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句话妙在哪里?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句话妙在哪里?
文艰不拆
03-28 01:00
关注
鲁迅的这两颗枣树也是火了一年又一年,大约是因为每一届看到这两句话的学生们都有着这样那样的疑问。细想来,历经几十年这句话引起的讨论依然不休,大抵也正是其妙处之一,试问哪个经典不是被人议论纷纷,这样想是对的,那样想也在理,恰好体现了文学的多元化。很多人说,这句话有语病,不如直接说有两株枣树来的干净利落,但直接说也是真的少了些许乐趣,经典古诗《鹅》,开篇就是三个鹅,想来从表意上看,只写一个鹅字也未尝不可,但读来总是少了些情趣。《木兰诗》里木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真的是因为在一个市集里买不到全部吗?不是,是为了体现木兰内心的兴奋和雀跃,增强韵律感和音乐美。文学是具有审美属性的,尤其汉字又如此博大精深,说“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这是文学,说“两株枣树”则是非文学。文学比非文学多就多在了隐藏在其字面的事实信息背后的情感信息,也正是这情感信息才值得人去细细品读。先说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人们难免会猜测另一株是什么树,但对不起,让你失望了,另一株还是枣树。目前最普遍的说法是这里体现了鲁迅的孤独寂寞,想来确实很有道理,一个人是有多无聊,多孤单,才会连把树的数目加起来的精力也没有,或许不能说是没有,更可能是不想,多数一次,便多耗一份时间,也就少了一份孤独的时光,至少似乎自己也有什么事可以做。也有人揣测,或许鲁迅的孤独是由于新文化运动后文坛短暂的没什么新的观点诞生,难免让一直奋斗的鲁迅有些失落,但毕竟相隔久远,其内心活动更是难以考察,加之孤独感向来是来的毫无预兆,就算在嘈杂的人群,似乎一瞬间也能感到自己孤身一人,其孤独的起因也就更难说了。关于这句话被吐槽的更多的一点就是你写作文这样写,老师肯定会给你标一个大大的病句。我看来,其一,不受鲁迅影响,能想出这种想法,又敢于写出这种句子的人,大约只是少数。其二,细说这句话也并不是个病句,语法结构也是一样完整的。当然也有人揣测这是为了凑字数,但就算是凑字数又能怎么样?能把字数凑成经典的也只有这些文学大家了吧。
赞
踩
20评论
分享
举报
孙虚白
文化问答达人 12-20 09:15
关注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如果你能够理解这首诗的妙处,你就能理解鲁迅先生「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句话的妙处。
一、人们之所以会对「两株枣树」这种表达有所疑问,不能理解,是因为对文学语言太生疏。在日常生活中,语言的主要作用是传达信息,它的第一要务是精准简洁,其意义在于表明一个精准的信息,所以日常语言大多是「陈述性」的语言:在哪里、有多少、是什么、怎么样。比如「路边停了五辆车」,「这里好美」,「我很悲伤」,「他是坏蛋」。都是陈述性的语言。简洁精准,方便人们处理信息。文学语言则不同,其最重要的是要表现出具体的情景和情绪。文学不应该陈述,而应该表现。陈述判断应该由读者通过你的表现自行得出,而不是你直接陈述给读者。譬如一个景点,你可以说「那里真的很漂亮」,作为一个日常的陈述,这是足够的。可是如果你写成一篇散文,你满篇的「那里好美」「那里真的很漂亮」,那就不行了。你得通过表现山是怎样的,水是怎样的,花草树木如何,等等之类。你得让人读了你的文章后,他自己觉得那里很美,而不是你直接告诉他「那里很美」。文学语言简单来说就是,不要干巴巴的陈述,去表现出来。在日常生活的语境中,你如果用鲁迅先生「两株枣树」的表达方式,确实会很别扭。比如你跟你朋友说:「快看,那里开了两朵花,一朵是梅花,另一朵也是梅花。」这就不对,没人会这么说话。正常的表达是:「快看,那里开了两朵梅花。」这种日常的语境,语言合适与否,就在于是否能够精准简洁的陈述一个信息。如果你增加了许多表述,信息量却没有增加,那么你的表达就包含很多没有用的废话。这是没问题的。这里的问题就在于把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混淆了。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有不同的规范追求。你日常说话用文学语言就会很别扭,同样,文学作品中用最规范的日常语言也不是好的文学,甚至都不算文学。他们只是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规范,却不能就此相互否定。
二、鲁迅先生的「两株枣树」,是一种表现手法。在文学作品,尤其是非小说的文学体裁中呈现一个东西,一定是为了某种文学表现,而绝不是为了告诉你这里有啥。文学语言在于要表现出一种具体的情景和情绪。《多情剑客无情剑》中,有这样一段:他不愿阿飞再想这件事,忽然抬头笑道:「你看,这棵树上的梅花已开了。」阿飞道:「嗯。」李寻欢道:「:你可知道已开了多少朵?」阿飞道:「十七朵。」李寻欢的心沉落了下去,笑容也冻结。因为他数过梅花,他了解一个人在数梅花时,那是多么的寂寞。写寂寞不是让人不断地说:「我好寂寞」,而是让他去数梅花。鲁迅先生「两株枣树」,颇有类似。这么写,不是告诉你一个客观性的没有情绪的信息:「那棵树上有十七朵花」「门前有两株枣树」,就像「这颗球三斤重」一样。不是那个意思。「两株枣树」的写法,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个体,然后又转移到另一个同质的个体,你看上去是重复废话,但在这种同质转移的流动中,就显出了情绪和层次,表达的重复实际显出了注意力的移动,注意力的流动显出的是情绪的层次。于是「两株枣树」这句话,便不再是一个干巴巴的信息传达,而是饱含着情绪的语句。语句的重复,也使得读者的注意力随着语句而流动,从而得到和作者一样的情绪感知。「墙外有两株枣树」,是一种概括性的陈述,是一种说明,对象和重点都是枣树,这里面没有人的气息。「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你立刻就感知到,这里的对象和重点不是枣树,而是人。有人的某种情绪涌动。「三天没喝水的老王,看到路上有两个空水壶」,干巴巴的陈述,没有力量。「三天没喝水的老王,看到路边有两个水壶,一个是空的,另一个也是空的。」这里面立刻就有老王的情绪波动在,有了层次。这两种表达的不同是非常明显的。这样的表达其实是很常见的。在某种重男轻女的背景下;「老王家有三个女儿」。干巴巴的信息陈述。「老王家有三个孩子,老大是女儿,老二是女儿,老三还是女儿。」立刻就有情绪在里面。当然,任何手法都不是无限制的应用的。这里面有一个节奏的问题。「老王家有五个孩子,老大是女儿,老二是女儿,老三是女儿,老四是女儿,老五还是女儿。」这就过分了。改掉节奏:「老王家有五个孩子,前四个都是女儿,最后好不容易又生了一个,还是女儿。」这就好了。汪曾祺先生《待车》中有一句「云自东方来。自西方来,南方来,北方来,云自四方来。云要向四方散去。」你要是写成「云自四方来,又向四方散去」,立刻就少了点什么。这种重复的描写,是一种表现手法,通过具体的意象,表现出了人的具体情绪。
三、补充「两株枣树」这种写法另一个作用是表现具体情景。
「鱼戏莲叶东」那四句,注意力从鱼儿在莲叶东,到莲叶西,到南,到北。语句引领着你,宛然直见鱼儿悠游自在。这就是表现出了具体的情景,让你宛然直见。
汪曾祺先生《磨灭》中有一句:「文林街上人来,人往,人下先生坡,人上先生坡。」就语义信息而言,「文林街上人来人往」就足够了。可只有加上「人下先生坡,人上先生坡」这两句看似废话的内容,你才真能感受到「人来人往」的热闹,而不是一个别人陈述的i信息。另外再举两个汪曾祺先生对于空间和时间的具体表现的例子。写一个空间背景,故事在这空间中发生。一般人只是会写成「某地,某街」就完了。比如「昆明大西门外,一张对褶的钞票躺在人行道上。」汪曾祺先生写成:「昆明大西门外,米市,菜市,肉市。柴驮子,炭驮子。马粪。粗细瓷碗,砂锅铁锅。焖鸡米饯,烧饵 块。金钱片腿,牛干巴。炒菜的油烟,炸辣子的呛人的气味。红黄蓝白黑,酸甜苦辣咸。一张对褶的钞票躺在人行道上。」有了中间这部分内容,这条街瞬间活了起来。充满生活气息,眼耳鼻舌身,处处感受得到。如果写时间的流逝,很多人会直接写「一年后」。就像这样:「沈沅在这个农科所生活了快一年了。」汪曾祺先生写为:「稻子收割了,羊羔子抓了秋膘了,葡萄下了窖了,雪下来了。雪化了,茵陈篙在乌黑的地里绿了,羊角葱露了嘴了,稻田的冻土翻了,葡萄出了窖了,母羊接了春羔了,育苗了,插秧了。沈沅在这个农科所生活了快一年了。」
总之,文学的表现内容,在日常的语境中都是废话。但是在文学中,如果没有那些「废话」,而只有陈述,其效果就会像下图一样。展开全部
405 赞
踩
105评论
分享
举报
陈章鱼
知名文化作者 代表作《纸上得来》 02-28 10:30
关注
鲁迅先生这句话的妙处在于他展现出了孤独。如果你读过这一篇《秋夜》的全文,你会发现,它里边的一项,其实都是有所指的。那些做着梦的「粉红色的花」指的是什么?可能就是普通的,有些懵懂的,在巨大社会变更中茫然无措的普通民众。在此之上,有一个「奇怪而高」的天,那就是让我们不满的、高高在上的,而又没有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的那一批人。这中间的枣树,原文中有一句话,是「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那么就是以鲁迅为代表的这一批的斗士。而《秋夜》写作的时间,恰恰是鲁迅正在经历着和朋友、兄弟、战友之间的分离,他们因为一些理念的不同而变得无法团结,而开始分崩离析。“五四”退潮后新文化战线发生了分裂,思想界起了巨大分化,原来“同一战阵中的伙伴”,“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所以这个时候写作了《秋夜》,这两株枣树,背后也有这样的比喻。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说「路上走来了两个人」,我们就有可能想象这两个人之间是有关系的,他们可能是朋友,可能是旅伴。但是如果我们说「路上走来了一个人,后边又走来了一个人」,那么我们就会先入为主的认为,这两个人可能只是同路,而没有太多的关系。同理,「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句话也是这样,枣树和枣树,都是斗士,但是却不能成为一个整体,不能凝结成一种力量,这可能是鲁迅当时最担心,也是最忧虑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是秋夜会感觉到萧瑟的最重要的原因。奇怪而高的天,并不太可怕,可怕的是直刺天的斗士们却不愿意一起努力,那么这一点才会让人感觉到心中有一丝寒冷,这可能才是鲁迅先生整篇悲凉底色的最大的来源。我是陈章鱼,知乎60万人关注的读书人,致力于用读书解决一切问题,解决一切读书的问题。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章鱼读书」。展开全部
赞
踩
24评论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