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路遥作品读后感
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人物形象分析
演绎人生抗争的悲剧故事
[摘要]路遥以其澎湃的激情专注于表现城乡交叉地带的人情物事,他的《平凡的世界》就塑造了孙少平、孙少安两兄弟‚典型‛的人物形象,尽情展示着普通人物的不平凡人生。本文通过对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中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从作者的生活经历,黄土地的苍凉,对黄土地的深情与热爱,黄土地的悲欢离合与爱情悲剧等方面分析路遥作品特有的苍凉、悲壮的悲剧情结。[关键词]路遥平凡世界人物形象
带着特有的黄土气息,从陕北高原向我们走来,这就是路遥。路遥在其一生中给我们留下了为数不多却足以震撼人心的作品,他时刻关注着黄土地,关注着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纯朴善良的人们,路遥以其强烈的激情与他们一起悲欢,一起思考,一道前进。他所写的人是像黄土地一样质朴善良而又多情自尊的人,他叙述的故事是像黄土地一样平凡而又普通的故事,他所抒发的感情是像黄土地一样炽热奔放而又辽远的情。路遥正是以像信天游旋律一样缠绵悠长而质朴的感情在《平凡的世界》里,写出了《人生》。创造出了《惊心动魄的一幕》。
‚随着城市和农村本身的发展,城市生活对农村生活的冲击,农村生活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农村生活城市化的追求倾向,现代生活方式和古老生活方式的冲突,文明与落后,新的思想意识与传统观念的冲突等等,构成了当代生活的一些极其重要的内容。‛路遥是个多情又敏感的作家,现代文明之风吹到黄土地所掀起的波澜,路遥是非常关注的这‚其重要的内容‛,‚城乡交叉地带‛的创作区是路遥的发明,他一如既往地耕耘在这片土地上,直到生命的终结。路遥曾在他的自传里写道‚我的作品的题材范围,大都是我称之谓‘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五光十色的世界。无疑,起初我在表现这个领域的生活时,并没有充分理性地认识到它在我们整个社会生活中所具有的深刻而巨大的意义,而是通常所说的,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后来只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的反复耕耘,才逐渐对这块生活的 土壤有了一些较深层次的理解‛,他在这‚交叉地带‛中开掘积淀下来的文化记忆,让不同的人在这块相同的土地上演绎不同的人生故事。
一、普通农村的知识青年,缔造了生活的胜利者
在谈到路遥《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时,我们不得不将其与《人生》中的高加林作以对比。《人生》中的高加林是处在一个能呼吸到城市文明之风却又保留着古老落后习俗的城镇交叉地带的农村,他有年轻人的朝气和理想,有年轻人的魄力和闯劲,他有一颗不安分的心,都想去外星球看看。高加林作为有知识的农村青年,他也一样不可能像父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过一辈子,郑重宣言‚你们有你们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我不愿意再像你们一样,在咱们高家村的土挖刨一生‛,书中五彩斑斓的生活不断地向他招手,城市文明之风时而不断的滋润着他,时代前进的步伐促使他前进。但是,心高气盛的他却在生活的大海中连呛苦水,屡受折磨。他在追求新生活的过程中弥漫着浓烈的个人色彩,在高家村,他很难找到自己的知音,而不安份又使他不能脚踏实地的稳走稳干,因而注定了他在顺境时如鱼得水,逆境时则颓败消沉。他疏远了黄土地,在农村,他是弱者。‚一个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当代青年,他的理想追求,无论有多大的意义和合理化,如果缺乏了对这种人民和人民真正生活的基本理解,他的行为就不能不是盲目的,轻率的,一个只强烈要求社会大众理解自己,而自己不理解或不准备理解社会大众,甚至包括自己的父母亲人,就不能算作一个将理智和感情结合起来的真正的人,他的觉悟还不能作一个真正现代人的自觉。‛所以最终高加林成了‚一个遗弃了故土又被城市所遗弃的人‛。
而《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与高加林一样都是有知识的现代青年,他们都属于奋斗型人物,有着可爱的执拗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不满足一辈子立于黄土地上,他们渴望呼吸城市的文明之风,渴望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展示自己,成就一番作为。与高加林不同的是孙少平虽家境贫困,但从来不鄙视自己的家庭出身,他在给妹妹的信中说‚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 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孙少平是农民的儿子,是在苦难和饥饿中长大的,他不怕艰难困苦的社会现实,求学期间饥饿时时折磨着他,褴褛的衣裳使他在女生面前不体面,苦涩、凄楚,心中郁积着难言的悲愤,但是他挺过来了,以清醒的思考,以男子汉的豁达平静地接受着这一切。但是摆脱狭隘的农民意识,追求具有人生价值的精神生活这种意念却从来在他的心中没有停止过。当他回乡之后,一个人独处天老地荒的山沟里时:‚一种强烈的愿望就不断从内心升起,他不甘心在双水村静悄悄的生活一辈子,他老感觉到有一种东西在向他召唤,他在不间断的做着远行的梦。‛即使有吃有穿了,他还会煎熬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要去城市闯荡人生,自觉地勇敢地挑战困难。他不贪图和哥哥合办砖窑得到客观收入,离开温馨的家庭,赤手空拳的闯入陌生城市,去开辟崭新的空间。孙少平在背石头时所承受的牛马般的劳动使人惊心动魄,‚他的意识就处于半麻痹状态,沉重的石头几乎要把他挤压到土地里去……两条腿如同筛糠,随时都有倒下去的危险……三天下来,他的脊背被压烂啦,他无法目睹背上的惨状,只感到像带刺的葛针条刷过一般……肉被石头磨的像一层透明的纸,工地当小工,也不沦于一般的民工,超负荷的体力劳动之后,他不是沉沉的睡去,在最简陋的工棚里他还挑灯夜读,汲取文化思想的乳汁,对生活进行观察与思考,决不沉溺于世俗的欲望。在随时都会遭受生命危险的煤矿,他在那里依然忘我地投入地下的艰辛的工作。种种炼狱般的生活锻造出了他坚韧的意志和刻苦的精神,不但是主动承受苦难,而且勇于反抗苦难和超越苦难,从而使他的人格和操守在苦难的铁砧上得到最坚实的考验,获得自豪与崇高的心理感受。孙少平从一名高中毕业生成为一名煤矿工人,其间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贯穿他的思想的主线是坚韧不拔,奋斗不息的精神。无论面对何种挫折。从学生时代的食不裹腹,衣不蔽体,到揽工生活的颠沛流离,到爱情泯灭的悲痛欲绝,再到因工毁容后的埋头痛苦,少平偿尽生活的艰辛,饱受命运之苦难,然而,他却从未屈服,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默默承 受,顽强的坚持。正是这样的苦难,给了他富足的精神家园,使他具有了最顽强最震撼的生命力,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在一个平凡的世界里的不平凡的人生。
孙少平在小农意识的海洋里挣扎逃出,到城市主动挑战别样的苦难磨练自己,在对自我思想的不断剖析中逐渐画出生活的蓝图,挖掘人生价值,体现自我。还有他们身上有着强烈的现代叛逆意识,对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乡土观念提出质疑和否定,试图以个人奋斗的形式摆脱土地的束缚,力求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农民‛的历史地位和传统性质。他们的思想发展还透出时代的情绪与奋斗精神,敢于在改革的浪潮中乘风破浪。这些主人公一个特点就是在对人的自我发现与自我觉醒中追求人生价值,显出强烈的个性意识,要求社会承认并领略他们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和尊严。
而少平、少安两兄弟相比较,哥哥少安的形象刻画是扎根与农村奋斗者开拓者而又安于农村的生活;弟弟少平则是以进取和挑战的姿态面对生活,但是兄弟俩都生活的胜利者,爱情的失败者。两兄弟在不同的人生选择和生活哲学上:他们一个求实,一个幻想;一个重物质,一个重精神;一个封闭,一个开放;一个源自传统,一个指向未来;一个深植农村,一个却被远行的梦所召唤!
孙少平是以进取和挑战的姿态面对生活!他是一个‚新人‛。他的追求是‚梦‛,是理想,是未来,他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的充足,更向往精神的充实。他跻身于现代文化的城市,不仅是追求物质生活,更是追求精神价值的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为了他离开了宁静和谐的家去外做了‚揽工汉‛。这令孙玉厚不解,也令孙少安迷惑。(他曾多次见孙少年的生活劳苦而劝他回去。)他们都想不到孙少平为什么要出去‚受罪‛。他们不明白孙少平就是在这样与困境的搏击中实现自我的!
可以这样说,从少平的身上就折射出了中国农村青年的不幸就在于‚出身农门,不甘于农门‛,不屈从于不平衡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分配和不公正性的农村政策禁锢了农村青年的发展。这实质是国家制度的悲哀。但孙少平没有割弃传统文化的滋养,更多地接受了外面的世 界,现代意识和文化观念!他充满梦想和冒险地走向现代文明。在他身上处处洋溢着新的时代精神!
而孙少安是一个心底善良,情操高洁,善思考,敢奋斗的农村青年,他只想通过自己拼命的劳动求改变自身贫困的‚世事‛,无论他的‚搞分担包产‛,还是后来的办砖厂,无一不是为了摆脱贫困,脱离苦难,一家人能填饱肚皮,过上安适的生活。作者对孙少安坚强地承受各种各样的痛苦和磨难的品格和令人荡气回肠的道德情操,倾注了深情的赞美。面对‚他父亲在他面前抱住头痛哭流涕。他第一次看见刚强的父亲在他面前流泪。他自己也哭了。是的,他将要和学校的大门永远地告别了。他多么不情愿啊!他理解父亲的痛苦——爸爸也不愿意断送他的前程……就这样,他参加了全县升初中的统一考试。在全县几千名考生中,他名列第三被录取了。他的学生生涯随着这张录取通知书的到来,也就完全终结了!‛少安为了弟弟妹妹、为了那个家牺牲的太多太多,他没日没夜的忙碌着,但是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那个家,似乎从来都没有为自己‚自私‛一下,在他质朴的农民思想中渗透出了发展才是出路的意识,勤耕勤作,改变生活。他是一个多么有情有意的人啊!
同时,在少安的身上似乎有一种认命的感觉。在小说《平凡的世界》有孙少安这样的话:不要管农民种什么!政府给农民的应该是资源服务,不能把农民简单视为国家的雇工,而把自己作国家的代言人、掌柜的,可悲的是政府恰恰是怀有这种强烈的主人公意识,认为自己是老板,是吃‚官饭的‛,人民是‚打工仔‛,这种认识上的错位,制约着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制约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孙少平式的农村青年所努力追求的就是‚吃官饭‛,将这种‚中国式‛悲剧演绎得一波三折。他这个农民式的‚打工仔‛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二、内心情感的懦弱,演绎了黄土地的悲剧情结
生活的平凡而个性气质的不平凡,赋予了两兄弟深受女性的崇敬。在高中读书期间,孙少平不平凡的气质,就受到了田晓霞的青睐。田晓霞出身于高级干部家庭,是在一个宽松和民主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从小爱读书,善思考,对事物常有超出年龄的不凡见解和独立的 分析与判断能力。长大后她逐渐养成了豪爽、洒脱的男孩子性格。还经常借书给他看,两人共同思考商讨社会问题,当三年后碰到打工的孙少平,从另外一个角度她认识到仍是衣服破烂的孙少平没有被几年的农村生活同化,她从他的谈吐中知道他已经是一个对生活有着独特见解的人,同是具有青春激情的两个人在不同的生活中交流着思想,互为导师,他们之间逐渐建立起了一般人难以理解的超凡脱俗的爱情。他们有着共同的文化素养,语言、爱好和志趣,能心有灵犀相互沟通。所以他们的交往逾越了竖在他们自身地位的这一座巨大的屏障,他们对于人生有着共同的感受与理解,对于事业都有一种献身的热情。他们热爱文学,在读同一部作品时,往往发生情感的共振。田晓霞,省报记者,有着高贵的身份,但是面对黑色的矿山,特别是目睹到井下工人紧张的拼搏,心中涌起了对创造财富者的无限爱戴和崇敬,深刻的体验到了劳动的伟大与庄严。孙少平是田晓霞心中的男子汉,他们在爱情生活中不断得从对方身上吸取新的思想,知识,经验和力量,充实与提高自身。田晓霞在日记中写道‚我放纵我的天性,相信爱情能给予人创造的力量。我为我的‘掏炭丈夫’感到骄傲。是的,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是心甘情愿与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是溶合在一起——完全溶合在一起的共同斗争‛。他们破除陈旧的爱情观念,以最纯真的感情演绎并推动着现代意识的发展,追求的是心有灵犀,平等的人格及自我尊严,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既给予又获取并在给予与获取的征途上实现自身、肯定自身、持证自身价值的共享状态。
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现实的残酷,田晓霞,一个省委书记的女儿,省报的记者,孙少平,一个普通农民的当煤矿工人的儿子,在世俗的眼光看来,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们的结合无异于天方夜谭,难以让人从理性上认同。让田晓霞破除世俗的偏见,与少平结合,会使婚姻缺乏现实生活的依据而显得虚空,再从田晓霞的个性来看,她是不可能半途抛下少平去寻找新的幸福,但是她也是不可能委曲求全接受高朗这个高干子弟的求婚,否则的话就人物将丧失其自身的光彩,再者,路遥作为一位忠实于生活的作家,也不愿违背现实主义的创作原 则,所以迫于无奈,作者使她在陕南抗洪前线采访时,为抢救落水儿童英勇献身,从而这个晶莹剔透的城市姑娘在读者心中也留下了永久的魅力,她和孙少平的玫瑰色的爱情更增添了一份震撼人心的悲壮美,无不让人惋惜。那么好一个姑娘,受过良好教育,活泼,勇于追求,热爱生活,爱着孙少平。却最终生命赋予她只有那么短短的二十几年。后来,金秀对少平的爱情选择,注定是苦涩的,孙少平对她的回避,再次证明他的爱情懦弱性,金秀对孙少平来说,无疑是田晓霞灵魂的再现,然而,孙少平对这种田晓霞式的爱情总是逃避着、憧憬着、满足着、痛苦着。最后,少平和师傅的妻子结合,一切都很平淡,没有轰轰烈烈,一次又一次的演绎着黄土地的悲欢离合。从而也在这些平平常常的爱情故事里,蕴含着超越爱情自身意义的时代情绪与历史内涵。为我们诠释了黄土地的爱情悲剧
那么少安和润叶呢?在她们身上笼罩的母性之爱的神圣光环!在这种传统婚恋模式中,双方男女都具有清醒的理智的态度,他们间很少有激情如火的热烈场面,更无玫瑰色彩的浪漫诗情,她们关注的更多是婚后具有现实意义的世俗生活,甚至会考虑到其中的每一个细节末节,即使是在热恋中,情欲的骚动也会受到理性的抑制,只是在悄悄细语中进行情感的交流。他们的爱情生活就是一幅宁静温馨的家庭生活图画!但是,因为城乡的差别,家庭环境的制约,性格的差异,理想的不同都是他最终错过了润叶。因为他的小农意识的局限,他娶了山西姑娘秀莲以后,生活便代替了爱情,一切平淡了,生活便是真实的生活了。当孙少安要破产时,‚秀莲不仅象他一样承受着破产的痛苦,而且还要千方百计安慰他。她给他说宽心话,给他做好吃喝,给他温柔的抚爱和体贴,甚至在他苦闷至极,无端地向她发火的时候,她也心甘情愿当他的出气筒。‛,‚惟有妻子的怀抱,才使他凄苦的心情得到片刻的温情和宁静,一天的劳累和痛苦之后,他常常象受了委屈的孩子,晚上灯一吹,把脸埋在妻子的怀抱中,接受她亲切的爱抚和安慰。她的两只结实的乳房常常沾满他的泪水‛。亲爱的秀莲就是这样使我们可爱的少安跨过了生活中的一道道坎坎,重新燃起热情,他们相互扶持,紧紧依靠直到老去。
三、结语:生命的交响乐
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使我们感到一颗流溢着真情的心灵的震颤和悸动。在他的作品中,他笔下人物的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在平凡的世界里,蒸腾着不平凡的真情;一群普通的人,演绎着悲壮的人生。虽然总有太多的无奈与遗憾,但又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有血有肉的。他们默默承受,不懈追求,用他们的倔强与拼搏,演奏着生命的交响乐,让我们感受到辉煌的人生意义。
第二篇:从作品《人生》看路遥
从作品《人生》看路遥
摘要:任何艺术描写都必然浸润着作家自己的人生看法和审美选择,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家思想意识的外化结果。《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在这部作品中,路遥明显地表现了他的创作思想,使我们能够通过作品的分析,来窥探路遥的内心世界。这部作品对路遥的意义重大,使我们可以通过这部作品的分析,来对作家路遥本人进行全方位的扫描,从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到他对黄土的浓烈情结。从五个方面分析后发现,路遥的思想文化传承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正宗——儒家文化。
关键词: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黄土情结
陕西著名作家路遥逝世已经14年了。对于一个伟大的作家而言,肉体的存在与否已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的作品生命的延续。路遥正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在他生命终止之后,持续而强烈影响着广大读者。
文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艺术描写都必然浸润着作家自己的人生看法和审美选择,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作家思想意识的外化结果。在作品《人生》中,路遥投入了大量的热情、倾诉了大量的心血,可以说,他几乎将自己的一切融入到了这部作品中。
正因为这部作品对路遥的意义如此重大,使我们可以通过这部作品的分析,来对作家路遥本人进行全方位的扫描,从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到他浓烈的黄土情结,扫描之后,我们会发现,路遥,这位从浸透了中国深厚传统文化的黄土地上走出来的作家,其思想深受受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的影响,是一位地道的“传统文人”。
一、人生观:积极入世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强调积极入世,投入生活,做生活的强者,绝不能消极避世。在路遥的人生观中,很明显地流露出儒家积极入世自强不息的思想。在《人生》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作品人物人生观的表现,作品主要描写了高加林的人生经历,虽然没有写完他的整个人生,但已经足够让我们观察他们的人生观了。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高加林在对待人生态度上是积极入世的,他与苦难命运抗争,勇敢执着地为改变命运而奋斗的行为,正是民族传统中最可宝贵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儒家风范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宝贵精神。
然而高加林的经历也颇具悲剧色彩。高加林读完高中后,当上了小学教师,但最终却被大队书记的儿子顶替,成为一个面朝黄土北朝天的农民。他不甘心在土地上生活,总想有所作为,想见识外面的大千世界,这个愿望如此强烈,以致都产生幻觉了。终于来了一个机会,他在军队的伯父专业到地方当了干部,间接地依靠这个关系,他得以进城,成为国家工作人员记者。对于城里的生活,他十分满意,并凭借他的才能活得有声有色,俨然成了那个城市的明星。然而,好景不常,正当他如鱼得水,尽力施展自己才华的时候,他依靠关系端上国家饭碗的事被告发,命运将他无情打回了农村。仿佛命运让他画了一个圆,转了一圈后,又回到了原点。
从高加林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作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他始终以积极入世的态度面对人生,力争做生活的强者,即使面对失败,他也不会选择道德式的“逍遥”,而是永怀希望,永不放弃地走自己认定的路,正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二、价值观:道德至上
在读这《人生》部著作时,我们时时能感觉到作者正高扬着一把尺子,作为观人衡物的基本准则,作为价值判断的主要标准,这把尺子就是伦理道德。作者在写作中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对于作品中的人和事,作者往往直接或间接地作出自己的评价,是褒扬还是贬抑,则取决于是否合乎这个道德标准,这种对伦理道德的极度强调,其实表明作者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正宗儒家文化,而对伦理道德的高度重视,正是儒家文化的特点之一。孔子说:“仁者爱人。”冯友兰解释说:“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但这些义务的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
路遥在这部著作中,许多人都具有传统美德中“仁爱”“济世”等思想,难能可贵。刘巧珍被高加林冷酷抛弃后却以德报怨,尽力帮助高加林;张克南在得知他妈妈以卑鄙手段报复高加林之后,痛苦万分。路遥对这些行为进行了热烈的赞美,甚至不时以作者的身份站出来歌唱。
把道德作为价值判断的尺度,还体现在人物结局安排上,道德高尚的人,都能幸福地生活,而违背道德必然遭受惩罚。高加林之所以打回农村的悲惨命运,就是因为他抛弃了刘巧珍,转而与黄亚萍恋爱――如果没有抛弃刘巧珍,也就不可能和黄亚萍恋爱,张克南的妈妈也就不会去告状。高加林再次回到农村时,作者安排小孩唱道:“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对高加林进行了沉重的道德谴责。
在作品中,路遥时时强调传统伦理道德的审美规范。路遥这无疑深受中国传统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的影响。伦理道德是数千年来中国文学价值评判的主要标准,路遥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自觉继承者,他的作品中,不可避免的体现出了他的价值标准。
三、爱情观: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对爱情的描写,是《人生》的重头戏。路遥在作品中描写了高加林与刘巧珍、高加林与黄亚萍的爱情故事,在这部作品中,纯粹的爱情往往没有好结果,而没有爱情的结合,却往往非常幸福。路遥对这些爱情的描写和结局的处理,表现出了他思想中具有深刻的男权社会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意识。
作者在爱情描写上出现了一对矛盾:一方面是纯真爱情的的无比美好,炽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令人着迷;另一方面,是美好爱情的无情终结,让人惋惜,心痛不已。高加林与刘巧珍的感情纯真美好,超越了世俗的观念,是我们所理解的真正意义上的爱情,然而他们的爱情却破灭了。这是为什么呢?
路遥在《人生》里,对待爱情的态度,表面上看,非常现代,可以说是前卫而大胆。高加林刘巧珍不顾各自父母的恼怒和阻挠,执着而坚定地确定了他们的恋爱关系,甚至敢于公开挑战长辈的权威和世俗的眼光。他俩在追求爱情的时候,都大胆热烈,能冲破传统樊篱,超越世俗的观念,仿佛表明了作者思想的现代性。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路遥在写这些爱情的时候,其内心显然是充满矛盾的,现代爱情思想的背后,是更加强大的传统思想,因此,这些美好的爱情都最终不可避免地消亡了。对脱俗的美好爱情的赞美和这些爱情不幸结局的安排,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的矛盾。
路遥在爱情婚姻家庭问题上,把是否合乎道德放在第一位,而且是使用传统的伦理道德标准来进行评判的,对道德和责任的强调往往胜过了爱情本身,并且作品中人物的爱情都无比纯洁,完全剔除了性的因素,可谓“发乎情而止乎礼”的典范。作品中,男女青年的爱情含蓄而纯洁,颇符合荀子关于“礼”的论述:“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辩,辩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
作者写爱情的美好,但如果爱情和道德相遇冲突的时候,作者的安排往往是牺牲爱情而维护道德的完美,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伦思想。这些爱情,实际上承载了太多的考虑、责任、出身等因素,爱本身,反而退居其次了。这种对道德的强调,尤其是在爱情中对道德的强调,正是儒家文化在表现方式之一。
对于高加林的爱情,路遥在描写的时候,给我们留下的是这样的映象:作者认为,高加林在农村的时候适合与刘巧珍恋爱,在城市的时候适合与黄亚萍恋爱,但是,即便是到了城市,高加林也必须与刘巧珍恋爱。这就是爱情与道德的冲突,在这个冲突中,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道德。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路遥在对待爱情的问题上,表现出了他的思想中极为传统的一面,对道德、对女性的定位,以及门第观念,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路遥的思想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儒家传统思想,那些美好的爱情之所以一一破灭,要么是因为不合乎道德规范,要么是门第观念的牺牲品,而且,女性在这些爱情中,往往不能有所作为,他们所能做的,只是顺从——这是路遥在强调他们的妻性。
四、黄土情结
在《人生》中,路遥表现出了深重与浓郁的“黄土情结”。对黄土地的热情讴歌和赞美,和黄土地上生活的人民的生活和乡土文化的描写,表现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自然的热爱。
路遥的笔触几乎完全固定在那片热情的,古朴的,有着浓厚感情的黄土地上,读来撼人心魄,心肺俱烫。路遥对黄土地上人们的生活,不回避土地上的艰难,不掩饰土地上的落后,更多的是对土地生活和土地上人们的赞美和歌唱。我们不会忘记贫困农民们的艰难生存,同时也对刘巧珍的婚礼、双水村的“打枣节”、田五的段子,还有富有乡土气息的信天游,秧歌留下深刻的映象。
路遥的黄土情结,正是其所承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在作品中的表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历来强调土地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十分看重故乡观念,有所谓“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周易》)和“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礼记》)的说法。在对《人生》作出分析后,我们发现,路遥的人生观,秉承了儒家的积极入世的进取精神,价值观上,是以伦理道德作为其观人横物的基本准则,爱情观上,则有男权思想的痕迹,并且具有强烈而浓郁的黄土情。可见,路遥,这个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作家,其思想文化观念,所承袭的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这种承袭,在《人生》里集中展示了出来。
参考文献:
[1] 何小青.《试论路遥的创作思想》[J].《彬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8月第24卷第4期
[2] 胡辉杰.《路遥:德性的坚守及其偏至》[J].载《作家作品研究》
[3] 韩玉珠.《路遥作品的传统美》[J].载《陕西教育》1997年第4期
[4] 丁红梅 王坚.《男权思想统照下的女性世界》[J].载《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月第18卷第一期
[5] 陈正义.《土,是难以忘记的》[J],载《重庆师专学报》1998年第2期
[6] 马容.《论路遥作品中的儒家思想》[J].载《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6月第24卷第2期
[7] 蒋霞.《激情的文本叙事与深刻的理性思考》[J].载《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月15卷第3期
[8] 赵洁婷.《超越世俗的爱情观念》[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12月第19卷第12期
[9]路遥.《平凡的世界》[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0]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第三篇:浅谈对路遥作品的一些感受
浅谈对路遥作品的一些感受
我接触路遥的作品并不早,是在高三的时候老师推荐了他的《平凡的世界》。老师当时的评价是:一部一拿起不看完就会觉得睡不着觉的作品。去图书馆借了这部书,共三本,在忙碌的高三我却是四天就把它看完了。当时,我将这部书评为对我青年时代影响最大的书。到了延安大学,对于路遥,更是近水楼台。文汇山上的路遥墓也去了多次,记得有一天黄昏,我去文汇山见一个学生在擦拭路遥的雕像,在墓前点燃了一支烟,将周围的垃圾都捡了起来。他说自己是在路遥的贴吧里受一个从延大毕业多年的校友委托来为路遥做一些事情的。一个作家对读者的影响正是体现在此,这是路遥的无上光荣。
读了两遍《平凡的世界》,合上书本,印象最深的几个场景是:少平用润叶姐给的钱给老祖母买了一瓶止痛药,老人平静的时候,通常都是摸索着数一数止痛片——倒出来,又数着一粒粒装进去。已经近十年了,尽管老祖母每次数时都有短缺或长余,但实际上这瓶已经像羊粪蛋一样又脏又黑的药片一粒也没有少——我们的老祖母舍不得吃啊……这瓶药在老祖母眼里是孙子的成长,一个家中最老的人,自己的后代能时时刻刻想着自己,孝顺自己,这就是最大的骄傲,当老人数药片的时候也是在数家人的关怀。尽管物质贫乏,但这一家人却从来不缺少爱。
还有一幕是当润叶的大爸要给她找对象的时候,这个坚强的追求着自己幸福的姑娘开始顾不得羞涩,向自己的爱人孙少安不断地暗示表白。润叶回家给了少安一封信,“少安哥: 我愿意一辈子和你好。” 这不得不让我惊叹于她的大胆。那个年代青春的色彩也是明丽的。尽管少安没有接受润叶,而是娶了和自己更般配,不要彩礼的秀莲。
善良的润叶为了回报大爸的好,嫁给了李向前。但是面对孙少安在润叶心中山一样高的地位,向前得到的只能是有名无实的婚姻“她不爱我,我也要爱她!因为除了润叶,我谁也不爱!”如此一个痴情男儿却没有打动润叶。直到那次车祸,李向前失去了双腿,换来了爱情,这个爱情,我觉得固然有着润叶对他的愧疚,怜悯,但也有冰川融化之后的爱的浪潮。
大家还记得孙少安和田晓霞为期两年的爱的契约吗?但是到了约定的地方已是物是人非,晓霞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献出了生命。只有日记里那些话“我为我的掏炭丈夫而感到自豪”让我们心里加重了负担,对一段爱情悲剧的负担。虽然开始的时候少平也怀疑过他也许不能和晓霞走到一起,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想法,两人的身份差距太大。但是少平毕竟不是少安,他有着高傲的心性和理想,这场爱情在快要结果的时候被生活无情的折断了。田晓霞的对爱情的坚持仍然令读者称道。
在《平凡的世界》里,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整天编链子嘴给大家带来快乐的田五老汉,快六十的人了去儿子承包的鱼塘找活还被儿媳拒绝,但是他对待外人永远是乐天派,将快乐带给别人,自己关起门来吞咽痛苦。我非常敬佩、同情他。
信天游和链子嘴贯穿始终贯穿在人物命运的发展中,就像《人生》中对高家林的评价“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这些是社会道德的评析。我们常说贾平凹的作品是陕南文化的代表,陈忠实的作品体现了关中人的性格。路遥对于陕北农村,陕北农民,陕北性格,陕北社会的展现是最全面丰富的。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的是青年的迷茫,就像高加林、孙少平、薛峰(《在困难的日子里》)等青年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对待荣辱的态度上的选择都值得我们学习。这些青年被打上了一个时代的烙印,也体现了路遥的人生选择,那就是为了千万群众的精神需要而写作。
路遥的作品传递的始终是一种青春向上的正直的态度。对于青年的迷茫可以在他的作品里找到出路。无论是七八十年代还是现在,甚至更久,他的作品始终可以照应现实。
第四篇:路遥文集读后感
路遥文集
—————平凡的世界
路遥生平:
原名:王卫国,出生于1948年,陕西清涧人,后过继给延川的伯父,中学时期在延川县中度过,69年回乡务农,期间做过临时性的工作,教了一年小学,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进入《延河》担任编辑,因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引起社会强烈的反响,此后小说《人生》被改成电影剧本搬上荧幕,同时《黄叶在秋风中飘落》、《在困难的日子》里等一大批作品相继问世,《平凡的世界》以150万字的宏大场面和写实内容一举拿下了矛盾文学奖,这部作品达到了一种突破,是对自己的突破,对人生的突破,使路遥达到了人生的颠峰,此后不久那个耗费全部精力完成人生任务的蜡烛,熄灭在陕西西京医院,享年42岁,结束了他平凡而拮据的一生,留给后人无尽的文学财富,并长久不衰的活在我们心中!
平凡的世界以全景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处于改革开放前后与农村息息相关的不同职业和环境下人们的做人和处世方式的本我与转变的成长历程。全文以两位主人公少安、少平、田富军(远景主线)的成长经历为主线真实而细腻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物和环境特征,社会大背景与人物小背景在风雨飘摇的文化大革命与黎明晨光抚慰下的改革开放的表现是相似之处,使我们不由的对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对农村的生活有了一个又活一回的具体而详实的生活理解,在读此文的同时我的脑海里对那个遥远而从没到过的生活原形已经是熟悉的像自己的家乡一样,那麽的亲切与可爱,成为多少次在异乡梦中回到的地方。
贫穷
文中孙少平的困难在读者的眼中初次来自于高中的学习生活,一份“非洲”的丙采、补钉摞补钉的仅够遮体的破烂衣服、没底的羊毛袜子、没钱买内裤而睡觉赤裸的身体、步行四十里地回家愁肠、饿的没力气上体育课的软弱体质和苍白的脸等等因贫穷而引起的各种尴尬处处都像衣服上的破洞时刻的提醒着他的家庭困境及与同学的区别。使一个本该活泼阳光的青年被贫穷的生活带来的意识回避排斥为孤独的自我封闭。同样烂泡的还有家庭,几口破窑、破席片上烂眼无钱医治的奶奶、可以照镜儿的米汤、到处借粮的光景、游手好闲的姐夫不时带来的麻烦、吃了上顿没下顿生活困境也在同样折磨着这一家人。实际上从父母那里听到的和个人感受到的也大抵如此,那个年代千千万万个孙少平和其家庭遭受的是同样的命运,当然被贫穷生活折磨的不只是身体,还有精神,因为精神更是贫穷的。无休无止的文化大革命,荒唐的指示和精神传达、大锅饭的弊端、其结果对于种地为生的农民来说,意味着生活没了指望,这个道理每个农民都明白。庄稼就像是伺弄孩子,你不好好喂养他,他就能长大?他不长大咋能送你老呀。吃都吃不饱,谁还有闲心关心啥国家大事,更甭提闹社火了,腰软肚硬的能干个甚!所以说先物质文明再精神文明,说到底农民是最讲究实惠的。
困惑
经过贫穷家庭的事实感触和同学们的言行上的歧视后,理应孙少平不会产生困惑了,因为高中毕业后升学无望,回家务农对他来说是最好也是唯一的选择。但这时田晓霞的出现让他彻底困惑了,她象春天的暖风一样使自己的心又活了过来,把他带入多彩而广阔的世界。从那个时刻起,他思维的触角开始向上、向外延伸并对当时人们眼中平常的事情开始了深层次的思考,具备了大城市青年学生才应有的思考范围和平等度,在思维上已经成了并超越了城市人。他们共同谈论国内形式和国际形式以及某本小说,一起为国家的眼下的命运担忧,一起为天安门诗抄而激动,为事件而愤怒。是啊,我们的祖国是那麽的多灾多难啊!当进入了城里人的思维后不久,随着毕业的来临,现实又一次摆在了他的面前,困惑尾随着毕业的日子站到了他的面前,虽然他意识到了,但又能怎麽办呢!大脑在高速的运转着。其他烦恼都像约好似的也挤了过来,希望找到答案!本我的他,在内心深处是喜欢毕业前夕的生活状态的,他的翅膀才刚刚伸展,准备去飞向任何可以思考的空间里,来与各方面问题的角度进行交流和碰撞,但毕业使他失去了动力,坠了下来,如何才能重新遨游呢!自我在现实的驱使下已经替他想好了以后的出路,回到村里,娶个老婆生个孩子,白天出工分,晚上搂着老婆睡觉。还有就是呲着大板牙背靠着山墙晒太阳。田晓霞又一次帮助了他,承诺在以后的日子了,为他收集精神动力燃料,不至于使机器停顿生锈,这下他释然了!他的希望还在,不再寂寞!与此同时困惑的还有哥哥——少安,面对润叶的表白他是如此的激动,如此的幸福,好象冬天不再寒冷。但冷静下来后接踵而来的就是困惑,从心底来讲他是爱她的,但正因为这样才感到困惑,身份不同以往了,润叶是公家人了,而自己还是个农民。要是换个个兴许能成,就像金波的爸妈一样。他开始了假设,因为他的农民身份给润叶带来的种种不便,以及波及的整个家庭的不良影响,这太害人了!他违心的采取了更爱的方式,从山西娶了个不要钱的女子,从这一天开始润叶彻底成为了他的妹妹。
爱情
永恒的话题,在这个贫穷的县城里,也以它的方式继续着,少平经历了三段无终的爱情,郝宏梅的同病相连的初恋,当时的他以为是爱情,假如是的话,也应该是属于第三世界的,因为把两者介绍一起的是——黑高粱面馍,但在跛脚女子侯玉英的揭示下,它露出了本质,原来只是相互同情。在以后的日子里郝宏梅在班长——顾养民的身上看到了幸福生活的希望,并用自己的方式毫不犹豫的靠了上去,当然短时期内幸福的火焰是燃烧着的,但毕业的来临使它彻底的熄灭了,看来生活不总是在可控范围之内。出乎意料的是,跛脚女子侯玉英接过了第二棒,也应该是在情理之中吧!自古英雄救美这类事的结局都是一样的,只是这回英雄没往那地方想,而“跛脚美女”主动要献,结果吗?!美女没嫁出去,原因很简单,剃头挑子一头热——时下的说法叫暗恋,台湾称这类人为闷骚。直到后来少平在强大的物质攻势下也没有丧失一个“农村城市青年”的爱情观,在这里田晓霞是起了关键作用的。需要强调的是,田与孙,这两个人应该是在真正恋爱,只不过在高中萌牙阶段是模糊的、不好定性的,两情相悦,最基本的应是有共同语言既能谈的来——有话,这一点少平的潜力被晓霞开发了出来,当然,他本身就具备。这就像开矿,你得有才行,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这两样刚好他们都有。媒介物很传统是书籍、报刊、等,这里最重要的不是方式,而是心态,这那个年代的风气下,能保持如此好的男女纯洁友谊是不太容易。后来我想,从实际出发,以我看,少平不敢想是真的,晓霞一点感觉没有是假的,因为女孩儿毕竟理应是矜持的,不管外在是如何的大方、活泼,本身两者就不冲突,这是爱情的对立与统一。就是这样一段对孙少平来说像热巧克力一样在内心幸福流淌着的爱情,随着田晓霞的死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惋惜,我有点不明白了,为什麽就不能让他好好的继续下去呢,为啥老是让生活的希望在他触手可及的时候沉入黑暗当中呢!也许是作者的手法,我看不像,看来唯一的解释,生活的原形就是这样真实。在我重新阅读过后才找到了真正的答案,他们重演了文中提到的《热妮娅·鲁勉采娃》,在牺牲后田晓霞的日记里看到炙热的爱情、崇高的爱情价值观,一切世俗的感情在它的照耀下显得那麽的卑微,使得人不由的落泪,是啊!那样的痛苦谁又能承受的了呢!
政治
大革命中的政治是阶级斗争,是一种符号印记的加重,是想在思想上彻底清除所反对的,确立所拥护的统治地位,使其更加纯洁,哪怕是荒唐的。文化大革命,我个人看法,结果是错的,但你要是站在当时的角度考虑也许动机是好的,不过整人就是不对的。因为让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假如在号召和口号的确定上能表达互相帮助的主题的话,并落到实处,它就起到了作用。事实上在整个过程中不是左倾就是右倾,没有达到和谐上来,平衡不够。学习是好的,但让学生耽误学业、农民耽误下地劳动、工人耽误生产,全部毫无条件,全身心去背诵红宝书、开展斗争和批斗真是有点矫正过枉,好象大家都是太阳能的,根本不需要吃饭似的。这部书大部分是通过现实主义写实的手法表现这一切,从中央到县上直至乡、村,很明显的存在两条线,争辩的内容是抓革命重要还是促生产重要,县里的地区的苗主任与呼主任,县上的冯主任与田主任、公社的徐主任与白主任、村上田主任与孙少安,一切都是那麽立场坚定、性格在背景下的模糊但又在具体事情下的突出,使人物通过不经意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包括大风暴中的其他人物描写也是那麽的生动,跃然纸上。庄稼汉的耿直、农妇的无奈、老汉的憋屈、青年的卤莽、疯子的口语、懒汉的滑稽 农民政治家的小聪明在两条线给他们带来的痛苦与喜悦交织在一起,被拉扯着,走向命运未谱的下一个斗争中去。
希望
通过粉碎四人帮,我们的农民和国家一起看到了光明的出路,这一切洋溢在报刊上和农民的脸上,虽然在初期,阴云的长时间的笼罩在一些人心里产生了些许后遗症,但大多数劳动人民是可爱的,他们宽宏的认为国家和人家是一样的总有些七灾八难,哪能不犯错呢!过去了就过去了,应该向前看,抖擞起精神好好的干它几年,把烂泡的日子赶的远远的,庄稼人别的不会,你只要让他包产到组、到户也好,他可以白明黑夜不睡觉,像对待自家儿子似的对待那块田地,来年砸几孔新窑,也宽宽畅畅过他几天舒心日子。在这个动力的驱使下,一切的阻力在他们的面前显的是那麽的微不足道,以至睡觉对他们来说都算是奢侈的事情。
整部书我们通过王卫国的笔端重现了改革开放前后种种的人物和事情,看到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矛盾和改过的坚决,看到了人生的丑陋、以及人性的光辉。使我们在改革开放后的又一次改革来临时感到不那麽寂寞,我们已经有了鉴戒和教训而且摸着石头过河的日子离我们越来越远,在这个由前人铺就的道路上,越来越平坦,而且感到很塌实。我们应该说甚麽呢?惟有珍惜当下,热情的迎接着未来,全身心的投入进去,为国家的繁荣和富强流尽最后一点汗。写到这里我想到了地下的作者,假如有两个世界的话,他肯定是在写着平凡的世界的序曲!
石建功 2007.5.1 夜
第五篇:路遥人生读后感
路遥人生读后感
怎么写? 内容详情 作文分类
×
篇一:路遥人生读后感
人生,好像一片海,时而波涛汹涌,叫嚣着仿佛要吞噬整个世界;时而又平静死板,似乎星球毁灭也打不破它的安宁。也许有时,平静的海面下却暗暗蕴藏了凶猛的海啸;也许有时,狂暴的风雨却预示着和平的讯息……
当高加林的民办教师工作被村里一把手明楼的儿子三星给无理的顶了,他对人生啊只有怨恨:三年前的高考落榜如果说是挨了一巴掌的话,那下岗无疑是一闷棍了。然而,落榜了起码还当上个民办教师,也算是生活补偿自己一个甜枣,心里不至于太绝望。况且这两年自己一边认真教学,一边刻苦学习,既赢得了学生娃的尊敬和全村老少的爱戴,又给自己继续上进打下了坚实的铺垫。一切都蒸蒸日上的时候,偏出了这么一挡子事儿,心里能不难受么!可是生活好像永远会追求一种“中和”,不让苦命的人太悲惨。于是,村口路上,善良的姑娘巧珍的深情表白终于给了这受伤的心灵一块灵异的膏药,况且这膏药的愈合作用真好,好到可以让高加林放弃曾经的理想,甘愿作一个农民。在此时,生活似乎又归到了平静,却想不到,又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高加林的叔叔回乡当了领导,村里干部为了巴结他,走后门给加林谋了个城里记者的职位。高加林曾经的已经变灰色的梦想,又鲜活的闪在眼前了!这先抑后扬的手段用的真好,高加林对生活感恩戴德了,并且拼尽全力,很快闯出了一番事业,成了小镇的明星人物。生活的泡沫很容易迷失一些人的眼睛,让他们在缥缈的梦境中忘了自我,开始追求空中的楼阁。加林不就是这样吗?经历一番挣扎,他最终辜负了对巧珍的只跟她一人好的誓言,跟城里姑娘黄亚萍在一起了。一切似乎都异常的圆满,然而,正如前面提到的:“生活追求一种“中和”,不让苦命的人太悲惨”,它也决不让幸运的人太圆满。一纸状子,剥夺了高加林到手的一切,然生活转了一个圈子后,又回到了农村。好像黄粱一梦,虚幻一场,然而不同的是,物是人非,他已经失去了巧珍,那最可爱的姑娘,拥有金子般心灵的姑娘。
生活好会开玩笑,好像猫捉到老鼠,便玩弄它,玩够了再吃掉。究竟是多么强大的对手,在生活那头操纵这一切变局?难道人,永远只能作被动的承受者?抑或物极必反,中庸之美本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恒的规律。聪明的人,知道适可而止,不过分贪图,不过分软弱,终于赢得美好而长久的幸福生活。无奈生活中总有一些不懂得知足的人,拥有了一些,便觊觎着更多。贪婪的心,就算倾尽太平洋的海水都填不满。总是盯着自己的空缺,却不注意自己的丰满,这样,即使很富足了都不会快乐,而且往往到头来,追求的东西到不了手,连已经拥有的都保不住!
你见过在在记忆里保持永恒美丽的昙花吗?她拥有一瞬间的精彩,而无法获得平凡的安宁。你见过路旁默默无闻的野花吗?她失去了娇媚的身影,却赢得了可贵的自由。你见过山间奔腾的小溪吗?她时刻繁忙不停息,却怀着奔入大海的理想和勃勃不息的活力啊!人,不是神,没有超越一切的不可凌驾的力量,就不该有过分奢侈的理想和贪得无厌的心灵。拥有一些,注定要失去一些,不同的只是如何取舍。当数量无法改变时,质量便是唯一值得去追求的东西。
人生,无非短短几十年。静心冥想,百分之几的生命赢得了快乐与精彩,百分之几的生命耗费在患得患失的恐惧中?生活是充实的感恩,还是不满的惶恐?
篇二: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看了路遥的人生之后,心情有点沉重,路遥人生读后感1。有时候真的觉得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当我们旅途不顺时应该怎样调节;当我们面对这一系列的艰难抉择时,我们该怎么办;在一些诱惑面前我们,是否能够把握好自己。人生这条路曲曲折折,走得越长,我们从中学到的东西越多,领悟得越多。
《人生》一书叙述了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他与两个女人之间的事情构成了书的一个发展线索。我个人比较喜欢刘巧珍,她美丽善良、贴心,处处为所爱的人着想。当高加林是一个老师时,她站在旁边默默的关注他,虽然很爱他却不敢表达,觉得自己配不上他。当爱的人被人顶替了教师职位回到家种地时,看着他在山坡上拼命挖地把手弄伤之后,心里很心疼,给他送药水;当加林提着馒头到县城卖时,她在一旁悄悄的观察着他,心里很替他着急,当加林一个馒头都没有卖出去时,她帮他卖..........这些行动都深深的打动了高加林,他俩开始谈恋爱。恋爱中,有一次他俩在草堆中谈话,巧珍对加林说“当我们结婚之后,我要让你像在学校一样,过星期天”,还有一次她到县城里看着爱人的被子薄,便说要给加林续棉花..........这些我们都可以体会到巧珍对加林无私真挚的爱。对于巧珍,我是十分的佩服,一个女人到底有多大的胸怀才可以这样默默的付出,可以苦自己,却不愿意自己所爱的人受苦,处处为爱的人着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爱的人。
对于高加林我有恨也有同情。恨他无情的抛弃了真心真意他好的人,同情他来来去去最后又回到了黄土,落下一个不好的下场。他是一个才貌双全、文武皆备的高中毕业生,自信、有抱负、有思想,毕业后当上了民办教师,但是被人不公平的顶替了。他的心里很不平衡,是巧珍慢慢的安抚着他。给予了他无私的爱,让他感受到快乐。但是当他进城工作之后,渐渐的觉得自己与巧珍有差距,开始抛弃在农村的相好。记得那次巧珍到县城看他时,对他说他家里的猪生了十二个猪娃,被老母猪压死一个.......他表现出反感,不耐烦,这预示着这段感情快走到了尽头。加上黄亚萍对他的热烈追求,他更是动摇了。黄亚萍是一个城里的女人,有知识有文化,大胆、开朗活泼,对高加林穷追不舍。她与高加林之间有共同的文学爱好,这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最后高加林无情的丢下了巧珍,投向了那外一个女人的怀抱,我想换做现在的一些人也会这样做的。但是就像我们说的一样,任何事情有得必有失,有人告发了他进城工作是靠关系。他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那片黄土地,所有的东西顷刻之间又没有了,原有的爱人早已离开,邻居视他为负心汉。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世上没有后悔药,一切已来不及,只能认命了。我们不能把这些全怪罪在他自己身上,造成这种结局的也有社会原因。我们面对他这种情景时,也不敢保证不会像他那样做。在现实面前,有好多事情是被逼无奈。
到现在为止,看过路遥的好多作品,对《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感触比较深。作为一个南方人,不太了解陕北的文化底蕴。但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印象是很深的。《人生》给了我很多想法和启示,其中有句话特别好“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是啊,人生这条路需要我们好好的走,要记得曾经对我们好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做事要凭自己的良心,不能被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变化,保留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在面对一系列艰难抉择的时候,好好的想清楚,不要伤害那些深深爱你的人,我们可能会失去一些机会,但是它还有可能会得到,有些人我们一旦错过了就不会再有。
篇三: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这句话一说出来,估计大家都很熟悉。阿里巴巴总裁马云,电子商务时代的风云人物。最近在看访谈节目《财富人生中-马云》中马云有提过《人生》这本书(路遥对我的影响最大。18岁时,我是蹬天轮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
也许目前很多年轻人都把马云当做偶像,我当然也不例外,《人生》这本书真的对一个人影响这么大吗?我拿起电话,先打电话给创新书店帮忙查询这本书,创新书店说没有库存,而后打电话给解放西的新华书店。店员说还有库存,我就十万火急地去解放西那边买下了这本书。
6月25日,买到书的当天,我便认真地阅读起来。6月28日,把书看完了。(还没这么认真看过一本书,白天,晚上,公车上,路边)
故事中几个人物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主人翁:
高加林(教师,高中毕业,当时年代也算是文化人)
巧珍(没上过学,心里深爱着高加林,做的所有一切都是为了他,刘立本二女儿)
高明楼,刘立本(村里的能人,小干部,有点狡猾)
黄亚萍(干部子女,有点任性)
德顺老汉(村里面的光棍,人生阅历丰富,懂很多人生道理)
高加林的人生轨迹,从县里到农村,农村到县里,最后结局是被贬回村中。高加林的人生是奋斗的一生,心里有很多的人生抱负,从一个人民教师,到被高明楼利用权势赶下台,让他儿子三星当老师。明楼不得不从农民做起,在此期间,巧珍深爱着他,为他付出了很多。高明楼收获爱情以后,心里踏实下来,从农民做起,努力地干活,最后被安排到县里面做通讯干事,当起了记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县里面的风云人物。当时的高中同学亚萍也在县里面,在学校里面就曾经喜欢过高明楼,一直很仰慕他的才华,为了他,不顾当时社会的藐视与指责跟相处两年的男友分手,高明楼为了事业,毅然把巧珍给抛弃了。不顾道德观念的影响。受到社会上,村里面的指责。最后,被人举报走后门当了通讯干事,被重新贬回农村当农民。
高加林的人生是充满的矛盾的一生。不得不承认他为了理想,从一个农民踏踏实实地做起。最后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的成功,一心想离开农村,不满足现状,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并为之奋斗,的确让人敬佩。但是他为了人生,事业摈弃当时的社会观念,社会现实,最后落的这样的下场,也让很多人嘘唏。
现代社会中有很多高加林,社会的现实往往跟我们个人理想有矛盾,当社会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我们却能改变对待这个社会的态度。不能偏离最基本的做人原则。先做人,后做事,无论任何时候都是最重要的。
篇四: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关于人生的话题在我心中一直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一直无法有清楚的答案。古人说:十五而向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想自己连而立之年还未经历,又何谈不惑(自我封闭一下)。
一直读季羡林的《谈人生》,季羡林谈自己对生命意义、做人处事、名誉、朋友、压力、困难、爱情、成功等等人生中各种境遇的看法,那么我的一生怎么样完成?我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的爱人?我的父母,兄弟姐妹?我的价值?...。
路遥的《人生》则通过小说的故事发展,展现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选择,而这些选择有出于惯性、本能、环境、也有欲望、梦想,在时间推移中,人物在不同境遇下通过行为表达自己的人生。
《人生》具体背景我没有查证,应该在改革开放萌芽期,小说主人公高加林以农村知识青年身份出现,有激情、勤奋、才华、理想,在现实社会一次一次打击下任坚持努力去实现梦想,但另一方面欲望、虚荣充斥着他矛盾的内心,并最终被冲破。刘巧珍一位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村女性,她渴望知识、敢于追求、热爱生命、忠于现实,她给人以正面形象,或许表达着作者心中对一些事物美好寄托。黄亚平和克南虽都在城里长大,但成长环境的不同也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女性的黄亚萍任性而敢于追求,男性的克强虽也敢于追求,但男性的理性、努力也时时左右他的行为。高明楼的圆通、眼界和眼光,马栓的圆滑,德顺的眼光,高玉德的憨厚,刘立本的精明。
这本小说是朋友推荐的,总希望能找到一些什么,可越是期望越是失望,直至被去除教师资格的高加林在农田里对德顺说“德顺爷爷,我一开始就想把最苦的都尝个遍,以后就什么苦活也不怕了。”才被震撼。
人最怕面对的是脆弱自己,最强大的是内心的坚韧。
社会是现实的,人生的岔口也有很多,选择也就很多。在面对成绩,成功时要保持冷静,要戒躁戒躁,找到原本的自己,真实的自己。在失意的时候,在给自己希望,想想美好未来,重新看待自己,相信一切都会变好。在普通中,在平凡中要耐得住性子,需要努力积累,只有在积累后才能抓住机会,如果高加林没有才华,也可能成为优秀的通讯干事。要有坚韧的性格,在困难面前理清思路,克服困难,坚定不移的走出自己的路。
高加林还是高加林,虽然故事结尾他回到了高家村,但我想所有人都清楚只要他梦想不熄灭,此段经历会成为他最为宝贵的财富。人要有梦想,要有激情,要吃苦耐劳,要敢于折腾,敢于寂寞。篇五: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读完路遥的《人生》,有几个小感触,虽然我的阅历有限,但是这其中的道理似乎也明白!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口的,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无论哪一个,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就像《人生》中的高加林一样,其实所有的路都是他自己选择的。
人们常说,浮的高,跌得重。无论到了什么时候,做人的根本不能丢……
再有,最重要的一点:人似乎总在追求着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对于得到的,或多或少就缺少了那么一点点价值。其实,真的不是这样的,当你疯狂的追寻着更加新奇,更加具有诱惑力的物品,突然间失去它时,或者再也不属于你时,你才会猛然警醒,这样东西早已融入你的血液………………高加林失去了他的‘金子’,一辈子再也不会有了……纵然他疼得撕心裂肺……
说得再俗一点,我觉得人生就像打麻将,不管手里的这副牌是好是坏,亦或是不留神发错一张牌,你都得按照排场的规矩认认真真的玩下去,不能随便就把牌一推,说,不玩了!
所以,我们都要好好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利用这一切去创造我们魅力四射的人生吧!2011年,祝福,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篇六: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读罢路遥成名小说《人生》,感悟良多。
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中国西北年轻农民,受困于农村传统观念、社会飞速变化中的种种不公,以及自身的自卑心理,怀才不遇、渴望实现自我价值。故事的环境背景是西北农村,与我生活的环境有很大差异,然而那种小人物的奋斗故事却可以很快抓住我的心,不仅是因为它和我喜爱的另一部路遥著名小说《平凡的世界》有几分相似,更因为它与大多数读者(比如说我)的心理体验相贴近。
没有人的人生路是笔直、顺利的,从小到大,我们的生理与智力都由弱变强,没有人刚刚降生时就强悍,面对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的生活,没有人有绝对的自信。一句话,我们都曾经是弱者,都是经过无数的努力,才成为现在的自己。于是,在高加林身上,我们无一例外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能够体会他被人顶替了民办教师职位后的愤恨,能够体会有知识有抱负的他,面对自己重新成为农民这一现实时的苦闷,甚至当他获得巧珍的爱情时,作为读者的我,内心也浸润着清凉的感动,对加林在不幸中的幸福感同身受。
文学作品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在制造距离的同时,也制造了关联性,让你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让你与作品中的人物不自觉地产生“同感”。
小说的上半部分并不十分精彩,却为下半部的跌宕铺垫着情节与情绪的背景。命运的不公与不幸、逆境中的爱情、冰冷
阅读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