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论人生——论逆境

时间:2019-05-14 02:01: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培根论人生——论逆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培根论人生——论逆境》。

第一篇:培根论人生——论逆境

培根论人生——论逆境

“一帆风顺固然令人羡慕,但逆水行舟则更令人钦佩。”这是塞涅卡效仿斯多派哲学①讲出的一句名言②。确实如此。如果奇迹就是超乎寻常,那么它常常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显现的。塞涅卡还说过一句更深刻的格言:“真正的伟大,即在于以脆弱的凡人之躯而具有神性的不可战胜。”这是宛如诗句的妙语,其境界意味深长。

古代诗人在他们的神话中曾描写过:当赫克里斯去解救盗火种给人类的英雄普罗米修斯的时候,他是坐着一个瓦罐漂渡重洋的。③这个故事其实也正是人生的象征:因为每一个基督徒,也正是以血肉之躯的孤舟,横游戏波涛翻滚的人生海洋的。

面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面对逆境所需要的美德是坚韧,从道德修养而论,后者比前者更为难能。所以,《圣经》之《旧约》把顺境看作神的赐福,而《新约》则把逆境看作神的恩眷④。因为上帝正是在逆境中才会给人以更深的恩惠和更直接的启示。

如果你聆听《旧约》诗篇中大卫的竖琴之声,你所听到的那并非仅是颂歌,还伴随有同样多的苦难哀音。而圣灵对约伯所受苦难的永远远比对所罗门财富的刻画要更动人⑤。

一切幸福都绝非没有忧虑和烦恼,而一切逆境也都绝非没有慰藉与希望。最美好的刺绣,是以暗淡的背景衬托明丽的图案,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镶嵌于明丽的背景上。让我们从这种美景中去汲取启示吧。

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檀木,只有在烈火的焚烧中才会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正如恶劣的品质会在幸福而无节制中被显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逆境中而灼放出光辉的。

注:①斯多葛哲学,有禁欲,苦行主义之称,故言。②塞涅卡(4—65),古罗马斯多派哲学家。

③赫克里斯,希腊神话之大力士。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给人类者,因触怒宙斯而被缚于高加索之山。被赫克里斯所解放。④《圣经》《旧约》,劝诫人类信仰上帝以获取幸福。《新约》则幼诫人类要承受因信仰而可能招致的痛苦。

⑤见《圣经·约伯记》。所罗门(前433—975),《圣经》中的古代著名国王,富有智慧。约伯·希伯来之族长,一生含辛茹苦而奉侍上帝。

第二篇: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培根论人生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常想,要是我能多读书,时时接受熏陶,我不也可以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吗?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时间读很多的书,所以我也没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但值得庆幸的是,我读到了一本好书,那就是——《培根论人生》。

《培根论人生》确实是一本好书!我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这本书谈论了人生的.价值,它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美、善、恶,告诉我天性与修养的关系,嫉妒与猜疑总是在悄悄地毁掉人间最美好的东西,这本书使我感悟到人活在世上应该有自己真正的价值。其中,“论求知”与“论友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谓“求知”,无疑是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促使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甚至超越知识。而其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而实践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学习尝试则可以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其实,一个人如果没有求知欲,就会像市侩一般,庸庸碌碌,无所作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社会就像一条大河,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连绵不绝。人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甚至慢进亦退。我们生活在一个加速度的时代:加速的时间、加速的工作、加速的知识更新……处在这样一个知识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处在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为避免自己陷入“贬值”、“淘汰”的境地,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事实亦证明,处于学习状态的人必定会成为最有潜力、最有价值的人。

第三篇:《培根人生论》读后感

《培根人生论》是英国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哲学智慧与人生经验的结晶,凝聚了文艺复兴以后欧洲古典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理想。但即使放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其中的观点也使我们受益良多。

我们生活在一个群居社会,每天都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接触。因此必须懂得如何得当地待人接物,那么细节就显得尤为重要。细节上的一丝不苟可赢得很高的称赞。因为细节更容易被人注意,而施展大才的机会犹如节日,并非每天都有。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声誉。这正如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礼节乃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信。”礼仪是微妙的东西。它既是人类间交际所不可或缺的,却又是不可过于计较的。如果把礼仪形式看得高于一切,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信任。因此在交际中要掌握分寸,既要直爽又能不失礼。

无论地位高低、财富多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心存善念。善良,是人类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最伟大的一种。如果人不具备这种品格,那么就如同卑贱的鼠辈,既可怜又可憎。人心固然应该善良,而行善却不能仅凭感情。意大利有句嘲讽话:“过分善良,就是傻瓜。”的确,人性中仁善的倾向有时候也会犯错误,为了不做滥施仁爱的傻子,我们就要注意,不要受有些人假面具和私欲的欺弄,而变得太轻信和软心肠。轻信和软心肠常常诱使老实人上当,因此行善还要靠理智的指引。

当今社会的贫富差异依旧显而易见,有的人风餐露宿,有的人却高床暖枕;有的人家徒四壁,有的人却腰缠万贯。不过一个人的需要其实是有限的,超过这种需要的钱财便是多余之物,也就是说过多的财富是无用的。对一个人而言,财产达到了某种程度后,便不是他能消受得了的。他可以储藏财富,也可以分配或赠送它,或者用它换取富翁的名声。但是对于他本人而言,这种巨大的财产只是身外之物,是没有什么用处的。我们更应当用正当的手段谋求财富,慎重地使用,慷慨地用以济世,而到临死的时候应当潇洒地与之分手。

立足于经济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是消费者,从物质消费到精神消费,从现实生活的消费到网络世界的消费,消费可谓无处不在。因此我们要量力而为,在日常消费中应以个人的财力为制约。支出应有度,要管理得当。如若不得已产生债务时,大可不必急于一下还清。一次还清债务可能重走借贷的老路,因为一旦发现自己能够轻易摆脱债务的负担,那么难免会旧病复发。一点一点地偿还债务会使人养成节俭的习惯,这无论对自身的心灵还是财产都会有益处。总之,对待自己的经济开支应该始终小心翼翼。

人的一生有很多事情是不可能用确定论来准确描述的,但机遇却是成功的首要因素。幸运之机好比经济市场,稍一耽搁,就瞬息万变。机会老人先给我们送上了他的头发,如果我们没能一下抓住,等再抓的时候就只能碰到他的秃头了。因此能够在做一件事的开端善于识别时机,这是一种极为难得的智慧。在任何事情上我们要学会善于识别与把握时机,在开始做事前要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抓住时机。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曾说过:“一帆风顺固然令人羡慕,但逆水行舟则更令人钦佩。”如果奇迹就是超乎寻常,那么它常常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显现的。面对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面对逆境所需要的美德是坚韧。一切幸福都绝非没有忧虑和烦恼,而一切逆境也都绝非没有慰藉与希望。如同最美好的刺绣是以暗淡的背景衬托明丽的图案,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镶嵌于明丽的背景上。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檀木,只有在烈火的焚烧中才会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逆境中而被释放出光辉的。

当我们遇到挫折而感到愤闷抑郁的时候,向知心挚友的一席倾诉可以使我们得到疏导,朋友的良言忠告能使人心灵健全,否则这种积郁会使人生病。所以,友谊对人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友情,生活就不会有悦耳的和音。友谊的奇特作用在于: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那么你将得到两份快乐;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那么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友谊不但能使人摆脱暴风骤雨的感情而走向阳光明媚的清空,而且能使人摆脱黑暗混乱的思绪而进入光明与理智的思考,这不仅是因为朋友给予的忠告,而且任何一种平心静气的讨论都能把搅扰着我们心头的一团乱麻整理得井然有序。

人与人的交往贵在以诚为本,无谓的猜疑不仅有损感情,更可能使人迷失自我。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在黑暗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乱人心智的,它会使人陷入迷惘、混淆敌友。当今社会充斥着各种利益,那么我们尤其要警惕由他人流传而来的猜疑,因为这很可能是恶意的挑拨。猜疑易使君主变得暴戾,使智者陷入重重困惑。猜疑者未必是由于怯懦,却往往是由于缺乏判断力。猜疑的根源产生于对事物的缺乏认识,所以多了解情况是解除疑心的有效方法。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论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可能得出多少种结论,但只有一种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才是真理。真理好像阳光,在它照耀下人世间所上演的那种种假面舞会,远不如在半明半暗的烛光下会幻现而华丽。真理犹如珍珠,要在阳光的照耀下才变得明亮,不需要借助摇曳不定的烛光而幻化出五颜六色的浮光。一个人若能在心中充满对人类的博爱,行为遵循崇高的道德,永远只围绕真理的枢轴而转动,那么他虽生在人间,却等于步入了天堂。

第四篇: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

前言: 培根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是不完美的,但只要活得充实有意义,那么这一生就没有遗憾!”人生就像是一条路,不知何时才能走到尽头。人生是一本未写完的书,无论我们怎样翻着它,但是仍要等到生命尽头才知它的结局。人生更是一个谜,但答案却要等到生命的终结才能揭晓。在此之前,无论你是谁,甚至是天才也无法预见到。所以,我们更应该笑对人生,活着就要活出真自我。人生是充满希望的阳光。这是每个人都乐于接受的,因为有了新生命的诞生,世界才会有新的能量。就如人体中注入了新的血液,会显得健康,生气勃勃。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常想,要是我能多读书,时时接受熏陶,我不也可以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吗?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时间读很多的书,所以我也没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在我未读这本书之前,总以为欧洲是个永远思想落后于中国的地方,英国人太教条好面子,不爱创新;德国人沉迷于时代的气势,衰则哀,盛则狂;美国人是快餐哲学,讲究现在实用,不顾未来发展。但当我被这本书深深吸引住的时候,豁然发现,原来世界的真理是一样的,就是敢于发掘的问题。在欧洲,培根做到了。“站在高岸上遥看颠簸于大海中的行船是愉快的;站在保垒中观望战场也是愉快的;但是没有比能攀登于真理的高峰之上,然后俯视来路上的层层迷障、烟雾和曲折更愉快的了。”但值得庆幸的是,我读到了一本好书,那就是——《培根论人生》。

我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这本书谈论了人生的价值,它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美、善、恶,告诉我天性与修养的关系,嫉妒与猜疑总是在悄悄地毁掉人间最美好的东西,这本书使我感悟到人活在世上应该有自己真正的价值。其中,“论求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谓“求知”,无疑是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促使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甚至超越知识。而其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而实践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学习尝试则可以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其实,一个人如果没有求知欲,就会像市侩一般,庸庸碌碌,无所作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社会就像一条大河,如滔滔江水奔流不息连绵不绝。人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甚至慢进亦退。我们生活在一个加速度的时代:加速的时间、加速的工作、加速的知识更新„„处在这样一个知识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处在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为避免自己陷入“贬值”、“淘汰”的境地,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事实亦证明,处于学习状态的人必定会成为最有潜力、最有价值的人。

爱因斯坦、爱迪生、瓦特等,他们每个伟大发现都不是凭空想象而出的。如果当初牛顿对一个苹果掉地的现象不加以理会,他就不可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了。正是那种对知识的追求,才促使他去解开这个谜,寻找到知识的真谛。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真正工作学习的时间就更短了,我们只有把短暂的生命充分利用起来,才能使生命更有价值。当然,我们不用像爱迪生那样一天做上二十几个小时,也不用像诺贝尔那样从爆炸中跳出来。然而,对于我们来说,珍惜分分秒秒,不断钻研,寻找真理,造福于人类,这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

他讨厌“假”与“恶”,“没有一种罪恶比虚伪和背义更可耻,说慌都往往是这样的人:他们在上帝面前是狂妄的,在凡人面前却怯懦”;同样推崇“真”、“善”、“美”,“如果一个人对外邦也能温和有礼,那么他是“世界

公民”,心与五洲四海相通;如果他对其他的痛苦不幸有同情之心,那么他十分美好的心犹如那能流出汁液为人治疗伤痛的珍贵树木;如果他能原谅宽容别人的冒犯,就能证明他的心灵乃是超越了一切伤害的;如果他并不篾视别人对他微小的帮助,那就证明他更重视的乃是人心而不是钱财。”

由此发现,其实培根的观点和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与道德标准几乎是相通的,只是表达上有所不同,所以真理是相同的,只是有不同的解释罢了。

培根的理论善于互相贯穿,互相证明,互相表现:“形体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的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

其实,我最欣赏的是他对人性的评价:

“天性虽然隐而不露,但却很难被压抑,更很少能完全根绝。即使勉强施以压抑,只会使它在压力消除之后更加猛烈。只有在长期养成的习惯才能多少改变人的天生气质和性格。在私生活中,人的天性最容易显露,在一时激动之下也易显露天性,因为激动使人忘记压制。”

“人的思考取决于动机,语言取决于学问和知识,而他们的行动,则多半取决于习惯。”

在他认为,人性是天生的,但未来处事的成败则取决于后天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决定人生的走向。这些,也是我们学子们有目共睹的,升中学,升大学,就像这样,我们的成功决定在我们良好的自理自立习惯中。

“炫耀于外表的才干则能带来幸运的。一个人具有优良的素质,能在必要时发挥这种素质从而推动幸运的车轮转动,这就叫潜能。精明的人往往带有一点“傻气”(而不是呆气)意外的幸运会使人狂妄、冒失,然而经过磨炼的幸运则使人成为伟器„„好的幸运使人羡慕,而战胜厄运更令人惊叹。真正的伟人是象神一样无所畏惧的凡人。一切幸运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绝非没有希望。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纣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暗淡的花朵映纣于明丽的背景。”这里说明处事的态度,把成功归结于幸运,是你继续成功,是你成熟的标准,这里洽同于中国传统典范——君子。

“能否获得称赞或者获得多少称赞,常被认做衡量一个人的才华。品德的标尺。其实,这都犹如镜中的幻影,因为这些称赞常常来自庸众。”

“善于在做一件事的开端而识别时机,这是一种难得的智慧。人的天性是愚昧多于才智,而做作的表情常能打动愚者的心。”

道德是藏于君子心中行动中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我们也是培根的道德典训,道德的真理,由我们自己来给自己评价。

光阴似箭,一个人的生命再长,在时间长河中也只不过是那么一瞬间。在这人生的一瞬中,你将如何度过呢?是奢求?是奉献?还是混日子算数?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培根论人生》这本书吧。读了这本书,你一定相信:“把握今天定胜过明天!”

第五篇:培根人生论读书笔记(范文模版)

培根《人生论》读书笔记

我是最不耐读这些名著的,但是要完成笔记,无奈只好从开头开始。但是看了两页之后才发现这本书真的非常的有趣,有很多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值得我们深思和揣摩。虽然培根是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哲学家,但是他的很多言论依然适应现在的社会,可以从社会事件中找到相应的例证。

从前,我对于那些称为哲学家的人没有多少好感是因为我并没有沉下心去真正的阅读和了解过他们。总是从自己的想法出发,认为他们只会说些晦涩难懂的话装高深。不过当我正真意义上读完培根人生论是才发现哲学家是一个正真会生活的人,会发现,会思考的人。他们从生活中感悟获得真知从而使自己的生命得到升华。

在这本书中有五十八论,从政治,生命的意义、人的品质到生活现象等其他生存生活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情况以及应对方式。当我读到论园艺和论建筑时我很惊讶但我也很敬佩培根知识的广博,他是一个正真的哲学家从生活的各方面获得感悟,但是又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他通过最简单的话语让我获得生活的经验让我知道如何安排植物和建筑物使得一切更加的合理,更加的合乎人的生活。

《人生论》是一本能够然你触摸到你的灵魂的书,它很坦然的谈论人们最禁忌的话题死亡。但是它通过不同追求的人的不同态度来展示人们面对死亡的大体态度。与此同时培根有告诉我们与其视死亡为恐怖,倒不如采取一种宗教性的虔诚,从而冷静地看待死视之为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以及对尘世罪孽的赎还。我对其中的两句话人生最美好的挽歌,无过于当你在一种有价值的事业中度过了一生后能够说:“主啊,如今请让你的仆人离去。”死亡无法征服那种伟大的灵魂感触很深。这两句话的意思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最后一段有着同样的意思 正真的勇士不会畏惧死亡,他们只会关注生命的价值是否已经实现,是否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做出贡献。而我们目前要怎样做才能够不浪费有限的生命而活的有意义呢?说起来很简单,我们只要每天多读些相关课程的书目,多了解相关专业的信息,多为将来的就业考些就业资格证。可是有谁又能够一丝不苟的做完这些呢?又有谁没有在上课的时候玩手机脑中想着何时下课,网上的电视剧有更新到哪里。我们能够毫无畏惧地做着这些正是因为我们没有认识到死亡,总是认为死亡还是几十年后的事情。我想我们如果一直存着这样的想法,当我们面对死亡的那一刻毫无疑问我们将是非常畏惧的,也是非常匆忙地想起我们还有很多该做而未做的事情在那里。

这本书也为我解除了一直以来的困惑,曾经的复仇者很多被人们追捧为英雄,但是现在讲求法律,即使复仇者是正义的一方当时仍然会应为违反了法律而受到处分这是我很难理解的。在复仇论中复仇是一种原始的公道。人的天性愈是趋向它,法律和文明就愈应当剪除它。因为一种罪行只是触犯了法律,而私刑却公然取消了法律。法律取代复仇这故然是社会文明的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我更愿意相信是人的思想的前进。培根说过去的事情毕竟过去了,是不能再挽回的。智者总是着眼于现在和未来,念念不忘旧怨只能使人枉费心力。我对于那些发生的事情无能为力,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用何种态度去面对它,以及选择去更好地面对将来的事情。这固然是一种面对生活的态度,但是更让我喜欢培根,觉得他是一个很幽默的人,认为他也是一 1

个人而非一个上帝的说教者的是这一句话假如由于法律无法追究一件罪行,而不得已自行复仇,那也许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也要注意,你的报复要避免违法,最好是能逃脱惩罚。否则你将使你的仇人占两次便宜。

这本书不仅为我解惑解答疑难,更是教会我许多现实社会交往中所需的技巧和智慧。例如韬晦论中韬光养晦,是弱者处于劣势时需要的智慧和策略。这固然是处于弱者所必要的应对策略,但是作为一个强者也是必要的,当同时拥有沉默和杀伐决断的果敢是这无疑是为你如虎添翼。书中很多是有关家庭和爱情的,但也许是我还没有正真的接触爱情,所以我无法做出更多深层的理解。当人心最软弱的时候,爱情最容易入侵,那就是当人春风得意、忘乎所以和处境窘困孤独凄零的时候,虽然在后一情境中不易得到爱情。人在这样的时候最急于跳入爱情的火焰中。由此可见,“爱情”实在是“愚蠢”的儿子。但有一些人即使心中有了爱,仍能约束它,使它不妨碍重大的事业。因为爱情一旦干扰事业,就会阻碍人坚定地奔向既定的目标。我不会将爱情作为我生命的首位追求,这是我从小到大所处的氛围决定的,但是不管如何都不能够将太多的情感参杂在事业当中。正如很多武侠小说中常常会说要练到此务工的最高境界要做到断爱绝情,这样说固然是严重了点,但是强调的也是同一点做事要全心投入不要去思考那些浪费精力而毫无任何实质意义的事情。

针对现在社会很多人都花费大量的金钱去做整形这一现象,我想根据《人生论》中论美发表自己的见解。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败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应该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这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正如巴黎圣母院中丑陋变形的卡西莫多他善良行为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不会应为他不美而受到丝毫的影响。一个人中有老去佝偻的那一天,但是美好的品的永远不会老去他只会像美酒那样随着岁月的流转而变得更加醇美。“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不错,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涵,光有外表,只是一个躯壳,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所以,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读完这书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个人的理想与信念不同,当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梦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别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来评判他人。况且人是有两面的嘛!应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吸取精华之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将来漫漫人生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本书不仅在思想,人性方面给予我智慧的启迪,在与写作方面的技巧上也给我启发,这本书之所以精彩而不沉闷是因为其中几乎都是用各种生动的实例来说明见解,从而使得文章很有力度而不空乏。文章的逻辑性很强,不仅是从最普遍的认知切入同时也关注那些特殊情况,是文章经得住推敲。

由于篇幅的限制,我把印像比较深刻作了简要概述,细读下来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有很多的见解可以应用在将来家庭、生活、事业等各方面。

下载培根论人生——论逆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培根论人生——论逆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培根论人生》读书笔记

    《培根论人生》读书笔记历史上确有垂之不朽之书。弗兰西斯·培根的《人生随笔》就是其中的一本。上星期,我有幸在图书馆借到这本书。如威尔·杜兰特所言,《培根论人生》属于为......

    读《培根论人生》

    读《培根论人生》 弗朗西斯·培根,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的哲学具有神学的不彻底性,他主张双重......

    《培根论人生》读书心得

    《培根论人生》读书心得范文暑假期间,我拜读了著名学者何新先生翻译的《培根论人生》,读完之后顿觉受益斐浅。《培根论人生》这本书,虽然篇幅不大,却是世界散文和思想史的一块绝......

    读书建议:培根---论人生

    培根:“历史上最见利忘义的、卑鄙的小人兼才子” 今天,我们先来欣赏《培根论人生》,培根生于1561年,卒于1626年,他是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对于古往今来......

    《培根人生论》读书报告

    《培根人生论》读书报告 《培根人生论》是我近期度过的和思想政治课有一些联系的一本书了,本书也算是哲学范围内讨论。但《论韬晦》、《论野心》等篇章中叙述的做人之道,实际......

    《培根的人生论》读后感

    《培根的人生论》读后感 【英国】 培根/原著 刘烨/编译 我读的这本书名字叫《培根的人生论》。这本书是由英国学者培根所写的,由著名学者刘烨先生翻译的,读完之后顿觉受益匪浅......

    培根论读书

    培根论读书 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处世行事时,知识意味着才干。懂得事务因果的人是幸运的。有实......

    培根《人生论》读后感[5篇范例]

    培根做为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哲学家,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精炼深邃的文字写成《论说文集》,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培根《人生论》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培根《人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