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沙河畔的芦苇]素质教育之我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
素质教育之我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应试教育是着眼于单纯的选拔,而素质教育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正是由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决定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正是由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决定的。“应试教育”着眼于为高等学校选拔学生,学校选拔在目前阶段,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种选拔功能被反复多次强化以后,就产生了负效应,形成了层层淘汰的机制,于是无形中学生被以分数为标准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可以升学可以造就的,另一部分是不能升学不能造就的。这样,不但把智育(严格地说是考试分数)强调到了可以冲击其他教育的至高地位,而且把还处于“人之初”阶段的中小学生看死了,忽视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多数学生发展的可能性,教育资源被用来主要为升学有望那部分学生,不利于教育的普及,不利于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与此不同的是,素质教育关于学生的发展,认为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宗旨(全面性);认为学生的发展不是划一的而是千差万别的,正是这种差异性构成了各自发展的本性特色(多样性);认为发展的动力是内在的,教育过程应当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主体性);认为学生发展的潜力是无限的,但发展又是分阶段的,基础教育阶段的任务是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打基础(基础性)。
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一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面向21世纪,我们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同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必须转移到领先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所以,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国民的综合本质,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本质是根本的根本。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公民,培养造就可持续发展的公民,必须有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时代发展到现在,问题已不仅仅于要有教育,而且在有一个什么样的教育。这就是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努力构建素质教育体系。有人要求设计一套素质教育模式,由教育行政部门下达,以规范各地本质教育的行为。应当说,提出这种要求是不适宜的,也是不实际的。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发展的体系,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素质教育永远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变化的,不断创新的。科学性是它的内容,丰富性是它内涵,多样性是它的形式,创造性是它的灵魂,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使之生动活泼、充满省略则是它的精神实质。当然,素质教育也不是不可捉摸的,相对于“应试教育”有它本身的科学体系。但这个体系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发展、完善的。
素质教育在国内闹得沸沸扬扬,但是面对中国的应试教育,一路坎坷,在风雨中飘摇。贯彻实行的很是艰难。第一次接触到“素质教育”这个词是在上小学是的一张卷子上,卷子的名字是什么什么素质教育改革测试卷,现在想起来真可笑。现在的教育体制其实依然是应试教育,除了分什么也不管,素质教育改革其实实施的很艰难。
中国人口众多,学生也多,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素质教育改革并不仅仅是教学形式上的变革,这种改革是表面化的、形式化的。这种素质教育就是应付上面的检查,等领导来检查的时候,就装模作样的让学生做做操、开个什么讨论会啊、什么“八荣八耻学习经验交流会啊”纯粹是面子工程。来检查的领导和学校也是心照不宣,因为甚至领导也不重视素质教育本身。他们为什么不重视呢?因为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素质教育需要怎么做,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素质教育有什么应试教育不可及的优点,他们其实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实行所谓的“素质教育”,所以,要想实行素质教育,就领导的重视,让领导知道为什么要实行素质教育,不只能为了考评自己的政绩,也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
学校不仅要教育学生该怎样做,其实更重要的应该是要教育学生为什么要这样做,某学校下达禁手机令,发现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当场没收并摔坏,事后给予学生家长一定的补偿,第二次发现的立即开除。禁令实行第一天有五名同学的手机被摔坏,第二天就见不到学生使用手机了。这种极端的做法貌似效果很好,但是我个人认为是不可取的,学校是来教育的,不是来管制的,表面上没学生使用手机了,但这其中没有蕴含丝毫的教育因素在内,没有学生使用手机并不是教育的成果,而是管制的成果。其实是学生对这种体制的害怕,并没有认识到手机副作用,打游戏的时间是怎样从自己的手指头缝里悄无声息的溜走的,手指挥动一会儿一堂课就过去了,考试作弊,将高科技应用的淋漓尽致,接触不良信息玷污心灵,助长同学之间的攀比心理,一有空同学之间就相互显摆自己手机的款式和功能„同学们就意识不到这些危害,他们只是慑于学校的威力,慑于学校的蛮横和霸道,无奈作出的选择。这种做法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的一生的为人处事的态度都有一定的后大伙小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根本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
就像我的家乡政府对焚烧秸秆的做法一样,在路边的墙上打上各种各样的标语,“禁止焚烧秸秆”、“焚烧秸秆者重罚,举报有奖”等等类似的标语,效果怎样呢?巡查车在田间转悠,车前面走了,人们在后面就烧,为什么烧呢?因为这种处理秸秆的方式很方便,家里的院子也没地儿放一大堆秸秆,以前可以用来烧锅做饭,现在在院子里堆着,生蚊子。为什么不烧呢?政府不让,为什么不让呢?那这谁知道啊!如果让农民知道秸秆是一种资源,还有较高的利用价值,秸秆焚烧不仅仅是一种浪费,还对环境造成很严重的污染,是一个危险性很高的安全隐患,也不会有这种情况发生了。
类似的,有篇文章讲一次领导来家里,女儿端来一盘子梨,有大的有小的,女儿将最大的那个梨让给领导,领导接住了,还夸女儿真懂事,就在这时小姑娘却哭了起来,两人都很尴尬。小姑娘为什么会哭呢?他没有想到领导会接,她并不是真心实意的想让领导吃那个大的梨,她以为领导会再次把大梨让给自己,领导接住了,那么她就失去了,这就反映了现在的教育指教给孩子该怎样做,而没有教给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孔融让梨”的事情是一代佳话,礼让与分享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是古人遗留下来的精华,是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的。家长教女儿应该让梨,而没有让她明白为什么要让梨,所以她自己是不情愿的。
所以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知道怎样做是错的,错在哪里,而不是用强制性的手段管制学生怎样做,这样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实施起来也顺利一些。
第二篇:深化素质教育让学生享受学习英语的快乐
深化素质教育让学生享受学习英语的快乐
郑州轻工业学院附属中学曹琳娜
[摘要]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要,深化素质教育,灵活地运用教授内容,注重英语学习策略的培训,调动中学生英语的学习激情,充分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享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快乐、发展趋势、大型化、专业化
英语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身为一线英语教师除了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努力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专业化提出的需求外,还需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要,深化素质教育,灵活地运用教授内容,注重英语学习策略的培训,调动中学生英语学习的激情,充分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享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我在多年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创设融洽的氛围,营造激情的课堂
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都已证明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在良好
1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支持、相互帮助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使教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造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共同钻研运动技术的空间,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一条重要途径。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每个学生得以健康成长的良好开端和最佳切入点,使他们能够在多种教学策略的指导实施下,快乐地学习英语。
疯狂英语的开创者李阳说:学习英语要达到激情。激情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怎么促进教学呢?教的职责在于帮助,教的本质在于引导。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心中充满着学习英语的浓厚乐趣和无比勇气。让学生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活动中属于主体地位,对于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如重点词汇、重点语法,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者查字典或者查阅参考书或者网上查询。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很强,那教师就给他们搭建自我表现的舞台,让他们像老师一样走上讲台讲解,使他们的能力得以展现,学习不再处于被动的状态,而是积极主动的探究。当然,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可迫使他们去做。当量变产生质变时,他们对学习也就有信心了,继而进入了良性的循环发展。当老师把什么都讲得非常完美,无懈可击时,就把学生的探索过程取代了,而取代了探索的过程,就无异取消了学生能力的获得。
二、丰富英语学习实践活动,增强趣味性
英国语言学家埃克斯利认为英语教学中的趣味性问题是头等重
要的问题。研究表明,在学业失败的因素中,缺乏兴趣占35%;一个人只有对英语有了强烈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钻研并运用它。培养学生的兴趣,老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这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基础。在课堂上,老师就必须抓住这一时机,创造一定的英语学习环境。
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要针对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组织学生开展集灵活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学习活动。其次,要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放手让学生实践,让学生共同思考,共同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英语学习的提高。如注意字母、音标和日常会话教学的合理组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绪变化,学生一旦出现错误,不应大加指责,而是耐心的指点、纠正,并教给学生自己总结出了各种口诀、顺口溜、英语的语法规则、词的用法等常让学生困惑,练习,试卷中经常出错。这些学习技巧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生的纠错能力。
三、开展竞赛.建立兴趣小组,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参与意识。随着近年选秀节目对中学生带来的影响逐渐加深,我开始将带有竞争性质的练习贯穿于教学之中,采用各种各样的竞赛形式:个人赛、分组赛,口头赛、笔赛等。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又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情绪饱满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之中。
竞赛可以调动学生潜意识中争强好胜的欲望,在紧张的竞赛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竞赛可分很多形式,如:单词记忆、默写,课文的背诵等。而兴趣小组的建立,能使每个学生都以愉快的心情,主动
参与学习。
四、带着赏识的眼光,对学生做激励性的评价
评价是英语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我,促进全面运用语言的能力,使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适当调整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作为教师不应该只重视终结性评价,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即使学生在考试中没考好,也不能一概否定学生,要看到他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进步的一些方面。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以激励为主。在平时的授课中,我就有意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留心他们的优点,譬如,有的孩子单词记的多,有的学生发音准确,有的模仿力强,有的上课聚精会神,有的善于发言积极性高等。随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特别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寻找适当时机,创造合适机会,有意让学生在班里展现他的优势,出风头,尔后夸奖一番,还让全班学生为他鼓掌,为他喝彩。
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看到自己在参与学习后取得的进步和成绩,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总之,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由一个传统型“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情境的设计者、策划者”,让所有学生都能从英语学习中享受到快乐。
第三篇:如何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作品的语言之我见
如何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作品的语言之我见
——由《孔乙己》谈起
单欣鑫
鲁迅先生作为我国文学巨匠其作品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包括小说、杂文、散文,几乎代表了鲁迅各个时期的重要文章,而且贯穿于中学阶段各个年级的各册教科书中。鲁迅先生不愧为一代文学大师,他的作品语言犀利,内涵厚重,思想睿智,闪烁着迷人的光芒。但先生的作品太深奥了,学生比较难以读懂,教师也比较难教。如何使学生走进大师的作品里?为此,我下了不少功夫。通过这次讲解《孔乙己》我感受很深,结合以往所听和所讲的鲁迅作品教学课,借此机会发表自己对鲁迅作品语言教学的一些体会。
鲁迅先生的文章主题深刻复杂,语言意蕴丰富,感情冷峻中透着炽热,无情中却见深情。言为心声,先生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和形象表达,都是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满腔炽爱。先生对孔已己灵魂的无情批判、揭露、愤恨,不正是因为对他爱之深吗?为了讲好《孔乙己》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解决生僻字,为理解文章扫清障碍。
三、引导学生理解写作背景,为理解文章奠定基础。
四、抓重点,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人物的刻画。
五、环境描写对于塑造人物的作用。
六、赏析作品精练、深刻、生动传神的语言
七、“不求甚解”, 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自由。
八、适当留白,激发学生兴趣。
为何进行了那么多前期准备才带领学生领会鲁迅文章的语言呢?鲁迅先生的小说有诗一样单纯的韵味,语言却又精粹、凝练、含蓄,在本文中体现尤为强烈,所以在讲课时我抓住这一点,进行足够的铺垫,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为深入剖析鲁迅的语言特点做好充分的准备。万事具备,师生顺理成章的共同总结鲁迅先生语言的特点:
一、善于通过“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
《孔乙己》中,对孔乙己出场时的肖像描写,反用寥寥几笔,便使人物神情华肖,栩栩如生: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它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是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寥寥几字,看似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然而却抓住了孔乙己与别人不同的特点,把孔乙己的思想、性格、经济及社会地位揭示了出来。“站着喝酒”说明他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属于“短衣帮”的;“穿长衫”则表明它是读书人,与“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的“长衫”客有某些共同之处,“唯一的”说明在酒店里只有他一个是这样的身份特殊的另类。他喝酒的方式与衣着的不相称,反映出它的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从经济上说,他的地位很低,是属于“短衣帮”的;但在思想意识上,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仍然把自己看成高人一等的“读书人”。接下来描写他“青白脸色,皱 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从脸色上看,说明他生活很艰难。从“伤痕”上看,暗示他常遭凌辱,从“乱蓬蓬”的胡子上看,表明他生活落魄潦倒。而他那件“又脏又破,似乎是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则说明他又穷又懒,而对这件“又脏又破”长衫,为了显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他一直没有脱下,揭示了他自命清高的性格特征。“满口之乎者也”则表明他卖弄“学问”。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到,鲁迅反用粗线条的勾勒,就活灵活现地把一个迂腐落后、贫困潦倒的深受封建教育迫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二、善于通过个性化语言塑造人物形象。
《孔乙己》一文中,主人公孔乙己所说的话并不多,然而几乎句句都是个性化、性格化的语言。例如: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吗?”“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跌断,跌,跌„„”
以上文白相间的语言,是孔乙己所特有的语言,它准确、深刻、生动而有分寸地突出了孔乙己的性格。从“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一句中,我们看到了孔乙己那迂腐的性格。在他看来,像偷窃这样的丑事,一旦和读书人发生联系,便不再是一种不光彩的事,不能和一般的偷窃相提并论,就是偷东西被人打断了腿,还要辩解说是“跌断,跌,跌„„”,死要“读书人”的面子。这些语言,把孔乙己心灵深处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传统观念充分地揭示了出来,这种观念是与他长期接受封建教育毒害的身份相称的。
总之我们可以从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实际和认识水平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理解程度,有的放矢,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鲁迅作品的兴趣。然后再对鲁迅作品构思巧妙、独特的手法、新颖的格式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以上只是我在讲课过程中的一些拙见,鲁迅先生的文章意蕴深刻,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加深自己的文化低蕴,才能讲清讲透先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