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灿烂中华文明湖北省博物馆馆藏金玉器欣赏
灿烂中华文明—湖北省博物馆馆藏金玉器欣赏
湖北省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是全国八家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
一、国家一级博物馆、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湖北省规模最大、藏品最为丰富、科研实力最强的国家级综合性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坐落于武汉东湖风景区,总占地面积达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现有馆藏文物26万余件(套),以青铜器、漆木器、简牍最有特色,其中国家一级文物945件(套)、国宝级文物16件(套)。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为该馆四大镇馆之宝。
玉器
东周四节龙凤纹玉佩 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长9.5厘米,宽7.2厘米,厚0.4厘米。这件玉佩采用分雕工艺,将一整块玉料雕琢成相连的四节,使之可以自由卷折。玉佩上刻有龙凤一体的纹饰,带有浓厚的神话宗教色彩,也是对生命互为因果的和谐体现。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东周云纹玉璧
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直径8.4厘米,孔径4厘米,厚0.6厘米。壁是祭天的礼器,也是身份的象征和权力等级的标志。这件云纹玉璧呈青白色,双面雕刻三圈双头式云纹,中间一圈逗号式的谷纹,为战国时期玉璧常见纹饰。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东周兽面纹玉琮
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高5厘米,宽6厘米。琮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祭祀时可作为沟通天地的法器。这件玉琮外方内圆,上下贯通,直观地展现了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它出土于曾侯乙的腰腹部,器表浅雕兽面纹,庄严而不失优雅。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东周玉半琮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边长6.9厘米,高4.8厘米,厚0.8厘米。这件玉半琮器表抛光精良,透雕的动物形状精巧可爱。此类器型在中国考古发掘中是第一次发现,可能是葬玉的一种,出土于曾侯乙墓内棺,放置在曾侯乙的背部。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东周透雕龙纹玉璜
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长16厘米,宽4.7厘米。玉璜状若彩虹,是古人用来祭祀北方神明的礼器。这件玉璜出土于曾侯乙内棺,器身透雕成对称的龙蛇图案,全器布局严谨,线条流畅,造型美观。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东周鸟首形玉佩
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长9.3厘米,宽2.9厘米,厚0.4厘米。这件鸟首形玉佩呈长方形,一端雕刻成鸟的头部轮廓,另一侧透雕出羽毛的纹样。鸟首两面各有一只凸起的圆眼,身体遍饰云纹,象征这只神鸟在云朵中穿梭飞翔。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东周玉剑
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长33.6厘米,宽5.1厘米,厚0.5厘米。这件玉剑出土于曾侯乙的腰间,玉色青白,体型扁平,分为剑首、茎、格、璏、鞘、珌5节,各节交接处以金属相连。剑首与剑格有透雕和阴刻的纹饰,其余构件均光滑无饰,呈现天然的美玉本色。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东周玉琀
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最大者2.1×0.2×1厘米。玉琀是放在逝者口中的玉器,古人认为坚固温润的玉石可令尸身不腐。曾侯乙口中含有牛、羊、猪、狗、鸭、鱼等共21件玉琀。这些小动物只有黄豆大小,却刻画入微、简练逼真,堪称微雕技术的鼻祖。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东周金缕玉璜
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长11.8厘米,宽2.7厘米,厚0.25厘米。这件玉璜用3道金丝穿缀2件青白色玉璜,是目前所见先秦时期唯一1件金玉合一的器物,所用之玉为新疆和田软玉,质地优良。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东周云纹玉梳
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长9.6厘米,通宽6.5厘米。这把玉梳放置在曾侯乙的头部下方,梳背双面阴刻云纹,上端中间有一个小孔,可能是丝线系绑之处。梳子是日常生活用具,以玉梳陪葬,反映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观念。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明青白玉素面圭
此展品为明代文物。长25.6厘米,宽6.2厘米,重378.5克。圭是帝王和贵族在朝聘、祭祀、丧葬时使用的重要礼器,它的体积和纹饰象征着持有者的身份与权力。梁庄王墓共出土3件素面玉圭,均为青白玉,其中1件由梁庄王随身握持。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明青白玉谷纹圭
此展品为明代文物。长15.8厘米,宽4.8厘米,重169.4克。玉圭是天子册封诸侯时最重要的赏赐之物。这件谷纹玉圭属于梁庄王妃魏氏,既是亲王纳妃的定亲礼物,也是王妃参与重要活动必备的礼器。玉圭双面阳刻谷纹,以谷物的丰饶,象征繁衍不息、子孙兴旺。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明白玉鹘捕鹅带
此展品为明代文物。重365.2克。鹘是一种猎鹰,会在春天狩猎捕鹅,以此为题的玉饰被称为“春水玉”。这件白玉鹘捕鹅带是迄今为止发现唯一一条完整的鹘捕鹅玉带。它本是金代或元代作品,历经改制和转赐,辗转为梁王所有。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明青白玉镂空云龙纹带
此展品为明代文物。总重700.4克。这件18节纯玉带比以往所见金镶玉带品级更高,带制更完整。玉带采用新疆和田玉精雕而成,各带銙的正面都镂空或浮雕三爪龙纹,以及缠枝灵芝状云纹。使用时,镶嵌在镀金铜座上,以铜插销和铁丝穿缀。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明金镶宝石白玉镂空龙穿牡丹纹帽顶
此展品为明代文物。高6.3厘米,重80.1克。这件帽顶系元代皇室之物,历经改制和转赐,辗转为梁王所有。座顶镶嵌1件多层镂空的玉饰,一条玉龙从牡丹花中平身而出,神采熠熠。玉色柔和,与宝石相互映衬,富贵奢华。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明玉叶组佩
此展品为明代文物。复原后长59厘米,总重328.3克。这是一组王妃使用的玉佩,用黄丝线穿缀着玉树叶等物,金枝玉叶造型逼真,串饰则寄托瓜熟蒂落、百年好合等美好寓意。工匠还利用玛瑙多彩的本色作“俏色”处理,逼真地表现出石榴的成熟和鸳鸯的斑斓。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明金累丝镶宝石青玉镂空双鸾鸟牡丹簪
此展品为明代文物。长10.6厘米,重42.8克。这件单脚发簪是发髻正中间的装饰,俗称“分心”。簪头镶嵌各色宝石和一块青玉,青玉镂空雕刻成缠枝牡丹花,两侧各有一只鸾鸟,左侧鸾鸟展翅飞翔,右侧鸾鸟回首遥望,寓意情深意切。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明绿松石执荷童子佩
此展品为明代文物。高5.2厘米,重43克。玉雕持荷童子反映了宋代七夕节的民间习俗,明代承袭了此种遗风。这件童子由绿松石圆雕而成,头部到足部贯穿1孔,称为“天地穿”。童子双手持2张荷叶搭在背上,神情欣喜,活泼可爱。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明青玉圆雕羊首觿
此展品为明代文物。长11.5厘米,重28.5克。觽是一种剔器,可以用来解开绳结,也可用于佩饰。这件玉觽以简练手法双面雕出羊的头部和一对弯角,羊身为锥形,便于解开绳结。嘴部有孔,用于穿缀。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金器东周素面金杯
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高10.65厘米,重789.92克。这件金杯出土于曾侯乙外棺的底部。全器素面抛光,杯口两侧各有一个环形耳,比例协调。它不仅展示了战国早期的曾国工匠们高超的技艺,也体现了古人化繁就简的审美意趣。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东周金镇
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大重327.65克;小重157.35克。这2件纹饰精美的金镇分别置于外棺底部南北方向,相距约3公尺,其间一南一北放置金盏、金杯。4件金器之间错开排列着4件铜镇。这种葬仪有何寓意,至今还没有确切的解释。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明金锭
此展品为明代文物。左长13厘米,宽9.8厘米,厚1厘米,重1937克;右长14厘米,宽10厘米,厚0.8厘米,重1874.3克。梁庄王墓共出土2件金锭,是朝廷赏赐的定亲礼物。其中1件金锭使用的是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时在外国采买的黄金。这是现存唯一一件有铭文记载的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文物。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明金壶、金爵
此展品为明代文物。壶高26.4厘米,壁厚0.1厘米,重868.4克;爵高10厘米,壁厚0.1厘米,重162.7克。梁庄王墓内随葬品种类繁多,数量丰富,是继定陵发掘以后我国明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这件金壶的壶体、盖等部均分件捶揲,再焊接成器,壶底外壁刻有30字铭文,表明这件金壶出自宫廷作坊银作局。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明金镶宝石帽顶
此展品为明代文物。高7.5厘米,底径4.8厘米,重76.7克。这件帽顶顶部以拴丝工艺镶嵌一颗近200克拉的橄榄形无色蓝宝石,是目前考古发现最大的无色蓝宝石,金质莲花底座镶有各色珍贵宝石,整件帽顶熠熠生辉。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明金镂空凤纹坠
此展品为明代文物。长14.2厘米,宽7.8厘米,高10.2厘米,重72.4克。由宋至明,大户人家准备聘礼,必送三金:金钏、金镯、金帔坠。金帔坠是霞帔的坠子,形似香囊。这件金帔坠是来自朝廷的赏赐品,它与墓中出土的金钑花钏和金镶宝石镯相配,是一套完整的聘礼。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明串缀珠宝金耳环
此展品为明代文物。通高5.5厘米,分别重13.8克、14克。这是2件耳环,环钩弯曲成耳形,用以连接环垂。环垂是用祥丝工艺以金丝缠缚成三角形框,框顶用编丝工艺制成1个同心圆饰。金丝上串缀着绿松石与珍珠,造型别致,优雅大方。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明金钑花钏、金镶宝石镯
此展品为明代文物。花钏左重292.4克,右重295.2克;镯左重127克,右重132.1克。金钏在古代可作为定情之物,根据手臂的粗细调节松紧,俗称“缠臂金”。金镯可以自由开合,外壁现存各类宝石共13颗。金镶宝石镯与花钏配套使用,出土于梁庄王妃棺内1件漆木匣中。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明金梵文种子字
此展品为明代文物。左长2.9厘米,宽2.1厘米,重2克;右长2.8厘米,宽2厘米,重2克。种子字,是代表佛教经义、诸佛诸菩萨的简单符号。这2件种子字的外形是梵文单字(音“吽”),常用在咒尾,是密教本尊毗卢遮那的象征。吟诵它就等于吟诵万法,这种修行曾在明朝的贵族阶层风靡一时。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明金盆
此展品为明代文物。高7.5厘米,重1700.2克。这件金盆共使用1700余克黄金,采用捶揲工艺制作而成,它利用黄金质地柔软、延展性强的特点,反复锤击,使器物成形。素面光滑,底部平整,敞口浅腹的设计体现了明式简约之美。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明金花簪
此展品为明代文物。长13.4厘米,重60克。这件金簪俗称“顶簪”,戴于发髻正中,出土时位于梁庄王棺床。簪头上的花叶采用捶揲法,将金片置于模具中反复捶打,压出叶脉纹路,再用祥丝工艺,以金丝将花朵与簪尾缠缚固定,合成一器。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明金凤簪
此展品为明代文物。左长23.5厘米,重95克;右长24厘米,重94.6克。这组凤簪共2件,全器分件铸造,再金焊而成。簪头为镂空金凤,以累丝工艺细细堆叠出立体的腹、翅和尾,头、颈以及簪尾系捶揲而成。金凤站立在镂空的飞云之上,平插于两鬓,显得雍容华贵。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你也许还喜欢这些文章:
终于出版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馆藏中国古代玉器史前文明—触摸玛雅文明之科潘灿烂中华文明—南越王墓出土文物欣赏二里头牙璋(VM3∶4)在南中国的波及——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和扩散王族气质—南越王墓出土组玉佩欣赏
玉之魂—当中山王遇见南越王玉之魂—当中山王遇见南越王
(二)玉之魂—当中山王遇见南越王
(三)玉之魂—当中山王遇见南越王
(四)玉之魂—当中山王遇见南越王
(五)古玉之六器—玉璧(苍璧礼天)古玉之六器—玉琮(黄琮礼地)古玉之六器—玉圭(青圭礼东方)古玉之六器—玉璋(赤璋礼南方)古玉之六器—玉琥(白琥礼西方)古玉之六器—玉璜(玄璜礼北方)土古玉中的龙图腾古玉中的“动物世界”国内外馆藏出土石家河文化玉器一次看个够!国内外馆藏出土良渚玉器一次看个够!国内外馆藏出土齐家玉器一次看个够!馆藏真品玉人都长什么样?躺在泥土里的古玉是什么模样?纤纤玉手—摸过馆藏出土古玉的手都长啥样?国博馆藏出土古玉欣赏
(一)国博馆藏出土古玉欣赏
(二)国博馆藏出土古玉欣赏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