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角教学反思(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4 20:24: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活中的角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活中的角教学反思》。

第一篇:生活中的角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角》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角的初步认识》的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正确找到生活中的角。有了第一节课的教学,本节课,我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上,就花了相对较少的时间复习,重点帮助学生找到生活中的角。在教学后,我进行了如下反思:

一、与生活紧密结合,激发探究兴趣。

在上一节课的教学中,他们已经认识了角,了解了角的基本特征。由此,我在教学的复习环节,用红领巾导入,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的名字,然后追问:为什么红领巾是三角形?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在这个基础上,揭示课题并进入教学。

二、与生活紧密结合,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现实世界是数学知识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他们“自己”的数学。认识了图形中的角后,我说:“角”有时藏在图形里,更多的时候蔵在我们身边,大家快找找,老师的图片中是不是藏着角?学生在找角的过程中,体会到角的现实存在,原来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与生活紧密结合,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

“体验、经历”这些用语是新课标对数学教学的新要求。在“找角”环节后,我让学生拿出信封里的器材,自制角。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是可取的,大部分学生都能自己思考,并动手用吸管折出一个角,或两人合作,用毛线拉一哥角,或者小棒搭一个角。

培智数学本就是生活数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于生活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第二篇:角教学反思(推荐46篇)

写写帮会员为你精心整理了46篇《角教学反思》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

篇一:《认识角》教学反思

相丽老师的《认识角》一课是在学生对角的认识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的教学中,相丽老师较好地利用了这一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本节课在设计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相丽老师抓住了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里特征,上课一开始就运用富有生活趣味的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然后恰当运用光盘,集图、形色于一体,让学生仔细观察,形象直观地感知角,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2、重视小组学习、促进合作交流。

实践证明,小组讨论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在教学中,相丽老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重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拉一拉,摆一摆等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轻松地认识了角,并学会了比较角的大小。同时学生也养成了边观察边思考的良好习惯。

3、注重培养低年级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但他们接受信息比较快,愿意想象,思维活跃。课堂教学中,相丽老师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取不同的方式表达想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如学生介绍角这个环节,学生大胆想象,相丽老师站在培养学生创新意思的高度,从低年级开始就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热情,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比较,去思考。

篇二:《认识角》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认角、做角、比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判断所给的图形是不是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做角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动手做角,最后通过操作让学生认识到角是有大小之分的,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在教学之前,我仔细品味教材安排每一个环节的目的和作用,在教学安排中,为了与教学目标相一致,不刻意拔高教学要求,但也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这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能够了解角的基本特征,能够认识生活中的角,并举例说明,体会角有大小之分,能够直观判断角的大小。教学中,我通过课件将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通过安排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材料来动手创造一个角的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每个学生都有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这一点符合现代课程标准的要求,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课堂,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总体来说,这节课在课前的精心准备下,已经基本达到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所有学生都已经基本认识了角并了解了角的基本特征和角的组成。找角,就是学生自己在生活或周围环境中找到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给同桌看。这一环节,学生积极寻找,在教室中找到了许多角,然后老师出示与生活远些但非常著名的图片让学生从中找到角。这一环节中,血红色呢个可能因为人多紧张等原因,虽然我要求了有需要的可以离开座位直接指给同桌看,但除了我请个别学生汇报时他们才离开座位指,其他学生只是在座位上笼统的说哪里有角,包括在老师给的图片上找角都是我指,因为条件不行,没有合适的东西让学生在大屏幕上指,这就把指顶点和边的过程没有很好的凸现出来。虽然在后面的辨认角的过程中,学生都能够正确判断并说明理由。

教学中,“制作角和比较角的大小”这两个环节是穿插在一起进行教学的。在创造角的过程中,因为有大图钉等学具,在操作中,我特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在操作中注意安全,这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自己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热情高涨,而且不同的方法和学具创造出了很多不同的角,因为这一活动,学生心情激动,久久不能平静,所以教室里一时之间出现难以控制的混乱场面。我想如果在操作完成和展示部分作品之后,让学生在同桌或者小组中比一比自己做的角,看看谁创造的好?比比谁的角大?谁的角小?这样安排不光可以让学生比过之后恢复心情,而且将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更好的穿插其中,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一活动环节如此处理将显得更为合理和恰当。

这节课之后我体会很深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融入到数学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是数学教学首先应该做到的。

篇三:《认识角》教学反思

上完本节课堂,收获较多,感触颇深。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经历找角、摸角、画角、认角、比角的过程,使他们深刻认识角。找角是让学生找找生活中身边的角,感知各式各样的角,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为认识角的特点做铺垫;画角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角;认角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角的认识,怎样才是一个角;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口的`大小有关;比角是用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通过这节课堂的学习,孩子们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识,其实我也在准备这一节课堂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其实这是本节课堂的重点也是难点。目的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并能体会到角的大小和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系,而和角两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虽然教学想法及教学思路还好,比如用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三角尺比较大小,为了证实角的大小和角两条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但是环节的设置不是很好。应该先出示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小三角尺,让学生来比较任意两个角的大小,引导学生用重叠的方法比(顶点和顶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外一条边),再用课堂件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三角板比大小,课堂间演示的是重叠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更加直观的看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没有关系。如果引导学生直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是有困难的,此时应该借用一个活动的角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来用重叠的方法比,可是这一环节完成的太短。如果这个环节放的时间再多一些的话,效果应该会更好一点。还让我体会很深的是: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溶入学习中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让他们对数学产生更大的探索欲望,还要在课堂堂环节的设计上多下功夫,力争把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中,并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活知识学数学。

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把现实问题数学化,把数学知识实践化,真正体现数学的魅力。这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篇四:角平分线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所讲的是七年级数学第七章《三角形》第2课时,即三角形的高线、中线、角平分线。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1、经历折纸、画图等操作过程认识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结合图形,会用几何语言表述。

2、会用工具准确地画出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二)经历的教学思考:

经历折纸、画图、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表达能力

(三)培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和理解三角形中的特殊线段,结合图形认识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所揭示的数量关系,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是:重点:

(1)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概念,会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高、中线、角平分线。

(2)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交于一点。

2、难点:

(1)三角形平分线与角平分线的区别,三角形的高与垂线的区别。

(2)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3)不同的三角形三条高的位置关系。

本节课中,我首先以白雪公主给七个小矮人分煎饼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都要帮助白雪公主所以带着任务自学完成导学案。自学完成后由小组合作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在发现学生们自学中的问题后,我在实物投影中展示了学生的问题所在,由学生走上前来指出错误的地方并且改正,体现了生生互动,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不断强调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下作出三角形的高线,互相改正,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本节课我用图形展示了钝角三角形的高相交在三角形的外部,加深了印象

本节课中三角形中线和角平分线都很容易掌握,但三角形高线的画法中,钝角三角形的高是学生掌握起来非常困难的一个知识点。部分学生已经形成思维定式,认为高线应该始终在三角形的内部,所以画出的高无法构成垂直。这一点还有待课后多加强调,多加练习

篇五:角平分线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讲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下面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课堂效果以及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想如果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把性质和判定学完,那只能是把本节课设计为探究课,而对于性质与判定的应用只能放在下一节课,于是我把这节课设计为探究课,把对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定理的探索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是启发探究式。为了增加课堂密度和教学效果以及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仔细研究了一个课件,知道了以增加学生对角平分线上任意一点的理解。在学生探究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时,我分别创设了情境,一是为了给学生的探究搭建平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二是为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并应用于实际。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二、对课堂的再认识

如果说一节课的课堂设计是上好一节课的根本,那么课堂上老师的传授方式更是关键。这其中包括老师对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把握,老师的教态是否大方得体,尤其有很多老师听课的时候,还包括语言是否精炼,知识的逻辑感是否连贯,层次是否清楚等。首先说本节课的课堂气氛,不知是否是第一节课的缘故亦或是学生有点紧张,平时爱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太敢发言了,所以感觉课堂的气氛还是有些沉闷。当然,老师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时,要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感,让学生在课上轻松而愉快的学习知识。这是对任何一位老师的考验。其次通过看自己的录像,平时自己没有在意的细节,包括自己在讲台上的站位和站姿,自己不经意的手势和说话的口头语都暴露出来。感觉自己精心锤炼的语言在录像中仍有些罗嗦等等。总觉得自己上课时怎么会留有那么多的遗憾。再次对课堂所用时间把握不够准确,由于在开始的尺规作图中浪费了一部分时间,当然这一环节时间的浪费与我讲授尺规作图的方式不够合理是分不开的,以至于在后面所准备的习题没有时间去练习,给人感觉这节课不够完整。再就是课堂上安排的内容过多,也是导致前面所提问题的原因。这也使我注意到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不应死板教条,而应根据内容和学生情况进行更合理的配置。

三、不足之处的反思

通过这堂课,感觉自身的课堂教学还有很多地方有待于改进和完善。尤其是对课堂语言的锤炼,不仅仅是表达清楚,更要言简意赅,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还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应停留在口头上,还要在实际操作时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更要在实际教学中始终贯彻先学后教的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个人能力。

篇六:角平分线教学反思

一、课程分析

本节课是12.3角平分线的性质的第一课时。角平分线是初中数中重要的概念,它有着十分重要的性质,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同时为学习其它图形知识打好基础。

二、学生情况

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学、探索能力,求知欲强。借助于课件的优势,能使脑、手充分动起来,学生间相互探讨,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通过创设情境、动手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在教学中,采用学生自己动手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本节课我本着学生为主,突出重点的意图,结合课件使之得到充分的诠释。如在角平分线的画法总结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并让学生自行思考证明。为了解决角平分线的性质这一难点,我通过具体实践操作、猜想证明、语言转换让学生感受知识的连贯性。

其次,我在讲解过程中突出了对中考知识的点拨,并且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实例,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美学价值。

再次,从教学流程来说:情境创设---实践操作---交流探究---练习与小结,这样的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想与做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想与做中感受和体验,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像采用这种由易到难的手法,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一气呵成,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本节课的不足

在授课过程中,我对学生的能力有些低估,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大包大揽,没有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在教学中总是以我在讲为主,没有培养学生的能力。

对课堂所用时间把握不够准确,由于在开始的尺规作图中浪费了一部分时间,以至于在后面所准备的习题没有时间去练习,给人感觉这节课不够完整。再就是课堂上安排的内容过多,也是导致前面所提问题的原因。这也使我注意到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不应死板教条,而应根据内容和学生情况进行更合理的配置。

通过这节课的反思我深刻的意识到自己在新课改的教学中还有太多的不足,以后不仅要在思想上认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更要在实际教学中始终贯彻先学后教的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探究能力。

篇七:角平分线教学反思

让学生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的运用,对这两个定理的学习进行以下设计:用数学语言给出条件和结论,让学生熟悉这两个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后,再拿一些具体题目让学生在情境当中运用这两个定理。用数学语言叙述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条件:点P是角AOB平分线上的一点,PD垂直OA,PE垂直OB。结论:PD=PE。用数学语言叙述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条件:点P是角AOB上的一点,PD=PE,PD垂直OA,PE垂直OB。结论:点P在角AOB的平分线上。具体题目设计,第22页第2,3题,第26页第5题。让学生看到题目后指出该用哪个定理。

一、成功之处

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能够比较容易的运用这两个定理。

许多学生学习了某个定理后,遇到相对应的题目往往不知道该用哪个定理,通过一些对应的题目,或者用数学语言给出条件,让学生得出结论,并说出用的是哪个定理,可以强化学生对定理的运用能力。

2、注重分析思路,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注重书写格式,让学生学会清楚的表达思考的过程。在证明的选题上,注意了减缓坡度,循序渐进。在开始阶段,证明方向明确,过程简单,书写容易规范化,这一阶段要求学生体会例题的证明思路及格式,然后再逐步增加题目的复杂程度,小步前进,每一步都为下一步做准备,下一步又注意复习前一步训练的内容。通过精心角平分线的证明问题,减缓学生几何证明的坡度。

二、不足之处

1、学生缺乏具体的自主探究几何的机会,只是培养了学生的几何证明思路。

2、没有理论结合实际生活。教材有通过确定集贸市场的位置的问题引出“到角平分线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结论,使学生看到理论来自实际需要。但是教学上并没有体现。

篇八:角平分线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设计的教学思路是按操作、猜想、验证、运用的学习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意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始终围绕着角平分线及其性质、判定的问题而展开,先从出示问题开始,鼓励学生思考,探索问题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的理解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整个课堂显得时间仓促,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定理应用。没有及时地检验学生运用角平分线性质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假如对本节课进行第二次设计,我想只探讨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即可,而后补充一些例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进行分析和运用,真正的培养学生动手、合作、概括能力,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意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九:角平分线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回顾三角形中的角平分线出发,再通过折纸探索平分一个角,提出遇到不能对折的木板或钢板类角时如何平分的问题,引出角平分仪,进而类比介绍角平分线的作法。对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探究,我是按操作、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进行,先让学生通过折纸,提出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思考,作出猜想,然后将它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围绕着问题而展开验证猜想,从而得出结论。

整节课都以学生为主,自己操作、探究、合作贯穿始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的思考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结论,学生在经历“将显示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从而能对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合作、概括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可惜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估计不足,前面探究角的平分线的画法花时过多,造成后面对角的平分线的性质的探究,特别是验证猜想和归纳结论显得过于仓促。

篇十:角平分线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三种非常重要的线段,学生已经学过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线段的中点、角的平分线等知识,是学习本节新知识的基础,所以我在复习提问环节不但要求学生说出上述概念的文字语言,还要求学生说出符号语言,为后面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几何语言做好铺垫。同时我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我觉得很成功,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同时在后面又作为例题进行讲解,既解决了问题情境中提出的问题,又填补了例题的空缺,同时应用三角形的高、中线知识进行解决,得出三角形中线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的结论。

本节重点是三角形的三种重要线段,难点是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的准确理解、作图与正确运用,而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运用好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从画图入手,获得三种线段的直观形象,进一步架起数与形之间的桥梁,加强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对于每一种线段的获得我都设计了动手操作,尤其是钝角三角形的高的画法,占去了大量的时间,因为学生在作图上确实存在很大问题。但最终学生还是很好的画出了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虽然在教学中,课程基本内容讲解完毕,也达到了基本的教学目标,但由于课堂容量大,而且有难点不好突破,所以在时间控制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前松后紧了,前边如果能挤出3到5分钟,这节课将很顺利的完成。

篇十一:角平分线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回顾与思考—探究与发现—理解与运用—巩固与提高—收获与感悟”等五步教学为基本流程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究求知过程。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成为学习的主体,自觉参与课堂,积极投入到探索过程中,教学中引导同学们要学会用大脑去思考,用耳朵去倾听,用眼睛去观察,用双手去操作,使学生言语与行动逐步起到自觉调控的作用,促进思维的“内化”,从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课堂上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课堂教学效益。在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想、概括等活动后,用课件展示给学生,缩短了课堂教学时间,也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帮助。

三、注重对学生数学课堂学习过程的评价,尽可能做到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发言。对正确的发言给予真诚的肯定,对于学生发表的不对的意见有意进行冷处理,创造机会让学生去争论。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敢说、敢议、敢评。

不足之处:由于本节课内容并不复杂,而且很难设计一些有创意的应用新知识解决的问题,所以,没有做到切实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学语言不精练,有的话重复了好几遍,过多的点拨剥夺了学生的思维参与机会;课堂提问质量不高,有的问题设问没有必要。在习题的处理上,教师的指导没有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篇十二:角平分线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馈测试”等流程

一、重视情境创设,让学生经历求知过程。本节课引入问题教学的模式,其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积极投入到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中,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深层次参与。

二、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教学效益。在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想、概括等活动后,用几何画板演示角平分线上的点运动时,该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的变化情况,进一步体会变化中的规律并快速反馈出相应的结论,为下一步的命题的归纳与概括、证明奠定基础。课件的动态演示,对抽象思维能力偏弱的学生有了更好的帮助,有效促进学生从直觉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三、注重对学生数学课堂学习过程的评价,尽可能做到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发言。对正确的发言给予真诚的肯定,对不对的意见有意进行冷处理,创造机会让学生去争论。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敢说、敢议、敢评。不足是有时过于急躁,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

篇十三:角平分线教学反思

一、理解学生,让教学设计更贴近学生

教学设计时需要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认知规律、思维障碍,才能使教学设计更贴近学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进行知识建构。

1、清楚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

这一点对于刚刚参加工作4年的我来说,往往是在教学后才能更好地把握的。比如本节的内容,要让学生自己经过探究总结出“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学生们在归纳时能说出“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向角两边作垂线段,垂线段的长度相等。”但却不能将垂线段的长度,与点到直线的距离联系在一起,从而在得出性质定理时,出现了一些困难,就是因为我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对原有知识的认识,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没有让学生回忆什么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发现这个问题之后,我在2班布置预习作业时,就提起了注意,从而让教学顺利的进行了下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理解学生,清楚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潜能、需求与差异,清楚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新的知识生长点与潜在的困难,使教学更合理,帮助学生顺利的进行知识建构。如果离开对学生现状的准确把握,教学设计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2、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的目标之一就是:会用尺规作图的方法,画任意角的平分线。如何让学生理解、记住作法,从而掌握画角平分线的方法呢?

我由“平分角的仪器”入手,让学生们自己发现仪器的`原理,从中得到启发,画一个角的平分线关键是找到满足条件的三个点,学生能理解到这儿,就能自己找到方法并画出角平分线。也就让学生的学习处在一种自然生成的状态。新知识的发生、形成、应用,不是教师强加于学生的,是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的。

二、理解教材,让教学设计由教材“生长”

本节内容教材在编排时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经历这个探究过程,在明确探究目标、形成探究思路的前提下,动手操作,得出猜想,并进一步进行推理论证,感受结论的合理性,体现数学研究的严谨性。

我在设计性质探究这个环节时,充分的挖掘了教材,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以问题为载体,逐步要求学生独立分析、形成完整的证明过程,从而训练了学生推理论证的能力。

教材的结构体系、内容顺序是反复考量的,语言是反复斟酌的,例题是反复打磨的,习题是精挑细选的。教学设计时需要理解教材,理解教材内容、编排意图,重视教材的特色栏目,善于将教材内容“生长”开去,教师应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结构,进而把知识教“活”,促进学生丰富或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让学生顺利开展数学活动,进行知识建构。

三、理解教学,让教学设计更有效

教学设计时需要理解教学,重视教学过程、教学方式、课堂提问的设计,才能优化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

1、重视教学活动的设计

本课教学时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设计了问题串,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有针对性、启发性,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让数学定理的归纳过程、命题的发现过程充分“暴露”给学生。

学生在经历观察、猜想、验证、证明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并能有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正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发展学生能力的有效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经历一个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才能克服教学中只重数学结果的倾向,实现从“被动的接受”到“主动地建构”的转变,让课堂涌动着生命的灵性。

2、重视数学方法的渗透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就是大家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如本节课的例题,可以用两步全等的方法,也可以结合本节课的新内容,这样就只需证一步全等。让学生体会证明线段等、角等,可以用全等的方法,当然也可以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将来还会有别的思路,这样的总结,能帮助学生整理做题思路,不会在解决问题时一脸茫然、无从下手。

篇十四:角平分线教学反思

如何能够上一节“形神兼备”的数学复习课呢?接到任务后,我正在州学院学习,就此也与一些老师进行了探讨,但都没有较好的思路。若上简单的单元复习课,很容易造成概念的累积和习题的罗列。我个人认为,既有数学的思想和味道,又有我校差异—适应性教学模式下的“独学、对学、和群学”的特点才是一节好课。

为了突出几何教学的特点,我首先从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结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真正认清“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相互转化的几何思想,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它们之间是“条件”、“结论”的“变位”。在前置性作业中我设计了几道基础题,并重点考查4~6号同学。让学生在讲解中注重数学的根据,在使用判定时关键要找到截线和被截线。实现了数与形的说理,也进一步让学生理清了判定与性质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我结合典例通过识图,让学生观察、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恰当的使用了角平分线性质的三种等量关系再与平行线所得角的有机结合充分的进行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在变式训练中我采取了对学的方式,注重思想方法和几何的推理过程,要求学生中师傅给徒弟点拨和纠错,但效果不是很好。

最后的综合训练没有完成,说明学生能力不是很强,平时的训练不到位。

本堂课在其他方面还有不足如:学生对推理过程的完成方面还不够熟练,角平分线性质的三种等量关系的恰当使用与平行线的综合问题应用还不熟练。另外本堂课依然受框架的影响,“形”到位,但课堂教学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渗透的还不是很到位。“神”方面差点火候。

篇十五:角平分线教学反思

上周我的公开教学课是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课后我感到很纠结。

作为公开课,这节课显然是不成功的,首先教学任务没完成,学生未进行充分课堂练习。其次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讨论不充分,课堂静多动少。再次,为使公开课更像公开课,我依然有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痕迹。最后,对学生学情分析不够准。

在教学设计上我还是用了心的,这节内容分为两部分:性质和判定,每部分又细化为几个有层次的问题,旨在通过问题引领,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在整节课中学生也做到了认真看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遇到困难再讨论。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我预计学生二十分钟能完成,但学生四十分钟才完成学案自学内容,而学生始终在不停的看、写。学生在最后部分没来得及充分讨论和展示就被我一拖而过。新课堂理念注重尊重学生思维,前半堂做得还不错,这时我顾不上了,毕竟离我的目标太远了。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我认为除了对学情分析不准外,更大的原因是学生根本没预习,这就是我的纠结所在,把学案预先发下去,让学生预作,或许能使课堂流畅,容量增大。但让学生什么时间?自习课,巩固练习时间还不够,课余时间,在我校学风还不是太好的情况下,担心学生不能认真预习,最终敷衍了事,又怕与其他作业相冲突。况且对学案上所填内容是不是学生自己思考的或通过消化转化为自己的结果,我在目前的情况下是不放心的。我不能充分相信学生,怕他们蒙蔽了我的双眼。()但是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自我阅读,独立思考,独立作业,交流合作等环节,再加上教师的必要点拨,一节课就完了,课堂训练和拓展延伸便没时间了。

课堂怎样设置学习内容?怎样处理课堂的动与静、严实与轻松、自学与互学、基础与能力的关系?怎样处理课内与课外的关系?等等问题,使我迷茫,也许我们都迷茫,但我们不要怕迷茫,只有迷茫了才不至于迷信。只有在迷茫中前进才能探索一条符合我校的旨在提高课堂实效的有效途径。这需要我们老师共同思考研讨和不断实践。

篇十六:角平分线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贯彻“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教育理念和体现“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的教育思想。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本节课的重点我确定为:掌握角平分线性质定理,而难点确定为角平分线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准确表述与证明。

为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计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引领学生自己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推理验证,思维展示等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其探求过程,在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最终能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总的来说,整节课的设计有理有法有据,既遵循了新课标的理念和学生的发展特点,又突出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理解、掌握、运用知识的同时,培养和提高了自主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再到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我觉得本设计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

1.教学设计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其探求过程。

2.在教学中以问题引领学生活动,在学生活动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课在教学实施中,通过教师问题引领,启发诱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互动讨论等一系列活动,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分解、突破了难点。

3.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实际教学中,还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努力让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最终实现学生的“乐学”。

篇十七:角平分线教学反思

一、得

1、本设计采取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安排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为更好地理解,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作准备,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2、数学知识不是静态的结果,而是一种主动构建的过程,教学法中采用探究,讨论,演示等形式,使学生与学习内容相互作用,从而获得主动认知,主动构建,充分发展的结果,学生通过画图,类比证明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学得有趣,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二、失

1、本节课虽然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孩子的上课积极性比较高,参与程度广,但教材的整合与取舍体现的不够突现,原因是所带班级的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较弱,所以在整合与取舍方面步子迈得较小了一些,力求孩子在40分钟内扎实有效的掌握双基。

2、本设计只注重双基的训练,忽视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

三、措施

1、加强教学的钻研和学习,在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上多下功夫,达到授之以渔,而是授之以鱼。

2、加强基本功的学习,因为教材的整合和取舍不是简单的二节课并为一节课,也不是刻意的不讲某一部分的内容,我个人的理解是对教材创造性的使用,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具备相当扎实的基本功,对教材烂熟于心,做到前后知识的衔接,达到课堂教学过程过渡自然,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知识,快乐学习。

篇十八:角平分线教学反思

教材中的引入是一种用被动的方式将学生的知识回想起来。而笔者的引入以交流方式让学生主动回想起角平分线的概念以及画法,这样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度深;也让学生明白前后知识的联系,以填空的形式给出让学生的思维对角平分线是射线、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线段有了充分的理解与掌握。这样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效果。

1、这节课主要是用类比的教学方法——将书本的知识隐含的内容表达出来、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将旧知与新知以有效的语言表达出来、合适的方式写在一起,为师生的交流创造良好的氛围;这样学生的学习就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引申、变更问题,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造性能力.2.重视情境创设,让学生经历求知过程。本节课引入问题教学的模式,其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积极投入到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中,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深层次参与,倡导同学们要学会用大脑去思考,用耳朵去倾听,用眼睛去观察,用双手去操作,使学生言语与行动逐步起到自觉调控的作用,促进思维的“内化”,从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

3、教学过程不足之处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整个课堂显得时间仓促,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定理应用。特别是课堂小结,在对知识的梳理上显然做的不够。假如对本节课进行第二次设计,我想只探讨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即可,而后补充一些例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进行分析和运用,落实对推理问题思路的探寻和清晰、条理性书写证明的过程,切实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学语言不精练,有的话重复了好几遍,过多的点拨剥夺了学生的思维参与机会;课堂提问质量不高,尤其是对课堂语言的锤炼,不仅仅是表达清楚,更要言简意赅,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还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应停留在口头上,还要在实际操作时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篇十九:《画角》教学反思

《画角》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角的分类》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的方法,对于反过来探究角的画法兴趣非常浓厚。

课上我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画法。从课堂的效果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但还有一部分同学出错,出错原因我想有以下几方面:

1、对量角器上的刻度还是不熟悉,找不准数。特别是不是整十度时,错得更多,很多学生都少画或多画了10度,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对于这个度数的取数范围在哪里心里都不是很清楚。

2、学生在画角时,出现错误最多的是内外刻度不分清。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把内外刻度弄混的状况也很多。这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头脑里并没有去认真想清楚该找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只是看到这个度数就马上打好了点,导致本来是锐角的画成了钝角,本来是钝角的画成了锐角

3、有的学生量角器上的刻度线很少,有的量角器上面图案很多,有的量角器中心点是一个小洞,学生在重合的时候左移一点或者右移一点就会有10度的误差等,这些也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干扰。

4、有的学生利用内圈刻度画角,有5度的,如75度,不能直接在量角器内圈的75度的位置上打点,于是找不到记这个点的位置。他们不会在量角器上75度的位置一直向外看,有的会看的也把刻度线看歪了,偏离到别的刻度去了。还有很多学生对于内刻度的数对应外刻度的哪个数这一点并不熟悉,所以找不到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想有必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如下改进:

1、课堂上总结了画角的步骤,但没有示范画一个角。这是最大的失误。

2、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最好选择量角器上没有图案,刻度比较清楚的,这样会更有利于量角和画角的准确。

3、在认识量角器时,有必要让学生知道内刻度的数对应的是外刻度的哪个数,这一点在教学时确实有所疏忽。

4、画角之前,一定要求学生想清楚自己画的是钝角还是锐角,画完后一定要进行检验。

篇二十:《画角》教学反思

《画角》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的方法,对于反过来探究角的画法兴趣非常浓厚。

在我所所教的班级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对图形的空间理解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在上这节课,我是这样处理的:

1、自己尝试,动手操作,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让学生自己自学,初步尝试画一个65°的角,不管他们画得怎样,先不进行指导,再由领悟能力比较好的孩子介绍自己的画角方法,这时再完善画角的具体方法,通过观察和自己原有的一些理解,很好地把知识内化;

2、培养了学生的作图习惯。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经常容易徒手画,还有的画图后不检查,在本节课中,我特意强调了不能仅用目测,更要用到三角板、量角器这些作图工具,另外还在展台上多次用量角器对画好的角进行检验,积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作图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学生在画角时,内外刻度不分清。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把内外刻度弄混的状况也很多。这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头脑里并没有去认真想清楚该找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只是看到这个度数就马上打好了点,导致本来是锐角的画成了钝角,本来是钝角的画成了锐角;

这节课还有些地方需要主要的地方:

1、关于学生看内外刻度方面,学生看得不是很好,其实当学生画65°的角时,这时适当地引导学生说出这个是什么角,锐角还是钝角?并用手势比出角,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再找出正确的度数,对学生理解内外刻度就会好很多,也避免了把65°的角化成135°的角了。

2、有的学生使用的量角器不好。有的学生量角器上的刻度线很少,有的量角器上面图案很多,有的量角器中心点是一个小洞,学生在重合的时候左移一点或者右移一点就会有10度的误差等,这些也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干扰。

篇二十一:画角教学反思

经过学生的自我尝试后,我发现学生基本都能借助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因此我请我班学困生1到黑板上示范画,行动才能说明一切嘛。

细节1

生1画角的顺序是:

1、在量的中心位置(凹槽处)点个点,做角的顶点。

2、将向下平移,画出角的一条边。

3、根据度数,确定辅助点的位置。

4、连接角的顶点和辅助点,画出另一条边。

(因为教具是不透明的',生1画的第一条边太短,找辅助点时,量角器都把边挡住了,看不出是否和0对齐,只好又将第一条边延长。)

看了生1的示范,学生有话想说。

生1:画顶点不用尺的,直接点。

生2:量角器老是移来移去,挺麻烦的生3:我们画第一条边要几步呢?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最后我们归纳为:定顶点、画边、找点、连边。

细节二:画角方法的内化

教材中安排的练习是:

以下面的射线为角的一条边,用量角器分别画出40°、70°和135°的角。

为了更好地帮助解决学生深刻理解画角的方法,纠正学生对量角器的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混淆不清的现象,我将题目改为:

以下面的射线为角的一条边,用量角器画出2个40°的角。个别学生由于不会看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把前两个角,一个画成40°,一个画成了140°。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相差那么大。不用我多讲,学生自己就知道错了,直懊恼自己太粗心。一定要遵循:0°在里圈就要看里圈刻度,0°在外圈就要看外圈刻度了,千万不能混淆不清。

篇二十二:“画角”教学反思

“量角与画角”是两课内容,在组内集体备课时,老师们一致认为这两个内容在“角的度量”这一单元中学生最难掌握。

一、量角时,学生经常出现量角器左放右放放不到位,量不不到角,角到量角器的外面去了;还有的学生,量角时不能确定读量角器上里面的数还是外面的数。

二、如果量角时存在“技术“问题,那画角问题就更大了,去以上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画角的方法掌握了,就是每一个画出来的角边很长,因为画角时要在量角器的刻度边点一个点作标记,这个点离射线的端点较远,学生要通过端点和自己所作的标记点画一条射线,作出角的另一条边,这条边还真够长的,有的孩子还画到书本外面去。

针对以上问题,我结合教材与学情,归纳了量角三步走:

一看角往哪边开,量角器的半圆就朝那边放(这样学生就不会盲目摆弄量角器);

二把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射线与零刻度线重合,看另一边对准量角器中的哪个刻度;

三看角度的大小,锐角看小数,钝角看大数(锐角和钝角在二年级就已经认识,每个四年级的学生都应具备估量的能力,这样学生就不会把量角器上内圈的数和外圈的数混淆)。这样一来,学生掌握得还不错,大部分的孩子都能较快较准地测量角的度数。量角的方法掌握了,画角自然就容易多了。有了量角的基础,我把“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个概念和学生一起探讨,让孩子明白,射线可长可短,可根据书本的空间大小来画角。如果空间大就把边画长点,如果空间小就把边画短点。这样一来,学生画角也学得不错,也画得较快较准。

篇二十三:认识角教学反思

为了让自己的课堂能吸引孩子们,我每天都会在网上搜索同课异构教学设计,有时还不惜花大量时间观看视频教学。

可是,课堂上,任凭我声嘶力竭地讲授着,孩子们依然是如同一盘散沙。课后,细细思量这节课失败的原因,事后再学《新课标》,融会贯通,受益匪浅。

1、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因为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教学策略、教学行为,不仅是教学出发点而且还是教学归属,同时还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当你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首先要确定你要追求什么样是教学结果,希望学生获得怎样的知识、能力和态度。

2、细节决定成败

《阳光课堂》上的K,把第二笔左斜右斜分解成了2个笔画,而在学生做作业之前,我并没有发现,也就没有及时纠正,结果孩子们在书写K时,本来是2个笔画,很多学生照着示例写成了3个笔画。这个小细节我没有注意,导致很多学生对我的讲解都有质疑,这都是我的疏忽,以后在布置作业之前一定自己先做一遍,可以发现问题,同时可以选择更适合学生进度的题型!

3、预设促进生成课堂生成的主体是学生,生成的课堂是要让学生去获得深刻的感受,不同的学生必须通过各自的主体活动,对已有的经验的筛选、对新知识的理解,才能使自己的经验不断更新,使新经验生成。因而在今后备课时要考虑不同的学生会有哪些不同的思考,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的方法。我想这节课的败因,一是有部分学生在幼儿园已经对g k h会了,课堂上重复机械的学习是吸引不了他们;对拼音基础不好的学生,可能是教学设计没有趣味性,所以也导致他们也不想听。由于每位学生的学习起点有高有低,而学生的课堂生成极其重要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如何生成呢?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因此预设时要有一定空间,只有这样,才会使预设脱去僵硬的外衣而显露出生机,才会使教师的教学既有胸有成竹的从容,又不乏灵活机智的创造。

篇二十四:认识角教学反思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盛赞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本篇课文是第三单元的第二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体会语言的魅力。文章中晏子的话就是教学的重难点,要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晏子的语言的巧妙,并从中体会晏子的人物特点。

我觉得成功之处:

1、教学思路清楚,抓住课文主线统领全篇教学。在狂妄自大,咄咄逼人的楚王面前,晏子是如何赢得楚王尊重的这一问题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学生带着这一问题展开学习。

2、设计问题精简,突出重点。学生能根据学习提示把焦点对准了晏子的言行。画出重点句段,通过品读句子并进行深入的理解,从中明白晏子说的话的意思,从而理解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3、注重对重点词、句的挖掘。如晏子说齐国人多的那一段 “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教学时出示古文让学生把古文中的三条成语带到原文中分清各指哪句话。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让学生积累了语言。

二、教学中的不足:

1、在文章的写法上应该加强指导,文章为什么写得这样好,好在哪里应该组织学生讨论或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2、学生的朗读不到位,好的体会到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所以没有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自己没有做好引导示范的作用,当学生的读体现不出人物品质时,明知问题出在哪,但我还是蜻蜓点水的提出了朗读建议便匆匆而过,如果此时我大胆的施展范读技巧,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二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欲望,学生也会大胆尝试,朗读效果也会转好。

我想,教与学的经验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的在教学中总结自己的收获,逐步地改变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我们的教学才能够日趋完善,才能真正做到有效。

篇二十五:认识角教学反思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篇课文,所以拿在手上多读了几遍。当我读第二遍时,我的内心就被文本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所震动。今天,在课堂上边教,我的思绪边飞。这篇课文不仅让我懂得了我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还应懂爱,会爱。人往往因为爱,但不懂方法而造成被爱所伤害,甚至毁灭。

这是一个令孩子们感兴趣的故事,因为小海龟离巢进入大海正是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缺少的知识。但是,透过故事的表面去挖掘、理解文章所揭示的自然之道,却是孩子们难以理解的。“自然之道”、“自然规律”,这是一种以成人化的辩证思维来诠释的自然道理,如何更好地使用文本、引导学生通过感性的思维、通过语文的方式、运用更适合儿童理解的语言呈现出来,是教学本课的一个难点。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进行的。

一、联系生活,激发兴趣。上课开始和学生交流:“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树木春天发芽,秋天落叶;人白天工作学习,晚上休息。”来理解这就是自然规律。让学生讨论“人们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自然规律来生活将会怎样?”来理解违反自然规律将会给人们带来什么不良影响。通过讨论,为了解海龟的自然规律做下铺垫。

二、抓重点词句,体会文本内容。抓住“争先恐后”“稍不留心”来了解幼龟的生存受到食肉鸟的威胁,从而理解出巢前侦察情况是幼龟生存的自然规律。让生讨论:外面安全,幼龟们将怎么做?外面不安全,幼龟们又怎么做?在学生理解了幼龟的生存规律后,也就明白了同伴们的做法是违反了幼龟生存的自然规律。

三、抓人物情感的变化。让学生交流同伴们爱不爱海龟?从哪些语句看出?他们希望海龟过上什么样的生活?但结果怎样?通过讨论,让生明白:爱要懂得方法,否则会适得其反!

篇二十六:认识角教学反思

语文课堂中我碍于脸面,吝惜赞扬之词,即使学生回答得完全正确,也只是用“说得还是不错的”“对”等稍微做些肯定。现在我已经知道:学生与教师原有的知识基础差异较大,在小学阶段更是如此,所以,对待学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朗读、独到的想法教师应该给予发自内心的赞赏,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

(一)、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知道,学生是带着个人特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走进课堂的。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教学过程的宝贵资源。教师如果希望少做劳而无功的事情,上课时应经常问学生;你自己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问题。经常问这种问题的教师心中有很强烈的“学生主体”观念。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如果教师只关心自己教的思路,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不了解学生知识的起点、思维的疑点、情感的激发点,怎么可能做好“服务”工作呢?

(二)、这一遍比前一遍好多了,思考后,再来一遍,会更棒。

-----教育工作是件耐心的事情

曾经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的气氛,为了鼓动小学生的好胜的心理,我这样对学生说:哪位同学能比他(她)读(说)得再好一点?殊不知,这样的教学语言既不给后进生一点机会,也忽视了发言者的感受,打消了发言者的积极性。于漪老师这样教导我们:教育工作是件针线活,马虎不得,更急躁不得。耐心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是做好事情的保证,对于教育工作尤为如此。我们不应该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剥夺了后进生的发言机会,更不能对差生缺乏足够的耐心,把他们丢在一旁不予理睬,这种没耐心的做法,只会使后进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导致差生更差。

篇二十七:认识角教学反思

一、导入课题

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的尊严,同时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今天,我们学习《将心比心》,能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吗?课文写了哪些将心比心的事情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读通读顺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

三、细读课文,探究情感

1、默读记叙这两件事的一、二自然段,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2、在自学基础上小组互相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重点探究以下问题:读母亲平静的话,思考:母亲的“宽容”体现在哪里?母亲又是怎么鼓励护士的?她为什么能这么做?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5、多种方式读课文最后一段,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总结专题

1、创设情景,模拟对话,说明“将心比心”:

⑴ 公共汽车上,一位少先队员给老奶奶让座。

⑵ 公路边,你看见一位老爷爷正在植树。

2、对本组内容进行简单回顾。

3、小练笔:

写在做人处事上给你启示的一个人或是一件事。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

其次,重视朗读和读后感受,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

第三,作为排在本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文,我注重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开课时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结束时,又引导学生对整组课文进行简单回顾,并安排课后练笔,使整个单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篇二十八:《角》数学教学反思

一、设计思路:

这节课是上“三角形内角和”,因为学生对三角尺上每个角的度数比较熟悉,就从这里入手。先让学生算出一块三角尺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引发学生的猜想: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接着,引导学生任意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用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或接近180°,再引导学生通过剪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再利用课件演示进一步验证,由此获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转化”数学思想,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最后让学生运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练习的安排上,注意练习层次,共安排三个层次,逐步加深。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本着“学贵在思,思源于疑”的思想,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实验、去发现新知识的奥妙,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反思

这篇教学设计通过施教,符合新课程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学生在整节课中学得轻松。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条理清晰,层次清楚,教学一开始从学生熟悉的三角板抽象出特殊的三角形探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接下来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探讨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也是180,过渡自然且有吸引力。

但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首先我觉得语言不够生动、连贯,声音也很小。其次,学生在进行操作活动前,我也没有明确说明操作方法,使学生不理解操作的用意,也没有让学生在操作中真正证实“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最后,对三角形内角和的归纳也没有完整,等等

总之,在这节课中存在着很多不足,今后我将花更多的时间在课堂教学方法、策略的研究上,使自己不断进步。

篇二十九:《角》数学教学反思

下面就束老师“角的认识”一课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应当说角的认识是我们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作为角的起始课,束 老师从孩子们熟悉的校园生活中的角导入,将观察、操作、演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运用,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摸一摸、指一指、折一折、画一画、做一做、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形成角的概念。纵观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特点:

一、还数学素材以生活本色。

低年级的孩子更多的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束老师在进行教材的选取及呈现上充分利用了教材。在课的开始课件呈现了一个校园的情境图,通过观察,先让学生感性、直观地看到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做操同学伸开的双臂、足球门、足球场的边界、小旗、花工的剪刀、教师手中的三角板等。通过找角的活动,使学生对角图形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的广泛性,激发了学生探求数学的兴趣。

二、重视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领悟数学知识。

本节课中,在引导探索,形成角的表象这一过程中,束张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找角、摸角、指角、折角、画角等多种操作活动,充分感知角的形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形成角的表象,由实物到图形、由具体到抽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再回归于生活这一基本理念。束张教师又设计了在生活中找角这一过程体验,通过在图形中找角这一体验,学生把头脑中形成的角的表象与角的图形对应了起来,学生经历了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一般模型的过程,积累了一定的对图形的个体经验。并通过后面练习的辨认作出了一些判断,从而强化了形成的表象,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辅助教学。

本节课束张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如:课的开始的校园情境图、生活化的角、角的画法等多媒体的呈现,由实物直观过渡到抽象,有效帮助学生建立了角的概念的表象,突出了重点。校园实物图中闪现的红色的角,易拉罐、水龙头、剪刀等具有典型性的物品的角过渡到图形逐渐放大的显示效果,在本节课中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也为后面的画角打下了基础。的确,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对教材的解读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彼此倾听和分享各自的认识成果的过程。由此要求我们教师应具有收集教育教学实践信息资源的能力,能对信息加以整合,扬长避短,从而不断创新出新的课程资源。

篇三十:《角》数学教学反思

“三角形内角和”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的一节探索与发现课,使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特征、高以及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三个角的关系。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课堂上我围绕以下几点去完成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营造研究氛围。

怎样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平台,使学生有兴趣去研究三角形内角的和呢?为此我抛出大、小两个三角形争吵的情境,让学生评判谁说的对?为什么争吵?导入课引出研究问题。“三角形的内角指的是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起探究活动。我在导入“研究三角形内角和”时,没有按课前设计的进行,学生直接说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而我本身却没有顺势进行引导,直接抛出“研究三角形内角和”这一任务,更巧妙的是借此机会鼓励学生,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不是1800”入手。这一处成为本节课最大的失误。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是否任何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如何验证,这正是小组合作的契机。通过小组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验证,可以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然后再小组汇报研究结果以及存在问题。例如,有些小组的学生量出内角和的度数要高于180°或低于180°,先让学生说一下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三、练习设计,由易到难。

研究是为了应用,在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时,第一层练习是已知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第二层练习是判断题,让学生应用结论检验语言的严密性。第三层练习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练习设计提问体现开放性,“你还知道了什么”,让学生根据计算结果运用已有经验去判断思索。

四、教学中存在不足。

在教学中,由于我对学生了解的不够充分,没有很好的电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另外的原因是教师本身语言枯燥,过渡语设计的不够精彩,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应引起重视。在设计教案时要了解学生,深入教材,精心设计。

篇三十一:角平分线教学反思

数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在黑板上是很难将复杂的动态过程、复杂的计算过程展现出来,而多媒体进入课堂后,可使抽象化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弥补传统教育在直观性、立体感、动态感方面的不足,增强直观性印象,激发学习兴趣,化解难点、突破重点,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在进行三角形的中线、高、角平分线的教学时,由于精确程度问题,学生在练习本上操作时,不易得出正确结论,此时用《几何画板》软件演示画图,可以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并得到普遍规律。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授课教师解决难点教学问题,因而我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时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老师的思维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水平,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出发,做到内容表达清楚准确,难易适当,趣味性强,问题的提出、回答及反馈易为学生接受,视觉、听觉合理搭配,声音和画面要精选,以免干扰学生的视听,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深感到,教师应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与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地充实自己的教师素养,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篇三十二:画角教学反思

教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真正的探究性的学习中学会学习,不断地发展自身的认知结构和智能结构。

在组织学生掌握“画角“这个知识点时,先让学生小组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在互动中对整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使学生的大脑中零散的知识形成一个整体,形成牢固的印象。以“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为理念,利用学生的差异,放手让学生小组争论、互补,在相互纠偏、自我梳理中得出结论。

最后,让知识得到了升华。把画角的方法编成一个顺口溜,再一次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一个彻底的理解。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往的过程。我们在课堂上多给学生营造探究的情境,以观察和思辩为表现形式,建构对画角的认识

篇三十三:画角教学反思

画角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学生很自然地又想到了怎样画角。本节课在探究新知时,我采取让学生以尝试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先让学生猜一猜用一副三角板可以拼出哪些度数的角,再小组合作用三角板拼一拼,画一画,归纳出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度数的角。

然后让学生回忆角的度量方法,接着想办法画一个65°的角。学生试着画角,然后小组交流,谈谈自己画65°角的方法。哪一个同学画得好,还有哪一个同学不会画,让组员帮助他,小组总结并写出画角的步骤。

接着,在初步掌握画角的方法之后,我要求每小组画学过的五种不同的角,边画边讲,其它三人边听边纠正评价,力争让所有同学都能熟练的画角。

最后,请画得较好的小组演示画角,并说一说画角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总结了画角的方法:一画射线,二重合,三找点,四连线,标出角度,再检验。强调在检验中先判断是哪种角,再测量角。让学生体验画角时要灵活选择适当的方法,除了用量角器,有的可直接使用三角板。

篇三十四:画角教学反思

《画角》是人教版数学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内容,其认知基础是学生已经会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度数,并掌握了角的基本分类。本课的学习任务是让学生按照画角的步骤正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初步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同时养成画后认真检查的习惯,加强量角和画角的沟通与联系。

教材中是直接呈现画角的三个基本步骤: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再在量角器相应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最后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现画一条射线。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发展,觉得直接教学生按这些步骤画,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画,不容易掌握。思量再三觉得还是应该放手让学生尝试画角,在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画角的步骤。但怎样确保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就能正确画角呢?通过反复研读教材,我体会到画角实际上就是从一个顶点画两条射线,这也正是角的定义,问题是怎样保证两条射线构成的度数符合要求,那就要用到量角器或三角尺这些能量角的工具,用这些工具来确定第二条射线所在的位置。想到这儿,我立刻有了主意,那就是先用学具或手势摆出指定度数的角,再在量角器上摆出相应度数的角,最后才是依据所摆的角,想办法画出相应度数的角。这种教法,既将画角同量角进行了有机整合,又为学生自主探究画角的方法搭设了梯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使用工具画图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上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悦,学习效果也是显而易见。总的来说,本节课做到了以下几点: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画角这个内容是抽象的,也是枯燥的,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漂亮的五角星图案,使得学生眼前一亮,并适时地设置了一个矛盾:五角星同学们大都会画,一个标准的五角星同学们会不会画?那该怎样画呢?及时将学生对五角星图案的兴趣引导到画五角星这个话题上来,然后出示五角星所具备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五条线段长度相等;二是五个顶角都是36度。由此点明本节课的主题——学习画角。在这样的悬念下,学生学习画角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2、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于画角的方法,教材上是直接呈现如何借助量角器画一个65度的角,同教材配套的媒体资源中也有相关的课件,同样是直接将画一个角的步骤演示给学生看。但在备课中,我考虑再三,还是摒弃了这种做法,而是分以下几步引导学生探究出画角的方法。①让学生先用小棒或手势比划大约36度的角,这一步看似有些多余,其实不然,我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后面的画角作铺垫;二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②当学生比出角后,我问:怎样检验你所摆的角是不是接近36度?学生有的用三角板上的30度比,说应该比30度稍微大一点儿;有的用量角器比,检验出是不是36度,从而使学生明白: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需要用到三角板或量角器这些作图工具。③根据所摆的36度角,同桌互相帮助试着在纸上画一个36度的角。因为前面在检验角时有经验,将量角器如何对准所画的角,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在几个关键地方作记号的方法,正好班上有两名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中心部位是一个小孔,这为画角作记号提供了方便。可以直接在中心点、零刻度线、36度刻度线处分别画一个点,然后将中心点分别与另两个点连接起来就画成了一个36度的角。教学中我以这种方法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讨论,从而找到其它量角器也可行的方法,就是先固定其中的一条边,可以是画点,也可以是画线,再找到另一条边所在的位置,最后将第二条边连出来。画角的方法就这样在学生的尝试、汇报、讨论、交流等过程中应运而生,尤其是借助实物投影及时地将学生的方法和问题暴露在全体学生面前,老师没有给学生演示,没有给学生限制,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本节课中真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发展了学生的操作技能。画图一直是学生的一个障碍点,画角更是非常困难,但在本节课中,角的画法却从学生的摆、量、画等操作中水到渠成地概括出来,关于角的画法,其本质就是先固定一条边,再根据角度确定另一条边的位置,然后画出另一条边。固定一条边的方法既可以将边画出来,也可以像本节课中学生所展示的那样先确定顶点,再点出零刻度线和另一刻度线的位置。这个教学难点在本节课中得到了突破,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了发展。用传统的木制三角板、量角器在黑板上演示操作时,既觉得笨重(用劲儿小了要往下滑,用劲儿大了又不好调整),又觉得不直观(由于不是透明材料做成的,有时候还需要将图中的线条进行延长),老师将作图工具在黑板上翻过来、转过去,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还是“看不懂”,本堂课中引用实物投影,老师和学生可以直接在展台上操作,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学生看得也非常清晰、明确。

4、培养了学生的作图习惯。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经常容易徒手画,还有的画图后不检查,在本节课中,我特意强调了不能仅用目测,更要用到三角板、量角器这些作图工具,另外还在展台上多次用量角器对画好的角进行检验,积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作图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三十五:区角教学反思

幼儿园规定每天区角的活动时间,所以幼儿每天玩区角的时间会特别的充足。区角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每个孩子都爱玩区角,在区角中孩子们可以自由模仿生活中大人们的生活,但是由于小班孩子年龄太小,生活经验不足,如果老师不引导幼儿,那么区域活动幼儿会自己没有目的的乱玩乱扔,因此区角活动时需要老师的正确指导。

在区角的活动时间中老师应该观察孩子在区角中所遇到的错误,应该及时纠正,并了解孩子们在区角中的表现。小班上半学期已经接近尾声,小四班的区角活动开展的还是比较好的,在小班刚开展区角活动时,我们会让让幼儿熟悉区角,了解区角活动活动。接下来我们会引导幼儿自主选择区域活动。并教育幼儿在活动中不随便更换自己选择的区角,(比如:音乐区,是让幼儿愿意参与音乐表演,使用打击乐器等参与表演,有了目标,区角才能顺利开展)渐渐的培养幼儿对区角活动的坚持性。通过这几个个月活动,目标基本达到。

在我们的努力中,小四班的区角活动开展的很顺利,但还是有不足的地方,在下半学期我们会继续努力,不断地提高,为幼儿提供更好,更有趣的区角活动。

篇三十六:认识角教学反思

认识角是二年级下册的知识,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认识角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但是,低年级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采用以下一些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

1、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而是要把这些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是知识的呈现者,而是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所以本节课我创设了找平面图形老朋友的情境,想帮助学生回顾旧知,然后让学生通过动手摆三角形,拿走其中的一根小棒,剩下的图形就是――角,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知三角形中有角,而且对角的样子有了初步的感知。

2、《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本节课我也创设了图形老朋友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在后面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指角、折角,充分的利用了情境,使整体的教学更加连贯,使情境的创设更具实效性,更好的为教学的展开服务。

3、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这一核心,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开展操作活动,并与小组活动相结合。从最开始的摆角、指角、折角、画角、标角再到后来的玩活动角等活动,我努力让学生在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生成的过程。同时在教学中关注每个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及时与学生沟通,对学生予以及时的指导、评价、总结。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的兴趣更浓了,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了。

4、新课改力求改变以知识传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教具对学生兴趣和思维的培养、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益处。本节课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我也为学生准备了很多教具,方便让学生指角的平面图形,边长不一的活动角,三角板、两张大小相近的透明的角等等,通过这些教具的`使用,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尤其是活动角的使用,我设计了边长不同的活动角,让学生摆出同样大小的角,再通过观察发现不同之处,很好了帮助学生突破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教学难点。而且在使用教具的过程中,学生听教师的要求统一应用,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课堂习惯,为学生渗透了社会规则的意识。

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做如下反思:

1、新课程改革倡导:借助图形概念形成的教学,使学生经历“感知―观察―比较―归纳―抽象”的概念建构过程。在教学中,第一个环节我通过让学生摆三角形,拿走一根小棒,从而提出课题认识角,然后就让学生快速的将小棒收起来了。这时学生脑海中还没有对角有一个笼统的认识。应该先让学生观察一下这个角的样子,然后还原小棒,再分别拿走另外两小棒观察那两个角的样子,这时学生对角这个图形就有了初步的认识,再请学生说一说,就给了学生一个“ 感知―观察―比较―归纳―抽象”的概念建构过程,这样也为学生后面能正确指出用圆折出的角做了很好的铺垫。使学生头脑中角的概念逐渐清晰。

2、同时新课程改革也倡导帮助学生形成对概念内涵的丰富认识,形成比较和分类、概括和抽象的能力,提升准确、简练和严密的数学语言表达水平。在课上我对学生使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还很欠缺,学生很多时候意思正确,我就急于给予评价。应该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说完整的、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品质和态度之外,还对学生清晰掌握概念有很大的帮助。

3、在课堂中要善于制造矛盾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没有问题的课堂不是好课堂。在本节课中有一些让学生质疑,产生矛盾冲突的地方,我没有及时的抓住,而是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讲解。如:在同桌同学用活动角造同样大小的角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可能脑海中差生疑问“我们的角并不一样”如果我通过引导让学生提出疑问,然后让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争论,最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重难点应该能被学生更好的介绍,而且学生的主动性更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所以教师在备课或教学中应该形成一种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意识。并且善于抓住教学中能令学生差生矛盾冲突的点。让学生去探究、去合作,这样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更强,教学也更高效。

4、教学中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安排了很多活动,但是活动过多每次活动,都要组织一次教学,这样就占用了很多的教学时间。所以,有的活动是否必要,就成为我要思考的问题。教学活动多,应该突出主线,进行简化。所以在二次备课中,我将摸角的环节去掉,在巩固练习中,将正例与反例结合,也能达到角的概念的强化和辨析的作用。同时在标角中将平面图形和圆弧形放在一起,也能达到分层巩固的目的。这次的经验,也让我对以后再操作活动比较多的课时有了思考,活动是否必要?活动与活动还能否结合达到相同的教育效果?力图考虑更方面的因素使活动更有效,更有价值。

5、语言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基础,也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在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主体性发展,教师促进者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教师促进者的作用,必须把握好课堂中的语言。小学教学语言,要注重多样化的提问艺术,要善于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要注意批评语言的方式的幽默化和评价语言的多元化。而反思我的课堂,虽然学生比较有序,但是似乎缺乏一种激情,少了一种活力。学生本应该学的、玩的很带劲儿,但是似乎这种氛围没有被我带动起来。所以以后我要加强这方面的实践,多用热情的表情和话语感染学生,多鼓励学生,让他们感受数学带给他们的成就感,从而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篇三十七:《角的反思》教学反思

《角的反思》教学反思

对于刚刚上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角”的知识比较抽象,学起来有些困难。为了让学生既轻松愉快地掌握这部分知识,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抽象的概括能力。经过反复的斟酌,我设计了用多种形式的“玩”贯穿整个“角”的教学环节。

一、玩“拼角”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而学生的思维一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学时我让学生作拼图游戏:先拿上4根小棒,能围成那些图形?那掉一根,能围成什么图形?再拿走一根小棒会围成什么图形呢?从而引出角。

二、玩摸角

把角的概念放到实践操作中感知,让学生摸摸角的各部分,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角的顶点和边。同时也培养了手脑并用的能力和对事物的感知能力。

三、玩找角

认识了数学概念的角,接下来就让学生回到实际生活中找一找周围什么地方有角?并用多媒体手段把一些实物播放出来,请学生说说顶点和边分别在哪。这样,学生学起来既好奇又兴奋。

四、玩活动角

学生人手一个活动角,玩一玩,变一变,与同桌比一比谁的.角大,并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当学生判断出大小后,教师撕点大角的两边,再让学生说说哪个角大哪个角小,通过演示、实践、讨论得知角在怎样的情况下变大变小,跟什么无关。

五、玩画角

通过实物角再画在黑板上,完成了实物角抽象成概念角的过程。

六、玩欣赏角

1、把学生画的角用投影的形式展示出来。

2、把自己画的角展示给家长看,请家长欣赏自己的作品。

总之,整堂课我尽量让学生在多变的玩法中学会了“角”的有关知识,但对于学困生来说可能减少了回答问题的几率,还有待于总结出更合用于全体学生的教学方法。

篇三十八:二倍角教学反思

二倍角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必修四中3.1.3中的一节内容,本节课内容共安排了2课时,我上的是第一课时。本节课的实施从整体上说是比较顺利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活动展开的比较充分,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探索,学习的热情较高,在对公式的理解,思想方法分析能力, 逻辑的体会,以及运算推理能力的提高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针对上课情况反映出来的问题,现在我谈谈在上完这节课之后的感想,作一小结和反思,以便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教学。

一、教学亮点:

(1)导入自然:课本中二倍角的推导本节课公式的推导相当简单,开门见山地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中令β=α,从而得到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而我加了两个练习: ①若α、β为第二象限角,且sin α=, cos β=-,则n i s(α+β)=②若第二象限角α满足sin α=, 则sin(2α)=-3

524(2α=α+α)253535

使学生能更好地接受为什么会令β=α?从而引发了学生对二倍角公式的初步认识,为本节课的教学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2)练习设计梯度分明:为使学生熟悉公式,并做到对公式的深刻

理解我设计了三个梯度

☆ 梯度一:倍角的相对性

☆ 梯度二:熟练公式结构

☆ 梯度三:灵活应用公式

前两个以填空形式给出,第三个是例题及变式。

(3)改装例题:例1依然选用书上的例1,主要是练习学生步骤的规范性;例2我花了不少心思,先对例题变了形,然后还增加了个变式,同时我还希望学生主动上黑板展示自己。

(4)广泛地提问学生:我上课之前有和其班主任沟通过,知道这个

班级气氛比较闷一点,所以班主任老师建议我多提问,于是我就拿到了本班的人名单,以便多多提问,加快上课进程。

(5)课件精美:这点不容置疑啊,我花了很多心思的课件,不精美才

不正常啊!

二、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欠妥,出现了前松后紧的状况,为了不超时,不得

不将例2的安排改变一下,由原先的学生板书变成了分析思路加集体计算,影响效果。

(2)较多提问学生,没能较大程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对学生的评价比较单调:我个人习惯问题,第一,觉得高中生是大孩子了,可能也不会喜欢被老师夸“真棒”之类的词汇;第二,面对太多领导和同行,我有些紧张,害怕说错话。以上汇报存在的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篇三十九:角平分线教学反思

数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在黑板上是很难将复杂的动态过程、复杂的计算过程展现出来,而多媒体进入课堂后,可使抽象化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弥补传统教育在直观性、立体感、动态感方面的不足,增强直观性印象,激发学习兴趣,化解难点、突破重点,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在进行三角形的中线、高、角平分线的教学时,由于精确程度问题,学生在练习本上操作时,不易得出正确结论,此时用《几何画板》软件演示画图,可以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并得到普遍规律。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授课教师解决难点教学问题,因而我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时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着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老师的思维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水平,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出发,做到内容表达清楚准确,难易适当,趣味性强,问题的提出、回答及反馈易为学生接受,视觉、听觉合理搭配,声音和画面要精选,以免干扰学生的视听,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深感到,教师应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与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地充实自己的教师素养,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角的认识教学反思房间一角教学反思等边三角形教学反思

篇四十:画角教学反思

画角的步骤,第一步,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第二步,在量角器相应度数的刻度线处点一个点。

第三步,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画角”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对角的认识经已经比较丰富,所以本节课中教师让学生以尝试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的学方式。先让学生想办法富一个60的角,再让学生画75°、105°的角(这些角学生是可以助三角尺来画出的),并在画的过程中体会画角的基本方法(要高一个顶点两条边)。最人让学生画出一个40的角,引出使用量角器画角的必要性。之后是学生试着画角,对于困难的学生教师让其自学教科书中的富角方法,然后小组交流,谈谈自己画角的方法。后全班交流、归纳、总结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从课堂反馈的效果来看,还是比较好的,生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概括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篇四十一:画角教学反思

材中安排角的分类与画角同课时教学,我觉得一节课里要掌握的知识点太多,学生肯定接受不了,所以,我把这部分内容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先教学角的分类,然后教学画角。

在教学画角时,我让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提示自主探索画法。从大展示的效果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在家庭作业中出的问题却较多,主要是画不准,有的学生甚至把钝角画成了锐角,锐角画成了钝角等。仔细反思,可能是以下几方面造成的:

1、学习画法时,有的学生在小组内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上来看学生好像已经学会了,实际由于体验不深刻,学生并没有把知识很好的吸收并内化,掌握得并不牢固,所以导致家庭作业效果不好。

2、学生出错最多的就是找不准数。这说明学生前面的基础还是没打好,对量角器上的刻度还是不熟悉,找不准数。特别是不是整十度时,错得更多,很多学生都少画了10度,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对于这个度数的取数范围在哪里心里都不是很清楚。

3、学生在画角时,内外刻度不分清。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把内外刻度弄混的状况也很多。这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头脑里并没有去认真想清楚该找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只是看到这个度数就马上打好了点,导致本来是锐角的画成了钝角,本来是钝角的画成了锐角。其实最主要的一点是,学生对于零刻度的理解不是十分到位,由于本单元过于抽象,这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抽象数学知识,没有在头脑中形成数学抽象思维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渐摸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带入课堂,让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为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打下基础。

4、有的学生使用的量角器不好。有的学生量角器上的刻度线很少,有的量角器上面图案很多,有的量角器中心点是一个小洞,学生在重合的时候左移一点或者右移一点就会有10度的误差等,这些也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干扰。

5、有的学生利用内圈刻度画角,个位是5度的。如75度,不能直接在量角器内圈的75度的位置上打点,于是找不到记这个点的位置。他们不会在量角器上75度的位置一直向外看,有的会看的也把刻度线看歪了,偏离到别的刻度去了。还有很多学生对于内刻度的数对应外刻度的哪个数这一点并不熟悉,所以找不到点。

篇四十二:画角教学反思

经过学生的自我尝试后,我发现学生基本都能借助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因此我请我班学困生1到黑板上示范画,行动才能说明一切嘛。生1画角的顺序是:

1、在量的中心位置(凹槽处)点个点,做角的顶点。

2、将向下平移,画出角的一条边。

3、根据度数,确定辅助点的位置。

4、连接角的顶点和辅助点,画出另一条边。

看了生1的示范,学生有话想说。

生1:画顶点不用尺的,直接点。

生2:量角器老是移来移去,挺麻烦的生3:我们画第一条边要几步呢?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最后我们归纳为:定顶点、画边、找点、连边。教材中安排的练习是:

以下面的射线为角的一条边,用量角器分别画出40°、70°和135°的角。为了更好地帮助解决学生深刻理解画角的方法,纠正学生对量角器的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混淆不清的现象,我将题目改为:

以下面的射线为角的一条边,用量角器画出2个40°的角。个别学生由于不会看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把前两个角,一个画成40°,一个画成了140°。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相差那么大。不用我多讲,学生自己就知道错了,直懊恼自己太粗心。一定要遵循:0°在里圈就要看里圈刻度,0°在外圈就要看外圈刻度了,千万不能混淆不清。

篇四十三:画角教学反思

学生在之前三年级时已经直观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本课是在角的度量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用活动角做角、用纸折角、用量角器画角等各种活动,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会用三角尺画出一定度数的角,能初步的估计角的大小。

本课内容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认识各种角,第二环节是画角。对于第一部分的学习,我让学生带了学具盒中的活动角,通过边操作边观察,感受角是可以活动的,之后慢慢展开,得到由小到大的五种角,学生很快发现1周角=2平角=4直角,还列举了一种活动的学生尺展开是平角、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6时的夹角为平角,12时的夹角为周角等等,接着我又让学生通过折正方形纸,再次感受这3个角之间的大小关系,没想到学生还折出了30°角(把90°角平均折成3份)和45°角(把90°角再次对折),还展开根据3个45°角指出了135°的钝角,真是在我的预料之外,没想到给他们一张小小的纸,他们竟折出了5种认识的角。这部分的教学比较顺利,学生也掌握的较好。第二部分画角,先是根据上节课记住的三角板上的三个角来画90°、30°、60°和45°的角,比较简单,主要问题是部分学生的三角尺头上磨圆了,所以画出的角的顶点不够尖。接下来用量角器画角,我先让学生尝试画75°的角,没想到大部分同学根据量角的方法都能画出来,有的同学还觉得画角比量角简单,于是一起总结了画角的步骤“点点对齐,边边对齐,找刻度,连线”,画角这一环节也算是顺利的。

新课的内容就这样结束了,可随之而来的课后一大堆练习,又让我们头疼。《补充习题》上,要求用量角器量出2时、3时、4时、5时、11时30分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由于要求是用量角器量,由于角的边比较的短,需要延长后再量,结果学生量出的角度是五花八门,而且误差都在5°左右(平时量角我们允许的误差是1——2度),5时很多学生量出是145°、155°,11时30分的答案更多,有160°、150°、155°、170°各种各样都有。于是只能和学生一起来寻找最佳的方法,联系学生之前举的例子,12时可以看作是周角,而钟面上有12个大格,3时和9时正好是直角90°,学生马上想出可以计算每个大格的度数,用360°÷12=30°,所以根本就不需要量,只要数一下时针和分针之间是几大格就可以了,半大格是15°,所以11时30分应该是165°。练习四中,要求学生用两块三角板拼角,并且说说能拼出哪些度数的角?就这道题目足足用了半节课,先是用两个角合起来,先拼再交流,得到可以拼出180°、150°、135°、120°、105°、75°的角,接着再让学生思考,还能用三角板画出几度的角,得到可以用60°-45°=15°或45°-30°=15°的角,虽然花了很多的时间来研究,可是练习上出现用三角板画角时,发现好多同学还是习惯在拿量角器画角,真不知道该怎么要求他们。

《补充习题》上还出现了由两条交叉的直线引出的4个角,知道了一个角的度数,求出另外3个角的度数,还要说说发现了什么?解决这道题目,要根据一直线上的两个角的度数和是180°,来求出另外的一个角,在全部算出来后,学生会发现4个角的度数合起来正好是一个周角,还发现对对面的角的度数是相同的,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篇四十四:画角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在这个单元中,主要有四部分内容:(1)直线、射线和角(2)角的度量(3)角的分类(4)画角。学生课堂上的“耶!”

学利用量角器画角时,本节课学生学的还比较轻松。比较成功的是新知的探究:教材画角的例题呈现了画65°的角,下面是画角的步骤,看了教材以后,我想画角是否让学生自学教材,然后让他们动手画角。但是,就在上课的一刹那,我改变了预设的方案,我让学生先独立尝试画角,因为学生有一定量角的基础,可能他们会自己摸索出画角的方法,如果不会,再采取方案一,自学教材,基于对学生的信任,于是问:“你们会画60°的角吗?先想一想,自己准备怎么画,再动手。”(没有选择教材的65°,而选择了60°,我想学生可能会现不同的画法,比如用三角尺画。)听说能画角,学生比较兴奋,想了一会儿,个个摩拳擦掌,兴致勃勃地动手画了起来,果然不出我的所料,汇报时学生出现了:王宁:“我是用三角尺的60°角画的。”把他的作品反馈在实物投影上,确实是60°,但是角的顶点这儿画的不太理想。陆雨婷:“我是用量角器画的,先在本子上画一条射线,再用量角器的中心点对着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着射线,再在量角器的60°的地方画一个点,最后从射线的端点出发,通过这个点再画一条射线。”陆雨婷的说法多好啊!我在心里佩服学生的能力。“你们喜欢那种画法呢?”学生说的不一。“既然这样,你们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画一个70°的角吧!”学生动手画了起来,汇报的时候,学生都选择了用量角器画角,我问:“你们为什么不选择用三角尺画呢?”学生都说用量角器画比较方便。

学生同桌交流自己画70°角的方法后,再让他们看书,我说:“其实你们的画法和书上的介绍的方法是一样的,你们真了不起!”学生开心地喊出了“耶!”看到学生的高兴劲,我知道他们此时已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那么我呢?当然也感到无比的幸福。学生看书以后,一个学生举手了,“老师,我还有补充,画好以后还应该检验,用量角器测量一下自己画的角是否正确。多好的的孩子啊!我从心里感叹着。另外:当出现要求画的角,如:75度、155度……有5度的角时,会出现问题。主要出现在,学生利用内圈刻度画角,有5度的,如75度,不能直接在量角器内圈的75度的位置上打点,于是找不到记这个点的位置。

于是教会学生要在量角器上75度的位置一直向外看,因为内圈70度对应外圈110度的位置,内圈80度对应外圈100度的位置,内圈75度就对应外圈105度的位置。

篇四十五:画角教学反思

在《角的分类和画角》这节练习课上,我努力突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内容的设计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尊重学生的选择。

二、突出每一板块的主体。做到分层练习,层层递进。

三、注重学生的拓展。不单是复习各类角的特点,也拓展各类角的顺序和特殊角的关系,重点是注重估算和估算方法的渗透,象锐角和钝角,不仅估出度数,还教会学生正确使用三角板的直角作为参照去验证估的是否接近或准确。

四、使学生会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画角。象10度、45度、105度,明确象三角尺上的角或拼成的角可以用三角尺画,非常简便、准确。象10度这样的角只能用量角器画。

五、努力体现算法多样化。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因为时间分配没掌握好,导致课堂小结比较匆忙。等下次练习课,我会注意这样小结:

1、总结学习方法。

2、总结技能技巧。

3、总结注意事项。

及时总结使学生不仅参与学习,更从中知道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遗憾,真正做到“吃一堑,长一智。”

篇四十六:画角教学反思

画角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之后进行教学的。课前我预想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在学习画法时主要以教师讲解,并结合讲解板演为主,把重点放在学生动手练习上。从课堂的效果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在回家作业中出的问题却较多,主要是画不准,有的学生甚至把钝角画成了锐角,锐角画成了钝角等。仔细反思,主要原因是:学生在画角时,内外刻度不分清。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把内外刻度弄混的状况也很多。这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头脑里并没有去认真想清楚该找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只是看到这个度数就马上打好了点,导致本来是锐角的画成了钝角,本来是钝角的画成了锐角。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想有必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如下改进:

1、在认识量角器时,有必要让学生知道内刻度的数对应的是外刻度的哪个数,这一点在教学时确实有所疏忽。

2、画角之前,一定要求学生想清楚自己画的是钝角还是锐角,画完后一定要进行检验。

不足之处,在教学周角时,没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周角的形成过程,及这个360度怎么得出的,没有和学生好好探讨。如果能用多媒体慢慢演示,让学生观察的是它转过的范围。可以这样:先转到直角的位置,提问:现在是什么角,是多少度?继续转到平角的位置,提问:现在是什么角,是多少度?由此得出,周角是360度,一周角是2个平角,4个直角。

第三篇:《画角》教学反思

《画角》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画角》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画角》教学反思1

“画角”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以及掌握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在画角的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角的定义和各类角的大小区域,其知识迁移点是量角器的使用--量角、画角的共同点,即“两重合一对准”。教材的例题出示了画角的三个步骤,让学生按照规定的步骤去画,是为了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并让学生体验运用迁移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垂直”和“确定物体的位置”等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出示了画角的三个步骤,让学生按照规定的步骤去画。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2、在量角器65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3、以画出的射线和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这里,我结合前后知识,在画角前给学生加了一步:估计。先想你要画的角有多大,是什么角,比如要画65度的角,用手比划一下大约多大,画完后再看看自己前面估计得怎么样,这样就会让学生在画完角后自己检查出错误。例如:里外圈的混淆,把65度画成115度,本来自己估计的是小于90度的锐角,而画成了钝角,那肯定是画错了,自己检查出错误并改正。另外,在画完后,我也加了一步:检查。再用量角器量自己画的角是不是要求画的度数,然后标上弧度和度数。这样,才完成画角。

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提高了画角的正确率,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检验的好习惯。本课教学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画角》教学反思2

画角这一教学过程,学生掌握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学生对画角的步骤掌握是教学的难点。学生真正能够理解画角的本质难度是比较大的。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我力求体现出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逐步分散教学难点。由于用量角器量角和用量角器画角有一些共同之处,都是使用量角器,都是用量角器中心对准角的顶点,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对齐,量角时看另一边指的刻度,就是角的度数,而画角首先要心中有角,先在要画角的地方点一个点,再和原来画出的射线的顶点连接就画出了一个角。所以,在具体的设计时,我先进行量角的复习,说量角的方法这样就进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由于采用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了画角的过程,并通过自学质疑,可以进一步体会画角的步骤。这样处理以后,学生在自然而然之中学会了知识和方法,体现了新课不新的特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画角》教学反思3

学生在之前三年级时已经直观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本课是在角的度量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用活动角做角、用纸折角、用量角器画角等各种活动,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会用三角尺画出一定度数的角,能初步的估计角的大小。

本课内容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认识各种角,第二环节是画角。对于第一部分的学习,我让学生带了学具盒中的活动角,通过边操作边观察,感受角是可以活动的,之后慢慢展开,得到由小到大的五种角,学生很快发现1周角=2平角=4直角,还列举了一种活动的学生尺展开是平角、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6时的夹角为平角,12时的夹角为周角等等,接着我又让学生通过折正方形纸,再次感受这3个角之间的大小关系,没想到学生还折出了30°角(把90°角平均折成3份)和45°角(把90°角再次对折),还展开根据3个45°角指出了135°的钝角,真是在我的预料之外,没想到给他们一张小小的纸,他们竟折出了5种认识的角。这部分的教学比较顺利,学生也掌握的较好。第二部分画角,先是根据上节课记住的三角板上的三个角来画90°、30°、60°和45°的角,比较简单,主要问题是部分学生的三角尺头上磨圆了,所以画出的角的顶点不够尖。接下来用量角器画角,我先让学生尝试画75°的角,没想到大部分同学根据量角的方法都能画出来,有的同学还觉得画角比量角简单,于是一起总结了画角的步骤“点点对齐,边边对齐,找刻度,连线”,画角这一环节也算是顺利的。

新课的内容就这样结束了,可随之而来的课后一大堆练习,又让我们头疼。《补充习题》上,要求用量角器量出2时、3时、4时、5时、11时30分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由于要求是用量角器量,由于角的边比较的短,需要延长后再量,结果学生量出的角度是五花八门,而且误差都在5°左右(平时量角我们允许的误差是1——2度),5时很多学生量出是145°、155°,11时30分的答案更多,有160°、150°、155°、170°各种各样都有。于是只能和学生一起来寻找最佳的方法,联系学生之前举的例子,12时可以看作是周角,而钟面上有12个大格,3时和9时正好是直角90°,学生马上想出可以计算每个大格的度数,用360°÷12=30°,所以根本就不需要量,只要数一下时针和分针之间是几大格就可以了,半大格是15°,所以11时30分应该是165°。练习四中,要求学生用两块三角板拼角,并且说说能拼出哪些度数的角?就这道题目足足用了半节课,先是用两个角合起来,先拼再交流,得到可以拼出180°、150°、135°、120°、105°、75°的角,接着再让学生思考,还能用三角板画出几度的角,得到可以用60°-45°=15°或45°-30°=15°的角,虽然花了很多的时间来研究,可是练习上出现用三角板画角时,发现好多同学还是习惯在拿量角器画角,真不知道该怎么要求他们。

《补充习题》上还出现了由两条交叉的直线引出的4个角,知道了一个角的度数,求出另外3个角的度数,还要说说发现了什么?解决这道题目,要根据一直线上的两个角的度数和是180°,来求出另外的一个角,在全部算出来后,学生会发现4个角的度数合起来正好是一个周角,还发现对对面的角的度数是相同的,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画角》教学反思4

曾经听过四年级《角的画法》数学,在教学中一直觉得画角是个教学的难点,其实也是学生的难点。课前我仔细思考过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教材中安排“角的分类”与“画角”同课时教学,但是我觉得对于我班学情,这样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一下掌握那么多的知识点,肯定会向走马观花一样,课上会缺少实践探索的机会,所以我决定分两课时教学,先教学“角的分类”,然后教学“画角”。

教学角的分类时,我就发现在画角时随意性很大,尤其在二年级学生已经会画直角,但我却发现学生很少用三角尺的直角去画,而是用直尺画一个近视的直角,甚至有的学生凭感觉直接画两条射线组成直角。所以课上我就从画直角入手,让学生说说:“在你认识的角中,那些角最好画?”学生很快提出平角、周角、直角,然后我就让学生去试画这些角,并让学生到黑板上展示自己画的过程,画后让学生评一评,议一议,学生很快指出画平角、周角的优点和不足,并集体进行订正。在画直角时,我有意找两名采用上述方法画角的同学板演。然后让学生议一议,“怎样才能知道画的直角是否规范?”学生就提出用量角器量一量或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学生照样检查发现用直尺画得直角不是很规范,更不用说凭感觉的了;接着让学生就讨论“怎样画直角规范呢?”有了检查的过程,学生很快就能思考出两种方法。学生尝试后,老师示范画直角,直角画法就此规范。

然后我让学生画60°的角,学生仍选择用三角板的方法去画。接着我让学生画65度的角,学生发现用三角板画不出来,从而引出用量角器来画角才能画出。最后我引导学生总结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并讨论:“用三角尺画角和用量角器画角,那种方法应用更广泛?”学生讨论后总结用量角器的使用范围更广,最后再让学生尝试用量角器画75度和100度的角,每次都叫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叉检查,掌握好的当师傅,师徒一起评价,获取优秀等第,学生热情很高。这样学生对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基本都掌握了。

《画角》教学反思5

在《角的分类和画角》这节练习课上,我努力突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内容的设计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尊重学生的选择。

二、突出每一板块的主体。做到分层练习,层层递进。

三、注重学生的'拓展。不单是复习各类角的特点,也拓展各类角的顺序和特殊角的关系,重点是注重估算和估算方法的渗透,象锐角和钝角,不仅估出度数,还教会学生正确使用三角板的直角作为参照去验证估的是否接近或准确。

四、使学生会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画角。象10度、45度、105度,明确象三角尺上的角或拼成的角可以用三角尺画,非常简便、准确。象10度这样的角只能用量角器画。

五、努力体现算法多样化。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因为时间分配没掌握好,导致课堂小结比较匆忙。等下次练习课,我会注意这样小结:

1、总结学习方法。

2、总结技能技巧。

3、总结注意事项。

及时总结使学生不仅参与学习,更从中知道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遗憾,真正做到“吃一堑,长一智。”

《画角》教学反思6

《画角》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角的分类》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的方法,对于反过来探究角的画法兴趣非常浓厚。

课上我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画法。从课堂的效果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但还有一部分同学出错,出错原因我想有以下几方面:

1、对量角器上的刻度还是不熟悉,找不准数。特别是不是整十度时,错得更多,很多学生都少画或多画了10度,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对于这个度数的取数范围在哪里心里都不是很清楚。

2、学生在画角时,出现错误最多的是内外刻度不分清。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把内外刻度弄混的状况也很多。这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头脑里并没有去认真想清楚该找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只是看到这个度数就马上打好了点,导致本来是锐角的画成了钝角,本来是钝角的画成了锐角

3、有的学生量角器上的刻度线很少,有的量角器上面图案很多,有的量角器中心点是一个小洞,学生在重合的时候左移一点或者右移一点就会有10度的误差等,这些也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干扰。

4、有的学生利用内圈刻度画角,有5度的,如75度,不能直接在量角器内圈的75度的位置上打点,于是找不到记这个点的位置。他们不会在量角器上75度的位置一直向外看,有的会看的也把刻度线看歪了,偏离到别的刻度去了。还有很多学生对于内刻度的数对应外刻度的哪个数这一点并不熟悉,所以找不到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想有必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如下改进:

1、课堂上总结了画角的步骤,但没有示范画一个角。这是最大的失误。

2、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最好选择量角器上没有图案,刻度比较清楚的,这样会更有利于量角和画角的准确。

3、在认识量角器时,有必要让学生知道内刻度的数对应的是外刻度的哪个数,这一点在教学时确实有所疏忽。

4、画角之前,一定要求学生想清楚自己画的是钝角还是锐角,画完后一定要进行检验。

《画角》教学反思7

画角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之后进行教学的。课前我预想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在学习画法时主要以教师讲解,并结合讲解板演为主,把重点放在学生动手练习上。从课堂的效果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在回家作业中出的问题却较多,主要是画不准,有的学生甚至把钝角画成了锐角,锐角画成了钝角等。仔细反思,主要原因是:学生在画角时,内外刻度不分清。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把内外刻度弄混的状况也很多。这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头脑里并没有去认真想清楚该找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只是看到这个度数就马上打好了点,导致本来是锐角的画成了钝角,本来是钝角的画成了锐角。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想有必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如下改进:

1、在认识量角器时,有必要让学生知道内刻度的数对应的是外刻度的哪个数,这一点在教学时确实有所疏忽。

2、画角之前,一定要求学生想清楚自己画的是钝角还是锐角,画完后一定要进行检验。

不足之处,在教学周角时,没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周角的形成过程,及这个360度怎么得出的,没有和学生好好探讨。如果能用多媒体慢慢演示,让学生观察的是它转过的范围。可以这样:先转到直角的位置,提问:现在是什么角,是多少度?继续转到平角的位置,提问:现在是什么角,是多少度?由此得出,周角是360度,一周角是2个平角,4个直角。

《画角》教学反思8

本节课我利用活动角引出各种大小不同的角,帮助学生发展对角的认识,加深对角的理解。学生在操作活动角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来进行各种角的特征的学习,从而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大小,提高学习效率。根据度数,教会学生选择适宜的工具画图,会用三角尺画出一定度数的角,重点是掌握用量角器画角,能初步估计角的大小。

教学“角的分类"时,我让学生利用活动角,通过边操作边观察,感受角有大有小,理解锐角、钝角不是指某一度数的角,是指某一固定范围的角。并能根据角的大小对角进行分类。在操作中体会I周角=2平角=4直角。

教学“画角”时,先是根据上节课记住的三角板上的三个角来画90°、30°、60°和45°的角,比较简单,接下来用量角器画角,先让学生尝试画60°的角,大部分学生根据量角的方法都能画出来,引导学生总结画角的步骤:

1、两重合(中心点与顶点重合,射线与0刻度线重合)

2、找刻度,连线,画角这一环节因为时间不够充足,所以只让学生们做了少部分的练习,学生容易把内、外刻度线混淆,导致画角错误。

我觉得这节课练习不够充分,本节课课时安排就是要将角的分类和画角两部分完成,我按照课时安排去进行讲课,时间十分紧凑。但因为孩子们初接触量角器以及画角,操作起来并不是很熟练,所以我觉得在讲课的同时,应该分出大量时间让同学们在课上练习,才能纠正他们的错误和不足。所以,在下次讲这节课时,我可能把这一部分分成两个课时去讲,使同学们能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通过及时操作进行巩固。

《画角》教学反思9

“角的度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在这个单元中,主要有四部分内容:(1)直线、射线和角(2)角的度量(3)角的分类(4)画角。学生课堂上的“耶!”

学利用量角器画角时,本节课学生学的还比较轻松。比较成功的是新知的探究:教材画角的例题呈现了画65°的角,下面是画角的步骤,看了教材以后,我想画角是否让学生自学教材,然后让他们动手画角。但是,就在上课的一刹那,我改变了预设的方案,我让学生先独立尝试画角,因为学生有一定量角的基础,可能他们会自己摸索出画角的方法,如果不会,再采取方案一,自学教材,基于对学生的信任,于是问:“你们会画60°的角吗?先想一想,自己准备怎么画,再动手。”(没有选择教材的65°,而选择了60°,我想学生可能会现不同的画法,比如用三角尺画。)听说能画角,学生比较兴奋,想了一会儿,个个摩拳擦掌,兴致勃勃地动手画了起来,果然不出我的所料,汇报时学生出现了:王宁:“我是用三角尺的60°角画的。”把他的作品反馈在实物投影上,确实是60°,但是角的顶点这儿画的不太理想。陆雨婷:“我是用量角器画的,先在本子上画一条射线,再用量角器的中心点对着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着射线,再在量角器的60°的地方画一个点,最后从射线的端点出发,通过这个点再画一条射线。”陆雨婷的说法多好啊!我在心里佩服学生的能力。“你们喜欢那种画法呢?”学生说的不一。“既然这样,你们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画一个70°的角吧!”学生动手画了起来,汇报的时候,学生都选择了用量角器画角,我问:“你们为什么不选择用三角尺画呢?”学生都说用量角器画比较方便。

学生同桌交流自己画70°角的方法后,再让他们看书,我说:“其实你们的画法和书上的介绍的方法是一样的,你们真了不起!”学生开心地喊出了“耶!”看到学生的高兴劲,我知道他们此时已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那么我呢?当然也感到无比的幸福。学生看书以后,一个学生举手了,“老师,我还有补充,画好以后还应该检验,用量角器测量一下自己画的角是否正确。多好的的孩子啊!我从心里感叹着。另外:当出现要求画的角,如:75度、155度……有5度的角时,会出现问题。主要出现在,学生利用内圈刻度画角,有5度的,如75度,不能直接在量角器内圈的75度的位置上打点,于是找不到记这个点的位置。

于是教会学生要在量角器上75度的位置一直向外看,因为内圈70度对应外圈110度的位置,内圈80度对应外圈100度的位置,内圈75度就对应外圈105度的位置。

《画角》教学反思10

画角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学生很自然地又想到了怎样画角。本节课在探究新知时,我采取让学生以尝试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先让学生猜一猜用一副三角板可以拼出哪些度数的角,再小组合作用三角板拼一拼,画一画,归纳出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度数的角。

然后让学生回忆角的度量方法,接着想办法画一个65°的角。学生试着画角,然后小组交流,谈谈自己画65°角的方法。哪一个同学画得好,还有哪一个同学不会画,让组员帮助他,小组总结并写出画角的步骤。

接着,在初步掌握画角的方法之后,我要求每小组画学过的五种不同的角,边画边讲,其它三人边听边纠正评价,力争让所有同学都能熟练的画角。

最后,请画得较好的小组演示画角,并说一说画角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总结了画角的方法:一画射线,二重合,三找点,四连线,标出角度,再检验。强调在检验中先判断是哪种角,再测量角。让学生体验画角时要灵活选择适当的方法,除了用量角器,有的可直接使用三角板。

《画角》教学反思11

画角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的方法,对于反过来角的画法的探究必然会引起极大的兴趣。在课堂开始,通过回忆前面所学知识,激励学生量角器不光能量出角的度数,还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画角,“你们愿意试试吗?”自然过渡到今天所学的知识点。

在组织学生掌握“画角“这个知识点时,先让学生小组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在互动中对整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使学生的大脑中零散的知识形成一个整体,形成牢固的印象。以“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为理念,利用学生的差异,放手让学生小组争论、互补,在相互纠偏、自我梳理中得出结论。

对于一些特殊的度数我们可以用三角板上的角来画,但对于一般的角我们就只能用量角器来画。下面大家思考怎样画一个65度的角?

(小组交流、生汇报)

1:我们可以先画一条边,然后画另外一条边。

2:怎样才能在65度的前提下画另一条边呢?

3:我们可以拿量角器量出来。

针对学生们的争论,我开始总结画法。最后,让知识得到了升华。把画角的方法编成一个顺口溜,再一次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一个彻底的理解。

根据画法编出画角的顺口溜: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后画边。

教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真正的探究性的学习中学会学习,不断地发展自身的认知结构和智能结构。

《画角》教学反思12

经过学生的自我尝试后,我发现学生基本都能借助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因此我请我班学困生1到黑板上示范画,行动才能说明一切嘛。生1画角的顺序是:

1、在量的中心位置(凹槽处)点个点,做角的顶点。

2、将向下平移,画出角的一条边。

3、根据度数,确定辅助点的位置。

4、连接角的顶点和辅助点,画出另一条边。

看了生1的示范,学生有话想说。

生1:画顶点不用尺的,直接点。

生2:量角器老是移来移去,挺麻烦的生3:我们画第一条边要几步呢?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最后我们归纳为:定顶点、画边、找点、连边。教材中安排的练习是:

以下面的射线为角的一条边,用量角器分别画出40°、70°和135°的角。为了更好地帮助解决学生深刻理解画角的方法,纠正学生对量角器的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混淆不清的现象,我将题目改为:

以下面的射线为角的一条边,用量角器画出2个40°的角。个别学生由于不会看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把前两个角,一个画成40°,一个画成了140°。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相差那么大。不用我多讲,学生自己就知道错了,直懊恼自己太粗心。一定要遵循:0°在里圈就要看里圈刻度,0°在外圈就要看外圈刻度了,千万不能混淆不清。

《画角》教学反思13

课前我仔细思考过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教材中安排“角的分类”与“画角”同课时教学,但是我觉得这样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一下掌握那么多的知识点,肯定会向走马观花一样,课上会缺少实践探索的机会,所以我决定分两课时教学,先教学“角的分类”,然后教学“画角”。

课前我就发现在画角时随意性很大,尤其在二年级学生已经会画直角,但我却发现学生很少用三角尺的直角去画,而是用直尺画一个近视的直角。所以课上我就从画直角入手,让学生说说:“在你认识的角中,那些角最好画?”学生很快提出平角、周角、直角,然后我就让学生去试画这些角,并让学生到实物投影上展示自己画的过程,学生很新鲜,画得认真,看得认真,画后让学生评一评,议一议,学生很快指出画平角、周角的优点和不足,并集体进行更正。在画直角时,我故意找一名用直尺画得同学,评议直角的画法时,我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才能知道画的直角是否规范?”学生就提出用量角器量一量或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学生照样检查发现用直尺画得直角不是很规范,接着就讨论“怎样画直角规范呢?”有了检查的过程,学生很快就能思考出两种方法。最后我让学生画60度的角,学生仍选择两种方法去画,评议后我引导学生总结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并讨论:“用三角尺画角和用量角器画角,那种方法应用更广泛?”学生讨论后总结用量角器的使用范围更广,最后再让学生尝试用量角器画一些角,组织学生评议,这样学生对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都掌握了。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好,课后我反思,这与纠正学生过去画角的错误做法关系很大,学生自己在纠错的过程中发现画角的方法比教师的讲解的作用要大得多了,因此我们在上课时能找到很好的切入点很重要的。

《画角》教学反思14

《画角》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的方法,对于反过来探究角的画法兴趣非常浓厚。

在我所所教的班级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对图形的空间理解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在上这节课,我是这样处理的:

1、自己尝试,动手操作,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让学生自己自学,初步尝试画一个65°的角,不管他们画得怎样,先不进行指导,再由领悟能力比较好的孩子介绍自己的画角方法,这时再完善画角的具体方法,通过观察和自己原有的一些理解,很好地把知识内化;

2、培养了学生的作图习惯。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经常容易徒手画,还有的画图后不检查,在本节课中,我特意强调了不能仅用目测,更要用到三角板、量角器这些作图工具,另外还在展台上多次用量角器对画好的角进行检验,积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作图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学生在画角时,内外刻度不分清。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把内外刻度弄混的状况也很多。这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头脑里并没有去认真想清楚该找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只是看到这个度数就马上打好了点,导致本来是锐角的画成了钝角,本来是钝角的画成了锐角;

这节课还有些地方需要主要的地方:

1、关于学生看内外刻度方面,学生看得不是很好,其实当学生画65°的角时,这时适当地引导学生说出这个是什么角,锐角还是钝角?并用手势比出角,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再找出正确的度数,对学生理解内外刻度就会好很多,也避免了把65°的角化成135°的角了。

2、有的学生使用的量角器不好。有的学生量角器上的刻度线很少,有的量角器上面图案很多,有的量角器中心点是一个小洞,学生在重合的时候左移一点或者右移一点就会有10度的误差等,这些也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干扰。

《画角》教学反思15

《画角》是人教版数学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内容,其认知基础是学生已经会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度数,并掌握了角的基本分类。本课的学习任务是让学生按照画角的步骤正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初步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同时养成画后认真检查的习惯,加强量角和画角的沟通与联系。

教材中是直接呈现画角的三个基本步骤: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再在量角器相应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最后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现画一条射线。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发展,觉得直接教学生按这些步骤画,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画,不容易掌握。思量再三觉得还是应该放手让学生尝试画角,在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画角的步骤。但怎样确保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就能正确画角呢?通过反复研读教材,我体会到画角实际上就是从一个顶点画两条射线,这也正是角的定义,问题是怎样保证两条射线构成的度数符合要求,那就要用到量角器或三角尺这些能量角的工具,用这些工具来确定第二条射线所在的位置。想到这儿,我立刻有了主意,那就是先用学具或手势摆出指定度数的角,再在量角器上摆出相应度数的角,最后才是依据所摆的角,想办法画出相应度数的角。这种教法,既将画角同量角进行了有机整合,又为学生自主探究画角的方法搭设了梯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使用工具画图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上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悦,学习效果也是显而易见。总的来说,本节课做到了以下几点: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画角这个内容是抽象的,也是枯燥的,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漂亮的五角星图案,使得学生眼前一亮,并适时地设置了一个矛盾:五角星同学们大都会画,一个标准的五角星同学们会不会画?那该怎样画呢?及时将学生对五角星图案的兴趣引导到画五角星这个话题上来,然后出示五角星所具备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五条线段长度相等;二是五个顶角都是36度。由此点明本节课的主题——学习画角。在这样的悬念下,学生学习画角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2、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于画角的方法,教材上是直接呈现如何借助量角器画一个65度的角,同教材配套的媒体资源中也有相关的课件,同样是直接将画一个角的步骤演示给学生看。但在备课中,我考虑再三,还是摒弃了这种做法,而是分以下几步引导学生探究出画角的方法。①让学生先用小棒或手势比划大约36度的角,这一步看似有些多余,其实不然,我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后面的画角作铺垫;二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②当学生比出角后,我问:怎样检验你所摆的角是不是接近36度?学生有的用三角板上的30度比,说应该比30度稍微大一点儿;有的用量角器比,检验出是不是36度,从而使学生明白: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需要用到三角板或量角器这些作图工具。③根据所摆的36度角,同桌互相帮助试着在纸上画一个36度的角。因为前面在检验角时有经验,将量角器如何对准所画的角,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在几个关键地方作记号的方法,正好班上有两名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中心部位是一个小孔,这为画角作记号提供了方便。可以直接在中心点、零刻度线、36度刻度线处分别画一个点,然后将中心点分别与另两个点连接起来就画成了一个36度的角。教学中我以这种方法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讨论,从而找到其它量角器也可行的方法,就是先固定其中的一条边,可以是画点,也可以是画线,再找到另一条边所在的位置,最后将第二条边连出来。画角的方法就这样在学生的尝试、汇报、讨论、交流等过程中应运而生,尤其是借助实物投影及时地将学生的方法和问题暴露在全体学生面前,老师没有给学生演示,没有给学生限制,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本节课中真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发展了学生的操作技能。画图一直是学生的一个障碍点,画角更是非常困难,但在本节课中,角的画法却从学生的摆、量、画等操作中水到渠成地概括出来,关于角的画法,其本质就是先固定一条边,再根据角度确定另一条边的位置,然后画出另一条边。固定一条边的方法既可以将边画出来,也可以像本节课中学生所展示的那样先确定顶点,再点出零刻度线和另一刻度线的位置。这个教学难点在本节课中得到了突破,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了发展。用传统的木制三角板、量角器在黑板上演示操作时,既觉得笨重(用劲儿小了要往下滑,用劲儿大了又不好调整),又觉得不直观(由于不是透明材料做成的,有时候还需要将图中的线条进行延长),老师将作图工具在黑板上翻过来、转过去,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还是“看不懂”,本堂课中引用实物投影,老师和学生可以直接在展台上操作,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学生看得也非常清晰、明确。

4、培养了学生的作图习惯。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经常容易徒手画,还有的画图后不检查,在本节课中,我特意强调了不能仅用目测,更要用到三角板、量角器这些作图工具,另外还在展台上多次用量角器对画好的角进行检验,积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作图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画角”教学反思

“画角”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画角”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画角”教学反思 1

画角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的方法,对于反过来角的画法的探究必然会引起极大的兴趣。在课堂开始,通过回忆前面所学知识,激励学生量角器不光能量出角的度数,还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画角,“你们愿意试试吗?”自然过渡到今天所学的知识点。

在组织学生掌握“画角“这个知识点时,先让学生小组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在互动中对整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使学生的大脑中零散的知识形成一个整体,形成牢固的印象。以“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为理念,利用学生的差异,放手让学生小组争论、互补,在相互纠偏、自我梳理中得出结论。

对于一些特殊的度数我们可以用三角板上的角来画,但对于一般的角我们就只能用量角器来画。下面大家思考怎样画一个65度的角?

(小组交流、生汇报)

1:我们可以先画一条边,然后画另外一条边。

2:怎样才能在65度的前提下画另一条边呢?

3:我们可以拿量角器量出来。

针对学生们的争论,我开始总结画法。最后,让知识得到了升华。把画角的方法编成一个顺口溜,再一次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一个彻底的理解。

根据画法编出画角的顺口溜: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后画边。

教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真正的探究性的学习中学会学习,不断地发展自身的认知结构和智能结构。

“画角”教学反思 2

课前我仔细思考过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教材中安排“角的分类”与“画角”同课时教学,但是我觉得这样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一下掌握那么多的知识点,肯定会向走马观花一样,课上会缺少实践探索的机会,所以我决定分两课时教学,先教学“角的分类”,然后教学“画角”。

课前我就发现在画角时随意性很大,尤其在二年级学生已经会画直角,但我却发现学生很少用三角尺的直角去画,而是用直尺画一个近视的直角。所以课上我就从画直角入手,让学生说说:“在你认识的角中,那些角最好画?”学生很快提出平角、周角、直角,然后我就让学生去试画这些角,并让学生到实物投影上展示自己画的过程,学生很新鲜,画得认真,看得认真,画后让学生评一评,议一议,学生很快指出画平角、周角的优点和不足,并集体进行更正。在画直角时,我故意找一名用直尺画得同学,评议直角的画法时,我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才能知道画的直角是否规范?”学生就提出用量角器量一量或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学生照样检查发现用直尺画得直角不是很规范,接着就讨论“怎样画直角规范呢?”有了检查的过程,学生很快就能思考出两种方法。最后我让学生画60度的角,学生仍选择两种方法去画,评议后我引导学生总结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并讨论:“用三角尺画角和用量角器画角,那种方法应用更广泛?”学生讨论后总结用量角器的使用范围更广,最后再让学生尝试用量角器画一些角,组织学生评议,这样学生对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都掌握了。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好,课后我反思,这与纠正学生过去画角的错误做法关系很大,学生自己在纠错的过程中发现画角的方法比教师的讲解的作用要大得多了,因此我们在上课时能找到很好的切入点很重要的。

“画角”教学反思 3

《角的分类和画角》这个课题主要认识周角和平角以及如何画一个角,并且能够对以前所学的几种角进行分类,鉴于教材的安排,想到学生的实际,于是我想先用活动角,把以前所学的几种角都引出来,便于学生对角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认识,于是在课前我先制作了活动角——折叠的小纸扇子,开始从角的两条边旋转开始,学生认识了锐角,直角和钝角,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这三种角的特点,明确大于0度而小于90的角,让学生继续观察,活动角的旋转,旋转到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学生由于早就预习了课本,就大声喊着;平角。我顺势再问,你觉得什么样的角是平角?让学生加深思考,有的说两条边成了一条直线,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平角就是一条直线对不对?引导学生明确:当角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时,我们就说这是一个平角,顺便再用学具演示一遍,加深印象。周角的认识也是如此,关键是认识几种角之间的关系。学生交流后知道1周角或1平角等于几个直角等。画角是在学生会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大小的基础上学习的,为此我先让学生用活动角摆出特定度数的角,大部分学生能摆出特定的角,所以我通过试错的方式指导学生领会在摆角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进而引出如何去画一个角,以及在画角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画角”教学反思 4

学生在之前三年级时已经直观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本课是在角的度量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用活动角做角、用纸折角、用量角器画角等各种活动,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会用三角尺画出一定度数的角,能初步的估计角的大小。

本课内容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认识各种角,第二环节是画角。对于第一部分的学习,我让学生带了学具盒中的活动角,通过边操作边观察,感受角是可以活动的,之后慢慢展开,得到由小到大的五种角,学生很快发现1周角=2平角=4直角,还列举了一种活动的学生尺展开是平角、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6时的夹角为平角,12时的夹角为周角等等,接着我又让学生通过折正方形纸,再次感受这3个角之间的大小关系,没想到学生还折出了30°角(把90°角平均折成3份)和45°角(把90°角再次对折),还展开根据3个45°角指出了135°的钝角,真是在我的预料之外,没想到给他们一张小小的纸,他们竟折出了5种认识的角。这部分的教学比较顺利,学生也掌握的较好。第二部分画角,先是根据上节课记住的三角板上的三个角来画90°、30°、60°和45°的角,比较简单,主要问题是部分学生的三角尺头上磨圆了,所以画出的角的顶点不够尖。接下来用量角器画角,我先让学生尝试画75°的角,没想到大部分同学根据量角的方法都能画出来,有的同学还觉得画角比量角简单,于是一起总结了画角的步骤“点点对齐,边边对齐,找刻度,连线”,画角这一环节也算是顺利的。

新课的内容就这样结束了,可随之而来的课后一大堆练习,又让我们头疼。《补充习题》上,要求用量角器量出2时、3时、4时、5时、11时30分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由于要求是用量角器量,由于角的边比较的短,需要延长后再量,结果学生量出的角度是五花八门,而且误差都在5°左右(平时量角我们允许的误差是1——2度),5时很多学生量出是145°、155°,11时30分的答案更多,有160°、150°、155°、170°各种各样都有。于是只能和学生一起来寻找最佳的方法,联系学生之前举的例子,12时可以看作是周角,而钟面上有12个大格,3时和9时正好是直角90°,学生马上想出可以计算每个大格的度数,用360°÷12=30°,所以根本就不需要量,只要数一下时针和分针之间是几大格就可以了,半大格是15°,所以11时30分应该是165°。练习四中,要求学生用两块三角板拼角,并且说说能拼出哪些度数的角?就这道题目足足用了半节课,先是用两个角合起来,先拼再交流,得到可以拼出180°、150°、135°、120°、105°、75°的角,接着再让学生思考,还能用三角板画出几度的角,得到可以用60°-45°=15°或45°-30°=15°的角,虽然花了很多的时间来研究,可是练习上出现用三角板画角时,发现好多同学还是习惯在拿量角器画角,真不知道该怎么要求他们。

《补充习题》上还出现了由两条交叉的直线引出的4个角,知道了一个角的度数,求出另外3个角的度数,还要说说发现了什么?解决这道题目,要根据一直线上的两个角的度数和是180°,来求出另外的一个角,在全部算出来后,学生会发现4个角的度数合起来正好是一个周角,还发现对对面的角的度数是相同的,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画角”教学反思 5

“角的度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在这个单元中,主要有四部分内容:(1)直线、射线和角(2)角的度量(3)角的分类(4)画角。学生课堂上的“耶!”

学利用量角器画角时,本节课学生学的还比较轻松。比较成功的是新知的探究:教材画角的例题呈现了画65°的角,下面是画角的步骤,看了教材以后,我想画角是否让学生自学教材,然后让他们动手画角。但是,就在上课的一刹那,我改变了预设的方案,我让学生先独立尝试画角,因为学生有一定量角的基础,可能他们会自己摸索出画角的方法,如果不会,再采取方案一,自学教材,基于对学生的信任,于是问:“你们会画60°的角吗?先想一想,自己准备怎么画,再动手。”(没有选择教材的65°,而选择了60°,我想学生可能会现不同的画法,比如用三角尺画。)听说能画角,学生比较兴奋,想了一会儿,个个摩拳擦掌,兴致勃勃地动手画了起来,果然不出我的所料,汇报时学生出现了:王宁:“我是用三角尺的60°角画的。”把他的作品反馈在实物投影上,确实是60°,但是角的顶点这儿画的不太理想。陆雨婷:“我是用量角器画的,先在本子上画一条射线,再用量角器的中心点对着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着射线,再在量角器的60°的地方画一个点,最后从射线的端点出发,通过这个点再画一条射线。”陆雨婷的说法多好啊!我在心里佩服学生的能力。“你们喜欢那种画法呢?”学生说的不一。“既然这样,你们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画一个70°的角吧!”学生动手画了起来,汇报的`时候,学生都选择了用量角器画角,我问:“你们为什么不选择用三角尺画呢?”学生都说用量角器画比较方便。

学生同桌交流自己画70°角的方法后,再让他们看书,我说:“其实你们的画法和书上的介绍的方法是一样的,你们真了不起!”学生开心地喊出了“耶!”看到学生的高兴劲,我知道他们此时已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那么我呢?当然也感到无比的幸福。学生看书以后,一个学生举手了,“老师,我还有补充,画好以后还应该检验,用量角器测量一下自己画的角是否正确。多好的的孩子啊!我从心里感叹着。另外:当出现要求画的角,如:75度、155度……有5度的角时,会出现问题。主要出现在,学生利用内圈刻度画角,有5度的,如75度,不能直接在量角器内圈的75度的位置上打点,于是找不到记这个点的位置。

于是教会学生要在量角器上75度的位置一直向外看,因为内圈70度对应外圈110度的位置,内圈80度对应外圈100度的位置,内圈75度就对应外圈105度的位置。

“画角”教学反思 6

《画角》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的方法,对于反过来探究角的画法兴趣非常浓厚。

课前我预想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在学习画法时主要以教师讲解,并结合讲解板演为主,没有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画法。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学生动手练习上。从课堂的效果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在回家作业中出的问题却较多,主要是画不准,有的学生甚至把钝角画成了锐角,锐角画成了钝角等。仔细反思,可能是以下几方面造成的:

1.学习画法时,以教师讲解为主,放手不够,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上来看学生好像已经学会了,实际由于体验不深刻,学生并没有把知识很好的吸收并内化,掌握得并不牢固,所以导致回家作业效果不好。

2.学生出错最多的就是找不准数。这说明学生前面的基础还是没打好,对量角器上的刻度还是不熟悉,找不准数。特别是 不是整十度时,错得更多,很多学生都少画或多画了10度,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对于这个度数的取数范围在哪里心里都不是很清楚。

3.学生在画角时,内外刻度不分清。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把内外刻度弄混的状况也很多。这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头脑里并没有去认真想清楚该找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只是看到这个度数就马上打好了点,导致本来是锐角的画成了钝角,本来是钝角的画成了锐角

4.有的学生使用的量角器不好。有的学生量角器上的刻度线很少,有的量角器上面图案很多,有的量角器中心点是一个小洞,学生在重合的时候左移一点或者右移一点就会有10度的误差等,这些也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干扰。

5.有的学生利用内圈刻度画角,有5度的,如75度,不能直接在量角器内圈的75度的位置上打点,于是找不到记这个点的位置。他们不会在量角器上75度的位置一直向外看,有的会看的也把刻度线看歪了,偏离到别的刻度去了。还有很多学生对于内刻度的数对应外刻度的哪个数这一点并不熟悉,所以找不到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想有必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如下改进:

1.在学画法之前,可以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探索的时间,使他们有一定的学习体验,经历学习的过程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更深刻。

2.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最好选择量角器上没有图案,刻度比较清楚的,这样会更有利于量角和画角的准确。

3.在认识量角器时,有必要让学生知道内刻度的数对应的是外刻度的哪个数,这一点在教学时确实有所疏忽。

4.画角之前,一定要求学生想清楚自己画的是钝角还是锐角,画完后一定要进行检验。

“画角”教学反思 7

曾经听过四年级《角的画法》数学,在教学中一直觉得画角是个教学的难点,其实也是学生的难点。课前我仔细思考过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教材中安排“角的分类”与“画角”同课时教学,但是我觉得对于我班学情,这样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一下掌握那么多的知识点,肯定会向走马观花一样,课上会缺少实践探索的机会,所以我决定分两课时教学,先教学“角的分类”,然后教学“画角”。

教学角的分类时,我就发现在画角时随意性很大,尤其在二年级学生已经会画直角,但我却发现学生很少用三角尺的直角去画,而是用直尺画一个近视的直角,甚至有的学生凭感觉直接画两条射线组成直角。所以课上我就从画直角入手,让学生说说:“在你认识的角中,那些角最好画?”学生很快提出平角、周角、直角,然后我就让学生去试画这些角,并让学生到黑板上展示自己画的过程,画后让学生评一评,议一议,学生很快指出画平角、周角的优点和不足,并集体进行订正。在画直角时,我有意找两名采用上述方法画角的同学板演。然后让学生议一议,“怎样才能知道画的直角是否规范?”学生就提出用量角器量一量或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学生照样检查发现用直尺画得直角不是很规范,更不用说凭感觉的了;接着让学生就讨论“怎样画直角规范呢?”有了检查的过程,学生很快就能思考出两种方法。学生尝试后,老师示范画直角,直角画法就此规范。

然后我让学生画60°的角,学生仍选择用三角板的方法去画。接着我让学生画65度的角,学生发现用三角板画不出来,从而引出用量角器来画角才能画出。最后我引导学生总结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并讨论:“用三角尺画角和用量角器画角,那种方法应用更广泛?”学生讨论后总结用量角器的使用范围更广,最后再让学生尝试用量角器画75度和100度的角,每次都叫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叉检查,掌握好的当师傅,师徒一起评价,获取优秀等第,学生热情很高。这样学生对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基本都掌握了。

“画角”教学反思 8

“量角与画角”是两课内容,在组内集体备课时,老师们一致认为这两个内容在“角的度量”这一单元中学生最难掌握。

一、量角时,学生经常出现量角器左放右放放不到位,量不不到角,角到量角器的外面去了;还有的学生,量角时不能确定读量角器上里面的数还是外面的数。

二、如果量角时存在“技术“问题,那画角问题就更大了,去以上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画角的方法掌握了,就是每一个画出来的角边很长,因为画角时要在量角器的刻度边点一个点作标记,这个点离射线的端点较远,学生要通过端点和自己所作的标记点画一条射线,作出角的另一条边,这条边还真够长的,有的孩子还画到书本外面去。

针对以上问题,我结合教材与学情,归纳了量角三步走:

一看角往哪边开,量角器的半圆就朝那边放(这样学生就不会盲目摆弄量角器);

二把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射线与零刻度线重合,看另一边对准量角器中的哪个刻度;

三看角度的大小,锐角看小数,钝角看大数(锐角和钝角在二年级就已经认识,每个四年级的学生都应具备估量的能力,这样学生就不会把量角器上内圈的数和外圈的数混淆)。这样一来,学生掌握得还不错,大部分的孩子都能较快较准地测量角的度数。量角的方法掌握了,画角自然就容易多了。有了量角的基础,我把“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个概念和学生一起探讨,让孩子明白,射线可长可短,可根据书本的空间大小来画角。如果空间大就把边画长点,如果空间小就把边画短点。这样一来,学生画角也学得不错,也画得较快较准。

“画角”教学反思 9

本节课我利用活动角引出各种大小不同的角,帮助学生发展对角的认识,加深对角的理解。学生在操作活动角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来进行各种角的特征的学习,从而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大小,提高学习效率。根据度数,教会学生选择适宜的工具画图,会用三角尺画出一定度数的角,重点是掌握用量角器画角,能初步估计角的大小。

教学“角的分类"时,我让学生利用活动角,通过边操作边观察,感受角有大有小,理解锐角、钝角不是指某一度数的角,是指某一固定范围的角。并能根据角的大小对角进行分类。在操作中体会I周角=2平角=4直角。

教学“画角”时,先是根据上节课记住的三角板上的三个角来画90°、30°、60°和45°的角,比较简单,接下来用量角器画角,先让学生尝试画60°的角,大部分学生根据量角的方法都能画出来,引导学生总结画角的步骤:

1、两重合(中心点与顶点重合,射线与0刻度线重合)

2、找刻度,连线,画角这一环节因为时间不够充足,所以只让学生们做了少部分的练习,学生容易把内、外刻度线混淆,导致画角错误。

我觉得这节课练习不够充分,本节课课时安排就是要将角的分类和画角两部分完成,我按照课时安排去进行讲课,时间十分紧凑。但因为孩子们初接触量角器以及画角,操作起来并不是很熟练,所以我觉得在讲课的同时,应该分出大量时间让同学们在课上练习,才能纠正他们的错误和不足。所以,在下次讲这节课时,我可能把这一部分分成两个课时去讲,使同学们能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通过及时操作进行巩固。

“画角”教学反思 10

画角的步骤,第一步,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第二步,在量角器相应度数的刻度线处点一个点。

第三步,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画角”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对角的认识经已经比较丰富,所以本节课中教师让学生以尝试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的学方式。先让学生想办法富一个60的角,再让学生画75°、105°的角(这些角学生是可以助三角尺来画出的),并在画的过程中体会画角的基本方法(要高一个顶点两条边)。最人让学生画出一个40的角,引出使用量角器画角的必要性。之后是学生试着画角,对于困难的学生教师让其自学教科书中的富角方法,然后小组交流,谈谈自己画角的方法。后全班交流、归纳、总结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从课堂反馈的效果来看,还是比较好的,生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概括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画角”教学反思 11

材中安排角的分类与画角同课时教学,我觉得一节课里要掌握的知识点太多,学生肯定接受不了,所以,我把这部分内容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先教学角的分类,然后教学画角。

在教学画角时,我让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提示自主探索画法。从大展示的效果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在家庭作业中出的问题却较多,主要是画不准,有的学生甚至把钝角画成了锐角,锐角画成了钝角等。仔细反思,可能是以下几方面造成的:

1、学习画法时,有的学生在小组内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上来看学生好像已经学会了,实际由于体验不深刻,学生并没有把知识很好的吸收并内化,掌握得并不牢固,所以导致家庭作业效果不好。

2、学生出错最多的就是找不准数。这说明学生前面的基础还是没打好,对量角器上的刻度还是不熟悉,找不准数。特别是不是整十度时,错得更多,很多学生都少画了10度,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对于这个度数的取数范围在哪里心里都不是很清楚。

3、学生在画角时,内外刻度不分清。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把内外刻度弄混的状况也很多。这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头脑里并没有去认真想清楚该找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只是看到这个度数就马上打好了点,导致本来是锐角的画成了钝角,本来是钝角的画成了锐角。其实最主要的一点是,学生对于零刻度的理解不是十分到位,由于本单元过于抽象,这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抽象数学知识,没有在头脑中形成数学抽象思维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渐摸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带入课堂,让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为第四单元平行四边形打下基础。

4、有的学生使用的量角器不好。有的学生量角器上的刻度线很少,有的量角器上面图案很多,有的量角器中心点是一个小洞,学生在重合的时候左移一点或者右移一点就会有10度的误差等,这些也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干扰。

5、有的学生利用内圈刻度画角,个位是5度的。如75度,不能直接在量角器内圈的75度的位置上打点,于是找不到记这个点的位置。他们不会在量角器上75度的位置一直向外看,有的会看的也把刻度线看歪了,偏离到别的刻度去了。还有很多学生对于内刻度的数对应外刻度的哪个数这一点并不熟悉,所以找不到点。

“画角”教学反思 12

《画角》是人教版数学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内容,其认知基础是学生已经会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度数,并掌握了角的基本分类。本课的学习任务是让学生按照画角的步骤正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初步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同时养成画后认真检查的习惯,加强量角和画角的沟通与联系。

教材中是直接呈现画角的三个基本步骤: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再在量角器相应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最后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现画一条射线。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发展,觉得直接教学生按这些步骤画,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画,不容易掌握。思量再三觉得还是应该放手让学生尝试画角,在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画角的步骤。但怎样确保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就能正确画角呢?通过反复研读教材,我体会到画角实际上就是从一个顶点画两条射线,这也正是角的定义,问题是怎样保证两条射线构成的度数符合要求,那就要用到量角器或三角尺这些能量角的工具,用这些工具来确定第二条射线所在的位置。想到这儿,我立刻有了主意,那就是先用学具或手势摆出指定度数的角,再在量角器上摆出相应度数的角,最后才是依据所摆的角,想办法画出相应度数的角。这种教法,既将画角同量角进行了有机整合,又为学生自主探究画角的方法搭设了梯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使用工具画图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上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悦,学习效果也是显而易见。总的来说,本节课做到了以下几点: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画角这个内容是抽象的,也是枯燥的,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漂亮的五角星图案,使得学生眼前一亮,并适时地设置了一个矛盾:五角星同学们大都会画,一个标准的五角星同学们会不会画?那该怎样画呢?及时将学生对五角星图案的兴趣引导到画五角星这个话题上来,然后出示五角星所具备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五条线段长度相等;二是五个顶角都是36度。由此点明本节课的主题——学习画角。在这样的悬念下,学生学习画角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2、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于画角的方法,教材上是直接呈现如何借助量角器画一个65度的角,同教材配套的媒体资源中也有相关的课件,同样是直接将画一个角的步骤演示给学生看。但在备课中,我考虑再三,还是摒弃了这种做法,而是分以下几步引导学生探究出画角的方法。①让学生先用小棒或手势比划大约36度的角,这一步看似有些多余,其实不然,我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后面的画角作铺垫;二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②当学生比出角后,我问:怎样检验你所摆的角是不是接近36度?学生有的用三角板上的30度比,说应该比30度稍微大一点儿;有的用量角器比,检验出是不是36度,从而使学生明白: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需要用到三角板或量角器这些作图工具。③根据所摆的36度角,同桌互相帮助试着在纸上画一个36度的角。因为前面在检验角时有经验,将量角器如何对准所画的角,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在几个关键地方作记号的方法,正好班上有两名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中心部位是一个小孔,这为画角作记号提供了方便。可以直接在中心点、零刻度线、36度刻度线处分别画一个点,然后将中心点分别与另两个点连接起来就画成了一个36度的角。教学中我以这种方法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讨论,从而找到其它量角器也可行的方法,就是先固定其中的一条边,可以是画点,也可以是画线,再找到另一条边所在的位置,最后将第二条边连出来。画角的方法就这样在学生的尝试、汇报、讨论、交流等过程中应运而生,尤其是借助实物投影及时地将学生的方法和问题暴露在全体学生面前,老师没有给学生演示,没有给学生限制,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本节课中真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发展了学生的操作技能。画图一直是学生的一个障碍点,画角更是非常困难,但在本节课中,角的画法却从学生的摆、量、画等操作中水到渠成地概括出来,关于角的画法,其本质就是先固定一条边,再根据角度确定另一条边的位置,然后画出另一条边。固定一条边的方法既可以将边画出来,也可以像本节课中学生所展示的那样先确定顶点,再点出零刻度线和另一刻度线的位置。这个教学难点在本节课中得到了突破,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了发展。用传统的木制三角板、量角器在黑板上演示操作时,既觉得笨重(用劲儿小了要往下滑,用劲儿大了又不好调整),又觉得不直观(由于不是透明材料做成的,有时候还需要将图中的线条进行延长),老师将作图工具在黑板上翻过来、转过去,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还是“看不懂”,本堂课中引用实物投影,老师和学生可以直接在展台上操作,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学生看得也非常清晰、明确。

4、培养了学生的作图习惯。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经常容易徒手画,还有的画图后不检查,在本节课中,我特意强调了不能仅用目测,更要用到三角板、量角器这些作图工具,另外还在展台上多次用量角器对画好的角进行检验,积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作图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画角”教学反思 13

画角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学生很自然地又想到了怎样画角。本节课在探究新知时,我采取让学生以尝试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先让学生猜一猜用一副三角板可以拼出哪些度数的角,再小组合作用三角板拼一拼,画一画,归纳出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度数的角。

然后让学生回忆角的度量方法,接着想办法画一个65°的角。学生试着画角,然后小组交流,谈谈自己画65°角的方法。哪一个同学画得好,还有哪一个同学不会画,让组员帮助他,小组总结并写出画角的步骤。

接着,在初步掌握画角的方法之后,我要求每小组画学过的五种不同的角,边画边讲,其它三人边听边纠正评价,力争让所有同学都能熟练的画角。

最后,请画得较好的小组演示画角,并说一说画角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总结了画角的方法:一画射线,二重合,三找点,四连线,标出角度,再检验。强调在检验中先判断是哪种角,再测量角。让学生体验画角时要灵活选择适当的方法,除了用量角器,有的可直接使用三角板。

“画角”教学反思 14

教学实录:

师:你能画角吗?能画怎样的角?

生:我能画锐角、……

让学生到黑板画。

师:你能画一个60°的角吗?利用你手中的工具可以怎样画?

生:我能用量角器画。

师:可以的,等会试一试。

生:我还能用三角板画,这样更简便。

师:你真会想办法,既然大家有办法画60°的角、那就在你的纸上画画,等会你可要把你的好办法介绍给大家哟。

评析:由画不同类型的角引入新课教学使学生感到轻松,没有学习的负担,教师接着提出画60°的角,把问题逐步引向深入,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挑起了思维的火花。教师没讲几句话,只是以问题作引导,始终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发展的角度,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当学生的灵感和创造性被调动后,教师还是没有讲,而是在全体学生都急于表现自己时,顺应学生的表现欲,让大家在纸上画。让全体同学的创造激情得到释放。没有停留在让少数几个尖子生去表现自己,而大多数学生被动观望,真正做到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画60°的角前,教师的提示语用得好,你会画了,可要把你的好办法介绍给大家,这句话就起到进一步启发学生边画角边思考的作用。不是单会画,还要把自己如何画60°的角的过程表述出来,给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教学实录:

师:把你的方法介绍介绍。

生:我用三角板画,沿着有60°的三角板的60°的角的两条边画。

生:我还能用量角器画,先画一条射线。然后用量角器时,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和射线的端点重合;把0度刻度线与射线重合,在60°的刻度处点一点,然后把点与射线的端点连接。

师:你们有什么想法吗?可以补充或纠正。

生:我认为最后还要画上角的标记,标上度数。

师:想得真周到,这样就比较全面了。

师:是60°的角,可以这样画。如果是让你画一个78°的角呢?你有办法吗?

片刻沉默后,小手胆怯地举了起来。

生:可以用量角器画,不能用三角板来画(学生练习画78°的角)

师:看来这个问题难不倒大家,现在老师再让你们画一个75°的角。

学生用量角器很快画完了75°的角。

师:谁还能用别的办法画这个角吗?

学生被这个问题吸引了起来。

生:我有办法,可以用三角板画。

师:你们同意吗?

许多同学表示怀疑,说:不行的,三角板上没有75°的角。

师:老师告诉你们是可以用三角板画的,就看你肯不肯动脑筋了。

学生中三三两两想到了办法,纷纷举起小手。

师:你们可真会动脑筋,老师一点拨就想到办法。能向大家介绍你的方法吗?

师:这样吧!先向你的同桌介绍好吗?会的学生用三角板操作起来给同学看。突然,有个学生大声说:老师,我还能用三角板画15°的角。有的说能画135°的、120°的。教师一一肯定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师:最好能用你的语言向别人介绍清楚,让别人信服。

评析:这段教学,老师逐层深入地提出了一个个问题,老师没有自问自答的包办代替,急于讲述操作办法,而是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然后去总结。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人”地位。同样,问题的逐层推进,具体的肯定、激励,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创造火花不断闪现,数学的魅力得到了展现,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这一教学过程中没有作秀和花哨,有的是实实在在的精心预设的问题,达到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的目标。从中不难看出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匠心独运的教育艺术。

“画角”教学反思 15

经过学生的自我尝试后,我发现学生基本都能借助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因此我请我班学困生1到黑板上示范画,行动才能说明一切嘛。生1画角的顺序是:

1、在量的中心位置(凹槽处)点个点,做角的顶点。

2、将向下平移,画出角的一条边。

3、根据度数,确定辅助点的位置。

4、连接角的顶点和辅助点,画出另一条边。

看了生1的示范,学生有话想说。

生1:画顶点不用尺的,直接点。

生2:量角器老是移来移去,挺麻烦的生3:我们画第一条边要几步呢?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最后我们归纳为:定顶点、画边、找点、连边。教材中安排的练习是:

以下面的射线为角的一条边,用量角器分别画出40°、70°和135°的角。为了更好地帮助解决学生深刻理解画角的方法,纠正学生对量角器的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混淆不清的现象,我将题目改为:

以下面的射线为角的一条边,用量角器画出2个40°的角。个别学生由于不会看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把前两个角,一个画成40°,一个画成了140°。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相差那么大。不用我多讲,学生自己就知道错了,直懊恼自己太粗心。一定要遵循:0°在里圈就要看里圈刻度,0°在外圈就要看外圈刻度了,千万不能混淆不清。

第五篇:画角教学反思

画角教学反思

画角教学反思1

画角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之后进行教学的。课前我预想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较薄弱,因此在学习画法时主要以教师讲解,并结合讲解板演为主,把重点放在学生动手练习上。从课堂的效果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在回家作业中出的问题却较多,主要是画不准,有的学生甚至把钝角画成了锐角,锐角画成了钝角等。仔细反思,主要原因是:学生在画角时,内外刻度不分清。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把内外刻度弄混的状况也很多。这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头脑里并没有去认真想清楚该找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只是看到这个度数就马上打好了点,导致本来是锐角的画成了钝角,本来是钝角的画成了锐角。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想有必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如下改进:

1、在认识量角器时,有必要让学生知道内刻度的数对应的是外刻度的哪个数,这一点在教学时确实有所疏忽。

2、画角之前,一定要求学生想清楚自己画的是钝角还是锐角,画完后一定要进行检验。

不足之处,在教学周角时,没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周角的形成过程,及这个360度怎么得出的,没有和学生好好探讨。如果能用多媒体慢慢演示,让学生观察的是它转过的范围。可以这样:先转到直角的位置,提问:现在是什么角,是多少度?继续转到平角的位置,提问:现在是什么角,是多少度?由此得出,周角是360度,一周角是2个平角,4个直角。

画角教学反思2

《画角》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的方法,对于反过来探究角的画法兴趣非常浓厚。

在我所所教的班级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差,对图形的空间理解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在上这节课,我是这样处理的:

1、自己尝试,动手操作,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让学生自己自学,初步尝试画一个65°的角,不管他们画得怎样,先不进行指导,再由领悟能力比较好的孩子介绍自己的画角方法,这时再完善画角的具体方法,通过观察和自己原有的一些理解,很好地把知识内化;

2、培养了学生的作图习惯。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经常容易徒手画,还有的画图后不检查,在本节课中,我特意强调了不能仅用目测,更要用到三角板、量角器这些作图工具,另外还在展台上多次用量角器对画好的角进行检验,积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作图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学生在画角时,内外刻度不分清。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把内外刻度弄混的状况也很多。这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头脑里并没有去认真想清楚该找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只是看到这个度数就马上打好了点,导致本来是锐角的画成了钝角,本来是钝角的画成了锐角;

这节课还有些地方需要主要的地方:

1、关于学生看内外刻度方面,学生看得不是很好,其实当学生画65°的角时,这时适当地引导学生说出这个是什么角,锐角还是钝角?并用手势比出角,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再找出正确的度数,对学生理解内外刻度就会好很多,也避免了把65°的角化成135°的角了。

2、有的学生使用的量角器不好。有的学生量角器上的刻度线很少,有的量角器上面图案很多,有的量角器中心点是一个小洞,学生在重合的时候左移一点或者右移一点就会有10度的误差等,这些也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干扰。。

画角教学反思3

《角的分类和画角》这个课题主要认识周角和平角以及如何画一个角,并且能够对以前所学的几种角进行分类,鉴于教材的安排,想到学生的实际,于是我想先用活动角,把以前所学的几种角都引出来,便于学生对角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认识,于是在课前我先制作了活动角——折叠的小纸扇子,开始从角的两条边旋转开始,学生认识了锐角,直角和钝角,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这三种角的特点,明确大于0度而小于90的角,让学生继续观察,活动角的旋转,旋转到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学生由于早就预习了课本,就大声喊着;平角。我顺势再问,你觉得什么样的角是平角?让学生加深思考,有的说两条边成了一条直线,接着组织学生讨论:平角就是一条直线对不对?引导学生明确:当角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时,我们就说这是一个平角,顺便再用学具演示一遍,加深印象。周角的认识也是如此,关键是认识几种角之间的关系。学生交流后知道1周角或1平角等于几个直角等。画角是在学生会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大小的基础上学习的,为此我先让学生用活动角摆出特定度数的角,大部分学生能摆出特定的角,所以我通过试错的方式指导学生领会在摆角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进而引出如何去画一个角,以及在画角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画角教学反思4

《画角》是人教版数学第三单元的最后一个内容,其认知基础是学生已经会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度数,并掌握了角的基本分类。本课的学习任务是让学生按照画角的步骤正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初步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同时养成画后认真检查的习惯,加强量角和画角的沟通与联系。

教材中是直接呈现画角的三个基本步骤:先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再在量角器相应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最后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现画一条射线。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发展,觉得直接教学生按这些步骤画,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画,不容易掌握。思量再三觉得还是应该放手让学生尝试画角,在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画角的步骤。但怎样确保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就能正确画角呢?通过反复研读教材,我体会到画角实际上就是从一个顶点画两条射线,这也正是角的定义,问题是怎样保证两条射线构成的度数符合要求,那就要用到量角器或三角尺这些能量角的工具,用这些工具来确定第二条射线所在的位置。想到这儿,我立刻有了主意,那就是先用学具或手势摆出指定度数的角,再在量角器上摆出相应度数的角,最后才是依据所摆的角,想办法画出相应度数的角。这种教法,既将画角同量角进行了有机整合,又为学生自主探究画角的方法搭设了梯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使用工具画图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上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悦,学习效果也是显而易见。总的来说,本节课做到了以下几点: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画角这个内容是抽象的,也是枯燥的,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漂亮的五角星图案,使得学生眼前一亮,并适时地设置了一个矛盾:五角星同学们大都会画,一个标准的五角星同学们会不会画?那该怎样画呢?及时将学生对五角星图案的兴趣引导到画五角星这个话题上来,然后出示五角星所具备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五条线段长度相等;二是五个顶角都是36度。由此点明本节课的主题——学习画角。在这样的悬念下,学生学习画角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

2、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于画角的方法,教材上是直接呈现如何借助量角器画一个65度的角,同教材配套的媒体资源中也有相关的课件,同样是直接将画一个角的步骤演示给学生看。但在备课中,我考虑再三,还是摒弃了这种做法,而是分以下几步引导学生探究出画角的方法。①让学生先用小棒或手势比划大约36度的角,这一步看似有些多余,其实不然,我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后面的画角作铺垫;二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②当学生比出角后,我问:怎样检验你所摆的角是不是接近36度?学生有的用三角板上的30度比,说应该比30度稍微大一点儿;有的用量角器比,检验出是不是36度,从而使学生明白: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需要用到三角板或量角器这些作图工具。③根据所摆的36度角,同桌互相帮助试着在纸上画一个36度的角。因为前面在检验角时有经验,将量角器如何对准所画的角,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到在几个关键地方作记号的方法,正好班上有两名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中心部位是一个小孔,这为画角作记号提供了方便。可以直接在中心点、零刻度线、36度刻度线处分别画一个点,然后将中心点分别与另两个点连接起来就画成了一个36度的角。教学中我以这种方法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讨论,从而找到其它量角器也可行的方法,就是先固定其中的一条边,可以是画点,也可以是画线,再找到另一条边所在的位置,最后将第二条边连出来。画角的方法就这样在学生的尝试、汇报、讨论、交流等过程中应运而生,尤其是借助实物投影及时地将学生的方法和问题暴露在全体学生面前,老师没有给学生演示,没有给学生限制,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本节课中真正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发展了学生的操作技能。画图一直是学生的一个障碍点,画角更是非常困难,但在本节课中,角的画法却从学生的摆、量、画等操作中水到渠成地概括出来,关于角的画法,其本质就是先固定一条边,再根据角度确定另一条边的位置,然后画出另一条边。固定一条边的方法既可以将边画出来,也可以像本节课中学生所展示的那样先确定顶点,再点出零刻度线和另一刻度线的位置。这个教学难点在本节课中得到了突破,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了发展。用传统的木制三角板、量角器在黑板上演示操作时,既觉得笨重(用劲儿小了要往下滑,用劲儿大了又不好调整),又觉得不直观(由于不是透明材料做成的,有时候还需要将图中的线条进行延长),老师将作图工具在黑板上翻过来、转过去,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还是“看不懂”,本堂课中引用实物投影,老师和学生可以直接在展台上操作,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学生看得也非常清晰、明确。

4、培养了学生的作图习惯。学生在作图的过程中经常容易徒手画,还有的画图后不检查,在本节课中,我特意强调了不能仅用目测,更要用到三角板、量角器这些作图工具,另外还在展台上多次用量角器对画好的角进行检验,积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作图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画角教学反思5

“角的度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在这个单元中,主要有四部分内容:(1)直线、射线和角(2)角的度量(3)角的分类(4)画角。学生课堂上的.“耶!”

学利用量角器画角时,本节课学生学的还比较轻松。比较成功的是新知的探究:教材画角的例题呈现了画65°的角,下面是画角的步骤,看了教材以后,我想画角是否让学生自学教材,然后让他们动手画角。但是,就在上课的一刹那,我改变了预设的方案,我让学生先独立尝试画角,因为学生有一定量角的基础,可能他们会自己摸索出画角的方法,如果不会,再采取方案一,自学教材,基于对学生的信任,于是问:“你们会画60°的角吗?先想一想,自己准备怎么画,再动手。”(没有选择教材的65°,而选择了60°,我想学生可能会现不同的画法,比如用三角尺画。)听说能画角,学生比较兴奋,想了一会儿,个个摩拳擦掌,兴致勃勃地动手画了起来,果然不出我的所料,汇报时学生出现了:王宁:“我是用三角尺的60°角画的。”把他的作品反馈在实物投影上,确实是60°,但是角的顶点这儿画的不太理想。陆雨婷:“我是用量角器画的,先在本子上画一条射线,再用量角器的中心点对着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着射线,再在量角器的60°的地方画一个点,最后从射线的端点出发,通过这个点再画一条射线。”陆雨婷的说法多好啊!我在心里佩服学生的能力。“你们喜欢那种画法呢?”学生说的不一。“既然这样,你们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画一个70°的角吧!”学生动手画了起来,汇报的时候,学生都选择了用量角器画角,我问:“你们为什么不选择用三角尺画呢?”学生都说用量角器画比较方便。

学生同桌交流自己画70°角的方法后,再让他们看书,我说:“其实你们的画法和书上的介绍的方法是一样的,你们真了不起!”学生开心地喊出了“耶!”看到学生的高兴劲,我知道他们此时已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那么我呢?当然也感到无比的幸福。学生看书以后,一个学生举手了,“老师,我还有补充,画好以后还应该检验,用量角器测量一下自己画的角是否正确。多好的的孩子啊!我从心里感叹着。另外:当出现要求画的角,如:75度、155度……有5度的角时,会出现问题。主要出现在,学生利用内圈刻度画角,有5度的,如75度,不能直接在量角器内圈的75度的位置上打点,于是找不到记这个点的位置。

于是教会学生要在量角器上75度的位置一直向外看,因为内圈70度对应外圈110度的位置,内圈80度对应外圈100度的位置,内圈75度就对应外圈105度的位置。

画角教学反思6

《画角》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角的分类》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的方法,对于反过来探究角的画法兴趣非常浓厚。

课上我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画法。从课堂的效果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但还有一部分同学出错,出错原因我想有以下几方面:

1、对量角器上的刻度还是不熟悉,找不准数。特别是不是整十度时,错得更多,很多学生都少画或多画了10度,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对于这个度数的取数范围在哪里心里都不是很清楚。

2、学生在画角时,出现错误最多的是内外刻度不分清。学生在画的过程中,把内外刻度弄混的状况也很多。这说明他们在画角时,头脑里并没有去认真想清楚该找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只是看到这个度数就马上打好了点,导致本来是锐角的画成了钝角,本来是钝角的画成了锐角

3、有的学生量角器上的刻度线很少,有的量角器上面图案很多,有的量角器中心点是一个小洞,学生在重合的时候左移一点或者右移一点就会有10度的误差等,这些也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干扰。

4、有的学生利用内圈刻度画角,有5度的,如75度,不能直接在量角器内圈的75度的位置上打点,于是找不到记这个点的位置。他们不会在量角器上75度的位置一直向外看,有的会看的也把刻度线看歪了,偏离到别的刻度去了。还有很多学生对于内刻度的数对应外刻度的哪个数这一点并不熟悉,所以找不到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想有必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如下改进:

1、课堂上总结了画角的步骤,但没有示范画一个角。这是最大的失误。

2、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最好选择量角器上没有图案,刻度比较清楚的,这样会更有利于量角和画角的准确。

3、在认识量角器时,有必要让学生知道内刻度的数对应的是外刻度的哪个数,这一点在教学时确实有所疏忽。

4、画角之前,一定要求学生想清楚自己画的是钝角还是锐角,画完后一定要进行检验。

画角教学反思7

画角这一教学过程,学生掌握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学生对画角的步骤掌握是教学的难点。学生真正能够理解画角的本质难度是比较大的。所以,本节课的设计我力求体现出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逐步分散教学难点。由于用量角器量角和用量角器画角有一些共同之处,都是使用量角器,都是用量角器中心对准角的顶点,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对齐,量角时看另一边指的刻度,就是角的度数,而画角首先要心中有角,先在要画角的地方点一个点,再和原来画出的射线的顶点连接就画出了一个角。所以,在具体的设计时,我先进行量角的复习,说量角的方法这样就进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由于采用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了画角的过程,并通过自学质疑,可以进一步体会画角的步骤。这样处理以后,学生在自然而然之中学会了知识和方法,体现了新课不新的特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画角教学反思8

画角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学生很自然地又想到了怎样画角。本节课在探究新知时,我采取让学生以尝试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先让学生猜一猜用一副三角板可以拼出哪些度数的角,再小组合作用三角板拼一拼,画一画,归纳出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度数的角。

然后让学生回忆角的度量方法,接着想办法画一个65°的角。学生试着画角,然后小组交流,谈谈自己画65°角的方法。哪一个同学画得好,还有哪一个同学不会画,让组员帮助他,小组总结并写出画角的步骤。

接着,在初步掌握画角的方法之后,我要求每小组画学过的五种不同的角,边画边讲,其它三人边听边纠正评价,力争让所有同学都能熟练的画角。

最后,请画得较好的小组演示画角,并说一说画角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总结了画角的方法:一画射线,二重合,三找点,四连线,标出角度,再检验。强调在检验中先判断是哪种角,再测量角。让学生体验画角时要灵活选择适当的方法,除了用量角器,有的可直接使用三角板。

画角教学反思9

“画角”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以及掌握角的度量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在画角的操作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角的定义和各类角的大小区域,其知识迁移点是量角器的使用--量角、画角的共同点,即“两重合一对准”。教材的例题出示了画角的三个步骤,让学生按照规定的步骤去画,是为了初步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并让学生体验运用迁移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垂直”和“确定物体的位置”等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出示了画角的三个步骤,让学生按照规定的步骤去画。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2、在量角器65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3、以画出的射线和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这里,我结合前后知识,在画角前给学生加了一步:估计。先想你要画的角有多大,是什么角,比如要画65度的角,用手比划一下大约多大,画完后再看看自己前面估计得怎么样,这样就会让学生在画完角后自己检查出错误。例如:里外圈的混淆,把65度画成115度,本来自己估计的是小于90度的锐角,而画成了钝角,那肯定是画错了,自己检查出错误并改正。另外,在画完后,我也加了一步:检查。再用量角器量自己画的角是不是要求画的度数,然后标上弧度和度数。这样,才完成画角。

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提高了画角的正确率,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检验的好习惯。本课教学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画角教学反思10

课前我仔细思考过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教材中安排“角的分类”与“画角”同课时教学,但是我觉得这样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一下掌握那么多的知识点,肯定会向走马观花一样,课上会缺少实践探索的机会,所以我决定分两课时教学,先教学“角的分类”,然后教学“画角”。

课前我就发现在画角时随意性很大,尤其在二年级学生已经会画直角,但我却发现学生很少用三角尺的直角去画,而是用直尺画一个近视的直角。所以课上我就从画直角入手,让学生说说:“在你认识的角中,那些角最好画?”学生很快提出平角、周角、直角,然后我就让学生去试画这些角,并让学生到实物投影上展示自己画的过程,学生很新鲜,画得认真,看得认真,画后让学生评一评,议一议,学生很快指出画平角、周角的优点和不足,并集体进行更正。在画直角时,我故意找一名用直尺画得同学,评议直角的画法时,我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才能知道画的直角是否规范?”学生就提出用量角器量一量或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学生照样检查发现用直尺画得直角不是很规范,接着就讨论“怎样画直角规范呢?”有了检查的过程,学生很快就能思考出两种方法。最后我让学生画60度的角,学生仍选择两种方法去画,评议后我引导学生总结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并讨论:“用三角尺画角和用量角器画角,那种方法应用更广泛?”学生讨论后总结用量角器的使用范围更广,最后再让学生尝试用量角器画一些角,组织学生评议,这样学生对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都掌握了。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好,课后我反思,这与纠正学生过去画角的错误做法关系很大,学生自己在纠错的过程中发现画角的方法比教师的讲解的作用要大得多了,因此我们在上课时能找到很好的切入点很重要的。

画角教学反思11

画角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的方法,对于反过来角的画法的探究必然会引起极大的兴趣。在课堂开始,通过回忆前面所学知识,激励学生量角器不光能量出角的度数,还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画角,“你们愿意试试吗?”自然过渡到今天所学的知识点。

在组织学生掌握“画角“这个知识点时,先让学生小组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在互动中对整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使学生的大脑中零散的知识形成一个整体,形成牢固的印象。以“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为理念,利用学生的差异,放手让学生小组争论、互补,在相互纠偏、自我梳理中得出结论。

对于一些特殊的度数我们可以用三角板上的角来画,但对于一般的角我们就只能用量角器来画。下面大家思考怎样画一个65度的角?

(小组交流、生汇报)

1:我们可以先画一条边,然后画另外一条边。

2:怎样才能在65度的前提下画另一条边呢?

3:我们可以拿量角器量出来。

针对学生们的争论,我开始总结画法。最后,让知识得到了升华。把画角的方法编成一个顺口溜,再一次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一个彻底的理解。

根据画法编出画角的顺口溜:

小小角,真简单,

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

先画顶点后画边。

教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真正的探究性的学习中学会学习,不断地发展自身的认知结构和智能结构。

画角教学反思12

《画角》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分类和角的度量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学生很自然地又想到了怎样画角。本节课在探究新知时,我主要设计了三个问题:

1、用自己的方法画一个60°的角。

2、说说你是怎样画60°的角的。

3、试着画一个150°的角。整个过程是让学生先独立尝试画角,然后小组交流画角的方法,最后全班大展示。

学生说了两种画60°的方法:

1、用直角三角板的一个60°角来画,先画一条射线,然后把三角板的60°角的一条边与射线重合,角的顶点与射线的顶点重合,画出另一条边,这样60°角就画好了。

2、用量角器画。先画一条射线,把量角器放在射线上面,注意:量角器的中心必须与射线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射线重合,找到60°的刻度,打上圆点,最后把它与射线的顶点连起来。

从学生展示的情况来看,他们已经能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比如:直接用三角板来画角,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也来自于量角的方法,他们已经具备了迁移知识的能力。只是在用语言描述时差强人意,不是很准确,可是孩子们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出来了,就是很大的进步,从某些意义上来说,已经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标。

对于画角的方法,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概括,主要是为了大部分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在思路上能更清晰一些。学生学会了量角以后,在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你能试着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吗?120°、105°、75°、135°、15°、150°,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利用两个三角板中的度数就可以拼出来了。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画角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把知识学活。当然,在简单的知识也有学生还是不懂、不会做。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在教学中考虑的问题: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寻求适合每个学生的好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

画角教学反思13

“量角与画角”是两课内容,在组内集体备课时,老师们一致认为这两个内容在“角的度量”这一单元中学生最难掌握。

一、量角时,学生经常出现量角器左放右放放不到位,量不不到角,角到量角器的外面去了;还有的学生,量角时不能确定读量角器上里面的数还是外面的数。

二、如果量角时存在“技术“问题,那画角问题就更大了,去以上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画角的方法掌握了,就是每一个画出来的角边很长,因为画角时要在量角器的刻度边点一个点作标记,这个点离射线的端点较远,学生要通过端点和自己所作的标记点画一条射线,作出角的另一条边,这条边还真够长的,有的孩子还画到书本外面去。

针对以上问题,我结合教材与学情,归纳了量角三步走:

一看角往哪边开,量角器的半圆就朝那边放(这样学生就不会盲目摆弄量角器);

二把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射线与零刻度线重合,看另一边对准量角器中的哪个刻度;

三看角度的大小,锐角看小数,钝角看大数(锐角和钝角在二年级就已经认识,每个四年级的学生都应具备估量的能力,这样学生就不会把量角器上内圈的数和外圈的数混淆)。这样一来,学生掌握得还不错,大部分的孩子都能较快较准地测量角的度数。 量角的方法掌握了,画角自然就容易多了。有了量角的基础,我把“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个概念和学生一起探讨,让孩子明白,射线可长可短,可根据书本的空间大小来画角。如果空间大就把边画长点,如果空间小就把边画短点。这样一来,学生画角也学得不错,也画得较快较准。

画角教学反思14

学生在之前三年级时已经直观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本课是在角的度量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用活动角做角、用纸折角、用量角器画角等各种活动,认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会用三角尺画出一定度数的角,能初步的估计角的大小。

本课内容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认识各种角,第二环节是画角。对于第一部分的学习,我让学生带了学具盒中的活动角,通过边操作边观察,感受角是可以活动的,之后慢慢展开,得到由小到大的五种角,学生很快发现1周角=2平角=4直角,还列举了一种活动的学生尺展开是平角、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6时的夹角为平角,12时的夹角为周角等等,接着我又让学生通过折正方形纸,再次感受这3个角之间的大小关系,没想到学生还折出了30°角(把90°角平均折成3份)和45°角(把90°角再次对折),还展开根据3个45°角指出了135°的钝角,真是在我的预料之外,没想到给他们一张小小的纸,他们竟折出了5种认识的角。这部分的教学比较顺利,学生也掌握的较好。第二部分画角,先是根据上节课记住的三角板上的三个角来画90°、30°、60°和45°的角,比较简单,主要问题是部分学生的三角尺头上磨圆了,所以画出的角的顶点不够尖。接下来用量角器画角,我先让学生尝试画75°的角,没想到大部分同学根据量角的方法都能画出来,有的同学还觉得画角比量角简单,于是一起总结了画角的步骤“点点对齐,边边对齐,找刻度,连线”,画角这一环节也算是顺利的。

新课的内容就这样结束了,可随之而来的课后一大堆练习,又让我们头疼。《补充习题》上,要求用量角器量出2时、3时、4时、5时、11时30分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由于要求是用量角器量,由于角的边比较的短,需要延长后再量,结果学生量出的角度是五花八门,而且误差都在5°左右(平时量角我们允许的误差是1——2度),5时很多学生量出是145°、155°,11时30分的答案更多,有160°、150°、155°、170°各种各样都有。于是只能和学生一起来寻找最佳的方法,联系学生之前举的例子,12时可以看作是周角,而钟面上有12个大格,3时和9时正好是直角90°,学生马上想出可以计算每个大格的度数,用360°÷12=30°,所以根本就不需要量,只要数一下时针和分针之间是几大格就可以了,半大格是15°,所以11时30分应该是165°。练习四中,要求学生用两块三角板拼角,并且说说能拼出哪些度数的角?就这道题目足足用了半节课,先是用两个角合起来,先拼再交流,得到可以拼出180°、150°、135°、120°、105°、75°的角,接着再让学生思考,还能用三角板画出几度的角,得到可以用60°-45°=15°或45°-30°=15°的角,虽然花了很多的时间来研究,可是练习上出现用三角板画角时,发现好多同学还是习惯在拿量角器画角,真不知道该怎么要求他们。

《补充习题》上还出现了由两条交叉的直线引出的4个角,知道了一个角的度数,求出另外3个角的度数,还要说说发现了什么?解决这道题目,要根据一直线上的两个角的度数和是180°,来求出另外的一个角,在全部算出来后,学生会发现4个角的度数合起来正好是一个周角,还发现对对面的角的度数是相同的,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画角教学反思15

曾经听过四年级《角的画法》数学,在教学中一直觉得画角是个教学的难点,其实也是学生的难点。课前我仔细思考过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教材中安排“角的分类”与“画角”同课时教学,但是我觉得对于我班学情,这样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一下掌握那么多的知识点,肯定会向走马观花一样,课上会缺少实践探索的机会,所以我决定分两课时教学,先教学“角的分类”,然后教学“画角”。

教学角的分类时,我就发现在画角时随意性很大,尤其在二年级学生已经会画直角,但我却发现学生很少用三角尺的直角去画,而是用直尺画一个近视的直角,甚至有的学生凭感觉直接画两条射线组成直角。所以课上我就从画直角入手,让学生说说:“在你认识的角中,那些角最好画?”学生很快提出平角、周角、直角,然后我就让学生去试画这些角,并让学生到黑板上展示自己画的过程,画后让学生评一评,议一议,学生很快指出画平角、周角的优点和不足,并集体进行订正。在画直角时,我有意找两名采用上述方法画角的同学板演。然后让学生议一议, “怎样才能知道画的直角是否规范?”学生就提出用量角器量一量或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一比,学生照样检查发现用直尺画得直角不是很规范,更不用说凭感觉的了;接着让学生就讨论“怎样画直角规范呢?”有了检查的过程,学生很快就能思考出两种方法。学生尝试后,老师示范画直角,直角画法就此规范。

然后我让学生画60°的角,学生仍选择用三角板的方法去画。接着我让学生画65度的角,学生发现用三角板画不出来,从而引出用量角器来画角才能画出。最后我引导学生总结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并讨论:“用三角尺画角和用量角器画角,那种方法应用更广泛?”学生讨论后总结用量角器的使用范围更广,最后再让学生尝试用量角器画75度和100度的角,每次都叫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叉检查,掌握好的当师傅,师徒一起评价,获取优秀等第,学生热情很高。这样学生对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基本都掌握了。

下载生活中的角教学反思(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活中的角教学反思(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画角教学反思

    画角教学反思 《画角》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度量》之后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的方法,对于反过来探究角的画法兴趣非常浓厚。 课前我预想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较薄弱......

    《认识角》教学反思

    《认识角》教学反思 商万群 本节课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角是一个抽象图形,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个让......

    角平分线教学反思

    角平分线教学反思 角平分线教学反思1 上周我的公开教学课是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课后我感到很纠结。作为公开课,这节课显然是不成功的,首先教学任务没完成,学生未进行充分课堂......

    《认识角》教学反思

    《认识角》教学反思 《认识角》教学反思1 在开始上这之前,我对本进行了简单的教学分析。本的重难点应该是理解: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跟角的张口有关,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

    角平分线教学反思范文大全

    “角的平分线性质”的教学反思 《角平分线性质》这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亲自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索与发现等......

    画角教学反思

    画角教学反思15篇 画角教学反思1 曾经听过四年级《角的画法》数学,在教学中一直觉得画角是个教学的难点,其实也是学生的难点。课前我仔细思考过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教材中安排“......

    《认识角》教学反思(精选合集)

    《认识角》教学反思 《认识角》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认识角教学反思大全

    《认识角》教学反思 李凤兰 《认识角》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时的内容。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的空间观念将得到进一步发展,由于低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