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江流域水污染、水环境现状及防治战略
长江流域水污染、水环境现状及防治战略
长江水利网 2004-10-20
方子云
一、长江流域水资源及水环境的主要问题
长江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的主要问题是水污染、泥沙淤积、洪涝灾害和未能理想地发挥水环境的多功能,特别是生态功能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期,长江流域每年的污水排放量为127亿m3,90年代初约为142亿m3,10年期增了15亿m3,总量占全国排污量的40%。保护长江的水资源不仅是流域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跨流域调水的需要,决不能把污水调往北方。所以保护长江水资源是一个关系长江经济带和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
21世纪人类面临最主要的挑战之一,是如何去满足庞大人口必需的粮食、饮水、卫生和健康等方面的用水要求。
(一)水质概况
从总体来说,长江水质是比较好的,但是干流城市若干江段、支流和湖泊污染已很严重,以有机物污染为主,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1995年全流域水质符合Ⅰ、Ⅱ类标准的为45%,符合Ⅲ类标准的为31%,属于Ⅳ、Ⅴ类标准的已污染的为24%。从污染广度看,着推沱江和太湖水系;从污染深度看,当数下游支流和太湖水系。有机污染的总趋势是下游重于中游、中游重于上游;湖泊水域重于江河水域。三大湖泊有机污染程度依次为太湖、洞庭湖、鄱阳湖,而太湖、巢湖、滇池被国家列为三个污染最严重的淡水湖泊,并限期整治。
地下水污染以城市较为普遍,20世纪80年代监测,中度污染城市有南京、上海、武汉、长沙、成都、常州、镇江等,轻度污染的城市有苏州、杭州,且呈发展和加剧趋势。
(二)水污染的特点
1、干流的污染
长江干流的污染不是发生在整个断面,而是城市江段的岸边污染带。目前长江干流的污染带,发生在攀枝花以下的3600km,主要又是工业集中的城市江段,自上而下依次是攀枝花、宜宾、泸州、重庆、涪陵、万县、宜昌、沙市、岳阳、武汉、鄂州、黄石、九江、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南京、镇江、南通、上海等21个城市。
长江干流城市江段的岸边污染带总长约560km,据1992 ~1993年调查评价总河长790km,平水期污染带总长452km,占评价河长的57%。以污染带长度排序依次为南京123km,武汉77km,上海52km,岳阳30km,重庆27.4km,镇江21km。枯水期污染带总长498km,占评价河长63%,其中武汉114km,南京80km,上海61km,岳阳27km,重庆26km,镇江23km,宜昌20km,以两个水期中污染带较长的统计,全江污染长560km,其中北岸241km,南岸319km。污染带宽度:上游江段为20m~30m,中游江段50m~100m,下游江段100m或更宽。
2、支流的水污染
长江支流的污染情况与干流不同,它的污染常常是整条河流与整个断面,一个或几个污染源可以污染一个河段或者把一条河流变成排污沟。例如,湖北襄樊市的蛮河,溶解氧为0。当地群众说:“蛮河水,实在脏,闻得臭,洗得痒,鱼不生,草不长。”又如天门河一旦关闸,水体立即发臭。
3、长江船舶等流动源的污染
根据长江水系客运船舶载客情况估算,船舶每天产生垃圾污染量约177t至236t,平均每年约7.5万多t,葛洲坝电厂上游成片厚实的漂浮物,上边甚至可行人而不沉,已严重影响电厂正常运行。治理船舶垃圾污染已成为全面治理长江水域污染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长江船舶垃圾日趋严重的原因,首先是港口接收处理设施贫乏,垃圾处理能力严重不足,其次是垃圾袋装化难于推广,法规不健全,管理手段不强,最近交通部、建设部、国家环保局等五部委已颁布防止船舶垃圾污染长江水域管理规定,但相应监督管理手段仍待加强。
4、湖泊面积日益缩小,水污染及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峻。
洞庭湖区除水污染及富营养化问题外,面积逐年锐减。1996年7月洪水 总量小于1954年,水位却高于1954年0.76米(1954年武汉关最高水位29.73米,1996年为28.66米),损失惨重,直接经济损失约500多亿元。从1949-1983年的34年间,湖区面积减少了1459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减少48.8平方公里,容量减少115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减少3.5亿立方米,现容量只有174亿立方米,按这种速率不出50年,洞庭湖就要消失。据统计,长江中下游其他湖泊面积缩小也是很快的。
洞庭湖的整体水质基本良好,但局部污染仍比较严重,形势相当严峻。今后应从改善湖区大环境的目标出发,促进湖区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与发展。
其他湖泊的污染问题也相当严峻,如鄱阳湖的有机物污染,近几年比1975年增了2倍;太湖局部水域的有机物、酚和油类的最大值都超过地面水质标准;滇池的有机物和砷的最大超标达10多倍。流域内一些中小湖泊富营养化更为严重,如武汉沙湖的有机物、酚和汞的平均值都超标,有机物的最大值超标130倍;南京玄武湖遭到污染后,底泥中铜、锌、铬富集突出。
5、湖泊生态环境衰退
湖泊的利用不遵守水体的环境容量,致使功能降低,水生资源衰退。
例如:洪湖的掠夺性开发,造成生态环境不断恶劣,水生植物总量锐减,鱼类资源衰退,水禽资源锐减。
20世纪80年代以前,洪湖水生植被覆盖率高达98%,水生植物总量157万吨。水产专家预算:洪湖最佳圈养水面为0.1~0.13万公顷,极限圈养面积不超过0.17万公顷,这样才能保持湖泊生态平衡,而目前洪湖圈养水面已超过0.17万公顷,还有近0.67万公顷精养鱼池都需在湖中绞草,洪湖水生植物利用量已大大超过了极限。洪湖现有水生植被覆盖率下降了1/3,深水植物生物量减少了近80万吨。洪湖冬季水位偏低,不能保障鱼类安全越冬,造成“竭泽而鱼”,加上渔业管理上的原因,致使洪湖鱼类区系日趋单一。
6、潜在的水污染问题
目前由于点污染源如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其现象已很直观。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对于广大农村和农业的非点源污染还重视不够,实际上有些江段在汛期发生的污染就是主要来自非点源的,其中包括营养物质、有毒物质和酸雨等。国外有些国家对点污染控制很好,但整体水质仍不理想,就是由于非点源污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此外对地下水的污染及污染源的控制,目前只注意少数城市,实际上地下水的污染种类很多,而且一旦地下水遭污染,其恢复自净十分困难,甚至要一百年以上,所以必须超前监测,及时控制。
二、问题的成因
长江流域水污染源从河流的污染负荷区分,可以分为工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染、乡镇企业污染、航运流动源污染和酸雨污染等。生态破坏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遵守持续发展原则,管理不善所致。
长江水污染和水环境恶化不能控制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人口增长迅速,在城市化加速发展中又没有把环境保护置于经济决策的中心地位,以致发展经济愿望与改善环境要求之间不能平衡;二是在管理上只强调工业点源治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而没有真正进行以流域为单元的水污染综合防治,未采取流域与区域管理相结合,一起动手,团结治污的办法。在领导和立法上不得力,尚未成立权威性的流域水资源保护决策和协调组织,也未制订流域的水资源污染防治法;三是防治的经费投入不足;四是群众环境意识不高,对水资源、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的危机认识不足。还应指出,提高地方领导人的环境意识对于带动群众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非常重要,因为他们的环境意识直接影响着具体项目的决策及经济活动,以及当地社区的环境保护水平。
三、防治长江流域水污染的对策
(一)制订21世纪的长江水战略
要制定以开源节流、保护水质为核心的我国水战略,同样根据长江流域的具体情况,制定21世纪的长江水战略。
制定水战略时应注意下列问题:(1)在思想上必须提高意识,认识水危机,把水与人口问题联系起来并放到政治议程中去;(2)科学家与决策者应进行有效的交流,科学家要提炼交流的信息,作到简单、易懂并有例证;(3)城市发展失去控制将增强水危机,对废物处理需予足够的注意,社会与经济发展对水环境水质保护的障碍一般很大,必须就地解决;(4)应该运用机能整体性的方法,整体的、跨学科的、跨行业的统一考虑水质与水量,地表水与地下水,以及流量和水的流动性等特点,找出人们合理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使由陆地向水中排放的有害物质最小化。设法提高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并用在污染发生的各个环节减免污染的方法来代替传统沿用的、在排污管末端处理的方式。
现在认为,水环境的宏观战略管理还应包括下列几个主要部分:(1)对社会各层次人员进行有效的、更新的教育,以促进他们态度与生活方式的必要转变;(2)管理的尺度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既要照顾现在,又要考虑子孙后代的前景,既要照顾特定区域的需要,又要不危害和弱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还要注意人类与自然相和谐的前提;(3)采取有效方法增加科学家与政治家的对话,水专家提出问题的付诸实施必须要有经济学家与政治家的信任与决策支持;(4)节约用水、计划用水和污水资源化是长期方针;(5)改变管理方法,从部门内的调整优化到跨部门的整体管理,包括土地、水和生态建设的统一管理;(6)用有效的、强有力的法律代替已过时的立法与规定,以完成必要的改变和有效的实施;(7)进行足够的水质监测,为决策提供必要的数据;(8)由土地向水体排放有害物质最小化应是水环境管理的原则,要研究实施各种措施 在的主要障碍,以及克服各种障碍的有效方法,逐步予以实施。
(二)用新的姿态保护和管理好水资源和水环境,履行政府环保职责
在第四次全国环保会议上江总书记等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和《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了:“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是要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尤其是要保护好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饮用水源”、“要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重点防治‘四害’,各级领导及全国人民一定要遵照上述精神执行,其要点是:(1)要把环保工作摆上党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2)要采取果断措施,坚决控制新老污染源,对污染严重、治理无望或根本没有治理价值,不符合事业发展方向的企业坚决实行关、停、禁、改、转。要通过严格的控制,力争到2000年,全国所有工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都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3)积极稳妥地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推动《绿色工程规划》迅速实施;(4)积极开展环境科学研究,重点研究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等重大环境科研课题,努力采用高新技术及实用技术,增加技术含量;(5)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切实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坚持开源、节流并举,认真保护水资源;(6)明确目标、团结治污,实行环境质量行政领导负责制,将辖区环境质量作为考核政府主要领导人工作的重要内容。
第二篇:武汉东湖水环境质量现状及水污染防治对策[范文模版]
武汉东湖水环境质量现状及水污染防治对策
周新萌
武汉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武汉430015 摘要东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武汉市靓丽的城市名片。像全国很多城市湖泊一样,东湖也
面临着湖泊富营养化和水生态环境脆弱的严峻形势。本文通过分析武汉东湖的主要水环境问题,有针
对性地提出了保护和改善东湖水环境的对策和措施。关键词东湖水环境防治对策
东湖是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的一个浅水型湖泊,水域面积为34.59平方千米,总湖容量
为8648万立方米,汇水区面积117平方千米。东湖是我国最大的城中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兼有渔业养殖、调蓄、调节气候等多项水体功能。多年来,由于粗放型地开发和利用东湖水体资
源,导致东湖的水环境质量现状令人堪忧。本文针对东湖的主要水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
施和建议。
一、东湖水环境质量状况
武汉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每月对东湖实施水质监测,监测点位有5个,分别是郭郑湖2个点
位,汤菱湖1个点位,庙湖1个点位,鹰窝湖1个点位。从监测结果来看:东湖水环境质量有以
下特点:
1.东湖水体污染物以氮、磷等营养盐为主,湖泊呈现中度富营养状态。表明东湖水质主要
受城市生活污水和面源污染的影响比较大。2001年至2008年,除2006年东湖水质为V类外,其余年份东湖水质类别均为劣V类。现在东湖水质在V类和劣V类之间波动。采用综合营养状
态指数法对东湖的富营养化程度进行评价,东湖的营养状态为中度富营养。
2.东湖各湖区水质相差较大。2008年4月,我们对东湖十个子湖进行了一次调查性监测。
从监测的结果来看,东湖十个湖区中,水质为Ⅲ类、Ⅳ类和V类的湖区各有2个,另有4个湖区 的水质为劣V类。各湖区营养状态也不一致,有的湖区是中营养,而有的湖区是中度富营养。造
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各湖区基本上由人工堤相互分隔,每个湖区纳污情况和水体自净能力的
差异导致各湖区水质相差较大。
2008年4月东湖调查监测各湖区水质类别和营养状态一览表
湖区郭郑湖汤菱湖后湖团湖庙湖小谭湖筲箕湖菱角湖喻家湖水果湖 水质类别 V ⅣⅢⅢ劣V Ⅳ劣V V劣V 劣V 营养状态指数 58 54 50 50 69 55 65 58 70 70 轻度轻度中度轻度中度轻度中度中度 营养状态中营养中营养
富营养富营养置冒乔富营养富营养置冒乔富营养富营养
东湖的主要水环境问题
(一)水质氮磷含量较高,水体呈中度富营养化 长期以来,东湖周边的排污口向东湖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污水,加上东湖周边地表径流
和渔业养殖投放饵料,这些都向东湖输入了大量氮磷等能导致湖泊富营养化的营养物质。据测·27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算,东湖每年由外源污染输入的磷为99.6吨,其中,只有大约20.1吨输出湖外,其余蓄积在湖
内,主要是沉积在东湖的底泥中。高含量的氮磷使得东湖成为一个富营养化的湖泊。(二)水生生物种类减少,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 从东湖多年来水生生物种群生长趋势看,浮游生物种类大大减少,使其生物多样性指数明显
下降,而它们的数量却增加。在夏秋季,由于蓝绿藻的大量繁殖,在水果湖一带形成“水华”。
底栖动物也是种类减少,耐污种群数量增加。水生植物不但群丛结构趋于单一,许多种群已趋消
失,使其分布面积缩小,许多湖区已见不到水草。这些现象都说明东湖水环境质量已很差,水生
态环境十分脆弱。
改善东湖水环境质量的措施
(一)封堵所有入湖排污口,实现完全截污 经过多年的努力,东湖周边的排污口大多数已被截污,但仍有几个小排污口没有完全截污,有污
水排入东湖。要治理好东湖的水环境,首先应该实现东湖排污口的完全封堵和污水“零入湖”。
(二)控制地表径流等面源污染
雨季东湖周边汇水区地表径流会携带大量污染物排入湖中。有研究显示,东湖周边地表径流
污染负荷占整个人湖污染负荷的25%左右。因此,采取措施防治地表径流和农田灌溉回水对东
湖的污染是很有必要的。具体措施包括收集初期雨水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在有条件的地方建
设人工湿地,使地表径流和农田回灌水经人工湿地处理后排人东湖,尽量减少入湖污染物。
(三)合理疏浚底泥,控制内源污染 在排污口被截污后,富含氮磷等污染物的东湖底泥将成为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有专家预
测,如不考虑底泥的影响,在控制外源污染的情况下,东湖水体在三年内可得以恢复。如果考虑
底泥的影响,底泥中的氮磷不断释放到湖水中,通过用水及生物输出,东湖需要约35年以上才 能得以恢复。因此,如何控制和削减底泥对东湖水质的影响应是东湖排污口截污后湖泊治理重点
考虑的问题。根据对东湖水质及底泥的调查结果,东湖重污染区,即现在的庙湖、水果湖等区域 的水质和底泥氮磷含量都比其它湖区高出很多。在考虑经济可行的情况下,重点选择这些湖区进
行底泥的疏浚。
(四)采用生物修复的方法进行水环境生态修复
合理放养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如鲢、鳙等,使水生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控制在较合理的水
平。在部分湖区适当种植能吸收水体和底泥中营养盐的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并定期收获,利用
这种方式加速输出水体中富含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五)实施大东湖水网构建工程,提高东湖的自净能力
“大东湖”生态水网地处武汉市东部,覆盖武昌区、青山区和洪山区,位于长江南岸,珞珈
山以北,区域内涉及东湖、杨春湖、外沙湖、严东湖、严西湖、北湖等6个湖泊,水域总面积
62.5平方千米,总库容l亿余万立方米。“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主要是为了构建良性水网
生态系统、改善水网环境、提升水景观和弘扬水文化。大东湖水网工程实施后,将引入水质较好 的长江水到东湖,同时疏通东湖的出水口,从而加快湖水的流动,增加东湖的自净能力,将湖水
中大量的污染物排入环境容量很大的长江,逐步减少东湖水污染物的总量。参考文献
[1]武汉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01—2005)武汉市环境保护局. [2]隋少峰.武汉东湖底泥释磷特点.环境科学,2001. [3]金伯欣.武汉东湖引江灌湖控制水质可行性的初步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武汉
第三篇:我国水污染现状及防治方法
我国水污染现状及防治方法
摘要: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最关键资源,可是如今,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水体污染严重,水资源的保护和水污染的治理成为现代社会最关注的问题,文章就对现代水资源的现状和污染问题做了分析,并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治理措施。关键词:水体污染现状根源防治措施
一、我国水污染现状
我国是一个资源型缺水的国家和水质型缺水的国家。联合国规定,地区年人均水资源量小于1 700 m3,称为资源型缺水。我国人均水资源,已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是一个资源型缺水的国家。同时,因为水源的水质达不到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水质标准,我国还是一个水质型缺水的国家。
目前,我国的水环境污染已经十分严重,根据我国环保局的有关报道:我国的主要河流有机污染严重,并呈不断扩大才趋势,水源污染日益突出。同时,根据水利部门对全国10万公里河流的调查来看,大型淡水湖泊中,太湖已经完全处在富营养状态,滇池富营养化也越来越严重,巢湖营养状态指数有所下降,但还是处于富营养状态;洞庭湖,洪泽湖水质较差;白洋淀污染较重。
另外,全国大多数城市的地下水受到污染,局部地区的部分指标超标,污染问题每况愈下。由于一些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发地面的坍塌和沉陷,地裂缝和海水入侵等地质问题,并形成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海洋的污染情况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其中东海污染量最重,唯有南海的水质还较好,但还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
二、水污染的根源
1、工业污染
工业生产所排放的污水是水环境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虽然其排放量要比生活污水少,但是其危害要比生活污水大得多,如果这些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到自然水体中,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工业水污染主要来自造纸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以及采矿业等。而在一些城市和农村水域周围的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如酿酒、制革、印染等行业,也往往是水体中化学需氧量和生物需氧量的主要来源。另外,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其他废弃物进入水体也会造成大量的水污染,如大气污染,最后可能以酸雨的形式污染水体。
2、生活污染
人类所产生的生活污水逐年增加,所占比例持续升高。2006年全国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为296.6亿t,到2008年,增加至330.1亿t。而我国城市污水的集中处理率仅为57.1%。全国各地生活污水对当地水体化学需氧量和生物需氧量的影响不尽相同。例如,山东省生活污水占废水总量的40%,而重庆市生活污水则产生了当地水体中68%的化学需氧量和85%的生物需氧量。
3、农业污染
一是畜禽养殖废弃物对农村水环境的污染。随着禽畜养殖业规模化发展,禽畜粪便排放量急剧增加,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2004年全国禽畜粪便产生量约28亿t。而畜禽粪便的还田率仅为30%~50%,未经安全处理的畜禽粪污直接排放或任意堆放造成氮、磷污染所致的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环境,导致广大农村地区饮用水出现安全问题。二是化肥和农药等化学品造成的水环境污染。我国单位耕地面积的化肥投入量是世界平均用量的2.8倍。据统计,2004年我国化肥施用量4 412万t。居世界第1位。但我国化肥利用率平均只有30%~50%,大量的化肥流失导致农田土壤污染,通过农田径流加剧了湖泊和海洋的富营养化。成为水体面源污染主要来源。此外,我国单位面积农药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其中大多数是难降解的有机磷农药和剧毒农药,一般农药只有10%~20%附着在农作物上,绝大部分都被冲刷进入水体。
三、我国水污染存在问题与治理对策
中国水环境主要有三个问题,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当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水污染。尽管这20多年来,国家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出台了不少的明文法规,但还是没有把水资源作为一个衡量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对水污染的治理和水资源的开发,还缺乏综合的考虑,有点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的问题,这也加剧了我国资源环境的矛盾,阻碍了国家正在全力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可见,我们必须加大水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晚,整经济情况和法律保障都比较落后,中国水污染防治工作长期都是以加强法制教育为主,经济处罚为辅中国水污染防治,由分散治理为主。而现在,我们应将以前的治理模式转向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相结合,实行全程控制,清洁生产,由单一的浓度控制,转向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相结合,由区域管理为主,转向区域管理与流域管理相结合的指导思想的转变。
为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止对水资源的破坏、浪费和严重污染,应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全面保护水资源。
1、是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管理,严格执法。贯彻执行《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同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水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对污水的排污标准进行严格控制,尤其要加强对工业污水排放的监督和管理,对违法排放的工业企业要从重处罚。对集中排污口的各类污染源,加强跟踪监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加强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监测和水源的保护工作。以流域为单元,以河流为主线,以城镇为节点,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体系,强化流域管理的监督职能和协调能力,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是从源头控制污染。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从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来遏止污染的进一步扩大。对企业要采取有力措施,改善经营管理,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物料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通过修定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用行政、经济手段推行节约用水和清洁生产。
3、是大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重复利用率。我国水资源利用率不足50%,重复利用率为20%左右,低效的水资源利用,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和严重浪费局面。只有施行较高的水资源价格、高额的水污染排污费,才能有效地促使企业采取措施,改直流冷却为循环冷却,改漫灌为喷灌或滴灌,采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和生产工艺,研究污水的治理和重复利用,降低生产成本,进而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的环境效益的统一。
4、是提高水污染排污费的收缴额度,使排污费远远地高于水资源恢复治理的费用。当前,我国排污费定位太低,远远低于水资源补偿费用,因此全面提
高排污收费指标,向等量甚至高于水资源恢复治理费靠拢,采取“严进严出”的措施,也许对乱排现象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5、是研究解决污水的资源化利用。污水资源化利用是解决用水紧张的一个有效途径,并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实现较好的环境效益。如合理利用采煤过程中抽取的地下水,以全国煤炭产量12亿t计算,大约抽排50亿m3的受污染的矿井地下水,如若全部净化成饮用水,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另外,中水回用、工业冷却用水的循环利用等都是充分合理地利用水资源的有效措施。
6、加快建设城市废水处理厂 城市的废水要在处理的过程中实现循环利用,在缺水地区更应大力实现废水的资源化,利用处理后的废水拿来开展市政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缓解水资源的矛盾。水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资源,它既是生命之源,又是发展之本。
7、是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环保不仅与政府或相关部门有关,而且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要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让每个人都为环境保护尽自己的一份力。
四、结语
我国属于水资源缺乏国家,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同时又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形势,对我国经济建设与环境健康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随着国家对水环境管理和水污染防治法规、措施的制定和出台,以及全民对保护水资源、水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各部门开始对水污染采取有效治理措施,相信我国水环境状况能不断得到改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更加和谐、健康。
参考文献:
[1]陆建华,刘金清.关于水域水环境质量规划及水污染控制问题的探讨.北京水利,2001,(4).[2]吴季松.对我国水污染防治的几点考虑[J].水资源保护,2001,34(2).[3]张昕.关于我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问题的思考[J].环境保护,2001,34
(2).[4]刘鸿志.新时期全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分析和建议[J].环境保护,2001,(1).[5]灵舜泽,夏青,刘鸿亮.中国流域水污染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0,89(2).[6] 陈宜菲.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其防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5):187-188.[7]王宝贞,等.水污染控制工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77(2)
[8] 肖勤.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其治理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1):123-124.[9] 赵丰,黄民生,戴兴春.当前水环境污染现状分析与生态修复技术初探[J].上海化工,2008,33(7):27-30.[10] 高延耀,陈洪斌,夏四清,等.我国水污染控制的思考[J].给水排水,2006,32(5):9-13.
第四篇:浅谈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浅谈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资源短缺和污染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水资源的严重短缺与水环境的严重污染,不仅困扰着国计民生,更是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极大的制约。本文主要从我国水环境的污染现状为出发点进行分析,并加之对我国水环境的控制现状进行了解,提出了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关键字:水环境
污染现状
控制现状 防治
正文:水是生命之源,在人类的生产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日趋严重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制约。我国水资源面临严峻形势,本来就因为我国人口多,导致人均淡水资源量低,再加上现在水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使得原本就水资源短缺的我们变得更加严重。水资源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短缺资源,成为制约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之一。因此,应认清我国水环境污染的形势与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的水环境污染的防治给予高度的重视,以实现我国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一、我国水环境的污染现状
我国水污染状况触目惊心。总体看,水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水污染形势仍然严峻。从我国河流的水污染现状来看,中国七大水系的国家环境监测网地表水监测断面中,满足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的Ⅰ~Ⅲ类断面已经只有41%,而丧失了一切使用功能的劣Ⅴ类河流断面已经达到了27%。从我国湖泊的水环境质量现状来看,28个国控重点湖(库)中43%的湖库为丧失一切使用功能的劣V类水,并且湖(库)的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从我国海洋水环境质量现状来看,我国近岸海域污染状况仍未得到改善,局部水域污染严重,并且无论赤潮面积还是赤潮发生的次数,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值得引起重视。从地下水水质状况看,地下水污染存在加重趋势的城市仍然在增加,大部分地区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呈现上升趋势。很多地区的浅层地下水已经由于地表水的污染而受到严重污染,对广大农民的饮用水安全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水环境污染的根源来自于工业排放的废水、污水,城镇生活污水以及农业化肥、农药流失等。据统计,从1998 年起,我国生活污水排放量已经超过了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大部分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加剧了水污染。又由于农业化肥、农药的低效利用,使大量营养物质随地表径流流入水体,加重了水体污染。在农业污水中,农药、化肥含量比较高。由于我国水土流失比较严重,致使大量农药、化肥随表土流入江河湖库,受到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污染的危害,从而导致水质恶化。城市生活垃圾引起水污染中,多为各种洗涤剂和污水、垃圾、粪便等无毒的无机盐类。生活污水中含氮、磷、硫、病菌多,也进一步加剧了水污染。工业排污废水中,有很多废水超标排放,致使许多河流遭到污染,河段鱼虾绝迹,城市水域也面临严重污染。地下水和近海域海水也正在受到污染,供饮用和使用的水正
在不知不觉中减少。
二、我国水环境的控制现状
我国曾经采取的措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了治理水污染的努力,其中包括:1)制定法律,1982年制定了海洋污染防治法,1984年制定了水污染防治法。2)1990 年“八五”计划开始,确定了淮河、海河、辽河“三河”和太湖、巢湖、滇池“三湖”为重点治理的水域,并相继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治理水污染的零点行动,对污染企业实行关停并转,严格管理工业废水的达标排放,投资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3)对一些严重污染的水体,如淮河,还采取了专门行动。
但根据我国当前的水污染状况,可以说曾经做过的这些努力收效甚微。那么,我们的工作收效甚微的原因何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
(1)基本的认识误区:重视经济发展,轻视环境保护,甚至把二者对立起来。虽然我国早就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中央也一再强调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但很多地方官员关注的首要问题仍是经济发展。而环保工作却是“讲的多,做的少”,环境保护做得不好。(2)污染泛滥的根本原因: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我国的环保法律体系虽然已经建立,但权威性极差,企业违法排污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很多企业还有一套对付执法检查的手段。(3)有效控制环境污染的关键问题:抓重点、搞运动与抓全面、打持久战的关系。既要抓重点,“三河、三湖”污染严重,应该加强防治,同时绝对不能放松对目前污染较轻的水体进行污染防治,在抓重点、搞运动的同时,应该看到全面地、持久地执行环保法律、政策和标准是至为重要的。
目前我国水污染控制的现状有以下几点:(1)城市废水处理率低,处理水平不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大,我国污水排放总量逐年增加。近年来,中国政府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大,污水处理率逐年提高,但是直到最近几年,城市污水处理率仍然不是很高。(2)工业污染源控制不力,排放大量污染。虽然按照环境保护部门的统计,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已达91.2%,但调查表明,上述数据极不可靠,工业企业推行清洁生产不够得力,工业废水处理设备也不能保证完好的运行状态,工厂违法排污的现象还十分普遍。(3)对非点源污染控制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够。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村非点源污染不可忽视,城市中含有大量污染物的初期雨水或排入污水管网的雨水也未经处理便进入了环境水体,加剧了水体的污染程度。近年来中国正逐渐认识非点源污染对于水环境质量的影响,但非点源污染排放仍然比较严重。
三、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
水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关键因素,近年来在严重缺水和水污染双重压力下,防治水污染、保护和改善水环境,显得及为迫切和重要。水污染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共同推进才能奏效。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遏制水环境恶化,逐步恢复江河湖库的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1、完善水环境治理的法规体系,加大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力度:要加强《水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的学习宣传, 增强全社会的节水、环保意识;应加大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工作力度,确保各项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保证限制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的实施;严格做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鼓励发展低污染、无污染、的项目;严查不法排污现象,依法规范各类污染源的排污行为。
2、以水域限制排污总量为依据,加大点源污染防治力度:开展水资源保护的首要工作是进行点源污染防治,消除点源污染。其中,最主要的工作是对工矿企业废污水、城镇生活污水排放进行防治。各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以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为依据,加大对其进行防治的力度。应加快建设和完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提高污水收集能力和处理能力。应力行节约用水,加强生活用水管理,大力推广节水型器具。对严重缺水城镇,应适当考虑再生水利用,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3、严格控制工农业、生活和航运污染源:关、停、并、转耗水量大、污染重、治污代价高的企业;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分区,调整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和布局;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审批制度, 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轻的新型项目。要对耗水大的农业结构进行调整,走节水农业与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农业污染控制区, 调整种植业、养殖业结构, 发展生态农业;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 进行农业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使用高效、无污染的绿色肥料, 推广生物农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在城镇排水管网系统建设中, 要尽快实现雨污分流;在农村地区积极推广沼气池,并带动养殖业的发展和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措施, 发展喷灌、微灌,减轻对河湖的面源污染。积极开展航运污染综合整治工作, 对沿线码头进行规范整顿, 对落后的水泥船实施禁航, 对运输船舶要求安装油水分离器。
4、提高水环境监测能力:水环境监测是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提供信息支撑必不可少的工作手段。针对目前我国水环境监测能力与水资源管理与保护要求不相适应的现状,应加快水环境监测设施、设备、仪器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监测能力,使其能够对各污染源、入河排污口、水功能区及每项污染物进行全面监测,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决策提供足够、可靠的信息。
四、总结
水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现阶段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它水问题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如果水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那么无论在提高供水能力,保护水源地,减少水旱灾害风险等方面取得多大成绩,都有可能被水污染的加剧及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所淹没。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水环境污染的防治,保护我们的水资源。
参考文献:
[1]张桂杰、郑念发、李鹤.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其防治[J].能源与环境,2010.07 [2]薛玉宝、郗慧群.我国水资源污染现状与治理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2010.03
[3]孙海涛、夏文兴.水环境污染的危害与防治[J].民营科技,2011.07 [4]钱易.中国水污染控制对策之我见[J].环境科学,2007.07 [5]孟伟.中国流域水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战略[J].中国环境科学,2007.05 4
第五篇: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办法
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办法
(试 行)
第一条 为落实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精神,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进一步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以“和谐长江、健康长江、清洁长江、优美长江和安全长江”为目标,以水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差为原则,加快建立长江流域自动监测管理和技术体系,完善长江流域国家地表水环境监测网络,推进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长江流域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11省(市)部分或全部的国土区域。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监测预警,是指根据长江流域国家地表水监测断面(以下简称断面)监测结果,对断面水环境质量变差或存在完不成水质目标风险的,及时向地方政府进行通报、预警,推动做好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
突发环境事件导致应急状态下的监测预警参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原环境保护部令第34号)有关规定执行。第五条 生态环境部负责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工作,建立健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组织开展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监测评价,每月向相关省级人民政府和地级及以上城市人民政府通报水质状况;每季度向出现预警的地级及以上城市人民政府通报预警信息,抄送所属省级人民政府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成员单位,并向社会公开相关预警信息。
第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法对本行政区域的水环境质量负责,应当及时采取措施防治水污染,切实改善水环境质量。地级及以上城市人民政府作为水污染防治责任主体,在出现预警时应深入研究水环境质量下降原因,制定整改计划,并将整改计划落实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第七条 长江流域水质监测预警等级划分为两级,分别为一级、二级,一级为最高级别。具体分级方法如下:
(一)同时满足以下情形的,属二级。
1.断面当月水质类别和累计水质类别均较上年同期下降1个类别及以上,并且下降为Ⅲ类以下的(如水质同比由Ⅲ类下降为Ⅳ类等情形);
2.断面累计水质类别未达到当年水质目标;3.断面不符合更高等级预警条件。
(二)同时满足以下情形的,属一级。1.断面当月水质类别和累计水质类别均较上年同期下降2个类别及以上,并且下降为Ⅲ类以下的(如水质同比由Ⅲ类下降为Ⅴ类等情形);
2.断面累计水质类别未达到当年水质目标。
第八条 当地级及以上城市同时出现符合一级、二级预警条件认定标准的断面时,按照最高等级确定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预警级别。
第九条 断面水环境质量评价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环办〔2011〕22号),评价结果应说清水环境质量状况,超标断面应说清超标项目和超标倍数。断面水质目标、责任城市按照各省(市)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确定。
断面累计水质类别,以当年1月至当月逐月水环境质量监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确定。
第十条 因特别重大或重大的水旱、气象、地震等自然灾害原因导致断面水质达到预警级别的,可将事件影响期内的相关月份监测数据剔除后再进行评价,具体按《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规定(试行)》(环水体〔2016〕179号)执行。
第十一条 跨省(市)界断面出现水质预警的,原则上由断面相关地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整改计划。当断面涉及同一省(市)的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时,由所在省级生态环境部门统筹协调制定整改计划。当断面涉及不同省(市)的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时,由生态环境部统筹协调制定整改计划。
第十二条 出现预警的地级及以上城市经切实采取整改措施,未再次达到一、二级预警级别或预警级别变化的,则在下季度预警通报中自动解除预警或调整预警级别。
第十三条 长江流域11省(市)可参照本办法,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办法。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生态环境部负责解释。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