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量核实报告提纲

时间:2019-05-14 02:31: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储量核实报告提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储量核实报告提纲》。

第一篇:储量核实报告提纲

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

一、对核实报告的认识:

1.编写核实报告依据的主要规范、规定:

①编写核实报告应依据《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 0205-2002)》; ②《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 0033-2002)》; ③《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国土资发〔2007〕26号)及其附录《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提纲》。

2.核实报告内容:

①总内容:

核实报告应包括勘查报告有关内容及矿山实际内容,是集勘查、闭坑报告及资源储量管理为一体的地质报告。

②说明资源储量:

因为有保有资源储量,故与其相关的、经勘查的、主要是推测的矿床

内、外部条件均应进行说明。

因为矿床已开采,与资源储量有关的实际的(也是重要的)内、外部

条件应进行说明。

③资源储量管理:核实报告反映了资源储量管理及地质专业两方面内容,其中反映了资源储量管理方面的内容是“硬指标”,如目的任务、矿业权设置及资源储量变化等。

3.核实报告关键

核实报告关键是资源储量,采空区资源储量要实测,资源储量要重新

估算(动用块段)。

4.核实报告文字

核实报告应内容翔实、文字简练。叙述实际的、结论性的内容。

二、编制核实报告经常出现的问题

(一)报告封面及扉页

1.报告封面:

①核实报告报告名称为《××省(市、自治区)××县(市、自治县)××矿区(矿床)××矿段××矿(矿种)资源储量核实报告》报告。注意报告名称中不能有企业名称。

②报告落款单位为矿业权人(与采矿一致),不是报告编写单位。落款时间要比资源储量估算结果截至时

间早。2.报告扉页:

报告扉页,将报告提交单位(矿业权人)及主要负责人放在报告编写单位及有关内容之前。加盖各单位及

主要负责人公章。

(二)摘要

依据国土资发〔2007〕68号文 “各类资源储量报告均应在报告的正文开头加附不超过400字的文字摘要,主要内容应包括勘查区(矿区)地理区位、面积、勘查单位、工作时间、主要工作量、勘查(核实)投入、地质矿产特征、基本认识及主要成果、主要结论、主要建议等。”,补充摘要。

(三)核实报告具体内容

1.第一章 前言

⑴目的任务:

本节叙述编制本报告的目的,如转让、改制、上市融资、办理采矿许可证等及委托单位、编制单位等有关情况。列述本次编制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的任务。注意:本节的目的中应写甲方的目的。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不写甲方的目的,而写方的目的。

⑵位置、交通

本小节简述矿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地理坐标(经纬度×°×′×″)、矿区长、宽、面积,矿区至邻近主要城市或交通枢纽的距离及公路、铁路交通线等。

增加矿业权设置。

注意:地理坐标是矿业权的经纬度范围,不要写矿区中心点坐标;交通要写由矿区有什么道路通到附近的公路、铁路;

资源储量估算范围不是各个矿体的范围,而是全部矿体包括证实的无

矿部分;

经常未说明采矿许可范围内、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外是什么;

经常不说明资源储量估算标高、面积、拐点坐标等。

⑶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本小节简述本区的地形、海拔标高、地貌、河流等,气候、降水量、蒸发量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及本区国民经济状况等。

注意:有的核实报告经常按核实报告提纲要求而不写本节,这与传统

习惯不符。⑷以往地质勘查工作

本节叙述以往在本区的地质勘查工作、工作量及勘查(核实)报告编

制及审批、上表情况。

注意:本节经常出现不写审批单位及文号,不交待是否经审批、上表,或是只写评审文号;

不写本区或不说明是否为本区的工作量;

不列表说明。⑸矿山设计开采

说明矿山可研、设计、及开采情况。

⑹本次工作情况

说明本次工作依据的地质资料(主要是最近一次经正式审批上表的资源储量报告)、有关规范及核实方法、核实工作量。注意:未说依据最近报告,而是全部勘查报告;

不说明采空区是经实测的; 不说明本次核实的工作量。

2.第二章 工作区地质

本章应包括区域地质、矿区地质、矿床特征、矿石质

量、综合评价。

注意:因核实报告提纲无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故有的报告也不包括这两节,按传统习惯还应恢复;

经常不说明矿体的厚度变化系数及品位变化系数。

综合评价中要结合规范中的综合评价指标,说明估算、不估算资源储

量原因。

3.第三章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本章简述各矿石类型加工技术试验程度及情况,各类型矿石主组分及综合回收组分的回收率等。说明矿山选厂选矿情况。

注意:包括试验样的代表性及重量、流程(图)、入选品位、尾矿品位、精矿品位、各阶段回收率等;

对尾矿品位与边界品位进行比较说明工业指标或选矿试验的合理性。说明矿山选厂入选品位、尾矿品位、回收率及选矿流程(图)。

4.第四章 开采技术条件

⑴水文地质

注意:水文地质勘探类型划分为三类三型; 采用比拟法计算下一水平矿坑涌水量;

矿山近几年实际涌水量。

⑵工程地质 注意:工程地质勘探类型划分为四类三型;

说明矿山顶底板稳固情况。

⑶环境地质

注意:环境地质类型划分为三类;

矿床开采所引发环境地质破坏及采取防治措施及治理建议。

⑷开采技术条件小结

注意: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的类型划分为3类9型。

5.第五章 勘查工作及质量评述

⑴勘查类型

注意:依据规范重新确定勘查类型,并说明5方面的依据。

⑵地质勘查工作质量评述

注意:说明钻探工程岩、矿心采取率;

基本分析、组合分析项目;

内、外检率、合格率(DZ/T 0130-2006已于2006年9月1日代替了DZ 0130-1994“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两个均为实验室规范,目前各勘查规范均未定出地质要求,因此均不强求)。

⑶生产勘探工作质量评述 注意:说明生产勘探工作量;

如生产勘探提高资源储量级别,则其工程、样品化验化验质量与地质

勘查同等对待。

⑷探采对比

注意:探采对比是说明通过矿山开采与地质勘查对比说明地质、水工

环条件的变化情况。

6.第六章 资源储量估算

注意:应说明本次资源储量估算结果截至的年、月、日;

工粘指标应与规范推荐的一般工业指标一致或经有资质单位论证、提出工业指标推荐书。

资源储量单位-矿石量为万吨,保留2位小数;金属

量为千克,不留小数;

用文字及插表两种形式表示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参登记书内容说明资源储量结果:矿产组合-(主、共、伴生矿产)、矿产名称-金矿、铜矿等、矿石类型-氧化矿、原生矿、资源储量编码-111b、122b、333、资源储量-矿石量、金属量、平均品位;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应先后说明本次保有资源储量、最近报告至本报告的动用资源储量及生产勘探增减资源储量、最近报告资源储量、累计动用资源储量及累计探明资源储量;

资源储量变化一节用文、图、表进行说明,其中文、表应说明:最近报告保有资源储量-分割出资源储量-重叠范围内最近报告资源储量-开采动用资源储量-本次核实增减资源储量-本报告保有资源储量;并说明本次核实资源储量增减的原因。

7.第七章 可行性评价

注意:有的核实报告据提纲无本节,本节必须有,特别是上市融资报

告;

本节可多、可少,由反映三年企业盈利情况-静态指标-动态指标;

经济指标必须与本区资源储量相适应。

8.第八章 结论

注意:说明本报告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附:金属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提纲

文字摘要

主要内容应包括勘查区(矿区)地理区位、面积、勘查单位、工作时间、主要工作量、勘查(核实)投入、地质矿产特征、基本认识及主要成果、主要结论、主要建议等。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目的和任务

本节叙述编制本报告的目的,如转让、改制、整合、上市融资、办理采矿许可证等及委托单位、编制单位等有关情况。列述本次编制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的任务。

第二节 位置、交通

一、位置、交通

本小节简述矿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地理坐标(经纬度×°×′×″)、矿区长、宽、面积,矿区至邻近主要城市或交通枢纽的距离及公路、铁路交通线等。

二、矿业权设置

本小节全面叙述采矿证内容,用插图(叠合图)及文字说明采矿许可范围与资源储量估算范围的关系及拐点直角坐标等。

第三节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本小节简述本区的地形、海拔标高、地貌、河流等,气候、降水量、蒸发量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及本区国民经济状况等。

第四节 以往地质勘查工作

本节叙述以往在本区的地质勘查工作、工作量及勘查(核实)报告编

制及审批、上表情况。第五节 矿山设计开采

说明矿山可研、设计及开采情况。

第六节 本次工作情况 说明本次工作依据的地质资料(主要是最近一次经正式审批上表的资源储量报告)、有关规范、规定及核实方法、核实工作量。

第二章 工作区地质 第一节 区域地质

本节简述矿区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及区域(或矿区)地层、构造、岩

浆岩、矿产特征等。第二节 矿区地质

1.地层

本小节简述矿区内地层层序(由老至新)、时代、厚度、岩性及赋矿地层等。

2.构造

本小节简述矿区内褶曲和断层的基本特征、延展情况,对矿体控制、破坏情况,与成矿的关系。

3.岩浆岩

本小节简述矿区内岩浆的时代、种类、名称、产状、分布规律、化学成分结构、构造、围岩蚀变及与成矿作用的关系等。

4.蚀变作用

本小节简述蚀变类型、及主要蚀变特征。

第三节 矿床特征 本节简述矿床类型、各类型矿体规模及数量、矿体的一般特征(包括厚度变化系数及品位变化系数),叙述各主要矿体特征,氧化、混合、原生带特征,矿床成因,列表表示出全部矿体主要特征。

第四节 矿石质量

本节简述矿石自然类型及工业类型,矿石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矿石类型,有益、有害化学组分特征,矿床次生氧化作用。矿体围岩及

夹石。

第五节 综合评价

本节参照规范中综合评价指标简述共伴生矿产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第三章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第一节 加工技术试验

本节简述各矿石类型加工技术试验程度及情况,各类型矿石主组分及综合回收组分的回收率等(包括试验样采集、重量、品位,试验流程及流程图,精矿品位及有用组分回收率,尾矿品位)。

第二节 矿山选冶

本节介绍矿山实际选冶指标。

第四章 开采技术条件

第一节 水文地质 1.地表水文地质

本节简述矿区地形、地貌、气象、河流等情况。

2.区域水文地质

本节简述区域水文地质单元划分、含(隔)水层及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等。

3.矿区水文地质

本节简述矿区地理、各含(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埋藏条件、分布范围及其变化,裂隙与岩溶的发育程度及分布规律,含水层的富水性、导水性、水位标高、水量、水质、水温,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地下水的埋藏类型。

简述断层、断层破碎带的性质、富水性、导水性、以及对矿床充水的影响。地下水的补给、迳流、排泄条件,直接充水含水层补给的途径和部位。

简述矿坑充水因素的分析,划分矿床水文地质类型。

4.矿坑涌水量

采用比拟法计算下一水平矿坑涌水量,叙述矿山近几

年实际涌水量

5.供水水源

简述矿山用水水源情况。

第二节 工程地质

本节叙述矿体顶底板围岩的岩性、稳固性,矿石和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划分矿床工程地质类型,生产矿山实际顶底板的稳固性及坑道支

护情况。第三节 环境地质

本节简述本区环境地质现状及因矿床开采所引发的地面塌陷及环境污染等有关情况、防治情况及治理建议。

第四节 开采技术条件小结

总结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地质环境条件,确定矿床开采技术条

件类型。

第五章 勘查工作及质量评述

第一节 勘查类型

依据规范说明勘查类型及确定的依据。

第二节 勘查工作及质量评述

本节简述地形地质测量、工程测量及本次资源储量核实范围内物化探、山地工程、钻探工程、水文地质测绘、各种样品的采集、加工、测试(包括内外检)等

质量的评述。

第三节 生产勘探及质量的评述

本节简述生产勘探投入的工作量及质量。

第四节 探采对比

通过矿山开采与勘查结果对比说明矿体地质情况的变化:如矿体的形状、规模、品位、厚度及矿石类型、结构、构造及矿量的变化等。还

应说明有关水工环变化情况。

第六章 资源储量估算

第一节 工业指标

本节叙述资源储量估算范围、估算边界及标高(在开采许可范围内)。说明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及其确定的依据。

第二节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

本节叙述资源储量估算所采用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及其依据。

第三节 资源储量估算参数

本节叙述各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及依据。

第四节 资源储量分类

本节从经济、可研、地质可靠程度三方面来说明各类型资源储量确定的依据。

第五节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本节叙述截至某年、某月、某日主矿产、共生矿产及伴生矿产的各类、各级资源储量估算结果,并附各矿

体资源储量汇总表。

用不同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对本次采用的资源储量估算

方法的验证。

第六节 资源储量变化情况

本节叙述勘查及开采许可范围内,所有与之重叠的最近一次审批的报告与本次报告对比,其主矿产与共生矿产资源储量的变化情况及变化原因。(用文、图、表说明)。

表中应说明的情况如下:

从最近一次审批报告名称、编制单位、审批单位、审批时间及文号、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审批的各类型(或各类、各级)资源储量数量。至本次报告估算范围内的最近一次审批报告的各类型(或各类、各级)

资源储量。

再至本次报告各类型(或各类、各级)资源储量。插表:矿产资源储量变化对比表

插图:本报告与最近一次审批报告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关系图。

第七章 可行性评价 第一节 资源形势分析

本节简述国内本矿种资源现状、市场供求情况等。

第二节 本矿建设条件

本节简述本矿矿种、资源储量、质量等内部条件与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供水、供电等外部条件的保证程度及优越性。

第三节 经济评价

本节叙述本矿三年以上的各年盈利情况。

摘录预可研、可研报告经济评价有关容。包括内部收益率、净现值、回收期、投资利润率、投资收益率等,并与本矿种行业基准收益率进

行比较。第八章 结论

本章简述对本矿区地质勘查工作及本次资源储量核实成果的评价,指

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附图 1.区域水文地质图及区域地质图

2.矿区地形地质图

3.各矿体资源储量估算图(剖面图、投影图)

4.勘探线剖面图(部分至全部)

5.水平断面图(部分)

6.勘探工程有关原始件如钻孔柱状图、探槽及坑道素描图等(部分

7.其它必要的附图

附表

1.采空区测量资料 2.内、外检分析结果表

3.单工程、块段、矿体资源储量估算结果表及汇总表

4.其它必要的附表

附件

最近报告审批件等

第二篇: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及报告提纲

关于印发《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7] 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

土地资源管理局):

为进一步规范矿产储量管理,适应矿业发展的需要,我部组织编制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以补充完善储量标准规范体系,现印发执行。请转发有关勘查单位和矿山企业。

二00七年二月六日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

为规范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及报告编写,依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国家标准及《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闲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等行业标准的要求,现就核实报告编写作如下规定:

一、矿产资源储量核实适用范围

凡因矿业权设置、变更、(出)转让或矿山企业分立、合并、改制等需对资源储量进行分割、合并或因改变矿产工业用途或矿床工业指标以及工程建设顼目压覆等,致使矿区资源储量发生变化,需重新估算查明的资源储量或结算保有的(剩余、残留、压覆的)资源储量,应进行矿产资源储量核实,编制矿

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煤炭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及报告编写适用本技术要求的基本原则。

二、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工作技术要求

(一)基本要求

1.核实工作及报告编制委托人应提供全面、真实的核实所需的资料,并对资料的真实性负责。2.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及报告编制应由具有相应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承担,并对委托人提供的资料进行必要的现场检查和核实,对核实报告的真实性、规范性和科学性负责。3.核实报告应系统收集、整理矿区范围内相关的以往地质勘查、矿山开采、选矿、开采技术条件和矿山经营等各项资料,尤其是开采过程中取得的新资料、新认识,能够反映最新勘查、开发和技术经济的研究成果。

4.核实工作一般以现有资料和已有的勘查、采矿工程为基础,开展必要的地质测量、取样、测试、化验等工作。如果核实区的勘查程度达不到核实目的要求的勘查程度,应补充地质勘查工程,并提交符合核实目的要求的勘查或补充勘查报告。

(二)具体要求

除收集整理矿区原有资料外,主要利用矿山现有探、采工程,调查矿区地质构造、矿体特征、矿石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的变化,重点补充矿层厚度、矿石质量、开采技术条件等方面资料,圈定采空区范围,核实矿区资源储量。视核实工作实际,开展以下主要地质工作:

1.地形地质图修测和测量工作

应利用原控制网点坐标成果,对发生变化的地形和地质现象进行修测,用全仪器法对采探工程实

测。

2.开采(或采空)范围测量工作应用仪器或半仪器法实测,以正确圈定范围。

3.编录与采样

对新增探、采矿的坑道、钻孔等工程,均应进行编录,研究矿层厚度等特征及其变化。按样品采集要求,用较原勘查工程控制网度加密的间距,对坑、钻、开采范围内矿层进行采样,控制矿层厚度及矿

石质量。

4.采空区、压覆区的核实

采空区必须现场核实和边界勘定。压覆资源储量估算必须有批准文件为依据,对未经批准的事实压覆,应现场核实和边界勘定,按有关规范估算资源量。

5.样品化验与质量检查

主矿产、共生矿产均应作基本分析,伴生组分可作组合分析;分析质量检查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对于改变矿床工业指标或采用不同于规范推荐的一般工业指标、改变开采对象、改变矿产工业用途的矿产资源储量核实,除开展上述工作外,还应由具有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工业指标论证,并对照相应矿种的行业标准确定勘查程度,估算资源储量。已生产矿山,还应按原工业指标和新工业指标分别估算资

源储量,列出变化、消长关系。

对于没有采矿活动,且未增加新的探矿工程和改变工业指标,只是进行资源储量分割、合并的,核实地质工作可以适当简化,以核清资源储量及消长关系,满足核实目的要求为准。

6.开采技术条件评价工作 重点针对矿床开采后开采技术条件发生的变化开展工作。

(1)水文地质

调查、收集开拓工程和采空区现状,矿山排水系统及防、治水设施情况;观测对井巷充水的主要含水层、出水点位置、涌水方式及涌水量;对矿井充水有影响的地表水体以及地下水位观测孔开展动态观测;收集历年各中段水平的涌水量及矿坑总涌水量;研究矿坑涌水量与降雨量、汇水面积、错动面积、开采深度的关系,估算降水入渗系数,建立涌水量计算公式;简述采矿过程中出现的水文地质问题及采取的工程措施及其效果。

(2)工程地质

调查、收集采矿系统所揭露的各类工程地质岩组的工程地质特征及结构面的发育程度和组合关系以及对采矿的影响;收集矿山开采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工程地质问题和采取的工程措施及其效果。

(3)环境地质

地形地貌已发生重大变化时,应修测环境地质现状图。重点调查、收集开采过程中发生的环境地质问题(类型、性质、诱发因素、危害对象及程度等)和地质环境监测资料,矿山采取的防、治工程及其

效果。

(4)瓦斯地质和煤自燃趋势

应充分收集邻近生产矿井、煤窑瓦斯的对比资料,有条件时应测定煤层瓦斯压力,预测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煤和瓦斯突出的可能性,并估算煤层气资源量。调查地表、浅部及矿井内煤层自燃情况,收集开采煤层的最短发火期记录,评价煤的自燃性。对煤样进行分析鉴定,评价井田的煤尘爆炸危险性。

三、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要求

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的编写应遵循《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

33-2002)的原则要求。具体补充要求如下:

1.报告名称统一为:××省(市、自治区)××县(市、自治县、煤田)××矿区(矿床)××矿段(井

田)××矿(矿种)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核实报告如将原报告范围分割,则在原报告名称中的矿区后增加××矿段或××矿××矿体或××~××

勘查线等。并说明分割原因和原则。

2.核实报告的范围、对象原则上应与原勘查范围(即矿区、井田、矿段、块段)保持一致。若因矿业权设置被分割,或范围发生变化,除应对“报告”名称按前述原则处理外,还应在“前言”、“资源储量估算”部分详细叙述变化范围、对象,并与原报告对应范围的资源储量进行对比。

3.核实工作承担单位应结合矿床特征、矿区实际情况及委托人的具体要求,以“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地质报告编写提纲”为基础,拟定切合矿山实际的报告编写提纲,进行报告编写。因投资人意见而偏离提纲

要求的,应在核实报告中说明。4.核实报告应客观、准确地反映核实工作成果,内容要根据核实目的,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

性及资料的继承性,依据充分、结论明确。

5.核实报告应重点阐明目的任务;拟建、在建矿山开发建设、开采情况和本次工作情况;矿体特征;新的选冶工艺成果;资源储量估算和资源储量变化因素;矿区水文、工程、环境地质条件的变化新认识;矿山生产中的安全隐患;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变化及新认识;存在问题及预防、治理建议。本次核实工作完

成工作量及工作质量也应进行评述。

6.对核实范围内具有一定规模,可以综合回收、有经济意义的共伴生矿产,应进行综合回收可能性的研究评价和估算资源储量。

7.关于资源储量估算

(1)工业指标:选取不同于规范推荐的一般工业指标或改变工业指标应提供由具有设计资质单位编写的工业指标推荐书或论证报告。涉及向国家交纳价款的资源储量核实,按一般工业指标估算资源量。

(2)开采矿区,采空区消耗资源储量,应以实测的开采范围、矿层厚度、品位资料为依据进行估算。

(3)在原报告基础上,按许可证范围对压覆矿产资源、采空区以及保有矿块范围等进行块段划分,并分块段进行资源储量估算。

(4)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应结合矿产勘查开发实际情况,确定可行性评价程度和地质可靠程度。按《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GB/T17766-1999)和各矿种地质勘查规范行业标准核定保有资源储量类型,并在核查报告中详细叙述各类型矿产资源储量的划归条件。

(5)核实报告估算的消耗(开采、损失)、保有资源储量,应与原报告计算或统计(或分算)的资源储量进行对比,并陈述变化因素。核实的资源储量应注明截止时间,并分别按矿体(层)对消耗、保有、累计查明的资源储量进行统计。设置矿业权的还应按许可证范围内、外分别统计,不得直接用原报告资源储量减消耗资源储量求保有资源储量。矿区中的各种压矿,资源储量估算应有压覆矿产资源批准文件为依据,未曾批准的事实压覆应在本次核实工作中一并核清,以专门章节叙述。

8.核实报告要求的附图、附表、附件可根据矿床(矿种)的特点、工作程度做适当增减。

附录: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提纲

附录: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提纲

1.前言 1.1概况 阐明项目原由,矿业权人(投资人或矿山企业拟建、在建单位)提出的核实目的、任务及具体要求和地质资料依据。说明工作区(矿区、井田、矿段或××矿区、井田、矿段的××部分)的位置(位于县城方位、直距)、行政管辖。工作区矿业权设置情况,包括许可证起止边界拐点号、地理坐标、面积及有效

期。

1.2以往地质工作概况

简述工作区本次核实前历次地质勘查(或资源储量核实)至本次工作情况、提交的勘查报告及批准(或认定、备案)机关、文号、批准(或认定、备案)的资源储量和主要结论,说明各报告的勘查范围、对象、与本报告的关系、在本次核实范围内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及可供本报告利用的周边工作量。

1.3矿山设计、开采和资源利用概况

已建设、开采的矿区应详细叙述建设、开采时间、设计单位、设计采选矿石规模、开采范围、开采对象、开采深度、开拓方案、采矿方法、实际达产采选规模、采空区分布情况,历年采出矿石量、金属量、损失量、贫化率,采矿回收率、选矿回收率,累计资源储量及探采对比变化情况。说明开采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说明矿山生产成本、供销情况及经济效益。

1.4本次工作情况

叙述本次工作时间、经过和投入工作、完成各项工作量,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等。列出核实后的各类资源储量。1.5特别情况说明 2.工作区地质

简述工作区所处区域地质构造位置、基本地质(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作用等)概况。

2.1矿床特征

综合叙述矿体(层)赋存层(部)位、控矿条件、矿体(层)数量、总体分布范围(具体地段、长度、宽度、延深)、总体产状以及对矿床的新认识。

2.2矿体(层)特征

分矿体叙述(经开采的则对矿体的保有部分分别叙述)。

简述主矿体(层)的具体赋存部位、空间位置、分布范围、与上、下矿体的关系(或距离),矿体(层)形态、产状、规模(长度、宽度、延深)、矿层厚度、有用组分(品位含量)、含矿率(含矿系数)、荒料率及变化。对次要矿体(层、或小矿体)可列表反映基本特征。以插图形式反映矿区内矿体(层)

平面分布范围。

矿体(层)规模、数量、形态发生重大变化的矿区和因变更工业指标而需核实的,应补充以下内容:矿体(层)连接对比标志、依据,矿体最大最小埋深、赋存标高、矿层厚度、品位变化规律,主矿体(层)控制程度和资源储量所占比例。并以插图形式反映矿体重新圈定前后的变化情况。

2.3矿石质量 2.3.1矿石物质组成

简述矿石物质组成,矿石结构、构造,矿物共生关系。

2.3.2矿石化学成分

叙述矿石主要有用、有益、有害组分含量、赋存状态、变化和变化规律;对利用化学组分用途改变为以物理性能为主要指标的矿种,应对其物理性能进行详细评价。

2.3.3矿石风(氧)化特征

简述矿石风(氧)化特征,阐明氧化、混合、原生带划分依据,“三带”的分布范围、深度。

2.4矿石类型和品级

简述矿石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品级),说明各自然(工业或品级)类型矿石在矿体(层)中所

占比例及分布规律。2.5矿体(层)围岩和夹石

简述主矿体(层)上下盘围岩岩性及矿体(层)夹石岩性、数量、分布、规模(长、宽、厚度)及有用、有益、有害组分的大致含量,对矿体(层)完整性的影响程度。

-11—

2.6矿床共(伴)生矿产

简叙共(伴)生矿产种类,结合新成果说明各组分含量、总量,评价综合开采的技术可行性和经

济意义。

3.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简要叙述勘查期间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种类、采样种类、选矿方法、试验流程和成果、推荐工艺流程。勘查完成后又进行了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的矿区应详细叙述新成果。

已开采矿区应详细叙述生产选矿(或加工)工艺流程、列表反映历年选矿(加工)成果(包括:矿石入选品位,精矿、尾矿品位、产率、回收率或物性指标等),对矿石主要组分工业利用和共(伴)生

矿产回收进行评述。

4.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4.1水文地质

4.1.1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叙述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现状:阐明未采矿体主要分布标高,矿体最低标高,当地侵蚀基准面标高及矿井最低排泄面标高。矿山开拓方式和采矿方法。矿山疏排水影响范围内各含水层、断裂破碎带以及与地表水体水力联系的变化情况,地下水补、迳、排条件的变化;阐明矿井的直接与间接充水因素以及上部采空区对深部充水的影响;分析勘查报告估算的涌水量和历年矿井系统涌水量的差异,利用矿井实际涌水量资料估算下一水平的涌水量;指出矿山开采过程中发生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产生原因,矿山采取的应对措施及效果,评述对矿山开采的影响;预测分析矿山深部开采可能诱发或者加剧水文地质问题及变化趋势,提出防、冶措施的建议。说明矿山供水水源地现状。对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重新作出评价。

4.2工程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4.2.1工程地质条件现状评价。阐述井巷和采区揭露的工程地质情况,根据井巷支护、露采边坡的现状,对其稳固性重新作出评价。评述矿区内已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发生部位、产生原因、对采矿的影响程度,矿山采取的工程措施及其效果。

4.2.2工程地质条件预测评价。预测未来矿山开采过程中可能诱发或加剧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对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重新作出评价。

4.3环境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4.3.1矿区环境地质现状评价。评述矿区存在的自然灾害对开采的影响;叙述矿山建设以来,工程经济活动中诱发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危害对象及影响程度,分析影响和破坏的主导因素,矿山采取的防、治措施及其效果。

4.3.2矿区环境地质预测评价。分析预测矿山未来的工程经济活动可能诱发或加剧的环境地质问题。根据矿山类型、生产规模、开采方式,结合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对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作出预测评价;对上述环境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对矿区环境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重新作出评价。

4.4煤炭安全生产综合评价。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和要求,对煤层瓦斯突出可能性、煤的自

燃趋势以及煤尘爆炸性进行预测和评价。4.5其他开采技术条件变化、评价及防治措施建议

4.6开采技术条件小结

简述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的主要问题和类型,在综合上述条件的基础上重新确定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复杂程度的综合类型(3类9型)。

5.核实地质工作及质置评述

矿区勘查后未进行开采或仅局部(少量)开采的矿区可简要的叙述或仅写相应的工作,但新老规范在勘查类型划分上有差别的应按新规范重新确定勘查类型、论述勘查工程间距;进行了核实补充工作和矿山地质工作(或生产勘探)的矿区,应包括以下内容。

5.1生产勘探(探矿)方法、工程布置原则

简述矿床勘查类型,采用的勘查工程间距。叙述生产勘探(探矿)的工作方法、手段,工程布置原则,实际工程控制间距,完成生产勘探(探

矿)工作量。

5.2生产勘探(探矿)工程质量评述

说明各项工程使用目的,评述其取得的地质效果。说明钻孔质量并进行质量评述。

5.3生产勘探(探矿)工程测量及质量评述说明生产探矿钻孔、坑道等测量方法、引用的控制网(点)及精度,采用坐标系统,对各项测量方法及质量进行评述。

5.4采样、化验及质量评述 5.4.1采样及质量评述

分各类试样叙述采样方法、规格,评述质量;大型选矿试样应说明取样地点、采样方法、规格、样品组成的矿石类型、品位,评述样品的代表性。

5.4.2化验及质量评述

简叙样品加工;叙述各类样品基本分析(物性试验)、全分析、组合分析项目,试验方法,内、外检情况和质量。具有相应资质化验室的化验结果方能采信。

5.5探采对比

对比的基础是最近批准(或认定、备案)的报告(以下简称最近报告)。

5.5.1构造

根据矿山生产资料,与最近报告对比,叙述核实区内的构造变化情况,岩浆岩对矿体破坏、影响的变化情况。5.5.2矿体(层)特征

与最近报告对比,说明矿体的数量、形态、产状、规模、厚度、结构、空间位置(煤层的可采性、稳定性)等的变化情况,以及矿石质量(品位、煤质等)的变化情况。

5.5.3开采技术条件

根据矿山生产资料,叙述含水层厚度、富水性、断层导水性等水文地质特征及矿井实测涌水量与最近报告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说明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情况,对于煤矿应重点分析对比煤层顶底板、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煤层自燃发火倾向、地温及地压特征与最近报告的差异。

5.5.4勘查工作

分析评述原勘查工程的布置、勘查方法、手段的选择,勘查类型的划分、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6.资源储量估算 6.1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

说明采用或变更的工业指标文件、文号及内容。

6.2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对象

叙述资源储量估算的范围(综合矿体分布的拐点并编号及其坐标、埋藏深庋)、具体矿种和矿体(层)号;开采矿区已设置采矿权的,应分采矿许可证内、证外(或设计范围内、外)等,分别估算消耗、保有资源储量。

6.3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选择依据

说明核实的方法,如对于保有资源储量的核实是采用重算的方法,还是先算采空区消耗的资源储量,后从总量中扣除的;对于未动用块段是如何核实的,跨边界块段是如何分割的等。并论述选择估算方法的依据及合理性,写明采用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和估算公式。

6.4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确定

叙述单工程厚度、平均品位,块段或剖面平均厚度、品位、面积、体积质量(体重)和矿体(层)平均品位及各种校正系数(含矿率、荒料率、岩溶率)等参数计算、测定方法及特高品位(特大厚庋)处

理原则。说明各类数值单位及数据取舍原则。

6.5矿体(层)圈定原则

根据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和矿体(层)变化规律,分别叙述单工程矿体(层)圈定和工程间矿体(层)连接、内(有限)外(无限)推断原则。

6.6采空区(或压覆矿产)边界圈定

说明采空区分布情况、采空区边界圈定原则和依据;压覆矿产地段,应叙述压覆矿产边界圈定原

则及处理方法。

6.7块段划分

说明资源储量估算块段划分原则和块段编号方法(注:尽量沿用原块段划分,对已采或采矿权设

置部分,可在原基础上作进一步划分)。

6.8资源储量类型确定条件

根据矿体(层)的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矿山开发程庋)确定的经济意义,对资源储量类型进行划分。具体叙述各类型保有资源储量划归条件及空间分布。

6.9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说明矿区(井田、矿段)截至××××年××月底保有、消耗、累计查明资源储量,保有各类型资源储量比例,以及各类资源储量的平均品位。也可以汇总表反映许可证范围内、外各矿体(层)保有、消耗、累

计查明资源储量以及各类资源储量的平均品位。

6.10共(伴)生矿产资源储量估算

说明共(伴)生矿产资源储量估算采用的工业指标,计算方法、参数确定原则、计算结果(可用插表或与主矿产资源储量表含并),并评价其可靠程度。

6.11资源储量估算中需说明的问题

说明资源储量估算中与前叙原则不一致的特殊处理的问题;说明问题应阐明理由、处理原则、方

法及评述其影响程度。6.12资源储量变化情况评述

通过资源储量结果对比,阐明资源储量变化,对已上表的资源储量进行准确的扣减,避免重复统计,同时分析资源储量变化的原因,指导进一步工作。

对比的基准是最近正式批准(或认定、备案)的报告,或者虽未正式批准(或认定、备案),但已上表的资源储量(以下简称最近报告)。应用关系图说明本次核实范围与最近报告范围的关系,用文表说明重叠范围内资源储量(含矿石量、品位、金属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7.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研究

矿床开发项目己做过可行性研究或经开采后经济意义不改的矿区,若开采方式不变可略此章。若改变经济意义和改变矿产工业用途、变更工业指标的矿区,应根据生产实践,对改变的指标进行经济论证(也可将工业指标论证成果作附件)。报告中简要摘述矿床开发需求程度、建设开发方案及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可行性研究的基本结论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及时效性做出评价,提供矿山开发的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总利润、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等。

8.结语

8.1对资源储量核实取得的主要成果、新认识、资料完备程度作出概括的、结论性的评述,对今后

矿山开发经济效果做概括性的评述。

8.2评价开采技术条件,指出需防治的主要问题。

8.3指出矿山今后生产勘探(探矿)和开采、矿石利用等方面的问题和建议。

8.4建议注销核实的保有(占用、压覆、残留)资源储量情况。

附 图

1.矿区交通位置图(可作报告插图)

2.矿区(井田、矿段)地形地质图(图中应反映原勘查范围。有采矿权设置的,应表示采矿权范围、拐点号及坐标)

3.含矿岩系(或矿层)柱状对比图

4.勘探线剖面图(采用剖面法估算资源储量的,可与资源储量估算图合并)

5.资源储量分布纵投影图(陡产状矿体剖面法估算资源储量时附)6.资源储量分布平面图(缓产状矿体剖面法估算资源储量时附)

7.资源储量估算图(平面、纵投影图)

上述附图5、6、7中,除应表示现估算资源储量内容外,还应反映原勘查报告资源储量分布范围、矿权许可证范围、本次核实范围及拐点坐标。

8.全部新增工程原始编录图(坑、槽探素描图、钻孔柱状图)、中段平面图

9.采矿工程分布平面图

10.其它图件(根据不同矿种矿床及勘查手段确定)

11.矿区水文地质图 12.矿区工程地质图 13.矿区环境地质图

(11~13号图可按开采技术条件复杂程度附其一或综合图件。)

14.井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图

15.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与降水量关系曲线图

16.矿坑涌水量估算图

17.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地下水等水位(水压)图

18.矿体直接顶(底)板隔水层等厚线图

19.岩石强风化带厚度等值线图 20.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分区图

附 表

1.新增工程测量成果表 2.新增工程质量一览表

3.新增各类样品分析、测试、鉴定成果表 4.新增化验结果质量(或内、外检对照表)统计表

5.资源储量估算表,包括:

(1)单工程矿体(层)厚度、平均品位计算表

(2)断面或块段平均厚度、品位计算表(3)体重、湿度测定结果表(也可作正文插表)

(4)断面或块段面积测定表(5)块段资源储量计算表

(6)消耗、保有、累计查明资源储量总表 6.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观测成果表

7.矿坑涌水量估算表

8.井、泉、生产矿井和老窿调查资料综合表

9.水质分析成果表

10.矿区环境地质调查资料汇总表

附 件

1.矿石加工技术性能或物理性能试验报告

2.可行性研究或工业指标论证报告

3.有关确定工业指标的文件 4.原“勘查报告”审批(认定、备案)文件

以上附图、附表、附件可根据矿种特点增减。

关于全面实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国家标准和勘查规范有关事项的通知

国土资发(20O7)6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资源环境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

土地资源管理局):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国家标准和各矿类(种)地质勘查规范行业标准(以下统称新标准规范)发布实施以来,对指导和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管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新旧标准混用、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新标准规范等一些问题。为进一步规范矿产资源储量管理,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统一的基础数据,方便社会各界正确使用地质勘查成果和矿产资源储量信息,现就实施新标准规范的有关事项通

知如下:

一、自2007年5月1日起,编写、提交、填报各类资源评价报告、地质勘查报告、矿山生产勘探报告、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储量动态检测报告、闭坑(停采)地质报告、可行性评价报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设计、矿产资源登记统计书(表)等,须符合新标准规范及本通知。

矿产资源储量评审、矿业权评估,须依据新标准规范及本通知。

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进行矿业权审批管理、资源储量管理、资源规划与评价及矿讪开发利用监

督管理等,须符合新标准规范及本通知。

二、矿产资源勘查执行单矿类(种)规范。尚无对应单矿种规范的矿产地质勘查,可根据《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并参考产出特征、加工选冶性能相近的矿种规范要求,编写勘查工作设计和矿产资源储量报告。凡无法类比或单矿类(种)规范没有具体规定的,遵循《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的原

则规定。

三、探矿权人应在新标准规范要求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矿产勘查工作程度和要求,并在勘查合同或

委托书中加以明确。

在矿床(井田)勘探工作进行前,应根据巳有地质勘查成果,由矿山设计部门提出先期开采地段(或首采区、第一水平)范围,先期开采地段要有保障一定服务年限的资源量,主要由探明的、控制的资

源量组成。

四、申请设立采矿权(含划定矿区范围),大中型煤矿应达到勘探程度;非煤矿山原则上应达到勘探程度,简单矿床应达到详查并符合开采设计要求(《矿产勘查开采分类目录》中第三类矿产除外)。已设采矿权的生产矿山利用原有生产系统申请在其深部和外围区域扩大开采的,扩大区范围内资源勘查程

度原则上应达到详查。

五、如详查、勘探工作是依据(预)可行性研究开展的,可不进行单独的矿床经济技术评价。

预可行性研究应在评审通过的详查报告或勘探报告基础上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在评审通过的勘探报告基础上进行。(预)可行性研究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或机构完成。

小型及以下规模的矿床、砂石粘土等普通建筑用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已通过国土资源管理

部门审查的,可以不做可行性研究。

六、矿山停采、闭坑,应由具备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编制闭坑(停采)地质报告,对矿井地质及资源利用情况进行总结,履行闭坑矿产资源储量评审程序,进行资源储量注销或残留资源储量登记。对残留矿产资源进行再开发利用的,应根据已评审备案的闭坑(停采)地质报告,进行可行性评价或者编制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确定资源/储量类别,经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重新进行占用矿产资源储量登记

和采矿权申请。

七、凡新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的,应按有关规定履行审批手续。囡已有的建筑(设)因素(如铁路、村庄)、自然生态因素(如水源地、公园保护区)、法律社会因素(如禁止开发地段)等事实压覆的矿产资源,不必履行压覆审批手续,但应在资源储量报告中分割出压覆的矿产资源范围,估算内蕴经济资源量或预测资源量,经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作为划定矿区范围(申请采矿许可证)、矿业权变更、压

覆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的依据。

在申请划定矿区范围前已压覆的矿产资源,申请人应在划定矿区范围申请时将压覆无法开采的部

分扣除。

八、大中型矿山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制应根据评审意见书的结论、满足矿山建设设计要求的勘探或详查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及论证的矿床工业指标等进行,应有独立一节描述设计利用资源储量情况,划分资源储量类型,计算采区回采率、矿井回采率等资源利用指标。

申请采矿权登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应通过登记管理机关或其组织的专家审查。

九、各类资源储量报告均应在报告的正文开头加附不超过400字的文字摘要,主要内容应包括勘查区(矿区)地理区位、面积、勘查单位、工作时间、主要工作量、勘查(核实)投入、地质矿产特征、基本认识及主要成果、主要结论、主要建议等。

十、有关确定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的具体技术处理,参照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发布的指导意见执行。煤炭资源勘查开发遵循《关于印发〈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

(2007)40号)。

各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认真做好新标准规范的培训和实施,重点抓好矿山企业实施新标准规范工作。对执行新标准规范过程中所遇各种问题,请及时反馈国土资源部储量司。

二OO七年三月二十八日

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公告

2007年 第 1 号

关于发布《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矿业权评估准则——指导意见CMV13051—2007 固体矿产资源储

量类型的确定》

《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矿业权评估准则一指导意见CMV13051-2007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的确定》已经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技术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现予发布。

特此公告。

二OO七年三月二十七日

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矿业权评估准则 ——指导意见CMV13051-2007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类型的确定

(二00七年一月二十日第一届笫一次工作委员会审议通过)

1.前言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简称新分类标准)已发布实施多年,但在矿产储量评审、矿业权评估、矿山地质测量(储量核实)过程中,对新分类标准的资源储量类型的确定还存在模糊认识。为进一步理解新分类标准,正确划分资源储量类型,并与国际开展有效的对比和交流,在征求各方意见、组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技术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形成本指导意

见。

2.基本概念理解

2.1 勘查阶段针对勘查区或矿床而言。在某一勘查阶段内,不同地段存在不同的勘查程度,具有不同的资源储量类型。如勘探阶段一般有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资源储量类型。

2.2 地质可靠程度针对勘查块段而言。每一块段对应一种资源储量类型,应根据矿床具体特点、选矿结果、开采技术条件等勘查和研究程度,参考勘查工程间距综合确定。

2.3 经济意义针对矿产开发投资项目而言。对于同一个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经济分析在其论证分析范围内只产生一种经济蕙义,即同亠项目不应同时出现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或者次边际经济的经济结论。论证分析范围外的部分,视为末开展!可行性研究或技术经济分析。

2.4 预测资源量(334)是未查明的潜在矿产资源,主要出现在预查阶段。普查阶段对有极少量工程验证的物化探矿致异常区、矿床深部或边部,可视具体情况估算预测资源量。详查以上阶段勘查境界内应对矿床整体有总体控制,矿产资源赋存情况基本查明或查明,不应有预测资源量。

2.5 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原则上没有工程间距要求,达到《总则》规定的稀疏工程控制即可。在普查阶段,分布面积较大的层状矿床,可采用2-3倍控制的工程间距(视矿床稳定程度)估算

333,以便区别334。|

2.6 内蕴经济资源量包括331、332和333,因未进行(预)可行性研究或开采,经济意义不明,界于经济的到次边际经济的之间,下列情形属于此类:

2.6.1 完成地质勘查工作,只进行概略研究的;

2.6.2 基础储量以外用一般工业指标估算的;

2.6.3 因矿层薄、矿体小、开采难度大或开采成本高,可行性研究、技术经济分析或矿山设计

未予利用的;

2.6.4 矿山关闭后残留的矿产资源; 2.6.5 各种因素压覆的不能利用矿产资源,未经技术经济论证经济意义不明的; 2.6.6 矿床工业指标估算的低品位矿和旧标准规定的各类暂不能利用储量(表外储量);

2.6.7 后期有可能回收的矿柱。

2.7 次边际经济资源量是经(预)可行性研究表明,投资项目内部收益率(IRR)小于零时确定的类型。其中研究利用的331对应于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11、2S21),332对应于控制的次边际经济资源量(2S22)。各类永久性矿柱是设计损失,不属于次边际经济资源量。

2.8 边际经济资源储量是经(预)可行性研究表明,投资项目内部收益率(IRR)大于等于零但小于行业内部基淮收益率时确定的类型。其中研究利用的331对应于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11、2M2L),332对应于控制的边际经济基础储量(2M22)。

2.9 经济的基础储量是由矿床工业指标圈定的类型,121b、111b基于对应的331部分,122b

基于对应的332部分。

2.9.1 对于无风险的地表矿产,简单勘查或调查即可达到矿山建设和开采要求的,可直接确定

为111b或122b。

2.9.2 已通过开发利用方案审查、矿山设计,或在建、正常生产矿山,即使未开展过可行性研究工作也应属于技术经济可行的项目,可以确定为经济的基础储量。

2.10 储量是在经济的基础储量塞础上扣除各类设计损失(含各类矿柱)、采矿损失后的可采出量,由可行性研究、矿山设计或开发利用方案、矿山生产时根据理论或实际的开拓工程、采矿工艺等计算得出,原则上不得使用经验损失率或利用率折算,也不应在333基础上估算。

2.10.1 矿业权评估、可行性研究等为合理确定开采规模及服务年限所需,可以在合理分析的基础上利用333理论估算储量。用模拟开发利用方案评估估算储量的,原则上也不应采用经验损失率或利用率

折算。

2.10.2 复杂矿山、非正规生产的矿山,计算储量确有困难的,可以用实际回采率指标或具有可类比矿山实际回采率指标,在分析论述后估算储量。矿业权评估可采用不低手规定的回采率指标估算储

量。

3.特别处理

3.1 经勘探及可行性研究表明矿产顼目是经济的,及在建、正常生产矿山,按编码原则,控制的基础储量应为112b,储量为112,实际分类时归类为122b和122。同理2M12、2S12归类为2M22、2S

22。

3.2 评估报告、评审意见书、相关储量报告可直接采用代码表示资源储量类型。

3.3 资源储量类型应与勘查阶段和相应勘查研究程度一致,同时满足地质控制程度和其他勘查研究程度。资源储量类型不仅与地质工程控制程度有关,还与地质研究程度、开采技术条件查明程度、可选冶性能研究程度及工艺利用研究程度等因素有关,特别是与涉及安全生产的开采技术条件有重大关系,因此资源储量类型不能简单依据勘查工程间距确定,且不应超越勘查阶段和勘查程度。某一种勘查研究程度

降级的,资源储量类型也相应降级。

⒊ 4 矿产开发项目未经(预)可行性研究,不可确定为次边际经济和边际经济资源储量

第三篇:储量核实报告评审要点

资源储量核查报告审查验收内容及技术要点

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报告包括文字报告、附表和附图,需要在形式和质量两方面进行审查验收。

一、形式审查

主要评价核查技术路线、成果的完整程度,以各部分的有无作为判断标准。完整的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成果由以下内容构成:

(一)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报告

金属非金属矿区按部颁《矿区储量核查技术要求》执行

第一章

前 言 ······························································· 第一节

概况 ······························································· 第二节

以往地质工作概况 ········································ 第三节

本次工作情况 ················································

“1.3矿区内矿山设计、开采及资源利用情况”移至第五章;“1.5特别说明情况”删去。第二章

矿区地质·························································· 第一节 矿区(床)地质特征······································· 矿区地质内容

第二节 矿体(层)地质特征······································· 第三节 矿石质量 ·························································· 第四节 矿石类型和品级 ·············································· 第五节 矿床共(伴)生矿产······································· 第三章

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 第四章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 第一节 水文地质条件 ·················································· 第二节 工程地质条件 ·················································· 第三节 环境地质条件 ·················································· 第五章

矿区内矿山设计、开采及资源利用情况

第一节 矿山设计方案 ················································

第二节 矿山开采现状 ················································

第三节 矿产资源利用情况 ········································ 第六章

核查工作及质量评述 ······································· 第一节 核查工作技术路线及方法 ······························· 第二节 资料收集及资料可靠性评述 ··························· 第三节 核查实测资料手段、方法的合理性及质量评述 第七章

资源储量估算 ···················································· 第一节 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对象及基准日 ················ 第二节 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 ··································· 第三节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及选择依据 ······················· 第四节 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确定的原则 ······················· 第五节 矿体(层)圈定原则······································· 第六节 采空区(或压覆矿产)边界圈定····················

原第二节提前 突出技术路线 简述矿区区域地质背景 增加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等第七节 块段划分 ·························································· 第八节 资源储量类型确定 ·········································· 第九节 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 第十节 共(伴)生矿产资源量估算 ··························· 第十一节 资源储量变化情况评述及与矿产储量表的对应关系

原第十二节提前

第十二节 资源储量估算中需说明的问题···················· 第八章

矿山经济技术评价 ·········································· 第九章

结语 ································································· 量、开采技术条件不再重述

第一节 本次资源储量核查工作主要成果及认识 ········ 第二节 存在问题及建议 ··············································

原四节概括简化为两节,核查质

(二)报告附图或插图

1.核查矿区(单元)平面套合图;

2.核查矿区(单元)采掘工程图(井上井下对照图); 3.核查矿区(单元)资源储量估算图; 4.核查矿区(单元)资源储量利用现状图;

5.核查矿区(单元)代表性勘探线剖面图或中段平面图; 6.核查矿区品位-吨位曲线图; 7.其他图件。

(三)图件属性表

1.核查矿区(单元)属性表;

2.核查矿区(单元)原上表矿区属性表; 3.核查矿区(单元)采矿权属性表;

4.核查矿区(单元)矿体资源储量利用情况属性表。

(四)报告附表

1.核查矿区(单元)地质资料目录一览表; 2.核查矿区(单元)块段资源储量分割对比表; 3.核查矿区(单元)矿体资源储量利用情况统计表; 4.核查矿区(单元)资源储量统计汇总表; 5.其他表格(视核查矿区实际情况定)。包括: 新增工程测量成果表;

新增工程质量一览表;

新增各类样品分析、测试、鉴定成果表;

新增化验结果质量(或内、外检对照表)统计表; 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基本分析成果表;

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组合分析成果表(估算其伴生资源储量时);

单工程矿体(层)厚度、平均品位计算表;

断面或块段平均厚度、品位计算表;

体重、湿度测定结果表(也可作正文插表);

块段资源储量估算过程表(必须包含面积、品位);

消耗、保有、累计查明资源储量总表(包含资源储量和其对应品位)。

(五)报告附件 合同书; 勘查资格证书;

采矿许可证(副本)复印件;

煤矿核查矿区(单元)资源储量核查报告的章节以及附图、附表、附件等按部颁《煤炭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技术要求》附录一《井田、勘查区煤炭资源储量核查报告编写提纲》和附录二《煤炭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报告编制提纲》执行。

二、质量审查

(一)资料收集是否齐全,是否有相关批件或批文,是否编制核查矿区(单元)资料目录表

矿区资源储量核查应收集如下资料并编制资料目录表: 1.地质勘查类资料

(1)矿产勘查报告及相关附图、附表及附件;(2)补充勘查报告及相关附图、附表及附件;(3)矿山生产勘查报告及相关附图、附表及附件;(4)压覆矿产报告及相关附图、附表及附件;(5)闭坑矿山所提供的闭坑报告及附件。2.测量类资料

需收集最新的探矿权采矿权核查资料 3.矿山类资料

(1)最新的核查矿区范围内大比例尺地形图;(2)矿区范围内现有采矿许可证复印件;

(3)矿山开采设计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4)矿石加工技术性能试验报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等;(5)矿山井上井下工程对照图、采掘工程平面图、储量台帐等;(6)矿山企业所测量的成果表;(7)矿山财务报表。

4.近年来矿山资源储量核实、检测资料

(1)矿山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及附图、附表、附件(包括批复意见);

(2)矿山资源检测报告及附图、附表、附件(包括批复意见);(3)矿山资源储量报告及附图、附表、附件(包括批复意见)。

(二)核查矿区套合关系是否清楚

1.是否有核查矿区套合图,图上核查矿区、原上表矿区、采矿权的套合关系是否清楚;

2.“核查矿区属性表”、“原上表矿区属性表”、“核查矿区采矿权属性表”与“核查矿区矿体资源储量利用情况属性表”的填报内容是否完整;

3.实际核查范围是否与划分的核查矿区一致,不一致时是否说明原因。

(三)所使用的储量报告是否得到认可

除上表的已评审备案储量报告外,核查中所利用的矿山核实报告、两权价款勘查报告等储量报告是否得到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认可,是否有书面认可意见书。

(四)开采前累计查明资源储量是否理清

1.是否理清了开采前累计查明资源储量,是否有开采前核查矿区资源储量估算图,块段资源储量的历史沿革是否清楚;

2.没有理清开采前资源储量的理由是否充分。

(五)是否进行现场核查

1.现场核查工作表述是否清楚,现场核查工作是否得当; 2.没有进行现场核查的理由是否充分; 3.是否有井上井下对照图。

(六)是否收集到利用现状的相关信息,其自洽性如何 1.矿山生产台帐是否收集齐全,产量、成本、价格、采矿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等信息是否全面;

2.相关信息是否自洽。自洽性检验公式: 累计查明资源储量=保有量+消耗量

3.利用现状相关信息未收集齐全的理由是否充分。

(七)矿区资源储量相对误差评估后的处理是否符合规定 1.核查报告与原储量报告(主要是核实报告)相比,矿区探明资源储量的相对误差≤20%、控制的资源储量的相对误差≤30%、推断的资源储量的相对误差≤40%的核查矿区(单元),按照本项目技术要求开展矿区资源储量核查工作,编制核查报告及图表;

2.资源储量的相对误差超过此标准的核查矿区(单元),应按照相关规定编制矿区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及相关图表,履行评审备案程序。

(八)资源储量分割与估算

1.是否有核查后矿区资源储量估算图和利用现状图,块段资源储量是否按技术要求根据采矿权、采空区、压覆界限进行了分割;

2.储量估算是否符合规范;

3.资源储量类型的确定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核查后资源储量类型的确定按《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执行;

4.是否填写核查矿区资源储量分割对比表,块段沿革是否清晰、编号及空间位置有无重复,分割前后资源储量的平衡关系如何,核查前后块段资源储量变化的原因是否准确说明。

(九)文字报告及附图、附表、附件质量

1. 矿区资源储量核查报告是否按照技术要求所附提纲进行编写,章节内容是否齐全;

2.附图是否齐全,图件内容和标示是否合乎技术要求的规定; 3.附表是否齐全,数据是否正确,有无遗漏和错误; 4.附表内资源储量数据是否符合相互间的逻辑关系,附表内各资源储量类别之间是否符合下列平衡关系:

同一统计单元,开采前累计查明资源储量=核查后累计查明资源储量+增减量

同一统计单元,累计查明资源储量=保有量+消耗量

我刚从野外回来,以上就是我总结的一些东西,你可参照着看看。

其他的主要看他们写的报告是否会跟你矿的利益起冲突,若有些方面不能在报告中阐述的可叫曹晓明修改。你审查他们的报告的时候要多向领导请示,对有些问题你们要在内部处理掉,否则后面会引发很多想不到的麻烦。如有什么问题你不知道怎么处理,就给我打电话。

王忠 6月23日

第四篇: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编写提纲介绍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提纲

1前言 1.1目的任务

阐明项目原由,矿业权人(投资人或矿山企业拟建、在建单位)提出的核实目的、任务及具体要求和地质资料依据。

1.2位置交通及地理经济

说明工作区(矿区、井田、矿段或××矿区、井田、矿段的××部分)的位置(位于县城方位、直距)、行政管辖。

1.3矿业权设置及资源储量估算范围

工作区矿业权设置情况,矿业权范围及资源储量估算范围用“六度带坐标”表示并列表;资源储量估算范围面积及拐点坐标“六度带坐标”,说明资源储量估算标高;并附资源储量估算范围与采矿许可证范围叠合图。如果资源储量估算范围比矿权范围小,则说明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外,矿权证范围内资源储量勘查开发情况。

1.4以往地质工作概况

简述工作区本次核实前历次地质勘查(或资源储量核实)至本次工作情况、提交的勘查报告及批准(或认定、备案)机关、文号、批准(或认定、备案)的资源储量和主要结论,说明各报告的勘查范围、对象、与本报告的关系、在本次核实范围内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及可供本报告利用的周边工作量。

1.5矿山设计、开采和资源利用概况

已建设、开采的矿区应详细叙述建设、开采时间、设计单位、设计采选矿石规模、开采范围、开采对象、开采深度、开拓方案、采矿方法、实际达产采选规模、采空区分布情况,历年采出矿石量、金属量、损失量、贫化率,采矿回收率、选矿回收率,累计资源储量及探采对比变化情况。说明开采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说明矿山生产成本、供销情况及经济效益。

1.6本次工作情况

叙述本次工作时间、经过和投入工作、完成各项工作量,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等。本次核实利用的工程,本次核实获得的各类资源储量。

1.7特别情况说明 2.矿区地质

简述矿区所处区域地质构造位置、基本地质(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作用等)概况。2.1矿床特征

综合叙述矿体(层)赋存层(部)位、控矿条件、矿体(层)数量、总体分布范围(具体地段、长度、宽度、延深)、总体产状以及对矿床的新认识。

2.2矿体(层)特征

分矿体叙述(经开采的则对矿体的保有部分分别叙述)。

简述主矿体(层)的具体赋存部位、空间位置、分布范围、与上、下矿体的关系(或距离),矿体(层)形态、产状、规模(长度、宽度、延深)、矿层厚度、有用组分(品位含量)、含矿率(含矿系数)、荒料率及变化。对次要矿体(层、或小矿体)可列表反映基本特征。以插图形式反映矿区内矿体(层)平面分布范围。

矿体(层)规模、数量、形态发生重大变化的矿区和因变更工业指标而需核实的,应补充以下内容:矿体(层)连接对比标志、依据,矿体最大最小埋深、赋存标高、矿层厚度、品位变化规律,主矿体(层)控制程度和资源储量所占比例。并以插图形式反映矿体重新圈定前后的变化情况。

2.3矿石质量 2.3.1矿石物质组成

简述矿石物质组成,矿石结构、构造,矿物共生关系。2.3.2矿石化学成分

叙述矿石主要有用、有益、有害组分含量、赋存状态、变化和变化规律;对利用化学组分用途改变为以物理性能为主要指标的矿种,应对其物理性能进行详细评价。

2.3.3矿石风(氧)化特征

简述矿石风(氧)化特征,阐明氧化、混合、原生带划分依据,“三带”的分布范围、深度。

2.4矿石类型和品级

简述矿石自然类型、工业类型(品级),说明各自然(工业或品级)类型矿石在矿体(层)中所占比例及分布规律。

2.5矿体(层)围岩和夹石

简述主矿体(层)上下盘围岩岩性及矿体(层)夹石岩性、数量、分布、规模(长、宽、厚度)及有用、有益、有害组分的大致含量,对矿体(层)完整性的影响程度。

2.6矿床共(伴)生矿产

简叙共(伴)生矿产种类,结合新成果说明各组分含量、总量,评价综合开采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意义。

3.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简要叙述勘查期间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种类、采样种类、选矿方法、试验流程和成果、推荐工艺流程。勘查完成后又进行了矿石加工技术试验的矿区应详细叙述新成果。

已开采矿区应详细叙述生产选矿(或加工)工艺流程、列表反映历年选矿(加工)成果(包括:矿石入选品位,精矿、尾矿品位、产率、回收率或物性指标等),对矿石主要组分工业利用和共(伴)生矿产回收进行评述。

4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4.1水文地质

4.1.1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叙述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现状:阐明未采矿体主要分布标高,矿体最低标高,当地侵蚀基准面标高及矿井最低排泄面标高。矿山开拓方式和采矿方法。矿山疏排水影响范围内各含水层、断裂破碎带以及与地表水体水力联系的变化情况,地下水补、迳、排条件的变化;阐明矿井的直接与间接充水因素以及上部采空区对深部充水的影响;分析勘查报告估算的涌水量和历年矿井系统涌水量的差异,利用矿井实际涌水量资料估算下一水平的涌水量;指出矿山开采过程中发生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产生原因,矿山采取的应对措施及效果,评述对矿山开采的影响;预测分析矿山深部开采可能诱发或者加剧水文地质问题及变化趋势,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说明矿山供水水源地现状。对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重新作出评价。

4.2工程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4.2.1工程地质条件现状评价。阐述井巷和采区揭露的工程地质情况,根据井巷支护、露采边坡的现状,对其稳固性重新作出评价。评述矿区内已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发生部位、产生原因、对采矿的影响程度,矿山采取的工程措施及其效果。

4.2.2工程地质条件预测评价。预测未来矿山开采过程中可能诱发或加剧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对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重新作出评价。

4.3环境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4.3.1矿区环境地质现状评价。评述矿区存在的自然灾害对开采的影响;叙述矿山建设以来,工程经济活动中诱发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危害对象及影响程度,分析影响和破坏的主导因素,矿山采取的防、治措施及其效果。4.3.2矿区环境地质预测评价。分析预测矿山未来的工程经济活动可能诱发或加剧的环境地质问题。根据矿山类型、生产规模、开采方式,结合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对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作出预测评价;对上述环境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对矿区环境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重新作出评价。

4.4煤炭安全生产综合评价。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和要求,对煤层瓦斯突出可能性、煤的自燃趋势以及煤尘爆炸性进行预测和评价。

4.5其他开采技术条件变化、评价及防治措施建议 4.6开采技术条件小结

简述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的主要问题和类型,在综合上述条件的基础上重新确定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复杂程度的综合类型(3类9型)。

5核实地质工作及质量评述

矿区勘查后未进行开采或仅局部(少量)开采的矿区可简要的叙述或仅写相应的工作,但新老规范在勘查类型划分上有差别的应按新规范重新确定勘查类型、论述勘查工程间距;进行了核实补充工作和矿山地质工作(或生产勘探)的矿区,应包括以下内容。

5.1生产勘探(探矿)方法、工程布置原则 简述矿床勘查类型,采用的勘查工程间距。

叙述生产勘探(探矿)的工作方法、手段,工程布置原则,实际工程控制间距,完成生产勘探(探矿)工作量。

5.2生产勘探(探矿)工程质量评述

说明各项工程使用目的,评述其取得的地质效果。说明钻孔质量并进行质量评述。

5.3生产勘探(探矿)工程测量及质量评述

说明生产探矿钻孔、坑道等测量方法、引用的控制网(点)及精度,采用坐标系统,对各项测量方法及质量进行评述。

5.4采样、化验及质量评述 5.4.1采样及质量评述

分各类试样叙述采样方法、规格,评述质量;大型选矿试样应说明取样地点、采样方法、规格、样品组成的矿石类型、品位,评述样品的代表性。

5.4.2化验及质量评述

简叙样品加工;叙述各类样品基本分析(物性试验)、全分析、组合分析项目,试验方法,内、外检情况和质量。具有相应资质化验室的化验结果方能采信。

5.5探采对比 对比的基础是最近批准(或认定、备案)的报告(以简称最近报告)。5.5.1构造

根据矿山生产资料,与最近报告对比,叙述核实区内的构造变化情况,岩浆岩对矿体破坏、影响的变化情况。

5.5.2矿体(层)特征

与最近报告对比,说明矿体的数量、形态、产状、规模、厚度、结构、空间位置(煤层的可采性、稳定性)等的变化情况,以及矿石质量(品位、煤质等)的变化情况。

5.5.3开采技术条件

根据矿山生产资料,叙述含水层厚度、富水性、断层导水性等水文地质特征及矿井实测涌水量与最近报告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说明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情况,对于煤矿应重点分析对比煤层顶底板、瓦斯、煤尘爆炸危险性、煤层自燃发火倾向、地温及地压特征与最近报告的差异。

5.5.4勘查工作

分析评述原勘查工程的布置、勘查方法、手段的选择,勘查类型的划分、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6资源储量估算

6.1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

说明采用或变更的工业指标文件、文号及内容。6.2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对象

叙述资源储量估算的范围(综合矿体分布的拐点并编号及其坐标、埋藏深度)、具体矿种和矿体(层)号;开采矿区已设置采矿权的,应分采矿许可证内、证外(或设计范围内、外)等,分别估算消耗、保有资源储量。

6.3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选择依据

说明核实的方法,如对于保有资源储量的核实是采用重算的 方法,还是先算采空区消耗的资源储量,后从总量中扣除的;对于未动用块段是如何核实的,跨边界块段是如何分割的等。并论述选择估算方法的依据及合理性,写明采用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和估算公式。

6.4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确定

叙述单工程厚度、平均品位,块段或剖面平均厚度、品位、面积、体积质量(体重)和矿体(层)平均品位及各种校正系数(含矿率、荒料率、岩溶率)等参数计算、测定方法及特高品位(特大厚度)处理原则。说明各类数值单位及数据取舍原则。6.5矿体(层)圈定原则

根据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和矿体(层)变化规律,分别叙述单工程矿体(层)圈定和工程间矿体(层)连接、内(有限)外(无限)推断原则。

6.6采空区(或压覆矿产)边界圈定

说明采空区分布情况、采空区边界圈定原则和依据;压覆矿产地段,应叙述压覆矿产边界圈定原则及处理方法。

6.7块段划分

说明资源储量估算块段划分原则和块段编号方法(注:尽量沿用原块段划分,对已采或采矿权设置部分,可在原基础上作进一步划分)。

6.8资源储量类型确定条件

根据矿体(层)的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矿山开发程度)确定的经济意义,对资源储量类型进行划分。具体叙述各类型保有资源储量划归条件及空间分布。

6.9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截至××××年××月,××矿区×矿保有资源储量总计(矿石量、金属量、平均品位),其中按资源储量类别划分统计,煤炭还要按煤类统计。

对最近审批报告以来,矿区累计消耗、生产探矿、探采对比情况加以说明。6.10共(伴)生矿产资源储量估算

说明共(伴)生矿产资源储量估算采用的工业指标,计算方法、参数确定原则、计算结果(可用插表或与主矿产资源储量表合并),并评价其可靠程度。

6.11资源储量估算中需说明的问题

说明资源储量估算中与前叙原则不一致的特殊处理的问题,说明问题应阐明理由、处理原则、方法及评述其影响程度。

6.12资源储量变化情况评述

A.最近一次审批报告名称、审批时间、批准单位、批准文号、批准的资源储量、截至日期;

B.采矿许可证范围最近报告资源储量; C.采矿许可证范围本报告资源储量; D.资源储量变化情况; E.说明资源储量变化原因;

a.最近报告以来矿山生产累计消耗资源储量(包括采出量和损失量); b.最近报告以来生产探矿新增资源储量(原矿体范围外);

c.探采对比及其他变化(生产过程中发现矿体的连续性发生变化、厚度及品位的变化、工业指标不同或圈矿原则变化导致投影面积变化等)

F.采矿许可证范围外最近报告剩余的资源储量 7矿山(床)技术经济评价

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及矿产品供需形式分析,提供矿山近三年的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总利润、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等。

8结语

8.1对资源储量核实取得的主要成果、新认识、资料完备程度作出概括的、结论性的评述,对今后矿山开发经济效果做概括性的评述。

8.2评价开采技术条件,指出需防治的主要问题。

8.3指出矿山今后生产勘探(探矿)和开采、矿石利用等方面的问题和建议。8.4建议注销核实的保有(占用、压覆、残留)资源储量情况。

1.矿区交通位置图(可作报告插图)

2.矿区(井田、矿段)地形地质图(图中应反映原勘查范围。有采矿权设置的,应表示采矿权范围、拐点号及坐标)

3.含矿岩系(或矿层)柱状对比图

4.勘探线剖面图(采用剖面法估算资源储量的,可与资源储量估算图合并)5.资源储量分布纵投影图(陡产状矿体剖面法估算资源储量时附)6.资源储量分布平面图(缓产状矿体剖面法估算资源储量时附)7.资源储量估算图(平面、纵投影图)

上述附图5、6、7中,除应表示现估算资源储量内容外,还应反映原勘查报告资源储量分布范围、矿权许可证范围、本次核实范围及拐点坐标。

8.全部新增工程原始编录图(坑、槽探素描图、钻孔柱状图)、中段平面图 9.采矿工程分布平面图

10.其它图件(根据不同矿种矿床及勘查手段确定)11.矿区水文地质图 12.矿区工程地质图 13.矿区环境地质图

11~13号图可按开采技术条件复杂程度附其一或综合图件。14.井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图

15.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与降水量关系曲线图 16.矿坑涌水量估算图

17.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地下水等水位(水压)图 18.矿体直接顶(底)板隔水层等厚线图 19.岩石强风化带厚度等值线图 20.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分区图

1.新增工程测量成果表 2.新增工程质量一览表

3.新增各类样品分析、测试、鉴定成果表 4.新增化验结果质量(或内、外检对照表)统计表 5.资源储量估算表,包括:

(1)单工程矿体(层)厚度、平均品位计算表(2)断面或块段平均厚度、品位计算表(3)体重、湿度测定结果表(也可作正文插表)(4)断面或块段面积测定表(5)块段资源储量计算表

(6)消耗、保有、累计查明资源储量总表 6.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观测成果表 7.矿坑涌水量估算表

8.井、泉、生产矿井和老窿调查资料综合表 9.水质分析成果表

10.矿区环境地质调查资料汇总表

1.采矿许可证或划定矿区范围批复印件(盖公章); 2.勘查资质证复印件(盖公章); 3.矿权人承诺书(法人章、公章); 4.报告编制单位承诺书(法人章、公章); 5.最近报告批准文件复印件;

6.矿石加工技术性能或物理性能试验报告;

7.工业指标推荐书(不采用一般工业指标,具有矿山设计资质单位编制); 8.先期开采地段说明书(煤炭勘探报告,具有矿山设计资质单位编制); 9.上市融资证明文件。

第五篇:小型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提纲

小型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提纲

本编写提纲适用于小型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名称统一为:平顶山裕隆××煤业有限公司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工作目的和任务

简述本次资源储量核实的主要目的,采矿权人对资源储量核实的具体要求,承担核实工作的单位和核实依据的地质资料名称。

第二节位置、交通及核实区范围

一、位置

核实矿区的行政区划位置(至村一级),位于市(县)城区的方位、直距。矿区区间经纬度坐标。

二、交通

矿区交通情况,与最近车站、码头距离(附交通位置图)。

三、核实矿区范围

核实矿区采矿权设置情况,包括:采矿许可证证号、有效期、边界起止拐点号及直角坐标、开采标高和面积。若开采范围扩大的,还应当写明扩大后的矿区拐点直角坐标、开采标高、面积。同时,须附采矿许可证范围、资源储量核实范围、申请扩大开采范围的叠合图件(在地形地质图中标示出)和申请扩大范围的批复文件或者勘查许可证复印件。

四、自然地理

简要介绍工作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最高最低海拔标高、河溪及气象等资料。

第三节矿区地质勘查及矿山开发简史

一、以往地质工作

简述以往地质工作情况(含资源储量核实工作),主要工作量,取得的主要成果,提交的勘查报告全称及批准(认定、备案)机关、文号、批准(认定、备案)的资源储量和主要结论,说明各报告勘查范围、对象、与本报告的关系。

二、矿山设计、开采和资源利用概况

应详细叙述矿山建设时间、开采时间、设计单位、设计规模、实际生产能力、开采范围(包括开采标高)、开采对象、开拓方案、采矿方法、采空区分布情况、历年采出矿石量、累计动用资源储量、开采回采率、矿山生产成本、经济效益及开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本次工作情况

叙述本次工作起止时间和投入的主要地质工作、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列表),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提交报告时间。

第二章矿区地质

简述矿区所处区域地质构造位置。

叙述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特征,重点是对含煤地层和煤层影响的构造及岩浆岩。

第三章煤层与煤质特征

第一节煤层特征

矿区煤层赋存层位、层数、分布范围,各煤层厚度、结构及其变化和煤层的稳定性。

第二节煤层对比

说明参加资源储量估算的煤层对比依据、对比可靠程度标准、对比结果评述。如与核实依据的报告无大变化,可略去此节。

第三节煤质特征

叙述各可采煤层的物理和化学特征及工艺性能,确定可采煤层煤类,简单评价煤的工业利用方向。

第四节共(伴)生矿产

若核实范围内有共(伴)生矿产的,要叙述共(伴)生矿产种类,各组分含量、总量,评价综合开采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意义和开发利用情况;新发现共(伴)生矿产的,应初步查明矿产赋存情况,初步评价其工业利用价值。

第四章开采技术条件

第一节水文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1、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现状。叙述未采矿体主要分布标高,矿体最低标高,当地侵蚀基准面标高及矿井最低排泄面标高。矿山疏排水影响范围内各含水层、断层破碎带以及与地表水体水力联系的变化情况,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的变化;阐明矿井的直接与间接充水因素以及上部采空区对深部充水的影响;分析勘查报告估算的涌水量和历年矿井系统涌水量的差异,利用矿井实际涌水量资料估算下一水平的涌水量;指出矿山开采过程中发生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产生原因,矿山采取的应对措施及效果,评述对矿山开采的影响。老窑、采空区积水情况及与周边矿井水力联系。

2、矿区水文地质条件预测评价。预测分析矿山深部开采可能诱发或者加剧水文地质问题及变化趋势,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说明矿山供水水源地现状。对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重新做出评价。

第二节工程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1、工程地质条件现状评价。叙述井巷和采空区揭露的工程地质情况,根据井巷支护,对其稳固性重新做出评价。评述矿区内已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发生部位、产生原因、对采矿的影响程度,矿山采取的工程措施及其效果。

2、工程地质条件预测评价。预测未来矿山开采过程中可能诱发或加剧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对矿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重新做出评价。

第三节环境地质条件及开采后的变化

1、环境地质条件现状评价。评述矿区存在的自然灾害对开采的影响;叙述矿山建设以来,工程经济活动中诱发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危害对象及影响程度,分析影响和破坏的主导因素,矿山采取的防、治措施及其效果。包括:瓦斯、煤的自燃、煤尘爆炸性、地温等灾害进行对比和评述,提供矿井瓦斯监测资料。

2、环境地质预测评价。分析预测矿山未来的工程经济活动可能诱发或加剧的环境地质问题。根据矿井类型、生产规模、开采方式,结合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对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做出预测评价;对上述环境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对环境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重新做出评价。

第四节开采技术条件小结

简述工作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的主要问题和类型,在综合上述条件的基础上重新确定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复杂程度的综合类型(3类9型)。

第五章资源储量核实地质工作及质量评述

第一节核实地质工作方法选择依据和布置原则

概述核实地质工作方法选择及依据,利用矿山地测资料开展核实工作的,要说明选择利用的原则。

阐述核实地质工作勘查类型和核实工程布置原则等。

第二节核实地质工作方法及其质量评述

概述本次核实地质工作方法,重点对地质测量、地质填图、探矿工程编录、采样点选择及布置、岩矿石的采样、测试、加工、鉴定、分析项目等工作质量进行评述,并以数据加以说明。对于使用矿山地测资料的,也应进行质量评述。

第六章资源储量估算

第一节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和对象、范围

一、工业指标

说明采用或变更的工业指标依据的文件、文号及内容(目前我省采用的工业指标普遍按照闽国土资综〔2007〕46号文执行)。

二、估算对象、范围

叙述资源储量估算煤层号、估算范围(包括估算标高)。若矿区被分割的,应分别估算采矿许可证内、证外消耗、保有资源储量。

第二节资源储量估算方法

一、估算方法

说明采用的资源储量估算方法和估算公式。论述选择估算方法的依据和合理性。对开采或勘查中新发现的煤层和原先未估算资源储量的煤层(含共伴生矿产)应根据煤(矿)层的形态、产状、规模特点,结合本次地质工程布置情况进行估算。

二、参数的确定

资源储量估算参数包括煤层的厚度、倾角、面积、体重等,说明上述参数的求取方法以及特厚点的处理原则,说明各类数值单位及数据取舍原则。

三、煤层圈定原则

说明工程间煤层连接的原则。

四、采空区(或压覆矿产)边界圈定

说明采空区分布情况、采空区边界圈定原则和依据。采空区边界确定应根据测量成果。压覆矿产地段,应叙述压覆矿产边界圈定原则及处理方法。

第三节块段和资源储量类型的划分

一、块段的划分

说明资源储量估算块段划分原则和块段编号方法(应尽量沿用原块段划分)。

二、类型的划分

根据煤层的地质可靠程度、可行性评价(矿山开发程度)确定的经济意义,对资源储量类型

进行划分。具体叙述各类型保有资源储量划分条件及空间分布。

第四节资源储量估算结果

一、煤

说明矿区截至××年××月底查明资源储量、开采消耗量、增减量、保有资源储量,保有各类型资源储量比例(用表格列出)。

二、共(伴)生矿产

说明共(伴)生矿产资源储量估算采用的工业指标、估算方法、参数确定原则、估算结果,并评述其可靠程度。

三、资源储量估算中需说明的问题

说明资源储量估算中与前叙原则不一致的特殊处理的问题,说明问题应阐明理由、处理原则、方法及评述其影响程度。

第七章探采对比

对比的基础是最近批准(认定、备案)的储量报告(以下简称依据报告)。若矿区保有资源储量200万吨以下的,可以只写“地质新认识”,放在第五章第三节中叙述,略去本章;若矿区保有资源储量大于200万吨的,按本章要求的内容叙述。

第一节构造对比

根据矿山生产资料,与依据报告对比,叙述核实矿区内的构造变化情况,岩浆岩对矿体破坏、影响的变化情况。

第二节煤层、煤质特征对比

与依据报告对比,说明煤层的数量、厚度、结构、可采范围及稳定性和煤质等的变化情况。

第三节开采技术条件对比

与依据报告对比,说明核实区含水层厚度、富水性、断层导水性等水文地质特征及矿井实测涌水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如发生突水等水患应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说明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情况,重点分析对比煤层顶底板、瓦斯、煤尘爆炸危害性、煤层自燃发火倾向、地温及地压的变化情况。

第四节勘查工作对比

分析评述原勘查工程的布置、勘查方法、手段的选择、勘查类型的划分、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第五节资源储量变化及原因

通过资源储量对比,说明资源储量变化情况,分析变化原因。资源储量对比的基准是最近批准(认定、备案)的储量报告,用文表说明重叠范围内资源储量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第八章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研究

矿区已做过可行性研究,经开采后经济意义没有改变的,可略去本章。未做可行性研究的应做概略研究,报告中简要说明矿床开发需求程度。建设开发方案及各主要经济指标,可行性研究的基本结论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及时效性做出评价,提供矿山开发的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总利润、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等。

第九章结论

一、对资源储量核实取得的主要成果、新认识、资料完备程度作出概括的结论性的评述,对今后矿山开发经济效果作概括性的评述。

二、评价开采技术条件,指出需防治的主要问题。

三、指出今后生产勘探和开采、矿山利用等方面的问题和建议。

四、建议注销核实的保有(占用、压覆、残留)资源储量情况。

附图

1、矿区交通位置图(为报告插图)

2、矿区(井田、矿段)地形地质图(图中应反映原勘查范围、现范围,采矿权范围、拐点号及坐标等)

3、煤层对比图

4、勘查线剖面图

5、资源储量平面图或立面图(须表示出现估算资源储量内容,同时反映原勘查报告资源储量分布范围、矿权许可证范围、本次核实范围及拐点坐标)

6、全部新增工程原始编录图,即槽、井探素描图、钻孔柱状图;中段平面图

7、采矿工程分布平面图(井上、井下对照图)

8、矿区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图(水、工、环三项应根据矿区开采技术条件复杂程度附其一项或综合图件)

9、井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图

附表

1、新增工程测量成果表

2、新增工程质量一览表

3、新增各类样品分析、测试、鉴定成果表

4、新增化验结果质量(或内、外检对照表)统计表

5、资源储量估算表,包括

(1)工程见煤厚度表

(2)块段平均厚度计算表

(3)体重测定结果表

(4)块段面积测定表

(5)块段资源储量计算表

(6)消耗、保有、累计查明资源储量表

6、地下水、地表水、矿坑水动态观测成果表

7、井、泉、生产矿井和老硐调查资料综合表

8、矿坑涌水量估算表

9、水质分析成果表

10、矿区环境地质调查资料汇总表

附件

1、可行性研究或工业指标论证报告

2、有关确定工业指标的文件

3、储量报告审批(认定、备案)文件。

以上附图、附表、附件可根据矿种特点增减。

下载储量核实报告提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储量核实报告提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要求

    煤炭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要求(讨论稿) 1、煤炭资源储量核实适用范围 凡因矿业权设置、变更、价款评估、(出)转让或煤矿企业分立、合并、改制,以及改变煤炭工业用途、工业指标......

    小型金属、非金属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提纲

    小型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提纲 本编写提纲适用于小型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名称统一为:××省××县(市、区)××矿区(井田、矿段,下同)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第一章 概况......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细则[精选]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细则 1前言 1.1目的任务 阐明项目原由,矿业权人(投资人或矿山企业拟建、在建单位)提出的核实目的、任务及具体要求和地质资料依据。 1.2位置交通......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写规定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3.08 为规范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核实工作及报告编写,依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固体矿产地......

    红菱煤矿储量核实报告(正式稿)

    沈阳煤业(集团)红菱煤矿有限责任公司隶属于沈阳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位于沈阳市苏家屯区红菱堡镇,北距沈阳32公里,西距辽阳30公里,井田面积18.662平方公里。 红菱煤矿始建于1969......

    资源储量报告评审所需的相关资料(核实报告)

    资源储量报告评审所需的相关资料 1、勘查单位资质证复印件(加盖勘查单位公章)(一式二份),验原件。 2、项目工作周期内勘查/开采许可证/划定矿区范围批文复印件或项目来源情况的说......

    编好各类《矿产勘查报告》、《储量核实报告》的金钥匙

    各类矿产资源储量勘查报告及核实报告编制的技术要求,必须遵循国土资源部颁布的相关国标、规范与各项规定,执行中不能超越,也不能降低要求,否则都属质量低劣。按照国土资源部的规......

    矿区储量核查报告编写提纲

    矿区储量核查报告编写提纲 1、前言 1.1 概述 阐述项目来源、目的、任务及具体要求。 说明矿区编号、矿区的行政管辖、位置(位于县城方位、直距)和交通情况。相邻矿区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