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增强自信心 翻江镇中学付向东
什么叫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指自我评价偏低。按照心理学家阿德勒的理论,自卑感在个人心理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存在。每个人解决其自卑感的方式影响他的行为模式。许多精神病理现象的发生与对自卑感处理不当有关。按照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1岁是决定一个人的心理倾向是勤奋向上还是自卑、自暴自弃的关键阶段。
自卑情结是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一书中的核心概念。他认为人对“优越性”的渴望是起源于人的“自卑感”,而人的自卑感是肇端于在幼年时的无能。儿童对自卑感的对抗叫“补偿作用”。补偿作用是推动一个人去追求卓越目标的基本动力。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模式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技能,更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对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进行综合的培养和训练,塑造具备良好的心理特质的健全人格。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心理健康,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教师工作不可忽视的一环。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利的家庭教育因素,不同形态的家庭环境,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当今多元性社会文化会对学生接受学 校教育和社会主导文化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击乃至抵制学校教育的影响,不可避免的会使一些学生产生心理上的问题,如:自卑、厌学、缺乏同情心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理疾病。这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将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必须剖析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创设有利的外界环境,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治,促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向有益的方向转化。学生基本情况:
上个学期,我新接的班中有一位令人头疼的学生小力,凡是教过他的老师都会无可奈何的摇摇头:“这个同学软硬不吃,拿他没法子。”这个貌不惊人的男孩,开学初即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上课时常与同学讲小声话,作业是经常不做,劳动时“胜利大逃亡”,教育处分毫不奏效,久而久之,老师们见了他绕道而行,都觉得他是无可救药。心理问题与根源:
自尊自卑,矛盾交织大部分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但有的学生由于长期的失败经历,经常遭到不公正的待遇,所以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便产生自卑心理,可是他们又非常害怕别人对自己冷嘲热讽,就极力维护自己的尊严。经过观察,我发现小力同学比较内向,平时除了上课讲讲小声话下课时倒不多言语,但谁触犯了他脾气将是很暴躁的。通过询问其他的同学,我才知道他的学习基础不太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却不见效,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总觉得被人瞧不起,意志消沉。每次发到考卷后,便坐立不安,下课后,故意磨磨蹭蹭晚回家,平时与大家的接触也越来越少,渐渐把自己封闭了起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躲避其他同学,担心和他们接触而受到伤害。他用自尊营造可怜的保护层,躲藏在痛苦之中。
逆反心理,容易偏激由于知识经验的扩展和加深,逐渐长大的学生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对教师的简单说教,喜欢从反面思考,喜欢索隐猎奇,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因而产生逆反心理。而在小力的生活经历中,不是受到家长的责备、打骂,就是被老师批评、训斥,被同学挖苦、讽刺。因此,他往往很敏感,抱有很大的戒心和敌意,不信任别人,一点惹不起,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也会引发一场轩然大波。教师对他进行教育,他会不理不睬,一副你能奈我其何的模样。其结果往往是成绩越来越差,学习兴趣自然减弱。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大多是不能科学地、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对周围的事物总是持无所谓的态度。
意志薄弱,不愿学习绝大多数学生内心深处有求上进的愿望,也常常在为此付出努力。但是许多学生往往不能持久,反复产生某方面的问题。这部分学生的弱点在于自身的惰性,经不得外界的压力。像小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动脑筋,学习成绩退步,在学习中遭多次失败,就产生了厌学心理,认为功夫花了,没有用,不如不出力;犯了错误受到老师教育后,有时有悔改之意,想振作精神奋发向上,但是由于他们自制能力差,一遇到小小的挫折就有可能知难而退,坚持不了几天时间便又故态复萌了,长期如此,就自己放弃自己,听之任之了。矫治对策:
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只要教育、教学得法,没有一个学生可以被认为是不可救药的。教师在工作中要充分重视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 辅导,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和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据自身条件确立有利于各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使其能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调整自己的行为,作出明智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1.掌握技巧,寻找根源。
掌握心理辅导的方法非常重要,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心理辅导的理念、技术。聆听是教师进行心理辅导的首要基本技术。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是多种多样、不尽相同的,有智力的、非智力的因素,有主观的、客观的因素。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和评价,因而聆听就显得非常重要。“出租你的耳朵,学生说,教师听”是老师与学生心理的桥梁,在此过程中,对于小力同学,我为了清楚地了解他的的智力状况、学习基础、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家庭情况等因素;除了主动找他谈天聆听外,还不放弃平时的细微观察,准确诊断出根源所在,然后通过谈心、讨论、家访等方式帮助他去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使他深信,只要通过教师和自己的努力,即使自己某方面能力较差,学习后也完全可以提高,增强他参与学习的自信心。2.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是有进步要求的,都希望别人认为自己是一个好学生。《学习的革命》一书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为了去除小力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他闲 谈,让他帮我送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他,发现他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小力今天坐得真端正,听课非常认真!”“小力同学回答问题声音大了,能让我们听得清楚。”“小力同学„„”渐渐的,小力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有一次,我进行课堂巡视时,他主动冲我笑,渐渐的开始和我交谈。我给他讲考试的目的,考不好是很正常的,要端正学习态度,做好考前复习,不懂的地方及时问老师,老师会帮助你的,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考试时做深呼吸,放松紧张的情绪,或在心中对自己说“有什么可怕的,我都复习了。”“我能行。”等给自己加油。经过调整,害怕考试的症状消失了。3.树立信心,激起动力。
在平时,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重视为学生树立自信心。良好的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师的悉心教育和热情鼓励不可忽视。要特别注意正确对待他们,鼓励他们积极进取,遇到困难时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给予帮助和指导,把受挫学生的自信心及早地树立起来。在与何同学的接触中,我发现他的确不守纪律,被别人当成差生,又无力去改变,只好任着性子发展。为了恢复他的自信心,在语文课上,我尝试着让他回答问题。开始他总是摊开手,摇摇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他发现我用微笑面对他时,开始回答了。哪怕回答并不恰当,我也善意地说:“你虽然回答得不准确,但说明你已认真思考了。”这时,一种难以言喻的欢乐洋溢在了他脸上。果然,他兴趣浓厚了,有时坐在第一排的他在下面也小声地回答,真令人高兴。于是,我借机发挥,在班会课上,在语文课上,我会对同学说:“小力这段时间进步很大,该不该为他鼓掌?”“小力回答得真好啊!”平日里一向受批评的他,居然也享受到老师的肯定,自然对自已的行为有了更深的思考,有了较大的改善。
4.家校沟通,促进自信。
小力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经常与家长沟通,详细地分析了小力在校的表现及原因,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要为孩子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家里有客人,家长可以让她为客人递茶、剥糖果等,也可以让她与客人玩一会儿,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让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不管干什么,都要从中发现进步的地方,马上夸奖他的闪光点,把家中得到的夸奖讲给老师和同学,把在学校得到的表扬告诉父母。在评价中,小力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增强了自信。
就这样,经过我耐心、细致、全面的心理健康辅导,一个学期过去了,小力再也不是“问题”学生了。拥有健康是成功的关键,是人生旅程的起点。少年儿童正处于由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型到定型,可塑性很大的年龄阶段,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排忧解难,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的氛围。增强他们自身的心理防御能力,重视健康,关爱健康,为学生拥有一个健康和谐的未来社会而努力。结论。
缺乏自信,会产生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的人,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多关爱,让她们感到: “我能行。”“我是最棒的。
第二篇:(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我们二年级(5)班有一位姓赵的男孩,他父亲去了外地打工,妈妈在镇上一家服装厂上班。妈妈除了要上班,就是照顾他和奶奶。但对于他的学习管理不够,毕竟是独生子女,家里喜爱有加,对于他思想上的管理也不够。有时为生活繁琐对他也没什么耐心,因此我发现了他的身上存在以下问题:
1、自由散漫,上课不认真听讲,懒惰,经常性不能写完作业。
2、思想极端,平常喜欢疯打,难于管理,家长对其缺乏教育。
问题分析
我通过观察,和他交流,电话联系他的父母,我发现他的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几种情况引起:
1、父母的方法简单粗暴,对孩子也没耐心,爱的时候什么都满足,有情绪时就是拳脚相加,不和孩子做感情的交流。长期在这样的家庭生活,他自己做事也就没有耐心,学习上就“破罐子破摔。”
2、内心的孤单与自卑,由于他的成绩一直较差,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自己的想法、需求都无处诉说,长期以来就形成可他孤僻的性格。别的孩子即使爸爸妈妈不在身边,还有其他长辈或亲人的关怀,而他没有,孩子的内心深处非常的自卑。加上平时在学校没有了老师的表扬,同学的关心、帮助,他从不参加班里的任何活动。
3、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他身上的问题只要源于父母的疏忽,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于是,我决定从家长和他本人入手。
具体措施
1、通过电话与他的父母交流,希望他们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平时多打电话回家关心自己的孩子,让孩子真正的感受父母的爱。有时间要经常回家与孩子交流,给他买上生活和学习的必用品。
2、孩子在学习上的困难,鼓励他多问同学、老师,还可以借助工具书,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3、作为班主任,我会在他小小的进步后给与表扬,让他找回自信。发现他的问题,有策略地提出,并帮他改正。让他尽快融入班集体,找到学习和成长的快乐。
4、针对实际情况,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到学习上,让他知道学生要以学习为主,每天按时上学、认真完成各科作业,这是一个合格学生的起码标准。
第三篇: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一(2)班心理健康教育典型案例分析
基本情况:李某,男,一(2)班学生。父母不在家,留守儿童.个性特征:
1、上课什么也不学,玩东西,左右乱转,要么坐着发呆,要么只管自己做小动作。缺少纪律性
2、不愿完成作业。要么不会,要么不愿写。
一、了解背景,分析成因
-、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通过观察,我发现他长期受自卑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在学前教育阶段,习惯方面的问题没有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认为他聪明,虽有许多缺点,但关系不大,因此没有及时纠正;再加上家长的文化程度并不太高,没有好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教育软弱无力,缺乏针对性。
根据个案的情况,经过分析,我决定对其实施多渠道、综合性辅导。首先,加强学校老师与家庭的联系,保持双方教育的一致性、同步性,让家长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学校教育的宗旨。引导他正视自己的缺点,并认识做任何事都要遵守规则。一开始,我采用摆事实,利用浅显的道理引导,使他认识到;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学校有学校的规定,上街走路有交通规则,进超市买东西要付钱才能拿出去,否则社会就乱套了。同样,上课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不行的。多次的引导,他我行我素、随意性有所改变,其次,孩子行为的偏差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纠正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程。那么教师就要需要树立一个循序渐进的目标,切忌不要害怕教育过程中出现反复现象,而因此急燥泄气。在教育中我用显微镜看缺点,放大镜看优点,采取正确引导,逐步纠正,适时激励的手段,三、初步结果:
通过辅导,通过我们慢慢地去关心他帮助他,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上课能积极举手发言且声音较大声。面对李某的成功,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李某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国事物的不正确思想,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父母,老师,同伴上来,最消除与所有人的隔國,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教。在各个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
第四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义、案例和拓展材料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义、案例和拓展材料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义、案例和拓展材料专家团队
林崇德
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兼儿童与教育心理学分会理事长,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委员会主任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长期致力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师培训经验。
申继亮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具有丰富的教师培训经验。
林丹华
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家庭婚姻问题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书记,博士;国际心理与行为研究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和北京心理学会会员。
吴昌顺
北京市第五中学原校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北京教育学院、北京师大、首都师大兼职教授,北京教科所兼职研究员,全国高级中学校长委员会副理事长,非智力因素研究会副会长,具有丰富的教师培训经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班主任与心理健康教育
林崇德
什么叫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创新为核心,以德育为灵魂,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贯彻党和人民教育方针的教育。从班主任的职责来看,班主任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素质。
在报纸、杂志等一些媒体上,曾经报导说在大学生或者中学生甚至小学生中心理不健康的人到 30%,40%,50%,乃至 70%。还有一些报道说我们的老师心理不健康者占半数以上。媒体不恰当的夸大其词的,甚至于不科学的把我们的学生说成不健康的儿童,把我们老师也说成不健康的成年人。为此,我曾经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的采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当前在咱们国家轰轰烈烈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个路子一定要走正。
那么什么叫心理健康?什么叫心理健康教育?怎么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今天我就这几个问题跟大家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什么叫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心理健康这个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当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问题。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我们称之为为心理健康教育。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在社会上都有好多提法,如:“心理素质提高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心理教育”、“心育”。我认为这些都不是科学的提法,既然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把这一类的教育,规范地科学地鉴定为心理健康教育,那么以后我们统统用“心理健康教育”来概括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
(一)国际争议
对于心理健康问题在国际上都是有争议的,所以什么叫心理健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围绕着这些争议最普遍的有三个分歧。
第一,关于心理健康的含义有不同认识。有的学者强调心理健康的客观标准,认为具有良好的身体,良好的品德,良好的情绪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等就是心理健康。有的则强调心理健康是一种主观感受。有心理学家从外部标准、主观感受、情绪三个方面来论述心理健康。还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通常包括两个方面: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
第二,关于心理健康的测量指标有不同认识。在对西方心理健康研究文献检索中发现,关于心理健康的测量指标有很多,例如:情绪和情感、主观幸福感、自尊、一般健康状况、生活满意感等,那么,究竟什么指标最能够反映心理健康的本质和核心呢?这个问题在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认识。
第三,心理健康测量有没有误区?经过争议以后,认为有误区。为什么?像我前面所讲的,咱们那些媒体敢于炒作,说我们学生中间心理不健康的占 30%,40%,50%,乃至 70%,还胡说我们老师心理不健康的占半数以上。我们把他这些观点作为炒作,胡说八道,理由出是目前心理健康工作者所使用的心理健康测量工具大部分为对心理问题或心理症状的测量,例如:对于忧郁、焦虑和其它负面情绪的测量,如
Goldberg 的一般健康问卷; Bradburn 的负性情绪量表,而忽略了对心理健康积极方面的量度。这样的测量无法指示非不健康和 ‘
健康之间的区别。
(二)心理健康的含义
1.心理健康分为正负两个方面。
迄今为止,对心理健康公认的理解是:心理健康分为正负两个方面,它不仅仅是消极情绪情感的减少,同时也是积极情绪情感的增多。心理健康也就被默认成了这两种情感。积极情绪情感和消极情绪情感彼此相互独立。换句话说,积极情绪情感的增加 / 减少并不意味着消极情绪情感的减少 / 增加,它们可以同时存在。
2.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
国际上认为,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老师们都很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因为学生如果自尊就可以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年轻一代,因此自尊的问题太重要了!
什么叫自尊?自尊就是学生中间,或者指某个个体中间,对自己或者对自我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或态度。
为什么自尊是心理健康的内涵的核心呢?有人曾经把自尊测量方面的数据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测量数据一算,求着它们之间是一种高相关,高一致性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讲,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曾经有人问,“
林老师,您非常重视师德,您又提出,师爱,我们当老师的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但是我就对学生爱不起来,你看怎么办?”我告诉他,“如果您对学生爱不起来,起码要对学生尊重,尊重学生您能做到吧?”因此我们说尊重学生,不伤害别人的自尊心,这是我们当老师的起码或者最起码的一种要求。
3.国际上公认心理健康是一种主观体验
国际上公认心理健康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心理健康与否,往往来自咱们个人主观的体验,客观条件,只不过是影响心理健康与否的一种潜在因素。比如说,下了一场雨,你有什么感受?有人说,嗨,雨后空气好,心情非常愉快;也有人说,嗨,是什么破雨,下完了以后满地都是泥浆,让我出行都困难。你看同样一场雨,有人就感到愉快,有人就感到气愤,下雨只不过一种客观的潜在的因素,可是影响着我们不同的心理状态。因此,心理健康是以个人主观的体验,而这种主观体验,表现出的是一种肯定的正面的精神面貌,热诚的进取的心理状态。心理健康与否不仅仅表现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或者个性人格的方方面面,而且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有人问我,以前并没有心理健康教育,今天你们搞什么名堂,要搞所谓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反问道:“今天有竞争,以前有吗?”。竞争的实质,从根本来说,是一种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腾飞,必须以人才培养为基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今天讲健康,不仅仅讲身体健康,还要肯定心理健康,还要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是真正的健康,因此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在发达的国家,也包括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情绪经常处于紧张的状态,于是在工作方面,在学习方面,在生活方面就可能遇到心理失衡的现象,大人中有,我们的孩子中也有,这就是我要回答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那么为什么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呢?我想目的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正如我们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所指出的,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这里的心理素质,它既包括智力因素,还包括非智力因素或人格因素。
我们要看到,今天我们学生中间,主流是健康的。也正因为这样,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针对某些少数人,而是针对全体学生,为的是提高学生全体的心理素质水平。当然,我们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还要顾及到一定的差异。
二、心理健康的标志
(一)心理健康标志所涉及的方面
第一,主观的判断和客观的标准。像刚才说下雨,这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是不同人对下雨就产生肯定或者否定的情绪情感,因此我们要考虑到主观的标准和客观的标准的统一,来判定我们心理健康与否。
第二,情绪是心理健康状态的直接体验和重要的测量体系。正如刚才我讲过的,一个人心理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往往从情绪情感里头表现出来。
第三,自尊是心理健康概念的核心,自尊受以下因素的影响:三种心理社会因素 —— 自我认同感、社会能力、学习与工作能力;两种生物因素 —— 相貌和天赋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国际提法
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标准(四条):身体、智力、情绪协调;适应环境,人际交往顺利;有幸福感;发挥潜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经典十条):自我安全感;了解自己;理想、目标切合实际;适应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良好的人际关系;控制情绪;适应群体,发挥个性;适当满足个人需要。
美国人格心理学的标准(七条):自我开放(不自我封闭);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安全感;正确地认识现实;胜任自己的工作;自知之明;内在的统一的人生观。
(三)心理健康标志的一般提法
把国际标准和咱们班主任结合起来,也就是我对心理健康标志的想法。第一,没有什么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现象或者精神现象发生病理性变化,他有轻度和重度之分,我们曾经在 30多万刚入学的大学生采用自愿的原则,来进行心理测量,发现真正有心理问题需要治疗的仅仅只有 36个人,也就是占了几乎只占万分之一,今天我们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主要属于一种心理素质,或者心理质量不高的一种表现,他不属于什么心理疾病,不属于什么精神疾病,充其量就是一种心理失衡的状态。
其二,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我们要倡导的是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换句话说,适应了,就没有心理障碍。中央文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其三,具有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四)适应性指标与发展性指标、判断心理健康的指标(适应性指标与发展性指标)
如果不能够适应某种现实,不能够适应某种生活,不能够适应某种客观的要求,那往往造成了一种障碍,这就是心理障碍,出现一个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心理健康与否,往往是采用这样适应性的指标。、发展性指标是分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本性的指标
在学生中间,更多的是发展中的问题,而不是一般的适应不适应的问题。学生身心发展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律前进并呈现一定的趋势,方向和水平的,所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才把学生心理特征和身心发展的规律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原则,在途径和方法上把学生分几个阶段,小学生,以游戏与活动为主,初中学生以活动体验为主,高中学生以体验与调整为主,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三、重视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
今天我们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在学生中间,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这些问题,一定要引起我们班主任的重视。
(一)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主要表现、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人际关系上
已有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伴或同学关系、对异性的看法、人际交往等方面。、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学习上
学生在学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压力、厌学、学习困难、学习障碍等方面。3、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自我”上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制力方面,也就是不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缺乏一种良好的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以至于产生的一些主观的体验也比较消极自我控制能力低,以致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老师们,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北京的个案。
有一个孩子的妈妈,她刚好面临着单位下岗的可能,有一天匆匆忙忙回到家里,扔下两包方便面,没有跟孩子说清,她就上班去了。因为社会压力,社会竞争,使这个妈妈没有更多时间跟她的孩子说更多的话。当然这个孩子缺乏一种自我修养,他不能够正确地看待他妈妈为什么今天给我留下两包方便面,缺乏他和他妈妈感情正确的评价,他误认为自己失去了母爱,再加上他没有很好的自我控制自己,为了吃两包方便面这个小小的事情,酿成了一场大祸,他留下了遗书自杀!
当然这在我们生活中是极少极少的,我为什么要提出来?就是希望老师们要重视我们学生自我接纳,自我修养。
北京现 14 中的校长 黄健中先生曾经在北京市办了一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热线电话,五年多时间,接收了 6 万多人次的热线电话。他把中学生热线电话分了分类,6 万多人次的中学生打来电话过程中,大约 42% 多一点是属于人际关系的问题,27% 多一点是学习的问题,这两项加在一起,大约 70%,自我占 20%
左右多一点。
(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学生的心理健康哪里来,或者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哪里来,我想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外部社会因素
第一,是社会影响。因为社会上存在着唯经济主义,一切向钱看影响我们孩子们健康的成长。
其次是我们的学校,学校应该是培养学生、教育学生的场所,但有些学校片面地追求升学率,不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再次是家庭因素的影响。有几种家庭值得我们注意。我觉得世界上最惨的是离婚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的离异,孩子们不能够适应现实,于是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这种影响是长时期的,而不是短暂的;弱势群体的家庭的孩子会面对有这样和那样的压力;太有钱孩子家庭,可能会缺乏上进心。所有这些问题家庭给我们老师提出挑战,使我们老师,咱们的班主任面对着挑战,要去思考,如何根据这种客观的因素,做好学生心理辅导的功课。
大众传媒和网络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外部因素。今天大众媒体和网络不是宣传人们,教育人们,而往往在我们影视和其他作品中间出现拳头加枕头这样的现象,对孩子产生各种不良影响。、学生内部因素
学生内部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如小学生阶段是一个最协调的时期,小学学生他尽管智力或思维能力迅速发展,但是总的说来,他们心理是开放的,可塑性很强。我们要注意的是小学三年级是品德发展,自主独立能力发展的开始;小学四年级是思维能力,智力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到了中学阶段问题就比较多,所以为什么中学生心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要比小学生多呢?因为中学学生他处于一种过渡时期,从幼稚的童年,到了走向成熟的青年期,他们是处于少年后期,青年初期,我们俗称为青少年时期。幼稚,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构成他们往往处于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再加上我们的同学,他们处于一种青春发育期,所以往往会产生这样和那样情绪的强烈变化的
特点。所以我把中学时期叫做为动荡期,所有这些,是因为学生内部自身因素所引起,要引起我们当班主任的足够重视和注意
四、心理健康的具体要求
最 后我给老师们提出心理健康的具体的要求,我给大家提到 18
条的要求,这就是从正面上提,在学业方面如何保持我们同学心理健康,我叫他敬业,在人际关系上头,如何保持我们同学心理健康,我叫他乐群,在自我方面如何保持心理健康,我叫他为自我修养。
(一)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敬业)在学习方面我对大家提心理健康的具体要求是: 1、体现为学习的主体; 2、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 3、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 4、在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 5、在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忧惧; 6、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乐群)
关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要求:、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 2、能客观了解他人; 3、关心他人的要求; 4、诚心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 5、积极地沟通;、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三)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自我修养)
在自我修养方面的心理健康要求:、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 2、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及时而正确地归因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 4、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 6、具有自制力。
我想这六条,加六条的要求,仅供老师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参考,也为老师们制定健康心理测评工具的量表。
我们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老 师有老师的做法,同学有同学的学习要求,再加上我们应用一些正确的测评工具,我们肯定能够全面地提高我们学生的心理素质!
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 申继亮
我们每一个人在一生的求学生涯当中,会有很多老师,在这些老师当中,使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我们上学时候的班主任。班主任对学生的发展影响可以说是最关键的。作为一个班主任如何去承担应尽的责任?下面主要从心理学这个角度,来谈一谈班主任在开展管理、教学工作当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我们面临的每一个学生,可以形象地用一个 “人”字来表示,它包括了两个主要的方面,一个是身体的发展,一个是心理的变化。对班主任最大的挑战应该是来自于学生心理方面的一些问题。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如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保证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在这里边我想主要有四条建议。
一、丰富心理健康知识,明晰学生问题
班主任在每天的工作中,会处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可粗略地以分成三类。第一类问题是所教学科方面的一些问题,即来自于学科的问题。第二类问题是政治思想教育的问题,比如学生的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文明教育等等。第三类问题是学生心理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比如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人际交往、学生的情绪调控等等这一类问题。在这三类问题当中,班主任感觉处理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的难度最大。解决学生在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需要班主任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性质有准确地、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只有班主任具备应有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才能达到效果。
(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认识的偏差
当前,很多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还存在着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学生学习好坏来断定其心理是否健康
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是以学生的学习好坏来断定其心理是否健康。比如,有的老师认为,一个学生上课纪律不太好,但学习很好,那么他的心理就是健康的;有的老师认为,有的同学从来不跟其他人往来,但是没有影响学习,所以这位学生的心理也没有问题,等等。
2.以学生是否影响别人来断定其心理是否健康
有的班主任认为,如果这个学生从来不去干扰或攻击别人,不惹是生非,那么这个学生的心理就是没问题的。
3.以学生对待老师的态度来判断其心理是否健康
有的老师认为,我的学生心理都很健康,因为没有人和我对抗。
上面这几种观点,是从一些中小学的调查中发现的一些常见的关于心理行为问题的看法。这些看法明显有不妥之处,其可能对学生的管理带来非常严重的问题。
下面的这个例子应该引起我们深思:
1998 年 3 月 23 号,一个名叫周富宇的初中二年级学生从 19 层楼上跳下,当场身亡,从他兜里发现了一封遗书,遗书上写道:
“亲爱的爸爸妈妈:
我走了请不要悲伤,我是被周学林逼的,就因为小事把凳子踢了一下就要我请家长,我觉得不公平我要向上帝起述(原文如此),我做鬼也不饶过周学林。
再见了。
儿子 98年 3月 23日 宇”
周学林是周富宇的班主任。事情发生以后,周富宇同学所在的班级联名写了一封信——《我们的控诉》:
“出于对一位天真可爱的同学的怀念,也出于对一位„老师‟的行为的愤懑,我们全班同学特联名控告一位不称职的老师——我们的班主任周学林……”
据事后的调查发现,这位同学和这位班主任之间的关系确实非常紧张,班主任对其不断出现纪律问题感到非常厌烦。但这不是这起悲剧的唯一原因。从一些材料可以推断,周富宇同学的一些行为表现,表面上看是违反了纪律,但实质上可能是有心理与行为问题,比如注意缺失(又称多动症)。在处理心理和行为问题时,不能简单地采用强制的管、卡、压的方式。假如这位班主任有一定心理健康方面的常识,能够对学生的问题做出准确客观地分析,能够认识到这个学生的问题可能是一个心理问题,建议他去求助心理专家,帮助该生解决问题,这场悲剧可能就会避免。因此,老师,尤其是班主任,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的知识,并要运用这些知识区分学生工作当中一些问题的性质。
(二)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班主任工作主要解决三类问题——学科问题、德育问题和心理问题。德育问题和心理问题两者之间既有重叠又有差异。如何辨明这两种问题的关系,以更好地开展学生教育工作?这是很多班主任在工作中常常遇到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用一个简单的图,来说明问题。
图 1 德育与心理教育的关系
从图上来看,德育的依据是来自社会的标准,大家约定俗成的规定,由社会的舆论评判,因此德育工作的过程实际是一个教化的过程。心理教育则是一个适应问题,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助人的过程,这是德育与心理教育二者之间的区别。因此,班主任要开展好工作,应该有丰富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关于学生心理发展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清楚地辨析德育问题与心理问题。
(三)认识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1.教师职业知识的结构
根据教师职业的研究,教师职业的知识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本体性知识,即学科知识。第二部分是条件性知识,即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应该具备的一些知识,主要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其中最核心的是学生心理发展和学生心理评价方面的知识。但是目前,相对于本体性知识,教师对学生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比较薄弱。第三部分是实践知识,即教师的个人知识。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有很多共同的一些概念和理论,所以又把这种知识称为公共知识。
2.丰富教师的个人知识
只有将公共知识转化为教师的个人知识,书本上的知识才是有用的,才能够指导教师的工作。所以,教师学习心理健康的知识的根本,是要把书上的概念和原理真正融入到自己工作当中去。
二、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因材施教
做好班主任的工作,应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到因材施教。目前很多地方的学校班级容量较大,学生之间差异很大。因此,班主任要想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就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去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每个学生的基本的个性特征。
(一)班主任了解学生个性特点的重要性案例
案例一 “她竟然写了一封血书”
一位老师写了一个短文,文章的名字是“她竟然写了一封血书”,文章的内容是这样的。这位老师接手管理一个初三班级,该班的学习委员是一位女生,在他管理这个班级之前,就有老师向他反映该班学习委员虽然学习很好,但是脾气很大。因为刚来到这个班级,所以这位老师也没太在意,直到有一件事情发生。
一天,这个学习委员迟到了,其他同学已经开始上早自习,她才到教室。但是这位学生并不是安安静静进教室坐到座位上,而是哼着歌,跳着迪斯科就进去了,引起了同学们哄堂大笑。于是班主任事后就将她叫到办公室说,你已经来晚了,同学们都在自习,你这样一个行为,影响很不好,你又是班干部。这个同学受不了老师的批评,当她回到班里以后,破口大骂,甚至动手操起凳子,打了同学。班主任知道这个情况以后很生气,又把她找到办公室,再一次严厉地批评了她,并要求这位同学写一份检查第二天交上。第二天,这个同学把检查交上来,班主任打开后,吓了一跳,在一张白纸上用自己的鲜血写了一个 “忍”字!班主任一下子不知所措。
在案例一中的这位“学习委员”很典型,要根据这个学生的特点,来采取应对的措施。只进行教育的方法是不行的。后来,这名班主任很冷静地去研究了这个同学的一些特点,从她的优势入手,发挥她的长处,调动她的积极性,最终帮助这位学习委员大家公认的三好生。
案例二 少女的心事
这是一个女初中生的故事。这位女生对另外一个班的一位男生非常仰慕,这个女生就特别地想知道她喜欢的男生是否也喜欢她,但是她又不好意思去问,所以她决定看看这个男生的日记。有一天课外活动,同学们都出去锻炼了,这个女生就跑到男生所在的班里,从那个男生的书包里找到了他的日记本,翻看他的日记。结果看得太专心了,下课同学们都回来了,她也没有发觉。这下子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同学指责她,说她是小偷,说她偷看别人的日记是非常不道德的行为。这个女生觉得很委屈,她认为她只是想知道这个男生是不是喜欢自己,这没有什么不道德的。
这个案例很典型地反映出初中生年龄段学生的一个心理问题。因为到了中学,男女生的交往是必然的,对异性的爱慕也是正常,因此案例中这位女同学的行为虽然表现出来可能是个道德问题,但实质上不完全是道德问题,而首先是个心理问题,按照道德问题去处理这个同学,很显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三 男孩的委屈
这个案例发生在一个小学班级中,这个班有一个同学平时学习反应比较慢,不爱说话,有的同学看他老实就欺负他,推推搡搡的。有时候在推搡过程中,被班主任发现了,班主任就把他们叫过去问,你们为什么打架,这个反应慢的同学却一声不吭。班主任就把这个同学的家长请来,家长听了这件事情后就向班主任赔礼道歉,保证如何配合班主任来对这个孩子进行教育。
实际上,这个学生不能简单地就是说是一个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进一步了解后发现,这个学生智力发育、人格特点都有一定的问题,需要老师额外地去关注。所以,客观地了解学生的特点,是班主任有效开展工作的必要前提。
(二)关于教师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
某调查曾让 班主任老师从学习成绩、学习状况、学科兴趣、业余爱好、职业理想、同伴关系、重要他人以及性格特征等 8 个方面来评定学生,然后再让学生自评,最 后将老师和学生的评价进行对照。得到的结果如图 2。
图 2 调查结果
结果发现,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并不全面。班主任通常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成绩,努力状况把握比较准确,但对其他方面了解不够。因此,班主任要关注学生,要全面地了解学生。
(三)了解学生心理特征的四个观测点 班主任要从下面四个方面了解同学心理特征。1.学生的智力是多元的
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多种多样的能力,比如感知觉、记忆、思维、想像、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像能力、音乐能力、肢体运动能力、人际协调能力、观察自己的能力和内心的能力等等。虽然每个人都拥有这些能力,但是优势能力却不一样。全部能力的整合就形成一个人的能力风格,人与人之间在能力风格上是有差异的。具体表现在学生学科的学习上也会出现差异。
2.学生的人格是多样的
从人格即行为特征和态度特征上来看,人与人之间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喜欢表达自己,喜欢在公众场合与别人交往,属于外向型;有的学生喜欢独自沉思,独立思考,属于内向型。有的学生反应速度很敏捷,但考虑问题不太全面;有的学生虽然反应很慢,但想问题想得很周到等等。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有很多差别,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关注到的学生身上的一些特点。
3.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不同的
人的大脑分成左右两半球,左半球主要处理言语类信息,负责逻辑思维,右半球主要处理是非言语信息。每个学生的左右半球功能是不对称的,每一个人的优势半球也会不一样。比如,优势半球在右半球的学生可能学说话就比较晚,但对音乐、色彩可能更为敏感。这样的优势半球在右半球的同学,学习成绩可能不那么好,成了所谓的“差生”,但事实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差生。所以,班主任需要细致观察孩子的基本类型。
4.学生的学习风格是各具特色的
学生的学习风格也是不一样的,即他们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是不一样的。例如,有的学生喜欢视觉性的学习,有的学生通过听觉来学习效率更高。每一类学习风格的学生有特定的学习方式和活动,因此 班主任老师要创设适合这个学生学习风格的学习环境与条件,提升其学习的效率。
三、尊重学生,实施有效的沟通
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是班主任工作实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做班主任工作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与学生谈话,但往往达不到自己希望的效果。这是因为老师的话没有深入学生的内心,即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是无效的。常说班主任工作需要艺术性,其中就包括与学生沟通需要艺术性。如果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当,即使心怀美好的动机,也会造成很多的问题。
(一)教师与学生无效沟通的案例
案例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一个学校发生了这样一个悲剧:一个学生上吊自杀,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
“爸爸妈妈我走了,这次并不是无原因的,是因为我在学校淘气,把钢笔水甩在了语 文老师的身上,我其实只甩了一次,但老师不信我,非说以前有人甩的,也要我承认,我很屈,还说如果我不承认,就和我没完没了,还说我是人渣,是没有人性,我实在受不了,我夜里一闭眼,就看见他来骂我,如果他不相信我,我就只有拿死来证明,他让我失去了自尊,失去了人格,失去了我内心最宝贵的东西。”
遗书中提到的这位语 文老师当时 50岁,从教 25年,曾经获过两次呼和浩特市的优秀教师和一次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
事后,这位语 文老师说: “对孩子的死我太痛心了,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结果,花季啊,他怎么不懂得尊重,不懂得生命的珍贵啊!”“这几天来,我无时无刻不在反省自己,是否对学生要求过高,没有估计到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没有跟家长沟通,我真的很后悔,对不起家长,这场悲剧,给我这个有几十年教龄的老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深刻教训,而且敲响了一个警钟,教书育人千万要注意方法,对孩子要有爱心,教育工作要细致再细致,尽量想得周到一点。”
通过分析可以断定,案例中的这位同学与这个语 文老师没有进行很好地沟通。老师没有深入去调查了解;学生也没有在受到委 屈时与老师进行沟通。如果这个同学 和老师之间相互信任,无话不谈,这样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教师应该对这种情况的出现承担一定责任。教师也是在不断成长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只要改正就可以;可怕的是认识不到错误。所以,班主任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能充分认识到错误的来源。与学生有效地沟通,是开展班主任工作需要高度关注的一个方面。
(二)教师与学生进行无效沟通的典型情况
1.“苦口婆心”的劝告
当学生学习上有问题的时候,老师会劝告这个学生。比如,老师可能对学习不认真的学生说:“你父母那么辛苦挣钱,不就为了你嘛,你在学校里不好好学习,你对得起谁……”这种劝告似乎是合乎道理的,但对学生往往达不到预想的教育效果。
2.不能容忍他人的错误行为
老师有时候不能容忍学生出现任何问题,比如,老师可能对在课堂上讲话的学生说:“你都懂了,你还来上什么课?”使用这种尖酸的语言并不能促使学生从内心里想要改正错误,反而会引起怨恨。
教师正确的做法是,非常坚决地告诉学生:上课讲话扰乱课堂教学,给教师自己带来的困扰是什么,以及对学生的期望是什么。
3.“恨铁不成钢”而指责学生
教师有时候因为恨铁不成钢而去指责学生。比如,教师可能对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说:“我说你们多少回了,作业不当回事!你以为做作业就那么轻松愉快?如果说你今天不好好学习,将来……”几年前,在四川发生的这样一个案例令人警醒。一个初中老师批评一位女生时口不择言,说这位女生的行为 连坐台小姐都不如,女生因此自杀。所以,教师与学生沟通时不仅要有爱心,也要注意方式的恰当性。
4.逻辑分析问题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所谓逻辑分析,这也是师生沟通中常见的问题。比如,学生升学择校拿不定主意,因而来征求班主任意见。班主任可能对他说:“生活就这样,你得到一些,肯定就失去一些。”这种宽泛而不实际的话对学生是没有太大帮助的。
5.教导和劝解
教师进行无效的教导和劝解的现象也会存在。比如,一个感到孤独的学生来咨询班主任,教师可能教导:“人,都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需要朋友。你没有朋友,你主动参加活动交一些朋友啊。”这些话有道理,但没有教给学生实际的、可操作的人际交往方法,也没有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比如,有的学生因为没拿到一等奖而懊恼,老师可能劝解:“你不还得了三等奖吗,成绩还可以,比那些不及格的同学好多了。”这些话虽然听起来合乎道理,但没有与学生失落的心情相通,对学生在行动上也没有具体的指导作用。
6.批评学生的个性和品行
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切忌批评学生的个性和品行。比如,教师可能这样批评迟到的学生:“你以为上了重点学校就进了保险箱了?如果没有远大理想,照样考不上大学!”再如,某个学生忘记带教师吩咐的东西,教师可能会说:“你太没责任心了,因为你影响了全班的活动。”
学生犯了错误时,教师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不能随意批评学生的人格和品行。因为偶尔的一次迟到或忘事就说学生没有理想、没有责任心,这样的推断是不合理的。
7.无意的讽刺、挖苦和嘲笑
更值得教师注意的是,不能无意地讽刺挖苦嘲笑学生。比如,班主任找一个女生谈正确处理男女生关系的问题。女生表示自己没犯什么错,教师说:“你倒是挺„能干‟。”与之类似的沟通都是无效的。
(三)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
1.从学生的立场来看问题
从学生的立场来看问题,就是当一件事情发生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到五个问题:他在想什么?他现在的处境是什么?他的感受是什么?这件事对他有什么意义?他希望怎么样?
能否准确地、客观地回答出来这五个问题,这是检验教师的同感力,即从学生立场看问题的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常会遇到一些所谓的软硬不吃,刀枪不入的同学,一般情况下就是因为教师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他内心的感受是什么。如果教师深入他的内心,了解他的内在感受,再进行沟通,一定会有效果。
2.教师的态度和行为
教师处理学生问题时的态度应该做到:温暖接纳;诚恳与开放;努力了解学生;积极倾听;不批评、不指责、不嘲笑。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因此他就有可能犯错,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一个或几个错误而把学生全盘否定。教师要让学生感知你的想法,要把真实感受传达给学生。教师要冷静地客观地了解事情的真伪,还要积极地倾听,进行双向的沟通。不批评,不嘲笑,不指责学生,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班主任只有树立与学生在人格上平等的心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站在学生立场看问题,才能实现有效沟通。
四、完善自我,持有一个健康的心
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也非常重要。现实生活当中,相对于其他科 任老师,班主任的压力更大。班主任在工作当中可能还会遇到学生顶撞甚至威胁的情况,有家长不理解、不尊重的情况等,这些感受常而久之,对班主任的身心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作为班主任,应该不断地完善自我,保持一颗健康的心。下边四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拥有好的心态
幸福并不取决于你是谁,或你拥有什么,而完全取决于你怎么想?——卡耐基
教师的心态对自身的感受、健康和情绪等都会有直接的影响。所以 班主任老师要时时提醒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情绪。遇到的挫折和烦心事时,保持愉快积极的心情至关重要。凡事要往好的方面去想,找出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看到积极的一面。与其我们用更多的时间去咀嚼烦恼,不如我们用更多时间去创造快乐。
(二)有自己实际的工作目标
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求班主任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目标不是越远大越好。如果定的目标过高,带给自己的压力就会很大,失败的可能性也会很大。制定实际目标的关键是要正确评估自己的工作位置。我们要面对现实,尽量去改善情况,不要求达到一种完美的境界,不提倡与世界上最富有的、最优秀的人进行比较。
(三)正确地处理挫折
面对挫折的时候,要不断地去反思。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只有有反思的失败,才有可能成为成功之母。找到问题原因所在,不断地去调整自己,才有可能在失败后获得成功。
(四)培养一些爱好
一个人有了爱好,就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心理上的缓冲带。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爱好会起到缓冲和保护的作用,也会在必要的时候起到转移注意力的作用。爱好与工作有关系,也可以来自于生活中。这些爱好会使得我们生活更有情趣!
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及其教育
林丹华
对于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以及教育对策,需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着重点到底在哪里?在当前教育和社会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应该用什么样的学生观看待学生。只有使用一个正确的学生观审视今天的中小学生才能为文化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面对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何给予一个良好的一个教育和矫正。
一、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原因
(一)学习问题
问题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厌学)、多动或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压力、考试焦虑以及学习困难等。
1.学习动力不足(厌学)
目前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存在着厌学情绪较强,学习动机不足的现象。面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去了解,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厌学的情绪的存在。当然有一部分原因是教师的教育方法上存在着问题。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分析会发现,有些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就感或者说成就动机不足。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就可能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和指责,时间久了,他们在与学习相关的成就动机上或者成就感上比较的薄弱。可以想像对消极情绪的学生是很难燃起他对学习的兴趣。当面对这类学生是教师就应该去激发他们的成就感与成就动机,这是非常的重要的。
有些学生现在看起来存在有比较强烈的厌学情绪,但是他们潜在的拥有一种强烈的想要学好的动机。只是因为以前跟学习相关的很多经验,都是消极的,所以他们在学习的时候,这种积极的动机就得到了抑制。那么我们要在中间要看到的是,尽管这些学生成绩不好,但是他们仍然有强烈想要学好的动力,因此要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带学生,既要知道他今天所存在的问题所在,更要看到他还有一种想要改变自己,要求上劲和进步的内在动力。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观点。
2.多动或注意力不集中
有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表现较为明显,就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存在着多动,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这样的一些问题。遇到这样的问题就要求教师对现象进行分析,看看这名学生是真正多动症,还是只是简单的活泼好动。轻易地给学生贴上“多动”标签,对学生来讲,可能就会产生非常大的一个负面的影响。有很多情况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这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强调,教师不能随便给学生贴标签,因为一旦 家长从老师那里获得了这种信息,家长会很紧张认为自己的孩子有多动症,会带着他的孩子到处去求医问诊。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 家长或老师不能给予孩子非常恰当的教育,这个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变得越来越糟糕。所以有时教师想去帮助学生,但是最后可能会适得其反。
(二)交往问题
问题表现为,不能正确地与异性、父母 和老师进行交往。
学生会面临很多交往问题:如何与同学进行交往,如 何与老师交往,如何与家长进行交往。进入中学学生会更多面对如何与异性交往的问题。这些都是目前比较普遍心理行为的问题。这些交往方面的问题是一种发展性的问题。所谓的发展性的问题是指说学生在发展过程当中,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的时候,会出现一些跟这个年龄阶段相匹配的特定心理行为问题的,并没有达到障碍的水准。那么这种发展的问题,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可能会出现。
(三)情绪问题
问题表现为,不能合理地将自己的负面情绪进行宣泄。
目前有一部分中小学生存在的情绪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当他在跟同伴或者跟老师交往的时候,他受委屈,感受到了压力,但是这些学生不知道如何用合理的方式释放这些负面情绪。有的学生就用压抑的方式,让自己把这种愤怒的情绪压抑下去,最终有一天就会爆发,莫名其妙就乱发脾气。
案例一
一个初一年级的学生平时学习很好,但是他有一次跟数学老师发生非常强烈的言语上的冲突。起因是这样的,数学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问到,今天还有哪一些同学没有交作业。然后把没有交作业的学生名字,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了一下。这名学生也在老师点名的名字之内,他当时就站起来了,冲着老师就喊: “我只是没有交作业,但是我的作业已经写完了!”老师说你的作业尽管写完了,但没有交上来,所以我点你的名字也是没有错的。这个学生他就感觉到,老师冤枉了他,觉得很委屈,于是就跟老师发生了更强烈的言语冲突。下课后,老师把他带到办公室,他继续跟老师出现言语冲突,甚至最后他开始推老师,出现了体上冲突。这件事情发生以后,这位原来的优等生的数学成绩一落千丈。
分析:案例中的这个学生虽然学习成绩很好,但他从来就不知道如何宣泄负面的情绪。这次跟老师的冲突,导致在后来上数学课的时候,一直存在着一些负面的情绪,不再愿意去接触数学老师,他的数学成绩也是因此一落千丈。在这个个案当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有一些是跟自我相关的,有一些是情绪方面的。如果学生有了压力的情绪而不知道如何去宣泄,这是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帮助学生,面对自己的情绪,合理地宣泄自己的情绪。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当有一些负面的情绪,无法宣泄出去的时候,可以找一些人去交谈,比如说找父母,找知心朋友,找老师都是很好的选择。
(四)自我方面的问题
问题表现为,自我评价低(自卑或自负)、以自我为中心。1、自我悦纳能力不足
自我评价,自我悦纳,自我接受,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论是在小学还是在中学,自我问题都是跟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紧密相关。那么在自我问题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学生的自我悦纳的能力。既包含了是欣赏自己优点,也包括接纳自己的不足,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案例一中的这名学生的一部分问题是属于情绪方面的,另外一方面,还有这名学生对待自我的问题。上面提到的那名学生虽然从小学习很好,但是他无法接受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因此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反驳老师,在这样一个反应的推动之下,他就跟老师发生了言语上的冲突。
这位学生跟数学老师发生了冲突之后,曾经跟他的妈妈说,不想去上学。他事后非常地后悔,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好学生,我不应该说,“不去上学”,因为作为一名好学生不去上学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情。通过这些对这些事实进行分析可以知道,这个学生羞于接纳自己身上的不足。他觉得当自己有一些不好的方面呈现出来的时候是对他自身的一个否定,他不愿意去面对。这时他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回避。
这类学生不愿意去欣赏、接纳自己身上的优点,同时也不愿意去欣赏接纳他自己身上的不足。当他们讲到自己的优点时候,他总是用否定的态度,看待自己的优点,他觉得别人夸奖他是有目的的,并不是因为他做得好。同学在一起比较的时候,他们更多看到的是,别的同学比他强的方面,他无法看到自己身上一些闪光的地方,无法看到自己身上一些优势的地方。这些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来看待自己呢?这与他们从小到大,他的父母,他的老师去评价他的方式,是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这里还要再次强调,不论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教师在看待他们的时候,既要看到他们存在的问题,同时更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如果我们只看到学生身上的问题,只想到从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时候,就像是盲人摸象一样,只摸到了大象的腿,摸到大象的尾巴,而没有摸到整只大象。
案例二
一个初中生,他最初在小学的时候,学习成绩很好,而到中学之后,学习成绩开始下滑。同时他跟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他的心里非常地难受,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这个状况。这是他人生上第一次小小的挫折。在初二上学期有一段时间,因生病在家里休息了两三个星期,当他再回到学校的时候,正好赶上学校里面体育测试。这个学生比较胖,因此在体育测试中,他的笨拙的动作,引起了周围同学的嘲笑。这对于这个学生,这是他第二次打击。他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他就采取了一种消极的应对方式,开始上网聊天,在网络里面寻找当年他在学校的时候那一份成就感。这时父母看到孩子上网聊天,上网玩游戏,是分担忧,于是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学校的老师。学校老师观察发现这名学生状态确实不好,就建议父母,把这个学生去带到其他的心理的机构里面,接受心理治疗。
第一次在医院里面,头一个月当中,孩子适应得也很好,因为这个学生本身有很多的优点,比如,善良,关心别人等等并且由于在那个医院里无法接触到网络,他的上网行为也得到了暂时的抑制,但是他核心的问题也就是自我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的解决。因此,当他回到家里面对真实的生活环境之后,又开始上网。而当他回到学校之后,他发现,同学用异样的眼光来看他,同学悦纳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于是他更沉迷于网络的世界。于是他那么父母再次把他送到医院里面,这次他开始出现很强烈的反应,他开始绝食,最后出现了自杀的意图,只好最后把他从医院送回家里。以后他根本不敢去出门,他更不愿意回到学校,他每天只能在网络里面,寻找他当年在学校里面所获得的成就。
分析:当学生有了心理问题接受心理咨询是可以的,但是关键是在心理咨询的过程当中,如何去帮助学生。如何看待今天的问题,如何看待他的优点,如何去提升他的自信,自我价值,最终达到改变他的上网的这样一个目的。但是遗憾的是在案例二中,在接受心理咨询的过程当中,心理师只是单纯帮助这名学生解决他的上网问题。于是这个孩子一次又一次的被贴上标签,他被认定为一个有问题的学生。但是上网的背后的核心的原因,学生的自我价值,成就感,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这样的治疗只能使他的上网的行为越来越严重。
这个案例其实给我们非常多的启示,它在告诉我们在面对一个学生的上网的行为,或者其他的问题行为的时候,一定要去判定,他这个行为背后的核心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这个案例当中,如果教师和家长能够做到去提升学生自我价值的,去帮助他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去帮助他欣赏自己优点,那么他的自信心就会提升,他的内在改变的动机就会得到增强。
老师们可以想像这样的一幅画面,最初所有的学生一同往前走,每天成长。某个学生当走到一个地方的时候,他站住了,因为某些问题的出现他不再往前走,对于案例二的那名学生来说这个问题可能就是上网的问题,不被同学接纳的问题。但是在一次一次的教育当中,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他不但不能继续往前走,反而站住了,然后蹲下来,最后他瘫倒在地上。他没有勇气去看一下周围的环境,他没有勇气去迈出去,因为他觉得自己非常的糟糕。如果这时候教师和家长希望他站起来,采用一种教育动用外界的力量把学生往上拉,但由于他内在的问题没有解决就会出现教师和家长拉得越紧,学生吸在地上的力量就越强,他没有动力,他没有勇气,他没有力量站起来。因此在教育当中,教师一定要去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让学生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让学生看到自己身上的潜能。当学生看到自己身上潜能和优点的时候就会意识到:尽管今天我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仍然身上有很多的优点,我欣赏我这样的一些优点。当他认识到自己这些优点的时候,他就有勇气去坐起来,他就有勇气去面对他的问题,他就有勇气去解决他的问题,这就是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应该具备的一种学生观。、自我评价能力不足
每一个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都有一套标准。教师要教会学生,不要把别人对他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唯一标准。就是说教师要教会学生客观的评价自己,可以将他人的评价,括父母、同学、老师作为自我评价最主要的标准,但是不能作为唯一的标准。
(五)行为问题
问题表现为,说谎问题、攻击、逃学、违反纪律、网络成瘾等。
那么第五个方面的问题,我们说是行为问题,这个行为问题包含的内容很多,比如说撒谎的问题,比如说功绩的问题,比如说网络成瘾的问题。
以上的这五个方面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涉及到一个学生观,教师要将学生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不仅仅看到他们的一个不足,还看到他们优势。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这尽管他今天会有一些问题,但是他仍然是独特的,他仍然具有非常强的潜能。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庄子《逍遥游》谈到了,他说北海有一条鱼名字叫鲲,在海里边游来游去,有一天鲲意识到,它不仅仅只是在大海里面遨游,它还有可能变成大鹏展翅九万里。当这一只鲲意识到有可能变成大鹏的时候,真的有一天,就变成了大鹏,它就不但能在大海之间遨游,它也能在大海和天空之间自由地来往。
事实上我们的学生也可能今天是鲲,也可能他们连鲲都谈不上,但是我们怎样能判定他们将来不会成为一只大鹏?教育的主旨就是去让每一个学生内在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每一个学生内心里面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只大鹏。
案例三
一个中学生,他平时学习成绩很差,从小学开始,成绩就非常得糟糕,那么他的父亲,是一家公司的老总,父亲跟孩子之间关系一直不是很好。有一次在整个全家吃饭的时候,孩子就当着所有人的面对他的父亲说,爸爸你知道,我这次考试考了 70多分。对这个学生来讲,70多分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他原来只是考 60分,或者是不及格。他说这样的话的目的是希望他的父亲能够当着全家人的面肯定他,但是遗憾的是,父亲当时心情很糟糕,所以父亲就指责说,你还好意思说呢,我的脸都让你给丢尽了!听了这句话后,孩子内心当中的一些希望变好,希望进步,希望能够被成人所认可的那种动机完全泯灭掉了。自此,孩子再也不跟父亲说话了,过了几个星期,从家里搬出去,后来他就辍学。
分析:案例三中的学生他希望得到父亲的一个认可,他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被父亲看到。如果父亲选择相反的反应的话,那么这个学生肯定不是现在这样的一个状况。有一个学生很令老师头痛,这个学生他敢跟老师对着干,他敢跟老师拍桌子,他敢跟老师吼,而这些行为是别的同学都不敢做的。因此他的同学都很羡慕他,佩服他,崇拜他。但是这名学生本身并不开心,反而觉得心里非常痛苦。他说我多希望,我的班主任老师,能冲我笑一笑,他说我的班主任老师看我那个眼神,就像一把利剑一样,把我的心都给刺穿了。
从表面上看这样的一个让老师很头痛的学生,似乎他的身上出了问题的之外,没有别的优点,但是他渴望 能够被老师接纳,他渴望能够变好,他渴望自己能够回到主流的班级当中,渴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只大鹏。他的身上有很多优点,只不过这些优点被老师忽略了。因此,教师不仅看待学生的问题所在,还要看到他们优点所在,每一个学生,都有潜能,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当教师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以后,教育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否则地话,都只会是事倍功半。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没有效果。
二、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矫正 当教师有了正确的学生观,如何才能像中医一样,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能够透过他们的问题行为,看到背后的核心的问题所在?像中医一样点中要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的话,老师要了解一个理论——冰山理论。冰山理论把每个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比喻成是一座冰山。如图 1 所示。
图 1 冰山理论
这个冰山最上面那一层,是行为,比如撒谎、攻击、网络成瘾等。教师在看待行为的时候,首先要有一个正确学生观。其次,要透过行为,看到内在的心理本质。教师要从最底下的层次一一地往上看。
(一)渴望层
冰山的最下面的那一层是渴望,这个渴望就是学生的“要穴”所在。渴望包括说被关注的渴望,被爱的这个渴望,等等。、被关注的渴望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被别人关注。关注可以分为三种关注,第一种关注是积极的关注,如教师或家长的表扬和肯定;二种关注是消极的关注,如教师或家长的否定、批评、指责、打骂等。第三种“关注”是没有关注,典型表现就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冷漠。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通过多项研究发现在这三种关注中,积极关注对学生是最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消极关注产生的是负面的影响;但是最糟糕的却是第三种——没有关注。对学生的冷落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大。例如,学生经常撒谎。其中有一部分学生撒谎的原因是试图通过这种行为,来引起老师或者父母的关注。当学生希望得到这种关注的满足的时候,就可能会运用撒谎行为甚至其他的攻击行为。这里要想解决学生撒谎行为,使用打骂的方法是没有用的,因为这样做是给他一个消极的关注。所以最好的方法教师和家长理解学生的渴望,在平时就给予学生积极的关注,杜绝学生的撒谎行为。
前面提到的令教师头痛的“后进”学生,曾说,希望老师们对他笑一笑。实际上这是表明,他希望老师能够积极地关注他,而不是一味用消极的方式来关注他。、归属感的渴望
第二个渴望是对归属感的渴望。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感受到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案例四
一个初二的女生 ,当她升入初中进入一个新学校时出现了一个行为问题。她私自拿了别的同学的一样东西,这个行为被老师和同学界定为偷。从此同学开始排斥她,老师开始批评她。第一次这名女生的她的归属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她觉得这个班级不再需要她,不再接纳她。因此她很痛苦,在这时隔壁班有一个男生,却对她很好,支持她,鼓励她,她就对这个男生有感激,感谢,进而转为爱。但是这时,这名男生却又对她若近若离。第二次这名女生的这个归属感受到负面的冲击。因此她的内心里面出现了很多的负面的情绪,她觉同学都不喜欢自己,开始怀疑所有人都不能接纳自己。当她在初中这个特殊的年龄段的归属感受到两次冲击,心里出现了逆反的情绪。她反而发誓一定要找到一种归属感,一定要找到一个接纳自己,爱自己的地方。她最后和社会上一些不良少青年走到了一起,当她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感觉到了归属感。他们非常地接纳她,并且很鼓励,支持她。但是在她跟这个团体就沾染了很多的不良的行为,为了抽烟,喝酒,她就从家里面偷了父母的钱。
分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到,这个女生她从最初可能由于一念之差私自拿了别人的东西,到后来她跟社会不良青少年走在一起,而故意地去拿父母的钱,并且抽烟、喝酒,她的不良行为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但是在这个表面问题下的核心问题在哪儿?核心问题就是她失去了归属感。当学生出现了行为问题,首先,教师要批评,让他了解这样做是不对的。其次,更重要的是教师不能因为学生出现这种或那种的问题就放弃他。毕竟中学生还是一个未成年人,他们的心理并没有完全成熟。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要将他们的错误行为,跟他本人区分开。批评学生的错误行为,但是仍要接纳学生,爱学生。这是学生会在老师那儿获得归属感,能在同学之中,在班集体之中,获得归属感。就不会再校外去寻求一种归属感。案例四中这位女生错误行为的要穴,就是这个归属感的渴望。
还有一个要穴在里面,我们是否在看待学生的错误的行为的时候,能够把这个人跟行为很好地区分开,那么如果能够做到这两点的话,那么我们说去转化这个学生行为的时候,就真正能够做到事半功倍,那么这是第二个问题。渴望,渴望当中的第二个方面,归属感的一个渴望,归属感的需要。、安全感的渴望
第三个渴望是对安全感的渴望。对于很多离异家庭的子女,他们会感觉到被父母所抛弃,于是这些学生会有一些强烈的不安全感。当他们有了强烈的不安全感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问题的行为。他们希望这些问题行为,能引起父母的关注,引起老师的关注,引起同伴的关注。当他们得到了这些身边重要他人关注的时候,就会感觉到自己没有被抛弃。今天的学校里有很多来自离婚家庭的学生,教师要做的就是了解他们内在心里感受,给与更多的关怀。、独立的渴望
第四个渴望,是一种对独立的渴望。初中生包括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属于半成人期半儿童期,他们很希望大人能用成人眼光看待他们,很渴求独立,一旦独立感没有得到满足的话,他们有可能会用很多问题行为,来争取这种独立的权力。
被关注,归属感,安全感,独立或者其他的一些渴望,这些都是学生的要穴所在。当这些渴望的不到满足的时候,就变成未满足的期待,这些未满足的期待,就会让学生产生内在的一些认知感受。比如案例四初二女生的例子,当她没有得到一种归属感的时候,就会产生“是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欢我,所有人都不能接纳我吗,所有人都觉得我不好吗”等疑问当她产生一种逆反的心理时反而会一定要证明有人喜欢我,最终导致更不好的结果。
学生产生的行为问题时,教师经常思考:是不是满足了学生的这些渴望?因为这些渴望一旦得不到满足,学生行为问题可能就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教师知道要剔除学生的行为问题,最重要的要从渴望的层面入手,让他们的期待得以满足。当学生的期待得到满足的时候,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二)情感层
在冰山理论中第二个要强调的是情感,情绪层面。情绪是行为的驱动力,在情绪层面当中有三个方面需要解决。第一个方面,教会学生面对自己的情绪。假设一名学生有很多愤怒的情绪或内疚的情绪,教师就要要帮助他们去面对这些情绪。教师要告诉学生,生气是允许的,愤怒是允许。第二个方面,教会学生接纳自己的情绪。教师教给学生不去否定自己的愤怒和恐惧的情绪,而是可以去接纳它们。因为当学生否定自己的这些负面情绪时,这些情绪不但得不到解决,反而会越来越强烈。第三个方面,教会学生转化自己的情绪。
冰山理论就是引导教师如何透过行为追寻心理的本质。教师要去改变学生行为的时候要从更深的层面,从学生“要穴”入手,一步一步去解决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也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问题到底在哪里,怎么样去改正自己的问题。
青少年健康成长三要素
吴昌顺
1904 年南开大学创始人之一杨修先生感慨说,“吾国所以弱,学之不讲之故也”,近百年来我们国家为什么积贫积弱,列强欺辱?就是不讲教育,不讲学习,不讲人才培养!无独有偶,上世纪初,西方哲人威尔斯在历史纲要一书中预言:人类历史将越来越成为教育与灾难之间的一场竞赛。言下之意,教育搞得好,我们可以战胜灾难,教育搞不好,我们可能被灾难的洪水所淹没。爱因斯坦也提出这样的教育理念:“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中共十六大开始提出和谐社会,十七大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我们中小学就是要奠定未成年人为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谐的第一块基石。然后才有可能上升到家庭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自然和谐四大层次。
中国基本的教育国情:
一,教育整体地位不甚符合时代要求。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虽然最近十几年有很大进步,然而和全世界相比,和我们的要求相比,还相去甚远。
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大力提高。三,家庭教育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独生子女优势多多,三大弱点不容忽视。三大弱点是情感脆弱、意志薄弱、性格软弱。
在我当校长时有一个高中二年级男生,在班中还担任团支部书记。他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一历来是第一名,就是一次考试得了第二,愤而离家出走,这样的学生是不是感情太脆弱了? 岁到 18 岁正处在人生多事之秋,十字路口,集社会性,动荡性、闭锁性、过渡性于一身。两大矛盾凸显。第一个矛盾,同一性角色冲突,也就是自身评价与社会评价不统一。自己认为独立了,独立不了,他认为长大了,在成人眼里来看,他还是一个孩子。现在的青少年由于生活水平提高,物质条件改善,所以生理发展超前。生理成熟之后,就出现了第二个矛盾,过早地性觉醒,性懵懂、性困惑。青少年面临个性发展的五大特点:半成熟半幼稚,半独立半依赖,半服从半逆反,半开放半闭锁,半自觉半自发。心理学家眼中的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风暴期、思忖期、精神饥饿期、心理断乳期、人生峡谷期,第二次诞生期,是人的长的第二高峰。学生生理心理急剧发展,迷茫困惑多多,所以我们班主任在引导孩子全面健康成长方面有重要的责任。下面我提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三步曲。
一、立志者成人
人发展的过程:第一,成人;第二,成才;第三,成功。那么怎样成人?“立志者成人”。志,心字旁,士之心为之志。受过教育的,有文明教养的,有文化的,有觉悟的,才叫士。俗语常说,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北大创始人 蔡元培先生家里的客厅就挂着一幅对联,上联,立志当存百年思,下联,闲谈不过五分钟。下联如果我们做不到,可以改为:网游不过一小时,玩耍不过一小时,闲聊不过一小时。但是上联我们要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从小立志就立长志,立大志,立百年之志。
为什么要立志?这是因为我们国家现代正处在关键的叠加转型期,即社会转型、经济转型、政治转型、教育转型、思维转型、学习转型。我们正在从学历社会,学习经历社会,学习履历社会,向学力社会转变;从人事制度向人市制度改变,大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由市场来选择。下面举三个数据说明:
第一个数据,1976 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 国教授,人力资本理论创始者“舒尔茨”提出的大中小学生智力活动能量比。具体内容是一个中学生是一个小学生智力活动能量的 7 倍,一个大学生是一个小学生智力活动能量的 25 倍,由此可以看出上学的重要性。
第二个数据,来自于 2000 年世界银行报告,“劳动力每多受一年教育可提高劳动生产率 9% ”。“ 30 个中国人顶一个美国人,40 个中国人顶一个法国人,45 个中国人顶一个德国人”,就是因为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太低,劳动生产率太低的原因是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太差。
在十一五规划制定的时候,总理温家宝说我国老百姓平均受教育年限是 8.5 年,相当于初中三年级上学期。这时世界的平均受教育年龄是 11 年,发达国家是 11.9 年,世界最高的是加拿大为 17.5 年,相当于研究生二年级。这种情况下如何与发达国家竞赛?
第三个数据,来自于中科院 2001 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报告中提出,一个人有三种能,第一级体能,第二级技能,第三级智能。如果投入之比为 1 : 3 : 9,产出之比为,1 : 10 : 100。当投入的三种能量是三倍关系时,产出的效果已有十倍之距。
从上面三组数据来看,社会转型要求我们学生应该从小立大志,做一个能对社会做出自己最大贡献的人。
成功动力等于目标期待值和实现概率的乘积。所以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社会的需要,设定付出一定努力就能实现的目标。目标又分为两种,一个是远景目标,也就是你一生的最终理想;一个是近景目标,就是你现在希望达到的目的。例如,如何毕业?考上什么样的高等院校?等等。一位作家曾说过,不知道明天做什么的人,是不幸的。如果不设定目标就会一天混过来,一个月混过来,一年混过来,一辈子也就这样混过来。班主任要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没有忧患意识危机感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没有忧患,才是最大的忧患!只有登高望远,放眼世界,胸怀祖国,才能给自己定一个合适的最高目标。
成功公式:A= f(I · N),其中 A 代表成功,小 f 代表函数,I 代表智力,N 代表非智力,这个公式,用语言来解释,是学生在学业上的成功和他的智力与非智力的成绩成函数关系。非智力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因素,智力以外的所有因素我们可以统称为非智力因素。综合学力也就是学习能力,分为三级,第一级,最基础的是听说读写能力;第二级,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第三级,创造性学力。
如下图所示:
图中 5 个箭头。全指向智力因素,这是因为个性心理因素、人际关系因素、学习策略和方法以及学习者的健康程度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智力因素。
所以班主任让我们的中小学生懂得不是智商最高的,最聪明的人,能够得到成功,也不是身体最棒的,最强壮的人能得到成功,而是最会适应的人才是成功的人。适应包括两个方面:一,适应自己的条件。二,适应社会需求、专业需要和中国国情。
二、发愤者能成才
“愤者,心中不平之气也”,然后到发而为之,成为动力。中国虽然具有五千年悠久文化,目前在世界上地位虽然提高了很快,可是还有很多困难。只有明国史,知国耻,懂国情,才能树国格,正国威,扬国魂。
你永远不能休息,否则就永远休息——哲学摩尔定律
这个定律与学习中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很吻合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学习上,永无终止之日,人的一生都要接受教育。安东尼·罗宾也说过,生命就像一种回声,你付出什么就得到什么。可以解释为付出得多,得到的多,付出的少,得到的少,学习也是一样的。
怎么样发奋? 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发布的在人类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宣言——《学会生存》。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生存》
耶基斯——多德森的倒 U 型假说,通过研究体育运动员竞赛成绩发现,唤醒水平适度成绩最好。伦敦大学教授皮尔逊,测查了上百万中小学生,得出学习成绩和兴奋、紧张焦虑程度的关系,得出的结果和耶基斯——多德森的倒 U 型法完全一致,称之为皮尔逊曲线。过度的兴奋紧张焦虑是学生的学习负担。
老师要懂得科学,学生自己也要掌握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下面提几点小意见。第一,着眼效率,掌握时间。现代社会就是时间和效率,效率比时间还重要。学习效率是指单位时间获取的有效知识量。
第二,科学用脑,分配注意。大脑分两个半球,左脑具有语言功能,擅长逻辑推理,右脑具有形象思维能力,要教会学生学会发掘右脑的潜能。美国学者霍华德·加德纳他提出多元智能学说,教师都应该加以参考。同时一定要提高学生的注意水平。注意力是心灵的窗户。
第三,克服遗忘,训练记忆。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并证实记忆科学规律:及时记忆,可以记忆 80% — 90% ;一小时以后,降到 50% — 60% ;一天以后,降到 30% — 40%,再往后,降到 25%,可以持续几天。所以要教给学生学会好的记忆方法。
林崇德 教授提出的思维科学心理学提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五大思维品质: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这五大思维品质是形成创造性学力的基础,要让孩子能够感受到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思考。中国文坛怪杰八蜀奇才魏明伦曾说过:“我的格言就是没有格言。”他还曾提出过:“人云亦云,一文不值,独立思考,无价之宝”。魏明伦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坛怪杰巴蜀奇才,就在于这十六个字。班主任也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是未来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创新型人才。
常用的一些学习方法:
1、迁移法(点 —— 线 —— 面 —— 体,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2、程序法(积极反应-及时强化-小步前进-控制速度)3、网络法(新旧知识、各个部分串联并联,构成系统树)4、群体讨论法(切磋琢磨、不耻下问、交流思想)5、全习分习法(全面复习、单元复习、循环复习交错进行)6、图表卡片法(整理知识绘成图表,分类卡片便于检索)7、参考工具法(辞典丛书年鉴手册目录索引多媒体软件)8、超级学习法(巴洛克音乐背景下与心律一致,学习高效)9、PQ4R法(预读、设问、通读、思考、复述、回想)10、TROWE法(命题、研究、组织、写作、修改)中国传统学习方法:、学 —— 勤学好问 “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 2、思 —— 熟读精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序 —— 循序渐进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4、习—— 温故知新 “学而时习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5、记 —— 博闻强志 “不动笔墨不读书”,“记忆是知识的仓库” 6、研 —— 切磋琢磨 “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7、联 —— 触类旁通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8、专 —— 专心致志 心里想着一点,一切都会变得简单。9、恒 —— 持之以恒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10、用 —— 学以致用 “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
其中,第一条的后边 12 个字,是 李政道博士 80 年代来到大陆考察中国基础教育时提出的,他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基础教育的弊端就是问题都有标准答案,唯一答案。而真正学问不应该趋向答案,那不是学问
三、自信者成功
何为信念?信者人言也,念者今心也。信息有能量,信念更有能量!
“谁说我考不上好大学,我非要考上好大学”,如果你心中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怎么样?好大学考上了!如果你天天说三次,“我不是上大学的料,哪个大学也不会要我,这辈子我没戏了”,怎么样?就没戏了。
下面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雅典奥运会上为中国队拿下第一块金牌的射击女选手杜丽提出一个成功公式,公式中有三条要素,它们的顺序是很重要的。第一,自信;第二,水平实力和技术;第三,机遇和运气。自信放在实力、技术、水平前面,这个原因值得好好思考。
自信成功就是成功的一半。—— 居里夫人
第二个例子,奥运冠军杨凌,当年他拿到奥运冠军后又要参加一次世界锦标赛。虽然他得到奥运冠军,但是杨凌还是很紧张。他的老师,清 华大学教授为此给他写了一首小顺口溜,“你本平常人,曾经辉煌过,要想再辉煌,再做平常人。” 20 个字让他第二次又把世界锦标赛得金牌拿到手。这说明除了要有自信,还要平常心态。
有些学生平时学习很好,但是到了重大考试他就会失利,这就是因为心态不平常。过多的负担,过多的思虑,使得他没考好。
班主任教育学生要:一,身体健壮,二,心理健康,这是自信的一个基础。
如何才能自信?先从尊重自己开始,我们有一个课题,尊重——基础道德教育研究与实践。只有先尊重自己,才能够自信,才能够谈得上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知识,尊重自然,等等。班主任要向爱护自己的眼球一样呵护孩子,需要从以下两点出发:一,做人的尊严。二,孩子的自信。我曾强调要班主任和其他教师好好学习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从小不把孩子当做人,长大了以后,也就做不了人”。
学习流程可以使用 SIC 理论,I,信息论,信息流输入、贮存、处理、加工、输出、反馈的流程是可调控的; C,密闭系统; S,学习过程就是信息流可调控密闭系统。必须强调信息的反馈,鲁迅先生讲过,“输出多,而输入少,后来要空虚的”。自知者自明,自律者自成,自胜者自强,自立者自恒。这就是自信心的表现。
《文中子》里面的八个字来证明自信的重要性:自知者英,自胜者雄。两个法宝,一,有自知之明,二,能战胜自己。从小的方面做起,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成功。弱者让习惯支配自己,随地吐痰,随地抛洒废物,这是小毛病,有的孩子很难改过来。
我们学校有一个德国友好校,交流培养十天左右。当车里载的是德国学生 和老师的时候,一个礼拜,不打扫干干净净;拉我们自己的学生,那得天天打扫,为什么呀?我们的学生的习惯还没有培养好啊。
“猪圈岂生千里马,花盆难养万年松”,我对学生教育提出成长三步曲:立志成人,发奋成才,自信成功。最后再归纳三要点:了解自己是前提,提高效率是关键,信心健康是保证。
学生真正的课本是他们的老师。—— 圣雄甘地
想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自己心里先得有阳光。—— 罗曼罗兰
要感动别人,先要自己燃烧。—— 高尔基
你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
教育首先是仁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霍姆林斯基(苏)
案例研讨:
澄净心灵 体味快乐
——对一名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的心理辅导
(广东省惠州市南坛小学实验学校 许 红)
强悍的外表通常是为了掩饰脆弱的心灵,这样的情况往往会在那些背景较特殊的学生身上出现。这些学生难以融人集体,常常选择一些特殊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我要用拳头证明我的实力”是他们的口头禅,本个案中的陈俊涛便是这样的一名学生。
★ 背景
陈俊涛是三(1)班新转来的插班生,外表机灵,浓眉大眼,脸上打个小洒窝,显得非常可爱。他口齿伶俐,表达能力强,擅长手工制作,剪纸、科技小制作做得非常好。另外陈俊涛身体健壮,酷爱运动,在加上一、二年级就读的是体校,所以,田径、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样样喜爱,而且水平不错。俊涛性格外向,外表很讨人喜欢,但他却是个让同学畏惧、令老师头痛的“打架大王”。
“如果教育者希望从—切方面来教育人,那么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要解决俊涛的问题,首先要深入调查,了解情况。我向俊涛的家长以及其他 任课老师和同学做了大量的、深入的调查访谈,发现他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一、自身表现
陈俊涛比较霸道,自以为是,常常赜指气使地吆喝别人,对他人持强迫式、绝对化的要求,稍不满意,便拳脚相向,不计后果。陈俊涛平时喜欢引起他人的注意,常常试图获得他人对他的赞赏、尊重。另外,他痴迷武打影视剧、暴力游戏,还喜欢上网吧,放学后妈妈经常要去网吧找他回家。
二、家庭状况
陈俊涛的父母文化素养不是很高,父亲是包工头,母亲是家庭妇女。母亲非常宠爱他,父亲则“恨铁不成钢”,对他要求严格。生活上以自我为中心,与父母关系不和谐,尤其是对父亲,表面服从,内心不满。
三、同伴交往
陈俊涛“崇尚武力”,结交了一些不良少年,互相影响,“感染”上了情绪冲动暴躁、报复性强等不良习性,经常与人打架并谩骂同学,和老师顶撞,与同学相处矛盾多。他又欺软怕硬,比他强壮的不敢惹,专门找弱小的同学欺侮。
四、学习状况
陈俊涛学习兴趣不浓,上课不专心听讲,经常扰乱课堂纪律,不做作业,不交作业,成绩不理想,所以父母要求他重读了一年二年级。一个可爱机灵的孩子,却有着这么多的不良的品行,“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打架骂人似乎是他来学校的“惟一目的”,真令人惋惜。作为班主任,经常要面对家长的投诉,我不得不苦苦思索着改变他的方法。
★ 事件
一个中午,我正在办公室批阅作业,几名学生神色紧张地跑来报告:“老师,陈浚涛在篮球场上与聂瑞阳打起来了,体育老师也叫不住他„„”我赶紧跑到球场,只见陈浚涛像一头被激怒的公牛,两手紧握拳头,一张脸涨得通红,口里喘着粗气„„旁边的聂瑞阳流着鼻血,衣服上沾了些泥尘,袖子上有些血迹„„看来;“战争”刚刚结束。仔细了解后知道:打架缘于两人打篮球时发生冲撞,这本是件小事,但陈浚涛认为:“他干吗撞我?他撞我,我就打他!„„我问他:“聂瑞阳已向你道歉了,你为何还要打他 ? ” 陈浚涛说:“我才不要他的道歉!”一番耐心的谈话后,陈浚涛承认说:“今天我心情不好,早上在家里被爸爸打了一顿,起因是几天都没做数学作业。数学老师打电话给爸爸了。(数学老师事后与他父亲作了电话交谈),所以抢球的时候他一惹我就爆发了。”我问他:“是不是因为爸爸这般对你,所以你就借题发挥,把气出在同学身上 ? ” 听了我的话陈浚涛低下了头。
★ 评析
一、家庭因素 .缺乏沟通的家庭氛围。
陈俊涛的父母为了生计,日夜奔波忙碌,没有很多精力和时间与俊涛沟通;又因自身文化素养不高,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忽略了对陈俊涛精神世界的引导、道德素养的教育。.父亲和母亲的教育方式迥然不同。
陈俊涛的母亲对其宠爱有加,几乎到了百依百顺的地步,缺乏明确的规则约束;其父则“恨铁不成钢”,坚信“棍棒底下出人才”,孩子稍有过失就“辱骂加棍打”。父亲的粗暴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勇,使他形成了错误的道德观念,认为”以暴力解决人际矛盾天经地义”,进而产生了错误的道德行为。
二、社会环境因素
与不良少年结伴,痴迷网络暴力游戏,更增加了陈俊涛的攻击心理。
三、心理因素
学业成绩的尴尬,增强了陈俊涛的受挫心理。消极的学习态度加上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导致陈俊涛学成绩较差;因此他得不到老师、同学、家长的认可、接纳、关怀、鼓励,没有学习的成功感,更增加了他的挫败感。陈俊涛渴望获得成功,受人尊敬,打架让他体会到了一种“驾御他人的满足感和被人尊重的感受”,于是其攻击性行为越越来越频繁。
陈俊涛的攻击性行为是由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促导致的。他缺乏爱的关怀,学习等方面屡遭挫折,其挫折容忍力又较差,当与人产生矛盾时,因其想要达到的目标受到难以克服的阻碍,而产生了紧张状态与冲动的情绪反应,从而导致攻击行为。
★ 辅导策略与辅导过程
通过谈话、调查、分析,我们明白了陈俊涛的攻击性行为是因为家庭教育的不力与不当、结交不良朋友、痴迷暴力游戏加上自身个性方面的问题而引发的。明确问题实质后,我们确定了以下辅导方案。
一、设法为 陈俊涛 创造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消除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与陈俊涛父母保持密切联系,改变其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每次同陈俊涛的父母沟通时,我们都反复强调孩子犯错误属于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希望他们多一点呵护,少一点指责;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诚恳地指出,“棍棒教育’’只会使孩子表面上服从,但不能治本,而且容易使孩子形成不正确的道德认识。.合理运用奖惩技术,坚决杜绝“体罚”,提倡“以奖代罚”,及时鼓励、适当奖励陈俊涛的合理行为,使其正当行为及时得到强化。.建立和睦的亲子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使陈俊涛的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得到满足。同时要求每天放学妈妈到学校接孩子(避免他一放学就和不良少年结伴去网吧)俊涛父母在我们真诚的协调、沟通下,基本做到了以说理教育为主,“棒打”现象逐渐消除了。
二、辅导纠正其认知偏差
心理学研究认为,对于大部分攻击行为,认知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攻击性行为往往会因为情境刺激影响而被助长或抑制。因此,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辅导措施。1.促膝谈心,转变道德认识。
陈俊涛总认为“只要有理,动手打人就没错”、“看他不顺眼,打了他又怎样”。针对陈俊涛的认知偏差,我们主要以谈心方式引导他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自己被打了,你有何感受?”让他分析打人后会产生什么后果,帮他进行“后设认知”。懂得不管事情的起因怎样,以武力解决问题这一方式在任何时候都是错误的。渗透纪律、法律常识教育,使孩子进一步认识到打人的错误。
2.提供方法,纠正攻击行为。
我们还发现陈俊涛缺乏解决问题的技能,导致了“打人有理论”。所以我们认为为陈俊涛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1)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每次打架后我们都与陈俊涛一起分析:①我要做什么;②我要考虑所有的可能性;③我需要作出合理的选择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④我需要评价我是如何去做的。并要求其按此法解决矛盾冲突。
(2)用“注意转移法”进行辅导。结合陈俊涛酷爱运动、精力充沛特点,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采用一些他感兴趣的事来转移他的注意力。①消耗能量。陈俊涛情绪紧张、怒气冲天时,让他去打球,以减少他的“攻击性能量”,并达到转移注意力的目的。②让美术老师指导他参加区“反邪教漫画比赛”,让他多剪纸、多画画,还让他在校运会上多报几项比赛项目,发挥他的特长,帮助他恢复自信心和心理平衡,逐渐消除攻击性行为。
经过一年多的跟踪辅导,陈浚涛的攻击性行为正在逐渐减少,与同学的关系也较以前和谐多了,同学们都说“陈浚涛进步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打架没意思!”
★ 个案反思
陈浚涛的攻击性行为的个案,让我们思索了很多。他之所以心理失衡,有家庭教育因素的影响,也有个体因素的作用。加上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使他产生了不良认知,进而发展到攻击性行为。在辅导中,我们以真诚、宽容和忍耐为原则,对陈浚涛进行辅导:认知调控,让他学会尊重别人,文明待人处事;行为调控,用激励手段强化陈浚涛的正确行为;宣泄调控帮助孩子学会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最终,陈浚涛学会了正确认知、正确归因,攻击性行为逐渐减少,直至基本消除。
“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时刻,他都在成为尚未成为的他所能够成为的那个人。” 道德教育和心理辅导是现代教育中两个不可缺少的轮子。在教育学上,特别是转化问题学生时,教师只有做到“既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又是心理辅导员”,才能转化劣迹班斑、心灵有重创的学生。在辅导时,我起初没有很好地与家长进行沟通,走了不少弯路,后来与其他科任教师商议,共同制定咨询方案,与家长多次联系,家校协作,才进行得较顺利。可见,家庭教育是进行学生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力量。另外,作为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尽早纠正学生的不健康行为,发现问题及时把它扼杀在萌芽状态,不要因为偏爱,而忽视应有的教育。
“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时刻,他都在成为尚未成为的他所能够成为的那个人。”每个学生都具有可塑性,每个学生又都存在自己的缺点。学生的缺点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要教育好有行为问题的学生,需要我们心理辅导教师付出更多的关心与爱护,正所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只要给他们以爱心,激励他们不断进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茁壮成长。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是真诚与责任。时时去关爱有问题的学生,因为爱能消融他们心底的寒冰。
关注
济宁学院附小 王文郁
每位班主任都十分关注班级荣誉,我也不例外。但一件小事,使我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
今年春天,学校要举行春季趣味运动会,我也从班级的大局着眼,帮孩子们选择合适的比赛项目。其中有一项“三人四腿”比赛,孩子们都争着报名。翔翔的小手更是举到了我鼻子底下了。我看了看他,矮矮的,胖胖的,实在不适合这项运动,他力气大投掷沙包一定投得很远。我说:“翔翔,老师给你报‘投沙包’好吗?”“不,我想参加三人四腿。王老师,求求你,给我报名吧。”孩子近乎哀求。“好吧,老师再考虑考虑。”回到办公室,我边整理报名单边思考怎样扬班级孩子所长,争取好的比赛成绩,同时思考着怎样答复翔翔。突然,我猜到了翔翔非要参加三人四腿比赛的原因——他的父母离异了,他从心里希望和其他小朋友一样,也有一个完整的家。他要在“三人四腿”比赛中把自己的家展现给全班同学,让同学们他也有个完整的家,有爱他的爸爸妈妈„„我决定给孩子报上名。正欲填表时,我又犹豫了,他们一家三口平时不会常在一起练习,翔翔又胖,临时组合上场肯定不有好成绩,这可是关系到班级荣誉的大事呀!我拿着笔呆坐了一会儿,翔翔那渴求的眼神又浮现在我眼前„„父母的离异已经给翔翔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伤害,他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渴望与其他同学一样拥有幸福的家。作为老师,我无法促成其家庭破镜重圆,但我可以给孩子一次快乐幸福的感受,给他一份生命中美好的记忆,孩子生命中所渴求的,才是我这个班主任更为关注的!我郑重地给翔翔报上了名。
正如我所料,翔翔一家三口最后一组到达终点,这对我来说已并不重要,因为在整个过程中翔翔都异常兴奋,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翔翔的满足是我最大的快乐!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翔翔有了很大的变化,性格开朗了,学习也更用心了,关键是他和我的心贴得更紧了也更近了。
我庆幸自己没有因为关注成绩而漠视翔翔生命的需要,我对他生命的关注就像一束阳光,照进翔翔的心里,他感到了由衷的快乐,这种快乐成为促使他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
评析:
尊重并满足一个人内在的心理需要,就会使人快乐,并成为向上的动力。王老师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置于班级名次之前,体现了对学生实实在在的爱,其中的深意,值得每位班主任教师去体会。
从一则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中引发的思考
仇正达
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易陷入“误区”,心理上会产生不少的矛盾和斗争,引起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和精神障碍。这时候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从我在班主任工作的一个典型案例中,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转化工作进行分析,并谈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案例
杜某,女,17岁,高中二年级学生,单亲家庭。她和母亲一起生活。开学初的两个月还正常上学,但是两个月后却经常缺课,后来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上学,不说话,逃避别人。
一、原因分析
经过和她母亲的交谈了解到,她的父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在她年幼的时候,就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但是,当父亲心情好的时候,又会满足女儿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她既胆小怕事又固执任性。不久前,父母离了婚,使她受到很大打击,加上她母亲常常在女儿面前哭诉自己的不幸,使这个小孩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压力更大,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通过家访,我明白了她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她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 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她,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二、心理辅导和教育的过程
第一步: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她摆脱心理困境。
我认识到造成她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做好她母亲的思想工作,希望她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尽量不要在女儿面前哭诉,因为这样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她的心理负担,影响她的健康成长。还设法联系到孩子的父亲,说服他多用一些工余时间回来看看女儿,多点关心她,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不要让家庭关系而毁了孩子。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渐渐地回到学校上课了。
第二步: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开始,她还不愿上学,我去到她家里时,老躲着不见,或是一问三不答。我知道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她极需要被爱的感觉。我不急也不燥,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地给她讲班里发生的趣事,讲同学们是多么希望她回到学校,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我主动与之接近,缩短心理距离,想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她内心的焦虑和冷漠。同班级同学知道这种情况之后,主动利用放学后的时间,陪她聊天,给她讲讲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慢慢地,她的表情没有那么呆板,渐渐地露出了一丝向往。此后,她瘦弱的身影也逐渐地出现在教室里。但我并不满足于此,一直寻找让她重新振作的契机。我了解到这个孩子自觉性很强,也很爱读书,即使没来上学的日子,她都能自学。有一天她来上学了,上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同学不会答,竟意外地发现这孩子眼里露出一点笑意,就抓住这个机会提问她。开始,她涨红了脸,讲得结结巴巴的,我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她,亲切地对她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结果她讲得很流利,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她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我还多次为她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她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她那颗冷漠的失望的心,使她重新回到了班集体中。
第三步:组织主题班会,激发起她对生活的热爱,学会自强,提高自我心理承受能力。
为了使这孩子学会自强,也教育其他学生,我组织了一次主题班会《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在这次班会中,同学们热情洋溢地发表了 自己的看法,有的说,面对困难和挫折,我要像张海 迪姐姐那样发奋学习、努力进取,做一个有用于社会的人;有的说,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要勇于面对现实,不屈不挠地战胜它们,做一个勇敢的人;有的说,只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人,才是坚强的人„„ 同学们还用精彩的小品,悦耳的歌声等形式表达了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主题。我细细地观察,发现这孩子的眼圈红了。于是,轻轻地走过去,扶起她瘦弱的肩膀,把她引到会场的中心,“想说说你的看法吗?“她缓缓地抬起头,坚定而清晰地告诉大家:“我要从现在做起,面对现实,做一个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的人„„“她的话博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创设一个宽松有益的心理环境,引导这孩子焕发起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三、从心理辅导和教育过程引发的几点思考 .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
生存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性的教育主题,而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优良的素质。人的素质结构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构成,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往往注视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甚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把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将使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和积极的态度。班主任工作的成效,有时是取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传统德育困境的需要。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内容。.我们要以对孩子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在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人们也受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青少年正处于由幼稚向成熟发展的阶段,处于半独立半依赖的矛盾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孩子们的许多心理冲突,或被自我掩盖,或被成人忽视,视而不见,置若罔闻,以至不少孩子感到难以获得理解,觉得孤立无助,只好隐抑于心灵深处,备受煎熬,任其折磨自己,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现实的严重性,我们不能等闲视之。我们要以对孩子们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来重视其心理教育,每一位班主任都应该明确自己是青少年的心理顾问及心理保健医生这一特殊角色,应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利用班集体的优势和特点,向学生们进行心理教育,满足其心理需求,使他们有理想、有抱负,追求美好的生活,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各种心理危机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以迎接明天社会的严峻挑战。
管住了自己,不再动辄打人
半步桥小学 王良妍
一、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小宇,男,五年级,生性好动,脾气暴躁,与同学交往过程中,总以自我为中心,自己不满意,就会打人。该生思维敏捷,但是学习习惯不好,上课不专心听讲,经常玩东西,走神,只要听明白一点,就会去招惹别人。上科任课时,经常因违反纪律而被老师批评。他经常不完成作业,没得过任何奖励。因此,越发自暴自弃。小宇的个子不高,但体育成绩一向很好,而且酷爱足球。
二、目标行为描述 .课间经常追跑打闹,好象不打闹就玩得不尽兴。.经常打人,认为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三、了解现状
(一)简单问卷
1.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最有实力的?
2.你喜欢用什么方式解决同学间的矛盾?
3.你最佩服的人是谁?
4.怎样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好感?
5.你喜欢你的家庭生活吗,为什么?
在同学们的不记名问卷中,很快可以找到小宇的问卷,因为他认为,拳头是证明实力、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他的偶像是成龙,而谈到家庭,他写了两个字“讨厌”。
(二)观察评测
通过日常的观察,发现小宇经常打人,虽然有时动作较轻,而且并非恶意,但也会令人反感。
四、原因分析 .气质原因:小宇生性好动,性格十分外向,乐于表现自己,而且脾气十分暴躁,总爱以自我为中心。.环境因素:经过家访,发现小宇的家庭不和睦,父亲是一建的工人,曾因打架劳改。母亲是半导体厂的工人,现下岗在家。其父脾气暴躁,经常打他们母子。.教育失误:其父经常教育他,男子汉不能受人欺负,能打败别人,才说明自己有实力。在学校,由于老师不喜欢他,又叫同学不要理睬他,使得他越来越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用打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五、矫正措施 1.抓住时机,培养其正确的处世观。
要想转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必先转变其思想认识。有什么样的认识、理解问题的方法,就会有什么样的处世行为,在一次学校组织同学学习北京市“十佳“少先队员的事迹后,我找到小宇,问他最喜欢谁,他说喜欢见义勇为的小军,面对偷自行车的小偷,一点不惧怕。我给他讲了小军平时尊老爱幼,团结同学的事迹,告诉他靠自己的拳头是不会赢得大家的赞同的。
2.与家长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
为了教育小宇,我积极同家长联系,介绍小宇在校的表现,说明孩子这样下去的危害,请家长协助,共同教育孩子。要求家长在家中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氛围,尽量不在孩子面前争吵,打架。要教给他正确的为人处世的方法。
3.为其在同学中重新树立形象。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同学间的相互信任、团结进步,能使人发生很大的改变。以前,老师不让同学和小宇玩,孤立他,对他是一种伤害,现在让同学团结他、帮助他,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这样能激励他努力改变自己。
4.象征性惩罚,以惩戒不良行为的发生。
多年形成的习惯是无法很快改变的,尤其是打人的毛病。为了帮其改正,我设计了一种象征性惩罚措施,即“霹雳拳头”。如果发现小宇打人,就让其独处,并让全班每个同学都送他一个“霹雳拳头”。让他独处时思考:如果全班每个同学给他一拳,会怎样?并写出感想。.制定代币制奖励措施。
踢足球是小宇最喜欢的体育运动,因其学习不好,父亲不让他踢。为此,我与小宇约定,:如果一天不打人,我奖励他一个自己设计的球票,累计四张以上,就可以在周末踢一次足球或看一场甲 A联赛,连续一个月表现好,就为他争取参加小小足球队训练的机会。
六、实施过程
开始困难很大,小宇经常因管不住自己而动手打人,虽然事后很后悔,但还是一犯再犯,我多次找他谈心,并让他在独处的时候,写出受到全班四十多个“霹雳拳头”后的感受。他写的很深刻,再后来的一段时间里,进步很大,已经渐渐学会与同学和睦相处。
七、矫正效果
通过一个学期的校正,小宇逐渐能与同学融洽相处了,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认识不断转变,不再将“拳头”视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他学会了遇事克制自己,发生争议时讲道理,而不是动拳头;学会了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要兼顾他人的感受;明白了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受到他人的尊重。
八、总结和反思
小宇的转变充分证明,儿童的不良行为可以通过合理、恰当的方法予以改变,这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要想转变一个孩子,首先必须了解孩子的需要,尊重孩子的情感,帮助孩子解决自己难以解决的困难,树立自信。孩子不良行为的形成,责任不只在孩子自己,作为教师,要查找自身原因,看教育方法是否得当,是否真正了解孩子,帮助孩子找到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法。
评析——本案例的亮点:、教师以研究的心态,采取各种方法了解学生的表现和内心世界,如通过观察、问卷、家访和谈心了解学生的实际想法,在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采取措施,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王老师综合运用了不同渠道的积极因素,改变学生的行为。如通过家访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改变家长的教育行为;通过教育班级其他学生改变班级气氛,这样就给学生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及时利用有利的教育时机、引发学生内心向上的积极因素配合行为矫正的方法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老师全面考虑了影响学生发展的各个因素,从改变整体环境和个人信念入手,没有只抓一点,从而达到了预期目标,并使学生的转变效果得到巩固。、老师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允许学生在转变得过程中有反复、渐变的过程。学生的不良行为是很难通过几次简单的教育或者心理辅导就完全改变的,无论用什么方法,都难免出现反复,对比一些教师介绍的“一蹴而就”的学生不良行为转变案例,王老师的案例更客观,更有普遍意义,更能显示出教师的宽容和耐心。
拓展材料: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林崇德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其中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教育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目前,中小学教育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就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而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重要的地位,心理素质的好坏影响着其它素质的发展提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发展的基础,是有效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保证,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因此,素质教育应包括旨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是教育应有的内涵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就必然要肩负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具体说。心理健康教育有两种目标。其消极的目标是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仅针对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积极的、也是更重要的目标是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绝大多数是正常学生。我们要坚持正面教育,使学生积极向上。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坚持预防为主和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原则。一旦个别的学生出现问题又要坚持积极治疗的原则。总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坚持预防、治疗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教育,必须坚持以教育为最终的最高的目标,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为实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做哪些工作昵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已经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我认为,具体应该抓好如下几个方面:、心理预防和心理卫生
心理预防,即预防学生在学习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以使他们心理健康发展。顺利完成作业。在心理卫生方面,应坚持的原则有:要使学生劳逸结合,保持身体健康,要按照不同年级或年龄安排好生活节奏;要正面教育,引导学生情绪良性发展;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包括性教育);要根据学生气质、性格和能力方面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要防止意外伤亡事故的发生,特别加强中小学衔接阶段和心理发展的美键期或转折期(如小学三、四年级,初中二年级)的心理保健措施。心理预防和心理卫生问题,主要依靠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主任工作来解决。、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的原意是指对人们,特别是对有心理问题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对自己和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改变其态度和行为,并对社会生话有良好的适应。咨询者尽管有心理正常的人,但一般以心理不太健康或有心理问题者为主。心理问题,有轻度的和重度的,机能性的和机体性的之分。心理咨询以轻度的、属于机能性心理问题为主要范围。学校开展心理咨询。主要对象是学生,特别是那些“问题”儿童、青少年。其次是家长和教师。当然,学校要办好心理咨询室或咨询中心,咨询人员必须遵循如下原则:针对情况,给予教育。启发对方,解除负担;以友相待,尊重信任;绝对保密,维护德性;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心理咨询工作顺利展开。、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理论和标准,以使用心理学的方法和工具为主,对学生和个性或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异常或障碍,以及学生的成长环境进行描述分析、归类、鉴别、评估的过程。诊断性评价是一个包括确定目的、观察现象、收集资料、查询原则、实施测量、综合评估等在内的完整过程。心理诊断是一项专业技术较高的工作,所以在开展中应做到:尊重客观心理事实,坚持科学严肃的态度;讲究系统整体性:从发展的角度对待诊断对象;注重保密;以教育为最终目标。、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指对个别的不同年级学生在语言、认知、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心理学干预,具体地帮助道德越轨、学习困难、情绪挫折和社会性发展不适的学生获得正常的发展。、学习指导
所谓学习指导,是指帮助学生实现教育的价值、教材为媒介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学习内容的安排、学习方法的辅导,学习成绩的评估及其反馈等,特别是比较细致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和选择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学习,进而按照良好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程序进行学习,以便获得系统的知识,形成一定的能力。、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即对学生如何选择适当的职业加以指导。我们可通过心理测量等手段,对学生个人的能力、性格、体力、家庭、经历等进行考察,通过调查和统计获得各种职业对能力和特长的要求,并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职业。
心理健康教育
路一定要走正 林崇德
“有调查说,现在我国大、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人数有 30% 多,还有的调查说是 50% 多,甚至有的调查说超过 70%。你看到这些数字会作何反应?吓人,要是这样的话,岂不是让我们的学校统统改成精神病院不成!”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主任、北京 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最近多次戏谑道。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极不科学、极不严肃的态度对待我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他们的思维逻辑是,之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因为许多学生心理不健康,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最大误区。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正如中央有关文件所指出的,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其次才是针对极个别学生的心理异常现象进行防治和矫正。”林崇德近日在浙江省富阳市举行的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上提出了这个问题。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和学校开展起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上的一些机构也积极参与到这方面工作中。大家都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本来是好事,但是,现在确实存在一种把学生中心理不健康的数据无限扩大的倾向,以此来抬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身价”。对此,林崇德说:“这种做法坚决要不得,这会造成学生人人自危的负面效果,也会阻碍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我们要看到广大学生的两个主流:一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主流;二是有些学生由于学业、生活、环境的压力产生暂时的心理不适,要求咨询和辅导,他们要求健康是主流。”他强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是教育模式,而不能是医学模式或医疗模式。有的学校建的心理咨询室,就像医务室,咨询老师穿着白大褂,就像医生,这样,哪个学生还敢来找你!”
“从教育模式出发,学校的心理咨询重点是发展性咨询,同时辅之以障碍性咨询。”林崇德说。关于发展性咨询,林崇德阐述了四点:一是需要咨询。引导学生有正确的社会需要和良好的精神需要,解决学生中无理想、无动力、无兴趣的问题;二是成长咨询。学生在不同的年龄发展阶段,会产生一些相应的心理问题,需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三是成功咨询。指导学生如何发挥自己的潜能获取学业和成才的成功,在这里,老师不能简单地凭“智商”取人,要看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四是创新咨询。引导学生成为高素质、有创造性的人才。
针对目前有的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误解为 “ 心理学教育 ” 的现象,林崇德指出:“必须要克服这种现象,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据对近年学生咨询问题的统计分析,占第一位的是人际关系问题,咨询这个问题的人数占咨询总人数的 42% 多;第二位的是学习问题,人数占 27% 多;第三位的是自我问题,人数占 20% ;其他问题占 10% 左右。林崇德强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紧紧围绕人际交往、学习、自我这三方面进行。”他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要根据不同情况体现多样性。在小学,应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在初中,应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高中,应以体验和调试为主。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开设选修课和活动课,但它不同于那些普通文化课程,绝对不能考试。针对有的地方不在师资建设等方面下功夫而热衷于编写教材的做法,林崇德说:“这是急功近利的行为,是不严肃的。只看过几本心理学方面的书,就编写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这是不行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严格的教材编写、使用审查制度。”
最近,有的地方提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林崇德坚决反对这种不切实际的口号,他说:“有条件上,没有条件不上。”他进一步说,连群众温饱都不能解决,学生书本费、杂费都交不起的地方,你开展什么心理健康教育?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分类实施,切忌一哄而起。
对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申继亮 彭华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相对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具体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目前教育者还面临着诸多问题。诸如心理健康 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何种模式进行 ?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如何确定 ? 这些问题 的答案直接关系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顺利发展,是在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一、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思考
目前国内的心理健康标准是混乱的。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来看待心理健康的标准问题昵 ? 我们认为,要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标准,必须澄清四个问题。、连续与二分
从心理不健康到心理健康,这之间究竟是连续状态还是二分状态 ? 人的心理是一个结构复杂、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每个人的心理在各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某些方面好一些,另外一些方面则薄弱一些,很难将一个人的心理状 态定位在一个 点上。所以我们应 当以连续的眼光来看待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从不健康到健康,我们当中的大多数都处在这个连续体的中间位置,很少有人是完全的不健康也很少有人是完全的健康。同样,我们也应当以这样的观点来看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方面要看到在心理健康测试或调查中检出的学生,只是心理的某几个方面出了问题,他们也有健康良好的一面,不能全盘否定;另一方面要注意到没有检出的学生并不就是完完全全的健康,他们可能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只是较之前者程度较轻罢了。教师在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时,要认识到学生的问题只是程度轻重不同,应避免把学生截然分成“健康 ”与“不健康”两部分。、状态与特质
许多教师在判断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时,常常把学生暂时的心理状态同稳定的人格特质相混淆。但是一时的情绪波动并不代表心理出现了异常,相反,人只有体验到不同的情感,才能说明其心理是正常的。很多用于测量心理健康的量表题目反映的只是受测者接受测验前某一段时间的心理状态.如“最近一周时常感到焦虑”,但在结果分析时却将其看作是特质性的。事实上,早有大量实验研究表明,轻微的焦虑感能促使个体集中注意力,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有轻度的焦虑是十分正常的心理现象,这与那些具有焦虑性人格特质的人相比,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而后者才是真正有心理问题的群体教师在判断学生是否健康时,应注意区分哪些现象是学生暂时的心理状态,哪些现象是稳定的人格特质,避免将状态性的问题转化为特质性的问题。、正常与异常
正常问题和异常问题,是一个模糊的问题,有人称之为灰色问题。是指在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的、暂时的、具有一定年龄特点的心理行为特征。比如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最容易出现逆反行为,这是这个年龄段比较突出的特点,具有阶段性,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现象。异常问题的涵义有三层:程度非常严重的问题。如反社会行为是严重的逆反行为,属于异常问题;不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如学校恐怖症;不是该年龄段应该出现的问题,如在初中阶段出现分离焦虑。教师在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时,要注意区分正常问题和异常问题。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来评判学生的心理与行为,有针对性地给以学生指导和帮助,而不是简单将其归人心理异常的群体。、共性与个性
“常模参照”是现行主要的心理健康标准,它是基于大多数人的行为表现而确定的,其 出发点在于寻找共性。如判断个体的智力发展是否正常,是依据其在相似群体中所处的位置来判断的。16PF,MMPI 等人格测验也是以大多数人的特征来推测个体特征的。然而完全按照“常模参照”来判断可能会出现偏差。比如大多数中国人使用右手写字,少数人写字是用左手,这心理是否健康时,更应该对这个问题进行深思。众所周知,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有创造性的学生是我们教育的目标之一,而新颖性、独特性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性的重要标志。由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这样一个困境:一方面,依照 “常模参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学生按照大多数人的发展轨迹来发展,很容易扼杀学生的个性,以致培养不出有创造力的学生;另一方面,强调学生个性的张扬,又可能会使心理健康无法确定统一标准。所以,我们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既要有确定的心理健康标准,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个性,协调好二者的关系,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顺利实行。
二、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思考
在西方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理论界提出了多种教育模式 :(1)发展性辅导模式,强调对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帮助以促进个人成长,认为长期的成长重于短期的了解,偏向描述性的说明,而较少做决定性的论断。(2)“辅导是有目的行为的科学”的模式,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为出发点去指导和启发学生们进行学习,应该融入到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去。(3)“辅导即心理教育”模式,倡导者建议制定一种包含一系列课程的计划,重点落在人类生命周期的各种不同阶段,通过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发展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这是一种知识传授模式。(4)“辅导是全员服务”的模式,强调普通任课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应该由全校的人员来共同分担。
那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呢 ? 我们认为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当是教育辅导模式,遵循人本主义思想,关注学生生存的环境,给学生潜能的发挥刨造条件 要建立这种模式同样需要澄清几个问题。、坚持全面渗透
课程化是指将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如同数学、语文一样开设专门的课程,也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这样,专职的心理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很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教师教给学生如何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其他学科教育中,由于科任教师缺乏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而继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环境没有改变,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难以完全实现。教育辅导模式应该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渗透性,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渗透到各个教师的教育观念中,让广大教师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优化成长环境
目前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大多是以科普化后的普通心理学知识或变态心理学知识为主要体系的,向学生讲授知觉、动机、焦虑症、抑郁症等等,而对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以及各种需要却难以顾及。我们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学生的很多素质都需要通过活动、实践、训练才能获得。因此,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在适当传授相关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创设利于学生成长 的环境。成 长环境应该包括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和灵活多样、切实具体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主要通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来建立。物质环境主要指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成长,如让学生在同伴合作中学会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自我认识中培养自信心等。、注重整体性原则 这实质上是关于如何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的问题。中医医理强调医疗对象的完整性,注重对整体的调节,主张“有症无病”,是一种整体性原则。而西医则是以一种分析性的局部原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注重的是症状的消除。我们在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时,要借鉴中医学的观点,看到学生是一个完整的、具有社会性的人,要把学生的问题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考虑,以学生的长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遵循整体性原则。
三、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思考
我们认为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实施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基础。建立一个分层次确定重点的多层教育体系。这个教育体系按肌专业化程度从低到高,可以分为三级队伍:第一级队伍是广大中小学教师,以从心理健康角度教育辅导学生为主要任务;第二级队伍是学校心理学家,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咨询为主要任务;第三级队伍是专业心理医生,以心理治疗为主要任务。其中广大教师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教师要承担起“充当学生心理保健医”的任务每位教师、每个学科都要担当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而且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实施全员、全科 全过程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础是培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这就要求丰富教师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增进教师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了解,提高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水平:、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
丰富的关于学生身心发展 的知识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前提,教师的靛展心理学知识水平越高,对学生心理特征的把握就越好。要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一方面需要革新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 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自身要有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意识,加强知识储备,转变学生观。、加强教师对学生心理实际的了解
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辅导和帮助。但是,目前教师对学生的一些心理和行为的了解还不够准确,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行为问题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表面水平,是一些个人经验式的、非科学性的认识比如有的教师将学生 “智力低下”归结为“多动症”,这与科学上对“多动症”的界定之一“排除由智力原因造成的多动原因”是不符合的。而对真正有“多动症”倾向的学生,教师又多归因为“父母教育不当”。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了解程度不够,直接影响着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提高教师解决学生问题的策略水平
第五篇: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一、案例介绍:
乐乐同学,男,15岁,成绩一般,性格内向。在课堂上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一回答问题就脸红,结结巴巴,总是担心回答不对大家会笑话。从小就胆小,不怎么跟同学玩,甚至与同桌都很少交流,人际关系欠佳,很少参加集体活动。
二、原因分析:
(一)家庭影响:
来自于父母的爱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好的家庭氛围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浪漫、舒畅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家庭成长的孩子健康活泼,富有朝气和进取精神。但乐乐父母一心忙于赚钱,全部精力都在生意上,小学与爷爷奶奶居住,但与爷爷奶奶之间的交流很少,放学后他经常一人独自呆在房间里。父母只给孩子每月的生活费,不太关心他的生活。
(二)学校影响:
由于与身边亲人沟通的少,在学校乐乐也不愿主动与同学交往,对同学冷淡,不多理睬,总是独来独往的,所以人际关系不佳;他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缺少锻炼,造成了孤僻且胆怯的性格。
三、教育过程和心理辅导方法:
1、家校互通形成教育合力。认识到造成乐乐这种性格的主要原因在于沟通少,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氛围对于一个孩子的重要性,父母不要只顾赚钱,要多与孩子沟通、多关心孩子的成长。利用课余时间,我一次次地与乐乐的父母联系,通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父母就算是再忙也肯抽出时间主动陪孩子聊天,听孩子说一些学校发生的事情。经过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乐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愿意和同学一起玩,口吃的毛病也得到了改善。
2、鼓励多与人交谈。做到有话就说,有事就谈。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多与老师交谈,说出自己的心理话,教师并与他制定出改变胆怯的心理计划。
3、引导交友。教师介绍班上性格外向、活跃、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和他交朋友,让他们互相交谈,共同商讨解决胆怯的办法。
4、参与课外活动。带他参与课外活动,并且让他担任一个角色。如由一个普通的参与者到当协助主持人,或者由协助主持人变为当主持人等,来参与组织开展活动。让他从不敢说到敢说,既增进了他与同学之间的友谊,也增长了智慧。
5、创造课堂发言的机会。上课时教师引导他回答问题,多给他说话机会,只要他稍微有一点进步,及时给予他肯定、表现,增加他的信心。
四、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他的胆怯心理现象逐渐减弱,性格方面有很大的改变,经常见他出现在集体活动的人群中,积极参加组织活动;在课堂上也积极举手,能较顺畅地发言了,口吃现象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在学习上也进步很快,与班上许多同学成为了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