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时间:2019-05-14 20:15: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第一篇: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一、学生情况介绍

基本资料:苏元娜,女,10岁,小学二年级学生。背景资料:家庭成员:爸爸(继父)、母亲。

家庭教育状况: 她六岁时,生父因肝癌医治无效而离开人世,他随同母亲改嫁于现在的苏家,家庭条件较以前更差。

个性特征:本性活泼聪明的她,到了读书年龄还不能按时上学,现在的他虽入学了,但因年龄大,个头大,常受同学们的耻笑。所以他从此变得忧郁,沉闷。上课不太听讲,喜欢做小动作,不愿意与其它同学交往,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卫生特别差,头发经常蓬松脏乱。

二、原因分析

1.父亲的死和母亲的改嫁给他幼小的心灵造成一定的伤害。据我家访,现在的父亲游手好闲,喜欢赌钱,无口才但是会狡辩。对她们母子不是很关爱。因以前父亲对他们的关爱过甚,如今突然变得冷淡,对于一个正在懂事的孩子而言,他幼小的心灵感到了一丝惶恐和不安。另外通过家访我还发现,父母亲关系不很协调。他现在的父亲,对带来的儿子来说根本谈不上有父爱,只能说让孩子知道自己还是一个父亲而已。而他母亲又常因小事,受其父亲的打骂,这无形中给孩子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这样的生活让他的心理十分自卑,缺乏自信。

3、因其特殊身份,家里的很多小朋友不愿与他玩。在学校就不愿意主动与其它孩子一起玩,让他成了一个缺少交往体验、惟我独尊的孤立孩子。现在已是二年级孩子的他,在同学的交往中常常遭到了同伴的排斥,由于不好的行为表现也会遭到老师的批评,所以他在各方面的表现都感觉非常不好,不完成作业是常 有的事。

三、具体教育措施

1.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爱护。老师主动和孩子亲近,和他做朋友。对于她家庭情况对症下药,慢慢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2.努力改变家长的教育方法。我和她的家长联系,告诉他做为一名特殊情景的父亲,管理和教育孩子时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并希望他能在学习、生活上,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拥有父亲的关爱。

3.教给他一些正确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通过适当的提示帮助他回想郁闷的原因。请他大胆的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带动班上学生给他找优点、和他做朋友。4.在集体生活中,多鼓励他与其他同学交流和玩耍,多些机会让他参与集体活动,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

四、初步成效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 苏元娜同学已经有些进步, 变得愿意做作业了,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了,人际关系有些好转了,并在班里找到了一些很棒的同学做朋友,上课有时也能举手发言了,在同学心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自信心也强了,参加活动的主动性也高了。希望他有更大进步,明天更美好。

第二篇: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盐边县红格小学张文芳

基本资料:蒲泽灵,男,13岁,小学四年级学生。

背景资料:家庭成员:爸爸(肢体残疾)、母亲、妹妹。

家庭教育状况: 父母都是小学文化程度,还有一个妹妹现在就读二年级。

一、学生情况介绍 父亲二级肢体残疾,不能参加重体力活,家中生活多数靠母亲在农贸市场做点小生意维持。

个性特征:2010年我接到三年级三班时,第一眼看到的普泽灵是一个斯文、萎缩的小男生。虽然年龄在班级中是最大的,但个头中等,每天就安静的坐在座位上,不与同学交往,也不苟言笑,同学或者老师问他,他就用大眼睛看着你或者莞尔一笑。上课就把手放在下面玩玩具,经常手上脸上都是墨水,时间久了,同学们似乎把他遗忘了,以前偶尔几个和他一起玩耍的也不愿意和他玩了。

二、原因分析

1.2008年5月患脑膜炎,病愈后大脑严重受损,智力大大降低。复学后,以前活泼聪明的他完全变了一个人,变得忧郁,沉闷。上课不太听讲,喜欢做小动作,不愿意与其它同学交往,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卫生特别差,头发经常蓬松脏乱。

2、家长觉得孩子得了这个病后,脑袋出现了问题,变成了弱智,没有什么培养前途;于是忽略了对他的爱,把更多的爱给予了他的妹妹身上。因为以前父母对他的爱甚于妹妹(农村都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如今突然变得冷淡,对于一个正在懂事(虽然智力影响了学习成绩,但孩子对家人的爱是很敏感的)的孩子而言,他幼小的心灵感到了一丝惶恐和不安。时间久了他的心理十分自卑,缺乏自信。

3、因其特殊身份,家里的很多小朋友不愿与他玩(怕伤到他负不了责任)。在学校就不愿意主动与其它孩子一起玩,让他成了一个缺少交往体验、孤独孩子。到了三年级,知识内容难度加大,对学习的兴趣降低到了极点,以前还要完成一点简单作业的他,现在的作业干脆不做。

三、具体教育措施

1、家校沟通,互相配合。让家长多给孩子温暖与关爱,营造一些温馨愉快的家庭氛围,让其感受家庭的和谐与幸福,使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2、帮助她树立自信心。普泽灵曾被老师、小朋友称做傻子、弱智。因此,他很自卑,于是我从他的兴趣,特长方面入手,帮助他树立自信心。如:数学课上,我发现他对10以内数的组成和加减较熟练,并有兴趣,便有意经常让他回答问题,若回答正确,我就大加称赞,消除他的自卑心理,同时也消除孩子们对她的误解,渐渐地每到数学课上,普泽灵的注意力特别集中,有时还主动举手要求发言。

有一次班级办展板,我发现普泽灵的一幅画色彩搭配还不错(虽然离优秀作品还有一定距离,但为了鼓励他),我私下和班上同学通了气,让大家在选取优秀作品时候,让大胆推荐他这幅作品。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当他的作品选中时候,他的嘴角露出了少有的微笑。以后的美术课上他更专心了,慢慢的他也愿意和同桌分享他的作品。一向自卑的她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小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3.教给他一些正确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通过适当的提示帮助他回想郁闷的原因。请他大胆的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带动班上学生给他找优点、和他做朋友。

4.在集体生活中,多鼓励他与其他同学交流和玩耍,多些机会让他参与集体活动,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还特意找了几个性格比较活泼的同学下课主动找他一起玩游戏,讲故事等。

五、个案转化效果

“面向全体,因才施教”。根据个体的特点,制定措施并付诸行动。通过半学期的努力,蒲泽灵同学虽然成绩提高得不是很快,但性格比原来有了较大的改善,由一个不说话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有礼貌的孩子,也愿意和同学一起玩游戏、聊天;每天穿得干干净净,看起来文静帅气多了,在同学心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自信心也强了,参加活动的主动性也高了。希望他有更大进步,明天更美好。

2012年5月14日

第三篇: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重点

第一章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引论(重点)

1、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如何理解儿童心理健康?

(一)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研究立场、观点和方法读心理健康的标准做了不尽相同的表述,可以归于以下4类: 1.生理学标准:此标准源于传统的医学领域,较为被动消极,只是指出了心理健康没有哪些不正常的表现,却没有指出应该具有哪些表现。

2.统计学标准: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特征和功能越是接近普通人群的平均值,越是心理健康;越偏离平均值,则心理不健康。3.社会适应标准(受人本影响):把心理健康描述为一种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较难达到的理想状态,并作为人们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卫生工作的标准。

4.主观经验标准:此标准体现了心理健康的主观感受性,认为心理健康与否依赖于个体的自我感觉,即个体认为自己是否有心理困扰,是否需要得到支持和帮助

综上所述,对于心理健康的判断必须是多维度的、综合的。因此,对心理健康的维护也必须从认知到行为多方面着手,使个体能善于自我平衡内在情绪,自我称赞和自我肯定,提高对周围环境中人、事、物的应对能力。

(二)儿童心理健康:是指儿童整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特殊的相互协调、适度发展、相对稳定,并与客观环境相适应的状态。

2、如何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途径和方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培养儿童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儿童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

(1)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首先,使儿童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其次,维护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影响健康的各种不利;最后,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一是在全体儿童中开展教育,使儿童正确认识自已,增强适应环境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儿童,使其摆脱障碍,提高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3)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全体儿童的心理素质。因此,提供面向全体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即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于学校一切教育活动之中,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各科学科教学、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都应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外,学校还可以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及办班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形式,帮助儿童加爵心理障碍。此外,还要建立学校和家庭、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引导家长以正确的方式教育子女;利用社区资源和优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1)开设专门课程(2)全面渗透(3)学科教学渗透(4)个别咨询辅导(5)团体咨询辅导(6)创设有利环境。

3、如何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界定特殊儿童?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特殊儿童是指那些由于生理的、心理的或社会文化的特点,使其心理健康较正常儿童更容易受到影响的儿童。

4、如何理解特殊儿童的一般发展关系和特殊发展关系?

(一)特殊儿童发展的一般性:特殊儿童首先是儿童,其次才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同样遵偱儿童发展基本规律:(1)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顺序,(2)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共同作用,(3)心理需求是心理发展的内因。

(二)特殊儿童发展的特殊性: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表现为:(1)特殊儿童身心缺陷明显多于普通儿童,(2)特殊儿童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明显大于普通儿童,(3)特殊儿童的学习和生活适应差于普通儿童

(三)特殊儿童的发展是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有机结合,一般发展提供了一切发展的基础,没有基础所有的发展都无法实现,两只时特殊儿童又需在基本上开展相应的特殊发展训练。

5、影响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生理因素:(1)遗传影响,(2)病毒感染影响,(3)脑外伤或中毒影响,(4)严重身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影响,(5)生化和内分泌影响,(6)微量元素缺乏影响

(二)心理因素:(1)认知因素,(2)情绪因素,(3)个性因素

(三)社会因素:(1)家庭环境与教养方式,(2)学校环境与教育方式,(3)社会环境与文化影响,(4)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

6、心理健康教育对特殊儿童的意义?如何理解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特殊儿童的意义:(1)促进特殊儿童更好地适应环境,(2)帮助特殊儿童调整自身,(3)帮助特殊儿童最大可能地发展,(4)促进特殊儿童尽可能多方面发展

(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多元的,分为三级:1.一级目标。一级目标定位在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发展为主。2.二级目标。二级目标定位在通过心理辅导和咨询解决心理问题,以预防为主。3.三级目标。三级目标定位在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以矫治为主。

7、简述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原则?

(一)内容:(1)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2)特殊儿童行为问题的矫正,(3)特殊儿童心理潜能的开发

(二)心理教育原则:(1)针对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整体性原则,(5)活动性原则,(6)成功性原则

8、我国特殊儿童心理教育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一)存在问题:(1)对特殊儿童教育重视程度不够,(2)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3)教育实践缺乏科学性,(4)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5)社会大系统缺乏整合

(二)如何解决:

(1)树立特殊儿童心理教育的新理念,(2)整合特殊儿童心理教育的功能(整合为补救性功能,预防性功能,发展性功能),(3)完善特殊儿童心理教育的内容,(4)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模式,(5)建立特殊儿童健康教育网络,(6)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水平。

第二章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重点)

1、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树立哪些基本观点?

(1)特殊儿特殊儿童存在观(2)特殊儿童发展观

(3)特殊儿童教育系统观

(4)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复杂系统观

2、简述特殊儿童存在观、发展观、教育系统观及其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1)特殊儿童的存在观是如何看待特殊儿童存在的客观性、一般性和特殊性。这是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对健康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特殊儿童发展观是如何看待特殊儿童发展的可能性、现实性和发展动力。特殊儿童的发展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涉及如何理解特殊儿童心理发展,对特殊儿童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3)特殊儿童的教育系统观是运用系统和辩证法原理考察问题,借助系统工程手段形成的一系统整体性认识和动态性观念。主要系统观有:平等观、需求观、潜能观。对开展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指导意义。

3、为什么说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试用复杂巨系统分析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之所以说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是因为其符合这4个特征:(1)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都有相当数目的子系统,依据不同标准可出现不同的子系统数目;(2)子系统之间是高度非线性关系,且形成复杂的层次结构;(3)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自发地产生系统有序的结构及其功能和行为;(4)子系统通过主动行为而获得信息,通过相互作用而交换信息。

人本身就是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特殊儿童又是内部高度异质的群体。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不仅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人文属性。这些相互融合的属性寓于同一个系统之中。所以,它又是一个具有功能结构的复杂巨系统,即使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具有多层次、多功能结构的复杂系统。

4、简述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及其构成要素。特殊儿童教育模式就是在一定的理论思想指导下,围绕着特殊儿童健康教育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模型。构成要素:(1)指导思想(2)主题(3)目标(4)程序(5)策略(6)内容(7)评价

5、试分析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点和功能。

特点:(1)完整性;(2)特定性;(3)简明性;(4)操作性

功能:(1)以成熟的经验丰富特殊儿童心理教育理论;(2)加强特殊儿童教育理论与实际的联系(3)提高特殊儿童心理教育的实际效率。

6、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哪些理论基础?

(1)特殊儿童教育与生物学、医学理论;(2)特殊儿童教育与心理学理论;(3)特殊儿童教育与教育学理论;(4)特殊儿童教育与社会学理论

7、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有哪些模式?其应用前景如何?

(1)医学——生物模式

医学——生物模式对特殊儿童而言有一定价值,因为许多身心障碍的特殊儿童确实需要通过诊断、干预和治疗等技术解决其心理问题。

(2)心理学模式

指导模式。指导模式对特殊儿童而言,具有覆盖面广、适应范围大、针对性强的特点。发展模式。发展模式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遵循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针对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任务、矛盾和个别差异,促使其心理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心理潜能获得有效发挥,个性品质实现和谐发展。

(3)教育学模式

渗透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通过学科教学渗透进行。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学校的全部课程,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得以全方位的展开,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优势。

课程模式。课程模式一方面通过开设专门课程或讲座进行,另一方面通过开设活动课程进行。活动课程是学科课程以外儿童的主要活动领域,是儿童主动表现自我的场所,对培养儿童的健康心理具有重要作用。

(4)社会学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重视家庭与社会资源的利用,实行家校合作、学校与社区合作。一方面,学校可以向家长介绍心理健康知识,使家庭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学校可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使特殊儿童的心理得到更好的锻炼与发展。

(5)系统模式

系统模式是对目前诸多模式的一种多元整合,强调从整体建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系统模式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原则、内容、方法、策略、途径等,其重点在于以多种方式进行、多个主体参与、多个环节渗透,全方位地对特殊儿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以达到提高心理素质,发掘个人潜能的目的。

8、多学科研究范式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多学科研究范式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1)提供了新的概念与理论;(2)提出了新的问题与解释;(3)提出了新的研究规范

9、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为何要引入复杂性科学原理?

研究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既要充分利用多学科研究范式所提供的理论资源,还必须引入复杂性科学原理,深入分析特殊儿童的特殊性和特殊儿童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复杂性,从而以全新的角度构建方法论。(1)以复杂性科学原理为指导;(2)对多学科研究范式的多元整合。

10、简述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体系。

基于特殊儿童的特殊性,其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论体系有其自身独特的功能特征,该体系包含4个层次。(1)哲学方法。(2)复杂性科学方法。(3)一般科学方法。(4)具体科学方法与技术。各科学研究方法按照概括程度和适用范围的不同,分别处于不同的层次。

第三章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方法(重点)

1、心理教育的方法有哪几种?其主要特点和适用范围是什么?

2、简述认知改变法、榜样示范法、心理训练法、环境陶冶法的主要形式和运用要求。

3、心理咨询的方法有哪几种?其主要特点和适用范围是什么?

4、简述心理分析治疗、心理动力疗法的原理和方法。

(1)心理分析治疗的原理。心理分析治疗的原理就是把无意识的心理过程转变成意识的,使病人认识到症状的真正原因和真实意义,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2)心理分析治疗的方法。心理分析治疗的首要目的是让患者有较清醒的自我认识,最理想的情况是让患者知道他内心的潜在冲突与其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使患者从过去不明智的、糊涂的甚至荒唐的状态转向明智的和清醒的状态。心理分析治疗主要使用自由联想、阻抗分析、移情分析、梦的分析等方法和技术。

(3)心理动力学疗法。心理动力学原理是承认人有无意识心理存在,许多心理障碍包括身心疾病的患者对他们致病的心理冲突不能自知,或不能意识到他们的病症和心理冲突的关系。这是因为心理冲突的双方处在不同的意识层面上;承认人格结构论,即精神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以及自我为了对付焦虑采用心理防卫机制;认为幼年期各种心理创伤、挫折及其他灾难性经历对人格的发展及以后的心理健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鼓励患者自由地讲出内心冲突事件,仔细回忆当前的和过去的、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创伤经历,深入地认识自己,明了患病的根源以获得领悟,这是治疗的基础。

(4)治疗的方式与策略。在治疗的方式和技巧上,大多数采用面对面的交谈。除了治疗双方一对一的谈话方式外,还可采用小组形式或心理剧的方式。集体中儿童互相提示,互相启发,可加快获得领悟的过程。

心理动力学疗法的具体运用包含5项策略:

事实擦入法;症状疏远法;按摩麻木的价值区;新工具推销术;自我界限操控法。

5、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是什么?简述其治疗过程。

(1)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由艾利斯创立,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患者的非理性观念,帮助其解决情绪和行为问题。

(2)ABC理论及ABCDE模型

ABC理论是RET的核心理论,是艾利斯关于非理性思维导致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理论。A指发生的事件;B指人们对事件的信念或观念;C指信念所引起的情绪及行为后果;D指劝导干预;E指治疗或咨询后的新感觉。艾利斯认为事件(A)本身并非是情绪反应或行为后果(C)之原因,而人们对事件的非理性信念(B)才是真正原因所在。因此,要改善不好的情绪及行为,就要劝导干预(D)非理性信念的发生与存在,而代之以理性的信念。等劝导干预产生了效果(E),人们就会产生正向情绪及行为,心里的困扰因而消除或减弱,也就会有愉悦充实的新感觉(F)。

(3)治疗过程

第一阶段(解说阶段)指出思维方式或理念是不合理的,并弄清楚原因。

第二阶段(证明阶段)情绪困难是不合理信念所致的,自己要负责任。

第三阶段(放弃阶段)认清不合理信念进而放弃,帮助当事人产生认知层次的改变。这是治疗中最重要的一环。

第四阶段(重建阶段)学会以合理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

6、举例说明来访者中心疗法的主要技术及其应用。

来访者中心疗法不注重治疗的技巧,只注意治疗的关系。关系是治疗过程的开始,是治疗中的主要事件,也是治疗的结束。

来访者中心治疗的主要技术有:坦诚交流、设身处地理解、无条件地积极关注与交流。

案例:读高三的小露突然拒绝上学,原因是许多同学超过了她,她害怕考不上大学。各种安慰劝说都不能解其心结。小露从小爱面子,小学时就感到“谁的成绩好,谁就能获得老师的喜欢”,因而学习格外用功,成绩一直保持优良,深受老师夸奖、父母宠爱。初中更加发奋努力,排名从38位挤进前5位。自信心也随之膨胀,觉得自己不是平凡人,不屑与“差生”为伍,发誓要进一流大学。进入高中后,她虽然比谁都努力,成绩却一直在中游徘徊。看到许多成绩平平的同学纷纷冲到了前头,她难过得心痛。每考一次试就增加一层痛苦,气无处发泄而转嫁给父母,怨这怨那,情绪变化无常。其内心被“既想读书又怕读书”的矛盾扰得焦虑不安、昼夜难眠。后来的一次考试落到40位之外,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痛不欲生,闭门不出。

分析:小露由于勤奋取得好成绩而坚信自己天资聪颖,并设计了未来蓝图(自我)。当成绩复位到中游状态时,她极力否认、拒绝现实(经验)。这种“自我”与“经验”间的不协调状态就是“适应不良”。罗杰斯认为,不协调的根源在于价值条件的作用,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对爱、尊敬、同情、关怀这类情感的需要,称为积极关注的需要。但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有时儿童只有表现出家庭或社会赞许的行为,其关注需要才能得到满足。比如,小露只有成绩好,才能得到老师与父母喜爱;有的孩子只有听话,才能获得父母的关爱。这些使个体体验到积极关注的条件,成为“价值条件”。价值条件使人们被迫否定自己对经验的体验而迎合他人的标准,造成自我与经验间的分歧,阻碍了心理健康发展。对这种“适应不良”,依据来访者中心治疗理论,治疗师以真诚、共情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提供给来访者一种一般社会情境下少见的毫无威胁的气氛,使来访者能够自由发掘全部自我概念和经验,清除适应不良起因,领悟自我。在教育实践中,无论孩子是否聪明、漂亮、乖巧,老师与父母都应该充满爱心地满足其需要。这样才能培养出机能完善的健康人——有清晰、积极、一致的自我概念;不否认和歪曲经验;充分接受自我,接受他人,与他人和睦相处;勇于承担责任;体验到无条件的自我关注,并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不热衷于他人的评价,而是受自身向上的动机所指引。

7、积极心理学和积极心理疗法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有何启示?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存在巨大的潜能,具有多种基本需要。这种人性观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的多元化,也给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许多积极的启示。

(1)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兼顾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问题的消除

(2)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3)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儿童的自我体验

(4)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善于整合教育资源

8、集体心理疗法在实践中是如何运用于儿童心理问题干预的?

在学校,学生们总是组成一个个群体参与各类活动。个别学生面对的心理问题通常也是其周围群体所共有的,所以,集体心理疗法是一个有效的干预方法。集体心理疗法不仅经济、高效,而且还有利于血神消除对咨询的防御。让一个学生参与某个治疗小组的活动,往往比咨询容易得多。治疗小组会形成凝聚力和压力,迫使成员在行为或态度上作出改进。学校的集体心理疗法通常可以解决儿童成长过程中的许多问题。

(1)不良习惯问题

(2)学习困难问题

(3)职业辅导问题

(4)人格发展问题

9、行为矫正法的常用技术有哪些?如何有效运用这些技术干预特殊儿童的问题行为?

行为矫正法常用的技术有系统脱敏技术、目标层次技术、参与造型技术。

系统脱敏技术是通过建立相反的条件反射来抑制不安和恐惧,使当事人的身心处于放松状态,降低不安和恐惧的水平,直到完全消除不安及恐惧的反应。这种技术适用于对焦虑症和恐惧症的治疗。

目标分层技术是将治疗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设治疗目标,分层实现。如果某个阶段的目标没有实现,那么就不能继续下一阶段的治疗。这类技术主要有正强化、负强化、消退、惩罚等。

参与造型技术主要依据主动的模仿学习原理,使当事人通过模仿和实际参与,来习得新的行为。

10、家庭疗法的理论和技术有哪些?如何运用?

(一)家庭疗法的理论取向 1.精神分析取向的家庭疗法 2.心理动力取向的家庭疗法 3.结构取向的家庭疗法 4.经验/人本取向的家庭疗法 5.沟通/策略取向的家庭疗法 6.系统取向的家庭疗法 7.认知/行为取向的家庭疗法 8.后现代取向的家庭疗法

(二)家庭疗法的技术及运用

第四章 心理健康教育特殊教育方法

1、游戏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1)游戏疗法是指通过游戏手段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矫正和治疗,是一种利用非语言媒介手段健康教育的治疗技术。(2)游戏疗法在种类特殊教育机构,康复中心及幼儿园甚至家庭里都可以个别或者小组的形式进行。个别治疗能有效地解决儿童因残障而产生部问题,如对有攻击性行为的聋儿、口吃儿童、自闭症儿童等较为适用;集体治疗因有参与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会使治疗更具有真实性,对社会适应困难儿童更为适用。

2、简述游戏疗法的具体治疗技术,并举例说明游戏疗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1)游戏疗法技术:1游戏治疗室和游戏治疗设计,2观察与记录,3治疗者运用技术的原则,4注意事项(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建立必要的游戏规则,保证充足的游戏时间,发挥治疗者的隐性作用)(2)在特殊儿童教育实践中的应用:1观察特殊儿童的问题,2理解并解释特殊儿童的行为,3完全接纳特殊儿童

3、什么是箱庭疗法?箱庭疗法需要哪些材料?

(1)箱庭疗法又称沙盘疗法、沙箱疗法、世界疗法、沙盘游戏治疗等,主要使用沙、沙盘,以及一些人或物的缩微模型来进行心理治疗与心理辅导。其方法是让来访者从玩具架上任意挑选玩具摆放在盛有细沙的箱子里,完成一个火一系列场景的箱庭作品,完成后由咨询者分析创作的作品。

(2)箱庭疗法的材料包括一个沙箱(长72厘米,宽57厘米,高7厘米,沙箱放在离地1.2米左右的高度)、沙子(10公斤左右);玩具(人物、动物、建筑物、交通工具、自然风景、连接自然风景的玩具、战争武器和现代生活用品);陈列架(2-3个);其他。

4、运用箱庭疗法对治疗者有哪些要求?简述箱庭疗法的实施过程。

(一)要求:箱庭疗法中,心理治疗师的态度很重要。在儿童制作箱庭时,咨询师应尽量采取允许、鼓励和理解的态度。

(二)实施过程: 1.指示词

在实施时,只需要下达如下的指示词:“你可以随便用沙子和玩具在沙箱里做个什么,做什么都可以。” 2.记录和提问

作品完成后,可简单提问“这是什么呢?”,“这个是什么意思?”但一般不会多问,以免让来访者反感。3.箱庭作品的表现及分析

对箱庭的表现进行分析时有一定的规则,简单归纳如下:(1)整合性(2)空间配置(3)主题

5、箱庭疗法对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有何作用?

箱庭疗法整合了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和东方文化及哲学的精髓,能够广泛地应用于诸多心理疾病的治疗,子啊培养自信与人格、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能使日常的心理咨询得到更好的效果。箱庭疗法比游戏疗法更能洞察当事人的心理轨迹,也没有绘画疗法中因进行修改而留下痕迹的缺点。借助视觉和触觉进行沙盘的制作,并且触摸沙盘里的沙会使人产生童趣感,能使人因学习或工作而产生的疲劳感得以消除。在箱庭疗法中,儿童可以表现其无意识的空想世界,儿童的无意识的空想代表了他的创造性。治疗者可依据此进行分析,并通过箱庭疗法使儿童逐步从游戏上的适应过渡到学习生活上的适应。

6、什么是艺术疗法?艺术疗法和其他方法有何不同?

(1)在心理治疗领域,艺术治疗通常是广义的,即通过学习美术绘画音乐舞蹈粘土雕塑等表现形式的课程,达到治疗的目的。

(2)艺术疗法又称艺术治疗,是心理治疗的一种。一般心理治疗多以语言为沟通、治疗的主要媒介,而艺术治疗最为鲜明,主要是以提供艺术素材、活动经验等作为治疗的方式。

7、与传统的心理治疗相比,绘画疗法有何优势?简述绘画疗法的适用范围。

(1)与传统的心理治疗相比,绘画治疗是运用非语言的象征形式表达出潜意识心理,患者不会感觉被攻击,阻抗较小,有利于真实信息的收集;绘画疗法不受患者语言、年龄、认知能力及绘画技巧的限制;治疗的实施不受地点和环境的限制,并且可以灵活采取单独或集体方式;绘画疗法可以通过使患者通过正当的方式完全地释放毁灭性能量,使患者的焦虑得到缓解,心灵得到升华;绘画治疗的测验可以多次使用而不影响诊断的准确性。此外,绘画本身有助于个体认识自己无意识心理,从而产生治疗的效果。

(2)绘画治疗主要适用于不能说话或不想说话的患者,以及其他方法均无效和具有情绪障碍、创伤等心理疾病患者。

8、试举例说明绘画疗法的治疗过程与运用要求。(1)治疗过程:

①材料。

图画纸(四开、八开),铅笔,蜡笔,彩色铅笔,彩色笔,签字笔,水彩等。

②导入。

自由画:“你可以随心所欲画你想画的东西”,“请将你现在突然想到的或现在在想的事情画出来”。

课题画:家族画、动态家族画、分割画、树木画、房树人画等。“请你将你的家人每个人都在做什么事的情形画出来”。

③创造

创作以40分钟时间为限。治疗师可坐在治疗对象的正对面90度的位置。在不打扰治疗对象创作的原则下可与其交谈。(2)注意事项:

①注意东西方文华的差异

②注意绘画疗法的要求: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对绘画艺术有一定的鉴赏能力经过专业的绘画细腻分析训练 ③诊断结果缺少一定客观性

④力求系统化综合化

⑤增加欣赏绘画的运用。

9、音乐治疗有哪些具体的形式?适用于哪些特殊儿童?(1)音乐疗法的具体实施形式有直接的音乐治疗和间接的音乐治疗,直接的音乐治疗主要分歌唱、乐器演奏及音乐创作等3大类。(2)①在身心机能方面有发展障碍的儿童

②在语言、情绪交流等方面感到有不适应表现的心理患者

③情感有障碍者:如失恋攻击情绪

④某些有人格障碍或自我退化倾向者可运用音乐疗法刺激其身心技能的活动,缓解症状,并结合心理和医学的治疗达到精神和身体技能的恢复。

10、教育实践中如何运用音乐治疗? 1.音乐疗法实施前的诊断

(1)日常生活的自理情况

(2)交流能力

(3)认知能力

(4)运动技能

(5)行为特征

(6)已具备的音乐知识 2.音乐治疗的主要步骤

(1)确定儿童的问题所在(2)制订治疗目标

(3)根据治疗目标制订与儿童的生理、智力、音乐能力相适应的音乐活动计划

(4)实施音乐活动并评价儿童的反应。

11、什么是感觉统合失调?感觉统合失调有何表现?

(1)人的大脑对从感觉器官传来的信息不能顺利地进行正确有效地分析和处理,以致个体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发生障碍,大脑对身体各器官功能失去了控制和组合的能力,导致行为失调,即为感觉统合失调。

(2)感觉统合失调具体表现为:

⑴前庭平衡功能丧失⑵视觉感不良⑶听觉干不良⑷触觉感过分敏感过分⑸本体感失调⑹动作协调不良。

12、运用感觉统合疗法应遵循什么原则?

(1)要以儿童最喜欢的刺激为必要的刺激

(2)要以儿童的基本感觉为主

(3)要以儿童最迟钝的感觉为主

13、简述感觉统合疗法的具体治疗技术

(1)触觉训练

触觉训练包括摩擦、按摩、挤、轻压、重压等,这是对儿童大脑最好的刺激。

(2)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要通过特定的治疗器具进行,调动3个“全”:全身(骨骼肌肉的运动)、全部感觉(适当的反应)、全脑(形成良好的刺激,导致大脑前庭系统的发展)。

第五章 器官缺陷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

1、听觉障碍儿童容易出现哪些心理问题?

(一)听障儿童的认知 1.敏感多疑而固执 2.不恰当的自尊与自卑

(二)听障儿童的情绪情感 1.情绪外露而易变 2.情感体验贫乏

(三)听障儿童的意志行为

听障儿童在意志行为方面不利于心理健康的特点有: 1.冲动 2.依赖性强 3.缺乏恒久性

2、作为聋校的领导,应该如何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

为了更好地促进听障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学校还要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首先,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专人负责,全员参与,并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其次,根据听障儿童所处年龄阶段和表现,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例如,针对青春期的听障儿童进行有关生理知识和性道德意识的教育,引导听障儿童正确对待自身生理变化,形成良好的与异性交往的态度和行为。针对听障儿童存在的特殊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聋校在借鉴普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同时,应详细了解不同阶段听障儿童可能存在的组要心理问题,开发适合的教育内容,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可以适当增加在公共场所的文明礼仪教育,帮助儿童了解如何在校外语健全人交往,以减少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障碍。由于听障儿童抽象思维发展迟缓,形象思维在较长的时间内占据优势,因此,在教育方式上要注重直观性和形象性,对于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可以通过模拟情境、比较辨析的方式帮助听障儿童理解和判断。

3、作为聋校的教师,应该通过哪些方式对聋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要具备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在工作中保持平稳的情绪,秉持尊重聋生的态度,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学生。

其次,教师要公平和公正。优等生做错事情,教师也要及时批评指正,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对所谓的“差生”更应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这些学生所取得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并根据聋生的差异,以恰当的方式适时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指导。

与此同时,教师要以民主的方式管理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要充分信任聋生的能力,创造机会让他们自我管理,同时做好指导和监督,以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

4、视障儿童对儿童心理过程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心理过程特别是个体的认知过程和心理发展过程对个体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视觉障碍意味着个体不能完全通过视觉通道感知信息,只能感知部分或不太清晰的视觉信息,导致个体视觉经验的缺失或不完整,难以形成完整的视觉表象。尽管在某种程度上,听觉、触觉在代偿过程中补偿了视觉缺陷,但其知觉的整体性与明眼儿童相比,表现出某种不完整性。

5、视障儿童对儿童人格的影响有哪些?

儿童个性心理特征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形成,又反过来影响着心理发展过程;同样,儿童的个性倾向性制约着其所有心理活动,心理活动又制约着心理过程。因此,心理过程中各个因素都可能对个性心理发展造成影响,如视觉障碍带给个体的不仅仅是身体、运动、心理过程和认知发展的影响,同时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个性心理特征——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1)气质方面;(2)能力方面;(3)兴趣方面;(4)性格方面

6、我国对视障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是什么?

在对视障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特别注重对视障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的探寻,分析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及时发现视障儿童的心理问题,以保证他们能及时得到帮助。同时,应坚持预防为主,及时疏导。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还要特别注意加强学校、社区、家庭三方面的合作,引导视障儿童和家长正确认识视力障碍和失明后心理适应调节的过程,努力营造促进视障儿童和家长正确认识视力障碍和失明后心理适应调节的过程,努力营造促进视障儿童健康成长的开放、宽松、积极的学习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及和睦的家庭关系,着力培养视障儿童知、情、意、行多方面的良好品质。

7、针对具有逆反心理的视障儿童,应该怎样进行心理辅导?

首先,仔细分析视障儿童存在的逆反心理的原因。在某个年龄段,视障儿童会以反抗的方式来吸引成人的关注,他正是以这种方式来保持与成人的关系。视障儿童也利用反抗使教师或家长的吩咐或期望发生变更。更简单地说,他的反抗行为实际上就是逃避承认自己不合理的要求,希望用反抗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时,他们近乎无理取闹的反抗行为会使承认不知不觉中大发脾气。了解视障儿童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后,不能片面地认为是其顽劣而横加指责或急躁慌乱;相反,如果改变对待他们的方式,视障儿童的行为也随之改变。

其次,分析评估视障儿童反抗行为的程度。为了正确处理视障儿童的反抗行为,教师和家长首先要冷静地思考视障儿童是在什么情况下采取反抗的态度,以及视障儿童会有何种程度的反抗。教师和家长应尽可能记录下反抗行为的细节,如为什么事情、在什么时候不听从成人的指令;反抗行为的几率是多少,如几分钟一次,或在一定时段内发生几次,反抗的时间持续多久。通过回顾过去的情况,可能发现一些线索,就可能对视障儿童的反抗行为进行有效的处理。

8、肢体障碍儿童主要有哪些心理问题?

肢体障碍而通过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1)对外界刺激敏感,遭受挫折时,易产生自卑感;(2)学习生活上面临较多的困难,因长期受到照顾会养成依赖心理,成就动机不足;(3)人际交往受限,行动不便,易产生焦虑、孤僻、敌视等心理问题。这些情绪长久持续,会影响他们人格的发展。由于肢障儿童各自的教养方式、人际环境、家庭经历不同,可能出现不同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自卑、自我中心、自我控制欠佳、孤独感、焦虑。

9、影响肢体障碍儿童心理适应的因素有哪些? 1.个体因素

(1)年龄因素;(2)残疾性质;(3)残疾程度; 2.家庭因素

(1)家长的心理调适水平;家庭内部关系;家庭经济状况 3.社会因素

(1)伙伴关系;(2)学校教育(3)公众反应

10、可以从哪些方面预防肢体障碍儿童的心理问题?

(一)从个人角度预防

(1)正确认识自己的缺陷及长处;(2)培养自我调控能力;(学习人际交往技巧

(二)从家庭角度预防

(三)从社会角度预防(1)鼓励与正常儿童交往(2)促进全纳教育的发展(3)促进公众接纳,完善服务体系(4)进行康复训练

11、如何矫治肢体障碍儿童的自卑心理?

3)自卑心理是肢体障碍儿童基于错误的自我评价,或由于长期挫败而产生的内疚感与羞耻感;在行为上表现为拒绝自己、孤立自己,有时则采取自我吹嘘或轻视他人的防卫方式。自卑心理的辅导(1)读书治疗(2)成功体验(3)认知改变策略(4)增强策略(5)特别指导策略

12、脑瘫儿童主要有哪些心理问题?如何矫治?

一、脑瘫儿童主要的心理问题

(1)情绪障碍;(2)行为异常;(3)认知障碍

二、脑瘫儿童心理问题的矫治

(1)心理咨询

倾听和理解;安慰、鼓励和保证

(2)认知及行为治疗

(3)运动疗法

(4)社会支持

第六章 发展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1、智力障碍儿童主要有哪些心理问题?影响他们心理适应的因素有哪些?

(一)智力障碍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 1.不良适应行为 2.人格偏差

3.人际与社会适应不良

(二)影响智力障碍儿童心理适应的因素

1.个体原因(生理或生化方面的缺陷、情绪不稳定、应付压力能力差)

2.环境原因(家庭教养方式不当、缺少良伴、在校的失败经验、主流社会的忽视)

2、可以从哪些方面预防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问题?

(一)预防智力障碍儿童心理问题的支持系统

生物生态支持;教育支持与控制;行为支持;环境支持

(二)采用合适的方法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心理辅导

反应替代法(海龟)、系统脱敏法

(三)调整家长心态,掌握应对策略

帮助家长消除罪恶感;让家长接纳事实;使家长认识障碍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协助家长了解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方式。

3、如何帮助家长处理智力障碍儿童的不良行为?

(1)转移法。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家长可用其他有趣的事物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2)忽视法。孩子有时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而出现打自己头或呕吐食物等不良行为,以得到关心。(3)疏导法。智障儿童由于语言能力差,无法正确表达自我需求,因而有时会以伤害他人或损坏物品等方式来隐忍注意。对此,父母平时应多给予关心,并进行沟通方式的训练,使孩子掌握表达和发泄需求和情绪的途径。

(4)手的控制。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父母可用手牢牢握住他“犯错”的手腕,待他挣扎1-2分钟后才放手。通常此法对打人、摔物、打头等手部行为有制止效果。事后再教给孩子合理的泄愤方法,这样对他会更有帮助。

(5)拥抱控制。当孩子任意吵闹或到处游走时,可紧紧地拥抱他,使他无法挣脱,同时一边拍抚他一边同他轻言细语,直到孩子不再挣扎、自然安静而逐渐放松。

(6)环境控制法。为孩子布置一个属于他的游戏和活动空间,教他自己收拾物品于固定处,不希望他接触的物品要收藏好,容易引发他异常行为的物品尽量不要让他见到。这样从改良环境入手,达到帮助孩子控制行为的目的。

4、如何处理智力障碍儿童的情绪失控、多动行为、自伤行为、刻板行为等问题行为?

(一)如何处理智力障碍儿童的情绪失控问题

寻找可能造成情绪失控的因素;善用行为改变技术;提供书写的机会,培养书写习惯,以减少情绪爆发;短暂隔离,或转移其注意力,以稳定其情绪。

(二)如何处理智力障碍儿童的多动行为 一般而言,智力障碍儿童出现多动问题的原因有3种:环境或学习因素;其他疾病引起;注意力缺陷或过动症。

(三)如何处理智力障碍儿童的自伤行为

教室中尽量不要摆放危险物品;需训练班上其他同学替老师密切注意智障儿童有无异常举动的出现;转移治脏儿童的注意力,布置其喜欢做的事;忽视智障儿童自伤行为,增强其他适当行为;协助智障儿童家长改善家庭气氛和亲子关系,协助智障儿童学习社交技术,增强自信心;严重者采取隔离、药物控制、心理治疗等。

(四)如何处理智力障碍儿童的刻板行为

其他行为的分化性增强(良好的行为给予增强,不良的行为给予消退);对立行为的分化性增强(主要是使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相互对立,使两种行为不可能同时发生。例如,一发现儿童吮吸手指,就指示其去拿东西)。

(五)如何处理智力障碍儿童的性骚扰问题

反应代价(当儿童出现性骚扰时,立即给予警告,同时将他心爱的东西没收,并且约定一定时间内不再犯,东西才会归还给他);隔离(当儿童出现性骚扰行为时,立即命令他到指定地点罚站);直接处罚(当儿童出现性骚扰行为时,立即叫他双手往上举);教导正确的性观念。

5、学习障碍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哪些?

学习障碍儿童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都很大,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比正常儿童低,其中部分学习障碍儿童还有较严重的症状,其主要心理问题有: 1.抑郁和自卑 2.迷惘与矛盾 3.自我安慰与侥幸 4.逆反与嫉妒 5.焦虑和放纵

6、学习障碍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导致学习障碍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大致分为病理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类。

病理因素有生理方面的缺陷(如脑功能失调、遗传基因、生化因素、营养不良等)和心理方面的缺陷(如试听感知能力贫乏、听觉辨别能力差、注意缺陷、理解能力迟缓、语言发展迟缓、记忆障碍等),环境因素主要指环境的不良影响(如家庭压力、缺乏学校生活经验、教育方法不当等)。学习障碍儿童的心理问题通常不是由单一原因引起的,而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7、如何预防和矫治学习障碍儿童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障碍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

预防是指提供各种支持系统,包括健康支持、行为支持、环境支持、教育支持等,尽量减少或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降低他们产生心理疾病的几率。要做好学习障碍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家长和教师的态度和方法是关键 1.给家长的建议 有信心;有毅力;有耐心;平常心;和教师之间要有良好的沟通;夫妻要协调一致 2.给教师的建议

协助儿童克服其困难或提供变通方式;包容与接纳;改善注意力;简化指令;了解优缺点;给予成功的机会;注意给别差异

(二)学习障碍儿童心理问题的矫治

1.通过帮助儿童克服学习障碍,提升其成功感

(1)训练学习策略;(2)训练归因策略;(3)训练认知监控策略 2.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学习障碍儿童排除学习过程中的情绪障碍 学习障碍儿童中绝大多数对学习没有兴趣,求知欲低,意志力差。正因为他们缺少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意志力,才造成学习行为消极,导致学习障碍。因此,在学习障碍儿童的咨询中,除了要帮助他们排除认知障碍,提高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之外,更要通过心理咨询调整他们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帮助他们摆脱学习障碍。3.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学习障碍儿童克服成长危机

学习障碍儿童存在的学习障碍,是构成他们成长危机的主要因素。由于学业屡遭失败,学习障碍儿童往往形成自卑的心态,或常处于高度焦虑之中。他们在自我评价和自我期望方面,低估自己,缺乏自信,情绪不断产生困扰与迷茫。因而,他们比一般儿童更容易产生困恼和困惑。

8、影响自闭症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有哪些? 影响自闭症儿童心理健康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有情绪情感问题、社会适应问题和不良行为问题。

(1)情绪情感问题

焦虑、自我中心、恐惧、孤独、忧郁

(2)社会适应问题

自闭症儿童没有独立交往的能力,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差,不会根据环境要求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这种障碍随着年龄增大显得更为突出。

(3)不良行为问题

自我刺激行为、同一性行为(刻板行为)、攻击行为、多动行为。

9、如何预防自闭症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

(一)家庭支持

1.生物支持;2.情感支持;3.活动支持

(二)学校支持 1.提供友善环境 2.提供专业方法

结构化教学;图片交换沟通系统

(三)社会支持

1.首先,帮助自闭症儿童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2.其次,由于自闭症专业性较强,预防自闭症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也需要专业机构承担起责任。

10、针对自闭症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有哪些矫治方法?如何运用?

(一)行为治疗

由于身心发展原因,自闭症儿童常有许多不良行为发生。行为矫治和教育训练已经成为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自闭症儿童治疗方法。1.具体方法(1)自然方法

自然教法强调对自闭症儿童的训练应当在自然的环境中进行,并尽量安排正常儿童加入到训练过程中,以起到示范与强化作用。训练他们掌握基本的社会生活技能,如打电话、买东西、乘车、社交礼仪等,缓解其交往障碍,使其达到生活基本自理,不感觉自己是“异类”。(2)系统脱敏法(3)替代行为训练法

该训练方式是以建设性的、合适的行为替代非建设性的、不合理的行为。如自闭症玩手指的行为,可以用玩橡皮泥替代,这样不仅消除了玩手指的行为,还可增进手指的力量及灵活性。(4)感觉统合训练法

许多自闭症儿童无法统合来自环境的各种刺激,在面对环境刺激时可能有过度或不足的反应。感觉统合训练法可以让孩子学会整理他们各种感官所获得的信息,通过使用滑板、秋千、滚筒等适当运动项目改善脑功能,使其心理、大脑和躯体三方面的互动,在训练中获得熟练的协调感觉,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控制的能力。(5)强化法 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沉默、注意缺乏、兴趣狭窄和社交退缩等症状,可使用强化法,强化法对言语、认知能力的改善,不良行为的消除等都起到积极的作用。2.常见不良行为的矫正(1)自我刺激的行为

针对无聊的自我刺激行为,可以用建设性的活动、干扰性较少的活动以及合适的活动等行为替代。(2)同一性行为

预防策略、系统脱敏法、强制改变等方法有助于消除同一性行为。当然,如果自闭症儿童的某些行为并没有严重干扰生活活影响身体健康,不妨接纳它,将其视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接纳和包容也会减少自闭症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如焦虑症。(3)多动行为

多动行为若是因感觉变异导致,可适度满足其感官刺激的需求,如感觉统合治疗;或者采用遮盖感官刺激,运用感官刺激作增强物,训练其他建设性的行为等方法。(4)攻击行为

自闭症儿童的不适当地行为若由于沟通缺陷所造成,可引导其用适当的行为表达自己的需求。当适当的行为养成后,不适当的行为自然会消失。

(二)情绪情感沟通训练 1.消除引起其情绪紧张的因素。教师需改变或调整与自闭症儿童沟通的方式,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生活氛围,采用特殊的教育手段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

2.训练自闭症儿童学会恰当的表现情绪的方式,如高兴的时候可以用拍手、微笑来表达,这样可以减少其表达的盲目感以及因表达不当所带来的挫折感。

3.让自闭症儿童产生信赖感。

虽然自闭症儿童普遍存在感情冷漠,但他们也有敏感的一面,要通过适当的情感培养和教育使他们对家长和教师产生依赖,建立相互的信任关系。

4.让自闭症儿童感受到成功体验。要努力去挖掘、放大他们的优点,并对其良性行为及时给予肯定,以此来不断强化其积极向上的认同心理;可以通过降低标准,提供成功机会,使其从成功体验中获得自信。

(三)心理咨询

智力障碍较轻或接近正常水平的自闭症儿童,即高功能自闭症儿童。心理咨询对于高功能自闭症儿童有一定效果,他们可以深刻地意识到自己与同龄人得不同,特别是到了青春期以后,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障碍,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帮助他们发展各类技巧,调整心态。

(四)其他方法 1.社会故事法 社会故事法借助说故事的方式,向自闭症儿童详细地描述特定的社交处境,让他们明白在某一处境中应有的行为,引导他们模仿正确的社交行为。通过情节简单的故事,描绘一种场景或应对技巧,来告诉自闭症儿童应该做的和不应该做的。反复向他们讲故事,这些概念就会植入他们的脑海,并使其主动自发地对相应的处境作出适当的反应。该方法还可演变成图画对话法,即两个或多个人以简单的图画进行交谈。2.音乐治疗

自闭症儿童多对音乐有强烈的反应及兴趣,对一些自闭症儿童来说,音乐可以稳定情绪,消除困扰,使他们获得安全感。音乐治疗还可以增进自闭症儿童自我控制的能力,集中注意力,培养想象力。3.绘画治疗

认为自己和别人不同而感到自卑的自闭症儿童可以通过绘画治疗摆脱消极的想法。借助绘画的自由创造活动,把压抑的感情和冲突呈现出来,使他们的紧张、压抑等不良情绪在绘画过程中得到缓解与改善,获得情感和心灵的满足。4.游戏治疗

儿童往往通过游戏再现社会,并借助假象的社会场景习得具体的交际行为。游戏在儿童成长发展中具有非常特殊的作用,象征性的游戏训练可用来改善自闭症儿童的障碍程度。当对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干预训练进行到一定阶段时,教师或家长可以教他们一些象征性的角色扮演游戏,如过家家、看病等,让其在游戏中学习用身体语言作为沟通媒介,表达内心的感受,缓解不安和恐惧,发挥他们的自我治愈力,使他们愿意与社会和他人接触。这样,有助于自闭症儿童逐渐走出自闭的世界,增强自信心和自控力,促进其正向行为的增加和性格的正常发展。

12、儿童多动症有哪些种类?各有什么样的表现? 1.注意力缺陷过动症的诊断标准

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手册(DSM-4)》的诊断标准,注意力不足、多动、冲动3项核心症状加上跨情境和功能受损的条件,界定个体出现的症状至少要6项,且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同时这些问题造成个体的不适应并与个体的不适应并与个体心智发展程度不相符,方确定为多动症。具体诊断标准为:(1)注意力缺陷型

以下症状中至少出现6项以上,并持续6个月以上,其严重程度达到与个体心智发展不相符合的程度,且导致个体适应不良:

① 经常无法注意细节,做功课或其他事时常粗心大意。

② 做事或玩耍无法持续专注。

③ 经常表现出好像不注意听别人对他说话(像是没听到,事实上是听到了但没反应)。

④ 经常无法照指令去做,且无法完成老师或家长交办的事,但并不是因为不想做,或是听不懂指令。

⑤ 做事、活动时经常没有条理。

⑥ 经常逃避或讨厌做需要专心致志去做的事(如学校功课)。⑦ 经常弄丢东西(如作业本、铅笔、课本、玩具等)

⑧ 很容易因外界无关的刺激而分心

⑨ 经常忘记日常生活必需的事物(如忘记每天该做的事)。(2)多动—冲动型

在下列与多动和冲动有关的项目中,至少有4项持续出现6个月以上,其严重程度达到与个体心智发展不相符合的程度,且导致个体适应不良:

① 经常手或脚动个不停,或者在座位上扭动不安,坐不住。

② 上课时经常离座,或者再应该坐着的场合坐不住。

③ 经常在不适当的场合乱跑乱爬(青少年或成年人则主观上由坐不住的感觉)

④ 很难安静地玩游戏或从事休闲活动。

⑤ 一直不停地动,停不下来。

⑥ 经常说话过多。

⑦ 常在问题未完时抢答。

⑧ 在游戏或集体活动时,很难耐着性子排队或轮流。

⑨ 经常干扰或打断别人的谈话或活动。以上①-⑥ 为多动,⑦-⑨ 为冲动。(3)复合型

在过去6个月时间里,(1)和(2)都符合者。此外,鉴定以上3种类型多动症时,还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① 症状在7岁以前即发生。② 症状必须在2种或2种以上的场合都会发生(如在学校和在家里)。

③ 症状会造成临床上的显著功能损伤,可能妨碍个人在社会、学业或职业上的功能。

④ 症状不是发生在广泛性发展障碍、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的病程中,也不能归于其他心理障碍。

13、多动症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有哪些? 1.对立反抗行为 2.情绪异常和困扰 3.学习问题突出(1)学业低成就(2)较差的学习行为

(3)无法完成学习任务的比率高 4.人际关系不良 5.自我态度低落

14、如何预防多动症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 1.以接纳的态度面对多动症儿童的行为 2.帮助多动症儿童了解其行为特征 3.建立良好的日常生活规律 4.为其创造可能成功的机会

5.建立一个积极和充满鼓励的学校环境 6.增进多动症儿童的正向行为

15、针对多动症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有哪些矫治方式?如何运用?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对部分多动症儿童非常有效。采用中枢神经兴奋剂(如利他能)能增加注意力,减少躁动不安,改善冲动行为,使多动症儿童更易接受行为治疗。此外,6岁以下的儿童不建议服用药物,除了担心影响其生长发育之外,多动症状对其日常生活的负面影响还不是很严重,因为学龄前儿童通常并不需要安静下来学习。2.行为治疗

对于多动症儿童的不当行为,必须先了解其行为发生的潜在原因,进而对儿童及家长进行行为训练,或是辅导其行为训练的技巧,以降低活动度,减少行为问题,延长注意力及控制其冲动为目标。3.认知行为策略

多动症儿童的人际关系不佳是由于其在谁认知方面缺损的缘故,因此需要给予其认知行为方面的训练。认知行为训练包括应用认知的过程(如问题解决)、放松的技巧和其他修正的行为等。4.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是利用身体各感官的刺激,如视觉、听觉、平衡感、各种关节的位置感、协调性,促使神经系统能从这些感觉输入中学习去组合它们,运用它们,使之能够运用这些功能,达到神经系统成熟发展的目标。5.心理辅导 在个别心理辅导时,亦可应用认知行为治疗的技巧,让多动症儿童看清自己的冲动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教他练习自我提醒,每次在行事前,特别是冲动或情绪激动时,先暂停一下,思考冲动的后果之后再行动,这个方法称之为“暂停——思考”技巧。一开始可以先示范给儿童看,随后设计多种情境,让儿童通过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学会自我控制。

6.多元模式

这种方法乃是药物治疗和行为治疗的结合,或药物结合认知——行为治疗,或配合游戏治疗、艺术治疗、家庭治疗等其他治疗方式,多管齐下,以期产生最佳的治疗效果。

第七章 超常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1、如何定义超常儿童?超常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哪些?

超常儿童是指智能上明显超过同龄正常儿童发展水平或具有某种特殊才能的儿童。

由于超常儿童的智能或某种特殊才能“超乎寻常”,因此,超常儿童的表现并非同一模式,而是有多种类型,他们的智力水平也不完全一致。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一些共性:

(1)较旺盛的求知欲和广泛而强烈的认识兴趣

(2)较敏锐的观察力和持久集中的注意力

(3)较强的记忆力

(4)强烈的探索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5)独特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相像力(6)锋芒早露

2、超常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过分追求完美(2)自我评价不当(3)过分在意他人评价(4)环境适应能力差(5)焦虑等情绪问题(6)人际交往障碍(7)人格缺陷或人格障碍

3、超常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1)对超常儿童理解的偏差(2)超常儿童的自身特质(3)社会环境的催化(4)家庭教育的不当(5)教育方式的功利化(6)社会价值的功利性

4、对超常儿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何意义?

(1)提高超常儿童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2)培养超常儿童的主体性和形成完善人格

(3)开发超常儿童潜能和创造力的可靠途径

5、超常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哪些?

(1)超常儿童的心理健康维护(2)超常儿童的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3)超常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与矫治

6、如何及早预防超常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有何具体策略?

(一)强化教育意识,发挥家庭功能

(1)给孩子一个健全的家庭环境;(2)避免夸耀孩子的过人成就;(3)尊重超常儿童的兴趣和专长;(4)支持和鼓励而不是过度期待;(5)以身作则

(二)开设专门课程,创设心育环境

(1)对超常儿童传授心理健康知识;(2)创建良好的学校内部心理环境;(3)建立家庭和学校沟通的渠道

(三)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学校可以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建立心理档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开展班主任心理辅导等多种渠道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7、对于超常儿童心理问题的矫治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一)针对不同问题开展心理辅导

1.恰当评价 2.正确引导 3.认识自我 4.感受挫折 5.学会合作

(二)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心理咨询

1.个别心理辅导 2.团体心理辅导 3.网络化心理教育

8、如何开发超常儿童的心理潜能?

(一)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 1.良好的家庭环境 2.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3.强化孩子动手动脑的意识 4.注重因材施教

(二)学校教育与潜能开发

1.为超常儿童合理设置课程 2.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影响 3.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

(三)社会环境与社会舆论

社会环境对超常儿童心理的发展可能起积极作用,也可能起消极作用,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决定性条件。

9、自我中心会给超常儿童带来什么样的消极影响?如何辅导?

(一)消极影响:

超常儿童因为身上的各种光环,再加上本身多才多艺,头脑灵活,往往脾气暴躁,个人表现欲大于集体荣誉感,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

(1)自我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一切总是从自我出发。

(2)喜欢表现自己,好大喜功,热衷于各种名誉和表扬

(3)自己永远是对的,从不认为自己有错,为自己找各种借口,极力辩解过错。

(二)辅导:

1.第一阶段:让超常儿童懂得交往是平等互利,如果总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会被别人认为刁蛮任性,而不愿意与其交往,这样就隔断了自己和他人之间的正常交往的机会;让超常儿童懂得缩小自己,宽容别人,放低自己,提高别人的待人处世原则。引导他们阅读一些相关书籍,从中学习和感受待人处世的方式方式。

2.第二阶段:学会“互换角色”。教导超常儿童在与同学交往中遇到麻烦时,先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学会换位思考,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和宽容;学会“倾听”。在集体活动中,教导超常儿童学会做忠诚的听众,允许别人发言,有不同的意见大家可以一起讨论,发挥集体的力量。

第三阶段:学会思考。教导超常儿童通过自我反思而增加自律,以日记、周记、作文、随笔等形式记录所思所想,实现自我反思;老师、家长要宽容对待超常儿童的心理问题,既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又要让他们正式自己存在的问题。3.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原则

超前性;即时性;延续性

第八章 处境不利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1、简述单亲、离异、重组家庭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

(一)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问题

单亲家庭无疑会使孩子产生心理上的压力、精神上的困扰,因而单亲家庭的孩子会形成与一般家庭孩子不同的心态,表现为一些消极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同时在认知水平及人格方面也往往表现出较多的缺陷:

1.学习困难,主要表现为作业拖拉,学习成绩下降,自控能力差,影响课堂纪律等。2.情绪和情感不稳定,如情感脆弱、过度敏感、极端固执、过分冲动等。

3.性格上孤独冷漠,早熟,戒备心重,防范意识强,甚至有抵触和敌视心态。

4.自卑消极。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因缺乏父母的关爱而产生消极心理,害怕困难,轻易放弃自己的目标。

5.道德识辨能力不强,自控力差。盲目模仿社会上的不良行为。6.人际交往上不合群,不喜欢与人交往,有意疏远他人。原因: 1.家庭原因

单亲家庭由于父母一方的缺失,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或因父母一方缺失而导致教养方式不当,如过度保护、过分溺爱、过高期望或疏于管教等,均造成单亲孩子心理异常。2.学校原因

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单亲孩子的心理需求无心顾及。单亲孩子在学校得不到教师及时的关怀和帮助,其缺点、错误更加突出。有些教师在处理单亲孩子的问题时感情用事,简单轻率,或采取惩罚手段,任意将其停课,甚至赶出教室,赶出学校,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对立情绪。3.社会原因

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不健康的文艺作品等,对于单亲孩子往往具有吸引力。学校、家庭往往缺乏对单亲孩子及时的教育,这些孩子就容易被消极的事物所影响和感染,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学校的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在学习和品行上越来越差。4.自身原因

单亲孩子心理异常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孩子自身。社会、家庭和学校是孩子形成道德品质非常重要的教育因素,但它们必须通过孩子自身起作用。单亲孩子由于家庭教养方式不良、缺乏教育力度,加上意志薄弱,因而不能用正确的观念战胜不合理的需求,往往产生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行为习惯又往往会使这些孩子产生舒适的情绪体验,因而强化了这些不良行为。

(二)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问题

伴随父母的离异过程,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适应不良,进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1.自卑、忧郁

由于父母离异,孩子由一方抚养,离异父母对孩子的推诿、家庭经济情况的变化、家庭中的长期冷战或争吵,都会使孩子的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2.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往往是由于离异家长本身的一些行为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不信任、厌恶和消极的对抗情绪,尤其是由于第三者插足造成家庭离异的孩子表现得尤为明显。3.仇视、报复

第四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一、个案基本资料

姓名:蔡晓(化名)

年龄:11岁

年级:五年级

性别:男

性格特征:自卑、孤僻

二、个人背景资料

祖父在家务农,作为孩子的临时监护人; 父母离异,母亲改嫁,父亲在国外务工。

三、对策

(一)监护不周、重养轻教是造成孩子自卑心理的另一重要成因。这些孩子有的是由祖父母照顾,有的寄养在亲戚家中,有的根本就无人监护,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父母只负责寄点生活费回来。祖辈家长虽然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照顾孩子的生活,倾听孩子的叙述,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还是弊大于利。因为祖辈对孙辈一般都比较溺爱,亲戚由于精力不足,责任心有限,更是无法严格教育孩子。留守孩子大多不愿意与代养人进行心灵沟通,与祖辈在一起时只是看看电视,不怎么说话。与亲戚更是没什么话说。而无人监管的孩子在教育方面更是一片空白,他们只能独自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许多孩子甚至缺少自律意识,一件小事都能让他想到找人打群仗。

(二)父母之爱的缺失

我积极与蔡晓的母亲加强联系,要求她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在沟通时间的分配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能给孩子打一次电话,与孩子交流一次。如果时间允许,可以一个学期中间回来一次,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这样,亲子互动与沟通的时间就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在沟通的内容上,我还要求他的母亲不能只谈学习、考试成绩,要更多的关心他的生理、心理与情感,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所思、所想、所为,让他在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我鼓励蔡晓多与爱学习、守纪律、行为习惯良好的学生交朋友,有心里话可以向朋友倾诉,从而缓解因缺少家庭温暖而出现的孤僻心理。

(三)转变爱的方式

我努力改变家长的教育方法,经常和孩子的爷爷联系,告诉他的爷爷一味的娇纵孩子会造成怎样的不良后果,要对他的无理要求说“不”。当孩子犯了错误时要及时调查,及时批评教育;让孩子的妈妈通过电话经常和他联系,关心他的学习、生活,让他感受到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拥有母爱。在一次语文单元测试中,孩子出人意料地得了八十六分,这着实让他高兴了好几天。他把这个好消息及时告诉了他的母亲。他的母亲也打电话主动和我取得联系,共同分享孩子进步的快乐。我还让同学们选他做了纪律委员的助手,让他负责检查班中的违规行为,他非常激动,也非常负责。一开始,他把违规同学带到我身边时,我就让他自己负责教育他们,告诉他们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一段时间下来,我问蔡晓:“当你看到同学们违规时,你心 里怎样想的?”他说:“我看见了非常难过,非常着急,很想让他们快点转变。但就是不知道让他们怎么做才能转变?”“对,其实老师和你的想法是一样的。老师不会真正讨厌一个孩子,只是真诚的希望孩子们都能遵守纪律,做个文明学生。老师相信你会用实际行动来转变自己,让同学们对你刮目相看的!”听了我的话,蔡晓很难为情,低下了头,什么话也没说„„一段时间过后,同学们确实看到蔡晓不再打人了,大家也愿意服从他的看管了。在孩子走出低谷后,我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转到学习上,使他知道学生要以学习为主,按时上学,完成作业是一名合格学生最起码的任务。

(四)增强自信心

为了让他有足够的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我积极鼓励他多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并敏锐发现他的“闪光点”,珍视他的点滴进步,利用一切机会让同学们挖掘他的“闪光点”,让他也有足够的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品尝成功的喜悦,进而认识自身的价值,实现自我评价,鼓起进步的风帆。我还鼓励班内好学生多与他交往,向他提出一系列规定,都是阶梯式的,由易到难。因为规定不是太高,加上老师的监督和同学的鼓励,他慢慢地能做到。只要他每天能完成作业,表现良好,我就给予他充分的肯定,并在同学面前真诚地表扬他,渐渐地,他的信心加强了,与同学的交往也日益融洽。这时,我告诉他,他很聪明,只要努力就会进步;告诉他学习对于他一生的重要性。

四、初步成效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蔡晓已经有些进步,自卑、孤僻现象 少了,学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了,人际关系好了,在班里找到了一些很棒的同学做朋友,上课有时也能举手发言了,在同学心中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自信心也强了,参加活动的主动性也高了。

五、小结与启示

缺乏关爱和自信是该生及同类学生成绩差的关键,他们不是输在智力上而是输在信心上。一次次成功,一次次展现,一次次鼓舞就是一次次肯定学生的努力,就是一次次地把“我能行”的信息输入学生的脑中,学生的脑中也就会一次又一次地认为自己属于成功者,成功的自我意象就会形成。成功需要克服许多困难,代理父母关爱学生生活、心理、学习等各方面情况,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有了信心他们就会迎难而上,成功需要战胜许多挫折,有了自信才会愈挫愈奋,多找学生“能”的地方加以鼓励、表扬和肯定,把“你不行”变为“你行”。

著名童话家郑渊洁说得好:合格的老师和父母是发现孩子的优点,告诉她什么地方行,不合格的教师和父母是发现孩子的缺点,告诉她什么地方不行。自信是通往成功的第一步,让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共创留守学生成功的今天和明天。

第五篇:特殊儿童案例讨论报告

案例讨论报告

个案:某智障伴随自闭症小孩汇报人:奂雪梅 讨论人员:四个小组

讨论时间:2016.4.28

讨论地点:实训楼 A606 我的问题:

1.在评估时,如何吸引个案注意力,达到有效评估?

答:1.要考虑活动本身对个案的能力是否具有挑战性,目标任务需要的个案能力是否清楚,这样有利于寻找原因。其次,是否对个案的现有能力是否有一个比较明确的了解,活动形式是否适合自己和个案的风格。

2.要解决问题,须从三个主体来寻找原因:学生、教师、环境。从学生角度考虑,首先,学生的身心状态是否良好,具体表现为1.生理需求是否满足,情绪状态是否稳定,身体状况是否良好。同时要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从学生兴趣入手。从教师角度考虑,教师的身心状态是否良好,教师语言是否表述清晰,简单明了。教师的权威感如何?从环境角度考虑,可以减少对评估的干扰物,或是转换评估环境。另外根据自闭症的特征,在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下,通过观察,尽量顺其自然、投其所好。3.评估形式尽量丰富,并与个案建立友好关系,在个案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下,请家长协助。4.程度较严重时可以吃药控制。

2.家长的评价和我们的评估结果有出入,并且家访时个案并没有体现出家长所描述的能力,是否可以界定为是家长的评价过高?

1.产生不一致的原因:师生关系须待加强,缺乏能力的表现场景。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如问一下家长在家里这种能力是怎样表现的。另外,要在不同的场景中进行多次的评估,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

3.怎样综合各种评估结果制定IEP? 1.整合所有的评估结果,从其中选定一个框架,其他的作为佐证与其融合在一起。框架性评估工具中,没有的评估项目的结果则可以作为补充内容加进去。

2.首先要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估,对个案的能力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发现个案表现明显的问题,找到跟你教学目标相关的侧重点用其他的工具进行更细化的评估。

老师提的问题:

1.为什么诊断为自闭症并智力障碍?

1.根据我国智力障碍的定义,智力障碍是指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此类残疾是由于神经系统结构、功能障碍,使个体活动和参与行为受到限制,需要环境提供全面、广泛、有限和间歇的支持。智力残疾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18岁之前),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的精神发育不全或智力迟滞;或在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有害因素导致智力损害或智力明显衰退。

2.根据我国智力障碍的三条鉴定标准,首先,智力功能显著低下,在个别施测的标准化智力测验中,其智商在70分以下。其次,有适应行为方面的缺损或障碍,即在下列十项技能中至少有两项存在缺损或障碍:沟通、生活自理、居家生活、社会技能、使用社区、自我管理、功能性学科技能、工作、休闲活动、健康与安全。最后,在18岁之前发病。

根据我国智力残疾的分级标准,周翔的智商为20,属于一级智障。

2.根据我国自闭症的定义,自闭症是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简称,又叫做孤独症或全面性发育障碍,是一种因神经心理功能异常而导致社会沟通、社会交往和行为三方面同时出现严重问题的综合征。

3.根据我国自闭症的鉴定标准(CCMD-3),在下列1.、2.、3.项中,至少有 7条,且 1.至少有 2条,2.、3项至少各有 1条: 4.1.人际交往存在质的损害,至少 2条:

5.1)对集体游戏缺乏兴趣,孤独,不能对集体的欢乐产生共鸣;

6.2)缺乏与他人进行交往的技巧,不能以适合其智龄的方式与同龄人建立伙伴关系,如仅以拉人、推人、搂抱作为与同伴的交往方式;

7.3)自娱自乐,与周围环境缺少交往,缺乏相应的观察和应有的情感反应(包括对父母的存在与否亦无相应反应);

8.4)不会恰当地运用眼对眼的注视、以及用面部表情,手势、姿势与他人交流; 9.5)不会做扮演性游戏和模仿社会的游戏(如:不会玩过家家等); 10.6)当身体不适或不愉快时,不会寻求同情和安慰;对别人的身体不适或不愉快也不会表示关心和安慰;

11.2.言语交流存在质的损害,主要为语言运用功能的损害:

12.1)口语发育延迟或不会使用语言表达,也不会用手势、模仿等与他人沟通; 13.2)语言理解能力明显受损,常听不懂指令,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和痛苦,很少提问,对别人的话也缺乏反应;

14.3)拒绝改变刻板重复的动作或姿势,否则会出现明显的烦躁和不安;

15.4)过分依恋某些气味、物品或玩具的一部分,如特殊的气味、一张纸片、光滑的衣料、汽车玩具的轮子等,并从中得到极大的满足;

16.5)强迫性地固着于特殊而无用的常规或仪式性动作或活动。

二、严重标准:社会交往功能受损。

17.三、病程标准:通常起病于 3岁以内

18.四、排除标准:排除Asperger综合征、Heller综合征、Rett综合征、特定感受性语言障碍、儿童分裂症。

2.自闭症的三大核心特征是什么?

1、核心症状:社会交往障碍

有的患儿在婴儿期就缺乏与亲人的目光对视,也缺少面部表情。当别人要抱他起来时,往往不会像正常儿童那样伸出双手表现出期待别人抱起的姿势。与父母离别时无明显的依恋表情,见到父母时又无愉快的表示,见陌生人也类同见到父母的表情,有时呼唤其名字,也时常不理会,无反应。有需要时就拉着父母的手到某一地方,不能用手指指物,很少运用点头或摇头表示同意或拒绝等,这些都是社交障碍方面的常见表现。

2、沉默不语或较少使用语言

大多数自闭症儿童言语很少,情况严重的甚至没有言语,即使在别人大声呼喊他的时候也不做任何应答。有些孩子虽然可以发声,但是却无法完成情景交流,他们常会尖叫、哼哼或发出别人不能听清或不可理解的“话”,或者自言自语,也称为“自我中心语言”。另外,有些孩子还会在先前表现为言语能力正常,但在3岁至4岁半的时候出现言语能力的突然衰退,从而失去了情景交际的能力。

3、刻板、僵硬的行为方式应对环境

自闭症儿童常有不寻常的兴趣和非同一般的游戏方式,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或自己在地上转圈,即常会对某些物件或活动的特殊迷恋,对迷恋物件会终日拿着,数十天如此。有的人有刻板、重复的行为和特殊的动作姿势,常独自来回踱步、自身旋转、转圈走、重复地蹦跳。

3、对个案来说,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估?

1、应该采用双溪心智障碍儿童评量表和林丽英的早期疗育课程对个案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估,但在某些方面要有侧重点。采用非标准化的测验工具进行初步的评估,再用标准化的工具进行进一步的精确评估。大体流程为:全面评估---发现问题---专门评估。2.根据教学目标来进行评估,更加具有针对性

3.依据个案的能力,在其较弱的领域进行重点评估。

4、之前所做的PECS为什么效果不明显?

1.个案智力程度较重,不能理解PECS的沟通意图

2.对PECS的具体操作不甚熟悉,以致于把图片沟通做成了图卡交换。

5、IEP中的情景和生活分别指的是什么?

情景指的是我们给个案创设的环境,可改为创设情景。生活则指的是我们参与到个案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教学活动。

下载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一、案例介绍: 乐乐同学,男,15岁,成绩一般,性格内向。在课堂上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一回答问题就脸红,结结巴巴,总是担心回答不对大家会笑话。从小就胆小,不怎么......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班主任培训心得 郭子森 07学年,我担任高三9班的班主任工作。在教学与工作的过程中,一位学生引起了我的高度关注,这位学生名叫张龚,是高三9班学生。在......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精选)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张小青,女,15岁,初中三年级学生,单亲家庭。她和母亲一起生活。开学一个星期还能正常完成各科作业,但是一周后作业经常少做,甚至不做,母亲、老师批评后,就把自......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享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一.案例介绍 蒋同学是我班一位六年级的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绩上游,中等智商,十分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增强自信心王新茹小学生自信心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自信心理的人能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所以,良好的自信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生们有缺点、有错误都是在所难免的。五年级有一位叫11的孩子,作业经常不做。为了指出并使他改正这一缺点,我先在脑海中仔细地......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欺负学生,与老师对立 一、案例介绍: 在一节班会课上,我在开“团结互助“”的主题班会。当谈到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不要挑衅欺负他人时,我让班级学生畅所欲言班......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将来可使孩子们的品德智力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