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间美术之面具1

时间:2019-05-14 02:35: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中国民间美术之面具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中国民间美术之面具1》。

第一篇:浅谈中国民间美术之面具1

陕西科技大学

试题纸

谈我国戏曲中的民间美术之面具

摘要:面具是一种世界性的、古老的文化现象,是一种具有特殊表意性质的象征符号, 它通 常被视为神祗的化身和载体, 具有沟通天地和鬼神的法力.除了通神以外, 面具还有防护面部、扮饰角色、恐吓敌人、镇守家宅、延缓尸体腐烂、纪念死者威仪等多种功能.作为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面具在历史上曾广泛运用与狩猎、战争、祭祀、丧葬、镇宅、舞蹈、戏剧、装饰......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宗教学, 以及雕刻、绘画、舞蹈、戏剧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中国是世界上面具历史最悠久、流传最广泛的国家之一.

关键词:民间美术、民俗、面具、传统

正文:1 萌芽篇(远古--前21世纪)1.1 面具产生的年代, 凭现有资料尚难作出定论.从世界范围看, 面具的产生不晚于新石器时代, 甚至有可能上溯到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面具目前只是一种猜测, 新石器时代的面具却有实物可以作证.

新石器时代的面具在不少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现.以欧洲为例: 前南斯拉夫文萨地区曾发现一批陶制面具, 造型有两种: 一种为人面造型, 大小与真人之面相仿, 制作与公元前3000多年;它基本采用写实手法,但眼睛、鼻子的造型十分夸张给人以古朴、稚拙之感.另一种制作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年, 造型兼有人和猪的特点,很可能是代表半人半兽的神.这种把人和动物融为一体的手法, 在早期的面具中经常见到.

再以亚洲为例:近东地区曾出土一面用于丧葬的面具, 质地为石灰岩,高18厘米, 外形接近椭圆, 造型十分简洁, 眼部凿两个圆孔表示双目, 口部凿一月牙形孔穴表示嘴巴, 现藏巴黎圣经博物馆, 制作与公元前7000年左右, 是世界上已知年代最古老的面具之一.

我国面具的产生, 根据现有资料最迟不晚于新石器时代中期.

1.2 面具的起源是多元的而非单一的, 它与原始人类的狩猎活动、图腾崇拜、部落战争、巫术仪式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换言之是以上诸多因素, 共同孕育了面具这一人类历史上极为普遍而又绚丽多彩的文化现象.

1.2.1 狩猎活动

考古材料证实, 自旧石器时代初期以来, 动物就是原始人类主要的食物对象;即使在新石器时代, 狩猎在社会经济中也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原始人用石球、木棒、投枪、弓箭、套索等简陋武器, 依靠群众的力量, 猎取野猪、野牛、赤鹿、羚羊、鸵鸟、虎、豹、熊、狼等野兽.由于原始人使用的武器十分落后, 因此狩猎既没有把握又非常危险, 上山打猎空手而返是常有的事, 有时甚至会被猛兽咬伤或吃掉.为了生存, 原始人不得不想出种种办法来提高捕猎野兽的能力, 并防止被野兽伤害.在狩猎活动中使用面具进行化装, 便是最常见的一种手段.原始人在狩猎活动中使用面具有多种含义.

其一, 为了麻痹或诱骗猎物,使之把自己当做同类或其他动物而丧失警惕, 借此偷偷接近猎物, 然后发动袭击将其杀死或捕获.

其二, 为了恐吓和威慑猎捕对象, 使之感到害怕而不敢伤害自己, 既能增加狩猎的安全系数, 又能提高狩猎的成功率.

其三, 为了蒙蔽被捕杀动物的灵魂, 防止死去的动物对自己进行报复.

陕西科技大学

试题纸

1.2.2 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和祖先崇拜相结合的一种文化现象.在原始社会中, 每个氏族都崇拜某种特定的动植物或无生物, 他们认为被崇拜的动植物或无生物同自己的氏族有“亲属”的血缘关系, 因而把它作为本氏族的徽记、祖先和保护神, 亦即图腾.凡信奉同一图腾的群体成员即共属一个图腾集团, 图腾群内禁止相互通婚, 而实行外婚制.世界上出现最早和使用最普遍的图腾是动物, 因为动物与原始初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它们对于人来说就是神.有人在澳洲共统计出704种图腾, 其中动物图腾计648种, 非动物图腾只有56种.北美洲印第安人各部落的图腾一般都在10种一下, 摩尔根列举易洛魁塞奈尔部落的8个氏族图腾分别为狼、熊、龟、海狸、鹿、苍鹭、鹰.非洲古埃及人的图腾有狮、犬、狒狒、羚羊、鹰、鹫、蜂、蝎等.

我国远古时期也盛行图腾崇拜: 伏羲、女娲以蛇为图腾, 炎帝神农氏以牛为图腾, 黄帝部落以熊、罴等为图腾, 殷商先民以鸟为图腾......此外, 彝族、白族、怒族、傈僳族、纳西族、土家族以虎为图腾, 哈萨克族、维吾尔族以狼为图腾, 畲族、瑶族以犬为图腾, 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以熊为图腾, 仡佬族以葫芦为图腾, 羌族以白石为图腾, 等等.图腾崇拜的外在表现形式很多, 常见的有下列三种:

一、把图腾徽记刻绘在身体的各个部位, 是为纹身;

二、在氏族的住地或墓地放置雄伟高大的图腾柱;

三、用图腾的皮、羽、角、齿等制作面具或冠帽、衣服, 模仿图腾作假形化装.原始初民包括佩戴面具在内的假形化装, 是图腾崇拜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 它经常在部落或氏族举行的各种仪式中使用, 尤以在图腾舞蹈中使用得最为普遍.考古材料证实, 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舞蹈便已产生, 对于生活极端艰苦而又十分自由的原始人来说, 舞蹈具有令人难以想象的特殊意义, 它既是自我愉悦和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 也是达到某种功利目的的一种手段.每当部落或氏族有重大活动时, 原始人都要举行盛大的舞会: 上山狩猎之前, 要跳狩猎舞;战争取得胜利, 要跳庆功舞;婴儿呱呱坠地, 要跳生育舞;埋葬氏族成员, 要跳葬礼舞;天气久旱不雨, 要跳求雨舞;少年长大成人, 要跳入会舞......跳以上舞蹈时舞者一般要模仿图腾进行假形装扮, 包括佩戴用图腾物制作或形貌肖似图腾的面具, 舞蹈动作大多模仿图腾动物行走、跳跃、飞翔的姿态.世界上著名的图腾舞蹈有澳洲土著民族的袋鼠舞、北美印第安人的野牛舞、非洲原始部落的羚羊舞等.在我国民间流传的一些舞蹈(特别是少数民族的舞蹈)中, 亦可以清晰地看到远古时期图腾舞蹈的遗痕.1979年以来, 云南先后搜集到一批纳西族的<东巴舞谱>, 舞谱用象形文字记录了73个纳西族原始社会解体、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的舞蹈.其中有动物舞蹈31个, 神鬼舞蹈42个.在跳这些舞的时, 演员要模仿动物的行走、趴窝、追逐、跳跃、角斗等动作, 有的还要佩戴羽冠或面具, 并系尾饰, 明显的带有图腾舞蹈的痕迹.1.2.3 部落战争

远古时代, 草木榛榛, 一片蛮荒, 原始人以“群”为单位聚集在一起, 依靠简陋的工具同大自然作斗争.那时原始人群之间虽偶有纠纷发生, 但不知战争为何物.人类进入氏族社会时期以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观念的产生, 各个氏族和部落之间, 常常为了争夺土地、森林、水源、财富和人口而发生战争.到了父亲氏族社会晚期, 这种战争变得更加频繁和激烈.大约距今5000多年前, 我国北方爆发了几次大的战争: 第一次是共工部落和蚩尤部落之战, 以蚩尤部落的胜利告终;第二次是蚩尤部落和黄帝部落之战, 结果蚩尤战败被杀;第三次是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之战, 黄帝部落取得了胜利.在以上战争中, 蚩尤和黄帝都曾使用过面具.对黄帝、蚩尤之战, <<太平御览>>引<<龙鱼河图>>云: “黄帝摄政时, 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 并兽身人语, 铜头铁额......” 文中所说“兽身”当指蚩尤部落作图腾动物装扮;所说“铜头铁额”, 当指蚩尤部落佩戴用金属(铜片之类)装饰的面具.对黄帝、炎帝之战, <<史记.五帝本纪>>云: “炎帝欲侵凌诸侯......轩辕......教熊、罴、陕西科技大学

试题纸

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文中所说的熊、罴等并非自然界中的猛兽, 而是指以那些动物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军队.他们参加黄帝部落作战时, 头戴图腾面具, 身上作图腾装扮, 俨然似真的猛兽一样.原始初民在部落战争中使用面具, 可以起到以下几种作用:

其一, 对面部和头部进行防护.原始人类的武器, 最早使用木、竹、骨、石等材料制作, 对人难以构成严重的威胁.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战争的日益频繁, 武器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出现了金属武器.武器的进步使战争的伤亡大大增加, 在战争中使用面具可以减轻敌人刀矛、箭簇的杀伤力, 对头部和面部进行有效防护, 作用类似兜鍪和盾牌.其二, 从心理上震慑和压倒敌人.原始初民在战争中使用面具,另一目的是改变自己平凡的容貌, 使之变得威猛凶恶、狞狰可怖, 以便从心理上震慑和压倒敌人, 取得战争的胜利.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他们通常采取变形和夸张的手法, 把面具制成怪兽、猛禽、妖魔、幽灵等形状, 造型或青面獠牙, 或突鼻尖角, 或巨睛阔嘴, 极尽诡谲、怪诞之能事, 令敌人望而生畏.其三, 希望得到图腾祖先的庇佑.原始初民在战争中使用的面具, 大多用图腾物制作, 或虽用其他材料制作, 但造型与图腾肖似, 是为图腾面具.原始人相信, 当他带上图腾面具后, 图腾祖先的灵魂便会附着在面具上, 庇佑他在战争中逢凶化吉, 确保平安;并赋予他神奇、非凡的力量.1.2.4 巫术仪式

巫术是原始人的一种与原始宗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观念与信仰,是原始人企图利用和战胜“超自然力”的一种技术和手段.巫术的盛行有着深刻的原因: 在原始社会中, 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十分软弱和渺小, 他们没有力量去战胜自然, 而要依赖和祈求自然.在原始人眼中, 自然界存在着一种无所不在而又不可知的神秘力量,因此对之产生了一种恐惧和敬畏之情.另一方面, 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他们又希望影响和制服这种“超自然力” , 迫使他就范并为人类服务.巫术, 就是原始人用臆想、虚幻的手段来影响控制自然力的一种行为, 它通常表现为咒语和仪式.巫术施行的范围十分广泛, 原始人把生活中的一切不幸、灾难、成功、吉利, 都归之于鬼神和“超自然力”作用的结果.最初巫师是由氏族和部落首领兼任, 后来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 才出现了专职的巫师;女者称巫, 男者称觋.我国各个地区和民族的巫师, 早期都曾普遍的使用面具.面具在巫术仪式中主要充当人神交往的工具和媒介, 是巫师用以通神的一种重要法器.对于缺乏降神能力的巫师, 面具更是不可或缺, 有时参加仪式的群众也要佩戴面具.巫师一经戴上面具, 就进入到一种“忘我”的境界, 成了鬼神的化身和代言人, 他既能代表凡人向鬼神传递其愿望, 又能代表鬼神向凡人专打其旨意, 并且还能借助面具存寓的“灵力”获得驱邪镇妖的巨大力量.对于参加巫术仪式的群众, 佩戴面具可以把他们引入一种神秘而狂热的氛围, 甚至使他们产生一种恐惧而痴迷的幻觉, 这样, 他们对巫术的力量会更加确认无疑.原始人最常见的巫术仪式是在狩猎活动中举行的, 目的在于祈祷猎物丰足和狩猎成功, 这种巫术被称为狩猎巫术.原始人在进行大规模的狩猎活动前, 往往要举行各种巫术仪式, 其常见做法有二: 一是举行盛大的舞会由数人头带动物面具, 身披兽皮, 在场中追逐、嬉戏, 然后几个扮饰猎人的舞者手持武器出场, 他们与扮饰动物的舞者扭打、搏斗, 最后用长矛或弓箭将其“杀死”.另一种做法是在山洞的岩壁上画满各种动物, 人们争相用矛去刺它, 用箭去射它, 或者干脆在动物身上画满矛枪、箭簇和各种神秘符号.原始人相信, 采取上述做法, 便能在实际的狩猎活动中获取更多的猎物.原始人除了在狩猎巫术中使用面具外, 在其他一些巫术仪式中也要使用面具, 包括祈祷作物丰收和牲畜兴旺的孕育仪式、为死者哀悼送葬的殡葬仪式、驱逐瘟疫治疗病人的巫医仪式、在少年成丁礼上举行的启蒙仪式等,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祈祷人口繁衍的生殖崇拜仪式.陕西科技大学

试题纸

2 发展篇(前21世纪--前221年)

夏、商、周三代, 祭祀和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 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无不和“祀”与“戎”紧密相关, 面具也不例外.作为一种特殊的“祭器”和“兵器” , 这一时期面具被大量用于祭祀、丧葬和战争, 是直接或间接为维护、巩固奴隶制政权服务的.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 我国五种形制的面具这一时期以全部具备, 除了假发之外, 假面、面饰、面罩、面像今天都有遗存;假发因用皮毛之类的易腐材料制作, 故难以保留下来.2.1 神秘的傩仪

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 人类就产生了原始巫术和宗教, 进入新石器时代, 巫术和宗教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并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祭祀仪式.我国红山、良渚等文化遗址发现的宏大祭坛和大量祭器, 表明那时的宗教祭祀活动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历史跨入奴隶社会以后, 统治阶级更是倾国家之力, 经常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在商周时期名目繁多的祭仪中, 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首推驱傩仪式.驱傩最早叫“傩” , 后来演变为傩礼和傩仪.傩和驱傩起源甚早, 历史文献对它的记载虽多, 但十分简略, 且往往互相矛盾;今人根据田野考察提出了一些新解, 却未能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同, 因此关于傩和驱傩的许多问题至今仍疑雾重重.傩是古代人类戴着面具驱鬼逐疫的一种仪式, 其本质是借助巫术的力量同自然斗争, 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2.2 方相氏面具

中国古代面具中, 最脍炙人口亦最扑朔迷离的, 莫过于方相氏在驱傩活动中佩戴的“黄金四目”面具了.有关材料表明, 方相氏面具的出现不晚于殷商, 甚至有可能上溯到黄帝时代;在嗣后的几千年里它一直传承不绝, 直到今天我国很多地区仍有由方相氏面具衍变而来的开路将军、开山猛将等面具流传.其传承时间之久, 辐射地域之广, 都是任何一种面具所难以比拟的.但由于历代文献对方相氏面具的记载皆语焉不详, 加之地下从未出土过“黄金四目”的方相氏面具, 致使人们对其形制、质地和原型均不甚了然, 方相氏面具成了中国面具史上的千古之谜.2.3 商周丧葬面具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 在古代它又被视为新生命的起点, 无论中国还是外国, 都把死亡看做是一桩重大的事件, 而为之举行各种神圣、庄严的仪式.丧葬面具是死亡仪式中的重要器物, 功用是延缓尸体腐烂;保护死者不受鬼魅伤害;让后人铭记死者活时的威仪;使逝者灵魂能顺利奔赴黄泉并在彼岸世界过上生前一般的生活......丧葬面具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发现, 最著名的是希腊迈锡尼王室陵墓出土的黄金面罩、埃及十八王朝国王图坦哈蒙墓出土的黄金面罩、墨西哥帕冷克铭记的神庙出土的翡翠面罩等.我国商周时期的丧葬面具计有缀玉面罩、镇墓吞口和人形面像三种类型, 其形制之丰富乃世所罕见.2.4 古蜀祭祀面具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其著名诗篇<<蜀道难>>中写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诗中的"蚕丛",指传说中古蜀国的开国之君,"鱼凫"指古蜀国的第三代君王.由于他们生活的年代距今过于久远,其生平已不可考,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也笼罩在一片迷雾之中.所幸近些年来,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四川广汉县三星堆和成都市金沙村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金器、青铜器、玉器、石器、骨器、陶器等,使古蜀国的历史穿透厚厚的时间帷幕,变得清晰起来.这两处遗址出土的大量青铜面具和金面具,更为中国面具文化的宝库增添了璀璨夺目的瑰宝.

3 成熟篇(前221年--960年)

从秦汉到隋唐的一千多年间,中国封建社会处于蓬勃向上的发展时期,在当时政治、经

陕西科技大学

试题纸

济、文化诸多因素的作用下,中国面具经过漫长岁月的嬗变,此时开始走向了成熟,其标志是面具的功能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以实用为主逐渐过渡到了以审美为主.虽然这种功能的转变到宋元才最终完成,但其转折却在汉唐.汉唐时期傩仪的日益欢乐化和世俗化,以及面具乐舞百戏的广泛流行,是推动面具功能转变的关键因素.

3.1 傩仪的衍变

汉唐的傩仪在中国傩文化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它犹如一座桥梁,将商周的傩礼与宋、元的傩戏连结了起来.这一时期傩仪的基本特点是:宗教性、祭祀性逐渐减弱,向着娱人化、欢乐化的方向发展;行傩主角由方相氏一人,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规模日益扩大,仪式日益繁缛,向着大型化、典仪化的方向发展.汉朝时期傩仪的这种变化,必然会对傩仪面具的角色、数量、形制、造型、功用等产生重大影响.

3.2 汉唐面具乐舞 汉唐时期,乐舞百戏是面具应用的最广泛的领域.促使这一时期面具乐舞繁荣的原因有三:一是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亚、南亚、东南亚各国面具乐舞的大量传入;二是木、竹、绸、布等廉价、轻便面具的普遍流行;三是面具宗教色彩和实用功能的减弱以及娱乐色彩和审美功能的增强.史籍记载这一时期著名的面具乐舞有<<总会仙倡>>等十余种,更多的面具乐舞则因种种原因而湮没无闻.

3.3 兰陵王面具

兰陵王面具是北齐乐舞<<兰陵王入阵区>>和唐代乐舞<<兰陵王>>所用的面具.在中国面具史上,其声名之显赫,地位之重要足以同方相氏面具比肩.但由于兰陵王面具在我国早已失传,以致长期以来人们对它一直"不识庐山真面目".所幸日本至今仍保存着古老的面具乐舞<<陵王>>,为我们研究兰陵王面具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3.4 汉唐丧葬面具

汉唐遗存至今的面具实物远比商周要少,且绝大部分皆为丧葬面具.究其原因,是因为汉唐最流行的傩仪面具和乐舞面具,一般皆用木、竹、皮、绸等不耐腐蚀的材料制作,故保存下来的几率很小;而丧葬面具多用玉、金、铜、石等耐腐材料制作,故能经受千年岁月的侵蚀保存至今.汉唐丧葬面具继承了商周的传统而又有所发展,除了缀玉面罩,镇墓吞口和人形面像外,又增加了麻面罩、金面罩、缀金面罩等新的品类.

3.5 日本保存的中国系面具

日本素以面具文化发达著称,在其丰富多彩的面具中,有土面、贝面、伎乐面、舞月面、行道面、追傩面、猿乐面、能面、狂言面、神乐面等,其中伎乐面、舞月面、行道面和追傩面都属于"外来"面具,与中国面具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这些面具在我国大部分已经失传.

4 繁荣篇(960年--1949年)

从宋元到民国,是我国面具的繁荣时期.傩戏面具和藏戏面具的出现,是这一时期面具发展最重要的现象,我国面具因此完成了功能和艺术的两大转变.功能上,以早期的以实用为主转变为以审美为主;艺术上,由早期的追去类型化转变为追求个性化.道教和佛教对面具的影响,是这一时期面具发展的又一重要现象.我国面具早期主要受自发宗教(巫教、苯教、萨满教等)的影响,汉唐时期人为宗教--道教和佛教的影响逐渐渗透到面具之中,宋元以后其影响已超过了自发宗教.其中傩戏面具主要受道教的影响,藏戏面具主要受藏传佛教--喇嘛教的影响.

4.1 从驱傩到傩戏

古老的驱傩仪式,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停地嬗变,从周代宫廷傩的"方相氏......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到汉代宫廷傩的"方相与十二兽舞";从南北朝民间傩中的金刚、力士、胡公头,到唐代民间傩中的傩公、傩母,其世俗化、舞乐

陕西科技大学

试题纸

化的色彩日益浓厚,面具的角色也日益增多,这种情况在两宋时期尤为突出,从而为傩戏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4.2 "羌姆"及"羌姆"面具

"羌姆"又名"昌木"和"枪木",是藏语Vcham的汉语音译,意为寺院里的舞蹈.它起源于西藏的桑耶寺,后来逐渐传播到西藏全境以及青海、内蒙古、黑龙江、甘肃、云南、四川、山西、河北、北京等省区市的喇嘛教寺院.蒙古喇嘛教称之为"查玛".在汉族地区的喇嘛寺里,"羌姆"被称为"跳布礼"和"跳布踏";汉族群众则将其称为"打鬼"、"跳神"和"跳鬼".

4.3 藏戏与藏戏面具

藏戏指流传于藏族地区的一种宗教面具戏,除了西藏之外,青海、甘肃、四川等省的藏族聚居地都有流传.由于各地藏区历史、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差异,是藏戏的发展很不平衡,有的研究者将其分为6个剧种,即:德格戏、白面具戏、蓝面具戏、昌都戏、安多戏、木雅戏和嘉戎戏.其中白面具藏戏最古老,蓝面具藏戏最成熟.

4.4 辽代丧葬面具

我国的丧葬面具从商周以迄汉唐,一直盛行不衰,但唐代以后丧葬面具在中原和江南的汉族聚居之地已日趋衰落,惟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仍有流行,其中辽代契丹人使用尤为普遍.辽代的丧葬面具建国前就有出土,但大多已流散到国外.建国后考古工作者在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等省、区、市出土辽代丧葬面具30余面,质地有铜、银、金三种.

5 当代篇(1949年--至今)当代面具是中国传统面具的最后余晖.虽然从总体上说,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面具日益失去了它的生存土壤;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省(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因此现代工业文明对传统面具的冲击,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情况.在那些经济、文化落后的农村和山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传统面具任然顽强的生存与各种戏剧、乐舞和民俗活动之中,其中傩面具和藏面具的流布尤为广泛.

5.1 当代的傩面具 傩面具包括傩仪面具、傩舞面具和傩戏面具.由于当代的傩戏演出往往包含着傩仪和傩舞,因此这里的傩面具主要指傩戏面具.傩戏是中国戏剧家族中的一个庞大群体,它不仅分布极为广泛,而且品类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今天仍在各地区、各民族中演出的傩戏约有二三十种,按照演出主题、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演出形式等标准,可将它们划分为村社傩、巫师傩、军傩和亚傩戏四个品类.

5.2 当代的藏面具

从字面上解释,藏面具有三中含义:一是地域的含义,指流传于西藏的面具;二是民族的含义,指流传于藏族中的面具;三是文化的含义,指藏传佛教和苯教孕育的面具.前两种含义比较狭隘,后一种含义比较广泛.藏面具包括"羌姆"面具、藏戏面具、悬挂面具、供奉面具等,其中流传最广、最富特色的是"羌姆"面具和藏戏面具.

5.3 当代乐舞民俗面具

除了傩面具和藏面具两大面具系统之外,至今全国各地还流传着成百上千中乐舞民俗面具,它们形制、质地、造型、角色各异,功能亦不尽相同:有的用于丧葬仪式,有的用于成丁礼仪,有的用于迎神赛会,有的用于节庆祭典,有的用于驱鬼逐疫,有的用于镇宅辟邪......形形种种,不一而足.其中大部分只流传于某一民族或某一狭小地域.

事实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经过几千年乃至几万年的发展,至今传统面具的黄金时代已经消逝了.但是,作为一种深深植根于历史、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和文化,中国面具绝不会轻易地消亡.面对现在文明的冲击,它正在进行蜕变和转型,以适应时代的需求,与变化

陕西科技大学

试题纸

中谋求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朴光著.面具--中国国粹艺术读本[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7 [2]孙建君编著.中国民间美术教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3]张紫晨著.中国民俗与民俗学[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4]潘鲁生著.论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0 [5]吕品田著.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 [6]张道一主编.中国民间美术辞典[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第二篇:中国民间美术

中国民间美术

[教材分析]中国民间美术这一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高中美术欣赏,本课由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主要种类介绍三部分构成,罗列了年画、刺绣、风筝、玩具、编织、剪纸等民间美术。本课结合苏州地区的特色,重点介绍年画和刺绣。[教学目的]通过欣赏中国民间美术,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民间美术和民间美术的特点,对我们伟大民族灿烂丰富的民间美术有所了解,增加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培养热爱民间美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 abc1. 讲清并使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民间美术在造型方面的特征以及审美特征,是使学生理解、喜爱民间美术的关键。abc2. 进行继承民间艺术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引导,进行爱国主义教育。abc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准备情况,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1分钟)上课伊始请各组根据课前预习,从老师预先放置的盒子中,集体讨论后选出属于民间美术作品。师:他们的理由是对还是错,让我们看完书本后再评价。请大家看书本75页。1、2、3、段(板书中国民间美术)

(三)讲授新课:请每组讨论一下,推荐一位评委。[上讲台评价](4分钟)。生:①民间美术是相对于专业而言的,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伤口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所以应该是民间美术。[师强调民间美术定义]生:②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祭祀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美的观念。生:③所谓民间美术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生:④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风俗有密切联系,但它不是迷信。师:以上就是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讲了这么多谁能来概括讲一下民间美术大体有哪些种类?生:年画、剪纸、刺绣、风筝、编织、泥塑等。师:同学们知道自己家乡有些什么民间美术吗?生:我是江苏苏州的,我的家乡有刺绣、桃花坞年画、苏扇。

1.年画(12分钟)师:我国历史名城苏州,物产丰富,文化茂盛,手工艺美冠天下,名家备出,曾有过文征明、唐伯虎、仇英等一大批杰出的文人墨客,其文化底蕴、积淀深厚,年画深受其影响,追溯起来千年历史。明代时,出现了木刻年画,清,雍,乾里,山塘街及桃花坞一带作坊达50多家,盛极一时。作品不但远播海内外,还对日本“浮世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太平天国时,山塘街一带毁于战火,年画铺纷纷迁至唐伯虎居桃花坞一带,遂以桃花坞年画命名之,[师边介绍桃花坞年画,边放桃花坞年画从古至今的社址变迁片断],随着国外石印年画向我国的倾销,桃花坞年画深受威胁,历经坎坷,几起几落,解放后,桃花坞年画重获新生,成立了年画社,新社址在苏州观前街宫巷艺石斋内。桃花坞年画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制作方法独树一帜。年画作品多次到日、美、意、卢森堡等地展出,被誉为“东方百艺之花”。[欣赏桃花坞年画的制作过程]师:请看,这是《一团和气》或称《各气吉祥》,[展示作品][生看完后谈自己的感想]师:这是桃花坞年画中影响极深,流传很广的传统代表作画面呈圆型。中央是头戴红

花,扎羊角发髻,活泼天真,憨态可掬有似稚童,又似老妪的笑脸,身穿锦团服饰,颈佩长命富贵银锁,手棒《各气吉祥》卷轴,给人喜气洋洋,富足堂皇的感觉。在构图形象塑造上特意呈圆型,寓意“团圆”“圆满”,表达了人们在新春佳节中盼望家庭和睦,生活幸福,诸事顺道的良好的愿望。桃花坞年画题材内容相当丰富,除了一些吉祥喜庆之作外,还有小说戏剧类、祈福避灾类、风俗时事类,比如这一幅《上海火车站》就是反映当时新事物的一幅风俗画。同学们以为怎么样?[生看完后,通过解释和互相提问等方法上讲台介绍作品]生:除了苏州的桃花坞,还有河南朱仙镇天津的杨柳青年画,素有南桃北柳之称。

2.刺绣(9分钟)师:看过了年画,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各地的刺绣,同学们对于刺绣都有哪些了解呢?生:有四大名绣,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粤绣。生:我是苏州渚,我们那儿大人、小孩都会绣(简介作刺绣情况)师:说起苏绣,它可是有着三千多年悠久的历史了,如果把苏绣比作皇冠,那双面绣可称是皇冠上的明珠。什么是双面绣呢?[播放一段介绍苏绣的片子]大家看,这幅白猫绣品正反一致,绣工精细,针法灵活,形象生动,这小猫哪象是绣出来的,仿佛是真如站着一只小猫,令人赞不绝口。[同学们互相交流感受][生上前示范刺绣的制作]

3.风筝(1分钟)师:放风筝是男女老少都喜欢的集运动、娱乐于一体的活动,同学们放过吗?今天我们来看看北京的风筝,请大家看书本第5段,讨论北京风筝的艺术。[生介绍自己看过的风筝。及放风筝的感受]

4.玩具(2分钟)[生回忆儿时的玩具]师:每个人的童年几乎都是由各种玩具随着成长的,民间玩具充满了人们对儿童深沉的爱和美好的祝愿,我国的民间玩具历史悠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加工制作,使之成为精美的民间艺术品。

5.编织(1分钟)师: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各种竹、藤、草、玉米皮遍地都是,劳动人民充分利用其材质,巧妙编织出造型优美的盘、篮、鞋、席等实用美观的工艺品,在我国南方的竹编,劳动人民利用竹材的皮和簧不同泽,竹、幂的宽和窄,编插技法制成不同的竹制品,造型美观,而耐用的整体形态达到静中有色,粗中有细,硬中有柔的艺术效果。[边介绍边看各地编织品的录像]6.剪纸(2分钟)[放背景音乐《喜洋洋》][老师通过表演剪、贴、看的一系列动作,请同学们猜含义。]生:过年贴窗花。师:剪纸通过在纸上剪刻,就靠一把剪刀,就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生活,你看(边剪边展示),是不是很美。

(四)布置作业(12分钟)同学们亲手尝试手工艺制作。[放背景音乐烘托气氛]

(五)学生作业[有的剪纸,有的刺绣,有的做泥塑]老师巡回辅导

(六)举行作品发表会[布置时放背景音乐《喜洋洋》,烘托热闹气氛]

(七)小结(1分钟)师:通过学习《中国民间美术,同学们有什么感想?[生畅谈感想]

(八)生听音乐,出教室。

第三篇:中国民间美术

你是怎么理解“民间美术所体现的‘本元文化’的特质,可为现代设计全面提供传统文化的营养,特别是民间美术造物思想和审美原则等精神层面上的精髓,可为现代科技形成互补。”

广大人民群众为了满足社会生活、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自发地创造了自身喜爱的视觉形象艺术,即存在于劳动者生活之中的艺术形式———中国民间美术。它历经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始终不失其纯朴和清新的特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民间美术被鲁迅先生称为“生产者的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精华。它像无穷尽的宝藏,浓缩着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给人以极强的审美感染力和文化内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民间美术的造型手段可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借鉴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与社会的需求发生联系,与整个文化背景发生作用。尽管中国的现代设计源于外来文化,但并不是西方现代设计的翻版,它处于民族整体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物质文化层,是一种既有高品位的中国文化内涵、又符合世界设计潮流的崭新式样,是中、西设计文化理念相结合的产物。在当代设计“共生美学观”的今天,我国民间美术所体现出的“本元文化”的特质,可为现代艺术设计全面提供传统文化的营养,如几千年中国文化积淀下来的传统艺术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具有程式化的视觉符号,现代艺术设计也讲究符号的传达作用,在相同的文化语境中使用共同的符号进行设计不仅方便了人的生活,而且还暗示出群体的文化属性。

中国民间美术及它所继承的原始艺术,在造型方法上受图腾崇拜、实用功利和工艺制作的支配和制约,制作者不自觉地以意象或象征的装饰变形手法处理。因此,他们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往往造型大胆夸张,极具装饰性,并蕴涵深意。艺人们可以让鸟的冠、毛和尾羽化为朵朵盛开的鲜花,鱼身上可以生长出孔雀的尾巴,桃子中可以孕育出龙。这样的一些设计理念,对现代的设计艺术依然存在着影响。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对于同一产品,外观造型设计更具艺术性的将首先为人们所青睐,特别是那些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传统艺术特色的产品更能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现代设计艺术可以从中国民间美术中获取创作灵感,而我们的设计师们也应将这二者更好的融合与创新,介入中国传统审美精神,在东方的与西方的、古老的和现代的艺术之间搭起一座实实在在的桥梁。

所以,在当今社会,只有立足于传统民间美术设计的设计艺术风格才能够占据最广大的市场,才能成为具有特色的、最具创新精神的设计艺术风格。

第四篇:中国民间美术

中国民间美术-------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

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剪纸的基本材料是平面纸张,基本单元是线条和块面,基本语言符号是装饰化的点、线、面,加上由于受到材料的限制,剪纸不善于表现多层次复杂的画面内容和光影效果及物象的体积、深度和起伏,因此只有扬长避短,在构图上采用平视构图,通过对表现素材进行大胆取舍,删繁就简,用简练的线条进行概括,使画面重点突出、黑白关系虚实相衬,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用平面的眼光表现世界的物象。民间剪纸用展开式的思维方式,极度的随心所欲。在创作者的剪刀下,剪纸成了没有体积、没有空间、不讲透视、不顾比例,凭着经验和灵性任意取舍的自然挥洒,大胆的创造。发挥了其至真至纯的艺术天性,打破客观世界的束缚,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表现其心中的艺术客体。

民间剪纸的这种构图思维不受生活惯例、题材内容的局限,将若干形象创造性的组织起来,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衬托的作用。这种平面化取物的表现手法,增强了剪纸的主观性、时空性、立体性、全面性,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追求造型的完整。求全的心理是所有这些的根本,在民间剪纸中,被剪的物体前景、后景在一个平面上出现,物象之间互不遮挡,互不重叠,既看到眼前的物象,又能完整地看到后面的物象,从而呈现出较强的装饰风格。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剪纸的创作者把他们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感悟以剪纸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因此,这种艺术表达重在表现神似,而不是表现形似。同时,受剪纸工艺的限制不宜采取完全写实的手法,只能采用突出表现对象轮廓特征的手法,运用变形、夸张,以突出表现对象的特征。因此夸张和变形成为剪纸中最常用的表达语言之一。夸张变形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无论是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殷商青铜器的图形纹样,还是秦汉的石刻艺术,都是以艺术夸张之美来显示其永恒的艺术魅力。剪纸作为原始艺术的直接承载体,在夸张变形方面有着突出的表现。民间剪纸的表现内容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且大多反映劳动人民身边的生活、事物,但它并非只是对其作品所要表现的物象进行简单、直观的模拟,而是超越现实客观表现,通过夸张和变形改变对象的性质、形式等来改变自然原形的惯常标准。

民间剪纸造型的夸张,是对繁杂内容条理化,规范化的过程,不是对自然客观的描摹。因此,剪纸中的形象比原型更突出,更引人注目。这是由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生存环境所决定的,源于充实丰富的人生生活。同时,对生活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删繁就简的处理,也是民间剪纸造型的基础。剔除非本质的东西,突出有特征,有性格的部分,化复杂为单纯进行艺术再创造即是民间剪纸的夸张。夸张是在省略的基础上强调对象的特征,对物象最特殊的部分作扩大、缩小、伸长、加粗、变形等的处理,使形象更具特征性和艺术魅力。民间剪纸的创作过程,是通过夸张的手法经过现实生活的“真”,向艺术的“美”演化、深化的过程,是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心理和对美的追求、体现的过程。处于长期对生活的观察和领悟,再经过长期的实践,创作者深谙剪纸的规律,将平衡、参差、疏密以及不规则的线条自由组合,构成美妙的动律和节奏,增添了情趣,丰富了形象的感染力。

第五篇:中国民间美术

中国民间美术

张云芳

[课 型] 高中美术欣赏 [教材分析] 中国民间美术这一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高中美术欣赏,本课由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主要种类介绍三部分构成,罗列了年画、刺绣、风筝、玩具、编织、剪纸等民间美术。本课结合苏州地区的特色,重点介绍年画和刺绣。[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中国民间美术,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民间美术和民间美术的特点,对我们伟大民族灿烂丰富的民间美术有所了解,增加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培养热爱民间美术的情感。

[教学过程(www.3edu.net)]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准备情况,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1分钟)

上课伊始请各组根据课前预习,从老师预先放置的盒子中,集体讨论后选出属于民间美术作品。

师:他们的理由是对还是错,让我们看完书本后再评价。请大家看书本75页。1、2、3、段(板书中国民间美术)

(三)讲授新课 师:请每组讨论一下,推荐一位评委。[上讲台评价](4分钟)。生:①民间美术是相对于专业而言的,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伤口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所以应该是民间美术。[师强调民间美术定义] 生:②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祭祀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美的观念。

生:③所谓民间美术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

生:④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风俗有密切联系,但它不是孕拧?BR>师:以上就是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讲了这么多谁能来概括讲一下民间美术大体有哪些种类?

生:年画、剪纸、刺绣、风筝、编织、泥塑等。师:同学们知道自己家乡有些什么民间美术吗?

生:我是江苏苏州的,我的家乡有刺绣、桃花坞年画、苏扇。1.年画(12分钟)

师:我国历史名城苏州,物产丰富,文化茂盛,手工艺美冠天下,名家备出,曾有过文征明、唐伯虎、仇英等一大批杰出的文人墨客,其文化底蕴、积淀深厚,年画深受其影响,追溯起来千年历史。明代时,出现了木刻年画,清,雍,乾里,山塘街及桃花坞一带作坊达50多家,盛极一时。作品不但远播海内外,还对日本“浮世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太平天国时,山塘街一带毁于战火,年画铺纷纷迁至唐伯虎居桃花坞一带,遂以桃花坞年画命名之,[师边介绍桃花坞年画,边放桃花坞年画从古至今的社址变迁片断],随着国外石印年画向我国的倾销,桃花坞年画深受威胁,历经坎坷,几起几落,解放后,桃花坞年画重获新生,成立了年画社,新社址在苏州观前街宫巷艺石斋内。桃花坞年画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制作方法独树一帜。年画作品多次到日、美、意、卢森堡等地展出,被誉为“东方百艺之花”。[欣赏桃花坞年画的制作过程] 师:请看,这是《一团和气》或称《各气吉祥》,[展示作品] [生看完后谈自己的感想] 师:这是桃花坞年画中影响极深,流传很广的传统代表作画面呈圆型。中央是头戴红花,扎羊角发髻,活泼天真,憨态可掬有似稚童,又似老妪的笑脸,身穿锦团服饰,颈佩长命富贵银锁,手棒《各气吉祥》卷轴,给人喜气洋洋,富足堂皇的感觉。在构图形象塑造上特意呈圆型,寓意“团圆”“圆满”,表达了人们在新春佳节中盼望家庭和睦,生活幸福,诸事顺道的良好的愿望。

桃花坞年画题材内容相当丰富,除了一些吉祥喜庆之作外,还有小说戏剧类、祈福避灾类、风俗时事类,比如这一幅《上海火车站》就是反映当时新事物的一幅风俗画。同学们以为怎么样? [生看完后,通过解释和互相提问等方法上讲台介绍作品] 生:除了苏州的桃花坞,还有河南朱仙镇天津的杨柳青年画,素有南桃北柳之称。2.刺绣(9分钟)

师:看过了年画,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各地的刺绣,同学们对于刺绣都有哪些了解呢? 生:有四大名绣,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粤绣。

生:我是苏州渚,我们那儿大人、小孩都会绣(简介作刺绣情况)师:说起苏绣,它可是有着三千多年悠久的历史了,如果把苏绣比作皇冠,那双面绣可称是皇冠上的明珠。

什么是双面绣呢?[播放一段介绍苏绣的片子]大家看,这幅白猫绣品正反一致,绣工精细,针法灵活,形象生动,这小猫哪象是绣出来的,仿佛是真如站着一只小猫,令人赞不绝口。[同学们互相交流感受] [生上前示范刺绣的制作] 3.风筝(1分钟)

师:放风筝是男女老少都喜欢的集运动、娱乐于一体的活动,同学们放过吗?今天我们来看看北京的风筝,请大家看书本第5段,讨论北京风筝的艺术。

[生介绍自己看过的风筝。及放风筝的感受] 4.玩具(2分钟)[生回忆儿时的玩具] 师:每个人的童年几乎都是由各种玩具随着成长的,民间玩具充满了人们对儿童深沉的爱和美好的祝愿,我国的民间玩具历史悠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加工制作,使之成为精美的民间艺术品。5.编织(1分钟)

师: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各种竹、藤、草、玉米皮遍地都是,劳动人民充分利用其材质,巧妙编织出造型优美的盘、篮、鞋、席等实用美观的工艺品,在我国南方的竹编,劳动人民利用竹材的皮和簧不同泽,竹、幂的宽和窄,编插技法制成不同的竹制品,造型美观,而耐用的整体形态达到静中有色,粗中有细,硬中有柔的艺术效果。[边介绍边看各地编织品的录像] 6.剪纸(2分钟)[放背景音乐《喜洋洋》] [老师通过表演剪、贴、看的一系列动作,请同学们猜含义。] 生:过年贴窗花。

师:剪纸通过在纸上剪刻,就靠一把剪刀,就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生活,你看(边剪边展示),是不是很美。

(四)布置作业(12分钟)

同学们亲手尝试手工艺制作。[放背景音乐烘托气氛]

(五)学生作业[有的剪纸,有的刺绣,有的做泥塑]老师巡回辅导

(六)举行作品发表会[布置时放背景音乐《喜洋洋》,烘托热闹气氛]

(七)小结(1分钟)

中国写意山水画教案

核心提示:第一节 中国山水画源流

一、教学目的:通过了解中国山水 第一节 中国山水画源流

一、教学目的:通过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使学生对山水画在中国绘 画史中的重要地位有所感悟,体会山水画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情感和崇高的审美理想、艺术追求,以及历朝历代涌现出伟大的画家,创造的难以数计的辉煌灿烂的艺术珍品,积累的无比丰富的创作理论和技法。

二、教学内容: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在东方绘画中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据文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时期,山水画就已经出现在丝织品和壁画上。从北魏壁画和东晋顾恺之的传世摹本《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来看,这时期的山水画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山水画的技法还比较简单粗拙,往往“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正如唐张彦远所说的:“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细饰犀栉,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可见这时期的山水画还很不成熟,是中国山水画形成的孕育期。中国山水画,经东晋顾恺之发端,历南北朝至隋唐,才逐渐摆脱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传为隋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真迹,画中人物只不过是点景而已。它一变六朝墨勾色晕法为勾线填色、重彩青绿法,开青绿山水之先河。它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形成和进步。到了唐代,由于经济的发达,社会的安定,以及宗教绘画的世俗化,中国山水画走向成熟并进入了繁荣昌盛的时期,因而有各种风格竞相出现的局面。总的说来,唐代山水画开创了两大流派:一派是青绿山水,它继承了隋代展子虔的传统表现技法,发展成为工细巧整、金碧辉映的风格,此即后世所称的“北宗山水”,它以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代表。李思训的传世作品有《江帆楼阁图》,画以勾勒廓填为主,山石已略有皴斫。另一派是以吴道子为代表的水墨山水。相传唐明皇李隆基曾令李思训、吴道子各以嘉陵江为题在大同殿内描绘壁画。“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可见吴道子独到的奔放笔法,超妙出群。从另一角度看,画家能集三百里风景于丈许壁画之内,突破时空限制,得心应手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这种能力的具备,本身就是山水画成熟的标志。所以张彦远得出“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的结论。这个“变”,标志着山水画已进入成熟期。继吴而起,王维是在唐代山水画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画家。他是著名的抒情诗人,由于政治上的挫折,他在艺术上寄托了恬淡闲适的思想。他发展了水墨山水画,描绘富于诗意的田园景色,融诗、画为一体,开始了中国绘画的文学化。从传为他作品的《辋川图》、《雪溪图》来看,山石画法已有渲染,尚无明显皴法。唐代另一位山水画家张躁,其作品已失传,他的著名论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却流传至今,总括了古代绘画创作方面的最根本原则,言简意赅地阐明了中国画的主客观关系。他的破墨法和王维的泼墨法,把线扩展到面,以墨代彩,突出了墨色的作用,使表现空间等方法有了进展,行笔也有了新的变化,大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这一流派,后世称为“南宗山水”,吴道子后来以人物画而著称,王维则被奉为南宗画的始祖。五代的代表画家为荆浩,他第一个将勾填、勾染法变成了“

下载浅谈中国民间美术之面具1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中国民间美术之面具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民间美术说课稿

    中国民间美术说课稿一、说教材1.内容、地位和作用中国民间美术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高中美术欣赏,民间美术品类丰富,渊远流长,具有独立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本课由民间美术的......

    中国民间美术说课稿

    中国民间美术说课稿7篇 中国民间美术说课稿1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16课《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

    中国民间美术欣赏

    中国民间美术历史悠久,博大深厚,灿烂多元,这学期的选修课有幸选到了中国民间美术欣赏这门课程。对于我国的民间美术,我一直都是抱着尊重的心态来看待,特别是经历了如此悠长年代还......

    中国民间美术欣赏

    中国民间美术欣赏 [课 型] 高中美术欣赏 [教材分析]这一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高中美术欣赏,本课由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主要种类介绍三部分构成,罗列了......

    《中国民间美术》教案设计

    《中国民间美术欣赏》 授课人:代远方 教学目标: 1 教学目标:了解民间艺术常运用丰富的寓意、夸张的手法来抒发人们心中美好的祝愿。 2、能力目标:学会初步欣赏民间艺术的能力。......

    中国民间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清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 2.学生能对民间美术作品进行赏析。 3. 培养学生喜爱民间美术,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讲清并使学生了解......

    7.中国民间美术

    1.导入新课: 曾经有人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中国的民间美术。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永垂不朽的......

    中国民间美术教案

    中国民间美术 第一章民间美术概论(4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探究,使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概念与分类,把握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从民间美术的历史演进中寻绎传统文化的表象遗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