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论文

时间:2019-05-14 02:10: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形势与政策》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形势与政策》论文》。

第一篇:《形势与政策》论文

浅析大学生就业难之原因及其对策

摘要:阐述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现象,并从大学生和高校两个层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从政府、社会、学校和个人自身各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关键字:大学生 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介绍

如今,我国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而且每年的大学生就业问题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牵动着大众的神经。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性的话题。其实,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难,只是一个相对而暂时的难题。

二.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的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何在? 1.认识有误区(1)扩招惹的祸?

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的145万猛增至212万人,到2005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可能将突破340万,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一年紧过一年,到2014年,毕业生总人数突破为727万。于是,许多家长和学生抱怨:都是扩招惹的祸!

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虽已接近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15%的起点指标,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占总人口的5%左右,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50%以及从业人口中高学历比例1/3相比,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远未到过剩的程度,我国大学毕业生的饱和性失业是不存在的。

(2)高学历等于高就业能力?

这是目前我们社会的普遍误区。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学生和家长盲目追求高学历,误以为高学历等于高的工作能力。事实上,知识是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个体固定下来的概括的心理活动系统。二者的发展并不一致,知识与就业能力、学历与就业

能力之间不能划等号。

高等教育是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既可以是学术性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是职业性的专业教育。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过分偏重学术性专业教育的特点,因此这种教育下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出现知识与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能力,这些显然是相当一部分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毕业生所缺乏的。

2.缺少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目前,大多数高校学生缺乏职业生活方案,导致自我认识不足、定位不清楚、职业目标不明确、盲目择业等问题。零点指标数据与南方都市报联合发布的“2013~2014学年度在校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显示,大学生择业最看重的依然是薪资福利(41.9%),其次则是职业发展及培训机会(14.9%)和工作地点(13.8%)。由此可见,大学生没有树立好就业观,而把高收入、高地位视为择业的首要因素。

教育部对部分高校6 000多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显示,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高达66.67%,仅有6.37%和2.59%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而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愿去。可见毕业生就业难、人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相对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大企业和大公司而已,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则是绝对不足。

3.职业能力欠缺

职业能力重要包含三个方面:对自我/社会的认知、职业素质和专业技巧。从目前的职前培训市场来看,许多机构更多的集中于英语、计算机等单一职业技巧的培训,例如外语培训、IT培训等。通过这些技巧培训,受训者能够短时见效,满足用人单位的特别技巧请求。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求职者综合职业能力的请求不断进步,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越来越多的把眼力从对求职者单纯的专业技巧考核转向更能够反响求职者未来职业发展潜力的综合能力素质测评。而“大学生职业能力欠缺”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最不满意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形成了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就业鸿沟。因此,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就迫在眉睫。

4.高等教育本身存在问题

我国高校招生缺乏自主性,计划经济痕迹依然浓重,没有与市场“零距离”接触。首先,高校培养层次比例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各层次就业率与同期招生数层次结构呈反向,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大于求。其次,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结构存在问题。学科专业供求错位,专业设置趋同化、集中化,这样势必造成课程结构的僵化,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校不能以市场需要、知识结构需要为导向,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急需调整。第三,重学术教育轻职业教育。不管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靠拢。毕业生多数要走向生产第一线,而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和课程设置都偏重学术性,忽视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培养,学校教育与市场要求的严重脱节。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1.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强化自身素质。

(1)首先,大学毕业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大学生择业的过程中,素质高、能力强的大学生最有可能被录用。在校大学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以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

(2)其次,大学生要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就业形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

(3)再次,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1)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就业指导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学生。要通过多种情势、方法流传和普及职业方案理念,帮助高校学生尽早建立职业方案意识、竞争意识和自主择业意识,转变传统就业思想观念,采用积极有效的举动应对新变更;让学生学会将职业生活方案的理论与实践有效联合,客观认识自我、正确职业定位、科学方案未来、建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能力培训,化“被动就业”为“主动择业”,让大学生赢在职场起跑线,成为抢手的职场新人

(2)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

(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当鼓励大学生大胆创业。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并由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

(4)使专网远程面试和初选功效逐步完善,逐步部分代替现场的招聘会,特别是现场的大规模招聘会,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成本,进步大学生的就业信息的服务质量和实效。

3.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

(1)首先,政府应加快经济发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

(2)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不应该仅是社会现有岗位的竞争者,挤占就业机会,而更应该是新岗位的开拓者,为社会带来就业的机会。

(3)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予以特殊优惠。

4.社会(企业):用人单位树立科学的录用观念

(1)用消除就业歧视,应该减少过分注重工作经验等对大学生就业造成不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影响,企业在竞争过程中应树立有计划的人才储备观,同时杜绝学历高消费,避免造成人才浪费。并从企业长期效益出发,对刚毕

业的大学生进行职能培训,树立长远规划,和人才储备观念,既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又促进了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为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 对于就业难这一问题的个人看法

(一)高校就业工作是关系到我们国家安定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从学生自己,学校,政府三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就业难这个问题。

(二)毕业生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必然给学校施以压力和动力,学校只顾教育不管就业行不通了。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应由原来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主”转变为培养高、中、初各级人才和部分高技能劳动者并重,其中高职(专)学校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初级专门人才和高技能劳动者,防止社会人力资源供求的结构性失调。

(三)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应该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不应当把高收入,高地位作为首要因素,而应该把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的最佳结合作为我们就业的首要因素。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些,把就业当作职业发展历程的起点,应降低就业要求,先就业再择业。,不要过分计较短期内的利益得失,不要与别人盲目攀比。

参考文献:

[1]黄天责.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职业技术研究.2004(3).[2]张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分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3]孙秀华.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坛,2006,(6).[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2002]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 社,2002.[5]胡鞍钢.中国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2007,(3)

[6]胡修池,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7]陈岩松,赵瑞君.大学生就业指导[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

第二篇:形势与政策论文

正确认识当前两岸关系形势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趋向于和平发展的方向,本文先从认识台湾的局势开始,进而认识当前的两岸关系已经入巩固深化时期、两岸的交流局面持续深入拓展以及两岸政治对话进展仍然缓慢,最后认识对十八大报告中关于两岸关系的报告。

关键字 两岸关系 形势 台湾局势 十八大

一、当前台湾政局

尽管马英九在2012 年年初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成功连任,国民党也在“立法委员”选举中赢得超过半数的席次,然而从今年台湾政局的发展形势来观察,执政的国民党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 优势,执政党面临非常被动的境地。蓝绿恶斗的政治生态环境并没有任何的改变。在两岸层面,随着马英九的连任成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局面得以维系,两岸关系进入不断巩固与深化的新时期。从今年两岸关系发展的综合情况来观察,总体上继续保持着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两岸各界的大交流、大合作都在持续有序地进行,这充分说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蓝绿恶斗一直是台湾政治的重要特征,从2012 年台湾政局的发展来看,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束后,蓝绿恶斗的情形并未改变,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一局面已严重伤及台湾政局的稳定,不但造成台湾政治运行的空转,而且也对国民党的施政及效率都产生很大的负面伤害。今年,蓝绿恶斗主要是围绕一系列议题的攻防来展开,诸如在美国牛肉进口、油电双涨、证所税改革、陈水扁特敕等议题进行,蓝绿可谓是全面上演激烈的攻防大战。国牛肉进口问题事实上,不只是美牛事件,包括油电双涨、证所税改革等议题,蓝绿双方都展开了激烈的政治攻防。除了上述施政议题之外,蓝绿双方的恶斗范围相当广泛。在全世界都因欧债危机,从拼经济转向救经济时,台湾政治却在大选后更进一步空转、虚耗,走向蓝绿恶斗的自杀式斗争,这对于台湾而言,其负面代价与伤害将无法评估和预料。

二、两岸关系

(一)两岸关系进入巩固深化时期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总体状况表明,两岸关系无疑已进入巩固与深化的新时期。从今年大陆领导人以及对台工作部门负责人的讲话内容来观察,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束后,大陆对台工作重点转到巩固深化既有成果、争取民心、全面夯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上来。今年2月底3月初,对台工作工作会议提出了今年对台工作的总目标:以持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主题,以深入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为主线,进一步扎实有效做好各项对台工作,进一步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创造有利条件。3 月正由开创期进入巩固深化期,要持续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取得更加扎实、更加丰硕的成果。3 月15 日,中台办、国台办主任王毅在腾冲会议上提出四个具体目标:巩固两岸政治互信基础,深化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共同认知;巩固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成果,深化互利合作;巩固两岸各界大交流局面,深化文化教育领域交流;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深化两岸同胞的感情融合。这些表明,新时期的对台工作将以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重点。3 月22 日,胡锦涛总书记会见吴伯雄荣誉主席时,双方就如何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了意见,并取得了重要共识。首先是明确两岸关系发展方向,均同意要珍惜与巩固来之不易和平发展局面,把和平发展的根基扎得更牢固;其次要探讨两岸定位问题,重申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原则立场,就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形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和表述;第三是沟通了两岸协商议题,同意推进两岸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并就两岸民众关心的问题继续进行磋商。“胡吴会”对于国共两党统一认识,携手促进两岸关系在正确路线上良性互动意义重大,因而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在6 月份举办的第四届海峡论坛上,王毅主任又宣布了包括放宽台生及其他台湾居民在大陆就业的相关政 策、进一步为台胞往来大陆和在大陆居留、生活提供便利的相关政策以及台湾居民可以在大陆高校申请教师资格证的相关政策等等。事实上,从今年的两岸关系发展状况来观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在总体上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势头,这是值得高度肯定的。3月22 日,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访问北京,与胡锦涛总书记举行了会晤,充分说明国共平台的运转相当良好,这对于未来四年两岸关系继续保持和平发展的势头至关重要。4 月31日,尚未正式就职的台湾地区副领导人吴敦义率团参加2012 年博鳌亚洲论坛,并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举行了会晤,双方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都寄以厚望。5 月20 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其连任就职的演讲中,也对过来四年的两岸关系发展予以很高的肯定,他表示未来四年,两岸要开拓新的合作领域,继续巩固和平、扩大繁荣、深化互信,并强调要为两岸和平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等等。而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已确定在7 月份召开。上述情况都说明目前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继续维持。

(二)两岸交流局面持续深入拓展

今年,两岸关系在总体上继续保持着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两岸各界的大交流、大合作都在持续正常地进行。两岸在经贸领域的交流合作进展相当神速。今年2 月,福建漳州台商投资区获国务院正式批准,要求把台商投资区建设成为海峡两岸产业深度对接的集中区域、海峡两岸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这无疑为广大台商前进海西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而同一时期,台湾方面正式公布陆资赴台投资原则,参与台湾公共项目增至25 项,此举使陆资参与的总项目达到54% 的比例。而在第四次海峡论坛举办期间,4 家大陆银行宣布未来3 至4 年内将再为台湾企业提供6 千亿的融资额度,这是对台资企业,包括台资中小企业更大力度的一个支援。此外,两岸在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后续相关谈判中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两岸民间及人员交流更是蓬勃发展。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不断增多,今年4 月28 日,大陆又新增了天津、重庆、南京、杭州、广州、成都等6 个城市赴台个人游试点。到今年年底包括福州、深圳等在内的其他4 个城市也将列入个人游的试点城市之列。6 月,为期一周、由两岸68 家有关机构和社会团体共同举办的第四届海峡论坛在厦门开幕,海峡论坛作为两岸基层民众大交流的重要舞台,已成为两岸民间交流的盛事,成为两岸之间参与人数最多、范围最广的交流盛会。今年,大陆各省市继续组团赴台采访,两岸各专业领域的交流合作持续开展。此外,两岸业者还签署了冷链合作协议,谋划联手进军全球市场,这对于推动两岸相关产业的合作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两岸政治对话进展仍然缓慢

尽管马英九已无连任压力,但在马英九在第二任期内,两岸启动政治对话的可能性仍然较低。由于当前整个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前景还不明朗,特别是在美国尚未完全摆脱危机、欧债危机仍然持续恶化、日本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马当局最急迫的任务无疑是台湾经济发展以及民生方面议题的巨大挑战。马英九在其连任就职的演讲中,也表示未来将把施政的重点放在台湾经济发展上,这也说明未来几年,由于面临巨大的内部民怨之压力,特别是在目前马英九民意支持度相对较低的情况下,马在推动两岸政 治对话方面的意愿自然不高。另一方面,从总体上来看,尽管过去几年两岸关系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突 破,两岸关系的互信基础有所积累,但两岸关系的互信基础仍然远远不足,毕竟过去四年的时间太短暂,两岸社会和民众仍然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进行交流与沟通。事实上,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台湾执政当 局在施政上出现了一系列失误,民意的强烈反弹无疑使马英九当局在处理两岸政治议题上的力度受到很 大的牵制。尽管如此,只要两岸双方努力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并积极为两岸未来破解政治难题不断创造条件,两岸未来进行政治对话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从的情形来观察,马英九在第二任期内,希望在稳住两岸关系发展的同时,迫切希望大幅提升美台关系等对外关系发展。今年,大陆针对岛内政局的变化,在对台战略方面提出了要不断巩固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要求。一方面,大陆继续与执政的国民党方面加强沟通与交流,不断累积互信基础,深化两岸的共识与合作,为两岸各项交流活动的持续开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大陆方面也对民进党的政策采取了越来越主动与积极作为的措施,至少在一些问题上的做法明显有所调整。5 月中旬,国台办发言人公开表示,愿在两岸政治对话的进程中就双方关心的问题,包括人权、法治等问题平等交换意见,以增进彼此了解。这一说法在大陆对台发言中尚属首次,充分表明大陆愿意积极正面回应台湾同胞对这类问题的关心,受到舆论的肯定。三、十八大报告推进祖国统一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我们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大陆和台湾虽然尚未统一,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国家领土和主权从未分割、也不容分割。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认同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

我们要持续推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密切人民往来,融洽同胞感情。促进平等协商,加强制度建设。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

我们要努力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理应相互关爱信赖,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共同享有发展成果。凡是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共同福祉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做好。我们要切实保护台湾同胞权益,团结台湾同胞维护好、建设好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我们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图谋。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台独”分裂行径损害两岸同胞共同利益,必然走向彻底失败。

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努力,就一定能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参考文献:1.《特别关注》2012年第九期;

2.新华网;

3.搜狐新闻;

4.《时事报告》2012年;

5.《两岸关系》2012年。

第三篇:形势与政策论文

和谐社会需要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

——住房问题

摘要:如今我国居民的住房问题已经成为和谐社会需要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房价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浪随波而起,扶摇直上。当前国内的高房价与收入差距的拉大密切相关,其实,住房本身是社会大众的基本生活必需品,具有公共品的特性,从而不能简单地放任市场机制来加以配置。在此,我们只知道大部分人买不起房子,但我们更需要的是了解房价增高的原因所在,配合国家的相应有效策略的实施,这样才能确保民生的稳定,才能促进社会的繁荣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词:民生

住房

贫富差距

原因

措施和政策

引言:住房乃民生之要,住有所居是每个家庭的殷切期盼。近年来,很多地方出现了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现象,高房价成为时刻牵动人们神经、影响和谐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问题。近年来,普通老百姓买不起房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政府一直在想方设法地稳定房价,但效果甚微。房价的急速上涨已经成为笼罩在社会大众心头的巨大阴影,这个问题是如何产生的?我们怎样认识它?让我们仔细地分析一下。

一.中国居民的住房情况

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近日对中国20个城市居民的住房状况进行了分析,其调查结果如下:

城市居民目前住得怎样? 从CMMS调查所涉及的范围来讲,20城市居民以居住楼房为主,87.7%的家庭住房为无电梯式楼房,只有3.7%的家庭住在有电梯的楼房里,还有8.2%的住在平房,另有一小部分处于卫生间或厨房共享的合住状态。由于房改的不断深入,目前居民住房私有化比例已达59.3%,超过半数;18.2%向房管所租用房屋;11.5%租住单位的房子。住房面积多数在40-80平方米之间。

多少都市人准备买房? 据调查,五年内准备购房的都市人占调查城市总体的21.9%,其中以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为主,预购面积在70-150平方米之间,可承受价格以每平方米1000-2000元为主体,辅之以每平方米500 -1000元及2000-3000元的价格。购房资金将主要来源于家庭储蓄,政府及银行贷款也占据一定比例。

有了产权房,还会买房吗? 数据显示,调查总体中59.3%的家庭拥有住房产权,住房面积在20-80平方米不等,其中以居住面积在50-80平方米所占比例最高,20-50平方米居住面积位居其次。还有小部分家庭或个人从单位或私人处租房。

那么,是不是只有这一小部分的租房者才是房产预购对象呢? 其实并不尽然。在已拥有产权房的家庭中,23.3%预计在五年内购房,20.1%预计明年购房,商品房及经济适用房仍占预购主导地位。从数据看,无产权房家庭主要希望购买80平方米以下的房子,属一期置业,解决生活问题;而已拥有产权房的家庭则希望买更大的房子,属二期置业,改善生活质量。有产权房家庭计划5年内购房的比例远远高于计划1年或2年内购房的比例,尤其是对大面积住房的购买。而计划1年内购房的比例也高于计划2年购房的比例,说明购房群体要么已持币在手,有比较具体的购买计划,要么准备一个较长时间的资金积累,再进行置业大投入,使生活质量彻底改观。另外,在商品房预购群体中,有产权房的家庭预购比例达55.6 %,远远高于其他住房群体,预购面积以81-100平方米的需求为最高,达30.5%;而在100-150平方米的预购群体中,拥有产权房的家庭预购比例高达62.3%,市场潜力非常可观。

购房者是些什么样的人? 数据显示,25-34岁的人占购房人群的36%,位居榜首;而35 -44岁的人群比例为20.3%,位居第二。总体购房人群以中学以上学历为主流,半数以上为全职工作者,重点分布于贸易、制造业、政府机关及教育文化领域,以制造业职工、中级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业职员、公司中级经理居多,辅之以其他行业人士,月薪在1000 -2000元范围内为主体购房者。目前,中国的家庭结构以三口之家或四口之家为主,购房计划多数定位在商品房及经济适用房,分别占预购比例的42.7%和39.2 %;预购面积在70-150平方米不等,以80-100平方米的需求量最同。家庭月收入在1000-4000元的为主要房屋预购者。

对购房的承受力有多大? 房地产业区域性差异很大,但房价与区域性平均收益的比例却基本类似。比如北京的房价与其他各大城市相比持续居高不下,市内一般地段也要6000元以上一平方米,若按2成20年按揭付款额大致要在2000元左右。与总体家庭收入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北京地区预购家庭月收入集中在1000-3500元范围内,占预购总体的 64.4%,月收入3500-6000元的占16.7%,6000元以上的仅占5.6 %。从居民对房价的期望值曲线上可以明显看出,期望值与市场价差距甚远。另外,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量入为出,还不习惯去花将来的钱,加之银行贷款手续繁杂,担保条件较苛刻,还款制度不够完善,更阻碍了国人消费观念的尽快更新。从预购房屋的资金来源上看,希望使用家庭存款的占68.6%,希望政府贷款的占31.1%,希望银行贷款的占15.5%,希望跟亲戚朋友借的占12.2%。近七成的家庭可望用自有资金买房,近三成的人希望得到政府资助,只有一成半的人愿意办理银行贷款。

谁更急于买房? 中国人喜欢居有定所,不尚迁徒。据调查,认为“只有真正拥有自己的房子,才会觉得稳定和可靠”的,占总体调查人口的75.6 %。可见房子在国人的心目中是何等重要。从预购房者的人群结构来看,商业、服务业一般职工占预购总体的11.5%,居第二位,而这其中60.1%的预购者介于21-35岁之间;制造业职工占预购总体的12.8%,居首位,这其中46.5%的预购者介于21-35岁之间;而中级公司经理介于21-35岁的预购比例也超过了60%。由此可见,市场的重心在年轻一族。这一组人群中,63.6%为已婚,其中介于21-35岁的占43.7%,介于36-45岁的占30.4%;34.7%为独身,其中66.1%介于21-35 岁之间,仅有1.4%介于36-45岁之间。从预购房者的年龄结构、职业特征及婚姻状况看,已婚的中、初级工作者构成预购主体,而年轻的单身族也是这一购房群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应该说,21-45岁之间的人群对购房最有兴趣,他们希望的房屋类型仍然是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面积介于50-150平方米之间,最好单价在3000元以下,愿意花3000-4000元/平方米购房的也占据一定的比例。这一预期和市场价格的差距低于调查总体对房价的预期与真正市场行情的差距。调查总体对每平方米的价格预期如下:500 -1000元/平方米的占22.9%;1000-2000元/平方米的占32%; 2000-3000元/平方米的占19.6%;而6000元以上/平方米的仅占 1.3%。可以看出,国人对房价的承受能力与实际的市场情况大相径庭。

现在的中国绝大部分城市还有很多人一家挤在十几平方的小房子里,也有很多富人拥有不止一处的房产。当今中国怎样在这个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的社会里达到一种平衡似乎是一个无法协调的世界难题。二.出现住房问题的原因

拥有一个自己的家是中国人传统观念中的最重要的事,但是现在的中国有无数的家庭面临着即将拆迁却有没有钱买房的尴尬局面。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

1、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

从01年到07年一季度,全国平均房价由2000元/平方米快速升至3500元/平方米,增速最高的05年曾达到20%。房价的上涨有不同因素的影响。

以2007年为例,由于流动性过剩、土地购买价格和开发建设成本上涨较快、对房价上涨的预期和房地产投资性比例提高及住房有效供应不足等原因,全国商品房价格普遍加速上扬。1至4月,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涨幅还在5%至6%之间徘徊,进入5月,涨幅升到6%以上,6月涨幅突破7%,8月上涨8.2%,10月上涨9.5%,11和12月连续两个月涨幅高达10.5%。虽然局部地区房价在年底出现一定的回调和振荡,房价环比涨幅开始下降,但整体上仍在高位运行。

2007年一至三季度,地价上涨也过快。导致土地资源过快、过度向资金实力雄厚的大型房地产企业及上市公司集中。

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加快,但商品住房市场有效供应不足,中小套型住房供不应求。

2007年,商品住宅投资大幅度的增长,并没有缓解市场供不应求的矛盾。

商品住房市场有效供应不足,一与一些开发商取得土地后没有按期开发有关;二与二手房交易和租赁市场不活跃有关;三与调整供应结构缓慢有关。

开发用地,形成有效商品房市场供应的不足一半,一半以上的还未动工开发。

二手房交易市场和租赁市场不活跃,也是造成住房市场有效供应不足的重要原因。据40个重点城市2007年1-12月统计数据,二手住房成交总面积同比增长10.92%,低于新建商品住房登记销售面积同比增长近14个百分点;二手住房成交面积与新建商品住房登记销售面积的比例为40%。租赁住房是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外来人口、年轻人和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希望选择的一种重要居住方式。但是,我国目前租赁市场也明显滞后。不少拥有两套以上住房的家庭,住房闲置,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不利于改变目前住房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

3、中等及中等偏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凸现

目前,这部分家庭享受保障性住房资格不够,商品住房价格支付不起,二手房选择的余地有限,政府还缺少有效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在房价较高、涨幅较快的大中城市,此矛盾十分突出,应该引起政府和市场的高度重视。

2006年以来,一些房价涨幅较快的城市,通过发展限价商品房和经济租用房等办法,帮助解决了部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但同时也要看到,各地的经济发展和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差异很大,要把低收入家庭全部纳入住房保障体系,需要增加大量的资金投入;经济适用房建设也需要投入相当数量的公共资源。当前,政府应当首先将有限的资金和土地资源给予最需要支持和补贴的低收入保障家庭。对于中等及中等偏低收入的家庭,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解决他们的住房难问题;更需要政府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通过金融、财税等政策的支持,鼓励通过市场,包括二手房交易和租赁市场,逐步形成适度、多样、梯次供应和消费模式,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

三.住房问题的解决办法 解决问题方法如下:

1.降低灰色成本,公开真实成本,限定最大利润。摸底利于楼市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最根本的是要调节地方政府、开发商和购房者三者之间的利益。从这个角度看,目前的思路应该有二:一是摸底调查房地产开发成本,也就是开发商的成本;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应该主动公开财政收入、土地出让收入、房地产税费等内容,这样才能回应开发商和购房者的关切,才有可能真正揭开房价的成本构成,促使房产企业在公开透明的房产市场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2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该是引导进入到一个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轨道。坚决控制不合理的买房需求,比如说投机性的买房需求,我本来应该是产业投资的钱,几个亿十几个亿,拿来买几栋楼,个人觉得这几栋楼如果每年都能涨一些,比我建一个工厂要容易得多,所以很多人是这种心态。对于这些买房者确实要控制,不控制的话,整个房地产市场是稳定不下来的。包括国外来的赊欠,如果有的话,对他们炒房也要坚决打击。控制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在全国推行买房身份证实名制,规定一张身份证购买的房产最多不能超过3个。炒房大大增加了买房子的需求,从而推高了房价,限制单个人买房产的数量,可以大大减少炒房产生的买房子的需求,从而降低了房价。此外如果国家能出台一项政策,房屋自购买之日起20年内不准入市交易,经济适用房永远不能上市交易,只能由政府回购等政策,则完全可以抑制现有的房价不正常上涨现象,限制房屋的投资行为,真正体现住房的实用效果。有人没房住,有人住二、三套房,还有人出租好几套房。建议征收房产税,调节住房平衡,对两套房以上持有者征税。3要努力加快住房建设,要增加有效供给,特别是增加高品质的住房供给。讨论房价只有在供给快速增长的前提下才有意义。因为这个时间,大家真正是有一些产品来供你改善居住。否则的话,没有这个供给,光讨论房价,房价再低没有任何意义,有价无市的话,房价低和高都没有意义。所以这方面都要下工夫,在这方面可能政策特别需要着力,而且涉及的方面是比较多的。包括怎么样更快地、更好地推进城镇化的问题,包括城市供地的保障问题,包括城市政府在户籍制度方面,在公共产品提供覆盖范围方面,怎么样能够扩大,能够覆盖这些非户籍人口的群体等等。所以在这些方面,很多工作需要做,但是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是更重要的。

5在全国推行廉价租房制度,政府带领房地产企业建设一批中小户型的廉租房住宅小区,由政府规定廉租房的租金,租金的价格最好根据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的地区差异分别制定。用 “租”代替“买”,让很多一辈子都买不起房的人能有房住。另外,对于和政府一起建设廉租房住宅小区的房地产企业,政府最好能在廉租房住宅小区项目上给予房地产企业税收上的优惠。

5房价的高涨,信贷资金被挪用进入股市楼市的现象也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为有效防止贷款挪用,保证信贷资金真正进入实体经济,国家对于固定资产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和项目融资应该进行规范。

6: 90%的房子面积在80平方以下。采取房屋收税的办法,人均30方不收税,超过的收税,象个人所得税一样,超过越多税收越大,完全能按对富人多交税,将多收的税给予无房住的平民以补助,以富带贫,和睦相处.国之兴旺.总结:中国地方虽大,可人太多,可利用资源太少,单靠国家的政策来严格控制房价我认为不太现实。购房者,无论是有钱人还是普通百姓,从自身上首先一定要端正购房心态,不要一味地追求奢华或想着靠炒房来赚钱,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离不开稳定的民生,而民生不是靠条令的条条框框来稳定的,而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互帮互助,互相着想。如果我们能做到这点,再配合国家有效政策的实施,相信不久我们的生活质量一定会普遍提高,“住者有其房”这一理想也一定会实现。

第四篇:形势与政策论文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摘要】周边环境安全是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的问题,一个国家只有保证周围环境安全才能做到和平稳定发展,当前世界大环境下的中国面临着安全环境机遇和挑战并存,同时也有着许多不容忽视的显示挑战与潜在危机。认清现状,加强周围环境安全防御,是中国外交上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外交,稳定

近年来,中国与邻国发生了一系列的摩擦和纠纷,并出现了一些不利于中国的声音,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印度数次向有争议的地区出兵;南海问题上,越南、菲律宾不断试图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宣示其对所占领岛的“主权”;而日本方面对钓鱼岛主权的虎视眈眈也不容我们忽视等等。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如何?有哪些不利因素?而我们又应该采取什么策略?对我们大学生又有什么启示?

一、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中国周边安全面临着两种因素,一种是与中国友好和平的有利因素,一种是对我国造成威胁的不利因素。

随着中国经济与军事能力的发展,综合实力的提升,国际影响力也变得越来越大,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我们的经济和军事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和保障,也为中国人民的和平安乐提供了非常有利的保障。而伴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也使得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的打击和抵制愈演愈烈。中美关系对我国的发展有着综合的影响,中美在东比亚、东海和南海及中亚地区的战略碰撞难以避免,而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更会影响我国周边环境的稳定。朝鲜半岛局势的不稳定,很有可能会为以后中国周边环境的安全埋下重大的隐患。中日关系围绕钓鱼岛的争端及海上划界问题而展开,一旦引起冲突,势必会对全局的影响较大。而2014年频频出事的南海区域,更是中国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南海之争不仅是国家与国家的冲突,更决定了资源的流向,如果中国没有充分的准备,大力发展海军,没有响应的军事实力,一旦南海问题爆发,后果不堪设想。

二、改善中国周边环境应采取的策略

中国的主要外交政策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们要在维护主权的同时,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保持和发展同周边各国的友好关系。只要中国能积极稳妥的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国的发展就会建立在和平的周边环境中。

在保证了一个友好的环境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提高军事实力,在各种战争结果和我国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强大的军事实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无论在什么时候,没有强大的国防和军事实力做后盾,我们的国家安全就不能得到保障。尽管我国的综合实力大大加强,但是强大的国防力量对国家安全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不光要提升自己的能力,更要加强与美日等国的政治经济联系,建立利益共存的格局,互相牵制,才能使这些大国不在找中国的麻烦。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增强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信任,为促进全球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一份努力。

三、对于我们大学生的启示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我国的文化传承,也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的理念。作为大学生,我们要继承这种民族精神,将国家的兴衰和自身发展有机结合。要认识到唯有国家强大富强,我们的权益才能不受侵犯,才能更好地使自身得到发展。我认为,大学生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团结在党的周围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历史和实践证明:一个国家没有一个强大的领导,是没有没有凝聚力的,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唯有团结在党的领导下才能众志成城,形成强而有力的战斗堡垒。特别是在一些特别时期,面对一些敌对势力的造谣,我们唯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分清当前的敌我形势,克服困难,守护祖国疆域。

2、要树立海权意识

我国海域面积共约470万平方千米,比接近陆地面积的二分之一。在我国,海洋资源极其丰富且大多未开采,例如南海就拥有庞大的油气资源,被称为“第二波斯湾”。由于我国大陆文明的一些影响,历史上我国对海洋的开发和研究相对西欧的海洋文明国家是落后的。这也导致我们对海权重视不足,认识不够。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积极地学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我国涉及海洋的法律法规,树立好海权意识。特别在近期,菲律宾和越南在南海问题上不断挑衅与日本在冲之鸟礁和钓鱼岛问题上的无理举动,我们都要正确认清其的本质是侵犯我国国家主权,应该据理力争,寸步不让,维护好国家的利益。

3、认真学习

21世纪是科技的世纪,是知识的世纪。我国现在正在大力推行国防现代化和军队现代化,努力提高单兵作战水平。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知识,依靠技术。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作为大学生,我们是民族的未来,我们更应该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掌握最先进的科技技术,用知识武装自己。我们唯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适应国家国防的需求,才能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才能威慑敌对势力。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

4、做好宣传工作

军队建设离不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三大战役的淮海战役中,我党60万军队以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国民党80万的飞机坦克,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这场胜利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人民群众用独轮小车推出的胜利。

作为大学生,我们不仅仅关心国家大事,还要将正确的信息和思想传递给周边的家人、朋友和同学,让更多人了解、支持、投身我国的国防建设。“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唯有全国上下同心,国家才能形成合力,方能不受侵辱。

第五篇: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民生问题

从古至今,民生都是老百姓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这关系着人民群众生活的许多方面和自身利益。民生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民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充分强调了民生问题的重要性。狭义上的民生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民生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住房,就业,养老,医疗,食品安全,教育公平问题,收入差距和贫富悬殊,房地产调控,环境污染等问题都和民生息息相关。如何改善民生,解决好关系到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也是对国家领导人,对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一种考验。当前,民生问题面临很大困难,国家也一直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去年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提出了“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八大报告还提到,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我们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当前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于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承诺是国家关心人民群众民生问题的一个表现,国家决心解决民生问题,维护老百姓的根本利益。教育、就业、社会保障体系等关系到民众切身利益的是当前改善民生的几大内容。只有完美地解决好这些棘手的问题,人民的基本生活才能更上一个台阶。除此之外,在物质生活得到提升的同时,人民的精神生活也要得到提高,要让人民生活的更加有尊严。这就要我国加快完善和制定关于民生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国家更加民主,民众生活才能更加幸福。关注民生,应该要通过相关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来实现。要通过相关的制度安排,把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上升到法律层面。

今年“两会”召开,社会各界对于两会都有着很大的关注。它不仅是关乎国家的大事,也和每一位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为这关系着国家领导人等执政人员的换届。新一届的领导人是否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富强,解决好当前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都是人民所关注的问题。“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两会”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党中央,“两会”代表是代表着广大选民的一种利益的,代表着选民在召开两会期间,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选民们自己的意见和要求。代表虽然来自各行各业,关注点也各有侧重,但大家的愿望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期待“两会”能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切实改善。两会确定了国家领导人和国务院总理等的人选。在总理记者见面会上,记者们提出了许多当前我国所出现的一系列民生问题。总理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回答。对于是否能够确实解决这些问题,在接下来的五年内,我们会看到结果。解决民生问题面临很大的困难。

当前我国人口多,人口基数大,解决民生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发展经济是当前的主流。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才能得到提升。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解决民生问题有着很大帮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发展较快,中东部总体较缓慢。所以必须解决好经济发展的问题。当前我国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土地沙漠化,耕地减少。这些问题一直难以得到解决。基于此,人民群众对于生活不是很满意。老百姓担心自己的生活环境,而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顾环境的破坏。这也是官民不和的原因之一。官员只知道要达到什么指标的GDP,但是却在破坏我们美丽的家园。没有了适宜的生活环境,再高的GDP又有何用。解决好这个问题很困难。所以就需要国家出面。我认为应该尽快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法律法规,这样可以遏制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不和谐的现象。

当前我国所要迫切解决的民生问题有很多,比如合理调节收入分配,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来解决就业问题,建立和完善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重视三农问题,搞好城镇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等等。对于我国所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说医疗,住房,食品安全,水资源,空气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棘手问题,除了要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之外,我认为人民群众应该提高意识,从自身做起,对于关系到我们自身安全的民生问题都该负起责任,监督好我们每一个人,为了我们共同生活的环境,付出自己的一份力。

下载《形势与政策》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形势与政策》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形势与政策论文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摘要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快发展使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界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富。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和......

    形势与政策论文

    举例说明我国未来调结构的方向和措施 1调整结构的含义2事例3调整结构面临的困难及如何应对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在全球经济的今天,我国难免遭受到了不少的影响,社会热点问题不......

    形势与政策论文[模版]

    《形势与政策》论文 题目: 专业:生物工程 姓名:杨婷 时间: 1209034228 程航 1209034223 肖艳玉1209034131 2014年5月 《论昆明火车站恐怖袭击》论昆明火车站恐怖袭击 摘要:201......

    形势与政策论文

    认识中国发展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大旗,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一系列战略谋划和决策部署。习近平同志多次就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发表重要讲话......

    形势与政策论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 题目: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对外政策 姓 名: 所在系别: 专业班级: 学 号: 日期: 2011 年11月29日 新中国外交工作成就卓著。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 1989 年以来,我国党......

    形势与政策论文

    机电工程学院 形势与政策课学期论文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2010年 12 月 22 日 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共......

    2011形势与政策论文

    浅析中东局势变化与发展 一、中东北非局势的始末: “中东”地理上是非洲东北部与亚洲大陆西南部的地区。北非位于北回归线两侧,通常包括苏丹、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

    形势与政策论文

    展望宏观经济变化,适应全球经济潮流 (字数:2535 (系)专业:—————— 班级:——————姓名:—————学号:————) 屈指算来,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已于两年。时至今日,国际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