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教育四大善意谎言让我们变平庸
中国教育四大善意谎言让我们变平庸
经过了十几年的教育,当我们再次回首总结的时候,心情该是怎样的沉重。有多少善意的谎言吞噬了我们的灵性,让我们变得平庸;有多少善意的谎言让我们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被趋同于世俗;又有多少善意的谎言让我们丧失了自我发展的能力,沦落为考试的机器……当我们走入社会的时候,不免会问自己:这么多年寒窗苦读,书本上的知识有多少有用处呢?不得不让人反思求学经历,反思那些善意谎言带来的恶果。
善意的谎言一 :你要好好学习,学习是你唯一的出路,不学习就会和街头那些蹬三轮车的人一样,一辈子吃苦被人歧视。
这个看似正确的大道理,实则贻害无穷,除了证明读书是唯一出路外,还让孩子从小在心里面有了歧视性的根源,随着年龄的渐长,对这些人渐渐会产生更大的冷漠和歧视。这种异化的教育,造成了孩子心里的不健全。当我们看到那些风云人物并非学富五车的精英知识分子的时候,难道我们还要天真地欺骗我们的孩子:“那只是特殊情况,你们只有读书才能有出路。”难道我们就不该反思我们错误的教育方式?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一条路的,这已经被无数的例子证明,难道我们非要挤在高考这一条路上不可?教育的目的不是让所有人都去上大学吧?!
读书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出路。然而从小学,初中,高中,我们就接受这样的思想,你们要努力读书才有出路,甚至到了大学,有的老师还这样说,却不知这样的教育培养了多少书呆子型的人。让多少人沦为考试的工具,除了教给孩子读书以外,那种潜意识里面的不平等思想和社会的阶级观念在无形中灌输给学生,特别是那些城市里的孩子,对这些靠体力劳动的人潜意识里有一种排斥和冷漠,同时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厌恶,到了大学,这种观念还在,这样的例子大学里面有的是,一些大学生为了一点小事情对扫地的阿姨,叔叔破口大骂,让人心寒不已。
善意的谎言二 :你要做听话的孩子,大人和老师的话你一定要听。
是的,我们从小就这样被教会这样做,做父母听话的孩子,老师听话的学生。因为没有人喜欢不听话的孩子,因此让多少孩子丧失了质疑的精神,丧失孩子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在学生当中就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凡是老师说的话都是正确的,凡是老师没有让做的我都不做。我在大学里面做了很多家教,对此深有体会,包括我自己曾经经历也是这样。不管老师是否正确,我们几乎没有异议。
越是沉默寡言的孩子老师越是喜欢,越是死读书的孩子老师看了越是高兴。学习不再是学生的兴趣了,而成为他们的被迫义务了。教育也不再是塑造灵魂的工程了,而成为一种谋生的职业。成为一些教师牟取奖金的工具了,不知道因此牺牲了多少学生的天性,让他们丧失了活泼可爱的童年,追求理想的少年。儿童时期孩子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渴望与好奇,对一些不知的事物希望得到解释。然而得到的却是老师一句:问这些干什么,学好书上的就够了。然后就是写不完的作业,家长也在后面帮倒忙,周末这个兴趣班,那个兴趣班,从没有停过。一切看似为孩子的做法,实则将许多儿童的天性摧残,而天真的孩子从来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大人的话你一定要听的。
举一个例子,曾经有一个大学教授的儿子在该大学的附小读书,孩子的老师在班上选了六个女生记名,要是哪个同学犯错了,要写检讨,累计六次家长写一次。每到星期五的时候,教授就很担心,担心这个星期要不要写检讨,结果有一次星期二,孩子高高兴兴回来了,吃完饭跟教授说:“爸爸,要写检讨了。”教授大怒问:“今天星期二怎么就写的,不是星期五才写的么?”孩子委屈地说道:“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只犯了一次错误,被六个同学同时发现,结果就被要求写了。” 不知道看了这样的事情,你是想笑,还是想哭!?这样的教育,给孩子的心理会造成多大的伤害,谁来负责?!
善意的谎言三 :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们好,你们要努力啊,也就是那句: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
我真的很感激那些在一线工作的教师,我也深知他们的辛苦。但是每每看到学生的无奈和教育的结果时,我不得不说,扪心自问,老师你真的做到了为学生的70%吗?对于那些利用学生来牟取暴利,换取个人头上光环的所谓的教师来说,我无比愤怒!迟到罚款,旷课罚款,说话罚款,诸如此类,这样的教师,简直是对教师职业的一种侮辱,更别说奉献了。再看看那些奥赛的老师们,任意剥夺学生体育、历史、政治等科目的时间,取消周末,没日没夜地复习、做题,结果呢?当那些学生获了奖,有多少人对这门课有兴趣呢,几乎都没有。因为学生仅有的一点兴趣多被无情地抹杀掉了,完全成了一个做题的机器。而这些却成了老师竞争一级、特级教师的资本。
浙江大学有一个很有名的教授曾经描述他参加过的一次全国奥林匹克竞赛颁奖大会: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获奖学生全部站在一起,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名牌大学(清华,北大,复旦,上交大,中科大,南开,浙大等)的教授。都来干什么呢,都来为各自的学校挖人才。结果令人意想不到的的是没有一个大学教授愿意首先站上去发言,为什么呢?因为你上交大说给5000元奖学金,我复旦就给6000,中科大就给7000,清华就是8000,北大就是10000……没有办法,我们是东道主,我只好代表浙江大学首先讲。我说我祝贺你们这些学生荣获此殊荣,紧接着我就毫不客气地说,今天,我的心里很沉痛,为什么呢,因为今天不是颁奖大会,好比是人贩子市场。我们这些可爱的学生都当成了商品,在这里竞标,我们这不是选人才,而是在选商品……是的,有些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进入大学,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以现在大学僵化的体制,这样严重偏科的学生,能够适应吗?而这样的教育到底是为了谁?
善意的谎言四 :天是蓝色的,云是白色的,狼是恶的,狗是忠的。
教育体制的僵化已经使人难以适从,教师知识结构的老化和教育水平的低下,也实在让人难以恭维,且不说乡村里面的老师如何,就城市里面的老师,一年下来,有多少老师能够看基本教育学的专著和相关的教育著作,而又有多少乡村教育工作者知道苏霍姆林里斯基呢?有多少人知道现代教育的方式和特点。当城市里面的孩子进行现代化教育的时候,农村的孩子还接受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教育思维方式和水平。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我们村是在关中平原上,也不算偏僻,而那里的教师,除了教书,然后就是回家种地,哪里有时间进行自身的提高和教学方式的更新,他们当中有我的启蒙老师,我很感谢他们,也为他们感到惋惜。但是存在的问题我不能不说,而这样的问题,在中国的农村当中,大量存在着,单调的思维方式,几十年如一日的教学方式,怎么能培养出更好的人才呢?
还记得这样的考试题吗?()的天。有同学在括号里面写的是“灰色”,结果老师给的答案是×,为什么,因为依照老师的标准是书上是这样写的、说的,而同学的标准是我自己观察到的,因为现实生活当中,天的确是灰色的,是被污染了的。我想九十年代以后的人或许没有看到过蓝天,除了在电视上以外。还有一些没有被污染的地方,还可以看到湛蓝的天空。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已经成为一代人的记忆,你要让孩子幼小的心灵接受这样的观点,他能不怀疑吗?
问老师个为什么?老师的答案就是书上这么说的,你记住便是了。可是现实是吗?对狼的认识,便是对人性的认识;对狗的认识,便是对善良的解读。狼是吃人的、吃动物的,所以被认为是恶的代表;狗是看家的,是护主人的,是忠诚的代表。可是现实生活当中有的人比狼还恶,学生的心理怎么接受呢,当他们被狼的精神感动的时候,那么人性的可恶让成长期的孩子心理遭受重大撞击。作为老师,你可曾想到。你可曾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疯狗一样的人,当你的学生看到的时候,他会对你的言语表示怀疑,进而影响他的心灵。
我们到底该怎么去教育?善意的谎言并不能解决问题。定势思维和单一的教化不知磨掉多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让他们木然地接受自己的平庸。当老师满目期待等待雪化了是水的答案的时候,学生却说是春天,我们被震撼了!而谁该汗颜呢!
第二篇:中国教育中善意的谎言与恶果
中国教育中善意的谎言与恶果
经过了十几年的教育,当我们再次回首总结的时候,心情该是怎样的沉重。有多少善意的谎言吞噬了我们的灵性,让我们变得平庸;有多少善意点谎言让我们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被趋同于世俗;又有多少善意的谎言让我们丧失了自我发展的能力,论落为考试的机器„„
当我们走入社会的时候,不免会问自己:这么多年寒窗苦读,书本上的知识有多少有用处呢?才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求学经历,反思那些善意的谎言带来的恶果。善意的谎言一 :你要好好学习,学习是你唯一的出路,不学习就会和街头的那些蹬三轮车的人一样一辈子吃苦被人歧视。
这个看似正确大道理,实则贻害无穷,除了证明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外,还让孩子从小在心里面有了歧视性的根源,随着年龄的渐长,对这些人渐渐的会产生更大的冷漠和歧视。这种异化的教育,造成了孩子心里的不健全。当我们看到那些风云人物并非学富五车的精英知识分子的时候,难道我们还要天真的欺骗我们的孩子,那只是特殊情况,你们只有读书才能有出路。难道我们就不该反思我们的错误的教育方式?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一条路的,这已经被无数的例子证明,难道我们非要挤在高考的一条路上不可,然后我们一起考大学,教育的目的不是让所有的人都去上大学吧?!
读书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出路。然而从小学,初中,高中,我们就接受这样的思想,你们要努力读书才有出路的,甚至到了大学,有的老师还这样说,却不知这样的教育培养了多少书呆子型的人。让多少人沦为考试的工具,除了教给孩子读书以外,那种潜意识里面的不平等思想和社会的阶级观念在无形中灌输给学生,特别是那些城市里的孩子,对这些靠体力劳动的人潜意识里面有一中排斥和冷漠,同时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厌恶,到了大学,这种观念还在,这样的例子大学里面有的是,一些大学生为了一点小事情对扫地的阿姨,叔叔破口大骂,让人心寒不已。
善意的谎言二 :你要做听话的孩子,大人和老师的话你一定要听。是的,我们从小就这样被教会这样做,做父母听话的孩子,老师听话的学生。因为没有人喜欢不听话的孩子,但因此让多少孩子丧失了质疑的精神,丧失孩子自己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在学生当中就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凡是老师说的话都是正确的,凡是老师没有让做的我都不做。我在大学里面做了很多家教,对这些深有体会,包括我自己曾经经历也是这样。不管老师是否正确,我们几乎没有异议。越是沉默寡言的孩子老师越是喜欢,越是死读书的孩子老师看了越是高兴。学习不再是学生的兴趣了,而成为他们的被迫义务了。教育也不再是塑造灵魂的工程了,而成为一种谋生的职业。成为一些教师牟取奖金的工具了,不知道因此牺牲了多少学生的天性,让他们丧失了活泼可爱的童年,追求理想的少年。儿童时期孩子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渴望与好奇,对一些不知的事物希望得到解释。然而得到的却是老师一句:问这些干什么,学好书上的就够了。然后就是写不完的作业,家长也在后面帮倒忙,周末这个兴趣班,那个兴趣班,从没有停过。一切看似为孩子的做法,实则将许多儿童的天性摧残,而天真的孩子从来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大人的话你一定要听的。举一个例子,曾经有一个大学教授的儿子在该大学的附小读书,这个孩子的老师在他们班上选了六个女生记名,要是哪个同学犯错了,要写检讨,累计六次家长写一次。每到星期五的时候,教授就很担心,担心这个星期要不要写检讨,结果 有一次星期二,孩子高高兴兴的回来了,吃完饭跟教授说:“爸爸,要写检讨了。”教授大怒问:“今天星期二怎么就写的,不是星期五才写的么?”孩子委屈的说道:“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只犯了一次错误,被六个同学同时发现,结果就被要求写了。”
不知道看了这样的事情,你是想笑,还是想哭!?这样的教育,给孩子的心理会造成多大的伤害,谁来负责?!
善意的谎言三 :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们好,你们要努力啊,也就是那句: 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
我真的很感激那些在一线工作的教师,我也深知他们的辛苦。但是每每看到学生的无奈和教育的结果时,我不得不说,扪心自问,你真的做到了为了学生的70%吗?别说一切了。对那些为了学生而无私付出的老师,我深怀感激。但是对于那些利用学生来牟取暴利,换取个人头上光环的所谓的教师来说,我无比的愤怒!迟到罚款,旷课罚款,说话罚款,诸如此类,这样的教师,简直是对教师职业的一种侮辱,更别说奉献了。再看看那些奥赛的老师们,任意剥夺学生体育、历史、政治等科目的时间,取消周末,没日没夜的复习、做题,结果呢?当那些学生获了奖之后,到后来有多少人对这门课有兴趣呢,几乎都没有。因为学生仅有的一点兴趣多被无情地抹杀掉了,完全成了一个做题的机器。而这些却成了他竞争一级、特级教师的资本。
浙江大学有一个很有名的教授曾经描述他参加过的一次全国奥林匹克竞赛的颁奖大会: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获奖学生全部站在一起,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名牌大学(清华,北大,复旦,上交大,中科大,南开,浙大等)的教授。都来干什么呢,都来为各自的学校挖人才。结果令人意想不到的的是没有一个大学的教授愿意首先站上去发言的,为什么呢?因为你上交大说你给5000的奖学金,我复旦就给6000,我中科大就给7000,我清华就是8000,我北大就是10000„„
没有办法,我们是东道主,我只好代表浙江大学首先讲。我说我祝贺你们这些学生荣获此殊荣,紧接着我就毫不客气的说,今天,我的心里很沉痛,为什么呢,因为今天不是颁奖大会,好比是人贩子市场。把我们这些可爱的学生都当成了商品,在这里竞标,我们这不是选人才,而是在选商品„„
是的,有些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进入大学,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以现在大学僵化的体制,这样严重偏科的学生,能够适应吗?而这样的教育到底是为了谁?
善意的谎言四 :天是蓝色的,云是白色的,狼是恶的,狗是忠的。
教育体制的僵化已经使人难以适从,教师知识结构的老化和教育水平的低下,也实在让人难以恭维,且不说乡村里面的老师如何,就城市里面的老师,一年下来,有多少老师能够看基本教育学的专著和相关的教育著作,而又有多少乡村教育工作者知道苏霍姆林里斯基呢?有多少人知道现代教育的方式和特点。当城市里面的孩子进行现代化教育的时候,农村的孩子还接受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教育思维方式和水平。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我们村是在关中平原上,也不算偏僻,而那里的教师,除了教书,然后就是回家种地,哪里有时间进行自身的提高和教学方式的更新,他们当中有我的启蒙老师,我很感谢他们,也为他们感到惋惜。但是存在的问题我不能不说,而这样的问题,在中国的农村当中,大量的存在着。单调的思维方式,几十年如一日的教学方式,怎么能培养出更好的人才基础呢。
还记得这样的考试题吗?()的天。有同学在括号里面写的是“灰色”,结 果老师给的答案是×,为什么,因为依照老师的标准是书上是这样写的、说的,而同学的标准是我自己观察到的,因为现实生活当中,天的确是灰色的,是被污染了的。我想九十年代以后的人或许没有看到过蓝天,除了在电视上以外。还有一些没有被污染的地方,还可以看到湛蓝的天空。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已经成为一代人的记忆,你要让孩子幼小的心灵接受这样的观点,他能不怀疑吗?问老师个为什么?老师的答案就是书上这么说的,你记住便是了。可是现实是吗?对狼的认识,便是对人性的认识;对狗的认识,便是对善良的解读。狼是吃人的、吃动物的,所以被认为是恶的代表;狗是看家的,是护主人的,是忠诚的代表。可是现实生活当中有的人比狼还恶,学生的心理怎么接受呢,当他们看到了狼形成双以后,被狼的精神感动的时候,那么人性的可恶便对成长期的孩子的心理遭受重大的撞击。作为老师,你可曾想到。你可曾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疯狗一样的人,当你的学生看到的时候,他会对你的言语表示怀疑,进而影响他的心灵。我们到底该怎么去教育?善意的谎言并不能解决问题。定势思维和单一的教化不知磨掉多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让他们木然地接受自己的平庸。当老师满目期待等待雪化了是水的答案的时候,学生却说是春天,我们被震撼了!而谁该汗颜呢!
善意的谎言五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当有位说出:读书就是为了赚大钱的时候,只不过是说了句实话,却被辞退了,看看现在的大学教育,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不知道要辞掉多少教授。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想没有一个老师能给自己的学生解释清楚的吧。那就干脆不要欺骗,告诉他们,你们读书为了什么,就为此读吧,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走向健康和理性的追求。
尴尬的语文与语文的尴尬
一、尴尬的教学
新课标似乎更加务虚。一些现实的语文问题,主观性太强,虚而又虚,教师不知所云,也不能所云,无从入手,教学很难落到实处,于是老师只好放手让学生自学,课堂上展开讨论。学生自然飘浮起来,夸夸其谈,不着边际,信马由缰。名为师生互动,实在教师昏昏、学生噩噩,挨过45分钟。
可不,“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鲁迅《雪》),直到现在,还无法理解其意,怎么能让学生弄懂。
教学高尔基《海燕》,还是牵强附会地大谈其象征意义:海燕——无产阶级先驱者。海鸥、海鸭、企鹅——形形色色的不革命者和假革命者。学生直呆呆发愣,任由教师聒噪。
语文知识网状结构体系(非链状),今天东讲一点,明天西扯一句,也不成系统。学生听不听课并无大碍,半个月不上语文课,考试也照考。
二、尴尬的复习
考前复习显得尤为漫长。学生温故却不能知新,教师触类而不能旁通,知识点不能链接,深化却不能巩固。
旧课新上,学生肯定不干;老师引导,学生自以为是;让学生自己复习,又无从下手,最基本的课堂纪律也难以保证。立足课本,学生不求甚解;离开课本讲阅读,蜻蜓点水;作文训练,学生又是应付了事。做题,效果还是不明显。语文复习,东拉西扯,不能画龙点睛。考前辅导,也难临门一脚,几乎起不到实质性效果。拿到试卷,人人自我感觉良好;交上考卷,有人捶胸跺脚;看到阅卷后的分数,个个目顿口呆。
语文复习,耗时低效,好一个鸡肋了得。
三、尴尬的阅卷
阅卷也同样耗时低效。考后阅卷,语文常常率先发难,又总是最后收场。英语试卷,突击一下,半天搞定;数学也不需一日,唯独语文是老牛拉破车,人前忙到人后。
争议最大的是语文。学生质疑最多的还是语文卷。数学、物理,一是一,二是二,老师有绝对的权威。而语文呢,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特别是一些主观性习题,一般不提供答案。阅读题也让阅卷教师难以琢磨。
作文阅卷,老师在短时间内,很难识别学生作文真正水平,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往往以书写、卷面论终身,为求保险,作文分差不大,大家一团和气。
四、尴尬的考分
各科分数汇总,数学、英语等学科,分数差距大,高分者很有成就感,低分人也引以为戒。语文呢,彼此彼此,似乎皆大欢喜,一些平时很用功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听话的女生,只弄个七八十分;而那些并不用功的学生,胡写一通,也能混个及格。各科均分,语文又垫底。年级优秀的几位学生,语文偶尔能冒上九十来分,但还是拖了后腿,因为数学、物理等科能考满分。于是乎家长又在议论:唉,孩子还是语文差。
有家长云,我什么都不能辅导,唯独能辅导语文。是啊,我什么都不能评论,难道还不能评论语文吗?语文是最遭人议论的,千人所指,万人共说。
五、尴尬的培训
暑假伊始,教育局例行公事,教师培训。美其名曰骨干教师培训(培训也成了一种荣誉和精神财富,有人想参加还没资格呢)。
培训第一天,照例是听报告。全市中小学语数外骨干教师,济济一堂,会聚一起,室内比室外的酷暑还高温。通识讲座: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主讲人是知名学者,名气大,话题大,大而化之,不着边际。很快就降下温来,报告厅内人退去一半,剩下的也多半昏昏欲睡。
下午易地再战。学科讲座:语文课迫切需要解决的几大问题。似乎更有针对性。主讲人称号、官衔一串,水平不能说低,他也想投听讲人所好,台上极力表演、聒噪,插科打诨,笑话与经典齐飞,名言同哲理共在,可惜台下的似乎不买账,大家在浑浑噩噩中度过了痛苦的三小时。这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大家一笑了之。
第二天培训安排两节公开课。主讲人是去上海专程培训学成归来的市骨干教师,绝对的本地教育精英。主持人也好,干脆不到场,让大家自我主持。台上主讲教师尽情表演,拿出浑身解数,课堂学生也在极力配合,表演“皇帝的新装”。听课人呢,看书的看书,睡觉的睡觉。一堂课下来,梦游世界,从苏州到杭州,周游列国。漫长的45分钟,实在睡不着,只好与同座交头接耳,考虑到给上课人面子,不影响上课人情绪,只好正襟危坐,装作聚精会神。不时看表,感觉到一堂课特别的漫长。一堂课还好,最可怕,连续听课,真正感到听课比上课累多了,简直是一种痛苦的折磨。想想学生每天要听六七节课,接受老师的轮番轰炸,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装模作样,聚精会神,那是多么一件痛苦的事啊,难怪那 么多同学厌学,以致想法设法去逃学。最大痛苦无异于学生上课,特别是上语文课。
中国内地的语文为啥误尽苍生?
作者:辛木
大陆的语文考试为什么会增加这些“误尽苍生”的东西呢?追本溯源,这是由我们对语文的认识决定的。长期以来,语文工具论一直占据着语文教学和考试的主导位置。
6月21日,著名的语文教育家王丽先生在《中国青年报》上的“冰点特稿”栏目发表了一篇文章《语文丢失了什么》。在这篇长达9000多字的文章中,王先生列举了今年令人费解的几道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回顾了上世纪前半叶的国文教育及台湾地区国文教育现状,并且详细列举了台湾地区的一些国文考试题,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台湾地区的国文考试旨在“通过考试来发掘、发现学生潜在的国文素养,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并使他们体会到中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彩,培养对母语的感情”,而大陆的高考语文恰恰将这些极为重要的内容给丢失了。
非常惭愧!笔者当了十几年的中学语文教师,竟然还是第一次见识到台湾地区的国文考试试题,耳目一新之余,不由地生出“语文原来还可以这样考”的感慨。转念一想,大陆语文在丢失上述内容的同时,有没有增加一些什么?有人说“误尽苍生是语文”,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语文误尽苍生的?
我认为,大陆语文考试之所以丢失了上述内容,恰恰因为在我们的考试要求中也就是考试大纲中,增加了一些不该增加的东西。
就拿王先生所列举的那两道选择题来说吧。王先生斥之“语意重复罗嗦,句子冗长累赘”,是“低劣的语言材料”,殊不知,这两道题的考查意图却是非常明显,即要考查学生的“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中的“分析综合”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要考生“能够调整语句之间的顺序,注意前后照应和衔接”,正是基于这种考查思维,出题人才会想方设法寻找一些带有一定“逻辑联系”的语句来加以肢解,然后让考生来还原。而事实上,汉语中带有“逻辑联系”的语句往往在语意关系上会出现重复现象,带着这样的意图来出题,难免会出现一些令人困惑的题甚至是错题。
再如王先生所痛心疾首的“科技文阅读”吧。尽管类似的科技文“全篇充斥着数字和专业名词,读来枯燥乏味,单调平淡,毫无美感可言”,但考试大纲中的规却是:“检测考生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以及判断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绝不是单靠多阅读类似文章就能提高的。王先生说做这种题型会让学生失去“对汉语的领悟力、想像力和鉴赏力”,殊不知,还会让学生(包括老师)失去对科学著作的阅读兴趣。长时间的“筛选信息”已经让我们产生“阅读疲劳”、产生“阅读反胃”了。
大陆的语文考试为什么会增加这些“误尽苍生”的东西呢?追本溯源,这是由我们对语文的认识决定的。长期以来,语文工具论一直占据着语文教学和考试的主导位置。既然语文是作为一种应用工具而存在的,掌握语文能力当然是语文学习的首选,至于学生文化素养和母语情感的形成与否,却是根本不须考虑的。
这种语文认识及其考试大纲的的要求,在衍生畸形语文试题的同时,也直接引导了日常的语文教学。多年来,语文教学和考试广受社会诟病,其根子就在于,在我们的头脑中,少了一根“人文主义”的弦,多了一条“工具主义”的枷锁。
第三篇:《中国教育寻变》读后感
《中国教育寻变》读后感
承德县第二小学 牛丽
作为一名教师,平时经常跟孩子们说读书的重要性,可真当自己看起书来,总有百般推辞的理由。坦白的说,最开始拿起这本书,我只是为了完成校长留的作业。当我在百度里搜不到相关的内容时,我无奈打开这本书,粗略的浏览起来,然后由快到慢,从充满疑惑到恍然大悟,最后是深深的反思和期待。
《中国教育寻变》为近年来难得的一部教育力作,对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北京十一学校的课程改革进行了“全景式”的记录。《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李建平在十一学校浸泡四年之久(约1500天),全程跟踪观察、记录了这所学校的变革历程。书中大量的细节展现了学校转型的艰难和突破,展现了十一教师自我革新的勇气和智慧。这本书回答了“学校改革是如何一步步发生的”等诸多问题,也回答了社会各界对北京十一学校课程改革的各种猜测、不解、臆断甚至质疑,更向大众说明了“我们的教育正在发生什么”。掩卷读罢,令人心生无限感慨,对中国教育的未来依然充满信心!
读了这本书,有几点较深的体会:
一.自由——教育本质的回归
影响学校发展的深层次因素有两个:一是升学主义。对分数、对名次的追求,在今天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就拿初中来说吧,为了学校在中考中有好的成绩,不少学校在中考前劝说那些学业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让他们放弃中考。学校之间暗地里也互相比拼,看谁动员的学生多。一些教师因为“成功”动员走一名学生而欢欣鼓舞。凡是和升学挂钩的事情,学校都非常认真,精益求精;凡是和升学无关的事情,学校就“掏掏浆糊”,得过且过。二是管理主义。一刀切的管理要求、口号式的教育方式、下指标的职称评定、等第制的学习评价、长官式的管理理念„„都是管理主义的直接体现。管理主义的着眼点不是为了让孩子们尽量学到、得到最好的东西,而是为了将他们划分等级;不是为了让教师满怀激情地投入到自己心爱的事业中去,而是为了让他们沦为考试或者管理的机器。
要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就要承认人和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每个人的发展需求也是不一样的,不能用相同的教育供给来应对孩子们之间各不相同的差异和需求,不能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不同孩子的发展和成长。十一学校从尊重孩子的差异、呵护孩子的天性出发,启动了这场艰难的转型。
学生的转变不容易。原来什么事情都有老师们管着,自己到学校的任务就是上课,努力考出好成绩来,现在忽然要让自己来选择学什么、什么时候学了;原来有什么事情可以和班里的同学商量,或者和班主任商量,现在传统意义上的班集体没有了,班主任也取消了„„面对眼花缭乱的课程,看着同学们一个个颇有主见地做出各种决定,很多孩子内心是慌乱的,就像还没有学会游泳就被丢进了游泳池,虽然拼命地在里面“扑腾”,但却没有章法。
教师的转变更不容易。从以自己教为主的课堂向以学生学为主的课堂转型,不是说一下就能做到的,需要教师从过去关注教材和教学内容转向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做出有针对性的判断和分析;要改变自己从教以来的习惯做法,去尝试一种新的、前景未卜的教学,教师心中更是充满着恐惧,每个人都害怕不可预测的一切,大家需要确定性,需要触摸得到的现实感;当孩子们已经逐渐放得开,以平等者的姿态和教师进行对话时,教师往往还不如学生,他们身上过往的痕迹太重,反倒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学生着急、教师着急、家长也着急。是退回到原来的教育教学状态,还是继续坚持向着自由而转型?十一学校选择了后者。在无尽的焦虑中,老师们慢慢地发现,这些被老师们控制着显得特别弱小、需要扶持的孩子,在获得了自由之后自身的力量变得特别强大,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站起来了,释放出从未有过的潜力。孩子们率先适应了这种自由的状态,他们不再要求回到过去,常常为争取更多的自由和学校、和老师据理力争。老师们焦灼的心慢慢地平静了下来,他们逐渐意识到,最好的教育原来是自我教育,最好的管理是自我管理,教师其实可以不用操那么多的心,学生自己会照顾好自己的。于是,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给孩子提供更好的课程资源上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纵横捭阖,这种自在的、拥有充分专业自主权的工作方式,让他们身心放松,也离理想的教育更近了些。
真正的自由,一定是建立在基本的规范之上的。十一学校对此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并引导师生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确保了教育转型的稳步推进。
课程——服务学生的需求
当老师们关注到孩子之间的差异时,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至。同样是学这门课程,有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大学预科的水平,而有的孩子还仅仅是入门级的,班级同学之间的差异巨大;面对差异如此巨大的学生群体,教师授课的过程必然顾此失彼。分层或分类,成了教师们不约而同的选择。
分层分类的核心是重新设计教学的内容,是对知识体系的重新认识和整合,而不是对内容难易、深浅、多少、快慢的区分。比如人文与社会领域的课程就被分为两类,Ⅰ类课程用于选修工程与经济学、数理方向以及出国留学方向的孩子;Ⅱ类课程主要满足选修人文与社会方向参加高考的孩子。比如数学课,就被分成了六个不同的层级,供不同需求的孩子加以选择。数学Ⅰ是针对那些平时学不好数学的孩子来开设的,希望他们在学校学习期间有一段愉快的数学学习时光,帮助他们获得自信;而数学Ⅵ则是一门荣誉课程,是针对在数学方面非常有天分的孩子开设的。十一学校的教师们明白,如果内容不改变,仅用一套教材简单地分层分类,就失去了分层分类的意义。
分层分类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教学如何组织。原来一个教师至少可以包两个班级的课,随着分层分类和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一门课程所需要的教师比以前多了,所需要的教室也要增加不少。孩子自主安排学习的时间多了,需要给他们提供的自习空间也要随之增加。资源的盘整和最大化的利用,成了学校必须要解决的难题。学科教室的建设、校友以及在校的高年级学生、社会各界的教育资源„„都被学校充分利用了起来。学校的各种设施尽最大可能地向学生开放,连校长的办公室也成了学生活动的乐园。当大家都把课程作为学校的产品,把学生看作服务的对象,把他们的需求作为服务的内容,把他们的满意度作为评价自己工作好坏的标准时,学校的课程就会真正成为孩子们求知的沃土。
在已经分层分类的课堂上,教师依然发现孩子们之间的差异。于是,在不少老师的课堂上,出现了一部分孩子在听老师讲、一部分在做实验、还有一部分在小组讨论的情境。这还不够。十一学校的决策层依然感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够,于是在期中考试之后,为期两周的小学段推出了。在这两周的时间里,教师不上一节课,孩子完全自主决定学习的内容、学习的节奏。可以在学校里学习,也可以走出去开展社会实践,体会理论联系实际的乐趣。这一家长担心、教师担心、学校管理层其实也有点担心的课程改革举措,经过真实的实践之后发现,孩子们是如此地欢迎,学习的效果也非常好。
雅斯贝尔斯说:“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而唤醒的路径就是给予孩子充分选择权的课程。正是这些自主选择的课程,让孩子们发现了自己,发现了自身的潜质,这种因发现的喜悦所带来的探索和学习的内生动力,为孩子们持续沉浸在课程学习之中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渐进——遵循教育的规律
任何变革,只能在教师身上发生,只能在课堂上发生。任何改革,对教师来说都是革自己的命,如果教师自己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要将改革进行到底就非常困难。这就意味着所有的改革都不能是颠覆性的,必须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去做,让大家在不经意之间感受到改革带来的效益,增添将改革进行到底的信念。
十一学校的改革,就是这样一步步地进行的。
让学生走班的改革,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是建设一批学科教室,让孩子们上什么课就到什么学科的教室里去,整体走班,在教材、教师、学生这三要素之外,感受教育环境对学习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步是上午整体走班,下午设置更多的选修课程,让孩子们根据自己所选的课程走班,让建设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在教师的脑海中扎下根来;第三步是将所有的课程分层分类,取消原来的班级建制,全面实行走班教学。
课程建设也走过了类似的历程。第一步是将原来集中在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的教学资源分拣出来,按照教师所教课程的特点搬到学科教室中来,让资源离学生更近一些;第二步是让资源进入到教学环节,让那些唾手可得的书籍、实验器材、辅助设备等,成为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用具。这对长期以来两支粉笔一堂课的老师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第三步是依据学生的差距,重新梳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制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校本教材,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让资源得到最为恰当的利用。
教师参与课改也不是一步到位的。最初的学校课程研究院就只有一位教师,既是院长又是跑腿的,由他来策动学校课程的改革。然后是几个学科教师的跟进实践,再后面是一个年级组的改革探索,接下来是更多的年级组教师的加入。教师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要让所有的人都理解改革的意义并同时参与到课程改革之中是不现实的,一个智慧的管理者要学会等待,等待着每个人走过自己的心路历程。
虽然只有四五年的时间,我们已经看到了十一学校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样的变化,正是在每天一小步的改变中逐渐积累、从量变走向质变的。这本身就体现了对教育规律的尊重,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四篇:【必备】善意谎言作文
【必备】善意谎言作文4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善意谎言作文4篇,欢迎大家分享。
善意谎言作文 篇1谎言并不代表都是恶劣的,也有一种谎言叫作善意的谎言。
小时候,家里买不起苹果,邻居家是个大富翁,一次我去邻居家玩,他家妈妈削了一个苹果给我,我一吃,尝到了甜头,回家吵着妈妈给我买苹果,妈妈动了心,到街上给我买了五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回到家,我拿起一个苹果迫不及待地啃了起来,妈妈坐在一旁微笑地看着我,我看了一眼妈妈,停住了。对妈妈说:“妈妈,你也吃一个吧!”妈妈说:“不,我吃不得甜,不能吃!”“不会的,那一口也不行吗?”“对呀!”妈妈一边摸着我的头一边说。我半信半疑。
长大了。我终于懂了,妈妈那时为什么这么说,那是妈妈善意的谎言。
还有一次,我家只剩下一碗面条了,我、爸爸、妈妈都想吃,我们互相推辞着,爸爸说:“女儿,你现在正处在长身体的关键期,还是你吃吧!”“是呀,我们都不饿,女儿,还是你吃吧!”妈妈也说。“你们真的不饿?”我疑惑地问道?“真的!”我捧起那碗面条,满意地吃完了。
如今,爸爸妈妈对我的关爱是有增无减,善意的谎言更是层出不穷,这背后隐藏着是他们爱我的那颗心!
善意谎言作文 篇2“做人不可以说谎!”父母曾多次告诫我。的确,谎言是不美丽的语言,是充满欺骗和狡猾的字眼,但是,那一次,我却感受到了谎言独特的美丽。
小学三年级的一天,我在学校打饭时无意听到了一些同学在谈论父母的生日。那天下午,我回家后,下意识地翻了下日历。令我吃惊的是,后天竟是妈妈的生日!我把这事告诉了爸爸,他刚开始也很惊讶,然后笑着地对我说:“我们给她一个惊喜吧!”说完便在我耳边悄悄地告诉了我他的计划。
妈妈的生日到了。那天一早,妈妈一边吃饭,一边问我:“宝贝,今天是什么日子呀?”我知道她想听什么,便故意说:“语文期中考试复习的日子呀!”妈妈一听,脸上的笑容立刻消失了,眼神也失落了不少,而我却埋着头边笑边吃饭。这时,爸爸丛书房出来,她似乎很不甘心,又问:“老公,今天是什么日子呀?”我一听便背朝着老爸眨了一下眼睛,他立刻明白了,若无其事地说:“和平时一样,上班日嘛!”妈妈听了,眼神中又是一阵失落,没吃两口饭就上班去了。
下午放学,我和爸爸早早地就回到了家,开始行动起来,摆的摆,挂的挂,收的收,贴的贴,忙得不可开交,房间被我们打扮得像个宫殿。最后我们把生日蛋糕端上了餐桌,两人各拿了个小花桶,打了个电话给妈妈。
“谁呀?”电话那头问,我大声喊“:老妈,爸爸叫你回家吃饭!”对方“哦”了声便挂了。我听出来了,这声音中是满满的失落。我心想:老妈,惊喜是需要等待的。
十几分钟后,楼梯上传来了清脆的高跟鞋声,我和爸爸激动得不得了,立刻关上了灯,准备就绪。过了一会儿,妈妈推门而入,问:“怎么不开灯呀?”说着点开了灯,那一刻,我们便打开了小花桶,齐声道:“生日快乐!”妈妈惊讶地说:“你们不是忘了……”“那是为了给你惊喜!”我笑着冲过去抱她。“原来你们骗我啊,不过这的确是个让人惊喜而美丽的谎言!”说完,妈妈在我脸上重重地亲了一口。
所以,不是所有的谎言都是欺骗和居心叵测的,有些谎言也是美丽的,它或许是一个惊喜的铺垫,一个快乐的前奏,难道不是吗?
善意谎言作文 篇3我们来举个例子,有一个学生,他对长跑是并不是很在行的,但在一次的测试中,老师告诉他的长跑速度比其他同学快,而且还说他有机会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叫他好好努力,那位学生听了老师的话之后非常兴奋,因为一直认为自己没有长跑天赋的他,竟然能代表学校参加比赛。从这天起,他真正喜欢上了长跑,并且每天坚持起来跑步,过了一段时间后,本来完全不能代表学校参加比赛的他,竟然真的被选上了。
曾经有一位教师,他撒了一个慌说自己可以给学生预测未来:你将来可能成为数学家,他能当作家,那一个具有艺术天赋。在老师的'指点、熏染、鼓励和塑造中,孩子们变得勤奋刻苦,懂事好学。几年后,大批学生以优异成绩迈进大学的校门,小村也因此闻名遐迩。人们都以为这位老教师能掐会算,可以感知未来,其实,老师的良苦用心是将一个美丽的谎言种植在孩子的心灵,就像播一粒种子在土里,终将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读美国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眼睛总是潮湿湿的。当生病的老人望着凋零衰落的树叶而凄凉绝望时,充满爱心的画家用精心勾画的一片绿叶去装饰那棵干枯的生命之树,从而维持一段即将熄灭的生命之光。这难道不是谎言的极致吗?
出于美好愿望的谎言,是人生的滋养品,也是信念的源动力。它让人从心里燃起希望之火,确信世界上有爱、有信任、有感动,因而找到更多笑对生活的理由。善意的谎言,是赋予人性的灵性,体现着情感的细腻和思想的成熟,促使人坚强执著,不由自主地去努力去争取,最后战胜脆弱,绝处逢生。
父母的一句谎言,让涉世不深的孩童脸若鲜花,灿烂生辉;老师的一句谎言,让彷徨学子不再困惑,更好生长;医生的一句谎言,让恐惧的病人由毁灭走向新生。
各位亲爱的朋友们,醒醒吧,其实善意的谎言根本就无碍于诚信,不要再认为善意的谎言会碍于诚信的问题了,因为只要你心中想着是为了他人,那么善意的谎言就是珍贵的,它既不会造成信任危机,也不会玷污文明,更不会扭曲人性。
善意的谎言具有神奇的力量,鼓舞你一次再一次地做着进步的努力,为了心中的梦想绝不轻言放弃。因为未来的道路完全被欢乐的心情照亮,生活因此变得更加美好。
如果开诚布公直截了当是一种错误,我选择谎言。
如果真情告白坦率无忌是一种伤害,我选择谎言。
如果是为了自己或他人不再痛苦不再忧伤,多一点谎言又有何妨?
善意谎言作文 篇4我们谈到的“谎言”,还有个定语善意的,加上了这个限定词后,谎言的本质也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善意的谎言”是人们对事物寄托的美好愿望,是人们善良心灵的对白,是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安慰的一丝暖意,是人们心底里流露出来的一种柔情……谁也不会去追究它的可信程度,即使听到善意谎言的人明知道是谎话,也一样会去努力相信,不会觉得说谎者的虚伪,有时还要从心里感激呢。
当一位身患绝症的病人,被医生判了死刑时,他的父母、爱人、子女以及所有的亲人,都不会直接地告诉他:“生命已无法挽救”,“最多还能在这个世界上活多久”之类的话。虽然这些都是实话,但是谁会那样残忍地如同法官宣判犯人死刑一样,向已经在病痛中的亲人以实情相告呢。这时,大家就会形成一个统一的战线,闭口不谈实情,而以善意的谎言来使病人对治疗充满希望,让病人在一个平和的心态中度过那残年余日。难道这会有碍于诚信吗!
当一个不韵世事的孩子,突然遭遇不幸,失去了自己的亲人,该怎样向他说明自己的亲人到哪里去了呢。我们觉得最好的办法还是:暂时不要告诉他真实情况,只是说到很远的地方出差去了,或者是在国外学习工作之类的。待孩子懂事了,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的时候,再以实情相告,孩子也会理解亲人的做法,不会因为没有早知真情而生气的。难道这样的话也有碍于诚信吗!
当一个正在外地执行任务的军人的母亲病入膏肓,炎炎一息的时候,多么希望能见上儿子最后一面啊,但是,儿子是不能回来的,不能为老母亲尽一点孝心,照顾一下曾经为儿子操碎了心的母亲,他非常歉疚,也很是惦念。而老母亲非常理解儿子,告诉身边的亲人,自己走了以后不要告诉远方的儿子,不能让他分心,要说病情已经稳定,让他安心为国尽忠。难道这样善意的谎言有碍于诚信吗!
所以,我坚持认为:善意的谎言不仅无碍于诚信,而且还会极大地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感情,对社会稳定亦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建议大家:善意的谎言该用则用,跟诚信与否没有太大的厉害冲突。
第五篇:【推荐】善意谎言作文
【推荐】善意谎言作文4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善意谎言作文4篇,欢迎大家分享。
善意谎言作文 篇1有一个学生,他对长跑是并不是非常在行的,但在一次的测试中,老师告诉他的长跑速度比其他同学快,而且还说他有机会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叫他好好努力,那位学生听了老师的话之后非常兴奋,因为一直认为自己没有长跑天赋的他,竟然能代表学校参加比赛。从这天起,他真正喜欢上了长跑,并且每天坚持起来跑步,过了一段时间后,本来完全不能代表学校参加比赛的他,竟然真的被选上了。
当一位身患绝症的病人,被医生判了死刑时,他的父母、爱人、子女以及所有的亲人,都不会直接地告诉他:“生命已无法挽救”,“最多还能在这个世界上活多久”之类的话。虽然这些都是实话,但是谁会那样残忍地如同法官宣判犯人死刑一样,向已经在病痛中的亲人以实情相告呢。这时,大家就会形成一个统一的战线,闭口不谈实情,而以善意的谎言来使病人对治疗充满希望,让病人在一个平和的心态中度过那残年余日。难道这会有碍于诚信吗!
还有一个故事:两个父亲带着孩子去爬山,那座山非常高,一眼望不到头,第一个孩子问父亲山的那边是什么?父亲说还是山,孩子又问:“爸爸,你去过吗?”父亲说:“不光咱们去过,你爷爷的爷爷都没去过。”孩子望累了低下了头。第二个孩子问了父亲同样的问题,父亲说:“那边只要想到的就会有。”孩子兴奋地对爸爸说:“我长大了要去山那边!”光阴似箭,孩子们都长大了,第一个孩子在家里种地,第二个孩子成了董事长。非常显然生活中需要善意的谎言。
如果开诚布公直截了当是一种错误,我选择谎言。
如果真情告白坦率无忌是一种伤害,我选择谎言。
如果是为了自己或他人不再痛苦不再忧伤,多一点谎言又有何妨?
善意谎言作文 篇2谎言是罪恶的,但善意的谎言却又是美好的。
八岁的小欣月因一场意外,患上了绝症。不仅头部变大,还双目失明,这无疑给这个原本和睦的家庭一个迎头痛击。伤心绝望之余,小欣月的父亲和119名志愿者编织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让小欣月圆了去北京天安门看升旗仪式的梦想。
在车上,收费站旁,这一切都让小欣月觉得北京近在咫尺,其实,他们只不过是在长春,在一个学校的大操场上,“升旗仪式”庄重地开始,又庄重地结束。这件事从开始到结束,都是由热心的人们一手打造的“谎言”。
生活中你是否也说过这种谎,对方的表现怎样?比如爸爸买了一瓶“好酒”,你附和着说:很好很好。他喝酒的时候肯定会高兴。如果妈妈买了一件不漂亮的衣服,你说穿上后美极了,她上街时肯定会十分自信。
记得一次,妈妈买了一把30元的海绵拖把,拖地砖很干净,但因为太笨重和太庞大,一遇到拖沙发下,床下就束手无策了。这时妈妈往往得弯上弯下地用抹布擦。两个月后,这把拖把报废了。妈妈指着一尘不染的房间对我说:“这个拖把的功劳真大呀!”这是谁的功劳我心知肚明,但我还是装着赞美的表情说:“嗯,没错。”看着妈妈兴奋的笑脸,我觉得谎言变得十分美好。
生活中我们不能和撒谎的人同流合污,但这种善意的谎言还是可以接受并原谅的。
善意谎言作文 篇3记得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围在桌子旁边吃饭,晚饭有一盘可乐鸡翅,大家一起吃着,四只可乐鸡翅被我们三个人分了,还剩下一个,我望了望鸡翅,默不作声,继续埋头吃饭,饭吃到半晌,鸡翅依然静静的“躺”在那个盘子里,没有人动它。
我又望了望那个鸡翅,咽了口口水,一个鸡翅,三个人,给谁吃呢?我对母亲说:“母亲,你每天忙里忙外的,家务事都是你做的,这个鸡翅你吃。”母亲笑着,摆摆手,说:“这鸡翅今天烧得不好吃,有点儿苦,你要吃的话就你吃了吧。”我又对父亲说:“父亲,你每天要忙厂里的事,也很辛苦,这个鸡翅你吃。”父亲说:“我也认为有点苦,就有劳你把它‘消灭’掉吧”。
我又问:“你们真的不要吃?”“恩”我飞快的伸出筷子,夹起鸡翅,觉得这不是一只一般的鸡翅,还觉得这只鸡翅有千斤重,我把鸡翅放到自己的碗里,父亲母亲慈爱的看着我,我缓缓张开嘴,咀嚼着鸡翅,觉得这只鸡翅并不苦,反而觉得格外好吃,啊,我突然明白了,原来是父亲母亲找借口故意要留给我吃。父母的.良苦用心我永远不会忘记,我长大后一定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
善意谎言作文 篇4“做人不可以说谎!”父母曾多次告诫我。的确,谎言是不美丽的语言,是充满欺骗和狡猾的字眼,但是,那一次,我却感受到了谎言独特的美丽。
小学三年级的一天,我在学校打饭时无意听到了一些同学在谈论父母的生日。那天下午,我回家后,下意识地翻了下日历。令我吃惊的是,后天竟是妈妈的生日!我把这事告诉了爸爸,他刚开始也很惊讶,然后笑着地对我说:“我们给她一个惊喜吧!”说完便在我耳边悄悄地告诉了我他的计划。
妈妈的生日到了。那天一早,妈妈一边吃饭,一边问我:“宝贝,今天是什么日子呀?”我知道她想听什么,便故意说:“语文期中考试复习的日子呀!”妈妈一听,脸上的笑容立刻消失了,眼神也失落了不少,而我却埋着头边笑边吃饭。这时,爸爸丛书房出来,她似乎很不甘心,又问:“老公,今天是什么日子呀?”我一听便背朝着老爸眨了一下眼睛,他立刻明白了,若无其事地说:“和平时一样,上班日嘛!”妈妈听了,眼神中又是一阵失落,没吃两口饭就上班去了。
下午放学,我和爸爸早早地就回到了家,开始行动起来,摆的摆,挂的挂,收的收,贴的贴,忙得不可开交,房间被我们打扮得像个宫殿。最后我们把生日蛋糕端上了餐桌,两人各拿了个小花桶,打了个电话给妈妈。
“谁呀?”电话那头问,我大声喊“:老妈,爸爸叫你回家吃饭!”对方“哦”了声便挂了。我听出来了,这声音中是满满的失落。我心想:老妈,惊喜是需要等待的。
十几分钟后,楼梯上传来了清脆的高跟鞋声,我和爸爸激动得不得了,立刻关上了灯,准备就绪。过了一会儿,妈妈推门而入,问:“怎么不开灯呀?”说着点开了灯,那一刻,我们便打开了小花桶,齐声道:“生日快乐!”妈妈惊讶地说:“你们不是忘了……”“那是为了给你惊喜!”我笑着冲过去抱她。“原来你们骗我啊,不过这的确是个让人惊喜而美丽的谎言!”说完,妈妈在我脸上重重地亲了一口。
所以,不是所有的谎言都是欺骗和居心叵测的,有些谎言也是美丽的,它或许是一个惊喜的铺垫,一个快乐的前奏,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