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控制单元的流域水环境容量总量分配研究

时间:2019-05-14 02:53: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控制单元的流域水环境容量总量分配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控制单元的流域水环境容量总量分配研究》。

第一篇:基于控制单元的流域水环境容量总量分配研究

基于控制单元的流域水环境容量总量分配研究

——以锦江流域COD分配为例

王涛 张萌 张柱 陈宏文

 2012-08-14 09:41:38

来源:《人民长江》(武汉)2011年23期

【内容提要】 以赣江一级支流锦江流域为例,建立了控制单元内水环境容量总量分配方案模型,遵循“流域-区域、流域-子流域(支流)、流域-排污口(直排口)”的分配思路,根据流域具体情况,确定了水环境容量总量分配原则,对各控制单元的COD水环境容量总量进行分配,并采用合理性指数对不同分配方案进行评估,得出各个控制单元COD容量总量分配的推荐方案和备选方案。研究成果为该流域COD容量总量控制规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水污染控制 总量控制 总量分配 控制单元 污染控制方案 锦江流域

经过多年的研究,我国的流域水环境管理逐步形成了以污染物目标总量控制为主,容量总量控制和行业总量控制为辅的水质管理技术体系[1]。总量分配是在控制总量的基础上,对可利用的环境承载能力及允许排放量进行分配[2],按分配的受体不同,可将容量分配分为流域总量分配和污染源总量分配两种类型[3]。流域总量分配是将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到独立的行政区,或分配到水系、支流、子流域、排污口的过程;污染源总量分配是将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到各污染源的过程,在实际操作中常作为流域总量分配的后续步骤[3]。流域水环境容量总量分配是用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推算受纳水体的纳污总量,并按一定原则将其分配到各污染控制区及污染源,以实现对流域水污染物的容量总量控制,并能更有效地利用水环境容量资源。由于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是“国家-流域-区域-控制单元-污染源”的多层次体系[4],因此,需从不同层次上对流域的水污染总量控制技术进行研究。研究区概况

锦江系赣江一级支流,发源于江西、湖南两省交界的幕阜山脉东麓的坪子岭,自西向东流经慈化、株潭、万载、徐家渡、凌江口、上高、灰埠、高安、松湖、新建等地,于南昌市新建县瑞河口汇入赣江,主河道长307.0km,干流天然落差391.0m,平均纵比降1.29%o[5]。

根据控制单元划分的一般原则,结合锦江流域的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特征、污染状况以及水质现状等,将锦江流域划分为4个控制单元,从上游至下游依次为万载控制单元、上宜控制单元、高安控制单元和新丰控制单元(图1)。研究方法

2.1分配模型

研究区水环境容量总量计算的目标函数采用简单的线性目标函数[2]

2.2总量分配的合理性评估

总量分配的合理性可采用基尼系数法和合理性指数法评估[3,7],本研究采用合理性指数(TCRI)对各分配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估,指数的分项指标如表1所示,控制单元内各排污口的容量总量分配暂不考虑公平性指标(枯水期不考虑非点源贡献),因此权重系数

(2)下限约束条件。本研究在对各排污口进行容量总量分配时,将排污口现状排放量的10%作为该排污口的排放下限约束条件。

2.4分配方法

为排除不确定性因素对流域水环境管理带来的潜在风险,在进行总量分配时需预留出一定的量作为安全余量不参与分配,一般取5%~10%[8-9],本研究取10%。总量分配遵循“流域-区域、流域-子流域(支流)、流域-排污口(直排口)”的分配思路[3],按照一定的分配原则,基于控制单元对锦江流域COD的水环境容量总量进行分配,全部计算在Excel2003中利用“工具规划求解”内嵌的规划求解工具完成。

2.5分配原则

总量分配的方法很多,根据分析的角度和侧重面不同,总量分配的一般原则有等比例分配原则、费用最小分配原则、按贡献率削减污染排放量分配原则、按污染范围和程度(包括污染长度、面积的大小)分配原则、按污染物毒性大小承担污染责任分担率原则、按企业污染治理的先进性考虑污染责任分担率和削减率的分配原则[10]。本研究主要考虑了以下几方面原则。

(1)按贡献率削减排放量分配原则。即按控制单元内各污染源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贡献率,对水环境容量总量进行分配。

(2)合理性指标最大分配原则。该分配原则考虑环境容量利用率和现状负荷率,使容量总量分配的合理性指标最大,直接规划求解,得出分配方案。

(3)在合理性指数最大条件下,对排放量进行约束。该分配原则充分考虑排污口的排放情况,对排污口的污染带长度进行约束,同时保障排污口的排污权利,本研究中赋予排污口不低于10%的现状排放量。

(4)企业治污的难易程度。在合理性指数最大,对排放量约束的同时,考虑企业治理污染的难易程度,对有削减难度的排污口不进行削减,规划求解,得出分配方案。结果与分析

3.1万载控制单元

万载控制单元COD容量总量分配方案如表2所示,合理性评估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见,虽然方案1合理性指数较高,但其环境容量利用率较低,且没有可增负荷,方案较差;方案2和方案3具有容量利用率高、合理性指数大的优点,但是方案2不能保证万载控制单元全流域水体COD达标。目前,万载控制单元COD最大纳污量小于现状排放量,剩余环境容量小,方案4与方案3比较并没有显著降低消减负荷,反而影响全流域的达标。综上分析,从现阶段各因素考虑,方案3较优。

3.2上宜控制单元

上宜控制单元COD容量总量分配方案如表4所示,合理性评估结果如表5所示。由表5可见,虽然方案1负荷削减率低,但其他技术指标均较差;方案2不能保证上宜控制单元全流域COD水质达标;方案3和方案4,均具有容量利用率高、负荷消减率低、治理费用低、合理性指数大的优点。目前,上宜控制单元COD最大纳污量大于现状排放量,尚有足够的环境容量可利用(可增负荷率较高),从现阶段各因素考虑,在满足发展的同时,应尽可能降低消减负荷,因此,方案4更具优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污染负荷的增加,方案3作为备选方案,其优势也将逐步得到体现。

3.3高安控制单元

高安控制单元COD容量总量分配方案如表6所示,合理性评估结果如表7所示。由表7可见,方案1的各项技术指标均较差;方案2不能保证高安控制单元全流域COD水质达标;方案3和方案4均具有容量利用率高、负荷消减率小、治理费用低、合理性指数大的优点。目前高安控制单元COD最大纳污量大于现状排放量,从现阶段各因素考虑,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同时,应尽可能地消减负荷,因此,方案4更具优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污染负荷的增加,方案3作为备选方案,其优势也将逐步得到体现。

3.4新丰控制单元

新丰控制单元COD容量总量分配方案如表8所示,合理性评估结果如表9所示。由表9可见,虽然方案1各项技术指标均较好,但水环境质量的潜在风险较大;方案2不能保证新丰控制单元全流域COD水质达标;方案3和方案4,均具有容量利用率高、负荷消减率小、治理费用低、合理性指数大的优点。目前,新丰控制单元COD最大纳污量远大于现状排放量,从现阶段各因素考虑,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同时,尽可能地消减负荷,因此,方案4更具优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污染负荷的增加,方案3作为备选方案,其优势将逐步得到体现。结论

水环境容量总量分配是流域水环境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以锦江流域为例,遵循“流域-区域、流域-子流域(支流)、流域-排污口(直排口)”的分配思路,按照一定的分配原则,基于控制单元对锦江流域COD的水环境容量总量进行分配。根据分配条件的不同得到多个分配方案,采用合理性指数对各个分配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和比选,得出各个控制单元内COD容量总量分配的推荐方案和备选方案,从而为该流域COD总量控制规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致谢

感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富国研究员在容量总量分配方面提供技术指导。

【参考文献】

[1]孟伟,张楠,张远,等.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研究(Ⅰ)——控制单元的总量控制技术[J].环境科学研究,2007,20(4):1-8.[2]叶常明.水污染理论与控制[M].北京:学术书刊出版社,1989.[3]孟伟.流域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与示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4]孟伟,王海燕,王业耀.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研究(Ⅳ)——控制单元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与削减技术评估[J].环境科学研究,2008,21(2):1-9.[5]江西省水文局.江西水系[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7:82-83.[6]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水环境容量模拟计算技术规范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05:137-138.[7]罗彬,卢龙,王毛兰,等.江西袁河流域水环境容量分配研究[J].人民长江,2011,42(5):47-50.[8]柯强,赵静,王少平,等.最大日负荷总量(TMDL)技术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9,25(1):85-91,111.[9]王彩艳,彭虹,张万顺,等.武汉东湖水污染控制TMDL计划[J].人民长江,2010,41(10):86-89.[10]宗永臣,张建新水污染物总量分配方法研究综述[J].中国西部科技,2008,7(6):45-51.

第二篇:关于苏州市水环境排污容量问题研究及相关建议

关于苏州市水环境排污容量问题研究及相关建议

随着苏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日益繁荣,苏州的城市规模迅速扩大,根据新一轮的城市规划,苏州市的人口规模将达到1200万人,即将成为一个国际化的超大型城市。但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对区域的环境承载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其中区域的水环境容量与城市排污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和激化。鉴于此,农工党苏州市委组织专家对我市水环境容量与城市污水排放和处理问题进行了调研,希望提供相关建议供领导决策时参考。

1.根据城市发展规模,对我市排污量进行预测

根据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经验,城市规模与城市污水产量之间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规划总人口为120万人,相应的自来水供给需求为120万吨,污水处理需求为90万吨,园区十三年来发展实践也基本验证了这一关系。以此类推,则苏州市达到1200万人口后,污水处理需求也将达到900万吨/天,即使以全部收集处理,并达以最严格的国家一级A标准排放,苏州市的COD排放总量将达到16.43万吨/年,总磷和总氮的年排放量分别达到1.64万吨和0.16万吨。经对比,以上测算数据与《苏州市城市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及《苏州市给排水专业规划》用其它分类测算的结果基本一致。

实际上,从全市范围来看,由于居民住所不可能完全集中,苏州市又处于河网地区,污水管网全覆盖难度较大,污水处理率很难达到理论上的100%,同时农业、渔业等面源性排污的量也不容忽视,因此实际的城市排污总量还将大于上述预测数据。

2.对我市水环境容量现状的分析

苏州市目前的现状水环境已不容乐观,按全指标考核,市内的水体(除太湖外)基本都在IV-V类水之间,京杭运河等主要河流和阳澄湖、金鸡湖等湖泊已超过了V类水标准,主要超标因子为氨氮、总磷,富营养化现象已十分普遍,最近的太湖蓝藻事件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根据查证,苏州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2.28亿m3,入境水量进入苏州水系17.85亿m3,苏州本地地表径流量25.11亿m3。综合以上数据苏州市的最大水环境容量约为75亿m3,乐观地把上述水质均看做IV类,并把V类水质做为最终水质底线,则苏州市水环境的容量中COD仅为7.5万吨,总磷、总氮分别为0.075万吨和0.375万吨(实际氮、磷已基本没有容量)。

3.水环境容量与污水排放总量的迭加分析

把预计的最小排放总量与环境的最大承载量相迭加,可以发现,以这种方式发展,则苏州市的水环境质量将全线劣于V类水标准,并呈现极高的富营养状态,极易引起广泛的黑臭现象。

这种简单的迭加方式可能过于粗略,其中COD的测算还存在着污水与地表水测定方式上的差异,同时也尚未考虑水体本身的自净作用,但从总体上出入不大,可以作为半定量的分析依据。(以2005年苏州市环保局发布的数据为例,当年COD的实际排放量为14.01万吨,超过生态环境警戒排放量

6.64万吨。2005年氨氮的实际排放量为1.28万吨,超过生态环境警戒排放量0.33万吨)。

城市规模的扩张是难以遏制的大势所趋,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急需摆上议事日程的大事,因此提请市政府尽快组织有关部门对这一事关发展前景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为此,农工党苏州市委根据对发展趋势和方向的分析,提出“控、引、治、疏”四方面的建议:

1.“控”--对城市发展规模和节奏的有序控制

适度控制城市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减小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其中外来人口的有序控制是较为关键的因素。通过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发展技术和服务密集型的新型产业,将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向外转移和延伸,减小城市发展对人口的过度依赖。

2.“引”—对发展节水型城市的大力引导

通过政策驱动和经济扛杆,大力开展节水型城市的倡导,从源头上减少排放,在此方面特别要注重采取经济手段调控水资源的价格体系,通过市场因素来实质性地推动各行业的节水活动。这方面苏州市已开展了部分阶梯水价的试点,但尚未覆盖整个经济领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同时还应大力提倡中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充分利用水资源,通过技术手段减少排放。

3.“治”—对治理硬件与软件加大投入力度

在减少排放的同时,必须对已经排放的污水加大治理力度。加快污水治理硬件建设的速度,在城市污水管网铺设覆盖面加大的同时,增加污水处理厂的数量,合理布置,提高效率,扩容城市处理污水能力。加大污水治理软件技术的投入,引入先进环保绿色的治污方法,利用政策导向和政府推动,推广治污技术的普及。

4.“疏”—确定排污通道对城市污水合理疏导

城市污水的大量增加难以完全避免,因此必须从全局的角度寻找合理的排污方式和去向,结合水功能区划,对于相对不敏感水域、地域可慎重加以利用,设定统一的排污渠道,以实现区域尾水的调度,大幅度削减排入敏感水域的污染负荷,改善水系水质,实现既定的环境目标。这是设置排污通道的意义所在。

以前环保和水务部门也曾提出过类似的初步设想,但都未进入实质性的研究。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排污通道的建设势在必行,苏州市城市污水的现有排放去向主要是通过下辖的张家港、太仓、常熟排入长江,通过昆山进入上海,通过吴江进入浙江,其中下游的上海和浙江地区均十分敏感,而且水环境容量也极为有限,而长江有着较为丰沛的水量和水质资源,水环境的稀释容量较大,自净能力也较强,可做为近、中期的排污出路。通过线路的合理分析,确定一条从苏州市汇入长江的河流做为统一的排污通道,并加以必要的改造和处理。通过牺牲局部的水域功能,来换取更大范围的水环境质量提升。

但近年来长江所接纳的各类水污染物呈迅猛递增的状态,而且沿江岸地区取用江水的需求也十分迫切,长江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从长远来看还需要寻找更好的污水出路—排海。在此方面可建议学习借鉴上海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合流污水治理的经验,并需要开展地区性合作,彻底解决大区域内的污水出路问题。

农工党苏州市委:

你委在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苏州市水环境排污容量问题研究及相关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苏州是一个因水而富庶、因水而秀美、因水而闻名的城市。多年来,围绕全面提升我市环境质

量工作目标,全市上下积极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努力减少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积极扩大水环境容量,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

一、近年来所做的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

一是健全组织。市政府及各市(区)均专门成立了水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二是落实责任。市政府每年制定市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计划,组织制定《关于切实加强水污染防治改善水环境质量确保“两个率先”环境目标实现的意见》和《关于推进环境保护工作若干政策措施》等,将相关工作任务分解到各地各部门。三是强化目标考核。将水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强化督促检查,市委、人大、政府和政协分别组织市监察、发改、经贸、水务、农林、环保等部门组成联合督查组,对各地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从2001年至今,累计督查达15次。

(二)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水环境防治工程建设进度

“十五”期间,全市环境保护的总投入达358.78亿元。其中我市列入国家、省太湖水污染防治计划的工程项目有71项,完成70项,完成率98.6%,实际完成投资额62.6亿元。仅2002到2006年市区水环境综合整治投入的资金就达20亿元。

(三)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优化工业布局

一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苏州市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行动计划》,坚持走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之路。2006年、2007年全市化学需氧量净削减量分别达到0.64万吨、0.88万吨,全面完成了省里下达的减排任务。二是淘汰落后产业、工艺和设备。“十五”至今,共关停、并转污染严重的企业1055家。深入开展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到2007年底,全市已关闭560家化工企业。三是优化产业布局。按照生态功能区划划定的禁止开发、限制开发、优先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向开发区和工业区集中。市区完成苏化农药、精细化工、合成化工等30家企业搬迁。四是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准入门槛。在全市范围内禁止新建钢铁、炼焦、水泥、印染、电镀企业,限制发展化工企业。全面开展电镀、造纸、印染行业中水回用工作。“十五”以来,全市共拒批、劝阻2000余个项目,投资额超过350亿元。

(四)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水污染防治能力

截至2007年底,全市共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107座,处理能力达到215.3万吨/日,实际处理污水量为175.1万吨/日,累计建成污水管道3147公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 %,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2%,污水处理能力和生活污水处理率逐年提高。

(五)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

一是积极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有机肥等技术。2001年至2007年期间,化肥施用强度由597.4公斤/公顷下降到225公斤/公顷,化学农药施用强度由25.4公斤/公顷下降到2.43公斤/公顷,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5%。二是坚持达标排放,对无法达到治理标准的养殖场所依法进行关停并转。“十五”至今,对170多个规模化养殖场实施了污染治理。三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全面开展“六清六建”活动,垃圾处理推行“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集中处理模式。四是压缩网围养殖面积。今年3月上旬,西太湖网围养殖全面拆除。

(六)利用经济杠杆及政策驱动,大力建设节水型城市

一是政策驱动。2005年,市政府通过了《苏州市创建节水型城市实施意见》,成立了以阎立市长为组长的苏州市节水型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与29个责任区、局签订了创建节水型城市责任书。市、区两级财政共投入3000余万元,更换水嘴31.1万个、排水阀6万只,涉及居民14.3万户,建成区内30余万户居民全部都使用了节水器具。目前我市创建节水型城市工作已经达到省级考核标准。二是利用经济杠杆。2007年,我市出台了《关于在我市逐步实施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的通知》,在确保居民正常生活用水的前提下,对浪费水的行为进行经济上的惩戒,促进居民节水意识的提高。同时,对月用水量大于500立方米的企业、单位实行用水计划制度,对超计划用水单位征收1~5倍加价水费。对自备水源取水户,超计划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征收1~5倍超计划水资源费。

(七)加大执法力度,铁腕打击违法排污企业

一是严格实施《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及《苏州市阳澄湖水源水质保护条例》,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杜绝直接向水体排放污染物,全面禁止使用含磷洗涤剂。二是加快环保在线监测设施建设进度。2007年底前完成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控站建设;同时,加快污染源在线监控建设进度,目前全市已有382家企业完成在线监测设施安装,75%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安装了在线监测装置,其中58%的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仪器已与环保部门实现联网。三是积极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开展了连续6年的“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和连续4年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饮用水源地、太湖和阳澄湖周边地区船餐等整治力度,截至2007年底,共出动13.26万人次,检查4.94万厂次,立案查处1347件,257家挂牌督办企业的办结率达到97.3%,解决了一些突出的环境问题。

(八)科学调查,探索、研究水环境容量

根据国家发改委编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到“十一五”期末,苏州市水环境容量:COD为12.4891万吨/年、氨氮为0.9742万吨/年、总磷为0.0952万吨/年、总氮为1.3647万吨/年,其限排量应控制在:COD为11.9554万吨/年、氨氮为0.9603万吨/年、总磷为0.0923万吨/年、总氮为1.3619万吨/年。2005年,市水利局编制《苏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对我市98个主要水功能区进行了测算,到“十一五”期末,水环境容量:COD为19.36万吨/年、氨氮为0.91万吨/年(因《苏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尚未通过专家审查,以上数据仅供参考)。

二、存在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市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我市水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苏州地处长江、太湖流域下游,受到污染的过境客水使我们的水环境不堪重负。人口、产业和城市高度密集,环境资源先天不足,环境负荷过大,生态形势也变得越来越严峻。究其原因正如提案中所提到的:一是外来人口急剧增加是我市环境不堪重负的关键原因。根据《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中提供的参数测算,每增加一万人口新增COD排放量328吨/年。2007年我市户籍人口624万人,公安局登记在册的暂住人口已达585.8万人,还不包括公安局未登记的暂住人口。仅2007年新增登记暂住人口就达88.1万人,其结果是必然产生较大的COD新增量。二是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还跟不上外来人口的增长速度,导致污水量剧

增,造成了我市每年花很大资金建设的水污染防治项目,其削减的水污染物排放量被外来人口新增的水污染物排放量所淹没。以中心城区为例,目前4家城镇污水处理厂均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行。三是我市整个排水系统不够完善,“大引大排”系统中尚未启动苏州市尾水排污通道。四是农业面源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太湖的网围养殖面积过大,阳澄湖2007年网围养殖面积8.10万亩没有控制到2001年市政府确定的到2005年的整治目标—4.8万亩。因此,水污染防治和治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下阶段,我们将认真学习中共“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巩固生态市建设为抓手,以太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稳定达到《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为中心,继续深入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全面落实“控源、截污、清淤、畅流、修复、预警”各项措施,确保饮用水源地安全,改善水环境质量。

(一)继续开展水环境容量的研究

《市政府关于印发苏州市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任务的通知》(苏府〔2007〕155号)中明确:由市水务局牵头,市环保局作为相关责任部门,进一步细化太湖、阳澄湖等重要入湖河道水功能区划,核定阳澄湖等重要水体纳污总量,实行河湖纳污总量控制。

(二)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量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产业布局调整步伐。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0%。二是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开展化工、医药、冶金、印染、造纸、电镀等重污染行业专项工作,2008年底之前,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关闭780家落后化工企业的任务。三是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对排污总量超过控制指标、地表水达不到功能区要求的地区以及划定的“清水廊道”地区,暂停审批新增水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四是执行更为严格的水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自2008年起,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必须稳定达到《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五是发展循环经济和实施清洁生产。“十一五”期间,全市建立500个循环经济试点与示范企业。

(三)全面提高污水处理率和接管率

一是至2010年底,全市完成新建、扩建城镇污水处理项目64个,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60万吨/日,确保市区、市(县)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省级以上开发区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二是已建成的城镇污水处理厂要完成脱氮除磷工艺改造。三是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全市所有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任务。四是大力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再生回用。近期将回用重点放在市政杂用水(公园绿化及河湖用水、城市绿化用水、道路路面喷洒用水等)和工业用水(回用至热电、火电厂和化工厂等的冷却用水、混凝土搅拌用水以及城市污水处理厂内部的污泥脱水冲洗滤布、冲洗路面及洗车用水等杂用水)。为有利于污水再生利用,在提高水价和排污收费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回用对象。五是根据《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我市将实施《苏州市城市排水管网现状与维护研究》和《排水户分类管理办法》。六是在对市区污水管网支管到户工程实施片区进行拾遗补缺的同时,逐步对管网不完善的地区进行改造和贯通。七是加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管。2008年5月底前,所有污水处理厂都要安装自动在线监测装置,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对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实行评估制度,将评估结果作为核拨污水处理费的重要依据。

(四)加大压缩围网养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

一是进一步压缩围网养殖面积。2008年东太湖围网养殖压缩到4.5万亩,到2010年东太湖围网养殖面积达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控制要求。到2008年5月,阳澄湖围网面积压缩到3.2万亩,其中阳澄湖西湖全部拆除,到2010年阳澄湖围网养殖面积压缩到1万亩。二是取缔沿太湖1公里、阳澄湖水源水质二级保护区范围内的所有畜禽养殖场。禁止在太湖一级保护区和阳澄湖水源水质准保护区范围内发展畜禽养殖,现有养殖场到2008年底实现污染物零排放,无法达到零排放的养殖场必须搬迁或者关闭。主要污染物总氮、总磷排放量削减50%以上。三是“十一五”期间,化肥、农药使用强度分别削减20%和30%,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80%以上,生物农药施用比例提高到30%以上。全市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0%。四是加快实施农村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努力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到2010年底前,全市50%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建成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0%,太湖一级保护区及阳澄湖水源水质准保护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

(五)切实推进生态重建修复工程

“十一五”期间,在环太湖、环阳澄湖1公里、主要水源保护区周边2公里、入湖河道上溯10公里两侧各500米等重点区域先行试点,建设生态隔离带。切实推进太湖、阳澄湖、长江生态重建修复工程、村庄绿化示范工程、绿色水廊创建工程、湿地林带营造工程、道路绿化延伸工程、生态示范区建设工程等建设。到2010年,全市每年新增绿地面积11万亩以上,陆地森林覆盖率达到23%,村庄绿化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

(六)增强区域水资源调水引流能力

一是规划建设调水引流工程。实施以阳澄湖为调节中心的“通江达湖”调水引流工程和河网畅流工程,整治七浦塘等通江河道,建设永昌泾整治工程。二是推动苏州市尾水排污通道工程方案的研究、论证,加快区域尾水排污通道的建设,减少区域内的尾水排放,提升区域水环境质量。三是全面推进疏浚清淤。对贡湖水源地、东太湖实施生态清淤,对阳澄西湖进行综合生态治理。沿江沙土地区河道5年轮浚一次,太湖圩区河道8年轮浚一次,城区河道5年轮浚一次。

感谢你委对我市环境保护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二○○八年四月十一日

抄送:市政协提案委,市水利局、农林局、环保局。

联系人:涂海燕;电话:68612217。

第三篇:两江流域上游水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工作总结

德化县2007年晋江流域上游 水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工作总结 为加强晋江、洛阳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改善两江流域水环境质量,2007年4月,市政府下达了2007年晋江、洛阳江流域水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计划。计划下达后,德化县政府非常重视,精心筹划,制定措施,严格监督计划执行,现将2007年我县两江流域上游水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计划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效

2007年以来,德化县环保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泉州市环保局的指导下,贯彻落实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认真履行环境统一监管职责,突出环境源头监管,加强环境执法监督和污染治理,不断强化工作措施,取得明显成效:一是辖区环境质量保持良好,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二级以上,地表水水质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经市环境监测站监测,冷水坑断面(德化县与永春县交接)保持Ⅱ类水质。二是清洁能源推广有了显著成效,全县80%以上的陶瓷企业使用天然气、电等清洁能源,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三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进展,晋江流域源头两侧一重山无林地造林和抚育管理计划已完成,项目总投资97万元,面积共1211亩,其中盖德乡上地村195亩,国宝乡佛岭村434亩,三班镇泗滨村龙门滩库边区周边无林地造林582亩。丰富的森林资源为涵养水源提供可能,促进了晋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的提高。

二、计划重点项目完成情况

至2007年12月31日,德化县列入两江污控计划的重点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并基本完成或竣工验收。1.开展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德化县水口镇投资230多万元开展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建设,编制镇环境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由县政府批准实施,开工建设镇垃圾填埋场,实施镇区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取得良好成交。水口镇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已通过省环保局预验收,具备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的条件。

2.在线监测安装。督促重点污染企业安装在线监测,投入55万元,安装完成隆泰化工有限公司与德化热电公司安装在线监测监控设备并验收,进一步提高污染控制能力。

3.乡镇垃圾填埋场建设。稳步推进沿岸乡镇垃圾填埋场和垃圾中转站建设,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国宝乡投入75万元,征地8.5亩,建成乡镇生活垃圾填埋场,日填埋垃圾10吨,使用年限达10年。工程于2007月7月20日开始动工,10月18日竣工验收,并正式投入使用。

4.环境污染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投入32万元,购置应急监测车一部,采购配套应急监测设备,配置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离子色谱仪,形成铅、锌、砷、汞、总磷等相关项目监测能力。加强上游地区水源水质监测,为确保水环境安全提供技术支持,为环境污染事故处置提供决策依据。

三、存在问题

由于德化县以前SO2排放总量很小,并且已于2004年完成液化天然气建设,建成亚洲最大的液化天然气供气站,2005年底实现日供气16万立方米,热电厂及民用煤大部份为天湖山的低硫煤,含硫量为0.15%,因此再实现减排十分困难。

四、今后工作计划

今后,我县将进一步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机制,加大水资源保护力度,全面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晋江、洛阳江上游水资源保护五年规划》的工作要求,坚持将晋江上游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一起规划、一起部署,实施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继续抓好晋江流域上游水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工作。

1、健全环保管理责任制,建立水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实行环境保护行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制度,完善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和环保部门统一监管的运行机制。将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逐步拓展到乡镇、各职能部门,建立健全环保责任追究办法,开展重点乡镇、部门主要领导干部环保工作绩效考核,确保水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2、强化环境监管,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两项制度,从源头上防治污染。经常性开展辖区重点污染源达标情况检查,及时处理环保110投诉,加强监测监管,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加强工业污染源综合治理力度,确保重点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

3、坚决执行污染物减排计划,推进污染点源、面源治理。加大晋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贯彻执行COD、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2007减排计划,加强对重点削减项目跟踪监督,按时完成削减任务。

4、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县。贯彻实施《德化县推进县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用好用足国家、省、市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的扶持政策,引导各行各业强化技术创新,开展循环经济实践。按照发展新型工业化要求,围绕我县支柱和重点产业的发展,积极探索和引进高新技术,探索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和共生产业群,实现资源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和污染物产生的最减量化。争取早日通过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县验收。

5、实施生态保护工程,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加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牛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和管护,保护晋江流域两侧一重山森林植被,进一步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促进晋江水环境质量的提高。

德化县环境保护局 二〇〇八年一月八日

第四篇:城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主题-水专项

附件1:

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主题 三峡库区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

三峡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功能提升与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

申 请 指 南

一、指南说明(一)项目概述

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是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列为十六个科技重大专项之一。国家环境保护部在《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明确将“流域(区域)水污染控制与工程示范”和“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建设”作为“水污染防治”的主要内容。“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与示范”(以下简称“城市”主题)被列为了科技重大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的五个主题研究内容之一。“三峡库区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将在“城市”主题的框架要求下,针对三峡库区的主要城市水环境问题,开展一系列的技术攻关和集成创新,并进行部分关键技术的综合示范。

三峡水库是我国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也是世界上防洪效益最显著的水利工程和最大的电站。三峡库区的水质安全和生态环境健康是影响三峡工程系统综合效益发挥,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安全的重要因 1 素,在国内、国际上政治影响广泛,备受关注。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压力大,主要问题依然突出,次级河流水质恶化趋势明显,城市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居高不下,小城镇污染日益加剧,库区水污染治理已刻不容缓。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将三峡库区的污染治理列为“十一五”期间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工作重点之一。

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同时重庆市是国务院刚刚设立的“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试验区的成功经验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因此本项目实施的意义重大。

“三峡库区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项目拟针对三峡库区经济欠发达、多属山地城镇、建设用地紧张、环境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水环境保护要求高等特点,选择重庆、涪陵、长寿等三峡库区沿江城市为示范区,以削减城市整体水污染负荷和保障三峡水库水质安全为核心,重点突破山地城市排水管网安全与面源污染控制、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功能提升及优化运行调控、污泥处理处置、食品工业园区水污染治理以及山地小城镇水污染防治等关键技术。项目以国家和重庆市围绕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的重大工程为依托,通过 2 技术研发、集成创新和综合示范,构建三峡库区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体系。从而为三峡库区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提供科技支撑,同时为西部众多水利水电工程库区和类似地区(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提供典范。

(二)项目的总体目标

针对三峡库区经济欠发达、多属山地城镇、基础设施立地条件差、建设用地紧缺、水环境保护要求高的特点,以管网运行安全为核心,以有机污染物和营养物去除为重点,通过技术集成和综合示范,突破脆弱地质条件下的管网安全建设运行和污染负荷削减的关键技术,提升水环境设施污染物削减的整体效能和安全稳定性,建立三峡库区城市排水系统安全和水污染控制技术体系,为实现国家对三峡库区总体水质目标要求和污染治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并为西部众多水利水电工程水库区域的城镇水污染防治提供示范。

(三)项目任务分解

本项目针对三峡库区经济欠发达、多属山地城镇、建设用地紧张、环境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水环境保护要求高等特点,选择重庆等三峡库区沿岸城市,以削减城市整体水污染负荷和保障三峡水库水质安全为核心,突破山地城市排水管网安全与面源污染控制、库区城市污水 3 处理厂功能提升和优化运行调控、污泥处理处置、食品工业园区水污染治理及山地小城镇水污染防治等关键技术,并进行综合示范。初步构建起三峡库区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体系。项目设置以下六个课题:

课题1:重庆主城排水系统安全与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

课题2:三峡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功能提升与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

课题3:三峡库区中小城市污水处理厂优化运行调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课题4:三峡库区食品工业园区废水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课题5:三峡库区山地小城镇水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课题6:三峡库区城市水污染综合控制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

二、指南内容

(一)课题名称

三峡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功能提升与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研究与示范

(二)研究目标

针对三峡库区经济欠发达、水环境保护要求高、城市污水处 4 理厂运行负荷率低、污泥处理处置困难的特点,以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和功能为核心,以去除有机污染物和营养物为重点,通过研究三峡库区现有城市污水处理厂典型工艺的功能提升调控技术,适合库区污水处理厂污泥减量消化与干化污泥制建材、制营养土和森林施肥等处置及资源化技术的集成,并对污水厂实行低成本升级改造与污泥处理处置的综合示范,突破经济欠发达条件下水污染负荷削减的关键技术,提升水环境设施污染物削减的整体效能和安全稳定性,建立三峡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功能提升与污泥处理的技术体系,指导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功能提升与改造和污泥处理处置工程的建设与运行管理。

(三)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

1、三峡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典型工艺功能提升调控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库区污水处理厂典型工艺(SBR工艺系列、氧化沟工艺系列、A/A/O工艺)的功能提升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构建库区污水处理厂功能提升的技术体系和工程案例。

2、三峡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减量与资源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减量与资源化多项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提出适合三峡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减量与资源化技术体系和工程措施。

3、三峡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低成本升级改造及污泥处理处置综合示范

开展三峡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低成本升级改造的工程化研究,实现三峡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低成本技术改造,处理功能升级、污泥处理处置,共同控污的技术体系。

(四)考核指标及成果形式

考核指标:

1、通过对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三种典型工艺进行功能提升调控技术集成,每种工艺规模不小于2万m3/d,出水主要污染物(TN、TP)指标达到《城镇污水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实现示范污水处理厂主要污染物减排量提高10-20%。

2、通过对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低成本升级改造示范综合示范,规模不小于2万m3/d,出水主要污染物(TN、TP)指标达到《城镇污水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实现示范污水厂主要污染物减排量提高5-15%。

3、通过对库区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制营养土及森林施肥示范,规模200亩。营养土含水率≤45%,氮磷钾≥6%,腐殖酸≥10%。

4、申报发明专利 4-6项,制定3部地方技术标准草案。

5、发表高水平论文12-15篇,培养15名专业人才。

(五)课题实施年限

2008年~2010年。

(六)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

课题经费来源包括国拨经费和申请单位配套经费。其中,国拨经费的上限不超过2163万元;申请单位必须提供配套经费证明配套经费不低于3150万元,同时提供课题示范工程的落实情况证明。

下载基于控制单元的流域水环境容量总量分配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控制单元的流域水环境容量总量分配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