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食品安全法》培训专题3——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适用
解读《食品安全法》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适用——《食品安全法》
培训专题
(三)在《食品安全法》实施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办食品违法案件,主要运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产品质量法》、《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乳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6月1日《食品安全法》实施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将从新的视野和角度来规范食品经营行为,查办食品违法案件。
一、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从法理上讲,在同一法律关系出现两部以上法律规范的现象叫法律适用竞合,这里的竞合指同一法律关系两部以上法律共同规范、或者相互冲突,对于法律适用竞合一般遵循以下的原则(这里仅仅阐述部分原则):一是新法优于旧法,即优先适用颁布实施晚的法律。二是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即优先适用专门针对某一领域制定的法律。三是效力等级高优于效力等级低的,即优先适用制定法律法规的机关级别高的。四是在上述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选择最适合法律行为内容规范。特殊情况是法律条文中明确规定的在出现竞合时如何适用的条款,那么就要依照条文的规定适用,而不依照上述的原则。
二、《食品安全法》与其它有关法律的适用。
1.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关系。食品安全法第二条第二款中关于涉及农产品内容的有明确的规定:“供食用的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以下称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遵守《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但是,制定有关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公布食用农产品安全有关信息,应当遵守本法的有关规定。”条款中明确指出了除了制定有关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公布食用农产品安全有关信息外,所有规范食用农产品行为都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范范围之内。但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五十二条规定,违反该法第五十条第二款、第三款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处罚。
2.《食品安全法》与《产品质量法》的关系。(1)《产品质量法》第二条中规定: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建设工程不适用本法规定;但是,建设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属于前款规定的产品范围的,适用本法规定。产品简单的理解就是经过生产、加工用于销售的商品)。(2)食品可以说是产品的一种(其中不包括食用农产品等食品)。这样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依法查处食品案件时存在的适用食品安全法还是产品质量法的问题。这时我们可以应用上面的原则,新法优于旧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食品安全法显然是新法,而且针对产品这个大概念来说,食品显然是特别的。(3)在《食品安全法》没有规定,且产品质量法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产品质量法。综上所述,《食品安全法》实施后,凡是涉及到食品的质量违法问题,《食品安全法》有规定的,应适用《食品安全法》。
3.《食品安全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关系。(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适用范围在第二条有明确规定:消费者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规定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2)食品通常都是用于消费者日常消费的,这样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处理涉及食品的案件中往往有可能涉及到消法,但从实际执法中两者很少冲突或者竞合。原因:一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要规范经营者行为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主要体现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关系。《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是调整经营者之间的关系。《食品安全法》主要调整涉及食品自身及衍生的法律关系,两者的立法角度完全不同。二是由于《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1993年颁布实施的,很多内容已经被后来的法律所代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目前主要适用于调节消费纠纷中,《反不正当竞争法》适用范围也不同。因此在出现竞合时显然要适用《食品安全法》,只有《食品安全法》没有规定的再考虑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或《反不正当竞争法》,如食品经营者的虚假宣传等行为等。
4.《食品安全法》与《商标法》、《广告法》的关系。(1)食品安全法中基本没有涉及商标问题,针对广告问题提到的也很少,只有五十四条和九十四条有规定,且规定明确,涉及广告问题要按照《广告法》的规定处理。(2)食品生产经营者涉及到违反《商标法》的问题,也应该依照《商标法》来处理。
三、《食品安全法》与有关法规的适用。1.《食品安全法》与《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该办法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查处取缔食品无照经营时使用最多的,《食品安全法》实施后,对无证照经营食品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适用该法查处。对应该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餐饮服务许可证的食品生产经营行为,可以移交给相关部门处理。对举报的确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办,应适用《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
2.《食品安全法》与《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该条例是2008年10月9日公布并实施的行政法规,是专门针对乳品质量安全制定的。因此,对该条例中有明确罚则的,可以使用该条例,而对食品经营者的法定义务《食品安全法》中有明确规定,且有罚则的,应适用《食品安全法》。
3.《食品安全法》与《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该规定是在特定时期出台的行政法规,在《食品安全法》未出台前发挥了重要作用,《食品安全法》实施后,凡是该法有明确规定,应适用《食品安全法》。
第二篇:A卷....食品安全法法律法规理解与适用培训试题
食品安全法法律法规理解与适用培训试题
(A卷)
单位: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 食品 又是 药品 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2、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3、预包装食品指 预先定量包装 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和容器中的食品。
4、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属于 商品 范畴,而属于食品范畴。
5、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指包装、盛放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剂用的纸、竹、木、金属、搪瓷、陶瓷、塑料、橡胶、天然纤维、化学纤维、玻璃等制品和直接接触食品或者 食品添加剂的涂料。
6、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指在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剂生产、流通、使用过程中直接触 食品 或者食品添加剂的机械、管道、传送带、容器、用具、餐具等。
7、食品相关产品是指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
8、保质期,指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 贮存条件下 保持品质的期限。
9、食物中毒,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 疾病。
10、食品安全事故,指食物 中毒、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1.《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的含义是(B)A.在商店里出售的,可供吸食的物品
B.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C.历史上,人类曾经食用过的所有动物或植物种类 D.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2、县级及其以上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集贸市场、批发市场食品安全监管,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涉及工商机关的相关职责的内设机构是(A)A、市场监管机构 B、食品流通监管机构 C、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
3、供食用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A)A、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B、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C、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
4、保健品销售的许可部门是(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B、卫生部门 C、工商部门
D、尚未明确许可部门
5、食用农产品销售的许可部门是(C)A、农业部门 B、工商部门 C、无需许可
D、尚未明确许可部门
三、多项选择(每题4分,共20分)
1、延安市食品经营管理(自律)十项制度当中属于经营者自律范畴的制度有(ABC)A、食品质量自检制度
B、厂场挂钩、场地挂钩协议准入制度 C、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
D、食品贮存、运输和销售安全管理制度 E、食品质量承诺制度
2、《食品安全法》的适用范围包括(ABCDE)A、食品生产和加工,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 B、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
C、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以下称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
D、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E、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管理。F、供食用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
3、食品安全指(ABC)A、食品无毒 B、食品无害
C、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4、法律授权受理核发食品生产经营行政许可的监管部门有(ABC)
A、县级以上质量监督管理部门 B、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C、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D、农业部门
5、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AB)A、植物及其产品 B、动物及其产品 C、微生物及其产品。
四、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的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对)
2、对因标签、标识或者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而被停止经营的食品,在食品生产者采取补救措施且能保证食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继续销售。(对)
3、铁路运营中食品无需办理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对)
4、军队专用食品和自供食品无需办理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对)
5、已经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食品生产者在其生产场所销售其生产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的许可。(对)
6、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其餐饮服务场所出售其非自己制作加工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的许可。(错)
7、农民个人销售自己产的食用农产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许可。(对)
8、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进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可将有关资料复印件留存所属相关经营企业备查,也可以采用信息化技术,联网备查。(对)
9、对乳品、转基因食品、生猪屠宰、酒类和食盐的食品安全管理,适用《食品安全法》;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对)
10、《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后,原食品经营自律制度当中的许多自律制度已转变为依法经营管理制度,不再具有自律性质,已演变为依法经营管理制度,并且新增了一些依法经营管理制度,同时,还保留了个别自律制度。因此,自《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后,对食品经营者建立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正确称谓应当为食品经营管理(自律)制度。(对)
五、简述题(20分)
1、简述对依托食品流通环节经营场所(如商场、超市、食品店、集贸市场等)从事食品现场制售经营者的主要管理措施
答:1 建立健全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配发《严厉打击食品违法添加剂行为公告》。3配发食品添加剂使用国家标准,监督其严格按照标准添加剂做记录。配发食品添加剂标准、法律宣传资料。5 加大执法力度并有针对性增加其制售食品的抽样及快速检测频次。
第三篇:《食品安全法》相关法律法规,行政指导汇总.
一、《食品安全法》相关法律法规(现行共 24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5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检查法 6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 7 中华热敏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9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疫法实施条例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立法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中华人民共共和国消费者权益法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二、《食品安全法》相关公告与规定清单(现行共 26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 3 许可证管理条例 4 出版管理条例 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管理规定 6 出口食品原料种植场备案管理规定 7 出入境口岸食品卫生监督管理规定 8 关于废止食品质量免检制度的通知 9 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 关于停止实行食品类生产企业出口食品免检的公告 11 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决定 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发罪案件的规定 14 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 15 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 进出口食品安全信息及风险预警管理试试细则 17 进出口预包装食品标签检验监督管理规定 18 进出口食品进出口商备案管理规定 19 进出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注册管理规定 20 农药管理条例 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2 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 人民检察院班里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 24 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 25 食品标识管理规定 26 食品工业基本术语 27 食品广告发布暂行规定 28 食品检验工作规范 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 30 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31 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
食品进口记录和销售记录管理规定 33 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管理办法 34 食品相关产品生产许可证许可目录 35 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行政许可管理规定 36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 37 兽药管理条例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 39 铁路运营食品安全管理办法
卫生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关于加强餐饮集中消毒单位监督 管理的通知
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 42 消毒服务机构卫生规范 43 消毒管理办法
新食品原料安全性审查管理办法 45 盐业专营办法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于法律若干问题的 解释
三、相关标准清单(现行共 13 1 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 GB17405 粉状婴幼儿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 GB23790 3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 4 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 GB14934 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消毒剂 GB14930.2 6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GB14881 7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2762 8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 GB29922 9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 GB29923 10 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 GB25596 11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7718 12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GB28050 13 预包装特殊膳食食品标签 GB13432
第四篇:关于食品安全法培训
关于食品安全法培训:主要涉及部门是采购部、仓储物流部、客服部。视频重点分析了食品安全的违法行为、处罚条款、经营者注意事项等,食品安全处罚力度的加强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食品质量,避免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的客户投诉和处罚。
要从供应商审核、产品入库检查、存储配送管理、售后产品质量问题处理及追溯4个阶段进行监督保障。
首先从采购源头上,要严格把关控制食品的质量,从厂家、供应商的选择上要严格管理,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要求核实厂家资质认证:一是诚信企业认证:获得工信部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证书的企业或其它相关部门认证评审通过的诚信企业;二是产品认证:厂家提供的产品(功能食品及进口食品除外)必须拥有以下产品认证证书和对应标识之一(有机产品、有机转换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保健食品);三是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企业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或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相关认证;四是QS认证即《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认证。
商品方面要提供合格报告、生产日期、批号、保质期、包装规格、重量、贮藏要求等等,保证产品的安全。
第二,仓储物流环节要严格管理商品的出入库检查,出库商品 第三、运营策划部要
第三、客服部是直接与客户对话的部门,要熟知食品安全法的处罚及理赔政策,尽量把客户投诉理赔和差评更改损失降到最低,同时配合运营部分析专业买手刷单和职业差评师,第四、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培训:
主要涉及部门是运营策划部、客服部。
消法培训设计内容包括消费者权益、处罚条款、处理方式等,运营策划部发布商品信息要清楚标示,避免误导客户,
第五篇:食品安全法培训笔记
食品安全法培训笔记 1、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年2月28日发布,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
2、《食品安全法》分十章104条。
3、适用范围:
(1)食品生产和加工(以下称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以下称食品经营);
(2)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
(3)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以下称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
(4)食品生产经营者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5)对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管理。
(6)供食用的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以下称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但是,制定有关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公布食用农产品安全有关信息,应当遵守《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
4、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其工作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5、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的制定,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
6、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食品安全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分别对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7、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食品安全法》和国务院的规定确定本级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8、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
9、食品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推动行业诚信建设,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10、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举报食品生产经营中违反《食品安全法》的行为,有权向有关部门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11、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
12、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实施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
13、国务院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获知有关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后,应当立即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通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信息核实后,应当及时调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
14、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对食品、食品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风险评估。
15、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成立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16、对农药、肥料、生长调节剂、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的安全性评估,应当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参加。
1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通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或者接到举报发现食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组织进行检验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18、国务院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建议,并提供有关信息和资料。
19、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向国务院有关部门通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结果。
20、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是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
21、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得出食品不安全结论的,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据各自职责立即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该食品停止生产经营,并告知消费者停止食用;需要制定、修订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立即制定、修订。
22、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经综合分析表明可能具有较高程度安全风险的食品,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警示,并予以公布。
23、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除食品安全标准外,不得制定其他的食品强制性标准。
24、食品安全标准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食品、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
(2)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
(3)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求;
(4)对与食品安全、营养有关的标签、标识、说明书的要求;
(5)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
(6)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
(7)食品检验方法与规程;
(8)其他需要制定为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
2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公布,国务院标准化行政部门提供国家标准编号。
26、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的限量规定及其检验方法与规程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国务院农业行政部门制定。
27、屠宰畜、禽的检验规程由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28、有关产品国家标准涉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内容的,应当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相一致。
29、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现行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予以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30、《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公布前,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现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生产经营食品。
31、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可以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3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应当参照执行《食品安全法》有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的规定,并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33、企业生产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国家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企业标准应当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在本企业内部适用。
34、食品安全标准应当供公众免费查阅。
35、食品生产经营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符合下列要求:
(1)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食品原料处理和食品加工、包装、贮存等场所,保持该场所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
(2)具有与生产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生产经营设备或者设施,有相应的消毒、更衣、盥洗、采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洗涤以及处理废水、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备或者设施;
(3)有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保证食品安全的规章制度;
(4)具有合理的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防止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成品交叉污染,避免食品接触有毒物、不洁物;
(5)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应当洗净、消毒,炊具、用具用后应当洗净,保持清洁;
(6)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
(7)直接入口的食品应当有小包装或者使用无毒、清洁的包装材料、餐具;
(8)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应当保持个人卫生,生产经营食品时,应当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销售无包装的直接入口食品时,应当使用无毒、清洁的售货工具;
(9)用水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10)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应当对人体安全、无害;
(11)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
36、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
(1)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2)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3)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4)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5)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6)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7)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8)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9)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10)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11)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
37、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
38、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食品生产者在其生产场所销售其生产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的许可;取得餐饮服务许可的餐饮服务提供者在其餐饮服务场所出售其制作加工的食品,不需要取得食品生产和流通的许可;农民个人销售其自产的食用农产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的许可。
39、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的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有关部门应当对其加强监督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本法制定。
40、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励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改进生产条件;鼓励食品摊贩进入集中交易市场、店铺等固定场所经营。
41、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审核申请人提交的《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第一项至第四项规定要求的相关资料,必要时对申请人的生产经营场所进行现场核查;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决定准予许可;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决定不予许可并书面说明理由。
42、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职工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配备专职或者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做好对所生产经营食品的检验工作,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43、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符合良好生产规范要求,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44、对通过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认证机构应当依法实施跟踪调查;对不再符合认证要求的企业,应当依法撤销认证,及时向有关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报,并向社会公布。认证机构实施跟踪调查不收取任何费用。
45、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并执行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46、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47、食用农产品生产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和国家有关规定使用农药、肥料、生长调节剂、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食用农产品的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建立食用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
48、县级以上农业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管理和指导,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制度。
49、食品生产者采购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料,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不得采购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50、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
51、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52、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制度,查验出厂食品的检验合格证和安全状况,并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检验合格证号、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
53、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54、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对所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或者销售。
55、食品经营者采购食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
56、食品经营企业应当建立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
57、食品进货查验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58、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进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
59、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60、食品经营者贮存散装食品,应当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61、食品经营者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经营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62、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下列事项:
(1)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
(2)成分或者配料表;
(3)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4)保质期;
(5)产品标准代号;
(6)贮存条件;
(7)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
(8)生产许可证编号;
(9)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必须标明的其他事项。
(10)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其标签还应当标明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
63、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实行许可制度。申请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的条件、程序,按照国家有关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规定执行。
64、申请利用新的食品原料从事食品生产或者从事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生产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提交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评估材料。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组织对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评估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依法决定准予许可并予以公布;对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决定不予许可并书面说明理由。
65、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技术必要性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及时对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的标准进行修订。
66、食品生产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的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67、食品添加剂应当有标签、说明书和包装。标签、说明书应当载明《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第一项至第六项、第八项、第九项规定的事项,以及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用量、使用方法,并在标签上载明“食品添加剂”字样。
68、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生产者对标签、说明书上所载明的内容负责。
69、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应当清楚、明显,容易辨识。
70、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与其标签、说明书所载明的内容不符的,不得上市销售。
71、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食品标签标示的警示标志、警示说明或者注意事项的要求,销售预包装食品。
72、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但是可以添加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的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公布。
73、国家对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实行严格监管。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履职,承担责任。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74、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不得对人体产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其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必须真实,应当载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产品的功能和成分必须与标签、说明书相一致。
75、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举办者,应当审查入场食品经营者的许可证,明确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定期对入场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发现食品经营者有违反《食品安全法》规定的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所在地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柜台出租者和展销会举办者未履行前款规定义务,本市场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76、国家建立食品召回制度。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
77、食品经营者发现其经营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经营,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并记录停止经营和通知情况。食品生产者认为应当召回的,应当立即召回。
78、食品生产者应当对召回的食品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销毁等措施,并将食品召回和处理情况向县级以上质量监督部门报告。
食品生产经营者未依照本条规定召回或者停止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其召回或者停止经营。
79、食品广告的内容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夸大的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
80、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承担食品检验职责的机构、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不得以广告或者其他形式向消费者推荐食品。
81、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8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鼓励食品规模化生产和连锁经营、配送。
83、食品检验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认证认可的规定取得资质认定后,方可从事食品检验活动。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84、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食品安全法》施行前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批准设立或者经依法认定的食品检验机构,可以依照《食品安全法》继续从事食品检验活动。
85、食品检验由食品检验机构指定的检验人独立进行。
86、检验人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规范对食品进行检验,尊重科学,恪守职业道德,保证出具的检验数据和结论客观、公正,不得出具虚假的检验报告。
87、食品检验实行食品检验机构与检验人负责制。食品检验报告应当加盖食品检验机构公章,并有检验人的签名或者盖章。食品检验机构和检验人对出具的食品检验报告负责。
88、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不得实施免检。
89、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食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样检验。进行抽样检验,应当购买抽取的样品,不收取检验费和其他任何费用。
90、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执法工作中需要对食品进行检验的,应当委托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并支付相关费用。对检验结论有异议的,可以依法进行复检。
91、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可以自行对所生产的食品进行检验,也可以委托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检验。
92、食品行业协会等组织、消费者需要委托食品检验机构对食品进行检验的,应当委托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机构进行。
93、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94、进口的食品应当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验合格后,海关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通关证明放行。
95、进口尚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或者首次进口食品添加剂新品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进口商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的安全性评估材料。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依照《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并及时制定相应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96、境外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可能对我国境内造成影响,或者在进口食品中发现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的,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及时采取风险预警或者控制措施,并向国务院卫生行政、农业行政、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报。接到通报的部门应当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97、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出口商或者代理商应当向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备案。向我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应当经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注册。
98、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定期公布已经备案的出口商、代理商和已经注册的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名单。
99、进口的预包装食品应当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标签、说明书应当符合本法以及我国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载明食品的原产地以及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预包装食品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者标签、说明书不符合本条规定的,不得进口。
100、进口商应当建立食品进口和销售记录制度,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或者进口批号、保质期、出口商和购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交货日期等内容。
101、食品进口和销售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102、出口的食品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进行监督、抽检,海关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通关证明放行。
103、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和出口食品原料种植、养殖场应当向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备案。
104、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收集、汇总进出口食品安全信息,并及时通报相关部门、机构和企业。
105、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建立进出口食品的进口商、出口商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的信誉记录,并予以公布。对有不良记录的进口商、出口商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加强对其进出口食品的检验检疫。
106、国务院组织制定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107、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上级人民政府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108、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定期检查本企业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食品安全事故隐患。
109、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应当立即予以处置,防止事故扩大。事故发生单位和接收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应当及时向事故发生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110、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日常监督管理中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或者接到有关食品安全事故的举报,应当立即向卫生行政部门通报。
111、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接到报告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县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规定上报。
112、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对食品安全事故隐瞒、谎报、缓报,不得毁灭有关证据。
113、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接到食品安全事故的报告后,应当立即会同有关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调查处理,并采取下列措施,防止或者减轻社会危害:
(1)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对因食品安全事故导致人身伤害的人员,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立即组织救治;
(2)封存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并立即进行检验;对确认属于被污染的食品及其原料,责令食品生产经营者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予以召回、停止经营并销毁;
(3)封存被污染的食品用工具及用具,并责令进行清洗消毒;
(4)做好信息发布工作,依法对食品安全事故及其处理情况进行发布,并对可能产生的危害加以解释、说明。
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立即成立食品安全事故处置指挥机构,启动应急预案,依照前款规定进行处置。
114、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立即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事故责任调查,督促有关部门履行职责,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事故责任调查处理报告。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涉及两个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依照前款规定组织事故责任调查。
115、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对事故现场进行卫生处理,并对与食品安全事故有关的因素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116、调查食品安全事故,除了查明事故单位的责任,还应当查明负有监督管理和认证职责的监督管理部门、认证机构的工作人员失职、渎职情况。
117、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本级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计划,并按照计划组织开展工作。
118、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履行各自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1)进入生产经营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2)对生产经营的食品进行抽样检验;
(3)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4)查封、扣押有证据证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违法使用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或者被污染的工具、设备;
(5)查封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
119、县级以上农业行政部门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的职责,对食用农产品进行监督管理。
120、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监督检查,应当记录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监督检查记录经监督检查人员和食品生产经营者签字后归档。
121、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许可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根据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的记录,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增加监督检查频次。
122、县级以上卫生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咨询、投诉、举报,对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受理,并及时进行答复、核实、处理;对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书面通知并移交有权处理的部门处理。有权处理的部门应当及时处理,不得推诿;属于食品安全事故的,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七章有关规定进行处置。
123、县级以上卫生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对生产经营者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二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向公安机关移送。
124、国家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布制度。下列信息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公布:
(1)国家食品安全总体情况;
(2)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
(3)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处理信息;
(4)其他重要的食品安全信息和国务院确定的需要统一公布的信息。
前款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信息,其影响限于特定区域的,也可以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公布。县级以上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公布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
125、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公布信息,应当做到准确、及时、客观。
126、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获知《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需要统一公布的信息,应当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由上级主管部门立即报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必要时,可以直接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127、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相互通报获知的食品安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