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如何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分析与归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分析是把概括的内容条分缕析,看看里面到底有些什么,有几层意思;而归纳是就具体的形象加以概括、抽象,得出几条内容,几点认识。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两个步骤。考生要能对具体内容加以概括,对繁杂内容加以梳理。所谓梳理,就是理清顺序,抓住要点。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要总览全文,不能拘泥于某些字句,要善于抓中心句,理清各段之间的关系,归纳要做到全面、准确、简明,不离题不走样。
文章的中心思想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分析归纳中心思想必须对全文有整体把握,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再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抓住本质进行概括,不能以偏概全。当然,有时候表述也可不求完整。语文试题中的有关选择题,为求简洁,较多地使用不完整表述的形式。
1、分析、归纳和概括的总体思维技巧
(1)从核心词句角度思考
如果分析、归纳和概括的具体内容是单句,注意从句子结构入手;如果是复句、句群,就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果是文段、全文,可以从标点入手,或从分层次入手,通过分析找出文中(或句中)的关键词句或核心词句,也就是能体现文段(语句)主要观点、思想内容的词句,用文中现成的词句来概括,这样既准确又省力。
(2)从结构、对应处思考
遇到抽象的内容如何阐发?关键在于紧扣内容,抓住概念的内涵,把它用通俗明白的语言表达出来,使抽象的变为具体的。这项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力求准确具体,最基本的方法是注意分析句子、短语的结构关系,搞清楚它们前后的联系,并且理顺它们的关系。同时应该注意分析它们的对应关系,注意与题目要求对应,依据对应关系,从原文中寻找相应语句,从而找出答案。
(3)运用文体特点进行思考
说明文应注意其说明对象、特征,如果有多个对象,则注意相同点、相异点。记叙文体,应注意记叙的对象,干什么,什么事,通过记叙体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议论文体,应注意作者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证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概括的原则:要点不能丢,语言要简练。
具体来说,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抓住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②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③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分析把握其内容的重点。④分析归纳时,要整体把握,从全文出发,既高瞻远瞩,不偏不漏,又不纠缠于细枝末节。
2、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应考虑五个方面
(1)研究标题、头尾
标题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的标题,比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反对自由主义》,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有的标题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主旨,但为我们分析、归纳中心思想指明了方向。例如《松树的风格》中,“松树有什么风格?”“这些风格象征着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正是中心思想。
有些文章的头尾提示或暗含中心思想。如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第一句话是:“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这是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2)抓住主旨语句
主旨语句直接揭示作品的中心思想,具有极大的概括力。
主旨句,有的完整,有的不够完整,阅读时要留心区分。记叙文中的议论部分,往往和主旨相关,阅读时应多加留意。
(3)综合段落大意
下面是《雄关赋》的感情脉络分析:思慕雄关(儿时被雄关激发的爱国主义激情)→眼见雄关(雄伟的气势、险要的地形激发着怀古爱国的激情)→联想雄关(对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是任何现代化武器都攻不破的真正的雄关)。“思慕雄关”为“眼见雄关”铺垫,“眼见雄关”为“联想雄关”(心中雄关)铺垫,由此可知中心思想的重点不可歌颂山川景物,而在抒发热爱祖国之情,表达对祖国坚贞不渝的信念。
(4)分析主要的人或事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概括中心思想时侧重抓人物形象。例如阅读《祝福》,留意祥林嫂从初来鲁镇的“两颊却还是红的”到后来“仿佛是木刻似的”的变化,到最后悲惨地死去,就可以知道《祝福》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封建礼教对劳动人民的精神摧残,揭示了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以记事为主的文章,概括中心思想应侧重于分析事件蕴含的本质意义。例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通过记叙抢救中毒民工的经过,歌颂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共产主义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5)联系作品背景
作品是社会的反映,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作品,只有了解它产生的背景,才有可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中心思想。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反映的是19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当时,工人运动逐渐开展,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反动的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的压抑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极力维护沙皇帝国的统治,仇视一切新鲜事物。了解了这个背景(小说的最后一节也暗示了这个背景)就能够明白,小说正是通过对别里科夫这个卫道士的形象的塑造,无情地鞭挞了因循守旧、害怕变革、死心塌地维护专制制度的奴才性格,揭示了沙皇专制制度在崩溃与瓦解前的垂死挣扎。
概括中心思想,从标题、头尾入手,方便易行,要注意其与全文是否一致;以主旨语句定格,要注意其概括力是否包容全文内容;用综合段意方法,稳定可靠,要注意其综合得是否全面准确,用分析主要人事方法,循理成章,要注意其与主要人事所体现的意义是否切合;联系背景提炼中心思想,要注意其与写作目的是否相符。
第二篇:如何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古往今来,月亮总是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明月又勾起文人伤己颂咏之情,皎洁的月总是牵动着文人的情肠。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学习苏轼的这首关于月亮的佳作,记承天寺夜游。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词,翻译了课文,并且进行了诗词的赏析,这节课我们还剩下一个任务,就是分析概括文章的主旨。老师发现一个现象,当我说我们来概括文章主旨的时候很多同学都马上的拿起了笔,同学们是想做笔记对不对?嗯这种认真的学习态度是好的,但是如果只是单纯的记笔记那么对你自己能力的提高又有多少用处呢?同学们都知道,中考语文卷分为四个部分,有基础知识运用,然后是现代文阅读,古代文阅读,然后是作文。现代文阅读和古代文阅读占很大的分数,其中概括文章主旨的题每年都会有,即使不是直接问文章主旨是什么,也会变相的问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给我们什么启示,你从这篇文章中感悟到了什么等等这类的题,所以说掌握概括提炼主旨的能力很重要。这也是新课标对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要改变教师一言堂,老师说什么学生记什么这种教学方式,而是老师引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所以说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同学们最先应该动的不是笔,而是脑,同学们要动脑筋仔细的思考并积极的回答问题,然后再记录下来这样才是最智慧的学习方法。那有的同学会说,老师啊,概括文章主旨很难,我们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去概括。其实概括文章主旨说难也难,因为它考同学们的是阅读分析,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但是说简单也简单。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系统的学习下如何概括文章主旨,老师会教大家一些技巧,所以大家一定要认真听。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文章主旨。文章主旨也叫文章的中心思想,指的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它通过文章的字词句段表现出来。中心思想是由写什么(主要内容)和为什么写(写作目的)两部分组成。写什么是指作者叙述的事件、描述的人物、景物、物体也就是主要内容。为什么写是指作者的写作目的及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立场、观点、态度和感情等。
好了解了什么是中心思想之后老师来教大家怎样准确快速地概括中心思想。
老师课前查了一些资料,关于如何概括中心思想也是众说纷纭,有十看,或者是十四法等等,我个人认为他们内容有很多交叉之处,而且同学们你们一听十条或者十四条都已经很头大了是不是?所以老师把它们整理归纳,同学们只需记住四条。
一、从文题找中心,这类文章的中心概括起来比较简单,文章的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比如我们学过的《伟大的友谊》,一看这个题目就知道这篇文
章是通过记述主人公之间的一些事情来歌颂彼此间的伟大的友谊的。再比如说《飞夺泸定桥》,一看这个题目我们就知道要讲的是红军长征时期飞夺泸定桥的故事,那么这篇文章的中心就好归纳了,就是通过记述红军长征时期飞夺泸定桥的经过,体现了战士的英勇,赞颂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从中心句找中心,一篇文章的中心句是文章的灵魂,找准中心句对理解文章非常关键。那如何找中心句呢?通常作者为了让读者更好的理解文章他们会把中心句放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也就是开篇点题或者卒章显志。也有的中心句不这么明显,那么我们就看看文章中有没有多次出现的抒情或者议论的句子,这一般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找到中心句之后扩展润色,就概括出了文章的中心。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最后一句:“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这样我们就很好概括了,这篇文章通过记述我们伯父的什么事情,表现了我对伯父的热爱,赞颂了伯父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那如果有的文章从题目看不出来写的什么,中心句也没明确说出来,前面这两种方法都搞不定,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采取第三种方法。
三、分析课文的重点段,从中找出中心思想。一般重点段落的描写会非常细致,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二段,描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所产生的美好幻觉以及幻觉瞬间消逝,重新回到冷酷的现实,再联系第一段和第三段“惨死街头”就不难找出中心: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他对小女孩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第四种方法相比较前三种就有一定的难度。有些文章全篇都娓娓道来,好像单独看有句话或者某个段落都不足以全面的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先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然后领会写作目的,即中心思想。如《穷人》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贫困毅然收养了已故邻居两个孤儿这件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呢,从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时代渔民的惨生活和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再比如说《丑小鸭》,这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篇童话,首先我们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文章记述了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描写了丑小鸭成长过程中遭到排挤受尽欺负,但是始终坚持自我,最后成为了美丽的白天鹅。再想想作者为什么写这样的一个故事呢?是不是想告诉大家在成长的路上会遇到困难,会遭到非议,但是我们要坚持自我,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好了以上是四种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那么中心思想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其实也是有一定规律的,下面老师来教大家几种固定的表达模式。
①写人的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记叙了……表现(赞扬)了……品质(精神)”。②写事的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记叙了……(事),说明……(道理)”。③写景状物的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文章描述了……抒发了……(思想感情)”。④说明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通过……说明……”。
⑤童话、寓言的表达形式是:“本文通过……(故事),告诉(说明)……道理”
好了以上老师讲的这些希望同学们学会并实际应用到今后的做题中。但是每种方法都是建立在认真阅读文章的基础上的,然后再运用这些方法,一定要紧密结合文章的内容。这四种方法既适用于现代文也适用于古代文,那现在同学们就来解决这节课开始老师提的那个问题,请概括《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不是非常简单了啊?首先我们一看题目就知道了,哦,这篇文章是讲夜游承天寺的,然后呢很容易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因为我们读完文章就发现了只有最后一句是一个议论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用这句议论作结抒发了自己的情感。然后再一看哦这是篇写事的记叙文,所以就可以概括了。本文记述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过,说明了即使我们身处逆境也要像作者一样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样我们就概括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了。那我们为了回答的更精彩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对其加以润色。比如说本文通过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记述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过,描绘了夜间景色的美妙,表现出作者悠闲淡雅的心境,说明即使我们身处逆境也要像作者一样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样的答案就更加丰满有内涵有高度了,所以同学们在能快速准确地概括出文章中心思想的基础上,还要不断的练习,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生动。
好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第三篇:概括中心思想十四法范文
概括中心思想十四法
中心思想,是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贯穿全文的核心,是提纲挈领的道理,是作者在文章中努力通过各种细节来阐明的中心议题。简单地说,作者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和内涵。
其实中心思想并非唯一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作者真正要说什么,只有作者本人清楚,我们只能说看到一个方面,大家比较公认的一面。特别是古文,更是仁者见仁,文章为时而作,我们很难知道古人作文章时的背景跟故事,于是只能分析浅显的意思,大背景下的意思。
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明确说出来,稍加分析,即可得出。有的文章中心思想暗含在文章之中,没有明确说出来,需要读者深刻体会。掌握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就能根据文章的特点。较为熟练地概括出课文的中心思想,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1.分析题目概括法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之眼目,是文章中心思想的体现、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有些文章的作者往往把中心思想集中体现在题目上,使读者一见便知。这类文章 的中心思想容易概括。例如,《伟大的友谊》一课,就可运用分析课题找中心的方法概括出体现马 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的奋斗中建立了伟大友谊的中心思想。
2.从文章的开头找出中心
文章的开头是全篇的序幕。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的作者恰好把中心思想放在文章的开头表达,使读者一进入文章便知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加深对文章 的理解。针对这一特点,要学会从文章的开头找中心的方法。例如:《詹天佑》 一课,就能从开头“詹天佑是我国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一句基础上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从过渡句段找
有些课文,特别是介绍科学常识性的课文,内容涉及事件或项目较多,这类课文中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段往往是中心句出现的地方。如《太阳》这篇 课文的过渡句“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又如《灰尘的旅行》 中间有一句“灰尘的旅行,对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危害性呢”? 这些过渡句即文章的中心句。
4.从文章的结尾找出中心
文章的结尾在文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有的作者把中心思想放在文章 的最后来表达。根据这一特点,要学会分析文章的结尾、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就能根据课文的最后一句“我们的心跟你们永 远在一起”的内容概括出体现中朝两国人民深厚友谊的中心思想。
5.在文章主人翁的语言描写中找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主要在于描写人物形象,而人物的语言则是人物内心世界的主要标志。作者把中心思想放在人物的语言中表达。因此要注意在分析人 物语言中概括文章中心思想。例如,《登山》一文就能从列宁的语言描写”我们应该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 己的意志”一句中找出文章的中心所在。
6.从抒情部分找
一些记人叙事的课文,记叙中的抒情句常常就是文章的中心句。如《一夜的工作》,作者记叙了亲眼看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后写道:“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总 理,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又如 《海上日出》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这些抒情句就是课文的中心句了。
7.从作者的议论部分找
有的作者时常把中心思想放在自己的议论部分来表达。这就是要注意从作者 的议论部分找中心。例如,《白杨》一课,我们就可以从课文的“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吗?不是,他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的一段议论部分概括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8.从课文的反复部分找
一些课文为了表示强调,往往使某个句子在课文中出现好几次。如《难忘的 一课》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小英雄雨来》中:“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些句子在课文中均出现了三次。这个反复部分一般就是 中心句。
9.从重点句段找
一般课文中,总有表现文章中心的重点句段,这些重点句就是文章的中心句。如 《落花生》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又如《大森林的主人》一课中猎人的话:“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只要肯动脑筋,一切东西都可以拿来用。”能找出这样的重点句,中心句也就找出来了。
10.套路法
总结中心思想的做法是分两部分表述。一部分是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一部分是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首先通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体裁以及文章的主要内容,再从内容中仔细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具体来说,写人的文章,一般是反映这个人或他所代表的一类人的品德、品 写人的文章 质、特点、思想、精神等。写事的文章,一般是说明某个道理(或问题)。状物 写事的文章,一般是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但究竟反映了什么,应以文章的主要内容上细心琢磨、领会和思考,然后用正确的词语表达出来。其语言组织形式因文体不一,其表现形式也不一。如:记叙文 记叙文的文字表达的写法是“本文记叙了„„表 记叙文 现了(赞扬了)„„特点、品质、精神等”。童话、寓言、故事 童话、童话 寓言、故事的文字表达格式是: “本文通过„„故事„„告诉(说明)„„道理。说明文 ”说明文说明文的表达格式是“本 文通过„„说明(揭露、批评)„„”散文 散文的文字表达格式是“本文描写了„„散文 表达了„„感情”。另外,有的文章的标题本身就揭示了中心思想,如《为人民 服务》、《别了,可爱的祖国》等。有的只要找准中心句,归纳文 章的中心思想 便水到渠成,如《詹天佑》、《养花》等。按照这样的方式来表述中心思想,就能感到有思路,有头绪,并能掌握一定 的规律,解决了望而生畏的问题,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11.写作背景法
要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不了解它的背景,是无法抓准的。例如读高尔基的 《海燕》,如果不了解 19 世纪末 29 世纪初世界革命的中心转移到俄国,俄国革 命运动风起云涌的情况,不了解 1903 年高尔基在彼得堡目击沙皇军警镇压、屠杀游行示威的学生后,立即愤怒地起草《控诉政府抗议书》这些史实,就很难理 解高尔基在《海燕》中抒发的感情、也很难理解这篇散文诗所表达的深刻的中心思想。
12.归结段意
理清文章逻辑结构法归结段意 中心思想是从文章中归纳出来的,文章是由若干段落组成的,不理清文章的逻辑结构,就难以找到贯穿全文的思想主线,也就难以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13.从“文眼”上寻找
例如唐弢的《琐忆》它的文眼就是鲁迅先生的两句诗: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而文章的中心正是在表现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文眼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这篇文章的中心,正是在写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14.从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出发去归纳
不同文体有不同特点。归纳中心思想应从不同特点出发。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往往与中心思想有密切关系;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往往与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密切相关;诗歌和抒情散文的中心思想,往往与作品的写作对象和作者抒发的感 情相关。
第四篇: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阅读文学作品,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1、分析课题概括法:文章的题目是文章之眼目,是文章中心思想的体现、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有些文章的作者往往把中心思想集中体现在题目上,使读者一触便晓。
2、从文章的开头找出中心:文章的开头是全篇的序幕,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的作者恰好把中心思想放在文章的开头表达,使读者一进入文章便知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从文章的结尾找出中心:文章的结尾在文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有的作者把中心思想放在文章的最后来表达。
4在文章主人翁的语言描写中找: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主要在于描写人物形象,而人物的语言则是人物内心世界的主要标志。作者把中心思想放在人物的语言中表达。
5、从抒情部分找:一些记人叙事的课文,在记叙中用抒情句来抒发自己赞美、颂扬等思想感情,这个抒情句常常就是文章的中心句。
6、从作者的议论部分找:有的作者时常把中心思想放在自己的议论部分来表达。
7、从课文的反复部分找:一些课文为了表示强调,往往把某个句子在课文中出现好几次,这个反复部分一般就是中心句。
8、从重点句段找:一般课文中,总有表现文章中心的重点句段,这些重点句就是文章的中心句。
9、套路法:做法是分两部分表述,一部分是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一部分是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其表现形式一般为“本文记叙了……表现了(赞扬了)……特点、品质、精神等”,或者是“本文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10、归结段意,理清结构法:中心思想是从文章中归纳出来的,文章是由若干段落组成的,不系统地归结各段段意,不清理文章的逻辑结构,就难以找到贯穿全文的思想主线,也就难以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五篇: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解说】
本考点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每一段的内容要点,并能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归纳、概括,需要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认真分析。
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分析归纳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是考查热点,当然,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试题,在题干中直接设问的并不多,而较多的是变换形式让考生完成。但不管以怎样的方式命题,其基本目的是考查考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因此,要做好这类题目,就应该掌握一些规律和方法。
“归纳”、“概括”的几种基本形式:
一、归纳段落内容要点
归纳段落内容以分析词语、句子为基础,因此,对重要词语、句子的理解,对不同句子恰当组合(或相加或合并)的理解,对句间内在关系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准确把握段落中心意思,首先就要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有的段落有中心句,有的段落却没有,没有中心句的就要归纳、概括出段落的要点或中心意思。
二、归纳层次内容要点
层次是指作者写文章时安排材料、表达思想感情的顺序。层次与段落关系密切又有区别,层次是依据思想内容划分的,段落是依据文字表达划分的。在一篇文章中有时层次与段落一致,有时是互有大小,常常是一个层次包含若干段落,因此归纳层次的意思要以归纳段意为基础。在分析段与段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或理清事件顺序,或理清论证说理的逻辑,或理清说明顺序等等。明确具体层次的内容,然后以准确、简洁的语言对其内容进行归纳。
三、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文章的中心意思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它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概括的内容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是文章写了什么;二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方法指导】
一、归纳内容要点
(一)概览段落意,明确中心句
中心句的一般表现形式有:(1)段首提示性中心句;(2)段末总结性中心句;(3)段中过渡性中心句;(4)自然段外的抒情性或综合性中心句。【精选例题】
踏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失落多年的一个梦境。几十年来,我从来不会忘记,我是诞生在沙土上的。人们准不信,可这是千真万确的,我的第一首诗就是献给从没有看见过的沙漠的。
年轻时,有几年我在深深的陇山山沟里做着遥远而甜蜜的沙漠梦,不要以为沙漠是苍茫而干涩的,年轻的梦都是甜的。我的心灵从小就像有血缘关系似的向往着沙漠……
从全文看,为什么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全身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
(2006年高考全国卷II)
【例题解析】 之所以狂喜,来源于前文对沙漠的认识和情感。以上两段中“我恍惚回到……梦境”、“我在深深的陇山……沙漠梦”等句为中心句。
答案:(1)作者诞生在绵绵土上,认为大沙漠是绵绵土的发祥地;(2)作者年轻时就有一个沙漠梦,大沙漠再现了他失落多年的梦境。现场训练1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感觉极好的文章少读,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这是我的基本原则。感觉极好,为什么要少读呢?因为感觉极好是很不容易的事,一旦找到,就要细细体会,反复咀嚼,不容自我干扰,这就像我看电影,突然遇上一部好片……
感觉不对的文章不读。我所说的“感觉不对”,主要是指一些让我们感到某种不舒服的文章,或者做作,或者伪饰,或者炫耀,或者老滑,或者跋扈,或者酸涩,或者嫉妒,那就更要避开。如果我们误会它们了……
(节选自余秋雨《书海茫茫》)
请对作者读书的基本原则加以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抓住关键词,找出重点段
归纳一段话的要点要抓住关键词,概括一个层次的层意要找出层次里的重点段。【精选例题】
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唯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唯有张家界,以它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而峰顶的每个缝隙,每尺脊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曲壑蟠洞,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
张家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机独运”的创造,从本段看,张家界的山水在哪几个方面与众不同?
(2005年高考全国卷III)
【例题解析】 文段从三个角度写张家界的山水,这就要求把写山水的语句划为“山”、“峰巅”、“曲壑蟠洞”3个层次,划分时可借关键词的提示,如“别处的山”、“别处的峰”、“曲壑蟠洞”等。概括时再看看3个角度分别写了什么。
答案:3个方面:(1)山峰的形态;(2)峰顶的松柏;(3)山壑山洞的气象。现场训练2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据记载,远古,荷还不被西方人认识时,它却早已赢得了中国人民的赏识与喜爱。那些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做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他们远离物欲横流的凡俗社会,隐居山间,徜徉在去俗清雅的荷塘浅吟低唱,赞荷、咏荷、赋荷,借荷出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那些闪烁着高尚灵魂光辉的荷,早早地就在《诗经》中绽放了:“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陂,有蒲与荷”。而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众多的荷姗姗而来,纷纷亭亭玉立在诗人华美、隽永的诗意中,尽展君子的襟怀、佳人的风采,至今还在荷皎皎如玉的花瓣上熠熠生辉,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
根据本段内容,概括古代“精神的种荷者”种荷的主要方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取信息,重新整合
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或重要句子,考生必须对每个独立句或对几个相对重要的互有关联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由点到面,归纳出内容要点。
【精选例题】
谢家的哥哥以“撒盐”比拟下雪,他的妹妹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自古以来都认为后者佳胜。自然,“柳絮因风起,”多么清灵俊逸;但这是江南的雪景。如果说北方,那么谢家哥哥的比拟实在也没有错。当然也有下大朵的时候,那也是“柳絮了”,不过“撒盐”时居多。积在地上,你穿了长毡靴走过,那煞煞的响声,那颇有燥感的粉末,就会完全构成了“盐”的印象。要是在大野,一望皆白,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此时成为砥平而坚实,单马曳的雪橇轻溜溜地滑过,那时你真觉得心境清凉,而实在,空气也清洁得好像滤过。
在作者眼中,江南的雪和西北的雪各有什么特点?能带给人怎样的不同感受?
(2004年高考全国卷I)
【例题解析】
在文中找不到现成答案,这就需要找对应的有关语句,找出信息,重新整合。
答案:江南的雪若“柳絮因风起”,带给人清灵俊逸的美感;西北的雪似“空中撒盐”,带给人厚重实在的感觉,它具有填平一切坎陷的力量,同时使人感到心境清凉而实在。现场训练3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生活无言
(一)一场大雨引起了泥石流,一处山梁上,大片的绿色都被冲走了。
一朵暗紫的花随时都可能被一阵风刮跑上。雨后的第二天上午,一个小女孩儿蹦蹦跳跳经过此地,她一眼就发现了这朵可爱的花,她掬起一捧土,轻轻地压在了花的根上。
来年春天,当女孩儿再经过这里的时候,她发现这一大片这样暗紫的花开放在山坡上,随风摇曳,格外美丽。
(二)父亲病重的那一年……即便是这样轻微的活儿,也要干一会儿,歇上一大阵子。
家里积攒了许许多多青毒素的塑胶瓶盖,堆积在箩筐里。父亲忙完活儿后,就开始谋划着用这些瓶盖为家里做一个搓衣板。父亲一边做,一边思忖着利用这些塑胶瓶盖的不同颜色,在这块板子上排出一个字形来……觉得字形并不好,就拆了然后再做,断断续续地,一直到他快不行的时候。
那块板子最后还是做成了,父亲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在那块板子上,为活在世上的儿子们留下了一个字:福。
这是一篇文章的(一)
(二)节,各节写了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概括中心意思
概括中心意思是对文章中心意思的综合,既要注重文章本身的意思,又要考虑到作者的主观意图和文外材料。可以遵循由客观到主观、从文内到文外的原则。
(一)抓关键部位,联系整体揣摩
对文章的中心而言,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抒情、文眼等,都是关键部位,同时要认真思考全文文句,阅读时二者一定要有机结合。【精选例题】
从阿尔卑斯山归来
整个的路好像在跟羊群一起蠕动,老公羊走在最前边,角往前伸着,现出凶野的神气;在它们后边,是羊群的主要部分……篮子里驮着新生的小羊羔,一边走一边摇晃着的、头上戴着红绒球的骡子;再后边,是全身浸在汗里、舌头伸到地上的狗;走在最后边的,是两个高大的裹在褐色毛布外套里的牧羊的家伙,他们的外套像袈裟一样,一直拖到脚后跟。……
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的。
在这样的骚扰中间,羊群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住所。没有比这样的安置看来更可爱了。老公羊看到了它们的石槽,感动得流出了眼泪。那些在旅途中生出来而未看见过农庄的羊羔和极小的羔儿,惊奇地看着它们的周围。
但是最动人的是那些狗,那些忠于职务的牧羊人的狗。它们跟在羊群后边十分忙碌,在农庄上就只看到它们。在羊群秋归的情景描写中,文章主要传达了哪两个方面的感受。
(2006年高考湖北卷)
【例题解析】
要回答的内容从原文标题和题干中“羊群秋归的情景”均可感受到,还有文中一些直接表达感受的诸如“快乐”、“谈着”、“芬芳”、“沉醉”、“感动”、“忠于”等形容词、动词及词组,以及全文流露出的温馨气氛。答案:(1)期盼回家和回家后温馨的感受;(2)生命(动物和动物、人和动物)之间和谐相处或亲密交流的感受。现场训练4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接着,我就看见一只蜜蜂在玻璃窗上碰击着;它鼓着自己的翅膀,想从那里飞出去。它在不久之前,迷了道路,飞进这个房间来。这是我想得到的。
我看见它在玻璃上撞了许久,都不能飞出去。后来它在房内冲上冲下地旋飞,完全失去了花间采蜜时的快乐的样子;我觉得它像一个性急的小孩子,完全纷乱了。有一回它碰到天花板上,打了一条弧线落在墙壁上。
我知道它是从上面换气的小窗飞进来的。我的心中也为此感觉不安,希望它能很快找到出路。
现在我还记得,我找到一根木条在气窗上敲着,意思是提醒它,从那里可以回去的,现在我想起来,真是多么可笑;我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替它把玻璃窗打开呢? 我看见这只蜜蜂几次飞回玻璃上;它一定觉得迷惑,那里不是一片阳光吗?怎样的,就不能够飞到那里去呢?
我把窗打开,它就飞出去了。起初我感觉有些怅惘,马上我感觉格外之快乐。我也不去想,我耽误了它的时间,使它受到了不小的惊慌。我看见这只蜜蜂,一条直线地飞向空中,我知道,在那些空旷的地方,到处充满着阳光。
我常常地想起这件事情。我觉得这件事情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想到这只蜜蜂,就感觉亲切。
想起蜜蜂是喜欢阳光和花的,喜欢工作的。想到这只蜜蜂从窗中飞出,回到自由的自然界,它心中的快乐是怎么样的呢?我想,我们来想象这种快乐,就是一种极大极大的幸福。……
现在我就想起那只蜜蜂,它迷了道路,飞进我的房间来。现在我还记得它正在玻璃上热 切地碰击着,想从那里飞出去。本文作者要表明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归纳层次要点,综合各层层意
这种逐层地、由多段意思向中心意思的提炼,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最实在、最有效、最一般的方法,也是传统的方法。是各层意思的相加且又是一种“意思的综合。” 【精选例题】
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村落是和城市相对应的存在,对于农民,它给予他们居住、生活的必需,而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又是一种精神存在。我们可以从村落中找到农民、房舍、树木、耕牛和鸡羊,同时也应该找到农民自身生存的艰辛和对外人所付出的温馨……到了今天,村落剩下的就是一个符号,就是聚居农民的某个地方。所看到和理解的是新楼瓦舍,而农民那千古以来一成不变的生存形式和给别人的温馨、对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却被人们从村落中删去了。根据全文,概括说明作者眼中“村落”的完整含义。
(2006年高考重庆卷)
【例题解析】
回答本题要阅读全文,从各段依次概括出各层的要点,并抓住重点处即文章的第4段(本段也有暗示其余段意的句子)。
答案:(1)农民的居住地;(2)诗意与温馨;(3)愁苦与艰苦;(4)对自己的麻木与忍耐。现场训练5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泰山赋
阅历过人类全部世纪的泰山就这样铁面无私地记下了一百年间人类真实的生活,包括全部细节。
诺言的雾霾,专制的恐怖……但是泰山在这里矗着,背依次第升高的万里大陆,面临翻卷自如的万里海洋。它无言地裸露着真实,一次次纠正似乎早已板上钉钉的定论。那个指鹿为马的赵高,手大也无法遮天。两千多年来,鹿还是鹿,马还是马。
是哪个星球与地球的结合,孕生了这个地之骄子?一定有过万雷裂变式的幸福的呻吟,一定有过通体红透的痛苦的燃烧,而后在温天豪雨与倾海怒涛的淬火中,定格成如此超凡脱俗的“这一个”。二十五亿年间,不阿天,不媚世,独立于中国的华北平原之上。从这3段看,作者着重刻画了泰山的哪些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结合文体特点,掌握概括规律
不同文体运用不同方法来表达中心意思,记叙文章常写人记事,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精神、人格;散文一般借景借物抒情,应看其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文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明了什么观点;说明文通过说明介绍人、事、物,应看其说明了什么,对我们有何作用。【精选例题】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柳。……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旁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请概括本文的主旨。
(2006年高考辽宁卷)
【例题解析】
这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它准确地分析出物(杨柳)的品质,借物颂人。
答案:通过赞美杨柳“贱”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质,体现了作者在处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的人生观。现场训练6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冬天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种“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城,可以说是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里长的街。我们住在山脚下,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我们是外地人,除上学校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外面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
题目叫“冬天”,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