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漫谈中国组织领导者修炼成长五步曲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漫谈中国组织领导者修炼成长五步曲
第一部分 引论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实可谓人类世界之文化奇观。在长达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虽然儒道释三家呈现出相互融合、互相渗透的大趋势,但时至今天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仍然以儒家文化为核心文化,欧风美雨的输入和影响与对比,并没有改变整个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坚持的儒家文化的内在核心价值观。
又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帝国,其间虽经过多次巨大战乱,但各民族内心均倾向于统一文化、国家和思想。为了完成此艰巨任务,中国历来都尤其迫切地需要优异、卓越的政治家、国家领导者。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其中有一门学问,是别的民族和国家研究不多或研究不透,但在我中国却是历代重要思想家最用力研究和抓紧不放的重点学科-----那就是王道、霸道或者说帝王学说,即研究和启示人们如何成为合格和优秀的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学说。
多少中国历史豪杰,遵循帝王之师的训导,最终成功地以帝王或帝王之师的身份出现在泱泱历史长河。从古代至近代、现代,中国在帝王学说即最高国家、政治领导方面的研究于各国中最为精深透彻,堪称世界之最。
组织领导学作为一门学科,无疑可以细分为政治领导学、经济领导学、文化领导学等等多种门类,但它们各自作为领导学的一部分,却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许多共同规律,共享着许多基本原理。另,政治领导学必然离不开经济领导学,国家的管理就包括了经济,尤其是宏观经济的管理,并且也包括具体的农庄、家庭、企业的经营管理,即微观的经济管理,因此历来学者们,都把政治经济学放在一起研究,合称为政治经济学。再另,任何的政治、经济行为其实都受一定的文化思想和背景的引导和制约,因此,政治、经济领导者往往又是文化领导者,在中国社会尤其是如此,中国文化提倡“达则兼治天下”的入世思想,多少年来,是中国文化人士与文化圣贤的目标和梦想。在中国,各种组织的领导者表现为全能或完美的领导者,用中国话说,就是德才兼备、能文能武;用现代领导学说来说,则是具备组织领导能有的七大类不同领导权威。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文化中除了儒家文化深研领导学说外,其他辅助和次要文化,如墨家、法家等等多种文化体系,也从各自独特的角度深研领导学说,其中的许多智慧和精华还有待于我们去深入挖掘。本文拟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书中的《大学》中的极其经典的一句话加以深入分析,试用现代领导学说的观点和角度,来对中国儒家最具有代表性的领导学说进行管窥。第二部分 《大学》领导学说精髓
一、《大学》中的十七字“真言”
《大学》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核心典籍,主要阐发的是一般君子与君王或高层国家领导者应如何修炼自身并如何领导国家和人民的学理。中国的政治家即官员,是儒官,中国的商人即企业管理者与领导者,是儒商。《大学》篇幅虽小,却浓缩了中国儒家文化的思想精华,因此,它在中国领导者的思想、灵魂上一直并依然产生着重要影响。
在当今世界管理学科的现代管理学与领导学研究中,有一项空白未有专家涉及,那就是如何成就或创造、培养成为一个合格或优秀的领导者与管理者的过程研究与指引。现存的研究基本上全部着眼于用力于研究我怎么领导你、管理你,或你应该怎么被我领导、被我管理。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自我管理研究,也只是近年来才引起注意。至于说到领导者应该如何造就或怎样才能成为领导者,即领导者成长学说,至今为止,学术界却一直没有一个有价值的声音。
这有客观上的原因:人们往往只有在看见领导者已经成为领导者并且在执行领导职能之时或之后,才能较明显地知道什么才是领导与领导者。另,从研究的次序上来讲,也只能是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浅显入深微。
再者,也有人类主观认识上的原因:领导也好,管理也好,其实最终研究的对象是人,最终研究的是人的思想、行为、情感、态度、取向和反应等等,而研究者本身也是并不完美的人,特别是因为对领导者成长方法与历程的研究,需要研究者能够全面深入了解人的更多复杂质性,因而要真正深入下去,要有点成果真是不容易。这需要研究者本人要有高超的智慧和超人的悟性与决心,才能有希望和条件完成一重任。西人崇尚科学精神,但在这一方面成绩不大,就是碍于总体把握和人生智慧深度、广度上的某些欠缺。
仔细思索《大学》全书,我个人认为其中讲的十七个字(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为集中有效和凝练地揭示和论述了优异领导者产生的过程。这十七个字十分著名,在中国,凡是读过几年书并学过些古文的,没有几个会不留意这十七个字。
下面我就其领导学的意义进行一些有趣的探讨。
二、《大学》启示的领导者修炼五阶段划分
根据《大学》全书的论述,结合我本人的领悟、分析,我认为大体上可以把《大学》中所论述的一个优秀卓越的领导者(文化、政治、经济领导者三合一)的众多修炼过程归纳划分为五个步骤,划分的原则是把原来相似及紧密相连的几个阶段合并在一起,目的是希望这样能使其核心精华更容易被人们把握和理解。通观《大学》全书,可以看出,古人认为一个优异或全能领导者可以和必须经过以下五个阶段的成长或修炼: 一,格物、致知:学习、探索、认识外部客观世界阶段; 二,正心,诚意:了解、端正、塑造内部自我主观世界阶段; 三,修身,齐家:修炼、提高、完善自我德才、胜任家庭管理阶段; 四,治国:治理组织或国家、胜任组织或国家领导阶段; 五,平天下:平衡安定组织内外关系,创造幸福人类社会阶段。下面我们就分阶段展开进一步考察分析。第三部分 领导者修炼五阶段的分别论述
一、格物、致知:学习、探索、认识外部客观世界阶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要成为领导者的前提条件,是要学习和修炼自身。根据《大学》十分精辟的说法,学习和修炼阶段又细分为三个重要阶段:格物与致知,正心与诚意,修身与齐家。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领导成长过程的重视和研究之细。
格物、致知的含义,是认识、探讨、研究天下万事万物,了解和掌握其静止、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现状及常识。对于一个政治或经济、文化组织领导者来说,不同的领域的领导者需要格的物和致的知,自然会有所不同和侧重,但有些基本的物和知,则是各种领导者均应共知的。例如对于一个现代企业的领导者,按照共知与殊知的划分,至少应该学习和掌握以下一些基本知识。
共知:
1,一般自然学科知识,如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等;
2,一般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如语言,文字,历史,哲学等等;
3,社会文化知识,如社会结构,礼仪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等;
4,管理心理学,社会动力学等等;
等等„„
殊知:
1,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等大的经济学科;
2,工商管理学,管理经济学等等专业经济学科;
3,市场营销学,管理会计学等等具体专业学科;
4,其他各种相关学科;
等等„„
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个很重要和内容很丰富的概念。任何一件东西或一个对象,包括人和事及现象,大至宇宙天文,小至微尘蚂蚁,实至山水花鸟,虚至道法天极,均可以被认为是物。因此,实际上,物所代表的,就是客观世界,是除观察者和学习者自己之外的所有一切事物。所谓格物,也就是深入了解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意思。不了解客观世界,则无异于是一个心智上的瞎子。只有格好了物,人们才能够更进一步达到致知。要致知并非可以一蹴而就,要致知必须勇于和愿意学习,要有良师指导,更要随时随地抓紧机会增长见识。因此,在中国尊师和谦虚是个重要的优秀传统。中国人谈到学习、研讨时爱用“虚怀若谷”,孔子本人更是终生学习的典范,“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致知本身在中国就是一门大学问。这在哲学上,关系到人们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此问题太大,不再展开和深入。
很明显,作为一个领导者,如果没有学习到相应和必要的文化知识,没有形成对客观世界正确深刻地认识和把握,恐怕连自己都没有能力把自己管好,还谈什么去领导别人或一个庞大的组织。可见,中国古代谈领导的成长,就是从最初的出发点,即领导者自己应该如何培养自己开始谈起,这不仅十分正确,而且正本清源,找对了源头与根本出发点。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东方人特有的、很高明和深刻的整体与系统思维方法的杰出运用。这是第一步骤的修炼,我们可以把它初步定义为侧重于外部的修炼,简称第一步外部修炼。
在这一阶段,未来的领导者认识和理解了外部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个人所处的人类社会,掌握了必要的科学知识,学习和领会了客观世界的基本运动规则和理论,具备了从事领导实践的知识与理论基础,同时也培养、掌握了一些基本和必要的思维与劳动技能;即已经先有了才,才就是才干、学识、知识、才能。由一个无才的自然人,先转变成为一个有才的能干具体事务和能思考研究的社会人,即是领导者成长的第一步。
走好了这第一步,即先格好了物,致好了知,清晰准确地了解和认识了外部客观世界与事物,打好了一个领导者成长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我们才能有条件过渡到领导者修炼的第二步骤:正心,诚意,要求未来的领导者转而从内部修炼自身。
二、正心、诚意:了解、端正、塑造内部自我主观世界阶段
中国传统文化有个很突出的特点,那就是特别讲究“礼”,礼是“仁”的外在化身,而仁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基石。无仁则无礼,无礼则乱,乱则天下事功败垂成。因此中国对于领导者要求,在重视才的同时,对德更加重视。作为一个领导者,无才固然胜任不了领导工作,达不到领导整个组织开创宏伟事业的效果。但光有才,也还不够。有才无德一场空,已经被历史反复证明,屡试不爽。中国素来不赞扬无德之人,从历史经验教训和常识来讲,无德有才甚至比无德无才更坏事。中国传统文化基于这种认识和理论基础,历来都有主张和习惯于把德抬举到至高无上、无以复加的地步。
时至今日,世界管理学术理论界,才刚刚开始大谈职业道德或商业、公司、企业道德、经理人道德,中国人其实一直都在这么宣传和这么做。现代中国的企业家喜欢标榜自己为儒商,取的就是不仅仅是商,而且还是儒,是以儒家之道、之身来从商,是商中有儒,商内有儒,商不离儒,商不违儒,商儒一体,商儒不分。儒商的意思就是说,我这个企业家是有文化的,是讲儒家传统和儒家“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道德的。当然中国历代政治、经济领导者也有口上称道德,做的却是反道德的。但哪怕就是在他内心里,也和大众一样,知道这些东西是对的,必须表面遵从和高扬道德,中国历来讲究“出师有名”,“名正言顺”,正是这个道理在潜在地起作用。
至于道德的定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来讲,所谓道德,应该都是指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利益的正确划分及平衡,是个利己与利他关系的平衡;越是利他,道德水平和境界越高尚。道德越高尚的人越容易被人追随,越有资格和条件成为优秀的领导者,也越容易具有更强大的领导权威。世界一代有一代的道德,我们当今的领导者应当遵循的当然是当今的道德与约束。
那么,什么是正心、诚意呢?所谓正心就是指一个人做什么事,首先应该端正心态和动机与心理出发点;就是心要摆得正,要端正,就不能偏了,既不能偏向自己,也不能偏向某人。这就是正心。心正了,才能诚意。所谓诚意,就是指心正了以后,还要时时内化、把持,还要具体深入落实到意念、意图上去,还要时时提醒、检查、监督自己,还要时时在言语行动上流露表现出来,还要让别人感觉到和理解,把这个正了的心化为意传达给别人。这就是诚意。诚意即是对自己意念的全权把握。正心、诚意,明显地主要是个向内的自我修炼的步骤,因此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第一次内部修炼,以对应上面提出的第一次外部修炼。
我们可以看出,正心、诚意又是一个漫长、连续、时时应做而且永无止境的过程。中国人讲的修字,就是有远、长的意思,不是一时一次修了就不用再修了,而是修就一生修不停。而正心、诚意还不是真正的修,它只是修前的心理准备和意志准备。同时它也将伴随和贯穿着整个修的过程,永远在正,在诚,时时磨练,不止不歇。如果心不正,意不能诚,修有可能修偏了,修的功夫可能白费或走火入魔。
用现代管理语言来讲,正心、诚意主要包括: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
2,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
3,组织及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4,高尚的、可信赖的个人道德品质;
5,良好的人际与公关形象;
等等„„
现今所谓的企业诚信与企业经营者诚信,正是正心、诚意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企业与领导者诚信也正是正心、诚意的良好结果和外在表现形式。心也正了,意也诚了,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清楚了(格物、致知),对内部世界(自我、精神层面)的认识、端正也清楚了(正心、诚意),第一、第二步都做了,接下来我们才能谈到第三步骤:怎么修身、齐家。
三、修身、齐家:修炼、提高、完善自德才、胜任家庭管理阶段
中国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早年就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进行个人的人生境界修炼,后来拿出教育他的儿子怎么做人与成就功业,那就是著名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两句话。后代的多少中国名人志士,均把这句话铭刻在心,奉为不二真经和至理名言。我个人也认为,这两句话是对中国古老传统的儒家文化中修身的精神内核的绝佳表达。
所谓格物、致知,第一次外部修炼,就是要知道事物是怎么样的,每件事情又应该怎么做才能成功,主要是针对领导者必须先了解和掌握处理万事万物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的是技艺或技术问题,它更多的是指向外部世界,要求人有客观、科学精神,对外界事物要深刻洞察,集中考虑的是怎么正确地做事。
所谓正心、诚意,第一次内部修炼,则更进一步,指的是不仅要知道和掌握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好自己、自身的心灵,要了解和掌握自己内在的思想、观点、动机和愿望,要时刻审察自身处事处世的所处的位置,看看它有没有偏差,其考虑更多的是领导者应该深入了解自我,及融入主流社会规范,解决的是思想、观点和态度问题,它更多地是指向内部世界,要求人有客观、科学精神的同时,更要有省悟人类内部主观世界及社会人群心灵、思想、感受的敏感能力及正确判别能力,融合与共建是其最高境界,其集中考虑的是怎么做正确的事,即对于公众和自己均正确的事。这就是正心、诚意想要达到的做事效果。
而进展到所谓修身、齐家这一步,则又更进一层,它考虑的不再是单一的对内或对外修炼,而是把它们对内、对外两者充分统一和结合起来,格物致知与正心诚意完全结合、融会贯通在一起,并将其综合融化,集于未来领导者一身,融于一身还不够,还要更进一步地磋磨修炼,以求先实际应用于最基本也是最简单有时管理与领导又最困难(清官难断家务事)的组织----大家庭管理----之中,以使未来领导者在日常生活和当下环境中得到领导和管理的最佳、最近便的实践机会与经验。
可以这么说,修身是对前面两个阶段的总结、检验和升华,更是对前两个阶段的深化和完善。修身的内容是补足至今为止未来领导者个人身上和心上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既包括才,也包括德,总体来说,就是一个人成人、成型、定型、成熟起来的一个过程,外在总体表现就是一个人的人格和才华展现。
除此之外,这一阶段还包含了未来领导者对自己情感控制能力和理智与智慧能力的修炼。这是因为修身修好自己个人之外,还要齐家。齐家就是要处理好自己个人与整个家庭及相关亲戚、朋友、邻里之间的利益与私人、社会情感。
在齐家的过程中,一个人必须学会恰如其分地处理好感情因素和利益因素及道德因素,并学会如何遵从外部现存的社会规范,创造和维护好整个家庭和相关家庭并相关社区的和谐、稳定与融洽。这里面蕴藏着数之不尽的技巧、能力和才华。在这样的初步和相对较小规模的组织生活锻炼中,未来领导者学会了重要的一课,那就是平衡与沟通,变通与发展。要处理好家事,必须有高超的人事技巧和整体、全局与系统的观点,并且个人品德和才能必须得到家人的检验和认同。这对于未来的领导者来说,是个走上领导岗位之前的模拟考验。
由上分析可知,齐家并非一件小事。修身,修个好身,修好自己固然十分重要,但独善其身并非就等于能兼治天下。相对而言,独善其身比较容易,只跟自己打交道,事件过程进程可控性强,也比较容易不受外界因素变化、干扰影响,即努力遵守规范,管好自己就行;但齐家则不同,齐家是要跟许多人,尤其是与自己有深厚感情的家人、亲戚、朋友打交道,人多面广,处理事情不能光看自己一面,而是要兼顾左右,目测前后,耳听八方,外界各种因素包括社会因素不但不能排除在外,而且是应该重点时时考虑的因素和对象之一,处理的问题种类和复杂程度空前增大,其中还混杂着恩怨情仇,历史地理影响,文化传统背景等等,实在是如同一个小社会一样。因此,齐家的磨练就是领导者在成为领导者前的练兵和预习,是考验一个人能否胜任领导者职位的现成与最佳考场。
齐家活动包含了所有的领导、管理行为和活动,组织、计划、执行、控制、影响„„,无一不常见于齐家。而修身,又强有力地支持了齐家,为齐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心理动力、品德支撑、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
至此,已经可以看出,很明显,修身是齐家的基础和能力来源,齐家则是对修身的实践、运用、丰富和深化。它们是一对才德与应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因素与变量。修身与齐家,前对自己,后对别人、组织(家庭、社区、国家),一对内部,一对外部,内外兼修兼顾,而且朝夕磨练,日月不息,即所谓古人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也。
我们说格物、致知是第一次外部修炼,正心、诚意是第一次内部修炼,那么,修身、齐家则是内外兼修、家庭实践修炼阶段。一修身,一齐家,既学习,又实践,在学习中实践,又在实践中学习,从而对以往所学所知所练进行全面综合与升华,既要有才,又必有德,人格技艺成熟,一个基本合格的领导者就要出现。于是,我们领导者的修炼马上就要过渡到第四步骤和第五步骤:治国,平天下。
四、治国:治理组织或国家、胜任组织或国家领导阶段
一个未来领导者在格了物,致了知,正了心,诚了意,并且还修身有成,齐家有余,在身心情智方面均得到巨大整合、提高以后,他就有能力开始走向领导者修炼的第四步:治国。
什么是治国呢?治国是不是就是指做皇帝、总统等等最高国家元首呢?显然不是。在中国古代,所谓治国,其实是指在一个国家里所有的正式政府领导与管理工作,但其中也肯定包括了最高权力者---君主、国王、皇帝---对整个国家实现有效和高明的管理与领导这一内容。治国的治的意思,是治学、治病的治,其含义可分析为:治理、调理、从事、研究、提升、使之正常或康复等等意思。既然治是这个意思,那么治国也就不一定非得是皇帝或最高统治者一人之事,众多各级政府官员,也都是在各自不同的范围、地域及领域里治理国家,执行管理者和领导者的职能。
在中国儒家传统文化里面,治国的内在含义其实是指理顺国家内外部利益关系,目的不是为了统治人民,而是为了造福天下苍生。这层隐藏意思十分重要,就是说,儒家文化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并不是个人的目标,而是共同的群体的社会的全体人民的目标。个人的才能和品德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领导者的价值不在于他成为了什么级别与层次的领导者,拥有多高的社会地位或多大的权力与权势,而在于他能利用他的德才,解救国人,教育国人,改造国人和提升国人精神与生活素质。
认识到这一点十分必要,这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领导者或超级领导者,均必须深入和努力实践寓建功立业于道德文化之中、依赖道德文化以成就功业这样一种基本模式,领导者素质的核心坚定和永远不能离开儒家的核心理念----“仁”,即“仁者爱人”----这一卓越理念。因此,在中国,凡遵循此理念的领导均受交口称颂:文可以成圣,如孔子、孟子;武可以成神,如诸葛亮,岳飞;帝王优异者亦可名垂青史,如三皇五帝等等。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最崇拜的领导者都具有另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是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个感情丰富甚至多才多艺、才华横溢的人,即他们既德才兼备,又历尽艰辛,并终生恪守自己个人的信仰和道德标准,其形象既至高无上,又和光同尘,是人们可以与之相交往的可亲可敬的活生生的英雄和领袖。哪怕这一领导者是皇帝,如唐太宗,在下属和人们眼里,也并不神话,只是一个优秀的平常人。
这再进一步引出了以下一个论点:即中国传统文化所极力褒奖和推崇的领导者,包括思想、文化领导者大圣人孔子,也都极力主张领导者必须始终不渝和竭尽全力为现实社会人生服务,为社会创造福利,即所谓的心忧天下苍生是也。中国人只有在实在不得已,周围环境实在是恶劣之极的情况下,才提倡人不应同流合污而独善其身。那就是说,中国提倡的领导者都绝对不是象征性的,而是实实在在能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的,严格遵守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这样一个原则的人。
至于说怎么治国,中国文化中此类论著实在是太多,最著名就有《大学》、《管子》、《韩非子》、《孟子》等等。到了中国近代清朝,汉人全才型人物曾国藩的论著和实践,也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代最著名的一对政治家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有曾高度赞扬曾藩其人。另,从我个人角度看,五卷本《毛泽东选集》也正是又一个领导学说的取之不尽的学术宝库。
治国阶段因其已经全面进行实践,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实战修炼阶段,是一个领导者真正于一个组织中实施领导的辉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的修炼并未全部完成,还有极其重要的一步修炼要做,那就是平天下,一个卓越领导者应该在第五阶段做的事。
五、平天下:平衡安定组织内外关系,致力于创造幸福人类社会阶段
国家也治了,领导者修炼是否就已经可以满足,可以结束了呢?还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领导者的理解不是个简单的领导者的概念,而是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圣人的贤哲概念。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领导者不仅仅应该做好具体的现实的一时一地一国一组织的治理工作,而且更应该提升一步,要治国,更要平天下。平天下,按照现代的说法,就是指要造福全人类社会,即全天下人民,要创造和治理出共同幸福的大人类社会。此等见识与胸怀,何其高也!每次读书读到这句话,读至“平天下”时,笔者就不由得肃然起敬,胸中感觉到一股大气和热气在升腾,眼中展现开无比壮阔的历史与现实风景,啊,“平,平天下”,太“平”了,“太平”了,好一个太平盛世!
那么什么叫平天下呢?平,就是平衡,平和,平安,平定,太平。
平天下,就是要使苍穹之下万国人民都平和、平安、太平、平衡,就是要使天下所有人类社会和人类成员都幸福、安定,乐业安居!平就是一种理想,一种胸怀,一种责任,一种激情,一种使命,一种气概,一种至高至大的圣贤化境!
再发挥点说,平天下,就是一种灵魂的净化和提升,就是一种大自我实现,一种大彻大悟,和一种大解脱,平,就是一种境界,一种水平,一种无尘滞、无障碍的飞,中国宋朝名人名将名臣范仲淹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此胸怀、境界,是让人何等钦佩!
说到底,平天下,就是体现出各种组织领导者必须紧紧围绕和服务于整个人类社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与必要的自我牺牲精神正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在核心,这也是中华民族能繁衍生息、绵延不绝、至今充满精神活力,让其他民族既钦佩赞叹又百思不解的根本秘密!
领导者只有心如止水,如大海般波澜壮阔而又恢宏平静,心有所欲天下太平,才算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要求的理想境界,即成佛成圣,大化天下,臻于臻境,人生从事的领导工作不同,而能功德圆满,殊途同归。祝愿所有当今的领导者和有志于成为将来的领导者的人们,能够修炼成形,最终领受这一心灵的欢乐与和平。
这一阶段,我们对比以上说的四个阶段,相应地可以把它叫大化成仙阶段。在这一阶段,领导者彻底超越了自我,已经成就为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