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剪纸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剪纸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目前全国很多的地区都在做民间剪纸的保护和发展,其重点在于对剪纸艺术形态的保护性措施,很多的地方是把剪纸作为一个校本课程在开发和研究。
文化遗产告急,保护民间文化应该从教育入手,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刻不容缓。2006年6月10日,首个文化遗产日,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大型直播节目《中国记忆》,剪纸艺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一,需要我们加强传承意识。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也是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对学生进行认知、操作、情感等训练,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剪纸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文化,继承发扬民间艺术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丰富我们的校园生活。
2.让学生掌握剪纸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法,在剪纸的活动中获得综合能力方面的发展。
3.锻炼学生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做事耐心和细心的好习惯,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民俗风情,熟悉生活。
4.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使学生的良好个性得到完善。
内容
剪纸的一般常识、剪纸的造型方法、剪纸的表现方法、剪纸的创作方法。重点
主要以团花为主,让学生会图案纹样的制作方法,能自己设计简单的团花纹样,引导学生制作比较精细的纹样,并能设计有一定主题的制作纹样单独纹样,如动物类、花鸟、风景等。
三、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立足于通过剪纸课内外结合,重视在剪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锻炼,着力探索在剪纸教学中使学生获得综合能力方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准备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2月)1.成立课题工作组,落实主要成员。
2.通过调查报告来收集学生关于剪纸综合作品的调查资料,明确在这个领域的实际情况。
3.制定学期的活动开展计划:学生:举办剪纸比赛
二、实施阶段:(2015年1月——2015年12月)1.定期给学生进行剪纸知识讲座。2.每学期进行剪纸作品大赛。
三、总结评价阶段:(2015年12月)
1.整理各阶段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交流,完成课题的总结性报告。2.整理教师、学生的剪纸作品进行整理和汇总。
方法:
1.调查法:通过座谈、问卷等方式就剪纸的形式、内容等方面从学生、教师层面进行调查,以了解他们对剪纸的认识、喜欢程度已经对之产生的困惑。2.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和去图书馆查询等方式去认真学习。
3.经验总结法:通过实践探索,总结教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寻找理论依据,不断提高课题研究价值。
四、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剪纸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剪纸以其很强的装饰性、趣味性显示出独特的生命力。剪纸制作工具简单,一把剪刀一张纸就能剪出及其生动的形象。从开始准备剪纸到一张剪纸作品的完成,整个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审美意识,使学生了解到剪纸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弘扬了民族文化。
对于剪纸教学,我认为:首先让学生了解剪纸,包括剪纸的历史及其发展,剪纸的特点、种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学习剪纸的步骤、一些剪纸技法。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剪纸方法后,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样既让学生学习了剪纸知识,基本技法,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我们的剪纸教学主张以技法为基础,以创新为发展,力求让学生在懂得基本的剪纸技法外,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新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五、研究成果
1.提高了小学生对剪纸知识的认识
在开展活动前,我们剪纸课题教研组对小学生对剪纸知识的了解和能力进行了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剪纸知识不了解,能力有限。对此,我们课题组进行了讨论,认为应该在小学生中进行剪纸知识的讲座,让他们了解剪纸是我国的传统艺术,了解剪纸的特点、种类。所以,我们课题组每学期都对学生安排了剪纸知识讲座,聘请校外剪纸经验丰富的董老师、艺人对学生进行辅导。通过活动,本校小学生了解了剪纸的历史及其发展,大大提高了小学生对剪纸知识的认识。
2.锻炼了学生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剪纸是一项手、脑、眼并用的活动,在小学生中开展剪纸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剪纸又是个耐心细致的活,因此,也培养了学生做事耐心和细心的好习惯。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民族风情,熟悉了生活。在小学生中开展剪纸活动还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使学生的良好个性得到完善。
3.剪纸课题的研究推动了我校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深化了美术教育,加深了课题研究教师对美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认识和对落实素质教育的理解。增进了教师课题研究、应用的能力。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产生深远影响。
六、问题与反思
1.如何更好的在小学生中开展剪纸活动,力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剪纸活动中来,如何更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剪纸的兴趣,如何在剪纸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仍然是课题组成员今后需要思考的问题。
另外,我们的剪纸教学还处于摸索阶段,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所有的这些都对我们今后的剪纸教学活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真进行剪纸教学的后续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传统剪纸艺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剪纸课题结题报告
洪梅镇第一小学杨莉 中国剪纸艺术博大精深,是我们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怎样更进一步的搞好小学美术剪纸教学,使我们的民族艺术发扬光大,后继有人,有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并为之不懈地努力。我通过一年多实验研究,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一些想法。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谈一谈对剪纸教学的特点和方法。
一.讲解剪纸历史,欣赏剪纸作品,提高学生兴趣。
剪纸教学不同于其他的美术教学,它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模仿能力、创造能力、吃苦能力都要强,另外,还要具备对民族艺术深深的热爱。鉴于此,每年开学的第一课,我将其订为艺术欣赏课。分三步进行:①讲解剪纸的起源、流传和用途。②运用多媒体欣赏剪纸作品,学剪简易纹样。③讲解剪纸与刻纸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这样讲解、欣赏、动手实践三步曲后,学生一般都会产生想学剪纸的浓厚兴趣。近代哲学家、教育家第思多惠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便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熟练基本功的基础上,打破常规,以创作为主。
传统的剪纸教学方式是一种“被动式”教育,学生往往不能主动的获得,而是被动的接受。这种“被动式”教育教师一般不做理论分析,也很少做到从理论上启发学生,而是靠发样品、学生临摹,然后自己熟能生巧去创作。我认为这势必造成学生的一种惰性心理,总是想向老师要样品,而抹杀了自己内在的自我创作的灵性,这也是制约剪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这一现象,我运用了“学生创作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教学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⑴ 传授基本知识,熟练基本技能。学习素描、彩画、国画这些课,基础训练是相当重要的,剪纸也不例外,学习剪纸,从剪团花入手,学生接受的会更快些。首先练习剪基本纹样:杏花、五星装饰花、二方连续纹样、弧形纹、凸凹纹、角文、月牙纹、水波纹、螺旋纹、锯齿纹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联系,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这些纹样,手和剪的配合也已经熟练。这时要求他们自己创作团花。条件是:① 要用上所学纹样。②设计的团花要有节奏感,疏密结合,方圆结合。③图案新颖,花形明确。每堂课都进行逐一辅导,几周过后,每个同学几乎都能自己设计并剪出一幅较好的团花,同时也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⑵ 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创作。搞主题创作主要分两步进行: ①了解创作的特点和表现方法。教学中我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先给学生出示几篇范画,让学生仔细观看,看后总结出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好处是学生在积极观察思考后,能增进对问题的认识,比上来就讲效果要好得多。在提问总结后,把剪纸创作的特点写在黑板上:①高度精练,②平视构图,③夸张变形,④整幅连接,然后对这几条逐一进行讲解。讲完理论往往先让学生创作设计一幅剪纸体会一下,并将其剪下来。先讲评,再讲剪纸的表现方法。剪纸的表现方法放在这时讲,比紧跟剪纸的特点后面讲的效果要好许多。因为这时学生已经经过了实践,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正盼望着解决的方法。
那么剪纸的表现方法是什么呢?是阴刻和阳刻。阳刻是通常是采用红纸黑纸或其它颜色的材料剪刻出来的单色剪纸作品。阳刻剪纸的特征是保留原稿的轮廓线,剪去轮廓线以外的空白部分。它的每一条线都是互相连接的,牵一发将动全身。而阴刻剪纸的特点与阳刻剪纸恰恰相反,就是刻去原稿的轮廓线,保留轮廓线以外的部分。所以阴刻剪纸的特征是它的线条不一定是互连的,而作
品的整体是块状的。其次是阴阳结合。阴阳结合就是根据画稿里的虚实关系的需要采取阴刻和阳刻交叉的办法,能使画面效果更为丰富,主次更加分明。
掌握了剪纸的特点和表现方法,下一步就直指主题创作了。⑴辅导学生进行主题创作。⑵准备创作:任何画种都有自己的韵味,自然,剪纸也有自己独到的地方,如掌握不好,那就“跑味”了。那么,怎样把握呢?我要求学生一是多看,二是建立一个笔记本,把搜集到的剪纸贴在里面,这样就有了自己的资料,有时间就拿出来翻着看。同时,每次课都给学生布置创作任务,有我来出题,学生自行创作。学生自己创作的好处是,直接接触实质,能迅速发现不足。这时要求学生创作要大胆,宁过勿欠。当遇到问题时,查阅手头资料,看别人是如何设计的,如还不清楚,再问老师。这里我所说的创作,亦可说是改编。一些版画的设计形象与剪纸的韵味仅一步之遥,略改编即成剪纸。
这样的创作对学生来说容易一点,同时,经过查阅资料和实践,对剪纸人物、动物等一些布局的处理也有了一定的经验,这时我们再进入实质性的创作。⑴创作:首先,先给学生设立一个题目,让他们根据题目进行独立创作,在这里我注意发挥他们的剪纸个性及思维想象力,要求他们在构图上可借鉴他人的,但有不能受其制约。例如,在以《春》为题搞剪纸创作时,学生便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有的剪学生学习的,有的剪马路清洁工人认真工作的,有的剪春风吹拂柳树的,还有学雷峰的、小姑娘放风筝的、农民在田间劳作的等等。这些作品都对所表现的形象进行了大胆夸张,并赋以时代精神面貌的刻画。学生每设计完一幅作品,我都要求他们反复修改,不要急于刻出来。为此还编了十字言:“修改——观察— — 再修改—— 再观察”。每一幅作品我都进行逐一辅导,表扬优点,指出不足。经过近一学年的学习,学生往往能够自如的自己动手设计形象。为了使剪纸更美观,这时再教给学生一些装饰剪纸的方法,如:套色
剪纸,染色剪纸,衬色剪纸,填色剪纸等。
三、展示作品,自评互评
教师和学生务必做从家里带些单色的衣物、日用品等,事先布置在教室的黑板上、墙上,或摆放在讲桌上,待学生的作品完成了,分别粘贴在自己喜欢的物品上。如在一件黑色毛衣上贴上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蝴蝶,在一件白背心上贴上一个红色的团花,奔马贴在背包上,窗花“开业大吉”“喜”字贴在窗户上,并让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讲述自己的创作意图,然后互评、点评,得出结论:黑色的中式毛衣佩上红黄蓝三原色的蝴蝶,使色彩更亮丽,为传统的民族服装增添了现代感,这类作品的装饰性强,赋予服装以活泼、灵动;贴在背包上的奔马,更能体现主人的个性;而蝶恋花图的创作意图是为一个幼儿园创作宣传画,手拉手的儿童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总之,每幅作品都能显示出非常的创意,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从内心里产生成就感。
儿童美术作品讲评是有规律可循的。学生们在完成作业后有一种取得成果的满足和喜悦,也希望得到群体的认可。教师讲评的话题首先应注意紧扣课堂教学要求,因为每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所以讲评也有不同的话可讲。其次要注意鼓励全体学生的自信心,根据素质教育的需要,除了考虑作业的质量外,对于那些认真参与学习、大胆表现自己真实感受的学生都应给予肯定,给予鼓励,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比批评更能增加他们的上进心。讲评的方式除了语言讲解外,应注意美术的形象特点,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学生观赏其他同学的作品。展示方式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设计。在众多的讲评方式中,将全体学生的作品都展示出来,不失为一种讲评的上策。展示全部作品有利于全体学生平等地建立自信心,更有价值的是全体学生能获得一个开放交流的环境和机会,能在这么一个难得的环境和机会里感受、议论、切
磋、沟通、理解、触发,其内涵远远超出教师选几份作业讲评一番。实践证明这是特别值得提倡的。
四.德育渗透。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学习剪纸更是艰苦。初学剪纸的学生每刻一幅剪纸,手上都会磨起泡来,这时学生往往因为手痛而不愿再刻。我便用剪纸艺术家申沛农身残志坚的故事激励他们,用著名画家李可染年届古稀,仍坚持登井冈山作画的精神来感染他们。这些生动的事例都给学生树立了刻苦学习的典范。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认为:“艺术以人格为先,技术为次”,鲁迅先生也曾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并提倡以美术为媒介,寓理与情、以情动人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可见,德育在美术教学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在剪纸教学的同时,亦应注意德育的渗透。
剪纸作为正在被遗忘的非物质文化,不仅需要抢救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专家学者进行濒危资料、文献、作品实物的搜集、记录、保存,更需要教育者将它作为一种常识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们。作为教育的起步阶段,应该在小学剪纸教学中用“守”来传承我们的剪纸文化,用“变”来丰富我们的剪纸文化,要让它作为一种气、一种血液、一种生命元素活泼泼地流动在今人特别是新一代的身上,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场。
第三篇:剪纸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传统剪纸艺术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剪纸课题结题报告
洪梅镇第一小学杨莉 中国剪纸艺术博大精深,是我们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怎样更进一步的搞好小学美术剪纸教学,使我们的民族艺术发扬光大,后继有人,有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并为之不懈地努力。我通过一年多实验研究,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一些想法。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谈一谈对剪纸教学的特点和方法。一.讲解剪纸历史,欣赏剪纸作品,提高学生兴趣。
剪纸教学不同于其他的美术教学,它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模仿能力、创造能力、吃苦能力都要强,另外,还要具备对民族艺术深深的热爱。鉴于此,每年开学的第一课,我将其订为艺术欣赏课。分三步进行:①讲解剪纸的起源、流传和用途。②运用多媒体欣赏剪纸作品,学剪简易纹样。③讲解剪纸与刻纸的区别与联系。通过这样讲解、欣赏、动手实践三步曲后,学生一般都会产生想学剪纸的浓厚兴趣。近代哲学家、教育家第思多惠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便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熟练基本功的基础上,打破常规,以创作为主。
传统的剪纸教学方式是一种“被动式”教育,学生往往不能主动的获得,而是被动的接受。这种“被动式”教育教师一般不做理论分析,也很少做到从理论上启发学生,而是靠发样品、学生临摹,然后自己熟能生巧去创作。我认为这势必造成学生的一种惰性心理,总是想向老师要样品,而抹杀了自己内在的自我创作的灵性,这也是制约剪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这一现象,我运用了“学生创作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教学方法。具体方法如下:⑴ 传授基本知识,熟练基本技能。学习素描、彩画、国画这些课,基础训练是相当重要的,剪纸也不例外,学习剪纸,从剪团花入手,学生接受的会更快些。首先练习剪基本纹样:杏花、五星装饰花、二方连续纹样、弧形纹、凸凹纹、角文、月牙纹、水波纹、螺旋纹、锯齿纹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联系,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这些纹样,手和剪的配合也已经熟练。这时要求他们自己创作团花。条件是:① 要用上所学纹样。②设计的团花要有节奏感,疏密结合,方圆结合。③图案新颖,花形明确。每堂课都进行逐一辅导,几周过后,每个同学几乎都能自己设计并剪出一幅较好的团花,同时也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⑵ 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创作。搞主题创作主要分两步进行: ①了解创作的特点和表现方法。教学中我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先给学生出示几篇范画,让学生仔细观看,看后总结出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好处是学生在积极观察思考后,能增进对问题的认识,比上来就讲效果要好得多。在提问总结后,把剪纸创作的特点写在黑板上:①高度精练,②平视构图,③夸张变形,④整幅连接,然后对这几条逐一进行讲解。讲完理论往往先让学生创作设计一幅剪纸体会一下,并将其剪下来。先讲评,再讲剪纸的表现方法。剪纸的表现方法放在这时讲,比紧跟剪纸的特点后面讲的效果要好许多。因为这时学生已经经过了实践,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正盼望着解决的方法。
那么剪纸的表现方法是什么呢?是阴刻和阳刻。阳刻是通常是采用红纸黑纸或其它颜色的材料剪刻出来的单色剪纸作品。阳刻剪纸的特征是保留原稿的轮廓线,剪去轮廓线以外的空白部分。它的每一条线都是互相连接的,牵一发将动全身。而阴刻剪纸的特点与阳刻剪纸恰恰相反,就是刻去原稿的轮廓线,保留轮廓线以外的部分。所以阴刻剪纸的特征是它的线条不一定是互连的,而作品的整体是块状的。其次是阴阳结合。阴阳结合就是根据画稿里的虚实关系的需要采取阴刻和阳刻交叉的办法,能使画面效果更为丰富,主次更加分明。
掌握了剪纸的特点和表现方法,下一步就直指主题创作了。⑴辅导学生进行主题创作。⑵准备创作:任何画种都有自己的韵味,自然,剪纸也有自己独到的地方,如掌握不好,那就“跑味”了。那么,怎样把握呢?我要求学生一是多看,二是建立一个笔记本,把搜集到的剪纸贴在里面,这样就有了自己的资料,有时间就拿出来翻着看。同时,每次课都给学生布置创作任务,有我来出题,学生自行创作。学生自己创作的好处是,直接接触实质,能迅速发现不足。这时要求学生创作要大胆,宁过勿欠。当遇到问题时,查阅手头资料,看别人是如何设计的,如还不清楚,再问老师。这里我所说的创作,亦可说是改编。一些版画的设计形象与剪纸的韵味仅一步之遥,略改编即成剪纸。
这样的创作对学生来说容易一点,同时,经过查阅资料和实践,对剪纸人物、动物等一些布局的处理也有了一定的经验,这时我们再进入实质性的创作。⑴创作:首先,先给学生设立一个题目,让他们根据题目进行独立创作,在这里我注意发挥他们的剪纸个性及思维想象力,要求他们在构图上可借鉴他人的,但有不能受其制约。例如,在以《春》为题搞剪纸创作时,学生便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有的剪学生学习的,有的剪马路清洁工人认真工作的,有的剪春风吹拂柳树的,还有学雷峰的、小姑娘放风筝的、农民在田间劳作的等等。这些作品都对所表现的形象进行了大胆夸张,并赋以时代精神面貌的刻画。学生每设计完一幅作品,我都要求他们反复修改,不要急于刻出来。为此还编了十字言:“修改——观察— — 再修改—— 再观察”。每一幅作品我都进行逐一辅导,表扬优点,指出不足。经过近一学年的学习,学生往往能够自如的自己动手设计形象。为了使剪纸更美观,这时再教给学生一些装饰剪纸的方法,如:套色剪纸,染色剪纸,衬色剪纸,填色剪纸等。
三、展示作品,自评互评
教师和学生务必做从家里带些单色的衣物、日用品等,事先布置在教室的黑板上、墙上,或摆放在讲桌上,待学生的作品完成了,分别粘贴在自己喜欢的物品上。如在一件黑色毛衣上贴上红、黄、蓝三种颜色的蝴蝶,在一件白背心上贴上一个红色的团花,奔马贴在背包上,窗花“开业大吉”“喜”字贴在窗户上,并让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讲述自己的创作意图,然后互评、点评,得出结论:黑色的中式毛衣佩上红黄蓝三原色的蝴蝶,使色彩更亮丽,为传统的民族服装增添了现代感,这类作品的装饰性强,赋予服装以活泼、灵动;贴在背包上的奔马,更能体现主人的个性;而蝶恋花图的创作意图是为一个幼儿园创作宣传画,手拉手的儿童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总之,每幅作品都能显示出非常的创意,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从内心里产生成就感。
儿童美术作品讲评是有规律可循的。学生们在完成作业后有一种取得成果的满足和喜悦,也希望得到群体的认可。教师讲评的话题首先应注意紧扣课堂教学要求,因为每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所以讲评也有不同的话可讲。其次要注意鼓励全体学生的自信心,根据素质教育的需要,除了考虑作业的质量外,对于那些认真参与学习、大胆表现自己真实感受的学生都应给予肯定,给予鼓励,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比批评更能增加他们的上进心。讲评的方式除了语言讲解外,应注意美术的形象特点,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让学生观赏其他同学的作品。展示方式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设计。在众多的讲评方式中,将全体学生的作品都展示出来,不失为一种讲评的上策。展示全部作品有利于全体学生平等地建立自信心,更有价值的是全体学生能获得一个开放交流的环境和机会,能在这么一个难得的环境和机会里感受、议论、切磋、沟通、理解、触发,其内涵远远超出教师选几份作业讲评一番。实践证明这是特别值得提倡的。四.德育渗透。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学习剪纸更是艰苦。初学剪纸的学生每刻一幅剪纸,手上都会磨起泡来,这时学生往往因为手痛而不愿再刻。我便用剪纸艺术家申沛农身残志坚的故事激励他们,用著名画家李可染年届古稀,仍坚持登井冈山作画的精神来感染他们。这些生动的事例都给学生树立了刻苦学习的典范。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认为:“艺术以人格为先,技术为次”,鲁迅先生也曾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并提倡以美术为媒介,寓理与情、以情动人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可见,德育在美术教学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在剪纸教学的同时,亦应注意德育的渗透。剪纸作为正在被遗忘的非物质文化,不仅需要抢救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专家学者进行濒危资料、文献、作品实物的搜集、记录、保存,更需要教育者将它作为一种常识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们。作为教育的起步阶段,应该在小学剪纸教学中用“守”来传承我们的剪纸文化,用“变”来丰富我们的剪纸文化,要让它作为一种气、一种血液、一种生命元素活泼泼地流动在今人特别是新一代的身上,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场。篇二:课题研究:激发学生剪纸兴趣的研究 大连市教育科学规划
课题申请·评审书
(2014版)
课 题 名 称 激发学生剪纸兴趣的研究 学 科 分 类 b.基础教育 课 题 负 责 人于忠源 负责人所在单位 填 表 日 期 2014年1月
大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2014年3月申请者的承诺与成果使用授权
一、本人自愿申报大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一般课题。本人认可所填写《课题立项申请·评审书》为有约束力的协议,并承诺对所填写的《课题立项申请·评审书》所涉及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同意大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有权使用《课题立项申请·评审书》中的所有数据和资料。课题申请如获准立项,在研究工作中,接受大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管理,并对信守以下承诺与约定: 1.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政府签署加入的相关国际知识产权规定。遵守《大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试行)》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2.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科学设计研究方案,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如期完成研究任务,取得预期研究成果。3.尊重他人的知识贡献。客观、公正、准确地介绍和评论已有学术成果。凡引用他人的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加以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均如实说明。4.恪守学术道德。研究过程真实,不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杜绝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成果真实,不重复发表研究成果;对课题主持人和参与者的各自贡献均要在成果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不侵占他人研究成果,不在未参与研究的成果中挂名,不为未参与研究工作的人员填挂虚名。
5.维护学术尊严。保持学者尊严,增强公共服务意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大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声誉,不以课题名义牟取不当利益。
6.遵守管理规范。课题研究名称、课题研究组织、研究主体内容、研究成果形式与课题申请书和立项通知书相一致。若有重要变更,必须向大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并征得同意。
7.明确课题研究的资助和立项部门。研究成果发表时须在醒目位置标明 “大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课题(课题批准号:××××)成果”字样,课题名称和类别应与课题通知书相一致。凡涉及政治、宗教、军事、民族等问题的研究成果须经大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后方可公开发表。8.标明课题研究的支持者。要以明确方式标明为课题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非课题组个人和集体。
9.正确表达科研成果。按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规范使用中国语言文字、标点符号、数字及外国语言文字。
10.遵守财务规章制度。合理有效使用课题经费,不得滥用和挪用。课题结题时如实报告经费使用情况,不报假帐。
二、作为课题研究者,本人完全了解大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有关管理规定,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特授权大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有权保留并向有关部门或机构报送课题成果的原件、复印件、摘要和电子版;有权公布课题研究成果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同意以影印、缩印、扫描、出版等形式复制、保存、汇编课题研究成果,允许课题研究成果被他人查阅和借阅;有权推广科研成果,允许将课题研究成果通过内部报告、学术会议、专业报刊、大众媒体、专门网站、评奖等形式进行宣传、试验和培训。
申请者(签章):______ 年 月 日填 表 说 明
一、认真、如实填写,书写要清晰、工整。申请者签章处,不得用打印字和印刷体代替。
二、本报表一式3份(须含1份原件),并附单独装订之《课题设计论证》匿名活页3份,及电子版1份。打印与复印请用a4纸并于左侧装订。封面左上方“登记号”申请人不填。
三、每个课题限报负责人一名。课题负责人系指真正承担课题研究和负责课题组织、指导的研究者。主要参加者,必须真正参加本课题研究工作。
四、填表注意事项
课题名称 应准确、简明反映研究内容,最多不超过20个汉字(包括标点符号)。学科分类 指课题研究所属学科范围,选择填写,限报1项。跨学科课题选择主要学科方 a.教育政策研究(含教育发展战略);b.基础教育;c.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含终身教育、社会教育); d.其它
研究类别 请选项填写,限报1a.基础研究;b.应用研究;c.综合研究;d.其他研究。最后学历与学位 按最后获得的学历与学位填写。所在区市县
a.中山区;b.西岗区;c.沙河口区;d.甘井子区;e.金州新区;f.旅顺口区;g.瓦房店市;h.普兰店市;i.庄河市;j.长海县;k.高新区;l.长兴岛临港工业区;m.花园口经济区;n.保税区;o.局属学校;p.其他。
所属系统 指申请人所在单位属性,限报1 a.普通高中;b.中等职业学校;c.区市县教师进修学校;d.初中;e.小学;f.幼儿园;g.九年一贯制学校;h.教育行政部门;i.其他教育机构。
工作单位 按单位和部门公章全称填写。联系电话须填写课题负责人电话号码。课题最终研究成果
a.专著 b.译著 c.研究论文 d.研究总报告(必含)e.工具书 f.电脑软件g.其他
五、《申请书》须经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领导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承担信誉保证、条件支持和管理职责并加盖公章后方可上报。
二、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近3年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三、负责人和课题组主要成员近五年来承担的重要研究课题
四、课题设计论证篇三: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结题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结题报告
——《浅谈农村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1、研究背景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好的生活和教育。正因为这 样,他们制定了许许多多的规则来限制孩子的自由。孩子有限的时间 都被各种学习和课外作业占满了,他们不能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 享受生活的乐趣。枯燥的学习生活让很多孩子滋生了厌学情绪,早恋,上网,逃学,成了普遍现象。古人云:“不识稻与梁,不知世事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缺失,导致了学生自然知识的缺乏,社会阅历的肤 浅,“人性”的欠缺。学生已经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生活,以至于出现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抗挫折能力较差等现象。学校能 不能不拘泥于课本,打破学校、教室的束缚,走出课堂,做到知识与 生活实践相结合?能不能加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户外、校外、大 自然中上课的机会?我们能不能根据我们农村中学的现状,整合现有 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等开发研究真正适合学生 身心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2、研究意义
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是适应现在教育形式的需要。综合实践课程的不断开发和研究,有利于激发老师的创造力,有利于 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新时代的
农村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必须具有生活性、趣味性、时代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活与经验,贴
近学生的年龄段和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的自身发展需要。
目前我校中学生“厌学、逃学、上网”等现象已有明显改善,为了 让学生真正体验生活的艰辛与成功的快乐,我校大胆地根据我们农村 中学的地理环境以及周边现有的可供利用的资源,编创了真正适合学 生身心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材。我们借鉴周边兄弟学校的 成功的经验,再根据我校的现状,通过专家论证、外出考察、策划研 究、再结合学生年级段的不同特点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均衡,确定 了我校各个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课程安排。“自主、实践、创 新”的活动课程,拉近了学生与自然的距离,让学生融入社会、体验 生活,更清楚地认识与完善自我,培养学生回报社会的责任心、使 命感,以及对社会对自我负责的意识,学会了合作与交流,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
农村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得到全面发
展,综合素质得到不断的改善,我们力求通过潜心的研究、充分利用 挖掘周边的资源,开发出有益于农村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
二、研究步骤和过程
(一)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 一 年左右,共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课题准备阶段: 2013.10---2013.11 主要工作:对课题组成员进行课题培训,理论学习,健全课题组组织机构,规划课题研究方案,完成开题报告。活动步骤:(1)进行课题论证,撰写开题报告。(2)成立实 验领导小组、指导小组。(3)确定子课题,完成申报方案,完成开 题准备工作。(4)对参与研究和实验的课题组成员及教师进行培训。
2、课题研究阶段:2013.11 —-2014.6 主要工作:边研究边实验,边实验边调整,及时反思,进行阶段 总结,撰写中期报告。活动步骤:
(1)2013.11 —2013.12 ①就如何提出问题的策略、如何确 立选题方向、如何确定主题,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怎样指导进行培训。② 组织课题组交流。
(2)2013.12 — 2014.5 ①教师指导参与实验的学生确立合
作对象,成立合作小组。②教师对学生如何进行信息搜索、确立主题、设计课题方案、记录与自我监控的策略方式进行指导。③学生根据教 师的指导,运用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自主性和生成性原则等开 展综合实践活动。
(3)2014.5 — 2014.6 ①总结课题研究的实验经验,完成阶 段性成果 ——《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中期情况汇报》。② 根据研究情况调整计划深入研究,扩大课题研究范围。③完善教师的 指导策略和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④讨论交流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成功经验和问题存在的原因。
3、课题总结段: 2014.6-2014.9主要工作:对研究过程进行分析,编写课题成果集,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活动步骤:(1)对研究过程进行分析,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2)收集整理各类资料,做好成果结集工作。(3)完成课题结题工作,为成果鉴定做充分准备。
(二)研究过程
a、立足现状,挖掘资源,因地制宜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这个课程的开设,是创办农村中学特色学校的一个体现。我们学校依托周围的人文、地理资源,因地制宜的办学,本着“绿色教育”的理念,以“创新、实践、合作、发展”为目标,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校的办学特色,成为农村中学的一道优美的风景线。
1、领导大力支持,组织分工明确
为了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我校领导给予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解决了活动的后顾之忧。为了确保扎扎实实地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我校配备了1位业务精英担任专职教师,此外还专门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研组”(包括1位专职教师和4位班主任、1位微机教师、1位音乐教师、2位体育教师、1位美术教师),每周四下午定期开展校本研究、业务学习活动,确保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实效,我们虚心听取学校老、中、青三代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力争做到全员参与。我们学校还根据学生以及活动的需要,聘请了专家、部分学生家长、民间艺术家、一些成功人士等做为校外辅导员,充实了指导老师的队伍。
2、打破禁锢,走出课堂
我们学校认真落实了《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菏泽市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及地方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的精神,充分挖掘我们这儿现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撰拟了《郭村镇大李海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总方案》,该方案从指导思想、内容领域课程设计与实施等方面作了比较详尽的说明。
3、积极发动,全员参与
为了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开展,学校召开了专题会议,帮助部分教师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明确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义,组织教师学习一些国家的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找到了思想支撑与理论基础。为了让学生更多更好地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学校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召开主题班会、开展演讲、举办才艺大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带领学生走访了部分民间艺人,学生切实感受到了“高人在民间”。我们组织学生参观了附近的奶牛场,更增添了学生对乡土乡情的热爱,我们还动员学生向家长询问、长辈请教,利用网络图书等各种形式,学习收集农业、工业、民俗等知识。„„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基本上做到了全员参与,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和感想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
b、开发课程,勇于实践
第四篇:诚信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深入挖掘教材 分年级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实践研究
结 题 报 告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常遇到令人担忧的诚信现象:有些孩子承诺完成一件事夸下海口,结果敷衍了事;有些孩子不完成作业却对家长说老师没布置作业,对老师说作业本忘在家里。有些孩子犯了错却想方设法隐瞒、推塞、委过他人。有些孩子向父母谎报学习成绩,模仿父母笔迹签名。有些孩子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而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必定是一个忠诚老实、信守诺言、说话算数、不说谎话、做事认真负责的孩子,对别人交代的事情不敷衍了事,在做错事是能主动认错,借了别人东西能及时归还,拾到财物会主动交公。诚实守信的孩子懂得用自己的思想与行动对自己、对同伴、对家人、对未来负责。因此,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实践与研究是非常有必要,对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以及孩子未来的成功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2、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体制浪潮的冲击下,社会上许多不良观念、行为无不每时每刻地侵蚀着学生纯洁的心灵。子女歧老、虐老、不关心、不赡养父母的现象时有发生。天大地大不如票子大,爹亲娘亲不如金钱亲,在农村许多老人住的是小、矮、偏、旧的房子,干的是既照管孙辈又种田糊口的活,穿的是子女们穿过的衣服,兜里没有一分钱,小病挺着,大病靠着。社会上不讲诚信的事比比皆是:做了好人反遭误解,抓了小偷自己却成了“贼”,救助了弱者反被说成图谋不轨。在家庭中,夫妻相互欺骗并教育孩子说谎欺骗他人。甚至在学校里,有些教师也诱导学生欺上瞒下„„。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作为一张白纸的少年儿 童,他们没有一点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容易近墨者黑。再加上现在的小学生,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部分家长对孩子是娇生惯养,因而一些学生在家庭中养成了骄纵任性,自私自利,好逸恶劳,无礼无信,只图索取,不知回报,不听父母的话,顶撞长辈等不良习气。再就是这些年农民工大量增加,留守儿童逐年增多,致使这些孩子家庭教育欠缺,受社会负面影响较大,各方面素质较差„„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父母将饭菜做好了,三四遍都叫不动趴在电视上的孩子;吃过饭后孩子只管玩,没有人帮父母收拾一下饭桌;有好吃的,父母总是留给孩子,而孩子却很少想到父母;孩子一旦生病,父母急前忙后,而父母身体不适时,孩子却很少过问;父母教导孩子,孩子却大声顶撞;父母辛勤劳动,勤俭节约,孩子却好吃懒做,零嘴不绝;孩子欺骗顶撞老人和长辈,父母却默认颌首„„
这一切,导致了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少年儿童观念错位,是非混淆,纪律松散,学习懈怠,感恩意识淡薄,诚信观念缺失,责任心匮乏。
3、家长和社会的心声。近几年,少年儿童中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已逐步演变成为一系列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这极大地触动了广大家长社会有识之士,他们不约而同地发出感叹:加强少年儿童的品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有很多家长来到学校,找到老师,向我们倾诉自己的心声,感慨对孩子管教的无助,积极向学校建言献策,希望学校把孩子的思想、行为教育放在首位,加强对孩子进行孝道教育和诚信教育,增强孩子的感恩意识和诚信观念,以确保家庭、社会的和谐。
鉴于上述原因,为了更好地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努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学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 建设,尽快提升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创办让人民更加满意的教育,自2015年春季以来,我们与时俱进,在前段“感恩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广泛论证,确立了一个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支点”与抓手——诚信教育。我们以“以孝心呼唤爱心,用诚信塑造人格”为宗旨,作为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抓手,进一步提升和增强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
二、研究的问题和目标: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探索创立一套有效的教育途径、方法和运行机制。
2、编纂一套分年级的诚信教育教材。
3、构建诚信课程运作和教研体系。
4、营造诚信教育的舆论氛围、环境氛围和文化氛围。
5、创设诚信教育系列活动。
6、实施诚信教育,净化学生心灵,实现教育的内化和外延。
一是使学生的孝心情感,迁移到尊师爱生上,使学生诚信魅力影响到老师同学。
二是使学生的孝心情感,迁移到维班爱校上,使学生诚信魅力影响到班级学校。
三是使学生的孝心情感,迁移到敬老爱亲上,使学生诚信魅力影响到长辈亲人。
四是使学生的孝心情感,迁移到护家爱村上,使学生诚信魅力影响到族人村民。
五是使学生的孝心情感,迁移到亲党爱国上,使学生诚信魅力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二)研究的目标
总的目标是:以孝心呼唤爱心,用诚信塑造人格。具体目标是:
(一)构建起科学合理的诚信校本课程,通过编写校本教材,上好诚信课,向学生灌输诚信理念,做好养成指导,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二)以诚信文化为依托,打造起具有美化和育人功能的校园文化带。以此提升学校环境品味,增强校园育人功能。
(三)学校通过诚信课、诚信系列活动,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诚信形象,并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
1、使学生在学校里树立起个人诚信形象:热爱学校和班级、热爱老师和同学;严格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学风、考风、学习习惯和日常行为等方面做到:不说谎,不抄袭,不作弊;主动承认错误并改正不足;说实话,做实事,言必信,行必果;阳光处事,真诚为人;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做一个对同学有帮助,对班级有益处,对学校有贡献的人。
2、使学生在家中树立起诚信形象:孝敬父母、长辈,关心兄弟姐妹,热爱家庭;虚心听取父母教诲,不顶撞父母,多和父母沟通;不做“小皇帝”、“小公主”,提倡俭朴生活,合理消费,不攀比;提倡自己的事自己做,主动做家务,干农活,为父母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言行一致,对自己所做的事勇于负责。通过与家人的接触、交流,力争用自己的诚信言行去影响父母,影响所有家庭成员,使整个家庭行孝守信,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创建和谐、幸福家庭。
3、使学生在社会上树立起诚信形象:尊老爱幼,不恃强凌弱,关爱弱势群体,凡事有爱心;不贪便宜,明辨善恶;有礼有信,遵守社会公德;真诚待人,恪守承诺;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倡导良好社会风尚,做一个有知识、有道德、有爱心、讲诚信、遵纪守法的小公民。同时,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诚信言行,尽可 4 能地影响家族所有成员和其他村民,以至达成所有的家人、族人、村民共同守孝、明理,讲诚守信,为营建文明村庄,创建和谐社区尽心尽力。
总之,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学生具有诚信意识,掌握诚信知识,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用诚信去呼唤爱心,让学生人人爱父母,爱长辈,爱家庭,以至达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的崇高境界。
三、研究的过程和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布局,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学校高度重视“孝心·诚信”教育活动的开展,将该项活动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大队辅导员及不分班主任参加的诚信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第二是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拟定具体实施细则,精心设置活动流程。第三,大造舆论,广泛发动,首先向全校广大师生发出活动倡议,号召广大师生踊跃参与。其次向所有学生家长发放了《开展“诚信”教育活动致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们通报活动目的及方式方法,争取学生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再次就是精心组织召开了由全校师生和学生家长参加的“诚信”活动的启动大会,在校内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创建诚信校园文化,开设“诚信知心屋”,营造浓郁的诚信教育环境。
1.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本书,学生可以在“多看”中“多记”,进而“多问”。多彩的校园文化是一幅画,学生可以在学习、欣赏中树立起诚信意识。因此,我们结合学校绿化美化,打造起美化、育人功能的校园文化景观带,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学校以“请热爱你们的父母,请尊敬我们的老师”、“亲善求幸福,爱心促和谐”、“以诚为本,诚信做人”等活动内容为主题,把诚 5 信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在学校大门口两侧及校舍后面的空闲墙壁上,书写诚信启示语,将古代二十四孝图及近现代的一些伟人、名人的孝亲、诚信故事制成喷绘展板,悬挂在所有校舍的前墙壁上,并在校园空地上布设诚信格言标语牌等,着力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此引导师生对照修正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让同学们学习在孝心、诚信之中,生活在孝心、诚信之中。
另外,我们还设立了诚信长廊,开辟了诚信主题画墙,做到美化和教化的完美统一。学生们空闲时间在这里读诚信名句,画诚信图画,用心领悟诚信内涵„„真正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2.开设“诚信知心屋”,为学生的诚信教育提供心里保障。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猛发展的时期,待人处世较天真,但又多迷惑,“诚信知心屋”的开设,则成了众多学生找回自信与勇气的港湾,明辨真善美的空间。“老师,昨天晚上我要给妈妈洗洗脚,她却不用我,我该怎么办?”“老师,我村的一位大爷,到我家让我爸爸买他家的猪肉过年,明明我家没割肉,我爸却说过年的肉早割好了,这不是在说谎骗人吗?我想问,但又不敢,我内心很矛盾。”„„学生心中的疑问困惑总是在辅导员老师的耐心引导讲解下,解除谜团,打开心结。
(四)规范诚信课,强化诚信课教研活动,以课堂为主阵地,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1、加强教研,认真上好诚信教育课。我们以年级为单位专门成立了诚信课程研讨组,定期组织任课老师进行诚信课集体备课与授课方法的研讨。学校将《孝心.诚信教育读本》列为学生的正式课程,要求各班每周上好一堂“孝心·诚信”教育课,每学年授课节数不少于三十二课时。做到诚信课教学计划、教材、6 时间、教员四落实。同时,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搜集整理一份“诚信”教育资料,设计一份“诚信”教育活动方案,指导学生开展一项“孝心·诚信”教育活动,撰写一篇“诚信”教育论文。学校随时对该课程的进展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并将其成绩列为教师的工作量化成绩,以确保该课程的正常进行。诚信课的开设,丰富了学生的诚信知识,增强了学生的诚信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诚信水平。五年级学生张珂在诚信日记中写道:“我们孝敬父母不一定做出像子仲负米、陈毅为母洗尿裤那样的感天动地之孝,但至少我们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让父母为我们省心、放心、舒心。替父母洗件衣服、盛碗饭等。”六年级学生刘安然在学习了《妈妈,休息一天吧》一文后,在小组交流会上谈出了自己的体会:父母劳累了大半辈子,为了使我们健康成长,付出了许多汗水,作为子女的我们,应该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真心实意的去做一个好子女。
2、以“诚信”教育为载体,上好生活指导课,大力开展养成教育。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这是我校诚信活动的基点。我校把养成教育根植于“孝心·诚信”教育这一活动平台,号召同学们学会自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要求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爸妈省心;别人有事热心帮,献社会爱心”。活动中,给各年级学生提出了明确要求,并让教师认真上好指导课,手把手教学生自理的方法和技巧。
一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上掌握洗手、洗脸、洗头、穿衣和刷牙等方法和技巧,力争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靠别人。平时,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注意饮食卫生,初步形成安全意识;不说谎,不骗人,初步树立诚信观念。基本养成讲卫生,有礼貌,懂安全,讲诚信的良好习惯。努力做到让爸妈省心、放心和欢心。
三四年级学生要在一二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会打扫卫生,7 洗晾衣服,收拾饭桌,整理房间等,安全意识和诚信观念进一步增强,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基本形成。
五六年级学生要在三四年级的基础上再掌握做饭、炒菜等方法,能主动并熟练地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学会帮助父母干一些田间农活。
平时做到尊老爱幼,扶弱助强,有爱心和责任心。能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懂礼守信,做一个言行文明,品行端正的好少年。
另外,要求学生平时要学会、学精一技之长,以用于在校帮助同学,回家孝敬父母。做有益于他人,有助于父母的好孩子。为了使诚信生活指导更加扎实,更加有效。我们出台了《学生生活能力大比武实施方案》每年的放寒假前,在全校学生中举行生活技能大比武,评选出生活技能小能手。到目前,我们已举行了两届,共评选出了100多名小能手。
(五)签订“协议书”,印发“考核单”,促进校内校外结合,强化“诚信”教育的家庭和社会的辐射功能。
在诚信教育过程中,我们树立大教育观,把开设“诚信”教育放到现实社会的背景下来思考,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与沟通,成立了“孝心诚信”教育家长委员会,建立了“家校携手、共同育人”的诚信教育机制。
我们精心设计了“诚信教育协议书”,学校与家长以协议书的形式,规定了双方在诚信教育方面的各自责任。如:学校的主要责任是以诚信教育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提高对学生诚信行为的教育力度。家长的主要职责一是在家庭中要以身作则,在孝敬父母、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等方面,为子女做出表率,提高家庭的思想道德品位;二是家长要及时督查子女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不正当的诚信行 8 为,不要听之任之,更不能纵容迁就,要及时教育、纠正,向学校通报等。
我们每学期还向家长印发《家庭诚信教育考核单》。学期末,由家长根据子女在家的表现进行量化,并以此作为学校评定学生本学期的操行等次和评选五好学生,十佳诚信之星的主要依据。这种形式的家校携手育人的诚信教育活动,在对学生进行有效地道德教育的同时,对家庭和社会也产生着较大的辐射作用。
(六)以孝敬父母,真诚为人,做诚信星为目标,以诚信课、诚信日为阵地,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
1、在前两年扎实开展“使妈妈高兴”活动的基础上,学校在每年的三月和九月全面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行孝有信集中行动,主要实施行孝“五个一”,即:“每天送爸妈一句问候,回家为爸妈泡一杯清茶,每天为爸妈捶一次背,每天帮爸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每天给爸妈一个惊喜。”;做到诚信“三个不”,即“不说谎,不骗人,不虚情假意。”
2、设立“孝敬日”,布置孝亲作业,开展孝行体验。把每周日、学生父母的生日、母亲节、父亲节、“三八”妇女节定为我校学生的“孝敬日”。要求学生在“孝敬日”里承担至少一小时的家务劳动,并写出孝行感悟。
3、实施“日行一孝”。要求学生每天至少向亲人孝行体验一次。如给父母到杯热水,递条毛巾,给母亲梳梳头,洗洗脚,捶捶背,给父母洗件衣服等。
4、大力开展诚信主题周活动。该活动的宗旨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短期的切实可行的诚信活动小目标。从而增加该活动的时效性和趣味性。我们利用诚信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背记学校“孝道八心”、“诚信歌谣”以及诚信歌咏等比赛活动。活动中,要求同学们在背记中感悟诚信之道,在高歌中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从 9 而激发同学们的活动热情,推进学校诚信教育的进程。
5、开展“文明进学校,服务进社区,孝心进万家”活动。号召同学们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有礼有信,遵规守纪;回家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善待他人;进社区参加公益活动。公益活动主要组织队员们利用周六上午到社区服务,如:到社区表演节目,清扫卫生,为孤寡老人梳头、洗衣、整理房间等,将孝心付诸行动,向社会奉献爱心。
6、将孝心诚信工程与“爱心、责任心”教育活动相结合。在学生中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做诚信事,争三好生”活动,号召学生有爱心,负责任,在校做一个好学生,在家里做一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一个好少年。通过活动,教育学生把孝心献给父母,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忠心献给祖国,把关心留给他人,把诚信留给自己。使全校学生能够讲文明,懂礼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知恩图报,有爱心、责任心,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不断得到发展。
7、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写一篇孝心诚信作文,画一幅孝心诚信图画,讲一个孝心诚信故事,欣赏一篇孝心诚信美文,学唱一首孝心诚信歌曲,搜集并背诵一些关于“母爱、父爱、孝心、诚信”的名言、谚语、诗文等,以此加深学生的诚信体验,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孝心、诚信意识。
8、开展“诚信之星”评选活动。为巩固活动成果,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活动,每学期,结合阶段性总结,学校要广泛开展“十佳诚信之星”评选活动。首先要在广泛发动的基础上,发放“关于诚信之星评选致家长的一封信”,并召开家长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另外各班利用班会、队会进行再发动,引导学生知道怎样做,如何去做。活动以总结和评选两种形式进行,号召全体队员每人写出一份行孝总结,用演讲的形式在小组和班级中进 10 行竞选发言,然后投票选举,每班推出5名诚信星候选人上报学校少先大队。然后少先大队再以走访和调查的形式,采纳家长和社会人士的意见,按“行孝影响度”确定出我校“十佳诚信星”。“十佳诚信星”评出后,少先队不失时机地组织了一次“诚信星”演讲会,号召全体师生向他们学习。同时,组织人员对他们的事迹进行拍照行文,作为学校诚信教育成果进行存档,并对其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截止到目前,我们已成功地评选出两届马庄小学十佳诚信之星,对活动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
(七)注重八个结合,保证诚信教育的全面渗透。
1、诚信教育与少先队活动有机结合:把孝道教育列为少先队活动的重要内容,每阶段提出一个品德教育目标,每次活动突出一个主题,既丰富了少先队活动的内容,又使诚信教育生动活泼,形式多样。
2、诚信教育与学校常规管理相结合:在实施诚信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规范训练、良好学习习惯的指导、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做到人人懂诚信、学诚信、做诚信,个个有美德、扬美德。以美德规范学生的行为,树立起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
3、诚信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将诚信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各学科结合的方式各有不同。如:在语文课上,可以把诚信教育的实践活动与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相结合;与思品课教育相结合,主要是联系课本中的相关内容组织实践活动,丰富书本上、课堂上的教育内容。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把诚信教育内容从狭义和广义上与之结合,起到互补作用。
4、诚信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教育学生讲诚信,必须坚持知行合一,通过实践活动检验教育效果,把认知付诸行动,内化为品质。实践活动以家庭和学校为中心点,要求学生按照学校 11 规定的“诚信歌谣”,“孝道八心”的内容,在家直接或间接地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校做一些尊敬老师,帮助同学的事,养成孝敬父母,关爱家人,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的良好品德。在此基础上,将爱心逐渐辐射到社会,服务于社区。
5、诚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很有必要在做好学校诚信教育的同时,也应对家长进行相关内容的指导,营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一是办好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通过家长学校,采用专题讲座,使学校的教育活动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二是邀请家长参加主题班队活动,不但让广大家长充分了解学校教育活动的内容,而且使他们在班队活动中亲身感受到孩子的诚意、孝心。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配合学校投入到对孩子的诚信教育上来。三是要求家长在家庭中教育、督促自己的子女,围绕学校指定的“诚信歌谣”、“诚信八心”去践行诚信。家长要为子女做好表率,并适时将孩子在家的表现反馈到学校。四是学校要及时了解家长对学校的诚信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活动的方式、方法。
6、诚信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营造立意新颖,主题鲜明的浓厚校园文化。能够使学生随时随处学习在诚信之中,生活在诚信之中,感悟在诚信之中。
7、诚信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在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过程中,来自家庭中、社会上的一些有关成效的负的因素,使不少学生产生了对诚信、孝心的困惑。对此,我们设立了“诚信知心屋”,配备了心理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疏导。让学生在诚信教育的沃土中健康而快乐的成长。
8、诚信教育与师德建设相结合: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首先做到。在学 12 校实施诚信教育中,教师的品德修养水平对诚信教育的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因而我们十分重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身正示范”教育,并把师德教育列入对教师工作考核之中。督促教师在工作上、家庭中、社会上,处处事事做诚信人,使整个学校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诚信格局。
四、课题研究的成效(一)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的诚信、爱心意识得到了显著提高。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研究检测结果表明,学生诚信意识、诚信行为呈现良性变化。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全体学生中出现了“六多六少”的好现象:
一是尊敬老人的多了,嫌弃老人的少了。学校开展了解长辈的活动后,到敬老院、社区为老人服务更是人人争做、周周都有。全校送温暖小分队,更是活跃在帮贫济困的行列中,如六(1)班同学连续四年轮流定期到马庄敬老院为老人整理房间、洗头、洗衣、捶背、按摩等。给孤寡老人送去温暖,每逢老人节学生带着自编的小节目来到老人中间慰问演出。另外在公共汽车上让座,搀扶老小过马路,给公共绿地浇水、拔草等事例,比比皆是。
二是讲究节俭的多了,乱花零钱的少了。在诚信教育活动中,逐渐杜绝了学生吃零食、乱花零钱的现象;零用钱小储蓄活动。各班反映,自开展诚信教育以来,学生比吃穿,乱花钱的大大减少。他们认为,乱花父母艰辛劳动换来的血汗钱,就是对父母的不孝。
三是家庭和睦的多了,不讲文明的少了。有的学生对父母的陋习敢于提出意见。如劝父母不要赌博,说话办事要讲诚守信,和睦邻里等。他们认为家庭和睦,离不开“孝亲敬长”,而“孝亲敬长”绝不是一味地“盲从”父母。
四是主动做家务的多了,好吃懒做的少了。诚信教育系列活 13 动之学生生活技能指导课,学生不仅学会了整理房间、个人洗刷等日常的生活技能,还学会了部分做家务、干农活的本领。据大部分家长反映,现在的学生自己的事自己会做了,能做了,象穿衣、洗衣等也不用我们协助了,有时还能主动地帮我们干一些家务农活,我们在孩子身上省心了。还有的家长说:我们的孩子现在知道疼人了,有好吃的知道让我们了,饭前饭后也能主动帮我们整理饭桌。在学校的诚信教育下,孩子懂事了,我们真的很开心。
五是勤奋学习的多了,厌倦读书的少了。“诚信课”课堂上当学生在辅导老师组织下学习了动人的诚信故事后,再开展辩论活动,不少学生听时热泪盈眶,议时慷慨激昂,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憾,激发了勤奋学习的热情。不少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回报父母,报效祖国。才是真正的“孝”。
许多学生不但在学校学习期间获益不少,深有体会,而且在小学毕业以后,还有不少学生来信感谢母校的道德教育,“如今,我已离开了母校,但我依然坚持‘日行一孝’活动”而有这样感受的学生何止一个两个!“诚信课”,使学生“爱父母”的情感很自然地迁移到了爱同学、爱他人关心集体的境界上。正如五年级一位班主任在同家长沟通时说:“通过开展诚信教育,关心他人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学生认识到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是道德行为,现在班上,不管是哪位同学有困难,都会有人抢着去帮他。同学忘记带学习用品,马上有人借给他;同学不会做作业,马上有人辅导他;同学病了住院,马上有人上门补课;同学摔伤了,马上有人扶着去卫生室上药。”
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诚信”教育活动,学生的感恩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增强,道德素养有了质的飞跃,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 14 迅速增高,学校的声誉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均不同程度地树立起良好的人格形象,有效地影响了家人、族人和其他村民。但是我们组织学生开展诚信教育的起点比较低,仅之是为学生建立爱心、学会做人,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此日积月累,“诚信”必然会逐渐内化为学生心理素质的深层成份,融于学生的情感主体。
(二)对社会的影响:
家校互动,小行动影响了大气候。诚信教育除学校对学生进行规范的课程教学和系列活动外,我们还开辟了诚信家长学校,充分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形成了“老师——学生——家长——学生”互动的教育链。老师教导学生,老师影响学生,学生诚信家长、诚信家庭,家长规范自己、示范孩子。最终达到老师、家长、学生共诚信,老师、家长、学生去影响带动身边的人共诚信。从而使家庭和睦、邻里和睦,村庄和谐、社区和谐。我们开展的“诚信教育”已深入家家户户,并对家庭、社会产生了积极有效的辐射影响。诚信教育给学生带来了快乐,给家庭带来了和睦,给社会带来了和谐。诚信教育的开展深受社会各界的赞誉和好评。潍坊市人大代表贾悦镇龙宿村党支部书记鞠德民说:“学校的一个‘诚信工程’,架起了社会千万座孝心、爱心桥,真做到我们心里去了。”
(三)活动取得的成果: 本课题取得了显著效果。
1、学校网站先后对我校的“诚信”教育进行了宣传。
2、《西部晨风》《灵宝晚报》等新闻媒体先后对我校的“诚信”教育情况作了专题报道。
3、学生的文明素养得到质飞跃。
(四)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诚信育人模式。
1、开设诚信课,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生活指导和养成教育。校本课程的构建,为我校诚信活动打造出了良好的教育平台,诚信教材的应用为课程的开设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2、将“诚信”工程融合于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结合学校绿化美化工程,以诚信文化为依托打造起多处具有美化、育人功能的校园文化景观带,以此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使同学们平时学习在孝心、诚信之中,生活在孝心、诚信之中。
3、我们对诚信教育的探索,是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开辟出的一条科学合理的育人新路。我们抓住诚信教育的本质,着力从思想、方法、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整体的探索和改革,初步形成了以“诚信八心”和“诚信歌谣”为主体内容的诚信教育模式:
“诚信八心”
常问好,有礼貌,让父母舒心。少空谈,多帮忙,让父母省心。勤学习,创佳绩,让父母开心。求上进,有理想,让父母欢心。有矛盾,多自省,让父母顺心。有主见,不迁就,待他人真心。不说谎,不欺骗,做人要诚心。知感恩,持正义,献社会爱心。
“诚信歌谣”
自己的事自己干,不给父母添麻烦。家务劳动帮着干,多为父母减负担。学习出行离家前,禀告父母莫挂牵。艰苦朴素少花钱,不与别人比吃穿。思想学习勤汇报,恳求父母多指点。
批评教育不顶撞,感谢父母要求严。为人在世品行高,孝敬父母最当先。同学之间勤交往,诚信二字记心间。言必信来行必果,履行承诺是关键。不说谎话不行骗,诚信做人众人赞。
五、课题研究的体会
1、社会公认、易于操作
学生诚信品德的形成,是每个家庭都渴望看到的结果。非常适合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因为诚信行为可大可小,可高可低,既可以高标准,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适当的活动,随时随处都可以进行,容易体现,容易检验,也易于评价。
2、重在实践,贵在持之以恒。
道德教育少不了“明理、激情、导行、内化”四大环节。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实践,因为只有反复实践,才能将正确的认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并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成自然、终生可受益。目前学校德育工作最薄弱的一环恰恰是实践这个环节。我们强调,在诚信教育中不仅要用好书本,更要做好实践作业。这样诚信教育自然成了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亲身体验、培养美德、强化素质的有效载体。
3、始终坚持不断总结、不断创新理念。
不断总结,才能不断地发现先进典型。推广典型,才能推动面上的工作向高处提升,向深处发展。学校每年都隆重举行“十佳诚信之星”、“诚信小组”、“诚信教育先进班级”及“生活小能手”的评比活动。并规定不是诚信星不得评为“五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创新来自不断的实践,来自于深入的调研,更来 17 自于群众的创造。
4、上下配合、同心同德、真抓实干。
我们的诚信教育活动之所以能顺利开展,除了它有深厚的民族根基且又符合当前广大群众的需要这一根本原因外,还在于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广大教师及全体学生家长的全力支持、通力合作。
六、存在的问题
诚信教育校本课程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方面。学生诚信品德的培养,诚信教育对社会的辐射带动等需要长期,不间断的进行,如何经常化、制度化,不断丰富其内容,提高其层次,还有待于研究,否则,已取得的成果也不容易巩固。
我们的工作还刚开了个头,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路还很漫长。但有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广大师生、学生家长真心实意的支持,我们要满怀信心的将这项合民意、得民心的工作继续抓下去,并力争做出更大的成就。
第五篇: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海门小学四年级课题组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师行为表现为霸权与控制、学生行为表现为从众与退缩、课堂群体生态的失衡等问题,我们进行了《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它以对话教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典型课例的研究,发现在教学中,师生与文本之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自我等多种对话形式是并存的。教师要努力创设安全自由的对话环境,形成开放的、民主的、平等的、对话的教学氛围,积极维持对话,为学生搭建对话的桥梁,把学生培养成富有对话理性的人,让学生通过对话生成个性。[关键词]
对话 对话教学 实践研究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两次提到“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是历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所没有提到的。然而,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教师的行为表现为霸权与控制;学生行为表现为从众与退缩;课堂群体生态的失衡;危险的“花盆效应”。
这些问题的存在必定造成教师教育民主和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丧失。只有采用对话教学这种方式,才可以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开放、平等、民主的生态课堂,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究其原因:一是对话教学改变了传统阅读过程单向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关系。而对话教学是多向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交流,是生命主体间言语与精神的沟通、感悟和融合。二是对话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话教学改变了儿童作为工具、手段、奴隶的处境,使学习活动成为促进儿童言语和精神成长的一部分。三是对话教学顺应了开放教学的需要。因此,只有通过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才能实现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二)理论思考 1.理论依据(1)关于对话
山西大学刘庆昌老师认为,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对话是普遍存在的。在日常生活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谈话或会话,都可以看作是对话。这样的对话要求这人有一定的资格才能参与到对话情境中,也要求对话的两个人或两类人必须具有共同的利益和追求才能坐下来对话,否则,处于不同文化背景或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很难进行实质性的对话。不过,有一点很明显,这种对话是限定在人与人之间的。还有一种对话,可以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是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亦即人与各种文本,这种对话并不以口头的交会为特征,而是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批判展开。在此意义上,今人可以与古人进行对话,一个人可以与客观存在但他极可能永远不会熟识的人进行对话。网络时代的到来,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状态,也使对话从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发展到了人与机的对话。但无论是哪一种对话,都已经超越了原始语言学的意义,把对话与民主、平等、理解、宽容等联系在一起。因此,对话必然是民主、平等、理解、宽容等精神的体现。
(2)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对话的过程。
教学与对话是紧密联系的,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教学中,都进行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在他看来,教学原本是形形式式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质。的确,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不仅仅传授已有的文化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中唤醒,“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也就是说,只有能唤醒人的灵魂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因此,教学活动作为人的对象的、塑造人与建构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过程,它是以促进个体的全面成长和总体“生成”为旨意,指向的是人的精神生活领域,其直接的是培养和塑造人的精神世界。这样的教学活动就要关注教与学双方对意义的理解,强调教与学之间的相互言说、相互倾听以及共同体验和意义分享。对话就是实现这种教学的方式。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和共享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等。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过程中也同时在教。教师学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2.概念界定
“对话”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必然涉入学校教育领域,作为学校教育主要途径的教学必然会与“对话”联姻,从而在师生关系、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诸多方面发生嬗变,并逐步生成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我们称之为“对话教学”。“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进一步讲,对话教学就是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质的教学。对话教学可能以对话方式的教学呈现,但其他方式只要是在对话的精神支配下使用也属于对话教学。对话的精神是与现当代社会民主化的潮流以及人类的后现代生存状态相联系的。对话教学是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声。
二、研究目标
(一)通过对对话教学理论的实践与研究,在课堂上形成开放的、民主的、平等的、对话的教学氛围和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通过对话教学的研究活动,把学生培植成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现代人,让学生通过对话生成个性,并能在启发式的、探索式的对话中获得主体性的发展。
(三)通过对话教学的研究,改革原有的课堂教学方式,初步确立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教学的模式和操作方法。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分析整理,充实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促进研究的深入。
2.行动反思研究:运用这一方法调整课题计划,采取相应措施,不断观察、反思,逐步推进研究进程。
3.案例研究法:以案例剖析的方法对相关对话教学的课例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
四、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从2006年9月到2007年7月。
(一)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6年11月)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知识,收集课题相关的资料,归类整理。2.组织课题组成员阐述自己对对话教学的理解、体会以及实践经验。
(二)课题研究的实验阶段(2006年11月——2007年6月)
1.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本课题相关资料,确定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和内容。2.组织课题组成员收集课例,对照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加以分析、讨论和总结。
3.组织课题组成员定期交流、课堂教学实践、总结体会,鼓励课题组成员发表相关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三)课题研究的形成成果阶段(2007年7月)
在第二阶段全面深入研究后,对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结题报告。
五、实施过程
(一)对话教学的表现形式
我们通过对日常教学的观察,对典型课例的分析,发现在语文课堂中实施对话教学的形式并不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这一固定的模式,而是多种对话形式并存的多维模式。
1.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在阅读课堂中,要学生有感受,教师首先要有感受;要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学生能动情,教师首先要能动情。因此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陶醉在文学大师们丰富多彩的作品中,解读文本,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教师要深入研读文本,自己要沉下心来,反复阅读,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就是课程”,师本对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设计教学思路的过程。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往往忽略这一点,只是对照教参,大致浏览一下课文,然后在备课本上把教案抄一遍,就算备好了。以为这样就能驾驭课堂,就不会出现知识性错误。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课题组实施集体备课制度。每位教师各负责一个单元教材的备课任务,要求对教材进行解读分析,查阅相关的文本、音像资料,再给出一份详细的教学流程设计。然后在每周三下午的教研活动进行备课交流,由该教师说明教学设计意图,阐述个人的教学理念。其他教师补充各自对文本的解读体验,提出不同的教学思路。同组教师在交流阅读文本的体会中,思维相互碰撞,在听取他人阅读体验的同时,提升自己的阅读感悟。
2.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几乎是教师一个人独白,包办替代了学生的思考权和话语权,学生没有主动性和自主性,教师与学生之间是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体关系。在本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达成共识,将师生关系定位为一种对话交往关系,两者在对话中相互碰撞、相互回应、相互融合、相互创生,双方之间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阅读对话的价值得以凸现出来。
3.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在语文教学中,作为文本的教材是语文学习的凭借,因此学生不可避免地要与之进行交流和对话。我们着重培养学生愿意读、喜欢读、相信自己能读好的积极情感,敞开心扉,主动接纳每一篇课文。激活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阅读中来,在阅读中形成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指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时,以“你看见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你体会到了什么”等话题进行提问,唤起学生各种感官参与阅读,观其形,听其音,闻其香,尝其味。让学生凭借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经验积累,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参加文本的意义建构。这种阅读不再是教师强加的分析,真正实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4.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正如肖伯纳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后,每个人则都有两种思想。”因此,我们积极搭建学生之间的对话载体,使多方面的信息得以沟通,阅读的经验得以交流,学生的知识得以互补。在对话教学中,鼓励学生彼此对话、相互交流。在对话的氛围中,学生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从而打破自己的封闭状态,走出自己的小圈子,进入更加广阔的领域。通过学生个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
5.学生自我的对话
自我反思对阅读乃至整个学习来说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自我对话是完全开放的,是在与文本、与他人对话的基础上的自我反思性理解。自我理解包含四个层次:向他人开放;与他人交流;某种包含自我更新意味的自我反省;重新与他人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总是在不断感受着、思考着、反省着、生成着。在此过程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不断提升人文精神,不断完善自我。我们力求让学生的自我对话自觉化、习惯化、理性化,为了让这种对话得以外显,就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笔活动,如结合课文阅读进行小练笔、每周两记、单元作文等,让学生在创作中不断同自己对话。
(二)对话教学的实施途径 1.营造对话氛围,使学生想说
在教师与学生交流时,教师居高临下的发问甚至责问,学生会产生畏惧紧张的心理,学生的思维、语言、表情等都会呈现出一种僵化的状态。这时与学生的交流就难以开展。因此,要开展师生对话,教师首先要积极地创设一个学生乐于对话的氛围,使主体沉浸于积极的对话状态中。(1)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
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走进课堂,尊重学生的观点,以热情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对话。一旦“对话”离开了民主与平等,只能算是教师的“独白”。同时,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交往过程中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引导性,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对教育资料的选择加工以及对所选择的教育内容进行“激活”,使它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案例:洪老师在一次上教研课时,因为是借班上课,师生之间很陌生,学生比较紧张。于是,洪老师便与同学们齐唱歌曲《歌声与微笑》:‚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王老师边打着拍子,边轻声和唱,歌声响彻教室。唱完后,洪老师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唱得真好,把我给感动了。我一定要把你们的歌带回家去。当然,也要把微笑给你们留下。现在我们合作学习一篇课文。上课!‛此时,学生个个脸上显出愉快的神情。
洪老师的导课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师生的心理相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营造了一个自由宽松的对话环境,在接下去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们畅所欲言,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2)建立倾听与表达的课堂礼仪
课堂常规的积极意义在于维系班级授课的正常动作,但课堂常规不应以牺牲学生主动积极的意识和自由开放的个性为代价。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对话教学中,应废“规范”而提“礼仪”,确定以“课堂礼仪”来引导学生课堂行为的理念。小学生学会倾听的具体礼仪可以是:①耐心,不随便打断对方说话,不争吵。②认真听,注意力集中。③积极响应,认真思考。学会表达的具体礼仪是:①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②声音响亮,学会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3)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个体,对某个问题的认识程度、反应速度、思考深度都不同。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另外,在教学上我们调整“秧田式”的课堂座位,采用“马蹄型”座位,组内“小马蹄”相融合,利用小组交流与组际交流,尽可能使每一个对话主体的机会均等,还学生以“真本性”和“个性”。
2.创设情境,引发对话
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1)利用媒体创设情境
利用媒体创设情境,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并提供对话的素材。
案例:教学《桂林山水》是一篇介绍山水风光的文章,仅凭课文的朗读,学生很难感受到景色的迷人。因此,教学此课时,一开始我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桂林山水》风光片,配以课文朗读,通过优美的画面及老师动情的朗读,把学生带入了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让学生去感受美,并在美的情境中激活生活经验与原有认知,此时让学生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赞美对桂林山水的印象,学生就有话可说。如让学生用一句话说漓江的水:
生:漓江的水,天下独一无二。
生:漓江的水秀丽无比。
生:漓江的水不但静,而且很清,也很绿。
生:漓江的水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
师:那漓江的水怎么样呢?句子不完整,老师给你一个关联词‚虽然??但是‛,把句子补充完整。
生:漓江的水虽然不像大海那样波澜壮阔,也不像西湖那样水平如镜,但是给人梦幻般的柔和。
(2)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对话的引子和载体,成功的对话必须依托有质量的问题。作为对话的组织者,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设计出富有价值的问题,进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对话的思维磁场。在一定条件下,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可以向学生提供智力背景,引发学生探究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
案例:如教学《去年的树》一文时,课文最后有一处写到鸟儿两次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老师向学生提出质疑:
师: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鸟儿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后来要飞走了‚盯着灯火又看了一会儿‛。你品出什么来了?
生:灯火是火柴点燃的,火柴是大树作成的。鸟儿可能把灯火看作大树的孩子。它想看看大树的孩子是怎么样的。
生:因为它对大树的友情很深,而现在,火柴就要……大树的生命快要到尽头了,所以看了一会儿。
师:它不忍心……它……看着这个朋友,它包含了深情地看了一眼。是这个意思吗?
师:对呀,他们多少时间没有见面了?生:一年。
师:一年过去,往日的朋友已变成了今天的灯火。小鸟怎么不伤心,不忍心。他看了一会儿,他看了一会儿,他在用目光在和大树交流感情呢。同学们……还有谁要说?
生:我觉得大树,鸟儿在沉思……因为它就是看着这个灯火就是大树,当时大树被伐木工人砍中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当它变成灯火照亮别人的时候,又是怎么想的?它在沉思。
生:它可能第一眼看了灯火,不相信灯火是大树;它可能第二眼看了灯火,它觉得这个灯火就是大树。
师:对呀,它简直不能相信,这就是它那么熟悉的朋友大树。所以它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当它认出来的时候,它就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后来他为什么又看了一会儿?飞走了又看了一会儿?
生:因为一旦火柴点燃的火烧完了,这也证明是大树的生命结束了。它想在和最好的朋友离别之前,再看它一眼。
师:你说得真好。这两个看之中,包含了小鸟多少的深情和留恋呀!同学们,经过你们刚才尽情地交流对话,你们真正地体会到了小鸟的这种深情。
(3)创设活动情境
小学生喜好动,在课堂上采用“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等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对话的积极性。
案例:陈老师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在学生整体学了课文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学完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我们脑中留下了双龙洞的美丽景色,那你们想不想让这些美景与大家一起分享呢?我们现在就出台‚请你做小导游‛,要求根据游览示意图做导游,为同学介绍作者的游览顺序以及在游览中见到的美丽景色。
此环节学生兴趣盎然,表现积极。这其实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教学文本的内容,理请作者的写作思路,使文本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互交融,产生情感上的交流。
3.抓住时机,积极维持对话(1)在学生生疑时,引发对话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不解的问题,教师与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排除疑点,豁然开朗,一旦帮助学生闯进了学习的难关,那么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
案例:在教学《尊严》时,学生读了哈默说的三句话时,有的学生提出:哈默为什么不先吃饭呢?针对这一疑难,教师进行点拨: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哈默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一下吧!在引导学生具体感知人物形象之后,老师再次提出这一问题时,学生说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我觉得哈默可以先吃了再劳动;我觉得吃了东西有力气才能劳动;我觉得那是哈默坚持自己的原则,他不想不劳动就获得食物;……
这里教师将一位学生的问题交给所有学生去讨论,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一直处于积极的对话中。
(2)当学生感情体验较浅时,拓展对话
新课程强调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因为这是儿童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课程进行的一种解读。虽然学生的感悟往往比较浅,但教师还是应小心翼翼地加以关注和保护。
案例:在教学《夜莺的歌声》一课时,老师组织大家交流:谈谈你对小夜莺的印象。
师:你们静下心来,与课文‚对话‛,一定会有很多收获。现在大家交流一下,分享你们收获的快乐。
生:我很佩服小夜莺,他勇敢、机智,把德国兵带进了游击队的埋伏圈,是个小英雄。
师:你真会感受!
生2:我认为小夜莺有点像王二小,可他比王二小机灵,因为他帮助游击队消灭了敌人,而自己还活着,王二小却牺牲了。
生3:我反对,小夜莺保全了自己,是因为游击队向他发出了一声哨声。这是事先确定的暗号,小夜莺听了才迅速隐藏,保全了自己的。要是有人事先给王二小递暗号,他也能躲起来,避免牺牲。
师:你们有什么看法? 生4:我也认为小夜莺比王二小机灵,路上德国兵三次盘问,但都被他巧妙的应付过去了,如果不机灵的话,恐怕早就没命了。另外他还会用鸟叫来向游击队传递情报,既使游击队提前做好了准备,又保全了自己。
生5:虽然书上没有写出王二小是怎样把敌人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的,但路上肯定也少不了盘问。日本鬼子可比德国兵更狡猾。王二小能一直把敌人带到八路军的埋伏圈,肯定也是非常机灵的。
生6:我补充,王二小之所以中途没用鸟叫什么的来传递情报,是因为他事先没跟八路军约定暗号,要知道,他可是在给八路军放哨时被鬼子抓住让他带路的,不像小夜莺是有备而来,与游击队事先约定好了的。
这里,老师没有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全盘灌输给学生,而是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让学生感悟更深。
(3)当学生理解有偏差时,点拨对话
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学生个性发展也存在着差异,对于相同的问题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视学生理解中的偏差是碰撞的基础,也是实现沟通、培养多元意识的契机。
案例:教学《给,永远比拿快乐》这一阅读短文时,学生在阅读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中,为什么用‘我的儿子’,而不用‘你’?‛一个多么细小、容易忽视的字眼呀,然而学生却读出了问题。我随即把这个‚绣球‛抛给了他们,让他们从文本中体会。短暂的静止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我觉得可以换,因为这是信。‛有的说:‚‘我的儿子’比‘你’来得亲,表达了高尔基对儿子的爱,所以不能换。‛有的说:‚用‘我的儿子’,更能体现出高尔基为有这样的儿子感到自豪,所以用‘我的儿子’好。‛……
正是有了教师的点拨,课堂上学生才会意趣横生,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点拨,将会给学生在知识上以启发,开启学习的门径;在精神上以振奋,活跃思维,养成会学的能力、习惯,享受学会的喜悦。教师还要善于利用课堂中的现场资源(学生说、读等活动),引发学生“对话”的契机,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生发的世界,走进老师及同伴的心灵深处。
(三)对话教学的模式
要把对话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势必要对传统的教学流程进行适当的调控与整合,在加强听说读写,学习语言为本,重感悟、重积累、重运用的基础上,使之达到优化与高效,我们经实践,将其组合过程如下:
1.初读整体感知,巧妙选择话题
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用于文本??言语作品,进行“对话”,对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形式整体感知,感知言语作品的“语表层”。它以学生自读为主。放手让学生自由读书,既要有时间上的保证,又要有“量”的保证,要让全体学生个个读得认真,读得充分,在读中结合原有认知结构(即原有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知识积累等)产生新的感知。教师要相信学生,根据不同课文的情、趣、理、义等特点,激起学生的情,唤起学生的兴趣,启动起学生的内驱力,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表象,并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或抽读课文,或同桌互读检查,或四人小组读评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规范的言语谈谈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尽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言语表达,使言语充满个性化,以触发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表达形式有一个整体的、笼统的语感。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则及时加以梳理,使之系统化。同时,要因势利导,相机选择巧妙的话题,顺水推舟进入新的教学环节。
2.熟读文本精思,自主领悟话题
要以学习文本的言语为本体,选择文本独特的言语形象、言语蕴含、言语情感、言语音韵、言语规律等有价值的、易展开的话题作为对话的主题。对这些话题,我们再也不必像过去那样“喋喋不休”“唠叨不止”地进行繁琐的内容分析,而是让学生抓住这些能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发挥个性、健全人格的话题,通过对文体中的言语进行熟读精思,潜思体会,自主领悟话题的外延和内涵,产生个性化的感悟。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用个性经验、情感对作品进行解读,通过文本和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要让学生从具体言语材料中领悟一般言语表达规律,建构语感心理图式,为言语形式的能力迁移做好铺垫。只有当学生达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达的“愤悱”状态时,教师才可用启发、点拨、暗示等方式给他们以启迪,引导他们进一步熟读、精思、观察、体验、想像,使学生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3.研读探究交流,多元解读话题
文本作为言语作品,它是“言”和“意”的统一体。母语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促使学生言与意的积极感悟、内化、转换,进而运用个性的言语表达读者“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中间包括双重的言意转化,即学生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地与言语作品的“言”进行对话,进而在对言语还原的基础上融进自己个性化的理解、感悟和体验,转化为读者自己的“意”,此为第一重转化;接着,学生把“意”转化为独特、规范、鲜活的“言”,此为第二重转化。同时,学生与文本言语的对话,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阅历等,赋予文本以全新的意义和阐释,从而使文本的意义不断地开拓和建构。学生抓住话题,通过对文本言语熟读精思、含英咀华后产生的个性感悟,就是“双重转化”“自我建构”的结果。对这“五彩缤纷”的结果,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讨论、争辩、交流等对话形式,“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叶圣陶语),并通过美读对个性感悟加以内化、加深。当学生的感悟有违于价值取向时,教师要在鼓励个性的前提下,让学生再次认真研读文本,和文本进行再次对话,通过言语产生再感悟,使感悟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总之,只要是价值取向内的个性感悟,教师都要尊重、鼓励、欣赏。这样,学生在多向对话中通过言语作品享受鲜活的言语内容和形式,特别是感受言语习得、精神发育、情感净化和语感的积淀、广化、美化和敏化,并从中达成师生共识体谅,形成一种言语和精神同构共生的理性宽容的人文情怀、生命历程。
4.活读迁移运用,拓展创新话题
现代语文教学强调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获得独特的个性体验,在教师的引导下,把文本感悟和人生感悟结合起来,最终提升整个生命价值。可以说阅读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学生与作者以言语作品为中介而展开的一次融学生主体感悟、作者真情倾诉、教师真切关爱于一体的言语对话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感知、领悟、积累文本的鲜活言语,掌握恰当而又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表情达意的言语技能和技巧,是阅读对话教学个性的体现。叶澜教授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让学生活读课文,以教材作为学习语言的蓝本,根据教材的言语特色,设计多种动态的言语实践,迁移运用文本言语,让学生在拓展创新的话题下,将学得的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的言语,并在迁移运用中进一步实现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六、研究成效小结
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本课题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表现为:
(一)师生关系得到重塑。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课题组教师主动把自己的地位“降”下来,把学生的地位“升”上去,重新确认了教师角色。
1.做学生的倾听者。课堂教学中,老师做孩子们忠实的倾听者,认真地倾听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探究、体验、交流,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补充同学的发言,或互相启发,或自由组合朗读„„教师则以欣赏的眼光看、听,适当地作些点拨。
2.做学生的学习伙伴。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教师和孩子们成了合作的伙伴。这样,教师关注的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每个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即时状态。
(二)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自由、开放的对话使学生在得到认可与欣赏的同时,弘扬了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个性。而学生一旦从所谓“权威”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就会敢于用自己的话来畅述自己的认识,真正显示自我的生命活力。同时,在平等的对话中,师生共同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存在的独特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三)课堂教学价值得到提升。“对话”作为教学的一种新形势,客观上确定了具有多向的交互性特点,在学生中产生互动效应,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产生争议,或激发疑虑„„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价值。
(四)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在实验中,课题组教师转变了教育思想,更新了教育观念,大力变革了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现代教育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参与课题的老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有部分获奖。
七、问题探讨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在对话教学的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教学方式的改变必须面对考试的现实压力,如果这种改变不能被现行的社会评价体系所承认,注定是要失败的,在我们不能改变社会评价体系的情况下,适量的训练对提高学科成绩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如何在对话教学中更好地体现考试的要求,做到素质与应试兼顾是我们所要考虑的。
2.对话教学具有动态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预设和生成这一对矛盾关系需要教师灵活的处理。
3.教学中我们发现,学习好能力强的学生在对话中总是占有绝对的优势,如何让我们的对话教学能兼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能更多地听到弱势学生的声音,使他们都能从同一情境中获取知识,生成问题,避免出现强者愈强而弱者愈弱的现象,是我们必须解决的。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第一版 2.《对话理论与语文教学》倪文锦 李冲锋
3.《对话教学初论》刘庆昌《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12期
4.《现代课程论》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