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发展更有赖于政府的积极引导(长安大学 哲思)

时间:2019-05-14 02:3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发展更有赖于政府的积极引导(长安大学 哲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发展更有赖于政府的积极引导(长安大学 哲思)》。

第一篇: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发展更有赖于政府的积极引导(长安大学 哲思)

谢谢主席,再次问候大家!我方观点是: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发展更有赖于政府的积极引导。首先,“常态化发展”是指志愿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志愿服务分配更加全面,志愿服务效应更加积极。而“更”的标准则是何者更能有效解决志愿服务面临的现实问题。

接下来我方将从以下几点论述我方观点。

第一、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发展需要全国范围的保障、协调和教育机制,这就更加依赖于掌握了社会主要资源的政府。

在发达国家,因其法制保障健全,管理机制完善,志愿服务工作呈现出全民化的趋势;而在我国,迄今却没有一部全国性的志愿服务方面的法律出台,相比于国外大量七十岁以上志愿者的出现,中国却因保障体系不健全等缺少了这一环,所以政府在立法保障方面的积极引导可以完善志愿工作的保障机制。

如今的中国志愿者存在严重的趋向性和从众性,经常导致有的地区志愿者多到爆棚、有的地区志愿者少到冷清。所以政府在志愿者分配方面的积极引导可以完善志愿服务的协调机制。

随着2008年全民志愿服务的到来,志愿服务不仅参与人数增多,专业化程度也在加深,这时候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志愿者综合能力的提升。或许一些民间机构可以自行组织较为专业的志愿服务团队,但是任何一个组织的正常运行都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所以政府在教育方面的积极引导可以完善志愿者的教育机制,从而促进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发展。

第二、政府的积极引导可以有效解决民众自觉参与的盲目性。立足当今实况,特别是在一些大型事件中,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热情愈发高涨,但对应的是很严重的盲目性和无组织性。就拿最近的雅安地震来说,民众过分热忱,缺乏领导,这时民众的自觉参与恰恰暴露了其盲目性,而政府的宏观导向和组织可以使志愿服务趋利避害;纵观08年的北京奥运会,10年的上海世博会,11年的西安世园会,可以看到正是政府科学有效的管理,才使得每一位自愿者更合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发展。

第三,我们从未否认在志愿服务中民众参与的重要性,但是常态化发展更有赖于哪方并不等同于谁去做了这件事情,也不等同于谁在志愿服务占主体地位,我们强调的是发展问题。在志愿服务发展进程中,政府的积极引导是宏观着眼于全体的,是更能有效整合中国志愿者资源的,是更能引导社会正效应的。

今天,我们说,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发展更有赖于政府的积极引导,并不是说政府应该包办一切,也并不是否定民众自觉参与的重要性,只是立足中国当今实况作出的客观的评价与论述。当然,要想真正实现中国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发展,还需我们的政府、社会、民众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我国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的解决,我国的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之路才能行之久远!

谢谢大家!

第二篇:推动全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工作方案

推动全省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工作方案

(试行)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为进一步推进全省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加大志愿服务组织、队伍、项目建设力度,充分激发青年的参与热情和奉献精神,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谐作出积极贡献,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团十七大和省第六次党代会精神,结合“十二五”期间海南“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目标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组织体系,着力培育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为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做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

以提升青少年道德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为着力点和出发点,推进平台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项目建设和制度建设,促进全省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力争实现全省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城镇常住人口的8%以上,确保每人每年志愿服务时长达20小时以上,树立旅游、社区、交通、环保、支教等志愿服务品牌,努力把海南建成“志愿之省”。

三、工作内容

在省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以平台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项目建设、制度建设为切入点,切实加强全省志愿服务的规划指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

(一)创建信息平台,加强志愿服务系统管理。实现志愿者注册申请、实名认证、星级评定和志愿服务项目招募、公示等工作的网络运作和信息共享。每半年开展一次全省志愿者分布情况和各地志愿服务活动情况统计。

1.建立志愿者注册平台。建立全省统一的志愿者招募、注册平台,对志愿者专业特长、服务意向、服务区域及服务时间、时长、内容、对象等进行分类记录,开设志愿者风采、明星志愿者、志愿者社区等网络互动平台。依托平台建立志愿者的人才库和信息库,便于志愿者组织方便快捷地找到适合各类志愿服务项目的志愿者。

2.建立项目管理平台。开设品牌项目专栏,规范志愿服务项目信息公开、招募动员和日常管理工作,搭建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社会捐赠方、受助方之间的沟通桥梁和联系纽带,让广大志愿者和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在平台上快速检索适合参与的志愿服务项目,有序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3.建立综合资讯平台。动态发布省内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的活动信息和体现国内外志愿服务先进理念、成功做法的理论文章,搭建全省志愿服务的学习交流和工作展示平台。建立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系统,动态把握注册志愿者分布、服务意向、普遍需求和服务情况等基础信息。

(二)健全组织体系,加强志愿服务组织保障。以组织格局构建、专业化打造和示范点创建为抓手,着力构建层级化和非层化整体联动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1.建立分层联动组织格局。建立省志愿者工作委员会统筹协调,省青年志愿服务指导中心规划指导,省志愿者协会部署动员,各市县、高校、行业、民间志愿者协会组织实施的分层联动组织格局。各市县要在乡镇(街道)、村(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学和中职学校中建立志愿服务队,加大民间志愿者组织引导力度,推动团员青年全员注册志愿者工作,同时,按照就近就便和属地管理等原则,以志愿服务团队为单元,对本地注册志愿者实施网络化管理、项目化组织和定期培训。各高校要建立志愿者协会,在各班级建设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依托大学生社团等力量,持续推动在校大学生团员全员注册志愿者;要探索建立志愿者工作站,收集和发布所在地团委和行业系统的项目信息,采取校地结对、校企合作等方式,分期分批安排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旅游、社区、交通等志愿服务活动。各行各业志愿服务组织要采取设立志愿服务岗、结对帮扶等形式,定期开展行业领域内和面向社会的志愿服务活动。

2.注重专业化打造。发挥省、市县志愿者协会的组织优势,发挥高校和行业志愿者组织科研、专业特长和业务技能等优势,整合民间志愿者组织、青年自组织和社会NGO组织力量,加强旅游、社区、交通、环保、支教和扶贫济困等重点领域志愿服务的需求普查、活动策划和理论调研,支持、鼓励和引导各级各类志愿者组织依托现有组织力量、吸纳更多专业人才、突出重点领域,持续开展针对性、实效性和经常性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

3.开展示范创建工作。以工作基础好、示范效应强的基层志愿服务组织为创建对象,以“六有”,即有章程可依、有专人负责、有项目支撑、有志愿者档案、有志愿服务台账(工作计划、文件、总结等)、有社会影响力为创建标准,打造一批成效突出、组织健全、管理规范、影响广泛的志愿服务示范组织。选树典型,推广经验,全面提高志愿服务组织的能力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三)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志愿服务人才支撑。拓宽招募渠道,发展壮大队伍,加强教育培训,培育一支由注册志愿者、管理型志愿者、专项志愿者组成的多元化志愿者队伍。

1.拓宽招募渠道。全省志愿服务宣传周(每年三月五日当周)和国际志愿者日(每年十二月五日)当周,统一开展全省注册周活动,在广场、社区、学校及人员密集地段设立招募注册点,接受现场注册登记,推广网络注册流程。每年9月集中开展学生志愿者注册工作。结合志愿服务组织和项目实际,不定期开展专项宣传招募活动,加大党员志愿者和城乡居民志愿者的招募力度,不断壮大注册志愿者队伍。

2.加强教育培训。成立海南省志愿服务讲师团,围绕志愿服务理念、志愿者权利义务、志愿服务项目模式、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等内容,定期举办全省管理型志愿者培训。开展志愿服务典型全省巡讲活动,撰写全省志愿服务典型案例等资料,组织引导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加大管理型志愿者的培养力度,同时,采取课堂培训、实践培训、网络培训和以会代训等方式,定期开展所属志愿者教育培训,提高志愿者队伍的综合素质、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3.加强交流沟通。定期举办志愿服务主题座谈会、研讨会、事迹报告会和体验交流等活动,通过微信、QQ群、微博等方式,强化志愿者与志愿服务团队、志愿者与服务对象、志愿者之间的经常性沟通联系和工作交流,切实增强志愿者的组织归属感、社会责任感、服务荣誉感。有条件的市县、高校要建设“志愿者之家”,为所属志愿服务团队提供志愿服务学习交流场所等保障。

(四)规范项目管理,丰富志愿服务载体形式。集中工作力量,推进重点项目,培育特色项目,以项目的常态化安排推动服务的常态化开展。

1.持续推动重点项目。重点推动全省旅游、社区和交通志愿服务项目常态化开展,使志愿服务走进千家万户、大街小巷、交通口岸和景点景区。一是开展旅游志愿服务行动,在交通口岸、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景区(点)、城市广场和免税店等游客较为集中、流量较大的区域设立志愿服务站,进行文明行为劝导、出行常识宣传、旅游信息咨询、清洁卫生等志愿服务。二是开展社区志愿服务行动,建立社区志愿服务站,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方式,开展扶贫济困、便民助民、法律咨询、文艺演出等志愿服务活动。三是开展文明交通志愿服务行动,不断丰富统一行动日、高峰期执勤、主题微活动、专题宣讲等活动形式,开展秩序维护、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宣传等志愿服务。

2.注重培育特色项目。各市县、高校、行业系统等志愿者协会(志愿服务组织)在持续推动全省重点项目和支教、环保、扶贫济困等传统项目的同时,要结合本地、本单位(系统)实际,依托所属的及辖区内青少年活动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开展特色鲜明、形成常态的志愿服务活动。按照有明确的实施单位,有专人负责项目管理,有明确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相对固定的服务场所,有明确的服务时间、志愿者数量和条件要求,能提供基本的保障条件,有持续性,可常年开展等条件为考量标准,梳理出一批社会反响好、常态有序的服务项目,加大指导和培育力度,用项目活动凝聚和统筹志愿者力量。

3.切实加强项目统筹。各市县志愿者协会要对本地敬老院、福利院和农民工子女学校等服务阵地和服务对象进行全面摸底,采取分片负责、分类指导、结对协作等方式,切实抓好服务对象、服务阵地和服务项目、服务组织的统筹安排和合理对接,同时,指导所属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项目实施主体建立服务对象跟踪服务记录,避免服务对象受益不均衡,切实做到志愿服务有计划地开展、服务对象普遍性受益。

(五)建立健全制度,完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着力完善志愿服务组织领导、表彰激励、政策保障机制,努力推进志愿服务事业科学发展。

1.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各级团组织要切实加强对所属和辖区内志愿者组织的领导和指导,推动有关行业协会、专门学会成立专业志愿服务队。各级各类志愿者组织要建立健全志愿者工作领导机制,指定专人负责志愿者日常管理工作,制定志愿服务措施、制度和计划,做好所属志愿者的招募、注册、服务情况登记确认和推优等工作;要统一标识,志愿者服装、帽子、星级徽章和志愿服务站要符合省志愿者协会规定的统一格式。

2.完善表彰激励机制。鼓励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学校在招录公务员、招聘员工、招生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聘用、录取志愿服务业绩突出的志愿者,并作为评先创优的重要条件。就志愿服务先进个人(集体)在海南青年五四奖章、优秀团员(团干部)、五四红旗团委(团支部)、青年岗位能手等评选表彰中,在申请圆梦行动等助学计划时享有优先权作出制度性安排。联合相关职能部门、爱心企事业单位为星级志愿者提供优惠奖励,使志愿者享有一定激励和社会尊重。

3.完善政策保障机制。联合省文明办等相关单位,推动出台全省志愿服务工作指导意见,积极争取志愿服务领导机制、经费保障等方面政策支持。推动高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安排适当课时讲授志愿服务相关内容,将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折算成社会实践学分。推动中小学把志愿精神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制订《海南省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推进《海南省志愿服务条例》执法检查,推动各级政府将志愿服务事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支持共青团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4.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微博、微电影、互联网等新媒体,大力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的进展、经验和志愿者的感人事迹,营造志愿服务的浓厚舆论氛围。通过志愿服务主题的精神文化产品,积极展现志愿者的良好风貌和高尚情操,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公务员、共青团员和社会知名人士带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为全社会作出示范。

四、实施步骤

(一)启动实施阶段(2013年10月至12月)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启动实施旅游、社区、交通重点项目部署,健全组织体系和统一全省标识等工作。开通“志愿海南网站”,创建全省各市县和各高校志愿者协会(组织)、及所属志愿服务队和注册志愿者信息库,制作海南志愿者组织及其注册志愿者、志愿服务项目分布图;开设旅游、社区、交通志愿服务重点项目专栏,实现志愿服务系统化管理。完成省志愿者协会换届,统一全省志愿者标识。启动志愿服务先进个人(集体)在海南青年五四奖章、优秀团员(团干部)、五四红旗团委(团支部)、青年岗位能手等评选表彰和圆梦行动等助学计划申请时享有优先权的制度设计工作。

(二)深入推进阶段(2014年1月至12月)以组织建设为重点,在全省各级各类团组织建立志愿服务队,逐步扩大志愿者组织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有效覆盖,深入推进各级各类志愿队建设、志愿者工作示范点创建和全省志愿服务常态化安排等工作,完成全省团员青年全员注册志愿者工作。一是在青联组织、省级青年文明号集体、青年企业家协会及乡镇、旅游行业团组织建立志愿服务队,实现省、市、县、乡镇四级和高校、旅游行业志愿者组织建设全覆盖,确保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项目常态化,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志愿者工作培训,每月至少举办一次志愿服务活动。二是以各级各类志愿者组织为单元,对注册志愿者实施网络化管理。推行“志愿者卡”,实现全省团员青年全员注册志愿者,确保每名志愿者围绕旅游、交通、社区、扶老、助残、教育、禁毒、环保、法律援助和心理咨询等内容,至少选择一个志愿服务项目,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志愿服务培训,每年志愿服务时长达20小时以上。三是推动省级志愿者工作示范点创建工作,以点带面,提升全省志愿者工作水平。四是联合省文明办等单位,推动出台全省志愿服务工作指导意见,争取志愿服务领导机制、经费保障等方面政策支持。

(三)全面铺开阶段(2015年1月至12月)以项目深化为重点,全面铺开重点项目志愿服务站建设、特色项目培育和志愿服务专业化打造等工作,推动党员志愿者全员注册志愿者,完成全省社区、旅游志愿服务站标准化建设,深化旅游、社区、交通、环保、支教和扶贫济困等志愿服务项目,实现社区、交通口岸、旅游咨询服务中心、A级景区(点)志愿服务站建设全覆盖。指导市县、高校、行业和民间志愿者组织在推动已有传统项目的同时,新推出1-2个特色项目。开展全省志愿服务专项调研,促进志愿者工作均衡化发展。

(四)总结提高阶段(2016年1月至12月)制订实施《海南省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督促检查各地、各单位、各系统任务完成情况,全面总结工作成效,认真查摆存在问题,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积极探索推进措施,逐步建立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全省志愿服务常态化进程。巩固深化工作成果,不断提升服务实效,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积极培育文明风尚,切实提高公民文明素质、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生活质量,把海南建成“志愿之省”。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高度重视注册志愿者的管理、服务和组织工作,对本地区、本单位的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和志愿服务工作进行整体的规划和部署,避免出现组织不系统、对社会志愿者利用不足、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二)明确要求,落实任务。要围绕全省志愿服务重点项目,制定工作计划,安排专人负责、持续推动,确保实现项目预期目标。团省委将志愿者工作列入考核内容,于年中、年底检查相关团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工作计划制定、落实情况,表彰奖励工作推动好的集体(个人),如发现存在组织不力等问题,经整改仍无效果,将通报批评。

(三)广泛动员,大力宣传。要定期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交流,及时报送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成功案例和特色项目。要依托全省志愿服务信息平台,采取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手段,通过设立专栏、专题等渠道,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报道活动信息和志愿服务典型,扩大志愿服务社会影响力。

第三篇:海南医学院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工作方案

海南医学院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加大志愿服务组织、队伍、项目建设力度,充分激发青年的参与热情和奉献精神,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谐做出积极贡献,根据团省委《共青团海南省委关于印发<推动全省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琼团字[2013]2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团十七大和省第六次党代会精神,结合“十二五”期间海南“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学校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学校发展的目标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组织体系,着力培育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为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做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

以提升青年道德文明素质为着力点和出发点,推进平台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项目建设和制度建设,促进我校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力争实现我校所有团员青年100%实名注册志愿者,确保每人每年志愿服务时长20小时以上,树立医疗卫生、旅游、社区、敬老院、交通、环保、支教、禁毒等志愿服务品牌,为把海南建成“志愿之省”做出实际贡献。

三、工作内容

在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以平台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项目建设、制度建设为切入点,切实加强全校志愿服务的规划指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

(一)利用“志愿海南”信息平台,加强志愿服务管理。利用平台,组织志愿者团队、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在网上注册;利用平台开展信息公开、招募动员和日常管理工作;利用平台开展志愿服务的学习交流和工作展示。

(二)健全组织体系,加强志愿服务组织保障。在校青年志愿者协会、院系青年志愿者协会分会组织结构基础上,积极推进班级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建设,推动大学生团员全员注册志愿者;依据学校专业设置,持续开展针对性、实效性和经常性的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以“六有”,即有章程可依、有专人负责、有项目支撑、有志愿者档案、有志愿服务台帐(工作、计划、总结等)、有社会影响力为创建标准,打造一批成效突出、组织健全、管理规范、影响广泛的志愿服务示范组织,并选树典型,推广经验,全面提高我校志愿服务组织的能力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三)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志愿服务人才支撑。积极招募志愿者,发展壮大队伍,加强教育培训,培育一支由注册志愿者、管理型志愿者、专项志愿者组成的多元化志愿者队伍。

1.积极招募志愿者。每年九月集中开展志愿者注册工作,接受现场注册登记,推广网络注册流程。结合志愿服务组织和项目实际,不定期开展专项宣传招募活动,不断壮大注册志愿者队伍。

2.加强教育培训。围绕志愿者服务理念、志愿者权力义务、志愿服务项目模式、志愿服务组织管理等内容,加大管理型志愿者的培养力度,同时,采取课堂培训、实践培训、网络培训和以会代训等方式,定期开展志愿者培训,提高志愿者队伍的综合素质、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3.加强交流沟通。争取条件建设“志愿者之家”,为志愿服务团队提供交流场所;定期举办志愿服务主题座谈会、研讨会、事迹报告会和体验交流等活动,通过微信、QQ群、飞信、微博等方式,强化志愿者与志愿服务团队、志愿者与服务对象、志愿者之间的经常性沟通联系和工作交流,切实增强志愿者的组织归属感、社会责任感、服务荣誉感。

(四)规范项目管理,丰富志愿服务载体形式。集中工作力量,推进重点项目,培育特色项目,以项目的常态化安排推动服务的常态化开展。在参加全省旅游、社区、交通等重点志愿服务项目的同时,结合我校实际,按照有明确的实施单位,有专人负责项目管理,有明确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相对固定的服务场所,有明确的服务时间、志愿者数量和条件要求,能提供基本的保障条件,有持续性,可常年开展等条件为考量标准,开展医疗卫生、防艾宣教、禁毒教育、关爱老人、关爱农民工子女、环保、支教、支农等特色鲜明、形成常态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用项目活动凝聚和统筹志愿者力量。

(五)建立健全制度,完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着力完善志愿服务组织领导、表彰激励、政策保障机制,努力推进志愿服务事业科学发展。

1.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各级团组织要加强对所属志愿者组织的领导和指导;校级、院系级、班级三级志愿者组织要建立健全志愿者工作领导机制,指定专人负责志愿者日常管理工作,制定志愿服务措施、制度和计划,做好所属志愿者的招募、注册、服务情况登记确认和推优等工作;按照省志愿者协会的规定,统一各类标识。

2.完善表彰激励机制。就志愿服务先进单位和个人在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五四红旗团委、五四红旗团支部、青年岗位能手、优秀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等)评比中享有优先权作出制度性安排,使志愿者享有一定激励和社会尊重。

3.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完善将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折算成社会实践学分制度;制订《海南医学院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为志愿者团队开展活动提供专项经费。

4.营造舆论氛围。充分发挥报刊、广播、海报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微博、互联网等新媒体,大力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的进展、经验和志愿者的感人事迹,营造志愿服务的浓厚舆论氛围。通过志愿服务主题的精神文化产品,积极展现志愿者的良好风貌和高尚情操,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引导全体团员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全校师生做示范。

四、实施步骤

(一)启动实施阶段(2013年10月至12月)1.成立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委员会: 主任:陈玉民 副主任:符琬聆

成员:张 华 王鹏(校团委)林仕芬 王 爱 肖垟

王晖慧 袁 勇 谢昀昀 张万科 陈锦龙 王基鸿 焦凌梅 王明兴 高新征 王鹏

委员会负责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指导工作。2.健全组织体系和统一全校志愿者标识; 3.组织志愿者团队、志愿者网上注册;

4.制定《海南医学院志愿者服务手册》、《海南医学院志愿者简介》等纸质版材料;完善志愿者章程;完善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折算成社会实践学分制度;完善各类评优制度的设计工作。

(二)深入推进阶段(2014年1月至12月)

以组织建设为重点,争取志愿者组织覆盖到班级、团员青年全员注册志愿者工作;确保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项目常态化,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志愿者工作培训,每月至少举办一次志愿服务活动;加强注册志愿者的管理,确保每名志愿者围绕旅游、交通、社区、禁毒、医疗卫生、关爱、环保等内容,至少选择一个志愿服务项目,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志愿服务培训,每年志愿服务时长达20小时以上。

(三)全面铺开阶段(2015年1月至12月)

以项目深化为重点,全面铺开重点项目志愿服务站建设、特色项目培育和志愿服务专业化打造等工作。

(四)总结提高阶段(2016年1月至12月)

制定实施《海南医学院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全面总结工作成效,认真查摆存在问题,总结推广先进经验,积极探索推进措施,逐步建立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全校志愿服务常态化进程。巩固深化工作成果,不断提升服务实效,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积极培育文明风尚,切实提高大学生文明素质,为把海南建成“志愿之省”而努力。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高度重视志愿者注册、志愿者培训、志愿者管理、特色项目培育等志愿服务常态化工作;凝练学校、院系文化,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项目;要对本单位的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和志愿服务工作进行整体的规划和部署,避免出现组织不系统、对志愿者利用不足,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二)明确要求,认真推动。要围绕省级、校级、院系级志愿服务重点项目,制定工作计划,安排专人负责、持续推动,确保实现项目预期目标。校团委将志愿者工作列入考核内容,于年中、年底检查相关团组织和志愿服务组织工作计划制定、落实情况,表彰奖励工作推动好的集体(个人),如发现存在组织不力、无特色项目等问题,经整改仍无效果,将通报批评。

(三)广泛动员,大力宣传。要定期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交流,及时报送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成功案例和特色项目。利用好志愿服务信息平台,采取微博、微信、飞信、QQ等新媒体手段,加大宣传力度,积极报道活动信息和志愿服务典型,扩大志愿服务社会影响力。

下载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发展更有赖于政府的积极引导(长安大学 哲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发展更有赖于政府的积极引导(长安大学 哲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