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通信原理复习指南(重庆理工大学)
考题类型:
1、填空题20分,每空1分。
2、简述题20分,每题4分。
3、综合计算题60分,A6~B7个题,每题分值不等(课堂例题及课后习题)。第1章
1、通信系统的模型(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2、通信系统的分类。
3、通信方式:(1)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传输;(2)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
4、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模拟通信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指标(带宽和信噪比);
(2)数字通信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指标(信息传输速率和误码率);
(3)二进制和多进制码元传输速率及信息传输速率的计算及其之间的关系。
(4)误码率和误信率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第2章 信号与噪声
1、白噪声
(1)白噪声的概念及特点;
(2)白噪声功率谱。
2、窄带噪声
(1)窄带噪声概念;
(2)窄带系统概念。第3章 信道
1、理想信道的概念及理想信道的传输函数具有什么特点。第4章 模拟调制系统
1、调制的概念、目的和作用。
2、标准调幅AM的波形及频谱计算。
3、抑制载波双边带调制(DSB-SC)的波形及频谱计算。
4、单边带调制(SSB)的波形及频谱计算。
5、DSB信号相干解调的抗噪声性能(系统增益)。
6、SSB信号相干解调的抗噪声性能(系统增益)。
7、调相信号PM相关计算:调制信号、调相波表达式、调制常数、最大频偏和频带宽度。
8、调频信号FM相关计算:调制信号、调相波表达式、调制常数、最大频偏和频带宽度。
9、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的概念,两者之间的关系。第5章 基带数字传输系统
1、基带信号的概念。
2、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模型。
3、数字基带信号的常用码型计算:差分码(相对码)、AMI码和HDB3码。第6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1、低通信号的抽样定理相关计算
(1)抽样间隔、抽样频率;
(2)抽样信号的频谱。
2、模拟信号的数字化概念。
3、量化的概念及分类。
4、均匀量化计算:量化间隔和编码。
5、A律13折线PCM编码规则及编码计算。第7章 数字频带传输系统 1、2ASK信号调制原理框图,信号的波形,信号功率谱及信号带宽计算。2、2FSK调制原理框图,信号的波形,信号功率谱及信号带宽计算。3、2PSK调制原理框图,信号的波形,信号功率谱及信号带宽计算。4、2DPSK信号的调制原理框图,信号波形、信号功率谱及信号带宽计算。部分例习题 第一章
第四章
思考题:4.1(P97)例题
已知调制信号f(t)= cos(2000пt)+ cos(4000пt),载波为cos(104пt),进行单边带SSB调制,试确定该单边带信号的表达式,并画出频谱图。第六章 例题
已知一基带信号m(t)= cos2πt+2cos4 πt, 对其进行理想抽样:(1)为了在接收端能不失真地从已抽样信号ms(t)中恢
复m(t),试问抽样间隔应如何选择?
(2)若抽样间隔取0.2S,试画出已抽样信号的频谱图。例一:
设信号f(t)=9+ACOSωt ,其中,A=10V。若被均匀量化为40个电平,试确定所需的二进制码组的位数N和量化间隔Δ。例二:
对于一个8bit均匀量化器范围为-1~1V,试确定量化器的量化间隔Δ的大小。
例:设输入信号抽样值Is=+1260Δ(Δ为一个量化单位,表示输入信号归一化值1/2048),采用逐次比较型编码器, 按A律13折线编成8位码C1C2C3C4C5C6C7C8。
解 编码过程如下:
(1)确定极性码C1:由于输入信号抽样值Is为正,故极性码C1=1。2)确定段落码C2C3C4:
参看表4.3可知,段落码C2是用来表示输入信号抽样值Is处于13折线8个段落中的前四段还是后四段,故确定C2 IW=128Δ
第一次比较结果为Is>IW,故C2=1,说明Is处于后四段。C3是用来进一步确定Is处于5~6段还是7~8段,故确定C3 IW=512Δ
第二次比较结果为Is>IW,故C3=1,说明Is处于7~8段。同理,确定C4的标准电流应选为
IW=1024Δ
第三次比较结果为Is>IW,所以C4=1,说明Is处于第8段。
经过以上三次比较得段落码C2C3C4为“111”,Is处于第8段,起始电平为1024Δ。
3)确定段内码C5C6C7C8:段内码是在已知输入信号抽样值Is所处段落的基础上,进一步表示Is在该段落的哪一量化级(量化间隔)。参看表 4.3 可知,第 8 段的 16 个量化间隔均为64Δ,故确定C5的标准电流应选为
IW=段落起始电平+8×(量化间隔)=1024+8×64=1536Δ
第四次比较结果为Is<IW,故C5=0,由此可知:Is处于前 8 级(1~8量化间隔)。
同理,确定C6的标准电流为
IW=1024+4×64=1280Δ
第五次比较结果为Is < IW,故C6=0,表示Is处于前4级(1~
4确定C7的标准电流为
IW=1024+2×64=1152Δ
第六次比较结果为Is>IW,故C7=1,表示Is处于3~4
最后,确定C8的标准电流为
IW=1024+3×64=1216Δ
第七次比较结果为Is>IW,故C8=1,表示Is处于序号为4的量化间隔。
由以上过程可知,非均匀量化和编码实际上是通过非线性编码一次实现的。经过以上七次比较,对于模拟抽样值+1260Δ,编出的PCM码组为 1 111 0011。
它表示输入信号抽样值Is处于第 8 段序号为 4 的量化级,其量化电平为1216Δ,故量化误差等于44Δ。顺便指出,若使非线性码与线性码的码字电平相等,即可得出非线性码与线性码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编码时,非线性码与线性码间的关系是7/11变换关系,如上例中除极性码外的7位非线性码1110011,相对应的11位线性码为10011000000。
例: 设码组的8位码为11110011,求该样值量化电平为多少? 解:
C1 =1,说明样值为正极性。
段落码为111,说明在第8段,段落起点电平: 1024△
段内码0011,段内电平: 128+64=192 △
故该8位非线性码所代表的信号抽样量化值为: 1024+192=1216 △。
【例】单路话音信号的最高频率为4kHz,对其进行PCM传输,求:(1)最低抽样频率;
(2)抽样后按8级量化,求PCM系统的码元速率;
(3)若抽样后按128级量化,PCM系统的码元速率又为多少? 解:
(1)由于fm=4kHz,根据低通抽样定理,可知最低抽样频率fs=2fm=8kHz。也就是说,对一个抽样值编码后的码元所占时间为Ts=1/fs。(2)对抽样值进行8级量化意味着要用3位二进制编码。
因为是单路信号,每秒有8000个抽样值,一个抽样值用3个码元,所以码元传输速率 fBPCM = 3×8000=24k(Baud)
(3)因为128级量化需用7 fBPCM =7×8000=56k(Baud)思考与练习题
1、脉冲编码调制PCM是把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一种调制方式。请问它由哪三个步骤构成?
2、简要说明利用A律13折线特性进行PCM编码时,8位PCM码的码位是如何安排的。
3、请简述逐次比较型编码器的工作原理。
4、采用13折线A律编码器电路,设接收到的码组为“01010011”,最小量化间隔为△。(1)试问编码器输出的该样值量化电平为多少;(2)写出对应于该7位码的均匀量化11位码。
5、若采用13折线A律编码,设最小的量化间隔为△,已知抽样值为 – 95△。(1)试求此时编码器输出码组,并计算量化误差;(2)写出对应于该7位码的均匀量化11位码。
4、解:(1)已知接收端收到的码组为: C1C2C3C4C5C6C7C8=01010011,由于C1=0,则可判定信号为负值。再由C2C3C4=101知:
码组位于第6段,起始电平为256,终止电平为511,则量化间 隔为16。所以,编码器输出的电平为:
Iq=-(256 + 1×32 + 1 × 16)=-304(2)根据7位非线性码与11位线性码的转换关系,304对应的均匀量化11位码为: B1B2B3B4B5B6B7B8B9B10B11= 00100110000
5、解 :
(1)极性码:
因为抽样值Is=--95 < 0,所以极性码 C1 = 0 ;(2)段落码:(三次比较)
取IW1 = 128 , 因为Is < IW1 所以,C2 = 0 ; 取IW2 = 16 , 因为Is > IW2 所以,C3 = 1 ; 取IW3 = 32 , 因为Is > IW3 所以,C4 = 1 ;
段落码为 C2C3C4 = 011,说明码组处于第四段中;起点电平64,量化间隔为 4。(3)段内码:(四次比较)
取IW4= 64 + 8 × 4 = 96,因为Is < IW4 所以,C5 = 0 ; 取IW5= 64 + 4 × 4 = 80,因为Is > IW5 所以,C6 = 1 ; 取IW6= 64 + 6 × 4 = 88,因为Is > IW6 所以,C7= 1 ; 取IW7= 64 + 7 × 4 = 92,因为Is > IW7 所以,C8 = 1 ; 抽样值位于第四段的第7个量化级,段内码为C5C6C7C8=0111。
所以,编码器输出码组为 :C1 C2 C3 C4 C5 C6 C7 C8= 00110111。(4)量化误差:
编码器输出码组所表示的量化值为IQ=-92,那么,量化误 差为:
Ie= |Is-Iq| = |-95+92| = 3,所以,量化误差为3个量化单 位。
(5)编码器输出码组
C1C2C3C4C5C6C7C8= 00110111 对应的均匀量化11位码为:
B1B2B3B4B5B6B7B8B9B10B11=00001011100 第七章
思考与练习题
设发送的二进制信息为101100011,采用2ASK方式传输。已知码元传输速率为1200B,载波频率为2400Hz。
1)试构成一种2ASK信号调制器原理框图,并画出2ASK信号的时间波形; 2)试画出2ASK信号频谱结构示意图,并计算其带宽。解:
1)2ASK信号是一种数字振幅调制,已调信号的振幅随数字基带信号变化。2ASK信号可以采用模拟相乘的方式产生,如图(a)。图中数字基带信号s(t)应是单极性不归零波形。
2ASK信号也可以采用数字键控的方式产生,通过开关的接通和接地来产生2ASK信号,如图(b)所示。
根据题中已知条件,码元传输速率为1200B,载波频率为2400Hz。因此,在2ASK信号的时间波形中,每个码元时间内共有两个周期的载波。
数字基带信号s(t)和2ASK信号的时间波形如图。
2)2ASK信号是一种双边带调制信号,其功率谱结构是将数字基带信号的功率谱线性搬移到载频位置。
2ASK信号功率谱密度结构示意图如下。
2ASK信号的功率谱分布在整个频率范围,若以功率主瓣宽度计算带宽,则2ASK信号带宽B2ASK为:
ƒc=2400Hz,ƒb=1/Tb=1200B。
B2ASK= 2ƒb = 2×1200 = 2400(Hz)
设发送的二进制信息为11001000101,采用2FSK方式传输。已知码元传输速率为1000B,“1”码元的载波频率为3000Hz,“0”码元的载波频率为2000Hz。(1)试构成一种2FSK信号调制器原理框图,并计算其带宽。(2)试画出2FSK信号频谱结构示意图,并计算其带宽 解:(1)2FSK信号是一种数字频率调制信号,已调信号的频率随数字基带信号变化。2FSK信号采用数字键控的方式产生。由数字基带信号控制选通开关选择两个载波频率之一输出,由此产生2FSK信号,其调制器原理框图
根据题中已知条件,码元传输速率为1000B,“1”码元的载波频率为3000Hz,“0”码元的载波频率为2000Hz。因此,在2FSK信号的时间波形中,每个“1”码元时间内共有3个周期的载波,每个“0”码元时间内共有两个周期的载波。
数字基带信号s(t)和2FSK信号的时间波形如图:
(2)2FSK信号的功率谱结构可以近似看成是两个2ASK信号频谱的叠加。
由题已知: ƒ1=3000Hz,ƒ2=2000Hz,ƒs=1/Ts=1000B。码元传输速率为1000B,ƒ1和ƒ2两上载波频差为1000Hz,因此2FSK信号功率谱有一部分重叠;其结构示意图如下。
由图,2FSK信号的功率谱分布在整个频率范围,若以功率谱主瓣宽度计算带宽,则2FSK信号带宽B2FSK为
B2FSK = | ƒ2-ƒ1| +2ƒS = 3000-2000+2×1000=3000(Hz)以上分析可以看到:
第一,2FSK信号的功率谱同样有连续谱和离散谱组成。其中,连续谱由两个双边谱叠加而成,而离散谱出现在两个载频位置上;
第二,若两个载频之差较小,比如小于等于ƒb,则连续谱出现单峰;若两个载频之差逐步增大,则连续谱将出现双峰。
第二篇:通信原理
通信的目的:传递消息中所包含的信息。
消息:是物质或精神状态的一种反映,例如语音、文字、音乐、数据、图片或活动图像等。信息:是消息中包含的有效内容。
信道:将来自发送设备的信号传送到接收端的物理媒质。分为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两大类。模拟通信系统是利用模拟信号来传递信息的通信系统。
数字通信系统是利用数字信号来传递信息的通信系统。
信源编码与译码目的:提高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完成模/数转换
信道编码与译码目的:增强抗干扰能力
加密与解密目的:保证所传信息的安全
数字调制与解调目的:形成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带通信号
同步目的:使收发两端的信号在时间上保持步调一致。
数字通信的特点
优点:
抗干扰能力强,且噪声不积累
传输差错可控
便于处理、变换、存储
便于将来自不同信源的信号综合到一起传输
易于集成,使通信设备微型化,重量轻
易于加密处理,且保密性好
缺点:
需要较大的传输带宽
对同步要求高
通信系统的分类
按通信业务分类:电报通信系统、电话通信系统、数据通信系统、图像通信系统 … … 按调制方式分类:基带传输系统和带通(调制)传输系统
调制传输系统又分为多种调制,详见书中表1-1。
按信号特征分类: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
按传输媒介分类:有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系统
按工作波段分类:长波通信、中波通信、短波通信 … …
按信号复用方式分类:频分复用、时分复用、码分复用
通信方式:
单工通信:消息只能单方向传输的工作方式
半双工通信:通信双方都能收发消息,但不能同时收发的工作方式
全双工通信:通信双方可同时进行收发消息的工作方式
并行传输:将代表信息的数字信号码元序列以成组的方式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并行信道上同时传输
优点:节省传输时间,速度快:不需要字符同步措施
缺点:需要 n 条通信线路,成本高
串行传输 :将数字信号码元序列以串行方式一个码元接一个码元地在一条信道上传输优点:只需一条通信信道,节省线路铺设费用
缺点:速度慢,需要外加码组或字符同步措施
第三篇:通信原理数字通信系统总结性复习
数字通信系统总结性复习
通信系统分为基带和频带传输两类。
数字基带通信系统模型
高速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一、A/D转换:
作用:完成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换; 过程:采样、量化、编码
方法:PCM脉冲编码、增量调制(△M)、差分脉冲编码调制(DPCM)、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
调制ADPCM1、A律13折线(PCM脉冲编码):采用8bit量化,1bit极性码,3bit段落码,4bit段内
码,具体例子见习题答案。
2、增量调制(△M):对前后样值的变化进行编码:增大编为1,减小编为0,只用一位
编码。
a)避免过载的方法:一是增大Δ,二是减小Δt;
b)增量调制一般采用的数据率为32Kbps或16Kbps;
3、PCM与△M的比较:
a)在比特率较低(低于40Kbps)时,增量调制的量化信噪比高于PCM,话音质量
比PCM的好,增量调制抗误码性能好,可用于比特误码率为10-2~10-3的信道,而PCM要求10-4~10-6
b)增量调制通常采用单纯的比较器和积分器作为编译码器,结构和设备较PCM简
单。
4、差分脉冲编码调制(DPCM):对信号的抽样值与信号的预测值的差值进行量化、编码,其编码可采用N位二进制码。
5、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ADPCM:与DPCM相比,自适应的量化取代固定量化
二、信源编码:
作用:产生适合于信道传输的信号,提高系统有效性;
信源分类:语音信号和图像信号
语音压缩编码:
1、基本的语音编码方法:波形编码、参量编码和混合编码
2、应用举例:移动通信中多采用混合编码方式,如飞利浦的AMR-WB宽带自适应多速率语音
编码方法:语音带宽范围:50-7000Hz,16KHz抽样,6.6 Kbps~23.85 Kbps,应用领域:GSM、3G及其他
图像编码:
1、图像可压缩的原因:(1)图像信号中存在着大量的冗余度;(2)人眼的视觉特性,对高频信
息的感受度低.2、基本的图像压缩编码方法:
i.JPEG(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联合图像专家组):静止图像编码标准 ii.MPEG(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活动图像专家组)-1:存储介质图像编码
标准
iii.MPEG-2:一般视频编码标准
iv.MPEG-4:多媒体通信编码标准
v.H.261(ITU-T 制定):会议电视图像编码标准
vi.H.263:极低码速率的编码标准
3、H.261与MPEG-1比较:H.261编码后的数据流速率更低,总体上图象质量略逊于MPEG-1,它适合在网或网上传输运动的图象
三、码型编码:
目的:选择适合于信道传输特性的码型。
基本的常用码型及特点:
NRZ码:无定时
归零码:可提供定时信息
双极性码:减少直流分量,判决电平为“0”
HDB3码:用在复接设备中,如PCM30/
32一、二、三次群中
编码步骤:
1)1→+B、-B
2)经过奇数个B的0000 →000V,经过偶数个B的0000 →B00V,V与前面的B极性一致
差分编码:用在DPSK调制中,传号差分码规则:“1”变,“0”不变
具体编码实例见书p87,说明其中的差分编码参考码为“1”
四、信道编码:
作用:纠检错,提高可靠性基本分类:ARQ(检错重传)、FEC(前向检错)、HEC(混合差错控制)
常见编码方法:奇偶编码、CRC循环冗余校验,具体见作业。
CRC循环冗余编码步骤:
1)生成码:由生成多项式得生成码
2)监督码:信息码补r个0对生成码求r位余数(不足r位,前面补0,r=n-k)
3)循环码:信息码+监督码
五、其他眼图的特点:评价系统性能的基本方法,噪声越大,线迹越宽,越模糊;码间串扰越大,眼图越不端正。
加密:
1.作用:加密;去除长的连零,有利于提取定时
2.基本方法:用移位寄存器的产生的m序列与信息序列模2加。具体见作业。
交织:
1、作用:与信道编码结合,检查或纠正突发性错误
2、基本思想:分散集中型错误,使其在检错或纠错范围内
六、复用、多址与复接:
复用目的:实现信道共享,提高信道的利用率;
多址目的:实现信道共享,区分终端(如地球站、基站或手机)
基本方法及应用
FDM:GSM系统200kHz/频带
TDM:PDH的PCM30/32路一次群
TDMA:GSM系统8时隙/载频
CDMA:3G(第三代移动通信)中区分小区和移动台
复接:在多路复用的基础上在时域上进一步“复用”。
复接存在的原因:电子元器件精度限制
PDH系统:正码速按位准同步复接
SDH系统:按字节的同步复接
七、调制:
实质:实现频谱搬移
目的:改善系统性能,可以实现频分复用
基本的调制方式:ASK、FSK、PSK、DPSK
(G)MSK:最小移频键控,用在GSM系统中
QPSK、QAM:用在3G移动通信系统中
八、同步:收发双方在时间上步调一致
同步获取的基本方法:自同步(滤波法)和外同步(插入法)
位同步:
NRZ获得同步的方法:编成RZ码,在0频处插入同步信号,或采用滤波法
滤波法的基本思想:大量信息工程系中总存在着“0”“1”的交替变化,此部分即为高频分量,将其滤出,既为位同步。
帧同步:一般采用集中插入的方法,如PCM30/32次群采用“集中插入”(TS0=“0011011”)载波同步:相干解调中需要载波同步,基本方法:平方变换法、平方环、科斯塔斯环
在“平方变换法”得到的PSK载波,因为存在2分频所以存在倒Π现象;
科斯塔斯环法:不存在倍频,直接得到载波,适于应用在高频电路中
网同步:数字通信系统中,为保证通信网中任意各站能够进行通信,需要有统一的时钟 我国SDH系统采用“分区等级主从同步”,PDH采用准同步方法。
英文缩写:
ASK:幅移键控、FSKPSKDPSKQPSKQAMGMSK
A/DPCM△MDPCMADPCM
FDMFDMATDMTDMACDM CDMAFDD
SDH:
STM-N :同步传输模块n级
PDH
ARQ、FEC、HEC
利用以上知识点理解下列系统参数
935.5KHZ935.3KHZ935.1KHZ
双工方式:频分双工
上下行频率间隔:
工作带宽:
复用方式:频道间隔
多址方式: 时分多址
双工方式:
理解GSM手机语音信号的发送过程
第四篇: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应考指南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应考指南
一、复习应考基本要求
1适用范围
本课程期末复习应考指南适用范围为我校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学专业的学生。
2、考试适用教材 《政治学原理》课程考核教材使用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王浦劬教授任主编、燕继荣副教授任副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政治学原理》。学生可参考使用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古小华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政治学原理学习指导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设出版发行的《政治学原理》录像教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电大在线制作的IP课件等其他教学媒体的内容进行考试复习。
3、考试中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由于该门课程是闭卷考试,学员在考试过程中注意答题次序(先难后易),可以先做名词解释和问答题,再做选择题与填空题,最后做论述题。在考试过程中一定不能传抄他人的试卷,否则,一律视为违纪作弊。
第二、要注意简答题的答题要求,简答题除了回答基本要点外,还必须进行简要的分析,否则,会被扣掉一半的分数,这样会影响考试成绩。
第三,还要注意论述题的答题要求,除了回答该题涉及的基本知识要点外,还必须结合相关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分析阐述,加上自己的分析和见解。总之,一定要多答些内容,尽量不要留空白。
第四、要特别注意选择题的把握,选择题是把单选和多选混合在一起的,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只能选一个答案,有几个答案是正确的就要选几个答案,既不能多选也不能少选,否则,会失分的。
二、复习应考资料及使用
1、复习应考资料及其使用
该学科本次考试有下列2种资料可供学员复习应考用:
第一,期末复习指导书(小册),书上指明了考核的重点内容,是指导复习的主要依据。要熟悉指导书中P52-56的全真模拟题。
第二,期末复习归类练习题是本期中央电大责任教师挂在网上的。我把它整理后挂在巴南电大网上,这套题是对平时练习的补充,它基本涵盖了考试内容和范围,请学员一定要引起注意,多加熟悉。
第三,以下是本次期末复习归类练习题(含答案),请学员认真复习。名词与简答题练习
一、名词解释
1、政治:
2、政治学:
3、行为主义:
4、政治权力:
5、政治权利:
6、公共利益:
7、国家:
8、法治原则:
9、君主制:
10、二元君主制:
11、共和制:
12、国家元首:
13、压力集团:
14、政治社团组织:
15、市民社会:
16、政党:
17、政党制度:
18、公开性:
19、政治秩序: 20、政治共识:
21、政治合法性:
22、治理:
23、政治参与:
24、选举:
25、选举制度:
26、政治监督:
27、社会监督:
28、公民监督:
29、政治文化: 30、意识形态:
31、政治信仰:
32、政治革命:
33、政治改革:
34、政治稳定:
35、宪政:
36、有限政府:
37、民主:
38、民主化:
二、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3、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4、从政治学的角度讲什么是权力?如何理解这一含义?
5、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代的发展变化?
6、宪政体制下,公民的政治权利包括哪些内容?
7、法治原则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8、构成宪法精神的原则统一体是什么?
9、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权力体系的民主化有何意义?
10、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特性是什么?
1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2、政治社团的特征是什么?
13、如何理解治理的含义?
14、政治参与的特征是什么?
15、政治参与的意义有哪些?
16、保守主义如何看待财产私人所有?
17、政治革命的特征是什么?
18、政治改革的特征是什么?
19、宽容和理性精神在政治上的含义是什么? 20、民主的限度是什么?
21、经济发展如何促进政治民主化?
22、为什么说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
23、民主可能的具有的缺陷有哪些? 参 考 答 案
一、名词解释: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政治学是指研究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3、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4、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5、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6、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7、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8、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9、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10、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1、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12、国家元首是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3、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4、政治社团组织就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
15、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6、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17、政党制度就是指由国家法律所确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所形成的关于政党的地位和作用、政党之间相互关系、政党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则或规定。
18、公开性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19、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20、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21、政治合法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22、治理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23、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24、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25、选举制度是一个国家通过法律规定的关于选举国家代议机关代表以及国家公职人员的原则、程序和方法等各项制度的总称。
26、政治监督,又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监督,它属于政治治理行为范畴,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27、社会监督,又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28、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29、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30、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31、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32、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33、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34、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35、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36、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37、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38、民主化就是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过程。
二、简答题
1、(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2)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A、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B、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C、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3、(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2)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4)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4、(1)从政治学的角度讲,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2)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这一含义:首先,权力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人对人的制约关系,是权力施动者对受动者的制动关系,同时受动者也对施动者和权力过程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次,权力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或者机构对另一个人或者机构的驾驭能力和制约能力;再次,权力是一种工具,权力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是行使权力、执行政策的载体和依托。
5、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三代”:(1)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自由权和公民权;(2)第二代“权利”指社会经济权利;
(3)第三代“权利”指向社团和群体,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权、民族自治权、维持整体环境和经济发展权等。
6、(1)自由权,各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自由权利既涉及政治方面,也涉及非政治方面;
(2)平等权,公民平等权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即公民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公民触犯法律时,受到同等的惩罚性对待,公民同等地具有遵守法律的责任。此外,在政治活动中公民资格、机会的平等,尤其是一人一票的权利,也体现着这种政治平等;(3)民主权,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参政权上。
7、(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
(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5)司法独立。
8、(1)、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2)、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3)、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具体来说人民主权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
9、(1)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
(2)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3)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4)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
10、(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11、(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还存在着其他8个政党,这些政党都是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中的合法政党和积极力量;
(2)中国共产党享有公认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而其他政党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对国家实行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而且对各民主党派实行政治领导。
12、(1)政治社团是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具体的政治组织;(2)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按照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
(3)政治社团是旨在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政治组织;(4)政治社团是群众性政治组织。
13、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这一概念具有如下几个要素:
(1)治理的目的是维护一种政治秩序;(2)治理具有公共性,其对象是公共事务;(3)治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14、(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15、(1)政治参与促有助于进政治民主发展;(2)政治参与有助于经济发展,政治参与能够加强政府或执政党推进经济增长政策的力量;(3)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政治参与是人民群众表达愿望的过程,它有助于使社会利益分配的政策向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发展,并还有助于推动社会福利事业。
16、保守主义把财产私人所有看得至关重要,在它看来:(1)财产私人所有给人们以安全和抵制政府控制的手段;(2)它也鼓励人们尊重法律,尊重他人财产;
(3)财产也是人的个性的外化,人们总是用其所有来定义和评价一个人;(4)财产私人所有会增进人们的权利和责任意识。
17、(1)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是革命的阶级推翻落后、反动阶级的统治的运动;
(2)政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通过夺取政权来推动政治发展,是政治革命的最重要标志;
(3)政治革命是以政治体系全面的、根本的变革为内容,与旧有的一切政治关系、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进行决裂,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系和政治体制;
(4)政治革命往往以暴力为表现形式,通过革命的暴力推翻反动的阶级统治,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
18、(1)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
(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的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
(3)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4)政治改革从维护和巩固现在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
19、(1)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宽容和理性精神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仰,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容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要求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识;
(2)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
(3)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20、(1)轻视个人权利,容易制造“温和专制”;(2)趋附时尚,可能降低政策水平;(3)争执不已,可能造成效率损耗。
21、(1)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
(2)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公民受教育程度提高,自主意识增强,不容易受极端分子的煽动,不盲从政治野心家的蛊惑,这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成长;
(3)经济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身利益并希望表达出来。公民自我意识和个人权力观念的形成,是要求制度保障其权利的开始。市场经济本身教会公民自立、多元化、宽容以及不要期望过高。这都有助于维持一个民主制度。
22、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因为他们:(1)崇尚自由,反对干涉;(2)主张合作双赢,反对你死我活;
(3)倾向中道温和,反对极端和突变等。他们希望改革权威主义政治,而不是革命推翻这种政治。
23、(1)民主须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2)民主须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3)民主须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填空与选择题练习
一、填空题
1、中国 儒家 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
2、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政权 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3、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 法家。
4、直到 马克思主义 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5、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 社会价值 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6、亚里士多德把 国家 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
7、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 公正,一个“理想国”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
8、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 意识形态 三大结构。
9、政治权力 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10、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 理性经济 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11、理想主义 方案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统治,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12、马基雅维利 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13、政治研究的科学化进程遇到的三个难题是数据问题、隐性价值问题、价值中立 问题。
14、伦理 与政治不分是儒家思想的特色。
15、自秦汉到晚清,中国中央集权的 君主专制 政治延续2000多年。
16、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 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
17、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分别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王道和 霸道。
18、墨子的政治学说以 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19、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 无为而治。20、行为主义 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21、公民权利 指的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22、公共权力具有 权威性 和至高无上性,公民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
23、经验事实表明,权力 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
24、公共利益 是政治共同体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25、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出 人民主权 学说。
26、在我国,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 信访。
27、政府的作用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把自己的主张、制度、规则和政策等上升为对普遍的 公共利益 的诉求。
28、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 价值和利益 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
29、公共权力的来源和基础是 公共利益。
30、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 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合作的主要场所。
31、国家的三要素说,认为具有 人民、土地、主权者即为国家。
32、马克斯•韦伯根据政治权威的建立和运行依据,把国家划分为 传统型权威 国家、个人魅力型权威国家和法理型权威国家。
33、封建地主阶级在进行政治统治时,在统治形式上采取 君主专制 的中央集权制。
34、政府以 法律制度 为基础,以暴力手段为后盾,具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普遍强制力。
35、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 单一制 和复合制。
36、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 分权原则。
37、专制君主制 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
38、从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即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 议行合一原则。
39、政府的 权威性 是国家的强制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和集中体现。40、分权制衡 原则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原则。
41、政治学所研究的问题错综复杂,但归根结底,就是 个人、社会、国家三者的关系问题。
42、从中国的历史演变来看,国家 与 社会 的高度一体化以及国家权力至高无上是中国政治结构的主要特点。
43、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 工会、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
44、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 选举 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45、美国政治舞台一直由 民主党 和共和党所把持。
46、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位而赢得 政府权力。
47、政党的产生是现代 议会民主 政治发展的产物。
48、政治社团 提供信息 的功能在我国共青团、妇联、工会的作用中发挥得最为突出。
49、一元主义 和全能主义国家被视为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模式。
50、在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国家,政府官僚集团和 军人集团 往往是政府的重要支持力量。
51、政治秩序 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52、政治秩序最关键的核心是 政治合法性 或者说政治共识的存在。
53、宽容 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
54、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 政治秩序 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55、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 权力制约 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
56、宪政 制度是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它强调政治权力的获得以及政治权力的运作必须遵从人们的政治正义观念。
57、政治 合法性危机 主要指政治秩序或体系丧失其合法性的情况。
58、善治 即良好的治理,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标。
59、古代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是 统治。60、政治合法性 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61、现代意义的政治参与思想是源自于近代民主理论中有关 人民权利 的思想。62、一般说来,专制制度下的人民只能通过 政治斗争 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利。63、与古代社会的选举活动相比,近代选举制度在形式上采用 普选制。64、制约权力 是监督的本质之所在。
65、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 合法方式 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66、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 普通公民 的政治行为。
67、在我国,参与政治的社团一般称作 人民团体,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68、我们把人民运用其 民主权利 直接对国家权力进行监督的监督机制称之为以权利制约权力的监督。
69、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 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70、根据 分权制衡 思想,可以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功能划分,在分别执行国家各种权力的各个国家机关之间,建立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71、政治文化 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72、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 政治社会化 得以传播和沿袭。73、个人主义 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74、现代社会科学把 意识形态 当作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75、作为政治理论,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永远目的、国家权威 始终是手段。
76、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 法律下的自由。77、现代保守主义倡导最大可能的 经济自由 和最小可能的政府管制。78、顺从型 政治文化往往与独裁政治统治相伴随。
79、第三条道路 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混合的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个政治口号。
80、根据马克思的理解,意识形态 指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
81、一般而言,政治发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 政治革命 和政治改革。82、早期现代化国家的政治发展经历了国家建设、民主化、福利化 三个阶段。83、政治 正义观 是政治合法性的最根本的基础,它是人们评价政治体系的标准。84、政治稳定 是政治发展实现其他目标的前提。
85、政治制度化包括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政治管理 的制度化两个基本方面的内容。86、宪政建设 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
87、宪政 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88、建设社会主义 政治文明 的基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而宪政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
89、政治稳定 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90、选举权和 罢免权 是民主得以保障和保存的基础性权利。
91、作为一种制度,民主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以 公民的意志 作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政治决策以公民的意见为最终依据。
92、民主的基础与前提是倡导 宽容精神 和个人独立。
93、代议制民主 理论是现代民主的主流理论,也是现代通行的民主宪政制度的理论基础。94、宪法和 个人权力 被看成是民主宪政体制下约束政府权力的根本机制。
95、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 权力制约 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
96、民主化 意味着两个方面的进展:建立现代民主制度,明确公民自由权利,并从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多重角度,为之设立保护屏障。97、哲学家苏格拉底就被以危害国家安全罪而判处死刑,这一贯被看成是 暴民统治 的典型。98、19世纪,由于 市场经济 的发展、教育的普及、社会等级观念的淡化以及公民选举权的扩大,民主得到了真正开发的机会,从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实现了从理论向制度的转化。99、现代民主宪政包含人民的统治和 对人民的保护 两方面的内容。
100、具有现代化和 民主意识 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二、选择题
1、(C)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A 管理 B 神权 C 道德 D 权力
2、儒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BC)。A 法治 B德治 C礼治 D 无为而治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B)为思想核心。A 王道 B 法自然 C 无为而治 D 非攻
4、孙中山先生是(A)政治观的代表人物。A 管理 B 神权 C 道德 D 权力
5、美国政治学家(B)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
A马克斯•韦伯 B 戴维•伊斯顿 C汉密尔顿 D 哈罗得•拉斯韦尔
6、政治学名著《政治学》的作者是(A)A 亚里士多德 B 柏拉图 C苏哥拉底 D 西塞罗 7、1880年美国(D)政治研究院的建立被视为现代政治科学建立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A 华盛顿大学 B 康奈尔大学 C哈佛大学 D哥伦比亚大学
8、根据(D)的观点,人是一种政治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A柏拉图 B 西塞罗 C苏哥拉底 D亚里士多德
9、政治学名著《理想国》的作者是(A)
A 柏拉图 B 亚里士多德 C 西塞罗 D 苏哥拉底
10、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认为政治主要是(ABCD)。A 经济的集中体现 B 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
C 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D 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11、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在于(ABCD)。A 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 B 官本位 C “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 D 权力本位
12、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A)决定政治权力的分配。A 经济秩序 B 阶级状况 C 政治力量分布 D 政治秩序
13、中国古代的法家主张,政治之道在于(ABC),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A 法 B 势 C术 D 变
14、政治学研究最常见、最传统的方法是(B)。
A 制度研究途径 B 权力研究途径 C 政策过程研究途径 D 政治功能研究途径
15、马克思主义创立的(CD)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革命,也为人们科学认识和把握政治的含义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A 阶级分析方法 B 经济分析方法 C 历史唯物主义 D 辩证唯物主义
16、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的研究主要围绕君主的(D)而展开。A 治臣之道 B 治民之术 C 合法性 D 治国之道 17、1949年—1978年,中国基本上实施(D)的自下而上的集权式的政治发展策略。A 民粹主义 B 无政府主义 C精英主义 D 民众主义 18、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基本上采用了(C)的自上而下的相对分权主义的政治发展策略。
A 民粹主义 B 民族主义 C精英主义 D 民众主义
19、亚里斯多德认为政治的最高形式就是(D)。A 自由 B 民主 C 法律 D 国家
20、从学科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研究与(D)研究高度结合,因此,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学科。
A 管理 B 文学 C 历史 D 社会伦理
21、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可以概括为(B)。
A 皇权政治学 B伦理政治学 C 政治社会学 D 政治经济学
22、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B)学说成为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最相匹配的政治意识形态。
A 兵家 B 儒家 C 法家 D 道家
23、政治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AB)。
A 政治哲学研究 B 政治科学研究 C政治经济研究 D 政治法律研究
24、政治研究科学化进程遇到的难题是(ABD)。
A 隐性价值问题 B 价值中立问题 C 经费问题 D 数据问题
25、(C)方案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A 科学主义 B 经验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理想主义
26、(A)途径可以把我们引向“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其实质就是“公民自治”的结论。A 理想主义 B 经验主义 C 科学主义 D 多元主义
27、行为主义政治学要求用研究(D)的态度、手段和方法来研究政治现象,由此出发,主张以政治行为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A 经济学 B 生物学 C 社会科学 D 自然科学
28、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他所撰写的(ABCD)等著作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主要代表作。A《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B 《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论联合政府》
29、在众多政治设计思路中,具有明显对比性的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方案,二者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根源于人们对(AD)的认识和评价的截然不同。A 公共权力 B 民主 C 利益 D 人性
30、行为主义政治学着重研究(ABCD)的活动,以期发现政治过程中个人和团体实际行为一致性的范围和性质。
A 政府 B 政党 C 利益集团 D 选民
31、(B)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的根本理由。A 法律 B 利益 C 阶级 D 国家
32、政治权力具有(ABCDE)的特性。
A 权威性 B扩张性 C排他性 D 强制性 E 支配性
33、(D)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A 组织 B能力素质 C身份资格 D 理论与策略
34、(B)是政治权力的潜在作用方式。A命令方式 B规范方式 C 说服方式 D 压力方式
35、(B)精辟地论述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A 密尔 B 孟德斯鸠 C 卢梭 D 托克维尔
36、关于权力的来源和基础,西方历史上曾经盛行(A)。A 君权神授论 B 人民主权论 C 社会契约论 D 天赋人权论
37、我国公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主要包括(ABCD)。
A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 申诉和控告权 C监督权 D 批评和建议权
38、就当今世界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主要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包括(ACD)。
A 民主权 B 财产权 C 生存权 D 自由权
39、公民权利首先表现为(A)。
A政治权利 B 财产权 C平等权 D 自由权
40、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D)上。A 财产权 B平等权 C 自由权 D 参政权
41、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实行(C),是确保公民基本民主权利的最基本的途径。A 直接选举 B 普遍选举 C 村民自治 D 监督制约
42、马克思主义认为(D)是凝聚社会力量的核心。A 集体 B政党 C 民族认同 D 利益
43、八大民主党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本着(ABCD)的方针,实行参政议政,参与民主政治生活。
A 肝胆相照 B 荣辱与共 C 互相监督 D 长期共存
44、从历史的角度看,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AC)。A 自由权 B 社会经济权 C 公民权 D 社团和群体权
45、参政权是指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包括(ABCD)。A 复决权 B 罢免权 C 创制权 D 选举权
4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AC)是最为基本的社会资源配置机制。A 政府 B 行业协会 C 市场 D 政党
47、综合现代国家宪法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如下原则要求(ABD)。
A 权力制约原则 B 法治原则 C 监督原则 D 人民主权原则
48、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原则中(D)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A 权力制约原则 B 法治原则 C 监督原则 D 人民主权原则
49、议行合一原则是(A)国家政府组织设置的基本原则。A 社会主义 B 奴隶制 C 资本主义 D 封建制 50、(D)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A 共产党领导制度 B 首长负责制度 C 政治协商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1、下列组织属于邦联制的是(ABD)。
A 欧洲共同体 B 独联体 C 俄罗斯联邦 D 东南亚国家联盟
52、为了有效消除执政者的欲望,防止执政偏向,亚里士多德提出了(ABD)等一系列的权力制约方法。
A 限任 B 监督 C 法治 D 选举
53、纵观各国的宪法,以下的(ABCD)体现了法治原则。A 司法独立 B 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
C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
54、马克思主义认为(A)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的典型政体形式。A 专制君主制 B 立宪君主制 C 共和制 D 寡头制
55、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来看,具有典型意义的政体形式主要有(ACD)。A 苏维埃政权形式 B 联邦政权形式
C 巴黎公社政权形式 D 人民代表大会政权形式
56、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AD)的产物。A 私有制 B 社会契约 C 社会共同体 D分工
57、(C)是政府的灵魂。
A 权威性 B 有机组织性 C 阶级性 D 公共性
58、(D)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
A 权力制约原则 B 法治原则 C 监督原则 D 人民主权原则
59、作为1787年美国宪法主要起草人的(A)指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不是天使而是人,因而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最可靠办法,就是给予各部门的主管人抵制其他部门侵犯的必要法定手段和个人的主动。A 汉密尔顿 B 华盛顿 C杰斐逊 D 潘恩 60、(B)指出: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便应成为国王。A 杰斐逊 B 潘恩 C 汉密尔顿 D 华盛顿
61、市民社会是在国家权力体系外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社会,以其(AD)为特点。A 制度化 B平等性 C 组织化 D 独立性
62、政党形成于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现代(D)政治发展的产物。A 二元君主 B君主立宪 C 共和民主 D议会民主 63、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工人阶级政党(D)。A 第一国际 B 社会工人党 C 共产党 D共产主义者同盟 64、共产党组织被认为是(C)政党的典型。A 核心会议型 B 支部型 C 单位化 D 代表性
6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的民主党派属于(D)。A 在野党 B 反对党 C 执政党 D 参政党 66、(AD)是多党制的典型。A 法国 B 美国 C 日本 D 意大利
67、作为社会(或市民社会)构成的主要角色,(CD)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政治现象,是现代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A 公民个人 B 政府 C 社团 D政党
68、西方国家政治社团发挥功能和作用的途径主要有(ABCD)。A大众传媒 B 立法机关 C 超国家机构 D 政党和议会党团 69、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A)。A 多党制 B 两党制 C 一党居优制 D 一党制
70、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团发挥其作用的非常规方式有(ABCD)。A 示威抗议 B 政变 C 恐怖活动 D 司法诉讼 71、英国政府一直在(AD)的轮流执掌之下。A 保守党 B 共和党 C 民主党 D 工党
72、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ABCD)。A 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 B 组织政府的手段
C 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 D 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 73、两党制以(CD)最为典型。A 加拿大 B 澳大利亚 C 英国 D 美国 74、西方传统政党最早出现于(B)。A 德国 B英国 C 法国 D 美国
75、美国政治学家(D)认为,没有自治组织的存在,就不可能实现国家层面上的民主。A 罗尔斯 B 布坎南 C 亨廷顿 D 达尔
76、社会主义将(D)确定为其宪政规则。
A 司法独立 B 三权分立 C 党的领导 D 议行合一
77、针对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危机,有可能出现的政治行动主要是(D)。A 政治妥协 B 政治改良 C 政治革命 D 政治改革 78、(A)认为,处于当代这种深刻的理性多元主义的现实中,指望人们都持某一种综合性教义是不可能的,除非用国家力量来压迫民众。A 罗尔斯 B 韦伯 C 托克维尔 D 亨廷顿
79、政治合法性的核心观念是人们对(C)的理解。A 政治妥协 B 政治治理 C 政治合作 D 竞争 80、(C)观念意味着政府在治理过程中不是一个权威的身份参与治理,而是与其他团体、公民平等的身份去参与,与它们协商合作,共同治理。A 善治 B 服务 C 契约 D平等 81、(A)认为,在确立各种规则时,必须要征得参与者的同意,所谓“同意限定公正”。A布坎南 B 哈耶克 C 罗尔斯 D 诺齐克 82、最先提出政治合法性概念的是(C)。A 布丹 B 霍布斯 C 马克斯•韦伯 D 孟德斯鸠
83、治理方法的单一从根本上说是古代治理中缺乏(D)精神的结果。A 法制 B 法治 C 民主 D平等协商 84、契约观念的首要条件就是(B),它是人们缔约的起点。A 公开性 B 自愿 C 责任性 D 一致同意
85、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ABCD)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A 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 B 合作 C 伙伴关系 D 协商 86、善治提倡有效率的治理,具体而言包括(BCD)。A 责任性 B 制度效率 C 回应性 D 管理效率
87、从总体上而言,善治在精神上仍有相统一之处,这种精神就是(AC)。A 效率精神 B 民主精神 C 契约观念 D 法治观念
88、善治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对(CD)认同之上的合作。A 法律 B平等 C 公共利益 D 市场原则
89、当代政治共识的建立途径更多地是通过(D)的形式来实现的。A 意识形态 B 宣传教育 C 国家强制 D 重叠共识
90、宪政制度于17世纪在(D)确立以来,到今天已经发展形成了稳定和完备的制度体系。
A 美国 B 德国 C 法国 D 英国 91、(A)是使市民社会与国家政治相联系的基本途径。A 选举 B 监督 C 集会 D 游行 92、(AD)的总统是由直接选举产生的。A 法国 B 美国 C 德国 D 阿根廷 93、在现代社会中,(B)制度已成为调整国家权力活动的基本途径。A 弹劾 B 选举 C 监督 D 罢免
94、马克思主义对于(D)问题十分重视,把它作为工人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实现民主的重要标志。
A 政权建设 B 普选 C 人民当家作主 D 政治参与
95、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ABD)关系。A 义务 B 责任 C权力 D 权利
96、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中,(B)则是最根本的民主途径。
A 监督 B 选举 C 弹劾 D 罢免
97、政治参与实际上乃是公民行使以(D)为核心的公民权利的过程。A 咨询权 B 知情权 C 罢免权 D 普选权 98、政治参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BCD)。
A 有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B 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C 有助于促进政治民主发展 D有助于经济发展
99、公民委托出去的只是国家的治权,而始终掌握着国家的主权。因为公民可以利用(ABCD)制约手段监督和影响政府的行为。A 撤销决定 B 制止行为 C 否决议案 D 选举权利 100、现代国家的选举原则主要有(ABCD)。
A平等选举原则 B 直接选举原则 C 间接选举原则 D 普遍选举原则 101、在现代法治社会,(D)监督已经成为公众参与监督的最重要的形式,也是遏制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力武器。A 政党 B 社会 C 公民 D 新闻舆论 102、一般来讲,(A)只有在民主社会和宪政国家中才能存在和实现。A 社会监督 B 政治监督 C 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 D 政府监督 103、(B)是一种对国家管理的最直接、最广泛的监督方式。A 舆论监督 B公民监督 C 政党监督 D 社会团体监督 104、一般来说,政治参与的制度化要求(CD)。A 对政治参与权的保护 B平等的参政权
C 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 D 政治参与渠道的通畅
105、舆论监督以其(ABCD)而对政治权力主体具有强大的威慑力,曾经被马克思形象地称为“另一个法庭――社会舆论的法庭”。A 评价性 B 广泛性 C 及时性 D 公开性 106、(A)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因此被认为是当代政治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
A 《公民文化》 B《政治文化》 C 《政治社会学》 D《政治心理学》
107、“第三条道路”,指的是一种既非资本主义也非社会主义的第三种选择的思想。它与所谓的(AD)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A 新社会民主主义 B 保守主义 C 自由主义 D 后社会主义
108、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D)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A哈贝马斯 B 伯恩斯坦 C 马佐尼 D 葛兰西
109、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AB)。A代议制 B 民主制 C 法治 D 法制
110、在分类研究中,社会成员如何看待政治生活中不同党派、团体和个人之间的(AC)是区分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指标。A冲突 B 合作 C 竞争 D团结 111、(A)被认为是工业化国家的意识形态,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封建主义走向衰亡、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的产物。
A自由主义 B 保守主义 C 社会主义 D 无政府主义
112、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把社会主义和(B)看成是两种对立的意识形态。A 无政府主义 B 自由主义 C 保守主义 D 法西斯主义 113、(A)是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A 自由主义 B 福利社会主义 C 社群主义 D “第三条道路” 114、现代自由主义以认同和支持(C)为特点。A 自由贸易 B 自由经济 C 国家干预 D 政府改革 115、20世纪现代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是(AB)。A福利改革 B 经济干预 C 自由经济 D 自由贸易
116、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不同意(CD)这样的观念。
A政治平等 B 法律平等 C社会平等 D 收入平等
117、下列关于改良社会主义的观点,表述正确的是(AC)。A 按照道德原则分配财富 B 按照市场原则分配财富 C 反对暴力革命 D 目标是推翻资本主义
118、怀疑人类的理性能力,使保守主义信奉(D),反对任何宏大的社会设计和改造方案。A 生态主义 B 无政府主义 C 理想主义 D 实用主义
119、保守思想和观念大体出现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对以(D)为标志的经济和政治急剧变迁的反动。
A 德国革命 B 美国革命 C 英国革命 D法国革命 120、1970年代以后,(C)的产生,使英美保守主义思想受到冲击。A 生态主义 B 社群主义 C新右派 D 女权主义
121、新右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它的理论具体表述就是(AD)。A自由经济 B 弱国家 C 干预经济 D强国家
122、在当代,政治发展主要指政治的(A)过程。A 现代化 B 开明化 C 清明划 D 法制化
123、抽象地看,实现政治稳定的途径包括(AD)。A 政治制度化 B 法治化 C 民主化 D 减少政治参与 124、全球化对国家政治产生的深刻影响是(ABCD)。A 使国家主权受到一定的制约 B 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民主化
C 对后发展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了双重影响 D 对政府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5、(D)是实现政治稳定的根本途径。
A 发展经济 B 共同富裕 C 政治发展 D政治制度化
126、从广义上看,政治文明主要是指公共领域里的(C),它意味着人们之间的普遍合作。A 政治稳定 B 政治一致 C 政治秩序 D 政治共识 127、(AD)精神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实质。A 宽容 B 民主 C 法治 D 理性 128、(D)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认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
A 布坎南 B 哈耶克 C 罗尔斯 D 亨廷顿 129、宪政的核心是(D)。
A 形成公民社会 B 依法治国 C 保障自由 D民主政治
130、现代政治文明并不要求宗教、思想和的统一,而要求(D)的合法性得到承认,能够在公民中取得统一。
A 国家元首 B 立法机关 C 政党 D 政治秩序
131、政治文明意味着人类合作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它的根本原则就是(ABD)。A 法制 B 民主 C平等 D 秩序
132、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来看,推动着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有(ABCD)。A 技术革命 B 各国的制度变革 C 文化趋同 D 跨国公司 133、现代政治文明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BCD)。
A平等原则 B宽容和理性精神 C 自由原则 D 秩序原则 134、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需要(D)。
A 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 B 完善人大的罢免制度
C 完善人大的质询制度 D 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135、宪政建设的根本意义在于它的(ABCD)正义。A 法治 B 形式 C 结果 D 程序
136、现代化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的原因有(ABD)。
A 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 B 政府的执行危机
C 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 D 利益冲突加剧
137、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D)。A 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B 权力结构的稳定 C 社会稳定 D 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
138、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首要价值在于(B)A 权威 B平等 C 自由 D 自治 139、(ACD)是天生的民主派。
A 工人阶级 B 中产阶级 C 资产阶级 D 小资产阶级
140、为了防止政府滥用公权,侵害公民自由权利,代议制民主理论家提出(ACD)等原则,限制公共权力,还主张通过分权与制衡,实现公共权力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A 有限政府 B 廉洁政府 C 高效政府 D 法治政府 141、目前,现代国家一般都采用(B)民主制。A 代议制 B 一元 C 直接参与 D 精英
142、民主化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进程是在(A)。A 19世纪 B 20世纪 C 19世纪末 D 18世纪末
143、多元民主理论认同(B)主义的民主观,但在某些具体问题上持有不同观点。A 精英 B 代议制 C 传统 D 自由
144、从政府政治体系的角度来说,政治民主化主要表现为(A)的民主化改造。A 政府职能 B 政府体制 C 政府结构 D 政府管理
145、人们把古希腊(A)的“哲学王”思想看作是精英主义的最早表述。A 柏拉图 B 亚里士多德 C 西塞罗 D 苏哥拉底 146、民主的限度包括(ABD)。
A 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B 以不干涉政党活动为限度 C 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D 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147、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价值在于(B)。A 权威 B平等 C 自由 D 自治
148、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ABCD),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A 工人阶级 B 中产阶级 C 资产阶级 D 小资产阶级
149、第三次民主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政治发展的现实显示,民主的和平转变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是(C)
A经济市场化 B 文化世俗化 C 政治文明化 D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
150、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在大多数国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施。在所有不同版本的民主实践中,建立在自由民主理论基础上的(CD)是最通行的制度模式。A 直接民主 B 间接民主 C 宪政民主 D 人民民主
151、精英民主理论所指的精英是指(ACD)上最优秀的人物,他们是与普通大众相对应的一个群体。
A 文化 B 经济 C 政治 D 道德 论述题练习
1、试评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2、试述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特点.
3、试述划分“公权”与“私权”的意义是什么?
4、试述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5、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的建构提出了哪些原则要求?
6、试述人民主权原则。
7、试述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8、试述政治社团具有哪些功能?
9、试述政治社团在现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10、试述如何形成一个良好社会?
11、试述“善治”模式具有哪些特征?
12、试述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3、试述政治选举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14、试述社会监督具有哪些功能?
15、试述自由主义理论遵循哪些原则?
16、试述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17、试述政治文化的功能。
18、试述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19、试述现代政治文明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哪些?
20、试述我国当代宪政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21、试述民主的和平转变需要哪些基本条件? 参考答案
1、(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最为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和古希腊学者们的认识。中国儒家学说对政治的阐释,直接寄托了他们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而在古希腊,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明确指出,政治的本质在于“公正”,一个“理想国”就是一个“公正”国,它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美德。而亚里士多德则把国家等同于“最高的善”,认为它是人相互间的一种道德性结合,这些都是道德政治观或者伦理政治观的体现。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但是,这种观念仅仅从社会价值的层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也不能深刻揭示社会政治的本质;
(2)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密结合在一起,无论是中国的“天”还是西方的“上帝”,人们都凭借对它的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这种政治观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政治观,因而是不科学的;
(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他们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在西方,政治学家马基雅弗利认为政治本质上就是获取并保持权力,政治的手段则是玩弄权术。现代西方诸多思想家,诸如马克斯•韦伯、哈罗得•拉斯韦尔等人就是从权力角度定义政治的。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实内容。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此,对于政治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面的;
(4)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一种管理政治观。在中国,孙中山曾从这一角度来简明地界定政治,他说:“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在西方,也有许多政治学家从管理公共事务来探讨和阐述政治涵义。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管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这一定义由美国政治学家伊斯顿提出,并且在当今西方社会得到广泛认同和引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及标志,但是,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亦具有片面性。
2、(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
(2)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八目”,这大体上说是对中国政治学理论的最好概括。中国政治学强调正确认识世界,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远大政治理想,小到个人修身养性,中到家庭/单位治理,大到地区和国家发展,治国之道包含天人合一、圣贤政治、等级秩序、家庭伦理、忠孝观念、重民爱民等广泛内容。三纲五常,被视为维持一个等级尊卑关系的稳定和睦的统治秩序的基本原则。因此,中国传统的政治学理论其实就是一个有关华夏文明建设的宏大理论。在这个宏大理论中,“家”的特征明显,且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统治者被设定为一个“大家长”,这个家长要在道德上为全国臣民做出表率;家长要爱臣民,臣民要尊重和服从家长统治;
(3)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法、术、势统治术;重农抑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3、“公权”与“私权”的划分是对“权威”与“自由”关系的界定和确认,其理论和现实意义是:
(1)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时候,就需要对“公权”和“私权”做一个划分,从理论上提供理论依据,从法律上提供法律保障,这就为公共权力机构有效行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律准绳。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
(2)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公共权力机构或者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机构工作人员的私利目的却往往打着保护公共利益的旗号,对公民个人权利进行侵害。如果对“公权”和“私权”进行明确划分,就能从法律上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权利的损害;
(3)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
(4)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权力的范围有所限制,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并受到约束和监督,权利得到合法保护,这是对社会秩序的基本确认。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划分“公权”与“私权”的界限,使权力得到有效限制、权利得到有效保护,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4、政治权力表现为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具有如下特性:
(1)权威性。政治权力的行使要得到全体公民的认可,得到法律的授权,因此,政治权力带有一定的权威性。政治权力的权威性表现在政治权力主体的权威性上。政治权力的权威性还表现在行使政治权力的行为的权威性上。由于政治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反映的是公共意志,受到民意、法律、组织、暴力等支持,所以,其权力行为具有权威性;
(2)支配性。政治权力是一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正由于此,政治权力才成为社会势力展开角逐和斗争的焦点;
(3)强制性。政治权力也是一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它一般通过严密的组织,以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军事的等多种手段作为备用,奖励和惩罚是它的基本原则。为了实现政治服从,暴力往往是后盾。
(4)扩张性。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而且,有权力的人总是倾向于滥用权力,所以,“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化”;
(5)排他性。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政治合作和妥协往往是在权力资源和能力不足的时候才有必要和可能。掌握权力的人,一般也不希望其他权力介入而发生影响;所以,专权既是某些政治领袖个性的结果,也是权力的特性使然。
5、综合现代国家宪法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来看,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如下原则要求:
(1)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首先,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其次,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再次,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最后,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2)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分权原则,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建立、健全权力制约机制是建设现代国家的基本环节。当人民主权原则确立以后,人们却发现无论多么民主的政体都无法做到所有的人都能直接来行使权力,因此必然要求国家权力的所有者与国家权力的委托行使者的相互分离,这样一来主权者如何控制执政者就成为政治设计中的一个现实问题。为了保障国家权力所有者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并使这种保障机制具有足够的权威,确认权力制约机制的根本法也就应运而生。就宪法的基本内容来说,不仅应该首先确认人民主权原则,保障公民权利始终处于核心、主导的地位,而且对国家权力不同部分之间的制约机制也应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权力制约成为宪法对国家组织建构的核心要求之一;
(3)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其核心内容是:依法组织和治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任何机关、组织和个人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纵观各国的宪法,在体现法治原则时一般都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就要求国家平等对待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同时任何政治主体,包括国家机关自己,一旦违反法律,必将受到法律规定的惩罚;第三,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也即保护公民权利的法律,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和自由;第四,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国家机关的构建、改组和解散,都必须依照有关法律的规范和程序,否则,不具有合法性。同时,权力必须依法行使,国家机关政治治理以及自身的运作均应依照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不是临时的意志来进行;第五,司法独立,要求国家司法机关在整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保持相对独立和超然的地位,以作为对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的基本保障;
(4)三大原则构成了宪法精神的统一体,成为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具体来说人民主权是国家产生的逻辑起点,权力制约是国家运行的基本手段,法治则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保障。
6、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
(1)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人民主权是最后的、固有的和不可剥夺的,它表现为一种人民对主权的所有权,在国家机关与人民的关系中,人民是主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是受托者。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正是根据这一原则,国家政权机关必须经由公民普选产生和更换这一法定程序,任何非经公民普选而产生的国家机关的更换均被视作非法;
(2)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只有通过人民全体的默契或表示,国家才能获得权力,也只有在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时,权力才能给予国家。因此,权力总是归属于人民,总是服务于人民;
(3)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
(4)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7、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总的来说,政党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推动力。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政党是其成员和选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在整个政治体系结构中,政党是一种利益聚集的机构,也是联系统治者(政府)和被统治者(民众)的桥梁。政党是一个双向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表达渠道。它通过综合、选择和简化等方式,把社会成员的个别需求转化为易于操控的集体性建议和方案。另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的组织渠道和对大众的影响力,将自己作为政府执政党的政策和方针传导给社会;
(2)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政党是招募精英和培养政治骨干的重要途径。它提供了准备、选择和培养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重要机制。它像是政府的门卫,控制着个人进入政府的程序。它选拔政治精英,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组织精英的实际政治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政党为政治家提供了培训的场所,为他们提供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职业结构;
(3)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社会化的机构。政党以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影响成员和选民,从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此外,政党通过自己的政策主张和竞选纲领,动员民众。在当代社会,它更是成员或选民的情感依托物。由于政党一贯致力于影响其支持者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支持者支持其政党而甚至不关心某个具体政策和候选人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政党变成了人们记忆和情感寄托的实体;
(4)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大重要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在没有赢得政权的时候,政党通过制定自己的政纲、方针、政策和策略,动员党员和群众影响政府政策,监督政府行使权力。在获得政权以后,政党以执政党的身份,组织政府,直接参与国家政策执行过程,支配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和实际过程。
8、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功能是:
(1)政治社团的象征性功能又被称为表示性功能,政治社团可以为其成员提供种种象征性或表示性的权益;
(2)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能够反映和形成其成员共同的政治信念和信仰。政治社团的意识形态功既为维护成员利益提供了理论根据,也为发展和聚集成员,形成共同行动提供了条件;
(3)政治社团提供信息的功能是指政治社团为其成员、行政官员,议员或人民代表以及广大公众提供有关行业、本社团成员以及其他具体问题的信息或资料。政治社团能否有效动员本社团成员和普通民众,能否说服议员或政府官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提供情报的数量和质量;
(4)政治社团的工具性功能是指政治社团被其成员用来完成某一具体目标;
(5)政治社团的经济性功能是指社团在帮助成员实现经济利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政治社团的活动与经济利益紧密相关。在西方国家,大量的政治性利益集团都是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些政治社团的宗旨就是通过组织的力量,运用政治手段来维护和实现其经济利益;
(6)政治社团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可以使其成员通过社团活动学习和获得政治文化和政治技能。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媒介和场所。一方面,其成员通过参加政治社团的活动和社会政治生活,了解政治生活的规则和技能;另一方面,政治社团也以特定的政治价值和政治规范影响其成员。
9、(1)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具有象征性功能、意识形态的功能、提供情报的功能、工具性功能、经济性功能以及政治社会化功能等。政治社团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决定了它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在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在不同程度上维护了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而且还从各个方面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生活。首先,它通过在竞选中的活动对政府权力的更迭产生影响。其次,政治社团通过院外活动影响了国家的立法以及行政部门的政策。此外,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还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协调社会各阶级、阶层以及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从而维护正常的政治秩序;
(3)在中国,各种政治社团也通过利益表达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实现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要求,同时也从各个方面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生活。首先,各政治社团在党、政府与本社团群众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它们既向党和政府反映本团体成员的利益要求,使党和政府在制定政策、法律时能最大限度地考虑到各群体的利益要求,又向本社团成员传达党和政府的政策和法律。其次,各政治社团通过对党和政府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执政党的党风建设和政府的廉政建设。最后,各政治团体通过各种形式的参政议政,对党和国家的政策制定、立法活动产生一定影响。
10、(1)良好社会指的是一种政治秩序处于有序、稳定和连续状态之中的情形,即政治传统中人们常指的人类的理想社会。良好社会包括以下基本因素:A存在着稳定的政治共识,并可以调节人们的政治行为;B政治体系良性运转。稳定的政治共识在社会意识形态上表现为政治秩序的合法性,而政治体系的运转则是依靠治理来实现的;
(2)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良好社会的条件应当包括:
A人们具有宽容与理性妥协的精神。现代社会是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因而也必然是一个冲突频度大为增加的社会。如果一种利益坚持不肯妥协,必须与对方达到你死我活的结果方肯罢休,这将对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果。而良好社会要求对立利益的各方尽可能地理性地思考合作的后果,而不是不顾后果地对一己利益的坚持。如果对立双方都坚持认为自己的目标、原则、要求是绝对正确的、绝对合理的和公正的,并认为对方的一切都是错误的、不合理的,应该全部抛弃的,这样他们往往会不惜任何代价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要求,可以想象其结果只能使矛盾更加尖锐,合作无法达成。因此,在良好社会里,人们抱有一种理性的态度,在承认对方利益的基础上做出让步,使双方各自的要求得到部分满足,从而解决冲突,形成一种文明的秩序。宽容而理性地妥协是良好社会中公民所应当具备的精神;
B良好社会必须是一个法治社会,政治制度化的程度较高。稳定性是良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实现稳定性就要求存在一种稳定的利益冲突的解决机制。法治是通过一种制度化的机制来协调不同利益的。制度既是某种特定的利益关系的反映,也是人们追求利益的方式的可能性规定。制度具有全局性。相对于其他手段来说,制度的影响不在于一时一地的事件或利益,而在于长期的整体的规范的作用。作为一种相互冲突的利益的解决制度,法治的根本作用在于让人们自愿地表达其利益,综合各种不同的利益,并以人们的偏好来自愿地做出裁决。在人治的情况下,制度如同虚设,社会治理依统治者的喜怒哀乐为转移,从而造成一种不稳定的局面。而在法治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对制度形成一种稳定的预期,从而有利人们在政治中有序地解决其利益冲突;
C存在一个有效的协商机制。法治要求权力的运行必须符合规范,这对于利益冲突的意义在于,它规定了解决的边界。而有效的协商机制则有助于确定在大的秩序范围内,将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合作形式。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前者规定了人们讨价还价的外部边界,而后者则提出了讨价还价的内部选择。协商机制并不仅仅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正式的制度,更多意义上它还包括各种非正式的规范,而这涉及到各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因为什么样的协商机制才有效并不是纯粹抽象的理论问题,它关系到参与博弈的行动者对于策略的选择。协商机制需要重视团体的自主性。一个在适当范围内保护自己利益的团体并不意味着与政府的对抗,而是对政府管理功能的一种弥补。它促成在各种利益冲突中得到平等而又合理的解决;
D存在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政府是建立在政治共识之上的执行国家意志的组织,一个高效而廉洁的政府能够将人们稳定的政治共识付诸现实。从经济管理上看,它可以使国家经济发展保持一个良好的势头;从社会管理上看,它还可以有效缓解和抑制由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是有效防范政治秩序混乱的重要环节。
11、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标。善治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一直以来,公共权力中心的唯一性被默认为是一个不可更迭的原则,但是善治理论却使公共权力中心多元化。除了政府之外,各种机构(包括社会的、私人的)只有得到公众的认可,才可以成为公共权力的中心。公共权力不再被政府所垄断,使得政府与其他公共权力中心之间不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平等合作,依赖互动的新型关系;
(2)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作为政府管理模式的善治与市场、社会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会独立组织等具有许多联系。存在于私人领域和第三领域的治理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们与政府的治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后者包括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性团体,它们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任。国家与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界限便日益变得模糊不清。但这种模糊与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未分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当代社会的模糊说明利益整合和聚合的程度,其前提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发达,而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模糊却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低的情况下发生的;
(3)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与此不同,善治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善治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善治组织的产生不是来自于授权,而是来自于协商,是由成员平等协商产生的。组织内部的议事规则、办事程序又经过成员协商约定。决定事项的过程由于通过了彻底的民主协商,成员的意见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具有非常灵活的利益表达机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公开、公平和公正;
(4)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统治的典型模式是运用发号施令来达成目标。而善治模式则认为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还存在着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政府应该运用各种可行的办法来达到公共事务的良好管理。
12、古代社会的治理的核心理念是统治,其模式可称为统治模式,它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政治色彩浓厚。在古代社会,政治、行政二者合一,以统治为核心理念的政治管理行为是作为政治的附属行为,公共性尚未得到充分自觉。此时的治理基本上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而很少具有公共利益的色彩;
(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神权论大行其道,最高统治者——君主或教皇被认为是神在人间的代表,政府权力来源于神,来源于最高统治者。权力的拥有者和行使者在欺压愚弄人民的同时,居高临下地统治着人民,防止人民起来反抗;
(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在古代社会,国家与社会领域的界限是模糊的,国家和社会高度融合。国家可以随时侵入社会,但社会力量对于政府的参与也往往缺乏制度化的渠道。国家与社会的界限不明导致国家权力的分化程度也比较低,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统揽于政府。政府职能一方面非常广泛,另一方面专业化程度低,这使得治理的效率非常低下;
(4)治理方法单一。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统治为核心理念的治理主要运用酷刑和宣传教化的手段。统治者一方面用残酷的刑罚威慑民众,另一方面用教化的手段用宗教或宗教化的思想禁锢民众。治理方法的单一从根本上说是古代治理中缺乏平等协商精神的结果。
13、(1)政治选举为公民选择自己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机构,从而为实现国家权力的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选举是使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联系的基本途径。由于国家权力的行使者只能是少数人,这样就导致了国家权力的所有者与行使者相互分离,并因而形成少数领导者和绝大多数被领导者的相互矛盾。选举制度则为解决这种相互分离和相互矛盾状况提供了根本的途径;
(2)政治选举为公民监督权力行使者,并在一定条件下更换权力行使者提供了重要途径。公民与国家权力行使者的这种委托关系,决定了权力行使者必须向全体公民负责。如果公民撤回对权力行使者的委托,那么权力行使者的存在、延续以及权力行使也就失去了合法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公民可通过民主程序重新选举产生新的符合自己意愿的权力行使者。这就要求权力行使者必须坚持为社会公众服务,时刻牢记对权力所有者负责的思想;
(3)政治选举是促进民意的形成、表达,并使公民民主意识得以提高的重要手段。国家的统治、社会的管理都必须以民意为依归。选举就是形成、表达民意的理想方式。同时,公民通过选举活动的参与,还可以增强民主意识。公民通过参与选举,不仅会对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产生明确的认识,而且还能增强其分析和判断政治现象、政治问题的能力,从而积极地参政、议政;
(4)政治选举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经济萧条、通货膨胀、政局不稳、集团利益冲突激烈等社会矛盾和社会危机是影响国家政治秩序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虽然解决矛盾或危机的方法很多,但在民主政治制度中,选举则是最根本的民主途径。通过选举,不仅可以使社会公众之间、社会公众与其代表之间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可以集思广益,对各种政策选择方案进行论证,从而为各种社会问题寻找到合理的能为人们所接受的解决方法。
14、社会监督的功能是指社会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的政治生活进行的监控和督察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政治功效和价值。一般来讲,社会监督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功能:
(1)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社会监督是遏制政治生活中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有效手段。腐败现象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本质就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使用,产生的危害则是相当严重的,腐败会扰乱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政府的管理效能,损害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影响政府的权威,直至危害社会的稳定以及政权的更迭。而社会监督是一种针对公共权力主体的无所不在的、严密的监控机制,这种机制使得权力主体的用权行为完全处于一种透明化的状态之下,没有滥用权力的条件和机会,从而体现了社会监督的预防功能。严格的社会监督,能有力地促使一切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用权。社会监督不仅具有外在的对权力主体在支配权力过程中各种行为的约束功能,而且还能通过把权力与责任联系在一起,建立起权力主体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权力主体必须承担行使权力的后果与责任,这样也促使了权力主体审慎地运用权力;
(2)社会监督的矫正功能。对权力主体的防范不可能天衣无缝,对其的约束也难以保证每一次权力运用都得当。但是社会监督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对不当或越轨的权力行为予以及时的矫正和补救。另外,通过社会监督还可以及时发现国家在管理机构、管理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缺陷,逐步完善整个政治体制的建构;
(3)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由于社会监督对滥用权力的行为及其责任者有要求国家对其进行法律制裁的权力,由此体现了社会监督的惩戒功能。当出现政治决策失误,决策执行过程中失职,或由于工作中的官僚主义等导致不良的后果时,社会公众有权要求追究发生事故的权力部门或公职人员的政治和法律责任,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有利于吸取教训,以儆效尤;
(4)社会监督的保健功能。社会监督的功能不仅在于它对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出现的弊病及时发现并进行有效的治疗,更重要的是通过全面监督,可以为民主政治的建康发展起到保健的作用。社会监督是推动一国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在一定意义上,一个社会的政治民主水平是与社会监督水平成正比的。社会监督既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有助于民主政治建设;
(5)社会监督的教育功能。社会监督不仅能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而且对监督者也是一种极好的民主教育和训练,通过参与监督,可以提高公民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素质。通过社会监督可以使社会公众的种种意见、批评和不满宣泄出来并要求执政者感知到和做出相应反应,真正体验到宪法所规定的自由民主权利,从而进一步激发公民意识和积极参政热情,也有助于实现政治认同。随着社会监督的有效实现,公民的政治责任感、政治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普遍提高,进而也必然提高自己的行为能力。随着公民监督行为能力的增强,他们也就更愿意参与政治,使自己的监督更有效、更有力度。
15、(1)个人主义原则。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它坚信社会生活中最具重要意义的是人类个体,而不是社会群体或集体组织。每个个体不仅具有同等的道德意义,而且具有独特的特性。自由的目标就是建立一种社会,使每个个人根据自己的判断尽其所能地去发展自己,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基于上述观点,自由主义确立了一种中立的原则,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机会做出他们自己的道德决定;它认为,人要得到自由的发展,不仅要排除人类活动的一切自然障碍,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排斥人为的干涉,而任其个人的本能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
(2)自由原则。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它在正义、平等、权威等价值选项中具有优越性。自由优先原则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之上:相信每个人都能够按其所愿做出自己的行动选择。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法律下的自由”;
(3)理性原则。自由主义坚信,世界具有其理性的结构,凭借人的理性能力和严格审慎的研究,可以揭示这种理性结构。它相信在大多数情况下,个人能够做出明智的判断,即对个人最为有利的判断。同时,它也鼓励每个独立自由的个体相信进步,相信人类有能力通过争论和交换意见来解决分歧而无需流血和战争;
(4)平等原则。自由主义相信平等,认为人生而平等,至少具有同等的道德价值性。这使它对平等权利采取认同态度,特别是对于“法律的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政治平等(一人一票,每票等值)给以大力支持。然而,基于个人才能和工作愿望各不相同这样的事实,自由主义并不同意社会平等或收入平等这样的观念。它更倾向于认可机会平等(给每个人以同样的比赛场地),认为那会给每个个人以同样平等的机会去实现他们不平等的潜能;
(5)宽容原则。自由主义还认为,宽容(容忍或允许持不同意见的人说话或行动)不仅是个人自由的保障,也是社会强大的手段。它相信,多元主义作为道德、文化和政治多样化的体现,是社会积极健康发展的条件和标志。它确保所有的观点都能够在自由思想的市场上得到检验,从而促进争论和智力的发展。此外,自由主义还倾向于认为,竞争观点和利益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和自然和谐的关系,它往往使各种相互矛盾冲突的观念大打折扣;
(6)同意原则。根据自由主义观点,权威和社会关系应该以同意或意愿为基础。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代议制和民主制。同样,社会组织和机构也是通过追求自我利益的个人自愿协议而形成的。所以,权威,无论是政府的权威,还是社会组织的权威,都来自下面,在任何时候都需要获得合法性基础;
(7)宪政主义原则。尽管自由主义认为政府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保护者,但是,它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具有反对个人自由、实施专制统治的危险。因此,自由主义倡导有限政府。同时认为,实行政府分权,在政府各制度之间实施制衡原则,确立保障个人权利的成文宪法来界定国家和个人的关系等等,是实现有限政府目标的基本途径。
16、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政治社会化就是政治文化的传播过程。那么,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是:
(1)家庭。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儿童时代的经历和影响对一个人一生的政治态度十分重要,而家庭正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在家庭环境中,上一代人通过日常生活把他们对世界、对社会的看法,对政治体系的态度,对政治事件的评价以及他们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政治感情,直接或间接地传授给下一代,使其初步学习和了解外部政治生活。许多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亲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意见影响着子女的态度和意见;积极参与家庭决策的青年人很可能到成年时在政治上也表现非常积极;专制家长式的家庭教育,有助于产生两种人:政治专断者和政治服从者;幼时家庭生活不完满、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成年后可能会成为一种社会反常人;家庭环境的“隔代遗传”可能会塑造一种保守性格;
(2)学校。学校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专门化的学习和训练场所,因而,是传播文化的专门机构,是系统化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一方面通过接受专门的文化知识和系统的政治教育,形成了对政治生活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在与同学和老师的相互关系中,初步体验了社会政治生活;
(3)大众传播工具。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工具是现代社会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在传播政治文化、形成共同的政治意识方面,而且在改造政治文化、引导社会政治方向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大众传播工具实现政治社会化职能主要通过两种方式:A通过新闻报导、舆论渲染等方式,吸引社会大众对问题的关注,以增强公众政治认知。B在宣传报导中直接宣传某种政治观念、政治价值和政治感情。大众传播工具不仅是信息沟通的桥梁,而且是改造政治文化的工具。一种新政治文化要上升成为社会的主体政治文化,必须通过广泛的大众传播。因此,谁掌握了大众传播工具,谁就拥有了政治文化的领导权;
(4)社会政治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如工会、职业协会、社团、政党、国家机关等,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们通过宣传自己组织的主张和信仰,吸纳新成员,使其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等方式,实现政治文化的传播。在所有的政治组织和机构中,政党是最重要的社会化途径。它通过宣传党的纲领、政策主张,影响社会大众的政治态度;通过发展新成员,使他们在党组织中受到社会化的培训;通过党的各项活动,来实现其成员和拥护者的政治参与;
(5)政治符号。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国歌、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因此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播作用;
(6)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承担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
17、(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任何社会的政治体系都有着其特定的政治取向模式,这就是政治文化。政治文化赋予政治体系以某种形式的合法性,而这一合法性支持正是政治系统有效运行的心理和观念基础。在传统社会,社会成员对政治系统正当性的信仰可能来自统治者的血缘世袭或宗教习俗,在这种社会形态中形成的政治文化常常带有明显的依附性特征,这种依附性反过来成为政治系统实现有效统治的基础;而在现代民主体制中,当权者的正当性则主要取决于他们在选举中是否获胜,他们在制定法律过程中是否遵守宪法程序,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形成的政治文化成为该体制进行有效统治的基础。可见,政治文化的性质直接决定着政治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2)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既然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取向,那么,它必然会对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在顺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除了被动地接受政府行动所施加的影响外,并不打算去影响政治过程,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只是政治系统的依附者。而在参与型政治文化环境中,人们能够获得必要的政治知识和信息,并利用各种机会介入政治事务。在这种政治文化中的公民,往往认为自己可以对政治过程发生某种程度的影响,并能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政治资源参与政治过程。可见,不同政治文化环境下人们的政治行为常常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3)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是政治发展的先导力量。政治变迁和发展总是与一个社会人们在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思想等层面的改变相伴随。政治文化的变革往往预示了社会变革的来临。另外,社会成员政治价值观念以及政治态度的分布,也决定着政治变迁和发展的方向和速率。
18、(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两种途径产生经济上的分配不公,进而引起政治不稳定。其一,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能创造出比传统社会更为平等的分配方式,但在短时期内,经济发展和增长很容易扩大贫富之间的差距。其二,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分配观念。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怀疑一些在传统社会中看来是顺乎自然的分配方式公正性,并且期望能有一种新的公正合理的分配方式出现;
(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当现代化加速体制转轨、社会关系调整和生活改善的步伐时,处于变革社会中的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以现代文明为背景的现代政治文化观念逐步传播,在同传统的政治文化观念的交汇与抗争中,传统的政治文化渐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萌生和成长。但是,不同政治文化的冲突和替代决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和实现,传统文化的解体并不意未着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成型,其间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复杂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旧价值观念发生激烈的冲突,并往往引发现实的政治冲突;
(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对社会的期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会急剧膨胀,甚至可能带来一场“期望革命”。与此同时,文化变迁使得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新兴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在无法通过制度化途径参与政治的情况下,往往采取暴力的方式来进入政治领域,这对政治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4)政府的执行危机。在后期现代化国家中,由于政府发展的过程往往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政府面对急剧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往往无力进行整合和管理,形成一个“弱政府”。政府的官员也在原有价值观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往往落入腐败的陷阱,这使得政府不稳定的情形更加严峻;
(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国际体系中的霸权国家或者试图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或者试图谋求势力范围,从而干预后期现代化国家的内政,这使得政治不稳定的局势更加复杂。
19、(1)秩序原则。政治文明意味着人类合作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它的根本原则就是秩序。这体现在政治上就是法治。作为一种法律价值的秩序,即法律秩序,它是人们行为的稳定的、可以预期的规范。它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法律规范秩序和法律社会秩序。法治是法律规范秩序和法律社会秩序的统一,它构成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
(2)自由原则。自由是政治中的基本价值之一,它体现在政治上有如下几个含义:(a)个人的自由权:包括诸如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通信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等等。需要指出的是,自由权是有限度的,每个人的自由必须以尊重他人的自由为限度。(b)有限政府。自由原则还要求实施有限政府。政府的有限性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方向,而其限度就在于人们的自由权利。政府不得以侵害人们的自由而为其行政的边界;
(3)平等原则。平等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之一,它与古代社会的等级形成尖锐的对立。平等原则在政治上有如下两上基本含义:(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民主。平等体现在政治生活中的集体决策时,就是民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利益关系和冲突日益复杂,体现着平等原则的民主是解决利益矛盾和冲突的根本机制。就此而言,民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
(4)宽容和理性精神。宽容和理性精神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实质。它包含如下内容:A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宽容和理性精神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仰,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容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要求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识。B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只有妥协才有可能取得双方共赢的结果。C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言论和行动责任。这就是一种理性的负责的态度,它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髓。
20、宪政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宪政的功能在于将政治文明转化成法律价值使之能够得到程序性保障,它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1)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政建设的根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内容十分广泛。但应看到,某些基本权利的细化和实施上仍然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宪政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宪法阶段,而应当在各种普通立法中体现基本权利;
(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在人大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对政府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并使之上升到宪法保障的高度。完善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真正作到“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使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实现政治法律化、制度化,体现出政治文明的内在题旨。另外,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罢免制度和质询制度以及人民代表的构成、职权也是完善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逐步推广直接选举、差额选举以及竞选人资格的逐步开放、罢免提议条件的逐步放底,是当前扩大人民民主的重要步骤。只有民主权利得以真正确立,公民的自由才可能得到保障,而两者的统一是在宪政的框架下才能实现的;
(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而宪政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
(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政权的组成,参与重大国策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也是宪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21、(1)经济市场化。在一个温饱不能保障的国家,在一个政府对社会主要资源即经济资源实行高度控制的国家,在一个连经济自由都无从谈起的国家,保障政治自由的民主宪政不可能得到成长;
(2)文化世俗化。在一个宗教观念主导人们思想,人们总在非理性地寻求和证明自己的“正统”,而把其他持有不同信念的人视为“异教狂徒”的地方,民主不能得到成长。
(3)政治文明化。在一个政治没有得到“驯服”的“自然状态”下,在一个动不动拔刀相见、崇尚武力的国度,民主也不能得到成长;在一个没有“给政治家和反对派以出路”的地方,民主转变也不会通过采用和平手段得到实现;
(4)政治领导人和执政党开明化。精英在政治转变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现代化和民主意识的政治领导人及执政党的存在,对于民主的和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三、复习考试重点辅导
根据中央电大期末复习指导意见,结合我校学员情况,对本期复习应考重点作如下分析辅导。第一章 政治与政治学
重点掌握:政治的含义:P14倒数第二段最后两行;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P12-14共四点。第二章 政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重点掌握: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P39-40共三点; 西方政治研究的基本特点:P48-50答传统学术时期、社会科学时期、激进批评时期的特点共三点; 政治研究的理论成果:P58共两点。
第三章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
重点掌握:权力:P67第二段1、2两行; 政治权力:P68第二段4、5、6行; 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P69共四点;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界限的界定:P64-66共三点; 权利及权利观念的变迁:P78第二段1、2、3、4、5、6、7行; 宪政体制下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P79-80答自由权、平等权、民主权共三个方面的内容; 政治权利的保障机制:P81-83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四章 国家与政府
重点掌握:“国家”的不同涵义:P86-87共四点; “政府”概念的不同理解:P93第一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P102第二段、P104倒数第二段; 国家结构形式:P104-106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
第五章 政党与社团
重点掌握:政党的定义P122第二段; 政党的基本功能P126-127共四点; 政党制度及政党政治P127-130共四种制度。第六章 政治秩序与治理
重点掌握:政治秩序的含义P145-146共三点; 政治合法性的含义P151第三段; 实现政治合法性的途径P157-158共三个方面; 治理的含义P160第二段,另外有三点; 治理模式的变化:从统治模式向善治模式的转变P164-165前者答四点,后者答四点。第七章 政治参与与监督
重点掌握:政治参与的含义P170倒数第三段的6、7、8、9行; 政治参与的特征P170-172共四点; 选举与选举制度的概念P178-179:前者在P178的最后一行和P179的第一行,后者在P179的第二段的1、2行; 选举的基本原则P180共四点; 监督、政治监督与社会监督P186第二段; 社会监督的机制和途径:机制在P187-189共四点,途径在P189-190共三种方式。
第八章 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
重点掌握:政治文化的含义P197倒数1、2、3、4行; 政治意识形态的含义P211倒数1、2、3行; 主要政治意识形态P215-234共五种; 政治社会化的含义P235-236三个方面。第九章 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
重点掌握:政治发展的含义P243最后一段;政治文明的含义P252第二段和第三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P253-254共四个原则; 宪政建设: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P256-257共四个方面的内容; 全球化的内涵P258共有四种解释。第十章 民主与民主化
重点掌握:民主的含义P267第一段倒数1、2、3、4行; 民主的价值P280-282包括自治、平等、权威三个方面; 现代民主理论模式P270-280共四个方面; 民主化的含义P289-290两行文字。
第五篇:(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简介
重庆理工大学简介
重庆理工大学始建于1940年,原隶属于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1999年划转到重庆市。历经近70年的建设,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较强的办学实力,以工为主,工、经、管、理、文、法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占地2200余亩,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900余人,教授、副教授450余人,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比例超过70%。学校另聘有兼职教授80余人(其中院士8人)。现有研究生及全日制本专科学生2万余人。
学校在保持学科传统优势与特色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形成了以工学、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科、人文学科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构架。目前,学校设有42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拥有1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4个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
在2005年教育部组织进行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我校获得“优秀”结论,2006年我校党委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