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崇礼文化为特色 促校园文明吐芬芳
以崇礼文化为特色 促校园文明吐芬芳
礼仪是做人的基本素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培养学生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文明举止,我们后石小学构建了以“绿色德育为目标,以习惯教育为主线,以崇礼文化为特色”的新体系,形成系列,注重实效,使文明礼仪不仅在学生中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形成了浓厚的校园崇礼文化氛围,而且推进了习惯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收到了可喜的成效。
一、增强意识 认知明礼
讲礼仪是做人的起点,是治事之本。在指导学生礼仪行为的教育过程中,我们注重“知”与“行”结合,“情”与“意”融洽,不断引导学生良好礼仪行为习惯的形成。
1、创生礼仪资源促认知
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学校各年级礼仪教育目标,利用晨会、班队会、红领巾广播站等少先队活动逐条宣讲《规范》和《礼仪手册》内容,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现代礼仪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和示范。通过开展“我身边的不文明行为”调查,“文明礼仪知识竞赛”,“讲文明礼仪,树时代新风”礼仪教育讲座等活动,丰富礼仪知识的学习形式,增强礼仪知识的学习效果,使学生认识到守规范、讲礼仪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行为要求和准则。
2、传承经典文化懂明礼
在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过程中,我们始终贯穿了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我们倡导各班级学习“崇礼”相关《国学》资料,提倡各班级结合年段特点,运用适合自己的读本,每周固定时间学习交流,如《弟子规》、《新三字经》等。同时,充分发挥少先队作用,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雷锋精神伴我行”、“双阳同辉”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弘扬民族文化,继承传统美德,讲究文明礼仪切实体现在行动中。
二、多彩活动 促进养成
活动出能力,将礼仪教育的相关内容与学校德育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礼仪教育具体化、生活化、贴近生活实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自“寻根问礼,美丽人生”活动启动以来,我校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系列化活动精彩不断、效果显著。
1、课堂教学撞击心灵内化感悟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礼仪认知,激发礼仪情感和行为动机的重要阵地。把握“纲”的目标,结合“规”的要求,通过“本”的范例。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礼仪养成教育,开展最佳教案设计,优质课评比展等活动,把礼仪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从原有礼仪行为基础出发,提高学生的礼仪水平。同时,根据我校多维赏析校本课程的研发设置专门礼仪课程,从规范的使用招手、微笑、敬礼等体态语言;上课回答问题的声音、语调、眼神、站姿;“与人交谈,注视对方目光”;集会时不看书、吃东西、扔杂物,适时鼓掌致意等方面内容进行系统的培养与训练,形成文明礼仪校本教材。
2、礼仪主题教育异彩纷呈 在营造“崇礼”文化氛围时,我校将“崇礼”与活动紧密相联。礼仪活动月月有主题,月月有亮点。“寻根问礼,美丽人生”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增强了学生的礼仪意识,锻炼了他们的口才和习作能力;“寻找礼仪、崇尚礼仪”书法、绘画、摄影比赛评比、展示活动,丰富了学生业余生活,提升了他们鉴赏美、塑造美的能力;“文明礼仪伴我行”优秀手抄报展,掀起了学生知礼仪、用礼仪、评礼仪的热潮;结合道德实践日记开展的“自我成长档案”、精品升旗、风铃校报、多彩队日等活动,促使学生坚持不懈形成良好的习惯。同时,我们按照礼仪规范内容设计了文明礼仪“示范星”,“进步星”等,通过周周评比,使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系列化主题教育,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塑造了学生的良好礼仪风貌。
3、班队系列活动相辅相成
班队活动是学校进行传统美德、礼仪教育的主阵地,班队活动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在活动中,我们把好习惯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有机结合,积极开展以“三有三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并切实发挥班队会的育人功能,通过队会评比展示,增强学生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07年12月份二、二中队《文明礼仪伴我行》、四、二董存瑞英雄中队《传承文明礼仪 接力奥运火炬》两节队会代表学校到市里参评。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的同时,还积极走入社区进行假日小队“文明礼仪知识”宣传,收到了非常好的社会效应。三、三点牵动 相融无痕
学生的礼仪常规包括:生活礼仪、社会礼仪、校园礼仪等几个方面,使学生养成“孝亲敬老、诚实守信、懂得感恩、学会合作、学会竞争”的良好礼仪,从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在训练中,我们以三种礼仪牵动多种礼仪的形成,使礼仪教育相融无痕。
礼仪一:孝敬之道
孝爱之情,沐乎天理,顺乎人伦。我校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载体,把“以真情敬老,以真心爱老,以实际行动助老”作为倡议口号。在“孝亲敬老”的教育上做到“三个心”,即学生在思想上要积极上进、让父母放心;学习上勤奋刻苦、让父母称心;生活上自主自立、让父母省心。相继开展了“我爱父母”、“携红领巾一片情,送夕阳一片红”等不同主题、内容衔接,富有时代气息的教育活动。特别的日子给父母和老人特别的关爱。每周休息日、学生父母生日、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和老年节是学生的“孝敬日”。让学生懂得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尊重老人是各种文化道德中永恒的主题。
礼仪二:诚信之礼
“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一个古老的道德命题。学校本着“从大处、远处着眼,从小处、近处入手,从学生道德薄弱处突破”的工作思路。在教育方法上作到“三结合”,即理与情结合,学与做结合,教与育结合。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有关诚信的典型案例、典型人物、先进人物,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参观、走访等形式,感受实践诚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并开展“公共场所活动礼节训练”、“名人明礼诚信故事比赛”等活动规范学生“不说谎话”、“不拿别人东西”到矫正不良习惯、调整行为偏差,把外显的动力逐步内化为个性品质。
礼仪三:感恩之心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学校本着“感恩不以事小而不为,感恩不以事难而不做”的宗旨,在感恩教育中力求“三统一”,即与实施素质教育有机统一,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统一,与学校重大活动有机统一。利用感恩节,讲述感恩故事,开展感恩活动使学生用感恩的心去感受世间亲情、友情和恩情,懂得怜悯,懂得尊重,懂得负责,与人为善。
四、家校协作 生成合力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家长的行为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只有家校协作,形成合力,才能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1、家校同步 育人同心
首先是抓育人意识,向家长发出家庭礼仪教育倡议书,将家长问卷调查所反映的问题及时整理,编结成册。其次是明确礼仪规范,除家长会上宣传《礼仪手册》外,还与家长签订协议共同教育。如,要求家长在家不说脏话,使用文明用语等。再次,是抓礼仪教育指导,家庭礼仪教育要“从生活入手,从交往中引导,从习惯中落实”,家长的示范十分重要,为此,我们把家长的经验集中起来,知心姐姐以问答的方式,为家长在家庭进行礼仪教育提供咨询。并通过“同写知心家信”等“五同”亲子互动活动,使家校同步,育人同心。
2、榜样示范 行为引领
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也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为此,我们加强对教师的自我要求,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用教师的文明促进学生礼仪的形成。使学生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不断提高礼仪水平。一位位教师成了一个个礼仪形象大使,面对学生时,一张笑脸相迎,一句“你好”回应,一个眼神鼓励,一颗爱心相待,以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态度,彬彬有理的举止,文明得体的语言,发出无声的指令,进行了无痕的教育,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礼仪教育活动的引领下,我们后石小学掀起了学礼仪、用礼仪的高潮,全校上下人人争当“文明使者”,班班争创“文明班级”,校园“崇礼”文化日益浓郁,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良好习惯逐渐养成,呈现出文明和谐的喜人校园景象。实施礼仪教育非一朝一夕之事,今后我们将在现有成果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努力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程度,为培养新时代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放飞希望,让一阵阵文明之风温暖人心。
以崇礼文化为特色 促校园文明吐芬芳
溪湖区后石小学
史秀凤 2015年5月
第二篇:以多元文化为特色的民族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以多元文化为特色的民族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一个价值体系,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为了培养出富有个性和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大学生,每一所高等院校都应建构起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成为体现学校特色和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对于民族高等院校而言,应将多元文化作为特色来打造校园文化,以丰富在校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包容心,使他们能够始终以宽容和海纳百川的心态去面对漫长的人生。民族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应彰显多元文化特色
民族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有着不同于一般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特性,即文化的多元性,民族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应突出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对于民族高校而言,这里有多个民族的师生共同相处,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校园文化建设更加需要得到重视,其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更为突出。
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在校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特征以及生活作风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对形成民族高校道德标准,引导大学生对理想的追求以及陶冶其思想情感和个性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建设彰显民族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有利于调动各少数民族学生在民族校园文化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大学生开展各种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同时培养各种技能、技巧以及创新精神。
当前,人们经常强调生物的多样性,认为这对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文化,是各民族在不同历史、不同环境中创造出来的文明和智慧,每一种文化都具有独特性。因此,文化也需要多元性发展,这对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保持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民族高等院校中有众多不同的少数民族师生,他们是各种文化的载体,为构建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创造了先天条件。为了突出民族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特色,为了增强每一位少数民族师生的民族自豪感,为了培养所有在校大学生的文化包容心、提高文化鉴赏力和人文素质,对于民族高等院校而言,彰显其多元文化特色是极其必要的。大连民族大学校园文化现状分析
大连民族大学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高等院校,也比较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除了现有的东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和每年举行的古尔邦节以外,各个学院也纷纷举办了关于民族文化的活动。比如,2016年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启动以“家乡美,民族情,中国梦”为主题的“民族文化周”活动,通过展示寒假主题社会实践成果和举行少数民族学生经验交流会等来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族观,建设和谐校园。外国语学院主办的“走进维吾尔族”以及“走进蒙古族”民族文化沙龙活动,由维吾尔族同学和蒙古族同学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民族,并为大家展示了他们民族传统歌舞表演,活动现场还特意准备了特色食品供师生品尝,文化沙龙活动使得同学们更直观领略了各民族的文化与魅力,同时促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尊重。土木工程学院采取了知识竞赛的方式,向广大16级新生传播了我校的民族文化,在比赛中促进了同学们了解少数民族知识的渴望,更能从侧面加深民族之间的了解,从而建立更好的同学关系。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加强馆际交流,由我们学校主办,民族文化宫承办,中华民族图书馆协办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珍品展”在我校图书馆二楼展厅展出。这种展览有利于师生通过阅读开阔视野和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增进民族交流。
目前,大连民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地表现在过分注重功利主义的目的,而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发展成长的主题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存在着执行脱节的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大高校从理论上普遍认识到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很多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总规划中,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普遍存在着执行力的问题。在这一年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连民族大学官网关于建设校园文化板块的新闻是在2012年发表的。当时是为了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并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开通的专栏。可惜的是,到目前过去近5年,专栏几乎没有添加新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关于我校民族文化的内容均是泛泛而谈,并没有体现出我们学校独有的校园文化,也就是各民族团结共处的特色文化。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社会因素的影响,也有学校自身的干扰,任何一所民族高校,如果忽视了自己独有的校园文化建设,可能就放弃了最基本的育人阵地。第二,把校园文化建设拘泥于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大连民族大学也不免落俗,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着重强调控制功能、导向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只把校园文化建设变成了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方式,等同于思想教育或者是业余活动的开展,比如说我校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仅仅是用百度就可以轻松通过并拿到学分。这种现状的产生更多是因为没有对校园文化有全面或者正确的认识。第三,校园文化是学校所有师生共同参与创造的文化,只有坚持大众化,才能实现群体性的校园文化,才能建立完善的校园文化,而现在我们举办的活动,常常集中在一部分学生身上,特别是团委的学生干部,学生会等学生,出现“忙死一部分学生干部,闲死大部分在校学生”的现象,导致大部分学生对于这种民族文化活动漠不关心或者毫不知情。关于大连民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精神生命和灵魂所在,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打造特色的校园文化,要以学生为本,因地制宜,实现我们学校自己的教育特色。
对于如何挖掘大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资源,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校园文化氛围,作为学生的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大连民族大学作为民族高校有着独特的文化功能,可以从这里着手,把少数民族特色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
如今,仅凭高质量的教育教学并不能评价一个学校的整体状况,富有个性和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更为重要。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既包含环境建设方面,也包含精神建设方面。环境建设属于表层文化,精神建设属于核心文化。从环境建设方面来讲,可以以民族特色为主题整体布置校园。比如室内可以张贴民族宣传画或者知识板报,宿舍大厅也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布置一些民族特色图腾或者壁纸等等。精神建设可以从课程、活动、班会,社团等方面着手,增加少数民族语言课程,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增设民族历史课程,加深了解,有利于民族团结。从文化方面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全面发展,举办集体活动,增强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思想。另外校园文化建设制度要加大执行力度,建立监督小组;把特色民族文化贯彻到全体学生中,进行多样的、广泛的校园文化
活动。
总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思考和实践的问题还很多,只要真正做到思想重视、大胆探索、不断实践、及时整改,我们坚信学校一定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
(基金?目:本文为大连民族大学2016年“太阳鸟”计划项目“多元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大连民族大学为例”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大学。通讯作者:黄英兰)
第三篇:以走廊文化为抓手,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以走廊文化为抓手,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作为农村学校──新户镇太平小学,在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改全面推行的大环境下,新一轮素质教育实验项目,选择了以走廊文化建设为抓手,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改善农村学校学生不良的自我观念,树立自信,让每一位学生在赏识教育中愉快地走向成功。从而实现学校育人的目标,促进学校的发展。
走廊文化,其实质是以实践为契机的主体体验文化。学校所竭力营造的就是:走进中心小学,你就会自然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主体生命体验文化在释放。按着总体规划,每一层教学楼都有每一层的文化重点,其设计独巨匠心,其制作十分精美,以传统美德为主线,主要以弟子规、唐诗、中国传统故事等,成为传统美德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重要的道亮的丽风景线。
太平小学
2012年9月
第四篇:以“仁”文化为核心、国学诵读为抓手、创建教育特色
承德市第四中学教育特色
以“仁”文化为核心、国学诵读为抓手、创建教育特色 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校办学品位,自2009年,承德市第四中学开展了国学教育,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一、知行统一,稳步推进国学教育
为使国学教育扎实而有效地开展,我们将国学教育纳入课程管理,开设国学课程,营造浓厚的国学文化氛围,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1、选择适合而有特色的校本教材。经过三年多的摸索,针对学校实际情况,他们选择《弟子规》、《论语》和《岳阳楼记》等古文名篇为学校学生的校本教材,根据年级不同特点选取不同篇目,每一课包括文字、图片、故事、知识链接。由于照顾了学生年龄特点,这套教材深受广大师生喜爱。
2、将国学教育常规化,确保诵读时间。每天早晨10分钟经典诵读;每周一节经典诵读讲读课;每次月考设有关测试题;每学期开展两次国学诵读研讨课;每学期末进行国学特色班级评比。
3、打造国学文化特色。为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国学经典学习氛围,学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空间设置国学经典内容。在绿化带展示牌上;利用宣传栏、广播站、校刊、板报等宣传阵地,定期开办《弟子规》、《论语》和古诗文专栏,为学生随时随地欣赏国学经典营造良好的环境。
4、在活动中践行。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在传承国学经典中,优秀的篇目能教会孩子如何生活,怎样做人。
二、方式多样,国学教育与德育、教学相得益彰
1、开展多种践行活动,塑造完美人格。
为促进师生美好人格的形成,他们先后在学生中开展了评选“孝顺的好孩子”、“文明礼仪标兵”、“雷锋式标兵”“文明礼仪示范班”等活动;在教师中开展评选“文明教职工”、“文明和谐办公室”等活动。从活动的策划、评选、表彰到总结,学校充分利用广播站、宣传栏、校刊等途径进行大力宣传。
2、制定班级践行点,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学校把优秀的国学教材作为德育课本。师生们经常把《弟子规》《论语》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对照,学生在熟背经典的基础上,每个班形成自己的践行特色。老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确立班级国学践行点,作为班级宣言或班训等,由班主任指导学生把每天的践行当成一项作业来完成,帮助学生改变不良习惯。
3、实施“读经典——促内化——重践行”的有效活动策略。明确目的,有序开展:
(1)听一听:每天课间活动时间播放国学经典朗读或者是经典音乐。
(2)说一说:根据学习内容每学期开展一次讲故事演讲比赛,班级定期召开国学主题班队会。
(3)写一写: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定期写出一篇感悟颇深的心得体会,办手抄报,学校定期举办国学经典读书成果展。
(4)演一演:举办读书汇报演出。各班收集本班学生学习国学的典型趣事写成总结,编成各种文艺小节目,汇报演出。
(5)比一比:每学期开展一次国学经典吟诵比赛、书法比赛、绘画比赛、国学知识竞赛。
4、开展聚焦课堂,积极推行“国学精髓进入课堂教学”活动,丰富课堂教学。
学校就开展聚焦课堂活动,要求以教研组为单位,所有教师认真积极地投入到这一活动的准备工作当中,各教研组高度重视,按照学校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做好集体备课,并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整合、融合国学精髓,形成各具特色的国学教育课堂。由于有了这样的精心准备,各教研组老师上课各具特色,整体效果好,得到了学校教师和外来专家们的好评。
5、打造“仁”的教育,推出“和谐高效”的教育教学方式,推动全体教师“国学进课堂行动”研究。
在“仁”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上,学校不管是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十分重视“仁”的精髓内涵。在校园内,学校邀请专人设计、建设了校园环境。针对学生兴趣特点,定期举办各学科融合国学精髓教育所取得的教学成果,如音乐组音乐技能比赛;语文组的“书法比赛”、“国学经典诗歌朗诵”比赛等;体育组的“国学韵律操”比赛等。各种活动以国学为引导,以教育教学活动为载体,以激发兴趣为导向,积极发展学生的素质,综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全方位地融合国学对学生影响、教育。
三、齐心并力,国学教育成果颇丰
通过几年的教育实践,他们深深地感受到国学经典教育力量的巨大和学生潜能的无穷!自己看到了开展国学教育所取得的良好效果。
1、“国学进课堂”教育教学研究,形成独特四中文化 学校制定出“文化引领办学,特色成就品牌”的发展规划,并在此基础上,遵循当代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同时借鉴传统文化精髓,倡导国学精髓与当下教育理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在厚道中养育德性,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开启悟性,成就人性,构建出四中“仁”文化。让师生成为既有团队精神又有鲜明个性,既有实践能力又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
2、落实国学教学,优化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探索高效教学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育改革目标的真正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模式相辅相成,相携相融。承德四中积极开展国学特色课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要求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有效的国学特色课堂坚持以学生的快乐自主学习为重要特征,在“国学进课堂行动研究”中积极的总结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以提高常规教学的有效性。以教师“四个研究”的重要任务(即研究学生,走进学生心灵;研究教材,走进教材文本;研究教学过程,思考思维方式与运行,研究评价,促进改革。)以跟踪教学结果为落实手段,提升教学品味。因此,学校积极主张建立学生以自主参与、合作探究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以四个研究来把握特色课堂,以跟踪教学成果为落实手段,充分发展、发现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锻炼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三位一体的国学特色教学。
3、“国学精髓进课堂”研究,带动教师科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自主提高。国学课堂教研活动保证了教师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校呈现了勤于工作、钻研业务、你追我赶的良好态势和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教师的专业也得到了很好发展。在课程开发中边开发、边学习、边提高,在教会学生的同时,也提升自己,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让老师们致力于以科研来带动教学,以教学完善科研,真正使教学与科研双向互动。
4、倡导“国学精髓进课堂”研究,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
在学校领导的积极引导下,我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进入“乐学”的境界。日常教学课堂氛围悄然发生着质的变化。在各级公开课、展示课上,我校各班学生在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让听课的教师赞叹不已。国学特色课程开发与实施改变了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成为主流。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克服原先的恐惧心理,鼓足信心去探究学习,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自然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5、国学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使学生思想境界提高,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国学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以来,学生在学校的文明礼貌和道德行为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学生除了在上学时能向老师、来客问好外,平时遇见老师都能向老师问好。从校园的环境卫生可以看到学生的公共卫生意识增强了,乱丢废纸废物的现象大大减少,在操场上,在楼梯和走廊上很难看见有废纸废物了,即使地板上偶尔有废纸,也很快被学生悄悄捡走。特别是个别道德行为问题较大的学生有明显的变化。
6、“国学精髓进课堂”研究使教育教学观念得到更新,课堂教学呈现出崭新面貌
承德四中就研究当下教育改革理念,结合国学精髓文化,因材施教,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与学习以及在实践中的探索和反思,学校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等教育教学观念得到了更新,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转变教师角色,教师启发性教学激发了课堂,往日的“满堂灌”现象已经杜绝。
7、以国学特色为纽带,家校联系紧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课堂。”国学特色课程的开放性、社会性、实践性决定了必须重视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新形势下,承德四中重新全面界定家长学校的使命与职责:学校文化的传播者,学校管理的参与者,教育教学的监督者,师生关系的促进者,家校合作的协调者。开展国学特色课程,深化家长学校组织,建立家校联系的纽带。
四、教育成绩:我校2011年被评为省级国学教育先进单位,三年多来,通过国学特色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整体得到了提升,在生源少基础差的情况下,教学成绩稳步提升:2009年中考高分人数91人,中考文化课500分以上23人;2010年中考高分人数113人,中考文化课500分以上48人;2011年中考高分人数120人,中考文化课500分以上52人;2012年中考高分人数120人,中考文化课500分以上47人。
在国学教育这个大课题中,承德市第四中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点成绩,他们也始终在不断反思,全体教师自觉地把常规课堂教学实践也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总结。通过教学反思,全体教师不仅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重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有信心,通过不懈的努力,定会将国学教育已融入学校的肌体,充分发挥 “国学教育”在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美德,师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巨大作用,逐步达到 “教育无痕”的理想境界。
承德市第四中学 2012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