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懂中国梦》 2
读《读懂中国梦》有感
——中国梦,我们的梦
十八大闭幕后不久,总书记带领第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在参观《复兴之路》展的时候提出了“中国梦”这一概念,他指出:“我们现在比历史的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信心,都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一论述给了我们众华夏儿女实现中国梦的信心与决心。那么什么是中国梦呢?
中国梦不同于“美国梦”,“欧洲梦”等其他国家地区的梦想。“美国梦”追求的是每一个美国人通过自身的不懈奋斗与努力过上好的生活实现自身价值,“欧洲梦”则是追求欧洲的联合与统一,“中国梦”不然。我们华夏儿女都生活在东亚大陆上,都有着小康,大同的梦想,有着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如此多的共同点让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中国梦”。也就是说,“中国梦”就是我们的梦。
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人则错误地理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实现晚清以前中国的封建帝国梦。诚然,我国的封建社会时期,我们在许多方面是遥遥领先于世界的,但是人民民主,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则是不足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的。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复制封建帝国的模式,而是把中国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才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如果只是简单地复制封建帝国梦,这必然属于倒行逆施,严重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然而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国际舆论对“中国梦”的解读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其中主要以“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为主。持有“中国威胁论”的人始终坚持“国强必霸”的观点,他们认为中国强大以后,一定会走欧美国家殖民扩张的老路。事实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东南亚国家开始对中国心存戒心,与中国的矛盾也日趋激烈,中国周边的环境也渐趋复杂。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持续发展的前提。因此我们国家有必要向世界,特别是周边国家传递出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信号,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
另外,也有一些人士对中国的发展持悲观消极态度,也就有了“中国崩溃论”的说法。他们认为,在经历了十年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以后,中国国内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党员腐败,环境持续恶化,资源匮乏,贫富差距加大等等,这些问题都将激化社会矛盾,严重制约国家发展,如若解决不好,中国必将走到崩溃的边缘。
面对国际社会的质疑,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都要做出些什么。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梦想都是建立在“中国梦”实现的基础上的。没有了“中国梦”,我们的梦想何从谈起,根本就是一句空话。实现“中国梦”,让中国真正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不仅仅靠经济实力,国家软实力也非常关键。在现代社会,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政府层面上的交流,民间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上个世纪70年代的乒乓外交,开启中美之间的往来,到近年来中俄文化交流年等民间活动的方兴未艾,我们不难看出民间交流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那么,作为国民,作为民间交流的参与者,我们必须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增强我们的民族认同感,让国际社会看到我们的自信与自觉。其实也不难,我们要做的并不都是轰轰烈烈的事情,能做的就是通过我们的一言一行,来体现我们国家的形象,让世界看到我们作为大国的担当与责任。最近,不断有媒体报道,中国游客在国外旅游时乱扔垃圾,大声喧哗,做出一系列不文明的举动,我们的不经意之举都在损害我们的国家形象。在国外我们代表的中国,不是个人,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行动去传播中华文化,传递我们的友好善良,提升我们的国家形象,增进国与国之间的民间交往,拉进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距离,为我们国家的经济 社会发展创造一个和平友好的周边环境,这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
而作为政府,则更是中国发展过程中非常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们把握着国家发展的方向,决定着国家的方针政策。面对外界的种种质疑,对我们的不自信,自然需要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提升国家的发展动力与活力。“中国崩溃论”虽然有点危言耸听,但是也不乏其中的道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在指出我们的问题,作为决策者,政府机构,应该好好思考这些问题,将这些问题的解决落到实处,切实为国家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舆论条件和内部自身条件。我想政府应该更加地关注民生。人民幸福了,我们国家的梦想才算真正地得以实现。国家的一系列发展都是为了人民,所以在做各种决策的时候,一定要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然而我们不幸地发现,许多地方政府官员一味地追求个人政绩,大搞形象工程,忽视了百姓的利益,百姓怨声载道。这样只会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中国崩溃论”在一点程度上也是在变相地提醒政府,政府必须予以重视。
当今社会,中国更应该坚持“中国责任论”和“中国机遇论”两大思想。首先,力量意味着责任。当我们国家强大的时候,我们承担的责任自然也就更多了。处在这样一个国际社会中,我们不应该做一个旁观者,而应该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承担自己的责任。我们要善于利用自己的话语权,在国际舞台上发出强有力的声音,为解决国际争端与摩擦,处理重大事务问题贡献我们的力量。但是我们必须要注意方式方法,我们要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在国际准则的框架之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有的国家依靠自己强大的实力,干涉他国内政,以满足自己的利益需求,显然是不可取的,会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不满与谴责的。另外,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敢于应对各种挑战,破浪前行。我们更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去抢抓各种发展机遇。抓住机遇,不断发展,既是我们的选择,也是世界的选择。比如说我国是一个巨大的充满活力潜力的市场,这是我们的一大优势,我们要好好利用这一优势,努力规范国内市场秩序,净化市场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外资,增加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在抢抓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这其中潜在的挑战,当国外企业来华投资,占据了国内的部分市场,势必会对国内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威胁。这时国家就应该积极扶持国内企业,提供技术资金支持,促进它们的产业结构优化设计,确保它们在于外企并存抢占市场的挑战下,可以更具竞争力,更有活力有消费市场。面对机遇我们毫不懈怠,面对挑战我们从容应对。
走向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是充满着曲折变化。纵使外界环境是多么的复杂多变,我们也要稳住阵脚,坚持自己的原则。从国家层面来讲,就是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改善民生,把中国梦与个人梦有机结合。从个人层面来讲,我们就是要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优良作风,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用自己的智慧去描绘祖国的宏伟蓝图,用自己的汗水去建设祖国的基础架构。我们站在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最关键的路口,我们的意志很坚定,步伐很稳健,信心很饱满。我们很期待明天,期待中国梦实现的时刻,期待每个人实现个人梦想后幸福灿烂的笑容。
第二篇:从梁家河读懂中国梦
从梁家河读懂中国梦
摘要:评习近平
0年 专 访:从 梁 家 河 读 懂 中 国梦,习近平魂牵梦绕的梁家河,是他挥洒了七年青春的第二故乡,是他脱胎换骨之地,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的起承点。与梁家河乡亲们同甘共苦,人在一起、心在一起、吃苦流汗在一起的青春岁月,习近平经受了磨难,锻造了意志,砥砺出坚强。在这里,他零距离体察了民生疾苦,在这里,他锤炼出大气自信和清醒务实的品格。中国梦的内涵,其实我说很简单、很清晰,也很明确,就是我们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三句话,简明扼要,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用去做解读,大家都明白。我今天来人民网的时候,有一个朋友说,中国梦还需要解读吗?我说确实是。如果从中国梦的内涵来说,这三句大白话,我们是不用去解释的,大家都知道什么叫国家富强,什么叫民族振兴,什么叫人民幸福。我们人民自己比任何人都更清楚自己的幸福所在在哪里。
关键词:中国梦
踏实苦干
人民群众
吃苦耐劳
幸福
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人生路漫漫,弹指一挥间,习近平留存在心底的灼人记忆,让人更加真实全面地感受到正能量的热度。“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当选总书记第一年的习近平,对广大青年的“五四讲话”,也是自己的“青春总结”。毫无疑问,这段视频是一部最好的励志教科书,必将激励无数的年轻人自强不息、激情报国。
习近平的梁家河记忆,之于广大青年固然是最好的励志教科书,之于中国,其意义则远远超越“励志”。多年以后,人们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品格,与领航人青年时代在“梁家河学校”锤炼而成的意志品格交相辉映。革故鼎新,体察民情; 重塑执政伦理,整饬官风;吹响改革号角,夙夜在公;永远目光坚毅,时刻笑容可掬;讲话胸有成竹,思考深邃磅礴„„正给共和国打开一片更加灿烂的天空。
这片灿烂的天空,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总书记深情描绘的中国梦,是国家民族的梦,归根到底又是人民的梦。“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衞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总书记“用大白话,谈大问题”,对人民梦想感同身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如此有温度的“执政宣言”,没有空洞的说教,情真意切令人怦然心动,倍感温暖。正是因为梁家河记忆刻骨铭心,总书记对基层有着清晰、准确的认识和把握,知民情、体民忧、解民怨、想民愿,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中国梦激荡中华儿女的心,回望梁家河,我们更能读懂中国梦。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道理,亘古不变。从梁家河读懂中国梦,读出民心是我心。“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着老百姓奔好日子,绝不能高高在上,鱼肉百姓„„”重温习近平的梁家河记忆,帮助我们铭记中国梦的出发点,更深刻地认识到“勿忘人民”始终是执政党须臾不可忘记的立党之本,更加自觉地践行群众路线,坚决彻底转作风、扫“四风”。如果说,梁家河体现了“从群众中来”,教育实践活动则是落实“到群众中去”。
人们不会忘记,总书记顶风踏雪到太行,在村民家察看有无电灯电视电话,揭开锅盖察看吃什么,脱鞋上炕盘腿坐下,鼓励村民“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总书记在甘肃贫困地区考察时向全党发出号召:“多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多到发展最困难的地方去打开局面。”习近平曾说过:“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如今作为总书记,他更是牵挂共和国土地上的每一个“梁家河”。中国梦不会遗忘每个人,梁家河作证。
从梁家河读懂中国梦,读出苦干实干才能圆梦。“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习近平当年在梁家河,经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这“五关”的考验,带领村民冰水里打坝、建沼气池点亮穷山。多年以后,成为总书记的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当前的实干,除了在各行各业恪尽职守、诚实劳动,当务之急是落实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以过“五关”的精神气概,敢于涉险滩,敢啃硬骨头,坚决推进改革大业,才能实现中国梦。
回望梁家河,为中国梦做注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的美好愿望,解决人民反映强烈的问题,让人民的日子越过越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会成真。
中国梦是十八大以后,总书记提出来的。中国梦一提出来,就迅速引发整个中国社会一种集体的追捧,就是引发了整个全社会的共识。为什么中国梦能引发大家如此的共同关注呢?这背后有三个方面的深层次含义。
这些年来,中国社会发展也很快,很多人也有钱了,但是我们发现,没挣到钱的人,他心里面感到难受,挣到钱的人,心里面也不太高兴,为什么呢?其实在我们奋斗过程中缺少一种梦想和追求。管理学上有一个典型案例,说同样在做砌砖的工作,如果你把它当作一件为砌砖而砌砖的话,那么你就会越干越没劲,越干越单调,因为老重复劳动,难受。但是如果你把它当做是为一幢宏伟高楼大厦添砖加瓦的时候,那么你就会越干越有热情,越干越有梦想,越干越能把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进去。梦想对我们的奋斗至关重要。中国梦给中国社会的奋斗赋予了很深远的意义。让我们大家感觉到有奔头。
第二,其实中国梦又把中国社会的共同理想更加形象化、通俗化地表达出来了。其实我们中国社会并不是没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中国社会的共同理想。但是,我们也实事求是地也承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样一种表述方式比较抽象化,也比较有一种意识形态味道。所以,对于我们很多普通的老百姓来说,就感觉到好象离得有点远。
第三方面,也是很重要的,其实中国梦的提出,也是为中国社会面向国际社会,为我们的发展的合法性,要找国际的话语证明。什么意思呢?中国社会这些年来发展很快,快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国际社会有一些就开始担心了,中国怎么能发展这么快呀,是不是把步伐放慢一点,甚至设置各种各样的障碍阻挠我们发展。其实我们中国的发展,这是我们中国人民的权力,也是中华民族的权力。就像美国人有你的美国梦似的,为什么中国人就不能有我们的中国梦呢?所以,用我们的中国梦来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寻找合法性的证明,这一点在国际话语体系中间,它是很有说服力的。
把这个话还可以再稍微往下展一点,中国梦表面看起来好象是在说我们的中国梦,其实,中国梦说到最后,它也是世界的梦想。你说中国国土面积没有美国大,可是我们养活了美国四倍还多的人,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让我们13多亿人民过上好日子,安家乐业,这本身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中国这13亿人在自己这块国土上过不下去了,我们走向世界,去寻找活路去了,对这个世界来讲究竟是福还是祸。任何一个人,只要他脑子里面没有进水的人,都会想明白这个问题的。所以,用中国梦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一种合法性的国际话语的辩护,这也是很有必要的。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看到中国梦这个话语一经提出,确实迅速得到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共鸣,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参 考 文 献
[1] 古心圣,2014年6月13日来源:人民网
[2]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解读“中国梦”,2014年6月13日来源:人民网
第三篇:读懂中国养老产业
读懂中国养老产业
一、我国老龄人口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现状
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的严峻挑战。199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31亿,占总人口的比重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成为人口老龄型国家。此后,伴随建国后第一次出生高峰人口陆续进入老年,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2.02亿,占总人口的约15.2%。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六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我国老年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冠,目前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也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发展中国家,约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占全球老年人口的1/5。到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总量将逼近5亿,分别占亚洲老年人口的2/5和全球老年人口的1/4,超过发达国家老年人口的总和。
二是老龄化发展速度快。1999年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10,目前为1/7,2020年为1/6,2030年为1/4,2050年达到1/3,并且一直保持到本世纪末。英国、法国和美国等西方工业化国家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30%,要用100年左右甚至更长的时间,而我国预计仅用41年时间,除了日本外,这个速度是人口大国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
三是高龄化趋势明显。从2010年至2049年,我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将从1904万增长到1亿人,平均不足5年净增加1000万,年均增长210万。本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始终是世界上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本世纪中叶,高龄老人总数将占世界的1/4多,相当于发达国家高龄老人的总和,是预期寿命最长的日本高龄老人总数的7倍。
四是家庭小型化程度高。我国平均家庭规模从改革开放初期的4.6下降到2000年的3.42,呈现持续缩小趋势,2030年为2.61,2050年为2.51,未来1—2人的小家庭户的增长要远远快于较大规模的家庭户。持续的低生育率使青少年人口比例下降,新增劳动力年龄人口减少,未来35年,我国20—44岁年轻劳动力将比目前减少1.6亿,减幅达28%,随着劳动力数量减少、结构老化和比例失调,长期以来伴随我国经济高度增长的劳动力优势将逐步消失。
五是城乡老龄化差别大。我国农村老龄化显著高于城镇,人口老龄化二元结构明显。目前,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到2028年,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将突破30%,高于城市11个百分点,到2050年前后,将达到39.9%,高于城市7.7个百分点。全国约有28个省区的农村老年比例高出城镇20%以上。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
六是未富先老问题突出。西方发达国家一般是先富后老或边富边老,基本是在人均GDP 达到1万美元左右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我国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只有840美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具有明显的未富先老特征。目前,我国人均GDP仍处于中等收入水平国家行列,应对老龄社会的经济能力还比较低。
(二)发展趋势
根据专家的研究和预测,本世纪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迎来第一个增长高峰,平均每年增加780万,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55亿,老龄化水平将提高到17.8%,社会总抚养比从历史最低点的42%提升到57%。这个阶段社会抚养负担较低,人口红利优势明显,有利于我国做好人口老龄化的各项战略准备。
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35年是急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迎来第二个增长高峰,平均每年增加1140万,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速。老年人口数量将由2.58亿增加到4.18亿,老龄化水平由17.9%提高到28.7%,社会总抚养比将超过100%。这一阶段老龄问题将集中爆发,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最艰难的阶段。
第三阶段,从2036年到2055年是缓速老龄化阶段。出现第三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平均每年增加320万。老年人口数量将由4.23亿增加到4.83亿,老龄化水平由29%提高到35%,社会总抚养比达到最大值102%。我国将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
第四阶段,从2056年到2100年是稳定重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增长期结束,老年人口数量将由4.8亿减少到3.83亿,老龄化水平始终稳定在1/3上下,社会总抚养比稳定在90%以上。老龄化高位运行,形成一个稳定的重度人口老龄化平台期。
二、我国养老服务现状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中国政府大力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初步建立了适度普惠的老年福利制度。养老服务对象拓展到全社会所有的老年人。对于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的老年人,政府负责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并提供无偿的养老服务。对于高龄老年人,全国18个省份出台了标准不同的高龄补贴制度。对于经济困难老年人,全国22个省份建立了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并提供低偿或者无偿的养老服务。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老年人,为他们提供有偿养老服务,满足他们的养老服务需求。
二是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民政部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法律、规划和政策,社会养老服务发展有章可循。
三是基本形成了居家、社区、机构相衔接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在城镇建立了以保障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年人为重点,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复护理等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在城市街道和社区普遍建立了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康复中心等社区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多种便民利民服务,全国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覆盖率已达到65%。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全国建成社会福利院、养老院、老年公寓、福利院、敬老院等各类养老机构4万多个,床位390多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0.5张。
四是初步形成了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相结合的能力保障体系。推行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管理制度,加强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建立社会工作者介入养老服务机制,倡议、发动、引导志愿活动,探索建立“劳务储蓄”制度,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颁布实施了《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老年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养老机构安全管理》等标准规范。建立国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养老服务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
五是初步建立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政府加强组织领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民政部门认真履行行业规范、业务主管、监督管理职能,形成了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工作合力。民政部、全国老龄办成立了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的组织协调。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助、民办公助、公建民营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加强养老服务行业组织建设,构建政府、中介组织、养老机构三方管理体制,开展行业自律、行业管理、行业交流和行业培训。
三、我国养老服务发展存在问题
一是供需矛盾突出。目前,我国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只有20.5张,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0‰—7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同时,养老机构服务项目偏少,设施功能不完善、利用率不高,与人民群众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二是结构不合理。区域、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养老机构基础差、起步晚,面临问题更为突出。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布局,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和床位闲置现象并存,结构性矛盾突出。
三是政府投入不足。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估计不足,对政府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能的认识不到位,导致对养老机构的财政投入比较少,对养老机构政策落实不到位。在福利彩票公益金的分配使用上,有些地方没有重点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四是民间参与不充分。国家为了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或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在土地供应、资金补助、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由于一些地方未将国家政策具体化,缺少相应的配套实施机制,未能充分发挥优惠政策对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激励扶持作用。
五是专业化程度不高。每年取得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只有几万人,全国从业人员不足百万。大部分养老护理员缺乏基本的护理知识、经验和技能,专业化程度较低。养老机构中的医生、护士、营养师、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等专业人才缺乏。
四、今后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目标
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政府将立足基本国情,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符合,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让全体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
一是完善老年福利保障制度。完善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老年人政府供养制度,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不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推动省级层面建立统筹的高龄补贴制度,按月向80周岁以上老年人、特别是经济困难老年人社会化发放生活补贴。推广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支持经济困难的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购买养老机构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二是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开展。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以此为依托,推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在城市普遍展开,在农村加快发展。到2015年,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基本覆盖100%城市社区和50%以上的农村社区,全国基本建立起形式多样、方便适用、广泛覆盖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三是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增加养老床位。到2015年,全国养老床位总数达到660万张,实现养老床位总数翻一番;按标准改造30%现有床位,养老服务设施基本满足社会需求。
四是加快养老服务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健全养老服务法律法规,完善扶持优惠政策,进一步落实和扩大老年人社会优待,保护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目标明确、体系健全的政策法规和具有支架性的标准体系,社会养老服务逐步走上规范化发展轨道。
五是加强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到2015年,国家层面基本建立起统一的养老服务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广泛用于城乡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社会养老服务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六是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教育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建立以养老护理员为重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发展规划。到2015年,初步形成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素质优良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延伸阅读:国内外养老模式大全 机构养老
包括养老院、养老公寓等多种情形。喜欢过群体生活的老年人,尤其是孤寡老人居住于养老院,或组建大型的老年社区,组织大量的老年人自愿前来入住,社区内为老年人提供所需要的各方面专门化服务。机构养老将是未来养老的一大主体方式。适合人群:喜欢热闹的单身老人。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庭中,而不是入住在养老机构内,安度晚年生活的传统养老方式。
适合人群: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多的中国老人还是选择在家颐养天年,特别是高龄老人和对到养老院和护理院养老都存在着一定的偏见或顾虑的老人。居家式社区养老
老年人在家庭居住与社会化上门服务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确保老人、子女、养老服务人员、政府各取所需,促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社区居家养老弥补了家庭养老的不足,是政府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适合人群:子女工作太忙照顾不到,又不想离开家的空巢老人。乡村养老
乡村的空气新鲜,生态环境优越,生活成本低廉,吸引了众多的退休老人前来养老。有的城市老人本来家乡就在农村,退休后是叶落归根;有的老人是收入低,居住城市感觉生活成本昂贵,故希望在农村养老可生活得轻松些;有的老人喜欢贴近大自然,终日种草养花,爬山嬉水,整日与大自然做伴也是人生一大乐趣,所以催生乡村养老这一养老模式。
适合人群:“树挪死,人挪活”,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头禅。一些老年人虽入晚境,但生命的韧度不减,常想换个地方换个活法。无疑,乡村养老的多种新型模式,对这样的老年人诱惑多多。以房养老
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通过一定的金融机制或非金融机制,将住房蕴含的价值尤其是自己身故后住房仍然会保留的巨大价值,在自己生前变现套现用来养老。以房养老已经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
适合人群:对于手头有房,无子女或者不愿意将房产留给子女的老人。异地养老
鉴于不同地域的房价、生活成本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差异,从那些生活成本高,而居住环境恶劣的大城市移出,迁移到生态环境优越,生活成本较低的城镇养老居住。适合人群:经济条件不太好但喜欢旅游的老人,旅游养老两不误。售房入院养老
老年人将自己的住房对外出售,用这笔钱财居住到较好的养老院养老,既可以节约社会资源,又使得养老生活增添了众多的乐趣,将部分售房款送交寿险公司办理养老寿险,可以保障自己晚年的生活无忧。
适合人群:有房产、又不愿与子女同住,喜欢热闹的老年人。售后回租
人们将已具有完全产权的住房先行出售,再通过“售后回租”的方法达到以房养老的目标。既可以获取一大笔款项用于养老生活,又能保持晚年期对住房甚至是原有住房的长期乃至终生的使用权,照常有房可居,对老人的更好养老增添了相当的保险系数。适合人群:不愿意离开家,投资比较谨慎的老年人。租房入院养老 人们将具有完全产权的住房先行出租,再通过另租房居住或入住养老公寓、养老院的方法达到以房养老的目标。既保障晚年期照常有房可居,并获取持续稳定的租金收入用于养老生活,又能保证在自己身故后原有住房仍能照常遗留给子女,符合国人养儿防老、遗产继承的传统习俗。
适合人群:有一套以上住房或住房面积较大的老人。基地养老
在大城市周边生态环境优越、交通便利、经济相对不够发达的区域,建造大规模的养老基地,将城市的老年人自愿移入居住,实施基地养老。这一做法既可大大提升养老的品位和生活质量,又相对节约了养老成本。老年人居住在基地养老后,还可以将原居住于城市的已闲置住房,通过出租或出售的方法将价值搞活。
适合人群:有一定经济实力,喜欢亲近自然又不愿离家太远的老年人。旅游养老
如今,出现了一些候鸟式的老人,分别在青岛、哈尔滨、杭州、海口、昆明等名胜景点购买住宅,一年四季作观光游览式的养老。
适合人群:退休后身体状况颇佳,经济条件非常好,乐意于趁腿脚灵便时好好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的老人。大房换小房
老人退休后,卖出原居住的大屋,再买进适合居住的小屋,用售房购房的差价款作股市或债券投资,可为养老提供更有实力的保障。老人还可将该笔差价款办理养老年金寿险,每年支取现金用来养老,等到一定年份再将该小房用以房养老的办法,继续获取现金流入,养度晚年。或者把这个小房子对外出售,自己住到养老院安度晚年。适合人群:住房处于市区较为中心位置的老人。合居养老
一些老人可以商议将自己的住房出售,将钱财合并一起,对养老问题做个特殊组合,在较好的地段合资购买面积较大,功能较好的住宅,大家居住一起,合作购房,共同居住开销,结成一个养老的生活共同体搭伴养老。养老生活成本也大幅度降低,又消除了寂寞空虚感。适合人群:若干志同道合且又收入较低、住房环境较差的老年人。集中养老
浙江省的农村,以乡镇为单位举办养老机构,将村庄的“三无”老人适度集中一起居住养老,由政府来买单。此举解决了农村老人的众多问题,受到好评。适合人群:农村的“无儿女、无固定收入、无法定赡养义务”老人。家内售房养老
美国的许多家庭有一种富有特色的家庭内部售房养老的交易行为。父母将自有住宅出售给子女,借以换得房款做养老金。这是将父母与子女的赡养与继承关系,用金钱的方式加以明码标价、等价交换,对不愿意赡养父母而只喜欢承继房产的子女是一大打击。适合人群:容易接受新观念的老年人。钟点托老
在居住社区内像举办幼儿园那样举办一两个托老所,或者说老年活动室等,向老人们提供饮食、娱乐、图书等,老人们白天在此托管,儿女们也感觉到很放心。适合人群:住在社区内的老人。遗赠扶养
老人同亲朋好友约定,由对方负责养自己的老,自己死亡后,将住房遗赠给对方。这是我国几千年来民间社会广泛流传,今日仍由国家法律认可的“遗赠扶养”模式。它作为“你给我住房,我为你养老”的以房换养的鼻祖,已有了悠久历史。适合人群:没有子女又希望和熟悉的人同住的老年人。招租养老
老人在家中招徕年轻的大学生做房客,一扫往日的沉闷暮气,身边既多了人员照顾,又有一笔可观的房租做为生活费补充;对年轻大学生而言,也有助于解决住房和情感归宿问题;城市的住房资源也得到较好运用,极大地缓解了住房的紧张局面,可谓是一举三得。适合人群:城市中的孤寡老人。小型家庭养老
利用自己的住房,把其装修成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场所,一般10张床左右,雇用养护员或由原家庭成员为受养员服务。
适合人群: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货币化养老
货币化养老就是由相关部门拿出一定的资金,以货币券的形式向特困老人发放,老人可以持券到社区购买服务,从而实现居家养老。适合人群:城市特困和孤寡老人。消费养老 在不改变消费者消费习惯以及市场商业习惯下,通过日常消费,由国家授权单位,通过一定消费积分比例,增攒养老金。适用人群:18岁以上成年人。其他新型养老模式
一、养生养老社区养老
随着养老需求不断释放,一些新型养老模式也已出现,如养生养老社区,该项目通过会员型养老公寓结合产权型亲子养老产品,依托于全配套设施,实现父母同子女两代居住的生活理念,打造三代人全龄共生的社区。
二、农村社会互助养老新模式
“村级主办”就是由村委会利用集体资金、闲置房产或租用农户闲置房产设施,村集体量力而行地承担水、电、暖等日常运转费用。“互助服务”就是由子女申请、老人自愿入住,衣、食、医由本人和子女保障。院内老人年轻的照顾年老的,身体好的照顾身体弱的,互相帮助、互相服务,共同生活。“群众参与”就是由村集体组织、动员和鼓励村民、社会力量和志愿者,特别是外出经商“成功人士”回报乡亲,为互助幸福院提供经济支持或服务。“政府支持”就是由各级政府从政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管理培训等方面给予支持、指导。
第四篇:从普通幸福读懂中国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从普通人的幸福瞬间读懂中国
詹 勇
2012年04月19日05:2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网上热传的“清洁工街头抱孙女鼻吻”照片,事发徐州。图/金云钟
“老人走了,却把幸福留下了。”日前,感动过众多网友的“幸福环卫工”张景和因病去世。人们难以忘记,那年夏天,一位身穿环卫工人橘黄色背心的老人,坐在马路边绿化带水泥台上,用手捧着孙女的脸蛋,两人满脸笑意地鼻吻。如今斯人已逝,但它所引发的幸福思考,仍然没有画上句号。
回顾这些年感动过我们的“小人物”,从白方礼老人蹬三轮车捐资助学的背影,到只会写5个字的“三嫂院士”登上讲台接受荣誉,再到“微笑哥”绽放烟花一样的笑容,一个问题挥之不去:为什么普通人的幸福瞬间总会如此有力地拨动人们的心弦,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
关于幸福,我们的社会存在无数定义。毋庸讳言,仰望偶像、憧憬成功、追求财富,这样的念头激励着从出租房里蜗居的北漂到金融街上疾行的白领,也激发出社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这似乎是变动时代难以撼动的幸福主题。
然而,当物质潮流席卷而来,当市场规则无孔不入,当利益考量精打细算,有的教授以“40岁没4000万别来见我”励志门生,有的女生对追求者直言“宁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有的人以手袋是某牌、我爸是某官为炫耀。在这样的众生相中,幸福的节拍有些错乱,幸福的图景变得模糊。如何重新定义和感受幸福,当代中国人或多或少都面临这样的心灵困惑。
一位哲人说:所有的不平凡最终都要回归平凡,所有不平凡的价值都要用平凡生活来衡量。小人物的幸福瞬间,诠释了幸福的本义。“幸福环卫工”告诉我们,亲情有时就是一个亲热的拥抱;“三嫂院士”告诉我们,相较那些同台领奖的各界名流,“做好自己这份工”,为他人默默奉献、带来快乐,这样的成功毫不逊色。
感受普通人的幸福瞬间,我们不只获得了另一种幸福体验,更在省思中重新探索幸福的涵义。事实上,近年来,无论是网上秀“随手拍”还是手机转发生活感悟,无论是农民工演唱的《春天里》被千万次下载,还是微电影《老男孩》让无数人热泪盈眶,人们越来越关注身边的普通人,体味他们的喜怒哀乐,把他们的感受放大传播,把他们的故事演绎讲述。
正是在这样的观照中,我们越来越发现一个被忽视的心灵现实:原来在硬邦邦的物质追求之外,一直有一种温暖而柔软的幸福追求悄然生长,它本于人性、直击人心,为世人指引着最为真实的幸福路径。也正是在这样的对比中,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与幸福的心灵距离。
幸福没有那么容易,才会特别让人着迷。在一个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家,在一个经历着数千年未有之变的社会,读懂了普通人的幸福与困惑,也就理解了当下的中国,认识了我们自己。
第五篇:一个字读懂中国五千年文化
一个字读懂中国五千年文化
中国文化,沉疴难愈。古往今来凡是称得上“思想家”的哲人,对中国文化病症的条分缕析都是准确的,然而,尚且无人对他们的观点进行一次深入而直白的综合,以便他们之间在观点上能够相互佐证。本文就是一个尝试。我要用一个字概况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并且,用这个字反映中国文化与西方、印度、阿拉伯文化的根本差异。
被誉为中国“最后的儒家”的梁漱溟,不愧为中国难得的一个思想家。因为他的独立知识分子立场,也因为他的很多观点无一不击中中国文化的致命伤,例如他说“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文化”、“中国即使再过五千年,也不可能独自发展出资本主义”、“中国文化最大之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但一个人晚年的思想可能更准确,更有概括性,更能说明问题。
今年首次出版的《中国文化的命运》是梁漱溟的遗稿,他在其中写道:“历史上的中国文化,我只指出两大古怪点:一是那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前的文化;一是那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很显然,这句话更经典!它概括地阐明了这么一个道理:中国社会之所以停滞不前,与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是相关的。但是,这个结论仍然不够简洁、精炼、优美。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概括?
当然有!这就是“懦”字。【特别说明:这个意味深长的汉字,网络写手胡荣荣已经初步挖掘了它的含义,本博在这里将其深刻化、学理化。】妙笔生花的胡荣荣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道释”改造成了中国的新三大宗教“懦教”、“逃教”、“物教”。他说:“懦教,一直是中国历朝历代的官方宗教。”这个观点尽管是“非主流”的,但在我看来,的确值得大书特书!中国文化之所以必然失败,中国之所以至今仍然是“东亚病夫”,中国人之所以几千年精神萎靡,都是因为这个“懦”字!
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实际上,对于中国人来说,一个“懦”字就是他的全部人生。“懦”就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与核心价值!中国之所以钟情儒家学说,以儒治国,其背后其实就是以“懦”治国。中国人所强调的“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其根本不是西方意义的,而是中国文化的“懦”基因。“儒”是中国人的理想人格,而这个理想人格的实质就是“懦”。除非你有勇气认识到中国不是一个国家,中国人也不是真正的“人”,或者干脆不认同自己那个“中国人”的名号,否则,你就得承认:中国是一个懦国,中国人也无一不是懦人。
五千年以来,中国的社会制度一以贯之,就是“罢黜百家,独尊懦术”。就像马克思所揭露的那样:类似中国的制度,其“惟一原则就是轻视人类,使人不成其为人”。可怜的中国人!我们之所以不成其为人,是因为五千年的“懦”啊!懦弱、缺德、无耻!所以,没有幸福,没有自由,都是活该如此!这就是“懦”必须付出的代价!在这样的制度下,只有哑巴和骗子等等懦夫、精神侏儒,才能生存下来。
上面的这些说法绝非本人意气用事,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以及文化渊源的。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密码。从文字学上看,“懦”、“儒”的字根相同,都是“需”。人生的意义,社会的动力,经济的原理,政治的起源,文化的内涵,等等,其实都与“需(求)”有关。但在中国,永远只有一部分人才能谈论、满足“需(求)”,而其他绝大多数人只能被排斥在“需(求)”之外。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社会历来都只有两个阶层,一个是特权阶层(包括分一杯羹的奴才阶层在内),一个是无知大众阶层。这两个阶层就是今天的所谓“体制内”与“体制外”。所以,中国人最大的梦想都是一致的:成为特权阶层的一分子,即“到体制内去”。这也是儒家的理想[“需(求)”],即所谓“学而优则仕”。
在甲骨文中,“需”是一个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字,它从人,从水滴,字形就是一个人在雨水之中,会人沐浴之意。谷衍奎编的《汉字源流字典》这样解读“需”字:“礼之前,司礼者需要沐浴斋戒,以表诚敬,故后世以需为司礼者专名。金文渐变,水变成雨,成了雨淋湿了。”实际上,甲骨文的“需”字,就是巫师的形象。而中国早期帝王就是巫师的首领。历史记载,商汤就有祭天求雨的本事。
张光直认为,“中国古代文明是所谓萨满式的文明。”萨满式的宗教体系是以后中国传统道教以及其他民间宗教信仰的基本源头。其主要主要特点,就是把世界划分为天地神人等不同的层次,只有巫觋能从中沟通。中国没有创世神话,而且“巫史同源”,巫师、史官于是一起兴风作浪。黄帝之孙颛顼“绝地天通”,阻绝了黎民百姓对于“天”的信仰。而黄帝的史官仓颉,通过造字,让巫觋阶层进一步掌握了愚民的工具。在甲骨文中,“巫”是两个“工”(如同器量工具的矩)字的交叉,说明巫觋阶层都是“专家”。
为什么历史记载仓颉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因为从此“诈伪萌生”。而其根源是:文字出现之后,天人之际也就是神人之际,从此告别了“人人沟通时代”,而走向了“独断沟通时代”。天人之际的沟通逐渐被巫觋阶层所垄断了。而这些巫觋阶层,最后往往都成了古代中国成千上万的小国的首领。此后,“巫”之“需”,即愚民教化的功能,逐渐地由帝王垄断转为由一般的“儒”(司礼者)来进行掌控。所以,“儒”一开始就是巫师(帝王)的助手。
而且“懦”、“儒”本是同根生,这两个字都以“需”作声兼义符。“需”最开始可以读“软”与“懦”。物沾湿则柔弱下垂,故“需”又引申读ruǎn(软)。人的意志不坚强,故“需”亦可引申读nuò(懦)。所以,《说文解字》中对“儒”的解读是“柔也,术士之偁(“称”)。从人,需声。”可见,“儒”、“懦”在各方面都是相互对称的。这一点也决定了中国“知识分子”阶层自古以来的奴性。因为这些“知识分子”从来都是巫师、帝王本身,他们是同源、一体化的,所以,他们公开主张要“内圣外王”。
然而,“王”即巫师首领只能有一个,所以,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发展出了一整套忠君文化,并且,与其首领形成了一种紧密合作的人身依附的关系。因此,鲁迅这样准确地解释中国“知识分子”的奴性与劣根性:“这些人是,‘不会营生’、即没有独立的经营、生存能力的,只能靠‘进学’、即科举取仕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附庸或者在官僚机构中领取薪水、充当职员为生,一旦断绝这个经济来源,就立即会失去生存的基本条件。这种经济基础问题,是中国知识分子只能为奴的基本原因。”
看到了这些历史原貌,我们就不难发现,儒学就是不折不扣的玄学、愚学、懦学、奴才之学,是“到体制内去”的强盗学。【很遗憾,“最后的儒家”梁漱溟没有看到这一点!否则,他对中国文化的批判会更加深刻。】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其实主要是针对中国的“知识分子”的。这些人其实并不生产知识,不是苏格拉底所说的“牛虻”而是“流氓”。所以,鲁迅极其愤慨地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除了个别立足体制外的,当今中国一亿左右的“知识分子”即“社会精英”都是犬儒、懦夫、无耻混蛋!所以,中国不可能指望“精英治理社会”了,中国“知识分子”阶层与生俱来、不可逆转的奴性、劣根性决定了中国自上而下的社会变革之路早就已经阻绝了!怎么办?中国要有一点希望,只能从树立信仰、自我启蒙开始。我们必须勇敢地抛弃“懦教”!同时,践行普世价值。其中,勇气是第一位的。而对于十三亿“懦人”来说,勇气,开始于承认自己的愚昧无知、缺德、无耻。这尽管很艰难,但却是必须如此的!
康德在《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一文中写道:“懒惰和怯懦,这就是为什么有如此大的一部分人„„终生停留于未成年状态的原因;也是为什么别人如此容易地以他们的监护人自居的原因。” 所以,康德在他的文章一开始就写道:“启蒙就是人们走出由他自己所招致的不成熟状态。„„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知性!这就是启蒙的箴言。”
什么是勇气?实际上,德性就是“勇敢”的代名词。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译本的序言中,译者苗力田就已经阐释过这样的意思,他写道:“英语Virtue是从拉丁语Virtus派生的。Vir意为男子,所以Virtus就是有力量和丈夫气概。在康德制定自己的德性论时,完全意识到西方哲学的这个传统。他指出:在德语中德性(TUGEND)来自TAUGEN(有能力)。因此,德性就是力量,就是坚强;缺德和软弱是同义语。”
中国人之所以缺德,就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崇尚懦弱(尊儒、“独尊懦术”)、将懦弱视为美德的变态畸形的文化传统!西方人之所以追求德性,是因为勇敢的传统。在西方,勇敢与自由、道德是同义词。古希腊历史学家修西得底斯认为:“幸福的秘诀是得到自由,而自由的秘诀是勇气。”公元前431年,古希腊雅典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时,《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讲话》说道:“我们的国体之所以被称作民主,是因为权力不是被少数人、而是被所有人民所掌握。当私人纠纷产生时,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正像我们的政治生活是自由而开放的那样,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在这里每一个个人不但对他自己的私事感兴趣,也对整个社稷的大事感兴趣。”“你们要下定决心:要自由,才能有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美国独立之前的1775年3月23日,苏格兰裔美国人帕特里克•亨利《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的演讲》最后一句是“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不自由,毋宁死。)
勇敢是一种高贵的品格,它的出发点不是自私,而是为了追求自由与真理,首先将自私的恐惧感赶出狭隘自我的内心。所以,勇敢需要信仰、理性与智慧;勇敢同时也是一种“美”。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就“勇敢的性质”写道:“勇敢的人也对那些超出人的承受能力的事去感到恐惧。但他能以正确的方式,按照逻各斯的要求并为着高尚之故恰当地对待这些事物。”他就“勇敢与快乐和痛苦”写道:“勇敢本性上是痛苦的。它意味着承受痛苦,尽管其目的令人愉悦。”
真正的勇敢,是理性与信仰的两位一体。一方面,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所以不敢“无知者无畏”,不敢擅自颐指气使甚至杀人越货;另一方面,能够认识到普遍法则(即“真理”)的存在,所以出于信仰的目的,不畏强盗或者强盗逻辑,而敢于进行理性的道德实践。归纳在一起的意思就是,真正的勇敢(或曰“大爱”、“大勇”、“大义”、“大智”)从来不会自私自利,而是代替“他者”受苦受难,并且毫无怨言,正如耶稣之死、苏格拉底之死所呈现的那样。敢于为真理而死,就是甘于为“他者”而活。而列维纳斯告诉我们:“上帝是最杰出的他者”!
中国人呢?我们是好死不如赖活着,要面子但不要脸。《礼记•中庸》说“知耻近乎勇”。然而,中国人没有罪感意识是出了名的!没有超越性的信仰思维,没有忏悔意识,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知耻”或者悔悟。中国人的“勇敢”的典型特征就是“无法无天”,即:既无普遍法则,亦无信仰系统。中国人最大的“勇敢”就是敢于做坏事!就像老鼠,尽管胆小,但擅使坏,并且在使坏的时候无所顾忌而且咬牙切齿。一方面胆小如鼠,一方面胆大包天,这就是“懦教”的可怕之处。
“懦教”的深入骨髓,使得中国历来就没有理性化的社会实践。以儒家为核心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义,无论从哪个方面比较,都简直是南辕北辙、势同水火。例如:中国人崇敬亲缘性的最高权力,基督教则主张普适性的上帝恩典;中国人生活在“差序格局”的金字塔中,基督教则主张平等博爱;中国人的信仰是功利性的,“有奶便是娘”,而基督教是超越性的一神论;中国人习惯祭祀祖宗,基督教则嫉视祭祖;中国人是种族主义者,基督教则欲破除国家民族的畛域,提倡世界主义;中国人喜欢歌功颂德、自我陶醉,基督教则注重反省自我、忏悔罪过„„尤其是,基督新教催生了个人主义。它讲求个人独自面对上帝(真理),追求至善。所以,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自觉。而哈耶克认为资本主义的本质是“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也就是说,人类是在平等合作中不断进化的。惭愧的是,13亿中国人却在懦弱中严重内耗。
一言以蔽之,没有信仰就没有勇气,没有勇气就没有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道德,没有道德就没有民主,因为民主首先是伦理,其次才是政治。勇气,对于做了几千年奴才的中国人来说,是最为缺乏的品格。所以,中国人要真正站立起来,就必须告别“懦教”、儒学,树立信仰,追求自由、真理与普世法则。
(本文初步完成,个别地方需要进一步的修改。但以“懦”字观察中国文化,应该是相当深刻的了。关于中国文化的诸多特征,都可以从“懦”字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