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程处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
工程处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
为了切实做好工程处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防范和应急处理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处预防和控制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减轻或消除安全事件的危害和影响,确保我处网络与信息安全,结合我处工作实际,制定本预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预案所称突发性事件分为:
1.攻击类事件:指网络与信息系统因计算机病毒感染、非法入侵等导致业务中断、系统宕机、网络瘫痪等情况。
2.故障类事件:指网络与信息系统因计算机软硬件故障、人为误操作等导致业务中断、系统宕机、网络瘫痪等情况。
3.灾害类事件:指因爆炸、火灾、雷击、地震、台风等外力因素导致网络与信息系统损毁,造成业务中断、系统宕机、网络瘫痪等情况。第二条 本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信息安全事件分类分级指南》(GB/Z 20986—2007),等相关法律法规文件。
第三条 本预案适用于工程处机关,各在邯实体等计算机和网络硬件、软件。
第四条 应急处置工作原则: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各司其职、整体作战、发挥优势、保障安全。
第二章 组织指挥和职责任务
第五条 按照工程处情况,突发事件领导由工程处领导统一安排、组织。
第六条 信息化办公室负责日常信息网络安全事件的具体处理,负责服务器端和网络层面的安全事件处置,并为各部门做好办公用机和个人用机的安全处置提供技术指导。
第三章 处置措施和处置程序
第七条 处置措施
处置的基本措施分灾害发生前与灾害发生后两种情况。
(一)灾害发生前,信息化办公室按照岗位职责的要求,技术人员切实加强日常信息网络安全工作的检查、维护,定时升级系统补丁和杀毒软件,检查防火墙、IDS(入侵检测系统)的运行情况,及时消除隐患;
各部门切实落实部门网站管理工作职责、安全责任制,对于交互式栏目网站的部门要落实关于信息发布审核等负责制度的情况,要设有防范措施和专人管理;
加强信息网络安全常识普及,使教职工掌握信息网络安全常识,并具备一定防范处理突发事件的基本知识。
发现人为重大灾难,在向工程处领导报告的同时,还应向公安机构网络监察部门报告。
(二)灾害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处置程序,判定灾害级别,并立即将灾情向工作小组报告,在处置过程中,应及时报告处置工作进展情况,直至处置工作结束。第八条 处置程序
(一)发现情况
现代信息技术中心要严格执行值班制度,做好校园网信息系统安全的日常巡查及其日志保存工作,以保障最先发现灾害并及时处置此突发性事件。
(二)预案启动
一旦灾害发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进入应急预案的处置程序。
(三)应急处置方法
在灾害发生时,首先应区分灾害发生是否为自然灾害与人为破坏两种情况,根据这两种情况把应急处置方法分为两个流程。
流程一:当发生的灾害为自然灾害时,应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在保障人身安全的前提下,首先保障数据的安全,然后是设备安全。具体方法包括:硬盘的拔出与保存,设备的断电与拆卸、搬迁等。
流程二:当人为或病毒破坏的灾害发生时,具体按以下顺序进行:判断破坏的来源与性质,断开影响安全与稳定的信息网络设备,断开与破坏来源的网络物理连接,跟踪并锁定破坏来源的IP或其它网络用户信息,修复被破坏的信息,恢复信息系统。按照灾害发生的性质分别采用以下方案:
1、病毒传播:针对这种现象,要及时断开传播源,判断病毒的性质、采用的端口,然后关闭相应的端口,在网上公布病毒攻击信息以及防御方法。
2、入侵:对于网络入侵,首先要判断入侵的来源,区分外网与内网。入侵来自外网的,定位入侵的IP地址,及时关闭入侵的端口,限制入侵地IP地址的访问,在无法制止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断开网络连接的方法。入侵来自内网的,查清入侵来源,如IP地址、上网帐号等信息,同时断开对应的交换机端口。然后针对入侵方法建设或更新入侵检测设备。
3、信息被篡改:这种情况,要求一经发现马上断开相应的信息上网链接,并尽快恢复。
4、网络故障:一旦发现,可根据正常工作流程尽快排除。
5、其它没有列出的不确定因素造成的灾害,可根据总的安全原则,结合具体的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不能处理的可以请示相关的专业人员。
(四)情况报告
灾害发生时,一方面按照应急处置方法进行处置,同时需要判定灾害的级别,首先向工程处领导及相关上级领导部门汇报。在重大灾害发生时,可以同时向公安机构网络监察部门汇报。中、小型级别的灾害,可以只向工程处领导及相关上级领导部门汇报,并及时报告处置工作进展情况,直至处置工作结束。情况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灾害的级别,灾害造成的后果,应急处置的过程、结果,灾害结束的时间,以后如何防范类似灾害发生的建议与方案等。
(五)发布预警
灾害发生时,可根据灾害的危害程度适当地发布预警,特别是一些在其它地方已经出现,或在安全相关网站发布了预警而处机关信息网络还没有出现相应的灾害,除了在技术上进行防范以外,还应当向网络信息用户发布预警,直至灾害警报解除。
(六)预案终止
经鉴定,灾害险情或灾情已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后,由信息化办公室宣布险情或灾情应急期结束,并予以公告,同时预案终止。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灾害应急防治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跟踪式的、深层次的和各阶段相互联系的工作,是有组织的科学与社会行为,必须做好应急保障工作。第九条 人员保障
重视人员的建设与保障,确保在灾害发生前的人员值班,灾害处置过程和灾后重建中的人员在岗与战斗力。第十条 技术保障
重视网络信息技术的建设和升级换代,在灾害发生前确保网络信息系统的强劲与安全,灾害处置过程中和灾后重建中的相关技术支撑。
第十一条 训练和演练
加强全处网络信息用户的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增强这些用户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抢险救灾演练,确保发灾后应急救助手段及时到位和有效。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二条 本预案由信息化办公室负责解释。第十三条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
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
为规范全县中小学信息应急处理的程序和内容,提高学校信息化工作小组的应急处理能力,科学应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最大限度地消除信息安全等各类突发事件的危害和影响,保障信息系统的实体安全、运行安全和数据安全,完善门户网应急机制,确保门户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特制定信息安全应急预案。
一、应急预案的指导思想
门户网站应急处理应坚持“积极预防,严格控制,防控并重”的原则。在认真做好日常管理和监控的基础上,充分做好紧急情况下网站运行管理的应急准备,健全防控措施,完善处理机制,加强应急演练,确保在应急情况下做到反应迅速,处置果断,保障到位。
二、组织机构
为保证应急情况下应急机制的迅速启动和指挥顺畅,应设立应急小组。
三、应急响应流程
在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时,小组成员第一时间报告到领导小组组长,同时与相关的产品技术支持单位联系,获得必要的技术支持。
1、预案启动 在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后,应急处理工作组尽最大可能收集事件相关信息,鉴别事件性质,确定事件来源,以确定事件范围和评估事件带来的影响和损害,确认为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后,对事件进行定级和上报。按照应急响应流程,由学校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小组决定启动应急预案,并由组长负责应急处理协调工作。
2、应急处理
① 确认阶段。初步确定应急处理方式,确定是否存在针对该事件的预案,如有,则启动本预案。
② 遏制阶段。及时采取行动遏制事件发展,限制潜在的损失与破坏,同时要采取积极措施,使危害降到最低。
③ 根除阶段。在事件被抑制之后,通过对有关事件或行为的分析结果,找出事件根源,明确相应的补救措施,彻底消除安全隐患。
④ 恢复和跟踪阶段。在确保安全问题解决后,要及时清理系统、恢复数据、程序、服务。恢复工作应避免出现误操作导致数据的丢失。另外,恢复工作中如果涉及到机密数据,需遵照机密系统的恢复要求。
⑤ 问题解决后,还要加强宣传,公布危害性和解决办法,以避免产生社会负面影响。
3、应急支援 当采用一般应急处置措施仍无法控制事态时,要迅速研究采取有利于控制事态的非常措施,并向县教育局、电教中心请求支援。
4、安全事件的处理记录
在事件的上报、接收和处理过程中,事件接收人、处理负责人应及时作好完整的过程记录。事件处理完成后归档。
5、结束响应
系统恢复正常运行后,应急响应小组对事件造成的损失、事件处理流程和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对响应流程、预案提出修改意见,总结事件处理经验和教训,撰写事件处理报告,同时确定是否需要上报该事件及其处理过程,需要上报的应及时准备相关材料,上报相关部门。
四、应急小组的职责:
1、研究布置应急行动有关具体事宜;
2、应急行动期间的组织指挥;
3、负责应急行动的宣传教育和有关解释工作;
4、负责与有关单位进行重大事项的工作协调;
5、负责应急行动其它的有关组织领导工作。
6、负责应急行动技术支持工作;
7、负责应急行动的网站内容编辑工作;
8、研究布置并组织应急行动期间网站监管的有关事项;
9、认真详细地做好监管值班记录;
10、向上级汇报网站监管的情况;
11、完成上级赋予的其它任务。
五、应急行动的基本制度
1、值班制度
应急行动启动后,应急小组成员应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工作开展情况应坚持每日向上级相关部门汇报
2、请示汇报制度
应急程序实施期间,应急小组成员在坚持每日值班汇报的前提下,遇有重大情况和自身不能处理的事项应坚持随时汇报。
3、演练制度
为保证应急行动的能力,应定期组织应急行动演练,日常情况下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行动的综合演练,遇有可预见的应急情况,应在事前组织演练,以提高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
六、应急物资器材保障
应急行动所需的物资器材应给予充分保障,以确保应急预案落到实处,应坚持对应急行动的设备器材进行定期维护保养,保证完好率达到95%以上,所需的物资应坚持定期补充和更换,始终保持有效性。及时检查备用物资的可靠性。
七、网站安全检测服务
1、安排工作人员加强主站的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上级,并采取初步的应急处理措施;
2、通过对操作系统和网络服务安全漏洞的周期检测,实现Web站点主机的安全。
第三篇: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
预防措施与应急处置
(一)网络信息安全事件的预警和处置办法
1、网络信息安全事件分类
网络信息安全事件可分为:(1)特别重大的事件:校园网上出现大面积的串联、煽动和蛊惑信息;主页出现反动、煽动分裂、破坏稳定等反动政治信息及链接的,出现较大的泄、失密事件。(2)重大事件:校园网上出现不良信息、主页出现淫秽信息及链接的。(3)较大事件:校园网用户邮箱出现大量非法宣传邮件;校园网用户未经审批在校园网上私自设立网站并提供非法信息。
2、预防措施
(1)对校园网实施动态监控,做好工作日志,加强防范,监视事件的发展动态,争取主动,控制事件升级。针对校内外校园网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诸如“法轮功”言论传播、破坏稳定的言论等,应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正面宣传争取主动,做到“可散不可聚,可顺不可激,可分不可结”。
(2)启动过滤措施,提高信息安全级别;提高各服务器的安全级别与安全级别设置。(3)追查非法信息的发布源,及早按照学校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控制非法信息传播区域。
(4)根据需要购置网络监控系统,更新网络设备,以提高技术监控能力。
(5)当发现或接到举报,对于大量接受和发送有害信息邮件的邮件账户,进行临时关闭,并将用户情况报指挥组。
3、处置办法
(1)立即定位有害信息,对有害信息立即备份留查,然后删除有害信息并立即报告指挥组和有关单位。
(2)服务器大面积甚至全部出现有害信息时,应立即停止服务器的网路连接或网络服务,进行隔离,做好善后处理工作,待问题解决后恢复网络服务。
(3)特殊情况下,进行单机或区域隔离。
(二)校园网运行安全事件预警和处置办法
1、网络运行安全事件分类
网络运行安全事件分类可分为:(1)由于病毒攻击、非法入侵等原因,校园网部分楼宇或整个校园网出现网络瘫痪。(2)由于病毒攻击、非法入侵等原因,FPT及部分网站服务器不能响应用户请求。(3)由于病毒攻击、非法入侵等原因,校园网络中心全部DNS、主WEB服务器不能正常工作。(4)由于病毒攻击、非法入侵、人为破坏或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校园网出口中断。
2、预防措施
(1)网络管理员对校园内外所属网络硬件软件设备及接入网络的计算机设备定期进行全面检查,封堵、更新有安全隐患的设备及网络环境。
(2)加强对校园网内计算机设备的管理,加强对重要网络设备的软件防护以及硬件防护,确保正常的运行软件硬件环境。
(3)节假日、举行重大活动和发生重大事件时,安排专人对网络的运行进行监控并及时删除各类有害信息。
(4)切实做好计算机网络设备的防雷、防盗和防信号非法接入。若有以上情况发生,在向相关领导及时报告的同时,还应向公安网监部门报告。
3、处置办法
(1)针对校园网内发生的网络运行安全事件,及时公布检查办法、补丁下载,做好重要信息备份。同时做好技术防范,避免损失。
(2)对于病毒传播,病毒性恶意攻击,在校园网上公布病毒攻击的情况、病毒特征以及相应的处理办法和工具。同时要求相关用户进行病毒清除工作,对于置之不理的用户或部门,将关闭其网络连接,孤立病毒攻击,将危害减少到最小。
(3)启动过滤措施,提高校园网安全级别。更改防火墙的安全设置,提高各服务器的安全级别设置,增强安全过滤级别。
(4)对于来自校园网络外的攻击,首先确定攻击源地址,在出口防火墙上过滤该攻击源,并请求网络运行商进行技术支援,联合监控和过滤该攻击。
(5)对来自校内的攻击,确定攻击源,进行个体隔离,如果不能进行个体隔离,将实行区域隔离,直至大面积关闭相关网络。
(6)对于大量接收和发送垃圾邮件、病毒邮件的邮件账户,进行临时关闭,防止导致邮件服务器负荷过重而瘫痪。通知用户进行个人计算机的病毒清除工作,待系统恢复正常后,再申请开通。
(7)根据对校园网运行安全的影响,关闭部分服务器和网络设备,甚至临时关闭全网进行短暂的休眠疗法;然后逐个子网试验性开通,查出导致全网瘫痪的病毒或攻击源。(8)在服务器系统崩溃时,起用备用服务器。在病毒攻击或其他原因造成网络管理设备处理能力不足或网络设备损坏时,用备用网络设备替换损坏设备。(9)校园网络的接入部门和个人,必须服从应急工作组的安排,积极配合工作,排查病毒和恶意攻击,配合追查恶意攻击者。
六、善后处理
对突发的信息网络安全事件应做到:
(1)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在发现后及时向上一级领导或相关部门报告。(2)保护现场,立即与网络隔离,防止影响扩大。(3)及时取证,分析、查找原因。
(4)消除有害信息,防止进一步传播,将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
(5)在处置有害信息的过程中,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保留、贮存、散布、传播所发现的有害信息。
(6)追究相关责任。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口头警告、书面警告、停止使用网络,情节严重和后果影响较大者,提交学校及国家司法机关处理,追究部门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行政或法律责任。
七、信息报告
除第一时间向学院领导汇报,还需立即通知网络运行商并通知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省市公安部门。
第四篇: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
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
为了切实做好财政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应急处理工作,提高财政系统预防和控制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减轻或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和影响,确保财政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
本预案适用于本预案定义的1级、2级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和可能导致1级、2级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处置工作。
本预案所指网络与信息系统的重要性是根据系统遭到破坏后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危害程度来确定的。
(一)分类分级。
本预案所指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是指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突然遭受不可预知外力的破坏、毁损、故障,发生对国家、社会、公众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1、事件分类。
根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特征,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可划分为网络安全突发事件和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网络安全突发事件是指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人为破坏引起的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损坏;信息安全突发事件是指利用信息网络进行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反动宣传、煽动和渗透等破坏活动。
自然灾害是指地震、台风、雷电、火灾、洪水等。
事故灾难是指电力中断、网络损坏或者是软件、硬件设备故障等。
人为破坏是指人为破坏网络线路、通信设施、黑客攻击、病毒攻击、恐怖袭击等事件。
2、事件分级。
根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将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级:1级(特别重大)、2级(重大)、3级(较大)、4级(一般)。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1级(特别重大):网络与信息系统发生全局性大规模瘫痪,事态发展超出自己的控制能力,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的突发公共事件。
2级(重大):网络与信息系统造成全局性瘫痪,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造成严重损害需要跨部门协同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3级(较大):某一部分的网络与信息系统瘫痪,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造成一定损害,但不需要跨部门、跨地区协同处置的突发公共事件。
4级(一般):网络与信息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益有一定影响,但不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的突发公共事件。
(二)工作原则。
1、积极预防,综合防范。立足安全防护,加强预警,抓好预防、监控、应急处理、应急保障和打击犯罪等环节,在法律、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共同构筑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2、明确责任,分级负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安全责任制,协调管理机制和联动工作机制。
3、以人为本,快速反应。把保障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及时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公民财产遭受损失。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要按照快速反应机制,及时获取充分而准确的信息,跟踪研判,果断决策,迅速处置,最大程度地减少危害和影响。
4、依靠科学,平战结合。加强技术储备,规范应急处置措施与操作流程,实现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科学化、程序化与规范化。树立常备不懈的观念,有条件则定期进行预案演练,确保应急预案切实可行。
二、预防预警
(一)信息监测与报告。
1、进一步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测、预警制度。要落实责任制,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加强对各类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和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有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持续监测。当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时,按规定及时向局信息中心负责人、局分管领导报告,同时与相关的产品技术支持单位联系,获得必要的技术支持。初次报告最迟不得超过半小时,重大和特别重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实行态势进程报告和日报告制度。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来源、影响范围、事件性质、事件发展趋势和采取的措施等。
2、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报告制度。
发现下列情况时应及时向局信息中心负责人、局分管领导报告,必要时向县信息中心及县公安局报告:
(1)利用网络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情况;
(2)网络或信息系统通信和资源使用异常,网络和信息系统瘫痪,应用服务中断或数据篡改,丢失等情况;
(3)网络恐怖活动的嫌疑情况和预警信息;
(4)其他影响网络与信息安全的信息。
(二)预警处理与发布。
1、对于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并在 1小时内进行风险评估,判定事件等级。必要时应启动相应的预案,同时向局信息中心及分管领导通报情况。
2、局信息中心接到报警信息后应及时组织有关专家对信息进行技术分析和研判,根据问题的性质、危害程度,提出安全警报级别,并及时向局分管领导报告。
3、分管领导接到报告后,对发生和可能发生1级或2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时,应迅速召开应急会议,研究确定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等级,决定启动本预案,同时确定指挥人员。并向相关部门进行通报。
4、对需要向县公安局通报的要及时通报,并争取支援。
三、应急响应
(一)先期处置。
1、当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时,值班人员应做好先期应急处置工作,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同时向局信息中心报告。
2、局信息中心在接到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信息后,应加强与有关方面的联系,掌握最新发展动态。对3级或4级的突发事件,自行负责应急处置工作,有关情况报局分管领导。局分管领导在接到发生2级或1级和有可能演变为2级或1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时,要组织局信息中心对处置工作提出建议方案,并做好启动本预案的各项准备工作。还要根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发展态势,视情况决定赶赴现场指导,组织派遣应急支援力量。
(二)应急指挥。
1、本预案启动后,局信息中心要抓紧收集相关信息,掌握现场处置工作状态,分析事件发展态势,研究提出处置方案,统一指挥网络与信息应急处置工作。
2、需要成立现场指挥部的,应立即在现场开设指挥部,现场指挥部要根据事件性质迅速组建各类应急工作组,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三)应急支援。
本预案启动后,立即成立由局分管领导带队的应急响应先遣小组,督促、指导和协调处置工作。局信息中心根据事态的发展和处置工作需要,及时增派专家小组,调动必需的物资、设备,支援应急工作。参加现场处置工作的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在现场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协助开展处置行动。
(四)信息处理。
1、各科室、单位应对事件进行动态监测、评估,及时将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损失情况及处置工作等情况,及时报局信息中心,不得隐瞒、缓报、谎报。
2、局信息中心要明确信息采集、编辑、分析、审核、签发的责任人,做好信息分析、报告和发布工作。要及时编发事件动态信息供领导参阅。要组织专家和有关人员研究判断各类信息,提出对策措施,完善应急处置计划方案。
(五)信息发布。
1、当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应及时做好信息发布工作,通过相关单位发布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及应急处置的相关信息,引导舆论和公众行为,增强公众的信心。
2、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关于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及时采取措施,对媒体关于事件以及处置工作的不正确信息,进行澄清、纠正影响,接受群众咨询,释疑解惑,稳定人心。
(六)扩大应急。
经应急处置后,事态难以控制或有扩大发展趋势时,应实施扩大应急行动。要迅速召开应急会议或由局分管领导根据事态情况,研究采取有利于控制事态的非常措施,并向县公安局请求支援。
(七)应急结束。
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经应急处置后,得到有效控制,事态下降到一定程度或基本得到解决,将各监测统计数据上报局信息中心,由局信息中心向分管领导提出应急结束的建议,经批准后实施。
四、后期处置
(一)善后处理。
在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要迅速采取措施,抓紧组织抢修受损的基础设施,减少损失,尽快恢复正常工作。统计各种数据,查明原因,对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以及恢复重建能力进行分析评估,认真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并迅速组织实施。有关部门要提供必要的人员和技术、物资和装备以及资金等支持,并将善后处置的有关情况报局信息中心。
(二)调查评估。
在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各相关部门应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和专家组成事件调查组,对事件发生及其处置过程进行全面的调查,查清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财产损失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写出调查评估报告,报局信息中心,并根据问责制的有关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员做出处理。特别重大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调查评估报告,经局信息中心审核后,报局分管领导,必要时采取合理的形式向社会公众通报。
五、保障措施
(一)应急装备保障。
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在建设系统时应事先预留一定的应急设备,建立信息网络硬件、软件、应急救援设备等应急物资库。在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由局信息中心负责统一调用。
(二)数据保障。
重要信息系统均应建立异地容灾备份系统和相关工作机制,保证重要数据在受到破坏后,可紧急恢复。各容灾备份系统应具有一定兼容性,在特殊情况下各系统间可互为备份。
(三)应急队伍保障。
按照一专多能的要求建立网络信息安全应急保障队伍。由局信息中心选择若干经国家有关部门资质认可的、管理规范、服务能力较强的部门作为局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应急支援单位,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六、监督管理
(一)宣传教育。
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及有效的形式,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和处置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开展预防、预警、自救、互救和减灾等知识的宣讲活动,普及应急救援的基本知识,提高公众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要加强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防范意识及技能,指定专人负责安全技术工作。并将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流程等列为培训内容,增强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能力。
(二)演练。
建立应急预案定期演练制度。通过演练,发现应急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第五篇: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
水 电 站
网络信息与安全应急预案
二零一七年十一月
水电站
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为提高我站处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形成科学、有效、反应迅速的应急工作机制,确保重要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实体安全、运行安全和数据安全,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信息资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公安部《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制定本预案。
(三)分类分级
本预案所称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是指我站信息系统突然遭受不可预知外力的破坏、毁损、故障,发生对国家、社会、公众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1.事件分类
根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性质、机理和发生过程,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自然灾害。指地震、台风、雷电、火灾、洪水等引起的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损坏。
(2)事故灾难。指电力中断、网络损坏或是软件、硬件设备故障等引起的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损坏。
(3)人为破坏。指人为破坏网络线路、通信设施,黑客攻击、病毒攻击、恐怖袭击等引起的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损坏。2.事件分级
根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1)I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发生全站大规模瘫痪,事态发展超出我站的控制能力,需要由县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协调小组跨部门协调解决,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造成特别严重损害的信息安全突发事件。
(2)Ⅲ级(较大)。某一部分的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瘫痪,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造成一定损害,但在我站控制之内的信息安全突发事件。
(3)Ⅳ级(一般)。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使用效率上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益有一定影响,但不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秩序、经济建设和公共利益的信息安全突发事件。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是水电站网络与信息安全的专项预案,适用于本站发生或可能导致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五)工作原则
1.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立足安全防护,加强预警,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的重要信息系统,从预防、监控、应急处理、应急保障和打击犯罪等环节,在法律、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共同构筑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2.提高素质,快速反应。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作用,在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发生时,按照快速反应机制,及时获取充分而准确的信息,跟踪研判,果断决策,迅速处置,最大程度地减少危害和影响。
3.以人为本,减少损害。把保障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及时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公共财产、信息资产遭受损失。
4.加强管理,分级负责。按照“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安全责任制及联动工作机制。根据部门职能,各司其职,加强部门间协调与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履行应急处置工作的管理职责。
5.定期演练,常备不懈。加强技术储备,规范应急处置措施与操作流程,定期进行预案演练,确保应急预案切实有效,实现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科学化、程序化与规范化。
二、组织指挥机构与职责
(一)组织体系
成立水电站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小组,组长由站长罗贤章担任。成员包括:事故应急各小组成员等。
(二)工作职责
1.研究制订我站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的规划、计划和政策,协调推进我站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机制和工作体系建设。
2.发生I级、Ⅱ级、Ⅲ级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后,决定启动本预案,组织应急处置工作。如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属于I级、Ⅱ级的,向县有关部门通报并协调县有关部门配合处理。
3.研究提出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机制建设规划,检查、指导和督促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机制建设。指导督促重要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完善,检查落实预案执行情况。
4.指导应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科学研究、预案演习、宣传培训,督促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5.及时收集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分析重要信息并提出处置建议。对可能演变为I级、Ⅱ级、Ⅲ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及时向上级领导提出启动本预案的建议。
6.负责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支持,参与重要信息的研判、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调查和总结评估工作,进行应急处置工作。
三、监测、预警和先期处置
(一)信息监测与报告
1.要进一步完善各重要信息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监测、预测、预警制度。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加强对各类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和可能引发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有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持续监测。当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时,在按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的同时,按紧急信息报送的规定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初次报告最迟不得超过4小时,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实行态势进程报告和日报告制 度。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来源、影响范围、事件性质、事件发展趋势和采取的措施等。
2.重要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应确立2个以上的即时联系方式,避免因信息网络突发事件发生后,必要的信息通报与指挥协调通信渠道中断。
3.信息安全定期汇报。每周应向上级领导报告我站网络与信息安全自查工作进展情况:
(1)恶意人士利用我站网络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情况。
(2)网络或信息系统通信和资源使用异常,网络和信息系统瘫痪、应用服务中断或数据篡改、丢失等情况。(3)网络恐怖活动的嫌疑情况和预警信息。(4)网络安全状况、安全形势分析预测等信息。(5)其他影响网络与信息安全的信息。
(二)预警处理与预警发布
1.对于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系统管理员应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并在2小时内进行风险评估,判定事件等级并发布预警。必要时应启动相应的预案,同时向信息安全领导小组汇报。
2.领导小组接到汇报后应立即组织现场救援,查明事件状态及原因,技术人员应及时对信息进行技术分析、研判,根据问题的性质、危害程度,提出安全警报级别。
(三)先期处置
1.当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时,及时请技术人员做好先期应急处置工作并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必要时采用断网、关闭服务器等方式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同时向上级信息安全领导小组通报。
2.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在接到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信息后,应加强与有关方面的联系,掌握最新发展态势。对有可能演变为Ⅲ级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技术人员处置工作提出建议方案,并作好启动本预案的各项准备工作。信息安全领导小组根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发展态势,视情况决定现场指导、组织设备厂商或者系统开发商应急支援力量,做好应急处置工作。对有可能演变为Ⅱ级或I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要根据县有关部门的要求,上报县政府有关部门,赶赴现场指挥、组织应急支援力量,积极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四、应急处置
(一)应急指挥
1.本预案启动后,领导小组要迅速建立与现场通讯联系。抓紧收集相关信息,掌握现场处置工作状态,分析事件发展趋势,研究提出处置方案,调集和配置应急处置所需要的人、财、物等资源,统一指挥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
2.需要成立现场指挥部的场站立即在现场开设指挥部,并提供现场指挥运作的相关保障。现场指挥部要根据事件性质迅速组建各类应急工作组,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二)应急支援
本预案启动后,领导小组可根据事态的发展和处置工作需要,及时向市县政府相关单位申请增派专家小组和应急支援单位,调动必需的物资、设备,支援应急工作。参加现场处置工作的有关人员要在现场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协助开展处置行动。
(三)信息处理
现场信息收集、分析和上报。技术人员应对事件进行动态监测、评估,及时将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损失情况及处置工作等情况及时报领导小组,不得隐瞒、缓报、谎报。符合紧急信息报送规定的,属于I级、Ⅱ级信息安全事件的,同时报县委、县政府相关网络与信息安全部门。
(四)扩大应急
经应急处置后,事态难以控制或有扩大发展趋势时,应实施扩大应急行动。要迅速召开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根据事态情况,研究采取有利于控制事态的非常措施,并向县政府有关部门请求支援。
(五)应急结束
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经应急处置后,得到有效控制,将各监测统计数据报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提出应急结束的建议,经领导批准后实施。
五、后期处置
(一)善后处置
在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要迅速采取措施,抓紧组织抢修受损的基础设施,减少损失,尽快恢复正常工作,统计各种数据,查明原因,对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以及恢复重建能力进行分析评估,认真制定恢复重建计划,迅速组织实施。
(二)调查和评估
在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应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和专家组成事件调查组,对事件发生及其处置过程进行全面的调查,查清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财产损失状况和总结经验教训,写出调查评估报告。
六、应急保障
(一)通信与信息保障
领导小组各成员应保证电话24小时开机,以确保发生信息安全事故时能及时联系到位。
(二)应急装备保障
各重要信息系统在建设系统时应事先预留出一定的应急设备,做好信息网络硬件、软件、应急救援设备等应急物资储备工作。在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发生时,由领导小组负责统一调用。
(三)数据保障
重要信息系统应建立容灾备份系统和相关工作机制,保证重要数据在受到破坏后,可紧急恢复。
(四)应急队伍保障
按照一专多能的要求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保障队伍。选择若干经国家有关部门资质认可的,具有管理规范、服务能力较强的企业作为我站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社会应急支援单位,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必要时能够有效调动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的保障力量,进行技术支援。
(五)交通运输保障
应确定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交通工具,确保应急期间人员、物资、信息传递的需要,并根据应急处置工作需要,由领导小组统一调配。
(六)经费保障
网络与信息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资金,应列入工作经费预算,切实予以保障。
七、监督管理
(一)宣传教育和培训
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有关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开展预防、预警、自救、互救和减灾等知识的宣讲活动,普及应急救援的基本知识,提高我站信息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将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流程等列入各股室及各司法所主要负责人的培训内容,增强应急处置工作中的组织能力。加强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技术准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防范意识及技能。
(二)预案演练
建立应急预案定期演练制度。通过演练,发现应急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责任与奖惩
要认真贯彻落实预案的各项要求与任务,建立分级布置、监督检查和奖惩机制。领导小组按预案的规定不定期进行检查,对未有效落实预案各项规定进行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对落实到位给予相应的奖励。
八、附则
(一)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水电站制订,报上级领导批准后实施。结合信息网络快速发展的特点和我站实际状况,及时修订本预案。
(二)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网络与信息安全办公室负责解释。
(三)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