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复习题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二、实词积累
(1)发:起,指被任用(2)畎亩:田间,田地(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4)筑:捣土用的杵(5)士:狱官(6)市:市井之间,市场(7)任:责任,担子(8)苦:使„..受苦(9)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0)拂乱:拂,违背;乱,使混乱;拂乱,使做事不顺(11)所以:用这些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12)动:使心动(13)忍:使坚韧(14)曾:同“增”,增加(15)恒:常常(16)过:犯过失(17)衡:通“横”,梗塞,不顺(18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19)征:征验,表现(20)色:脸色(21)喻:了解(22)入:在里面,指国内(23)法家:坚守法度的大臣(24)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25)出:指国外(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三、给下列字注音:畎(quan)说(yuè)鬲(gé)拂(bì)
四、写出文中四个通假字并解释:(1)曾——增,增加
(2)衡——横,梗塞,不顺(3)拂——弼,辅佐(4)忍——韧,使坚韧
五、相关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内忧外患
六、相关对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生无情轻如鸿毛 死有义重于泰山 孔仲尼厄演《春秋》,生于忧患 李后主因赋离愁,死于安乐
七、用原文答题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过: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磨炼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八、问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6、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年代顺序。(按严格的时间顺序,百里溪应该排在孙叔敖的前面。)
7、“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
“发”是“起”,指被任用”;“举”是“被举用,被选拔”之意。但舜为帝王,其余人为臣子,故而有细微差别。
8、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例证/事例证明/摆事实
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上述六个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10、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 心理、身体、生活境遇。(生活、思想、行为)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道理论证:讲道理论述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1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为下段做铺垫。
13、“人恒过„„国恒亡。”段内部层次是: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无内忧外患,国家灭亡)。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14、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第三段进一步论述磨难如何使人“动心忍性”。
15、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
16、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增长经验,磨砺性情,使人充满生活的激情。
17、有人试验,将青蛙直接置入温度较高的水中,蛙能跳出水中逃生;若将它置于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蛙最终会被与前次试验相同温度的水烫死。这个现象说明了文中的什么道理?死于安乐。
1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不能。
结合“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个人价值能否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等”谈自己的看法。
19、第一段列举六个人物,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都出身卑微,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20、文中“举”“发”有何异同?
同:即表现人物由低微向显贵的转换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
异: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是靠自身才干和努力,故用发;傅说等人,他们的成功除自身努力外,主要是明主知遇,故用举。
21、“是人”指的是什么人?第一段中所举的一类人。
22、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排比。增强气势,意在引出下文议论
23、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由第(1)段的六个特殊事例,归纳出第二段的普通性结论。并论证其事业上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发展中增长了才干。
24、第2段中的过渡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25、本文列举六个贤人,论述环境(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用事实证明了人处困境激发斗志的道理。
26、如何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一个遇到困难并不可怕,用它可以激励人们勤奋,发愤;而人们贪图享乐倒是可怕的,因为它会使人萎靡不振,甚至导致国家灭亡。
2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此可联想到一个成语: 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
1.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名轲,字子舆。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本文选定【孟子。告子上】,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 被任用。田间,田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举用,被选拔。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 市井,集市。
故天降大任于世人也 所以。责任,担子。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劳其筋骨 使......劳累。行拂乱其所为 行为。
空乏其身 资财空乏,即贫困。
所以动心忍性 使.......惊动。使坚韧。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人恒过 犯过失。困于心 忧困。衡于患 同横,梗塞,指不顺。
而后作 作为,奋起。征于色 征验,表现出来。而后喻 明白,了解。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外面,指国外。国恒亡 常常。死于安乐也 安乐享受。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里面,指国内; 有法度的臣士; 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弻,辅弼。3.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
启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4.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在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5.作者说‘顾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6.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7.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
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的 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你简要加以分析。
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推出这个结论。独句成段,即深化主题,也更鲜明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10.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11.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其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2.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居安思危
13.请写出至少2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4.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15.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但你身处逆境时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 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第二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检测
(二)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的问题。(15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孟子 》。(5分)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3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被选拔(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 : 责任、使命 ..(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空乏:使他受到贫困(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3.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D)(5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曾益/其所不能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5分)
A.必先苦其心志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人恒过然后能改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3×10分)(1)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译文: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2)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译文: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3)然后知生于怃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得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或“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6.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10分)
答:(举例)论述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磨炼的观点。
7.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10分)
答:从磨炼意志;知错能改;做事要有原则;要提出好的建议等方面回答。
8.短文先从正面论述 生于忧患,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 死于安乐,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10分)
9.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13分)
答:要举出具体恰当的实例支撑作者的观点 示倒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 示例2: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
第三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___201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
推荐
一、文学常识
二、实词积累
(1)发:起,指被任用
(2)畎亩:田间,田地
(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
(4)筑:捣土用的杵
(5)士:狱官
(6)市:市井之间
(7)任:责任,使命
(8)苦:使„..受苦
(9)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0)拂乱:拂,违背;乱,扰乱;拂乱,使做事不顺
(11)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12)动(13)忍:使坚韧
(14)曾:同“增”,增加
(15)恒:常
(16)过:犯过失
(17)衡:通“横”,梗塞,不顺
(18)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19)征:征验,表现
(20)色:脸色
(21)喻:了解
(22)入:在里面,指国内
(23)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24)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25)出:指国外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三、给下列字注音:
畎(quán)
说(yuè)
鬲(gé)
拂(bì)
四、写出文中四个通假字并解释:
(1)曾——增,增加
(2)衡——横,梗塞,不顺
(3)拂——弼,辅佐
(4)忍——韧,坚韧
五、相关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内忧外患
六、相关对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生无情轻如鸿毛
死有义重于泰山
孔仲尼厄演《春秋》,生于忧患
李后主因乃赋离愁,死于安乐
七、用原文答题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
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
人恒过,然后拂士。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八、问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6、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年代顺序。(按严格的时间顺序,百里溪应该排在孙叔敖的前面。)
7、“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
“发”是“起”,指被任用”;“举”是“被举用,被选拔”之意。但舜为帝王,其余人为臣子,故而有细微差别。
8、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例证/事例证明/摆事实
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
上述六个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10、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
心理、身体、生活境遇。(生活、思想、行为)
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
道理论证:讲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1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为下段做铺垫。
13、“人恒过„„国恒亡。”段内部层次是:
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
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无内忧外患,国家灭亡)。
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14、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
第三段进一步论述磨难如何使人“动心忍性”。
15、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
16、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
增长经验,磨砺性情,使人充满生活的激情。
17、有人试验,将青蛙直接置入温度较高的水中,蛙能跳出水中逃生;若将它置于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蛙最终会被与前次试验相同温度的水烫死。这个现象说明了文中的什么道理?
死于安乐。
1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
不能。
结合“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个人价值能否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等”谈自己的看法。
19、第一段列举六个人物,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都出身卑微,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20、文中“举”“发”有何异同?
同:即表现人物由低微向显贵的转换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
异: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是靠自身才干和努力,故用发;傅说等人,他们的成功除自身努力外,主要是明主知遇,故用举。
21、“是人”指的是什么人?
第一段中所举的一类人。
22、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排比。增强气势,意在引出下文议论
23、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由第(1)段的六个特殊事例,归纳出第二段的普通性结论。并论证其事业上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发展中增长了才干。
24、第2段中的过渡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25、本文列举六个贤人,暗示环境(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用事实证明了人处困境激发斗志的道理。
26、如何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一个遇到困难并不可怕,用它可以激励人们勤奋,发愤;而人们贪图享乐倒是可怕的,因为它会使人萎靡不振,甚至导致国家灭亡。
2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此可联想到一个成语:
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
1.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名轲,字子舆。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本文选定【孟子。告子上】,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 被任用。田间,田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举用,被选拔。
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百里奚举于室 市井,集市。
故天降大任于世人也 所以。责任,担子。
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劳其筋骨 使......劳累。
行拂乱其所为 行为。
空乏其身 资财空乏,即贫困。
所以动心忍性 使.......惊动。使坚韧。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人恒过 犯过失。
困于心 忧困。衡于患 同横,梗塞,指不顺。
而后作 作为,奋起。
征于色 征验,表现出来。而后喻 明白,了解。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外面,指国外。
国恒亡 常常。
死于安乐也 安乐享受。
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里面,指国内; 有法度的臣士; 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弻,辅弼。
3.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到什么
启示?
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
启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
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4.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
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在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开篇
列举这些人物
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5.作者说‘顾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6.‘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
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7.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
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的 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 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
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
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请你简要加以分析。
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推出这个结论
独句成段,即深化主题,也更鲜明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10.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11.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其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2.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处安思危
13.请写出至少2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4.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15.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但你身处逆境时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 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回答时语言要生动,并适当的采用一定的修辞方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像一个遭遇风暴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咸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
第四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题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问题】
20、解释下列划线的字:(4分)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中()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③行【拂】乱其所为()
④【曾】益其所不能()
21、翻译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3分)
2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20、①被举用
②这,这样
③违背
④通“增”增加
21、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22、围绕“成才离不开主观努力”来答即可;能写出原句的意思亦可。衰亡”来答即可。
第五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
一、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二、实词积累
(1)发:起,指被任用
(2)畎亩:田间,田地(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
(4)筑:捣土用的杵(5)士:狱官
(6)市:市井之中(7)任:责任,使命
(8)苦:使„..受苦(9)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10)拂乱:拂,违背;乱,扰乱;拂乱,使做事不顺
(11)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12)动(13)忍:使坚韧
(14)曾:同“增”,增加
(15)恒:常
(16)过:犯过失(17)衡:通“横”,梗塞,不顺
(18)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19)征:征验,表现
(20)色:脸色
(21)喻:了解
(22)入:在里面,指国内
(23)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24)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25)出:指国内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三、给下列字注音
畎(quán)
说(yuè)
鬲(gé)
拂(bì)
四、写出文中四个通假字并解释:
(1)曾——增,增加
(2)衡——横,梗塞,不顺
(3)拂——弼,辅佐
(4)忍——韧,坚韧
五、相关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内忧外患
六、相关对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生无情轻如鸿毛
死有义重于泰山
孔仲尼厄演《春秋》,生于忧患
李后主因乃赋离愁,死于安乐
七、用原文答题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
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
人恒过,然后拂士。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八、问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6、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年代顺序。(按严格的时间顺序,百里溪应该排在孙叔敖的前面。)
7、“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
“发”是“起”,指被任用”;“举”是“被举用,被选拔”之意。但舜为帝王,其余人为臣子,故而有细微差别。
8、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例证/事例证明/摆事实
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
上述六个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10、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
心理、身体、生活境遇。(生活、思想、行为)
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
道理论证:讲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1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为下段做铺垫。
13、“人恒过„„国恒亡。”段内部层次是:
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
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无内忧外患,国家灭亡)。
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14、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
第三段进一步论述磨难如何使人“动心忍性”。
15、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
16、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
增长经验,磨砺性情,使人充满生活的激情。
17、有人试验,将青蛙直接置入温度较高的水中,蛙能跳出水中逃生;若将它置于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蛙最终会被与前次试验相同温度的水烫死。这个现象说明了文中的什么道理?
死于安乐。
1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
不能。
结合“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个人价值能否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等”谈自己的看法。
19、第一段列举六个人物,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都出身卑微,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20、文中“举”“发”有何异同?
同:即表现人物由低微向显贵的转换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
异: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是靠自身才干和努力,故用发;傅说等人,他们的成功除自身努力外,主要是明主知遇,故用举。
21、“是人”指的是什么人?
第一段中所举的一类人。
22、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排比。增强气势,意在引出下文的议论
23、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由第(1)段的六个特殊事例,归纳出第二段的普通性结论。并论证其事业上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发展中增长了才干。
24、第2段中的过渡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25、本文列举六个贤人,暗示环境(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用事实证明了人处困境激发斗志的道理。
26、如何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一个遇到困难并不可怕,用它可以激励人们勤奋,发愤;而人们贪图享乐倒是可怕的,因为它会使人萎靡不振,甚至导致国家灭亡。
2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此可联想到一个成语:
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
1.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名轲,字子舆。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本文选定【孟子。告子上】,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 被任用。田间,田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举用,被选拔。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百里奚举于室 市井,集市。故天降大任于世人也 所以。责任,担子。
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劳其筋骨 使......劳累。行拂乱其所为 行为。
空乏其身 资财空乏,即贫困。
所以动心忍性 使.......惊动。使坚韧。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人恒过 犯过失。
困于心 忧困。衡于患 同横,梗塞,指不顺。
而后作 作为,奋起。
征于色 征验,表现出来。而后喻 明白,了解。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外面,指国外。
国恒亡 常常。死于安乐也 安乐享受。
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里面,指国内; 有法度的臣士; 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弻,辅弼。
3.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到什么 启示? 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
启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
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4.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
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在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开篇 列举这些人物
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5.作者说‘顾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6.‘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 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7.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的 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
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
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请你简要加以分析。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推出这个结论 独句成段,即深化主题,也更鲜明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10.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11.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其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2.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处安思危
13.请写出至少2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4.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 的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15.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但你身处逆境时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 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回答时语言要生动,并适当的采用一定的修辞方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像一个遭遇风暴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咸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