政府要强化环境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建设,加强环境应急专家队伍建设,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快速响应及应急处置能力。

8.2 物资与资金保障

— 17 — 市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组织做好环境应急救援物资的紧急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工作,保障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和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的需要。县(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加强应急物资储备,鼓励支持社会化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应急处置期间应急物资、生活必需品的供给。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当地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信息的动态管理。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所需经费首先由事件责任单位承担。县(区)政府及市政府有关部门应在经费预算中安排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经费,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提供资金保障。事发地政府应急处置经费不足,经市政府同意后,市财政应予以支持。

8.3 通信、交通与运输保障

各级政府及其通信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通信保障体系,确保应急期间通信联络和信息传递畅通。交通运输部门要健全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紧急运输保障体系,保障应急响应所需人员、物资、装备、器材等的运输。公安部门要加强应急交通管控,保障运送伤病员、应急救援人员、物资、装备、器材车辆的优先通行。

8.4 处置现场治安保障

各级公安部门负责保障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现场治安秩序。县级以上公安部门要针对当地社情、民情,根据不同级别突发环境事件制定相应的维护治安秩序的行动方案;视现场情况加强治安力量,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证事发地社会治安秩序 — — 18 稳定,确保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

8.5 技术保障

支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和监测先进技术、装备的研发和运用。依托环境应急指挥技术平台,提升突发环境事件信息综合集成、分析处理、污染损害评估等事项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9.附则

9.1 预案管理

预案实施后,市环保局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预案宣传、培训和演练,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组织对预案进行评估和修订。县(区)人民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或及时修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9.2 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附件:1.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标准

2.市级组织指挥机构组成及职责

— 19 — 附件1

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标准

一、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一)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中毒或重伤的;

(二)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5万人以上的;

(三)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的;

(四)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丧失或该区域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灭绝的;

(五)因环境污染造成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

(六)Ⅰ、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并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上急性死亡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大范围辐射污染后果的的突发环境事件。

二、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一)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或重伤的;

— — 20

(二)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

(三)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

(四)因环境污染造成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该区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大批死亡的;

(五)因环境污染造成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

(六)Ⅰ、Ⅱ类放射源丢失、被盗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下急性死亡或10人以上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较大范围辐射污染后果的;

(七)造成跨省级行政区域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

三、较大突发环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突发环境事件:

(一)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上50人以下中毒或重伤的;

(二)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5000人以上1万人以下的;

(三)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2000万元以下的;

(四)因环境污染造成国家重点保护的动植物物种受到破坏的;

(五)因环境污染造成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中断的;

(六)Ⅲ类放射源丢失、被盗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10人以下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小范围辐射污染后果的;

(七)造成跨设区的市级行政区域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四、一般突发环境事件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突发环境事件:

(一)因环境污染直接导致3人以下死亡或10人以下中毒或重伤的;

(二)因环境污染疏散、转移人员5000人以下的;

(三)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下的;

(四)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级行政区域纠纷,引起一般性群体影响的;

(五)Ⅳ、Ⅴ类放射源丢失、被盗的;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超过年剂量限值的照射的;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厂区内或设施内局部辐射污染后果的;铀矿冶、伴生矿超标排放,造成环境辐射污染后果的;

(六)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尚未达到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级别的。

上述分级标准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 — 22 附件2

市级组织指挥机构组成及职责

市环境应急指挥部主要由市环境保护局、市政府应急办、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公安局、民政局、财政局、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城市管理局、水利局、农业局、林业局、商务局、卫生计生委、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安全监管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地震局、气象局、市委宣传部、供电公司、信阳军分区、武警信阳支队等部门和单位组成,根据应对工作需要,增加有关县(市、区)政府和其他有关部门。

一、指挥部主要职责

(一)研究确定较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的重大决策和指导意见。

(二)领导、组织、协调较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三)负责发布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的重要信息。

(四)审议批准指挥部办公室提请审议的重要事宜。

(五)向市政府及省政府有关部门报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情况。

(六)组织、协调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工作。

二、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一)贯彻落实指挥部的各项工作部署,收集、汇总、分析

— 23 — 各相关部门较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信息,及时向指挥部及其有关成员单位报告、通报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情况。

(二)组织、指挥、协调较大、一般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处置工作;对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进行核查、认定;指导县(市、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检查有关部门应急准备工作落实情况。

(三)组织环境应急相关宣传、培训和演练。

(四)组织修订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五)组织管理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专家库。

(六)组织或参与一般突发环境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

(七)完成指挥部交办的其他任务。

三、现场指挥部组成及工作组职责

现场指挥部根据应对工作需要设立相应工作组,各工作组组成及职责分工如下:

(一)污染处置组。由市环保局牵头,市公安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农业局、林业局、安全监管局、供电公司、信阳军分区、武警信阳支队、事发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等参加。

主要职责:收集汇总相关数据,组织技术研判,开展事态分析;迅速组织切断污染源,分析污染途径,明确防止污染物扩散的程序;组织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减轻已经造成的污染;明确不同情况下的现场处置人员须采取的个人防护措施;划定现场警戒和交通管制区域,确定重点防护区域,确定受威胁人员疏散的 — — 24 方式和途径,疏散转移受威胁人员至安全紧急避险场所;依法核查环保部门移交涉嫌构成环境违法犯罪的线索,构成刑事犯罪的依法立案侦办;对出入污染区域车辆机械进行必要的洗消处理;协调军队、武警部队等有关力量参与应急处置。

(二)应急监测组。由市环保局牵头,水利局、农业局、气象局、信阳军分区、事发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等参加。

主要职责: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物种类、性质以及当地气象、自然、社会环境状况等,明确相应的应急监测方案及监测方法;确定污染物扩散范围,明确监测的布点和频次,做好大气、水体、土壤等的应急监测工作,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决策提供依据;协调有关方面的监测力量参与应急监测。

(三)医学救援组。由市卫生计生委牵头,市公安局、民政局、环保局、食品药品监管局、事发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等参加。

主要职责:组织开展伤病员医疗救治、应急心理援助;组织、指导开展受污染人员的去污洗消工作;提出保护公众健康的措施建议;统计死亡、中毒(或受伤)人数和住院治疗人数;禁止或限制受污染食品和饮用水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食用,防范因突发环境事件造成集体中毒等。

(四)应急保障组。由市应急指挥部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公安局、民政局、财政局、环保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供电公司、事发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等参加。

主要职责:指导做好事件影响区域有关人员的紧急转移和临

— 25 — 时安置工作;组织做好环境应急救援物资及临时安置重要物资的紧急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工作;及时组织调运重要生活必需品,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和市场供应;开展应急测绘。

(五)新闻宣传组。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环保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事发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等参加。

主要职责:组织开展事件进展、应急工作情况等权威信息发布,做好新闻宣传报道工作;收集分析社会舆情和公众动态,加强各级、各类媒体管理,正确引导舆论;通过多种方式,通俗、权威、全面、前瞻地做好相关知识普及工作;及时澄清不实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六)社会稳定组。由市公安局牵头,市工业和信息化委、交通运输局、商务局、武警信阳支队、事发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等参加。

主要职责:加强受影响地区社会治安管理,严厉打击借机传播谣言制造社会恐慌、哄抢物质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转移人员安置点、救灾物资存放点等重点地区治安管控;做好受影响人员与涉事单位、事发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矛盾纠纷化解和法律服务工作,防止出现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对重要生活必需品等商品的市场监管和调控,维护市场稳定。

(七)调查评估组。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具体情况,由现场指挥部指定部门牵头,市环保局、工业和信息化委、民政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农业局、林业局、卫生计生委、安全监管局、— — 26 地震局、气象局、事发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等参加。

主要职责:开展突发环境事件环境污染损害调查,评估、核实事件造成的损失情况;对较大环境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对应急处置过程、有关人员责任和应急处置工作的经验、存在的问题等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八)专家组。现场指挥部根据应对工作需要组织环境监测、工业管理、危险化学品、生态环境保护、环境评估、辐射、防化、气象、生物、水利水文、损害索赔等专家参加。

主要职责:明确环境污染事件性质和类别;分析环境污染事故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人群健康或环境的影响;确定环境污染事件的级别;研究、评估污染处置、人员撤离等工作方案;对生态修复和恢复重建等提出建议。

工作组设置、组成和职责可根据工作需要作适当调整。

信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6月4日印发

第三篇:豫政办[2010]141号文件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转发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加快推进

全省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建设完善工作意见的通知

豫政办 〔2010〕141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制定的《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日

关于加快推进全省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的意见

(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二○一○年十二月十六日)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要求煤矿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装备标准,安装矿井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矿井压风自救系统、矿井供水施救系统和矿井通信联络系统(以下简称“六大系统”)等井下安全避险技术装备,并于3年内完成。为贯彻落实国发〔2010〕23号文件精神,切实搞好这项事关煤矿职工安全的生命工程和提高煤矿安全保障能力的基础工程,现就加快推进我省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理念,落实国发〔2010〕23号文件要求,切实加强监管,以煤矿为主体,强化煤矿安全技术装备手段,构建完善的煤矿安全技术保障体系,提升我省煤矿安全保障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坚决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发生,努力实现煤矿安全状况持续稳定好转。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1.建设完善矿井监测监控系统。煤矿必须按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要求建设完善安全监控系统,实现对煤矿井下有害气体、温度、风速等方面的动态监控,健全制度和完善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值班、带班人员责任,充分发挥其安全避险预警作用。2010年年底前,全省所有煤矿要完成矿井监测监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2.建设完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煤矿必须按照《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规范(AQ1048—2007)》要求建设完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所有入井人员必须佩带识别卡或携带具有定位功能的无线通讯设备,确保井下各个作业区域人员的动态分布和变化情况能够被实时掌握。2010年年底前,省骨干煤炭企业所属所有煤矿(不包括省骨干煤炭企业正在整合的矿井)要完成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建设完善工作;2011年年底前,其他所有煤矿要完成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建设完善工作。3.建设完善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煤矿必须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29号)要求,为入井人员配备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30分钟的自救器。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应建设采区避难硐室,突出煤层的掘进巷道长度及采煤工作面走向长度超过500米时,必须在距离工作面500米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设置救生舱。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以外的其他矿井,从采掘工作面步行,凡在自救器提供的额定防护时间内不能安全撤到地面的,必须在距采掘工作面1000米范围内设置避难硐室或救生舱。井下紧急避险系统是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关键,各煤矿在按规定完成矿井监测监控、井下人员定位、矿井压风自救、矿井供水施救和矿井通信联络等系统建设完善工作的基础上,要重点推进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完善工作。2012年6月底前,所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和省骨干煤炭企业中的高瓦斯、开采易自燃煤层的矿井(不包括省骨干煤炭企业正在整合的矿井)要完成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完善工作;2013年6月底前,其他所有煤矿要完成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完善工作。4.建设完善矿井压风自救系统。煤矿必须在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建设压风系统的基础上,按照所有采掘作业地点在灾变期间能够提供压风供气的要求,进一步建设完善矿井压风自救系统;要对井下压风管路采取保护措施,防止灾变破坏。2010年年底前,所有煤矿要完成矿井压风自救系统建设完善工作。5.建设完善矿井供水施救系统。煤矿必须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建设完善防尘供水系统,在所有采掘工作面和人员集中点设置供水阀门,保证各采掘作业地点在灾变期间能够提供应急用水。2010年年底前,所有煤矿要完成矿井供水施救系统建设完善工作。6.建设完善矿井通信联络系统。煤矿必须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建设矿井通信联络系统,并按照在灾变期间能够及时通知人员撤离和实现与避险人员通话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通信联络系统;要积极推广使用井下无线通讯系统、井下广播系统。2010年年底前,所有煤矿要完成矿井通信联络系统建设完善工作。

7.2010年年底前,尚未经批准进行联合试运行的基建、整合技改矿井要将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纳

入基建、技改工程,投入生产前必须建成。

(二)工作步骤。

1.规划设计阶段。2011年3月底前,各产煤省辖市政府、省骨干煤炭企业编制完成下属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总体规划方案,督促下属煤矿完成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工程设计、分系统集成对接方案设计。总体规划方案由各产煤省辖市煤矿安全监管部门或省骨干煤炭企业报河南省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在此基础上,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省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制定全省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规划方案。

2.试点工程阶段。2011年6月底前,6家省骨干煤炭企业及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河南分公司选择15个矿井作为试点,全面建成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

3.整体推进阶段。2012年6月底前,所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和省骨干煤炭企业中的高瓦斯、开采易自燃煤层的矿井(不包括省骨干煤炭企业正在整合的矿井)完成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2012年年底前,省骨干煤炭企业和地方煤矿中的生产矿井建成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并投入使用。2013年6月底前,所有煤矿完成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

4.检查验收阶段。按照“建设完善一批、组织验收一批”的原则,对按照上述各阶段要求完成“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的煤矿及时组织验收。地方煤矿由产煤省辖市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组织验收,省骨干煤炭企业所属煤矿由省骨干煤炭企业组织验收。验收结果报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三、职责分工

(一)各产煤省辖市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地方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负责编制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总体规划方案,组织有关部门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验收,每季度向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煤矿安全监管部门报送1次工作进展情况。对拒不停产整顿的未按期达到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要求的生产矿井和擅自投入生产的基建、整合技改矿井,按照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关闭。(二)省骨干煤炭企业:统一组织开展所属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负责编制所属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规划方案,审查批准工程设计,保证资金投入,组织检查督促和验收,每季度向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煤矿安全监管部门报告1次工作进展情况。对拒不停产整顿的未按期达到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

要求的生产矿井和擅自投入生产的基建、整合技改矿井,按照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关闭。(三)省煤矿安全监管部门:负责对全省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进行监督监察。对未按期达到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要求的生产矿井和擅自投入生产的基建、整合技改矿井,依法、依规责令其停产整顿,暂扣矿长资格证和矿长安全资格证;对拒不停产整顿的,依法吊销矿长资格证和矿长安全资格证,并提请省政府或建议省辖市政府依法、依规组织实施关闭。(四)省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负责对全省生产煤矿、整合技改煤矿建设完善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未按期达到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要求的生产矿井和擅自投入生产的整合技改矿井,依法、依规责令其停产整顿,暂扣煤炭生产许可证;对拒不停产整顿的,依法吊销煤炭生产许可证,并提请省政府或建议省辖市政府依法、依规组织实施关闭。(五)省能源管理部门:负责对全省基建矿井建设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未按规定达到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要求和擅自投入生产的基建矿井,依法、依规责令其停产整顿;对拒不停产整顿的,提请省政府或建议省辖市政府依法、依规组织实施关闭。(六)河南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未按期达到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要求的生产矿井和擅自投入生产的基建、整合技改矿井,依法、依规责令其停产整顿,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对拒不停产整顿的,依法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并提请省政府或建议省辖市政府依法、依规组织实施关闭。(七)省工商、国土资源等部门:对责令停产整顿的煤矿,依法暂扣有关证照;对实施关闭的煤矿,依法吊销有关证照。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做好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省政府决定成立河南省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统一领导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各项工作。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负责日常工作。各产煤省辖市和省骨干煤炭企业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各产煤省辖市政府要成立由分管副市长牵头的相应组织机构,省骨干煤炭企业要成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相应组织机构。各产煤省辖市和省骨干煤炭企业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的目标、任务、措施及进度安排;要落实分管责任人和具体分管部门,加大安全投入,科学组织施工,保证工程质量,早建设、早使用,按照规定时限和要求全面完成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二)依法监管监察。各级政府和负有煤矿安全监管监察、行业管理、规划建设等职责的部门要制定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检查执法计划,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督促煤矿企业按期完成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做好系统维护和管理工作,编制事故应急预案,加强

安全培训,每年至少开展1次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联合应急演练,充分发挥其防灾、抗灾、减灾作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按照职责,将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情况作为执法监察工作重点,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三)搞好工作协调。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及时汇总全省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进度,督促省骨干煤炭企业和各级政府落实工作措施;要定期通报工作进度,研究分析问题,重大问题及时提请省领导小组研究解决。各产煤省辖市政府和省骨干煤炭企业要按期总结上报工作进展情况。省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调,沟通情况,形成合力,扎实推进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四)加大安全投入。煤矿要按照建设完善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需要,制定投资计划,从安全费用中足额提取专项资金并保证资金落实。财政、税务、能源管理、国有资产监管等有关部门要为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提供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各产煤省辖市政府要加强政策性资金支持和经费保障,确保工作顺利开展。(五)建立督导机制。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成立督导组,每季度对各产煤省辖市政府和省骨干煤炭企业开展1次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督查。督导组实行分片包干:省安全监管局分包中平能化集团、平顶山市、许昌市和驻马店市;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分包河南煤化集团、神火集团、安阳市、鹤壁市、新乡市、信阳市;省能源局分包义煤集团、省煤层气公司、地煤集团、洛阳市、三门峡市、济源市;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分包郑煤集团、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河南分公司和郑州市。督导组对所督导的企业和省辖市的工作负督促检查责任,并及时将开展督导的情况报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六)严格责任追究。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各企业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严格落实责任。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力、不能认真履行职责的,要依法依纪进行处理。对未按期达到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要求,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或导致事故扩大的,要从严从重处理;构成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七)强化社会监督。新闻媒体要加强对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的宣传报道,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各产煤省辖市政府要在有关媒体公布举报电话,鼓励职工和群众对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进行监督和举报。

附件

河南省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史济春(副省长)

副组长:牛森营(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

成员:陈党义(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

郭公民(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马刚(省政府国资委副主任)

陈红瑜(省工商局副局长)

王连海(省安全监管局党组成员、煤监办主任)

裴志扬(省能源局局长)

薛纯运(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副局长)

许胜铭(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许胜铭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第四篇:2006[108]号文件 文档

国办发〔2006〕10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土资源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监察部、财政部、商务部、工商总局、环保总局、安全监管总局《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二○○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的意见

国土资源部 发展改革委 公安部 监察部 财政部

商务部 工商总局 环保总局 安全监管总局

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是集中解决矿山开发布局不合理,实现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开发的重要手段,是从源头有效治理矿业秩序混乱的基础性工作,是调整矿业结构、促进矿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大意义。各地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的要求,在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同时,开展了以煤炭等重要矿种为重点的整合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一些地方做法不规范,只注重运用行政手段,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损害了国家利益和矿业权人合法权益;有的地区对整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到

位,有畏难情绪,工作进展缓慢;有些违规矿山企业借整合之名拖延以至逃避关闭等。为进一步推进和规范整合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结合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按照矿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通过收购、参股、兼并等方式,对矿山企业依法开采的矿产资源及矿山企业的生产要素进行重组,逐步形成以大型矿业集团为主体,大中小型矿山协调发展的矿产开发新格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矿山开发合理布局,增强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目标任务

通过整合,使矿山企业“多、小、散”的局面得到明显改变,矿山开发布局趋于合理,矿山企业结构不断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矿山安全生产条件和矿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一)矿山开发布局明显合理。按照矿产资源自然赋存状况、地质条件和矿产资源规划,合理编制矿业权设置方案,重新划分矿区范围,确定开采规模,一个矿区只设置一个采矿权,彻底解决大矿小开、一矿多开等问题。通过整合,重点矿区和重要矿种的矿业权设置符合规划要求。

(二)矿山企业结构明显优化。以优并劣,扶优扶强,矿产资源向开采技术先进、开发利用水平高、安全生产装备条件好和矿区生态

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优势企业集聚。通过整合,使矿山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矿山企业数量明显减少。

(三)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采用科学的采矿方法和选矿工艺,使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达到设计要求,共生、伴生矿产得到综合利用,废石、尾矿等矿业固体废物得到安全存放和二次开发。通过整合,使整合区域内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率明显提高。

(四)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认真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强化安全监管监察,落实矿山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矿山企业安全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和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改善矿山安全生产条件,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通过整合,使因矿山开发布局不合理引起的安全隐患基本消除。

(五)矿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按照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保总局《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建立健全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制订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通过整合,实施废弃物集中贮存、处置,污染物集中治理并达标排放,重点矿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得到预防与控制。

三、基本原则

(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整合工作应按照矿产资源规划、国家对有关矿产资源总量控制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规划等规定,有计划地分步实施。

(二)以大并小,以优并劣。整合工作应根据资源自然赋存状况,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结合企业重组、改制、改造,以规模大和技术、管理、装备水平高的矿山作为主体,整合其他矿山。

(三)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重点整合影响大矿统一规划开采的小矿、小矿密集区、对国民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的重要矿种和优势矿产;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矿种和矿山企业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做好整合工作。

(四)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资源为基础、矿业权为纽带,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推进整合工作。

(五)统筹兼顾,公开公正。兼顾各方利益,依法保护采矿权人的合法权益,积极稳妥推进,维护社会稳定;公开整合过程,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四、整合范围

(一)重要矿种。煤、铁、锰、铜、铝、铅、锌、钼、金、钨、锡、锑、稀土、磷、钾盐等矿种,以及其他对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矿种。

(二)重点矿区。影响大矿统一规划开采的小矿,一矿多开、大矿小开的矿区,小矿密集区,位于地质环境脆弱区范围内的矿区。

(三)其他矿山。开采方法和技术装备落后,资源利用水平低的矿山;生产规模长期达不到设计要求,管理水平低、存在安全隐患,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较差的矿山。

五、工作安排

整合工作以省级行政区域为单元进行。各省(区、市)要在2007年3月底前,完成整合总体方案的编制、备案工作;在2007年年底前,完成3个以上重要矿种和5个以上重点矿区的整合工作;在2008年年底前,基本完成整合工作。整合工作分为编制总体方案、制订实施方案、方案实施和检查验收四个阶段。

(一)编制总体方案。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市(地)、县级人民政府对矿产资源开发现状进行调查摸底,确定整合范围,明确工作任务,编制省级整合总体方案,并报国土资源部和发展改革委备案。省级整合总体方案应包括整合目标、进度安排、任务分工和责任落实等内容。整合区域跨省级行政区域的,由相关省份协商编制总体方案;协商不一致的,由国土资源部商发展改革委根据矿产资源自然赋存状况和地质条件协调确定。

(二)制订实施方案。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依据省级整合总体方案组织国土资源部门和市(地)、县级人民政府编制矿区整合实施方案。整合实施方案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整合实施方案应包括整合矿区矿产资源概况、已有矿业权设置情况、整合后拟设置矿业权方案、整合工作进度及保障措施等内容。

(三)方案实施。按照批准的矿区整合实施方案,确定整合后的主体,明确拟设置采矿权的矿区范围,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编制矿山整合技术改造设计方案,重新编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等资料,换发采矿许可证等相关证照(煤矿企业还应重新取得煤炭生产许可证),实施矿山生产系统停产改造,经验收合格后,按整合后矿山生产技术

方案组织生产。生产技术方案要充分采用能够节约资源和清洁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

(四)检查验收。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整合工作进行自查,并向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部际联席会议提交自查报告。国土资源部、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适时对全国的整合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并向国务院作出报告。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确保实施。整合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的系统工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工作由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省级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各成员单位按各自职能具体组织实施,同时加强通力协作,确保整合任务落到实处。有关部门要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审批整合后需重新办理的有关证照。国土资源部、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和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整合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地方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对整合区域内的资源和矿业权设置情况进行调查摸底,会同发展改革部门组织审查矿区整合实施方案,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参与审查煤炭矿区整合实施方案。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划定矿区范围,依法办理采矿许可证。工商部门负责对拟设矿山企业依法办理企业名称预核准和注册登记手续。环保部门负责对严重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矿山企业依法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予以关闭,对整合后矿山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进行

审批。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矿山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工作,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提请当地政府予以关闭,对整合后矿山的安全生产条件进行审核,依法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负责对整合改造后的煤矿依法办理煤炭生产许可证。公安部门负责整合矿山爆炸物品管理工作,及时依法处置关闭矿山的爆炸物品,依法核定整合后矿山的爆炸物品用量。监察部门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对整合工作中存在的滥用职权、失职渎职、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等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查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规范操作,依法推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注重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整合工作,切实保护参与整合的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对影响大矿统一规划开采的小矿,凡能够与大矿进行整合的,由大矿采取合理补偿、整体收购或联合经营等方式进行整合。国有矿山企业之间的整合可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管下,采用资产整体划拨的方式进行。整合矿山原则上不得扩大矿区范围,确需扩大的,必须列入省级整合总体方案,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整合前矿业权未进行有偿处置的矿山,整合时要按规定进行处置。整合后矿山的设计生产能力不得低于规定的开采规模要求。整合期间,整合区域及其毗邻地区暂停新设置探矿权、采矿权。按整合实施方案设置的采矿权审批工作要严格按规定的权限进行。按照实施方案被列为整合对象但不愿参加整合的矿山,其有关证照到期后,相关部门不再为其办理证照延续、变更手续,由当地政府依法收回纳入整合范围。已列入关闭名单的矿山企业以及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予以关闭的矿山企业,不参与整合,其资源

需要重新开发利用的,由省级国土资源部门根据矿产资源规划组织编制矿业权设置方案,并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和国土资源部备案后,按规定的权限审批探矿权和采矿权。

(四)健全制度,加强督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建立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有关问题,推动整合工作扎实开展,严防整合矿山弄虚作假、超能力生产。凡不能按期完成整合任务的地区,暂停探矿权、采矿权等相关证照的审批。各地要加强政策研究,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矿产资源规划、矿业权市场准入、矿业权市场配置、矿业权价款收益分配、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补偿等配套制度,切实加强对整合后矿山企业的监管,巩固整合成果,提高矿产资源管理水平,促进矿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意见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意见。

第五篇:信阳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信政〔2008〕64号)

【发布单位】信阳市

【发布文号】信政〔2008〕64号 【发布日期】2008-07-17 【生效日期】2008-07-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南省

信阳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

(信政〔2008〕64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管理区、开发区,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信阳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已经市政府第九次常务会议通过并获省政府审议批准,现予印发,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八年七月十七日

信阳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为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保障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7〕20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豫政〔2007〕68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应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低水平起步,重点解决城镇居民的大病医疗需求;坚持群众自愿;定点就医,属地管理;坚持统筹协调,促进各类医疗保障制度相互衔接、共同发展;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第三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保险全市执行统一的政策,实行分级管理。

第四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是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行政管理工作,各县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具体负责本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经办工作。

社区、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劳动保障工作机构按照本暂行办法规定,具体承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申报登记、材料初审、信息录入和医疗保险IC卡发放等管理服务工作。

财政部门负责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资金的筹集和拨付;卫生部门负责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卫生行业标准体系,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为参保居民提供质优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药品的流通、质量和医疗器械质量的监督管理;民政部门负责低保人员身份认定及协助组织参保工作;教育部门负责组织在校学生参保工作;残联负责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员身份认定及协助组织参保工作;物价部门负责药品、医疗服务价格的监督管理;公安部门负责参保人员的户籍认定工作,及时提供相关的基础数据。

第二章参 保对象和条件

五条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学生(包括中小学、职业高中、大中专、技校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均可自愿参保。异地户籍在本地就读的学生可按学籍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劳动年龄内以多种方式就业的城镇居民应参加城镇职工或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

第六条转为本市城镇户籍的被征地农民,可以选择继续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可以选择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不得同时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第三章 基金筹集

第七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家庭(个人)缴费为主,政府适当补助,具体筹集标准为:

(一)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18周岁以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集标准为每人每年90元(其中:个人缴纳10元,中央、省、市、县区财政分别补助40元、20元、8元、12元)。

(二)非学生和儿童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集标准为每人每年150元(其中:个人缴纳70元,中央、省、市、县区财政分别补助40元、20元、8元、12元)。

(三)属于低保对象或重度残疾的学生和儿童,其基本医疗保险费由财政按每人每年90元(中央、省、市、县区财政分别补助45元、20元、8元、17元)标准补助;属于非学生和儿童的低保对象、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和低收入家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其基本医疗保险筹集标准为每人每年150元(其中:个人缴纳10元,中央、省、市、县区财政分别补助70元、20元、8元、42元)。

第八条城镇居民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同时,可自愿参加大额医疗保险。大额医疗保险具体缴费标准为: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18周岁以下城镇居民每人每年10元,非学生和儿童的城镇居民每人每年30元。

第四章 医疗保险待遇

第九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统筹基金和门诊帐户基金构成,统筹基金主要用于支付符合规定的住院医疗和门诊大病医疗费用;居民门诊帐户每人每年20元,用于支付门诊医疗费用。

第十条参保居民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符合规定的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费用,起付标准以下的由个人支付;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由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基金、大额医疗保险基金和参保居民个人按比例承担。

参保居民住院和门诊大病起付标准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50元,一级定点医疗机构300元,二级定点医疗机构400元,三级定点医疗机构500元,异地转诊700元。

一个自然内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保险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暂定为60000元,其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4000元,大额补充医疗保险36000元。

参保居民在不同级别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发生的符合医疗保险规定的医疗费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大额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比例统一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75%;一级定点医疗机构70%;二级定点医疗机构60%;三级定点医疗机构50%。经批准转诊到异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基金和大额医保基金支付比例为50%;城镇居民缴费每满3年,其基本医保支付比例可提高1%,但最高不能超过10%;城镇居民缴费年限可与城镇职工缴费年限合并计算。

第十一条参保居民经鉴定符合条件的恶性肿瘤放化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血液透析治疗、异体器官移植抗排异治疗的门诊大病,其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50%。一个自然内居民门诊大病和住院费用合计金额(或在不同等级医院累计住院费用),超过城镇居民基本医保最高支付限额符合规定部分,由大额医疗保险按50%比例支付。

第十二条参保居民门诊紧急治疗后住院的,其符合规定的急诊费用可并入住院费用;经门诊抢救无效死亡的,其符合规定的急诊费用从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大额医疗保险基金中按比例支付。

在非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急诊住院医疗费用,符合规定的,按三级定点医疗机构标准支付,但必须在2日内向本统筹地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备案,原则上病情稳定后或在3日内转入定点医疗机构治疗。同时,应提供原始发票、病历复印件、长期医嘱和临时医嘱复印件、医疗费用汇总明细表。探亲等在外地因急诊需住院治疗的,必须5日内向本统筹地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备案,由医院出具急诊证明等有关材料,按异地转诊比例报销。

急诊是指危、急、重病人的紧急治疗。

第十三条跨住院的起付标准按一次住院计算。

第十四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保险的少年儿童及学生发生意外伤害的住院治疗费用,无其他责任人的,列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第十五条参保居民因生育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第十六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协议管理,其资格由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并公布。

第十七条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在获得定点资格的医疗机构范围内,确定定点机构并与之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定点医疗机构的选择,由统筹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统一组织。

第十八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保险的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参保居民异地转诊、门诊规定病种、生育医疗费用报销、就医程序、医疗服务管理和费用结算办法、门诊帐户管理等配套管理办法,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二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参保居民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

(一)在国外或港、澳、台地区治疗的;

(二)自杀、自残、酗酒或因参与违法违规活动等造成伤害的;

(三)交通事故、意外伤害(第十四条规定情形除外)、医疗事故等治疗费用;

(四)因美容矫形、生理缺陷等进行治疗的;

(五)戒毒、性传播性疾病治疗的;

(六)未使用医保IC卡住院发生的费用;

(七)按规定不予支付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一条参保居民死亡的,其家属须在15日内持户口薄、死亡证明原件及复印件、医疗保险IC卡到参保登记机构办理注销手续。

第二十二条参保居民可通过商业健康保险、医疗救助、社会慈善捐助等途径,解决超出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保险以外的医疗费用,采取多种措施保障自己的医疗需求。

第五章 参保程序和缴费办法

第二十三条参保登记

(一)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委托学校组织学生参保、缴费。

(二)其他城镇居民以家庭为单位,持户口簿、身份证等材料到户籍所在地社区、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申报登记。

属于低保对象、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及低收入家庭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在参保登记时还应携带相关证件及其复印件。

第二十四条参保审核

(一)社区、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应在申报登记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初审,并报医疗保险经办机构。

(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收到资料后,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复审。对不符合参保条件的,应当说明理由。

(三)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审核结果,编制《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费征缴计划表》,制作医疗保险IC卡。

第二十五条医疗保险费个人部分缴纳办法

(一)经审核符合参保条件的城镇居民,应持社区、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出具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缴费通知单》,到指定银行网点缴纳一个自然内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个人部分)和大额医疗保险费。学生的医保费由所在学校代收后到指定银行网点缴纳。

(二)参保居民在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个人部分)和大额医疗保险费后,凭银行盖章的缴费通知单,3日内到参保登记的社区、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记帐。

第二十六条参保登记、缴费时间

(一)城镇居民应于每年1至6月进行申报登记,7月至12月缴纳下一自然的医疗保险费。

(二)城镇居民2009年1月1日前参保的,缴费次月开始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保险待遇;2009年1月1日后参保的,缴费满6个月后方可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保险待遇。未按时缴费的,视为自动退保;再次要求参保的,应补缴中断期间的全部基本医疗保险费,6个月后方可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中断期间发生的医疗费用,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

第六章 基金管理与监督

第二十七条各统筹地区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参保居民缴费情况,向同级财政部门申请财政补助资金;市财政部门汇总后,向省财政部门申请中央及省补助资金,并及时将补助资金拨入各统筹地区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

第二十八条市、县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资金,列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

第二十九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银行计息办法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有关规定执行。基金利息收入并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

第三十条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单独建账,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挤占挪用。

第三十一条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严格执行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各项制度。财政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审计部门要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

第三十二条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定期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和社会保险基金监督部门报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及时反映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第七章 奖 惩

第三十三条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违规行为进行举报。举报奖励办法依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造成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损失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予以追回;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五条参保居民弄虚作假,采取隐瞒、欺诈等手段骗取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保险基金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追回所发生的费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根据基金运行情况,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保险基金筹集标准、地方财政补助标准、起付标准、最高支付限额和支付比例等提出调整意见,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三十七条为减少基金支付风险,保障参保居民按时、足额享受医保待遇,提高保障能力,探索建立全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调剂制度,调剂金按当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筹集总额的3%提取。具体管理使用办法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商市财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三十八条参保居民因重大疫情、灾情及突发事件发生的医疗费用,由同级人民政府解决。

第三十九条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所需工作人员和经费由同级人民政府解决。

第四十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信阳市市级统筹文件(信政办【2010】148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阳市市级统筹文件(信政办【2010】148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办信工作三到位文件

    湖北省人民群众来信办理“三到位”制度实施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信访工作秩序,提高人民群众来信办理工作(以下简称“办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

    关于转发廊政办传[2009]66号文件的

    关于转发廊政办传[2009]66号文件的 通 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大城工业园区管委会、城区办事处,县政府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深化危旧房屋排查整改工作,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进一......

    光政办[2011] 号(光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10年工作总结)

    光政办„2011‟25号 光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10年工作总结 2010年,本办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办公室“办文、办会、办事”的工作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全年......

    信阳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试行)(信政〔2008〕65号)(全文5篇)

    【发布单位】信阳市 【发布文号】信政〔2008〕65号 【发布日期】2008-07-28 【生效日期】2008-07-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南省 信阳市主要污......

    思政文件修订

    天津理工大学 党委学工部文件修订目录 一、思想政治教育 1.天津理工大学学生党校实施意见(起草) 2.天津理工大学关于开展毕业生德育答辩的实施意见(修订) 3. 天津理工大学新生入......

    政办工作总结

    镇政府办公室工作小结 镇政府办公室秉承着以服务为宗旨,以效率为准绳,以满意为目标,为领导服务、为干部服务、为群众服务,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了2017年度工作任务......

    清洁生产文件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四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七十七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

    国发1980,135号文件

    国务院批转广西壮族自治区 关于处理、土地、山林、水利纠纷的情况报告 (国发[1980]135号)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革命委员会),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