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隋炀帝,一个来自巍峨高山的寓言故事——《述而集》系列随笔之三
隋炀帝,一个来自巍峨高山的寓言故事
——《述而集》系列随笔之三 李树明撰
一
拜读《二十四史》,观《资治通鉴》,看《中国皇帝全书》之类,很容易使人想起一串串“猴子捞月”的因果故事。
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猴子捞月有失荒唐可笑,但帝王捞月则目不忍睹,尤其是隋炀帝。然而,每一位皇帝都想成就有道明君的事业,隋炀帝亦不例其外。
公元六百零四年七月十三日高祖隋文帝驾崩于大宝殿,七月二十一日发丧,隋炀帝登基仁寿宫,次年改元,号“大业”。
时年,隋炀帝三十六岁。隋炀帝即位四个月,就有诏书言:
乾道变化,阴阳所以消息,沿创不同,生灵所以顺叙。若使天意不变,施化何以成四时,人事不易,为政何以厘百姓!《易》不云乎:“通其变,使民不倦”;“变则通,通则久。”“有德则可久,有功则可大。”朕又闻之,安安而能迁,民用丕变。是故姬邑两周,如武王之意,殷人五徙,成汤后之业。若不因人顺天,功业见乎变,爱人治国者可不谓欤!(《隋书·炀帝》)
于是,隋炀帝身怀恢弘治国抱负,努力付诸实践。在驭御华夏十四年时间里,他那一个又一个空前绝后的举措,对后世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
置身于中国大历史背景下观察隋炀帝。他不同于一般帝王的特色,应该是雄武出众以及在帝国相对平安且优越物质和精神条件下那不平常的政治才能。
即位初始,便开创进士科,从而使科举制度得以完善并成定制,以后历经唐宋元明清止于一九零五年,一直是中央政府选拔干部的主要途径。隋炀帝改制律新,修改《大业律》;兴建学校,恢复乃父一度取消的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和州县学;搜遗书,于洛阳观文殿建构精致书库,其幔帐、书橱及书库门皆能自动关闭,藏书以甲乙丙丁为目,分统经、史、子、集四类,后世藏书四部分类法以此为始„„隋炀帝如此整理古书典籍措施、方法,对中国文化贡献之大应该予以肯定。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那条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至余杭的大运河,仅仅费时六年就足以与秦万里长城相争辉。滔滔大运河,一泻两千五百公里,培育起了后世中国千余年的政治格局、经济格局,丰厚了中国文化积淀„„这亦是无可否认隋炀帝之功。
表现其争霸天下的雄武之心,历史多有记载。
《资治通鉴·隋纪五》记:公元六百零八年,派常骏为首的官方使团赴东南亚至赤土(今泰国境内),赤土王派使者以三十艘船恭迎,进用金锁链缆常骏坐船,“泛海百余日,入境月余,乃至其都。其王居处器用,穷极华丽,待使者礼亦厚,遣其子那邪迦随骏入贡。”是为中国官方使团首次通“绝域”——赤土。
《隋书·东夷·倭国》记:隋炀帝于六百零八年任命林文郎、斐世清等出使日本,刚至其边境,就有“数百人,设仪仗,鸣鼓角来迎”。行走十日,又有“二百馀骑郊劳”恭候。当时的日本国王为接待大隋使节还新建了宾馆,其隆重情形可以想象。可以说,中国官方使团赴日之先河由隋炀帝开启。
《资治通鉴·隋纪五》记:公元六百零九年,杨广巡至燕支山,以“中原富有”之计,吸引了二十七国使者同时朝觐,皆“谒于道左”。不凭借任何武力一时间征服西域二十七国,这的确令历代帝王汗颜。
大隋帝国的国际影响力,由此管窥。
《资治通鉴·隋纪五》记:“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摘掉帝王冠冕,从“平常人”角度察之,隋炀帝杨广可谓才华横溢。
隋炀帝杨广才学颇高,文以“文辞奥博”名闻(唐太宗评语,《资治通鉴·唐纪八》),诗以绮艳美丽、柔曼动人而著称。史学大家黄仁宇先生论言:“隋炀帝杨广,天赋甚高,文笔华美,胸襟抱负不凡,也带有创造性格。这些长处,虽批判他的人也无法否认。”(《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第90页;黄仁宇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北京版)
其文章有《手诏劳杨素》、《劝学诏》、《与释智顗书》等存世;诗有“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等流传(《中国皇帝全书·隋炀帝诗文选》,九州图书出版社1997版;下同)。
隋炀帝杨广曾创作过两首《春江花月夜》。
其一云:“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其二曰:“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辉。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两妃。” 此诗直接影响了唐代著名诗人张若虚,创作出不朽诗篇《春江花月夜》,因此孤篇横绝、竟为大家。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中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公元六百零八年九月,隋炀帝杨广征召天下鹰师,“悉集东京,至者万余人”;公元六百一十年一月,因西域酋长毕集洛阳,诏令于端门大演百戏,“天下奇伎异艺毕集”,“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近两万人,“声闻数十里”,灯火烛光天地,“终月而罢”——元宵节始盛于此(《隋书·炀帝》、《资治通鉴·隋纪五》)。另外,杨广命宇文恺等造能容百人、下装轮轴可以行走的“飞行殿”,以及龙舟、迷楼等等亦皆属千古奇绝。
《隋书·炀帝》称:“上美姿仪,少慧敏。”
隋炀帝杨广可谓“才貌双全,文武全才”,因此后世有人写诗感慨:“隋炀不幸为天子,安石可怜作相公。若使二人穷到老,一为名士一文雄。”
隋炀帝终年五十岁,不是自杀,亦非亡命于“敌军”之手,而是为恩宠“群小”(身边亲近随从)残害。
《资治通鉴·唐纪一》撰有隋炀帝遇害一事,基本情节如下: 宇文化及聚众反叛,隋炀帝被“群小”持刀逼入内殿。隋炀帝感叹而问:“我有何罪,你们竟然这样对待我?” 叛贼马文举说:“皇上违弃宗庙,巡游不息,外则勤于征战,内则奢侈荒淫无度。使得那些年轻力壮者皆亡命于战场,老弱妇幼死了都没人埋;老百姓失业,盗贼蜂起„„皇上还专门任用巧言谄媚小人,粉饰太平,拒绝忠言„„这怎么能说是无罪?”
隋炀帝说:“我实在是有负于天下老百姓的!可是,至于你们„„我让你们享受荣华富贵至极,你们怎么能够如此对待我?!今天这种事情,是谁带得头?”
叛贼司马德戡说:“天下共恨,何止一人?”
叛贼宇文化及又派封德彝前去历数隋炀帝之罪,被隋炀帝一句话就顶了回来。
隋炀帝说:“你是个读书人,怎么也干这种事?” 封德彝马上惭愧得涨红脸面退下。
【撰者感言:封德彝老谋深算左右逢源、八面玲珑、藏而不漏,虽后来自己寿终正寝,但祸及子孙。其人死后亦千年不安,多为史家所奚落谴责。如果封德彝是当今知识分子,还能够知耻惭愧而退吗?】
皇帝爱子杨杲才十二岁,站在父皇身边“哇哇”大哭不止,被皇帝的“老朋友”裴虔通举刀砍杀(裴虔通乃隋炀帝当年为晋王时的亲信随从,隋炀帝称之为“故人”),鲜血溅到皇帝衣服上„„
叛贼要砍隋炀帝,隋炀帝说:“天子之死自有其法,怎么能够用那快刀呢?拿毒酒来!”
叛贼马文举等不允许,指使令狐行达强行把皇帝按在座位上。皇帝长叹一口,无奈之中解下自己的绢巾递给令狐行达,令狐行达就用绢巾把皇帝勒死了。
隋炀帝懂得占卜术,喜欢说吴语。“缢杀”前,“常夜置酒,仰视天文,谓萧后曰:‘外间大有人图侬,然侬不失为长城公,卿不失为沈后,且共乐饮耳!’因引满沈醉。又尝引镜自照,顾谓萧后曰:‘好头颈,谁当斫之?’后惊问故,帝笑曰:‘贵贱苦乐,更迭为之,亦复何伤?’”隋炀帝亦“自知必及于难”,身边备有毒药,“谓所幸诸姬曰:‘若贼至,汝曹当先饮之,然后我饮。’”
《隋书·炀帝》记:“萧后令宫人撤床箦为棺以埋之。化及发后,右御卫将军陈稜奉梓宫于成象殿,葬吴公台下。发敛之始,容貌若生,众咸异之。大唐平江南之后,改葬雷塘。”
如此“文武全才”之杨广,如此大隋天子之隋炀帝,竟然落得如此结局,真是令人感慨万千,杨柳心伤桃花断肠。
尔后,唐王朝以“当仁不让”为理由,论证其取而代之的合情、合理、合法性质,在“唐吃隋粮”的丰美物质条件和“死无对证”、“成者王侯,败者贼下”等特别良好精神舆论氛围下,绞尽脑汁杜撰了许许多多关于隋炀帝杨广“亡国昏君”、“独夫暴君”、“残贼天下”、“禽兽”之细节,并且其人其事一直以来遭遇一而再、再而三地过分篡改渲染,又历经近一千四百年滚雪球式演义,实在是让我们难见其实,无法看清真正的隋炀帝杨广了。因此,只能权作寓言故事视之。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不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子张》)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任人涂抹的小姑娘。好像是胡适老先生说过的话。
二
尽管我们在千余年后,很难看清隋炀帝本来面目,但仔细观察还是能猜测得二、三:
其一、毫无谦德,不得用人治国之道。
在执政才能方面,隋炀帝求大好空,舍弃孝亲尊师大根大本,背叛祖宗遗嘱,谁都不放在眼里,自以聪明为是,并且拒绝纳谏。
薛道衡不识时务,曾呈上《高祖文皇帝颂》(歌颂隋炀帝父皇),没想到隋炀帝看后很不高兴,回头告诉苏威:“薛道衡极力赞美前朝,这是拿《诗·小雅·鱼藻》作讽刺。”马上就想治薛道衡罪,后来总算还是给找到个小小理由除掉了薛道衡,“天下冤之”。可是,光禄大夫郭衍劝隋炀帝五天视朝一次,并且说:“不必效法高祖,徒然劳苦。”隋炀帝就认为他很忠诚,曰:“唯有郭衍,心与朕同。”隋炀帝曾很坦白地对秘书郎虞世南说:“我性情就是不喜欢别人诤谏。假若地位声望已经显贵,可是还以诤谏求取声名,就更加令人不耐烦„„”(《隋书》卷五
十七、《资治通鉴·隋纪六》、《资治通鉴·隋纪五》)
在学问才气方面,隋炀帝“自负才学,每骄天下之士”,曾经对侍臣说:“天下人都认为朕是凭借先帝余业而拥有四海,其实不然。如果让朕和那些士大夫一起参加‘公开考选、竞争上岗’的话,朕必是第一名,当为天子!”(《资治通鉴·隋纪六》)
不具谦德,就不可能通达人情世故。不通达人情世故,何以使人? 隋朝时代倭国(日本)尚处原始荒蛮之际,开皇二十年(公元六百年)曾有倭国使者来朝。高祖隋文帝派人问其国风俗,使者说:“国王把天当作哥哥,把太阳当弟弟。天不亮,国王出来听政,跏趺而坐;等到太阳出来,国王就停止处理政务,说:‘政务委托给我弟弟处理。’”“高祖曰:‘此太无义理。’于是训令改之。王妻号鸡弥,后宫有女六七百人。名太子为利歌弥多弗利。内官有十二等:一曰大德,次小德,次大仁,次小仁,次大义,次小义,次大礼,次小礼,次大智,次小智,次大信,次小信,员无定数。有军尼一百二十人,犹中国牧宰。”
时隔七年,也就是大业三年(公元六百零七年,《资治通鉴》记“大业四年”),倭王“遣使朝贡”。使者曰:“闻西海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其国书有“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等言,隋炀帝就又不高兴了,对鸿胪卿说:“蛮夷书信只要是没礼貌的,就不要再拿给我看了!”(《隋书》卷八十一)
一个小小日本,刚刚处于教化启蒙之初,能懂什么礼貌?可是,聪明的隋炀帝却不察其情。
其二、任性随意,毫无自我控制能力。
隋炀帝说话非常随便,不识大体。内史侍郎薛道衡文名冠绝南北,已经死了,而作为堂堂大隋皇帝仍不放过他,觉得很好玩儿,于是讥讽道:“看你还能作‘空梁落燕泥’吗?”著作佐郎王胄,文词为天下准则。隋炀帝曾“览而善之”,曰:“气高致远,归之于胄。”有人“屡谮之于帝,帝爱其才而不罪”。但是王胄死后,隋炀帝诵读王胄佳作,就是管不住他那张忘乎所以的大嘴,很有点得意地说:“‘庭草无人随意绿’,你王胄还能作这样的诗句吗?”(《隋书》卷七
十六、《资治通鉴·隋纪六》)
或许说者无意,听者却有心,“起居官”记录在案。但你可是皇帝,言语举止得拿捏着,钉是钉铆是铆,金口玉言啊!这哪里像个大隋帝国君王说的话?很像现代化的城郊村长,一下子卖了祖宗坟地,腰间突然硬硬地膨胀起来,就找不到感觉了;或者像一不小心网上走红,出口“雷语”阵阵之“自由人”。
隋炀帝酷爱游乐,可以说是达到一种疯狂病态式“游乐癖”程度。隋炀帝好玩、能玩、疯玩而目空一切,就像当今患有深度“网瘾”症一头钻进网吧带有黑社会性质的逃学孩子那样,并且还兴趣爱好广泛,花样翻新层出不穷,肆无忌惮。天下都是他家网吧,那里好玩就往那里钻。
《隋书·炀帝》载:隋炀帝大业元年八月(公元六百零五年)就迫不及待离家出走,坐船去江都玩,直到次年四月才回到洛阳家中;大业三年出走榆林,一直玩到突厥少数民族帐篷里;大业四年驾车五原、爬长城、出塞外;大业五年西游,出走河右,到扶风旧宅子还扎了一头,尔后渡黄河,一直马踏张掖,威风八面凛凛,与西域许多外宾共欢乐;大业六年,再逛江都等;大业七年至十年,三次领众出国打架,过瘾高丽,期间穿插跑龙套无算;大业十一年走至北塞,被突厥始毕可汗围困雁门,吓坏了,第二年就躲到江都几乎不敢出门了,与老婆孩子玩得没白没黑,一直玩儿完„„
隋炀帝在位十四年,在外逛荡十三年之多,统计在京出勤率还不足一年,其“学习考试成绩”可想而知。
其三、多疑恐惧,自欺欺人,逃避现实。《资治通鉴·隋纪七》记:
自大业八年后,隋炀帝每晚睡觉就心惊肉跳,叫喊有盗贼,让几个妇人摇动抚摸哄着才能入眠。大业十二年四月,大业殿失火,隋炀帝以为盗匪打进来了,惊慌出逃,一气窜到西苑,一头扎进草堆里,直到火灭才敢回去。
后来叛军四起,隋炀帝不喜欢听到该类消息,禀报者因此或丢官或入狱,有甚者连性命也搭上„„“内史侍郎虞世基以帝恶闻贼盗”,“不以实闻”„„深得隋炀帝欢喜信赖。
隋炀帝不是不知道,是自欺欺人,恐惧逃避。犹如现在某些癌症患者,也非常清楚自己患有什么病,却就是不敢承认,不敢直面现实对治。此实乃“恐惧症”患者之表现。
隋炀帝之所以有诸类致命弱点,与其出身经历有很大关系。隋炀帝出身豪门,从小有皇上、太后等娇惯,一个十三岁的毛孩子就当上晋王且并州总管(山西省省长),不足二十岁就是行军大元帅„„可谓一帆风顺,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挫折教育。
当初,隋炀帝在被册封太子之前,表现还不错,要不然也不会废太子杨勇而立之。时为晋王杨广“好学,善属文”,“朝野属望”。高祖隋文帝到晋王家里,看见乐器琴弦大都断绝,“又有尘埃,若不用者,以为不好声妓,善之”;晋王杨广曾观猎遇雨,侍从送来油衣,命令退回,说:“士卒皆沾湿,我独衣此乎!”(《隋书》卷三)
我们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这样现象。有的干部在相对一般岗位上还可以,一旦提拔重用到重要岗位,马上膨胀起来,很容易出问题。犹如小马子拉辆小车还可以,套上大车就洋相百出,尥蹶子瞪眼,搞不好车毁马亡。此乃德不配位,而厚德方能载物也。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周易·系辞下》)
可见,隋炀帝当初也并不没有什么真正大德大能,花拳绣腿而已,当个“王爷”又有“老爸”等照看着还行,一旦皇帝起来,就很有“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意思了。
史家评曰:“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狭殷、周之制度,尚秦、汉之规摹。恃才矜己,傲狠明德,内怀险躁,外示凝简,盛冠服以饰其奸,除谏官以掩其过。”(《隋书·炀帝》)
虽说如此评价有嫌勉强,但亦非空穴来风,更不是纯粹杜撰。所以,黄仁宇先生称:“以后他一处逆境,即心灰意懒,逃避现实,所以他的悲剧情结,也有长期积养的前因后果。”又论曰:“隋炀帝虽有想象力,到底不是大思想家,他也不像我们能看到古今中外历史纵深。他最后退居江都一年多,竟想不出一种主意,也可见得他始终没有透彻地了解他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第91页、96页)
隋炀帝能想出什么主意呢?
一个成功者的表现,往往在于擅长收拾急难险重诸方面残局。隋炀帝没有谦虚好学精神,哪里会得此道?碰到问题,又一味逃避,并且患有“恐惧症”,以“找玩”来麻痹掩饰,得过且过。所以,一遇乱世,隋炀帝平日里那些吹胡子瞪眼狐假虎威的本事就全都鸡飞蛋打了。
——俗话说,这就叫不顶打。
就像有些人只能生活在顺境里,不能活在逆境中;有些人则反之,生活一饱暖就会出问题。亦如有些人得意不忘形而失意忘形,有些人却失意不忘形而得意忘形,有些人是得意失意都忘形。
隋炀帝属于得意失意皆忘形者。何况隋炀帝还像只剁了尾巴的猴子,屁股坐不住龙椅子,一点定力都没有呢!
三
总之,隋炀帝丧身亡国失天下,究其悲剧根本原因乃性格上的严重缺陷,即内外具失谦虚这一道德之柄,不得修身治国之道,“骄矜自用”之故也。
——无有谦虚,也就失去了学习真本事的根本前提。不得学习之道,何以修身?身不修,又如何自我约束?所以,放任自流在所难免。
——无有谦虚,也就失去了容人根本。不容人,何以得识人之明、任人之道?识人任人不当,国何以得治?所以,专任奸佞、饰非拒谏更是在所难免。
不谦虚也许暂时能成点事,但不究竟。沙上建筑,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贞观二年某一天(公元六百二十八年),唐太宗问:“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资治通鉴·唐纪八》)魏征评价可谓正确,但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也。
“谦,德之柄也。”(《周易·系辞下》)
当年周公旦曾告诫伯禽:“《易》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家,小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韩诗外传》卷三)《周易·谦卦》亦言:“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尽管隋炀帝谙熟《周易》、《春秋》等经典,可见也大都是些口头卖弄文章,派不上用场,丧身、亡国、失天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
诚哉,吾师!
(撰者简介:李树明,号常惭愧人;从事于教育教学工作多年,作家,曾兼任长篇小说选刊副社长等多种职务,现任政协山东省潍坊市委员会副秘书长)
第二篇:孝亲尊师之故事 ——《述而集》系列随笔之十四
孝亲尊师之故事
——《述而集》系列随笔之十四 李树明撰
一
余于辛卯年八月十五下午开始敬笔撰述《谦虚的意义在谦虚之外》,天色便凝重了万里,阴雨绵绵更是不绝,我心伤悲,几经哽咽难以成章,历时七昼夜,身心投入,几近废寝忘食,惟每日念佛和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定课不改„„于八月二十二日过午方成,体重锐减,精神尚好。
时阳光明媚,天空瓦蓝如洗,白云一团悬浮而南,心下豁然——燃灯古佛之圣诞也!
八月十三日未时初刻,有北京尊者来电,称一老师病危,“恳请”众家学人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回向。虽说不知师者何许人也,然心下甚为感动,于是更衣沐浴,佛前跪拜,发愿读诵七百部《地藏菩萨本愿经》回向之。礼成,恭复尊者:“老师慈悲,作斯示现。末法时代,众生心浮气躁,失却‘孝亲尊师’之基础,无有所成,教我辈补此课也已!”
余自幼向学,长大后除非必要之工作应酬,几乎通宵达旦于东西方文化四十余年,以寻觅人生幸福之路,却枉然徒劳无获!乙酉年夏,1 见恩格斯于《自然辩证法》称赞佛教徒,方知佛菩萨并非神明,亦不迷信,而是辩证思维之佼佼者——明白人也。因此而大受震撼!
【在此需要作一特别注明:最初得知恩格斯称赞佛法,是于多识·洛桑图丹琼排教授——多识仁波切**“爱心中爆发的智慧”系列学术名著。教授乃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天堂寺第六世朵什**,西北民族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孚众望藏学专家、学者、教育家,多次到德国等海外地区讲学。本人曾有幸拜见教授,对教授学养、治学之严谨等非常敬佩!更是非常感恩教授以及王刚贤兄等引荐者。本人真正初步了解佛法,可谓始于教授著作,当时一气拜阅其著十多部。教授写道,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誉“佛教徒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在世界观上,佛教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是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爱心中爆发的智慧》第24页;多识仁波切著,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尔后,又于某地图书馆查阅到1986年7月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由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1995年开始出版发行的中译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自然辩证法》收录于该全集第20卷,恩格斯指出“辩证的思维——正因为它是以概念本性的研究为前提——只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较高发展阶段上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而其充分的发展还晚得多,在现代哲学中才达到”(本卷第565页20行至566页第1行)。图书馆工作人员称:“这类图书,快二十年没人来问了。”给予热情周到帮助,也非常感恩。其他中译本尚未查阅】
虽说,此前于佛经亦有所涉猎,但仅仅作一般学问了解,并不深究。此后,就多作了些追问。亦是因缘所致,当初主要精力集中于藏密,很是下功夫,却不得其便,更谈不上即得利益,仅晓得一点常识皮毛而已。例如,释尊告诫弟子,学佛不要学神通;释尊说街上有学密的了,密法也就失去了;释尊还说,弟子们不要以尊重等为理由,对他的话要像锻炼黄金那样去检验去明证„„如是,多识仁波切教授在其“爱心中爆发的智慧”系列著作里多有介绍,不一一列举。两年后,深感密宗乃佛之顶级法门,非我等下根所学,然而仍然颇向往拉卜楞寺。
丁亥年国庆,不期而遇净宗,蒙受恩师点拨,稍安勿躁,方深入经藏,由《大方广佛华严经》而《无量寿经》,于是一门深入净土。自此以来,束之西学,高阁四库,惟读诵、听讲《无量寿经》为是,两年无断,春节亦不曾有丝毫相间。凡读诵二千余部,听解无算。但内敛反观,仍有地动山摇惶惶之感。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二
余之学佛,实属夫人善巧耐心接引。初时,夫人曾婆心向余,劝勉先学《地藏菩萨本愿经》,夯实基础,方依一句佛号、一部《无量 寿经》、一师而尽其形寿。然而,我辈陋习难化——无才自狂且固执,窃意《地藏菩萨本愿经》白文浅显,不屑一顾,仅推荐粗通文墨者学习,事不关己——实乃不可饶恕之大罪也!借此发露忏悔,以期不再造诸。
我佛慈悲,不弃罪人。庚寅年二月初二,机缘凑巧,跃跃欲试,发愿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当日即得利益,不可思议,余由是信心大增。尔后,心愈清净,事越殊胜。豁然知晓,文虽白,然义却无有穷尽也。
——我佛方便,不弃白丁!
余少小离家求学,老大不小公务缠身,未曾于父母膝下尽孝。城里房子虽为宽敞,但父母总以“住着不方便”为由推却。余私下想:“非父母嫌不方便,而是怕不方便了这个儿子„„”可怜天下父母心,不求享有,风烛残年,仍然处处存心于子女,还要给子女一个方便„„可敬可亲可叹,由是而观。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韩诗外传》卷九)
父母已经年迈,况且皆曾为大病所累,元气损伤,身体日渐地不比了往昔。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一天一时一分亦不可待也!美国的比尔·盖茨也曾如是说:“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意大利《机会》杂志记者在飞机上采访时,比尔·盖茨之著名回答)
于是,余决意为父母读诵三年《地藏菩萨本愿经》。
庚寅二月十五始,每早读诵一部作功德回向于父母,倘若节假日或“自由时光”或父母有所不适等,即刻加读,一部、三部甚至五部不定,全凭条件许可而已。
当时,虽说算是信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有利益,看来那不过是出于无奈,学古人“请安”,安慰现在那颗不孝之心罢了。不曾想到,此番一读经,父母日渐康健,余心亦稍作欢喜,然仍有疑惑存焉。
岁次庚寅腊月,父亲一病数日,初诊为感冒,久治不愈,日见沉疴征兆。再看大夫,大夫暗暗向言,恐属顽疾转移复发,建议去大医院确诊。余立时惶恐,忙电话咨询当年为父亲诊病大夫。大夫乃余之故旧,专家权威,待余陈述清楚,又再三询问,言:“疑似复发症状,明天马上来医院。”
时,腊月二十一日,年关迫眉。
余一片空白,颓然而坐,半日方醒,愧疚甚深,泪流满面„„忙电话于弟,言明父亲病情。云,老人言:“孝心感动天地。”为兄愚劣,不听老人是言,更无理由失却孝心,现天地又有谴责,累及父亲受苦。然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但据目前形势,只靠兄一人之力,恐有所差失,陷父于危难,望弟务必助我一臂,拯救父亲于水火。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父亲能否得救,当看我兄弟二人能否感动天地。——真孝心即可感天动地。天大地大,力大无比„„“老人言”不余欺也!
弟沉重片刻,方问如何。余嘱弟佛前跪地发愿,为父亲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十年作功德回向,天天一部,风雨无阻;为兄在此,亦跪佛发愿,日日一部,七百圆满。此愿一发,即可读诵,坚信父亲安然无恙。弟言谨遵。
事出有因:
余同胞兄弟二人,下辈一子一侄。侄子侄子,余平日亦子其侄,批评教育毫不客气,儿子侄子求学等大事,往往由余与夫人稍加商量决断,弟及弟妹等听之任之。
庚寅二月,余曾为犬子求学顺利,发愿读诵七百部经,效果甚佳。侄子顽劣,余管教少,弟又有失粗暴,其为学以来,一直红椅子是座,自小学至高中不曾有所更换。
庚寅高考, 侄子丧失信心,龙门无盼;弟更是灰心,望子成龙失算„„全家惟余和夫人信心未失。夫人暗中相助,命侄子前来谈话,恩威并施,嘱其认真学习,考上考不上暂且不管,倘若不认真则非为李氏子孙。侄子言之凿凿承诺。余依兄长尊严,威逼弟确保侄子考取大学。弟面有难色,余嘱其做好两件事:一则管好侄子生活,二是一天读诵一部《地藏菩萨本愿经》作功德回向给侄子,高考前两个月内不得间断,其他事一概不许干涉。弟唯唯诺诺。
眨眼,距高考不足七天。燃眉之急,余吩咐弟去学校问询侄子学业,弟唉声叹气而归,安慰余不必操心矣。侄子学习认真尚可,但差距太大,最近一次文化课考试二百七十分(属侄子高中三年最高考分,大有水分嫌疑,学校老师说实际在二百二十左右),据传言今年艺术类考生文化课最低录取分数线为三百二十(实际,庚寅年本地艺术类本科考生文化课录取线为三百,侄子考分三百二十一)。余仍不失其心,正色言道:“我们不求人求佛,‘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即刻发愿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十年为其作功德回向,日课一部风雨无阻,一直十年圆满。你倘若以我为兄,当不得有误!”弟惟命是从,当下发愿„„
高考出榜,侄子有名,一榜录取,轰动乡里!——学佛管大用。
弟小余四岁,乡镇干部,脾气暴躁,无有所怕,仗义粗心为人,老大不改,因此多有祸闯。每遇大事,以其能力不得过者,为兄则一人担当,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弟自幼敬畏余,无论如何训斥之,乃至不顾其脸面粗暴加之(侄子三岁时还当众挨兄揍),总也俯首任之,弟会说话始未曾在余面前有大声出也„„因此,弟曾向人言:“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大哥。”又言:“我不大信佛,但信老大哥。”
兄弟二人,异地同时发愿。愿发圆满,一夕一朝,余读经七部。
父亲谨慎敏感,余恐人多有扰老人心安,便叮嘱弟等莫兴师动众,仅余和三妹陪父亲去即可。
清晨至医院,大夫早在等候,见面便埋怨为何五年有多,未曾复查一次?余无言相对。当初医院确诊,父亲之病实属不治之症,父亲 自尊多思且勤俭,复查一次无疑伤害一次,即使查出来又有何奈?此病复发率几近百分百,一旦造作,则不可收拾,当今世界医院无有能者。
余平日有读书嗜好,尤爱儒释道之经典,中医亦在涉猎范围„„凭其所学,思之又思,想之又想,辗转反侧„„最后,确认此等病惟以辅助父亲长养健康生活之精神或许抵御,而长养其精神者,子女尽孝为最也。
孝乃人之天性,今人多迷失于斯,不尊师之故也。师者以孝亲为首而师,亲者以尊师为要而亲,失其一即全失,得其一则皆得。一即多,多即一。
残害父母忤逆不孝者有之,甚少;欲孝其亲者多,然不得此道者伙矣。或失之于知恩报恩,或失之于谦卑敬顺,或失之于知足耐烦,或失之于知耻惭愧„„诸如此类亦是不孝,尽管有所为,实乃不作为也。
余少时赖天地祖宗之佑,粗通儒释道等家,其皆有详明之法。于是,三家并用„„幸甚!父亲五年安好。
【少时知有《论语》,得自《<论语>批注》(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第1版;版权页第一行四个字“内部发行”,第二行书名,第三、四行“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七0级工农兵学员”„„最后一行“统一书号:2018·134 定价:1.00元;没有印数)。
此书大概是当年“批林批孔运动”教材(待考),估计发行量很大,当时农村各地均有。其出版“说明”有言:“本书分篇和分章基 本采用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本,个别章句的分合略有变动。每章前面的数字表示篇、章,如1·2就是第一篇第二章。”其次前言、正文。正文每章原文之后是字词句详尽“注释”,而后“译文”,再者“批判”,凡四部分,余不一一。
到目前为止,余所见各种关于“论语”的现代版本不下百余种,论“注释、译文”之简要详明(除非某些带有政治色彩注释,如第1页注释“9 君子——在《论语》里,‘君子’一般指奴隶主统治者。有时指具有奴隶主阶级道德的贵族和他们的代言人”诸类),加之“索引”使用方便,整体水平无出其右者。
余少时陋习,无论逮住什么书就读,读不懂也一字不肯放过,硬啃。当时逮住此书看了几页,甚是吃惊、大为震动,暗暗自语:“《论语》真好!”因此,不看“批判”,光明正大堂而皇之“批判”原文、注释、译文等。
由此进入儒学,尔后道、释等诸家,亦是此模式。四十多年,好像余初学什么,总是从错误开始,不久即进入正道,然后五体投地全盘领受。人生或许以错误开始,所以一出生就大哭不止。
一直以来非常想说一句话没有机会说,借此真诚公开:非常感恩当时参与此“教材”工作的一切“革命同志”,非常敬佩诸君大智若愚之智慧。
——《<论语>批注》可谓建国后第一《论语》普及读本,功在当今利在千秋。有幸读其书晓其意者,非我当时小小毛孩子一人也。
以上纯属坦白交代,请君从宽谅解】 然,有道是孝者不尽其力,不孝者全非。余亦未免,一日打鱼三日晒网时时有之,甚至一曝十寒懈怠有加,以至于此„„
大夫初诊,父亲肺无呼吸音,再三查看,吩咐马上办理住院手续。继之以机器检测,翻来覆去,竟然顽疾无踪无影矣——肺气肿也!余方长出一口气,暗自叹曰:“我佛慈悲,天爱万物!”等片子出来,大夫又判为肺炎,再查肺炎也否,乃感冒,几片药即痊愈矣。
虚惊一场,仿佛有损大夫美誉,直喊怪哉。余则笑而不语,心下自明。
——我佛慈悲怜悯逆子,回头便予以岸靠!
三
“佛氏门中,有求必应。”
此非迷信,实为真理,历经三千年锤炼不朽,倘若糟粕早已淘汰去也。其实,是言乃孔子之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孟子之“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禅宗六祖之“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了凡四训》第19页;袁了凡撰、尚荣 徐敏评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
是言义趣,指归“心想事成,改造命运”。心之力量为最,可动天撼地,实乃天地宇宙之正气,所向披靡。得此道者多助,心想事成;失此道者寡助,一败涂地。故而“心想事成”,为日本当代大企业家“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亲证为“宇宙法则”(《活法》“修订版”第 15页;稻盛和夫著、曹岫云译,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亦为当代最伟大科学家,享有“国际盛誉伟人”、“在世最伟大的科学家”、“宇宙之王”斯蒂芬·威廉·霍金教授所代表的现代物理量子力学所证实。
著名科学家朱清时院士说:“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可参“五色土网站”《自然环保》栏目)
——宇宙核心是爱,孝乃爱之圆满表现。真孝心一动则改天换地,亦是华严家之究竟说。
母亲身体,状况最差。自余记事,便打针吃药不断,心梗、脑梗之类皆有所犯,糖尿病二十五余年,各种并发症基本皆出现。
现在,母亲药有所减,身有行健。母好子好,我心欢喜。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求父母身体健康,父母则健康;求孩子上学顺利,孩子则顺利;求事业,事业则好„„于是,余心安之又安,决志每日四点半起床,一气读诵两部经作功德回向给父母。
晨起,洗漱圆满,面对华夏第一女神——泰山圣母神像,叩首三颗,出声三念:“祈求父母身体健康,天下父母身体健康;祈求儿子求学顺利,天下孩子求学顺利;祈求亲人平安,国家社会天下平安。”然后才拜佛、念佛、读经。晚上睡前,亦是先于圣母前三番祷告,方可为母读经(礼敬拜圣母祈祷之事,纯属个人因缘,意在拓宽心量,孝亲第一;一般学人当据个人情况视之,念佛事大,不可夹杂也)。朗朗经声之中,晨光一寸一寸亮了起来,我心亦是一寸一寸地亮起来了„„
朗朗经声之中,夜幕一点一点地安静了下去,我心亦是一点一点安静下去了„„
——床上梦境美好,开门阳光灿烂。
如此以来,一发而不可收,至今已读诵两千余部,听讲计五,尚在继续之中。
犬子幼年,成长关键之时,余为名闻利养所困,一直作“写大书、发大财、当大官”狂妄黄粱梦,美其名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儒学一代宗师张横渠之“四句”,成为千余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追求目标)。因此而失教于子,虽说犬子尚可出息,全靠天地之厚爱、老师亲朋之教育、兄弟同事之关照,夫人之苦心、孩子自己之造化者也。
余心有亏,每每念及于此,更为惭愧不已。为补上身为人父之一课,父母两部经后,再孩子一部。如此三小时有余,方练笔得我中华第一字——“孝”也!
“孝”之谓字,其上有“老”,其下为“子”,中间无“我”。无我,方能传承中华之孝道美德,有我即有障碍,亦无所孝也。
如此下来,虽说尚未写好“孝”字,但一天干什么事,心里皆踏实——不可思议。
定课从未间断,一早一晚雷打不动。如,早晨上班时间在八点半,务必八点左右圆满,如果或工作或什么事需要七点出门,则必须打破 常规作息,三点左右起床准备读经;晚亦如此,不论深夜一点、两点归还;出差在外,照课不误。
——没有想不成的业,只有不想成的事。
天下甚大,大事、急事、要事亦是颇多,然无有比“孝亲”更大、更急、更要的事了。非余杜撰,乃孔子、老子、释尊等世出世间一切圣贤之常说也。
以为自己很孝,其实也许不然。
——人最容易欺骗自己,一辈子将自己骗个稀里糊涂,却老来并不认这壶酒钱!
《地藏菩萨本愿经》之殊胜利益不可思议,兄读兄得,弟读弟得。如是如是,余之全家老少皆信佛矣,亲朋亦有来学,惟信之程度深浅而有差别而已。
母亲信神亦信佛,佛神不甚分明,一字不识,念经听经皆困难。余只求老太太念“南无阿弥陀佛”,老太太嫌“咬憋嘴”,则四字洪名“阿弥陀佛”。于是,老太太每日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了„„
当初,父亲得知余学佛,恐惧非常。见了,一把拽住,至无人处,环顾三番,双手合十,胸前一点一点抖动,犹如鸡啄米。
父亲压低声音,沙哑了嗓子说:“据群众反映,你这个了„„”惊慌情状,仿佛日本鬼子再次进村。
父亲此等神情,先是吓余一跳,明白何事,乃笑,问:“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什么?”
父亲头一摆,胸一挺,说:“这还用问?‘全心全为人民服务’!” 白言:“您老方才动作,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义。” 父亲不信,余则耐心解释:佛者谓何、合十何为„„一一禀报。半天有多,父亲仍摇头坚决。
尔后,余言明此乃文化学习,上级要求,不犯错误„„ 父亲方才长舒一口大气,说:“学习可以,不可搞迷信活动„„你身为官长,老百姓都看着你!”
父亲不信,也不坚决反对了。
约一年之久,陪父亲话家常,愈话愈长。俗云:“父子多年如兄弟。”父亲此番甚为谦虚,言及余办事稳妥之类。余受宠若惊,一惊,不慎露了双腿,两膝有茧子坚硬,血痂尚渗血未止。
白言:“您看„„”
父亲低首,拿手一摸,吃惊不小,问:“咋了?” 白言:“为求您和俺娘身体健康,每日读经跪拜„„” 父亲泪水潸然而下,说:“你有快五十了吧?” 白言:“虚岁四十八„„” 于是,父亲从此念佛。
父亲建国初期入党,实属农村“老革命”,其优秀品质,余耳濡目染,深受影响。余在领导岗位十多年,从未有跑官之丑,亦无公款请吃、公车私用、公款私化之举„„学佛以后更为自觉,理上明白了。余年三十又二,方阴差阳错误入仕途(农村乡镇基层),虽起步晚,但颇为顺利,无有触犯国法之罪,心地清净、安然度日,天地尚时时加美。此全赖祖宗之阴德,父母师长、组织领导、同学同事、仁人君子之厚爱也!——的确是言,并非小说大家米兰·昆德拉之“媚俗”,故作谦虚。
一切制度倘无道德信仰基础,分母皆为零。
“道德沦丧的根源在于宗教的缺失。”哲学家梅原猛如是说(《活法》“修订版”第179页)
诸如此类,不便展开,一则不合本文叙事要求,二则过于琐碎,当另文交代。
四
简而言之,不论学什么,首先自己做好,做给家亲看。家亲处过关,再让外人瞧,莫要首先到处“弘扬”,类似不法“小商贩”,“不美矣”!——此可谓不法乱攀缘。
君说学佛甚好,一句话问君:“如此之好,你父母兄弟姐妹为何不学?”君则答何?
佛法纯属社会精英影响带动之教育教学。
当初,传来中国,迅速普及,乃皇帝带领,百官响应。
再说,释尊当年弃帝王如敝履,十六大国王不请自来。世出如此,世间亦如此,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取天下易如反掌,圣人却不以为然„„无言九鼎,一招即够水准,所以其思想自然光照了千秋。
酒香不怕巷子深。不必急急,有家不归,四处结网大街小巷辛苦兜售;无需惶惶,天涯流浪,失却纲纪墙角旮旯恐慌叫卖„„
暖屋热炕,老实念佛!正大光明净宗十三代祖师六十余岁方才“被逼出山”,又苦口婆心如何道哉?
其次,有福报,要“会”。小学老师不宜攀缘大教授传经典等,小老板乃至乞丐不宜讨好大老板讲何为布施舍得等,小干部不宜巴结大领导推荐“从政经验”等„„君人微言轻且正眼未睁,人亦不睁眼向君,稍有不慎,谤佛谤法,特别学佛之人。
第三,建立感情。被誉为佛门“公共关系学”之“四摄法”第一即是“布施”,此“布施”非为“六度”之“布施”,是先予人实惠。说白了,无非请客送礼建立感情而已。中国特色,有恩则有情,有情而后才有理,有恩、有情、有理,方可求人办事。此问题,亲姊热妹亦不行。老大少情寡义事事不带个好头,对兄弟姊妹亦无帮无助„„君说何,何则无理也。“恩威”,有恩才有威,无恩则无威,威建立于恩上,此乃“国辞”也!
再者,君见人便叫:“学佛学佛学佛!”即使佛来也,怕是吓佛跳墙去了。君还恨恨作言“业障重”、“刚强难化”等等,甚至骂“狗咬吕洞宾”„„一念嗔恚起,百万障门开。究竟谁业障重,谁咬谁,那还不一定呢!因为君并不知道“佛为何物”。另有,人尚初学甚至未信,谋面就鬼说神说再加善哉佛曰,更让人误会“佛迷信”。“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并非否认存在“怪力乱神”,乃鉴于乱世、群众普遍接受能力而“不语”——“契机”!
当然,也不能小恩小惠。
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
尚有特别坦言:
学佛学儒学一切,当依一师恒贯之,不宜朝张夕李师,或者同时张师李,君则无所适从矣。
君亦莫要好为师,人家有师不添乱。“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此乃规矩不可废,无视于是实残忍。如法则赞叹,见非敬远之。
君亦不宜求远师,邪师多在末法期,墙外花香慎采之。远者非熟非方便,卖了君还数票子,近者骗君要思考,兔子不吃窝边草。
事师之道务谦卑,有非就失诚与敬,君失诚敬无所成。君若见师少有过,实非师错是己罪。当年释尊讲学时,菩萨观有金刚座,凡夫误为草垫子。如是示现深刻义,无有师非学人非,故而有青出于蓝,长江前浪后浪推。
上述乃圣贤所教,依其义白其文而已。总之,一句话:自己真明白了,真做到了,再说不迟。别急乎乎,这山望着那山高,或者偷摸摸,好像有什么名闻利养、图谋不轨、见不得人诸类,授人说“佛不是”之把柄也。——其结局犹如光目女母“罪苦之事,不忍称说”(《地藏菩萨本愿经·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
五
八月十五归故里,陪二老过节。每每回家,餐后总习惯于老家土炕稍息,重温孩提时光。然而,此一卧,忽念病中老师,文思豁然,遐想万里,于是即起,告白二老返回,伏案敬笔。
自《孝亲尊师之演义》得以公开发表,多有学人问及如何“孝亲尊师”诸话题,亦有不远千里之来者,余皆一一报告。然,时有力不从心之感慨,况来者以“老师”、“君子”等相称,实增鄙夫之惭愧!
实话实说,余一介迷惑颠倒之辈,于外未拒名闻利养之诱,于内更无断贪嗔痴慢之惑。故,泰山近在咫尺,从不敢有朝觐之心;孔庙即在本土,从未起跪拜之念。释尊慈悲,不嫌鄙夫龌龊,斗胆欲试皈依,然业障深重机缘又尚未成熟矣„„龌龊未去了,今又凭空染指“盗名君子”„„羞愧难当!
好在有老师等诸大德不嫌弃,加持有教,咐托我等鄙夫誓愿终身在学,不为人师,如此方有所担当。余谨遵教导,因之就有了此等撰述——《谦虚的意义在谦虚之外》。
《谦虚的意义在谦虚之外》初稿于己丑年闰五月初五日,辛卯年六月十四日稍加修改发表,近三千言,题为《因癌而死是愚蠢的事》。
当时毫无或发表或结《述而集》之意,初衷是和亲朋中党政干部、企业老板及有缘文人交流些东西方文化学习感悟,借机学习用电脑写字。
顺便坦白,余对电脑一直以来很有意见。虽说不反对他人电脑,但自己却不电脑,特别反感电脑写字。在此之前总是以传统意义上的笔行文,没用电脑写过任何正规文字。
不说别的,仅仅那散乱十指摸摸索索、敲敲打打,就受不了。这哪里是全心全意做事的态度?对文字好像很不恭敬。而那笔,无论毛笔、钢笔还是铅笔等,五指一拢,一心一意,一笔在手,一气昆仑汪洋。
余一直坚信笔的敬业忠诚度,超过眼睛。那些被眼睛蒙骗了的秘密,常常从笔尖儿一泻而出,恩仇分明、痛快淋漓,毫不含糊。
可是,工作要求必须学会使用电脑,这实在是件犯难为之大问题。于是乎,就挓挲了十指,吭哧半天一个字,再吭哧半天再一个„„苦不堪言。迄今为止,正规电脑写字技术没学会,但“一指禅”功夫练得还不错,可谓出著名作家废名老先生当年拿毛笔写英文之右矣。
因《孝亲尊师之演义》等集结《述而集》,将《因癌而死是愚蠢的事》收入,权作充数。然,有方家议其“文章名不雅驯”,于是改为《信自信他者,佛》,正文作较大调整;润色几番,又更名为《谦虚者,佛》,修成于辛卯年八月初八日,五千余言,视为二稿。尔后,又两易其稿,充实梳理分别成《述而集》五个独立篇章,即《谦虚的 19 意义在谦虚之外》、《敬事而信,一切皆好》、《孝亲尊师之道路》和该《孝亲尊师之故事》,其余内容则融入《后记》。
无可讳言,当今世界混乱非常、灾难之纷飞无以复加,实属空前。而救世之路有八万四千多法,然论究竟圆满、方便直捷之最有效者,无过于念佛,其他一切皆来不及了也!
本故事之指归,乃是向诸君禀报本人如何念佛。不可放下佛号,执著于《地藏菩萨本愿经》——此等造作如只打地基不盖房子无有差别。倘若尚觉基础不牢,则以念佛为主,兼顾基础。
或曰,撰述者之惟一理由,在于提请您注意念佛技术。谨以此文献给老师,愿师吉祥如意;并愿天下父母健康长寿,愿天下孩子顺利成长,愿天下国家和谐美好!
(撰者简介:李树明,号常惭愧人;从事于教育教学工作多年,作家,曾兼任长篇小说选刊副社长等多种职务,现任政协山东省潍坊市委员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