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党的宗旨创新群众路线
坚持党的宗旨 创新群众路线
一、深化对群众路线的认知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6月18日,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全党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进行部署。他强调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全党同志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取得群众满意的成效。
1、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1956年中共八大上,邓小平同志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在这个报告里边,邓小平同志把群众路线的内容概括为对待人民群众的立场、观点和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方法两个方面。
所以群众路线包括群众观点、领导工作方法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要依靠群众;第二个方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群众观点在党的实际工作当中的运用,也是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什么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呢?在我们党的一切实际工作当中,凡是属于正确的领导,都是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且在群众行动当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所以群众路线也是一个正确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领导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从一诞生起,就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之中。党是人民中的一部分,党的生存、发展和壮大离不开人民。早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毛泽东、周恩来、李立三等人在总结中国革命斗争的经验中,就使用了群众路线的概念。后来,在一系列的文章中,毛泽东反复阐述和强调了深入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相信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关心群众的重要性。1943年6月,他在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时,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阐述。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了依靠群众的重要性。5月,刘少奇在党的七大上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时,专门讲了党的群众路线问题。他在阐述党的群众路线时,提出和增加了党要坚持的群众观点。1956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八大上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时,再次从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两个方面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重申和强调。他对群众路线的阐述,与1943年毛泽东和1945年刘少奇的阐述完全相同,还对群众观点进行了提炼,使之更加突出和集中。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的群众路线进行了高度概括,形成了至今一直在使用的党对群众路线的权威规范表述。这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两个一切”是群众观点,“一来一去”是群众路线(狭义),二者构成了党的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1990年3月,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提出了六个要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教育的群众观点,即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2010年中央又提出和增加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点,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这些观点是“两个一切”根本观点的拓延和展开,是对党的群众观点的继承和发展。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第十六届、第十七届中央 领导集体以及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都对党的群众路线有新的阐发和论述,都为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和发展,增添了新思想、新观点、新内容。
群众路线最核心的问题是“为了谁”
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我们党是工人阶级政党,党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和奋斗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离开人民,党的一切斗争和理想不但都会落空,而且都要变得毫无意义。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反复教育全党:“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新中国成立后,针对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他强调指出:“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他要求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在我们党执政后,要端正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态度。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反复强调:共产党员如何对待群众,是一个根本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党性问题。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人民谋利益。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党正是一切为了人民,确定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两大历史任务。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建立了新中国。我们党在全国执政后,60多年来尽管经历过这样那样的曲折,但我们党坚持自己的宗旨不变,与人民同甘共苦,克服困难,纠正失误,继续前进,一直走到了今天。现在我们党正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群众路线最本质的问题是“依靠谁”
一切依靠群众,是由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毛泽东曾说过一段经典名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革命战争年代,他经常强调:“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人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 民众则将一事无成。”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仍然强调:“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以将群众组织起来,向一切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党特别指出:我们的改革和建设,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相信和依靠群众,才能获得成功。
依靠群众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如何看待人民群众,如何处理好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我们党来自人民群众,始终以人民群众为靠山。回顾党的历史,每当党的事业面临重大挑战,每当中国的前途命运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关头,我们党总是用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历史车轮前进。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紧密团结群众,这是党的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党对这一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形成了许多生动和形象化的比喻。如鱼水关系、血肉关系、瓜秧关系、舟水关系、树干树根关系、土地种子关系、主人公仆关系、先生学生关系、父母儿女关系、大地与安泰关系、工具与工具使用者关系等等。这些深刻认识阐述了党与人民的不可分离性。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血肉密不可分。树不能断根,安泰不能脱离大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种子撒进土地才能生根、开花。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精神父母。先做群众的学生,后做群众的先生。我们党正是一切依靠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功,更是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当年,陈 毅就曾动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邓小平也曾自豪地说:三年解放战争打胜了,不是靠别的,正是靠长期的群众工作集中了一切力量才实现的。历史事实充分证明,人民群众是我们党最深厚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实行”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群众路线“如何实行”?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而我们党实行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就是群众路线在党内生活中的体现和应用。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认识的过程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认识的正确与否也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如何坚持这个路线?1964年9月,毛泽东对党的领导干部提出要求:“下决心长期下去蹲点,就能听到群众的呼声,就能从实践中逐步地认识客观真理,变为主观真理,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看是不是行得通。如果行不通,则必须重新向群众的实践请教。这样就可以解决框框问题,即教条主义问题了,就可以不信迷信了。”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党反复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正确的认识只能来源于群众的实践,正确的决策只有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实现。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去发展我们的事业。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去体察民情,体验民生,体会民意,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想问题、作决策的主要依据。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经济特区,实施沿海开放战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等等,都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结果。群众路线蕴含着党攻坚克难、克敌制胜的全部秘密。
2、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为民
务实
清廉”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三个基本方面之一,(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
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落足点。)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群众路线是毛泽东等第一代中共领导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到党的全部活动中而创立形成的,群众路线的两个“一切”和既“来”又“去”说明,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必须时刻遵循的根本要求和工作方法。但是,一段时间以来,在一些地方的党员和干部那里,群众路线的要求、方法被淡忘了,或者只记 住“来去”的表面形式,而不知道“来去”的实质内容是什么。正因为这样,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明确阐明了,“为民务实清廉”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
“为民”,构成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之一,它是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目的。自从国家形成以来,治理国家的理念、原则无非两种,或为民主政治,或为专制政治。主张并实行民主政治的,必然包含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由人民群众掌握权力;主张并实行专制政治的,必然只包含极少数人,只由极少数人掌握权力。民主政治理所当然的是我们党的选择。中国共产党要实行民主政治,就必然要求走群众路线,发动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群众路线的灵魂在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在于人民要当家作主,这就决定了群众路线的根本是“为民”。党是人民的公仆,党要为民众服务,如果我们不是把群众路线当做口号喊喊的话,就一定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把立足点落在“为民”上。
“务实”,构成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之二,它是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途径。当我们知道落实群众路线就要“为民”之后,但如何体现“为民”,怎样才能做到“为民”,仍然是一个大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共产党人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摸清事物规律,掌握工作主动。毛泽东论述道,“在我党的—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 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这就是务求实际、务求成效的“务实”精神。没有这样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务实”精神,群众路线就失去方向,失去意义。由此可见,“务实”是实践群众路线的具体途径、有效方式。贯彻执行群众路线,就要善于从群众关注的、身边的事情做起,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为群众办好事情。
“清廉”,构成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之三,它是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了党的干部要清正、廉洁的要求。“清廉”,是共产党人的本色,是最可贵的品质。方志敏烈士说:“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共产党人坚守清廉,反对奢侈,是因为清廉使人刚直不阿,心系群众,自觉无悔地为人民事业奋斗;奢侈使人贪污腐败,失去民心,最终陷一己私利而不能自拔。很难设想,我们共产党人一旦失去了清廉,还会去贯彻执行群众路线、深入群众吗?一旦失去了清廉,老百姓还会欢迎、拥护这样的干部吗?因此,“清廉”是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有力保障,是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生命线。
3、用理性的思维科学认知群众路线
从群众路线的提出、形成和发展完善三个阶段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部“群众路线史”。
——提出于中共成立时。“依靠群众”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共识。(1928年11月李立三根据“六大”精神,同浙江地区负责人的一次谈话中使用了“群众路线”一词,这是已知的党的“群众路线”的最早的口头表述。1929年9月由陈毅起草经周恩来审定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三次提到“群众路线”,这是已知的党的“群众路线”的最早的文字表述。)——形成于抗战时期。“七大”第一次明确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标志着党的群众路线观点正式形成。
——发展完善于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对“群众路线”做过阐述和身体力行的实践。其中,毛泽东是阐述得最早、最多、最为系统、最为深刻并且最努力付诸于实践的党的领袖。毛泽东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奠基人”。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立足理论视角,运用科学思维,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它的精神脉络、理论精髓和实践要义。
1)群众路线形成于长期的实践探索。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是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紧密相连的。早在五四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运动中人民群众伟大力量的认识就十分敏锐,他强调了“民众的大联合”是改造社会、改造国家的“根本的一个方法”。八年后,他又首次阐发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思想,标志着他的群众观点从早期的激进平民主义转向更为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群众观。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文献中,群众路线的提出最早是在1928 年。该年11月,李立三在与江浙地区党的负责人谈话时指出,“在总的群众路线之下,需要竭最大的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1943年,毛泽东在为党中央起草《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时,第一次较为系统地概括了群众路线的思想:“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即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是基本的领导方法。”1945 年,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上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时,对群众路线作了详细的说明,将它归结为两个方面,即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在肯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领导方法的同时,他特别强调群众观点的重要性,“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的先进部队对人民群众的观点。”他认为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群众观点,“才能有明确的工作中的群 众路线,才能实行正确的领导”。1956年,邓小平在中共八大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时,对以上两方面再次加以强调,明确把群众观点作为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党对群众路线的表述基本定型,这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981年6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简明地将群众路线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把群众路线称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则把群众路线看作是毛泽东思想“三大基本方面之一”。国外也有学者对群众路线赞誉有加,把它看作中国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最具有原创性的贡献。
2)群众路线根植于坚实的理论基础。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一个最重要的观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重要论述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来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是我们认识的源泉,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我们通过群众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群众实践而证实和发展真理。它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整个社会全部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以不同形式从事和促进生产实践活动的人民群众,必然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 造者,任何真正有价值的精神财富,都是对人民群众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们推动着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在我们党内,毛泽东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党的群众路线作了理论概括,这就把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群众路线的工作路线有机统一起来,把党的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有机统一起来,上升为党的认识路线,表明我们党的群众路线达到了成熟。所以说,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哲学,是我们共产党人群众观的坚实理论基础。
3)群众路线开创了全新的执政模式。群众路线涉及世界观、认识论和工作方法论,在执政理念和方略上都有自己开创性的内容,体现了政治原则与领导方法,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的高度统一。一方面,在执政理念上代表了最进步的思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这是任何政权绕不过去的基本的政治哲学命题。比如君主专制政权对这个问题回答是为了少数统治阶级的利益,依靠君主的英明和少数精英的智慧,而对自己的定位是“天子”或神权的代表。比如资产阶级政权给出的回答有所进步,但同样逃不脱代表少数人的利益窠臼。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给出了一个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的全新回答。这个回答为我们党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定位,旗帜鲜明地表明了我党没有任何自身的特殊利益。另一方面,在执政方略上创造了全新的政治参与模式。美国著名学者哈里·哈丁长期研究中国政治,他给了群众路线一个颇具意味的解释:“当今对公众参与政治模式的讨论似乎假定,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一扇门,决 策者在里面,公众在外面,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无非是把原来紧锁的门改装成虚掩的弹簧门,公众参与就好比公众推开了那扇门,得以登堂入室参与屋内的游戏。不过矜持的决策者却不会走出户外。毛泽东等中国革命的领导人对参与的理解截然不同,他们主张决策者必须走出户外,主动深入到民众中去,这就是著名的“群众路线”。”深入对比一下,两者着眼点根本不同,大家比较关注的公众参与模式是要把民众请进来,强调参与是民众的权利。群众路线则是敦促决策者走出去,强调和要求决策者主动、持续地深入群众,与民众打成一片。这些都是群众路线区别于其他政治参与模式的最生动的体现。
4)群众路线蕴含着宝贵的经验启示。群众路线既来源于实践,又指导着实践。在这部群众路线伟大实践的“史书”中,有许多启示和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吸取的。一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关键是要为群众办事。中国共产党历来把为群众办事、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作为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毛泽东曾说:要关心人民生活,给老百姓看得到的物质福利。邓小平多次强调,要聚精会神地办几件使人民满意、高兴的事情。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就是要为群众谋利,给群众办事。群众不需要一个高高在上、对他们指手划脚的政治集团,也不需要对他们的疾苦漠不关心、对他们的事情扯皮推脱的大大小小的官僚。二是执政党要主动把自己的活动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无论从我们党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还是从我国社会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要做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就必须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内生活和党的建设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切实主 动地将自己的活动置于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当前,既要加快推进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无缝覆盖,又要尽快落实哪里有党的工作哪里就有人民群众的监督、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还要注重建立在各类媒体上开展民意调查等征求群众意见制度,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网络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增强人民群众的监督合力。三是要注意领导和群众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就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领导和群众相结合,既能实现将群众中分散的不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转化为路线、方针和政策,又能实现将政策转化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是一种恰当处理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和做好各项工作的领导智慧。
4、群众路线的实质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夯实党执政的基础习近平同志如下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这一实质: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6.18讲话)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靠什么?最重要的就是靠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6.18讲话)
——全党同志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 关系,取得群众满意的成效,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更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6.18讲话)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生存发展的根本,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中国共产党90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一部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群众工作史,就是一部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的奋斗史,就是一部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和全心全意服务群众的创造史。
坚持群众路线,我们党才得以发展壮大,成功夺取执政地位。1921年到1949年,我们党从一个只有几十个成员的小党到一个治理960万平方公里国土、四亿人民的执政党,从“星星之火”到“全国山河一片红”,一路走来,历尽艰险,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始终保持了同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王树增所写的《解放战争》一书中“26万副门板”的故事就是一个生动的诠释。临汾之战是解放战争中耗时最长、伤亡最大的城市攻坚战,为攻下这座城高墙厚、易守难攻、坚固异常的堡垒,临汾周边几十里内的老百姓,在部队几乎没做什么工作的情况下,家家拆门板共26万副、梁木十万根送上前线,其力量之巨如排山倒海。陈毅元帅曾说:“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 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我们党正是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才创造了这令人震惊的奇迹。
“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说是‘进京赶考’,并且豪迈地说,不要退回来,我们决不当李自成,„„。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7.11讲话)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群干群关系面临的主要挑战 党群关系的历史回顾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党群关系最好的时期之一
1、切实维护人民的各项权利,抓住了密切党群关系的根本
2、党以自己优良的党风赢得人民的信赖和支持
3、大力整治腐败,抓住了密切党群关系的 关键
4、把密切干群关系作为密切党群关系的基础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党群关系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从1957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和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误,使党群关系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党群关系的主流是好的。
1、党内“左”倾错误越来越严重,导致一系列重大失误,使党群关系蒙受损失。
2、党继续努力保持战争年代和50年代初期的好作风,腐化现象较少。
3、在三年困难时期,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带头过紧日子;党主动承认了领导实践中的错误,从上到下作了自我批评,赢得了群众的谅解和支持。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党群关系受到严重的破坏
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到1976年结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出现了严重错误,党风遭到了空前破坏,党的威信急剧下降,党群关系处于一种封闭、恶化状态。 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化,伤害了大批无辜群众,严重的影响了党群关系。
经济上, 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人民生活状况恶化,从根本上危害了党群关系。
思想文化上,极“左”思想泛滥,个人崇拜盛行,民主意识严重削弱,社会处于极端动荡状态。
三、党群干群关系的现状和出现裂痕的直接原因
(二)影响干群关系的主要原因 产生干群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的原因,也有政策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领导作风和工作方式的原因,也有群众的原因。但是,主要是体制、政策和干部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干群关系的不和谐,甚至对立冲突。
1、影响干群关系的主要原因 1)体制方面的原因。
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晋升体制中仍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领导说了算。导致一些干部在工作中不能很好地处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关系,没有把群众的需要和群众的冷暖真正放在心上。
1994年开始的税制改革对于加强中央财政能力,提高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转移支付能力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地方财政状况却出现了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如果基层干部想有所作为,落实上级政策精神,就得自己想办法保证“吃饭和发展”。基层干部自己想的“土办法”往往会侵占群众的合法利益,引起干群矛盾。
2、权力制约缺失方面的原因
当前,我们一些单位和地区的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权力过大,而且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权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着决策过程不科学、不民主现象;权责不对称,存在“权力无限、责任有限”的情况。一些“拍脑袋工程”、“半拉子工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权力过大并缺乏有效制约和监督还容易造成“暗箱操作”,出现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滋生腐败。
3、干部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方面的原因
一些干部丢掉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头脑中的群众观念明显地淡漠了,同群众的联系明显地削弱了,不倾听群众意见,不关心群众疾苦等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现象,损害和侵犯群众利益的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等违法乱纪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有的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
有些干部利用改革之机,使自己的一些既得利益合法化,甚至借改革之名,使分配制度有利于自己,形成群体性腐败。一些地方的少数领导干部在住房、医疗、用车、子女亲属就业、出国考察、工资奖金和福利等方面分配比普通群众享有更多的好处,与群众差距较大,引起群众的不满。
调查各社会阶层对近十年来获益最多的群体的排序中,69.84%的人认为国家干部是近年来收益最多的群体,其次是演艺人员(53.71%)、私营业主(52.13%)、国有/集体企业经营管理者(47.98%)、专业技术人员(44.11%)。
干部排在获益群体的首位值得警惕,在过去多数年份的同类调查中,排在首位的多数情况下是私营业主。报告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在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公务员职业在稳定的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优势更加凸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一些腐败现象的蔓延已经对干部形象造成不良影响。
4、工作方法方面的原因
改革开放之来,我国社会群体日益多元化,形成众多的利益群体,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具有不同的利益追求,因此,协调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难度加大。而我们一些干部不善于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倾听群众意见,不善于做深入细致的工作,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会,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一些干部做工作时,“通不通三分钟”,高高在上,甚至利用黑恶势力和地痞流氓做工作,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
5、群众方面的原因
少数群众觉悟和水平不高,脱离实际,对自己的利益期望过高,甚至要求不当利益,法制意识淡漠,只主张权利,不讲究义务。而这种情况有时又会被少数别人用心的人利用,煽动这部分群众与政府和干部对抗,以达到他们的个人目的。
四、如何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创新发展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层面:一是教育,二是实践。
教育主要是解决“知”的问题,实践主要是解决“行”的问题(从思想和行动上解决存在的问题)。
习近平来总书记指出:“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就是要从思想上真正明白自己的公仆身份,自觉摆正自己的位置,站稳群众的立场,增进同群众的感情,克服一切脱离群众、违背群众意愿、损害群众利益 的私心杂念。从行动上解决问题,就是要端正作风、端正行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做一个称职的党的干部。”(7.11讲话)
实践活动的根本路径——把群众观点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 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行动。
只有把群众观点真正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实践活动才能取得实效。注意以下四个“努力融入”:
1、努力将尊重群众、相信群众的理念融入到日常工作之中
胡锦涛同志在2011年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讲:“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群众在我们心里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 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信任是相互的。
习近平也指出:“感情是一个非常本质的东西,不带着感情去做接地气的动作,就是‘作秀’了。有感情的同志下基层做工作,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那是一种温暖。这一点,老百姓心里很清楚。‘一枝一叶总关情’,干部带着感情去做事,群众感受就不一样。”
2、努力将联系群众、深入群众的理念融入到日常工作之中
人民群众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想问题、办事情和做决策,都要注意将尊重实际与尊重群众统一起来。
联系群众:机关工作要重心下移;基层干部要坚守一线;领导干 部要眼睛向下
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情绪、理解群众愿望、汲取群众智慧
3、努力将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理念融入到日常工作之中
中国共产党执政要旨: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利益至高无上。习近平说:“现在我们谈不上说一块苦,但一定要一块过、一块干,保持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把工作做好。”
要坚决纠正在对待群众利益上出现的“拖”、“躲”、“捂”、“推”等与执政党宗旨不一致的做法。
4、努力将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理念融入到日常工作之中
在对待群众的问题上,要处理好“学生”与“先生”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了解民情民意,各级党政干部都要放下官架子,甘拜人民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当好群众的“小学生”;另一方面,为了实现正确的领导,各级干部又要当好群众的先生,努力教育和引导好群众。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领导不是百事通,不是万能的。要做群众的先生,先做群众的学生。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要真正悟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有些党政干部:
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
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 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
与老同志说话,说不到一起去。
现在交通工具发达了,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心理距离却疏远了;通信工具先进了,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交流沟通却困难了;领导干部的文化、学历提高了,但做群众工作的水平反而降低了。
群众路线是在革命战争年代里面提出来的,把他理论化,写入我们党章,写入我们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现在有将近70年的时间了。所以,我们的环境,任务,党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么,这个群众路线,现在管用不管用?管用是肯定的,但是怎么让他管用?这就需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我记得,1982年我们党的十二大报告里面,耀邦同志提出要用5年的时间,实现三个根本转变。一个是财政形式的根本转变,一个是党风的根本转变,还有一个是社会风气的根本转变。其中就提出要5年之内,实现党风的根本转变。我们当时读了这个报告很受鼓舞,我们 就把希望寄托在党的十二大以后,我们要进行一次新的整党,可是效果并不好,事与愿违。
这个新的整党活动还没有结束,就出现了新的不正之风,就老的补正风没有纠正,新的不正之风又出来了,比较严重的挫伤了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现在,回过头来看,为什么我们今天的一些教育,过去很管用,战争年代很管用,在延安很管用,现在拿过来用为什么成效就不显著了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教育没有与时俱进,没有改革创新。没有更多的赋予更多的时代内容,也没有创造更好的行之有效的形式,所以我们现在进行群众路线教育,我认为必须改革创新。一定要融入新的时代内容,使我们的群众路线实践能够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使他的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注重教育实践围绕、突出主题
第一点,就是要注重教育实践要围绕突出主题。就是群众路线教育也好,实践也好,要围绕突出主题,我们知道,毛主席当年提出群众路线,是为了为完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任务,就是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我们要动员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为了群众,我们实行群众路线。那么群众路线是我们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不是为了联系群众而联系群众。
那么,我们现在我们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主题,我们的旗帜,我们的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我们的教育实践活动一定要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要突出这个主题,要为 实现这个主题服务。这样,你这个教育才会有生命力。不是为了联系群众而联系群众,如果是为了联系群众而联系群众,很容易形成一种带有作秀这种意味的活动。我们是为了我们实现我们新的历史使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样一个宏伟目标去开展群众路线。
既然我们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就一定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搞清楚,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是公平正义,共同富裕,普遍幸福的社会。恐怕全世界的人,不光是什么种族,什么肤色,他是富裕还是贫穷,他受的教育多还是少,他信仰不信仰宗教,如果他信仰宗教,他信仰哪一个宗教,他们内心向往的美好社会一定是公平,正义,共同富裕,普遍幸福的社会。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是我们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我非常高兴的看到,在我们十八大报告里面,专门有一段文字,整整的一段文字,论述了公平正义,讲到怎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候,说了八个必须,其中第四个必须,就是必须坚持公平正义,而且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的本质,我觉得说的非常好,很到位。
第二个,我们要清楚,中国特色指的是什么?中国特色实际上就是讲的中国的基本国情,这个基本国情就是中国现在仍然处于,今后很长时期还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是我们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什么样的初级阶段?是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发展不平衡,这个是经济上。政治上呢?是缺少民主法制传统,这个话是邓小平说的。第三个是在一个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里 搞社会主义,这个是我们的基本国情。
所以,我们应该弄清楚,社会主义是什么,以及中国特色是什么,我们是为了实现这样的社会主义,朝着这样的社会主义前进的过程中,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就是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贯彻执行群众路线。这是我谈的第一点。
(二)注重构建公平合理的利益格局
第二点,就是注重构建公平合理的利益格局,这个也很重要。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物质生活的生产过程是人类社会其他各个领域的基础,我们的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如果出现了问题,追根溯源找到的根子就是从物质生活这个领域里面。现在为什么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为什么我们有些政府,有的领导干部严重的脱离人民群众,甚至与人民群众相对立,为什么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我们的公信力有所下降?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物质利益的格局出现了不公平,不平则鸣。
改革开放很好,改革开放我们的财富增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为什么人民群众还有不满?就是说你分配不公,改革开放带的成果没有公平合理的被广大人民群众所享用,贫富悬殊已经很严重了。所以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对于我们贯彻群众路线,我们就失去了物质基础,没有利益来支持,来支撑。要有一个公平合理的利益格局来作用我们贯彻群众路线的一个基础,我们想一想,毛主席当年讲的,群众利益无小事,柴米油盐,住房的问题,生 孩子的问题都要管。如果我们现在离开了人民群众这些切身是利益讲什么密切联系群众,人民群众有多少人相信我们说的是真心实意的?会真心实意拥护我们?我们的密切联系群众还能够落实吗?就不能落实了。所以,我们看问题要看的深一点,解决问题要从深层次上解决,也就是说要公平合理,统筹兼顾的安排好,配置好中国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地区,各个社会层次的利益格局。这是我谈的第二点。
(三)注重权力的赋予、配置、监督、制约
第三点,要注重权力的赋予,配置,监督,制约。前面我已经讲了,影响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根本的因素是权力。是我们党掌握了全部的国家权力,所以,才使我们的党群关系出了新情况,新问题。就是说在人民群众阻隔一堵墙,一道沟,这堵墙,这道沟就是权力,我们不能够放弃权力,消灭权力。因为权力也可以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任何国家社会,任何有人群的地方都离不开不权力。问题是如何让权力只能行善,而不能作恶,这是人类政治文明永恒的主题。首先,要解决好权为民所赋的问题,因为任何权力的行为方向都是去向权力的委托方负责的。只要问题解决了,密切联系群众才有了动力的源泉。权力是人民赋予我的,所以我行使权力一定要向他们负责,任何的权力是这样子,向权力的委托方负责。所以这种权力赋予的机制下,任何掌握权力的人都争取人民的满意。
第二,从实际出发,合理的分解和配置权力,避免权力过分集中,形成一定的牵制,制约,监督关系。这种配置,这种设置,也是政治文明,在政治资源配置方面的一个优势。第三要切实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而不要流于空谈。做到了这个三点,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就有了权力机制的强支持,硬约束。比如说密切联系群众,我现在有了权力机制来支持你,保障你,当然,这需要进行长期的努力。这是第三点。
(四)注重制度建设的决定性、长期性
第四点,就是要注重制度建设的决定性,长期性,我曾经,现在说就是12年前了,2001年,我曾经授命作为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特约评论员,在该报第一版发表了一篇,发表了一篇题为,会议病不可不治的评论员文章,主要是针对解决会风问题。当时我记得很清楚,学习日报组织了一系列的文章,我是其中一篇。
过了9年,到2010年,我又授命又给这张报纸第一版,写了一篇,克服不良文风,重在制度的文章。说实在的,写第二篇的时候,我是勉励违制了。这个文风不正,会风不正,学风不正,形式主义严重的问题,已经不堪重负,忍无可忍了。你怎么说,怎么批评,各级领导说,专家们写文章,大家反应,但是依然故我。雨过地皮都不是,实际上是没有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讲话中,就分析指出了,我们现在的官僚主义现象的的总病根,是同我们长度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制度,计划管理制度,比较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有密切联系。你官僚主义严重,是你的体制病,是你对社会生活进行了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造成的,邓小平说,利益病根是我们党的党政机构以及各种企业,事业机构中长 期缺少严格的,从上而下的行政法规和个人负责制,缺少对于每一个机构,乃至每一个人的职责,权限的严格明确的规定。这是邓小平从制度问题上提出分析的第二个原因。缺少严格的个人负责制,缺少行政法规,名曰集体负责,实际无人负责,或者是主要领导人负责,一把手负责,一把手不在家,谁也不解决问题,都等着一把手表态,就是却说严格的行政法规和个人职责权限的严格规定。
所以,邓小平说,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制度。当然,官僚主义还有思想作风问题的一面,邓小平讲的很全面,除了制度还有思想作风。他说,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解决不了,所以,过去我们虽多次反对官僚主义,但是收效甚微。可见,制度问题是关键所在,确实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所以,我们这一次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狠抓制度建设这个根本,解决好制度问题,这是第四点。
(五)注重用改革的精神推进教育
第五点,就是最后一点,要注重用改革的精神推进教育,在中央关于这次教育活动的要求中,特别提出要深化改革,转变职能,从体制机制上堵塞支撑不正之风的漏洞,以改革的办法固化作风建设的成果。这个过去没有提过,或者是很少提,可以这样理解。就是要以改革的精神推进教育实践活动。
邓小平说,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也是决定群众路线命运的一招。这一次的群众路线能不能达到人们期望的成果,关键是看教育有没有融入改革的精神,如果只是简单的套用过去的做法,哪怕
是做的很认真,表面上轰轰烈烈,所有的程序走过了,但是收效是有限的。今日已非昨日,不改革创新,原有的教育形式的成效,只会越来越减弱。必须避免用形式主义克服形式主义的倾向,离开改革的建章立制,结果往往是固化原有的特权,给他穿上合法的马甲。
一个领导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党,自身比较改革,否则难以胜任领导这一事业的重任。毛泽东曾经说过,在改革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能不能继续前行,到达胜利的彼岸,关键在党,在党的自身的改革,在党自身改革的要求和能力,改革是党的建设的根本动力,前苏共不思改革,尤其是自身的改革,93年一贯制,一再错失自身改革的良机,最终以彻底失败而告终。所以提升正能量,特别是各种教育固然重要,把改革的精神灌注到教育之中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提升群众工作能力是摆在干部面前的最大考验。这两年,网络上流行一类帖子,叫做“官场雷语”,专门收集官员失态的语言。比如,“你们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局长!”“你现在就是我板针刀上的肉,我想怎么剁就怎么剁”“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等等,这些雷人雷语,让人惊诧,也令人深思。它除了反应当事官员个体素质欠缺外,也折射出当前我们干部队伍在坚持群众践线、做好群众工作方面的缺失和偏差。主要表现为:一是不愿做群众工作。心里没有群众,对群众生活漠不关心,对群众困难视而不
见。二是不敢做群众工作。嫌麻烦、怕负责,不敢得罪人,遇到矛盾棘手问题,能躲则躲,能避则避,明哲保身,应付了事。三是不会做群众工作。正像习近平同志所形容,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可以说,当前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我们基层党员干部,能否有效提升群众工作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大考验,是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所在。
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是一道必答题,也是一道难答的题,更是一道需要全力答好的题。做好群众工作,不能只停留在思想层面上,更要落实在具体工作中。我们着眼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注重从实践层面、行动层面来落实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
1.在目标取向上,要正确处理四对关系。群众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牵涉全局的工作,需要我们把握规律、突出重点。从总体上讲,做好群众工作需要正确处理四对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发展和共享的关系。做好群众工作,首要的是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当前,加快发展是解决常德现阶段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推进常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既要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步伐,又要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既要做大“蛋糕”、做好“蛋糕”,同时更要分好“蛋糕”、用好“蛋糕”。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把更多公共资源投向民生领域,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
更好地惠及全市人民,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二是要正确处理民生和民主的关系。当前,群众的利益更加多元化。今天的群众诉求,已不再局限于物质利益,局限于吃饱穿暖,而是更多的关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各方面的权益,群众的民主权利意识在不断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既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更要切实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有序政治参与,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实现以民主促民生。
三是要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群众工作的活力源于不断地改革创新。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已经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工作制度,一定要认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同时,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创新社会管理,创新体制机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多条途径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矛盾纠纷,使群众工作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群众工作实效。
四是要正确处理权力和权用的关系。做好群众工作,主体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时刻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政绩观和群众观,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做群众工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利益,以实际行
动增进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2.在干部自身上,要切实提高五种能力。对我们干部来说,群众工作既是一项基本功,也是一门大学问。要真正学会群众语言、读懂群众表情、了解群众心理、做好群众工作,既需要感情的培养,更需要实践的磨砺、本领的提高。当前,要突出提高“五种能力”。
一是要提高心系基层、深入群众的能力。深入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前提。有人说,做好群众工作需要“一二三”: “一”就是一腔热血、为群众着想,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二”就是两角置换、换位思考。注意站在群众的立场考虑问题,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三”是深入“三头”、掌握实情。“三头”就是地头、炕头、心头。深入地头,就是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炕头,就是走进群众家中,与群众促膝谈心;深入心头,就是与群众进行心贴心的交流,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做好群众工作,只有到群众中去,才能感化和感动群众,才可化解矛盾和问题,才会确保党的事业兴旺发达。
二是要提高宣传发动、组织群众的能力。组织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能否有效地组织群众,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决策的落实和工作的成效。要有效地组织群众,就要尊重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意愿、要求和利益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扎扎实实的工作为人民群众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组织群众,党员干部不仅要通过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感化群众,更要以优秀的品德修养、过硬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公仆形象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特别是在社会矛盾日益复杂,部分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威望逐渐弱化的情况下,35 强调党员干部的形象建设就显得尤为迫切。领导干部品德高尚、自身素质高、形象好,群众就信服,你说话群众就听,就愿意跟着你干,反之亦然。
三是要提高畅通渠道、沟通群众的能力。沟通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桥梁。沟通群众,首先要建立信任,然后才能实现真诚交流。党员干部要得到群众的信任,决不是靠权力,而是要靠工作业绩和人格魅力,靠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本领。党员干部必须具有与群众平等互动、有效沟通的能力和本领,多说群众能懂的话、多办群众认可的事,善于把党和政府的政策做到群众的心坎里,转化为群众的自觉力量。同时,要畅通民意渠道,拓宽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领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保证群众依法有序地反映意愿、表达诉求。
四是要提高说服感召、教育群众的能力。教育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保证。群众工作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做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在说服教育的前提下,从“团结-教育-团结”的愿望出发,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办法,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注重用先进思想、先进文化教育引导群众前进。加强对舆论宣传特别是新兴媒体的正确引导,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完善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牢牢掌握关键时刻、重大问题上的话语权,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
五是要提高求真务实、服务群众的能力。服务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根本所在。要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从涉及群众利益的小事做起,从解决群众最现实、最急迫的问题入手,积极为群
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让群众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要准确把握当前社会心理的变化,深入体察群众疾苦,及时了解群众呼声,全面掌握群众诉求,把好事办在群众开口之前,把实事办在群众急需之处,从各个方面、不同层面增加群众的福祉、赢得群众的认同。
3.在工作思路上,要努力实现五个转变。当前,随着形势不断发展,党的群众工作出现了很大变化,呈现出新的特征,但也有其共性规律,概括来就是“四有”:即小中有大,群众利益无小事,再小也是大事;杂中有序,群众工作纷繁复杂,归结起来主要集中在发展、民生和稳定上,做好求发展、促民生、保稳定的工作,就抓住了群众工作的“牛鼻子”;事中有理,群众工作大都是琐事、具体事,在处理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分析、抓住根本;怨中有因,群众有怨恨、有情绪,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工作没到位,他们的问题没解决,我们一定要端正态度、改进作风,带着感情和责任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我们要牢牢把握这“四有”规律,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增强工作实效。具体来讲,是要努力实现“五个转变”。
一是工作重心要实现由“上”到“下”的转变。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三深入”为党政干部加强群
众工作指明了正确的工作方向。领导干部只有真正“向下”,潜心深入,才能倾听到真实声音、了解到真实情况、掌握到真实材料;才能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才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我们工作赢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我们要按照“三深入”要求,做到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带头到群众中去,到基层一线去。
二是工作主体要实现由“单”到“全”的转变。群众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涉及到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必须广泛参与,合力推进。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着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全社会群众工作新格局。党委领导,就是要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同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正确把握群众工作的大政方针。政府负责,就是要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完善社会政策、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培育和管好社会组织、畅通公民参与渠道等,切实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社会协同,就是要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协同管理网络,充分发挥城乡社区等基层基础组织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作用。公民参与,就是要积极引导公民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努力形成全社会做群众工作的良好局面。
三是工作内容要实现由“物”到“人”的转变。过去我们在做群众工作时,往往就事论事,重视一时一事,而忽视群众思想沟通和教育引导的局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首先在感情上与群众
融为一体,才能真正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我们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群众,把人本理念植根于群众工作中,以把群众当主人的真心、当亲人的热心、当老师的虚心、当裁判的诚心,同群众零距离接触,主动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了解民生诉求,到群众最困难的地方去排忧解难,到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去化解矛盾,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四是工作方式要实现由“言”到“行”的转变。情为民所系才能厚根,利为民所谋才能固本。党员干部要让群众信服、认可,最根本的还是要有引领发展的能力、解决困难的办法、为民办实事的本领。当前,社会矛盾交织叠加,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既要心“忧”群众,哀民生之疾苦,恤稼穑之艰难,念百姓之安危;更要深入群众家里“掀锅盖、摸被褥、看粮袋”,给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要通过一件件小事、实事、好事的办理,一项项便民、利民、惠民措施的推出,累积人民群众的信任,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五是工作措施要实现由“堵”到“疏”的转变。化解矛盾犹如大禹治水,可散不可聚,可顺不可激,可解不可结。要真正维护社会稳定,不是靠动用警力,把群众当敌人,将群众的诉求强行压制下去;不是靠滥用司法,将深层次问题掩盖起来;更不是靠违法手段,简单粗暴处理社会矛盾。要彻底改变过去我们少数地方和干部靠粗暴手段、简单方式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做法,着力在加强同群众沟通联系、争取群众理解支持上下功夫,着力在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上做文
章。尽可能通过民主、服务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通过平等对话、沟通协调的办法化解社会矛盾,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结束语:我们相信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切实发展党内民主,解放思想,鼓励创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一定能够取得完满的成功,谢谢大家。
第二篇:如何坚持党的宗旨
如何坚持党的宗旨
坚持党的宗旨,首先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共产党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第二,中国共产党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有正确的行动纲领;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党的先进性:
一、党要以马克思主意为指导,坚持工人阶级立场,一切从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符合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纲领和路线。
二、重视思想理论建设,把思想力理论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自觉地以先进思想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南,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作为行动的最终纲领。
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为人民造福的实事来赢得人民的信任。
四、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工人阶级性质。五,党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坚持和维护党的先进性而努力奋斗。
党的根本宗旨也体现在我们党在自己的工作中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都是党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经过广泛地反复地征求和听取各方面群众的意见制定出来的,因而它能够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同时,党又运用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把党的正确主张贯彻到群众中去。通过党的组织工作、宣传工作,通过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并且组织起来,自觉地为实现这些利益而奋斗。
党的根本宗旨还体现在党对每一个党员的要求上。党章规定,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的个人利益要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党章还规定,党员要密切联系群众,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党要求党员和党员干部,要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人民给的权力要为人民谋利益,要廉洁奉公,绝不能以权谋私,假公济私;要通过多种渠道,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例如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以及党员联系户、党员责任区等形式,及时了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千方百计地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要切实关心群众的疾苦,在农村要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热心帮助困难户发展生产,寻找致富门路,尽快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在群众有危难的时候,要同群众同甘共苦,敢于挺身而出,为群众排忧解难,坚决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绝大多数党员都能够认真这样去做,使群众从党员身上感受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张恺
2016年8月1日
第三篇:坚持党的宗旨
坚持党的宗旨,创新群众路线试卷
一.单选题
1.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次序是自上而下。()(分数:10分)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2.1982年胡耀邦同志提出要用五年的时间实现三个根本转变是指?()(分数:10分)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A.财政形式的根本转变
B.党风的根本转变
C.社会风气的根本转变
D.以上都有
3.中国共产党建党取得的一切成功和胜利,都是自身努力的结果,与群众无关。()(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A.正确
B.错误
4.权力的特点不包括()?(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C
A.强制性
B.普遍性
C.腐蚀性
D.膨胀性
5.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在()?(分数:10分)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A.41244
B.41275
C.41365
D.41395
6.什么是群众路线?()(分数:10分)
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A.一切为了群众
B.一切依靠群众
C.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D.以上三条都是
7.胡耀邦同志在我们党的十三大报告里面,提出要用五年的时间实现三个根本转变。()(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8.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就是说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A.正确
B.错误
9.()在1980年的讲话中指出,党取得了全国政权的执政地位以后,发生变质已经不是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际的问题。(分数:10分)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A
A.邓小平
B.华国锋
C.胡耀邦
D.李先念
10.权力是某个机构或个人用自己的意志强制性地控制他人行为的影响力。()(分数:10分)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B
A.正确
B.错误
第四篇: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心得体会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践行司法为民宗旨
心得体会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大法宝,也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扫除障碍,引领发展的重要法宝。我们过去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得益于思想的不断解放;完成新阶段的目标和任务,更需要继续解放思想。在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中,人民法院如何通过解放思想活动,更新司法观念,创新司法机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大显身手,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一、坚持司法为民是人民法院解放思想的目的和核心。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开展审判活动。审判工作有严格的法定程序,必须严格依法进行。那么,从事审判工作的人民法院是否有必要解放思想?回答是肯定的。人民法院在工作中解放思想,必须紧紧围绕“司法为民”这一条主线进行。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一切权力来自人民。人民法官手中的审判权也是人民赋予的,必须为人民用好权、办好案,为老百姓排难解忧,也就是说司法要为人民服务。偏离这一条主线,司法就背离了正确的政治方向,背离其根本宗旨。这是党和人民所不允许的,实践证明也是行不通的。人民法院解放思想不坚持“司法为民”的指导方针,就会导致胡想蛮干,违法办事,践踏法律,严重损害法律的尊严。前些年的解放思想活动中,一些法院没有根据人民法院工作的情况和特点,认为解放思想就是敢想敢干多收费、搞创收,不少人民法院还开办公司,参与经营,并产生各种经济纠纷,严重偏离人民法院的工作性质和要求,严重损害人民法院的形象和司法的权威,这些沉重教训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必须围绕“司法为民”这一主线,把解放思想中提倡的“敢想敢闯敢干”与“依法、科学、责任”结合起来,在合法、科学的尺度内负责任地、扎扎实实地干起来,经得起人民的评议和历史的检验。这才是人民法院真正的解放思想。
二、坚持司法公正是人民法院解放思想的着力点。司法公正是司法的核心和本质,也是司法的终极追求,更是司法为民的前提和必然;只有实现司法公正,才有可能实现全社会的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惠及老百姓。这些年,人民法院始终致力于对司法公正的不断追求,从多角度、多形式、多层次实践司法公正,取得可喜的成效。人民法院案件审判准确率、当事人服判息诉率、当事人对人民法院的信任度不断提高。但不可否认,人民法院当前的司法公正水平与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影响和制约司法公正的因素还不少。我们必须借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契机,深入分析当影响司法公正的各种因素,通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求的审判工作规律;
树立司法公正的理念,投入更大的决心、勇气、精力去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实现的问题,千方百计破解制约司法公正的难题,真正实现司法公正和司法为民,实现解放思想的真正目的。我们要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克服司法审判活动中因循守旧思想,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克服自满保守思想,增强危机忧患意识;克服狭隘封闭思想,增强开放和作意识;克服片面发展思想,树立科学发展意识。这几个方面思想解放成果落实到审判实践中来,就要紧紧围绕司法为民这一主线,运用科学、发展、开放、创新、为民的观念来理解法律,在解释和运用法律之中赋予时代价值观念,使法律的适用显得更加合情、合理,使法中有真情、法中有真理,真真正正做到案结事了,化解矛盾,使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人民的评价;就是要不断提高司法效率,“迟到的公正不是公正”,要尽可能减少当事人的诉累和诉讼成本;就是要在诉讼中加强调解和协调工作力度,使被喻为东方司法之花的调解制度在化解矛盾、和谐诉讼、构建和谐社会中开放得更加艳丽多姿;就是要 为当事人提供优质、文明的服务,切实保障当事人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为他们提供更加方便、文明的诉讼环境,尊重他们的人格,倾听他们的呼声,为他们伸张正义。这才是我们所要的解放思想。
三、深入司法改革是人民法院解放思想的具体措施。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我们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要服务于当前人民法院的司法改革之中,体现在司法改革的力度和成果上。当前,我区各级法院要着重抓好审判委员会、立案工作、级别管辖、审判监督工作、执行工作、案件管理和质量评估体系、法官助理制度等七方面改革。在改革中逐步完善案件管辖制度,避免外界干扰,确保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突出审判委员会的最高审判组织特征,推进审判委员会专业化建设;完善便民措施,及时准确依法立案,防止诉权滥用,浪费司法资源;建立和完善案件的监督和考评机制,提高审判、执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司法的公信力。为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我们要把握好改革的原则、方向、标准和重点。在改革中要坚持党的领导,从我国国情出发,从我区实际出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改革必须体现人民意志,反映人民的愿望,必须鼓励人民参与,倾听人民呼声,必须主动接受人民监督和评判。总之,要通过改革,优化司法职权,规范司法行为,建设符合我区法院工作实际,符合司法规律,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的审判工作机制,尽可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使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充满信心。
四、加强队伍建设是人民法院解放思想的重要保障。解放思想和队伍建设是相辅相承。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客观地了解当前人民法院队伍现状;才能打破论资排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的旧框框,建立切实可行的队伍建设机制,改善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完善法官教育培训机制,建立健全教育、监督、惩戒并重的廉政惩防体系,完善队伍的选拔运用机制,形成能者上,庸者下,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位置。让德才兼备、发展潜力大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充分激发队伍的活力,提高队伍的思想政治、专业文化、道德修养等多方面素质。只有解放思想,才能保持和发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求真务实,秉公裁判的司法优良传统;才能坚决反对门难进、脸难看、生、横、冷、硬、摊的衙门作风,使队伍具有更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人民的信赖和拥护,促进司法公正和司法为民的实现。队伍建设好,队伍的思想就更加活跃,干警素质更高,更能主动学习,开动脑筋,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这样又有利于我们解放思想。毕竟解放思想是一项长期的主观世界的自我改造,解放思想将永远伴随我们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全过程,不可能一蹶而蹴。要深入持久地解放思想,必然需要加强队伍建设来做保障。
第五篇:关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关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马豫
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依靠群众,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观点;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们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观点;群众是党的力量的源泉的观点;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以最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根本准则的观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观点;政法工作搞得好不好,最终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执法为民,坚持司法公正,把维护人民权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人民安居乐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务的观点等等。
党的群众观和群众路线包括了丰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特征。第一,体现了坚持党的先进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坚持这条路线的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由工人阶级及其同盟军——农民的先进分子所组成,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利,因而必须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标准。
第二,体现了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统一。党的群众观和群
众路线的提出、丰富及其发展,正是我党创立、发展与成熟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运用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产物,体现了党对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第三,体现了坚持实现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有机统一。毛泽东同志在总结大革命失败、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中同党内右倾与左倾错误路线斗争过程中鲜明地提出必须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实现党的最低纲领——打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及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进而实现党的最高纲领——顺利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建设社会主义。
第四,体现了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领袖,带头践行这条路线,才由最初创立井冈山等十三个革命根据地,夺取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才有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才有了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与发展,才有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及其实践,也才有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五,体现了坚持为民亲民与民主监督的有机统一。一方面,不断教育边区党和政府的工作人员牢固树立代表人民的“权力观”,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完全彻底地用来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党处处为人民着想,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陕甘宁边区人民享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福利”,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党和边区政府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新时期必须自觉践行群众路线
21世纪是人类社会充满希望与活力的世纪。我们党、国家、民
族和人民既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这给我们弘扬“延安精神”,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观和群众路线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首先,要准确判断当前党群关系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影响和制约党群关系以及贯彻群众路线的深层次矛盾日渐突出。以农村发展为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个旧中国留下的大包袱,经过6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并没有卸掉。
由于有的地方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恶化,如云南孟连等农村,出现宗族迷信故态复萌,导致党在那里一度失去了控制力。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高举旗帜,坚定道路,充分认识坚持党的群众观、深入贯彻群众路线的极端重要性,着力提高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要深刻分析影响和制约坚持群众观、贯彻群众路线深层次根源。以农村发展、农业工业化推进、农民富裕奔小康为例,影响和制约坚持党的群众观、贯彻群众路线的深层次原因在于:
——思想解放方面,长期囿于农民土地集体所有即姓“公”,农民土地(以户或个人)持有即姓“私”,跳不出农地公有产权传统模式的束缚长期以来,我们“重工轻农”的指导思想及过度剥夺农民土地权益的政策尚未彻底根除与调整。
——在产权制度安排方面,加速农业工业化,保证农民各项权利尤其是经济产权权利的实现,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适应“五
化”建设的农民企业家,其最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安排,就是赋予农民土地持有权,确立土地持有主体的地位,为其成为现代市场主体提供产权保障。
——在财政金融及价格机制方面,以土地征收与工业反哺农业,垄断行业反哺农业,大中城市反哺农村及小城镇,东部地区反哺中西部地区的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国家宏观监督权调控社会财富公平分配给乡村的政策缺失。
——在经济政治权利保障方面,农民对相关经济财税保障政策的制定实施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的渠道不畅,机制失灵。
——在机制创新方面,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老办法不灵了,新办法又不多,往往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的盲区,导致许多小矛盾积累成大问题,甚至引发突发事件。
其三,要增强坚持党的群众观、贯彻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一是要树立人民利益至上的“政策观”与“法律观”。在“三农”问题上,我们必须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把实现农业工业化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把推动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健康持续发展作为解决实现中等发达国家目标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把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作为以人为本的重中之重课题,把消除城乡差距作为统筹兼顾城乡发展的难点来对待,切实更新发展观念,厘清发展思路,调整发展政策,完善保护和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法律制度。
二是要树立相信和依靠群众的“群众观”和“决策观”。一切为
了人民的政策取向、立法取向及执法取向,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相信和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观”和“决策观”,自觉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三是要树立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权力观”和“政绩观”。一切共产党人、国家工作人员都要树立我们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必须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的“上帝”、是主人,我们是人民的仆人,是人民的勤务员;必须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政绩成效大小的根本标准;必须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为此,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扩大市、县、乡(镇)直接民主选举代表人民管理社会事务、组织经济、服务民众的公务人员,确保公民直接参与管理经济社会文化事务的权力;必须畅通渠道,健全机制,确保公民对经济社会事务及管理活动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所有国家工作人员都必须自己接受群众的批评、意见和建议,确保群众监督权全面充分行使。各级机关都要实行公正、公平、公开的办事制度;要把群众监督与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及社会监督结合起来,使公共权利的赋予、行使及其效果受到严格、有效的监督。
乌什县国庆中学2014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