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稳定优势突出 详解多连杆独立悬挂

时间:2019-05-14 02:46: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结构稳定优势突出 详解多连杆独立悬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结构稳定优势突出 详解多连杆独立悬挂》。

第一篇:结构稳定优势突出 详解多连杆独立悬挂

结构稳定优势突出 详解多连杆独立悬挂

汽车之家 类型:转载 日期:2010/09/19 09:04 Che168 责任编辑:胡正暘

曾几何时,结构复杂、成本高昂的多连杆式独立悬架还只应用于豪华轿车,而随着近些年汽车制造技术的不断提升,零部件单位生产成本逐步降低,这种悬挂已广泛应用于中级车型和一些强调操控性的紧凑车型上,相比传统麦弗逊式和拖拽臂式,其结构上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最早应用多连杆悬挂的应该是这款1979年下线的奔驰S-Class W126车型』

没有像麦弗逊,整体桥等结构渊源的发展历史。多连杆结构的盛行只是近这二、三十年的事,追溯一下,最早使用这种悬挂形式的量产车的是奔驰的S-Class W126车系,但在当时,这种悬挂形式还处于萌芽阶段,结构相对简单,因此很多人会认为它是“双叉臂结构”的变种,因为它的外观结构甚至特性与双叉臂系统非常相近,但后来推出的多连杆形式不断地出现四连杆,甚至五连杆,人们才发现这种结构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和延展性,而结构也越来越复杂。

● 多连杆悬挂的工作结果是由各个连杆共同作用的组合而成

顾名思义,多连杆式悬挂就是指由三根或三根以上连杆拉杆构成的悬挂结构,以提供多个方向的控制力,使车轮具有更加可靠的行驶轨迹。常见的有三连杆、四连杆、五连杆等。但由于三连杆结构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底盘操控性能的更高追求。因此结构更为精确、定位更加准确的四连杆式和五连杆式悬架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多连杆式,这两种悬架结构通常应用于前轮和后轮。

在结构上以常见的五连杆式后悬挂为例,其五根连杆分别为:主控制臂、前置定位臂、后置定位臂、上臂和下臂。它们分别对各个方向产生作用力。比如,当车辆进行左转弯时,后车轮的位移方向正好与前转向轮相反,如果位移过大则会使车身失去稳定性,摇摆不定。此时,前后置定位臂的作用就开始显现,它们主要对后轮的前束角进行约束,使其在可控范围内;相反,由于后轮的前束角被约束在可控范围内,如果后轮外倾角过大则会使车辆的横向稳定性减低,所以在多连杆悬架中增加了对车轮上下进行约束的控制臂,一方面是更好的使车轮定位,另一方面则使悬架的可靠性和韧性进一步提高。

『凯美瑞采用的后连杆支柱悬挂属于麦弗逊的变种,而非多连杆悬挂』

但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某些车型采用的两连杆式独立悬挂并不属于多连杆式悬挂的范畴,仅仅只是麦弗逊悬挂的变种。因而在性能表现上两连杆与麦弗逊悬架有诸多本性上的相同。优点都在于重量轻、响应速度快,也利于布局。但缺点也非常明显,在刚度、侧面支撑都不及多连杆悬挂稳定。

『车轮倾角角度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轮胎的磨损』

同时,多连杆悬挂结构能通过前后置定位臂和上下控制臂有效控制车轮的外倾角。举个简单例子来说:当车轮驶过坑洼路面时,首先上下控制臂开始在可控范围摆动,以及时准确的给予车轮足够的弹跳行程,如果路面继续不平,同时车辆的速度加块,此时前后置定位臂的作用就是把车轮始终固定在一个行程范围值内,同时液压减震器也会伴随上下控制臂的摆动吸收震动,而主控制臂的工作就是上下摆动配合上下控制臂使车轮保持自由弹跳,令车身始终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

正是因为多连杆悬架具备多根连杆支杆,并且连杆可对车轮进行多个方面作用力控制,在做车轮定位时可对车轮进行单独调整,并且多连杆悬架有很大的调校空间及改装可能性。不过多连杆悬挂由于结构复杂、成本高、零件多、组装费时,并且要达到非独立悬架的耐用度,始终需要保持连杆不变形、不移位,在材料使用和结构优化上也会很考究。所以多连杆悬架是以追求优异的操控性和行驶舒适性为主要诉求的。而并非适合所有情况。● 优势结构布局 且更方便精准调校的多连杆式悬挂是中高档车型尤其喜欢的类型

谈到应用,通常来说前悬因为要布置发动机和转向机构,因而多采用三连杆和四连杆结构,而后悬则普遍采用四连杆和五连杆结构。而尽管多连杆式悬挂在结构上拥有很多悬挂类型望尘莫及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应用范围更加广泛。相反,在一些小型或紧凑型车上,因为复杂多连杆的结构布局会占用更多的横向空间并且会增加维修调校难度,对于小型车寸土寸金的空间和制造成本制约,多连杆悬挂并无用武之地。即便是在一些中高级车型上,由于考虑到了空间和发动机布局以及重心分配的问题,前悬采用多连杆结构的也不是很多。

『在奥迪A4L上,前移的发动机要为安置下多连杆悬挂留出足够的空间』

但也不是没有特殊的,奥迪A4车型就算是一个例外。通过奥迪设计师巧妙的简化设计,使其结构得到了精简,其五连杆前悬架包含了一根支撑杆,一根底部控制臂,两根顶部控制臂以及一根连接转向机与枢轴承壳体的横拉杆。同时还使用了铝合金材质来降低控制臂重量以提高车轮回弹响应速度,操控更加灵巧,但相应做出让步的就是,发动机被置于前轴之前。而相应的对于宝马3系这样追求运动操控的车型来说,为了达到趋于完美的前后50:50的重心分配,并且采用了后驱形式。这就要求发动机要装配在前轴之上或之后,于是便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安装多连杆悬挂,双横臂或加强型的麦弗逊式前悬架就成了最好的折衷方案。● 总结:

总的来说,多连杆悬挂由于是多根连杆支杆组成,因而在结构稳定性以及可调校空间方面,都要明显优于麦弗逊、纵臂扭连杆等悬挂。也就成了很多重视舒适或操控性的中高级车型的选择。相应的,其对于调校精度要求也会更高。

第二篇:我看金观涛的超稳定结构

我看金观涛的超稳定结构

harechan的日记harechan的主页 广播 相册 喜欢 二手 活动 发豆邮我看金观涛的超稳定结构2011-12-14 09:51:41

金观涛在80年代出版了一本名叫《在历史表象背后——对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结构的探索》的书,当时印了很多次,影响了好些年轻人。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中国的封建社会之所以绵延两千多年,是因为它是一个停滞的、周期性的超稳定结构。(讲中国的封建社会,作者拿欧洲的封建社会作比,但中国的封建社会是西欧的封建社会么?在有关著作里,作者也提出了这个问题,但没有认真对待,还是迫不及待地朝“超稳定结构”奔去了。可连基本问题都没有搞明白,大问题能搞清楚么?)

作者从马克思说起。马克思认为,小农的生产方式使农民互相隔离,不能形成任何的全国性的联系,不能形成任何一种政治组织。而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则说过这样一句话:“社会通讯是使社会这个建筑物得以粘合在一起的混凝土”。由此,作者把马克思和控制论搭在一起,并认为找到了解释问题的新理论路径。但我总觉得有些怪,既然马克思的分析和控制论的说法并无二致,为什么不直接用马克思,而要用控制论呢?只是因为作者自己是化学出身么?

当然,马克思和控制论用来解释西欧封建庄园经济都是十分顺畅的。每个庄园就是一个经济自给单位。农民依附于庄园,不存在对外交往问题;而作为统治者的贵族、骑士和牧师,他们的物质利益、政治权力、封建义务、生活兴趣和爱好,都和所占有的庄园紧密结合在一起,于是就没可能也没必要建立一种超越土地的关系网。

那中国为什么不一样?作者把马克思关于西欧封建庄园的论述直接套在了中国农民身上,那么,既然基本经济形态是一样的,为什么中国就能形成超越土地的关系网?作者把这个历史重任交给了“儒生”——他们不像西欧封建主那么目光短浅,会“游览名山大川,千里迢迢求教于名师,或在深山书院苦读,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而且他们是靠学问而非土地进入官僚体系,相对摆脱了土地的束缚,从而进行“全国性的广泛交往”。

这种分析太缺乏说服力。我们的读书人为什么就天性爱到处跑?真的就比西欧人交游广泛?甚至广泛到了脱离土地的程度?作者以海瑞为例,试图回答这些疑问——

海瑞是海南人。1552年中举后先是分配到福建南平主持教育工作,四年后调往浙江任淳安县长,1562年削职进京,次年到江西赣州的兴国当县长,1564年又被召回北京在户部管理云南工作,1567年去了南京,之后又到苏州,再后来他辞官回海南岛住了16年,1584年以72岁高龄再次赴南京履职。

海瑞跑得夸张,但不会是个案,这说明我国古代的官员的确跑得比较频繁。可百度百科告诉我们,海瑞祖上是从福建晋江垵边迁过去的。如果海瑞祖上不是做官,而是以老百姓的身份去的海南呢?举个案很容易,比如黄道婆。她是上海松江人,“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海南岛,后来又回到松江,也算是跑了半个中国了——黄道婆可不是儒生。

其实不用逼得这么紧。刚举完海瑞的例子,作者自己就挖了个坑——为方便像海瑞这样占总人口不过0.5%的国家干部到处跑,历朝历代修建了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在作者眼里,在这些路上行走的人们,主要不会是迁徙的农民,不会是做生意的商人,驿站也不会成为商业的聚集点,竟然只是那占总人口不过0.5%的政府公务员。这是多么吓人的场景!就算统治者死脑筋,难道老百姓一点能动性都没有么?

就算这些路主要是为公务员们修的,那接下来的问题是,他们为什么这么听话,让他跑就跑?又为什么这么能干,能把皇帝的旨意传到全国各地?作者说,那是因为他们有统一的信仰。信仰很吓人,但也很模糊。作者没有告诉我们这个信仰是如何建立、贯彻的;而城堡总是从内部被攻破的,官僚地主就从他们中产生,从而导致了王朝覆灭,作者也没有分析这个信仰崩塌和重建的过程又是如何进行的。总之,一团糊涂。

即使这个信仰就好像老子所说的“道”,神龙见首不见尾,那为什么我们能够产生这样的信仰,而西方不能?作者的理由是:第一,基督教先天就不适合把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整合在一起;第二,当时整个欧洲文化水平低下,当教士真正成为有知识的阶层的时候,资本主义都开始萌芽了。这两条理由是在第30页提出的,可就在第28页,作者还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是封建社会,具有大致相当的生产力水平,却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构呢?”那我不禁想要问作者一个问题:为什么具有大致相当的生产力水平,中国和西欧却会出现文化水平的巨大差异呢?

这样矛盾的例子有不少。比如在第40页,作者说中国封建社会“建立及时下达中央号令和收集各地情况的信息系统”。而在第15-16页,作者却写道:“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一些布政司远在距京都数百里甚至数千里之外。如果重新造册,并盖上原地方衙门的印信,公文一来一回就得几个月”。——到底是及时还是不及时?

到此我只评述了此书的第一章,但已基本涵盖了作者的核心意思。不难看出,作者的探索还是很粗糙的,论述中存在不少沙石,相互矛盾的论据无法支撑论点,超稳定结构这个提法似乎也称不上观点,只能说是有点想法。可是考虑到这本书是作者先一篇论文、再一篇论文、出了一本专著、引起学界热烈讨论之后再拿出来的情况时,我觉得有点想法的评价恐怕都太高了。

虽然作者说“这本书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论”,但在我看来,这是一本浮躁的书。为什么研究这么大的问题?作者说,“如果具体去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停滞的一个一个原因,几乎这个问题已经被透彻地研究过了”。即便如此,我想浩如烟海的研究和典籍应该也是作者研究的基石,应该对其有所启发,也该在书中有所体现。但整本书读下来,除了马恩,我似乎没有看到一条超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学术引注,而作者对古文的引注、对史料的引用也有投机取巧之嫌:

第一,该注的不注,比如作者声称东晋的的官员比例超过其他各朝,但不见数据,也不见说法来源,倒是把西汉、东汉、隋、唐、宋、元、明、清列了个遍;

第二,史料运用比较随意,比如把武则天当政认定为导致吏治最腐败、王朝面临全面崩溃的外戚当政的依据,事实上,作者所引用的历史事件基本没有超过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的范围和模式,读起来非常平易近人;

第三,对历史存在平面化处理的倾向,在作者的论述中,我们看不见前人对相应问题的思考,有的只是我们看到疑问丛生的时候,作者恰到好处放一个历史叙述,告诉我们:你看,史书上有记载和我想的是一样的。

最后要说的是,我的评述不像当时的多数批评那样,是上纲上线、意识形态的,认为不遵守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就大逆不道,我只是老实地读了,然后把矛盾的地方指出来,我想应该不存在不理解作者观点的问题。

* * *

之所以写这篇,是因为我不欣赏金观涛这代人赋予八十年代的意义——启蒙是一个醉心的词汇,反思是一个深刻的态度。可幼儿教育也是启蒙,小学生复习课文也是反思。那是一个荒芜的年代,就算观念再奔放,思想的原材料就那么点,还能变出花来?

一边诉说被历史耽误了,一边又来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这种态度非常糟糕。对于他们那代人而言,八十年代只是学习的开始,而这个学习的过程将要贯穿他们、我们以及今后的好几代人——学,就得老老实实地学,被自己耽误那才是真的无可挽回的耽误。

事实上,真正耽误自己的,终究只是自己,而不是什么历史。钱钟书的《管锥编》是文革时开始写的;杨绛的《堂吉诃德》译稿虽然被红卫兵收去,但对西班牙语的学习却一直没有中断;季羡林也是在文革时开始偷偷翻译《罗摩衍那》;何美欢问冯象,文革中怎样学外语,冯象答说,不开会,不参加政治学习,就学会了……

这样的例子很多。可好些人太轻狂。《走向未来》这套书当年影响不小,金观涛事后回忆,“编委会成立时有一个原则,编委只要中青年,不要50岁以上的人。当时老包年龄最大,45岁,编委会就以他的年龄为上限”。抛了老朽,自己瞎搞,再就是贻误后来人。

老朽们渐渐去了,八十年代的年轻人即使没那个能耐,也主持起了大局。“话语权是你们的”,于是,虽然只是大而空的少年习作,但八十年代也成了反思的年代,启蒙的年代。

这是历史的真正悲哀。

(说明:这是去年写的读后感,今年一月这本书在大陆出了新版。于是这篇读后感就自动链接到了新书之下,时不时会收到一些评论。昨天收到了两条,一条是克制地建议道“请批评金老师学术的看完他的所有著作再批评”,另一条是“希望我衷心地奉劝你先了解一下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不然就不知道这本书的“伟大之处”了。我的确没看过他和他老婆写的别的书,因为这本小册子已经让我心情大坏,不可能再去找别的书来看;我的确也不懂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但我这篇里面所谈的问题和这三论没有多少关系,我甚至认为金观涛弄出这些论,不过是借壳上市,讲的都还是老东西。没什么好回应的,但这不代表我认为这篇读后感就没问题。如今删改一下,再发一次,如果有朋友能够不那么宏观、并且能够自洽地做点批评,我很欢迎。)

分享到

推荐 27人23人 喜欢 喜欢回应 推荐 喜欢2011-12-14 10:10:02 御坂边飞边吃边(不习无不利 余岂好辩哉)我觉得研究中国历史时,不以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为对照,而以西欧封建制为对照的,多半是南辕北辙。2011-12-14 10:10:20 依恋园这些书都是借古喻今,要是按现今学术规范,没有跑得了的。如果再有个张彬彬,李彬彬,像批汪晖一样批,也能找出一大堆问题。只是好多媒体看汪晖有气,又恨不得把金等人捧上天去。2011-12-14 10:18:09 Kovu超稳定结构这个观点是有理的,但不是金这个解释法。原来看过萧功秦一个论文简单通过贵族官僚乡绅的互相转换的动态平衡就解释的很清楚了,费孝通的双向通道也解释的不错。2011-12-14 10:34:32 自意(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没看过这个名作。但凡想用某一社会科学理论的袋袋,装下一个庞大文明体上千年的历史,必定会有问题。这种尝试本身是可以给历史研究带来帮助的——前提是对该理论的界限保持一定的认识。

如果是学术品性不正,那是另一个问题了。当代写历史的人里面,我比较喜欢田余庆和茅海建这一类。2011-12-14 10:37:15 依恋园不是学术品性不正,八十年代的时候还没有现在所谓的学术规范,包括李泽厚,都有前人观点不做注,或者六经注我的倾向。这在当时看没有什么品性正不正的问题,因为最大的那个观点还是自己的。2011-12-14 10:42:52.金观涛本来就不能算历史学家,他的研究更多近似于政治学..(当然严格来说也不能被政治学家们认同,有点四不像)。我之所以说他的研究不能称之为历史学,主要还是因为金观涛的历史基础太差了,他的著作里往往是从“结论”到“结论”,一手史料很单薄,用句行话说,叫“以论代史”,这是行内不入流的写法。此外金观涛对海外汉学也很不熟悉,经常把人家老外学者的名字写错,经常用人家的英文直译,殊不知其实人家早就有自定汉名了。如在《兴盛与危机》的修订版中,K.A.Wittfogel应被译作大家广为熟知的“魏特夫”,但金观涛却硬是译作“威特弗格”...还有同书有句“海瑞……1562年调北京任户部云南司主司”(社科文献版第28页),其实这里的“云南司主司”应该是“云南司主事”。再有Mark Elvin的中文名叫“伊懋可”,但金观涛却依然译成“马克·艾雯”。紧接着就金观涛不能接收前沿的学科结论。如在同书中,金观涛依然错误地认为李约瑟当初的“(中国的)水排+风箱=(英国的)蒸汽机”。其实这个观点早就已经被学术界修正,但金观涛依然在引用...并认为这是对的。或者我再一个例子,金观涛在近年的思想史讲座中,不断以汉代丞相翟方进自杀为例来说明。但殊不知台湾的张嘉凤与黄一农两位学者,早就利用现代天文学技术,回测出当初“荧惑守心”是天文官伪造,并对历史上这一重要事件作出全新诠释(参见“中国古代天文对政治的影响”,载台湾《清华学报》)。总而言之,如果真要给金观涛的著作或论文挑错,会挑出很来来。2011-12-14 11:02:19 自意(始则转俗成真,终乃回真向俗)楼上两位说的都在理。当然,更重要的可能还是金观涛本人不是搞历史的。前阵子见豆瓣上有人说,历史科班出身又懂一点社会学理论的人可以把历史写得很精彩,但如果是社会学理论出身略懂一点历史的人来写历史,可能就麻烦了。这话能说明些问题吧。2011-12-14 11:19:29.接着我楼上的回复,我再赘述几句吧。harechan兄大可不用太介怀人家对你对金观涛的评价有微辞,其实想深一些,那些支持金观涛夫妇的多半都是圈外之人,他们本来就不熟悉正儿八经的史学研究是什么样的,对国内历史研究的印象也多半也停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史论战那时候。所以看到金观涛的书,看到那一句句恢弘的表达,会突然觉得金观涛很NB似的。其实也一切只因为他们读书太少,乃至于不晓得如何分辨好书和坏书。当然我并非说金观涛的著作就一点价值也没有,但实际价值肯定没有现在宣传得那么大。就以他的新著《观念史研究》来说吧。这书虽然没有《兴盛与危机》中那么多硬伤,但细究起来问题依然也不少。比如在书中,金观涛靠着有限的史料,却得出远超过它所能承载的结论。具体说来吧,虽然金观涛在书中自豪地说,他为了这项研究,建立了一个多达两亿多字的数据库。但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个数据库对于他所做的研究来说,依然太小了、太小了。很多当时重要的报刊,如《申报》,就没有放进数据库之中。试问缺乏《申报》的前提下,这种数据库式分析,结论能站得住脚吗? 再有就是方法论上的问题。金观涛对当时部分报刊进行词频分析(即特定词汇的出现频率)。这种方法就好比,五十年后,人们拿现在2011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根据上面出现的词频,来判断现在2011年的社会是怎样子的。如果真这样做的话,毫无疑问,“科学发展观”、“H谐社会”将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组。但试问各位,大家真同意说“科学发展观”、“H谐社会”能真正代表现在吗? 金观涛做的就是类似这样的研究。还有就是金观涛在新著《观念史研究》中,学术史爬梳严重不足,所用方法也带有很大局限。具体说来,比如书中有一章专门谈中国古代的“公”、“私”观念,金观涛就对已有中国“公”、“私”观念的研究不熟悉,连沟口雄三的大作都没有列入参考文献。在具体研究上,仅以流传至今的几部儒家经典上“公”、“私”出现的频率来判断“公”、“私”观的变迁。试问,这和拿《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的“词频变化”来判断中国社会主流观念的变迁有啥区别。连史料的能指和所指都厘清不了,又怎能做好相关研究。所得结论,也只能是张仲民说的“局部真实的观念史研究”。对于金观涛,实在是批评无力,因为真要计较起来,他很多著作、论文都是有问题的,这些问题光是列举,三天三夜都写不完。反正harechan你就想明白一点就好了,不是每个人都和你一样,有宽广的视野和批判的思维,有的人就喜欢人云亦云,他们就喜欢新奇的结论和方法。你要让他们和你站在同一水平高度,这有点强人所难。所以更多时候,harechan你只要知道你是对的,其他人是错的,并且有充分的依据,这就够了。别和他们玩了,再讲个三天三夜,他们只会继续觉得他们自己是对的,是harechan你强词夺理了。最后,harechan你真的很不容易,作为少数派在多数人的反对中坚持真理,是需要勇气的。2011-12-14 20:28:51 数卷残编(幫閑不幫忙)封建貴族-專制官僚問題,就史學界而言,純屬陳詞滥調,不必再次發現輪子。

80年代啟蒙-保守,就思想系譜而言,屬於馬克思主義內戰,與保守主義、自由主義毫無關系。

金某著作,與馬克思、南方朔、李敖類似,屬於政論文時而引用史料,從未被認為屬於史學。“比如把武则天当政认定为导致吏治最腐败、王朝面临全面崩溃的外戚当政的依据”=江皇后論,餘可類推。政論文之優劣,無關史學。無論優劣,史學價值同樣為零。

史學外行後來者於非史學領域,運用外行手段論證其餘外行先行者為外行,不如直接政論。所謂“誠實為最佳策略”是也。2011-12-14 20:40:18 皙彦(无端乘兴到渝州)我觉得研究中国历史时,不以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为对照,而以西欧封建制为对照的,多半是南辕北辙。

-----------+1

2011-12-15 02:21:35 酸汤鱼和猪肚鸡(跳跳虎,哞~~)不打而自倒,红楼梦里面的刘心武周汝昌。另外就是这个超稳定结构了

lz认真了。2011-12-15 22:59:01 太乙(我决定要作一个古帝民族主义者)哈哈,都不怎么待见超稳定结构吗,那你们心目中的结构是什么呢2011-12-15 23:03:39 harechan(我知道什么呢?)@太乙:别搞错了,超不超稳,我都无所谓,给出自己的理由,能够自圆其说就行。但金观涛这么论证超稳,连我这个史学的外行都找了这么些矛盾的地方,我自然不待见了。2011-12-16 12:16:46 太乙(我决定要作一个古帝民族主义者)呵呵,我是问你你心中的结构,不是问你对他得看法哦,貌似你文章最大的特色是批评多于支持,破坏大于创造,很少看到你正面说过一个东西怎么怎么样,大多都是什么怎么样是错的。2011-12-16 12:51:24 harechan(我知道什么呢?)@太乙:我二十多岁,就有结构,不是太牛逼,就是太傻逼。牛逼不常有,傻逼到处都是。那么多人都有结构,是傻逼,是牛逼,自己心里清楚,不用点破。我批评,自然是因为我有支持。如果说有破坏,那也是破坏掉一些根本就该被破坏的东西。我写,初衷只是让自己不要看了那些漂亮的东西就昏了头脑,别人怎样,我管不了也管不着,只是希望自己,就算不聪明,也不要当一个被忽悠了还自我感觉特良好的傻子。2011-12-16 13:36:02 太乙(我决定要作一个古帝民族主义者)呵呵,那我只能说你没有立场了2011-12-16 13:39:07 太乙(我决定要作一个古帝民族主义者)无论是谁,无论你是批评还是支持都应该有一个原则或者标准,哪怕是双重标准,你没有标准怎么可能去判断,其实无所谓结构,就算是最基本的概念也可以算式,只要是你有一点历史观念就应该会有一个结构,只是这个结构不一定完美,也不一定对,而你说你没有,纯粹是回避问题罢了2011-12-16 13:47:44 harechan(我知道什么呢?)@太乙:我还真没有回避,就是没有啊。我又没有看过什么历史书,对史实的基本了解就是高中水平,我凭什么对历史有一个评断,不管什么结构,如果这种话从我嘴里说胡来,脸都要红死了。我只能是读一点、消化一点、我不怕说我就是不知道很多东西,就算我读过的东西,也不见得我就真的知道了。我写这篇评论金观涛,就是一个非常外行的人在评论。上面小黑球指出的那些专业性的东西,我统统都不知道,甚至此前听都没有听过。但我也不是乱评论,就是认真读了,找出疑点来,他举个海瑞,我就举个黄道婆。连我一个高中历史知识水平的人都能够发现他这些矛盾之处,那么他的论证自然也就高明不到哪里去。但这根本不代表我对超稳定结构本身有什么意见——所以我题目可能要改一改,但怎么改,我想不出来。我对结论性质的东西,比如刚才看到的,日本人本世纪十年就得了10次物理化生方面的诺奖了,有人说这说明日本人有创造力,我对这种结论性质的话一点兴趣都没有,结论是水到渠成的东西,我就看论证,就看能说出多少干货来。我对各种吆喝都没有兴趣。2011-12-16 14:34:51 太乙(我决定要作一个古帝民族主义者)莫非你读历史没任何感觉?2011-12-16 15:03:06 harechan(我知道什么呢?)@太乙:感觉和结构是两回事。我能力不够,抽象不出来,我就看具体的,金观涛讲得前言不搭后语,这就是我看到的。2011-12-16 16:11:43.靠。我连续两个回复都被douban吃了。2011-12-16 21:39:27 harechan(我知道什么呢?)@小黑球:等他明天吐出来~2011-12-16 21:46:31.估计吐不出来了。亏我写了两遍,主要是反驳太乙的看法,顺便说下金观涛能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的真实原因。2011-12-16 21:47:24.金观涛夫妇能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压根就不是因为他们有本事、或者他们的学术造诣,而是另有原因的。2011-12-16 21:52:45 harechan(我知道什么呢?)@小猫球:因为八九,所以停留?2011-12-16 22:01:12.我靠靠靠靠靠,为什么我的回复又被审。2011-12-16 22:02:25 harechan(我知道什么呢?)@小猫球:你可以豆邮我。。2011-12-16 22:03:02.没有保存.....2011-12-16 22:03:59 harechan(我知道什么呢?)@小猫球:那算了。。

2011-12-16 22:30:38.恩。harechan你什么都知道嘛,不过你并不知道金观涛夫妇在港中文期间,从来没有资格带历史系的研究生,直到后来在中国文化研究所陈方正支持下,创办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甚至到退休那刻,只被允许和政治系、哲学系合作带学生。另外豆瓣上的网友“蒹葭”,在香港中文大学一路读完M.Phil, 现在去美国名校读博,据他说,他当年的历史系导师对金观涛就非常看不惯,因为金观涛的研究确实很有问题。2011-12-16 22:35:47 太乙(我决定要作一个古帝民族主义者)呵呵,那有谁提出了更加好的历史整体性概念吗,貌似楼主还是没有理解我的意思,其实我问的意思是,你觉得历史是什么样子的,最大概,最概括的来说,历史的大脉络是什么。2011-12-16 22:37:03 harechan(我知道什么呢?)@小黑球:这件事情,虽然我没有知道到你这么细的程度,但我的确听人说过,他们夫妇虽然号称做的是历史研究,但却没得到过历史系老师的支持,只是和一些别的学科混搭,因为历史系的老师看不惯他们的研究方式。所以我对那些推崇他们夫妇研究的人感到很奇怪。因为如果真的推崇,就应该挖深一点,挖到别的历史学者的评判之后,起码应该停顿一下,想一想吧。2011-12-16 22:39:47 harechan(我知道什么呢?)@太乙:我当然明白你的意思。你问历史是什么样子,可我怎么知道历史是什么样子?具体的理由,我之前都说过了。我就是不知道,谁提什么观念都无所谓,关键就是要自圆其说。我对金观涛的意见就是很简单的,他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就是这样。我不会再回复了。2011-12-16 22:40:24 太乙(我决定要作一个古帝民族主义者)理念不同吧2011-12-16 22:51:09.这不是理念不同的问题,而是金观涛的研究不靠谱。关于他研究中的不靠谱,我在前面的回复里举了一些例子,以及作出了一些回应,这里就不赘述了。说回来,金观涛的所谓“历史研究”,就好比于丹的“论语心得”,真将他们的这些当回事的,多半都是连票友水平都不如的人。2011-12-16 22:54:30 harechan(我知道什么呢?)@小黑球:其实也有理念的问题,因为太乙一直在问我对历史的看法,好像没有一个大的,概括性的看法就不行似的。但我恰恰对这些大的东西不在意。说到根子上,是我能力不行,知识有限,细节和具体的东西都还有那么多不懂,怎么可能有什么概括性的看法?我觉得那是搞笑。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我承认自己不知道,但是他不信,我就没有办法了。2011-12-16 22:57:10.再有就是现在很多人,依然误认为说现在的“历史研究”还停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水平。殊不知如果他们找几本靠谱的历史学期刊,或者靠谱的历史学研究著作看看,就明白现在国内历史学研究已经如何一日千里了。这时候,你再来看金观涛的书,不管是他早年的旧作《兴盛与危机》《开放中的变迁》,还是新著《观念史研究》,都会发现这样、那样的低级错误...另外现在早就没有历史学者愿意给中国历史提出一个假设性的大框架,因为现在的学者都知道,试图提出这种框架,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中国历史它是复杂的,绝对不是说随便上来一个箩筐,就能把东西全部塞进去的。就好比现在区域史研究之所以会如此流行,正是因为大家发现,用一个整体框架去套中国,是不可能的。每个区域都有它的特殊性,必须先对每个区域有深入了解,才能再做整体上的假设。2012-03-23 23:50:35 曼陀铃我昨天去听他讲座了,被气个半死,他说孔子根本不重视《易经》笑死啦!2012-11-04 09:21:59 Renard社科与自科掰在一起确实非常别扭。

下载结构稳定优势突出 详解多连杆独立悬挂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结构稳定优势突出 详解多连杆独立悬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