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死疲劳读后感
残忍的天真
——读《生死疲劳》有感
2012年,莫言摘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随后,全国上下掀起了汹涌的“莫言热”。当时高二的我正备战高考,故而虽然校门口的书店里莫言的作品几近脱销,我也只是粗略地了解了一下。后来才知道,莫言获奖后向诺奖组委会推荐的自己的代表作就是《生死疲劳》。于是,这个假期我就拜读了这篇“将六道轮回这一东方想象力草灰蛇线般隐没在全书的字里行间,写出了农民对生命无比执著”的颂歌和悲歌。
《生死疲劳》的主人公,山东高密东北乡地主西门闹,在土地改革时含冤而死。他死后先后转生为驴、牛、猪、狗、猴及大头婴儿蓝千岁。而每一次转生,西门闹都与他原来的长工蓝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事以蓝脸的儿子蓝解放和大头婴儿蓝千岁为叙述者,借二人之口讲述了蓝脸、黄瞳、庞虎等几家五十余年的悲欢离合。通过描写高密东北乡的众生群像,莫言道出了从新中国建立到新世纪伊始期间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西门闹心,六畜撒欢。君心疲惫,我心亦然。据说,莫言在四十三天的时间里,将洋洋洒洒五十余万字的《生死疲劳》“一蹴而就”。我也是“一气呵成”,五天就读完了这本书。或许是快速阅读徒有快感但会造成理解偏差,或许是我不太适应本书通俗欢脱的语言风格,或许是书中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那种在生死间奔走的“疲劳”,全文读下来,一股疲惫压抑的情绪油然而生。几番重生,主人公西门闹在六道轮回中不再执着于枉死的仇恨,他的灵魂得到了解脱。我的心却像被划破的纸面,裂缝处带着粗糙的难过。划伤我的刀子,是书中的蓝脸父子与莫言的语言风格。他们带着一股“诡谲”的天真。因为天真,所以纯粹。因为纯粹,所以无所顾忌。因为无所顾忌,所以伤人。《生死疲劳》中有一段话堪称经典:“五十年代的人是比较纯洁的,六十年代的人是十分狂热的,七十年代的人是相当胆怯的,八十年代的人是察言观色的,九十年代的人是极其邪恶的。”而书中的“天真”,恰恰可以用这句话中的三个词来概括。
纯洁的天真,是对自己的残忍。书中有着纯洁的天真的人,是蓝脸还有他的亲生儿子蓝解放。蓝氏父子脸上都有看蓝色的痣。因为这块痣,他们没少受排挤嘲笑。巧的是,地狱鬼差的脸竟也是蓝色。“他们的肤色像是用神奇的汁液染过,闪烁着耀眼的蓝色光芒。我在人世间很少见过这种高贵的蓝色,没有这样颜色的布匹,也没有这样颜色的树叶,但确有这样颜色的花朵,那是一种在高密东北乡沼泽地开放的小花,上午开放,下午就会凋谢。”这一段描写,似乎就已经暗示了蓝氏父子的个性与命运。他们像是乡村的蓝花般平凡,但身上都有一种值得钦佩的原始的质朴与野性,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执着”。他们对自己想要追求的东西,会报以最诚挚最深沉最坚韧的感情。
蓝脸想要追求的是自由。他是偌大中国土地上唯一坚持单干到底的农民。无论是土地革命、改革开放时实行分田到户,还是人民公社、“四清”运动时打击单干户,他都在自己的土地上默默耕耘。是的,自己的土地,他相信“只有当土地属于我们自己,我们才能成为土地的主人”。在集体化大行其道的时代里,这种做法与想法无疑是一种“大逆不道”,所以蓝脸承受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公社书记、同乡居民、亲朋好友或威胁或苦劝,都希望他放弃单干。亲人迫于压力离开他加入公社,养子西门金龙甚至在牵走他相依为命的牛之后,讽刺他“众叛亲离”,不如“自己把自己吊死”!最终,蓝脸孑然一身。他“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不用良种”,用古老的农具孤独地在一亩六分地上劳作。他以一个“古老的农民标本”的身份,倔强而忧伤地存在。除了土地,他失去了一切,连儿女的婚礼都不能参加。在妻子迎春送来子女成婚时的喜酒时,他正在月下用系布条的竹竿驱赶毒蛾子,用原始而笨拙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庄稼。这场景让我心头一酸,我想起蓝解放带着哭腔的疑问:“你一个人单干下去,到底有什么意义?”那时,他只是平静地回答道“我就是想图个清静,想自己做自己的主,不愿意被别人管”。而透明如酒浆的月光下,面对想要追随他的妻子,蓝脸终于伴着眼泪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要单干就彻底单干,就我一个人,谁也不需要,我不反共产党,更不反毛主席,我也不反人民公社,不反集体化,我就是喜欢一个人单干。天下乌鸦都是黑的,为什么不能有只白的?我就是一只白乌鸦!”蓝脸这一番充满了倔强的自白很通俗,而且真的很傻,傻得像极了一个哲学家——尼采。“自由人的使命,就是一心成为他自己,而不顾及别人说什么。”“在你必须跨跃的生命之河上,其实没人帮你,只有靠自己。人人在这世上都有一条自己的路。它通向何方?不要问,走就是。” 有其父必有其子,蓝解放和父亲蓝脸一样,是”逆流而动”的本色男儿。不过相比起蓝脸的“明目张胆”,蓝解放的执着似乎隐藏地更深一些。他追求的是爱情,年少跟从父亲单干时,他曾情迷黄互助。因为听莫言说金龙与互助正在老杏树的树冠里偷欢,他气急癫狂。人到中年,他爱上了比自己小二十岁的庞春苗。但这份爱并不是贪恋美色的欲望,为了能与春苗在一起,他放弃了副县长的职位与春苗私奔。颠沛流离、身负骂名、兄弟反目、子叛父弃,都没有让他放弃这份感情。不幸的是,春苗意外身亡。而当一切尘埃落定,命运却再次将黄互助带到他面前,他们同居了。说起来不怕众位笑话,蓝解放让我想起了徐志摩。尽管他们之间有着云泥之别,可在感情方面,他们都是多情又专情之人。认定一个人,就倾注最深沉的感情。如果终究没有结果,那就放手,也放过自己。较之蓝脸,曾身为副县长的蓝解放会受到更多的来自道德、身份、权力等方面的约束,而且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也害苦了他的妻子黄合作和儿子蓝开放。然而,若暂时忽略在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上蓝解放的过失,他执拗决绝地反抗无爱的婚姻,听从内心的声音去追求爱情的做法,可以说是人类的自由意识与野性品质的体现。从蓝脸、蓝解放的身上,我可以感受到一种坚韧绵延的生命活力,一种对自己所爱事物的执着。这份执着是源于人内心对美好事物的爱,所以带着纯洁的天真。而正是这份“天赋的真情”,让这对父子一生坎坷,饱受折磨。
狂热的天真,是对别人的残忍。有着狂热的天真的人,是蓝脸的养子西门金龙。西门金龙是地主西门闹的亲儿子,在西门闹死后被蓝脸抚养。他甫一出场,就是一个十分忧郁的少年形象。因为在阶级斗争还是社会主流的年代,西门金龙的身份很是尴尬,他从小就会承受一些外界流言带来的压力。而为了摆脱耻辱的身份,西门金龙势必会将自己的阶级立场摆得鲜明。这样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长大后的他会对权力、对“革命斗争”表现地越来越狂热,为什么那个聪明俊美的少年会变得六亲不认,残忍歹毒,狡猾放浪。他在村里成立“金猴奋起”红卫兵西门屯支队,要把大队部全都刷成红色,连院子里的杏树也要刷成红树。蓝脸提出异议,金龙便让孙家四兄弟把蓝脸的脸用油漆刷红,蓝脸的眼睛差点变瞎。他执意要创造“蓝金龙消灭最后一个单干户”的奇迹,为此他威胁蓝解放说再执迷不悟地单干就会被革命群众吊死,讽刺自己的养父众叛亲离不如自尽,鞭打并放火烧忠于养父的耕牛。他与合作、互助、庞抗美都发生过关系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当着解放的面调笑合作......说起来,西门金龙也是时代的牺牲品。他“维护革命”的一举一动,在我们看来都是那么荒诞可笑。他在位时不遗余力地批斗“四类”分子,大张旗鼓地在屯里排练样板戏;失势后说要把猪当成自己的亲爹娘来养,大谈自己要将县城变成西门屯的郊区的理想......西门金龙,其实是一个可怜又可恨的人物。他不坏,只是太疯狂。本来,他是一个聪明英俊、多才多艺的男子,可在狂热的时代下,他狂热的革命热情,狂热的野心抱负,狂热的贪婪欲望都太过灼烈,就像纯粹的火焰,乘着大环境的“东风”呈燎原之势,给周边的人带来了灭顶之灾。
“邪恶”的天真,是对读者的残忍。有这种“邪恶”的天真的,是《生死疲劳》的语言。且不说故事本身的荒诞奇异、光怪陆离,也不说具有深意的黑色幽默,一口气读下来时,那时而瑰丽华美,时而通俗到甚至粗俗的语言风格也让我深受冲击。上一秒钟,“我看到河水犹如波动的水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我听到草木间无数的秋虫,合奏出纷繁多变的音乐,我看到萤火虫交织成一条条绿色的绸带”,景象唯美;下一秒钟,“棉花加工厂皮棉打包车间楼顶上那盏碘钨灯闪烁着璀璨光芒上下跳动,宛若月亮刚产下的一个绿蛋”,棍子挑着月光“犹如挑着化开的绿豆淀粉”,真实可喜。莫言生在农村,高密东北乡厚重的农村文化让他的小说散发怪诞的民族味,而作为作家,对他人语言的借鉴又让他的语言有了华美的质感,就如一个富有的庄家汉买了一件西装,他可以运用他的搭配思路,随意将西裤与马褂结合。他熟悉对单干户的独轮车、熟悉各种动物的习性、熟悉那个不断变革的时代,他在泥泞中成长,所以他的作品也直面人心的泥泞。然而,莫言又是“油滑”的。他不去深度剖析人物复杂的心理,也不直接抨击社会问题,他只负责描写。他将那一幕幕社会图景、众生群像展示出来,温暖良善的也好,病态暴力的也罢,是非冷暖,只能饮水自知。所以,《生死疲劳》的语言像个天真的孩子。它想镜子一样反映这世界,却又带着天马行空的幻想,带着毫无顾忌的挥洒,带着全无严谨的恣意。它“放任”的语言令人压抑,但它不惮坦坦荡荡地承认自己的短处:“极度夸张的语言是极度虚伪的社会的反映,而暴力的语言是社会暴行的前驱。”这样让读者处于纠结矛盾的阅读中的写法,当真是非常“邪恶”啊!
大概是初读的缘故吧,一部《生死疲劳》读下来,只觉得那份“残忍的天真”让我似有所得却又惘然若失。或许,当以后结合莫言的其他作品,当我的思维更加成熟时再次回顾它,我能读出来更多的东西吧。
第二篇:《生死疲劳》读后感
追寻心灵的召唤
——读《生死疲劳》有感
《生死疲劳》是莫言的力作,他诺贝尔文学家奖获得者的身份无疑是吸引我阅读的原因之一,当然,这本书还有两大看点:《生死疲劳》洋洋洒洒40余万字,莫言仅用43天就完成了,其速度令人瞠目;章回体的形式,在现代作家的作品中真是不常见,阅读这篇作品也是对曾经盛极一时的章回体王朝的缅怀。
《生死疲劳》将六道轮回这一东方想象力草灰蛇线般隐没在全书的字里行间,写出了山东高密东北乡西门屯里几代农民对生命、对土地的无限执着和歌颂。
莫言的文笔,一如既往地采用魔幻现实的方法,一如既往地乡土,一如既往地嬉笑怒骂。主人公西门闹开篇就被一火炮轰碎了脑袋,转生为驴,而且是自己生前院子里的驴,看到自己的妻妾离散,朋友背叛,一切想像不到的都已发生,真是树倒猢狲散,风水轮流转。在自己以驴的隐蔽身份眼观世间百态后,非但没有化解前世的恩怨,反倒积怨重深,乃至再次转生为牛时,喝了奈何桥头的孟婆汤也无济于事。而后,随着自己继续转生为猪、狗、猴时候,才看透红尘,化解抑郁,心怀坦荡,重新做人。
正如扉页佛语:“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现在生存压力很大,疲劳、困顿之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也许贪婪是其原因之一,贪婪是今人的通病,各行各业,各色人等几乎都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救。
身为教师的我,扪心自问,自己贪婪吗?当然贪婪。我想,贪婪也未必不好,还要辩证看待。
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方面,还是知足常乐为好。这不是自嘲,更不是吃不着 1
葡萄说葡萄酸。我挣钱不多,但温饱足矣,孩子健康聪明,夫妻恩爱体贴,家庭幸福美满,这些我都发自内心的珍惜、自豪。至于,豪车名宅,富甲一方,我现在不曾拥有,就算硬要给我,我也要思考我能否驾驭,看到、听到了财富带来的负面影响太多、太多,与其选择“有得必有失”,我更愿意选择“有失必有得”,不富裕没关系,温饱的日子简单、快乐,足以让我享受一生。
对于精神生活,我觉得还是要贪婪一点为好。若要无为无欲,非老不可,而年青之时,必要丰富自我。责任感、事业心是每个年轻人必要的修习课程,这门课程成绩的好坏,是对年轻人幸福与否的最好的衡量标准,所以,努力、尽心、执着、能干是我至今努力的方向。把心态摆正,把课备好,让每一个学生记得自己曾经对他的一份关心就是我的心愿;简单、充实、有存在感,就是我所要的生活。
书中的轮回之存在与玄妙,无人能解通,除非自己亲历几次,恐怕才能摸到其中门道。我不想探讨什么人生轮回,对于我,只要做好今生,多善不恶,避免蹉跎,在安然走过人生旅途之末,以一颗澄澈透明的心灵,去面对生活,面对工作,只要不留遗憾。
这种精神的富足也就是心灵的召唤,我没有多高尚,只想活得明白一点,活得快乐一些,仅此而已。
生活容易,坚守不易,且行且努力!
第三篇:《生死疲劳》读后感
勉借荒诞叙庄严
死生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佛语
生化学院化学102班徐康莉10630121
读莫言的《生死疲劳》,最鲜明的函授是那海阔天空的想象,那份精妙的语言,数不清的暗喻名言,读完后令人心潮起伏,联想翩翩。
小说叙述的是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
小说的叙述者,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他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因此在阴间里他为自己喊冤。在小说中他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驴、一世为牛、一世为猪、一世为狗、一世为猴„„每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都未离开他的家族,未离开这块土地。小说正是通过他的眼睛,准确地说,是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地主最后终于又转生为一个带着先天性不可治愈疾病的大头婴儿;这个大头婴儿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他身为畜牲时的种种奇特感受,以及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半个多世纪生死疲劳的悲欢故事。小说透过各种动物的眼睛,观照并体味了五十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庞杂喧哗、充满苦难的蜕变历史。
从另一个侧面来说,莫先生是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给读者讲述了一个关于“生死疲劳”的故事。让读者在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之中,一悲一喜。反观自身,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从孩提时期的至真至纯,到而立之年的圆滑世故,再到白发添鬓的稀松平常,这之间的每一步,都是我们用岁月注脚一个章节。我们用时间去辨认自己留下的笔记,我们用眼瞳去感知自己以外的一切。贪嗔痴怨,爱恨情仇,我们在亦生亦死之间,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面对回忆这本充斥着喜怒哀乐的厚重笔记,当我们闲下来,悉心整理时,我们会发现:“疲劳”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并非雷同。我这才发现,所谓的生死疲劳实际上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生死,二为疲劳。生死是一个过程,疲劳只是一种对过程的反馈。天地万物,各循其道,存在即是合理。而佛家所云:多欲为苦,生死疲劳,由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代表其一派生活态度值得尊重,却不一定需人人效法。每一个
人,对生活总有其独特的理解方式,我谓之合理。
人生活着,太多的爱,太多的怨,太多的悲,太多的喜,太多的满足,太多的遗憾。以至于人生走下来,校对笔记时,才发现无从着手。其实每一个情节,每一种情感,都无可替代。而如主人公一样,带着上辈子的谜和怨转生之后,重读自己身边的世界时,才发现那些故事仍在继续,仍在和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而对于这一切我们却无法参与。
所以就像每一滴酒回不了最初的葡萄,我回不了年少。只能回忆年少,而这之中的百转千回,就是我乐见的生死疲劳,我渴望着疲劳。
莫言用佛教六道轮回的观念杂糅魔幻写实的笔法,以独特的形式呈现了中国乡土近半个世纪的蜕变与悲欢。“变”构成了现当代历史的隐喻。他以笑谑代替呐喊与彷徨,对土地的眷恋,对社会众生的悲悯,对记忆与以往的辩证。《生死疲劳》相较于其他一些以传统的史诗性结构来重塑中国当代历史的小说而言,是非常与众不同的。莫言坚持一种接近历史的方式,通过精神病般的呓语狂言式叙述达到历史真实。佛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四篇:生死疲劳读后感
读《生死疲劳》有感
生死疲劳,生死疲劳,生和死都很疲劳。
依然是一部极具莫言特色的小说,徘徊于玄幻和现实之间,巧妙的语言把每个人的特点娓娓道来,沉重的历史事件在巧妙地描述风格和独特的描述角度,形象的展现在人民面前,让人感到发笑,又让人不禁去反思那个历史的疯狂。
历史要学会辩证的看,舆论宣传的力量让人扫除迷信又树立了新的“迷信”。“黄世仁”“周扒皮”的地主形象深入人心,“西门闹”是个另类,他勤俭持家,宅心仁厚,乐善好施,也有着正常男人的爱好,逢灾遇难体恤乡亲,共度难关,但到了以身份决定命运的年代,他就是“黄世仁”,就是“周扒皮”,贪婪、自私、嫉妒的狭隘面在革命的助长下愈加的疯狂,曾经接受施舍的弱势群体,全然忘记了“西门闹:”的善行,只听到了“黄世仁”的贪婪和“周扒皮”的残暴,然后西门闹就身首异处了。我们不禁对那段历史充满了不屑和鄙夷,似乎所有的地主土豪富绅都是冤死的“西门闹”。看看当下,“黄世仁”多还是“西门闹”多?大众就是那么容易被舆论所吸引。尤其是在社会差距加大的时候,在勤劳不一定致富,投机倒把,强买强卖反而高高在上的时候,一点煽风点火,群众中的极端分子就会成燎原之势。革命的熊熊烈火不会无缘无故燃起,当然也会无缘无故啊的烧伤无辜。最希望革命的是无牵无挂的数来宝、蹭吃蹭喝的乞丐、无所顾忌心理扭曲的光棍。大风扬起带起的风沙加剧了大风的危害。做一个好人难,做一个有名的好人难,做一个乱世中的好人难。
靠得住与靠不住,靠得住的人有白氏、迎春、蓝脸,靠不住的人有“儿子”、“亲儿子”、小
三、你曾经施舍的人。正房妻子白氏,明媒正娶,貌不惊人,通情达理,善解人意,即使在丈夫遇难之后,也没有落井下石以求自保,忍受了各种身体和心理上的侮辱,让人为之动容。迎春,白氏之前的丫鬟转为妾,给前夫生了双胞胎,土改后默默地选择了跟前夫的长工蓝脸过日子,既不诋毁前夫,也不抱怨世道,默默地将前夫的子女带大,安稳的过日子,是一个好女人。同样是身为小妾的吴秋香在丈夫被打倒后,迅速反咬一口,血口喷人,活脱脱一个变色龙。金龙的表现让人难以忍受,作为“儿子”,本身出身问题就是一个知名的缺陷,因为蓝脸得到了身份上的解脱,最后他的疯狂狠狠的洒在了他的爹身上,“大义灭亲”,疯狂的年代,疯狂的人啊。蓝脸一个敢于跟时代、跟主流、跟政府对抗的人,一个被那个时代硬硬的整成精神错乱的人,一个让人佩服的人,一个纯朴坚守己见的人。**的年代,人都想苟活,活得方式不同,一个品德败坏的人能活下去,能活的风光、盛气凌人,注定是一个畸形的社会,是社会本身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道德来批判他们,却实在是无法阻挡他们求生、求虚荣的本能,社会环境导致的。白氏、迎春、蓝脸还是值得我们的尊重和怜悯,到好的时代他们配得上幸福、美满。像敢于向这个社会的不公对抗的人致敬,也不能指望每个人都对社会提出他们的想法,他们只是想生存下去。
“莫言”这小子喜欢自嘲,自嘲的让人觉得他的玄幻小说如此的真实,爱憎分明却又含而不说,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历史就是这么残酷,我们又难逃历史的轮回。
这本书让我有了对历史的重新认识,有了历史中人性的错杂的重新认识,自信的面对人生,自信的去面对生活,历史就是由普普通通得一幕去上映。
2014-5-
5再读《生死疲劳》有感
世界杯期间莫言又被企鹅网站特邀出来,前往巴西现场观看世界杯的几场关键比赛,莫言的小说作品读着确实不错,只是莫言与传统文学大师坚守清贫、深入简出风格不同,经常参加一些商业活动。至此期间,读完了莫言的《生死疲劳》,这一次是图书馆的藏书,比较正版,而且读打印版的就是比电子版的让人舒服。
这次读的是主人公变猪、变狗、变人的主要章节,随着时间延续这些情节,发生在了文革后期、改革开放初期、改革深入时期。
似乎读出来一些基因决定论的感觉,西门闹的儿子,西门金龙(兰金龙),在社会稳定,像他的爹一样,又成了富豪,呼风唤雨,名极一时,而靠打土豪分田地过程中壮大起来的一些根红苗正的贫下中农,依然是原地踏步,甚至不断地倾家荡产,难以维持生计。本身就是一出闹剧。
书的后期已经到了90年代的事情,读起来让人觉得很熟悉,熟悉的社会环境,让人读起来有些索然无味,有些就是这样,越是熟悉的东西越不会引起人的注意,反而是时间久远的事情让人兴趣盎然,在书中,莫言比较直白的描述了社会的腐败、人心的冷漠,或许是就是当下,莫言没有写出太多感情的成分,莫言也真是个“识时务”的人,由此可见他经常抛头露面也就可以理解了。
读的很压抑,因为面对社会现状我们似乎很无力,我们只能默默顺从,无论你又多大的能耐,都只能是这个社会的附庸,金龙处事机敏灵活,敢想敢做,强行与女县长做了男女之事,异想天开的相处了旅游城的概念,女县长,敢于勾结商人,满足私欲。小角色中,敢于尝试的人做起了小商人、小工业者,也在经济发展中占得了先机。有智不如趁势,成功者总是自然而然的顺应时代的潮流。
最后,暴发户金龙死了,女大官也被判刑了,没有人太过忧伤,没有人太过欢喜,读者也是这种感觉,在一个社会价值导向如此混杂的时代,有谁还和自己过不去,还和钱过不去,这个社会疯子太多了,太多想不到,太多无下限了。莫言你让人默默的思考了太多了。
思想高度专制之后是各种疯狂思想的肆意增长,是人心的散乱,是各种不信任的蔓延,是各种极端思想的滋生,是各种冷漠的增长。整个社会充满浮躁、虚假,私欲横行,我们只是泱泱大海中的一滴水,难免逃脱世俗的浸染,但是我们依然要自强,努力去感染周围的人,做点实事,做点好事!
生活还要继续,保持一份活力。
马拉多磊
2014-7
第五篇:生死疲劳读后感
《生死疲劳》读后感
信息工程系张梦醒
有朋友曾戏言这部小说是一本魔幻现实主义的“变天账”,这虽有些戏谑,却可谓一个精准的概括,魔幻现实主义指其艺术风格,“变天账”则指其思想意识,相对于《创业史》、《艳阳天》的思想意识,这本书自然可称为“变天账”,但显然这些小说都走向了极端,如果说《创业史》、《艳阳天》的出现有当时的局限,那么《生死疲劳》则还局限在80年代的主流意识形态之中,没有正视90年代以后农村中出现的新问题。
与《生死疲劳》相比,贾平凹的《秦腔》没有回避这些问题,甚至没有回避自身的矛盾,这在当代作家中是难能可贵的。在贾平凹的眼中,改革开放后仍坚持合作化的夏天义并不仅仅是一个被嘲笑的对象,而是一个失败的悲剧人物,他也展示了另一种可能的未来;而坚持市场利益的夏君亭虽然在现实中有着生机与活力,却也有着重重危机,并不一定有前途。小说中有着对革命与改革的双重反思,同时也是贾平凹的自我反省。在这里,贾平凹并未给我们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但他对现实的体验与思考,对土地的贴近,对人物内心的把握,却能给我们以广阔的思考空间,让我们了解到当下农村的破败景象和农民的命运,农民的心灵。《生死疲劳》给我们展现的,则是一些破碎的家族故事,越到最后,小说越偏离土地,或者说土地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之物。
《生死疲劳》,更像是描写六道轮回这一观念的作品,作者从抽象的观念出发,以之剪裁生活与素材,构成了一个故事,在这里作者并没有去探讨轮回对农民的影响,所谓“东方想象资源”只成为了作家的框架,只成为了“剪裁”的一把剪刀,而与现实生活无关,与农民的命运、农民的心灵无关。或许这仍延续了作者“魔幻现实主义”的追求,小说中“种的退化”的隐性结构,结尾处残疾人大头儿的出现,都显示了《百年孤独》的深刻影响,莫言多年来对马尔克斯的学习与模仿已受到了不少批评,其实学习也并非不可以,但如何将之融化为自身的血肉,还需要更多的功夫,莫言曾表示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现实主义作品的高度已无法逾越,故而选用了现在的写法,但马尔克斯不同样是不可逾越吗?仅仅是“东方”的思想资源就能区别或赶上马尔克斯吗?何况莫言并未深入到思想对当下民众影响的层面,在这方面,贾平凹对民间巫术、风水等神秘事物的描写似乎更胜一筹,更有东方的特色。
小说当然也有精彩的地方,流畅奔放的语言,丰富细腻的感觉,狂欢的情节,这些具有莫言特色的艺术仍不逊于以前的小说,其中对动物与人意识交汇处的描写颇见功力,西门牛夜巡、西门狗对味道的敏感等一些细节,也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小说前半部对小讨厌鬼“莫言”的描绘中既有调侃,又有挖苦,但不乏可爱之处,可以见出作者心态的放松、自然,可惜到后来这一形象也模糊了。小说可圈可点之处还有很多,但总体让人觉得华丽而苍白。以我们善意的理解,精彩之处当然是莫言的功力之所在,至于华丽而苍白,毕竟这56万字的作品是42天写出的,也情有可原,但我们也会有疑问,为什么不花一些时间,多思考、多修改一下呢?这自然是庸人的问题,或许“大师”会不屑一顾的吧。
《生死疲劳》是一部向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大书。在这次神圣的“认祖归宗”仪式中,小说将六道轮回这一东方想象力草灰蛇线般隐没在全书的字里行间,写出了农民对生命无比执著的颂歌和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