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4 20:56: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数学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第一篇: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实践表明,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即可作为学生解题的一种指导思想。

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各方面的培养都有作积极的意义。反思题目结构特征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反思解题思路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反思解题途径,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反思题结论,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运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可提高学思思维的敏捷性;反思还可提高学生思维自我评价水平,从而可以说反思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有研究发现,数学思维品质以深刻性为基础,而思维的深刻性是对数学思维活动的不断反思中实现的,大家知道,数学在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特殊的作用,而这种锻炼老师不可能传授,只能是由学生独立活动过程中获得。因此,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要求作业之后尽量写反思,利用作业空出的反思栏给老师提出问题,结合作业作出合适的反思。

对学生来说是培养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思维活动,从所教学生来看,一部分学生根本不按老师要求进行作业后的反思,而这部分学生95%的数学能力很低、成绩差,他们只会做“结构良好”的题目,以获得对问题的答案为目标,不会提问,这部分学生中,没有一个会对命题进行推广,而坚持写反思的学生情况就大不一样,因此,培养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是作业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案例1,在完成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的5个例题后,启发学生对5个题目的解题过程进行类比性反思,出示反思题目:请同学们再看看例题的解题过程,特别要注意在这些过程中相同方法的归纳 概括,通过类比反思你能发现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发现这几个题表面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却有如下几点相同:⑴ 它们都有一个实际问题作背景;⑵ 都用到了方程的知识;⑶ 都用到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⑷ 都用到了几何知识。在此基础上老师说:我通过解这几个题的过程的反思与同学们相似,我的反思结论是它们都运用了同一个解题思维策略或同一个解题模式,就是实际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方程化,而列方程的根据正好是刚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这样就把几个例题的思考过程和解题过程统一成了下列模式(板书,并解释每个箭头的意义)通过对5个例题解题后的反思,学生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了,并对反思的对象和方法有了一些体会。

案例2:两位学生对同一个题目,提出了相同的问题,前者解决了问题,但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问题,后者虽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能准确的描述问题,两位学生都良好的运用了直觉思维,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能力,我及时公布了两位的猜想,并鼓励他们的这种主动猜想的创新精神,公布之后,同学们反映强烈,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且在讨论中思维更加深刻,问题得到引伸,方法也出现了多种。鼓励学生结合解题后的反思,提出问题,并将其指定为反思内容之一,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还能培养学生的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和培养。这无疑对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显”是十分有益的。

通过解题后对习题特征进行反思,用自己的语言或数学语言对习题进行重新概述,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提高解题能力。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通过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提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而深入地 思考问题,解完题后经常通过反思题目的特征,加深对题目本质的领悟,从而获得一系列的思维成果,积累属于个人的知识组块,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从而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如: 案例3:解完“如图,AD是△ABC的高,AE是△ABC的外接圆的直径,求证:AB〃AC = AE〃AD”后,引导学生对题目本质特征进行反思,发现此题的圆可以不画出来,因为任意三角形都有外接圆,其处接圆的直径则是客观存在的。直径的位置不一定要画在如图的位置,只要有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出现,就应该有上述结论。通过对题目本质的领悟,再用自己的语言对习题进行概述就得到了“任三角形的两边、第三边上的高,和它外接圆直径四个量中任知其中三个,就可以求得第四个”,“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等于外接圆直径和等三边上的高的积”通过反思,由于学生已形成了求任意三角形外接圆直径的一种特殊方法性的知识组块,所以在一次公开课上,老师口述完“已知三角形两边分别是3、6,第三边上的高为2,求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时,学生就能脱口说出正确答案是“9”。促进了知识的正向迁移,培养了思维的每捷性。经过一段时间课改的具体实施,我发现也真正体会到,许多曾经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都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也使我真正体会到只要你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学生便会还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反思

李小英

案例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八章“勾股定理”第二单元“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例2:某港口位于东西方向的海岸线上。“远航”号、“海天”号轮船同时离开港口,各自沿一固定方向航行,“远航”号每小时航行16海里,“海天”号每小时航行12海里,它们离开港口一个半小时后相距30海里。如果知道“远航”号沿东北方向航行,能知道“海天”号沿哪个方向航行吗?

这是一个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题,我还是按部就班地通过理解题意、画图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加以解答。分析和解答过程如下:

分析:我们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如下图,E、N分别表示东北两个方向)可以看出,由于“远航”号的航向已知,如果求出两艘轮船的航向所成的角,就能知道“海天”号的方向了。解:根据题意画出如下图形(插入图片)

PQ=16×1.5=24

PR=12×1.5=18

QR=30

∵242+182=302 即PQ2+PR2=QR2

∴∠RPQ=90°

由“远航”号沿东北方向航行可知:∠QPS=45°

∴∠RPS=45° 即“海天”号沿西北方向航行。

到这里,这节课的任务基本完成了。正在我准备小结后布置作业时,钟金辉同学举起了他的右手。我不知道这时他会有什么事,他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我想他总不会是这个题目他听不懂吧?肯定是别的事!我也毫不犹豫地点起了他,“有什么问题吗?是不是没听懂,或者是有别的事?”我问。“这个题目应该还有一个答案。”他说。

一石激起千层浪。本来拿起笔,翻开作业本准备做作业的同学们都“吱吱喳喳”议论开了。钟金辉同学接着说:“‘海天’号既可以沿西北方向航行,也有可能向东南方向航行。” 这里我也愣了一下:这个题目是新旧版本的一个必选题目,原来我也教过好多次了,还没有同学对这个答案提出异议的,真有另一个答案吗?

我请钟金辉同学坐下,等同学们的议论的声音小点后,首先表扬了钟金辉同学,对他分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进行了肯定。我也马上对钟金辉同学的第二个问题进行了否定。理由很简单,因为“某港口位于东西方向的海岸线上”,轮船是在海上航行的,如果它的航行方向还能是东南方向,那么轮船就只能在陆地上航行了,而题目也没有另外说明该船有陆上航行的功能。这时同学们都笑了,我看到钟金辉同学也挠了挠头笑了。当然,这时我必须从另外的角度对这个题目进行发散:

1、如果“海天”号是海陆两用的船只;

2、如果这两艘船是在海上某一点按题目给定的条件航行……

反思 在这个案例中,由勾股定理勾起了我对教学的几点反思:第一,一位数学老师同样应该具备必要的文科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切不可以将文、理分得那么清清楚楚。就在上面案例中,我们如果没有一点地理方面的知识,就不能对陈诗敏等同学做出的答案,作出肯定的答复。

第二,备课、教法不能停留在老一套上了,必须细钻深钻,尽量备深、备透,要对原来的备课方向进行改革,教法要更新,这样才能处理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问题,不至于让自已陷入尴尬的境地。第三,遇到问题不能回避。如果真的遇到我们不能作出肯定或否定回答的问题,作为老师的我们是不应该回避的。

第四,素质教育切不可放在嘴上,应该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教育部门三申五令音乐、体育、美术、劳技不能当成副课,应该视同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

第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正确与否,不可以不闻不问,更不能让有的同学暂时的错误答案成为其余同学茶余饭后的谈资,要加以正确疏导。就是不正确的答案也应该对他们的能积极思考问题的那种探索精神加以肯定和鼓励,能成为以后解决问题以免出现错误的方法借鉴。

第六,对于所有的新生事物都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也应该肯定学生们对 不懂、不透的问题持怀疑态度。

第三篇:初中数学教学反思(范文模版)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甘南县巨宝镇中心学校

张华

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能够让学生养成及时反思,对数学教学成绩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学生把整个数学课的学习过程,得到的经验,反思的点点滴滴形成一种习惯,是巩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能力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数学习题的练习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然途径,经过练习积累点滴的反思,又有反作用于学生本身,激发他们的思维领域,形成一种指导的思想。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思维会变得广阔,解题的思路宽广,验证性强,准确率高,并能提高判断能力。学生可以借助反思所积累的平台,平稳的提高数学成绩,提高自身的水平。实践证明经常反思会在学生的思维领域形成一个结构清晰的框架,在解题的过程中,不会产生肓目性,久之会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并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自己的知识基础,从而使解题逻辑性强,独立解题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学生作业后认真反思,反馈回来的信息会给教师提供一个教学环节上的重要素材。这样在今后的相关章节教学中,会注重这些因素的影响,不但可以减少学生的负担,而且能够顺理成章的理清学生头脑中的困惑。

逻辑性的思维不是教师能够传授的,是需要学生经过自身的努力在学习过程中积累形成,一部分学生作业困难,不求深解,更不用说积极反思了,这样长期会形成无法释放的重负,数学成绩低,逻辑思维空洞,所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是一件积极有效可行的教学措 施。

具体例子1:在完成一题多解的几个题后,要带领他们对此类头号题进行进一步的比较,把学生反馈回来的题目写在黑板上,对不同层次的反思问题,与学生同时进行解决,进行一步一步的归纳,保证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反思,而不是集中在课本中所例举的内容。只要学生能想到的与之相关的内容都要进行记录,最后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找到多解题的共同之处,不同之处。并从其中反映出运用到了哪些知识点,哪些分析过程,哪些定义。最后,教师要在板书中明确清晰的反思结果和结论。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尽可能动员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思维过程中来,让他们的头脑动起来,真正在教学中有所体会,对解题的方式方法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具体的例子2:在讲解对称图形时,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对称的实际例子。结果学生找到了部分平移的实物。为了让学生能把对称与平移区分开来,强行的定义与界定是很难消除他们大脑中已经形成的相互影响。在课堂上,就把典型的对称与容易混淆的平移列举出来,从定义,性质等多方面进行实例的反思。动手加动脑,很快同学们就能将这些实例区分开来,而且区分的十分清楚。

围绕刚刚建立起来的思维基础,又把其他的一些对称与平移的实例拿出来,一个一个的解决,根据前几个界定的经验,学生们很快完成了对实例的区分。

给学生们一个任务,为什么会把对称与平移的图形混淆在一起呢?同学们经过反思,各自说出了自己的误区。最后教师给予了总结,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反思过程,把这个知识点弄的清清楚楚,学生不再困惑。

经过长期对学生解题后的反思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了他们的思维,遇到难题无从下手的学生少了,无法判断自己解题正误的少了,对解题的着手点判断的更准确了,做题的速度也提高了许多,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大了,经常有意或无意的会给自己补充一份学习的动力。成绩的提高更是一个可喜的回报。

第四篇: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切线性质与判定的应用》教学反思

1、关于优化环节

静下心来想想,其中几个教学环节如果这样实施会更有效: 环节

一、经典再现,认识切线

上课时我是边在黑板画图,边描述切线的认识过程,从切线判定到性质,不可避免的会有较多术语,考虑下次再教这课时,改进表述,更多的用几何语言代替术语。另外,由于是在黑板上边画边讲解,难免老师的身影会挡住部分学生的视线,所以考虑这里事先用几何画板做好动态的课件,然后演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现场是两块移动黑板,由于比不上常规黑板的稳定性,书写起来凌乱了些。今后要加强练习书写粉笔字。

环节

二、以题点知,回顾应用 如图1,等腰△OAB中,OA=OB,AB=10(1)⊙O与AB相切于C点,则AC= 5 ;

(2)若C点是AB的中点,⊙O经过C点,则⊙O和AB的位置关系是 相切

此环节虽然不能耗费太多时间,但是在点评时,除了点出今天复习的主要内容外,应该引导学生构造辅助线,简单讲述证明⊙O和AB相切的思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然后隐藏线段OA、OB,得到前面“经典再现”的模型(如图2),突出本课重点。接着,从B点引⊙O的另一条切线BD,通过问BD和BC有什么关系点出切线长定理。达到以题变式让学生回顾知识点的目的。可以考虑再从A点引一条切线,得到内切圆(如图4)。虽然切线长定理和内切圆不是本课主要复习的知识点,但可以通过此题的变式带出这两个切线应用的知识点,让复习的内容更具整体性。

《切线性质与判定的应用》教学反思

环节

三、典例分析,学习共享

这个环节作为教学重点,我注意了教会学生读题,从题目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充分利用分析图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巡视批改和个别辅导。

对于分析完解题思路后,一一批改了学生的证明过程,如果能好好利用实物投影把学生的练习卷展示出来,充分暴露学生出现的错误,然后针对这些错误进行讲评,做到“练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然后再板演其中一种方法的证明过程,落实证明过程的书写,那么这节课会更有效,也可以是板演一种证明方法(用全等方法证明DE=DF),然后用课件展示另一种方法(用角平分线性质定理证明DE=DF),接着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研究其他证明方法。

在总结完几种证明方法后,让学生对比例题和前一题第2问,明确证明切线的基本证明方法和思路,掌握合理添加辅助线,作适当的归纳和提升。

对于环节四的处理,在课堂上给足够的时间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用实物投影展示个别学生的练习卷,点评纠错,比只是口头上校对答案要更有效。有联系的练习进行串讲,而且对于几何复习课,要注意讲解时不离图,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关于师生互动

课堂上师生的互动还不够充分,只是小组讨论、个别提问和全班齐答的形式。针对各个环节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板演、小组展示、互改纠错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所谓教无定法,一切以为教学服务为大前提,向学生展示并传递学习的快乐,无所畏惧,灵活变通。平时要多读多看有关的资讯,多开动脑筋,让课堂“活”起来、“有效”起来、“优质”起来!

教学生涯中充满着一系列的成功和失败。教学的成功带给我自信和认可,教学的失败让我审视其中的缘由。教学,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

数学教学工作,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展开教学工作,跟以往进行比较反思,具体体现在:

一、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改变了自己在以往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角色:将要讲述的内容为自己编好“剧本”,然后自己在讲坛上尽情演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在是给学生编好“剧本”,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绎,自主、合作地获取知识。事实证明,这一教学理念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师生各自信息无互动的枯燥学习模式,使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不言而喻。

二、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要让学生演好主角的角色就必须为学生设计好适合学生演绎的剧本。因些,本人认真钻研教材,为集体备课和学习材料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由于本学期教的是新教材,所以本人特别注意新旧教材的对比,把握新教材的新要求、新动向,同时,还注意不同版本新教材之间在新知识的引入、内容及练习的编排上的区别与联系,力求使学习材料的设计更接近学生最近的发展区,而练习的编排按梯度分层。

三、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努力提倡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别,不挖苦、不讥讽,相反在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中,都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能主动参与,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或有能者有大作为,小能者有小作为的练习、四、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堂上批改辅导和及时的反馈。但由于人数较多,新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习,今后还可适当增加。七年级的学生学习方法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

五、改变单纯以成绩高低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传统评价手段,逐步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与形式: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又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本学期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生性好动任性,自制的能力比较差,容易形成双差生,为此,我在反复教育的基础上,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这种人为设计的教学环境,我们称之为教学情境。为了充分开发学生的情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并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有效、自信,进而取得成功。因此,如何创设科学、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应当时刻关注问题。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多样性的,具体归纳如下:

一、趣味性情境创设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能激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有机会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创新学习。

二、生活式情境创设

从实际生活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示范。教师可引导学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发现存在于生活中的数学。

三、质疑式情境创设

孔子说过:“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新旧知识的矛盾,学生的直观表象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的矛盾,都可以引起学生对新事物的疑问。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是让学生先处在一种矛盾状态,以矛盾深深扣动学生的心弦,再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对比、讨论、归纳,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地理解新的知识,而且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数学历史故事式情境创设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家轶事。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可充分挖掘数学史料,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使学生从中学习数学知识,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欧拉、高斯、笛卡儿、牛顿及我国数学家祖冲之、杨辉、华罗庚、陈景润等都有很多动人故事可以用来创设教学情境。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可利用历史上笛卡儿午休时梦见到蜘蛛在窗上爬动,受其启发发明解析几何的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

五、现代信息式情境创设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学生乐于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图形的旋转这节课所要展示的就是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形的过程。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节课学习的图形变换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知道一个简单图形在旋转、平移的过程中,能形成一个较复杂的图形。遵循以上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第一步我让学生明确旋转的含义。让学生观察钟表的指针,独立思考如何描述出指针怎样旋转的。使学生弄清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的含义,明确要想表述清楚指针的旋转,一定要说清“指针是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这三点。第二步再来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我先让学生说一说,在风的吹动下,风车发生了怎样的变换,学生都会发现风车上的每个三角形都绕O点逆时针旋转90度,;旋转后的三角形的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第三步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画一画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一开始学生有点束手无策,经过提示学生明白了,只要找到三角形AOB的几个关键点的对应点,再连线就可以了。

二、动手实践、亲身经历设计过程。

整个数学课堂留给学生较多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机会,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拓宽学生的空间,也就意味着要改变教师从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我能够在这个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概括、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了该掌握的内容。

每个图形的变换都有多次的操作过程。因此,教学时,我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度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度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形。在旋转的过程中,我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旋转的角度是多少。这样便于学生体验旋转的全过程。

三、教师参与活动,发现特色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因此,在学生操作的同时,我深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从中发现学生有特色的操作方法,并给予鼓励与肯定,为学生相互学习与交流提供条件的同时区分顺时针旋转与逆时针旋转的方法。

四、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伊始,组织学生欣赏几组经过旋转的情景图,这一活动的设计,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引导学生再次欣赏这几组图案旋转的动态画面,激发学生探索图形旋转中的秘密,大胆地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和引入当前要学的新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的兴趣。并引导学生从中了解旋转的三要素:旋转的中心点、旋转的方向(可分为顺时针、逆时针两种)和旋转的角度。

五、运用直观的课件,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图形的旋转。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结合多媒体的动画演示,把不同场景,不同时间的画面柔和在一起提供给学生,学生能够大胆想象、认真观察、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在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中,培养了数学的应用意识及审美意识,真正领悟数学知识和图案之美就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之中的道理。既要在学习中做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还要在生活中做个会观察、会思考、会学习、会创造的有心人。

不足之处:

经过对这节课的教学实践,在完成了本节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1、如何将“创设情境”有机地与教学结合起来,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2、问题情境的创设流于形式,应多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创造。

3、部分学生不能够很好的画出旋转后的图形,下去做个别辅导。

4、、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是激励学生的语言还应更丰富些,以便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从更高层次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初中数学《概率》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在本章中,学生将在“猜测--实验并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活动过程 中,进一步了解不确定现象的特点,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通过具体情境体会概率的意义,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并能对简单事件进行概率计算。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发展“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有关概率知识的事件,在教学中,我将这些事件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使教学过程不再单

一、枯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验收获,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法探究

1、理解概率的意义:

体会概率的意义不仅是本节、本章的重点,也是学好本章的关键,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概率和其他学科一样,也是科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现实世界的众多问题;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认识到概率的思维方式与确定性思维方式的差异,学生只有具备了这种随机观念,才能从容地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性。

我首先呈现一个转盘游戏,通过实验与分析,使学生体会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然后,通过掷硬币的游戏,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在大量做实验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概率的意义。

2、经历“猜测结果--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建立正确的概率直觉。

学习概率,必须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亲自动手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和概率论的基本思想,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真正树立正确的概率直觉。

三、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学生理解概率计算方法有些困难,我们可通过一系列活动如:玩扑克牌(找A,找方块,找偶数等),引导学生列举出所有发生的可能性,得到概率的计算公式: P(A)=。

四、“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的教学

通过具体情境体会概率的意义,体会概率对人们作出合理的决策的重要性。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例子:巴西队与阿根廷队今晚的足球赛,请你预测一下这两支球队赢的可能性分别是有多大?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足球比赛的输赢:双方人员的技术是一个很大的决定性因素,这就要求学生收集比赛中两支球队的相关信息,然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估计出各支球队胜负的概率,最后,作出判断。

总之,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更浓厚的兴趣。

“课内比教学”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在此次活动中,我主讲的课题是《二次函数的概念》。通过讲课、评课,我收获颇多。

二次函数是初中阶段研究的最后一个具体的、重要的函数,在历年来的中考中题中都占有较大的分值。二次函数不仅和学生以前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对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具有重要作用。而二次函数的概念是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是让学生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二次函数,并能够用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解决一些问题。为此,我先带领学生复习了什么是一次函数,然后设计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推导” 出一个二次函数,并观察、总结它与一次函数有什么不同。在此基础上,逐步归纳出二次函数的一般解析式:y=ax²+bx+c(a,b,c是常数,a≠ 0)。最后,通过“一题多练”巩固二次函数的概念并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我个人以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一是在教学设计上“步步为营”、学生的思维能力“层层提高”。在教学设计上,根据内容的发展,我合理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展开教学,同时,在解决“老”问题的过程中巧妙地“埋设”新问题,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是在总结中不仅注重对知识的梳理和巩固,而且注重提炼出让学生终生受用的思考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水平有所提高。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学习落入程式化的窠臼,而且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是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常言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同的学生的个体差异,再加上受教学目的等因素的限制,导致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会感到“吃不饱”,久而久之就会失去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兴趣。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补充的练习题,对这部分学生开阔视野、提高探究能力,都很有好处。

本节课的不足是,一是细节上还有待完善,比如在二次函数的表示上,强调按自变量的降幂排列进行整理还不够突出;再如,课堂放得很开,但有时在该收回的时候收得不够,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特别注意这些方面的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相似三角形新人教版第27章的主体知识,共有4大节9课时,分为定义、判定、性质、应用四部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这是继各种特殊的四边形后又一次系统的研究一个知识点,它的编排体系类似于全等三角形。

与以前一样,学习定义后,由于定义的双重作用,在学习判定时就有了一些判定与性质综合运用的题目,学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在应用部分,尽量开阔学生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博而且精。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是在学生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相似三角形知识的应用、延伸与拓展,是将相似三角形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应用性问题。本节课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在平行光线的照射下,不同物体的物高与影长成正比例,使学生会应用上述定理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学了这节内容后觉得比较难。因此课前做了一些设计,先要求学生对书本后面的数学活动测量旗杆的高度进行独立的预习,获得一些个人的认知,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提高对测量某些不能直接度量的物体的高度的方法的认识,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这节课学生在富有故事性和现实性的数学情景问题中学会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经历从实际问题到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教学中突出了“审题---画示意图---明确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数学建模过程,培养了学生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利用图形的相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利用相似测量旗杆的高度)。测量某些不能直接度量的物体的高度,是综合运用相似知识的良好机会,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综合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和性质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加深学生对于相似三角形的理解和认识。一节课上下来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大部分学生都学会了建立数学模型,利用相似的判定和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个性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考虑到部分学生基础较差,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共同提高。因此将大部分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动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能上升为理论:画图形,找相似,得比例。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培养积极的进取精神,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实现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体现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7

锐角三角函数教学反思

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是现实世界中应用最广泛的关系之一。锐角三角函数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好本节中关于锐角的三种三角函数,正切,正弦,余弦的定义是关键。

通过这一阶段的课堂教学,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学们的表现有了明显的转变,课堂上有问题能及时提出来,有的同学一堂课能提出好几个问题,其他同学对提出的问题争先恐后地辩解,争得面红耳赤。

本节课采用问题引入法,从教材探究性问题梯子的倾斜度入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用特殊值探究锐角的三角函数时,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从作图,找边、角,计算各个方面进行探究,学生发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可以用勾股定理求出,然后就问:三角函数与直角三角形的边、角有什么关系,三角函数与三角形的形状有关系吗?进一步深入地去认识三角函数;当得出正切的概念后,学生们就提出:能不能把公式变形成积的形式,去求边,这个问题已经把本课的内容拓展了,说明学生的问题意识已经增强了,能够合理地提出问题。至此,每个学生在课堂的表现明显改变,表现得积极、主动、问题意识强。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数学学习中,有一些学生往往不注重基本概念、基础知识,认为只要会作题就可以了,结果往往失分于选择题、填空题等一些概念性较强的题目。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基础知识。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存在许多缺陷,促使我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在教学中加入新的理念,发挥传统教学的基础性和严谨性,不断地改善教法、学法,才能适应现代教学。

总之,在教学方法上,改变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模式,采用学生自主交流、合作学习、教师点拨的方式,把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1.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与思想方法的应用

《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内容比较多,而课时安排只一节,为了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本节课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作业,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发学生观察、分析、类比、联想、归纳、总结获得新的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对新的知识的获得觉得不意外,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探究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图形,从图象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方程的根之间进行分析、猜想、归纳、总结,这是重要的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的是类比思想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2.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问题串、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活动空间、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经历操作、实践、思考、交流、合作的过程,其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相伴而行,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课堂境界。3.强化行为反思

“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融入反思的环节,用问题的设计,课堂小结,课后的数学日记等方式引发学生反思,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领悟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学习方法。说到数学日记,“数学日记”就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述学生在数学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写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数学日记”该如何写,写什么呢?开始摸索写数学日记的时候,我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给学生提出写数学日记的简单模式:日记参考格式:课题;所涉及的重要数学概念或规律;理解得最好的地方;不明白的或还需要进一步理解的地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所学内容能否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通过这两年的摸索,我把数学日记大致分为:课堂日记、复习日记、错题日记。

第五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对过去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行为进行重新思考。作为教师在教学一节课或经历了一个阶段的教学后,只有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不断调整教学设计,不断积累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教学反思应有“教”的反思和“学”的反思两个方面,仅就教师的教学反思而言,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应分为教学前、教学过程、教学后三个阶段。就学生的“学”的反思,主要是作业反思及测后反思。测后反思就是在测验之后,根据学生测验的成绩和答卷情况,审视测验范围内教学的得失。作业反思就是要求学生针对做题中遇到的困难,反思课堂、课中、课后的学习行为。它是有效讲评的前提。深刻反思、重视讲评是全面实现测试功能的关键环节。

下面我就如何做好“教学”反思谈谈几点做法。

一、教学前反思

对于每一节教材内容教学之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因此课前在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之下,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根据以往已获得的经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这样所写的教案能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把“以学生为本”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渗透于教学的过程中。如在 “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平行投影”等的授课中,要求学生在网上或在回家的路上或从行驶的车辆上面去收集一些图案和图标、走入商场去了解一些商品如何通过打折销售进行促销、在太阳光下观察实物投影的形状等等,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前注意生活题材,创设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人人参与,如:探究“如何测量旗杆”时,有的学生想到用记标志的方法量升旗拉绳,从而得到旗杆高度,有的想到用立小棍及阴影和旗杆及阴影的比例关系求解,有的想到把升旗绳拉成斜线后构成直角三角形求解等。教学中与学生探索各种方法的优点及局限性,并选用其中的一种方法承接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中来。问题从开放到归纳,从易到难,从生活到教材,由教师引领到学生自己探索思考,充分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趣味和意义,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

性,问题情景的设置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思维不经意中展开,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趣味。

上课前,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做了充分的反思。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使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尽管课前对教案作了精心的设计,仍会存在有些课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课堂教学中仍会有突发事件产生。这时如果教师觉得学生未按自己设计的思路走,便强行打断,急于推出自己的思路,会造成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又因心中的疑问没有解决,必定影响下面的听课,久而久之学生参与的热情会降低,学生会出现上课能听懂,作业不会做的现象发生,没有主见,更谈不上创新,失去个性,只会被动接受。如:对反比例函数y=1/x,当x1 <x2时,其对应函数的值y1和y2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在讲解这道题目时,直接运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当k>0时,在每个象限内,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进行讲解。结果发现当讲完这道题目时,很多同学很迷茫,我赶紧调整思路,采用特殊值代入法,同学顿时茅塞顿开。同时也对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有了真正的理解。

因材施教,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因此,我在教学时,经常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6,其中一条边是6,求另两条边的长。我将此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 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4,周长为16,求底边长。变式2 已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变式4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求底边长y的取值范围。

变式5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周长是16,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索精神,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正确思路,教师不应回避,而应大胆鼓励学生继续下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会思考与修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不断反思,使自己设计的教案更适合学生的现状,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效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三、教学后反思

1、对教学行为的反思。从“得”的方面,重点反思这堂课的特色是什么。例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学习方式是否真正得到转变;教师是否真正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发探究欲望;是否营造了一个师生平等对话、人人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氛围等等。从“失”的方面,也要从上述的几个方面去审视,去查找问题,查找哪一个环节设计不合理,哪一个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一个活动组织、指导不得力,合作不到位,等等;还要思考如何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如何改进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如何应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问题,如何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上好每一节课,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等等。如在与学生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勾股定理)时,让学生观察图1,探讨正方形P、Q、R的面积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很多学生直接运用AC+BC=AB,得出S+S=S,这是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的结果。在老师的引导及一部分学生阐述自己思路的启迪下,同学的思维意识得到开放,于是有了如图

2、图3等的做法,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活跃。

2、比较反思。作为教师,要善于向别人学习,经常听同行们的课,特别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课,并以此为镜子来对照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行为,发现自己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和失败之处,探究优化教学的方法。

3、学生“学”的反思。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情况有整体的了解,并从教师的评价、指点中得到启发。如,一次作业后,我就如下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这次作业,你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办法能使这次作业完成得更好?”“完成作业后,你发觉自己学到了什么?”等,让学生反思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是否达到要求,哪些是欠缺的,哪些是更新的知识,学生在反思中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因材施教,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

一、两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提高思考意识。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困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再加做,对于书中特别难的题目可以不做。

经过一次次的反思,我受益非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总之,作为教师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讲授内容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

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实践表明,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即可作为学生解题的一种指导思想。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各方面的培养都有作积极的意义。反思题目结构特征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反思解题思路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反思解题途径,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反思题结论,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运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可提高学思思维的敏捷性;反思还可提高学生思维自我评价水平,从而可以说反思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有研究发现,数学思维品质以深刻性为基础,而思维的深刻性是对数学思维活动的不断反思中实现的,大家知道,数学在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特殊的作用,而这种锻炼老师不可能传授,只能是由学生独立活动过程中获得。因此,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要求作业之后尽量写反思,利用作业空出的反思栏给老师提出问题,结合作业作出合适的反思。对学生来说是培养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思维活动,从所教学生来看,一部分学生根本不按老师要求进行作业后的反思,而这部分学生95%的数学能力很低、成绩差,他们只会做“结构良好”的题目,以获得对问题的答案为目标,不会提问,这部分学生中,没有一个会对命题进行推广,而坚持写反思的学生情况就大不一样,因此,培养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是作业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案例1,在完成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的5个例题后,启发学生对5个题目的解题过程进行类比性反思,出示反思题目:请同学们再看看例题的解题过程,特别要注意在这些过程中相同方法的归纳概括,通过类比反思你能发现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发现这几个题表面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却有如下几点相同:⑴ 它们都有一个实际问题作背景;⑵ 都用到了方程的知识;⑶ 都用到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⑷ 都用到了几何知识。在此基础上老师说:我通过解这几个题的过程的反思与同学们相似,我的反思结论是它们都运用了同一个解题思维策略或同一个解题模式,就是实际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方程化,而列方程的根据正好是刚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这样就把几个例题的思考过程和解题过程统一成了下列模式(板书,并解释每个箭头的意义)通过对5个例题解题后的反思,学生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了,并对反思的对象和方法有了一些体会。案例2:胡玲同学在解完“梯形ABCD中,点E是腰AB上一点,在腰CD上求作一点F,使CF:FD = BE:EA”之后在作业的反思栏内写道:“老

师,如果E点在底边上,如何在另一底上找到F,我有一种方法,不知对否?作法,1.连结AC; 2.作EO // DC交AC于O; 3.作OF // AB交BC于F。AE:ED = BF:FC。” 同时,另一位学生在作业本中提出同样的问题,写道:“如果,在梯形ABCD中,点E是底边上一点,那么在另一底边找一点F,使AE:ED = BF:FC,应怎样找?” 两位学生对同一个题目,提出了相同的问题,前者解决了问题,但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问题,后者虽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能准确的描述问题,两位学生都良好的运用了直觉思维,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能力,我及时公布了两位的猜想,并鼓励他们的这种主动猜想的创新精神,公布之后,同学们反映强烈,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且在讨论中思维更加深刻,问题得到引伸,方法也出现了多种。第二次作业本交上来了,一位学生对在讨论中提出的新方法给出了证明,他写道:“今天江乔说,如下图,已知梯形ABCD,E是底边的一点,延长腰交于F,连结EA交AB与G就是昨天胡玲要找的点。我觉得它说的是对的;证明如下:„„(证明略)” 我也即时公布了这位学生提供的江乔的发现和他的证明,并说,江乔能想到这种方法,正如他在反思中所说,是他对解过的P244第22题的反思在这里起了作用,因为当时作了深刻的反思,从而对做过的题目有深刻的映象,自然很容易想到这种方法,因此,同学们应向他学习,解题以后不要停止,一定要多作反思。接下来的几天中,都有同学围绕着这个问题继续思考,并且有的同学还将此问题作了进一步引伸,如胡静在反思中写道:“任意多边形,知道一边上一点,就可以由胡玲那种方法,在其它任一边上找到一点,使与分得的线段的比等于这点分得的这边上的两条线段的比,只要先把多边形变成三角形后就行。对吗?”我批语道:“你已推广了胡玲提出的命题,很好,且你是对的,请试一试能不能给出证明”。鼓励学生结合解题后的反思,提出问题,并将其指定为反思内容之一,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还能培养学生的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保护和培养。这无疑对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显”是十分有益的。通过解题后对习题特征进行反思,用自己的语言或数学语言对习题进行重新概述,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提高解题能力。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通过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提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而深入地思考问题,解完题后经常通过反思题目的特征,加深对题目本质的领悟,从而获得一系列的思维成果,积累属于个人的知识组块,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从而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如: 案例3:解完“如图,AD是△ABC的高,AE是△ABC的外接圆的直径,求证:AB·AC = AE·AD”后,引导学生对题目本质特征进行反思,发现此题的圆可以不画出来,因为任意三角形都有外接圆,其处接圆的直径则是客观存在的。直径的位置不一定要画在如图的位置,只要有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出

现,就应该有上述结论。通过对题目本质的领悟,再用自己的语言对习题进行概述就得到了“任三角形的两边、第三边上的高,和它外接圆直径四个量中任知其中三个,就可以求得第四个”,“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等于外接圆直径和等三边上的高的积”通过反思,由于学生已形成了求任意三角形外接圆直径的一种特殊方法性的知识组块,所以在一次公开课上,老师口述完“已知三角形两边分别是3、6,第三边上的高为2,求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时,学生就能脱口说出正确答案是“9”。促进了知识的正向迁移,培养了思维的每捷性。经过一段时间课改的具体实施,我发现也真正体会到,许多曾经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都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也使我真正体会到只要你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学生便会还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从2003年秋季开始,我区开始实施新教材新课标,回顾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工作,本人能够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展开教学工作,并认真完成好,具体体现在﹕

第一,摒弃旧的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改变了自己在以往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角色:将要讲述的内容为自己编好“剧本”,然后自己在讲坛上尽情演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在是给学生编好“剧本”,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演绎,自主、合作地获取知识。事实证明,这一教学理念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师生各自信息无互动的枯燥学习模式,使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大大提高,学习的效果不言而喻。如:在“有理数加减运算法则”的教学上,常规的教法是通过“向东、向西的连续走动几米,最终是向东或向西走了几米并结合数轴总结出有理数加法法则,然后再学习有理数减法转化为加法的法则,最后各自按法则计算”,而大家很清楚,课本上的有理数加法法则对于刚升上初中的学生来说是很繁、很难的:确定和的符号要分同号、异号,异号的还看绝对值谁大;确定和的绝对值又要分将两加数的绝对值是相加还是相减。这里学生存在着几大困难:首先,“绝对值”是新学知识,学生并不熟练,还要要求学生用“绝对值”来总结出加减法则更难。其次,法则分类复杂:类中再分类。因此,学生要运用法则计算很难,不要说理解法则,就是要记清楚法则也不是易事。因此,我们在新的教学理念及“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单元教学模式”的启导下,采取了用学生所熟悉的“输赢球”的模式去让学生学习这一主干内容:堂上让本班学生与邻班学生含别代表足球赛的交战双方,用正、负数表示上、下半场及全场的输赢球数,通过若干有代性的案例的计算,学生很容易理解和体会到:上、下半场一赢再赢或一输再输,结果必然是赢或输得越多(数字累加);有输有赢用输赢抵消也很容易得出结果。有理数的加减法用“输赢球”去理解算理学生很易理解和掌握,实践证明,基础很差的同学也能很快掌握。

在新课标的新理念下,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做一做从 中探索规律和发现规律,通过小组讨论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培养合作意识、培养交流的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如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通过用牙签棒搭正方形游戏引入来创设学习的情境,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搭正方形,然后讨论回答:

1、按图搭正方形

2、找出正方形的个数与牙签根数之

间的关系

3、写出n个正方形需用的牙签根数(用含n的式子表示)

4、展示成果,组间交流总结 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发现、交流、评议,教师鼓励、支 持、启导,但不能占用太多时间。面对他们的研究,突出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一般性,对比用文字、用画图让学生体会其优越性,并指出在学习完本章书后你们就会明你们所得出的式子4+3(n-1)、2n+(n+1)、4n-(n-1)都可以化简成为1+3n,从而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伏笔。这种开放的课堂,可以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并逐步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发展自己的数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再如,在第四章的学习中,通过学生对图标的收集与交流、制作长方体、正方体纸盒,然后展开去展现它们丰富多样的展开图,再交流总结;第五章中的游戏实验式的教学等等,无不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新理念。

第二,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要让学生演好主角的角色就必须为学生设计好适合学生演绎的剧本。因些,本人认真钻研教材,为集体备课和学习材料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由于本学期教的是新教材,所以本人特别注意新旧教材的对比,把握新教材的新要求、新动向,同时,还注意不同版本新教材之间在新知识的引入、内容及练习的编排上的区别与联系,力求使学习材料的设计更接近学生最近的发展区,而练习的编排按梯度分层。教学内容我们强调抓住主干,如对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我们级科组经过反复的研讨,抓住了“训练学生各种运算技能”这一主干,对全章的教材进行了整合,效果比课本的做法更好,事实证明学生对加减的算法掌握得较好。但美中不足的是对正负数的定义过于淡化,未突出引入负数的作用或必要性,特别没有利用温度计等实例突出低于0的数用负数表示且负得越多数值越小,这是导致后面有理数大小比较学生出错较多的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又如在第四章、第八章、第九章的教学,我们充分利用了课室的电教平台,运用“几何画板”及教学光盘中的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十分形象、生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第三、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

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标努力提倡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别,不挖苦、不讥讽,相反在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中,都要尽可能让全体学生能主动参与,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或有能者有大作为,小能者有小作为的练习。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学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给

出方程编写联系实际的应用题,并让学生交流评议,这样有能者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题的背景通过借鉴书本完成。

第四、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堂上批改辅导和 及时的反馈。但由于人数较多,新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习,今后还可适当增加。七年级的学生学习方法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第五、改变单纯以成绩高低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传统评价 手段,逐步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与形式: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又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本学期所任教的(7)班中,(7)的学生生性好动任性,自制的能力比较差,容易形成双差生,为此,我在反复教育的基础上,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镜威同学平时不太安份,但数学测评做得比较多,我及时在我所教的两个班中表扬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惊喜,并在之后的学习较为积极。而(7)班的学生有好几个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我反复强调会与不会只是迟与早的问题,只要你肯学。同时,我加强课外的辅导,想办法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经过近一年来的新课程与新课标的实施,我深感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角色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师生的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发展。

下载初中数学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数学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大全)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教学反思,仅......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5篇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 在我们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们要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定稿)

    初三毕业班数学教学反思 (郭飞) 2012-2013学年度,我担任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2013年9月以来我担任七年级3班和4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以及七年级4班的班主任工作. 回顾一年来......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经历新课改的教师,我深知新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专门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它的最为便利又十分......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唐河中学黄丽萍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如今的教材更注重的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味的老师为主体,专门讲解的那种模式,新......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对过去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行为进行重新思考。作为教师在教学一节课或经历了一个阶段的教学后,只有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不断调整......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教”与“学”的反思 黑河五中 师海燕 学习使人提高,反思使人进步。没有反思,没有总结,那所有的教学工作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法焕发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教学反思就是......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