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经济信息管理角度看洛克菲勒捐款建造联合国大厦
从经济信息的角度
看洛克菲勒捐款建造联合国大厦
摘要:位于纽约曼哈顿东河沿岸的联合国总部,建于1947年至1952年,正是二战刚结束的时候。二战结束之后,战胜国决定在繁华的城市成立一个处理世界事务的联合国,但是刚刚战后不久,各国的资金筹备都存在着一定问题。约翰洛克菲勒无条件捐出870万美元来建设联合国大厦,最初人们认为洛克菲勒仅仅是因为出于好心援助,若干年之后却发现洛克菲勒通过这个方式收益颇丰,此时人们不得不佩服这位商界奇才的经商头脑。从经济信息的角度出发,他的深谋远虑的确发人深思。
关键词:洛克菲勒,联合国大厦,曼哈顿
一、简谈洛克菲勒
首先,我想先介绍一下这位曾经的世界首富。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1839年7月8日-1937年5月23日),美国资本家,也是上世界第一个亿万富翁,美国实业家,慈善家,以革命了石油工业与塑造现代慈善的企业化结构而闻名。1870年他创立了标准石油,在全盛期他垄断了全美90%的石油市场,成为美国第一位10亿富豪与全球首富。今天他则被公认为人类近代史上首富,身价折合今日之3000亿美元以上。
洛克菲勒出生于美国一个不算富裕的家庭,由于父亲是一个行为放荡的假药贩子,年幼的洛克菲勒日子过得很不安定。然而,若干年之后,他白手起家,在商界有着显赫的地位。他闯入石油产业并迅速抢占全球市场,有自己的石油公司。他的成就还远不止这些,他创建了芝加哥大学,建立医学研究基金,捐款建造联合国总部大厦。而抗生素是直到1938年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牛津大学(Oxford)科学家霍华德·弗洛里(Howard Florey)和恩斯勒·恰伊姆(Ernst Chaim)对其进行开发研发出来的。
当然,历史上对他的争议也从未停止过,在他追求财富并最终登上巅峰的路上许多人被他打败破产,但是他留给我们的,一个现代的石油工业体系和美孚石油公司,一套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一种标准的垂直经营方式,一份个人不懈奋斗至成功的伟大精神,一种清教徒洁身自好的个人生活典范,一功成身退、爵禄不传子孙的高风亮节,一笔传之五代、屡屡向“人类痛苦的要害”发动反击的洛克菲勒基金,一个欣欣向荣的工业时代,这些都
是洛克菲勒—这个完全白手起家的商界奇才留下的财富。
二、洛克菲勒捐款建造联合国大厦
之所以说他是一个商界奇才,不得不承认他对经济信息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经商的深谋远虑。接下来我想通过他捐地给联合国建设总部这件事例来分析下洛克菲勒的成功必然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战胜国决定在繁华的城市成立一个处理世界事务的联合国。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土地来建造楼房,花这些网站的钱 可是刚刚起步的联合国总部无力支付这样一大笔巨款。正当各国的首脑们为经费大伤脑筋的时候,美国洛克菲勒家族,伸出了援助之手 拿出870万美元的巨资在世界级的大城市——纽约买下了一块土地,无偿捐给了联合国,和购买所有的土地周围的土地。
然而,洛克菲勒就仅仅是出于好意无偿为联合国提供资金帮助吗?从表面上看,似乎的确如此,洛克菲勒家族没有让联合国还款,并且事后发现洛克菲勒不仅通过这个方式赚回了那当初的870万美元,更是大赚了一笔。
究竟他用了什么手段呢?
当洛克菲勒提出把曼哈顿岛靠近东河的一片土地捐赠给联合国,作为联合国总部安家立身之地时,他捐赠的这块土地上的房屋正在颓败下去,地产价值也是江河日下。但是当联合国总部在这块土地上建起来后,在它周围那一片片同样是属于洛克菲勒财团的地皮,都突然成倍成倍地涨价,富丽堂皇的外交公寓,第一流的大旅馆、大饭店、大商场,都围绕着这个世界组织的中心,一个个拔地而起了。一片眼看着被人遗弃的地段,成了纽约最昂贵的街区。
没有人能够计算出洛克菲勒家族经营这片土地到底赚回来多少个870 万美元。
三、分析收益的原因
1、从信息方面分析
很显然,在当时,不会说只有洛克菲勒一个人有资本捐出870万美元,也不会说只有他一个人发现了联合国总部周围的商机,但是能考虑那么长远的,恐怕就只有洛克菲勒了。
在这个问题上,他先于别人在错综复杂的市场信息中发现了商机。能在大厦尚未开工之际就预测到一 旦联合国总部完工各国领导人会出于安全考虑入住大厦周边的地方,并且对自己的推测敢于实践,因而他稳稳地
抓住了商机。
此外,采用捐款的方式并将土地送给联合国,使得计划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实行,这也看出了洛克菲勒对信息的敏锐细致分析以及合理把握。
2、从经济方面分析
而他在这个问题上大赚一笔,选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之前我提到过,洛克菲勒把曼哈顿岛靠近东河的一片土地捐赠给联合国,作为联合国总部安家立身之地,而那块土地由于房屋码头日渐颓败,地产价值在纽约市中相对较低。洛克菲勒选择了这样一块地方,也是他分析了这块土地的升值空间才最终裁定的。如果他捐赠的土地是地产价值很高的繁华地段,那么他之后的利润空间也就相对少的多。
因而在符合战胜国决定在繁华的城市成立一个处理世界事务的联合国这个要求的前提下,洛克菲根据他冷静的筹划、不凡的眼光,选择了这样一块土地,为他整个长远的计划的成功又进了一步。而在购买这块土地的同时,他买下了周围的地皮,并在这些地方建设高档昂贵的宾馆、饭店、商场,这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收益的来源。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在经商方面深邃的眼力和敏锐独到的见解。
【1】(美)荣·切尔诺
洛克菲勒:一个关于财富的神话
海南出版社
2002年7月 【2】(美)罗恩·切尔诺
洛克菲勒:罪恶与圣洁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7年9月
第二篇:从后发优势角度看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从后发优势角度看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摘 要:县域经济作为增强省级经济实力的关键支撑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其发展壮大是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来源。但是县域经济恰恰是安徽经济的薄弱环节,也是安徽奋力崛起的希望所在。该文以临泉县发展为例,从从后发优势角度来看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通过后发优势理论的阐述,为临泉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一条思路。
关键词: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后发优势;思路;临泉县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0-0013-0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未来的30a,我国跨越式发展的难点和重点就是要解决占全国64%人口的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问题。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研究和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大胆解放思想和开拓思路。临泉县属于以传统农业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临泉县周围一些县、市、区,大部分为综合实力还不强但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县,这些县加快发展的潜力、弹性和空间巨大,如果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将成为推动安徽省崛起的关键力量。推进临泉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所谓跨越式发展,是指在一定时期发展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借鉴和吸收先进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和优秀成果,依靠科技、管理和体制的创新,通过技术的进步、产业的升级、结构的优化、经济运行质量的提升,达到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高,跨过先进国家或地区已走过的某些经济发展阶段或用较短时间走完发达国家或地区用较长时间走过的阶段。联系临泉实际,临泉县作为欠发达地区产业层次低,产品结构单一;经济总量小,发展水平低;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在这种发展劣势下,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依然有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1.1 理论基础:后发优势理论 后发优势理论由美国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最先创立,是指在先进国家和地区与后进国家和地区并存的情况下,后进国家和地区所具有的内在的、客观的有利条件。后发优势的内涵极为丰富,但至少包括5个方面:一是技术的后发优势。即欠发达地区与先进地区存在着巨大的科技水平差距,前者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从而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吸收和模仿后者的先进技术,实现跳跃式技术进步,从而比创新更节约资源和时间。二是资本的后发优势。即欠发达地区资本较稀缺,发达地区资本较丰富,前者的资本收益率较后者高,资本将从后者流向前者,从而有助于促进后进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三是劳动人力资本上的后发优势。全球化、信息化使欠发达地区学习发达地区的专业基础知识、科学技术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更为容易和便利,从而能够加快欠发达地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缩小与发达地区在人力资本上的差距。四是制度的后发优势。欠发达地区在建设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过程中,可以借鉴发达地区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政策,可以节约制度创建成本和时间,从而有利于加快欠发达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五是结构的后发优势。资源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先进的工业部门转移,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这种资源再配置效应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更为明显,它是欠发达地区能够赶上发达地区的一个重要的后发优势。
1.2 临泉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有后发优势和现实基础 经济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即使再贫困的地区,也会存在某种优势和资源,只要充分认识、发掘并放大这种优势和资源,就能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对临泉而言,后发优势和现实基础主要有以下几点:
1.2.1 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为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提供物质基础条件 临泉县盛产小麦、芝麻、玉米、大豆、红薯、中药材等农副产品,这为发展粮食深加工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资源,有利于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为农服务业。临泉县畜牧养殖业发展迅猛,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2%,以此为基础发展畜牧肉食加工业具有较大优势。临泉县已形成生姜、大葱、瓜果、芝麻、食用菌、药材、三粉、生猪、黄牛、山羊等10大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油料加工、肉食加工、面粉加工、脱水蔬菜加工4大产业链。这些都是加快县域经济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优势条件和基础。
1.2.2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推进城镇化和外向化提供了更大的比较优势 临泉县现有人口230万,常年向全国各地输出劳动力70万人以上。230多万的人口基数是临泉县发展的负担,同时也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可多得的优势,特别是在全国经济结构调整加速、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持续出现“用工荒”的情况下,这种优势更为明显,这为临泉县开展全民创业、发展外向型经济、推进招商引资奠定了良好基础。
1.2.3 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早日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临泉县工业结构较为合理,已初步形成化工、酿造、机械电子、食品、纺织、医药等6大工业门类和蔬菜脱水、肉食冷冻、面粉加工、油料加工、皮革加工、服装加工、三粉加工、木材加工等产业集群。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已达111家,还有成千上万家农副产品加工业和为农服务工业,虽然规模不大,如能科学规划,合理引导,加强管理,完全有可能使之做大做强,发展壮大。这些都为临泉县加速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有利条件。
1.2.4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较快发展,奠定了城镇化的坚实基础 全县城市总体规划设计、60km2中心城区控制性详规和城乡统筹规划、村庄布点规划编制完成,经济开发区建设初显成效,城南科教文卫新区建设稳步实施,初步形成了城东工业区、城南科教文卫区、城西生态区、城北物流区、城中商贸区5个功能区齐头并进、有序推进的城市发展新格局。逐步健全的设施、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为实施城市化战略提供了有利条件。
1.2.5 软硬件环境的不断优化为实施外向化战略、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硬件建设上,临泉县交通条件逐步改善,东距新兴的交通枢纽和京九铁路上的最大编组站阜阳站仅60km,并有一级公路相连。阜新高速公路连接线即将通车,将大大提升客货运输能力。在招商引资上,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化投资环境政策,已引起了县内外投资者的普遍关注,吸引了一大批客商先后在临泉县的农业综合开发、市场建设、经济开发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技术改造、房地产开发项目上投资兴业,创下了较好的业绩。
1.2.6 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绩为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 2015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4.5亿元,增长7.6%;财政收入12.1亿元,增长1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1 580元,增长7.2%;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8 592元,增长9.8%。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为我县尽快赶超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临泉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实现临泉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就是要针对新的发展背景和现实条件,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探索制定和落实符合临泉发展基本规律和实际的发展思路、发展举措。
2.1 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把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作为推进临泉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主攻方向 加快工业化仍是临泉县摆脱贫困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性举措,必须把此作为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制高点。为此,要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在工业经济的增量和提质上迈出大步子。强势推进经济开发区建设,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高效原则设置管理机构,充分授权,真正实现区内的事区内办,对经济开发区实行规范化管理,统一组织土地开发、出让,统一办理企业的各种审批手续,真正为经济开发区发展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把农副产品加工业做大、做优、做强,就是要以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突破口,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为手段,逐步实现农副产品加工由初级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由粗加工向精细加工转变,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竞争力,实现农业县向农业工业县、工业农业县的梯次推进,最终实现工业化。就临泉而言,要利用这些产业具有自发集聚和悠久历史传统的特点,按照地方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形成规律,科学制定集群发展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联合协作、集群发展。
2.2 加速推进农业规模化进程,把提高优化农业作为临泉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基本着力点 临泉县呈现出“大而不强”的特点。所谓大,指农业所占比重大,在整个县域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2015年临泉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2.5∶24.7∶32.8。所谓不强,主要表现是:农业结构层次低,往往是就种抓种、就养抓养;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少,形不成产业优势;市场适应能力低,产销脱节的矛盾比较突出。要改变这种现状,实现农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必须走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子,跳出农业抓农业,推行农业产业化,形成工业依托农业又反哺农业、带动农业、提升农业的良性循环。创新观念,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要把工业的“集聚化、规模化”、“企业化”、“品牌化”、“市场化”理念导入农业发展。发挥优势,培植产业规模基地,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本着各打各的优势仗、各唱各的拿手戏,引导临泉县有关乡镇围绕培植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名、优、特、新产品,走特色化种养路子,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廉,人廉我转”发展理念。龙头企业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是农业产业化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其经济实力强弱和带动能力大小,决定着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因此,要鼓励龙头企业全面发展。总之,要自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从本地实际出发,创造多种形式的“龙型”经济,形成群龙起舞的局面。
2.3 加速推进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步伐,把加快城市化进程作为临泉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 临泉县城市化率远远低于发达地区的水平,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既不能脱离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不能走先工业化、后城市化老路,必须以创新的思路,以城市化为龙头,加快产业与人口集聚。高度重视城镇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突出各地的自然、产业、区位、文化特色,予以准确定位。大力转移农民是加快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手段。就临泉县而言,就是要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有序组织劳务输出,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农村经济体系中转移出来,离土离乡进城务工经商办企业。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考虑好农民进城后的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同时,要做好农民工的培训工作,大力发展和规范各种职业技能学校,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技能,为他们投身第二、第三产业创造必要条件,从而推动城市化进程。
2.4 加速推进民营化进程,把全民创业作为临泉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持续动力源 县域经济实际上是民生经济、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在市场中出生,在市场中发展。临泉县作为欠发达地区,发展县域经济“出路在民营,活力在民间,发展靠民力,稳定靠民富”。目前,临泉县民营经济正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国家、省、市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有关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坚持把发展的焦点汇聚于民间,把经济的主体让位于民营,把政府的服务倾注于民企,推动民营经济做大规模,提升水平。要在全县上下营造凭劳动赢得尊重、让知识成为财富、为人才搭建舞台、以创造带来辉煌的创业氛围,以激发广大百姓的致富欲望和创业精神。发展民营经济,不论形式,搞活就行;不论归谁,纳税就行;不论所有,发展就行;不论内外,搞好就行。要按照铺天盖地与顶天立地并举,借助外力、启动内力、激发活力并发,政策扶、典型引、服务促多策并用,形成各行各业民营经济百舸争流的发展势头。
2.5 加速推进外向化进程,把招商引资、扩大开放作为临泉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就现状来看,临泉县经济还是投资拉动主导型经济。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要增加经济发展的投入,突出的现实问题就是在相当长一段时期资金短缺。加快发展解决资金问题,当前靠政府投入太少,靠原始积累太慢,靠银行贷款太难,靠民间集资太险,最现实最有效的选择是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主动承接周边发达地区的辐射,走开放型、外向型的发展路子,运用内外2个市场、2种资源,借助外力发展本地经济。因此,招商引资是全县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最重要的工作。要继续把项目开发作为招商引资的最基础、最重要任务来抓,组织专门力量和专业人员收集、筛选、编制项目。临泉县经济条件落后,尚不具备对资本和项目挑肥捡瘦的资格和条件,要按照“抓大不放小”的原则,积极引进那些目前规模不大,但有发展前景的中小型项目,推动其发展壮大,使之成为我县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招商引资要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让企业唱主角,挑大梁。企业必须彻底抛弃自我封闭的保守做法,主动敞开大门,大胆招商引资。另外还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招商积极性。临泉县已经出台了促进招商引资方面的文件,为全民招商创造了很好的政策环境。关键是要不断完善服务机制,坚决兑现招商引资各项优惠政策,真正让外商在临泉投资放心、获利顺心、生活舒心。
2.6 全面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临泉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首先是一项政府工程,责任在于党委、政府。当地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形成优化发展环境的科学决策机制。在认识上要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软环境的丰富内涵,把软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自觉融入到硬环境建设之中,谋求软硬环境的共同优化。在策略上要坚持全局抓,长期抓,横向一抓到边,不留死角,纵向一抓到底,不虎头蛇尾。在措施上要立足实际,及时调整软环境有关政策,确保这些政策具有超前性和竞争力,并得到全面执行。加快经济发展,职能部门扮演重要角色,要自觉摆正位置,把软环境优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更是一项全民工程。群众是发展经济的主体,也是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的主体。广大群众要以主人翁的态度,自觉为各项软环境优化政策的出台与落实鼓劲、呐喊、助威。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致力督促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成为一个负责任、讲信用、有作为的领导集体,督促广大党员干部成为乐于勤政、严于廉政的人民公仆。
(责编:张长青)
第三篇:从工商联角度看对民营经济的法律保护(精)
从工商联角度看对民营经济的法律保护 法律部 2011年工作要点
[信息来源:全国工商联-法律部 ] 发布日期:2011-01-27 2011年是全国工商联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 的意见》(中发〔 2010〕 16号精神的关键一年。法律部努力把握“十二五”期间工商联重 点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努力寻找、积极探索、深刻分析工商联法律工作的新特点、新方 法、新路径,理清工作思路,确定工作目标,按照新的标准、更高的要求,切实做好工商联 法律服务工作。主要思路是: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 2010〕 16号文件和全国工商联十届 四次执委会议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加强横向联合和纵向引导, 创建工作载体, 搭建 工作平台, 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 紧紧围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 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在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维护会员企业合法权益、完善商会职能、提 升素质上着力, 为非公有制企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自身素质方 面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服务。根据 《全国工商联 2011年工作要点》 , 结合工商联法律服务工 作实际,法律部 2011年工作要点是:
一、进一步做好参与国家立法工作, 提高工作质量,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的改善。继续做好非公有制经济法治环境调研, 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营 造适宜的外部环境。一是就车船税法、增值税法等若干税法, 开展中小企业税赋状况调查研 究, 了解企业税负情况, 推动政府加大财税优惠支持力度。二是根据新时期工商联发展需要, 开展商会立法的前期研究, 积极参与制定行业协会商会政策法律有关工作。三是加强劳动立 法研究, 参与制定和修改有关配套法律法规工作。四是逐步建立民营企业家和法律专家征集 意见数据库,密切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联系 , 深入了解他们的意愿和诉求。
二、积极参与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 促进非公有制企业科学发展。充分发挥工商联在非公 有制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积极作用, 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一是积极 推进参与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工作, 共同研究解决非
公有制企业中普遍性和敏感性的 重大劳动关系问题。二是对各地工商联参与三方机制现状进行调研, 进行商会调解劳动关系 争议试点工作,探索工商联参与调解、仲裁劳动争议的有效方式。三是积极参与厂务公开、班组建设等工作, 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与工会组织就职工工资、生活福利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 问题进行平等协商, 签订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 推动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 促进企 业科学发展。
三、积极参与社会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 发挥工商联协调作用, 完善商会 “调解与仲裁” 职能。积极参与社会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 将商会调解工作与仲裁调解、诉讼调解相结 合, 在国家司法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的指导下, 努力增强工商联工作的权威性与影响力, 为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新平台与提供依托。一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进非公有制企业民商事
纠纷仲裁工作的基础上, 继续拓展工作领域, 将商会调解与人民法院的 “诉讼调解” 相衔接, 通过典型推介和联系机制的建立探索性的开展工作。二是以巩固试点工作成果, 加大宣传和 培育仲裁文化作为重点, 在全国宣传推广试点工作经验及工作模式。三是继续深入基层和企 业调研, 重点了解非公有制经济专业人士参与仲裁情况、地区民商事仲裁发展差异等制约仲 裁发展的问题。
四、加强法制宣传和培训, 发挥案例警示作用, 努力做好非公有制企业风险管理和危机处置 工作。做好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遵守国家法 律法规, 合法经营, 防范风险。一是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广泛开展普法教育活动, 加强对非公 有制经济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法律宣传、培训工作, 指导地方工商联因地制宜做好法 制宣传,增加针对性,以求实效。二是要在“提炼案例”上着力,分析维权案例,总结企业 风险特征,发出预防警示,引导更多的企业防范风险,避免危机,健康发展。三是按照《关 于进一步加强民营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方案》 要求, 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逐步建立民营企业 风险管理信息提供制度、培训制度、风险评估报告和风险管理信息交流制度, 建立危机化解 机制等。四是举办民营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培训班, 邀请政府有关部门、非公有制企业、专家 学者、法律工作者授课,针对现实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法。
五、召开全国工商联法律工作座谈会,研究部署 2011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工商联法律工作。拟于第二季度召开全国工商联法律工作座谈会, 主要是学习贯彻落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中发〔 2010〕 16号精神,分析研究当前和今后 一个时期工商联法律服务工作重点;交流各地工商联法律服务工作经验做法, 查找工作中的 不足和问题,讨论落实中发〔 2010〕 16号文件关于法律工作的措施办法,推动新形势下工 商联法律服务工作的创新发展。
六、充分发挥法律委员会在全国工商联重点工作中的优势作用。要继续做好法律委员会为工 商联履行法律服务职能发挥的积极作用。一是认真研究制定法律委员会 2011年工作安排计 划,结合全国工商联 2011年重点工作,发挥法律委员会委员优势,围绕促进非公有制企业 法治环境建设, 开展中小企业税负状况调查研究, 撰写调研报告。二是拟于第三季度召开法 律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认真贯彻落实中发〔 2010〕 16号文件精神、按照黄孟复主席、全哲洙书记在全国工商联十届四次执委会议上的讲话要求, 在委员们调研基础上, 以 “促进 民营企业税收法治环境建设” 为主题, 对调研中的情况和问题进行交流探讨, 为营造非公有 制经济健康发展的税收法治环境建言献策。
七、加强部门自身建设, 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增强干部综合素质, 提高法律服务能力和 水平。一是认真学习贯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 和 黄孟复主席、全哲洙书记在全国工商联十届四次执委会议上的讲话精神, 按照“政治强、业 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全面提升干部政治把握能力、谋划工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不断 提高干部使命感和责任心。二是认真做好创先争优活动领导点评工作, 积极参加机关党委(人 事部 组织的各项活动, 加强对干部形势政策教育, 增强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 激发干部做 好本职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专业知识学习, 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 相结合,学校学习与工作学习相衔接,提倡业务工作研究,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思索, 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四是提高以“强化素质、争创佳绩” 为活动载体,按照党 支部“五个好”、党员“五带头”的要求,把创先争优活动内容与法律服务工作有机结合, 不断提高法律服务工作创新性和执行力,在实际工作中创先争优,争创佳绩。
第四篇:从工商联角度看对民营经济的法律保护
从工商联角度看对民营经济的法律保护
法律部2011年工作要点
[信息来源:全国工商联-法律部]发布日期:2011-01-27
2011年是全国工商联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中发〔2010〕16号)精神的关键一年。法律部努力把握“十二五”期间工商联重点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努力寻找、积极探索、深刻分析工商联法律工作的新特点、新方法、新路径,理清工作思路,确定工作目标,按照新的标准、更高的要求,切实做好工商联法律服务工作。主要思路是: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央〔2010〕16号文件和全国工商联十届四次执委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强横向联合和纵向引导,创建工作载体,搭建工作平台,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紧紧围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在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维护会员企业合法权益、完善商会职能、提升素质上着力,为非公有制企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自身素质方面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服务。根据《全国工商联2011年工作要点》,结合工商联法律服务工作实际,法律部2011年工作要点是:
一、进一步做好参与国家立法工作,提高工作质量,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的改善。继续做好非公有制经济法治环境调研,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营造适宜的外部环境。一是就车船税法、增值税法等若干税法,开展中小企业税赋状况调查研究,了解企业税负情况,推动政府加大财税优惠支持力度。二是根据新时期工商联发展需要,开展商会立法的前期研究,积极参与制定行业协会商会政策法律有关工作。三是加强劳动立法研究,参与制定和修改有关配套法律法规工作。四是逐步建立民营企业家和法律专家征集意见数据库,密切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联系,深入了解他们的意愿和诉求。
二、积极参与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促进非公有制企业科学发展。充分发挥工商联在非公有制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积极作用,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一是积极推进参与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工作,共同研究解决非公有制企业中普遍性和敏感性的重大劳动关系问题。二是对各地工商联参与三方机制现状进行调研,进行商会调解劳动关系争议试点工作,探索工商联参与调解、仲裁劳动争议的有效方式。三是积极参与厂务公开、班组建设等工作,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与工会组织就职工工资、生活福利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问题进行平等协商,签订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推动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促进企业科学发展。
三、积极参与社会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发挥工商联协调作用,完善商会“调解与仲裁”职能。积极参与社会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将商会调解工作与仲裁调解、诉讼调解相结合,在国家司法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的指导下,努力增强工商联工作的权威性与影响力,为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新平台与提供依托。一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进非公有制企业民商事
纠纷仲裁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工作领域,将商会调解与人民法院的“诉讼调解”相衔接,通过典型推介和联系机制的建立探索性的开展工作。二是以巩固试点工作成果,加大宣传和培育仲裁文化作为重点,在全国宣传推广试点工作经验及工作模式。三是继续深入基层和企业调研,重点了解非公有制经济专业人士参与仲裁情况、地区民商事仲裁发展差异等制约仲裁发展的问题。
四、加强法制宣传和培训,发挥案例警示作用,努力做好非公有制企业风险管理和危机处置工作。做好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合法经营,防范风险。一是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广泛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法律宣传、培训工作,指导地方工商联因地制宜做好法制宣传,增加针对性,以求实效。二是要在“提炼案例”上着力,分析维权案例,总结企业风险特征,发出预防警示,引导更多的企业防范风险,避免危机,健康发展。三是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民营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方案》要求,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逐步建立民营企业风险管理信息提供制度、培训制度、风险评估报告和风险管理信息交流制度,建立危机化解机制等。四是举办民营企业风险管理工作培训班,邀请政府有关部门、非公有制企业、专家学者、法律工作者授课,针对现实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建议和解决方法。
五、召开全国工商联法律工作座谈会,研究部署2011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工商联法律工作。拟于第二季度召开全国工商联法律工作座谈会,主要是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中发〔2010〕16号)精神,分析研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商联法律服务工作重点;交流各地工商联法律服务工作经验做法,查找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讨论落实中发〔2010〕16号文件关于法律工作的措施办法,推动新形势下工商联法律服务工作的创新发展。
六、充分发挥法律委员会在全国工商联重点工作中的优势作用。要继续做好法律委员会为工商联履行法律服务职能发挥的积极作用。一是认真研究制定法律委员会2011年工作安排计划,结合全国工商联2011年重点工作,发挥法律委员会委员优势,围绕促进非公有制企业法治环境建设,开展中小企业税负状况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二是拟于第三季度召开法律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认真贯彻落实中发〔2010〕16号文件精神、按照黄孟复主席、全哲洙书记在全国工商联十届四次执委会议上的讲话要求,在委员们调研基础上,以“促进民营企业税收法治环境建设”为主题,对调研中的情况和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为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税收法治环境建言献策。
七、加强部门自身建设,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增强干部综合素质,提高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是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和黄孟复主席、全哲洙书记在全国工商联十届四次执委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全面提升干部政治把握能力、谋划工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不断提高干部使命感和责任心。二是认真做好创先争优活动领导点评工作,积极参加机关党委(人事部)组织的各项活动,加强对干部形势政策教育,增强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激发干部做好本职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专业知识学习,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学校学习与工作学习相衔接,提倡业务工作研究,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思索,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四是提高以“强化素质、争创佳绩” 为活动载体,按照党支部“五个好”、党员“五带头”的要求,把创先争优活动内容与法律服务工作有机结合,不断提高法律服务工作创新性和执行力,在实际工作中创先争优,争创佳绩。
第五篇:从哲学经济政治角度看三农问题的产生与解决办法
从哲学经济政治角度看三农问题的产生与解决办法
1、经济学角度分析
(1)农业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关系国民经济全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可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业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巩固,也关系到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我们对农业地位的认识是由我国国情和农业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2)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面对入世的新形势,只有发展生态、绿色、安全农业,提高产品质量,建立健全质量标准体系,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以顺利实现农产品价值。
(3)我国发展农业的必由之路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此必须: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四靠发展产业化经营;五靠发展乡镇企业。
(4)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要根据新阶段的特点统筹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奔小康。
(5)从农业农村经济的成就和问题看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必要性。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重大成就,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大大提高。但是农业的基础地位仍比较脆弱,农业的现代化程度低,农村离小康社会还有一段距离;我国人均农业资源少,这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因素;粮食“过剩”是阶段性的,是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的一个表现,是低消费水平的过剩,所以应对当前的“卖粮难”要有清醒认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影响了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所以,农业的基础地位仍须加强而不能有丝毫削弱。
(6)统筹规划,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因此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就必须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推进城镇化建设,推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的空间。
(7)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延长农业产业链,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我国农产品加工水平低,发展潜力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农业经济效益提高。
(8)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农业生产必须面向市场,产品适销对路,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优化区域结构,形成产业带,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9)推进农村费税改革。农村费税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治本之策。税收是国家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它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费”是行政性的,具有随意性。费改税后,征收项目和数款都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从而使农村乱收费现象得以根治。费税改革理顺了农村分配关系,规范了分配行为,减轻了农民负担,保护了农民利益,有利于保护农民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10)农民收入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农民长期增产不增收,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粮食供求形势就可能发生逆转农民收入和农村购买力上不去,扩大内需方针就难以持久,经济发展出现的好形势就难以持久,最终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11)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农产品销售难、农民增收困难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突出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市场转型的因素,但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业分散经营,科技含量低,成本高,质量差,产品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率低。
(12)入世,对我国农民增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外国成本低且质量高的产品大量涌入,对我国农产品形成严重威胁,并且我国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又往往遇到“绿色壁垒”的限制,这对我国农民增收来说是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我国农民也可以以此为契机,调整产品结构,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业,提升农产品质量标准,从而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扩大出口,增加收人。
(13)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搞好农业,增加农民收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措施:①落实和完善党的农村政策,特别是土地承包政策和减轻农民负担政策(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深化农村改革(特别是流通体制改革和费税改革),从而保护好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②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③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道路。④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无公害农业,提升农产品质量标准。⑤发展产业化经营。⑥健全市场体系。⑦发展城镇化和乡镇企业,扩大农民就业领域,拓宽增收渠道。
2、哲学分析
(1)一切从实际出发。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于新阶段农业特点的判断是从我国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实际状况做出的科学论断。发展农业必须因地、因时制宜,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据此制定的各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举措都是上述观点的体现。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既需要尊重自然规律,也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揭示其内在的本质,才能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适应加入WTO的要求,建立质量标准体系,发展生态安全农业,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都体现了上述观点和要求。
(3)普遍联系的观点。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要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事关国民经济全局,关系到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可
能有整个社会全面的小康。粮食问题、科教兴农、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等,都是事关国民经济全局的大问题。
(4)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处理好次要矛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既是新阶段面临的突出矛盾,又是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农民增收问题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又要统筹解决好扶贫开发、农村基层民主等一系列问题,这都是上述观点的具体体现。
(5)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不仅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能引起质变,而且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正体现了这一点。
(6)内外因辩证关系。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搞好农村改革,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同时政府要因势利导,当前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正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经营方式,这是继家庭承包经营和乡镇企业之后的农民的又一伟大创造,政府积极扶持引导,使之健康发展”,体现了内外因的关系。
(7)一分为二观点以及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入世给农业带来一定挑战,但也是一种机遇,体现了一分为二的观点,也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
3、政治学分析
(1)国家职能。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举措,农业科技革命纲要的颁布,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措施,推进农村费税改革,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的政策措施等都体现了国家组织和领导经济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搞好公共服务的职能,也体现了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共中央在“十五”计划纲要中特别强调,面向市场,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保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全面推进农村社会进步。党中央每年都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农业和农村工作,制定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方针、政策,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
(3)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央决定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进行“三个代表”的教育学习活动,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领导农民致富奔小康,使农村党组织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等问题的提出,分别体现了党的思想、组织、政治领导。
(4)重视农业问题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
(5)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