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合院庭院小气候研究
四合院庭院小气候研究
摘要:
庭院是我国各地民居的一大显著特点,应用广泛,并且庭院式住宅确实能营造出来在当地最恰合的小气候,改善环境,使人们住得更舒适。本文以四合院的庭院小气候为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找出小气候的影响因素与形成必要条件。最后就四合院小气候的构成手段进行抽象提炼,分析现代住宅可以获得哪些启发与借鉴。
关键词:
四合院
庭院小气候
庭院小气候模式 空中院落
正文:
我国庭院式民居很普遍,它们的空间核心就是中庭。庭院空间指由建筑与墙围合而成的室外空间, 它在不同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形制与特点,对空间环境有着不同的作用。
北京四合院的庭院非常典型,这个由四座房子围合形成的很独立的四四方方的庭院空间,正是北京民居的精华。
四合院庭院的小气候,就是因为庭院是由四面房间闭合的建筑关系环绕而成的,对外界而言,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小环境。庭院的大小尺度,形状比例,四周房子与庭院的通风散热关系,庭院内的独特的绿植小品等等都是会影响庭院及周边围合出这个院子的房间的热环境,所以称其为庭院小气候。这个小气候对于四合院的居住环境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1.庭院小气候的构成 •采光与温度
北京的冬季天气不是很好,中午太阳高度角较小,并且寒冷,于是“采光”和“保暖”便成为北京四合院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小时候在舅姥姥家住过四合院,注意到,正房真的是冬暖夏凉,该晒到太阳时就晒到,十分舒适惬意。现在经过学习与剖面空间的研究发现,房子的举高、进深、庭院大小比例都与营造庭院小气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比方说我们调研过的民居,小规模的庭院形式,房子的高3米左右,进深比高略大一些,这样的情况下院子就绝对不会小于10米,因为庭院的尺寸都是严格按照日照角度计算得出的:冬天正午的时候阳光才能透过窗户直接照到后墙根,整个房间都可以沐浴在阳光下,房间自然就会明亮温暖。采光和保暖都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而夏天的时候,天气干燥炎热,避暑又成了很重要的事情。但是四合院在这方面做得也很好,即依靠北房走廊上的和合适尺度的房檐。房檐其实是围合庭院的很重要的一部分构件,它保证了夏季中午,阳光只能照到门口,确保了采光还晒不着里面人的活动地带。这北房的南墙和房间的进深比例成为了阳光进出的一个可控因素,俗话说:“ 柱高一丈,平出檐三尺”也就是说南墙高3米,那么房檐就得探出一米左右。这样才能令冬夏两季根据光影的角度不同,实现冬季阳光充裕,夏季遮阳避暑。
只是利用的庭院的形状与尺度,北房屋檐的出挑长度,就实现了气候中最重要的温度的舒适性,这是多好的小气候调节啊。•绿植与生态
四合院的设计十分注重崇尚自然,引入自然的思想,所以院内一定要有丰富的绿化,不仅仅是为了使院子更美观自然,更内在是为了体现天人合一的院落文化。
因此,不论四合院的规模有多大,生态绿化都是一个重中之重。并且院内的植物的种类与种植位置也是非常讲究的。最正宗的四合院内种植的大树一般是的是槐树,石榴,枣树,柿树等,花草一般有丁香,紫藤萝,海棠等等。四合院中的绿植既有着丰富的含义与祝福,又对庭院小气候产生了良好的生态多用,吸收废气,降温增湿,观赏纳凉,改善风水,并且四合院内的植物多为落叶植物,夏季遮阳,冬季却不遮光。绿植是形成庭院小气候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大大深化改善了住宅的生态环境质量。•通风与散热
院落处于四合院的中心,坐地朝天,既可以承接阳光雨露,日月精华,纳气通风,给住宅带来必需的新鲜空气,同时又可以迎接雨水的冲刷洗涤,使居住环境不断的新陈代谢。这种通风小气候所蕴含的深刻设计哲理就是院落要沟通天地阴阳之气。
所谓通天地阴阳之气,就是利用庭院的位置和与四周住宅的关系营造和谐的风气后。庭院是整个合院气流的聚集散汇之处,与宅内过厅,穿堂,檐廊以及门窗隔断等四通八达的联系交融在一起,成为一个更强大的气流体系,更新循环,生生不息。当住宅规模较大,有好几个庭院的时候,他们的通风气候还可以连成一体,成为一个大系统,影响所有院落的房间。
自然通风形成了,自然散热自然也就跟随而来,变成了庭院小气候很舒适的一个优势了。
2.庭院小气候的人文情怀 •小品景观
北京四合院最常见的小品就是“天棚,鱼缸,石榴树”,并且只有在四合院中才能这些陈设。
搭天棚,也叫搭凉棚、搭彩、搭天花,是北京四合院中消暑纳凉的一种理想方法。” 每年四五月份的时候就搭建,通常仅用一天的工夫就可搭起。天棚的四面都留有透气通风的空当,席棚的正中也留有两三个天棚窗口,天棚口上搭有可拉开关闭的卷席,早晚可拉开通气纳风,午间太阳曝晒或雨天,用绳子一拉关闭上,非常方便。伏天过去之后,天棚再及时拆除。夏日的凉棚是大人们乘凉休闲之地,清凉舒适,是调节庭院小气候的有效手段。
“鱼缸、石榴树”则是四合院中的典型小景。老北京的庭院非常重视绿化和造景,“理水”是造景的要素之一。北京四合院的中央,便常常摆放一只或数只很大的鱼缸, 里面常年饲养着金鱼,有些鱼缸里还兼种养着荷花、睡莲、河柳、水草等植物。这些鱼缸,一可以观赏,二能够调节空气,第三还具有防火的功能。
石榴树则是四合院绿植系统中最常用的树,上面说过,再次不再赘述。世界,顿忘尘寰纷嚣,是十分惬意的感受。“天棚、鱼缸、石榴树”,既是夏日的老北京四合院文化的缩影,也是四合院小气候调节的象征。
3.庭院小气候对现在住宅的影响与启发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院落形态,院落与建筑的关系,院内生态环境系统使四合院内形成相对稳定的小气候区。很多专家称这种庭院的小气候为最健康住宅模式,冬暖夏凉、抗风避尘,隔音防干扰,最最重要的是有着强大的自我调节功能。并且,其形成的原理都很简单,都是通过简单的平面布置,空间围合,小品运用就形成了舒适的居住环境,这就是老北京四合院的智慧与魅力的所在。庭院式民居的广泛性毋庸置疑的说明了它的适应性与变化性,这种小气候模式完全可以在现在建筑中很完好的将其利用起来。当前我国新式院落住宅主要是应用于小别墅,建造独享式的家庭庭院,但是这是很奢侈的不可能推广的一种模式。于是现在出现了很多应用了共享式的庭院的现代住宅。
但是,即使是一个院子多户共享使用,不论是前院式还是中庭式的院子,在现在寸土寸金的社会中还是都比较难以实现,地面式院落很显然难以进一步发展下去,所以更多的人想到了空中院落,即垂直式小庭院。
查询了现在很多房地产的开发意向,有很多房地产商和建筑师们正在做这方面的努力,在建筑网站也有一些不太成熟的概念案例。所以可以猜测,空中院落确实可以成为改善高层建筑内居住环境的一种重要手段。
空中院落成为城市集合住宅的追求,这种院落的概念突破了以往的阳台、露台形式,作为阳台、露台空间的发展和延伸,它是存在于挑空楼层中的一个悬空的露天庭院。例如一集合住宅,五层以下利用地面的院落,五层以上设有公共的“类地面空间”——空中院落,而且设有直接上五层的电梯和楼梯,让五层以上的住户好像是住在地面上一样,这种空中院落的小气候模式基本还是照着地面院落的形式。如果将类似的地面式院落与高层院落相结合,穿插错位,交替布置,一定可以形成既适合大城市建筑密度,又可以营造出庭院小气候的完美住宅的!
参考文献:
【1】成海钟.庭院小气候与植物配置【J】.住宅科技,2004
【2】余剑锋.中国传统庭院式民居空间对当代住宅空间的影响【J】.2007 参考了部分网上资料以及老师课件
第二篇:田间小气候气象站对红树林湿地小气候效应研究
田间小气候气象站对红树林湿地小气候效应研究
【摘要】 采用浙江托普仪器的NL-5H型田间小气候气象站定点对比观测的方法对广州南沙区万顷沙镇十九涌内红树林小气候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树林具有良好的遮荫效果,不同季节太阳辐射的日变化格局基本相同,但夏季遮荫效果可以达到64.98%,是其他季节的4倍以上;红树林的保温效果非常显著,秋冬季林内温度变幅小于林外,而春夏季则相反;红树林对提高林带湿度具有显著作用,全年林内空气相对湿度较林外高出5.40%以上;红树林具有很高的防风效应,平均可以降低风速73.92%,其中春夏季的效果更加显著。研究结果揭示了红树林湿地系统的区域小气候调节作用,并为评价红树林湿地围垦对环境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参数。
关键词:南沙;红树林;湿地系统;田间小气候气象站
1引言(IntroduCtion)红树林是我国海岸湿地类型之一,自然分布于海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等省区,包括真红树和半红树。研究表明红树林具有很高的生态服务功能【l捌,主要表现为:固定C02和释放02,积累有机物,为河口海湾生物提供食源;过滤陆地径流和内陆带出的有机物质和污染物,降解污染物、净化水体:通过网罗有机碎屑的方式促进土壤沉积物的形成,植株盘根错节抗风消浪,造陆护堤;为许多海洋动物、鸟类提供栖息和觅食的理想生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独特的科学研究、文化教育、旅游、社区服务和环境监测的价值;具有减弱温室效应和净化大气、改善小气候的效应p¨。
其中,红树林湿地小气候是研究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红树林湿地小气候,对于揭示红树林湿地的生态功能,评价红树林湿地的环境效应以及合理利用红树林湿地有着重要意义【8】。近几年关于湿地小气候的研究已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9J,但对人工红树林湿地系统,特别是湿地公园的区域调节功能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对广州南沙万顷沙红树林湿地公园的小气候特征进行了初步了解,旨在揭示该红树林湿地系统的区域小气候调节效应,进而为深入探讨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正确评价湿地改善小气候的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区概况(Researchareasuney)试验红树林湿地位于广州南沙区万顷沙镇十九涌,地处伶仃洋之滨,珠江口之畔,三面环海(东经1 13。35’,北纬22。36’),面积约77 hnl2。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均温21.8℃,1月份平均气温为13.3℃,7月份为29℃;光照充足,年日照时间达19 456.5 h;年均降水l 635.6 mm,多集中于夏季。自然植被以红树科、禾本科、菊科植物为主,目前已有十多种红树植物。主要群落类型为:1)无瓣海桑(勋刀地m妇撇肠)为主的群落,约53 hm2,芦苇(肋嘲衲切∞历所甜疗括)群落,约13 hm2;2)河涌林带榕树(几淞所fc加∞巾搬)林群落:3)公园周边的蕉林、木瓜林、蔗林等。湿地公园是在原来滩涂上围筑而成的围垦地,区内海拔3.5~5 m,地势平坦,除围堤和护堤少量的陆地外(10%),主要为水面(90%),土壤主要由海湾沉积物形成,属海滩盐土。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聚集了数量繁多的鱼类和鸟类。
3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利用浙江托普仪器的NL-5H型田间小气候气象站进行定点对比观测,林内气象站放置在珠江口湿地生态系统6~7 a生无瓣海桑林内(林冠下方,距水面1.5 m处:林分均高8 m,平均胸径11.6锄,林分密度250株·hnl.z),林外气象站放置在外围滩涂的空旷堤坝上(距地面1.5 m处),主要观测太阳辐射强度(心,w·n一)、空气温度(T,℃)、空气相对湿度(风,%)和风速(W,km·h-。)等气象因子,观测频率为30 miIl。数据分析中,春、夏、秋、冬各季节选出一个月取平均值做季节分析,每个月选择连续晴天,进行日进程分析。
田间小气候气象站简介
田间小气候气象站也称为田间小气候自动观测仪和田间环境记录仪,手持式气象站。是记录田间环境参数中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参数的专用仪器。NL-5H田间小气候自动观测仪由托普仪器研发生产,其取得专利证书。
仪器用途
田间小气候气象站可实时采集空气中温度、湿度、光照强度、风速风向、降雨量等农业环境参数。广泛应用于气象、设施农业、林业、园艺、畜牧业等领域,实现对设施农业综合生态信息自动监控、对环境进行自动控制和智能化管理。
功能特点
1、田间小气候气象站与计算机联接后,实现区域性气象数据的整点自动采集、处理和储存,具有数据屏幕显示,同时可将小气候数据导出到Excel进行编辑,按需要生成图表。
2、自动采集各种参数数据,通过接口可以将数据通过软件下载到计算机中。
3、NL-5H型主机大屏幕中文液晶显示,薄膜式按键,可实时显示采样日期和时间、组数、温度、湿度、光照强度、风速风向、降雨量等参数,仪器小巧美观,应用方便。
4、用户自行设定,可按要求关闭不需要的参数通道。
5、可扩展性强:系统程序采用模块化结构,方便功能扩展或屏蔽。
6、数据保存功能强大,最大可储存120000条数据,即可在主机上查看数据,也可导入计算机。
上位机软件
1、显示每种参数过程曲线趋势,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显示查看,放大,缩小功能,清晰明朗。
2、具有设置超限区域着色功能,显示更直观,为客户带来更多便捷。
3、可将存储记录的数据以EXCEL格式备份保存,方便以后调用。
4、每种参数的报表、曲线图均可选择时段查询查看,并可通过计算机打印。
5、曲线坐标均可自行设置和移动,分析历史走向更清晰、时间把握更明朗。技术参数
1、测试时间:≤2秒;
2、记录容量:120000条数据(两参数即为60000组,三参数即为40000组,四参数即为30000 组,以此类推);
3、记录时间间隔:1分~99小时连续可调 ;
4、通讯接口:RS-485、USB接口。
5、托普仪器的田间小气候气象站可选配的参数如下: 数字温湿度传感器(含露点和不含露点两种)、数字气压传感器、数字光照强度传感器数字光合有效辐射传感器、数字CO2传感器、数字风向传感器、数字风速传感器、数字雨量传感器、数字地温传感器、数字土壤水分传感器、数字土壤盐分传感器、有效辐射总辐射、太阳能供电系统。
4结果与分析(Resu随and anaIysis)4.1红树林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4.1.1红树林对太阳辐射日变化的影响
在晴天全光照条件下,不论林外还是林内,太阳辐射日变化(以2006年6月4日~7日为例)均表现为以中午(12:00)为最高点的单峰曲线趋势(图1),而由于林冠的遮挡,进入林内的太阳辐射则远远小于林外的太阳辐射,如6月6日,林外最大太阳辐射为756.O w·m.2,而到林内则降为458.0 w·m~,降幅达40%。由此可见红树林具有良好的遮荫效果,这为林下喜阴动植物的生长及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4.1.2红树林对太阳辐射季节变化的影响
由表l可看出,各季节林内最大太阳辐射和月均太阳辐射都比林外小很多。太阳辐射最小的冬季(2007年1月)林外最大辐射为640.0 w哪之,而红树林内则为594.1 w.111‘2,下降了7.17%;从月平均太阳辐射来看,林内太阳辐射也远低于林外,降低效果可达53.04%。太阳辐射最高的夏季(2006年6月),不论最大太阳辐射还是月平均太阳辐射,红树林对其的降低效果分别可达到37.99%和64.98%,均高于其他季节,尤其是最大太阳辐射降低量是其他季节的4倍以上。
4.2红树林对空气温度的影响
4.2.1红树林对空气温度日变化的影响空气温度的日进程明显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晴天全光照条件下不同季节气温日变化均呈单峰型(图2),红树林内外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选择2006年2月21日~24日气温日进程进行分析,对于2月22日,0:00~8:00林外空气温度稳定在18.9℃左右,且高于林内(夜间平均比林内高0.8℃),8:00之后,林内温度开始高于林外,直至下午17:00之后。林内日间温度(8:00~17:00)比林外温度平均高出1.9℃。其他几日具有相同规律,说明红树林具有较好的保温效果。
4.2.2红树林对空气温度季节变化的影响
从表2不同季节红树林内外月平均气温比较可以看出,除12月外,其他月份红树林内外的空气温度相差不大,总体是林内温度比林外低0.1~0.3℃,而12月则表现为林内温度比林外高1℃。从月最低温来看,春夏两季的林内温度均低于林外,尤其是4月份林内温度比林外低4.6℃;而秋冬两季则表现为林内温度高于林外温度,由此可以看出,在低温季节红树林有着较突出的保温效果。从月最高温来看,林内各月的最高气温都大于林外,其中夏季林内外的最高气温差值最大,7月份为3.4℃,6月份为2.1℃;春季次之,3月份为1.8℃;秋季和冬季则相差较小,分别为0.4℃,0.3℃。这进一步说明了红树林的保温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表2中同时可以看到,秋、冬季红树林内温度平均波动幅度小于林外,12月份林内温度波动幅度为13.9℃,林外为15.5℃,这是由于在低温季节林冠层的覆盖削弱了太阳辐射,也降低了地面长波辐射,导致林内接受太阳辐射时增温慢,林外降温时林内散热也慢,从而降低了林内最高气温,却提高了林内最气温。而春、夏两季林内空气温度的平均波动幅度却大于林外。说明红树林具有一定的控温能力,在高温季节降低最低温度,是积极的自我调节,可以防止外界高温对林内生物和红树林本身造成伤害,而拉大温差则有利于生物体更好的适应环境。
4.3红树林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4.3.1红树林对空气相对湿度日变化的影响红树林内的空气相对湿度和太阳辐射有一定的关系,图3对2006年2月21日~24日红树林内外的空气相对湿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树林内夜间空气相对湿度较高,从前日太阳落山后,林内湿度曲线呈微上升的趋势,而到翌日清晨6:00~8:oo达到最高点,此后由于太阳辐射影响,林内外的相对湿度急剧下降。2月22日,从10:30开始直到17:00,林内空气湿度均小于林外,而得到林内空气湿度变化幅度大于林外。2月22日全天,林内平均湿度比林外高7.55%,其中10:30~17:00林内湿度则比林外低7.07%。
4.3.2红树林对空气相对湿度季节变化的影响
表3可以看出,林内各月的最大空气相对湿度都达到100%,而林外则为87%一95%不等;而对于最小空气相对湿度,除1月外,林内各月均较林外为低,因此可知林内相对空气湿度的变幅要大于林外。同时林内各月平均空气相对湿度亦比林外大,其数值在5.4%~9.O%之间,所选月份林内相对空气湿度的平均值(81.85%)较林外(74.20%)高出了7.65%,说明红树林具有良好的保湿效果。
另外由表中可看出,6月份林内平均空气相对湿度为94.6%,3月份为85.7%,明显大于其他月份,说明春、夏两季的空气湿度比秋、冬两季大,其中又以夏季的湿度最高。其原因在于春、夏两季雨水较充足,同时该期林内枝叶繁茂,蒸腾作用旺盛,相应提高了林内的空气湿度。
4.4红树林对风速的影响 不同季节分别选取大风天气对红树林的防风效应进行分析(表4),结果表明,其防风效果在不同季节均十分突出:春季(2006年3月30日)林外最大风速为17.4 km.h~,而同一时刻林内风速则为0 km.h~,防风效应达到100%。夏季(2005年7月4日)林外最大风速为24.1 km.h~,在林内则降到1.6 km.h~,降幅达93.36%:而红树林对该日风速大于11.0 km.h。1的大风的拦阻可达96.48%。秋季(2006年11月11日)林外最大风速为19.1 km.h一,红树林的防风效应为83.25%,而林内风速全天几乎都在5.0 km.h。1之下;对该天风速大于11.O km.ho的大风的拦阻也达到了90.18%。冬季(2006年2月5日)林外最大风速达22.5 km.h~,其林内风速下降了64.44%;对风速大于1l k”h.1的大风,平均防风效应为76.09%。因此可以判断,春季研究区风速不大(最高风速<17.4 km.hq)加之林内枝叶茂盛的情况下,红树林的防风效应最高,几乎是100%,冬季的防风效果则相对最差,而秋季明显小于夏季和春季。
5结论(ConcIusions)(1)红树林具有良好的遮荫效果。冬季红树林内的最大太阳辐射比林外下降了7.17%,平均太阳辐射也比林外降低53.04%;而在夏季不论最大太阳辐射还是平均太阳辐射,红树林对其的降低效果分别可达到37.99%和64.98%,均高于其他季节,尤其是最大太阳辐射降低量是其他季节的4倍以上。
(2)红树林内外的月平均气温相差仅有0.1~0.3℃,但是从月最低温和最高温得比较可以得出红树林的保温效果非常显著。秋、冬季红树林内温度平均波动幅度小于林外,而春、夏两季林内空气温度的平均波动幅度却大于林外。说明红树林具有一定的控温能力。
(3)红树林内夜间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100%的范围内,受太阳辐射的影响白天显著下降,而全天林内湿度的变幅大于林外约7.55%左右。红树林对提高林带湿度具有显著作用,其中一年中空气相对湿度的最高值出现在夏季,6月份林内相对湿度比林外高8.40%,12月份林内湿度比林外高7.00%,2月份则比林外高5.40%。
(4)红树林的防风作用相当显著,春季和夏季其防风效应几乎为100%,而秋季和冬季则分别为82.70%和64.33%,说明春夏季红树林的防风作用更强。
6讨论(Discussion)(1)红树林对降低太阳辐射的效果非常明显,谢平等【lo】研究得到湛江市东海岛海岸沙地防护林对太阳辐射降低幅度为95.9%,但红树林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由于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在全年中的周期性变化,到达红树林的太阳辐射通量的大小也发生季节性变化,一天中的最大值年内变化的大小顺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也即分别对应红树林的叶盛期、叶初期、叶衰期。红树林的遮荫,有利于提供湿热的生长环境,保护林内生物的生长,保持生物多样性。
(2)林冠对林内温度影响较为复杂,一方面林冠层阻挡了太阳辐射射入林内,另一方面又阻挡了林内长波辐射的热失散,从而使林内夜间的气温低于林外,白天则相反。而红树林在冬季的保温效果也相当的突出,但在夏季的降温效果则不明显。林内温差较小,林冠层起着缓和林内气温变化的作用称林冠正作用。另一方面,林冠层的存在使林内外的湍流或平流热交换有所减弱,白天林内增热的空气不易散逸,夜间林内冷却的空气又不易散走,从而使林内气温的变化趋于极端,通常把这种作用称林冠的负作用。红树林的两种作用往往是同时作用,但因气候不同的影响,会有~种作用占主导地位。
而本文得到的结论是冬季的红树林内,无论最高温还是最低温,均比林外高,说明红树林的保温效果较突出。而在温度较高的季节,两种作用的表现却是相互交替的,如白天林内温度往往高于林外,但冬季的某些天也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因此,可以说红树林在温度低的时候保温效果相当突出,降温效果却比较不稳定。
(3)林冠对林内湿度的影响也有正、负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由于林内风小,与林外湍流交换弱,加上林冠的阻挡,使林内潮湿空气不易散失,从而使林内垂直空气湿度增大,这是林冠的正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林冠阻挡,使林内获得的降水量减少,且由于林冠的挡光作用,林地土表湿度低,土壤水分蒸发速度慢,从而使林内空气湿度减小,这是林冠的负作用。通常林冠的正作用大于负作用,王学雷11lJ研究的江汉平原湖区农田防护林林内相对湿度比空旷地提高了4%~5%,陈志彪【l 2】研究的长汀河田地区实施保持水土后在2:00、8:00和20:00的空气相对湿度分别提高了3%、1%和6%,本试验中红树林湿度在各季均比林外高,表现了林冠的正作用,即红树林显著的增湿效应。
(4)有研究表明江汉平原湖区农田防护林的防风效应为20%~30%【l¨,湛江市东海岛海岸沙地防护林则为39%~44%ll2‘,而本试验表明红树林的防风效应平均为73.92%,远高于其他防护林,红树林显著的防风效应对围垦地周围的耕地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但本研究的试验林相对比较简单,仅初步研究了红树林在降低风速方面的效果,而对于不同林高、林带宽和郁闭度的红树林的防风消浪方面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为沿海红树防风林的规划种植提供更具参考价值的资料。
参考文献(Refe怕n∞s)Ill 崔丽娟,张曼胤,王义飞.2006.湿地功能研究进展田.世界林业研究,19(3):18-2I. 12l 张金波,宋长春,杨文燕,等.2006.沼泽湿地垦殖对土壤碳动态的影响[J】.地理科学,26(3)340-344.
【3l 李建国,李贵宝,刘 芳,等.2004.白洋淀芦苇资源及其生态功能与利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5):3740.
f4l 崔丽娟,张曼胤,王义飞,等.2006.鄱阳湖湿地环境质量分异及风险表征叨.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38(3):114.120.
第三篇:绿色庭院
通过借鉴国内外农村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结合各地新农村建设具体问题,逐步完善我国新农村景观建设的理论体系,指导其他地区的农村景观规划设计。1.3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将论文题目拆解即得: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
1、农村(Rural)《辞海》中解释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是居民以农业作为经济活动基本内容的一类聚落的总称。本论文中所指的“农村”不包括集镇,特指自然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所聚居地。
2、乡村聚落(Rural settlement)乡村聚落,乡村居民的聚居地,是居住、体憩、交往及从事部分生产活动的场所。乡村聚落景观主要以人文景观为主,包括乡村聚落形态、乡村建筑形态和乡村环境构成。
3、新农村(New Rural)“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在上世纪50年代己出现,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正式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定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从规划建设这一视角,“新农村”分为两个层面:宏观上,就是指“新农业”,即现代化农业生产,按照不同地域特征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微观方面,进行村庄布局,外观风貌建设。其中村容整洁与景观规划设计的联系更为直接,是景观建设的基木内容,而“乡风文明” 是对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提出新的要求
景观(Landscape)“景观”一词最早出现的希伯来文本的《圣经》,是用来描述耶路撒冷总体美景的。各种词典(Webster's,1963;牛津英语词典,1933;辞海,1979等)对“景观,的解释也是把“自然风景”的含义放在首位。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1990)概括了地理学中对“景观”的几种理解:1)某一区域的综合特征,包括自然、经济、文化诸方面;2)一般自然综合体;3)区域单位,相当于综合自然区划等级系统中最小的一级自然区:4)任何区域单位。
景观生态学中“景观”的概念,指由相互作用的拼块或生态系统组成,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的一个空间异质性区域,是具有分类含义的自然综合体。园林学科中所说的“景观”是指具有审美特征的自然和人工的地表景色,意同风光、景色、风景。俞孔坚(1987)结合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美学等多角度定义景观(Landscape)为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庭院设计: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北京四合院分析[推荐]
北京四合院受儒家“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建筑按照中轴线布置,其间穿插许多大小不一的院落,极具中国礼教特色。布局讲究“前寝后室”,依据中国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传统观念,所有的家庭成员,按照自己的辈分住在不同的房间里; 祖辈居正房,晚辈居厢房,南房用作书房或客厅。
北京四合院的空间划分图
北京四合院空间的点、线、面构成
北京四合院合理利用点线面的手法营造出了整体空间的均衡感,并结合了借、分、隔等手法使整个院落空间显得错落有致。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的典型,其平面布局以院为特征,根据主人地位及基地情况,有两进院、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几种。
四合院的格局和大小一般用“进”来做衡量单位,一进,二进属于标准型四合院格局,三进的是比较大的院子,四进以上则可以统称为混合型四合院,面积更大,构造更加复杂。
北京四合院两进院、三进院、四进院鸟瞰图
一进四合院
一进四合院指的是只有一个封闭空间的院子。
一进的四合院比较适合宅基地面积不是很大的住户使用。
二进四合院
二进四合院指的是有二个封闭空间的院子。
三进四合院
三进四合院指的是有三个封闭空间的院子。
北京四合院的建筑设计特点
北京典型三进院四合院鸟瞰图
主要由大门、倒座、影壁、垂花门、正房、耳房、厢房、抄手游廊、后罩房等组成。内院是家庭的主要活动场所,面积大,院内栽植花木,陈设鱼缸盆景,家人纳凉或劳作,居住环境安静舒适。主要建筑为抬梁加硬山,次要房屋如耳房也有用平顶的,色彩以灰色屋顶和青砖为主。房屋墙垣厚重,对外封闭,靠朝向内庭院的一面采光,降低了噪声和风沙的影响。这种封闭空间的处理 ,除了因为地处北方要求实现保温性的实用功能之外 ,更重要的是非常契合中国人传统的内向性格与追求含蓄的心理气质。
北京四合院没有着眼在一个停滞的空间上,而是借助“藏与露”,“虚与实”的手法将空间设计得富有流动感。从入口一直到正房,空间经历了狭窄—狭长—开阔的过渡,运用了先抑后扬的设计手法,同时还注重了障景的运用。庭院中植物的疏密安排,檐廊的镂空设计,增添了空间的艺术感染力
北京四合院基面下沉示意图
混合型四合院
混合型就是最复杂的四合院院落了,比如皇室王爷所居住的院子一般都是混合型的四合院。比较典型的混合型四合院的例子就是和珅的府邸,恭王府。恭王府作为清朝亲王的府邸,其建筑布局规整、工艺精良、楼阁交错,充分体现了皇室辉煌富贵的风范和民间清致素雅的风韵。恭王府由府邸和花园两部分组成,南北长约330米,东西宽180余米,占地面积约61120平方米,其中府邸占地32260平方米,花园占地28860平方米。结构比较复杂,庭院错落,风景宜人,很好的体现了混合型四合院的特点。下面是一个全景图:
大致格局如下:大门——后罩楼——龙王庙——西洋门——独乐峰——蝠池——安善堂——流杯亭——垂花门——明道斋(展室)——大戏楼——绿天小隐——福字碑——澄怀撷秀——秋水山房——榆关——后门
北京四合院作为一种古老的建筑形式,它具有魅力的地方不仅在于它古朴典雅的外观,更重要的是它的建筑布局,在北京胡同小巷,一幢幢布局井然有制的四合院,就像是一个个古老的故事,让人敬畏、让人流连。
清朝四合院的建筑布局
四合院布局风水分析
“坎宅巽门”的方位追求
标准的北京四合院应该是南北略长的坐北朝南的矩形院落,正好排列在东西向的胡同之间,大门开向宅南的胡同,正房门与宅门的方向一致。为什么一定要将宅门开在南边呢?首先,这是元代建大都时的城市规划所框定的。元大都为棋盘式结构,南北为街,东西为巷,街的主要功能为交通和贸易,巷才是我们所说的胡同,是串连住家的通道。因此,宅院的大门自然是开在南边最为合适。其次,与传统的建筑风水学有关。北京地区的阳宅风水术讲究的是“坎宅巽门”,“坎”为正北,在“五行”中主水,正房建在水位上,可以避开火灾:“巽”即东南,在“五行”中为风,进出顺利,门开在这里图个吉利。而在山西和安徽的民居中,却很少有将大门向南开的。因为山西和安徽的富户大都是商人,商属金,而南主火,火克金,克金则不能发财,所以商户的大门大多是朝东开,或朝西开。而北京却不存在这个问题,北京内城大户一般都是作官的,官属火,门开在南边,自然会官运亨通。再次,华北地区风大,冬天寒风从西北来,夏天风从东南来,门开在南边,冬天可避开凛冽的寒风,夏天则可迎风纳凉,符合居住卫生。
北京的房子以坐北朝南的北房为最好,其次为坐西朝东的西房,东房和南房的朝向较差,不是理想的居住方位。北京人有“有钱不住东南房,东不暖来夏不凉”的民谚,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所以,只要条件允许,人们建宅时,一般都要将主房定在坐北朝南的位置,然后再按次序安排厢房和倒座房。在坐北朝南的院落中,正房很自然地处在坐北朝南的位置,不用进行人为调整;但是,在一些不太规范的街区,尤其是缺乏规划属自然形成的南城居住区,有些四合院因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不得不将大门向东开或向西开,甚至向北开。在这种情况下,为取得正房朝南的效果,就要采取一定的调整措施。
上图是表示四合院四种基本方位的示意图。图中街北的二进院落是标准的“坎宅巽门”,街东南角的四合院是一座比较标准的二进院落,院子的最南端为倒座房,向北依次为外院、垂花门、内院、正房(北房)。由于这种四合院的宅门开在西北角,所以,进入宅门后,要经过院子西侧一条狭长的通道才能走到院子西南角,再由西南角的侧门进入外院,之后,再进入垂花门、内院。这种调整办法,无疑要浪费一定面积的宅基地,且使用起来也不十分方便。当然,同类情况下也有将宅门置于东北角的例子。前公用库某宅宅门即位于院东北角,进入宅门后,经过院东侧一条狭长通道,达于东南角的侧门,进侧门后再向西进前院,向北进垂花门,进内院。可见,同样方位的院落,调整的方法可以不同。图中还有两座分别向东和向西开门的小院,调整起来要相对容易一些。总之,不管街门开向何方,垂花门和正房的位置都应保持南向。至于调整的方法,要根据宅院位置、环境等情况而定,并无僵死模式。
四合院小气候分析
采光与温度
北京的冬季天气不是很好,中午太阳高度角较小,并且寒冷,于是“采光”和“保暖”便成为北京四合院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四合院的正房真的是冬暖夏凉,该晒到太阳时就晒到,十分舒适惬意。现在经过学习与剖面空间的研究发现,房子的举高、进深、庭院大小比例都与营造庭院小气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比方说我们调研过的民居,小规模的庭院形式,房子的高3米左右,进深比高略大一些,这样的情况下院子就绝对不会小于10米,因为庭院的尺寸都是严格按照日照角度计算得出的:冬天正午的时候阳光才能透过窗户直接照到后墙根,整个房间都可以沐浴在阳光下,房间自然就会明亮温暖。采光和保暖都得到了有效的解决。而夏天的时候,天气干燥炎热,避暑又成了很重要的事情。但是四合院在这方面做得也很好,即依靠北房走廊上的和合适尺度的房檐。房檐其实是围合庭院的很重要的一部分构件,它保证了夏季中午,阳光只能照到门口,确保了采光还晒不着里面人的活动地带。这北房的南墙和房间的进深比例成为了阳光进出的一个可控因素,俗话说:“ 柱高一丈,平出檐三尺”也就是说南墙高3米,那么房檐就得探出一米左右。这样才能令冬夏两季根据光影的角度不同,实现冬季阳光充裕,夏季遮阳避暑。只是利用的庭院的形状与尺度,北房屋檐的出挑长度,就实现了气候中最重要的温度的舒适性,这是多好的小气候调节啊。•绿植与生态
四合院的设计十分注重崇尚自然,引入自然的思想,所以院内一定要有丰富的绿化,不仅仅是为了使院子更美观自然,更内在是为了体现天人合一的院落文化。
因此,不论四合院的规模有多大,生态绿化都是一个重中之重。并且院内的植物的种类与种植位置也是非常讲究的。最正宗的四合院内种植的大树一般是的是槐树,石榴,枣树,柿树等,花草一般有丁香,紫藤萝,海棠等等。四合院中的绿植既有着丰富的含义与祝福,又对庭院小气候产生了良好的生态多用,吸收废气,降温增湿,观赏纳凉,改善风水,并且四合院内的植物多为落叶植物,夏季遮阳,冬季却不遮光。绿植是形成庭院小气候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大大深化改善了住宅的生态环境质量。•通风与散热
院落处于四合院的中心,坐地朝天,既可以承接阳光雨露,日月精华,纳气通风,给住宅带来必需的新鲜空气,同时又可以迎接雨水的冲刷洗涤,使居住环境不断的新陈代谢。这种通风小气候所蕴含的深刻设计哲理就是院落要沟通天地阴阳之气。
所谓通天地阴阳之气,就是利用庭院的位置和与四周住宅的关系营造和谐的风气后。庭院是整个合院气流的聚集散汇之处,与宅内过厅,穿堂,檐廊以及门窗隔断等四通八达的联系交融在一起,成为一个更强大的气流体系,更新循环,生生不息。当住宅规模较大,有好几个庭院的时候,他们的通风气候还可以连成一体,成为一个大系统,影响所有院落的房间。
自然通风形成了,自然散热自然也就跟随而来,变成了庭院小气候很舒适的一个优势了。•小品景观
北京四合院最常见的小品就是“天棚,鱼缸,石榴树”,并且只有在四合院中才能这些陈设。搭天棚,也叫搭凉棚、搭彩、搭天花,是北京四合院中消暑纳凉的一种理想方法。” 每年四五月份的时候就搭建,通常仅用一天的工夫就可搭起。天棚的四面都留有透气通风的空当,席棚的正中也留有两三个天棚窗口,天棚口上搭有可拉开关闭的卷席,早晚可拉开通气纳风,午间太阳曝晒或雨天,用绳子一拉关闭上,非常方便。伏天过去之后,天棚再及时拆除。夏日的凉棚是大人们乘凉休闲之地,清凉舒适,是调节庭院小气候的有效手段。
“鱼缸、石榴树”则是四合院中的典型小景。老北京的庭院非常重视绿化和造景,“理水”是造景的要素之一。北京四合院的中央,便常常摆放一只或数只很大的鱼缸, 里面常年饲养着金鱼,有些鱼缸里还兼种养着荷花、睡莲、河柳、水草等植物。这些鱼缸,一可以观赏,二能够调节空气,第三还具有防火的功能。
石榴树则是四合院绿植系统中最常用的树,上面说过,再次不再赘述。世界,顿忘尘寰纷嚣,是十分惬意的感受。“天棚、鱼缸、石榴树”,既是夏日的老北京四合院文化的缩影,也是四合院小气候调节的象征。
庭院小气候对现在住宅的影响与启发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院落形态,院落与建筑的关系,院内生态环境系统使四合院内形成相对稳定的小气候区。很多专家称这种庭院的小气候为最健康住宅模式,冬暖夏凉、抗风避尘,隔音防干扰,最最重要的是有着强大的自我调节功能。并且,其形成的原理都很简单,都是通过简单的平面布置,空间围合,小品运用就形成了舒适的居住环境,这就是老北京四合院的智慧与魅力的所在。庭院式民居的广泛性毋庸置疑的说明了它的适应性与变化性,这种小气候模式完全可以在现在建筑中很完好的将其利用起来。当前我国新式院落住宅主要是应用于小别墅,建造独享式的家庭庭院,但是这是很奢侈的不可能推广的一种模式。于是现在出现了很多应用了共享式的庭院的现代住宅。
但是,即使是一个院子多户共享使用,不论是前院式还是中庭式的院子,在现在寸土寸金的社会中还是都比较难以实现,地面式院落很显然难以进一步发展下去,所以更多的人想到了空中院落,即垂直式小庭院。
查询了现在很多房地产的开发意向,有很多房地产商和建筑师们正在做这方面的努力,在建筑网站也有一些不太成熟的概念案例。所以可以猜测,空中院落确实可以成为改善高层建筑内居住环境的一种重要手段。
空中院落成为城市集合住宅的追求,这种院落的概念突破了以往的阳台、露台形式,作为阳台、露台空间的发展和延伸,它是存在于挑空楼层中的一个悬空的露天庭院。例如一集合住宅,五层以下利用地面的院落,五层以上设有公共的“类地面空间”——空中院落,而且设有直接上五层的电梯和楼梯,让五层以上的住户好像是住在地面上一样,这种空中院落的小气候模式基本还是照着地面院落的形式。如果将类似的地面式院落与高层院落相结合,穿插错位,交替布置,一定可以形成既适合大城市建筑密度,又可以营造出庭院小气候的完美住宅的!
第五篇:四合院的文化精神
四合院的文化精神
在中国院落式民居中北京四合院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尽管一组四合院民居包含着若干房舍和院子, 但用一个“院”字即可概括一切,它成了整个建筑群的总名词, 是一个独立的建筑名词称谓。诸如“张家大院”、“李家大院”,都不是指称某一个具体的院落, 而是泛称内含院落形态类型的整组建筑。由此可以看出, 这种泛称是被高度抽象而形成的建筑类型专用名称, 它正是我们说的四合院的“院落”所透视出的文化精神的集中表达, 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意义。
建筑的本质在于空间, 四合院的本质在于院落。而不同的院落型制和形态, 又体现了不同的建筑文化特色。西方民居也有院落式, 但在院落文化意义的表达上远不及中国四合院文化鲜明和超凡。所谓建筑文化精神, 就是通过某种建筑形态或建筑现象, 所蕴涵的思想意识、哲理观念、思维行为方式、审美法则以及文化品格等等。从这样的建筑文化学观点出发, 探讨四合院文化精神对于正确理解并继承这笔优秀的建筑文化遗产是有重要意义的。概而言之, 中国四合院文化精神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一)院落构成的阴阳法则。
阴阳哲学作为中国哲学之母贯注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始终, 阴阳思维浸透于诸多事物的创造中, 建筑文化自不例外。在四合院构成和空间组合上, 阴阳法则倍受遵崇。首先, 院子在形态上是由四周房舍相围合, 外“实”内“虚”构成一对阴阳关系。其次, 组合依据“门堂制度”, 在轴线主导下次第排列门屋和正堂,再配以两厢, 而“门堂”这一主一次又是一对阴阳关系, 在等级上有严格讲求。东西厢的配置亦成第三对阴阳关系, 以横轴线贯之。而在纵横轴线交织控制院落关系之中, 纵为主, 横为次, 形成第四对阴阳关系。
四相空间乃以阴阳法则而定。《易经》云:“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相, 四相生八卦。”一组院落中, 按空间层次性质可以分为: 室内空间是太阴空间, 檐廊空间是少阴空间, 院落空间是少阳空间, 室外空间是太阳空间。从院落方位来看, 除了院落围合的东南西北“四正”的组合安排外, 还有院落四角空间的利用和安排,如布置耳房、天井或厕贮、门道等, 成为“四维”的布局。因此, 这“四正四维”亦构成院落空间一对阴阳关系, 在整体上即可以认为院落空间是一个序列布局完整的八卦空间。
在内外空间层次演进上形成阴阳组合关系。每一级组合成为一个递进层次, 形成一个层级的阴阳关系。如北京四合院外封闭内开敞,以东南宅大门别内外, 为界定领域之第一层次。垂花门为界定主客之第二层次。中院正房为界别“前堂后寝”, 即界定私密之第三层次。内院后房多内眷闺阁, 为界定性别之第四层次。后罩房杂役灶厨, 为界定主仆之第五层次。不同性质的内与外反映出鲜明的东方儒家文化特质。
一倍法的应用。即二进制法则扩展院落, 如细胞分裂。“院”作为空间母题是一个基本单元,每扩展一次即增加一个院落, 扩大一倍空间。以院成组, 以组成路, 以路成群。重虚的设计。阴阳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虚”的哲学, 故有水的哲学之称。四合院实的部分即房舍, 多用规定做法, 而院落设计却千变万化, 在使用功能上和环境配置上亦乃全宅之重心, 故设计上精心考虑。四合院的情趣精粹乃在于此。因此, 理解院落构成“重虚”原则是理解中国建筑的关键所在。
(二)院落空间的气场原理。
风水学说主张“生气乃第一义”。故有“气”为中国文化之精要。四合院大小庭院均可视为功用各异之大小气场, 门廊甬路则为气流要道, 相互联成一气, 主院落乃中心气场, 令住居充满生气与活力。气场原理重在三点。
一是藏风聚气。院落大小与房舍高低是关键, 院落形态比例谐调对内向聚集的藏风聚气十分重要。过于空旷失去亲合力, 住居环境质量欠佳。南方院落天井紧凑, 藏风聚气性能好,但必须“通气”, 有所吐纳。气场原理应与当地气候环境相配合, 反映出不同性质的藏风聚气。
二是通天接地。院落上通天, 纳气迎风, 下接地, 除污去秽, 使居住环境中不断新陈代谢,循环流转, 吐故纳新。其中蕴含深刻设计哲理就是院落气场要强化沟通天地阴阳之气的功能。如“天井”一词的文化意义就形象地被表达出“通天”的设计意念。
三是气口循环。风水学说认为“门乃气口”, 控制着气流的导引和循环。中国门窗的设计意念更强调其通气“虚”的一面, 使整个四合院通过院内交通路线形成气流网络。
(三)院落布局的序列关系。
无论巨宅大院空间组合多么复杂, 院落布局都有明确的内在规律, 直接表现在轴线的序列关系上。
系统完整是第一个特征。大型四合院深达数进, 若干院落, 各地院落式民居体系和模式也不尽相同, 但其共同特征是系统性强, 构图完整, 组合有序。如北京四合院的三院递进, 广东民居的“三堂二横”, 云南民居的“四合五天井”等等。
主从明确是第二个特征。在全院大系统中必有一个主院落即中心院落, 宽大敞亮, 气势庄严。纵横轴线各路各进的子系统中也有自己的主院落, 各各形成不同层级结构的主从关系。其中反映东方文化特质的“择中观”起着指导作用。主院落有很强的综合功能, 是家庭公共社交场所的重要活动空间。
轴线层级结构是第三个特征。纵轴线上一个院子就是一个层次, 一个层次就有一种空间性质, 一种空间性质就具备一类空间形态。一些山地四合院这个特征在竖向空间变化上更为丰富生动。横轴线上层次级别稍次, 称跨院或套院、别院。两相比较, 更强调“纵深意识”,体现含蓄内向, 深藏不露的文化气质和民族性格。
(四)院落功能的伦理观念。
传统四合院作为家庭社会伦理观念的物化产品, 可以认为其构成功能就是宗法社会服务的工具。四合院就是一个伦理规范解说的具象空间模型, 院落空间在性质上就是伦理空间。《黄帝宅经》云: “夫宅者, 乃阴阳之枢纽, 人伦之轨模”。这是住宅的哲学定义, 也是中国院落与西式院落的根本分野之处。
首先讲尊卑等级秩序。也就是讲“礼”。所谓“礼别异, 卑尊有分, 上下有等, 谓之礼。”尊崇礼教成为院落功能布局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大礼“天地君亲师”设正堂, 长辈住上屋, 晚辈居厢房, 女流处内院, 佣仆置偏处, 各得其位, 不能逾矩。
其次重仪礼规范。四合院中实际上用于礼仪活动的面积超过用于起居生活的面积。主院落主要用途也是为进行礼仪活动而设。院落便常成为房主身份等级、社会地位的标志。院落亦因对外礼仪功能之别有多种多样的布局和配置, 如轿厅、花厅、女厅等不一而足。重礼仪规范还要“求正”。体现出“清静以为天下正”的风范。一是形式上的“正”, 二是格调上的“正”。再次要有和乐精神。中国文化也是礼乐文化, 伦理中有严肃一面, 也有和乐一面。家居所谓“天伦之乐”。四合院的“四世同堂”是传统大家庭追求的大团圆理想。世界上大概没有象中国四合院那样的伦理乐园了。四合院组群中若干院落十分有利于大集体小自由的居住方式, 为和乐精神的调剂提供了便利的空间条件。
(五)院落形态的弹性特征。
院落式民居遍及四方, 分布地域之广为其它任何民居类型所不及,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院落形态的弹性特征, 使之变化演绎无尽。广泛适应性。它不但适应各种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 也适应不同使用功能和不同民族风俗习惯。北方四合院空间疏朗, 纵向延伸, 利于冬季纳阳。南方四合院或天井院空间紧凑, 尺度亲切, 横向拓展, 天井变化多端, 利于南方高温湿热气候通风纳凉的要求。山地院落民居如四川的“重台天井”或“台院式”, 一台一院, 一院一景, 变化丰富。黄土高原地坑式院落又别具一格。而新疆维族“阿以旺”民居, 其院落就是一幅民族特色浓郁的民俗生活风情画卷。
形态的多样性。阴阳构成之院落正应验了《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理, 一个院落即为一道。“一法入道, 变法万千”。房舍有形,可以标准化, 院落无形, 可以自由化。四合院其妙就在于院落空间形态的变化上。犹如下围棋, 看虚下实, 着眼点在于虚的态势布局。四合院设计之着力点也就在于院落空间设计上。象《红楼梦》大观园中各种院落的描写真是各具风采, 境象无穷。
有机交溶性。院落空间具有双重性, 既内向聚合, 又外延开敞。它通过门、窗、墙、廊等建筑要素使相对独立的院落互相联成一体,空间流动, 开合收放, 以主院落为“做眼”穴位中心, 形成一个完整有机的互渗互溶的院落空间体系。
(六)院落环境的生态意义
相对于外部环境来说, 一组院落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体系。人们居其内, 要代以为继, 必需要有良好的生态条件。在晋中、徽州、景德镇等地遗存的不少明代院落式民居都表现出院落生态功能的地方特色, 不少优秀处理手法值得借鉴。
自成天地的“小宇宙”。一个院落式民居就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小天地”。住居既然是“阴阳之枢纽”, 其自然属性必为生态环境良好的
“吉地”, 方供人之所居, 因这里是天地阴阳交合之灵气聚合汇集之处。这是中国“天人合一”的住居观。而院落恰是首选的最佳形式。从建筑风水观点论, 一组四合院平面总体布局同风水模式如出一辙, 前低后高, 中轴对称, 左青龙、右白虎, 前列照壁池堰, 北京四合院门厕布置更依先天八卦之说, 实有“宇宙图案”之写意。这在本质上反映出人们意欲创造一个仿生的“人为自然”, 亦如造园“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使四合院住居既是一个小社会, 又是一个小自然。
引入自然的绿化意识。一般四合院都有良好的庭院绿化, 但这种花木培植更重要的文化内涵在通过自觉地引入自然, 实现对“天人合一”理想的追求。这种生态观应该说是东方住居文化的独创。一方天井, 半壁隙地, 几株兰草、三二梅枝, 便有“咫尺天地”, 尽得春色。主院落更是绿化生态重点, 植乔种果, 花木扶疏, 盆景假山, 生机盎然, 优雅宁静, 充满生活情趣。至于私家花园山池林苑, 意境尤升一层, 生态绿化意义臻至美学艺术境界更非一般可论了。
小气候调节。院落生态环境系统使四合院内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小气候区。院落纳阳是十分充裕的, 方便生活也利于绿化, 亦为健康之日照所需。大小院落与纵横廊道交通构成良好空气循环系统。绿化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明暗沟排水系统, 水井水池之设, 调节湿度又利
于防火。由是, 生态必需的阳光、空气、绿化和水等诸要素都有相应措施予以调节自控。各地院落式民居这方面手法之丰富巧妙, 令人叹服。难怪有人把四合院称之为巨型人居空调器的健康住宅。虽然在技术条件有限情况下它也有许多未尽人意之处, 但这种居住模式在小气候调节方面的确颇有独到之特色。
(七)院落艺术的素描品格
总的来说, 中国四合院的建筑艺术是一种黑白艺术, 具有中国水墨画意趣和质朴的素描品格。四合院艺术表现力集中体现在全景画展示, 光与影的交织和简约朴实的装饰装修方面。全景展示的连环画手法。什么是四合院立面建筑艺术? 它外观封闭, 仅高墙嵌一大门。应该说真正的四合院立面艺术表现是它的主院落全景360°度展开面。围合成院落的各幢房屋朝向院子的一面如同连环画一般组合起来, 站在院子当心环视, 你就犹如在欣赏一幅水墨民居
生活习俗风情长卷画, 也象在观看京剧的折子戏, 一幕幕意味深长。这是最精采、最典型的四合院建筑艺术的表现力。而它又是以白描的手法达成的。它的另一个艺术特色, 即两两互为对景, 门堂对景和东西厢对景均相映成趣。
光影交织黑白互补。四合院多因材施用, 不事豪华, 多以本色, 谈雅清新。借助于光与影的互动效果造成院落艺术素描特色。东坡诗《花影》云: “重重叠叠上瑶台, 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 却教明月送将来”。此把光影艺术以喜剧手法表现出来, 可见意境陶醉,情趣盎然, 动静互变, 生气勃发。也难怪为什么夏夜一家人喜聚坐院中赏月纳凉谈天了。装饰简约朴实。北方四合院装饰多集中在墀头、屋脊、门窗及垂花门等处。南方院落民居硬山屋顶多、马头墙造型装饰别具一格。砖石木“三雕”和泥灰“二塑”是民居常用装饰手法, 亦多素色为主, 深浅浮雕黑白光景效果极佳。装饰题材多为神仙民间故事和动植物, 民俗生活气息浓烈。书香门第或殷实人家, 院中置匾额题对, 家训格言, 尤具教化功能, 所谓“齐家有道惟修已, 处世无奇但率真”。此某民居门联, 却也是院落艺术尚朴气质的写照。传统四合院文化精神是多方面的, 我们以上分析, 归纳出院落构成的阴阳法则, 院落空间的气场原理, 院落布局的序列关系, 院落功能的伦理观念, 院落形态的弹性特征, 院落环境的生态意义, 院落艺术的素描品格这七个方面也仅仅是举其大要者。我们的目的, 是想探寻继承优秀建筑文化遗产的一种方法, 即通过表面的建筑形式挖掘设计语言内涵的表达和哲理思维的体现, 以期获得真谛的启示, 汲取有益的建筑营养, 贡献于今天的中国现代建筑创作。也许这样的理解会更有价值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