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橘颂》是屈原管教“王族三姓”子弟的训辞
《橘颂》是屈原管教“王族三姓”子弟的训辞
2016-06-08 10:31:25 来源: 作者:7天论文网 【大 中 小】 浏览:30次 评论:0条
屈原的《橘颂》,是《九章》中最短小的一篇,是我国诗歌史上最早的咏物诗,全文36 句,152 字。从该诗篇的作时、内容、体裁并结合屈原的生平事迹来考察,似是屈原早期任三闾大夫时为管理和教育“王族三姓”(昭、屈、景)子弟而创作的训辞。
一、屈原任三闾大夫的职掌与时间
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曰: “屈原与楚王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1]1 -2王逸注释《渔父》篇中的“三闾大夫”: “谓其故官”并认为“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间”[1]179 作《渔父》。王逸所言透露出三个信息: 一是屈原在放逐之前任三闾大夫之职,即“谓其故官”;二是屈原在楚怀王时期担任三闾大夫之职;三是屈原在楚怀王时期负责管理和教育王族子弟等事务,即所谓“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序其谱属”。
现存古文献可证,屈原一生担任过三闾大夫、左徒之职,曾遭受疏放。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2]495。左徒职掌是对内“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对外“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据游国恩《屈原》考证,左徒是仅次于地位最高的令尹[3]18。聂石樵《屈原论稿》进一步说: “令尹就是宰相,可见左徒是仅次于宰相的官。”[4]30 如此之高的官位,应是屈原任三闾大夫因“王甚任之”而擢升为左徒高位的。李诚《楚辞文心管窥》即如此认为: “屈原应当是先担任职责比较广泛的„三闾大夫‟一职,然后转而担任„左徒‟一职的。”[5]82 再者,如果说屈原是在被放逐或被疏远黜职之后由左徒贬而为三闾大夫,既不合任职由低到高的常情,又不符楚王将“掌王族三姓”的至关王族政治命运的重要事务交与被贬者之理,如果说屈原是在被放逐或被疏远黜职之前先任左徒后任三闾大夫,既不合常理也不合古代任职规律,所以屈原任三闾大夫之职应在任左徒之前。因此,陈子展《楚辞直解·〈屈原传〉评注》说: “屈原当三闾大夫在当左徒之前,时间不会很短,所以他在楚国是以三闾大夫闻名的。”又说: “屈原初仕为三闾大夫,旋仕为左徒。”并说屈原任三闾大夫是“在他二十岁后”[6]1。这些观点较为可信,屈原早期任职应为三闾大夫,擢升左徒后,遭谗而被疏放。按《屈原列传》记述的顺序:“王怒而疏屈平……屈原既黜……屈原既疏……顷襄王立……虽放流……顷襄王怒而迁之”。由此可见,屈原在怀王朝任左徒期间,因“夺稿事件”而被疏远,同时被罢黜左徒之职,在顷襄王朝被放逐(所谓“放流”、“迁之”)。屈原任三闾大夫是在楚怀王时期,正值早年。其职掌是什么呢? 褚斌杰《楚辞要论》引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后说: “据此,知三闾大夫乃属管理王族、教育王族子弟之官。”[7]14 -15 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也认为三闾大夫主要是教育“三姓宗族、皇亲国戚的子弟”,“希望教育出一批胄子来辅助君王,使祖国强大。”[8]36詹安泰同样认为“这是一个负责管教同姓宗亲(昭、屈、景)、贵族子弟的官职”[9]32。
二、《橘颂》的创作时间
对于《橘颂》的作时,自汉迄今,多有争论,主要有早期、中期、晚期说,其中还包括谗疏时作、放逐时作、在职时作等等[10]206 -209。有的楚辞学者如曹大中则以为《橘颂》是屈原的绝笔[11]127 -128,吴广平认为《橘颂》是屈原的处女作[12]208。虽然古今楚辞学者有争讼,但是大部分认为是早期所作。
经过考察,笔者以为《橘颂》不仅是《九章》中最早的一篇,也是屈原所有作品中最早的一篇。主要依据为: 一是从其句式看,多为四言句,是屈原依《诗经》再创楚辞的过渡。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等,与《诗经》中《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13]116完全相同,这类例子较多。二是从其思想情绪看,其它作品多有怨愁情感,惟有《橘颂》全篇词气舒畅、情感愉悦,没有表露出忧伤愤懑的情绪。
屈原后半生遭遇坎坷,后期诗篇特别是疏放期间的作品几乎都表现了忧愁情感,王逸概括这期间的诗篇皆有“愁”。如《天问》、《九歌》、《离骚》及《九章》中的部分诗篇,可以说篇篇见“愁”,但《橘颂》既没有《离骚》的“忧愁幽思”(王逸语),也没有《九歌》的“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又没有《天问》的“忧心愁悴”、“以泄愤满,舒泻愁思”,更没有《渔父》的“忧愁叹吟”。三是从其内容看,诗篇中的“年岁虽少,可师长兮”,即屈原自称: 我年纪虽然不大,但是可以做你们(指王族三姓子弟)的师长,“师长”与古之“傅”、今之“教师”义同。此句即表明是屈原年少时所作,也可证屈原曾为“师长”,说明屈原担任管教“王族三姓”子弟的职责是完全有可能的。四是从其结构看,屈原诗篇中大多有“乱辞”或“倡辞”,而《橘颂》却没有,也就是说与《离骚》等后期作品定型而有“乱辞”的结构不同。五是从其文体看,《橘颂》之“颂”沿用《诗经》中的“风、雅、颂”之“颂”,而且使用的意义也相同,如《周颂》、《鲁颂》。所以王逸说: “美橘之有是德,故曰颂。《管子》篇名有《国颂》。说者云: 颂,容也,陈为国之形容。”[1]155六是从其内容的意义看,几乎都以启发、训导、教育为主,符合屈原早期任三闾大夫时的职掌。
从以上六点可以看出,《橘颂》是屈原早期所作。因此,郭沫若《历史人物》指出: “据我看来,《橘颂》作得最早……大体上是遵守着四字句的古调。”[14]32 赵逵夫《屈原与他的时代》甚至说: “《橘颂》是屈原行冠时有意仿效士冠辞所写成。”[15]100 同时认为是屈原二十岁行冠后抒怀所作。但《橘颂》是否为冠辞,尚需探讨,而说“屈原二十岁……抒怀所作”较为可信。杨义也认为《橘颂》是“屈子少年之作,也可以说是今存屈赋之最早者”[16]382,并说“此诗大概作于他二十岁前后”[16]387。清代陈本礼《屈辞精义》、吴汝纶《古文辞类纂评点》皆有此说。认同《橘颂》为屈原早期作品的当代楚辞学者较多,如姜亮夫、陆侃如、林庚、詹安泰、谭介甫、聂石樵、金开诚等等,意见日趋一致。按前引陈子展屈原二十岁任三闾大夫、赵逵夫屈原二十岁作《橘颂》,可见《橘颂》是屈原任三闾大夫期间所作。金开诚等人的《屈原集校注》说: “《橘颂》可能是屈原担任三闾大夫时的作品。三闾大夫的责任是教育皇家子弟,屈原写《橘颂》,是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格的教育。《橘颂》是一篇教书育人的作品。”[17]606
三、《橘颂》内容、体裁与三闾大夫职掌的联系既然屈原任三闾大夫主要是“掌王族三姓”子弟的教育,此间所作的《橘颂》则与三闾大夫职掌多有联系。
首先看通篇各诗句的内涵及其意义: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是教育子弟,热爱自己的故乡、热爱楚国;“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是教育子弟要有更加坚定美好的理想和信念,感情专一。诗中两言“深固难徙”,又两言“不迁”(即: “受命不迁”、“独立不迁”),都是教育子弟要终生扎根于“南国”(楚国),永远不改变意志;“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是教育子弟要像橘树一样叶繁花茂,茁壮成长,成为国家有用人才;“曾枝剡棘,圆果抟兮”是教育子弟克服层层障碍,取得圆满的成绩;“青黄杂糅,文章烂兮”是教育子弟要经受住不同环境的考验,努力学习文化,拥有灿烂的文采;“精色内白,类任道兮”是教育子弟造化纯洁的心灵,表里如一,怀抱道义;“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是教育子弟须经常注重修饰,修身养心,做到高雅而脱俗;“嗟尔幼志,有以异兮”是教育子弟自幼树立远大志向,出类拔萃,不同凡响。此处的“尔”,即指称王族子弟,是针对王族子弟而言;“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是教育子弟固守志节,心胸豁达,不求私欲;“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是教育子弟保持清醒的头脑,卓绝于世,不随波逐流;“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是教育子弟修养良好性情,谦虚谨慎,洁身自好,终生不犯错误;“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是教育子弟修炼大公无私的美德,让光彩如同天长地久;“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是教育子弟珍惜青春岁月,愿与这些子弟结为天长地久的朋友;“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是教育子弟秉性善良,从不放纵,性情梗直,坚守真理;“年岁虽少,可师长兮”是说年纪虽然不大,但可以成为学习的榜样,此句既是屈原对这些年轻子弟提出的期望,也是自指。诗题“橘颂”之“颂”,即赞颂、歌颂。通篇的“橘”,均隐指“王族三姓”子弟。诗篇起首言“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此处的“后皇”,本意是对天、地的尊称,在此指代楚国。意思是说: 楚国最美的树是橘树,生来习惯楚地的水土。言下之意是指楚国美好的未来和希望,都寄托在这些生长在楚地(“南国”)的“有以异”而又“参天地”的王族三姓子弟的身上,期望他们成为“嘉树”。篇中两言“可喜”(“纷其可喜”、“岂不可喜”),即屈原对三姓子弟寄予的厚望。篇首不仅点明主题,而且寓意深邃。篇尾言“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意思是说: 品行要学习清白而有节操的商末贤士伯夷,以伯夷为典范。
其次从体裁看,《橘颂》为四字句,不仅易记易诵,朗朗上口,还可以入乐且能歌唱。将诗歌作为教育子弟的形式在屈原之前已有先例,两千多年前,孔子创办私学,即将诗与乐作为教育子弟的重要内容。《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2]325《诗经》即以四言为主体。《橘颂》既承袭了《诗经》的体裁,又沿用了《诗经》“颂”的意义。
再者,《史记·货殖列传》、《汉书·食货志》都说到“江陵千树橘”,《货殖列传》又说“江陵故都郢”。
屈原在楚郢都任三闾大夫时,对江陵的橘观察细微,情有独钟,从橘“生南国”中受到启迪,睹“橘”思人,见“橘”思教,担忧楚国未来,以教育“王族三姓”子弟为己任,故特制此篇以为训辞。表现屈原教育思想的作品,《橘颂》是代表作。其余作品也有见证,如《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即针对后代教育而言之。
综观《橘颂》全篇诗意,表面看句句是颂橘之语,实则句句是育人之言。通篇始终以橘的内质美和外形美来训教子弟加强品德修养。同时,训教的内涵广泛,涉及思想品德、文化学习、为人处世、言行举止以及内心、外貌等等,用今天的话说及至“德、智、体”等方面。是一篇有特定对象(始终以“生南国”的“橘”为喻体,以“王族三姓”子弟为本体)、特定用途(教育“王族三姓”子弟)、特定内容(以“橘”的独异品性为楷模)、特定意义(训导、教育之言)、特定体裁(四字句)、特定目标(使“王族三姓”子弟成为“南国”的“嘉树”、“贤良”)的训辞。训辞,即训导、教育之言。《国语·楚语下》: “楚之所宝者,曰观射父,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口实。”[18]263 观射父为春秋末期楚国大夫之职,且为楚之世官,作训辞以训教政事,而屈原则以楚三闾大夫之职作训辞以训教王族子弟,可见当时已流行训辞。章太炎《与人论朴学报书》称: “训辞深厚,宜为典常。”[19]153训辞起着励志、奋进、明理、抒情、教育和启迪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这种功用甚至使人一生都会铭记在心。屈原借橘的特异品性创制成训辞来教育子弟,寓意深厚,富有哲理,堪称经典。参考文献: [1] 洪兴祖. 楚辞补注(重印修订本)[M]. 白化文,等,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2002.
[2] 司马迁. 史记[M]. 长沙: 岳麓书社,2001. [3] 游国恩. 屈原[M]. 北京: 中华书局,1980.
[4] 聂石樵. 屈原论稿[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5] 李诚. 楚辞文心管窥[M]. 台北: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6] 陈子展. 楚辞直解·《屈原传》评注[M]. 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 [7] 褚斌杰. 楚辞要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 姜亮夫. 楚辞今绎讲录[M]. 北京: 北京出版社,1981. [9] 詹安泰. 屈原[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10] 谭家斌. 屈学问题综论[M].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11] 曹大中. 橘颂———屈原的绝笔[J]. 求索,1986(2). [12] 吴广平. 白话楚辞[M]. 长沙: 岳麓书社出版,1996.
[13] 诗经全译(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M]. 袁愈荌,译诗;唐莫尧,注释.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14] 郭沫若. 历史人物[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5] 赵逵夫. 屈原与他的时代[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16] 杨义文. 楚辞诗学[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8.
[17] 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 屈原集校注(全二册,下册)[M]. 北京:中华书局,2011.
[18] 左丘明. 国语[M]. 王芳,丁富生,译注. 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 [19] 章太炎全集(四)[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