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调研报告
XX市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期,XX市发改委组织人员,对全市新农村建设情况做了认真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XX市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举措
今年以来,XX市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和部署,深入研究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办法,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XX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和措施有:
1.明确工作思路,把握重点方向。今年,市委、市政府明确了XX市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基本途径,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以壮大县域经济为重要支撑,坚持“一立(工业立县)一特(特色鲜明)一主(民营为主)三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四村(产业强村、文化兴村、生态建村、民主治村)四新(发展新经济、建设新环境、培育新农民、落实新政策)”,加快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2.落实支农惠农政策,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认真落实中央关于“两个重点(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两个主要(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 量主要用于农村)、一个加大(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的要求,做到“三个继续高于”(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继续高于上年,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继续高于上年)。进一步加大了支农资金的投入力度。全市2007年安排用于“三农”的扶持资金共计8368万元。去年是4170万元,增长了4198万元,增长99.33%。其中用于新农村建设、推进文明生态村、村级组织建设、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800万元(去年500万元);用于农业开发资金640万元(去年540万元);用于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试点资金1915万元(去年253万元);用于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2116万元(去年732万元);用于农村低保771万元(去年483万元);用于农村育龄妇女健康普查200万元;用于农、林、水、畜、龙头企业、科教兴村等专项资金1671万元(去年1466万元),增长14%;用于扶贫资金255万元(去年224万元),增长13.8%。
3.加强规范指导,强化项目支撑。XX市制定了《XX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全市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工作重点和具体落实措施。并把“十一五”期间要办的事情以项目的形式固定下来。共谋划了二十一项重点工程,包括100个子项目,总投资403亿元,“十一五”期间计划投资380亿元。这些项目涵盖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主要建设内容,分为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工程、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农业产业建设工程、畜牧生 产体系建设工程、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气象基础建设工程、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电网建设工程、村村通公路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教育、农村扶贫攻坚、农村劳动力转移、村庄建设整治、农村文化旅游建设、生物质产业开发、农村平安创建等二十一个方面。
4.加强市校合作,共同谋划新农村建设。为利用高等院校的理论和技术优势,经市政府与河北农业大学协商,共同组建了“河北新农村研究中心”,并筹建6个研究所和开发部。由学校院系领导和市直部门负责人共同牵头,进行新农村建设有效途径的研究和项目合作。合作研究的重点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农村街道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环境保护和村容整治的措施等方面;项目合作主要是由农业大学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和技术支持,政府部门把握投资额方向和政策,并为项目提供各种支持。
5.深入开展“驻、联、帮、促活动”,推动新农村建设。今年,XX市开展了万名干部“驻千村、联万户、帮民富、解民忧、促和谐”新农村建设帮扶活动。这次“驻、联、帮、解、促”活动总的安排可概括为:“两批”、“半年”、“全覆盖”、“三阶段”。“两批”,就是帮扶活动分两批进行,两批的工作任务、方法步骤基本相同。“半年”,就是每批活动开展半年左右时间,第一批进驻3000个左右的村,到7月底结束;第二批再进驻3000个左右的村,从8月初开始,到年底结束。“全覆盖”,就是全市6200多个行政村全部派驻工作队帮扶一轮。“三阶段”,就是每批帮扶活动分宣传发动、驻村工作、总结巩固 三个阶段进行。市委、市政府对帮扶工作明确提出了“五个一”的要求,即:帮助村里建设一个团结干事的好班子;帮助农民谋划一条增收致富的好路子;帮助农村化解消除一批矛盾隐患;帮助村里办成一批好事实事;帮助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目前,第一批工作队员正在有效开展工作,市里成立了专门办公室,制定了考核方案,并组织专门人员以明访或暗访的形式对下乡工作人员进行督导检查,对完不成帮扶的,不允许撤回,从而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工作队共帮助培训乡镇干部12800多人次,帮助理顺村级组织关系403个,完善村级组织规章制度4753条,新建和维修“两室”3175间。在经济建设方面,为各村筹集帮扶资金5128万余元,帮助新上致富项目1042个,培植农业龙头企业310个,提供农产品销售服务1380余项。
6.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村镇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为加强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XX市将市规划局更名为城乡规划管理局,将原有只管城市的职能扩大到全市乡村,具体负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村庄建设规划工作。各县(市)也均成立独立了城乡规划管理局,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村设置了规划管理员,并吸纳专家进规划委员会,制定完善村镇建设规划,绘好新农村建设蓝图。2007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1360”工程(每个县(市)打捆编制一个中心镇总体规划及所辖村的村庄规划;编制三个乡的总体规划和60个村庄规划),争取县域、乡镇和村庄规划的编制率分别达到35%和25%;2008年完成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中心镇总体规划及其镇 域内规划编制,乡镇和村庄规划编制率均达到60%;2009年完成所有乡镇和村庄的规划编制,基本形成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为主体的村镇规划体系,实现全市城乡规划全覆盖。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
1.文明生态村创建情况。严格来讲,XX市新农村建设是从建设“文明生态村”入手的。从2004年开始,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素质,XX市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了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文明生态村的内涵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大体相同,都包括了农村经济发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等主要内容。可以说,XX市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为XX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三年来,XX市先后组织100多个市直部门以及驻保单位,组成帮建工作队进驻399个村,开展扎实有效的帮建活动,在谋划创建思路、筹措资金物资、拓宽增收渠道、培养教育农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到2006年底,第一、二批创建村达到1532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25%。第一、二批创建村基本达到了文明生态村指导标准,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按照总体规划,今年在巩固前两批创建村的基础上,又启动了450个重点规划创建村,确保年底有32%以上的行政村初步达到文明生态村指导标准。
2.新农村建设及投资情况
2006年,在国家惠民政策的支持下,XX市新农村建设投资力度 进一步加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的节水灌溉、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农村医疗等方面的投资进一步增加。2006年,在建农业产业化项目160个,完成投资22.9亿元,项目建成后,将有力地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带动项目周边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方面,投资2950万元建设农田节水设施,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1.8万亩;投资2453万元,解决了个136个村、8.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1.3亿多元,建成了52590个沼气池;投资3801万元,对75个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改造,新增病床1431张;投资1.2亿元,改造186个村的乡村公路568公里;投资1331.8万元,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321个,28890平方米。此外,还推广了一批农业生产新技术,如测土配方施肥210万亩,推广旱作农业综合配套技术172.8万亩等。这些投资,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设施及环境,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的成就。
从今年开始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实施“五十乡和百村”示范工程。即,在全市选择了56个乡(镇)和106个经济基础强、班子基础牢、群众基础好的村作为全市新农村建设联系示范点。下发了示范点工作方案,今年年底前所有示范点完成村庄建设规划,准备用3-5年时间完成试点村的示范村改造计划,重点开展以“五新一好”(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活动,积极探索多种模式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方法。按照“四个一批”的要求,在城郊,结合城市拓展和重点项目建设,规划建设社区型农民新村,引导农民向新区 集中、向居民转变,形成为城郊工业园区服务的配套环境;在公路沿线和景区周围,从整治村容村貌入手,重点加强村庄道路、农田水利、公共服务和市场设施建设,打造一批环境整洁、景观生态、村风文明、市场繁荣的示范村和旅游文化村;在山区和库区等,根据地理位置、生产条件、自然资源、村风民情等情况,分类打造一批生态村、产业村、科技村、特色村。
第二篇:保定市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调研报告
宕昌县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宕昌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举措
今年以来,宕昌县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和部署,深入研究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办法,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保定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和措施有:
1.明确工作思路,把握重点方向。今年,县委、县政府明确了宕昌县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基本途径,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以壮大县域经济为重要支撑,坚持“一立(工业立县)一特(特色鲜明)一主(民营为主)三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四村(产业强村、文化兴村、生态建村、民主治村)四新(发展新经济、建设新环境、培育新农民、落实新政策)”,加快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2.落实支农惠农政策,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认真落实中央关于“两个重点(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两个主要(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一个加大(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的要求,做到“三个继续高于”(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继续高于上年,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继续高于上年)。进一步加大了支农资金的投入力度。全市2007年安排用于“三农”的扶持资金共计8368万元。去年是4170万元,增长了4198万元,增长99.33%。其中用于新农村建设、推进文明生态村、村级组织建设、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800万元(去年500万元);用于农业开发资金640万元(去年540万元);用于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试点资金1915万元(去年253万元);用于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2116万元(去年732万元);用于农村低保771万元(去年483万元);用于农村育龄妇女健康普查200万元;用于农、林、水、畜、龙头企业、科教兴村等专项资金1671万元(去年1466万元),增长14%;用于扶贫资金255万元(去年224万元),增长13.8%。
3.加强规范指导,强化项目支撑。保定市制定了《保定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全市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工作重点和具体落实措施。并把“十一五”期间要办的事情以项目的形式固定下来。共谋划了二十一项重点工程,包括100个子项目,总投资403亿元,“十一五”期间计划投资380亿元。这些项目涵盖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主要建设内容,分为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工程、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农业产业建设工程、畜牧生产体系建设工程、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气象基础建设工程、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电网建设工程、村村通公路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教育、农村扶贫攻坚、农村劳动力转移、村庄建设整治、农村文化旅游建设、生物质产业开发、农村平安创建等二十一个方面。
4.加强市校合作,共同谋划新农村建设。为利用高等院校的理论和技术优势,经市政府与河北农业大学协商,共同组建了“河北新农村研究中心”,并筹建6个研究所和开发部。由学校院系领导和市直部门负责人共同牵头,进行新农村建设有效途径的研究和项目合作。合作研究的重点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农村街道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环境保护和村容整治的措施等方面;项目合作主要是由农业大学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和技术支持,政府部门把握投资额方向和政策,并为项目提供各种支持。
5.深入开展“驻、联、帮、促活动”,推动新农村建设。今年,保定市开展了万名干部“驻千村、联万户、帮民富、解民忧、促和谐”新农村建设帮扶活动。这次“驻、联、帮、解、促”活动总的安排可概括为:“两批”、“半年”、“全覆盖”、“三阶段”。“两批”,就是帮扶活动分两批进行,两批的工作任务、方法步骤基本相同。“半年”,就是每批活动开展半年左右时间,第一批进驻3000个左右的村,到7月底结束;第二批再进驻3000个左右的村,从8月初开始,到年底结束。“全覆盖”,就是全市6200多个行政村全部派驻工作队帮扶一轮。“三阶段”,就是每批帮扶活动分宣传发动、驻村工作、总
结巩固三个阶段进行。市委、市政府对帮扶工作明确提出了“五个一”的要求,即:帮助村里建设一个团结干事的好班子;帮助农民谋划一条增收致富的好路子;帮助农村化解消除一批矛盾隐患;帮助村里办成一批好事实事;帮助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目前,第一批工作队员正在有效开展工作,市里成立了专门办公室,制定了考核方案,并组织专门人员以明访或暗访的形式对下乡工作人员进行督导检查,对完不成帮扶的,不允许撤回,从而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工作队共帮助培训乡镇干部12800多人次,帮助理顺村级组织关系403个,完善村级组织规章制度4753条,新建和维修“两室”3175间。在经济建设方面,为各村筹集帮扶资金5128万余元,帮助新上致富项目1042个,培植农业龙头企业310个,提供农产品销售服务1380余项。
6.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村镇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为加强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保定市将市规划局更名为城乡规划管理局,将原有只管城市的职能扩大到全市乡村,具体负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村庄建设规划工作。各县(市)也均成立独立了城乡规划管理局,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村设置了规划管理员,并吸纳专家进规划委员会,制定完善村镇建设规划,绘好新农村建设蓝图。2007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1360”工程(每个县(市)打捆编制一个中心镇总体规划及所辖村的村庄规划;编制三个乡的总体规划和60个村庄规划),争取县域、乡镇和村庄规划的编制率分别达到35%和25%;2008年完成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中心镇总体规划及其镇域内规划编制,乡镇和村庄规划编制率均达到60%;2009年完成所有乡镇和村庄的规划编制,基本形成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为主体的村镇规划体系,实现全市城乡规划全覆盖。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
1.文明生态村创建情况。严格来讲,保定市新农村建设是从建设“文明生态村”入手的。从2004年开始,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保定市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了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文明生态村的内涵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大体相同,都包括了农村经济发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等主要内
容。可以说,保定市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为保定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三年来,保定市先后组织100多个市直部门以及驻保单位,组成帮建工作队进驻399个村,开展扎实有效的帮建活动,在谋划创建思路、筹措资金物资、拓宽增收渠道、培养教育农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到2006年底,第一、二批创建村达到1532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25%。第一、二批创建村基本达到了文明生态村指导标准,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按照总体规划,今年在巩固前两批创建村的基础上,又启动了450个重点规划创建村,确保年底有32%以上的行政村初步达到文明生态村指导标准。
2.新农村建设及投资情况
2006年,在国家惠民政策的支持下,保定市新农村建设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的节水灌溉、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农村医疗等方面的投资进一步增加。2006年,在建农业产业化项目160个,完成投资22.9亿元,项目建成后,将有力地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带动项目周边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方面,投资2950万元建设农田节水设施,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1.8万亩;投资2453万元,解决了个136个村、8.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1.3亿多元,建成了52590个沼气池;投资3801万元,对75个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改造,新增病床1431张;投资1.2亿元,改造186个村的乡村公路568公里;投资1331.8万元,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321个,28890平方米。此外,还推广了一批农业生产新技术,如测土配方施肥210万亩,推广旱作农业综合配套技术172.8万亩等。这些投资,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设施及环境,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的成就。
从今年开始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实施“五十乡和百村”示范工程。即,在全市选择了56个乡(镇)和106个经济基础强、班子基础牢、群众基础好的村作为全市新农村建设联系示范点。下发了示范点工作方案,今年年底前所有示范点完成村庄建设规划,准备用3-5年时间完成试点村的示范村改造计划,重点开展以“五新一好”(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活动,积极探索多种模式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方法。按照“四个一批”的要求,在城郊,结合城市拓展和重点项目建设,规划建设社区型农民新村,引导农民向新区集中、向居民转变,形成为城郊工业园区服务的配套环境;在公路沿线和景区周围,从整治村容村貌入手,重点加强村庄道路、农田水利、公共服务和市场设施建设,打造一批环境整洁、景观生态、村风文明、市场繁荣的示范村和旅游文化村;在山区和库区等,根据地理位置、生产条件、自然资源、村风民情等情况,分类打造一批生态村、产业村、科技村、特色村。
第三篇:关于市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市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领农村工作全局,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两大主题,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梯次推进,通过典型引路,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市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及成效
一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迅速掀起新农村建设热潮。各级党委政府通过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用科学观指导新农村建设,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支农惠农政策有了充分了解,农民对政策知晓率达90%以上。参与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热情格外高涨。目前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正健康有序、如火如荼的深入开展和运行着。
二是主导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市委、市政府认真实施“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战略,坚持以“一村一品”为载体,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去年全市粮食总产102.12万吨、油料总产15.13万吨,生猪饲养量达到604万头,茶叶产量10280吨,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42万亩,发展市级以上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文秘杂烩网80多家。全市农业总产值150.49亿元,其中猪药茶菜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到56.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20元,同比增长22 %。
三是农村基础条件大为改善,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强。市委、市政府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编制完成了市县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实施了“十百千万”工程和“五个一”工程,共建成通村水泥路3910公里,农村户用沼气池5.59万口、人饮工程865处,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www.服务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逐步建立,一些长期影响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为实现我市率先突破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以培育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实施科技特派员项目和科普“双百”工程,大力开展农民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开展 “文明新村”、“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促进了乡风文明和社会和谐。深入开展村级党组织系列创建活动,建成村级活动场所635个,基层组织战斗力、凝聚力不断增强。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不断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建立健全了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制度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使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和谐。
尽管三年多来,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一些矛盾和问题也日益显现。一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底子薄,增收后劲不足,影响了主体作用的发挥。二是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与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三是农村规划建设滞后,城乡环境反差较大。四是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农村基层组织还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
二、××××市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目标
×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反复实践论证,制定了××××市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17个专题规划,确定了××××市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市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十大工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努力把全市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市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全市重点镇、村实现新农村阶段性建设目标,建设新农村示范户1.5万户。到2020年,力争全市60%以上的村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目标。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积极实施四大战略:
(一)科学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在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在目标定位上,一定要从市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盲目攀比;在规划的制定上,既要符合实际,又要适度超前,尽量做到科学合理;在建设速度上,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积极稳妥不能急于求成;在工作方法上,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健康有序、又好又快地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
(二)和谐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涵盖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树立和谐社会的建设理念,统筹规划,全面推进。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又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民主政治建设水平;既要加强农村基
三是农村基础条件大为改善,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强。市委、市政府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编制完成了市县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实施了“十百千万”工程和“五个一”工程,共建成通村水泥路3910公里,农村户用沼气池5.59万口、人饮工程865处,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服务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逐步建立,一些长期影响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为实现我市率先突破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以培育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实施科技特派员项目和科普“双百”工程,大力开展农民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开展 “文明新村”、“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促进了乡风文明和社会和谐。深入开展村级党组织系列创建活动,建成村级活动场所635个,基层组织战斗力、凝聚力不断增强。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不断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建立健全了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制度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使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和谐。
尽管三年多来,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一些矛盾和问题也日益显现。一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底子薄,增收后劲不足,影响了主体作用的发挥。二是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与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三是农村规划建设滞后,城乡环境反差较大。四是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农村基层组织还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
二、××××市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目标
××××市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十大工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努力把全市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市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全市重点镇、村实现新农村阶段性建设目标,建设新农村示范户1.5万户。到2020年,力争全市60%以上的村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目标。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积极实施四大战略:
(一)科学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在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在目标定位上,一定要从市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盲目攀比;在规划的制定上,既要符合实际,又要适度超前,尽量做到科学合理;在建设速度上,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积极稳妥不能急于求成;在工作方法上,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健康有序、又好又快地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
(二)和谐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涵盖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树立和谐社会的建设理念,统筹规划,全面推进。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又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民主政治建设水平;既要加强农村基
础设施建设,又要重视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养老保险等社会事业和民生条件的改善,让农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走上和谐健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
(三)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是个长期、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必须按照十七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推进城乡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融合,积极推进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城乡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分批实施、梯次推进战略。××××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薄弱、基础设施较差,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能遍地开花,要采取抓点示范、分批实施、梯次推进的办法,集中力量,实施重点突破。要选择一些经济基础相对较好、建设效果较易显现的村,集中人力、物力、才力,用上3到5年时间进行重点建设,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达到阶段性标准后,经过验收,再实施下一批试点村镇建设。通过分批实施、梯次推进战略,辐射带动全市整个农村,做到点面结合,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力争在30—50年内,使××××的2400多个行政村的面貌得到较大改观。
在实施四大战略,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一定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长远目标与当前任务的关系,从长远着眼,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新型农民,培育主导产业,促进农民收入快速持续增长,同时要围绕改善民生,解决好农民最急、最盼的问题,使长远发展和当前工作统筹兼顾。二是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真正使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强大合力。三是处理好坚持标准与突出特色的关系,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建设城郊型、产业带动型、旅游景区型、文化生态型等各具特色,各种类型的新农村。四是处理好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关系,既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也要抓好教育、文化、社会治安和民主法制建设,更要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让他们尽快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主体。五是按政策办事与创新工作机制的关系,在认真落实中省政策的同时,不断提高办事效率,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
三、××××市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农村政策,切实提高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素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强对各级干部和农民的培训,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正确处理好发展、建设与群众可承受能力的关系,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决策、建设和受益主体作用,稳步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对农民群众支农惠农政策、科学技术和实用技能的宣传和培训,激发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农民素质。进一步加大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强大舆论氛围。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抓好规划编制,推进以60万亩茶叶、60万亩柑橘、600万头生猪为重点的“三个六”、“四个优”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切实抓好“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专业乡镇、专业村。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系列加工为重点,继续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企业实力。实施绿色“汉”字农产品品牌战略,推进品牌重组和整合,打响大品牌,开辟大市场。抓住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和十(十堰)——天(天水)高速公路、城(成都)——西(西安)高速铁路近年将开通机遇,大力发展山水休闲、田园休闲、古镇休闲、文化休闲等乡村旅游业,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使乡村旅游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抓好劳务输出,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三)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改善和发展农村民生。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抓住八大民生工程、“十大工程”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机遇,加强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加快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力争3年内完成全部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继续实施“五个一”工程,着力抓好水、电、路、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制约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结合“旅游活市”。战略的实施,抓好高速公路及境内交通干道沿线、景区周边的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切实加强农村教育、卫生、计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通讯等社会事业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积极实施“绿色家园”和农民安居工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年”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城镇化建设步伐,努力建设文明、平安、和谐的新农村。
(四)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针对我市农村基础薄弱、投入需求量大而资金来源狭窄的实际,在认真执行政策的同时,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投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一是不折不扣地落实以“五个三”为主要内容的强农惠农政策。二是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中省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确保宽覆盖、多投资、快建设。按照“三个高于”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市县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从2009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生猪、茶叶、柑橘产业发展资金各 500万元,西乡、宁强、南郑、城固等县区每年分别配套不少于200万元,镇巴县不少于100万元。十一五期间,全市投入“三农”的资金要达到103亿元。三是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在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同时,积极探索运用市场机制经营农村资源、筹措建设资金的有效途径和办法,研究制定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四是抓好资源项目整合。以县为主,以项目为平台,尽可能地归并整合资源项目,统筹安排,重点投入,发挥资源资金聚合效应,推动新农村建设。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要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建立土地流转平台试点,引导农村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积极做好乡村债务化解工作。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保农民得到实惠。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推行“双议”(“党员议事会”和“村民代表议事会”)等形式的议事形式,探索兴办公益事业项目申报制和农村劳力外出信函议事。积极发展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群众组织化程度。切实抓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探索农民以林权、农机具、主导产业和《土地承包合同》、《土地经营权证书》进行抵押的有效方式,推行贷款“一证通”,解决农村“贷款难”问题。
(五)坚持抓点示范,进一步加大新农村示范村镇建设力度。抓住新启动新农村重点示范村镇建设被省、市纳入目标责任考核的机遇,按照“试点先行、基础突破”的思路,继续抓好示范村镇建设,每年新启动示范村85个。一是继续抓好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完善工作。二是抓好项目建设。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整合资源、项目,集中支持示范村建设,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力争完成省上下达的任务。三是强化督促检查。及时总结经验,发现典型,力争培养一批产业发展成效凸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民生建设不断强化,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典型。四是在抓好当年示范村启动建设的同时,编制新启动示范村建设规划,及早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确保协调衔接、有序推进。
(六)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客观上要求各方面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要按照十七大和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建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是市县区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市、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政府涉农部门为成员,经常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探讨和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二是坚持试点试范,以点带面,分批实施,梯次推进的工作机制。选取各具特色的典型,重点抓好示范村镇建设,推动全市的新农村建设。三是实行市县领导包抓、部门包建、企业帮扶工作推进机制。落实市级领导、部门项目建设责任制,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四是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督查考核力度,实施示范村镇的动态管理,以奖代补的工作促进机制。坚持每年对示范村镇以及成员单位进行量化考核,对建设任务完成较好的试点村镇和成员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对未能完成建设任务的试点村镇进行处罚,取消资格。充分激发和调动试点村镇和成员单位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抓好督促检查工作,严格考核奖罚,努力促使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围绕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不断充实完善新农村建设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深入、健康、有序地开展。
第四篇:关于市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领农村工作全局,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两大主题,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梯次推进,通过典型引路,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市新农村建设的进展及成效
一是牢固
树立科学发展理念,迅速掀起新农村建设热潮。各级党委政府通过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用科学观指导新农村建设,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支农惠农政策有了充分了解,农民对政策知晓率达90%以上,参与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热情格外高涨。目前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正健康有序、如火如荼的深入开展和运行着。
二是主导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市委、市政府认真实施“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战略,坚持以“一村一品”为载体,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去年全市粮食总产102.12万吨、油料总产15.13万吨,生猪饲养量达到604万头,茶叶产量10280吨,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42万亩,发展市级以上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文秘杂烩网80多家。全市农业总产值150.49亿元,其中猪药茶菜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到56.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20元,同比增长22 %。
三是农村基础条件大为改善,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强。市委、市政府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编制完成了市县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实施了“十百千万”工程和“五个一”工程,共建成通村水泥路3910公里,农村户用沼气池5.59万口、人饮工程865处,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www.服务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逐步建立,一些长期影响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为实现我市率先突破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以培育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实施科技特派员项目和科普“双百”工程,大力开展农民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开展 “文明新村”、“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促进了乡风文明和社会和谐。深入开展村级党组织系列创建活动,建成村级活动场所635个,基层组织战斗力、凝聚力不断增强。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不断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建立健全了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会制度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使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和谐。
尽管三年多来,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一些矛盾和问题也日益显现。一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底子薄,增收后劲不足,影响了主体作用的发挥。二是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与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三是农村规划建设滞后,城乡环境反差较大。四是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农村基层组织还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
二、××××市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目标
××××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反复实践论证,制定了××××市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17个专题规划,确定了××××市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市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十大工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努力把全市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市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是:力争到2010年,全市重点镇、村实现新农村阶段性建设目标,建设新农村示范户1.5万户。到2020年,力争全市60%以上的村基本达到新农村建设目标。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积极实施四大战略:
(一)科学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在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在目标定位上,一定要从市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盲目攀比;在规划的制定上,既要符合实际,又要适度超前,尽量做到科学合理;在建设速度上,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积极稳妥不能急于求成;在工作方法上,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健康有序、又好又快地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
(二)和谐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涵盖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树立和谐社会的建设理念,统筹规划,全面推进。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又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民主政治建设水平;既要加强农村基
础设施建设,又要重视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养老保险等社会事业和民生条件的改善,让农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走上和谐健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
(三)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是个长期、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必须按照十七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以工促农、以
城带乡,加快推进城乡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融合,积极推进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城乡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分批实施、梯次推进战略。××××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薄弱、基础设施较差,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能遍地开花,要采取抓点示范、分批实施、梯次推进的办法,集中力量,实施重点突破。要选择一些经济基础相对较好、建设效果较易显现的村,集中人力、物力、才力,用上3到5年时间进行重点建设,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达到阶段性标准后,经过验收,再实施下一批试点村镇建设。通过分批实施、梯次推进战略,辐射带动全市整个农村,做到点面结合,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力争在30—50年内,使××××的2400多个行政村的面貌得到较大改观。
在实施四大战略,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一定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长远目标与当前任务的关系,从长远着眼,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新型农民,培育主导产业,促进农民收入快速持续增长,同时要围绕改善民生,解决好农民最急、最盼的问题,使长远发展和当前工作统筹兼顾。二是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真正使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强大合力。三是处理好坚持标准与突出特色的关系,立足实际,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建设城郊型、产业带动型、旅游景区型、文化生态型等各具特色,各种类型的新农村。四是处理好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关系,既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也要抓好教育、文化、社会治安和民主法制建设,更要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让他们尽快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主体。五是按政策办事与创新工作机制的关系,在认真落实中省政策的同时,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机制,提高办事效率,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
三、××××市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农村政策,切实提高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素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强对各级干部和农民的培训,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正确处理好发展、建设与群众可承受能力的关系,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决策、建设和受益主体作用,稳步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强对农民群众支农惠农政策、科学技术和实用技能的宣传和培训,激发他们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农民素质。进一步加大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强大舆论氛围。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抓好规划编制,推进以60万亩茶叶、60万亩柑橘、600万头生猪为重点的“三个六”、“四个优”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切实抓好“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专业乡镇、专业村。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系列加工为重点,继续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企业实力。实施绿色“汉”字农产品品牌战略,推进品牌重组和整合,打响大品牌,开辟大市场。抓住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和十(十堰)——天(天水)高速公路、城(成都)——西(西安)高速铁路近年将开通机遇,大力发展山水休闲、田园休闲、古镇休闲、文化休闲等乡村旅游业,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使乡村旅游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抓好劳务输出,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三)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改善和发展农村民生。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抓住八大民生工程、“十大工程”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机遇,加强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加快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力争3年内完成全部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继续实施“五个一”工程,着力抓好水、电、路、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制约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结合“旅游活市”战略的实施,抓好高速公路及境内交通干道沿线、景区周边的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切实加强农村教育、卫生、计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通讯等社会事业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积极实施“绿色家园”和农民安居工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年”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城镇化建设步伐,努力建设文明、平安、和谐的新农村。
(四)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针对我市农村基础薄弱、投入需求量大而资金来源狭窄的实际,在认真执行政策的同时,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投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一是不折不扣地落实以“五个三”为主要内容的强农惠农政策。二是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争取中省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确保宽覆盖、多投资、快建设。按照“三个高于”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市县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从2009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生猪、茶叶、柑橘产业发展资金各 500万元,西乡、宁强、南郑、城固等县区每年分别配套不少于200万元,镇巴县不少于100万元。十一五期间,全市投入“三农”的资金要达到103亿元。三是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在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同时,积极探索运用市场机制经营农村资源、筹措建设资金的有效途径和办法,研究制定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四是抓好资源项目整合。以县为主,以项目为平台,尽可能地归并整合资源项目,统筹安排,重点投入,发挥资源资金聚合效应,推动新农村建设。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要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建立土地流转平台试点,引导农村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快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积极做好乡村债务化解工作。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保农民得到实惠。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推行“双议”(“党员议事会”和“村民代表议事会”)等形式的议事形式,探索兴办公益事业项目申报制和农村劳力外出信函议事。积极发展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群众组织化程度。切实抓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探索农民以林权、农机具、主导产业和《土地承包合同》、《土地经营权证书》进行抵押的有效方式,推行贷款“一证通”,解决农村“贷款难”问题。
(五)坚持抓点示范,进一步加大新农村示范村镇建设力度。抓住新启动新农村重点示范村镇建设被省、市纳入目标责任考核的机遇,按照“试点先行、基础突破”的思路,继续抓好示范村镇建设,每年新启动示范村85个。一是继续抓好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完善工作。二是抓好项目建设。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整合资源、项目,集中支持示范村建设,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力争完成省上下达的任务。三是强化督促检查。及时总结经验,发现典型,力争培养一批产业发展成效凸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民生建设不断强化,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典型。四是在抓好当年示范村启动建设的同时,编制新启动示范村建设规划,及早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确保协调衔接、有序推进。
(六)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客观上要求各方面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要按照十七大和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建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一是市县区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市、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政府涉农部门为成员,经常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探讨和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二是坚持试点试范,以点带面,分批实施,梯次推进的工作机制。选取各具特色的典型,重点抓好示范村镇建设,推动全市的新农村建设。三是实行市县领导包抓、部门包建、企业帮扶工作推进机制。落实市级领导、部门项目建设责任制,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四是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督查考核力度,实施示范村镇的动态管理,以奖代补的工作促进机制。坚持每年对示范村镇以及成员单位进行量化考核,对建设任务完成较好的试点村镇和成员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对未能完成建设任务的试点村镇进行处罚,取消资格。充分激发和调动试点村镇和成员单位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抓好督促检查工作,严格考核奖罚,努力促使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围绕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不断充实完善新农村建设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深入、健康、有序地开展。
第五篇:秦安县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抢抓机遇,全面推进秦秦安县新农村建设----关于秦安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秦安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
李建平
2010年6月
2006年以来,我县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以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省、市、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重点,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科学规划,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回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2005年11月,县委、县政府围绕新农村建设组织开展了以“联系群众、了解情况、发现问题、解决矛盾”为主题的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2006年3月,县委、县政府又召开了全县三级干部工作会议,就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存在的问题、今后的发展方向及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指导性的思路与对策。2006年8月,县委、县政府围绕新农村建设组织开展了以“清垃圾、全县上下共同努力,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示范村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社会公共事业速度加快,村级组织得到进一步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有了较大改观,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农村面貌出现了喜人的变化。
二、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现状
(一)精心部署,突出重点,目标任务明确具体。按照中央和省、市的总体部署,在深入学习研讨、调研论证和外出考察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建设重点、发展目标和工作措施,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在全县建设24个重点示范村,155个整体推进村的目标。要求在“十一五”末,示范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高于全县平均水平30%,达到3000元以上,并实现“八通”(即:通安全饮用水、通电、通柏油路、通广播电视、通移动及程控电话、通互联网络、通沼气、通远程教育网),社会事业达到“六有”(即:有学校、有文化室、有村办公室、有卫生室、有连锁农家店、有幼儿园);推进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高于全县平均水平的20%,达到2500元以上,并实现“六通四有”。经过三年的努力,目前,省定试点村兴国镇枣滩村已完成建设任务,顺利通过省上考核验收。5个第一批市级示范村基本实现了“八通六有”;10个县级示范村和60%的推进
(三)扶持引导,发展产业,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按照突出特色、规模发展、注重质量、创建品牌,提高效益的原则,积极实施“一村一品”战略,着力指导扶持示范村发挥比较优势,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从加强管理,做大做强,提升经营水平和档次,提高生产效益入手,积极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强化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能。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支部+协会”的发展模式,培育壮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传统产业得到了巩固提升,“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基本形成,每个示范村都有了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稳步增收、整村增收的特色主导产业,夯实了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农民收入有了显著增加,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全县24个示范村新建优质果园3000亩,新建千吨级果品气调库2座,建成简易果窖200个,年累计完成果实套袋4000万个;新建改建塑料大棚300座,推广双垄沟全膜玉米种植3064亩;饲养畜禽达到9.33万头(只),其中养牛260头,养鸡8.92万只,养猪3840头;累计完成劳务输转7714人(次)。示范村主导产业收益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达到70%以上。预计2009年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推进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00元。
(四)注重民生,强化基础,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
院落;清理集镇、村庄的乱搭乱建,规范摊点设臵,整理杂乱杆线。引入城市社区管理理念,探索适合农村实际的环境卫生管理新方式,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着力培育典型,建设并表彰命名一批特色鲜明的示范乡村。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方式,力争全县农村环境在一年内有明显改善,两年内显著改善,三年内发生根本变化,达到 “三有三无”的标准。“三有”,即:一有工作网络,乡镇、村环卫管理机构建立,垃圾打捞、清扫、清运队伍健全;二有环卫设施,每村要建有垃圾收集池、填埋点和足够数量的垃圾收集点,配备垃圾清运车,打捞、清扫器具齐全;三有保障机制,环卫投入机制建立,保障农村环卫工作正常运作的资金来源明确。“三无”,即:一无暴露垃圾,路面干净,河道清洁,水面无飘浮物、障碍物,村庄内外无垃圾;二无卫生死角,村庄内所有区域卫生实行层层分解、责任承包,不留死角;三无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现象,村庄内巷道无草堆、粪堆、土堆,无占道杂物、棚舍、违章建筑、杆线、残垣断壁,无乱涂乱画,不规范广告等影响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的不良现象,有序推进和谐文明新农村建设,有效地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现象,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按照“群众打底子,政府铺路子”的思路,采取政府补贴水泥、群众投工投劳、农户适当集资,自主建设的办法,人力开展村内巷道硬化,共有18个村开展了巷道硬化,完成村内巷道硬化3万多米,硬化面积10万余平方米。不仅使农村人居环境
训农民6万人(次),培训村干部360人(次)。其中示范村各类培训40期,培训农民5000人(次),村干部50人(次)。极大地提高了方方面面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
(七)加强民主,促进和谐,农村文明建设和村务管理水平上了新台阶。
不断深化村务公开,加强村内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村民理事会制度,健全村民自治组织,使农民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积极推行“一事一议”制度,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卫生保洁、公共设施维护和管理等制度。村级组织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参与社会管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以争创“和谐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农村致富能手”等评选活动为载体,着力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制作新农村建设方针、政策、“村规民约”、“八荣八耻”等宣传画,积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教育引导农民弘扬正气,改变陋习,树立新风,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村风民风得到了有效改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家庭和睦,邻里互助,村风正,民心顺、讲爱心、比奉献,依靠科技勤奋创业的氛围初步形成。
(八)分类指导,典型示范,不断探索推进新农村建设
指导协调;乡镇领导挂村蹲点,全面负责;具体负责示范村项目建设和技术指导与服务的包点责任制。实行镇村两级具体负责制,全面落实技术承包责任制,坚持村民自治,自我管理制度。三是建立“政府引导、小组牵头、协调配合、优势互补”的联动机制。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根据示范村建设的需要,设立了“五组一办”,即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基层组织建设和村庄建设五个职能小组和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职能职责,确定了牵头单位和配合单位,既分工负责,又相互配合,团结协作,保障了各项建设任务的顺利实施。四是建立了“优惠支持、帮助指导、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激励机制。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培训和服务力度,采取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方式,激励广大农民群众主动筹资投劳,自动建设美好家园,真正使政府的投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机制的建立完善,为全县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和保障,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由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乡镇、村两级共同努力,广大群众筹资筹物,投工投劳,在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各项事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新农村建设“五句话”20字总体要求和县委、县政府总体安排步署来看,还有较大差距,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
(五)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尚未形成,建设新农村的合力还不强。一是部门帮建责任没有完全到位。县上确定的帮建部门,多数单位仅在示范村了解了一些基本情况,没有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等方面开展具体的工作,帮建措施和帮建资金不到位。二是社会广泛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涉及面广,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合力还不强,氛围还不浓。
(六)村庄建设规划相对滞后。由于受资金和人员等因素的影响,村庄建设规划进展缓慢,相对滞后。
四、对策与建议
(一)切实在解决新农村建设的思想认识上下功夫,形成建设新农村的强大合力。
新农村建设是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一是各级干部、特别是乡村第一线的干部一定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举措,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上来,切实履行好自己的义务,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消除思想困惑和认识上的误区,在发展中找出路,在工作中求突破,在发动群众上下功夫。二是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以及群众喜闻乐观的形式,有针对性地深入宣传中央、省、市、县关于新农村建设的
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四个三”工程(即2008年-2010年三年发展30万亩果椒园,三年发展300万只鸡,三年创建三个品牌,三年建三个龙头企业),坚持突出特色,规模发展,注重质量,创建品牌,提高效益的原则,把发展生产放在首要位臵,把农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高起点谋划,高强度落实,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加快发展,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进一步加快果品、蔬菜、畜牧、劳务等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建设,着力建设“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几村一品”产业格局,使每个示范村都能培育成一个或几个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稳定增收、整村增收的特色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并通过建基地、创品牌、扶龙头、拓市场,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力争使市级示范村主导产业收益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0%以上,推进村达到50%以上。
(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进一步加大以农村道路(铺油、砂化)、巷道硬化、沼气、安全饮水等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整合各类涉农项目,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山、水、田、林、路等综合治理的要求,从解决农民最迫切、最需要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入手,从事关农民生产生活的实事、难事、好事入手,强化措施,靠实责任,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按照“八通六有”要求,积极整合农村沼气、安全饮水、乡村道路、灾后重建、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卫生所建设、乡镇文化站、农资农家店建设
质量和水平。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抓好农村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事业发展。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政策,加快中小学校危房改造;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全面落实村干部养老保险待遇,切实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和服务水平。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倡导农村健康文明新风尚,改善村风民风,努力构建安定和谐文明的新农村。
(七)培育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全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积极整合全县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结合产业发展、因地制宜、注重实际,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务工技能、经营管理、政策法律等方面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培训,使走出去的农民具有较高的务工技能,提高就业能力,增加务工收入;使留在村里的农民拥有一技之长,逐步成为兴村致富能手、种养植能手、果椒园管理能手、果品销售能手、小型加工业能手,成为建设新农村的新型农民和骨干队伍。要注重对广大农民的普遍培训,力争通过三到五年,使全县农村18-45周岁的劳动力都能掌握1-2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或务工技能,努力提高劳动力素质,推进新农村建设又快又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