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评价义和团——亡国前夕的呐喊
亡国前夕的呐喊
——浅析义和团运动的得失 翻译学院2012级 石冰倩
摘要:对于义和团运动的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历来是众说纷纭,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究竟给当时的社会乃至现今造成哪些得与失,究竟给中国人民留下了哪些印迹,这些仍然足以引起思考和探究。对此,本文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关键词:义和团、扶清灭洋、盲目性、替罪羊
一、运动简介
义和团运动或称庚子事变、庚子拳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清末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在华外国人(包括传教士和中国基督徒)的排外运动。它突显了中西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标志着以仇外情绪为契机的反对基督传教活动以达到最高水平。义和团最初称义和拳,其参与者被称为“拳民”,贬之则称为“拳匪”。
二、封建蒙昧主义与反帝爱国主义并举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入侵日渐严重,作为西方文化象征之一的宗教也开始传入中国。所谓的传教士开始在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宣扬基督教,实则是对中国的文化侵略与渗透;更有甚者,部分传教士以传教为名,当起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先锋间谍。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对人民的剥削也日益加重,这无疑给平民百姓以双重灾难。有压迫就有反抗,于是一些激烈仇外份子开始行动。
义和拳和大刀会是民间许多带有神秘性质的秘密结社中的两支,主要活动在北方的山东、河北等地。他们以练拳习武、治病疗伤和乡里自卫为宗旨,但在甲午战争之后,他们的矛头开始指向在华外国人及其洋教。诸如此类的诸多民间组织率领百姓攻打教堂,驱逐传教士和不法教民,制造大大小小800多起教案。前期运动中他们简单地把一些历史人物甚至传奇人物譬如诸葛亮、孙悟空等奉为自己的神,相应地把这些“神器”作为自己的武器,有所谓的“八宝”。他们相信佛法无边,用大刀长矛抵挡清军的镇压。在后期活动中义和团与清朝廷开始联合对外,于是旗号由“反清复明”转变为“扶清灭洋”。他们英勇参战却在过程中显示了极大的落后性,采用“真神附体”这种可笑而又讽刺的斗争方式,淋漓尽致地发挥他们幻想中的刀枪不入的本领。对于教堂和使馆的外国人,不论好坏,一律盲目排斥和迫害,以朴素爱国主义支撑起运动始终。
三、纪律涣散,盲目残暴不亚帝贼。
作为农民自发形成的组织,义和团的随意性巨大。且其成分十分复杂,“上至王公卿相,下至娼优隶卒,无人不能成团。”这使得义和团的组织极为松散,对集中力量十分不利。由于成员复杂,到后期出现许多违法乱纪的现象。在八国联军进宫面前,他们没有统一的作战部署和目标,没能组织起有效的进攻;面对清军的围剿,也没有统一的应对方针,无法实现有效的反抗。一哄而聚和一哄而散是义和团开始和结束的真实写照。整个义和团事件中,普遍发生了针对外国传教士和中国基督徒的大规模屠杀案件。虽然中国官方未有正式史料证实,但根据教会人员统计,共有241名外国人、2万多名中国基督徒死于1900年的夏天。各个地区的杀伤事件不计其数。
相较之下,其残暴性不但使外国人死于非命,更是牺牲了很多中国清白无辜的生命。因此其行径也遭到后来人的强烈谴责。邹容在其著作《革命论》中提到“有野蛮之革命,有文明之革命”“野蛮之革命有破坏、无建设、横暴恣睢,只足以造成恐怖之时代,如庚子之义和团,意大利加波拿里,为国民添祸乱。”
四、清政府的替罪羊
义和团被称为“暴民乱民”,而慈溪太后后来却与之达成联合,其目的只是想在稳固自己政权的最后尝试。通过慈禧太后在整个过程中的偏忽不定,不难看出统治者只是在利用义和团。举几个具体事例:(1)6月20日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的当天下午,大批中国人开始围攻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这种行为一直持续到八国联军进入北京。长期以来的观点认为围攻使馆的是义和团,而事实并非如此。从一些可靠资料分析,围攻使馆的肯定是清朝军队。慈禧太后派人保护使馆就已经相当于把它隔离了,手持大刀长矛的义和团很难发动真正的进攻。因此统治者借义和团之名实是亲自发出行动。(2)在联军攻进北京城后,慈禧落荒而逃;后来在她相列强的求和信中将战争责任全部推给义和团,全然指义和团为其替罪羊。义和团为其卖命,终逃不过被出卖的下场。
纵观下来,义和团似乎被贬得一无是处。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义和团作为具有爱国主义性质的运动,其精神也有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