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何时才能摆脱“死亡呼吸”-《读药》之洛杉矶雾霾启示录读后感
我们何时才能摆脱“死亡呼吸”
—《读药》之洛杉矶雾霾启示录读后感
李保川
驱除雾霾,我们准备好了吗?这是《读药》中“洛杉矶雾霾启示录”专题中的开篇语,这也是此刻我想发出的心声。旧年末新年初,今年元旦我们宴席的主菜不是大鱼大肉、海鲜鲍鱼而变成了“雾霾”。紧接着各种应急响应措施接踵而至,学校放假、车辆限行、停止一切建筑、拆迁施工工作等等。站在窗前看雾霾成为了我们唯一一个庆祝元旦的节目。健康呼吸本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权利,而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之下我不禁要问“我们何时才能远离雾霾、告别“死亡呼吸”?
1943-2008年洛杉矶抗霾史中,两位美国的新闻记者奇普.雅各布和威廉.凯莉在《洛杉矶雾霾启示录》里记录了政治人物、科学家、普通民众乃至名媛、医生和好莱坞明星们,在这60年中面对洛杉矶雾霾的芸芸众生相,用丰富的细节和详实的资料,还原了洛杉矶居民对抗雾霾的历史全貌。我们重温洛杉矶长达65年的烟雾污染治理史,这对治理当今席卷整个中国的雾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空气污染其实是经济和文化的产物,我们对它的治理与其说是不能,不如说是不愿作出贡献——我们已学会了与它共存。所以若政府、企业、个人不改变自身的行为,依旧拜倒在经济持续增长的祭坛下,迷信发展的科技和金钱的权力能购买到解决环境危机的方案,那么所谓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将会成为谎言,我们只能年复一年地在雾霾中继续“死亡呼吸”。人们的生活常用词数据库里,突然挤进来一个曾经生僻拗口的专业词汇——雾霾。而不久以后,它就成为了整个国家的年度流行关键词,流行了无数年直至今天,也许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还将继续把持这项“殊荣”。“同呼吸,共命运”,在中国,这已不仅是梦想感召下抽象的奋斗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日常局面。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卒,只要暴露在空气里,谁都逃不掉。雾霾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严重的时候,工厂停工,学校停课,人们尽量减少外出,只有医院在爆满,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数量大增,到处都是关于雾霾会导致可怕疾病甚至死亡的真真假假的传言。
治理雾霾损害到了各行各业的利益,石油化工企业、汽车制造企业、火力发电企业以及建筑拆迁企业等等很多的企业,而各方力量相互掣肘,让雾霾的治理举步维艰。在工业飞速发展、城市大规模扩充、机动车急剧增长、大气污染物排放与日俱增的大背景下,中国这座“大城市”陷入了“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恶性循环中。
尽管作者在《洛杉矶雾霾启示录》中重点强调“如果回过头去看,会发现,真正推动这项治理雾霾事业的,是普通民众”,但当我合上书本,我更倾向于认为,治理雾霾和其他一切环境污染,需要科学家、政府和民众的联手努力。科学家必须抵御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诱惑和干扰,独立地进行科学研究,探索出产生污染的真正原因,发明新技术、发展新能源;政府必须有宏观长远的目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必须用强有力的手段来保证环保法案得以实施,还要推动环保知识的普及,倡导新的生活方式;民众必须从内心深处意识到,治理污染,并不只是科学家和政府的事,而是所有普通人的共同事业,适当牺牲一些高耗能的生活方式,是现阶段大家都必须付出的代价。
洛杉矶在60年的努力和抗争后,已经重现蓝天白云、清新空气。而我们,在雾霾中若隐若现的路有该何去何从?从洛杉矶这六十多年的烟雾治理史中可以看到:政府花了近30年才在立法方面取得决定性进展,又花了近30年才在汽车排放、汽油标准方面大幅减少了汽车尾气污染。再看看当前我国的雾霾治理进程,我们禁不住要问:中国要想彻底治理雾霾,到底需要多久?有西方国家的空气污染的前车之鉴,有他们积累几十年的治理环境的经验,我们是否有可能把这60年减少为30年、20年,甚至10年?
雾霾成了网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已成为民生改善的当务之急,李克强总理曾说过:要打一场治理雾霾的攻坚战、持久战。是的,面对雾霾我们不得不“亮剑”。雾霾就如悬浮于头顶上的一把利剑,放之任之,他终会穿透头颅一击致命。我也是一名环保工作者,每每看着发着恶臭浑浊的污水流进厂区,流出的却是清澈见底的清水,内心总会轻轻松一口气。污水变清水,这是生活在地球每个人的心愿,雾霾变清新这更是我们每个人的心愿。在这场人人深陷其中的防治雾霾战斗中,如果每个人都将从自身做起,每个企业也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努力为节能减排做出应有的贡献,那么,雾霾将会不攻而破。
全民行动,治理雾霾指日可待。
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