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建设高效课堂的思考 论文
关于小学语文学科建设高效课堂的思考
【摘要】课堂一直是学校教育全过程的主体,它同样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主要的教育空间,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与主要方式,而养成一种自觉的、主动的、持久的学习习惯将使一个人终身受用,是一个人有教养的表现,是一个人素质良好的表现,也是高效课堂实施的最终目的。
【关键字】 高效课堂 课程改革 教学观念
关于小学语文学科建设高效课堂的思考
全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教材改革旨在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建设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高效课堂呢?现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过程中加强高效课堂的建设提几条建议。
第一,加大改革课堂教学的力度,切实加强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一直是学校教育全过程的主体,它同样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主要的教育空间,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与主要方式。据统计,学生在校90%以上的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而语文是大学科,占的课时最多,所以课堂教学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但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虽非一无是处,终属小修小改较多,总体突破不大。表现在: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繁琐,跳不出‚分析‛的框架。局限于‚理解‛这一层面,缺乏‚运用‛性质的训练:教学媒体、手段单一;教学节奏拖沓;教学效率不高。所以,实施素质教育一定要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切实加强语文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更新教学观念。如,课堂中的主人究竟是准?从理性上谁都不怀疑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实际中,究竟谁围着谁转?教师手捧教案,当然绝不否认认真备课的重要。但教师究竟是目中有‚人‛,教书育‚人‛,还是像节目主持人那样,让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框架,按部就班,一问一答?40分钟看来颇热闹,其实学生无半点‚自由‛相反,课上得不理想,责任还在学生‚配合‛得不好。怪学生‚启而不发‛。又如,教师强调教学进度紧,时间来不及,上课时提问、谈话、?训练反馈等总让好学生承包。?有人听课更是如此。教‚好学生‛,还是‚教好‛学生,是个绝然不同的概念。而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大面积提高的同时,发展学生的 1
个性。又如,教师的很多课堂用语、指令式表扬,一 些形式主义的做法等等,都说明教学观念还需要更新。具体如何操作,我个人认为,当前要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还给每一个学生。
1.把时间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中,保证充分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认真地读书、识字、交流、写作(包括写字、造句、写文章等练习人把现在课堂教学中化在‚多余的情节分析,琐碎的谈话,没有思维价值的提问‛等活动中的大量时间省下来;而学生懂的,教师则坚决不讲;把握教学的节奏与容量,使教学时间安排得科学合理,保证学生在课堂里,在教师点拨下,能主动积极地学习,能认认真真读书,主动积极地思维,实实在在地训练,学会动手操作等,扎扎实实地掌握好语文这门工具学科,循序渐进地提高语文素质。
2.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为了落实教学目标,而直奔‚教学结果‛,忽视了教学过程,使学生陷入被动局面,反之,教师遵循教学规律,重视过程教学,在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懂得主动学习。如阅读课应该引导学生自己真正读懂,要让学生有一个‚读——悟——回‛的学习过程。但目前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教师的提问,自己不主动质疑。而‚质疑‛是学生阅读能力,思维方式、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反馈,也是教师教学的起点,现在教师怕学生提问没质量,‚浪费‛教学时间,又怕自己无法驾驭、就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权利。实质上,指导学生能从字里行间找出矛盾,新旧知识之间发现矛盾,能换一个角度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那么,语文的学习就会变得积极、主动、有效。如《中彩那天》,父亲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奔驰汽车。却‚神情严肃,没有一 丝一毫的喜悦‛,还‚咆哮着叫儿子滚开‛,这不是很矛盾吗?当汽车还掉以后,‚这是贫穷的家最富有的时刻‛这一对反义词又是一个矛盾。又如《天窗》一文,描述透过天窗看到了一个‚美丽的神奇的夜‛,而以往学到的知识都是‚寂静的夜晚‛,这又是为什么?要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些看似矛盾、实质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当通过读书、领悟,解决了这些疑问,就获得了相应的阅读能力。所以阅读教学的过程可以是:‚自学——质疑——导读——释疑——悟读——练习(应用)一一存疑‛。这样周而复始,螺旋上天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能力。具体教法可以多样。但模式、规律相通,而核心则是学生的主动参与,掌握学习语文的主动权,这是提高语文素质的前提。
3.使课堂形成最佳学习氛围。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激励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引起学习的动机,使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营造最佳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最佳精神状态,使每个学生
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有所收获,有所发展,为其个性、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矗这就要求以课堂教学力主要渠道,以素质教育为战略目标,加大改革的力度,使语文教学有更大的突破。
第二,扩大阅读量,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
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有一个积累内化的过程,而阅读是最好的积累。何况,多读多写就是学好语文的传统经验。但目前小学生没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与习惯,而课内的阅读量又偏少。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教材的篇目减少,识字量减少,作文的次数更少。然而,减轻应是过重的课业负担,其前提则是为了提高质量,所以对为了应试而进行的立竿见影式的大运动量训练应该彻底摒弃,而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课外阅读的功能很大,可以丰富词汇,提高读写能力;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吸收信息,储存信息;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质。如果能在课内得到阅读方法的指导,课外扩大阅读面和阅读量,逐步养成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学生将大大得益。如在低年级可以开发学生的早期间读。低年级应保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字量,应让学生多读注意的读物和儿童书报等。可以在课内加强指导、因为低年级的课文结构相似,往往是通过举一反三来说明一个道理,学生容易理解接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低估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去搞一些形式化的‚训练‛。如果能扩大一些容量,加快一些教学节奏、腾出一些教学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扩展阅读,效果将会更好,反之,将‚阅览与自习‛‚语文活动课‛都用作补课,恐怕就会得不偿失。而中、高年级则要进一步对学生加以阅读指导,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提示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所谓真正的阅读兴趣表现为:喜欢读,集中注意地读。持久地读,有效地读;而阅读的方法可以有精读、略读。泛读……在阅读过程中作些读书笔记等。
第三,作文教学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还其‚童心‛‚童真‛‚童趣‛。
作文教学历来流派众多,研究与争鸣一向十分活跃。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应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结合实际,讲究实效,从素质教育的视角来改进作文教学。作文主要是运用书面语言来记叙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小学生应以‚记真人,叙真事,写实景,抒实情‛为宜。但作文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它是一项综合训练,有着双重转化的过程: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小作者的认识,再转化:为语言文字、因此,即使有了生活与思想,但找不到相应的语言文字,也是难以表达的,同时,写作技巧的指导也是语文教育的
基本要求。‚写什么‛与‚怎么写‛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但目前的作文教学又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没有正确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积累‛与‚倾吐‛的关系,不重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学作文,害怕作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与个性,还其‚童心‛‚童真‛与‚童趣‛。如一位二年级的男孩子,每天由妈妈骑着自行车送他上学,看到妈妈很累很忙,他就很动感情地写了一篇《假如我是一头大象》的短文。概述于下:瘦弱的妈妈每天急急忙忙地骑着老坦克送我去上学。我长得很胖,背上还背着个大书包,看妈妈累得直喘气,我真想变成一头大象,那该多好啊!让妈妈坐在我的背上,她的包挂在象鼻子上,我送她去上班……另一位一年级的小朋友写了一段话:‚妈妈每天下班回家,累得直喊腰酸背痛。我很难过,可是又帮不上忙,后来我想,还是给妈妈敲敲背吧。我用力敲呀敲。妈妈笑了,说:‘舒服多了’。‛这两件小事都来自孩子的生活,却抒发了真情实感。不乏童趣,又体现了一 片赤子之心,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作文教学要贴近孩子的生活,激发写作动机,产生习作欲望,教师在作文过程中加以指导,使作文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一种需要。
第四,严而有格,持之以恒地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就是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奠定基础,教师进行严而有格、持之以恒的训练,使学生养成一种自觉的、主动的、持久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一个人终身受用,是一个人有教养的表现,是一个人素质良好的表现。对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的培养与训练,首先要严而有格,操作目标要十分明确。明确目标后,要持之以恒地加以训练,这样循序渐进,就可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净化、美化语言环境。
社会上的大环境且不说,校园里、教室内都应该营造一种积极的良好的语言环境。尤其是语文教师,在讲台上的课堂用语,在与学生交谈中的生活语言,在批改作业中的书面语言等都应该规范化,有一定的文采,不能随心所欲,教师的书写更应做到规范。
让我们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更好的促进高效课堂的实施而共同努力吧。
第二篇:高效课堂思考
关于高效课堂的一些思考
打造高效课堂,是如今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关于高效课堂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前不久,我听了一节打造高效课堂的语文研讨课,试图通过“大容量、大阅读、大体验”来体现课堂高效。
教学内容: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教师的设想:选用《未
选择的路》的另一个译本《一条未走的路》,和教材进行比较阅读,突破教学重点“人生与选择”。再由“当我们在选定的人生道路上遇到了挫折和打击该怎么办?”的问题,引出对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的学习。然后,选用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驻脚》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体会要对人生的选择执著追求。最后,通过弗罗斯特的另一首同题材的诗歌,引导学生巩固、提升乐观向上的人生体验。
从教学设计来看,的确体现出了“大容量、大阅读、大体验”的思想,这一教学设想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吗?初一学生对哲理诗的理解本身就缺乏兴趣和体验,又因为语言的差异、文化背景的差异、生活阅历的差异,他们在短短的一节课内能接受篇幅较长的四、五首外国哲理诗吗?我带着疑问,以学生的身份坐在了教室里,认认真真地重温了学生时代的体验。
教师导入、示范朗读、分发阅读材料、提问、讲解、评价、点拨、总结、组织教学共占三十分钟左右,学生熟悉四篇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十多个问题、开展两次小组活动,用时十五分钟左右。我坐在讲台下,跟着老师紧追猛赶,丝毫不敢分神,但还是有几次掉了队。
再看看我周围的学生,俨然一个个木偶,被操纵在老师手中的绳子上。来不及读懂阅读材料,来不及听清要求,来不及思考清楚,来不及展开讨论,就被教师拽着进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在课堂交流中,往往只有四、五个极优秀的同学能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做出反应。
一节课,就像是一次行程非常紧迫的旅游,教师是导游,学生是游客。到哪些景点、景点有哪些特色、什么时候出发,什么时候结束,导游说了算。至于游客喜不喜欢这些景点、欣赏到了多少景致,这都不重要,只要在限定的时间内跑完预定的景点就行。
我从事语文教学快二十年了,早在高效课堂课题提出以前,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也曾在增加课堂的知识密度,扩宽知识的广度上做过尝试,但收效甚微,为此深感困惑。今天我以学生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听了这堂研讨课,有所顿悟,对高效课堂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
大语文,大课堂,大容量,大体验的理念是科学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坚持课内外衔接,坚持拓展延伸,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不能不研究学情,不能不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实际感受,不能不考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过程与方法的落实情况。我们不仅要研究教学内容,更应该研究教法和学法。不仅要重视教学环节的完成,更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落实。
怎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呢?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高校课堂应该是面向全体的课堂,是学生乐学的课堂。初中义务阶段的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高效的课堂,一定是面向全体的课堂。不管教学容量有多大,如果是以牺牲多数学生的积极性来成就少数优秀学生,那这样的课堂算不上高效课堂,顶多只能算精英课堂。所以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切忌片面地追求量的广度和深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宜的教学内容,以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校课堂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通过自身主动习得的知识,才是更为有效的知识。如果单纯是进行填鸭式知识教学,那么,单位时间内灌得越多,遗忘得越快。高效的课堂,应该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体验、顿悟来获得知识。切忌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而以教代学。
高校课堂应该是注重学法指导的课堂。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学习方法及学习态度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攻克难关的勇气和能力。切忌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
以上这些,只是本人一点粗浅的思考,希望能与更多的同仁交流探讨。
第三篇:高效课堂论文
我眼中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什么是高效课堂?如何才能达到高效课堂?这样的问题困扰着我两年之久,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今天,我才揭开冰山一角,有了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前提。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包括学生的坐立行走,学生的一言一行,而且还包括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习惯)。一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更要关注学生上课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即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课堂质量的好与坏。一个懒散的学生,常常萎靡不振,上课时总是开小差,回答问题往往“南辕北辙”,针对老师强调的重点,也是“左耳进,右耳出”。反之,一个拥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注意力非常集中,回答问题从不拖泥带水,老师强调的重难点,也能“铭记于心”,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会认真对待。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课堂上时间的有效利用,即达到了一定的高效。
(二)导学稿的科学制定,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在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教师角色的转变,主要是通过其合理制定导学稿来完成的。导学稿的精心制定,是课堂环节有效进行的重要手段。要想制定一张合理的,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有所得的导学稿,就需要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钻研教材的能力,整合问题的能力,而且要有较高的综合素养,课堂的应变能力,提问问题的技巧等一些教学机智,还要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决心。教师只有做到“德才兼备”,才能让高效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结出丰硕的果实。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创建高效课堂的捷径之一。
中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上的好恶,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这种认知倾向,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对感兴趣的内容听得津津有味,甚至出神入化;而对那些自认为兴趣索然的东西,则心不在焉,甚至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或者是对老师讲的东西,先觉得新奇有趣,而随着课堂课间的推移,这种猎奇式的兴趣便逐渐淡化,最后归于消失,常常是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气喘吁吁,学生却收效甚微。很多学生反映语文课没意思,老师教得不好,课堂上枯燥乏味。这种沉闷,呆滞的课堂如何能够高效得起来。
那么,如何打破僵局,活跃语文课堂气氛,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效率呢?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 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做他有兴趣的事情时,总是心驰神往,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成功的几率也高。
(四)培养学生的动脑意识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根本。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让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绝对的满足,同时,培养学生的质疑的习惯。
(1)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背影》一课时,只提出一个大问题:“为什么时隔多年父亲的一个背影却让我一直难以忘怀?”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先独学,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浅谈自己的理解。然后对学,结合故事情节,加深理解。最后,群学,全班讨论,总结人物分析的方法。我自己称它为语文“一问式”教学。只要问题设计得好,那么学生一直处于高兴奋的状态,同学们也因为思考而
(2)问题难易度适量适度,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问题太难,学生只有几个人跟得上,这是绝对的低效,只培养出少数优生就会牺牲大多数,这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问题太简单,对教材的研究只会浅尝辄止,不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问题太繁,不利于学生课后的总结与反思,无法突出,课堂的重点。所以,一般我的课堂,问题总是围绕重点数量也控制在三四个左右,希望学生集中精力突破重难点,我想这也是我理解的高效。
对于,学困生经常给他们一些基础知识的背诵默写的机会,让他们尽可能地去板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整体感知部分给他们设计一些不难的小问题。如: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课堂检测题,也要提前发让他们有机会先学会。给中等生的问题要有挑战性,比如你为什么喜欢这个故事情节?给优生的问题就是全班学生预习中解决不了的难题,或者总结学习语文的方法,给他们实现价值的机会。比如能揭示文章中心的重点句的理解。
还要注意从多角度提问,一个问题多种问法,注意培养学生的变通性。
(五)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保证。
课堂教学我们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标准无定论,只要能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就是有效的方法。比如孔子的举一反三式、《学记》中所提倡的“道而弗牵”的自行发现式、苏格拉底的问答式、布鲁纳的通过思考而学习的发现式、巴勒士的问题解决式等,都是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的启发式教学,就是一种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启发式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能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让学生会产生疑问,主动思考问题。这种情境出现后,教师可以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动脑,动手,动口,勇于探索问题,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则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他们的思路,帮助他们形成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像、大胆的假设、严密的论证等良好的智力品质。不过启发式并非“问答式”,启发式的方法众多,如问题启发、目的启发、比较启发、形象启发等,最终实现最优的启发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有限的知识基础上,运用丰富的教学经验,借助典型实例,实现举一反三的功效。此外,教学策略的选定与设计是教学过程的中心部分,是为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须采取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便构建有特色的教学方案。
(六)适当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是高效课堂的深化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注重营造课堂讨论的热烈气氛,注重现场的效应,却有不少老师忽视了讨论后的总结评价这一关键的一环。因此有些讨论流于形式,热热闹闹过后,收效甚微,达不到学习的目的。其实,讨论后教师及时、明确的总结评价是对课堂讨论效果的升华和延伸。
有效的课堂讨论必须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求教师,讨论才能有较高的质量。有效的讨论不仅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高效课堂是语文课堂发展的必然,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味快乐,这正是我们应该给孩子的生命的色彩。“飞扬的激情,舞动的青春,”让孩子们因为高效课堂的推行而茁壮成长吧!
第四篇:高效课堂论文
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什么是高效课堂?从专业角度说高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发展最大化的教学。高效课堂的核心是教学的高效益,即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它的价值取向在于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就语文学科而言,我们的教学目标不仅仅停留在向学生传授文本知识,也不仅仅为了追求一流的教学质量,我们更应注重的是指导学生在牢固掌握双基知识的基础上,使其具备各种相应的能力,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我有几点体会:
一、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个人从事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兴趣所引起的,有了动机、兴趣才能去从事各种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与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心理学家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就非常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古往今来,许多发明家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更是与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关。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这就要先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的惊奇感。这种情感越能抓住学生的心,他们就越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这就需要我们要善于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引起他们对于学习内容的好奇感,从而神情专注、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明确目标,提升好奇心,增强综合性学习学的欲望。
“教学的全部艺术,就是唤起年轻心灵天然好奇心的艺术,它的目的是为了让这种好奇心得到满足。”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因此,在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
动质疑。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注意适时启发,并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空,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通过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分析归纳、抽象概括、创造想象这一系列的探索解疑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领悟探究的策略,培养探究的能力,使综合性学习处处闪烁着探究、创新的火花,同时,又使学生真正达到综合性学习对学生提出的敢想、敢问、善思、敢说的要求。
如果说,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是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基础,那么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艺术的设计教学方案,突破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引导学生的参与教学的关键。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切实扭转学生过去“要我学”的被动局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喜人局面。过去,语文教学十分重视分析课文,理解内容,往往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老师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学生笔记记得密密麻麻。可是老师一提问,举手回答者寥寥无几,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不起来,无法提高教学质量,更不要说实施素质教育。我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为突破口,惊喜地发现,举手回答问题者趋之若鹜,学生学习的欲望高涨,课堂教学质量也很快提高了。为了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一、加强朗读训练,捕捉文章的感情。小学语文课本收录的文章都是些名篇佳作,文质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通过让学生反复地读了解文章的内容,在读的过程中捕捉文章的感情,体会文章的感情,品味文章的感情,然后学生通过自己读的感受,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又通过读来表现文章的感情,达到情感的共鸣。通过这样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学习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学生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同时,也就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感情,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整篇课文的教学任务也已基本完成。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指导学生品读“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我抓住“可怜”“!”哆哆嗦嗦进行品读指导,经过反复诵读,读出了卖火柴小女孩的悲惨遭遇,读出了对小女孩悲惨生活的同情,通过读,激发了学生内心深处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憎恶。又如在教学《第一场雪》一文,指导学生品读“嗬!好大的雪啊!”,我抓住两个“!”和现“!”之间的联系,变化,指导学生用声音、语势、快慢、抑扬把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来,很好地体会了作者对这一场又大又及时的雪又惊又喜,万分赞叹的感情,从而为理解全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通过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捕捉到文章的感情,提高了学生对语文文字的感受力和鉴赏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激发想象,化抽象感情为具体感受。加强朗读训练是从“听”这个角度来加深情感体验,而激发想象是从“看”这个角度来加深情感体验。想象是情感的翅膀,丰富的想象能掀起情感的波澜。教师有重点地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能深化文章的主题,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教《暮江呤》一诗,我引导学生根据“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展开丰富的想象,想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然后指导学生把想到的美丽画面用自己手中的笔画出来,添上颜色,学生看到这样美丽,色彩明艳的日落江面的瑰丽景色,心里油然产生了一股喜受之情,有了一种切切实实的愉快的感受。这样作者抽象的感情就化成了学生具体真切的感受了。
三、通过续写故事,写读后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续写故事,写读后感都是原文作者思想感情的延续、升华,是更进一层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学完《穷人》一文后,导学生续编《穷人》这个故事,重点写写渔夫和桑娜是怎样含辛茹苦地抚养西蒙的两个孩子,两个孩子长大成人后还有没有穷人的善良、质朴、乐于助人。学生在续续故事的过程又加深了对桑娜一家美好心灵的情感体验。
又如在教学完《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后,我便指导学生写读后感,指导学生抓住邱少云严守纪律,为“大家”牺牲“小家”的精神展开讨论,联系实际谈谈这种精神的作用与伟大,学在写读后感的同时,又进一步加深了邱少云“严守纪律”“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崇高形象的理解与体验,更好地促进了创作欲望。
四、排演课本剧,整体加深文章思想感情的体验,用表演艺术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陶冶学生的品性。例如在教学《奴隶英雄》一文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自导、自练、自演《奴隶英雄》这个课本剧,学生通过布置场景,制作道具,揣摩人物语言、心理,分角色表演人物动作、语言,在集体的配合下,通过动手、动脑、动眼、动耳、动口的表演练习下,更好地理解斯巴达克为什么要带领奴隶们起义,整体地加深理解了斯巴达克的精神。学生在娱乐的同时也在学习,在表演的同时也受到了艺术的熏陶,学习的欲望更进一步地被激活,学得更是主动积极,事半功倍。
1.立足学生的“学”,设计学生的参与活动
以往的教学设计,往往过多的从教师“教”的角度去设计,而很少考虑学生的参与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就必须在教学设计中有目的有意识的安排好学生的各种参与活动,包括听、读、说、问、思、写等活动。如果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指导学生“自读”作为教学设计的重点,并把学生的其它练习活动有层次的融入到学生读的过程之中。可以这样安排:
初读知大意— 表层理解,抓住课文大意,在此安排理解练习,简单回答和信息转换。
细读要体会—中层理解,抓住较为具体的信息资料,体会重点意义的词句。
精读找疑问—答案里面学问深,深层理解,把握文章的结构及其内在联
三、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创设浓厚思考的氛围。可以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紧扣中心设置问题;课外拓展设置问题;引导质疑设置问题,总之通过一系列的问题环环相扣,让学生一直处在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中,让他们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加以适时点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让学生学会思考,无疑对学习效率的提高大有好处。
四、教师要明确目标,适当引导。
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必须先吃透教材,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弄清课文的重点、难点,把握教材的主旨,然后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分析教材、领悟教材。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设计课堂,适当加以引导。教师要起到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但这并不等于放任学生,而是要求教师精心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职责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了。新型课堂要求教师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交流、讨论、思辨。比如,学习一篇散文,应该让学生明白从哪些角度去欣赏,选材有什么特点,构思是否精巧,语言有什么风格,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等等。让学生反复品味,自己从课文中去感知,而不是把教师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形成一种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优化教学方法。教 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你应有的人格魅力和你对语文学科的热爱。这是让学生热爱语文的最起码的。在众多的学生中,喜欢语文课的人寥寥无几,对数理化的热爱却是拥挤不堪。这可能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因素,自古社会上就流传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有些家长也觉得,语文没什么好学的,中国人谁不会说中国话,谁不会写中国字,学不学一个样。因此,造成了孩子从小时候就不爱学语文。即便是有些家长在孩子小时侯让孩子背许多的古诗,但有时也有炫耀自己孩子聪明的成分在里面,出发点也并不是培养孩子对语文的热爱。从小学开始,家长都在为孩子想方设法补数理化和英语,从来没有补语文课的。这足以说明语文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可悲,因此要想让学生提高语文成绩,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爱语文。这个重担就落在语文教师身上。语文老师应该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达到让学生爱语文的目的。
要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必须注意教学技巧,讲究教学艺术,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让枯燥的知识生动化,让沉闷的课堂活泼化。为此,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积极创设情境,因时、因地、因人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采用情景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强化训练法、游戏竞赛法,小组学习法,个别辅导法等方法,使教学过程更生动、更活泼、更有效。同时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讲课尽量做到生动形象,机智诙谐,妙语连珠,动人心弦,学生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心情舒畅,乐于学习,变机械模仿为心领神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如在课的导入部分,可创设问题情境,设疑激思,使“课伊始,趣味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课的展开部分,可用揭示矛盾、实际应用等方式激趣,使“课正行,趣正浓”,促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课的结束部分,可用质疑问难,讨论延伸等方式激趣,使“课已尽,趣犹存”,让学生不断有新的学习动力,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六、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
当代课堂管理理论认为,健康的交流方式和有效的沟通技能不但有助于增进师生间的关系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也是有效课堂管理的重要策略。在课堂管理中运用有效沟通技能,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善于倾听。教师的倾听体现着对学生的接纳和重视。在所有能让学生感到被接纳和重视的事件中,“倾听”最为重要。倾听是表达尊重的标志,是满足学生被接纳、受重视以及安全感需求的最重要途径。通过教师的倾听,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2、合理运用肢体语言。课堂管理的肢体语言理论认为,合理运用肢体语言有助于课堂秩序的建立。如眼神接触。眼神接触是课堂上师生最常用和最有效的交流形式,通过训练,教师不仅要能自然地注视每一个学生,而且要能读懂每一个学生的要求和反应,传达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及对整个教室情境的把握,预防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因此,教师在调控学生课堂行为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利用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辅佐说话。
3、恰当反馈与赞扬。给学生提供具体、清晰、详尽的反馈是一个重要的沟通技能。这里,教师应正确把握反馈多少、对谁反馈、反馈什么等几个问题。目前,许多教师的反馈存在着不够明确、批评多鼓励少等缺点。有关研究表明,要使给学生的反馈(表扬)成为有效的鼓
励因素
课堂上,有的教师刚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有效性很差。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使无效劳动充斥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的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做巩固练习等,不提任何时间和标准的要求,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与交流,课堂组织松散,时间利用率低。有的教师只对学生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干什么和要他们怎么干,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之,要提高教学课堂效率,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培养高素质的小学生,就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及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成为开放的、双向的、多渠道的、立体的信息传递和交换的过程,教师有效引领,学生有效学习,从而构建高效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殿堂。
三、激发爱心,促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情的升华。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综合性学习中,除了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还应深入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要使学生真正成为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因此,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大力挖掘教学资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爱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品德修养,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爱美的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
同时,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联系生活,体现综合,做到真正符合学生的实际,取得实效。
总之,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备课实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师生合作教学,使课堂教学变为开放的、双向的、多渠道的、立体的信息传递和交换的过程。同时,教师更要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真正发挥好教学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形势。
参考文献:
1《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人民教育出版社小语室崔峦2《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
第五篇:高效课堂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教育心理学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古人曰:“学贵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也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而课堂提问是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互动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的提问,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做到恰倒好处的抛砖引玉,把握课堂提问技巧和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回想平时的实际教学,自己学习的都是先进的理念,掌握的也都是最前沿的思想,我也知道和孩子们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说起来条条是道,可是落实到课堂上却不知道怎么做了。新课程力求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自由活动”,“注入式教学”变成了“自主探索”。要求我们不但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给孩
子们掌握知识的方法,但是每个知识点如何掌握?都有哪些学习方法?在我们的课堂上落实的也不是很好,所以出现了现在的孩子掌握的知识不牢固,而我们则抱怨新教材如何如何。其实静下心来想一想,这里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及高效性,我们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课堂提问一般包括提问内容设置、提问过程把握和提问结果评价三个环节。新课程教学改革倡导互动型教学、探究式教学,而课堂提问则是实现师生互动、启发和推动学生积极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形式。
一、精心设置提问内容 首先,提问内容要有梯度性。
课堂提问的内容既要反映教材,突出课堂教学重点,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提问过于简单明了,答案一目了然,学生个个都破口而出,这表面看来是活跃了课堂气氛,双边活动程度高,但学生对问题却没有思考的余地,达不到认识提高的教学目的;提问难度大,学生无从下手,个个目瞪口呆,那就等于没有学生参与,当然也就无法体现双边活动,同样也达不到认识提高的教学目的。教师必须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突出课
堂教学重点,备好教材,还要备好学生,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猜想学生回答中可能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及可能出现的思维方法上的缺陷,据此设计提问的内容。对一些过难的问题,教师一定要分层设计,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小问题,使提问内容有难易梯度性。教师要为学生搭置一些合适的台阶,让学生循此台阶拾级而上,跳一跳,想得到,保证学生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而不会感到高不可攀。
如在“市场配置资源”这一框的教学中析“市场如何配置资源”。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我在设问的时候特别注意层次性,①什么是市场?(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即有形的市场;广义的市场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就是买卖和交换的实现过程即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②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影响价格的因素是什么?(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③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什么?(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④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市场就好像一只“看不见的手”,通过价格的涨落和供求关系的变化来安排生产,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要让学生感受到置身于“问题”之中的乐趣,在“问”与“答”之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
其次,提问内容要有趣味性。
提问内容的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教师要着眼于课文或知识点结构体系巧妙地构思设计提问,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因此而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欢乐、满足。例如在讲解投资的选择时,我首先问:“假如你买彩票中奖100万时你打算如何投资让‘钱生钱’,并说明理由。”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有的学生回答:“存入银行,既能获得利息,又没有什么风险。”有的学生回答:“就像肯德基一样的连锁快餐店,肯定能赚钱。”有的学生说:“炒股,回报大。”有的学生说:“买国债,利率比银行高”„„接着又提问:“投资的目的在于盈利,必须考虑投资的风险和收益的大小,请大家比较储蓄、股票、债卷和保险风险和收益的大小。”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愉快地接受了有关投资理财的知识。
最后,提问内容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指课堂提问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提问一定要提在点子上,问在关键之处,富有启发性,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在课堂上,教师要
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发现“为什么”,进而探索“怎么样”,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在讲解如何合理进行家庭理财时,我就先创设问题情境: 小明的爸爸在一家国有企业上班,每月收入3500元;妈妈在一家私营企业上班,每月收入2500元,家庭年收入8万元左右,扣除家庭正常生活开支,小明家年节余3万元左右,现有存款40万元。最近小明爸爸妈妈发生了一点争执:爸爸认为股市行情看好,应把钱主要投入股市,再给一家三口各买一份重大疾病保险,余下的钱可以买一辆汽车,提升家庭生活质量;妈妈则认为,小明即将上大学了,应该把钱存入银行,再买一些国债,不需要购买保险,因为家人都很健康。
下面是小明爸爸和妈妈分别列出的家庭理财计划: 我首先提问:如果你是小明,请分别指出爸爸、妈妈理财计划中的不足指处,并说明理由。(①爸爸投入股票资金过多,因为股票是高风险的投资方式;②爸爸购买汽车的资金过多,属于攀比消费;③爸爸主张不存款,是不合理的,妈妈提出的存款额过高,也不尽合理。因为存款安全性高但收益低;④妈妈提出不买保险也不合理,因为保险是规避风险的投资方式。)然后我进一步
提问:应如何合理地进行家庭理财呢?(①家庭理财应从家庭收入消费需要的实际出发;②家庭理财要分析清楚每种投资方式的收益和风险,经营好每笔投资,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努力使其增值,以提高家庭生活质量;③家庭理财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经营好每笔投资。)这样一步步启发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最终使学生学会合理进行家庭理财。
二、灵活把握提问过程 首先,把握提问时机。
俗话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提问也当如此,教师提问要注意把握时机,时机得当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简洁、流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堂课一开始就营造氛围,及时地抛出精心设置的问题,能快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中提问,教师一是应根据教学内容先“引”后“问”,先对学生进行引导,然后再设置障碍,抛出问题。不能为“问”而“问”,机械提问;二是应根据教学需要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旺盛的时候实施,因为,此时学生急切需要老师通过多种途径激起疑问的火花,以便触发他们的思维兴奋。在课堂结束时提问,既可考察学生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了解所学内容的不足,以便查漏补缺,又可引
导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可谓一举两得。
其次,控制提问节奏。
新课标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这就是说应给学生学习的时机,有思维的过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提问题就让学生发言,或者是“连珠炮”式的提问,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只要说出正确答案,便心满意足,那么学生能力的培养势必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因为,课堂提问不是学习的目标,得到正确的答案也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而要让学生说出思维过程。正如音乐中的“休止符”一样的短暂停顿,给了学生思维的时间,保证了学生思维的转换和思维过程的时间,便于大多数学生及时调整思维内容和思维情绪,进行广泛、深入的思考。只有这样,才会出现有创见的回答,发展学生的思维,才能改变提问中“少数学生撑场面,多数学生当陪客”的尴尬局面。
最后,选择提问对象。
新课标指出:“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最大限度的发展。
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应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目的地选择提问的对象。从认知方面看,对于场依存型学生,由于他们对外来信息加工的主动性差一些,并且在受批评时,成绩会下降,因此,应多提一些方向明确、结构严密的记忆性问题,并多加鼓励;对于场独立型的学生,由于他们更多用内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知觉较稳定,不易受外界的影响,应多提方向性、结构松散型的问题。从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来看,学生大体上可分为优秀生、中等生和基础较差的学生等。对于优秀生,应多提一些有一定难度和需要快速作出反应的问题;对于中等生,应多提一些相对适中的,有利于提高其自觉参与意识的问题;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多提一些基础性、激励性问题。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都用心回答问题,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各有所获。
三、恰当评价提问结果
课堂上的提问具有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在思考的过程中接受理解知识,强化知识信息的传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功能。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恰当的评价则更能强化这些功能,这就要求教师恰当评价提问结果。但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存在两种错误倾向:其一,教师对学生回答做出粗暴否定的评价,一句“错了”就了事,甚至大发雷霆“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其二,片面肯定学生,滥用表扬“好”、“很好”满天飞,甚至是带有严重的世界观、价值观的错误也不加以批评纠正。美其名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思维”。前者打消了学生学习、思考、探究的主动性、积极性,很显然违背了新课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索,更强调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更注重保护学生心理健康和情感”的要求;后者同样不可取,对学生来讲,偶尔一次赞赏犹如久旱逢甘霖会激发学生身上潜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滥用表扬,甚至有意避开学生的缺点错误,久而久之认识能力有限的学生就难以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不自觉地滋生自满甚至自负的心态。那如何评价比较恰当呢?我认为评价要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在答问时最暴露的问题展开,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突出生活化,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前提下,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教师一方面要耐心细致地观察、发现、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思考的欲望,激发学生深入探索,即使遇到一问三不知的学生,也不要发火,可以说:“你坐下,听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在学生回答问题中思维不正确甚至出现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错误时,教师要真诚善意地批评、纠错,让学生在思考中矫正并寻求科学认识。这样通过有效的、恰当的评价,学生真正有积极性,真正有所收获。
总之,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问题,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体现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是师生双方的互动,不是教师唱独角戏,进行个人表演,所以,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思维习惯,摸清学生的学习心理,尊重学生思维的客观规律,善于创设情境,运用好提问技巧,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