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本课程开发急需思维升级
自2001 年以来,我国各地中小学兴起了一股‚校本课程‛热,作为舶来品的校本课程已经日渐成为中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校本课程的开发并非一帆风顺,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操盘手‛,很多时候并未能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校本课程开发缘何受阻?迷局将如何破解?
校本课程开发急需思维升级 ——全国校本课程学术研讨会综述
王占伟 郭 瑞
前不久,由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的首届‚真爱梦想杯‛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颁奖典礼暨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成功举行。来自全国‚梦想中心‛的校长教师代表、获奖单位代表、基金会捐赠方代表、部分教育局领导、大赛专家评委200余人相聚一堂,共同探讨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道与术。
本届校本课程设计大赛共收到1752件作品。专家评审委员会共评出特等奖10名、一等奖20名、二等奖30名、优秀奖80名、组织奖10名。(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名单详见本版)
‚剩者为王‛带来的挑战
跨界是本次会议的最大亮点。颁奖典礼之后,参与‚课程〃教育〃人‛高峰论坛讨论的嘉宾,既有企业家,又有教育专家,还有基层校长。
教育应该为企业输送什么样的人才?对此,苏宁电器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孙为民提出一个关键词——‚剩者为王‛,即最优秀的人不一定能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能成为企业中坚力量的往往是那些有意愿、有定力、有毅力的人。
‚什么因素能让人最终剩下来?就是一个人的定力、精神,所以,学校教育最核心的东西还是价值观。‛孙为民以世界著名的圣家族大教堂为例进行了说明:该教堂始建于1882年,到目前为止已经建了130年了,但要完工还需要40年。‚在漫长的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为什么不绝望?这就是价值观的问题‛。
企业发展离不开团队和创新,而团队和创新是与价值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最好的团队是军队,把一帮怕死的人组合在一起,大家就不怕死了,这就是团队。‛孙为民说,‚企业的竞争是残酷的,对企业而言,创新很重要。企业有不创新死的,也有创新死的。所以企业创新要追求有效创新。‛ 作为跨国公司怡安翰威特大中华区总裁,刘渊对全球人力资源有着深入的研究。
他对中外年轻就业者所做的调查表明,中国大学生中,想成为管理者、领导者的比例远远高出国外,希望在工作中有自主、独立空间的极高。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愿意独立面对压力和智力挑战的却远远低于国外。‚这个被中国教育忽略的重要问题‛,让与会者陷入了深思。
站在企业用人的角度,刘渊分析了年轻就业者的一个致命短板:企业要求员工关注客户,但现在的学生在这方面很欠缺。很多学生自己很能说,但不能也不会听别人说,不怎么关注别人的立场。‚这样的人就不适合去谈判,因为谈判是需要相互妥协的‛。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潘江雪在大会的主题报告中,从另外一个角度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呼应:刚刚出来的一份中国财富调查报告表明,中国亿元资产以上的民营企业家中,有27%的人已经办了移民,有47%的人正在办移民。这些民营企业家办理移民有三大原因,而排在第一位的是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中国把GDP的4%投入教育的结果是,74%的精英阶层要离开我们,要离开这个国家,去选择一个更好的教育‛。
在报告的结尾,潘江雪播放了汪峰的歌曲《存在》: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谁明白尊严已沦为何物……我该如何存在?
‚别人走了,我们不能走。这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生存在这里,我们必须彼此联结。我不走,因为这是我的家;你们不走,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家。把彼此的梦想相连,我们就能触动改变,而这就是我们彼此存在的证据。‛潘江雪的真情演讲和担当精神深深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个人。
能否开发提出问题的课程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回应了‚教育应该为企业输送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18岁之前到底给学生什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只是教育的其中一个方面而已。教育是复杂的,因为牵涉到多方的利益。中国18岁以下的学生大概有2.5亿,但吃教育饭的人却远远超出2.5亿。
‚学校有更好的课程,学生才能有更多的幸福。‛在崔允漷看来,学生对幸福的追求其实很简单、很具体,比如不要半夜起床,上午8点钟才到学校,等等。学生不幸福的主要原因是经验性的教育太多,课程就意味着教材、考试、做不完的作业,学生要学的课程太多,成人喜欢的课程太多,学生自己喜欢的课程太少。‚人要幸福,必须要生得有意义、活得精彩,不能只有‘生’、没有‘活’的教育。‛
谈及创新能力培养时,崔允漷提出,可不可以开发一门提出问题的课程,‚从一定程度上讲,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老板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能是打工仔的能力‛。
大会发言时,中国教师报总编助理、编辑部主任李炳亭明确提出,教育的问题很多,但教育人更需要从自身做起。教育人要善待孩子,不能以爱孩子的名义剥夺孩子。这和体制没有什么关系。
李炳亭说:‚如果学生身体合格率很低,这简直就是一场不可饶恕的罪孽。孩子是国家的希望,如果教育人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话,即使国家GDP第一有什么用呢?所以,我们教育人必须守住中国教育的最后一道防线。有教育良知的人必须团结起来,让课改成势,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
他呼吁教育者要做到三个尽可能:尽可能对孩子好一点。教育就是认识儿童,从儿童出发。尽可能少讲一点。教师少讲一点,就意味着让学生多经历一点。这个世界上唯一不能替代的就是经历。尽可能学会利用学生。‚利用‛可以是个褒义词。学生就是学习资源。
不要以为懂教育就懂课程
‚不要以为懂教育就懂课程,课程是教育专业化、科学化的产物。教育的历史基本上是与人类历史同步的,而课程只有100年的历史。课程是科学,课程的问题需要专业共同体来解决。‛崔允漷的提醒在大赛作品分析环节得到了验证。
虽然本次大赛明确说不受理以国家课程的学科课程命名的校本课程,比如‚语文校本课程‛‚英语校本课程‛之类的作品,但仍然收到了不少这样的作品。这样的校本课程以及学科竞赛类的、违背政策补习国家课程的校本课程,基本没有进入评审环节。
对此,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胡惠闵教授给出了理由:从理想与现实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想的课程,一类是正式课程,前者是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后者可理解为课堂上正在教的学科课程,一般被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现实中,正式课程的实施往往与理想课程的定位有比较大的距离。为了缩短这个距离,就需要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来辅助正式课程,以接近理想课程。因此,校本课程主要是社会性课程,而不是学科课程。所以,本次校本课程设计大赛,凡是和正式课程相差不大的,基本上不纳入评奖范围。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吴刚平教授代表评审委员会对作品进行了点评。
吴刚平强调,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基于政策。有校长在大会自由发言时谈到,他们减少了思品课程的课时来上梦想课程。对此,吴刚平说:‚这样的表述是很不准确的,你本意是梦想课程可以成为思品课程的课程资源。所以,你不存在改动国家课程的问题,你是在更好、更有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
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目标太大,空话多;二是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脱节;三是表述不规范,主要在表述教师做什么,几乎没有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做什么。
对此,吴刚平指出,课程目标有三个关键词:第一学什么,第二学到什么程度,第三在什么条件下以什么方式开展学习。课程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课程内容必须与课程目标相匹配,教学方式应该更加多样、活泼。
对于基层校长、教师普遍关心的校本课程如何落实‚三维目标‛的问题,吴刚平特别强调,‚三维目标‛不是‚三类目标‛,不是在具体的一次活动上体现出来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目标的第三个要素——条件与方式来实现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就是落实过程与方法的过程,学生合作、参与、体验的过程就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校本课程不能在‚讲授‛上演绎
既然校本课程的定位是社会性课程,那么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不应该是教案,而应该是一种行动方案、活动设计。
在胡惠闵看来,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最大区别是:校本课程一开始就应该是学习活动,而不是教学活动,而学科课程主要是教学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活动,校本课程千万不能在‚讲授‛这条线上演绎,而要在‚自主‛这条线上演绎,一定要突出自主探究。‚教师要做的不是背着、抱着学生走,而是看着学生走,又不能让学生走错,所以教师必须在学生走到十字路口时,准备好足够的课程资源‛。
胡惠闵认为,现在知识学习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用不恰当的方式在开展学习。所以需要特别关心在什么条件下,以什么方式开展学习。‚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还是提供材料让学生读并总结出答案,或是让学生通过做实验来思考、总结出答案,这就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条件与方式‛。
‚我们习惯于用简单的方式学习困难的知识,而西方习惯于用困难的方式学习简单的知识。‛在胡惠闵看来,校本课程的实施如果是用最简单的方式学习最难的内容,那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校本课程应该用困难的方式来学习简单的内容,也就是要真正转变学习方式。正因为如此,校本课程的价值和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学习的条件与方式。所以,校本课程的好坏,不在于编写了多少本教材。校本课程一开始就应该是学习活动,而不是教学活动,课程主体应该是学生。活动方案中,教师应该退出主舞台。
本次校本课程设计大赛的参选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评价设计是以纸笔测验为主的。‚这是应该注意的,因为很容易回到学科课程上。校本课程的评价应该淡化纸笔测验,代之以表现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主要以作品展示的方式来评价,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体验。‛胡惠闵说,‚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调节、拓展。如果把校本课程当成不考试的国家课程,那一定是失败的。‛
身体学习是最好的学习
校本课程怎么开发?教师如何专业成长?在点评校本课程案例时,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刘良华教授提出了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劳动‛。刘良华认为,校本课程开发要考虑如何让孩子劳动。一种手工劳动就是对孩子身体和智慧的一种拯救。‚中国有个词叫心灵手巧,我更愿意把这个词变成手巧心灵。人一旦经历手工,就会变得聪明。所以,我推荐个词叫‘上手学’,所有的学习都应该让孩子有身体感,有实际操作‛。
第二个关键词是‚身体学习‛。在刘良华看来,无论开什么样的校本课程,无论学什么知识,如果能让孩子用身体学习,那就是最好的学习。‚所有知识学习的秘密都隐藏在技能学习之中,所有技能学习的秘密在于授人以渔不如由人以渔。‛由人以渔就是让人自己去钓鱼。钓鱼的方法是不可教的,最好是由钓鱼者亲自体验。渔王的儿子往往不会钓鱼。
他认为,不仅是技能的学习,数学的学习也需要用身体学习:比如编数学口诀、搞数学操作、做数学实验等。
对于有些校长‚校本课程是先学后做还是先做后学‛的问题,刘良华说:‚我对建构主义深信不疑,几乎所有的知识都需要建构,所有的知识都需要探究。有人说,‘中国的首都是北京’这要不要探究?把这个知识记下来,和去北京做一次旅游,这两种方式得到的知识完全是不一样的。所以,我总是不遗余力地鼓励校长和教师推动学生自学。‛
由此,他进一步提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点不在于教师,而在于学生,也就是说,教师专业成长的重点是让教师推动学生成长。研究儿童,研究儿童学习,就是教师最好的专业成长。‛
第三个关键词是与身体学习相关的‚直觉教育‛。刘良华认为,成人要敬畏、欣赏儿童的学习。当成人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秘密时,就去看看儿童是怎么学习的。‚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为什么是成人之父?因为儿童纯粹,儿童天真无邪‛。
‚最好的学习,不是老师教,而是儿童间相互学,是伙伴之间相互观看、体验。教师的责任就是把儿童召集起来。‛刘良华说,‚孩子需要重返乡土,如果我办一所学校,我一定要让孩子有时间光脚走路,接触泥土,让孩子亲近土地。我一定不会让学校的操场变成塑胶跑道,而要让操场上长出小草。‛
首届‚真爱梦想杯‛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获奖名单 特等奖
作品名称 作者 单位
《陶艺》 张新江、王燕等 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
《青少年理财》 周旭华 上海市第四中学
《校园微电影》 黄宏、戴君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红十字精神》 蒋玉宇、俞晓瑾等 浙江省吴兴高级中学
《创意航天》 叶笛 上海市松江区三新学校
《海南骑楼》 韩民姝 海南省海口第二中学
《皮影》 朱玮芳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新竹第二小学
《沛县封侯虎》 张振华、朱桂金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体育中学 《纸绳巧编织》 张艳霞、郝晓霞等 山东省博兴县湖滨镇见桥小学、佳海工艺品厂
《艺术博览》 刘群英、方放等 上海市杨浦区打虎山路第一小学 一等奖
作品名称 作者 单位
《黎族饮食文化》 吉献忠 海南省琼州学院附属中学
《自我管理》 王梁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
《人生幸福课》 叶挺 浙江省义乌市义亭中学
《工艺烙画》 林伟 山东省实验中学
《陕西民俗采风》 石月明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剪纸艺术》 梁希英 山东省惠民县桑落墅镇中学
《我为图狂》 张光伟 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实验学校
《生活中的化学》 周建栋、闫惠兰 甘肃省张掖市青西中学、甘州区西关小学
《走进酬勤园》 刘霞 江苏省常州市勤业中学
《玩转Google Earth》 杨修志、庄丙武等 山东省淄博市高新区实验中学
《铁丝加工》 姜娅敏、姚杰等 上海市杨浦区打虎山路第一小学
《小小造船师》 周中梁 上海市杨浦区控江二村小学
《神奇的魔术气球》 袁改云、山立等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黄河路第三小学
《玩转汉字》 林虹、郭晓露等 江苏省南京市珠江路小学
《少儿重彩画》 陈娟娟 上海市静安区第一师范附属小学
《小白帆生活》 夏彩虹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中山路小学
《墨刻仓城》 顾丽丹 上海市松江区仓桥学校
《川菜飘香》 任英姿、汪炯等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娇子小学
《‚药王镇‛的财富》 刘洋 辽宁省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快乐游戏大本营》 刘翠鸿、陈浩等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 二等奖
作品名称 作者 单位
《古老的新密》 刘慧琴、王鹏程 河南省新密市第二高级中学
《楹联》 秦凤 上海市松江第一中学
《中华文化对子歌》 姜桂芳 浙江省余杭高级中学
《互动媒体技术》 谢作如 浙江省温州中学
《微电影欣赏与创作》 杨杰 河南省郑州市第二中学
《陶印》 高波、韩志祥等 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中学
《第一桶金》 刘仲夏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土家歌谣》 杨全惠、胡苏等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第一高级中学
《环保卫士》 邹逸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阳光心灵》 周冬华 山东省济南市第二十七中学
《校园小小主持人》 孙延杰 山东省济南市西藏中学
《花样跳绳》 姚强 江苏省南京市东山外国语学校
《青春的轨迹》 叶玮琳、张伟娣 上海市第四中学
《校园‚涂鸦‛》 黄彩娟 江苏省常州市勤业中学
《剪纸艺术》 陶向荣 山东省莱芜市实验中学
《校园农场》 陈慧诚 浙江省温州市实验中学
《动漫速写》 吴萍红 上海市闸北区第八中学
《走上演讲台》 周玉凤、董瑞琴等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巉口中学
《纸艺飞花》 邵志萍、金琛艳等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黄河路第二小学
《灯具世界》 杨菲等教师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邹区中心小学
《剪贴梦工厂》 周强、王于兰等 上海市闸北区永和小学
《陶艺》 王伟超 河南省新密市来集镇李堂小学
《航空梦》 刘红英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小学
《快乐小主持》 周华丹 山东省文登市环山路小学
《运动达人成长之路》 金晓伟 上海市长宁区绿苑小学
《科学活动伴我行》 车国浩 江苏省溧阳市东升小学
《滨州民间剪纸》 毕竟慧、李艳文等 山东省滨州经济开发区定吕小学 《趣味墨画与书法》 程峰 上海市静安区中国福利会少年宫
《军体游戏》 陈芳、陈艳李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四方坪第二小学
《快乐围棋》 谢桂琴、周宇湘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七小学
校本课程‚迷局‛
黄浩
校本课程的‚泛化‛
校本课程在实际开发中因失去焦点而泛化。
课程目标宏大模糊。在一些课程开发的案例中,课程目标描述显得过于宏大,诸如提高学生素质、升华价值观、拓展德育新途径等是课程开发目标中常见的说法。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但类似的表述在现实中操作性差,无法起到目标的指引性作用。实施者在实施过程中难以把握目标是否正在实现。
课程开发随意性大。中小学教师教育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对于校本课程开发,大多数教师并没有把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弄清楚,有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只是编教材或者多开一门课,随意性大。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并不等于课程开发,只是课程开发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并无科学的课程概念。
课程评价方式单一。在课程开发的优秀案例中,笔者发现,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该课程项目获得过多少荣誉作为成果展示,而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收获或反思上花的笔墨却相对较少。一方面,教师或管理者在对课程进行评价时,习惯性地展示课程的成果,体现在学生身上的是他们所获得的成就和奖励,而非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发展;另一方面,对课程开发本身——目标达成、实施过程等的评价也较为缺乏。
过分注重课程的物质形态。吸收教师编写教材,这无疑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但是,一些学校把编写校本教材当作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全部。有学者表示,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有: 设计课程方案或活动方案、编写校本教材等,校本教材编写在目前较为普遍。把过多的精力集中在如校本教材一类物质形态上,不关注课程的实施和反馈,无益于校本课程的长期发展,更不用说教师和学生的成长了。课程缺乏地方特色。目前,我国各个学校所开发出的校本课程,基本是随时代变迁或依据国家政策出现的新专题而编写的,如环境保护教育、信息科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学等,这样盲目跟风的课程选择,有悖于国家提出和开展校本课程的初衷,忽视了地方特性和个性。
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障碍
我国中小学现行管理体制内蕴着一元文化特色,体现着整齐、划一的要求,在具体运作过程中,具有忽视、轻视,甚至压制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而校本课程及其开发,却尊崇个性、追求特色,具有很强的多元化特色。两者在实践中相遇后,容易产生以下困境。
难以形成与校本课程相匹配的学校教育哲学。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长期存在过度行政化的问题。学校虽作为一个教育机构,但其办学权力隶属各级教育行政机构。政府教育部门掌握学校人事支配权、财务管理权,而且事实上也控制了学校的招生权与学生升学权。学校主要是管理日常教育行为,实施与落实教育行政部门各项教育指令。本来,学校作为独立‚法人‛,应是‚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可事实上,我国长期实行的教育制度具有几个突出特点:其一,包得过多,其二,统得过死,其三,党政不分,其四,统包统分。教育管理体制的一元化色彩比较浓厚。在这一管理体制之下,学校作为独立的‚法人‛,难以在教育实践中得到真正落实。
我国‚学校主要还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附属机构,而不是独立的办学实体。‛从这一基本判断分析,学校几乎成为教育行政机构的延伸,自主空间有限,自身独立支配的利益不多。
学校提不出自己的办学理念,校本课程开发缺乏统率的灵魂,势必难以在学校中立根。由于学校独立的法人地位得不到真正确立,以法人代表校长为核心的教师团体教育理念缺乏生长的土壤,学校也因此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内在需求和内部动力。即使一定时期在外力推动之下,学校开发出一些各具名目的校本课程,也因缺乏教育哲学统率,难免成为一些课程拼盘与杂烩,难以成为名副其实的校本课程。这是我国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从表面上看,学校提不出自己的办学理念似乎是一个技术问题。而实质上,则是学校缺乏办学独立性,难以从学校内部生长出个性与特点所致。所以,这实际上是一个制度问题、文化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的误区
结构主义在20世纪以来产生过重大影响,但同时它也有其消极作用,对于校本课程而言更是产生了副作用。
一是过分重视关系结构,忽视主体,使得教育中‚见物不见人‛。教育的价值与意义被定位到个人之外的结构之中,所以教师和学生被排除在中心之外。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就是教师与学生,但受结构主义的影响,师生都融于所谓的结构中,起不到应有的主体作用,师生被剥夺了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利和参与其中的体验乐趣,降低了师生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情,从而阻碍了校本课程的开发。
二是过分强调线性结构。车里霍尔姆斯把‚结构主义‛归结为一种‚认为所有现象都具有潜在结构特质‛的思维方式,批判了泰勒原理、施瓦布的实践、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学,批判他们把‚非线性结构‛化为‚线性结构‛,事实上,校本课程的开发不完全遵循技术理性,过分强调线性结构而忽视了校本课程开发中隐性、非预期的因素,使得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僵化、操作化;过分的强调线性结构而忽视开发中的情感体验、文化因素和人文关怀,使得师生并不乐于开发校本课程,从而影响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水平。
三是二元对立思维的制约。结构主义中充斥着二元对立思维,诸如理解与知识的对立、运用与理解的对立、分析与运用的对立、综合与分析的对立、评价与综合的对立、学科中心学习与学生中心学习的对立等。这种思维方式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运用中是可怕的,例如,校本课程开发当中最大的困境之一是,高考评价制度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矛盾,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会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实际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校本课程开发与高考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人们常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将两者对立起来,常常过度地重视国家必修课而致使没有精力与时间去开发校本课程,从而阻碍了校本课程的开发。
据《教育发展研究》、《学周刊》、《素质教育大参考》杂志整理
第二篇:校本课程开发急需思维升级
校本课程开发急需思维升级 ——全国校本课程学术研讨会综述
前不久,由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的首届“真爱梦想杯”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颁奖典礼暨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成功举行。来自全国“梦想中心”的校长教师代表、获奖单位代表、基金会捐赠方代表、部分教育局领导、大赛专家评委200余人相聚一堂,共同探讨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道与术。
本届校本课程设计大赛共收到1752件作品。专家评审委员会共评出特等奖10名、一等奖20名、二等奖30名、优秀奖80名、组织奖10名。(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名单详见本版)
“剩者为王”带来的挑战
跨界是本次会议的最大亮点。颁奖典礼之后,参与“课程·教育·人”高峰论坛讨论的嘉宾,既有企业家,又有教育专家,还有基层校长。
教育应该为企业输送什么样的人才?对此,苏宁电器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孙为民提出一个关键词——“剩者为王”,即最优秀的人不一定能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能成为企业中坚力量的往往是那些有意愿、有定力、有毅力的人。
“什么因素能让人最终剩下来?就是一个人的定力、精神,所以,学校教育最核心的东西还是价值观。”孙为民以世界著名的圣家族大教堂为例进行了说明:该教堂始建于1882年,到目前为止已经建了130年了,但要完工还需要40年。“在漫长的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为什么不绝望?这就是价值观的问题”。
企业发展离不开团队和创新,而团队和创新是与价值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最好的团队是军队,把一帮怕死的人组合在一起,大家就不怕死了,这就是团队。”孙为民说,“企业的竞争是残酷的,对企业而言,创新很重要。企业有不创新死的,也有创新死的。所以企业创新要追求有效创新。”
作为跨国公司怡安翰威特大中华区总裁,刘渊对全球人力资源有着深入的研究。
他对中外年轻就业者所做的调查表明,中国大学生中,想成为管理者、领导者的比例远远高出国外,希望在工作中有自主、独立空间的极高。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愿意独立面对压力和智力挑战的却远远低于国外。“这个被中国教育忽略的重要问题”,让与会者陷入了深思。站在企业用人的角度,刘渊分析了年轻就业者的一个致命短板:企业要求员工关注客户,但现在的学生在这方面很欠缺。很多学生自己很能说,但不能也不会听别人说,不怎么关注别人的立场。“这样的人就不适合去谈判,因为谈判是需要相互妥协的”。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潘江雪在大会的主题报告中,从另外一个角度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呼应:刚刚出来的一份中国财富调查报告表明,中国亿元资产以上的民营企业家中,有27%的人已经办了移民,有47%的人正在办移民。这些民营企业家办理移民有三大原因,而排在第一位的是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中国把GDP的4%投入教育的结果是,74%的精英阶层要离开我们,要离开这个国家,去选择一个更好的教育”。
在报告的结尾,潘江雪播放了汪峰的歌曲《存在》:谁知道我们该去向何处,谁明白生命已变为何物„„谁明白尊严已沦为何物„„我该如何存在?
“别人走了,我们不能走。这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生存在这里,我们必须彼此联结。我不走,因为这是我的家;你们不走,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家。把彼此的梦想相连,我们就能触动改变,而这就是我们彼此存在的证据。”潘江雪的真情演讲和担当精神深深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个人。
能否开发提出问题的课程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回应了“教育应该为企业输送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18岁之前到底给学生什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只是教育的其中一个方面而已。教育是复杂的,因为牵涉到多方的利益。中国18岁以下的学生大概有2.5亿,但吃教育饭的人却远远超出2.5亿。
“学校有更好的课程,学生才能有更多的幸福。”在崔允漷看来,学生对幸福的追求其实很简单、很具体,比如不要半夜起床,上午8点钟才到学校,等等。学生不幸福的主要原因是经验性的教育太多,课程就意味着教材、考试、做不完的作业,学生要学的课程太多,成人喜欢的课程太多,学生自己喜欢的课程太少。“人要幸福,必须要生得有意义、活得精彩,不能只有‘生’、没有‘活’的教育。”
谈及创新能力培养时,崔允漷提出,可不可以开发一门提出问题的课程,“从一定程度上讲,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老板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能是打工仔的能力”。
大会发言时,中国教师报总编助理、编辑部主任李炳亭明确提出,教育的问题很多,但教育人更需要从自身做起。教育人要善待孩子,不能以爱孩子的名义剥夺孩子。这和体制没有什么关系。李炳亭说:“如果学生身体合格率很低,这简直就是一场不可饶恕的罪孽。孩子是国家的希望,如果教育人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话,即使国家GDP第一有什么用呢?所以,我们教育人必须守住中国教育的最后一道防线。有教育良知的人必须团结起来,让课改成势,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
他呼吁教育者要做到三个尽可能:尽可能对孩子好一点。教育就是认识儿童,从儿童出发。尽可能少讲一点。教师少讲一点,就意味着让学生多经历一点。这个世界上唯一不能替代的就是经历。尽可能学会利用学生。“利用”可以是个褒义词。学生就是学习资源。
不要以为懂教育就懂课程
“不要以为懂教育就懂课程,课程是教育专业化、科学化的产物。教育的历史基本上是与人类历史同步的,而课程只有100年的历史。课程是科学,课程的问题需要专业共同体来解决。”崔允漷的提醒在大赛作品分析环节得到了验证。
虽然本次大赛明确说不受理以国家课程的学科课程命名的校本课程,比如“语文校本课程”“英语校本课程”之类的作品,但仍然收到了不少这样的作品。这样的校本课程以及学科竞赛类的、违背政策补习国家课程的校本课程,基本没有进入评审环节。
对此,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胡惠闵教授给出了理由:从理想与现实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想的课程,一类是正式课程,前者是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后者可理解为课堂上正在教的学科课程,一般被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现实中,正式课程的实施往往与理想课程的定位有比较大的距离。为了缩短这个距离,就需要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来辅助正式课程,以接近理想课程。因此,校本课程主要是社会性课程,而不是学科课程。所以,本次校本课程设计大赛,凡是和正式课程相差不大的,基本上不纳入评奖范围。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吴刚平教授代表评审委员会对作品进行了点评。
吴刚平强调,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基于政策。有校长在大会自由发言时谈到,他们减少了思品课程的课时来上梦想课程。对此,吴刚平说:“这样的表述是很不准确的,你本意是梦想课程可以成为思品课程的课程资源。所以,你不存在改动国家课程的问题,你是在更好、更有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
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目标太大,空话多;二是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脱节;三是表述不规范,主要在表述教师做什么,几乎没有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做什么。
对此,吴刚平指出,课程目标有三个关键词:第一学什么,第二学到什么程度,第三在什么条件下以什么方式开展学习。课程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课程内容必须与课程目标相匹配,教学方式应该更加多样、活泼。
对于基层校长、教师普遍关心的校本课程如何落实“三维目标”的问题,吴刚平特别强调,“三维目标”不是“三类目标”,不是在具体的一次活动上体现出来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目标的第三个要素——条件与方式来实现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就是落实过程与方法的过程,学生合作、参与、体验的过程就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校本课程不能在“讲授”上演绎
既然校本课程的定位是社会性课程,那么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不应该是教案,而应该是一种行动方案、活动设计。
在胡惠闵看来,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最大区别是:校本课程一开始就应该是学习活动,而不是教学活动,而学科课程主要是教学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活动,校本课程千万不能在“讲授”这条线上演绎,而要在“自主”这条线上演绎,一定要突出自主探究。“教师要做的不是背着、抱着学生走,而是看着学生走,又不能让学生走错,所以教师必须在学生走到十字路口时,准备好足够的课程资源”。
胡惠闵认为,现在知识学习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用不恰当的方式在开展学习。所以需要特别关心在什么条件下,以什么方式开展学习。“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还是提供材料让学生读并总结出答案,或是让学生通过做实验来思考、总结出答案,这就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条件与方式”。
“我们习惯于用简单的方式学习困难的知识,而西方习惯于用困难的方式学习简单的知识。”在胡惠闵看来,校本课程的实施如果是用最简单的方式学习最难的内容,那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校本课程应该用困难的方式来学习简单的内容,也就是要真正转变学习方式。正因为如此,校本课程的价值和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学习的条件与方式。所以,校本课程的好坏,不在于编写了多少本教材。校本课程一开始就应该是学习活动,而不是教学活动,课程主体应该是学生。活动方案中,教师应该退出主舞台。
本次校本课程设计大赛的参选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评价设计是以纸笔测验为主的。“这是应该注意的,因为很容易回到学科课程上。校本课程的评价应该淡化纸笔测验,代之以表现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主要以作品展示的方式来评价,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体验。”胡惠闵说,“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调节、拓展。如果把校本课程当成不考试的国家课程,那一定是失败的。”
身体学习是最好的学习 校本课程怎么开发?教师如何专业成长?在点评校本课程案例时,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刘良华教授提出了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劳动”。刘良华认为,校本课程开发要考虑如何让孩子劳动。一种手工劳动就是对孩子身体和智慧的一种拯救。“中国有个词叫心灵手巧,我更愿意把这个词变成手巧心灵。人一旦经历手工,就会变得聪明。所以,我推荐个词叫‘上手学’,所有的学习都应该让孩子有身体感,有实际操作”。
第二个关键词是“身体学习”。在刘良华看来,无论开什么样的校本课程,无论学什么知识,如果能让孩子用身体学习,那就是最好的学习。“所有知识学习的秘密都隐藏在技能学习之中,所有技能学习的秘密在于授人以渔不如由人以渔。”由人以渔就是让人自己去钓鱼。钓鱼的方法是不可教的,最好是由钓鱼者亲自体验。渔王的儿子往往不会钓鱼。
他认为,不仅是技能的学习,数学的学习也需要用身体学习:比如编数学口诀、搞数学操作、做数学实验等。
对于有些校长“校本课程是先学后做还是先做后学”的问题,刘良华说:“我对建构主义深信不疑,几乎所有的知识都需要建构,所有的知识都需要探究。有人说,‘中国的首都是北京’这要不要探究?把这个知识记下来,和去北京做一次旅游,这两种方式得到的知识完全是不一样的。所以,我总是不遗余力地鼓励校长和教师推动学生自学。”
由此,他进一步提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点不在于教师,而在于学生,也就是说,教师专业成长的重点是让教师推动学生成长。研究儿童,研究儿童学习,就是教师最好的专业成长。”
第三个关键词是与身体学习相关的“直觉教育”。刘良华认为,成人要敬畏、欣赏儿童的学习。当成人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秘密时,就去看看儿童是怎么学习的。“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为什么是成人之父?因为儿童纯粹,儿童天真无邪”。
“最好的学习,不是老师教,而是儿童间相互学,是伙伴之间相互观看、体验。教师的责任就是把儿童召集起来。”刘良华说,“孩子需要重返乡土,如果我办一所学校,我一定要让孩子有时间光脚走路,接触泥土,让孩子亲近土地。我一定不会让学校的操场变成塑胶跑道,而要让操场上长出小草。”
第三篇:浅谈校本课程开发
浅谈校本课程开发
摘 要: 我国基础教育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现在,校本课程已成为国家课程计划的一部分,这就使学校担负起开发校本课程的责任,正确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及校本课程在我国推行的意义,对指导各类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特点;意义
1.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在国际上,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Furumark & McMullen)是最早使用“校本课程开发”的两个人。1973年,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他们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即指那些能够参与到学校教育工作中的有关成员,以学校为基础,为改善学校的教育质量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这一描述是人们对“校本课程开发”较早期的认识,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初意义。[1]
目前我国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尚无一致的界定。如徐玉珍(2001):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2]廖哲勋(2004):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是以学校为基地而展开的由课程设计、课程试验、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重大活动组成的一种系统工程等等。[3]
2.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步骤
校本课程开发,首先,无论是对国家教育部门还是对地方教育部门,以及还是对学校与教师,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其次,就该领域的现状而言,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实践经验还不够丰富,开发人员的素质还不相切合,相应的配套措施还不完善。再次,就社会现况而言,校本课程的理念难以与目前的考试制度相协调,所以很难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
简言之,目前,我国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适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氛围与机制。在这种情形下,应该分阶段、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4]所以,国内学者将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分为四个步骤:明确理念;需求分析;资源评估和优势评价。这些都是学术上对校本课程开发制定的宏观程序,理论上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在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其直观性、操作性比较欠缺。
1.成立团队。在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前期,要多做宣传和动员,目的是组织一支强有力的开发团队。
2.环境分析。每个学校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进行环境分析,包括学校外部环境分析和学习内部环境分析、一般环境分析和特殊环境分析。
3.目标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目标;二是针对学生的课程目标。
4.方案拟定。在校本课程开发具体实施之前,要拟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5.组织与实施。校本课程实施包括: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和课程实验,校本课程的传播、采纳和推广,教学方法的选择,个别化教学,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等。
6.评价与修订。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与课程本身的评价,可以配套做一个课程开发的支持系统,收集各方建议、意见,从而对课程的修订提供参考。[5]
3.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3.1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配套,达到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统一。
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矛盾一直是教育所赖以存在的条件,这个问题也是教育领域内需要协调解决的基本问题。
国家课程亦称“国家统一课程”,虽然受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但是它更多的是着眼于社会需求和社会条件,主要关注的是社会发展问题,在涉及统一的国家基础和共同的国民价值等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基础性的问题上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国家课程在实施过程当中,以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课程教材、统一的学科教学目标及统一的教学评价形式下放到各级各类学校中去,学校为了完成任务、符合要求,必须忠实地执行教学大纲。教师由于有了统一的要求和教材,只需要以此为本,放心讲授。学生为了赶进度,只有跟着教师的步伐向前冲,根本无暇顾及自我发展。
自校本课程开发的法定地位确立之后,国家课程比例相对减少,学校也拥有 了自主决策的权力,学校和教师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自行组织教材,灵活进行教学,既实现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又兼顾了每一个体的积极发展,达到了社会与个体的和谐统一,使社会个体化,个体社会化真正落到实处。
3.2校本课程的开发直接指向差异,促进了教育系统中老师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地区发展的差异、教师能力的差异和学生个性的差异,以全国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客观上存在着这么多差异的各级教育子系统,势必会产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既要严格执行统一的要求以达到理想的水平,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照顾现实的差异。这种矛盾的扩大势必会束缚教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为我国教育的发展带来各方面的阻力。校本课程的提出正是对现行教育制度和教育机制反思的结果,其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课程。”
(1)这种提倡“多样性”、“可选择”课程的开发过程,使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张扬。
由于认识到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和操作者,最能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并按学生的需要设计活动。所以,教师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一员,教师应该有部分权力决定教什么,有资格承担课程开发的一部分权力。
(2)这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充分调动了教师参与课程决策和实施的积极性。因为校本课程适应了学生不同性格发展的需要,更加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便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责任心和创造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校本课程的开发直接指向了差异,是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升华,是课程改革追寻人的主体性的集中体现。
3.3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宽广、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合理解决了地区之间的不平衡问题
校本课程“具有弹性,很容易融进最新出现的相关课题,而且鼓励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表达他们的教育观念和要求。”
它的开发使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紧密连在了一起,促进了课程的多样化和乡土化。以往的课程虽历经几次改革,但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上仍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如德雷斯尔在评述60年代的课程改革时,指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弊 2 端:(1)仅仅着眼于各门学科的内容更新,跨学科的内容尚未触及;(2)仅仅着眼于各年级的教学内容,跨年级的内容尚未触及;(3)仅仅着眼于学校范围内的教学内容,只研究一些脱离生活的课题。
从这个指责中我们可以看出,课程的范围、形式、方法必须改革。而校本课程正是适应了这样的需要,它的范围可以涉及必修课、选修课,也可以涉及理论课、实践课;可以涉及定向性的显性课程,也可以涉及非定向性的隐性课程。其形式既可以针对某些具体内容、某个课题研究以讲座的形式出现,也可以将一门学科中所包含的一系列的半独立单元设计成微型课程,还可以把相关学科领域内的东西结合起来,形成综合课程。其方法灵活,可采取“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等活动”。所有这些皆可以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发展较好、水平较高的学校可以深入开发,发展较慢、水平较低的学校则可以量力而行,合理解决地区之间不平衡的问题。
4.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4.1课程决策民主化和形成学校特色
从学校方面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打破了政府对课程开发的垄断,赋予了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的权力和职责,使得课程决策民主化,并且使学校成为课程的权力主体,让学校在课程的选择和编制上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与此同时,也为解决课程的统一要求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为了广大中小学校各种教育理念和课程理念提供了一片“试验田”。此外,校本课程开发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使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课程创新,从而提高办学效能,创立自己的办学特色,促进自身发展。4.2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径。
从教师方面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给学校和教师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一直以来,我国教师习惯于做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忠实的执行者,不需要关心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也就较为肤浅和表面。
自实施校本课程后,课程开发的任务摆到了教师面前。教师就成为了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这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所以,校本课程开发呼唤着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可以说,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然追求。
第一,校本课程开发,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角色,在某种程度上使教师从原来被动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生产者和设计者,真正成了教育活动的主体。
第二,校本课程开发使教师意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不足。这对教师知识的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钻研精神,具备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愿望,随时捕捉最新的教育信息,同时,善于学习和接受新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使自己位于教育理论前沿,从而适应课程改革的发展。
第三,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使教师有机会全面地了解课程编制的过程和把握课程的纵向与横向结构,更加深刻地了解国家教育方针和办学宗旨,提高自己的课程意识、课程资源的筛选和组织能力及专业素质。
第四,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使教师面临着与传统课堂教学完全不同的“课程环境”。这样,教师在充分掌握所教学生的个性旨趣和知识能力差异的基础上,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素质与能力会逐步提升。
以上这些在很多实验学校都得到了验证。可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答,为教师培训亦开拓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为人们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开辟了新的视角。4.3学生个性特点和兴趣的要求。
从学生方面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生的兴趣需要和个性特点在课程上得到了尊重,在学校教育体制内有了实现自由、充分、全面发展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成长。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所以,开发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现状,促进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学生的主动发展;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参与自己应有的课程决策,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能够改变学生的固有思维模式,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树立自我发展意识,全面提高素质。
可见,校本课程开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潜能的充分发展为终极追求目标。
5小结
校本课程是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差异需要、体现学习特色,同时它对学校及教师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促进自身和学生个性的发 4 展,校本课程开发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作为学校,应该通过参与式的校本培训,不断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进而理解和把握课程的本质,掌握课程开发的本领。作为教师,更要进行自主学习,不断阅读一些课程理论和校本课程开发理论方面的书籍和期刊,以获得理论指导,深化自身教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郑梦丹.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及困境[J].现代教育科学,2011,10:11-12.[2]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1,04:12-17.[3]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08:11-18.[4]王传金.论校本课程开发[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03:31-34.[5]石中英等.教育学基础[M].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2.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Abstract: China's basic educ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local and school three levels curriculum management system;now,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has become a part of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planning, which makes the school undertakes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and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our countr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e significance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o guide the various types of school.Key words: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characteristics;meaning
第四篇: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课程开发水平。为落实素质教育精神,顺应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趋势,提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如下:
一、开发背景
我镇是远近闻名的民间剪纸之乡,为了弘扬这一民族艺术瑰宝,我校结合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以适合民俗的剪纸为主题,剪纸用一种亲切、朴素、通俗、美观的艺术表现形式,能抒发劳动人民的真情实感。在教材的选编上,认真做了实践研究开发了适合我校的学情的教材。
二、指导思想:
(一)确立一个中心:人文素养的培养
通过对校本课程的需要评估,我们决定以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要求为前提,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定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
(二)建立一个基础:生活
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方式,扩展学生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从思想到行动,都能贴近生活,适应生活。从而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并创造生活,享受生活。因此,我们的校本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在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们重视师生的自我发展、自我体验,正视学生的个人知识。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选择,张扬学生知识中的个性化,使之共同成为时代精神的建构者。
(三)明确一个原则:开放(包括内容和形式上的开放)开放可以给师生更广阔的天地,校本课程内容上的开放可以使教师更好的把握教改的实质,形式上的开放可以促进内容更趋科学、完整。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内容
1、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为指导,体现时代的要求,体现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教师、学生共同成长。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完善人格、有创造精神、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
2、具体目标
发扬“尊重人格、尊重差异、思想自由、个性解放、自知自律、自主发展”的人文主义精神,推进小学教育人文化改造,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完善人格、有创造精神、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符合课程改革的宗旨。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校校本课程的目标,针对学生实际,我们把它分为:尊重他人、认识自我、勤于反思、善于合作。
3、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简单的剪纸技法》
四、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保证机制
(一)学校成立以主要领导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研究小组: 组 长:娄立鹏
全面负责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负责教研管理和教材编写指导。
副组长:张振瑞
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内容,具体具体发展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编委:张振瑞、王洪萍、杨永刚、徐贵库 编写校本课程纲要或教材。
(二)组织编写校本课程纲要或教材
纲要或教材是课程的表现形式,是教与学的载体,在校本课程的构建中,编写教材或纲要,是最艰难、最关键的环节。校本课程研究小组,要组织一批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善于思考问题的、文笔能力比较强的教师编写校本课程纲要或教材。(1)理论学习
组织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课程实施标准》。采取自学和辅导、分散和集中、讨论和测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办法,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树立大教育观,并用大教育观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2)专题研究
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使教师掌握新课改理念,树立新课改意识,及时捕捉信息,开阔视野,寻找差距,完善自我,提高素质,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策略,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3)活动实践
每学期,我们都计划按两个环节进行。
①年段研讨:每学期要以年级或年段为单位,对校本课程进行实践研讨。
②课程展示:每学年结合各教研组开发的校本课程利用教研活动对全校教师进行展示,努力倡导新教材要活用,旧教材要再创造,但无论是新教材还是旧教材,都要体现新课标的教育理念。
抚民中心校 2012.3
第五篇: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为使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课程的内容安排:课程内容包括:“安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二、课程的实施方法:我们初步设想一、二年级开设“安全教育”,三、四、五、六年级开设“安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1、专项课程设置。我们把该课程纳入正式课表,每班每周安排一个课时。教师通过课堂主阵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粗通安全知识,从整体上让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心理健康得到提高。
2、学科渗透。各科教学之中继续渗透安全知识,切合时机地进行实践能力培养。
3、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合作性原则、活动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等等。
三、适度的评价标准: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是为了鼓励和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因此,我们应该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学校对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教师撰写《校本课程教案(设计)》的情况也应给予适当的评价。发现比较突出的,有创新的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
2、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当中,应当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及时发现、发挥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评价。对学生独创性的思维、见解要加以赞扬,号召大家向他学习,等等。
四、保障的措施:
1、坚持教研制度,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不断地完善和向纵深发展。
2、学校将尽力地在经费、人力和物力上给予最大的支持。
3、学校将对参加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如有突出成绩的,将在评优、评先时给予倾斜。
五、课程实施效果设想:
1、教材内容不断充实,教学案例不断完善,逐渐构建一套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一套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课程教材。
2、促进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坚定信念,改变教育观念,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以及发展专业,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
北颜武小学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