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顽主》谈王朔小说的先锋性

时间:2019-05-14 20:41: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透过《顽主》谈王朔小说的先锋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透过《顽主》谈王朔小说的先锋性》。

第一篇:透过《顽主》谈王朔小说的先锋性

透过《顽主》论王朔小说的先锋性

摘要: 本文主要以王朔小说代表作《顽主》为例,通过对人物、语言、风格三个方面的阐释,论述了王朔小说的先锋性。

关键词:先锋性、颠覆性、调侃、顽主

王朔其人惯以被同行称作“文坛异类”、“痞子作家”的代表。其小说自1984年《空中小姐》在《当代》成功发表便一发不可收拾:《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顽主》、《动物凶猛》等小说也相继问世,并结集出版。《王朔文集》、《王朔自选集》在当时非常畅销,一时“洛阳纸贵”。他的许多作品像《动物凶猛》、《顽主》、《过把瘾就死》等还被改编为影视剧,在当时引起很大轰动。

许多评论者对于王朔的作品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俗”,何以谓俗?无外乎其作品颇多言情之类、颇多污秽之词、颇多玩世之举。但这只不过是就其表面现象品论而已。我觉得王朔的小说是“俗而不俗”即通俗但不庸俗;“雅而不雅”即极富生活化而且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也即他的小说是具有先锋性的。

《顽主》发表于《收获》1987年第6期,后改编为同名电影,是王朔“顽主”系列的代表性作品。作品虚构了一个“替人解难替人解闷替人受过”的“三T”公司,极尽嘲讽、调侃之能事,对生活尽情的嘲弄和否定。以于观为首的几个青年人,替作家宝康策划并举办颁奖晚会,替不能按时赴约的人去赴约,替不能满足妻子对多方面要求的丈夫陪其夫人聊天、挨骂等。作品塑造了于观、杨重、马青三个主要人物以及与其有各种业务关系的宝康、刘美萍、王明水等各色人物,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故事的讲述,集中反映了这个社会中的一些特殊现象,揭示了社会的一些弊端,同时,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进行了嘲讽。

下面我以王朔的代表作《顽主》来具体探讨其小说的先锋性。小说主要讲了主人公即三个顽主开了一家专为人排忧解难出主意的“三T”公司,以及在经营这个公司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既喜剧又戏剧性的故事的事。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论《顽主》是如何体现王朔小说的先锋性的。

首先《顽主》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具有先锋性的。

《顽主》中着重塑造了三个顽主:于观、马青、杨重的形象,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了解什么叫玩世不恭,什么叫举手投足间的把不在乎,什么叫不学无术游戏人生。当然这只是表面现象而已,细读小说我们就会体味出这些顽主身上的可爱之处和作者在小说中对他们无处不在的欣赏。他们思想纯洁,开心就笑,生气就骂,不矫饰,不造作;他们之间坦诚相待平等相待;他们的友谊是真挚的美好的。书中于观这样说:“他们是我最好的朋友,和他们在①一起我总是很快乐。”这是于观发自肺腑之言。他们心地善良,虽然爱开几句过分的玩笑话,但也仅限于玩笑而已。他们在遇到不顺心事时有着一颗谅解和宽容别人的心。书中曾有这样一段描写:顾客托于观退衣服,结果因为领子脏了不给退,于观就只好自己穿了。这说明他们的内心是善良的。他们聪明机智、敢想敢干,虽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但他们有头脑、有想法。他们开的“三T”公司就很有创意,而且生意也是不错的。况且像“人生就是那么回事,就是踢足球,一大帮人跑来跑去,可能整场都踢不进去一个球,但还得拼命踢,因为

②观众在玩命地喝彩打气。人生就是跑来跑去,听别人叫好。”这样通俗但却寓意深刻的话不是随便一个不学无术的毛头小子就能说出来的。作家有意抬高这些顽主的形象,可以说是有其深意的。这些顽主无疑是作者一贯所关注的社会边缘人,他们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也得不到家长应有的关心。主人公于观整天泡在公司里而不愿去见那位一 脸严肃的老爸就是证明。按照传统的观点这些顽主是家长眼中的坏孩子也是游离于社会的渣滓。作者显然有他自己的爱憎,在“文革”结束,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下,作者看到了应该说感同身受到了那一时代青年的彷徨,作者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对于顽主所持的欣赏态度,也正是作者对来自于社会来自于家庭的一种真正的博爱和真正的人文关怀的呼吁。从这一点来说王朔的小说是具有先锋性的。在三个主人公的身上,对于信仰的概念似乎不太明显,他们打着“替人排忧、替人解难、替人受过”这一崇高的旗号,却做出种种放浪形骸、恣意妄为的事。他们用咸菜坛子给“作家们”颁发“三T”奖,让各色人物滥竽充数娱乐大众,在吃饭时把擦手毛巾塞脖子里,否定例行的餐前宣言、用轻蔑与不屑的眼神对待伦理家们虚伪的说教,自嘲“我们不过是一群俗人,饮食男女”,“我们什么也不干”,自我标榜“我们没什么烦恼,从来不看书,也就不烦恼了。”对于人类几千年建构的伦理道德、崇高理性全盘怀疑与否定,类似于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思想。难道他们真的没有自己的内心的价值取向与精神信仰吗?难道他们也类似于“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吗?

事实上,他们肯定不是整天无所事事,三替公司就是个明证,他们不但看书,而且对于资产阶级、共产主义、国家大事、世界形势知道的一点不少,甚至于还对尼采、弗洛伊德等精神领域的深层阐述有所接触。关于自己的内心他们一点不糊涂,只是“当作为个体的人感到自己无力去获取某种价值时,很容易走向同否定和诋毁价值本身„这样一来,价值关怀就

③转为价值盲从与价值虚无。”这时候,他们有一种人生的孤独感、失落感。他们 “踏踏实实、本本分分、规规矩矩地生活,比起那些倒爷、违法乱纪者,比起那些利用权势投机的人,他们要诚实可爱得多。”于观对小鲁也像是对自己对所有其他看不起他的人说:“我看起来像在轻飘飘慢吞吞的下坠,可是你知道吗?我灵魂中有一种什么东西得到了升华。”在道德传统与浮华文明的双重挤压下,他们用表面上玩世不恭的做事方式去满足内心对于理想的守望,对于世俗的颠覆,对好好活着这一信念的阐释。他们并没有垮掉,而更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守望者,守望着自己心里的一亩田一亩地,用它来种下自己的人生理想,生命价值。于观他们虽然创办了一个荒诞不经、滑稽可笑的“三T”公司,但这同样源于他们内心对于自我价值的肯定与追求。三替公司在玩世不恭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下,事实上解决了人们不正常的心理的种种问题。正如陈思和所说:“于观的‘三T’公司(替人排忧、替人解难、替人

④受过),本来是个荒诞剧,但在荒诞的现实生活中它又明明产生了实在的意义。”

与之相对的也就是作者明显持憎恶态度的是以《顽主》中赵尧舜为典型的一类人物,赵尧舜是那种典型的“披服儒雅,行若狗彘”的人。他虚伪、做作,外表一副正人君子、仁厚长者的风范,内心却是极其阴暗和卑劣的。作品写到赵尧舜的虚伪做作、假充仁人长者时是这样描绘的:“马青他们要耍弄赵尧舜说要为一个淹死的孩子开追悼会。赵尧舜说:“看来你们每天的工作确实没意思。这不奇怪,像你们这种人,没受过什么教育,不可能再有什么发展,在社会上备受歧视,内心很痛苦,但又只好如此,强颜欢笑。这不公平,社会应该为你们再创造更好的条件。我要大声疾呼,让全社会都来关心你们。我已经不是青年了,但我身

⑤上仍流动着热血,仍爱激动„„。”俨然一位长者的派头。而当作品写到赵尧舜内心阴暗卑劣时:赵尧舜为了报复于观马青他们,故意用公用电话学着别人的腔调辱骂于观的父亲,用心何其歹毒下作。前面已经说过作者对《顽主》中的人物形象是有明显的爱憎的,对于赵尧舜这一类人他是憎恶的。在这其中其实蕴含着作者很深的思想那就是“反精英论”和揭示社会中一部分人人性的虚伪和扭曲。从书中我们可以读出赵尧舜教训于观马青杨重时俨然自己一副全能上帝人类精英的架势,王朔对此是恨之又恨的。王朔在接受采访时也不止一次地提出“反精英论”,他认为这是违背众生平等的原则的。这就很有力度地刺痛了社会上一些自诩为精英的所谓学界名流。而且王朔一向标榜“真善美”,反对社会中人的人性的虚伪,这也是对社会净化风气文化起到积极作用的,从这一点来说王朔的小说《顽主》是具有很强的先锋性的。其次《顽主》中人物语言的颠覆性也是具有先锋性的。

在这部小说中王朔秉持了以往小说的语言调侃中略带几分戏谑和讽刺的风格。这主要体现在三个顽主的语言上,而这种语言风格则是为许多评论者不足称道的,因为这些人物的语言是带有消极和反叛色彩的,是难以给读者带来传统正面的教义的,因而遭到论者的严厉批评。我是不这样认为的,通过深度开掘这部小说,你会发现作者之所以采取这种语言风格并非为哗众取宠,而是在有意把那些传统观念认为庄严神圣的东西狠狠地调侃戏谑一番。鲁迅说过:“喜剧是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悲剧是吧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王朔则不同,他所叙述的既非喜剧也非悲剧。他的小说中的一个个场景更像是一出出闹剧,他给闹剧也在无形之中下了一个定义就是“把庄严地东西戏谑给人看”。这就使得王朔小说的语言具有很强的颠覆性,对于庄严地事物的戏谑也表明了作者对传统信仰的否定——不相信以前的一切事物。引用《顽主》中的一句话就是“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我觉得任何事物在它初生时是难免过激的,新文化运动不也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吗?矫枉势必过正,王朔小说语言对神圣庄严事物的颠覆性也正是他的先锋性所在。

如前所述王朔是在有意颠覆解构原先庄严地东西,这在小说《顽主》中俯拾即是。如:“你们这几个里我发觉杨重风度最好,比较深沉。”“得得,哥们,你别骂我。”杨重拍拍宝康的肩膀“我知道我傻”。这是对深沉这一词语的颠覆与解构。如:“我豁出来了,工作也辞了,不惜一切也要促成这个万人大餐厅,咱不就为了把事办成吗?不惜浪费!长城当时不也是劳民伤财么,现在怎么样?全指着它抖奋了,干就干史诗性的东西。”长城如此庄严神圣的事物也在三言两语间被颠覆与解构。再如:“我只知道凡事都有个理儿,打个喷嚏不还能写几十万字的论文得了个博士?”人家不叫喷嚏,这是粗俗的叫法,人家叫“鼻粘膜受到刺激而引起的一种猛烈带声的喷气现象。”这是对如今小题大做自命高明的学者知识分子的颠覆与解构。

小说中几乎所有人物的语言都是幽默与说理兼具,文采与嘲讽并存。以于观为首,三位男主角,其他人物也不甘示弱。在对话中,以一种反讽或挖苦的说辞表达了内心真正的情感态度。例如几个精彩片段:

1、马青与训夫妇女的对话: 训夫妇女:“„„往那一坐屁股发沉两眼发亮跟抽水马桶似的一拉一肚子花花肠水,早知道你有这特长,中苏谈判请你去呀,外面八哥儿似的,回家怎么一见我就没词了。” 马青(替夫挨骂):“我改。” 训夫妇女:“改,改屁,这辈子除了尿炕改什么了„„”

2、杨重与刘美萍的对话: 杨重:“这么说吧,我只要像王明水那样陪您一天。” 刘美萍:“您能像他那么善解人意、温柔体贴吗?”(以至于找人替他约会,又一种讽刺)杨重:“要说丝毫不走样,那就该出事了,不过我尽量遵循人之常情吧!” 刘美萍:“他答应给我买皮大衣的。” 杨重:“唉呀,我们公司这个业务还没开办呢!” 刘美萍:“哼,我说过不会一样的。”

3、于观与投资家的对话: 投资家:“万人大餐厅,那得多壮观呀!一旦在中华大地拔地而起,那什么劲头,甭老觉得外国月亮比中国圆,当初修长城的时候,现在呢,长城成中国人领带了。要干就得干流芳千古的事。” 于观:“万人大餐厅,又是故事。” 投资家:“这不是故事,已经谈得差不多了,花旗银行。” 于观:“这不可能吧,你当这是中国人民拿钱给越南打美国佬呢?” 4、投资家:“你对目前世界情况还不大了解,这无产阶级队伍人没少,这资产阶级队伍也 在壮大。”

于观:“中国银行从来不为这种野鸡项目担保。” 投资家:“我就是抱着办不成的决心来办这件事的,办成了,锦上添花,办不成,也在我预料当中,总之,我对前途永远充满着信心。”

如果前两个还是女人的伶牙俐齿的话,最后一个应该算是编剧借人物之口来讽刺社会及那些空想家了。其他诸如宝康、赵尧舜、方言知识分子等道貌岸然之流也是满口仁义道德、人生说教。在说话上都没有按照正常的思路想什么说什么。总之,人物语言丰富多彩,但却都不落于粗俗、鄙陋,不同于一般的泼妇骂街、满口脏话。事实上,这源于他们内心的一种忠诚的情感态度。在这些华而不实的言辞当中,反映出的恰恰是他们对于内心真正的情感态度。例如刘美萍在心里对真正男友的感情,训夫妇女对丈夫的感情,投资家对于事业、未来的执着之情等等,不管他们在形式上、外在上表现如何,事实上并没有背离内心的情感。甚至于于观父亲粗暴严厉的表象背后也含有对儿子生活与前途的担忧。

小说的男主角是三个,而这三个的中心人物是于观,也是最能言善辩的一个。杨重的语言偏向正统、讲理些。而马青则蛮横、狡辩、浮躁中夹杂着愤怒。于观是亦正亦邪、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典型。不管是具有人格分裂倾向的汉子,失恋痛苦的刘美萍,迂腐虚伪的赵尧舜,甚至于对严厉僵化又虚伪的父亲,在于观这里都分层设色、各有说辞。处于杨重的讲理与马青的无理之间,最懂得灵活变通。但是,在对待感情时,于观却是最认真最用心的一个。如果说杨重和马青在面对刘美萍时还有些逃避与玩弄的成分,那么于观在面对丁小鲁时是没有丝毫的伪装。在丁小鲁劝他生活要规律时他说“反正我也不打算活一百岁,管他好不好”,隐藏着对人生无常的看透。于观作为顽主的代表,怀疑一切,嘲讽一切,否定一切。却唯独对这份感情认认真真,影片中有个经典片段非常能说明这一点。

于观三个从电视看到赵尧舜对他们人格恶俗的诬蔑,特别气愤。关上电视。这时候丁小鲁正好打电话给于观。

丁小鲁:“是我,小鲁,告诉你个好消息。” 于观(自我嘲笑的表情):“哎哟,我可有日子没听到什么好消息咯。”

丁小鲁:夜大要招生了,有个专业挺合适你的。于观握着话筒没有说话,抬眼往上看了看。

丁小鲁:“喂,喂。” 于观:“我说,咱俩分开算了,分开吧,小鲁„„” 这时候于观的表情已经能看出无奈与乏力。

丁小鲁:“下午在老地方等我。”挂了电话。于观握着话筒,表情似乎又高兴起来。在面对现实乏力无助时,于观不想让丁小鲁跟着自己受到别人的轻视,所以想要分开。但是在他坚强无畏的表象背后却是一份依赖爱情的柔软的内心,所以他并不是真的想和丁小鲁分手。在和其他人说话时于观特别擅长神侃,但是在和丁小鲁在一起时往往说话很简单。因为了解,因为找到了精神的归宿。正像刘震云所说:“真正了解于观的大概只有丁小鲁了。他的人物可以调侃一切,但决不调侃爱情。”王朔自己也说:“他可以一天到晚胡说八道,但 ⑥总有个时刻是真的”。他们选择用调侃的谈话方式来轻视谈论的内容,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丧失了对待感情时的忠诚的态度。相反,在他们热衷于亵渎神圣、嘲讽规范的同时更加衬托出对于内心底层对于爱情的渴求,对于爱情认真的态度。

作者为何刻意的把一个个庄严的事物统统颠覆。这绝非作者贪图一时口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王朔无疑透视到了在社会转型时期处于这一时代的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人们价值观的迷失与扭曲,以及人性的虚伪。把傻等同于深沉,解构长城的民族文化意义,对学者的嘲讽,其实反映出一个社会非常敏感的话题,那就是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对一切事物的价值重估问题。”这是时代人所共有的心理,王朔是一 位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用他的小说婉转地提出了这一社会问题并相应的表达了自己的倾向。

再次就是叙事风格的亲切随意和情节安排的高度生活化也是具有先锋性的。

王朔的这一创作风格使得他的小说不再是作家写作给读者来读,以使读者获得某种启迪和教义的东西,而是作家在与读者分享。它拉近了作者与小说中人物的距离,这就同时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读王朔的小说你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舒畅感和轻松感,你不会有文字的障碍和来自各方的压力。王朔曾说:“作家不应有什么优越感。”我是赞同王朔的观点的。五四以来,作家大多是以启蒙者的姿态指点着芸芸众生的,没有几个贴紧群众的平民作家。就是文学大家鲁迅,他的作品在当时又能为多少民众所熟知呢?王朔的作品通俗流畅极富生活化,调侃中略带几分幽默,虽失之严肃,却不乏深刻。其实严肃的东西不一定就深刻,没有谁规定过作家和思想家一生下来就是板着脸的。王朔小说的这种亲切随意和高度的生活化在小说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如:“众人七手八脚包饺子时老太太建议给干活的人放点曲子。”丁小鲁拧了半天老式箱形收音机旋钮,调出一组豪迈缠绵的出征歌曲,这些歌曲也是流行歌曲,大家都随着旋律摇头晃脑地哼哼。当歌手唱到:“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三个男人一齐昂首唱第二声部——:“我不悲哀!”这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读来是非常亲切真实得。王朔小说风格的亲切、随意和高度的生活化为他赢得了众多的读者,这表明它满足了当今时代读者的需要。还是那句话“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王朔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发展,他的小说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是他小说先锋性的很有力的佐证。

时至今日,王朔已不再是单指一个人和几部小说,他已成了一种现象,一种文化的旗帜。某种新生事物的出现绝不会空穴来风,需要我们去认真地对待。研究这些,对于文化的多元化健康发展和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都将大有裨益。

注释:

①(中国)王朔:《顽主》,第16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②(中国)王朔:《顽主》,第7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③(中国)刘小枫:《拯救与逍遥》,第3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④(中国)王朔:《顽主》,第54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⑤(中国)陈思和:《黑色的颓废——读王朔小说的札记》,《当代作家评论》,第19页,1989年第6期。⑥(中国)王朔:《我的最大弱点:爱自己,而且自己知道——答何东问》,参见《无知者无畏》,第171页,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文献:

1.陈思和:《黑色的颓废——读王朔小说的札记》,《当代作家评论》1989年第6期。2.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版。3.王朔:《无知者无畏》,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主要参考小说:

《顽主》

第二篇:记忆中的阳光灿烂——王朔小说《动物凶猛》读后感

记忆中的阳光灿烂

夏天的阳光总是充裕而焦灼,夏天的人们有着过盛的精力,人非成人,而是以人的躯壳,充斥着欲望的凶猛的动物。回忆一个关于夏天的故事,总是带着虚茫悲伤的基调,怀着不幸的心情,充足太好的阳光使人眼前阵阵发黑。

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缓缓叙述着一个发生在灼人的夏天的故事。一群部队大院里的少年与两位美丽风流的女孩是这个夏天最耀眼明亮的星星,他们是年轻的,年少盲目的青春得到了近乎纵容的宽容。读这样充溢着青春气息的小说本应存着一种灿烂的心情,然而王朔沉重地将这些冲动与凶猛的文字展现在我面前时,让我一边读一边感到凉意阵阵袭来。正如王朔自己在书中所写的那样“我想说真话的愿望有多强烈,我所受到的文字干扰便有多大。我悲哀地发现,从技术上我就无法还原真实”。所以他不断地夸大或捏造自己的经历,虚构了回忆,急于表现自己被肯定、被关注、被崇拜的心态。在这个虚幻的寄托中,我读到了那个年代用群体嬉戏来掩饰自己的空虚与惶恐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那种生活背景下怀有的最单纯的情感和表现出来的最凶猛的青春。

王朔的小说常被划入“异类小说”的范畴,王朔小说在嘲笑一切高贵和神圣的同时,也涌动着对纯真的惦念和向往,他既展示着精神的虚无和混乱,又去撩拨着隐藏在人内心深处的温情。《动物凶猛》就是他对逝去青春的一次总体缅怀,对昔日纯情的一次全面告慰,他对少年的初恋情怀、强烈的性心理和青春期叛逆与逃避的种种潜意识进行了细致的体察和描摹。

故事发生在七十年代中期的北京,那是个躁动不安的年代,刚经历了文革的政局动荡,社会经济萧条,人们生活单调,于是在这种空虚的生活背景下,成长起来这样一批逃学,打架,泡妞,拍砖动刀进局子,情思朦胧的少年。耳濡目染的熏陶,司空见惯的按部就班的生活,他们认为“不必学习那些后来注定要忘掉的无用的知识”,从而使自己的动物本能得到了最大的解放,于是他们不服老师的管教,躲避家长的束缚,反正他们有的是旺盛的精力,只剩下精力四处寻找刺激的欲望,穿梭于北京的大街小巷,穿着成人的军大衣装模作样地吸烟,并引以为傲地吞云吐雾,肆无忌惮地与路过的漂亮姑娘搭讪,从姑娘的害羞中感到自我成长的满足,即便是有过对于异性的浪漫幻想也被兽欲所吞噬,哥们义气地斗殴打架,为自己的某次出彩沾沾自喜,谈论着谁又成了某条街的老大,并憧憬着有朝一日自己便成了老大„„他们也有伟大的梦想,于是他们的梦想便是新一轮战争的开始,年轻的他们奔赴战场,出落为举世瞩目的战斗英雄。这种英雄式的梦想每个少年都曾有过,只不过回忆起来显得无比幼稚。然而,纵有少年的血性,他们又是空虚的,周围的一切早已冷却凝固,他们深知自己的未来已被框定,“一切都无须争取,我只要等待,十八岁时自然会轮到我”。无须努力即可获得的固定生活使得他们变得焦躁不安,又百无聊赖,于是他们就像凶猛的野兽,带着青春的锋芒,在属于他们的社会里横冲直撞。

作者以一个中年男子的口吻回忆过去。这个回忆连作者自己都不确定是否是真实的回忆。当有着一张狐狸一般娇媚的脸的女子变成了苍老憔悴的女人,要知道年轻的时候她是多么风流,然而现在她的心比她的容貌还要老得快,她学会了顺从,再没有年轻时纵情的笑容;当时帅气霸道的小伙子成了发福的商人,过着平凡的生活,失去了少年时爱过的迷人的姑娘,不小心就落入了俗套;当年意气风发的流氓头子谈起少年往事和跟他相熟的女孩他却避而不谈了,也许他只想一个人静静地回忆这些往事。二十多年过去了,那些只属于青春的绝对的自由和叛逆只能停留在记忆中了,那些人回忆起过去少年时做过的事也许都会感到不可思议,因为他们再也没有年轻时的勇气和精力了,他们早已不再是凶猛的动物,他们已经老了,早已被生活训化,在觥筹交错中融入了生活的轨道。而“我”却把这扇记忆之门打开了,正如“我”的好奇心使我执着于打开一扇扇不同的门一样。“我”与部队大院的少年们一样,在青春中迷茫彷徨,和不安分的一伙人放肆着青春。而“我”最终意外地发现了米兰。“我”渴望同她亲近,因为在“我”眼里米兰是与众不同的,我不同于狐媚的于北蓓,她是纯洁而妖娆的,她好像有着深不可测的纷乱的社会关系,但是在“我”眼里她散发着迷人的芳香,因“我”的由爱生恨,恶言诋毁,米兰对“我”而言由一个美妙的梦变成了一个不能触碰的伤口。就像这个缓慢的故事以急速衰老地让“我”不敢认的于北蓓开始,但却再也没有涉及到成年的米兰,因为在“我”记忆中的米兰是迷人的,幻化成了少年心中的梦想,一个带着英雄主义色彩的梦想。或许,作者刻意“遗漏”了她,而是把她看做是年轻时代的信仰,这种回忆是永远回忆不完的,越回忆越不清晰,因为曾经凶猛过的青春已经被岁月融合,回忆过去,是斑驳而模糊的,这样的美好记忆是不能再与现实碰撞的,美好的记忆在现实的摧枯下也只能无奈地支离破碎。不提及是最好的,这样至少米兰在“我”心中还是记忆中的样子,那么纵然再残酷的青春和现实都还是存有一丝美好的幻想。又或许,米兰的不复出现只不过是“我”之于现实生活对自己的一种无力的安慰罢了。

在故事的结尾王朔这样写到“我在清澈透明的池底翻滚、爬行,惊恐地挥臂蹬腿,想摸着、踩着什么坚硬结实的东西,可手到之处都是一片温情脉脉的空虚”,最后“我抽抽搭搭地哭了,边游边绝望地无声哭泣”。“我”一次次被肆虐的脚踩下,把我踩在水底下的又岂止是我曾经痛殴过的同学呢?“我”哭泣,是为那再也无法爬上岸的青春时光吗,还是对生活的惶恐和无助?《动物凶猛》其实很悲伤。王朔曾经说过:“我年轻的那个年代,常常是你老老实实在家坐着,你一个哥们突然哭着闯进来说被谁揍了,那你就得二话不说立马撅着屁股满世界找砖头,不管有仇没仇都要去拼命。”这种凶猛鲁莽的哥们义气已经随着那个时代流失了。我们可以指责那个时代少年们做的无知的事,可那正是青春凶猛的印证。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那个时候的生活是被人怀念并被人深深羡慕的,那时候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充满了无知的快乐,没有复杂的念头,也没有世故的理想。只不过成年了的人们再也没有少年时天真的莽撞和肆意挥洒的激情梦想了,他们已经在世俗的价值观中失去了太多真性情的东西。

虽然语言上的“贫”和内容上调侃的过度发挥掩盖了小说思想性的闪光,但是《动物凶猛》对当下和个人生活精神的体察,以及与世纪末青年人心态的契合是不可否认的。

诚然,每个人都有段关于青春的懵懂记忆,因为年少纯粹,所以有着无限的活力和可能。青春就是最大的筹码,足够你挥霍,于是我们做了冲动的事,所以我们说青春亦是一个残酷的词。当我们开始回忆的时候,时间已经摧毁了我们的回忆,我们不敢确定什么是真实存在过的,什么是臆想出来的。稍不留神,青春已从身上伶俐跨过,就像王朔自己写到“年轻的时候认为有很多重要的东西在前面,只要不停地奔走就能看到,走过来了发现重要的都在身后发生了,已经过去了,再往前又是一片空白”。所以记忆是阳光灿烂的,而一生中又会有多少阳光灿烂的日子呢?

第三篇:高中小说教学“主问题”设计角度例谈

高中小说教学“主问题”设计角度例谈

高中语文教材收录的小说文本往往篇幅较长,内容较多,教与学的难度也就相对较大。如果每一篇小说的解读都能选准一个切入点,设计一个“主问题”,教学就可以删繁就简,事半功倍。

所谓“主问题”是相对课堂教学过程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短暂的应答式问题而言的,是指能从整体上引发学生对一部作品进行思考、理解、品析、探究的重要问题(提问),它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基于小说大多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往往就不能脱离人物、情节、环境三大要素,而教学角度的选择并非这三要素的机械呈现。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经过不断思考和探索,对小说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重要性有了真切体验。兹不揣冒昧,将若干“设计角度”简述如下,望同人指正。

一、破题而入

标题是一扇窗,可以引导读者窥探文本的丰富内涵。小说的标题样式五花八门,但用意相对集中:交代主要形象、概括主要事件、渲染环境氛围、线索贯穿全文、揭示小说主旨和吸引读者兴趣等。教学中可以抓住标题的某种用意来串解全篇,以求课堂重点明晰。如教学《边城》一文,可以这样设计。

主问题:有人说,“边城”这个标题用意深远,既是一个空间概念,又是一个时间概念,你如何理解?

“空间概念”引导学生把握故事发生地的地域特点,“时间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然后在两个概念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体味故事发生地的风俗人情,进而梳理情节、赏析形象、揭示主题。该设计围绕“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展开,分析环境在前,赏析形象在后,最终探究主旨,先浅后深,层次分明。

二、品读要语

所谓“要语”,就是指要言不烦、表意明达的语言。它既可能是揭示题旨的“文眼”,也可能是毫不起眼的语词。一则小说文本,无论长短,教学时都可以选择“要语”入手,让学生在细品慢嚼中,联系全篇信息,体味作品内涵。比如教学《礼拜二午睡时刻》一文,可以紧抓“不动声色”一词。

1.整体梳理环节:烈日炎炎的礼拜二午睡时刻,一对母女坐着简陋的三等车厢,经过了漫长的旅途跋涉,终于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小镇,她们来小镇干什么?

2.局部体味环节:我们可以从哪个文段(句子)得知这个死去的人就是母亲的儿子?

“就是上个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女人不动声色地说,“我是他母亲”。

(反复朗读,注意体会“不动声色”的语调,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位母亲的内心)

3.主问题探究:这样一个不动声色的女人,是一个怎样的母亲?(①结合全篇中有关母亲言行、神态等语句,小组讨论品析发言。②在对母亲这一人物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请学生再来朗读这个句子,体悟母亲“不动声色”背后的真实情感。③分析神父对母亲前后态度的变化,来烘托母亲这一伟大形象。)

三、挖掘情节

对于高中生来说,语文课本中最有趣的莫过于小说。学生往往在发下新书的那一刻,就开始阅读小说。学生对小说情节的了解通常会先于教师的讲解,这就需要教师把解读的重心延伸到文本背后,去引导学生发掘诸多隐性信息。以《桥边的老人》为例,做如下设计。

主问题:老人有没有向他人求救?为什么?

1.有求救。一个76岁高龄没有家人的老者,在逃难中随人流行进12公里,是否向他人开口寻求过帮助?(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学生从文本的一些细节入手去推断。小说中有两段自述的文字,一处是“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另一处是“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很明显,“上尉”“人家”是关心老人的,如果老人因体力不支等原因瘫倒在地,他们有可能伸出援助之手。在残酷的战争和死亡面前,人性中的善并没有泯灭。)

2.没有求救。老人和“我”相遇,只是询问了“卡车往哪儿开?”那么,老人在走不动的情况下,为什么不向我求救呢?(老人不愿求救,因为他主动地放弃了求生的机会。文本对老人的家人没有丝毫的交代,显然,老人曾有一段丧失家人的惨痛经历,这无疑是精神上的重创,而和动物的相依相伴,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让老人的情感得以慰藉。可此时,战争将夺走老人最后的依托,这是致命的精神打击。或许,这正是海明威构思的巧妙之处――不描绘战场上尸横遍野的惨烈景象,只触及小人物伤痕累累的绝望内心。)

一个问题,两个答案。不管学生认可哪一个,最终都体会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反战。

四、赏析技巧

一些作家的创作,带有典型的个性化色彩,有些表现在语言风格上,有些表现在创作技巧上。从表现技巧入手来设计教学的主问题,既能解读文本,又能教会学生一定的写作技巧,起到了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例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文,可以做如下的设计。

主问题:人物(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对照对比关系?(从来没有哪一个作家,哪一部作品能像雨果和他的《巴黎圣母院》这样,把对比手法运用得如此鲜明、尖锐和透彻。雨果自述: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在课文节选部分出现了四类人物――爱斯梅拉达、副主教、加西莫多和围观的群众,他们之间构成了非常复杂的对照关系。)

在美丑对照中,既有人物和人物之间的相互对照,也有人物自身外形和心灵的美丑对照。但是,如果仅限于这一步,就会使人物形象干瘪,性格单一。而这部作品中的形象为何是丰满的、鲜活的?还有哪些比照?(雨果塑造人物形象,看重人物性格的动态转变,也就是说“人物性格前后的美丑对照”。加西莫多原来不流泪,现在流出了第一滴泪,到小说的结尾,当爱斯梅拉达被处以绞刑时,他愤怒地把他的养父推下钟楼之后,他那只独眼默默地泪流成河。这正反映了人性的苏醒,这才是雨果“美丑对照”原则的精髓所在。)

以上是笔者在小说教学中,对“主问题”设计的角度选择的一些尝试,旨在让“主问题”成为有效课堂的引爆点、牵引机和黏合剂,产生“以一当十”的教学效果。俗话说,教无定法,能够摸索出贴近文本、适合学生的设计,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才是“硬道理”。■

第四篇:谈王先锋教授的军事理论课

谈王先锋教授的军事理论课

进入大学,我们接触了一门新的学科《大学生军事教程》。开展军事理论课,是适应国家人才培养战略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对于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培养具有军事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后备兵员具有重要意义。

开设军事理论课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所以,必须加强全民的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近代,中国充满血与泪的屈辱史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一个国家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防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军事课上,王教授讲解的中国国防.中国武装力量.《孙子兵法》.毛泽东思想及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是我们对军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课堂上,老师让我们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盛大阅兵仪式,以及许多战争纪录片,无一不让我们的爱国热情在心中澎湃。令我记忆犹新的是,抗美援朝战地英雄“王成”,他真正的名字鲜为人知,可是他那句“向我开炮”却永远回荡在我们的耳边。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令我们每一个人肃然起敬。在危难面前,他不顾自己的生命,毅然决然地喊出“向我开炮!”当他谈到自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时,是那么的自豪与满足。但就像他说的“也许是命该如此”,他竟然被俘。虽然,作为俘虏的他,挺直了腰杆,坚决与敌军对抗,但是,还是无法摆脱俘虏的阴影。从此,在抗美援朝中他的英雄事迹无人知晓,就连自己的至亲对此都一无所知,老人的心里充满了孤独。即使在很

多人看来,他没有得到他该得到的光辉与荣誉,但从他的一言一行中可看出,他没有半点怨恨。就这样,他默默无闻地度过了自己的大半辈子。就在将他的名字与“王成”联系到一块是,他说,他获得了有一次新的生命。这是何等的豁达啊!

每次上完军事理论课后,我觉得自己仿佛进行了一次生命的洗礼。王先锋教授在课上反复谈到目前中华民族道德缺失、精神涣散的问题,他讲到目前中国各方面的处境,让我们每个人清楚意识到加强自己精神建设的必要性。

我很喜欢军事理论课,不只是老师上课内容吸引人,最重要的是王先锋教授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他的课堂上,总能捕获到以前从未涉及到的话题,总是让人很新奇。

最近学习的“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老师讲的钓鱼岛问题,美对华战略等,使我们意识到了危机感。美对华战略:政治上演变,木乃伊醒了,兵马俑还能再睡吗?经济上交往,绝不能让美当第二。对华军事上遏制,并且还挤压我国能源战略空间,不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比我国人民币升值,多么令人可恨的战略!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中国政府的积极防范,让我们增强了民族意识,我觉得这对于大学生来说是最缺乏的一门课程,确实需要恶补一下以前所落下得了。

军事理论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是它唤醒了我那颗对祖国无限热爱的心以及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之情。

谈王先锋教授

对王先锋教授的第一印象,是在新生入学教育上,在行知礼堂里

他慷慨激昂地为我们讲述着抗美援朝中涌现出的无数战地英雄,听到他的讲述,我非常激动。作为一名理科生,历史对我来说似乎有点淡忘。当抗美援朝又一次出现在我的视野中时,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在王教授播放的纪录片中,我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性,在战争中,战士们的胸前是战争,身后是和平。为了民族胜利,无数英勇的战士显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在战场上,每一分每一秒都会有鲜活的生命逝去,胜利是建立在无数的血肉之躯上的。作为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无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和生命相比,还有什么更重要的呢?遇到困难,坚强一点,相信自己一定能战胜它!

王先锋教授的军事课是充满活力的,确实是一门很有意义的课程。他总是能让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每堂课下来总让人有一种突然长大一截的感觉,他总能让我们每个人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重任。

王教授的课上,他总是给同学们很多发言的机会,我非常欣赏这个做法。从小学到高中,我们仿佛总是在老师家长们的督促下,甚至强迫下做作业、上课发言,或许从没主动为了锻炼自己甚至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去为自己争取机会。在大学的课堂上,通过王教授设立的这个渠道,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上台演讲能力。

在中间休息时间,王教授通常会放映同学们做的好的PPT或听听音乐,这样一来,同学们在娱乐中达到休息的效果,我觉得这个非常好。我最想提到的是,军事理论课是我们唯一说“老师好”“老师再见”的课,这是小学以来一直坚持的习惯,进入大学,我们突然不说了,感觉特别不习惯。我个人认为,这不但是对老师的尊重,并且还

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上课效率,因为喊了“老师好”,同学们的精神就会集中起来,我希望我们大学生也可以继续坚持这个好习惯。

在王教授的课上很少有人迟到,因为王教授规定,凡迟到的要进行才艺展示。我觉得这个非常好,这个做法不但维护了学生的尊严而且还能活跃我们的课间气氛。

能在大学里听王先锋教授的讲座我感到非常荣幸,我会珍惜这个机会,努力激发我的爱国热情,在大学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习做事,学习做人,力争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五篇:执行力领导力培训讲师王一名谈管理原创文章:狼性不是张牙舞爪

(王一名谈管理原创系列文章 025)

狼性不是张牙舞爪

(作者:王一名)

今天在青岛,为清华大学现代企业工商管理与信息化战略高级研修班的同学讲课,又提到狼性。

一位朋友曾经很好奇的问名哥:你们天天讲狼性,是不是公司里的人都很凶狠?

我忍不住大笑:凶狠?亏你想的出来!你以为我们所有人都张牙舞爪,见人就咬吗?那叫疯狗,不是狼性。真正的狼性,是对目标的矢志不渝,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是对自己的绝不放纵和对生命的极端珍重。

在中国企业中对狼性的推崇,在名哥的印象中始于华为。而其对于狼这种一直被人们所诟病的动物的推崇,与华为所处的环境紧密相关。

1944年出生的任正非,家里兄妹7个,加上父母共9人,生活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资维持。从小生活的艰辛以及心灵承受的磨难,成就了少年任正非隐忍与坚定的性格。他感慨:“我能真正理解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

穷困是有大作为的人的第一桶金,饥饿感就是一个人不竭的动力源泉。任正非感谢生活给自己的馈赠。因此他认为:“华为最基本的使命就是活下去。”

然而,在通信设备制造这样一个竞争残酷的行业,华为一出门,就遇到了世界顶级的巨头。在摩托罗拉,朗讯、爱立信,西门子这些跨国猛兽的包围中,要生存下去谈何容易?任何一点的放松可能就是覆灭之灾。只有那些拥有最强烈的生存信念,能够忍受最艰苦的环境考验的企业才能勉强过关。

这与狼的生存环境是一样的。不像狗,可以得到主人提供的食物,一生衣食无忧,在狼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人会来喂你。相反,在它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了陷阱、诱饵、甚至猎枪,稍有不慎便是死亡。因此,他们必须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他们必须能够忍受饥饿,寒冷;他们必须要忍受被猎狗追赶的屈辱,尽管他们比猎狗更勇敢;他们必须保持足够的警觉,在睡觉的时候依然睁着一只眼睛,在舔伤口的时候依然不给自己休息的理由。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生存下去,永不放弃的争取生存下去的机会。因为,活着,就是胜利!这,才是狼性。

对于中国的民营企业来说,生存环境逼迫他们只能做狼。必须足够的勇敢的才能在危机四伏的丛林中获得活下去的机会。

前几年,电视剧《亮剑》热播,主人公李云龙的部队以战斗力凶悍被称为“野狼团”。激励部队士气的时候,他说:“我们团要象野狼团,我们每个人都要是傲傲叫的野狼!吃鬼子的肉,还嚼碎鬼子的骨头.狼走千里吃肉,狗走千里吃屎,咱独立团啥时候吃肉,啥时候改善伙食啊?那就是碰到小鬼子的时候!”

打仗不能只靠嘴皮子的功夫,强悍的战斗力来自于严格的训练。在部队训练的时候,李云龙要求战士们把训练时用的棍棒换成真的刺刀,政委赵刚担心这样会有伤亡。李云龙讲,我当然知道会有伤亡,但不这样怎么办?我要是有鬼子那么有钱,一人发一挺机关枪,上阵直接就“突突”得了,还练什么刺刀啊!平时断两根肋骨,战场上能保住命,值!

李云龙的话说出了民营企业必须实行狼性文化的根本——没鬼子那么有钱啊!没钱、没品牌、没背景,不靠狼性,还能靠什么?

从新东方博客上看到一段文字,是给刚入职的大学生的建议,写的非常好,标题叫做《耐心,也是一种凶悍》:“职场上最终的赢家,不是胜者,而是剩者,所谓“剩者为王”。职场不是一方净土,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会有争斗。工作,让你快乐幸福之外,还会让你郁闷,嫉妒,焦虑,恐慌。有些能力很强的人受不来这些情绪的煎熬,选择过早地离开,这样的人,不是被对手打倒,而是被自己打倒。

面对挫折,面对打击,不要伤心,不要难过,不要沮丧,甚至不要控诉,不要愤怒,不要抗议,我们只管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擦亮自己的武器,准备下一次战斗,下下一次的战斗,以及下下下一次的战斗。

也许,你不是最优秀的,但是如果你能熬过最优秀的,你就是最优秀的。” 其实,不仅对大学生,对所有的职场人来说,都是如此。所以,就连冯仑那样的名人也说说,伟大是熬出来的。

又是周五啦,名哥在青岛,祝大家周末愉快!

下载透过《顽主》谈王朔小说的先锋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透过《顽主》谈王朔小说的先锋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