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基础课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时间:2019-05-14 02:29: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律基础课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律基础课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第一篇:法律基础课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贯彻党的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教学建议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要结合本课程的内容和特点,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帮助大学生从理论上认清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了解《决定》提出的关于依法治国的新思想新举措,在实践中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一、依法治国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决定》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定》还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 1 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习近平同志在论述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时也强调指出,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些内容可以在第一章第二节第三目“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加以贯彻,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把握“三个全面”的内在逻辑,正确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意义,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正确认识依法治国与坚持党的领导的一致性,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还可以在第二章第三节“做忠诚的爱国者”和第三章第二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的讲授中加以体现,结合对“爱国主义是情感、思想和行为的统一”和“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的分析,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当代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意义,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自觉尊法守法,在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关乎法治建设的前进方向,决定法治建设的成败得失。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中国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上释放出正确而明确的信号,作出了坚定不移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政治宣示。在讲授第六章第一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时,要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重要思想,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和重大意义,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坚定信念。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问题,应重点讲解如下观点:

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三个方面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

——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关乎法治建设的前进方向,决定法治建设的成败得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才有可靠的制度支撑,才能充分展现其先进性和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理论指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法治实践相结合,科学总结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经验和规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一法治理论,蕴含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蕴含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只有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才有坚实的理论支撑,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深刻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思想,对于大学生把握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总目标 和总抓手,自觉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将第五章第四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拓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引导大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含义和构成要素,增强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自觉性。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其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含五个子体系,即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以及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目标就是形成这五个子体系。

一是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但应看到,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还有一些重要的法律法规有待制定。因此,必须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健全立法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规范体系。

二是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束之高阁,或者 实施不力、做表面文章,那制定再多法律也无济于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应该是保证法律严格实施,做到“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为此,必须建立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确保本本上的法转化为生活中的法。

三是形成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人民监督法治活动,就必须建立起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建设,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四是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法治正常运转所不可或缺的各种保障条件,如人才保障、队伍保障、经费保障、技术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非常重视队伍保障问题,提出了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思路和举措。《决定》强调,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

五是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形成完善 的党内法规体系,使党组织系统的权力运行受到更加有效的制约和监督。

四、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

宪法的生命与尊严在于实施,增强公民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正是宪法实施的力量源泉。《决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强调,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必须把宣传和树立宪法权威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事项抓紧抓好,切实在宪法实施和监督上下功夫。这些内容,可以体现在教材第五章第三节“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和制度”的讲授中,根据《决定》关于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等相关内容,完整准确地阐述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引导大学生在了解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的同时,正确认识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的关系,进一步增强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责任感。

五、坚持依法执政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执政的理论内涵和体制机制作出了清晰而深刻的阐释,标志着党对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的理论认识不断深化,有助于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在讲授 第六章第一节第三目中的“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以及第三节第二目中“推进依法执政”的内容时,应贯彻四中全会关于依法执政的新思想,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依法执政的基本内涵。

——坚持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宪法法律是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党治国理政的根本依据。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坚决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在党内法规建设上,要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促进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坚持依法执政,就是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在立法上,要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凡立法涉及重大体制、重大政策、重大事项的问题,必须报同级党委讨论决定。在执法上,督促和支持各级政府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在司法上,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任何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都不得让司法机关做违反法定职责、有碍司法公正的事情,任 何司法机关都不得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违法干预司法活动的要求。在守法上,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六、社会主义法治运行

我国的法治运行由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基本环节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决定》从目前法治工作基本格局出发,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行了论述和部署。以上关于社会主义法治运行的这些内容可以体现在第五章第二节“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的讲授中。一是在讲解“法律制定”时,贯彻“科学立法”思想,从完善立法体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等方面,讲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二是在讲解“法律执行”时,贯彻“严格执法”思想,从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等方面,讲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三是讲解“法律适用”时,贯彻“公正司法”思想,从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进严格司法、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等方面,讲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四是讲解“法律遵守”时,贯彻“全 民守法”思想,从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等方面,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通过系统介绍我国法治运行的基本理论与实务,引导和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法治工作基本格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学会依法行使权利,养成自觉履行义务的习惯。

七、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法治精神是植根于人们内心的对法治理想的向往,是人们对法治的自觉认同并由此产生的信仰。《决定》强调,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些内容可以体现在教材第五章的讲授中,重点突出法治精神教育。可以把第五章第二节“社会主义法律精神”的内容拓展为“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在保留现有的“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的内容。根据《决定》的内容,在简要介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基础上,集中阐述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从中国实际出发”等原则的科学内涵和实践价值,并且根据《决定》改写宪法基本原则中的“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在表述上要各有侧重,避免简单重复。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特别强调,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因此,讲社会主义法治原则,要着重讲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则,讲清楚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讲清楚如何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讲清楚我国宪法确认的、历史和人民选择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讲清楚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通过讲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作用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正确认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八、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决定》强调指出,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决定》还指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上述这些内容,可以体现在绪论第二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讲授中,帮助大学生深化对思想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也可以体现在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节的教学中,帮助大学生深刻认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对于夯实国家治理的制度基础和思想道德基础,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还可以体现在第四章第四节和第七章相关章节的教学中,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道德在法治建设中的特殊作用,积极参加公民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第二篇: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共分三大板块、七个部分,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个总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贯穿《决定》全篇的一条红线,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前进方向,也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基本遵循。总目标立足当前、着眼未来、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既有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政治原则,也有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核心指导思想;既包括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的法治建设具体内容,也有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的党的建设明确要求,是一个需要全面把握的有机整体。

“两个坚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各级政府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因为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三个深刻认识”:一是深刻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做出的重大抉择;二是深刻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三是深刻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

“四个方面工作部署”: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可称之为“新十六字方针”。

科学立法。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发展需要;完善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机制,创新公众参与立法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和废止。加强法律解释工作,及时明确法律规定含义和适用法律依据。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180多项对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举措,纳入改革任务总台账,一体部署、一体落实、一体督办。统筹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确保到建党100周年时,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严格执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各级政府是行政执法主体,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政府权力运行规则,大力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规范行政裁量权,明确责任主体和运行流程,避免行政执法错位、越位、缺位,杜绝多头重复执法、选择性执法、人情执法等乱象,使各类违法行为依法受到严厉惩处,保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公正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也是人民群众感知依法治国的一把尺子。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完善体制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大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力度,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的深层次问题,努力做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全民守法。执政兴国,关键在党。当代共产党人更应该做知法懂法守法的表率,用身外的党规党纪、内心的道德约束增强拒腐防变的“免疫力”,筑起防微杜渐的“防火墙”。各级官员都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牢固树立不触碰法律红线、不逾越法律底线的观念,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执法者必须“站稳脚跟,挺直脊梁,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铁面无私,秉公执法”,让知法守法者尝到甜头,让违法者吃到苦头。塑造全民的法治信仰,让全民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五大法治体系”: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这五大体系是有机统一体,法律法规体系是法治体系存在的前提和运行的基础,高效的法律实施体系是法治体系的生命,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是关键,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屏障,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核心。

“六大任务”:就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七个关系”: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要把握“七个关系”。一是把握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二是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的辩证统一。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三是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要坚持在法治牵引下推进改革,在法治框架内规范改革,在法治保障下深化改革,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改革,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培育发展动力,激发社会活力,凝聚社会合力,把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不断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四是把握健全宪治实施和监督制度的关系。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法无授权不可为”。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五是处理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六是加强宪法宣传教育,树立全民守法意识。要统筹抓好媒体宣传和社会宣传、网上宣传和网下宣传、对内宣传和对外宣传,通过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浓厚氛围,让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深入人心。七是把学习四中全会《决定》与现实工作相结合,组织力量深入研究阐释全会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工作部署,有针对性地回答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干部群众的深层次思想问题,更好地析事明理、解疑释惑。

第三篇: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省市都做了全面部署。大家要把深刻领会中央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全面理解和正确对待全会决定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深刻领会有关改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自觉支持改革、拥护改革。

王启荣强调,要充分认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市的部署上来。园区各级党组织要深刻认识全会的重大意义,自觉用全会精神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指导行动,坚定不移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切实将依法治国的新要求贯穿到指导实践中去。,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将依法治国理念落实到加快园区发展中去。一是要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要完善行政组织、行政程序,推进机构、职能、权限、责任、程序法定化。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不授权不可为。同时要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行为。二是要健全依法决策机制。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确保决策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三是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要根据不同政府的事权和职能,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合法配置执法力量。四是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执法机构要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领域的执法,明确具体操作流程,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等执法行为。五是要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行政权力要积极接受群众、舆论、审计、人大、党内和司法等法制机构的监督,努力形成权力制约和科学有效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的合力和实效,确保权力在阳关下运行。六是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政务服务中心要推行权力清单公开、收费公开、流程公开,签字审批公开,进行限时办结。东城和“两乡”要加强28个行政村村务公开,加强群众参与和监督。各级党(工)委要加强干部考核全公开,推行能者上、庸者下的机制,激发干部队伍建设活力。

王启荣强调,园区各级党组织要紧紧围绕建设宿州东部新城和高铁新区奋斗目标,抢抓机遇,创新发展思维,精心做好项目谋划、招商引资、产业发展、人气集聚、民生工程等各项重点工作,一马当先打造宿州经济重要增长极,加快园区跨越发展。

第四篇: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最新解读

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法治中国的建设绘就了新的蓝图。这是中国法治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必将推动中国法治跨越到更高的水平和层次。从全会发布的公报来看,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着眼于“全面”二字。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涵盖了党、国家、社会生活以及军队建设的各个领域,实现了法治的“全覆盖”。

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和全面安排,至少体现出了四个方面的新意。

阐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根本意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实现我们党确立的伟大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根本意义。总书记多次提到,“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唯有依靠法治,才能凝聚中国共识和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共建法治之中国,复兴中华之文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根本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证明,唯有依靠法治,才能突破利益固化之藩篱,攻克深层复杂之难题,确保改革有序进行,通过良法善政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全体人民最大福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实现党自身建设的目标——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长期执政具有根本意义。唯有依靠法治,以法治作为执政之根本遵循,树立法治思维,掌握法治方式,才能夯实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

提出了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一总目标包含了多重意思。首先是道路、制度、理论的融合性: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三者的融合贯通对应着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其二是体系的完备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了两个方面五个部分的体系:一是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二是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这意味着国家法律体系与党内法规体系共同构成了法治体系,党内法规体系要与国家法律体系协调发展;三是推进的一体性: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就意味着法治建设必须要实现各个领域的协调、结构层次的均衡;四是努力方向的现代性: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还要落脚于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表明依法治国要朝着现代法治的方向努力,进而通过法治化来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强调指出了坚持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的一致性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一致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首先,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推进法治建设的结果。邓小平说,要使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革而改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基本做到了这一点。而十八届四中全会正是体现了这一认识。其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宪法所确定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贯彻实施宪法,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其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执政是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关键,是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一致关系的集中体现。依法执政表现在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这是依法执政的核心内涵,党要领导立法、保证执法、严格守法,按照法治的要求处理好党与国家法的关系;二是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这是依法执政的第二个层面。通过党内法规来治党管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重要特色和经验。党自身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对于依法执政、依法治国而言具有基础性意义。

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

这些重大任务主要涵盖了六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立法工作和宪法的实施与监督。突出强调了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以及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求完善和健全宪法监督制度和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加强宪法实施;完善党的立法决策程序,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依法赋予设区的市以地方立法权;等等。

第二,依法行政与法治政府建设。明确了法治政府的六点特征: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要求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权力清单制;健全行政重大决策的法定程序、合法性审查机制、责任追究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等等。

第三,公正司法与提高司法公信力。在三中全会决定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确保司法权独立行使和科学配置的制度机制,例如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还有司法责任制、司法公开、人民参与等改革举措。

第四,培育法治文化与建设法治社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等具体措施。在法治社会建设层面,强调社会治理法治化,要求建设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司法救助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等等。

第五,法治职业和人才队伍的保障。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始终还是要靠具体的人来加以实施。全会指出了法治专门队伍的建设方向: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明确了“四个忠于”的目标,并提出了一系列机制保障。

第六,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全会指出要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协调。可以预料,很快会有具体的举措出台。同时,还提出了党委依法决策、党组织监督、党内法规建设、将法治建设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等具体要求。而且,更有新意的是,将依法治军、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和依法保障“一国两制” 和推进国家统一明确提了出来。

这些创新性制度机制和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法治规律和执政规律的深入认识和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难点的针对性部署和安排,需要我们深入领会和贯彻落实。

开启法治中国新征程

廖永安:从总体上看,四中全会公报就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容体现了“新”、“实”、“全”三个特点。

首先,公报内容表述“新颖”。全会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等富含法哲学思想的表述,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份极富思辨的会议公报,更是一幅全新展开的法治蓝图。

其次,全会所明确的依法治国内容“实在”。全会提出依法治国的几项重大任务,不仅是纲领性的,而且都明确提出具体措施。比如,全会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具体措施包括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等,都把法治任务落在了实处。

最后,全会明确的依法治国六项重大任务内容“全面”。全会提出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包括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推进依法行政;保证公正司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等法治建设的各个方面,内容非常丰富,体现了党对实现依法治国目标的整体把握。

薛刚凌:十八届四中全会尤其强调法治建设的系统性,标志着我国的依法治国进入到全面推进的新阶段。过去的法治建设主要是各部分孤立地推进,把重视系统性提上日程是第一次。这样的推进具有一定必要性,因为无论是改革还是反腐,都需要法律的支持和保障,尤其是我们处在转型期,只有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人治走向法治,从伦理走向理性,顺应时代需求,才能加速转型,缩短发展的瓶颈期。

杨伟东:公报全面深刻总结了我国法治建设的经验和规律,同时提出了我国法治未来的发展路径,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决定。任何形式的腐败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权力逾越了它的界限,背离了它的目的。法治是从根本上约束住权力的一剂良药,是防止腐败、反腐败的一种重要机制。约束住权力,腐败出现的几率就会降低,查处的腐败案件就会越来越少。

第五篇: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中共中央政治局9月30日召开会议,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总结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研究部署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

权威解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依法治国:一座新的里程碑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10月23日闭幕,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重大任务,作出了一系列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论断、新部署。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在依法治国方略提出17年之后,党的中央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无疑为未来中国建设法治国家描绘出新的路线图,掀开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崭新一页。

总目标与五大体系

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表示,全会提出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这是一个全新的表述,是对依法治国理论的完善和升华。

“如果说法律体系是一个静态的概念,主要是从法律制度建设的角度、从立法的层面谈,那么法治体系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完整的系统性的体系,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实现了从制度到制度实践的飞跃。”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封丽霞告诉记者。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副主任杨小军说,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法治体系的提出是从全流程来抓实施,来保障法律的实施。

全会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马怀德特别注意到,全会强调要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他认为,这说明我们党充分意识到,依法治国从党自身做起。将党内法规体系视为法治建设的重要一环,作为五大体系之一,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尤其对保证依法执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为执政党在依法治国中的作用确立一个明确的坐标。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甄小英表示,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实现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

甄小英表示,现代政党的执政方式一定是要依法执政,治国理政一定是要建立法治国家。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领导现代社会的政党,也必须不断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克服人治,实现法治。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全会强调,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党能不能够守法,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之间关系能不能处理好,决定了依法治国的拓展空间和能达到的高度。”封丽霞说,全会坚定地表述,一方面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同时也要改进党的领导。加强和改进不可偏废。

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全会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马怀德说,应该明确的是,推进依法治国将加强党的领导,不是削弱党的领导。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推进法治建设进程中,必须发挥带头作用,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受访专家表示,“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推进,是依法治国更深入、更透彻的体现。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遵守宪法不仅是公民的义务,而且是执政党的执政理念,这是此次全会的一大亮点。

全会强调,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

“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甄小英表示,过去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里没有法治建设成效这个指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了政绩考核这个指挥棒助力,必将极大地加速依法治国的进程。

六大任务的实施亮点

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这就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封丽霞说,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是全会的亮点之一。这抓住了依宪治国的关键。

封丽霞告诉记者,如果宪法监督制度不完善,很大程度上会危害宪法的权威,保证依宪执政很大程度上会流于形式。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全会指出,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马怀德说,全会提出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在党的文件中还是第一次,这一制度应该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封丽霞认为,这个制度不但有针对性也有可操作性,是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保障。她说,全会提出的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以言压法,以权压法。

“现在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的问题,只有保证司法机关独立地开展工作,不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才能让群众在司法过程中感到公平正义。”马怀德说。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全会提出,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甄小英表示,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就是要全民守法,全会对全民守法的强调就是要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杜绝选择性守法。

“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的表述让我眼前一亮,这是以前没有提到过的。”封丽霞说,强化规则教育、法治教育从娃娃开始抓,从学校、家庭、单位,全方位推进,只有从源头抓起,才能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向国内外鲜明宣示,我们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抓手,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加速前行。

下载法律基础课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律基础课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荐5篇)

    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省市都做了全面部署。大家要把深刻领会中央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全面理解和正确对待......

    浅谈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浅谈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法治保障 一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对于行进在现代化之路上的中国,法治是繁荣稳定的基石;对......

    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作者署名: 中文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0月23日落幕。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

    财政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财政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10月24日下午,财政部党组书记、部长楼继伟同志主持召开部党组会议,传达学习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党委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汇报

    党委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汇报 为了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全会精神,乡党委高度重视,于2014年11月3日召开全体乡干部会议,集中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会议精神。现将学习贯......

    基督教会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汇报

    基督教会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汇报 XX年11月7日上午,XX市XX区XX基督教会在教堂内,组织信教群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作的工作报告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要点(大全)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要点 ---(一个目标、五个体系、六大任务)——确立一个总目标:全会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全面推进依法治......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试题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