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央视论坛,人文地理,世界遗产选辑65——莫高窟
中国-莫高窟
英文名称:Mogao Caves 编号:200-004
相关联接:http://
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IV)(V)(VI)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简介:
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
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开凿在南北长1680米的三危山上高l5米到30米的崖面上。
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内容最丰富和使用时间最长的佛教艺术宝库。自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开窟造像,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时期、千余年从未停止。迄今保存有北凉至元代多种类型的洞窟700多个(另一资料:750多个),现存石窟492洞,有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形制,若按历史年代,则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壁画面积达45000平方米(另一资料:5011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另三资料:2100 多身、2700余身、3000多身),唐宋木构窟檐建筑5座。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90年)藏经洞出土公元256年~1002年各种文书、绢画、刺绣等珍贵文物4500件,包括古藏文、梵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等文字,被认为是世界上古代东方文化最伟大的发现。如果把藏经洞发现的四、五万件手写本文献及各种文物,其中有上千件绢画、版画、刺绣和大量书法作品。所有艺术作品一件件阵列起来,便是一座超过二十五公里长的世界大画廊。
前秦符坚建元二年有沙门乐尊者(另一资料:一位德行高超的和尚乐囫)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三危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感悟到这里是佛地,于是萌发开凿之心,便在崖壁上凿建了第一个佛窟。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
中国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印度传统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质不适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画为主。整个洞窟一般前为圆塑,而后逐渐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则以壁画为背景,把塑、画两种艺术融为一体。北朝时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释迦牟尼或弥勒,主像两侧多为二胁侍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塑像背部多与壁画相连。窟内顶部和四壁满绘壁画。顶及上部 多为天宫伎乐。下部为夜叉或装饰花纹。中部壁画除千佛外,主要画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鸽、舍身饲虎、九色鹿舍己人等。
莫高窟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佛经故事如释迦牟尼一生和前生行善牺牲的故事。还有佛、菩萨、天王、力士、小千佛的画像和羽人、飞人、花鸟、动物等。壁画虽经千百年的风沙侵蚀,仍然色彩鲜艳,线条清晰,使人不得不赞叹古代艺术匠师们的精湛艺术和创造精神。绘画题材以佛像、经变、人物等为主,并反映了不同的造窟时代的社会文化特征。更加弥足珍贵的是直观地将历代绘画造型的结构布局、人物造型、线描勾勒、敷彩设色等方面各个时期艺术风格及其传承演变展现在人们面前。莫高窟石窟壁画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中西艺术交融和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形象史料。
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彩塑形式丰富多采,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塑像大的雄伟浑厚,小的精巧玲珑,其造诣之精深,想象之丰富,是十分惊人的。最高34.5米(如巨型石胎泥塑弥勒像),最小仅2厘米右(善业泥木石像),题材之丰富和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17窟唐代河西都憎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我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彩塑作品中特别是魏唐时代的作品,更被人们誉为极品。
隋唐为莫高窟全盛时期,隋代百窟塔样式由北朝的中央式改为中心佛坛,组像同前。唐出现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 造型,重返“丰硕壮实”之貌。窟中壁画主要是大场面的说法图 和简单的经变图。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于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 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画是多种经变图,其规模极为宏伟,表现出天国的壮丽图景。石窟造像五代时已丧失生命力,宋代起步入衰退。
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横贯亚洲大陆、沟通中西文化经济交流的“丝绸之路”。敦煌,地处“丝绸之路”交通枢纽,东来西往的文化都在此交汇,极大地促进了它的繁华。“敦”意为“大”,“煌”意为“盛”。佛教就是通过敦煌从西域传人内地的。莫高窟的开凿始于公元366年。到了隋和唐代前期,莫高窟的开凿进入鼎盛时期。到宋代西北的西夏仍有兴造修聋,但这时由于经济萧条和陆上丝绸之路失去重要作用,莫高窟已经衰落。元代以后就停止了开凿逐渐冷落荒废,鲜为人知。清代康熙年间,莫高窟逐渐被人注意。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6月22日看管石窟的道士王圆禄(王圆篆)【其道士之名称,余秋雨著《文化苦旅》“道士塔”一文为“王圆篆”,另据新手51朋友手机短讯友情提供的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张艳梅著《游访敦煌莫高窟-未湮没的宝藏》一书称此人为“王圆禄”】请来写经书的杨某在往墙缝中插灯草时,发现墙里面是空的,因此发现了一个密室,(现编号17号窟,也叫藏经洞),洞中有4至11世纪(西晋至宋代)的经、史、子、集各类文书和绘画作品等四万余件。文书除汉文写本外,栗特文、佉卢文、回骨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写本约占六分之一。文书内容有佛、道等教的教门杂文的宗教文书,文学作品、契约、账册、公文书函等的世俗文书。敦煌艺术的发现,名闻中外,它对我国古代文献的补遗和校勘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这一发现被称为本世纪世界文化史上最有价值的发现。它轰动了世界。于是英、法、日、俄、美等国的冒险家陆续前来窃取莫高窟的珍宝和文物,造成我国大部分珍贵文物被外国盗宝者掠夺至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43年莫高窟被收归国有,在该地设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开始了对莫高窟的保护和研究;1951年成立了敦煌研究院机构;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莫高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通向中亚、西亚的陆上交通“丝绸之路”。千百年来,碧天黄沙的丝路贯通着中西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而敦煌,地处丝路南北三路的分合点,当年曾是一座繁华的都会,贸易兴盛,寺院遍布。以艺术形象宣传思想的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沿路留下了大量的石窟文化遗产,其中以莫高窟为主体的敦煌石窟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许多佛教艺术品我们今天已无法看到了。敦煌地处气候干燥的西北沙漠,衰落后人迹罕至,所以彩塑、壁画保存完好,使我们可以一睹在别处已很难见到的佛教艺术鼎盛时期的辉煌杰作。这正是敦煌莫高窟在艺术史上占有极其显要地位的原因。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华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莫高窟壁画及彩塑洋洋大观,本选辑只摘选其中极小的一部分(见附图),并简介其内容如下:
三佛说法图 第263窟南壁——北魏壁画
三佛分腿并立着,椎髻,偏袒袈裟,跣足。两侧供养菩萨,宝冠天衣长裙,体态优美。上部两飞天巾带回环缭绕,衬托出轻捷的飞动感。
窟室(局部)第288窟主室——西魏壁画
前部人字披顶,后部平棋顶。中心塔柱四面开龛,塑佛像和菩萨。图为中心塔柱东向圆券龛,化生龛楣上方影塑千佛(残)。窟室南北壁,上画天宫伎乐,中画千佛、说法图,下饰三角垂幔。
飞天 第285窟龛顶——西魏壁画
这两身飞天,头戴菩萨冠,披帛巾,裸上身,下系长裙。臂势手姿具有舞蹈性,轻盈飘扬的巾裙显示着动律。
伏羲女娲 第285窟东披——西魏壁画
二力士弓步相向共举莲枝,上有摩尼珠。上部人面龙身兽爪、著大袖襦披帛巾者:右侧伏羲,胸佩有三足乌的日轮,双手擎规;左侧女娲,胸佩有蟾蜍的月轮,一手提距,一手提墨斗。
降魔变 第428窟北壁——北周壁画
释迦牟尼成道前与天魔波旬斗法。中为释迦牟尼,全跏趺坐。左右为魔军,下部两侧为波旬。左下三魔女以色相诱释迦毁道。右下中间是释迦法力使魔女变为丑女。牛头马面者皆是魔兵,加害释迦。此为早期的经变画,构图单纯。
须达奴本生 第419窟东披——隋代壁画
叶波国太子须达奴乐善好施。外道求其国宝白象,他慷慨施予。国王大怒,将其驱逐出国。须达奴一路上将车马衣服施尽,婆罗门乞去两个孩子售,国王赎回孙子,迎太子回国。故事画分三层,上层从右开始,中层从左向右,下层从右向左。共画五十多个场面。
菩萨、弟子 第57窟南壁——初唐壁画
此为初唐代表作之一。菩萨细眉长目,鼻直唇红,肌肤润泽,情态闲雅。弟子眉清目秀,楚楚动人。
舞乐图 第220窟北壁西侧——初唐壁画
此为《乐师经变》乐舞西侧一段,亦为胡旋舞。乐队15人,演奏箜篌、答腊鼓、兆鼓、羯鼓、毛员鼓等。
菩萨 第217窟北壁——盛唐壁画
这一组菩萨有供养者,有礼佛者,有听法者;有跪、有坐、有站;有正面、有侧面;素面朱唇,婀娜多姿;多坦身饰璎珞批帛。构图富于变化。
舞乐图之一 第154窟北壁——中唐壁画
乐队坐平台上,舞者则于小桥上施展技艺。乐队八人,第一排击羯鼓、长鼓,第二排奏箜篌、琵琶、横笛,后排一人击拍板。
反弹琵琶伎乐 第112窟南壁——中唐壁画
反弹琵琶伎乐置琵琶于脑后,左腿独立,吸右腿,展身向右,且奏且舞。飞动的舞带提示了瞬间完成的动作,前移的重心又预告下一个招式。舞姿优美。
近事女 第17窟北壁——晚唐壁画
近事女即在家受佛教八戒的女子。此图在敦煌藏经洞内,为晚唐的精品。树挂挎袋。近事女执杖托巾,梳双髻,穿圆领缺胯长衫,腰束带。脸型丰腴,装束为晚唐式样。线描流畅,晕染细致,设色层次丰富。
各国各族王子 第98窟东壁——五代壁画
位于维摩诘下方听法各族各国君长,前两组或为当时南方诸国的君长及随从,后为西域各族各国君长。冠型有皮帽、毯帽、山型冠、红毯高帽、绣花锦帽、翻沿帽、搭耳帽等。
彩塑一铺 第432窟中心柱东向龛——西魏彩塑
券形龛,双龙首龛梁,火焰纹身光。主尊善跏坐,外着大袖袍,内着僧抵支,挽结。二菩萨粗头,精神静谧,宝冠,披巾著裙。色彩丰富,格调明快。
迦叶 第427窟中心柱南龛——隋代彩塑
迦叶是佛的弟子,少欲知足,修头陀行。双手合十,恭立佛侧。形容枯槁,青筋暴突,面部棱角分明,目光炯炯,微现笑容。造型老成持重,很有内在活力。
阿难 第427窟中心柱西龛——隋代彩塑
阿难也是佛的弟子,长于记忆,称为“多闻第一”,双手合十,恭侍佛侧。肌肤丰实,衣着简朴。艺术家赋予英俊少年的外相和气质。神情专注,矜持潇洒。
迦叶、菩萨、天王 第322窟正龛北——初唐彩塑
迦叶清瘦体健,通肩袈裟,足登云头履。菩萨身材修长,花冠垂带,霞披系裙。天王戎装,盔铠战裙蔽体,长靴护腿,脚踩地神。
菩萨 第45窟——盛唐彩塑
这尊菩萨上身全裸,饰以璎珞批帛。高髻、蛾眉、红唇,身段婀娜,肌肤柔软,手臂修长,神态端庄温情。她的形象是人间眷恋有情的娇宫娃。(传说这是观世音菩萨的塑身)
迦叶 第45窟——盛唐彩塑
这是盛唐时期的迦叶造型,完全是一幅饱览人世变换的哲人,超然深邃。
彩塑菩萨 第45窟——盛唐彩塑
这身具有女性美的男性菩萨,素面如玉,丰肌秀骨。圆领罗衣,饰以团花卷草等图案,腰带轻束,披帛绕臂,从衣纹可看出丝绸的质感。这是盛唐彩塑的精品。
阿难、菩萨、天王 第159窟南侧——中唐彩塑
此为吐蕃时期彩塑中的精品。阿难是一个虔心侍立的小和尚。菩萨身体S形,面相丰腴而略方,两眼角上翘,服饰彩绘精致细腻。天王盔甲式样大约取材于吐蕃军队。
青5532后记:
该辑图片得到了新手51朋友的大力支持,他将自己在莫高窟的15张精美摄影无私奉上(见附图),在此谨表深深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