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备课
三年级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备课 南郊教委三年级语文集体备课组
一、本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由三篇课文、一次习作、一组练习构成。17课《石头书》、18课《小稻秧脱险记》、19课《航天飞机》这三篇课文均为科学性的小品文或童话。习作六是“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文具,要求把文具的特点和用途写清楚”。练习六安排了五个板块,包括学用有关多音字的字词句练习。写好左高右低的钢笔字。读读背背8个成语和古诗《竹石》。口语交际——介绍我的小制作。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折”。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29个生字,17个二类字,认识多音字“壳”,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会用“纷纷”、“激烈”造句。
2、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好对话。在此基础上,能演一演《小稻秧脱险记》这个童话故事。
3、在对课文语言文字朗读感悟的基础上,知道什么是“石头书”,知道除草剂、喷雾器具有保护稻秧不受杂草侵害的作用,了解航天飞机的特点及本领。
4、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5、通过课外搜集各种资料,使语文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6、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能按习作要求仔细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学习用品,弄清它的特点和用途,先说一说,再写下来。初步体会“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状物文章写作的要领。
三、本单元教学提示: 17课《石头书》教学提示:
1、教学中可以紧扣关键词“刨根问底”展开,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引出课文最后一句话:“石头书里的学问还真不少呢!”结合课后练习4构建这样一个话题:“川川和磊磊是如何从石头书中学到这么多学问的?他们从石头书中刨到了哪些学问?”
2、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品读悟读,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其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好对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结合课文语境,特别是抓住文中叔叔的五次回答中的句子,来理解石头书是一本怎样的书,从三年级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来看我觉得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4、这篇文章的遣词造句是十分有特色的,尤其是人物对话的提示语形式多样,很值得让学生来探究一番。
18课《小稻秧脱险记》教学提示:
1、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本课的教学落脚点:一是理解、感悟语言,特别是文中运用的大量表现力极强的四字词语;二是了解科学常识,于潜移默化间培养科学精神。
2、话题的构建可以从题目“小稻秧脱险记”入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它又是如何脱险的?”
3、“小稻秧遇险”一部分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理解难懂的四字词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对杂草嚷叫的语言和小稻秧柔弱的反问进行有感情朗读,从而加深学生的阅读感受。同时学习这一段还可以结合教学渗透写事四要素的知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
4、“小稻秧脱险”一节是本文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这一段的教学仍要以读为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凭借文中的语言文字进行自由创造想象,在读读、演演、评评中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
5、重视课后第3题,用“激烈”“纷纷”两个词语造句,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后再练习造句。19课《航天飞机》的教学提示:
1、教学重点是第二三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航天飞机的特点。在第三自然段,通过智慧老人之口将航天飞机的特点和特殊本领作了详细的介绍。我们觉得首先得让学生充分地朗读智慧老人的话。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朗读收获。这一段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航天飞机飞得更高、飞得更快的特点,了解作者用对比、列数字来说明航天飞机飞得高、快的特点,让学生初步明白这样能把事物的特点介绍得清楚明白,要向大家介绍你的文具盒、玩具时就可以学学这一写法。
2、课后练习4:根据课文内容,为航天飞机写一段自我介绍,让学生说一说,练习时可以先让同桌两人互相说,一人扮演飞机,一人扮演航天飞机,引导学生抓住航天飞机的特点说话,可以学习运用课文中总分的结果说,在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写一写。
习作6的教学提示:指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文具,能把文具的特点和用途写清楚。在上19课〈〈航天飞机〉〉这一课时写一写航天飞机的自我介绍,为习作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习作之前,首先要准备好“下锅之米”——一方面让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一种文具,另一方面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细致观察自己喜欢的文具,对文具的样子、颜色、功能进行全方位考察,搜集、储备习作素材。说写不可分割,在写之前可适当指导学生先将所想说一说,但说不可喧宾夺主,在学生写的欲望被激发之后,不可再多说,应立即安静下来,让学生在一个安静的、思维活跃的环境下开始写文。
练习六教学提示:安排了五个板块,包括学用有关多音字的字词句练习。写好左高右低的钢笔字。读读背背8个成语和古诗《竹石》。口语交际——介绍我的小制作。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折”。
“学用字词句”将多音字作为一个专门的类别来训练,共安排三个小练习,其中第一小题是难点。“写好钢笔字”的教学,先引导他们观察左高右低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书写。“读读背背”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读背“~风~雨”式的成语,二是读背古诗《竹石》,可让学生看看插图,读读诗句,说说诗意,在基本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然成诵。“口语交际”教学中,可以先布置学生动手做一件小制作。然后在小组内进行“小制作展示”,要求组内每个学生介绍自己作品的制作材料、制作过程、特点及制作的设想等等,其他学生充当听众,可以提问,要求介绍者回答。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班级“产品”推销会,由各组推荐的学生上台交流。
lengyue at 2009-9-29 10:57:00
ldjun
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材料 周村区新建路小学三年级组
一、教材简析
今天和大家一块研讨交流的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有《石头书》、《小稻秧脱险记》、《航天飞机》三篇讲读课文、习作6和练习6组成。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自然科学知识,可以说是自然科学知识篇。
(一)《石头书》这篇文章的题材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向学生讲述的是川川和磊磊这两个孩子与勘探叔叔的交流,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课文还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自然的强烈愿望。这一点通过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可以看出来,比如“好奇”“刨根问底”等。课文借着川川和磊磊这两个孩子与勘探叔叔的对话,介绍了石头书上的“字”、“画”及这些化石的价值和作用。
(二)《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有趣的科普性故事,全文采用了拟人化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杂草对小稻秧生长的危害,以及喷洒除草剂对小稻秧成长的保护,在故事中让学生学习农业常识。文章分为“遇险”、“脱险”两大部分。
(三)《航天飞机》是一篇科学童话。文章从普通飞机的视角,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了航天飞机的特点和相关知识,展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在航天事业上的新成果,从而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的志趣。
(四)习作六:本次习作时指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文具,体会“文具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学习伙伴,它们毫无怨言的为大家服务。”
(五)练习六
学用字词句注意读准多音字。读读背背
8个成语中都有“风”“雨”,很贴近学生的生活。要注意理解“风”“雨”的实际意思。《竹石》是很有名的一首古诗。要着重理解山上的“竹子”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 《石头书》:
通过学习,理解“石头书”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刨根问底的习惯。《小稻秧脱险记》: 教学目标:
1、能总结出故事的内容。
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3、能进行简单的课本剧表演;
4、知道除草剂、喷雾器具有保护稻秧不受杂草侵害的作用。《航天飞机》: 教学目标:
1、凭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了解航天飞机的一般知识和基本特点。
2、根据课文内容,为航天飞机写一段自我介绍。《习作六》: 教学要求:
能按习作要求仔细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学习用品,弄清它的特点和用途,先说一说,再写下来。练习六: 教学要求 学用有关多音字的字词句练习。2 写好左高右低的钢笔字。3 读读背背成语和古诗。4 口语交际——介绍我的小制作。
三、教学提示: 《石头书》:
读好对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理解“石头书”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练好重点,突破难点,作如下简析:
1、以课题为切入点
板书课题,围绕课题质疑。如:石头书是什么?石头书上有什么?石头书有什么用?等。
师:同学们非常想弄清楚这些问题,探个究竟,这就是“刨根问底”。文中的川川和磊磊也在刨根问底,他们“刨”到了什么?请带着这一问题读书。
2、初读课文,理清脉络,感知大意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边读书边勾点圈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明白的问题,不明白的地方。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处理方法:词语可以结合语言环境师生共同理解解决。可以给与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在读通顺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锻炼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3、把握文眼,精读感悟
抓住两个问题:石头书上有什么?研究石头书有什么用?
这两个问题抓住了全文的核心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读书,在读中勾画出问题的答案,并在班上进行交流。解决文章的教学难点。
文章读熟后,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课文,这也是文章的教学重点。课后题的处理: 写字重点指导:
叔:左宽右窄,左松右紧 矿、怪:左窄右宽,左紧右松
壳:提醒学生上面一个“士”,而不是一个“土” 第二题的描红要提醒学生书写姿势,笔画到位。第三题词语:先读后写 形式:指名读 领读、齐读 第四题:结合讲课文的讲解解决。《小稻秧脱险记》: 教学的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感悟杂草的蛮不讲理,知道除草剂喷雾器的作用。教学建议:
1、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教学: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学生读第一、二自然段让学生画出有关语句,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激烈、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 让学生感悟杂草的蛮横无理。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表演杂草围攻小稻秧的情境,结合情境让学生理解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于永正老师指教这一课时就曾经让学生进行表演。比如于老师说:“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生: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生:野蛮)讲理不讲理?(生: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生:不让)这就叫“不由分说”。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第二个问题:小稻秧是怎样脱险的?方法同上,抓住:警觉、收拾、有气无力、纷纷等关键词语,借助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表演,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意思。小稻秧开始遇到了什么危险?后来是怎样脱险的?这实际上是让学生总结课文,熟读课文后应该不算难了。小稻秧刚搬到稻田来不久,它就被杂草抢营养。(师插话:这句话应该这样说:杂草就来抢营养)后来喷雾器大夫喷了一些化学除草剂,把杂草消灭了,小稻秧这才脱险。正如于老师所说,“书读通了,问题也就解决了。”
课后题:课后第三题的造句可让学生先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再进行试造句。写字重点指导:欺 《航天飞机》:
教学重点:通过读书,引导学生感悟航天飞机的基本特点和神奇本领。有感情的朗读对话。
教学难点:学生对航天飞机的知识了解少可能成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最大障碍。课前查阅资料成为理解课文的关键。教学提示:
1、教学前一定要让学生查阅有关航天飞机的资料阅读,以便于对航天飞机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2、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教学重点。
3、重点问题:航天飞机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本领? 可抓住三点进行教学:
一点是外形大。(庞然大物、三角形的翅膀、尖尖的脑袋,方方的机尾。)
二是飞得快和高。(转眼间便飞得无影无踪、几十万米高。速度是普通飞机的三十多倍。)三是本领大。(绕着地球转,释放和回收人造卫星。)指导学生读好智慧老人的话成为了解航天飞机特点和神奇本领的关键。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找出重点段落后,可以让学生边读书,边画出答案。这一个问题解决了,其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4、课后第三题的处理
要求:根据课文内容,为航天飞机写一段自我介绍
方法:首先要让学生把课文读得非常熟练。熟悉课文内容是做好自我介绍的关键;其次向学生讲清楚要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把自己当成航天飞机,向其他人介绍自己;再次,教师可以示范说一小段,让学生听一听,了解一下怎样说这一段话。
(四)习作六教学提示 教学准备:自己喜欢的一种文具 教学重点难点:
⒈重点:把文具的特点和用途写清楚。⒉难点:观察要有顺序,叙述要有条理。教学提示:
1、导入课题后让学生先学习例文,通过例文的学习重点让学明白写一种物品要写清楚它的名称、外形特点(颜色、样子等)、作用、情感。还要告诉学生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进行自我介绍,语言显得更加形象生动。
2、让学生细致的观察自己准备的学习用具。可以按一定顺序:由上而下或有整体到部分,或由前到后,或由外到内。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观察:文具的形状、上面的图案、组成部分、每部分的使用方法等
3、学生先练说,然后教师组织学生拿着自己的学习用具向同学们介绍,大家进行评说。教师可根据学生说的情况进行评点,包括用词用句方面给予学生帮助。
4、书面写作。
(五)练习六 教学提示:
1、多音字:让学生读题目,明确要求。指名学生读词句,师生互相订正。学生会的不教。
2、读读背背:学生先自由读,找出不认识的字,师生共同解决。指名读、领读、齐读,把这些四字词语读熟。特点:带“风、雨”的四字词语。学生说说自己都理解了那些词语,说说意思。不理解的教师帮助理解。只让学会生知道大体意思即可。
对于古诗《竹石》,指导学生读熟,大体理解意思,背过即可。
3、介绍我的小制作: 审题。
(1)揭示话题:介绍我的小制作。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介绍自己的作品名称、制作材料、制作过程、特点功能及制作设想等等。要说具体,有条理。练习。
(1)分组练说,组员间互相评议、指正,师巡回指导。(2)每组派代表上讲台说,本组可以纠正、补充。
ldjun at 2009-9-
第二篇:三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备课模板 第六单元
年
级
三
学
科
语文
章(组)
六
学习内容
《神话故事》
单元内容
分
析
本单元有四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六组成。《古诗两首》《寓言二则》和《大禹治水》是精读课文,《那咋闹海》是略读课文。通过默读初步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故事中人物精神品质。
单元学情
分
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在课堂上应加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加强词语积累与运用的练习。教学中侧重于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词语的训练。在上个学期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几种段的结构,本学期可以向篇章的结构过渡,引导学生能够按事件的发展顺理清文章结构。本单元很多文质兼美的篇章,在阅读教学中,应侧重于朗读的训练,可采用想象读、体验读、配乐读等多种读的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同样要注意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师可利用比较、填空等多种方法来训练学生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学习目标
1.会认46个字,会写3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情节讲述故事。
3.默读初步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故事中人物精神品质。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
4.语的意思,增加词汇量。
5.背诵古诗《古诗两首》,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意思。
6.了解成语故事,并主动和他人交流。
学习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生字、词的读写。
3.对本单元课文的理解和习作
学习时数
11课时
课时分配
课
题
课时
21、《古诗二首》
22、《寓言二则》
23、《大禹治水》
24、*《哪吒闹海》
百花园六
第三篇:语文第六单元备课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材围绕:“关爱他人”这个主题,选编了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识字6”选了几组词语的反义关系,与本组课文内容有一定联系。故事《窗前的气球》,让学生懂得对别人要时时关心的道理;故事《假如》,让培养学生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故事《日记两则》、让学生懂得关心有困难的人,培养写日记的兴;《古诗两首》,让学生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忧伤之情。
二、教学目标
1、会认47个生字,会写50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对话,分角色朗读课文。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同学之间的真挚情谊。懂得珍惜友情,获得美好的人生体验,培养爱心。
三、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的含义和道理。
3、激发、调动学生写话的兴趣和愿望,把自己要说的话有条理地连起来并写出来。
四、课时安排:
识字6
2课时 窗前的气球
2课时 假如
2课时 日记两则
2课时 古诗两首
2课时 语文园地
4课时
识字6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9个生字。
2、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3、在识字,朗读的过程中,陶冶美好的情操,树立关爱他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识字学习、流利地朗读学习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为主学习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讲一讲平时看到的认为美的或丑恶现象的小例子。
2、引导归纳,谈话导入
二、朗读课文
1、小组内初读感知
⑴自读课文,组内圈出生字学一学
⑵朗读展示,把自己最喜欢的内容读给同伴听。正音,评议
⑶引读课文感受词语的意思及反义词的特点
2、小组之间再读入情
(1)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2)讲讲身边助人为乐的人和事。
(3)朗读单元引言
三、小组比赛学习生字
1、小黑板出示相关词语,认读正音
2、小组自学要求认识的字
(1)组内自学生字的拼音并互相指读
(2)组内学习生字的笔顺并书空,不会的或拿不准的做标记(3)交流识字经验,发现识字方法
3、教师教学学生不准确的笔顺的生字
四、熟读课文,巩固识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复习字词
1、抽读词语卡片,评议纠正
2、多种形式读词语
3、读其他生字
4、组词,扩展说话
二、诵读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
1、同桌读
2、自由选择伙伴读
3、读给伙伴听
4、自己小声读边读边品位课文的思想和韵味
三、指导写字
1、结合范写,观察字形
2、描红,临写
3、展示,评议,四、扩展活动
收集反义词,试着组成几句对子。教学反思:
窗前的气球
教学目标:
1.认识“科、亚”等7个生字,会写“户、亚”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会用“可爱的”、“高兴地”说句子。
3.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同学之间的真挚情谊。
4.懂得珍惜友情,获得美好的人生体验,培养爱心。课前准备:课件、识字卡片、关爱他人的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导入并揭题
(一)师:你们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爱心》让我们的心中怀着那份浓浓的爱,进入今天的课文学习。
(二)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跟写会写的字。齐读课题。
(三)师:窗前的气球代表着怎么样的爱呢?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静听。
(二)组内学生自读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圈出认识的生字。
(三)生字识记
1.出示生字卡片,利用拼音读准字音。
2.选其中的几个生字,给它们组组词。
3.你觉得哪个字最好记?你是怎样记住的?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4.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记?想办法记住它,然后告诉全班同学。
5.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同桌互抽识字卡片认记;听音辨字;换境认记等)
三.再读课文,初步理解
(一)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快速、轻声读课文,将课文读通顺。
(二)挑选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一段读给大家听,请同学帮你评一评。
(三)男、女生接读课文,读完后简单讲讲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一)出示生字新词,认读巩固。
(二)学生观察各个生字,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生字说说,写这个字应注意些什么。
老师相机点拨,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户:独体字,点在竖中线上,方框要写得扁,最后一笔竖撇要立起来。
亚:中间是两竖,两边的点和撇要向上。
周:中间的上面是“土”,不是“士”。
病:介绍病字旁的写法:一点居中央,一横略上扬,一撇长长的,一点低着头,一提向上方。
(三)学生跟写、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五.作业
(一)出示课后习题“读读写写”中的句子,齐读。
(二)比较“可爱的”、“高兴地”:“的”、“地”读音相同,字不一样,“的”后跟的一般是东西,“地”后跟的一般是动作。
(三)联系生活,选择“可爱的”或“高兴地”说一句话。
(四)把句子写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二、小组合作、探讨
问题:科利亚为什么不能和小伙伴玩耍?他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窗前的气球代表什么? 小组学习方法:
1.小组内自由读课文找答案 2.小组内总结
3.把找到的答案读给组内成员听 4.小组展示:
三、教师点拨:
(一)体会“孤单、寂寞”
1.请你细细地读这两段话,文章中的哪一句话让你深切地感受到了科利亚的“孤单、寂寞”呢?找出句子读一读。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填空:科利亚想到以前课余、午休时_______,_________,而现在_______,所以他感到孤单、寂寞。
(指名多生回答,拓宽学生视野,在联系中深刻体会“孤单、寂寞”。)
3.师生接读第二段。
(二)音乐渲染,感情朗读
1.病中的科利亚是那么地孤单、寂寞,那就请你自己先读读这两段话,把他的孤单、寂寞表达出来吧!
2.指名两生配乐读。
3.配乐齐读。
(三)观察插图,体会心情的转变
就在科利亚感觉真没意思的时候,忽然,一只红气球出现在他的窗前,他仔细一看,然后心情一下子好了许多。(出示图片)
1、能看着图片中科利亚的表情,来说说此时他的心情吗?(板书:高兴、快乐)
2.交流。
出示填空:因为科利亚知道(看见)
______________,所以他的心情一下子好了许多。(指名多生回答,从不同角度理解心情变化的原因)
3.科利亚猜对了吗?这会不会只是一只偶然飘过他窗前的气球呢?
四人小组讨论,在文章中找依据。
交流。
出示填空:窗前的气球______________,代表着_____________。
学生交流,并上台板书。
5.教师依据学生的板书,进行激情小结,升华情感。
6.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三——五段,体会科利亚的高兴心情。
四.编写小诗,积淀情感
(一)编写诗歌,归纳课文内容
1.(出示小诗)四人小组合作编写
病房有个_________,谁也不能_______。
躺____,望_____,________想回家。
科利亚,别难过,你的同学有办法。
________,飘来啦,祝你_______________!
2.小组汇报交流
(二)出示完整小诗,全体学生感情朗读
病房有个科利亚,谁也不能来看他。
静静躺,呆呆望,孤孤单单想回家。
科利亚,别难过,你的同学有办法。
红气球,飘来啦,祝你快快康复早回家!
(三)总结升华,情感深化
有了同学们的问候和祝福,有了那只可爱的气球的陪伴,相信科利亚一定能早日回到大家的身边。
五.拓展性作业
(一)如果你是科利亚的同学,你还会想出什么办法去探望他?
(二)课后和你的小伙伴一起演一演这个感人的故事。
(三)在你的身上,一定也发生过类似很感人的事,和老师、同学说一说吧!教学反思:
小朋友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同学团结友爱的快乐,也体会到了同学友谊的珍贵。让我们都来关爱他人,献出爱心,使我们的集体永远成为一个温暖的家!
假如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课文的8个字,字书写美观。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展开想象仿写句子,培养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的愿望。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启发学生爱他人、关爱环境。“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的朗读要随感情读出变化来感悟课文。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动画,导入课题。
1故事导入课题:讲述神笔马良的故事。
马良得到神笔后他用神笔为老百姓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做些什么呢?
2、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歌,是有关马良神笔的。你们想知道课文中的小女孩用他的神笔干什么吗?
3、板书课题:《
23、假如》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
2、同桌相互学习生字的读音、字形、结构。
3、检查学生学习生字情况。(利用不同形式认读)
4、巩固学生识字。(课件出示水果树,每种水果里藏有生字。)
三、小组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组内齐读课文。
3、组内互读课文。(接龙式读)
4、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
四、复习要写的字,指导书写
1、复习步骤:记住字音,认识字型,扩词,用词说话
2、小组交流。
A、你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B、哪个字容易写错?哪个字不容易写好?
3、指导书写,教师范写,注意重点的提示
4、评议学生的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认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二、再读课文,感悟语言。
1、指名学生读课文。(接龙读)
2、假如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诗中的小朋友要实现哪些愿望?
3、分组学习
A、课文用三节写了作者的三个愿望,你最喜欢哪个小节?在组内读一读。B、在这一小节中,你读懂了什么?小组交流。C、你认为这一小节中哪个句子,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4、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
5、交流自学情况、感悟句子
A、你最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B、扩展说话:我要给——(完成课后练习“读读说说”。)(课件出示句子)
7、感情朗读课文。
想一想:“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朗读时应该怎样读?(课件出示: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A、读懂了你喜欢的小节,你觉得该用怎样的语气把他读好?B、多种形式朗读。C、说说你在读的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三、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1、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节背下来
2、同桌相互读读背背。
四、扩展活动
小组讨论:课文中最后一段没有说为谁画什么,你能仿照课文发挥想象。“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写出你的愿望,像课文里的小诗歌一样。回家在把你写的愿望画出来。
板书设计:
太阳
23、假如
画 谷粒
一双好腿
„„ 教学反思:
本课利用多种形式朗读,在朗读中充分调动学生对本文的感悟,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体现合作意识,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感、人格的目的。日记两则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规范写日记的格式。
4、懂得关心有困难的人;继续培养写日记的兴趣。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在地图上找贵州所在地,了解那的一些情况。
2、准备生字卡和相应的一些课件。
教学时间
本课教学需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己读课文划出自然段。
三、再读课文,认识生字。
(常规读文识字法)
四、流利读文,熟识生字。
五、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六、巩固生字,写字指导。
1、巩固13 个生字。
2、指导书写8个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小组内自读自悟,探究发现,朗读深悟。
1、自读自悟,自己有什么发现。
2、把自己的发现与感悟,与小组同学交流。
3、小组汇报,点播导思,感悟朗读。
(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汇报
1、“我”做了什么梦?梦想成真了吗?
2、“我”的梦没实现的心情读出来。
3、引导体会二则日记,“我”的心情并指导朗读,并相机出示课件,帮助感悟。)
4、朗读全文,体会感情。
三、延伸拓展
1、出示日记格式,规范日记写法。
2、指导学生按正确格式写日记。
3、组织学生准备展示自己的日记。
四、板书设计
日记两则
我
梦想白纱裙—妈妈不给买—不让妈妈买
(喜欢)
(生气)
(高兴)教学反思:
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关心有困难的人,也了解了日记的格式,并激发了学生的写日记热情。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六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㈠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⑴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㈡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⒈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⒉检查反馈:(课件)
⑴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②齐读生字新词。
⑵①指名读诗②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
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
㈢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⒈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
生1: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生2: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以上问题让其他生来回答)
(5)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6)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⒉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生:(试说:我是抓住„„。师补充口头提问:客在这里指谁?[结合看图]何处是什么意思?谁再来说说?)
师:幻想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
生:(略)
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3)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⑴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⑵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⑶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⑷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4、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出示课件,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㈣表演想象,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学得真起劲,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
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提示:如果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1、(1)分角色试练表演。(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⑶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
2、齐背古诗,并边背边想象情景。
㈤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让生找出本诗的生字,并看看要怎么正确书写。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三、自主选择,培养能力。(任选一题)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到作业超市去逛逛,然后你们选拔自己喜欢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题。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3、自编故事,再与伙伴交流。
2005年4月14日(8周四上午)
反思:
1、渗透学法:从扶到半扶,学会自学。
2、创设情境:激发想像,融入诗境。
3、开发课程:立足课程,拓展延伸。
4、理解表演:引导合作,再现诗意。
5、尊重个性: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孩子们会感到“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都会深深地印到学生的脑海里。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要表演,首先要熟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课文语言;其次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表演过程。因此,课堂表演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语文园地六
教学要求
1、发现汉字结构特点。
2、发现多音字、形同音不同的特点。
3、积累词组。
4、学会填标点。
5、朗读儿歌。
6、口语交际。
7、才艺展示。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发现多音字、形同音不同的特点。
2、感受情境,填写标点。
3、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献爱心的思想与行动。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爱的奉献》的歌曲磁带,画面。
课时划分: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识别字形
1、出示生字,学生拼读,朗读词语。
2、教师引导:大致理解词义。
3、学生仿照例子写一写。
4、教师擂台读
5、学生结合此特点想想还有哪些熟字是这种构字特点。
6、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7、教师出示生字,学生分一分。
二、我会填
1、学生读句子,并拼读要填写的字。
2、学生填写教师指正。
3、引导学生说说:多音字的特点。
4、说说哪些是多音字?
5、教师小结。
三、课堂回顾:
1、学生朗读生字词,说说特点。
2、朗读句子,举例。
第二课时
一、读读记记。
1、先自读词语,找出不认识的字。
2、理解词语,引导学生多想多说。
3、小组读,全班读。
二、我会填
1、学生试读句子,体会语气。
2、请学生读,大家指正。
3、请学生说还有哪些表达可以用问号。
4、请学生说说还有哪些表达可以用感叹号。
5、同桌之间试用问的语气和感叹的语气对话。
三、我会读
1、结合字音,学生自读。
2、分组朗读短文。
3、同学们理解:藤和瓜为什么很好?
4、看图朗读。
5、想象情景朗读。
6、看课文插图朗读。边读边表演。
7、教师与学生一起读。
8、同学们说一小段话,交流评比。
9、教师引导,学了短文后的想法。
第三课时
一、游戏导入,深入感受
1、让学生扮演盲人,然后让他们说说看不见有多么不方便。
2、让学生扮演残疾人,让他们说说生活是多么痛苦。
3、小组讨论,我们和残疾人相比有哪些优势。
4、汇报结果,教师总结。
二、想想说说
1、谈谈自己在路上会看见有哪些残疾人,有哪些行动的不便。
2、出示图片,想想如果你看见了,会怎么做?
3、教师引导指正,大家评论。
4、残疾人还会遇到哪些困难,你会怎样帮助他们?
三、实际演练
让一位学生扮演盲人过马路,另一位同学给他帮助,把说的和做的表演出来。
四、提出倡议。
第四课时
一、歌曲跟唱
1、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学生跟唱。
2、学生感受歌曲意境。
二、认读歌词
1、教师出示歌词。
2、学生试着读一读,教师指正。
三、展示日记
1、学生朗读自己的日记。
2、大家评一评日记写的好不好。
四、意境升华
1、合唱歌曲,谈谈你的感想。
2、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中该怎样做,举例说说。
第四篇: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备课
2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认识2个字。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b.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2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 空蒙淡妆浓抹相宜
③读通诗句。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课后反思:
总觉得学习古诗没有完全脱离老的套路,就是现在加强了学生的朗读、感悟,但是随着诗的难度的增加,仅凭课堂学习就能掌握诗的意思是不可能的,所以还必须要求学生课前了解诗的背景和大意,这样才能帮助有效学习。
22《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认识2个字。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会写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②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③了解背景: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b.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生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四、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2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 空蒙淡妆浓抹相宜
③读通诗句。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课后反思:
总觉得学习古诗没有完全脱离老的套路,就是现在加强了学生的朗读、感悟,但是随着诗的难度的增加,仅凭课堂学习就能掌握诗的意思是不可能的,所以还必须要求学生课前了解诗的背景和大意,这样才能帮助有效学习。
23《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
本课描写的是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全文共6个自然段,先总的讲小兴安岭的树多,“像绿色的海洋”;再按四季分别讲小兴安岭的景色;最后总结: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本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总述小兴安岭是绿色的海洋,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这是全文的中心。第二段(第2~5自然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紧紧围绕“美丽”进行具体介绍。作者从色彩、景物、物产几个方面来写的。第三段(第6自然段)在分述的基础上,用“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一座巨大的宝库”作总结。紧扣题目,洋溢着作者对小兴安岭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准备
1.一幅《中国地图》。
2.课文插图。
3.师生搜集的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导人:我们的祖国有许多名山大川,“小兴安岭”就是我国著名的山脉之一。(板书课题)
2.学生交流查找的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
3.教师说:让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小兴安岭的。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特别注意以下读音。
i1 r6ng XIan Snen SUOn
融化献出人参酸甜可口
(2)字形难点
融、溪、大、献、散、鼠
(3)理解词语。
抽出:就是长出的意思。
欣赏:观赏美好的事物,感到愉快。
苍翠:草木等深绿的颜色。
宝库:储藏珍贵物品的地方。课文中指的是物产丰富的地方。
葱葱茏茏: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严严实实:很严密很结实。
三、再读课文,思考:小兴安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齐读最后自然段。
2.理解“景色诱人”、“巨大的宝库”等词语的意思。
3.朗读本段。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说: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呢?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绿色的海洋?
2.读后讨论。
(1)“数不清”一词说明什么?(树多)
(2)省略号表示什么?(树的品种多)你能再说出几种树的名字吗?
(3)“几百里连成一片”又说明什么?(树占据的面积很大)
3.读后,我们的眼前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树海)
三、学习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体会四季美。
1.你认为小兴安岭哪个季节最美?
2.指导学习“春天美”。
(1)自读本段。
(2)边读边画出:“美”表现在什么地方?
(3)找出你认为用词准确、生动的句子,体会。
(如:”春天,树木抽中新的枝条„„”这句话,“抽出’’比“长出”好,从中体会出枝条快速地长出来,很生动形象。同时也避免了和下——分句语言的重复。学生可体会“汇成”、“淙淙’,等同语,)
(4)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小结本段学习方法:通过读、画、找、析的方法来理解、体会。
3.运用上段学法分组选学自己认为最美的季节。
4.集体汇报,重点体会。
(1)“夏天美”: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通过换词的方法体会“封”字用得准确。形象地表现了树木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又显示出树木在夏天生长的勃勃生机。)
(2)“秋天美”:
“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
(通过换词的方法体会用“飞舞”比“飘落”好。表现了落叶随着秋风悠悠飘落的情景,又表达了——种活泼、快乐的情绪。)
(3)“冬天美”:
“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
(“积满”,既可以想象到雪很大,又可反映出小兴安岭森林是密密层层的。)
5.选读你认为最美的季节,要求读出它的美。(生练渎、评读)
总结:
1.从四季景物的不同特点中,看出什么?(虽四季有不同的美,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树木,以此为中心来写,美得真是生机勃勃、实实在在,小兴安岭是美丽的,诱人的。)
2.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从景美、物美、有价值、有贡献几方面来回答。)
3.总结语:小兴安岭景色诱人,物产丰富,的确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这个宝库有待于我们不断地利用和开发。希望你们长大以后能够去建设它。为我国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24《香港,璀璨的明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香港。
3、指导学生理解“东方之珠”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中了解香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香港。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香港,指导学生理解“东方之珠”的含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香港。
课前准备
一、预习:
1、收集有关香港的资料。
2、通读全文,自学生字词,对字词、内容质疑。
二、有关香港回归片段的资料片。
三、地图、生字词卡片。
四、紫荆花图案。
课时计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板书课题,揭题激趣。
2、引导学生汇报课前所收集的有关资料。
3、观看有关香港回归片段的资料片。
4、师结合地图导入:香港曾经被英国强行租用了99年,于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其代表区花是紫荆花。
二、初读感知
1、出示生字词卡片,读词正音。
2、自由读文,要求读得正确、较流利,并找出不理解的字词。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4、字词质疑,小组讨论共同答疑。
5、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师:请同学们说出无法解决的字词。
生1:亚太地区。
师:(结合地图理解)亚洲及太平洋地区。
生2:贸易。
师:进行商业活动。
生3:琳琅满目。
师:比喻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
生5:物美价廉。
师:物品好,价格低廉。
生6:粤。
师:广东省的简称。
生7:佳肴。
师:精美的菜肴。
生8:一应俱全。
师:形容很齐全。
生9:大饱口福。
师:形容吃得很痛快,过瘾。
生10:举世闻名。
师:全世界都能听到名声。
生11:奔流不息。
师:来来往往不停息。
生12:璀璨。
师: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三、再读理解
1、指名分节读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全班交流:通过自学,你了解到香港什么情况?
生1:香港是个著名的港口,世界各地的商人都乐意来此做生意。
生2:在香港有各地的美食,让人大饱口福。
生3:香港是个旅游胜地,有举世闻名的海洋公园。
生4:晚上,香港成了灯的海洋。
生5:香港是亚太地区的航运,贸易和金融中心。
四、细读加深
1、自由读文,在通读的基础上,选择感兴趣的细读。
2、分小组学习交流。
3、全班交流。
五、指导朗读
1、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香港这颗东方之珠深深的感情一起朗读全文。
2、喜欢的部分请站起来有感情地朗读。
六、总结全文
1、讨论:在你眼中,这是个()的香港。
2、师小结:香港作为,成为被称为“”,让我们为祖国有这么一个繁荣昌盛的特别行政区而自豪吧!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有感情、仔细地再读一读课文,然后写一写。
读了第2节,我觉得香港。
读了第3节,我觉得香港。
读了第4节,我觉得香港。
读了第5节,我觉得香港。
读了全文,我觉得。
板书设计:
24、香港,璀璨的明珠
“万国市场”
“美食天堂”
旅游胜地
夜景迷人
《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①了解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和几种不同的构词形式,并能在平时自觉积累词语。
②背诵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并能在平时的读写中应用。
③增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课前准备
搜集和整理曾经出游时拍摄过的照片,并回忆当时的情景。
口语交际
①这个单元,我们随李白欣赏了天门山,跟苏轼游览了西湖,南下游玩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北上观赏了美丽的小兴安岭,还到“东方明珠”香港逛了一圈。你还去过哪些地方?你还想去那些地方?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入:风景优美的地方。
②大家去过的或想去的地方真不少!假如你去过那个地方,你能把观赏到的优美色向大家介绍吗?假如你最想去某个地方,能讲讲想去的原因吗?
③可是怎么向大家介绍呢?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结合照片或图片 说具体说清楚
语言生动形象
④生生交际。
可以与自己同座交流,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交流。
⑤全班展示交流。
学生自由上台介绍,相互评说。
⑥拓展延伸。
a.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在游览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b.学生相互讨论,谈感想,出主意。教师鼓励学生当环保小卫士。
习作
①联系口语交际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有声有色地介绍了自己去过的地方,真让我们大开眼界。如果把它写下来,就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了!可是怎么写呢?我们可以从刚学过的几篇课文中学到一些方法。
②教师联系本组课文具体指导。
按顺序——写清楚
《富饶的西沙群岛》:海面—海底—海滩—海岛
《美丽的小兴安岭》:春—夏—秋—冬
《东方之珠》: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灯的海洋
让学生背背印象深的语句。
③学生构思,自主习作。
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指导。
④学生自我修改,同桌互改。
⑤请几个学生读习作,师生共同评点,肯定优点,指出修改方向。
⑥学生再次修改习作。
我的发现
①学生自由读文中两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的字。
②教师提问:读了这两组句子,大家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讨论交流,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不同。
④引导学生查字典,了解“深”和“封”的多义。
海水有深有浅。
深——与“浅”的意思相反。
夜深了,老师还在工作。
深——久,时间长。
他收到远方同学的一封信。
封——封起来的或用来封东西的纸袋。纸包。
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封——密闭。
⑤拓展延伸。“封”和“深”除了这两个意思外还有哪些意思?还可让学生举例说说,还有哪些字也有好几个意思。
日积月累
一、读读背背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列出的诗句。
②指名读。集体齐读。
③学生试着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④学生自由地背一背诗句,可以相互抽查。
⑤指名背诵。小组背诵。集体背。
⑥你还记得哪些描写景物的优美诗句?给大家背一背。
二、读读记记
①学生在小组内自读所列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
②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的构成特点。
AABB式:严严实实 来来往往 舒舒服服 确确实实
ABAC式:不松不软 又香又脆 又唱又跳 又说又笑
不慌不忙 不紧不慢 不知不觉 不闻不问
③学生读读记记这三组词语。
④学生根据词语的构成特点,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看谁说得又多又准确。
宽带网
①引导学生通过图书、网络搜集反映祖国迷人景色、富饶物产的资料。
②指导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如:
风景类,物产类;
文字类,图画类,文字图画结合类;
③在大家搜集了比较丰富的资料以后,办一期“可爱的中国”手抄小报。
课后反思:
本单元学习的课文都是描写优美风景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介绍他们看过的和想看的优美风景,以导游介绍的形式,游客提问补充,形式很吸引学生。习作中要注意的一个是叙述顺序,另一个是要把此处风景描写的优美。所以一定要用上好词好句。
第五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备课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备课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主题,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两首》、《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一篇略读课文——《香港,璀璨的明珠》。
《古诗两首》中的《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雨后》分别赞颂了长江的雄伟气势和西湖的迷人风采。《富饶的西沙群岛》反映了西沙群岛的优美风景、丰富的物产。《美丽的小兴安岭》不仅描绘了北国各个季节的美丽景色,而且还介绍了那里的丰富物产。而《香港,璀璨的明珠》,则展示了现代都市——香港的美丽和繁华。
本单元课文,有的介绍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的描绘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深林;还有的展示宁静的山川,繁华的都市……每一篇课文都是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展现祖国的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学习本单元课文,可以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山河壮美。学习古诗,要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其他三篇课文,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另外,还要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祖国山河的了解,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和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丰富语言的积累。
5、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单元训练重难点
重点:
1、掌握本单元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和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丰富语言的积累。单元课时分配
《古诗两首》
2课时
《富饶的西沙群岛》
2课时
《美丽的小兴安岭》
2课时
《香港,璀璨的明珠》
1课时
《语文园地六》
4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