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半小时货币战争

时间:2019-05-14 02:39: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济半小时货币战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济半小时货币战争》。

第一篇:经济半小时货币战争

第一

货币战争之英镑霸权

在刚刚结束的G20领导人峰会的闭幕记者会上,芮成钢向东道国英国的首相布朗提问,会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建议成立超主权的储备货币来代替美元,本次峰会上,是否讨论了这一建议?布朗说,由于没有具体提案,本次峰会讨论并没有具体讨论这一话题。

其实在人类数千年的货币史上,使用范围最广、历史最长的货币是黄金,这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超主权货币,但直到近代史上大英帝国崛起,由英格兰银行独家发行的代表英国国家权利的英镑替代黄金在全球通用,人类史上第一只主权性质的国际储备货币诞生了,此后美元、西德马克、日元以及欧元,为了争夺更多经济话语权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货币之战。这些主权货币,为什么成为全球硬通货,它们成功的路径是什么,又是哪些因素导致了它们的衰败?从今天起,我们将用一周的时间,分别讲述英镑、美元、日元、欧元等主要货币的发展简史,一起回顾我们曾经经历,并且现在还在持续的货币战争。

今天我们先来了解第一个主要国际储备货币——英镑的兴衰。

在不列颠人先后击败西班牙、荷兰、法国、俄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之后,英镑成为第一个称霸世界的货币。摄像:白羽

南京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陈晓律认为,一个国家,它的综合国力到了一定程度,它也必须让自己的货币体现自己的实力。摄像:白羽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金融系主任王长江认为,一个国家的货币发展实际上是有利于国家的金融制度的不断修改相关的法案。摄像:白羽

英镑如何成为第一个称霸世界的货币?

1609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随后,阿姆斯特丹银行成立了,大约比英国的英格兰银行早一百年,主要功能就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稳定荷兰的经济。发达的金融市场使得阿姆斯特丹在17世纪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荷兰成为当时的世界海上霸主。但是,由于当时还没有形成世界经济体系,荷兰盾也没有搭上荷兰称霸的顺风车。在不列颠人先后击败西班牙、荷兰、法国、俄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之后,英镑成为第一个称霸世界的货币。这段历史首先要从英格兰银行的成立开始。

17世纪的欧洲,战争成为所有国家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每一个欧洲国家都面临着其他国家的战争威胁,而军队的建设和战争的军费开支,都必须从民间筹得。而在16世纪打一场战争需要几百万英镑,到17世纪末,则需要几千万英镑,而在拿破仑战争末期,开支就要达到上亿英镑。当时最繁荣的国家都无法靠平时正常的收入来应付这一时期的战争开支,于是国家便开始借款打仗了。

中国英国史学会常务理事陈祖洲:“在这之前国王是可以随意借贷的,你有钱我跟你借,你不借也不行,我借的时候可能讲好三年还的,我三年到那时候我就可以不还,那甚至你跟他讲好不收利率的,随意可以更改。”

如何筹到战争款项成为了英国王室最头疼的问题。在这个时候,1688年,支持议会的辉格党人与部分托利党人将国王詹姆士二世废绌。詹姆士二世仓惶出逃。议会决定詹姆士二世的女儿玛丽和时任荷兰奥兰治执政的女婿威廉夫妇共同为英国国王,因为这场革命未发一枪、没有流血,后人称之为“光荣革命”。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国王由议会决定产生,意味着君权从“神授”变成了“民授”,它根本性地改变了在英国已经存在了千年之久的王权性质。从1688年起,英国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并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从此,国王借了国民的钱也必须归还。

陈祖洲:“在光荣革命这个解决方案当中,它也一个权力法案,对这个做了明确的规定,你国王不能随意侵犯国民的这个财产。”

“光荣革命”后的第二年,英国就卷入了同法国长达百年的战争中,而所有英国有钱人,都不能不关注这场无休止的战争。尽管当时伦敦的民间借贷非常活跃,但他们仍然不愿意贷款给王室,因为有两点担心:一是王室赖账不还,二是王室打了败仗,自己将血本无归。以至于开战时的1689年,英国王室只筹集到了很少的一笔钱。由于法律规定国王不能赖账之后,一个为战争筹款的机构应运而生。

陈祖洲:“在1694年,当时伦敦有1286个商人,他们以股份制的形式,贷给国王一笔钱,当时的利息了是8%,那么这个就促使了英格兰银行的诞生。”

在短短的11天内,英格兰银行就为政府筹借到120万英镑,极大支持了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军事活动,但为了避免英国王室滥用这笔资金,同时建立起银行的信任体系,英格兰银行制定了非常严格的规定,1811年,英国财政部拿着议会刚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支付,时任审计长格伦威尔发现上面没有盖国王的印张,拒绝支付一笔上上百万英镑的军费。

陈祖洲:“那是什么原因,因为国王当时正在拉肚子,没办法,他生病,没办法盖印,所以尽管政府在正在前线在打仗,很需要这笔钱,但是由于它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在里面,这笔钱当时的审计长格伦威尔并没有付给财政部,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来,就是英格兰银行在它建立以后,它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得它能够得到这个信用,取得这种信任。”

正是有了如此严格的法制化银行信用体系,源源不断地民间资金才流入到英格兰银行资助英国进行战争,而一次次胜利又给这些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英国当时的对手法国,无论从国土面积还是国家经济实力,都比英国要强大,为什么英国在战争中总能获胜,就是因为法国财政在筹集军费中遇到了困难,而英国的军费却非常充足。因此当时的欧洲有一句名言:战争中,获胜的一方往往拥有最后的一块金币。

南京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陈晓律:“英国的对外战争基本都能获胜,人们愿意支持这样一个能够一本万利的战役,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它这个战争,也可以称之为某种意义上的货币战争,但不是那种货币战争,就是通过钱来打胜自己的对手,从而最后获取最大的利益。”

英格兰银行成立之前,英国社会上流通的货币主要是银币和金币,1694年,英格兰银行开始发行纸币——英镑。但那时的英镑还不能算真正的货币。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副所长王松奇:“当时的英镑只是一种纸钞,因为当时这个黄金在流通,它只是记录黄金的单位,本身没有价值,所以有电影百万英镑的故事就是一个英镑的纸币可以印成一百万,它可以换金块,可以换黄金。”

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己最著名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这本深奥难懂的书中,牛顿用数学方法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这四大定律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成就”,然而这个著名的科学家在12年之后成为了英国皇家铸币局的局长,并工作长达30年之久,1717年,牛顿将黄金价格定为每金衡盎司3英镑17先令10又二分之一便士。从此英镑按黄金固定了价格,牛顿对金融贡献虽然可能是偶然的,但他提出的金本位制最早雏形对后来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英国史学会常务理事陈祖洲:“很多学者讲1816年英国实行金本位,其实在1717年的时候,英国就有实行金本位制度,它是这样讲的,那从这里面看,至少牛顿在英镑和黄金之间建立这样一个这样的比例关系的话,它对他金本位的实行那肯定是一个促进作用。”

1816年,英国通过了《金本位制度法案》,从法律的形式承认了黄金作为货币的本位来发行纸币。1821年,英国正式启用金本位制,英镑成为英国的标准货币单位,每1英镑含 7.32238克纯金。

金本位的确立,英国经济贸易的迅猛发展,世界货币进入了英镑世纪

1821年,英国正式确立了金本位制,所谓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该制度下,各国政府以法律形式规定货币的含金量。这一制度的典型特点就是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及黄金自由输出和输入:公民可以将持有的纸币按照货币含金量兑换为金币,各国之间不同的金铸币按各自含金量形成固定比较,建立比较稳定的国际货币联系,并允许黄金在国际间自由流动。金本位的确立,加上英国在当时经济贸易的迅猛发展,很快也确立了英镑的霸主地位,世界货币进入了英镑世纪。

经过三次英荷战争,英国最终迫使荷兰接受了《航海法》,《航海法》规定:输入英国及其属国的货物,必须使用英国的船只或者是输出国的船只。从此,荷兰船只逐渐退出驰骋了近一个世纪的茫茫海域。在打败了西班牙、葡萄牙之后,英国人将海上马车夫荷兰也赶下了海上霸主的位置。

有了国内军费源源不断地支持,英国已显示出不可阻挡的强劲力量:连续的征战中,英国建立起一支欧洲最强大的海军,它的商业触角已经伸向全世界,1686年时的一个统计表明,当时有近一半的英国船只都在从事美洲或印度贸易,而在1914年一战前夕,英国的海外投资曾高达40亿英镑,占西方国家总投资的一半。

大量的商品需求促进了英国生产技术的进步,“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的产业大国,利用自身首屈一指的工业优势,英国开始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政策,逐步建立起了自由主义的经济体系。它率先采用取消贸易限制的办法来扩大国外市场,也就是用取消别国产品输入英国的限制,来换取别国取消对英国产品的限制。自由贸易成为英国的国策。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金融系主任王长江:“当时从全世界来说,当时唯一一个最强的就是它(英国)了,所以从它的实力,它的信用,从它的制度完善上面,它代表一个强国的象征,所以当它这样表示的时候,当一个老百姓拿到一个英镑的时候,那就能够知道它能够代表,因为它有一个信用在那,它能够代表多少黄金,所以所有人对它就是一个信任的。”

英镑走向全球化,不仅是基于世界对英国经济实力强大的信任,更有赖于英国完善的金融制度和法制化的金融监管,1720爆发了史上著名的“蓝海”股票泡沫事件也就成为英国完善金融制度和加强金融监管的开端,科学家牛顿也成为蓝海泡沫事件的受害者。

1711年,英国政府为了向南美洲进行贸易扩张,而专门成立了一家公司——南海公司。为了迅速筹集还债资金,英国政府决定把南海公司的股票卖给公众。在政府的默许下,公司管理层为南海公司编造了一个又一个美妙的故事,也唤起了英国人超乎寻常的狂热。从1720年3月到9月,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一举从每股330英镑涨到了1050英镑,此时股票市值,相当于整个欧洲的货币流通量的五倍,连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牛顿也禁不住购买了蓝海公司股票,当年作为皇家铸币局局长的牛顿年薪为2000英镑,这笔钱能够建造4个格林威治天文台,然而随着蓝海股票泡沫破裂,牛顿损失超过2万英镑,事后,他不无伤感地写道:我可以准确地计算出天体的运动规律,但我却无法计算出股票市场的变化趋势。之后英国用了100年的时间来不断完善货币发行、监管制度。

王长江:“最终影响政府出台了一个反泡沫法,这个实际上是一百年英国政府在思考,思考什么,怎么样完善一个制度,所以通过一个货币英镑制度,那么英镑这么一个货币制度实际上是不断的完善英国的金融制度,所以我觉得一个国家的货币发展实际上是有利于国家的金融制度的不断修改相关的法案。”

1844年,英国颁布了《英格兰银行条例》,英格兰银行成为唯一能够发行英镑的银行,1872年,英格兰银行开始为其他银行在困难时提供资金支持,从而维护了英国经济的稳定,此时的英格兰银行已经是作为中央银行在发挥作用,有效地维护英镑的坚挺地位。

英镑在全世界的广泛使用,加上数百年英镑同黄金汇率的稳定,让伦敦成为当时的世界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凭借其经济、军事优势,英国让葡萄牙、德国、丹麦、瑞典、挪威、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瑞士、荷兰、西班牙等国也先后过渡到金本位制,促成了国际金本位体系在19世纪70年代的最终形成,英镑成为世界货币,亦成为国际结算中的硬通货,与黄金一起发挥着世界货币的功能。

1850年时,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60%;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南京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陈晓律:“我认为英镑这个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所以和英国和当时的英国的发展的硬势相配合的话,它的确对推动英国的发展,建立英国在全球性的这种世界霸主经济是有密切关系的,同时的话,一个国家,我认为它的综合国力到了一定程度的话,它也必须让自己的货币体现自己的实力。”

“一种货币只会死在自己的床上”

德国证券教父安德烈·科斯托拉尼说过这样一句格言:“一种货币只会死在自己的床上。”它形象地指出了一种货币的价值与其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英镑在金本位制度下占据霸主地位将近100年之后,也面临一些瓶颈,比如黄金生产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生产增长的幅度,导致黄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这就极大地削弱了金铸币流通的基础。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是导致了金本位制度的崩溃,也导致了英镑走向衰落。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在萨拉热窝被刺,以此为导火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大战前夕,各参战国为了准备这次战争,加紧对黄金的掠夺,战争爆发以后,由于军费开支猛烈增加,各国纷纷停止了金币铸造和纸币与黄金之间的兑换,也禁止黄金输出和输入,这就从根本上破环了金本位制赖以存在的基础。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此时,作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争中士兵伤亡约80万,军费开支近100亿英镑,国民财富损失了三分之一,对外贸易方面,1918年达到13.16亿英镑,同时英国的出口额仅为进口的二分之一。巨额的贸易逆差,迫使英国变卖海外投资的四分之一即10亿英镑去补偿贸易的巨额逆差,这场战争使得英国变成了一个债务国,只能通过举借外债解决财政困难和贸易逆差,战前美国欠英国国债约30亿美元,战后英国倒欠美国47亿美元,同时,英国内债因战争而直线上升,战前英国内债为6.45亿英镑,战后猛增为66亿英镑。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日不落帝国”经济出现衰退,英镑的强势地位也就遭到了质疑。

独立经济学家向松祚:“如果我们一定要选一个日子,就应该选在1913年这个美联储诞生的一天,美联储诞生,看起来是偶然的事件,实际上他是代表着美国整体的综合国力,综合的力量已经超越了英国,所以美联储它一诞生,它就已经是世界最强大的中央银行,那也标志着美元已经开始取代英镑成为世界最主要的货币。”

大西洋(12.99,-0.40,-2.99%)的另一岸,第一次世界大战却给美国带来了普遍繁荣,大规模的战争物质采购极大促进了美国各行业的生产和服务,到了1929年,美国的工业产量至少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2.2%,这一产量大于所有欧洲国家的产量,世界经济因为一战而完全改变,但是称霸世界一百年的英国人是不愿意看见金本位崩溃的,他们不断地做着努力,1925年时任英国财政大臣的丘吉尔就曾把英镑恢复到金本位制,然而,世界经济危机的到来不得不使英国又一次放弃。

向松祚:“但是时间延续了不到6年时间,1931年,6年多一点的时间,1931年的9月21号,英国又脱离了金本位制,英镑脱离了金本位制以后一直再没有回来过,恢复过金本位制,所以这个时候就标志着英镑它从世界一个主要货币,已经衰落下来了。”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回忆录里这样描述自己参加雅尔塔会议时的心情:“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北极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这句话形象地描述出当时英国的国际地位。二战后,英镑开始逐步贬值,1949年9月,英国宣布英镑贬值30.5%,将英镑兑美元汇率贬到2.80美元;1967年11月,英镑再次贬值,兑美元汇率降至2.40美元,英镑含金量也降为2.13281克。最终,英镑在70年代尾随美元进入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时代。

而随着二战之后的1945年,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即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正式确立。英镑作为世界结算货币逐渐被美元所取代,世界货币开始进入美元世纪。

半小时观察:纸币如何变“硬”?

货币的兴衰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实力的深刻体现,英国和美国,在它们各自最强盛的时期,它们牢牢地控制了全球的经济、贸易,决定了全球的政治和军事版图,而它们全球霸权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它们的主权货币在全世界享有无可撼动的话语权。但让我们好奇的是,为什么在英国之前崛起的大国荷兰,它的货币荷兰盾没能成为全球硬通货,而在英国之后崛起的另一个大国法国,它的法郎也没有像英镑那样牢牢占据着全球经济霸权的地位?历史中成与败的每一细节,都值得我们今天深思。

一只主权货币的崛起,它需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比如这个国家的经济强大和繁荣;它还需要有信心基础,这个国家应该有强大的国家机器,有坚定、清晰的国家意志,这样其他 国家的持币者才能怀有信心;它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完善的金融体系,这是一只硬通货的市场基础。

当英镑成为全球储备货币之后,英国利用这一全球金融霸权获得了太多太多的好处。从这样一个细节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比如英国的国力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已走向衰落,它在经济、军事方面的实力已落后于美国、德国甚至法国等西方列强,但直到20世纪40年代英镑才最终被美元替代,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英镑的霸权是让英国维持大国地位最重要的支撑之一。

我们看到,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道路不是一定水到渠成的,它不仅需要实力,还需要意志,还要有技巧,需要决策者严谨细致的规划并且持之以恒地实施。事实上,英镑、美元为什么会成为硬通货,它们硬在哪里?正是它们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强大,凝聚在一张薄薄的纸币上,这张纸币硬度就可以媲美黄金。

第二

货币战争之美元如何击败英镑

继续我们货币战争的报道。昨天我们给大家讲述了英镑取代黄金的历程,也确定了金本位的货币制度,但日不落帝国国势渐衰,再加上一次次金融危机和战争的冲击,英镑的国际地位日益低落,谁会取代英镑成为新的世界货币?这一个答案随着二战的进行而揭晓。

美元代替英镑的霸主地位,走上历史舞台

20世纪20年代初期,当欧洲还没有从两次世界大战的伤痛中恢复过来的时候,美国的各大城市却正在繁荣发展着,美国人花钱消费,他们参加舞会,购买汽车、收藏私酿烈酒,炒作股票,享受着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以来最鼎盛的繁华。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博士生导师吴念鲁:“二次大战以后,美国基本上是一个获利的国家,应该说发了战争财,不但是他本土没有打,而且他可以提供军火或者提供其他物资,从此也赚了很多钱。”

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和格局,德国、意大利、日本遭到毁灭性打击,英国、法国这些工业国也满目疮痍,相比之下,美国却因战争受益,成为当时全球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丁一凡:“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当时生产总值的48%左右,就差不多一半左右都是美国的制造,然后贸易量占了大概全球贸易的三分之一,所以非常非常强大,就绝对的一枝独秀。”

1859年至1918年,美国工业总产值从不到20亿美元上升到840美元,黄金储备从占全球储备总量的17%上升到59%,贸易量则从4%上升到39.2%,随着贸易量的大幅增加,美元取代英镑,成了当时使用量最大的国际货币,在那一时期,手握美元是一件时髦而且实惠的事,美国民众享受着因此而来的奢华生活,总统罗斯福和财政大臣们,也正在为一项更强大的振兴计划精心筹划着。

美元代替英镑的霸主地位,走上历史舞台,军事以及经济的扩张导致美元霸权地位由盛转衰,20世纪90年代美元霸权地位重振,然而货币战争从未停止,2008年,一场最终危机全球的金融海啸到来,美元再次衰败,美元霸权如何演变?国际货币格局走向何方?

独立经济学家向松祚:“那么罗斯福当时开始就勾画二战结束之后,整个国际货币体系会是怎么样。”

吴念鲁:“罗斯福的新政,当时,一个是美国本身他经济的实力已经到了这种程度了,他想作为一个经济大国,经济强国,资本大国资本强国,作为世界的一个所谓霸主,金融帝国,他本身有这个想法有这个愿望。”

美国试图凭借强大的势力一举取代英国充当世界霸主,而英国并未打算拱手相让,虽然战争削弱了英国的经济实力,但是当时,国际贸易有40%左右还是用英镑结算,伦敦仍然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在美元提出要成为世界货币的时候,唯一与之抗衡的是英镑。

向松祚:“为了争夺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地位,英国和美国他们之间是有很,很深刻的矛盾,两个国家的政治家,两个国家的学者都在刻意的,就是为了提升自己的金融的地位,提升自己货币的地位而努力,而且他们设计的各种方案也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的。”

英美双方拿出的方案针锋相对,英国方案的起草者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他提议要创建世界银行,发行一种超主权的货币,这一理论使他成为经济史上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但是在当时,凯恩斯的主张遭遇到了美国的强烈反对,美国经济学家怀特提议,应该把美元确立为主要的世界货币。

丁一凡:“凯恩斯提出这么一个方案,我们事后分析,当然也有保卫英国利益的企图,因为他已经看到英国再想维持当年英镑的这种霸权地位是不可能了,而且英国,因为打仗,因为黄金不断的外流,他的黄金储备已经不足以支撑一个很大的货币的这种情况下,所以他先发制人的提出来一个说,那我们做一个统一的货币吧。”

向松祚:“但是凯恩斯这个方案拿到罗斯福这里来的时候,罗斯福一口否决了,罗斯福认为,世界货币的方案并不符合我们美元的利益,不符合美国的利益,所以他把凯恩斯的方案就否定了。”

美国总统罗斯福开始在各种场合,宣讲怀特方案对促进世界贸易的好处。

富兰克林·罗斯福:“这个伟大的国家将要担当一个更加重要的角色,他如此夺目,他会继续复兴、继续繁荣。”

罗斯福以充满自信的声音向世界各国,传递着一种霸气和力量,1944年,美国挑头在新罕布尔什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商讨如何重建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争论的双方仍然是美国和英国。

吴念鲁:“美国当时他处在这么一个强势,他想作为世界的一个所谓霸主,英国,他作为老牌帝国主义,他不愿意一下子就放弃自己的,他既得利益和权益。”

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在美国政府的主导下,与会各国选择了怀特方案,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美元和黄金挂钩,一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其他的货币再与美元形成固定的汇率。至此,美元初步确立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

向松祚:“货币的力量它不是偶然的,不是几个人或者几个金融家、几个银行家、几个政治家,他刻意在那儿操纵,甚至说搞一个阴谋它就会使得一个货币成为一个霸主,它不是这样的,政治家、金融家、企业家在这个里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核心是,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他要起来,你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起来以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你的货币就会成为伟大的货币,一个大国货币。”

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美国虽然取代英镑成了最主要的世界货币,但是英镑仍然有在部分地区使用的权利,此后的数年间,英镑和英镑区仍然是美元霸权的最大障碍。1946年,英国战后经济困难,不得不寻求美国的援助,这给了美国扫除障提供了机会。那一年,美国政府一次性借给了英国37.5亿美元的贷款,但提出了苛刻的条件,包括英国必须承认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的领导权,并恢复英镑和美元的自由兑换。结果导致英镑区各国纷纷提取存款兑换美元,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英国的黄金储备就流失了10亿美元,英国因此元气大伤,英镑彻底失去了与美元抗衡的能力。

丁一凡:“我觉得美元崛起后来成为一种世界的霸权货币这个过程,可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他一方面体现了美国经济在全球金融中间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美国确实应该说,美国而言,确确实实它涉及了货币,是想把它的货币做成一个霸权货币。”

20世纪四十年代,随着美元霸权的确立,美国对外扩张的大幕徐徐拉开。1947年,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开始实施他的新计划,通过向战后各国提供贷款和援助,试图掌控全球经济命脉。

吴念鲁:“欧洲来讲的,他推出马歇尔计划,在亚洲,亚洲来讲的话,美国也是扶持日本,所谓叫恢复经济,这一系列的动作我觉得跟美国全球的一个战略上的一个霸权分不开。”

美元成了美国实施扩张计划最强有力的武器。1947年至1949年,仅接受马歇尔计划和欧洲合作组织的十几个西欧国家,对美国的借贷就高达16 亿美元,这些国家需要大量的美元来填补财政赤字,而又得不到充足的美元,造成了当时普遍的美元荒,这种巅峰状态持续了整整十年,在这期间,美国保持着头号世界强国的地位,美元是那时唯一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在国际上的地位如日中天,世界货币开始进入美元世纪。

军事以及经济扩张,导致美元霸权地位由盛转衰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历时10多年的越南战争中,美国投入了至少二千五百亿美元的军费开支和50万军队。在这被称为混乱的十年中,年轻人被一拨拨的送去前线参战,华尔街的银行家们在反复计算,借给政府打仗的钱能回收多少,而后来,为了应付巨额的海外军费开支,美国政府开始巨额向各个国家借款。

丁一凡:“美国卷入战争,然后美国的开支,尤其是这种战争式的开支,没有什么收益的开支,越来越大的情况下,美国就借别人的钱来做这些事。”

向松祚:“越南战争,美元货币非常的扩张,货币政策极度的扩张滥发货币,滥发货币使得欧洲积累了大量的美元钞票。”

大量的国外借贷,使得美国从战后最富足的债权国,变成了最大的债务国,当时财政赤字累计高达1500亿美元。随着美国债务越来越大,借钱给美国的西欧国家开始惴惴不安,他们希望把借给美国的美元换成更保险一些的黄金。

吴念鲁:“戴高乐觉得,美元贬值了,我不愿意保留这么多美元,我要给你换黄金,因此戴高乐几次向美国发起挑战。”

向松祚:“我们知道当年的法国的总统戴高乐是非常强硬的,威胁说,我们用军舰,我们要运一堆钞票到你美国来,运到纽约去,把美元货币换成黄金。”

一开始,对于戴高乐的威胁,美国总统尼克松并没有感到紧张,但是很快,西欧国家集体开始了兑换行动,尼克松总统坐不住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张明:“尼克松突然很惊讶的发现,现在我们的黄金储量已经不能满足其他国家兑换的要求了。”

吴念鲁:“美国的黄金大量的外流,本来美国的黄金当时占整个的世界,我估计大概是70%,后来越来越少,越来越少,少到后来以后他就不足以来支持他的筹码了。”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不得不正视已经到来的危机,他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

丁一凡:“美国总统尼克松就决定,切断美元与黄金的这种联系,也就是说美国不再承诺把所有美元都可以按一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价格来换成黄金,先是终止了兑换,背弃了承诺。”

尼克松政府的决定,宣告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也把美元推上加速衰退的道路。

吴念鲁:“我记得是71年12月份,第一次贬值,从一盎司黄金是30个美元贬到38个美元,后来到73年底,73年2月份又贬一次,就从38个美元一盎司黄金贬到42.22元。”

丁一凡:“当时控制不住,就大幅度的那种,人家拼命的抛售美元所以使它的贬值,很快几次大的贬值,连续几年。”

对于如何控制局面,尼克松政府手无足策。

张明:“那次给美国带来的影响就是美国经济陷入了滞胀,整个1970年代和1980年代初可以说是美国失去了10年,当时一方面就说美国他本身的经济,经济周期还是走下坡路,经济开始停滞,另外一方面,随着其他国家对美元不信任,抛弃了美元出现了美元危机,那么就导致全球的能源和大宗商品的价格上升,所以说经济就出现了低增长高通胀的这样一种恶性的组合。”

这种局面长时间困扰着美国政府,民众也没有想到,几年前他们曾为之骄傲的的美元荒,突然就演变成了美元灾,并随之发生了持续数年的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

丁一凡:“所有的物价,每天每天你觉得都在涨,都是涨,他是10%几,20%这么涨,但是10%、20%的涨,基本上隔个两三年,你如果不调整工资的话,那老百姓就受不了了,所以就是一种恶性循环,就他老有不停的群众示威游行。”

1974年,大大小小的经济危机发生了10多次,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下滑到不足10%,国际竞争力持续下滑。大量的企业倒闭,失业人数激增了1500万,民众们入不敷出,不得不往衬衫里塞一些报纸来抵御风寒。

肯尼斯·兰德尔:“私人建筑物实际上停止了,磨坊和工厂也停业了,铁路了停滞了,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失业了。”

丹尼尔·叶尔金:“大农场主停止向市场输送牛肉,农民开始将他们的鸡淹死。”

20世纪70世年代,美元的贬值,带来了美国经济风雨飘摇的十年,也是美国国际地位持续下滑的十年,世界各国也未能避免由此带来的冲击波,数年间,美洲和欧洲国家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并不得不为通胀带来的高物价买单。

张明:“戴高乐将军在执政的时候,他当时就屡次对美元的霸权表示批评,就说你美国的财政赤字你建立在我们其他国家血汗的基础上,后来马上美国就有一位高官,好像是当时的副国务卿就站出来说,他说我们承认,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是与美元贬值相关的问题是你们的问题,也就说他觉得自己站在一种道德的优势上。”

向松祚:“实际上当时欧洲政治家为什么有这个强烈的愿望要公开反对美元,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美元霸权货币这个一股独大的货币,对整个世界货币体系它是不稳定的,你必须要约束你的货币发行,少搞一点财政赤字,当然美国人不愿意这么干。”

美元霸权地位重振,货币战争从未停止

1974年的秋天,危机中的美国经济摇摇欲坠,数以百万计的失业者,在寒风中排队领取救助的面包,他们的国务卿基辛格,此时正在沙特出访,寻找重振美国的机会,基辛格和沙特王子的那次会谈,后来被证明是挽救了当时岌岌可危的美元霸权。

张明:“当时美元面临很大的贬值的压力时,美国和沙特达成了这样一个交易,就说沙特当时是世界最大的产油国,沙特和其他的同盟国一些同意,将美元作为唯一的一种石油交易的计价货币,从而能够提升美元的地位,美国承诺什么呢?美国承诺对这些国家提供安全保护。”

丁一凡:“石油是全球期货市场上交易量最大的一种商品,所以,而这个最大的商品只用美元交易,所以决定各个国家,要进口这个东西,你就要储备美元,因为你只有有美元你才能购买这个东西,所以因此,美元的需求量一下子就变得非常非常大,然后这样就某种程度上奠定了美元的霸权地位。”

基辛格的策略,解了美国的燃眉之急,但是美元真正重新走上强盛之路,却是在十几年后的20世纪90年代。

张明:“支撑美元重新走强的根本是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在1990年代有一个突飞猛进的上升,那么这主要归功于我们IT技术的繁荣。”

1990年以来,美国的IT产业得以迅猛发展,技术力量远远超过当时的欧洲和日本,劳动生产率也进入了突飞猛进的上升期。

张明:“在那个阶段,克林顿政府在若干届美国政府里面算一个异类,他当时,他也控制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所以在,比如说在1997年在1998 年间,美国破天荒的实现一年的财政赢余,因为财政赤字的缩小也是推动美元走强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说这几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了美元在1990年代中后期甚至在2000年这个年代一个前半期的一个走强。”

1991至2001年的十年间,美国进入了历史上最长的经济扩张期,年均增长率为3.4%,远高于日本的1.1%和欧盟的2.0%,通胀率降低至3%以下,实现了低通胀下的稳定增长。1991年起,美国重新夺回世界商品第一大出口国的交椅,到2001年,美国gdp占世界的比重增加至 32.5%,重新回到全球经济强国的霸主地位。

向松祚:“整个国力最强盛的时候,所以美元又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货币,从它的崛起到它的衰落,就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起来以后,它的货币一定会是一个伟大的货币。”

不过,美元的这把头号交椅做的并不安稳,随着美国经济的重新走强,欧盟各国的经济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欧元从无到有,迅速成长起来,在1999年启动数日,兑美元汇率就上升至1欧元合1.18元的高位,到2004年,创下1欧元合1.36美元的新高,2006年,欧元兑美元(1.3395,-0.0089,-0.66%)汇率稳中有升,在国际舞台上迅速占据了第二大货币的地位,成为美元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吴念鲁:“欧盟你看三亿多人口,它的贸易它的经济各方面那完全和美国可以平起平坐。”

向松祚:“美国的政治家,美国的学者有很大一部分他们是不愿意欧元诞生的。”

张明:“他是真正意识到欧元是一种威胁,是一种他从来没有感受到过的威胁。”

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更多是把美元霸权看作了一个经济强国的符号,那么显然,经过几十年的沉浮,一个霸权货币所能带来的好处,已经被此时美国的政治家们了然于胸。

张明:“货币可以说是一个经济体的血液,那么就是说各个国家的货币能够在全球货币的体系中居于一种什么地位?那么就与这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涨落有关系,而且他反过来也能够推动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在不同的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各国都在争夺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权,这又形成了一个货币领域的政治,当然当这种货币的争斗是以一种更加剧烈的方式爆发出来的时候,那么这就是以战争的形式来爆发出来。”

对于欧元异军突起的这个对手,美国的重视程度一开始就被提高到了战略高度。

丁一凡:“为什么美国会在2003年突然开始打伊拉克,就是当时萨达姆宣布,他当时就马上要把伊拉克的石油计价货币转换成欧元,所以说当时说美国出兵伊拉克可能有这个原因关系,那么后来随着伊朗宣布把他的石油的交易货币改为欧元之后,我们看到美国对伊朗的态度也明显的趋于强硬。”

美国丝毫不掩饰维护美元霸权地位的意图,围绕货币地位的明争暗斗,也从未停止过。

张明:“当时在2001年至2003年这个阶段,欧元是对美元是不断的升值,所以说到了2003年美国觉得有必要敲打敲打欧元,所以当时就利用科索沃冲突爆发之后,那么就把欧洲的局势给搅乱了,特别是中东的局势,那么影响了当时欧元区进一步东扩的步伐,那次战争爆发之后,那么欧元兑美元的汇率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美元再次衰败,美元霸权如何演变?国际货币格局走向何方?

尽管200年发生的次贷危机,最终将美国带进了经济危机的泥潭,但是史学家们还是相信,美国的衰退实际上从2001年就开始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得以迅猛发展,但是持续的繁荣也留下了后遗症,表现在企业投资过度,股市、楼市泡沫,战事频繁,债务膨胀等方面,这些都为美国后来的衰退埋下了伏笔。

丁一凡:“因为美国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曾经造过两个大的泡沫,一个就是所谓信息技术的泡沫,当时信息技术带动下,整个造成了一个很大的技术泡沫,然后这个技术泡沫在2000年、2001年破灭了,然后随之而取代的是房地产泡沫,然后房地产泡沫在2007年破灭了之后,就给这些外国投资者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人们对美国资产对美国投资的信心就不太足了。”

从2001年以来,美国有两年失去了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一对外投资大国的桂冠,并且从最大权国变成了最大债务国。

丁一凡:“这一次,有跟越战非常相近的背景,就是说支撑美国政府来对付这些自己债务的一些能力没有,而没有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战争花了很多很多钱,而2003年美国发动了反恐战争以来,这个可以说开支无度。”

几年来,美国用于反恐战争的军费开支,已经超过了5万亿美元,筹集这笔巨额开支,美国人采用的仍然是向各国借贷的办法。

丁一凡:“这5万亿的开支对他来说非常非常大的一个东西,这么大的债务上哪去弥补钱,你看美国这次,美国政府为了救市讨论了半天,弄个8千亿美元的计划都拿不出来,他都不知道从哪去再借这么多钱去。”

2008年,一场最终危机全球的金融海啸到来的时候,美国的私人债务、公司债务、国家债务加在一起,已经超过了50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几乎等于全球的生产总值,换句话说,全世界的人一起挣钱为美国人还债,才能改变目前美国巨额财政赤字的情况,今年3月,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试图力挽狂澜,抛出了 3000亿美元购买国债的救市政策,但是此举对于重振美国经济的作用,并没有被广泛看好。

丁一凡:“有点饮鸩止渴的意思,增加流动性就好比喝酒,流动性和液体是一个词,在英语里面,可能喝第一次他有些兴奋感,有个刺激感,但是你这个酒喝得越多,它的效果越少,他的刺激感越少,等到你喝醉了,你就精神忧郁了,然后经济大萧条,所以是一个词。”

到目前,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从二战后的一半以上降至不足三分之一,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从60%以上降至16%。美元的霸权的地位屡遭质疑。在经历了从强大到衰退,再强大的一个轮回之后,美元霸权的局面将会如何演变呢?

丁一凡:“他肯定会引起当年的问题,恶性通货膨胀的问题。”

记者:“你是指越战的时候?”

丁一凡:“对,就70年代的事情,这个东西,就可能我觉得某种程度上,70年代的阴影又会重来了。”

张明:“我觉得应该是一个衰落的开始,特别是当美联储开始直接购买美国国债以后,那么就更是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中长期内美元大幅贬值的风险很担忧,但是我们同样也看到,他也极大的削弱了美元的竞争对手,欧元、英镑、日元所在国的实力,所以说现在来说在这个国际货币体系,诸多货币的选择中,没有一个好的坏的选择,而是一个坏与更坏的选择,这相对而言,这个美元可能还比欧元和日元会更好一些,所以说这就决定了美元的衰落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缓慢的过程。”

历史轮回的惊人巧合出现在了2009年3月,当年凯恩斯反对美元成为国际货币,提出了设立超主权货币的建议,这个建议在80年后得到重新重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央行网站连发三篇文章,诠释凯恩斯理论,提议遭到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强烈反对,但是却得到了来自欧盟,金砖四国,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认可。

张明:“未来就只有两个选择,第一是由区域货币来充当全球货币,那么这种构想下就主要是货币区,就是说欧元会继续做大,亚元区会呼之欲出,那么这两个货币区的成长都会挤占美元区的空间,所以说未来到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会是一个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元、欧元、亚元三足鼎立,那么再往后发展,就可能不排除有一种全球性的货币诞生。”

吴念鲁:“历史的必然,当然这个东西要斗争,而且这个斗争当中也可能是有妥协,总的趋势我觉得美国不可能永远作为世界货币霸权地位,那么迟早这个要被所谓我们叫多元化货币所取代,或者非主权国的货币所取代。”ddhw.cn

半小时观察:告诉你真正的货币战争

自打有了大规模的跨洋贸易,有了全球经济这个概念开始,对世界货币的争夺就没有停止过,从黄金白银到英镑再到美元,货币这只隐藏在身后的手一直在改写着世界,而与此同时,它本身也成为记录历史的一个另类符号。就拿美元的命运来说,它可谓成也战争,败也战争,这里的战争不只是枪林弹雨的战场,还包括大大小小无数看得见看不见的商战、贸易战、金融战甚至还有延续了几十年的冷战。在这些战争中,美国经济政治和军事地位几经起伏,美元也走过了几番风雨。

是世界选择了美元,还是少数几个人书写了美元的剧本?看看美元背后的推手,显然这个货币的盛衰不是在密室里商量构思出来的。如果用阴谋论的眼光看待美元的命运玄机,那只是捏造而不是创造,我们也就无法正确解读货币战争的真实意义,无从为未来世界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谈论建立一种超主权的国际储备货币,这一方面是因为美国经济地位的下降,但更重要的力量来自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当经济版图从一家独大走向群雄逐鹿,当国际贸易串联起全球大市场,当国际资本仅仅点击一下鼠标就可以跨越国境的时候,世界需要一种更可靠更安全更公正,不为哪个国家所左右的信用保证。虽然,眼下谁也无法预估这样的货币究竟会在哪一天诞生,它到底会叫什么名字,但只要世界经济仍然朝着全球化的方面迈进,它总会有取代美元的时候。时势造英雄,时势也会造就一个新的世界货币。

第三

货币战争之美元如何阻击日元国际化

日本作为仅次于美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曾努力让日元走向世界,然而,日元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却充满了坎坷,直到今天也没有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储备货币。今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曾经的日本有着惊人的相似,都是以制造业起步,靠着贸易顺差积累下巨额外汇储备。那么,日元国际化的挫折,究竟能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

世界出现美元、日元、西德马克“三极通货体制”发展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日本作为战败国经济已经是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盟军最高司令部为战后日本制定的经济政策造成的恶性通货膨胀彻底摧毁了日本的经济。转机来自于1948年10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了第13—2号法案,决定帮助日本加快其经济复苏的脚步,2个月后,一名来自芝加哥的银行家约瑟夫·道奇来到日本,帮助日本建立一种强有力的货币政策体系,道奇在使不断下挫的日元兑美元的汇率稳定下来之后,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将日元的价值与黄金挂钩,进一步将汇率稳定在360日元兑换1美元,同时,他还帮助日本政府实现了预算平衡。

日本经济稳定之后,爆发于1951年的朝鲜战争,给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带来了机会,1950年到1960年,仅美国累计向日本订货就高达600亿美元,这些订单也迅速刺激日本经济的复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美国制造的一些需求给日本,所以日本很快就借着这些东西发展起来。”

1955年之后的18年里,日本经济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高速发展,索尼、日立、东芝等一大批电子企业从模仿到创新,把产品行销到全球各个市场,在美国的扶持下,1985年,日本GDP超过1.3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三分之一,出口总额42万亿日元左右,其中对美国出口额为568亿美元,贸易顺差高达312亿美元,同年,日本外汇储备也达到279亿美元。

日本一桥大学经济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建平:“它积累了大量的美元资产怎么处理,当时候日本就希望购买一些美国的一些资产,而且美国资产在贬值,它也很担心。”

就在日本经济崛起的同时,美元已经占据了全球货币的霸权地位,然而这个霸主却给日本经济带来多次的伤害,美国利用霸权地位增发货币,把自己的战争开支以及经济危机的成本向全球摊派,不仅造成日本巨额外汇储备大幅缩水,同时更打击了日本企业。根据统计,1960、1968、1971、1973年四次美元危机,仅后两次就分别贬值7.89%和10%。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这种困难使得它会去考虑我这个货币,如果说是能够国际化的话,那么这些汇率的风险可以基本上加以锁定。”

放眼全球,美元已经实现货币霸权,同样是出口大国的西德已经开始货币国际化的进程,最高时西德马克占国际总储备货币18%的比例,成为继美元之外的主要货币。1978年12月,日本大藏省提出了“正视日元国际化,使日元和西德马克一起发挥国际通货部分补充机能”的方针,1985年,日本贸易总额高达 3052亿美元,日元不断升值,各国外汇储备总额中日元所占比重也达到8%,在这些有利条件下,日本外汇审议局于1985年发表了《关于日元的国际化》等一系列官方文件或协议,正式推进日元的国际化进程,挑战美元霸权。

丁建平:“国际化最大的好处就是把风险给人家,安全给自己,因为企业都用自己的货币,它不存在风险了,没有兑换了,然后兑换风险都给人家,兑换多,风险多。”

前景虽然如此美好,但日元国际化还面临一个重大困难,日本是当时全球最大的贸易顺差国,每天大把收进美元,把日元花出去的机会并不多。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日本利用资金雄厚的优势,开始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大量贷款日元,1972—1982年,日本对东盟五国的直接投资总计为 101.66亿美元,1960—1978年,日本向东南亚提供政府开发援助总额为35亿美元,而在中国,北京地铁一号线、北京首都机场、武汉长江二桥等项目建设中都使用了日元贷款,靠着这些贷款和援助,日元在亚洲国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国际化。

连平:“一个就是要扩大日元在国际交易当中的比例,这个国际交易包括很多方面,包括就是像贸易支付结算,包括金融交易当中,这些比例要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第二就是要使日元能够成为东亚的核心货币。”

1990年,在日本出、进口额中,按日元结算的比重各为37.5%和14.5%,分别比1980年提高了8.1和12.1个百分点;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日元的比重为8.0%,虽然仍大大低于美国的50.6%,也低于德国马克的16.8%,但却超过了英镑3.0%的1倍以上。1989年4月,在全世界外汇交易中,日元的比重为13.5%,与德国马克持平,仅次于美国的45.0%,高于英镑的7.5%和瑞士法郎的5.0%。由于在日元国际地位上升的过程中美元的国际地位相对下降,所以,世界就出现了美元、日元和西德马克“三极通货体制”开始发展的趋势。

90年代后,日元国际化出现停滞和倒退局面

1985年前后,做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本进行日元国际化时,也引发了美国的不安,日美贸易摩擦逐年加剧,美国制造业在日本的出口攻势下节节败退,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逐年增加,1987年超过500亿美元。而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却在巨大压力下运行,1984年贸易逆差达到1090亿美元,财政赤字也在1984年达到近1000亿美元。最终,当日本的出口开始威胁到美国引以为豪的高技术产业时,美国终于忍无可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大有气吞美国之势,然后美国的舆论都在喊日本狼来了。”

1983年10月,美元对日元开始初次交锋,美国财政部部长唐纳德·里甘致函日本大藏省大臣竹下登时指出:“由于日元低估,以及日本对美国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在美国国内形成了强大的批判浪潮和保护主义的巨大压力,如果希望美国政府尽力防止那些试图把日本的产品和服务赶出美国市场的行动的话,那么,日本有必要在金融市场的开放,和日元的国际化上采取强有力的大胆的步骤”。但是日本方面却认为,日元贬值、美元升值问题的根本原因并非是日方的“人为操作”,而是美国的高利率政策。1983年11月,日本首相中曾根就曾对来访的里根总统说,“美元因为世界经济形势不稳定的影响而变的非常强盛,希望美国方面在降低利率上多做努力”,这种礼貌语言下的交锋,也表明日本并不愿看到日元升值。

日本一桥大学经济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建平:“当时美国它就说,我就贬,让你日元升,美国的资产就不断的在贬值。”

1985年9月,应里根政府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的邀请,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英国五国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会议达成了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其它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下调的决议,这就是著名的“广场协议”。

这场逼迫日元升值的协议,顺利的让美国人都想不到。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克回忆说:最令人吃惊的是当时日本的大藏大臣竹下登,主动提出允许日元升值 10%以上,这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甚至竹下登在表示愿意协助美元贬值时,还大度的说:“贬值20%,没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日本做出如此大的让步呢,前日本银行行长天丰雄后来解释说,“日本政府对当时美国日益上升的保护主义感到惊慌,准备接受一次日元的大幅度升值,以缓解对美贸易关系。”

广场协议后,日元拉开了不断升值的序幕,1985年2月至1988年11月,日元兑美元升值111%;1990年4月至1995年4月,升值89%;1998年8月至1999年12月,升值41%。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日本经济的规模已经快要接近美国经济的规模了,因为它汇率大幅度升值,按照日元汇率折算成美元的话,它大概占到美国经济的四分之三,而在这个之前,86年的时候它还不到50%,那么对日本来讲也有一种鼓舞的作用。”

日元对美元的大幅度升值,虽然消弱了出口企业的价格竞争力,但日元能够兑换更多的美元,也让日本的财富大幅增长,于是,日本拉开了对美国资产的收购潮,索尼公司以34亿美元的价格购买了美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三菱公司以14亿美元购买了更重要的美国国家象征——洛克菲勒中心。到八十年代末,全美国10%的不动产已成日本人的囊中之物。

连平:“日本出口的支付结算它占的比重达到了42.8%,从原来不到1%一下子达到了42.8%,在这个各国官方储备中间比重达到了8%,这是90年的数字。”

日元升值也带来国内房价和股价的飙升,1985年,东京的商业地价指数为120.1,到1988年就暴涨到了334.2,在短短的3年间暴涨了近两倍,其中中央区地价上涨了3倍。1990年,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土地价格,制造了世界上空前的房地产泡沫。在股市,1985年,日经平均股指只有14000点左右,但到1989年12月,已经达到38900点。地产和股市双重泡沫的压力下,日本银行开始不断降低利率。

丁一凡:“让它的利率要低于美国的利率,这样的话人家就有利益,去买美元去卖日元,这样日元压力就小一点。”

银行利率不断下降,虽然降低了国际热钱的涌入,但利率下降和日元升值,却给日本出口企业带来成本的上升、竞争力下降的困境,广场协议后十年中日本汽车工业出口下降了20%。为了应对这种局面,日本企业开始纷纷向外转移,1985年海外生产比率仅为3%,1999年就增至14%。经济危机开始爆发。

连平:“因为过度的升值之后,导致全球很多持有日元资产的这些投资者发现日元这样大幅度的升值,那未来一定是要贬值的,所以就纷纷开始抛售日元资产,导致日元大幅度的贬值。”

随后的10年里,日本经济陷入停滞,被称为“失去的十年”,1990-1996年,日本破产企业年均高达14000家左右。有统计显示,日本因股市和房地产暴跌而造成的损失达6万亿美元。同时,日本的银行也损失惨重,不少银行甚至倒闭,1995年7月,日本大藏省银行厅公布日本银行业不良资产高达50 万亿日元。而大批日本企业难以应对资金困局,不得不把以往购买的美国资产廉价出售。

连平:“从93年一直到现在大概16年间,它的平均经济增长的速度在1%左右的时候是负增长,有的时候可能有2%的增长,但是大致平均下来就是在1%左右,所以经济比较低迷。”

90年代以后,由于泡沫经济崩溃及长期经济停滞的影响,在日本经济国际化和金融国际化遭受挫折的情况下,日元国际化也出现了停滞和倒退的局面。日本学者吉川元忠在《金融战败》一书中悲哀地写道:“太平盛世中,谁能意识到战争已经打响?若是真枪实弹的战争,谁也不会将自己的利益亲手送给敌对一方,而在人们看不到摸不到的无形战争中,往往败就败在心甘情愿将自己大好河山拱手送给对方还浑然不知,这样的战败更惨更痛。”

日本的选择导致日元国际化进展遭遇挫折

就在日本经济停滞不前的时候,1997年,一场席卷东南亚的经济危机再次爆发,这场危机中,日本本来有机会稳定日元的汇率,树立东南亚国家对日元的信心,然而,日本却选择了逃避。

日本一桥大学经济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丁建平:“这是日本当中扮演了很不好的角色,日本在东南亚资金全抽回,东南亚不稳,我抽回资金,抽回资金的时候日元也贬值,贬得比东南亚还厉害,这次亚洲金融危机当中,东南亚对日元贬值是群起而攻之的。”

东南亚作为日元全球化最重要的市场,然而日本的表现失去了这些国家的信任。而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一部分国家在外汇制度方面已开始放弃盯住美元随美元浮动的做法,转向了浮动汇率制。各国又都在摸索新的通货体系,并有可能选择盯住货币篮子,随一揽子货币汇率浮动的办法。在货币篮子制度下,由于亚洲各国货币的汇率将随美元、德国马克和日元等主要国际货币的汇率一起浮动,从而就为日元发挥基轴货币的机能创造了条件。

1998年5月,在加拿大举行的APEC财政部长会议上,前大藏大臣松永在发言中提出了“采取紧急措施,进一步促进日元国际性运用”问题;随后,大藏省又提出了《关于推进日元国际化的政策措施》。以此为契机,日元国际化再次成了日本政府的政策课题。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货币国际化的这些设想,那么日本很想在抓住,这个有利的机会能够使得他日元能够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时期迅速的登上一个国际货币的一个地位,稳固他在东亚地区的地位,成为东亚地区的核心货币,把你其他国家的货币能够置于他的地位之下。”

为了扩大日元的影响力,日本再次开始加大对东南亚国家的贷款,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加大日元在东南亚的影响力。

丁建平:“它要弥补东南亚对它的不信任,采取一个大量贷款,就是日本说你东南亚对我出口的,对我进口的,我全拿日元给你,给你融资,前提是用日元,当时是有效一阵子,但是日元波动又太厉害,人家还是不愿意使用。”

2005年,日本持有美国国债超过了世界各国持有总额的三分之一,成为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大国,然而,日元的国际化进展却并不成功。

丁建平:“日本的国际化推行了半天,它在国际的金融市场上用日元,金融资产用日元标价,只是一直保持在7%左右,很低的,7%可以忽略不计。”

半小时观察:前车之鉴 后车之覆

三十年前的日本经济和今天的中国经济有几分想像,日本制造的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往境外,日本的GDP年均增速高达9%,日资的金融机构纷纷跨入全球十强之列,当时也有很多人乐观预测,日本会在不久的将来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然而,三十年过去了,曾经踌躇满志的日本却深陷经济低迷的困境难以自拔。漫长的衰退期使它的GDP总量至今只有美国的40%,日经指数在2007年重上高峰时也只有1989年最高水平的46%。与此同时,日本金融机构也纷纷退出世界十大银行之列。ddhw.cn

日本的经济大起大落,日元的命运跌宕起伏,固然与本国宏观货币政策连续失误有关,与美国施加的外部压力有关,但更与日本自身的决心和目标有关。在几次日美贸易摩擦中,日本总在关键时刻选择了退让妥协,以为息事宁人,暂时缓解了争端,却为日后长期衰退埋下了伏笔。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日元跟风贬值,以为能挡住热钱狙击,保护资产安全,却失去了东南亚国家的信任。日元这段并不完美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围绕世界货币背后,是国与国的全方位较量。除了拥有财富和梦想,一个国家的货币能否实现国际化,更重要的还得看这个国家是否敢于面对压力?是否敢于承受风险?是否敢于承担起巨大的责任?

这段经历对现在的中国来说,充满了值得深思的教训。当我们不仅有信心而且有能力回答刚才的几个问题时候,我们对国际金融市场就会拥有更多的话语权。ddhw.cn 瑞士银行 秘密快要失守

在本次20国集团领导人伦敦金融峰会上,瑞士等几个被称为“避税天堂”的国家压力很大,部分国家已经开始松动银行保密法。对西方第一个制定银行保密法的瑞士来说,其秘密也许很快就要失守。

保密法造就铁嘴铜牙

所谓瑞士银行,其实是瑞士的银行统称。其中,瑞银集团、苏黎世银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是最有代表性的。瑞士银行存放着世界1/4的个人财富,这里的职员能有幸接触到各国政要、商界巨子和演艺明星。原因是瑞士银行的保密制度非常严格。

“银行保密法”规定,瑞士银行一律实行密码制,为储户绝对保密。银行办理秘密存款业务的只限于2至3名高级职员,禁止其他工作人员插手过问。对于泄漏存款机密的人的惩罚也非常严厉,监禁6个月和罚款2万瑞士法郎或更重的处罚。该法还规定,任何外国人和外国政府,甚至包括瑞士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法院等,都无权干涉、调查和处理任何个人在瑞士银行的存款,除非有证据证明该存款人有犯罪行为。

也就是说,当你踏入银行的那刻起,你与银行发生的一切行为都是你的秘密,哪怕你最终没有开户。如果你取消了在这里的账户,你的一切信息仍然是个谜。瑞士银行的工作人员具有高度保密性,他们的工作几近特工。美国《新闻周刊》曾报道过一份瑞士银行 2006年的文件,文件提醒其银行工作人员,在所住宾馆的桌面上要保持不留痕迹,出入境时不得携带与客户有关的文件。同时,文件还警告他们,就算被美国联邦调查局发现,也首先要做到保护银行机密。

3月4日,瑞银集团全球财富管理部门首席财务官布兰森(左二)接受了美国参议院调查小组有关美国人逃税问题的质询。听证会上,他拒绝把旗下数以万计美国客户的名单提供给美国政府

曾经开启匿名账户

但有些神秘客户对瑞士银行的保密工作仍旧不满意,他们希望自己跟银行的交往更保密些,于是瑞士银行还出现过匿名存款的状况。不过,1987年以后,匿名账户就消失了。

即便客户再敏感,瑞士银行也要求职员“了解你的客户”,即必须确认每个开户客人的身份及经济上的合法性。为了杜绝成为世界黑钱存储地,瑞士的各家银行都自设严格的、国际上承认的身份认证条规。就算你是某个国家元首,你的名字也不能为空,可以用号码代替。当然,这些内容只有银行内部的极少部分人知道,银行对号码账号和其他账号客户使用同样的银行保密制度。

当然,如果储户涉及毒品走私和贩卖武器等严重的犯罪行为,瑞士银行还是会为法律大开大门。如果因为遗产或离婚需要进行法律程序,保密法依旧为储户保密。原告首先要出示账户是否存在的证据,只有证据认定后,法院才能动用银行的某些数据,但还是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储户的机密。

在税务欺诈的案件中,法庭可以破除银行保密制度,并且能配合外国政府的请求提供司法协助。但如果只是简单的逃税行为,则不提供司法协助,因为瑞士的税收体系基于自行申报的原则。

助长各类犯罪问题

长期以来,瑞士银行的保密制度一直饱受争议。例如,瑞士银行曾经接受纳粹德国进行黄金交易。“二战”结束后,广大受害国强烈要求德国归还掠夺的财宝,包括安全存放于瑞士银行的大批财富。迫于压力,瑞士银行不得不公开了自己的资产内容。这也是瑞士银行自创立以来第一次被迫公布资产内容。同时,瑞士银行战后拒绝归还被迫害的犹太人存款,一些阵亡者的家属甚至对瑞士银行深怀敌意。

这种失去伦理道德的指责,还包括瑞士银行曾吸纳了阿根廷前总统梅内姆和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等来路不明的钱,以及在“9·11”事件发生后,瑞士银行中发现多个恐怖嫌疑分子开设的账户。

据统计,如今全世界7万亿美元离岸财富中有1/3存放于瑞士银行。瑞士金融服务业对本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是12.5%。富人隐藏财产势必造成偷税漏税现象,瑞士银行也因此被指责为“避税天堂”之一。

2000年,瑞士曾做过一个民意调查,1/3的人认为瑞士银行保密制度只为富人和奸商提供好处,10%的人希望彻底废除该制度。他们认为,偷税漏税已经不是简单的财政问题,而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

瑞士最大银行瑞银(UBS)在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

秘密不保地位不保

金融危机让瑞士银行遮挡富人逃税的事更加公开化。美国和欧洲为保证税收收入,开始向瑞士的银行保密法施加压力。美国先以瑞银集团帮助美国富人逃税为由,把这个瑞士最大的银行告上法庭。瑞银不但交了巨额罚金,还破天荒地提供了250余名客户的名单。随后,法国、德国又威胁要把瑞士放到经合组织制定的“黑名单”里,以此要求瑞士提供更多的银行信息。

在重重压力下,瑞士联邦政府于3月13日宣布,接受经合组织2005年税收协定的第26条规定,扩大与外国税务部门的银行信息交换。瑞士银行的让步和松动,让人们看到了其秘密即将要失守的尴尬。

据报道,由于害怕被美国政府追究逃税,瑞士银行一些大客户已提走了大量款项。瑞士银行最近发布的公告显示,仅2008年第四季度,客户就从该银行撤资858亿瑞士法郎,整个2008年,客户从其“全球财富管理业务”中总共取走1005亿美元,相当于被管理资产的8%。另外还有股票和债券的投资损失。瑞士银行业去年损失了近1/4存款。

有关专家认为,瑞士银行保密法一旦不保,将会出现大量资金转存其他国家的现象,银行业对瑞士GDP的贡献率也将下降到6%~7%。那时,瑞士的经济形势也会急转直下。

“避税天堂”法律很宽松

传统的“避税天堂”多指瑞士、列支敦士登、卢森堡、百慕大群岛、巴哈马群岛以及英属维尔京群岛等43个国家或地区,其中位于欧洲地区的有瑞士、奥地利、列支敦士登、卢森堡、安道尔、摩纳哥等国。全球50%的资金经这些“避税天堂”中转。其中,维尔京群岛是目前全世界所有能自由进行公司注册的避税港中,要求最低,监管力度最小的。在那里,设立注册资本在5万美元以下的公司,最低注册费仅为300美元,加上牌照费、手续费,当地政府总共收取980美元,此后每年只要交600美元的营业执照续费即可。

在与世界金融机构的合作过程中,摩纳哥、列支敦士登和安道尔被称为不合作避税地,原因是他们在情报交换方面进展缓慢。在“避税天堂”国家中,欧洲金融机构最爱选择英属泽西群岛,是因为这里的法律制度相对宽松,这里为225家银行和820家投资基金公司提供了庇护。百慕大群岛被视为处理保险及再保险业务的最佳地区之一,是家族企业的最佳管理地点之一。中美洲的巴拿马目前拥有数百家银行和数千家注册公司,因为这里能迅速注册公司,免去了企业主对其行为不符合国际法规定的担心。

第四 欧元为何没能打败美元占据霸权地位?

(主编:卢小波 记者:刘莹 摄像:樊金峰、沈焱、刘勋)

继续我们货币战争的报道。今天让我们关注世界几种主要货币中最年轻的欧元。从1999年诞生至今,欧元仅仅只有10岁。但它已经迅速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国际货币,目前已有16个国家加入到了欧元区,还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欧元作为储备货币之一。欧元的崛起对于美元的霸权地位会形成怎样的挑战呢?

《罗马条约》树立了欧洲货币一体化历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二战结束之后,欧洲大陆已经是满目疮痍,战争期间巨额的军费开支,使欧洲各国债台高筑,背负了上百亿美元的赤字,工业生产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失去工作,短时期内几乎看不到经济复苏的迹象。

孙杰:“欧洲在二战中受到的影响是最大的,那么它当时在整个世界经济和政治当中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这样一个地位。”

而在此之前的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尔什州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美元已经确立了作为世界货币的霸权地位,为了谋求扩张,1947年,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开始实施所谓的“欧洲复兴计划”,名为复兴欧洲,实则控制西欧,马歇尔的主张一推出,就被形容为“如同抛给正在下沉人们的救生圈”。根据这个计划,从1948年至1952年,英国、爱尔兰、丹麦等西欧国家得到来自美国的借款高达131.5亿美元。

吴念鲁:“所谓叫恢复经济,这一系列的动作我觉得跟美国全球的一个战略上的一个霸权分不开。”

通过马歇尔计划,到1950年,西欧各国生产已经达到了战前水平,到1952年,英国、法国、意大利工业生产分别比战前增长13%、29%和48%,西德的工业生产1952年增长为115%。

与此同时,战争的惨痛经历使欧洲各国逐渐认识到,只有走联合的道路,欧洲才能远离战争的泥沼,经济发展壮大。

孙杰:“由于他们之间的贸易的逐渐的发展,那么又是欧洲的关税同盟,关税同盟以后又开始变成经济同盟,经济同盟完了以后,最后才走到货币同盟。”

而要让欧洲真正联合起来,关键在于法国和德国的和解,实现两国工业联合。1950年4月,法国的一位叫莫内的公民起草了一个后来被称之为“舒曼计划”的欧洲煤钢联营计划,该计划指出,“法国政府建议将法德两国的煤和钢的全部生产置于同一国际组织的领导之下,并使该组织向欧洲其他国家持开放态度,允许欧洲其他国家参加。”这一计划得到了当时的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和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的支持。1951年4月18日,在美国的支持下,法国、西德、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6国根据“舒曼计划”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条约确定共同体的基本任务是建立煤钢单一共同市场,取消关税限制、对生产、流通和分配过程实施干预。

向松祚:“这个是欧洲贸易和经济一体化非常重要的一个起点。”

1955年6月1日,参加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六国外长在意大利墨西拿举行会议,建议将煤钢共同体的原则推广到其他经济领域,并建立共同市场。被誉为欧元之父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就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

欧元之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1955—1956年,我正在伦敦学习,恰逢欧洲决定建立共同市场建立之际,我想这是一种正确的直觉——既然各国在贸易方面一体化,建立自由的共同市场,为何又在货币问题上分而治之?我认为这是不对的,所以,我开始思考最优货币配置这个问题,一两年之后,我产生了最优货币区的想法,并尝试着发展这个理论。”

1957年3月25日,全罗马的教堂敲响了钟声,欧洲煤钢共同体6国的政府代表走进罗马市政厅,签署了《罗马条约》,该条约第二条就提出要“建立经济和货币联盟”,树立了欧洲货币一体化历史上第一个里程碑,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

这边是欧洲为了对抗强势的美元在苦苦摸索,而另一边美国想要称霸的雄心却无所遮拦,1961年越南战争爆发,为了支付高达2500亿美元的军费,美国所有的印钞机开足马力。

向松祚:“越南战争,美元货币非常的扩张,货币政策极度的扩张滥发货币,滥发货币使得欧洲积累了大量的美元钞票。”

滥发货币,造成美元大幅贬值,让欧洲这些国家承受了巨大损失,1965年4月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6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建立欧洲共同体,欧共体的建立,使成员国实现了“自由贸易区”的设想,从而促使各参加国经济发展,同时,欧共体成立时还许下了建立单一的共同货币的愿望,以反抗美元霸权。

欧元,30年的“孕育”历程

1969年3月,欧共体海牙会议上,时任卢森堡首相的皮埃尔·维尔纳发出欧洲货币融合的倡议,建立欧盟货币联盟的构想由此萌发,这被视为通向欧元道路的第一座里程碑。

也正是在这一年,欧元之父蒙代尔撰写了《欧洲货币案例分析》、《欧洲货币规划》,更加明确的表达了建立共同货币的主张。

蒙代尔:“我们(我以及欧共体)几乎是同步展开了这种思路,开始设想一种共同货币,我的规划被广泛地讨论,1970年,欧洲委员会邀请我到他们那里去,讨论施行欧洲共同货币的不同方法。”

为了了解人们对共同货币的看法,是从这时开始,蒙代尔的脚步遍及欧洲大陆各个国家。

蒙代尔:“我当时走访了很多中央银行,谈论这件事情,我去过荷兰央行,他们说,谁需要这种欧洲货币?!我们已经有了美元!”

虽然遭到了不少类似的冷遇,但仍有国家对蒙代尔的观点很感兴趣,在法国曾有人做过这样的测算:如果一个旅行者拿着100法郎从巴黎出发去欧洲各国旅行,每到一个国家就换一次当地货币,在旅行过程中,假设一分钱都不花,当他回到巴黎的时候,口袋里就只剩下不到50法郎——仅仅是换汇就让这个旅行者损失超过一半,因此,法国人热衷于蒙代尔建立共同货币的主张。

蒙代尔:“我走之后(离开法国之后),法国的一个领导人还给我打过电话,这就是后来1979年当选法国总理的雷蒙·巴尔,他说,告诉我,蒙代尔教授,告诉我,假设我们有了这样一个欧洲货币统一的政治协议,你认为(货币统一)过多久才可以真正实现?我说:哦,你知道,创造货币还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你得就很多不同的事情做出决定,想出一些解决办法,我想,推出这种货币至少需要3个星期的时间,雷蒙·巴尔笑了。”

然而,蒙代尔当年表达的“三个星期可以推出欧元”的言论,后来被证实不是三周,而是整整30年。

蒙代尔:“为什么欧元推出花费的时间不是3周、不是3年,而是30年,这有两个原因,一是,人们花了20年的时间才在政治上达成了协议。”

此时,西德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西德马克也成为世界主要的货币,法国经济也是迅猛发展,由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利益和动机,使得这些国家在政治上很难达成一致。

1971年,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使欧共体各国货币汇率剧烈波动,迫使欧共体采取浮动汇率制,而欧洲历史上汇率浮动带来的恶性通胀尤其让德国深恶痛绝。

向松祚:“当时德国恶性通胀到达一个程度,就是这个通胀率,已经是就是物价上升那个速度,每天可以达到百分之几万,你拿到工资以后,你必须要跑步,以你最快的速度,比刘翔那个速度还要快,你要跑到米店去买米,否则你到那,那个价格它已经变了。”

为了回避浮动汇率所带来的危害,1972年,欧共体部长理事会决定,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对美元汇率的上下波动幅度为2.25%,而欧共体各国货币间的波幅为1.125%,即“蛇形浮动机制”。

孙杰:“但是真正在发展过程中,各国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各国宏观政策之间的差距,经济增长速度方面的差距,那么就导致这种固定汇率维持出现问题。”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元接连贬值,在美国的煽动和支持下,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在中东地区的战争一发不可收拾,石油价格一夜之间提高了几倍,从而导致了二战以后,影响最大、持续时间在最长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西方各国深受打击、无法自拔,意大利、英国、爱尔兰、法国纷纷退出“蛇形浮动机制”。

蒙代尔:“引进了浮动汇率制之后,每个国家都花费了大量时间达成不同国家之间的共同协作,因此,他们想试着调和不同国家,实现一种共同货币。”

实现共同货币的设想再一次被提了出来,1978年7月,时任法国总统德斯坦和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在欧共体首脑会议上,联合提出了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的建议,在法、德两国的推动下,法国、意大利等欧共体8个成员国达成了协议,决定于1979年建立“欧洲货币体系”,这个货币体系的建立以摆脱对美元的过分依赖,削弱美元在欧洲货币市场上的作用。

然而,欧洲货币体系运行十年来,由于德国马克的强势,整个欧共体实质上成为了马克区,德国中央银行实际上相当于欧洲的央行,欧洲货币体系内在的缺陷使得实现单一货币联盟的设想又摆在大家面前。

1989年底,时任欧共体主席德洛尔提出了建立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的计划。

蒙代尔:“1989年,德洛尔制定《德洛尔计划》,为欧洲货币联盟做出了贡献,是„欧洲经济货币联盟之父‟,在他做出的计划中,欧洲货币这种新货币将会取代各种国家货币。”

也就在这个时候,1990年10月3日0时,分裂长达45年之久的德国重新统一,欧洲的政治格局也因此改变。

吴念鲁:“但是情况有点变化,变化在哪儿呢?当时东德和西德突然统一,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西德是5000多万人口东德是2000多万人口,3000万人口不到,一统一以后8000万人口,而法国当时6000万人口,比德国多,我人比你多我地方可能还比你大,但是现在一来一统一以后,情况就变了,因此当时法国当然有点想打退堂鼓,这边德国也想不干,我现在我有8000多万人口,我给你干我不一定有更多,原来的想象好处,但是后来这两个,我所谓政治家,他有一种想法就如果这个时候,不采取欧元,不统一又没有机会了,另外如果说这个不采取欧元的话,那么你要,永远这个货币的霸主地位被美元掌握,永远你得屈服于美元,屈服于美元,而且欧洲要一个声音说话,在政治上、经济上一个声音说话更不可能,如果你货币统一以后,你可以更好的一个声音说话,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它克服了种种的不同的意见,但最终一致,这个把欧元推出来了。”

蒙代尔:“当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前往其它国家询问是否同意德国重新统一时,科尔做出的许诺是,如若德国统一,他将带领德国加入欧洲货币、政治同盟。”

政治格局的改变也推动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1991年12月,欧共体首脑聚集在荷兰小城马斯特里赫特,欧共体12国首脑签定了欧洲货币联盟的纲领性文件——《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盟成立了。

蒙代尔:“很快,在荷兰签定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洲国家都同意实行欧洲共同货币,并对未来的欧洲政治联盟表示同意,这就是著名的1991《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为实行欧洲共同货币)设定了最后期限——最早1997年,最迟不能超过1999年,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条约。”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欧洲实现单一货币作了这样安排,最早1997年1月、最晚将于1999年1月1日,建立统一的欧洲货币-----欧元。

向松祚:“实际上当时欧洲政治家为什么有这个强烈的愿望要推出欧元,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美元霸权货币这个一股独大的货币,对整个世界货币体系它是不稳定的。”

欧元的提出迎来了一些政治家们的拥护,大家在竭力推动共同货币的推出,但更多的政治家却在迟疑。

蒙代尔:“如果没有欧元,他们可以继续保有自己的货币,他们可以让本国货币贬值,产生通货膨胀,可能会在某些方面有所帮助,但现在他们却不能这么做了,所以他们不喜欢。”

就在这个艰难时刻,“欧元之父”蒙代尔四处奔走的步伐更加频繁。

蒙代尔:“在这段时间里,我跟很多领袖、金融界人士、央行人士都进行过交谈。”

尽管欧洲单一货币已经明确命名为“欧元”,但最终何时推出仍旧没有达成一个最终协议,1995年,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三国的元首在西班牙的巴伦西亚聚首,然而会谈中,各个国家却是各怀心事。

蒙代尔:“后来当选欧盟委员会主席的意大利总理普罗迪来到巴伦西亚,想劝说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德国人、法国人放缓建立货币联盟的步伐,把1999年这个最后期限推迟,推迟到2001、2002,因为意大利需要更多的时间做准备,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你一旦推迟了,你就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迟它,整个计划最终可能赴之东流,西班牙总理说这当然不行,我们西班牙得抓住这个机会在1999年加入货币联盟组织,我们不想推迟。”

几经波折,1996年12月,欧盟首脑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举行会议,最终敲定,1999年1月1日为欧洲货币联盟起始的日期,欧洲统一货币欧元也将在这一天投入使用,1998年5月2日欧盟确定比利时、德国,西班牙、法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奥地利、葡萄牙和芬兰11国为欧元创始国。1999年1月1日,欧元在经历了30年的痛苦孕育后,破茧而出。

而蒙代尔由于在30多年在《最优货币区理论》一文中,率先提出共同货币理念,摘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

蒙代尔:“我们在我意大利家里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庆祝,我在意大利买了一个城堡,从一个天主教堂手里买来的,我得知了这个消息,所以,我们大大庆祝了一番。”

欧元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货币,成为美元最强的竞争对手

欧元诞生后,欧洲人的庆祝还没有结束,各种言论便纷纷掷来。“欧元存在的时间不会太久”,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给出了这样的论调;诺贝尔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也是同样的预测;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则说得更加直白:“欧元是个„病态的早产儿‟”。美国甚至发出了威胁的声音。

向松祚:“就是那个《华尔街日报》上发表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就是现在的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就是NBER的主席,这个人叫马丁菲尔德斯坦,这个马丁菲尔德斯坦在美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而且他担任过里根的经济顾问委员会的主席,他写一篇文章说什么,他说,这个题目就是这么说,就说欧元必将将欧洲再次拖入战争,这个言下之意就是你们不要搞,你们搞以后会带来灾难。”

蒙代尔:“很多美国人不喜欢欧元,甚至说很多经济学家,大家预测(推行欧元)不会发生,即使弗里德曼也预测不会发生。”

然而正是在质疑声音中,欧元却迅速的成长起来,在1999年启动数日,兑美元汇率就上升至1欧元合1.18元的高位,到2004年,创下1欧元合1.36美元的新高,2006年,欧元兑美元(1.3164,-0.0078,-0.59%)汇率稳中有升,在国际舞台上迅速占据了第二大货币的地位。

吴念鲁:“欧盟三亿多人口,欧盟整个的经济,它的GDP差不多和美国抗衡可能差一点,就差不多,另外它的贸易它的经济各方面那完全和美国可以平起平坐。”

张明:“他是真正意识到欧元是一种威胁,是一种他从来没有感受到过的威胁。”

欧元异军突起,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了维护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国可不会手软。

张明:“当时在2001年至2003年这个阶段,欧元是对美元是不断的升值,所以说到了2003年美国觉得有必要敲打敲打欧元,所以当时就利用科索沃冲突爆发之后,那么就把欧洲的局势给搅乱了,特别是中东的局势,那么影响了当时欧元区进一步东扩的步伐,那次战争爆发之后,那么欧元兑美元的汇率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来自美国的打压使欧元区产生波动,欧元也未能撼动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霸权地位。

孙杰:“我在欧洲买一些东西,我去之前我是在国内换好欧元了,这时候我觉得欧元是国际货币了,跟美元一样了,那么我到欧洲去花欧元去买完东西,有些东西就要退税,我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当时我觉得非常地,给我一个小小的一个震惊,退税的时候给我,我想理所当然的应该给我欧元,但是他退给我的是美元,当时我就想,为什么?潜台词就是我还是承认美元是国际货币,欧元不是。”

虽然欧元区推行统一的货币政策,但欧元区各个国家却实行了各自独立的财政政策,长期以来欧元区也没有发行债券。

余翔:“任何一种货币,他要想真正便强走向国际他必须是财政货币跟货币,财政政策跟货币政策共同支撑,现在就是说(欧元)成为一个跛脚的。”

蒙代尔:“欧元资本市场的发育还很不完全——没有欧元债券,无欧洲政府,欧盟又不发债券,这就不像美国政府,拥有很大规模的国债,欧盟没有国债,每个主权国家各自发行自己的国债,同样,欧盟还没有国库券,没有欧元区统一发行的欧洲国库券,虽然有德国国库券、法国国库券、意大利国库券,但都不足以与美国国库券抗衡。”

张明:“对,他只有统一央行没有统一的财政部,那么这一次,从对次贷危机爆发的救援来看,这也是欧洲比美国差的一个根本原因,这个危机不但爆发,美国可以同时实施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都是对欧元区国家而言,就因为他们是各自为政的,他们可以统一降息,但是他们迄今为止没有达成一个跨区域的一个财政刺激方案。”

为了使欧元能够与美元抗衡,蒙代尔也曾做过努力。

蒙代尔:“我鼓励过欧洲人去发行债券,发行欧元区债券、发行欧元区国库券,只是这么做需要经过成员国的同意,而成员国们却不同意,它们还没决定是否这么做。”

欧元区发行债券,意味着欧元区将出现一个统一的债券,然而,长期以来,德国、法国、意大利都各自拥有大量的本国债券,他们不愿意轻言放弃。蒙代尔告诉记者,除了打破分割的财政政策,积极发行债券,加重欧元区与美国抗衡的另外一个砝码就是英镑。这个欧洲大陆历史最重要的货币,到目前为止还游离于欧元区之外。

孙杰:“英国是欧洲不可忽略的国家,不管是历史、文化、传统上还是从人的心理上还是从金融发展程度上,从各个角度,你谈欧洲,你离不开英国,那么在今天,英国没有加入欧元区,那么显然欧元的发展它还是有很大的一个欠缺的地方。”

蒙代尔:“英国如果最初加入的话会很好,而现在欧元的波动幅度这么大,英国再想加入反而更难了,如果英国之前就加入了(欧盟),那么欧元就会更加坚挺,因为这样的话,欧元区GDP将会达到约1.55万亿美元,和美国的1.45万亿美元几乎持平,那么整个版图就改变了,欧洲变得更加重要。”

尽管没能撼动美元的霸主地位,但欧元已经毫无疑问成为了世界第二大货币,成为美元最强的竞争对手。

蒙代尔:“今年是欧元自1999年诞生以来的第10周年,如果你去看看欧元价格的稳定性,你会发现惊人的财富增长和一个更加有效的市场,这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在所有事物上,我们都看出了全球化倾向,而全球化其中一项就是钱的全球化,世界经济需要世界货币。”

半小时观察:经济全球化需要世界货币

欧元诞生至今只有十年,和使用了几百年的英镑、美元相比,今天还显得有些稚嫩,可是很多人都认为,欧洲大陆国家创造出来的这个货币新贵,正是未来世界货币的先行者,对它寄予了无限希望。

不过,当我们站在欧元之上憧憬着未来的时候,更应该看到欧元前世今生所经历的复杂而漫长的历程。孵育欧元的欧洲,自从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经济联合、政治联盟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半个多世纪,欧洲一体化的概念已经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心理层面深深扎根。即便如此,欧元的产生也经过了长期准备,从1969年维尔纳计划提出,到1999年欧元诞生,中间整整三十年的艰难探索和磨合,远远超过欧元之父蒙代尔的想象。更重要的是,欧盟各成员国在这个过程中的宏观经济目标、实际经济指标、经济运行周期都在逐渐趋于一致,各国维持了比较稳定的财政状况和比较充裕的外汇储备,具有较强的调控能力,为欧元诞生提供了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创造欧元的并不是蒙代尔个人,而是欧洲政治经济长期演化的结果,没有欧洲一体化的集体意志、愿望和行动,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看到的欧元。

显然,欧元的诞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的特殊历史环境,经济全球化的终极目标,必然也会创造出一种类似欧元的货币,它不仅将超越国界,还会超越洲界,超越区域经济体,超越穷国和富国的道道鸿沟。也正因为如此,这个世界货币的酝酿和诞生,一定会比欧元更加复杂、漫长,对人类的智慧提出更高的挑战。

第五

人民币

国务院昨日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内四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结合此前中国央行与韩国、马来西亚等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的6500亿元的货币互换协议,可以预见的是,这将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使用范围,也意味着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在提升,但人民币是否会像前几天我们回顾的英镑、美元、日元那样就此崛起,成为国际硬通货?今天的《货币战争》系列节目,我们就来回顾人民币是如何由弱到强以及它今后的命运?

计划经济时代人民币被严重高估

1948年12月1日,在解放战争激战的枪炮声中,人民政府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就已经先于共和国而成立。

由于刚刚历经数十年战火的洗礼,当时中国的经济肌体几乎完全瘫痪。年轻且没有经验的新中国央行要面对的,除了一个严重通货膨胀的烂摊子,还有各解放区分散发行的各种货币。人民币从此正式走上了新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

这就是当年发行的的第一版人民币,它一共印制发行了12种面额、62种版别,样式之多,超过了后来的任何一套人民币。

更令人记忆深刻的,是这套人民币面值从1元到5万元,跨度之大,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建国之初物价波动的惊人幅度。

由于国内物价猛涨,而国外物价稳定甚至下跌,当时的人民币对外也极其不稳定,1949年3月600人民币可以兑1美元,到了1950年3月,就变成42000人民币才能兑1美元,短短一年时间,汇率大幅度下跌多达52次。

丁志杰:“那也就是说在那个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面,人民币的贬值达到98%以上,那就是说人民币基本上开始一文不值。”

但随后,经济运行很快凭借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稳定下来,1953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的人民币也开始发行,按1万元旧币折1元新币进行兑换,人民币汇率在之后的16年间都保持了一条平整的直线。

吴念鲁:“到了55年,56年以后,这个人民币的牌价基本上没有动,为什么没有动呢?就是人民币的牌价只是作为一个计划,计划上这么一个,一个核算这么一个指标,比如说我进口我需要多少外汇了,那么这时候我就给你多少多少人民币,那么我这个出口,比如说我是多少了,然后我就算,统计,比如我出口是多少多少美元了,那么反回来折合人民币是多少,只是算一个折合的价格。”

根据这样的计划,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长期稳定在2.4618:1,简单地从数字上看,当年的人民币似乎相当值钱,但实际上在对外贸易中,比人民币牌价更有价值的却是另一个价格——换汇成本。也就是说,以商品出口成本计算,用多少人民币能换回一美元。

吴念鲁:“我记得在63年时候,当时我在中国银行,我们搞外贸信贷的人做过一个调查,当时做过一个调查以后,当时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换汇成本大概是6块多钱,6块多钱,就是一个美元要合6块多钱人民币。”

2块多的外汇牌价和6块多换汇成本,显示出人民币已经被严重高估,这给当时的汇率制度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吴念鲁:“当时觉得应该是,是不是应该调整人民币的汇率,应该调整,但是实际上后来觉得调整不调整,应该问题不是很大,就是没有什么更多的现实意义,为什么呢?因为当时人民币的对外的汇率只是作为一个统计用的,只仅仅作为一个统计用的,那么总体来说全部归到财政。”

这种汇率制度不可避免地让当时的外贸出现了一个畸形的现象:一方面国家提出千方百计要扩大出口,但一方面出口越多,亏损越大,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78年。

在计划经济时期,人民币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了稳定,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封闭的经济体,与世界经济体系基本绝缘,经济实际上已经陷入了空前的泥潭,从1958年至1978年,20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4元,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则不到2.6元。

改革开放后人民币汇率进入双轨制时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1979年对中国来说,是经济细胞的复苏之年,各种现代经济的元素开始被一一启动。3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成立,全面管理人们币和外汇的交易业务,之后的13年间,我国先后经历了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汇率双轨制时期。

吴念鲁:“当时觉得这个外汇是一个稀缺的东西,后来产生一个什么,就搞叫外汇调剂市场,因为有的人他的外汇,他有外汇,但是他不一定进口不一定用得掉,有的人就是想进口但是没有外汇,因此就搞了调剂市场。”

实行汇率双轨制后,我国的贸易收支明显好转,外汇储备也有所增加,但另一个问题出现了,就是多种汇率之间价格差别很大。

吴念鲁:“比如银行你规定你的汇率是一个美元是五元多钱,但是调剂市场上当时已经是八元多钱,而且已经,百分之八十几的外汇的需求都从外汇调剂市场上取得了。”

巨大的价差直接催生了一个庞大的外汇交易黑市。

李扬:“非常兴盛,像我们北京像(京宝街)那一带,那是黑市交易的一个,一个大本营,你要到那去一走,马上就有人凑过来,要美元吗?要英镑吗?要港币吗?”

经济学家李扬描述的情况,今天的很多中年人都还能够清晰地记得。而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可以强烈地感受得到当年外汇黑市的盛况。

作家王朔就曾在小说《玩的就是心跳》中写道:“大伙儿是那么需要外汇买洋货,急得都疯了,就差组织义和团砸使馆了”。

不仅如此,这一时期发行的一种在中国境内流通、可与外币兑换的特殊人民币凭证也成为了香饽饽,这就是外汇券。由于当时国内商品的奇缺,和人民币汇率的高估,外汇券随之成为一种特殊消费权利的象征。

袁跃东:“那个时候坐出租车的多数是外国人,或者是外籍人,包括华侨,所以出租车司机他也要外汇券,外汇券比人民币要值钱,尽管面值是一样的,但实际上购买力强,所以出租车司机拒收人民币,很讽刺的事。”

到了这个时期,相对于改革开放转型中日趋活跃的经济,官方汇率与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制度,就如同计划经济留下的一条“金融尾巴”,无疑是一种拖累。

吴念鲁:“混乱,一种混乱,所有的外汇全国全部通过调剂中心这么来做,那么官方的价格实际上是有点名存实亡,在这种情况下,你再继续下去,我觉得对整个的贸易这个是发展不利的,而且对整个的外贸体制改革也是不利的。”

1992年,88岁高龄的邓小平南巡,在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口再次以他特有的改革精神为中国指明了道路。

邓小平:“中国只要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生活,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

与此同时,在金融领域,一场对于人民币汇率的重大改革开始酝酿。

李扬:“那时候改革,就从民间然后到半官方到官方讨论都很多,大家都说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缺资金,具体来说就是缺外汇,缺外汇,所以以前关于汇率改革不断是有人提出,但是不断的会被这样一个问题吓倒,担心就是汇改之后一下子,我们本来已经是天天令我们担心的那一点外汇储备会减少,会出现逆差。”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这份文件里面首次提出:要改革外汇体制,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的货币。

随后,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浮动汇率”。

李扬:“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在中国整体上来确立了市场运行的机制,确立了中国融入全球的一个基本平台,在此之前,虽然我们叫改革开放,主要是引进来,我们要人家的钱,那么94年之后实际已经确立了一种双向的一种格局,就是我们既要引进来,同时我们也要走出去。”

这次汇改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定为8.72:1,比之前的官方汇率5.7:1一次性贬值33%。人民币的大幅贬值,使得中国商品的价格一下子在世界市场上变得便宜了,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国成为一个更加吸引外部投资商的地方,从此之后,中国公司开始集体远征,中国经济走上了外贸拉动型的道路。

李扬:“是里程碑式的事情,中国的外汇储备摆脱了长期在0上下波动这样一种被动局面,从此走向了高增长之路。”

丁志杰:“对外经贸活动开始蓬勃的发展,特别是在贸易,那么出口的增速开始达到了两位数,确立了中国此后的,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国际收支双顺差。”

97年亚洲金融危机,人民币坚持不贬值

1994年,人民币第一次汇率改革成了当年打开经济发展大门的一把关键钥匙,随后中国经济一路凯歌行进,到1997年时中国创造了75000亿的国内生产总值,外汇储备也创纪录地达到近1400亿美元,并成为世界排名第十的贸易大国。然而也就在这一年,亚洲金融风暴不期而至。

李扬:“是从泰国开始然后一下甩到韩国,像老牌的资本主义像日本什么等等,东南亚我们的香港、新加坡全部受到冲击,那么在这次冲击中一个大家应付冲击的一个很自然一个反应就是贬值。”

1997年7月2日,泰国政府被迫宣布让汇率自由浮动,当天泰铢大跌20%,历史上将这一天视为亚洲金融危机开始的标志。随后,风暴席卷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即使是亚洲最发达的国家也不能幸免于难,在韩国,受到攻击的韩元在2个多月里狂贬50%,国家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李扬:“中国就面对一个选择,人民币怎么办?因为当时这个,我们遇到非常大的压力,非常大的压力,在这种危机很深重的情况下,在国际的舆论几乎是一面倒的说如果中国不贬值,你就万劫不复,就认为中国经济,那时候将近20年,20多一点,20年应当说初步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大家终于可以吃饱肚皮了,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了,那么认为你新阶段就没有了。”

但是,出乎世界的预料,我国政府力排众议,郑重向世界宣布:“中国将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立场,承担稳定亚洲金融环境的历史责任”。

吴念鲁:“当时宣布人民币不贬值的话,人家西方都不相信,为什么不相信呢?因为在西方来讲,所谓一个,一个官员特别是像英国,比如英国的首相,或者英格兰银行,像中央银行的行长他说,英镑肯定不贬值,你们放心。但是礼拜五宣布,礼拜一就贬值,因此他们认为这个,官方不管你官多大,你要讲,肯定是随便一讲的,只是安抚民心。”

中国政府用行动实践了我们的承诺,98年开始,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稳定在8.27。

李扬:“这个阶段我评价它是非常重要,它主要表现在从此中国树立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那么经济上如此,政治上如此,那么中国的人民币也从此获得了国际上的信赖,这点就对于一个大国的崛起很重要。”

人民币走上国际化之路

亚洲金融危机过去仅仅两年后,中国经济再度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跃上1万亿美元大关,而人民币走向世界也由此迈出了第一步。2002年,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戴相龙在加拿大访问,途经温哥华机场时,他意外地发现,在当地的ATM机上,居然能够用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和加元。

丁志杰:“那么他当时看到这个事情就觉得很兴奋,说要,指示要加强研究,其实我们从那时候就看到,就是说随着亚洲危机就是亚洲逐渐走出危机,中国的经济就是说持续快速的增长,人民币开始在周边的地区开始流通,那么也逐渐被市场所认可,所以说我们看到就是说,最早期的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人民币的这个现钞的这种跨境流通。”

无独有偶,2003年,马来西亚央行行长访问中国,他突然向中国政府提出了一个问题。

丁志杰:“访问中国的时候说,我们的外汇储备中有一部分人民币,你能不能给我一个投资的渠道,那么当时对我们政府来说大家还不知道说,马来西亚央行拿到人民币以后,作为外汇储备他怎么来投资。”

看来,不论我们自己是否有所准备,人民币的渗透都已悄然发生,2005年,菲律宾央行也宣布,人民币在菲律宾成为自由兑换货币。而在新加坡、越南、蒙古,甚至是法国巴黎的街头,人们都能够看到人民币兑换点。

袁跃东:“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人民币,我们没有去主动地很声嘶力竭地去推人民币的国际化,但实际上人民币的区域化已经在逐渐形成。”

加入WTO的2001年,中国外贸规模为5000亿美元,到2004年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大关,一举超过了日本,2005年外贸规模则达到了1.4万亿美元,但贸易摩擦的问题却在这个时候凸显出来,背后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人民币汇率的改革由于1997年金融风暴被迫暂停,人民币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维持了7年,造成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也已到了迫切需要改革的关键时刻。

2005年7月21日,央行行长周小川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宣布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方案。

周小川:“核心内容可能有三条,第一条就是我们这个汇率将来不再盯住一个单一的一种货币,就是单一的美元了,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同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浮动,这是一个内容;第二个内容就是汇率将是浮动的了,而且浮动的区间也是合理的;第三个内容就是我们做了一个初始的汇率水平的调整是2%。”

这次汇改被人们称为人民币的第二次汇改,此后3年的时间,人民币走上了渐进式升值之路,迄今,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20%,而中国的外汇储备从2005年底的8千亿美元上涨至2008年底的1.9万亿美元。

这一时期的中国经济,进入了GDP每年增长10%以上的高速发展阶段。每一个普通百姓,都充分感受到生活质量的上升,也感受到人民币与外汇兑换从未有过的方便。

周小川:“总体来讲,应该看到中国整个购买力提高,人民币更加坚挺,价值更高了,对整个经济好的方面要大大大于负面影响的方面。”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一场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世界经济陷入低谷,在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都遭受危机以后,人民币因为自身的稳定成为关注的焦点。从2008年年底至今的4个月里,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韩国、香港、白俄罗斯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总额达65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

李扬:“货币互换实际上就是说我们两国互相达成一个协议,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一个比例内接受本币,所以能开这个通道,在于我们经济上有联系,而且我们在政治上有互信,有互相信任,所以它对于推进人民币的进一步走出去是至关重要的。”

虽然通常认为,一种货币的国际化须经历三个阶段:贸易结算、金融交易计价、成为储备货币,而货币互换不过是人民币走出的第一步。但是,人们还是看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破冰之旅,在以一种过去想象不到的速度悄然推进。今年3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阿根廷中央银行宣布签订700亿元人民币等值双边货币互换框架协议,协议约定,阿根廷从中国进口商品时可使用人民币,不必再用美元作交易中介货币。

丁志杰:“比如说中韩的货币互换,韩国的货币当局拿到人民币以后,那么他一部分可能用于什么?韩资企业在中国的投资,那也就是说人民币直接进入了国际投资领域,阿根廷拿到的人民币的资金很大一部分主要是用于阿根廷从中国的进口,那就人民币进入了贸易支付领域,更为有意义的就是说,白俄罗斯在和中国签订货币互换协议不到一周以后,就宣布他,从中国借的200亿人民币已经是他的外汇储备的一部分,那也就是说人民币现在已经成为一些国家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的币种之一,那么这个来看也是说,在5年前所想象不到的。”

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李扬:“下一步就是人民币国际化现在要做的是一个内功,是要把人民币定值的债券市场整个金融市场发展起来。”

丁志杰:“可以大胆预言,在未来的一到两年的时间内,人民币国际化还有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要发生。”

半小时观察:人民币国际化迈出关键一步

从30年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无名小卒,到今天走进越来越多国家的货币兑换地点、AIM机,乃至中央银行储备库。人民币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国际化道路,也直接反映了中国经济在30年间的崛起速度。

通过这几天对英镑、美元、日元、欧元国际化历程的回顾,我们知道了,货币战争其实就是各国国力在货币层面的博弈,它既由各国的政治经济乃至军事实力所决定,又给发行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巨大利益。过去的事实证明,在人类行为的任何一个领域,只有多元化才能形成制衡力量,而任何一种垄断,无论其是超主权的还是基于主权的,都最终避免不了信用泛滥的结局。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使人们意识到美元一家独大的国际货币体系弊端重重,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已经不可避免。全球金融版图的演化,也推动了人民币走向世界的脚步,从结算货币向投资货币、储备货币分阶段逐步过渡,人民币的国际化路线图开始清晰明确。站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上,我们对人民币的未来抱有更多的信心,只要中国经济依然健康成长,只要中国仍然在每个紧要关头担当起负责任的大国角色,这样的信心就能够传递给全世界。

第二篇:货币战争

《货币战争》读后感

今年寒假,我读了《货币战争》这本书。我对于作者的许多观点都非常感兴趣。

《货币战争》是一本引起很大轰动并广受争议的书。其核心思想便是阴谋论,书里描述了世界经济被罗斯柴尔德家族控制,这些银行家导致了美国独立战争、美国1929的经济危机、两次世界大战,甚至控制了战争的惨烈程度。

本书首先讲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兴起,英国、法兰西、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国家银行体系的建立,这一阶段主要讲了这些欧洲国家王室贵族和罗斯柴尔德家族相勾结,从而形成了庞大的家族金融体系,也就是所谓的“现代”银行体系的诞生。

第二部分讲了美国总统和国际银行家的百年战争,剖析了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爆发的更深层次根源,美国总统被刺杀的幕后金融斗争的背景和分析。最终国际金融家终于取得了美国的货币发行权,成立了美联储这个私有的中央银行。而且逐步废除了美元的金本位和银本位,从而将美元变成了想发多少就发多少的法币。

第三部分讲了一战、二战的真正幕后根源。并详细地介绍了1929年全世界经济大衰退的原因:国际金融家为自己谋取巨额暴利的“剪羊毛”行动。

第四部分介绍了几大财团操控石油价格获取石油美圆,操控各种国际组织,掠夺第三世界国家的资源和财富。并介绍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全过程—又一次的被国际金融家“剪羊毛”。

第五部分重点介绍怎样防范被“剪羊毛”,以及债务美元的死穴-黄金。

世界上除了中国以外的几个极少数国家的政府才有发行货币的权力,像美欧等西方世界的政府都没有发行货币的权力,这是我之前不了解的,美、欧国家的中央银行都是私有的,以美国为例,正是由于私有的中央银行体系,政府需要发行货币则必须将美国公民未来的税收抵押给美联署,向其贷款,而为此要支付庞大的利息。美联署要做的只是印钞票,再坐收利息。而债劵是代表美国经济的未来收益,实际上是在透支着美国人民未来的财富,在这一过程中赚钱的是那些银行家-国际金融大鳄们,他们获得了政府向其支付的巨额利息,目前美国总债务已高达44万亿美元,这是一个天文数字!相当于每个美国公民身上都平摊15万美元。

作者书中深刻地剖析,世界实际上掌控在这些极少数的所谓“精英”或金融大鳄手中,他们的实际目的是想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一个符合他们利益的统一的金融体系,这样全世界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利益就源源不断地流向了他们的口袋。

《货币战争》一书主要写历史。但是,它轻率地改写了人们早已广为接受的世界近代史,尤其是美国历史。书中,美国革命不再是北美各殖民地联合起来摆脱英国统治,争取政治独立与经济自由的斗争,而是为了所谓“货币发行权”;南北战争不是因为是否废留奴隶制所引起的尖锐冲突,而是“国际银行家”的操纵结果。

《货币战争》一书主要写金融。由于文笔流畅,且引述了许多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名人语录等,它引人入胜,勾起了一般读者对枯燥金融问题的兴趣,这是该书的一个贡献。但遗憾的是,该书对许多经济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描述缪误甚多,断章取义、牵强附会、言过其实,或根本就是妄加猜测、肆意定论,给读者提供了错误的信息,并有可能误导政策制定者。

《货币战争》逼真地重现了欧美银行垄断家族对世界近代历史演变的重大而又鲜为人知的影响力。该书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了当今中国金融开放所面临的潜在风险,为维护中国的货币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中国是世界崛起的金融大国,人民币的发行权在我国政府,保持购买力相对稳定,历经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取得飞速、迅猛的发展。美国政府一直施压想人民币升值,那样不但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增加,竞争力减弱,同时,相应以美元结算的外汇储备也将大大缩水。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我国政府对世界庄严承诺人民币不贬值。随着我国金融系统的开放,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悄然打响,而货币战争却是比战争更可怕的战争,1985年~1990年,国际银行家联手通过对日本的金融绞杀,先是迫使日元升值,再制造金融泡沫,关键时使出“日经指数认沽权证”这一量身定做的金融核弹,导致日本金融彻底战败,使得日本经济此后陷入长达十几年的衰退,以至于就财富的损失而言,与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后果相当!前车之鉴,必须时刻保持防备,股市的飞涨、房价的虚高…..不排除国外资金的恶意炒作,在美元、英镑、日元、欧元竞争世界货币的同时,如何保值我国的外汇储备,合理的规避风险,如何保持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竞争力,就必须以强大的国力和财力为后盾,防人之心不可无,时刻警惕国际银行家的幕后黑手,既为保持、保值我国人民的辛劳汗水所得物质财富,同时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而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也应该多多掌握经济,金融方面的相关知识。因为即使我们将来不从事有关经济方向的工作,我们也仍然生活在这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中。当变化来临时,我们能够抓住机遇,更好的发展。当困难来临时,我们能理智面对,从容的规避风险。这对于我们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是再好不过的了。

第三篇:货币战争

《货币战争》读后感

汪雯羽1121100050

追寻欧美大陆百年的艰难行进,银行家向我们证明了谁控制了金币,谁就控制了国家。无论是战争,还是金融风暴。

经济无论在何种背景下,盛世太平或烽火战乱,都时刻在影响着国家的走向。因而,活跃于欧洲大陆的银行家们,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其国家的真正主宰。银行家们,利用严密的家族控制,完全不透明的黑箱操作,像钟表一般精确的协调,永远早于市场的信息获取,彻头彻尾的冷酷理智,永无止境的金钱欲望,以及基于这一切的对金钱和财富的深刻洞察和天才的预见力。与政客们进行长期的斗智斗勇,一步步掌握国家银行,货币发行权。通过国债对政府的控制来实现自我对欲望的满足。我们在唏嘘银行家的狼子野心时,不得不对他们操控一场场惊心动魄的货币战争感到崇拜。阅读《货币战争》,我在感受金融战争中的残酷与现实的同时,体会到了经济的重要性。

对于银行家而言,国家可以是他们的,因为金钱控制于他们手中。总统只是他们的傀儡,他们可以决定总统的生,或者总统的死。“如果杰克逊否决提案,我将否决他。”安德鲁杰克逊,美国第七届总统否决了第二银行延期的提案,第一次还清了美国的国债,人们将之与耶稣降放贷者赶出什么相提并论。如此为国做出贡献的伟人,1835年1月30日,在参加一位议员的葬礼时。在一位不明的油漆匠手里,葬送了自己的性命。1841年3月4日,美国第10届总统戎马一生的约翰泰勒在就职演说中受了风寒,6日后去世。1850年7月4日,美国第12届总统扎卡鲁泰勒,在参加华盛顿纪念碑钱举行的国庆活动,因为闹肚子,5日后神秘死去。1865年4月14日,因为发行了林肯绿币与对货币的绝对控制权,破坏了银行家的利益,林肯动怒了银行家,一场惊心动魄的暗杀在剧院发生,所以被暗杀似乎成为了林肯的唯一宿命。万众瞩目的各位美国总统,都是如何在政治得意之时离奇死去,我们不得而知。然而我们可以知道的是,银行家们处心积虑所作的一切使他们的地位逐渐巩固,总统想要保持自己的位置,只有听从于他们。这就是狠心的银行家。

曾经从电视报纸或网页上看到过涉及美联储的内容时,心中对美国政府产生的是由衷的敬意。那是多么伟大的国家,多么了不起的政府,在自己的国度通过无形的力量影响世界经济的走向。然而在读了《货币战争》之后,一些被认为的事实被颠覆了。那个醒目的标题,美联储:私有的中央银行,突然之间感觉有种被骗的感觉。不过,即使是其他人,应该也会与我一样,看到的只是政客与银行家联手制造的假象。所谓的“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其实既不是“联邦”,更没有“储备”,也算不上“银行”。而美国政府,在肯尼迪遇刺后,失去了最后的货币发行权----“白银美元”的发行权。美国政府想要得到美元,就必须将美国人民的未来税收(国债)抵押给私有的美联储,由美联储来发行“美联储券”。这就是美元。这就是政客与银行家的阴谋,这就是带着经济发达的面具背后负债累累的美国。

而我们不知道的阴谋又怎么只有这些,为了保持美元可以无限制的发行,最大化的为银行家们创造财富。银行家们,费劲心机贬低黄金的价值、试图将世世代代得到认可的诚实货币赶出金融市场,从而让他们发行的货币—美元没有实物的阻碍。而他们在大量向政府和个人借出美元的时候,就用凭空捏造的东西轻而易举的换来人们的财富,高额的利息,国家的未来税收,又成为他们下一轮的保障。无论借贷的国家和个人或盈或亏,他们都是背着债务的奴隶,而国家的人民,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卷入了这场巧妙的圈套中,成为不能反抗的替国家还债的人。他们一边妖魔化黄金,一边贱价抛售,同时,诱导中东战争的发生。使中东石油国提高石油的价格来进一步消弱黄金对美元的影响。终于2004年,罗斯柴尔德家族宣布退出苦心经营200多年得家族核心业务。退出了黄金定价。至此,黄金的地位不再如从前。

当我们作为普罗大众为战争的发生而难过的时候,背后策划战争的人,却希望能有一场战争可以永远不要停息,因为战争,可以带给他们利益,可以利于他们更好的对战争国家进行控制,可以让他们用超低价格收购战争国家的核心产业,他们就是银行家。银行家为了达到目的,设置了一个又一个陷阱,让政客们反思:尽管战争有各种可怕的可能,但是比起如此昂贵和不稳定的和平来说,战争或许是一种更值得考虑的选择。如果国家的军事准备最终不是以战争来结束,那就必然是以政府的破产而告终。这种情况之下,银行家渴望的战争,如期而至。难怪有人会说:没有美联储就没有一战。随后,银行家们煽风点火,那一场触目惊心的二战,银行家费劲了多少周折,在希特勒身上砸了多少钱财,只是希望战争可以快一点,久一点。战争真的到来了,在人们的呻吟中,那些操纵战争的人得到了多少,我们无从而知,可是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他们在细数钱财的同时,是否有一秒的思考过呢?然而,事情并不仅仅只有这些,国际银行家们在无法发动战争的地 方,利用派出的经济刺客的配合,破坏地方的经济稳定,激发人们的投机热情,从而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剪羊毛,让普通人民辛苦积攒的财富不知不觉成为他们的囊中之物。

银行家们是怎么对他们觊觎的国家进行掠夺的呢? 他们是用了怎么样隐蔽的手段让那些被掠夺的国家完全没有警觉?日本,一个二战后迅速发展的国家,模仿西方产品设计,然后迅速降低成本,最后反过来占领欧美市场。80年代以来,日本电子工业突飞猛进,索尼,日立,东芝等一大批电子企业从模仿到创新,日本产品大举进占美国市场的局面。当日本举国沉浸在一片“日本可以说不”的欢欣之时,一场对日本的金融绞杀战已在国际银行家的部署之中。像病毒一样的经济刺客潜伏进日本,与沉迷自我的日本进行一场早已算好结果的赌局。毫无疑问,日本大伤,日本经济陷入长达十几年的衰退,再也无力对国际银行家造成任何阻碍。而如今,中国在亚洲这片土地上正在崛起,起航的中国经济航母,毋庸置疑,如80年代的日本一样,也会极大的冲击国际银行家的势力,他们会放过中国?没有人会这么天真。而中国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是否可以以史为鉴,安全躲避未知的暗礁,一帆风顺呢?从中国加入WTO 起,中国已经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经济,影响着国家的政治,无数政客为了捍卫它而丧生。经济,影响着世界的稳定,数不清无辜的战士和百姓被卷入银行家争夺利益而发起的战争中。经济,影响着未来世界的重心方向,无论是捍卫环境还是对拥有丰富资源的国家进行“保护 ”。读了《货币战争》,经济学专业的我终于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经济的重要性。

第四篇:货币战争

《货币战争》读后感

经过老师推荐,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将《货币战争》这本书通读完毕。打心底里说是相当震撼的,那一场又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在人类史上不断演绎着,而且无声息地进行着。我不仅惊叹于金融行业内堪比真实战争的残酷无情、风云变幻和诡谲多变的种种纷争,也叹服于各个金融机构及巨鳄过各种金融手段控制或破坏大到国家,小到各个机构和民众的利益。凡此种种,感慨颇多,便在看后写此篇读后感,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及收获,有偏颇之处,还望老师指正。

本书的核心是“阴谋论”,宣扬的思想是“金本位”,它以国际银行家谋求世界霸权为出发点,来解释历史和现今的热点大事。书中说到:世界的金融战争与金融游戏规则的制定权掌握在华尔街的几大巨头,也就是尖端金融精英的手中。许多专家学者对此书观点持怀疑态度,但是自我认为读完此书后还是有收获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一、对从前的认知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从前,总对带有国际的、世界的字眼的东西充满各种美丽的憧憬,觉得和这些名词挂钩的东西都是神圣不可亵渎的,都是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普遍需要和利益,然而在此书中,这些美好全化为泡影。书中说到货币是一种商品,但是它却不同于其他一切商品,就在于它是一种社会中每一个行业、每一个机构、每一个人都需要的商品,对货币发行的控制是所有垄断中的最高形式。梅耶.罗斯切尔德说:“只要让我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 因此本书讲述了以罗斯切尔德家族为代表的“国际银行家“操纵世界300年工业化历史的“阴谋”故事。

再者,中央银行私有,并反映其所有者的利益。在国内绝大多数人的概念里,既然中国的人民银行是国有的,属于政府机构序列,那么外国央行也应如是。但书中所揭露的西方国家央行并非如此,英格兰银行,德意志联邦银行,乃至美联储,无不是私有银行,而且推其历史沿革,罗斯柴尔德家族均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各银行的成立,之后陆续又产生几大金融家族,这些家族至今仍在发挥着神秘的难以估计的作用。

此外,货币地位及货币政策,对于一国的兴衰具有远超出想象的作用。美国银行家与世界各国之间正在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货币战争,主权国家一旦金融边疆被攻破,将被纳入金融资本的殖民体系,即使有形的边界还在,终究避免不了被剥削压榨的下场。说起美国战后繁荣的原因,人们都会从政治,经济上找上几条原因,极少有人谈到美元的国际地位。1945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美元国际结算货币地位,特别是1971年取消美元与黄金挂钩,可以使美国银行资本家大开特开印钞机器,大肆购买世界各地的资源、产品和服务,壮大本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同时,通过输出通胀和通缩,打击他国的经济,既攫取巨额利润,又削弱进而操控其政府。为了防止大肆印钞影响到美元的稳固,他们炒高国际石油价格,创造出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吸纳过剩的美元,维持美元强势地位。

二、从中理解当前我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

书中提出,经济高速发展,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紧缩银根,所有一切,都是是国际金融资本势力骗人的把戏。世界上所有的人分为两类:放羊的和被放的羊。战争、通货膨胀和紧缩银根这些其实都是放羊的手里的剪刀,剪去的是被放羊的毛--财富。经济高速发展还是低速发展不过是羊毛长一些还是短一些的关系。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资本在全球各个市场追逐投机利润,却不知道它会在何时从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它们的投机链条:国际经济失衡--全球货币超发--全球流动性泛滥--国际投机资本活动频繁--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全球股市走牛--各国出台紧缩货币政策--资金撤出东道国市场--在动荡中炒作某国货币--某发展中国家出现货币危机乃至经济危机。从此链联系当前我国经济现状,呈现过热状态,货币流动性过剩,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中央采取宏观调控,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一致吻合。

这些因素与我市经济发展相结合,产生一些不确定因素:从紧的货币政策,使得中小企业融资更难;受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主要依靠原材料进口的企业利润将进一步下滑;成品油和电力价格提高以后,将增加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盈利空间受损;受企业利润影响,财政增收节支压力增大;受物价影响,低收入群体生活可能更加困难。三、一些思考

1.马克思说过,“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以资本的角度看待政治经济问题,会增加对国际局势理解。既然资本逐利性是其天然属性,那么看待西方金融资本控制下的国家行为,自然要始终从一个“利”字着手,理解了何为对其有“利”,何为对其不“利”,也就自然而然把握其行为的逻辑性了。同时也应看到,金融资本基于逐利性与国家利益也必然存在不一致,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于其国家利益的损害是严重而深远的。

2.出于财政稳健政策的考虑,中国应逐步减少其目前的美元持有量,并且持续和其他国家合作,建立一个新的全球金融体系。这一过程将是渐进的、缓慢的,因为美国不会心甘情愿地拱手相让其金融领导地位。另一方面,对于目前说房市崩盘,房价下跌也不是第一天,也不是第一次了。且不论怎样,以房市与土地交易为主要驱动力的中国经济,亟需转换模式。我相信,李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和结构性改革,以短痛换取长期的益处)与周小川对货币的整体把握(从计划手段转向强化货币政策,做好流动性对冲,把握汇率)把中国经济引向第二季增长,是值得肯定的。

最后,我想说就此书本身和它的内容观点而言,有一部分是比较有见地,也值得深入探讨的;有一部分的确有点夸张色彩,但是经济学毕竟是一门科学,宋先生有他读到的见解,给我们启发,这就足够了。我也希望我们起航的中国经济航母能够继续披荆斩棘,破浪前行!

第五篇:货币战争(精选)

《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是近几年最热销的书籍之一,有幸拜读了这部比较有争议的著作之后,我对金融、货币以及银行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看法。

本书立足于自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300年间的西方近代史与金融发展史,通过揭示大量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再现了国际金融集团及其代言人在世界金融史上翻云覆雨的过程。通过分析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如何通过煽动政治事件、诱发经济危机,控制世界财富的流向与分配,旨在告诫逐步开放的中国金融市场警惕潜在的金融打击,为迎接一场“不流血”的战争做好准备。本书分为十章,分别介绍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兴起与发展、欧洲与美国的“私人银行”(美联储)的建立与运作方式、政府对银行国有化的努力、货币由金本位逐渐走向法币的过程以及对中国金融业的警示等方面。

本书是由宋鸿兵先生所著。宋先生是一名长期关注中国金融业发展的业内人士,曾在美国最大的一家金融机构担任高级咨询顾问,从事金融衍生产品分析和研究工作。作者表示,《货币战争》应该是“集体的智慧”,因为该书的内容源自许多人。这些“隐形”作者中有些人长期在国际金融机构任职,有些在华尔街摸爬滚打,有些在美国的银行机构(包括美联储)从事技术支持和数据处理,还有一些在美国联邦政府从事与中国相关的事务。

本书出版后曾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影响与讨论,而且批判性的观点居多。主要批判观点在于:金本位不应该也不可能被复辟,信用货币将会继续存在;但信用货币的发展必须在严格限制下进行;另外,通货膨胀也有一定的正面作用。因此,在2009年《货币战争批判》出版了,此书作者肖波认为《货币战争》的内容充满谬误,我们应该从正面引导人们认识金融史,正确看待中国金融改革。

读过此书后,我一方面有点震撼于这个世界的阴谋,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方面知识的薄弱,不免对此书有点过于相信。在本书中,基本上每一次重大的历史变故背后,都有国际银行家的身影,从滑铁卢之战到美国内战,从林肯总统的刺杀事件到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从罗斯福改革到布雷顿森林体系,从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的被“剪羊毛”事件到石油战争等史实,无一不是国际银行家为了自身利益而在幕后操纵并实施的。不得不说,本书的论调过于悲观,似乎整个世界都笼罩在阴谋之下,但又都是一幕幕的惊天猛料,这些惊世骇俗的言论似乎都有事实依据。当然尽信书不如无书,本书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的。比如美国政府筹措资金的渠道并非如宋先生所说的那样完全是向美联储发行国债,美国的发行国债是面向美国所有公民甚至于面向世界的。美国政府是强大的,他拥有全球最强大的军事打击能力,美联储绑架不了他。其他国家也不是傻子,美联储也绑架不了世界经济。美联储没有本书所说得那么强大。可以肯定地说,本书有很大的不真实性与夸张性。我不太了解学术上关于金本位与信用货币的争论,不过随着中国金融的全面开放,国际银行家将大举深入中国的金融腹地。昨天发生在西方的故事,今天会在中国重演吗?因此我们国人能做的只是对金融方面的警惕。

当然,读过本书之后我才了解到为何此书会成为畅销书了。不仅是因为其犀利的言论与惊天的阴谋,而且因为作者讨论的问题触动了当今中国读者的神经。本书警示的恰好就是中国现今的状态——不断走向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本著作,引起广泛争议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这么三个方面:首先是资料和数据的真实性和充足性,其次是逻辑结构的严密性,最后是核心观点或政策导向在不同读者群心中激起的某种“对立”情绪。恰恰是在这三个问题上,《货币战争》都很好地满足了成为一本畅销书的“引发争议之条件”。

不得不说,《货币战争》的确是一部赏心悦目的著作,可以让人一口气读完,但对于作者对于正在经济全球化的中国的警示,我们还是要不断进行反思与考虑的。

下载经济半小时货币战争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济半小时货币战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货币战争

    《货币战争》读后感 冷贝恒 41004278 《货币战争》大抵算得上一部惊世骇俗的著作。无论其讲诉的“不为人知的事实”及其中各种让我想不明白的理论都过于骇人听闻。 《货币战......

    货币战争

    《货币战争》的读后感 《货币战争》这本书读完真是令人震撼,发人深省,使我们获得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西方历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国际金融资本势力的意志,一小部分国际......

    货币战争

    《货币战争》读后感 近来读了宋鸿兵先生的《货币战争》,颇有感慨,又由于我对金融不太了解,所以通过查找资料结合自己感慨的方式,写出如下文章。 该书立足于自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

    货币战争

    《货币战争》读后感作为一名经济学类的大一新生,在众多的书目中选取了《货币战争》一书,由于对经济学理论只有浅显的了解,我仅简单地浏览了该书系第一部的大致内容。作者宋鸿兵......

    大学经济课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读后感 这本书罗列了大量的“史实”来导向作者预定的一个结论:全球几乎所有大的央行,都被私人控制,这个私人明确指向罗斯柴尔德家族。而这个控制的结果,就是私人可以合......

    读书笔记——《货币战争》

    读书笔记——《货币战争》 这是我第二次读《货币战争》,与上次所不同的是,这次我现在豆瓣上浏览了相关的评论,带着他人的见解去读,也许能有更多的收获。读第一遍时,我只感到金融......

    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这本书给我们讲述了从19世纪以来,世界金融寡头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追述了世界金融寡头的世界历次重大经济、政治、社会运动中的角色以及给社会经......

    货币战争读后感

    货币战争读后感 我一直以来都很想学一些经济学的知识,也曾经在网上或书店找了一些经济学的资料、书籍学习,但往往翻看了几页,就觉得实在看不下去了,这些资料往往晦涩难懂,里面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