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岛之恋赏析——一种不可名状的悲怆(全文5篇)

时间:2019-05-14 20:38: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岛之恋赏析——一种不可名状的悲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岛之恋赏析——一种不可名状的悲怆》。

第一篇:广岛之恋赏析——一种不可名状的悲怆

一种不可名状的悲怆

——简析影片《广岛之恋》

关于背景;影片导演雷乃以及编剧杜拉斯均是法国电影流派“左岸派”的代表人物。和当时法国电影新浪潮一样,左岸派导演也在追求现代化的电影形式,追求电影从内容到拍摄手法再到思想立意的转型,也因此人们常常将左岸派归为新浪潮的一个分支。不同的是“左岸派”是一支由艺术家组成的团队,包括瓦尔达、雷乃、杜拉斯、克里斯·马克和乔治·弗朗绪等人。他们更精英,更精致,年龄更大,阅历也更丰富。他们的作品往往场面更大,制作周期更长,想要表达的东西也更加深刻,因此他们的作品被称为“作家电影”而新浪潮的作品被称为“作者电影”,两种称呼的区别就体现出了人们对于两个团体的不同态度。

不过说到这里,有必要谈一谈这群导演为何被称为“作者(作家)”。老师课上说过,(我要是没记错的话)是因为他们在电影的表现形式上借鉴了写作的一些特点和手法,更加主观,反应内容上更加灵活,与那一时期的传统电影相悖。因此他们的作品犹如用镜头作笔,场景作纸书写出的一部小说,这种改变从根本上提升了电影这门艺术的表现深度和宽度,是一次伟大的创新。

影片上映于1959年,同年新浪潮还诞生了另两部伟大的作品:特吕弗的《四百击》和戈达尔的《筋疲力尽》。三部影片在课堂上都放过,放在一起看就能看出“作家电影”和“作者电影”的区别,这里不再赘述。

关于影片的思想情感

巴赞说,电影“最终还是为了使生活本身变成有声有色的场景,为了使生活在电影这面明镜中看起来像一首诗。”

杜拉斯的写作《广岛之恋》就是在写诗,这首诗残酷,痛苦,被一层层感官的以及时间的灰烬所覆盖,并被沉寂的画面所点亮,无与伦比的艺术品就此诞生了。

作为曾经的纪录片导演,雷乃本想拍一部关于原子弹的纪录片,并在影片的开头就表现出了这种倾向:大段纪录片风格的场景遗留了下来,而这并未使电影失色,反而创造出一种更显真实的悲怆气氛,将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升华。在这群体的悲痛下,个体的悲伤又算得了什么呢?

杜拉斯曾说过:“爱情并不存在,男女之间有的只是激情,在爱情中寻找安逸是绝对不合适的,甚至是可怜的”。于她,爱是不死的欲望。所以情欲成了影片分量颇重的角色。男人和女人没有风花雪月的浪漫,没有高谈阔论成为灵魂伴侣,而是赤裸裸的用肉体沟通。语言好像只能制造误会、遗忘和痛苦。所以开场就是晦涩的情欲戏,广岛的受难者在经历着地狱,两具不知名的肉体在缠绵核爆的尘埃落在他们皮肤上,混合着激情的汗水,仿佛钻石。整部影片就是在这种诗意而不乏残忍的推进着,欲望是一切的主导,将所有的言语吞没。正如杜拉斯所言,“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写不出,什么也说不了。真的,正是因为无能为力,才有了这部影片。”

对于雷乃来说也是如此,“影片是建立在矛盾基础上的,包括必然的,可怕的遗忘的矛盾,一个在集体的,巨大的悲剧背景上出现的个人的辛酸而渺小的命运之间的矛盾„„而对于影片主题本身的争议是毫无意义的,我们要求观众不是从外部重建故事,而是和角色一起从内心经历它。”正如女人说我看到了一切,男人则说你什么都没看到;女人说我会遗忘的,男人则说你不会遗忘;女人告诉男人,我即说谎又说实话。

整个故事就在这种纠结与激情,痛苦和缠绵中娓娓道来。加上杜拉斯式的“无趣的”对话,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以及常常穿插的闪回镜头,影片不愧被评为西方电影转向现在电影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也无怪有人认为这是一部“空前伟大的作品”、是“古典主义的末日”、“超前了十年,使所有的评论家都失去了勇气。”了。

关于场景和镜头的运用

说实话我太不懂这个该怎么说,但是我能感受到镜头和场景的张力以及它们给我带来的独特的感受,下面引用1专业影评人的话来说明:

与传统闪回镜头的时序一致性不同,雷乃的闪回镜头是与现时叙事并置出现的,在影像上造就了过去与几乎由石像组成的现实的不断交叉。一方面,这种集中的镜头切换在电影艺术中实现了布莱希特“第四堵墙”的戏剧理论,反叙事性手法营造了电影与观众的“间离效果”,断片的影像通过提出问题调动了观众的感觉,它尊重的是观众的自主性,而不是预先灌输的逻辑道理,其真实性的重心也不再是传统现实电影的理性叙事的秩序,而是银幕上表现出的“心理现实”——一种改造过的心理的物象反映。另一方面,与阿仑·雷乃在1961年拍摄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相比,《广岛之恋》的闪回镜头运用更注重“意识流”与“生活流”的巧妙结合,意识与现实交叉的手法使单一的时空得到了补充,而以“生活流”的手法叙述故事,也是非理性的画面能够得以寓于理性的叙事之中,避免影片陷入超现实主义支离破碎的晦涩矫情之中。

就闪回镜头运用技术分析后的哲理蕴涵而言,阿仑·雷乃的影片以更直接的方式呈现了现代的心理哲学。以影片中的第一个闪回镜头为例,通过两个男人两只手的断片拼接,确证了无意记忆的具体性,它总是与一定的身体性现象连在一起。这正是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所阐释的哲学命题,女主人公通过两个爱人身体的对话复活了被遗忘的过去。而其后无序的闪回镜头组的运用则反映了柏格森的“心理时间”论,影片的这一段建构的不再是传统的故事时间,而是女主人公的内在心理时间。影像的剪接打破了因果链条,时间成为女主人公在追寻过去中直觉性内在的“绵延”,交叉的断片正是将混沌状态以影像的共时并置言说出来。由此,无意的记忆最重要的两个特征——感官性与共时性为作为电影技巧的闪回镜头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于一些杂谈

通常的电影或者文学作品,会在剧情的推进中逐步完善角色形象,让角色更加具体生动。而本片则不然,观众最终也没能真正认识男女主角:他们出轨的一天一夜中凭着激情欲望相识相交,但是没人知道女主的身世,她可能是个演员,也可能只是偶尔接场戏,她和德国军人的初恋如何形成,她的婚后生活怎样我们都无从知晓;对男主的情史则更是不着点墨,一无所知。最终,他们没有变的更加具体,而是更加抽象,变成了“男人”和“女人”这两个概念,变成了“广岛”,“内维尔”这两个地名。于是这部电影脱离了生活,变成了艺术;脱离了真实,变成了形而上。

再者,导演和编剧将集体的悲剧和个人的悲剧关联起来,强烈的对比加深了戏剧性,也加深了绝望。在广岛,原子弹的爆炸摧毁了文明,造成了集体的巨大的痛苦,同天在相隔万里的内维尔,爱人的死同样带给了少女巨大的伤痛。于是广岛死了,少女的心也死了,两者孰重孰轻?这里表现出了明显的存在主义色彩和意识流的表现手法。

1参见胡滨:《左岸派——现实主义的革新派》,载《当代电影》1985年第三期,江安图书馆三楼过刊区有。由于原子弹的政治敏感性,《广岛之恋》原本是入选了戛纳主竞赛环节,结果中途被撤了下来,只获得一个特别评论奖。无论如何,这部五十多年前的作品,创作者敢为天下先的各种尝试使它成就了经典,正如乔治·萨杜尔在《法国电影》中所说“由于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新颖的形式,《广岛之恋》达到了现实主义作品中最罕见的高峰,也许还标志着电影史上的转折点”。

学院:计算机学院

姓名:

学号:

第二篇:广岛之恋 歌词

广岛之恋 歌词 你早就该拒绝我不该放任我的追求给我渴望的故事留下丢不掉的名字时间难倒回空间易破碎二十四小时的爱情

是我一生难忘的美丽回忆越过道德的边境我们走过爱的禁区享受幸的错觉

误解了快乐的意义是谁太勇敢说喜欢离别

只要今天不要明天眼睁睁看著爱从指缝中溜走还说再见不够时间好好来爱你早该停止风流的游戏

愿被你抛弃就算了解而分离不愿爱的没有答案结局不够时间好好来恨你终於明白恨人不容易

爱恨消失前用手温暖我的脸为我证明我曾真心爱过你爱过你爱过你爱过你越过道德的边境我们走过爱的禁区享受幸的错觉

误解了快乐的意义是谁太勇敢说喜欢离别

只要今天不要明天眼睁睁看著爱从指缝中溜走还说再见不够时间好好来爱你早该停止风流的游戏

愿被你抛弃就算了解而分离不愿爱的没有答案结局不够时间好好来恨你终於明白恨人不容易

爱恨消失前用手温暖我的脸为我证明我曾真心爱过你爱过你爱过你爱过你

第三篇:山楂树之恋赏析

电影《山楂树之恋》赏析

欣赏完《山楂树之恋》后,我觉得其实里面所采用的叙事、蒙太奇应用、剪辑、拍摄手法等都非常地简单明了。

就叙事角度来说,主要采用了平叙即顺叙手法。它几乎可以当作生活记录片来观赏。它只是很简单地将一个故事中的每一段情节都一一地按照发生的时间顺序呈现出来,就像是一本日记本,每一天的故事每一天记录下来。它更多的反映生活的本色,目的是为了影片更真实。同时,导演在每一段情节中,巧妙地借助于各种暗示、隐喻和烘托的具体手法,用一棵开红色花的山楂树来象征纯洁、热烈而美好的爱情。

就蒙太奇应用来说,采用了平行蒙太奇、象征式蒙太奇、对比蒙太奇和因果蒙太奇。平行蒙太奇在很多地方都能体现。譬如,静秋和欢欢去找老三那段,静秋在河堤上等得时候的动作和老三抱着欢欢走向河堤的动作相互穿插表现出来。象征式蒙太奇方面,这部影片有一个最主要的代表是西坪村那个开红花的山楂树。作为西村坪那棵开红花的树,它是这部影片的核心线索所在,同时也是静秋和老三坚贞爱情的见证和象征。结局中,静秋同老三最终也没能实现一起回西村坪看山楂花的愿望,而且象征着两人爱情的山楂树却开着白花,最后还被水淹没了。这时《山楂树》歌曲渐渐响起。歌词里情人约会的喜悦与影片中的爱情悲剧形成对比。老三为了和静秋约会,于是经常到二队加班争取轮休。这样子变得更有机会接触那些很有可能导致他去世的矿石,同时就使得他更早地离开了静秋。这是因果蒙太奇的表现。

就剪辑技巧来说,这部电影所采用的也很单一明了。每一段时间的情节的承接递进,都采用渐隐和留白字幕来进行切换。除了几个摇镜头和移镜头之外,镜头的切换没有太多技巧,很多是直接地切换。交代情节环境时采用了全景和近景,更多的是对人物表情的描写时采用了特写和近景。

就拍摄手法来说,很多镜头都是固定在一个焦距内拍摄。而且,张艺谋偏爱红,红色为血和火的颜色,它代表了对幸福和理想的向往。所以影片里山楂树开红花,老三给静秋买红衣服等都有体现。再者,画面构图精心雕琢一番,无论是静态的画面还是动态的画面,每一幅都是那么的精致、和谐。

第四篇:倾城之恋赏析

《倾城之恋》赏析

一九九五年的一天,张爱玲在美国孤寂无声地走了。几天后,别人在她的寓所里发现了她的尸体。

我想象着,一个干瘪细长的老太,瘦猴一般,终日躲在阴暗的房子里,触目而惊心……我不敢想象那会是张爱玲,因为我实不知道,那么持才自傲,那么自怜自恋的她,怎么可以容忍自己的传奇有这样凄凉无奈的收尾? 在我的心中,民国初年的临水照花人,张爱玲从来是属于60 年前的上海的。所以我怀疑这世上根本就存在过两个张爱玲!写《金锁记》,有着《倾城之恋》的张爱玲早在50 年前就已遁去,唯留一个凡俗的怪僻女人张爱玲在认识间忍受那个绝世才女的所有爱恨情怨!

文学史上的奇迹

张爱玲迷恋上海,也成名于上海,她的情感之花闪烁在上海,离开了上海的张爱玲如无源之水,终于枯去。我想当年的那个张爱玲多半是死于窒息,因旧上海的一去不返,触摸不到上海气息的她,香魂一缕随烟去,白云千载空悠悠!

上海(旧上海)是一个奇特的地方。十里洋场上,倩女香魂,杂夫走卒,并行不悖地游荡着,就有了很多的故事和传奇,可以说上海成全了张爱玲,而客居上海的她也做绝了上海人!事实上拥有过张爱玲的旧上海到底沾了张爱玲多少的光,恐怕也无人能说的清!据傅雷的文章,“当时张爱玲仿佛从天而降,教人无论悲喜都有些措手不及,除了这太突兀了,太像奇迹了‟这些不着边际的话外,读者从没切 实表达过意见。”青年女子张爱玲一夜成名上海滩,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奇迹在 中国并不算希奇,可都没有好下场,”傅雷一语中谶,他说“但愿这句话永远不要扯 到张女士的身上”,可天不由人,张爱玲终于也成了奇迹的陪葬,终生为她的才情 所累!

翘首回望,人生都是充满故事的。或是轰轰烈烈,抑或平淡无奇。但毋庸置疑的是,张爱玲却成为文学史上的奇迹,闪烁着灵异的光辉,似乎世间的光芒只为衬托她的存在而存在。

她,有着灵动飘逸的气韵,有着傲骨旷世的才华,有着高贵典雅的气质。她的一生充满传奇的色彩,有着缺少父爱的凄凉童年,有与胡兰成相遇相知的浪漫,有赖雅余生陪伴的温馨。她的一生足矣!

终其一生,她的文章风格始终笼罩在郁郁寡欢气息的笔调下。张爱玲,这一廓在我心中没有多少月光的月亮,读她的作品,就如在原本漆黑的夜里更品其平添一份凄凉。不可否认的是,她的作品却达到了她人生中最辉煌的巅峰时刻。她的作品,如《金锁记》、《花雕》都有着不完美的结局。但是,她却赋予《倾城之恋》一个完美的结局。这,或许是她对自己爱情的一种真心的寄托,抑或是对心中那份情怀的眷恋与不舍。

两颗紧紧相依的心

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一个离婚居家的女子。但她遭受哥哥们的欺骗散尽钱财,遭受嫂嫂们的热嘲冷讽忍气吞声,遭受母亲的忽视寂寞生活。但是,她却遇见了范柳原,一个年轻英俊、机灵狡猾、肆意挥霍的花花公子。从此以后,她在情感纠葛之中奋力的挣扎。

有时,相遇就是一种缘分。然而,这缘分似乎是天注定,没有回旋的余地。正如张爱玲所说:“这缘分是千千万万中缘分中的一种,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正好遇见了。”可是,恰恰是这次的相遇却成全了一段完美的爱情。虽然过程艰辛,但结局却是唯美的。

流苏,一个坚强的女子,在压抑,畸形的生活环境里,选择了出逃。她大胆地顶着众人的唾弃与前夫离婚,这是她的勇气。可同时,她始终是一个在经济上柔弱、无助的女子,逃离的方式只能是依靠男人来寻找自己的栖息之地,于是她必须妥协。现实与性格间的矛盾,让她不得不学会算计。不幸的命运让她学会保护自己,却又让她这份简单、真挚的情感徘徊在疑虑、猜忌、金钱、责任、虚荣之上了。可是,在民国二三十年代,一个离婚女子再婚可以说是件丢脸的事情。因为,在人们的意识中,她已是一个残花败柳,不符合人们心中所期盼的标准形象。这无疑之中使她再婚道路充满艰辛却又不得不谨慎。

范柳原,一个无根漂浮、四处漂泊的海归浪子。他不相信女人,不相信会有真正爱情,因此贯穿于社会的红尘之中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当白家让宝络与范柳原相亲时,他看上了白流苏。但他给流苏甜蜜的同时,却又给了她痛苦。他让她只做他的情妇而迟迟不肯娶她。于是,一幕幕的情感几度纠缠。他为了满足生活的空虚,而她却为了生存。

爱情总是发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间。就这样,两个各怀鬼胎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爱情攻防战。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希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一个男人。而柳指望的是那个安稳于是两人各自为了捍卫那一点自由或者追逐物质上的算计,相互不妥协。当终于有一天,精神上追求再寻不到现实的依托时,两个人方始彼此亲近。

然而,香港之旅却把两个人的命运纠缠在一起了…… 在浅水湾的高墙下,他对她说:“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那时候我们在这墙根底下遇见……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来保护白流苏,在香港陷落的一刹那,两人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这倾城之恋正如书中所说“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都颠覆了……”这也许是人性最初的纯洁。没有利益纠结,有的只是两颗紧紧相依的心。

“倾城”很美却不美

《倾城之恋》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却是在讲述一段不美的爱情,题目表面上流淌着的诗意,在故事中被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算计和现实冲得荡然无存。白流苏所要的无非是“经济上的安全”和一张长期的饭票,而范柳原的计划是要流苏做情妇而不是妻子。他们不但有各自的打算,还非常清楚对方的想法,范柳原直接了当的对流苏说:“我犯不着花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约束我,那太不公平了,对于你,那也不公平,噢,也许你不在乎,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白流苏对此也很明白,“他要她,可是他不愿意娶她”只是希望流苏“自动地投到他的怀里去”,做他的一个情妇。这哪里有一点点的浪漫气息,分明是一场因自私而畸形的交易,露骨的交易,也是一次爱情的战争。这场交易从一开始就是明显的男人占主动和支配地位,但战争的到来却改变了一切,香港的沦陷成全了流苏,使她成为赢家,由“二奶”变成了名正言顺的妻。

一场真实的战争打乱了爱情战争的秩序,在真正的战争面前,爱情的交易停止,爱情的战争也熄火了,当一切都要失去的时候,人与人的交流才变的真诚,彼此之间的爱情才除去了交易的色彩,相嚅以沫、生死相依,隆隆的炮火声中两人之间没有了精刮的算计,反倒是抛却了自己全身心的念着对方,“别的她不知道,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在什么都有的时候对爱情挑三拣四,甚至游戏爱情;在一切都没有了,生命也受到威胁的时候,却无私的爱了起来,张爱玲真是把人看透了。

我们看到的所谓“倾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因相貌或仪态而产生的忘忽一切的爱情,却成了表述香港这座城市沦陷的状态。从这个词被恢复意义这点来看,张爱玲对现代爱情(相对而言)的描写本质上是对传统爱情尤其是传奇故事的颠覆。女人即使有了“倾国倾城”的美貌,也未必有使男人为之倾城的魅力,或者说,在现实社会中,很难有对女人的美产生“倾城”感的男人,甚至从来就不曾有过,“传奇里的倾城倾国的人大抵如此”,全篇尾句正是这种思想的点睛之处。是啊,传奇里的故事往往很美,美的如同巧夺天工的艺术品,让我们艳羡。不可否认的是,相对于纯粹的高尚的爱情,功利与算计更符合我们普通人的思维与行事逻辑,虽然我们都不愿承认。所以,张爱玲笔下刻画的人物更多的是平常人,写的都是些“庸人俗事”,在这里没有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爱情,也不曾追问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讲的尽是琐碎的生命、混沌的烦恼,这些人和事虽然很俗,但却很能勾起我们的共鸣,因为作为普通人,生活就是这样混乱的、易变的、现实的、随意的,在这些“庸人俗事”中,我们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平凡生命的卑微可怜,悲喜不自知,“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当我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时候,却突然失语,因为那分明是我们自己的表演。

流苏和柳原未尝不想追求纯粹的爱情,当流苏听到柳原说“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时,一定会产生不顾一切去爱的想法,但作为普通人,生活更像是一种综合的协调,很难享受到那种纯粹的东西,更多的是在多种因素中寻找所谓的平衡。年近30且离了婚,在娘家受尽欺辱的白流苏在爱情上不可能再有少女般的情怀,能从“这一代便被吸到朱红洒金里的辉煌的背景里去,一点点的淡金便是从前的人的怯怯的眼睛”的灰暗的家庭中拼杀出来,逃离开嗜着她的青春和生命的上海,已经耗掉了她所有的精力,对于爱情已经没有了梦想和憧憬,“她决定用她的前途来下注”,“如果赌赢了,她可以得到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净她胸中这一口恶气”。爱情就是为了结婚,结婚就是为了有一张长期的饭票。这是非常现实的想法,在这种讨价还价的爱情背后,是普通人生活的主旋律,言情作品中轰轰烈烈、潇潇洒洒基本不会落在我们头上,即便“有这个贼心,也没那个贼胆”,这就是为什么如今恋爱的双方更多的是考虑工作、住房、存款等现实的经济问题,爱情逐渐被商业化,更像一场交易。是啊,作为老百姓你首先要考虑的是生存,没有了经济基础,精神层面上的爱情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甚至是不切实际,一如小说中那苍白、模糊的月光。

有人说这是张爱玲小说中唯一的喜剧结尾,也许吧!至少两个人最后走到了一起而且总的说来这篇小说的色调并不十分阴郁,但是我总觉得这个结尾还远远不是一个结尾。

白流苏内心现实的描写

美好的爱情是每个少女怀春时极度向往的,一段感情若能在有生之年倾尽所有,换得终身守候,也是众望所归的。或许生活本身很多时候就如同一个剧本,一不小心,自己便沦为了悲剧。尤其凄惨的是,还要自欺欺人地昭告天下,这便是我们此生冉饱满不过的完美结局。

第一次见范柳原:“范柳原真心喜欢她吗?也不见得。他对她说的那些话,她一句也不相信。她看得出他是对女人说惯了谎的。她不能不当心——她是个六亲无靠的人,她只有她自己了。……她的眼睛里,眼泪闪着光”

决定去香港:“流苏的父亲是一个有名的赌徒,为了赌而倾家荡产,第一个领着他们往破落户的路上走。流苏的手没有占过骨牌和骰子,然而她也是喜欢赌的。她决定用她的前途来下注。如果她输了,她声名扫地,没有资格做五个孩子的后母。如果赌赢了,她可以得到众人虎视眈眈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净她胸中这一口恶气。”

比较经典一段是范柳原半夜给流苏电话论及爱的话题,仅选流苏的一段:“流苏沉思了半晌,不由得恼了起来道:“你干脆说不结婚,不就完了!还得绕着大弯子!什么做不了主?连我这样守旧的人家,也还说„初嫁从亲,再嫁从身‟哩!你这样无拘无束的人,你自己不能做主,谁替你做主?”柳原冷冷地道:“你不爱我,你有什么办法,你做得了主么?”流苏道:“你若真爱我的话,你还顾得了这些?”柳原道:“我不至于那么糊涂。我犯不着花了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那太不公平了。对于你,那也不公平。噢,也许你不在乎。根本你以为婚姻就是长期的卖淫——”流苏不等他说完,啪的一声把耳机掼下了……”

第二次到香港:“一个秋天,她已经老了两年——她可禁不起老!于是她第二次离开了家上香港来。这一趟,她早失去了上一次的愉快的冒险的感觉。她失败了。固然,女人是喜欢被屈服的,但是那只限于某种范围。如果她是纯粹为范柳原的风仪与魅力所征服,那又是一说了,可是内中还掺杂着家庭的压力——最痛苦的成分”

和柳原在一起,思考未来的生活:“在这里她可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持家”吧,她根本无家可持,看管孩子吧,柳原根本不要孩子。省俭着过日子吧,她根本用不着为了钱操心。她怎样消磨这以后的岁月?找徐太太打牌去,看戏?然后渐渐地姘戏子,抽鸦片,往姨太太们的路上走?她突然站住了,挺着胸,两只手在背后紧紧互扭着。那倒不至于!她不是那种下流的人。她管的住她自己。但是……她管得住她自己不发疯么?楼上品字式的三间屋,楼下品字式的三间屋,全是堂堂地点着灯。新打了蜡的地板,照得雪亮。没有人影儿。一间又一间,呼喊着空虚……”

结局或许只是开始:“流苏离了婚再嫁,竟有这样惊人的成就,难怪旁人要学她的榜样。流苏蹲在灯影里点蚊烟香。想起四奶奶,她微笑了。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做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然而流苏还是有点怅惘。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吟吟地站起身来,将蚊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

对流苏的描写是透彻而现实的,不论是二三十年代还是现在,女人的本性变化不大。而流苏代表着一类女人的本性。用了张爱玲形容流苏和柳原的话,“然而两方都是精刮的人,算盘打得太仔细了,始终不肯冒失。”美丽、精刮、矫情、自恋以及还有一点点对生活和爱情的感动和梦想,更多的是对吃亏的担心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泛滥。矛盾而煎熬地生活着。张爱玲太过犀利和尖酸,爱情被描述成如此是写真也是接疮疤,可能揭得的是社会和女人的伤疤。

范柳原,也在矛盾和煎熬中生活,但他最担心的是女人不爱他。可能是一时的女人,也可能是一世的女人。因为吃过苦,又没有未来经济的担心,在国外长到,对母国有着对家的梦想和眷恋。梦想破灭后的自暴自弃是为了玩弄社会玩弄女人和玩弄自己。直到遇到流苏,对于他可能这真是个爱情故事。张爱玲对他的描述没有任何直接的评论和心里描写,而是通过场景中的语言描述塑造着这个人的个性。再回头来看看,倒是这个人是个纯真热情有梦想的人,他要流苏懂他,他要流苏爱他,他的目的应该就是这个。

冲破社会背景束缚下的爱恋

在《倾城之恋》中,从其社会背景看,一个离婚女子在社会上基本没有生存的余地。要么自甘堕落,要么结婚,只有这样才有生存的希望。白流苏坚持着封建的礼仪,她有自身的矜持,迟迟不愿面对范柳原。但当她多次遇到家人的冷漠与无情时,她便决定把范柳原当做生存下来的目标。张爱玲这样说:“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到异性的爱,也就得不到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一点贱。”为了摆脱这种现实的压迫与无奈,她刚从一个婚姻坟墓中解脱出来,却又不得不再次选择进入。然而范柳原给她只是暂时的精神慰藉,却不能给她一生的生存保障。面对这些,不得不承认人有时是很现实的。她,抓不到他的心。因此她便决定用她一生来做赌注。她甚至没有想过结局会怎样。她接受范柳原的邀请去香港旅游,为了出心中的恶气,更进一步是为了抓住今生唯一的一次希望。只因时间不会再眷恋她。

在张爱玲看来,所谓言情,不过在讲一场风花雪月的传奇,无情的言情。每个人都在追求什么,但真正的感情不存在,即使有,那也是虚幻的,在世情和言情间,多半让世情的虚无吞没言情。爱恨离愁仅仅是一出演着演着忘记了对白的悲喜剧,静默中说与别人听,赚了别人的叹息,忘记了自己的眼泪,回头看看“本是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脱不了镜花水月罢了。

倾城之恋,顾名思义曰,坍塌之城的爱恋。一部倾城之恋留下的不仅仅是一段完美爱情的结局,更多的是对女性人生的思考。

在《倾城之恋》中,从其自身角度看,不可否认的是,流苏作为一个封建的女子,其本身的做法超越了封建礼教的防线。当她再也忍受不了丈夫的恶劣行为时,她毅然提出了离婚,然而这对于她的丈夫来说确实很震惊。从一个现代女性角度来讲,流苏意识到女性的存在。她学会了反抗,学会了坚强,学会了追求自己的幸福。

张爱玲,用她独特的敏锐力与洞察力,一反过去小说古老模式,独辟蹊径创作出新的小说风格。她揭示了在民国时代的遗少们的腐朽生活及封建守旧的生活态度。从而,奠定了小说模式的新风格。她在作品中通过反映旧社会儿女的畸形心理,赋予作品苍凉的色彩,从而感悟到人生的悲剧色彩。

张爱玲的后半生即从她离开上海以后的日子,是孤苦寂寞的。纵便是才女,无回天的力,也只能长恨无歌了。这对于成名过早的张爱玲,恐怕是上天最大的无情了。有什么比失去胡兰成,失去上海,对她的打击更大的呢?从此,她的生命便随 时间无声吞噬,日日消耗,终于连死自己都无从安排。

文学史上,小说家自杀的很多,精神分裂的也不在少数。我想这些人至死还是 保留了一个小说家的自尊的。张爱玲没有自杀,其实她是有很多自杀的理由的--可她就是没有!这便保留了张爱玲的特色--这也更使我迷恋她的小说更迷恋她的 性格!横空出世地来,旁若无人地活,随天随命地走!我是个大俗人,她恣意张狂 地说。

熟悉张爱玲小说的人都会发现,张爱玲似乎很不愿她的人物意外死去,以至于 我们看到那些艳鬼般的女子总是没完没了地游荡来游荡去的,硬是要过完她的有也 无,无也有的时间!而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本也就没有时间,即便偶然记着了,也与人物与故事没多大的干系!人物在游移而非时间在流逝,这本是世俗红尘中如 流苏七巧之人的生活,张爱玲傲眉一挑“俗人怎么啦”,从此俗人的文字风行上海滩,而那些悲剧女子终于成就了一段绝唱!

写到这里我顿悟:张爱玲在执着顽强地完成她自己的传奇!她真的从来就没有生死的观念界限,她也在梦幻游移之中!油尽自然灯枯,身死自然神亡,上帝在,何需以人工来了结生命这无常?触目惊心是世人看她的死去,“触目惊心”又何尝不是她的小说的结局?残酷悲凉的让你说不出话来?对,这就她想要的结局!万般无奈终是一个苍凉的手势而已!无从悲悯,无需理解!--难道不是这样吗,古往今来,所谓的绝唱就是这样让你说不出话来!

或许这样说来用“长恨无歌”来形容张爱玲的后半生也显的牵强了。从来就无人能代言张爱玲这个传奇女子,她走过这个世界真的只为自己,“千万年,在时间的 无崖荒际,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恰巧碰上了,也没有话可说”,就连那句“咳,你也在这里?”也显的多余。

第五篇:电影《山楂树之恋》赏析

《影视作品赏析》课程论文

标题:山楂树下,情深几许 姓名:张文新

学号:20090526

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 班级:服装L09

1山楂树下,情深几许

------电影《山楂树之恋》赏析

摘要

一部电影,带人们回到了1974年,见证着一场纯粹的爱情,安静等待着注定将没有结局的爱情。也许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童话,却有可以相信奇迹的幸福。如同山楂树,斑驳数十载仍会静静的固守原地,无论风雨、无论严寒、无论酷日还是灾难,都用盘根牢牢的依附在泥土中。男主人公“老三”的离开不仅留给了静秋永不消逝的爱,也留给了我们相信爱的勇气。

如果有人说,“我会等你一辈子”,那„„就相信吧。

正文

你的脸庞在回忆中渐行渐远

却清晰记得你说过就在我身边

感谢岁月消逝的斑白

终可以在生命尽头找到你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

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

但我会等你一辈子„„

——老三

因为这些蛊惑人心的字眼,我回到1974年,目睹一场纯粹的爱情。

那年初春,还在上高中的静秋被学校选中,参加编辑新教材,要到一个叫西村坪的地方去,住在贫下中农家里,采访当地村民,然后将西村坪的村史写成教材,供她所 在的K市八中学生使用。作为本书标志性建筑的老山楂树,肃穆地伫立在村口。据传这树原本是开白花的,解放前小鬼子进村杀害革命烈士,花叶就神奇地变了红 色。静秋遇到了会用口琴吹《山楂树》的老三,自然而然地开始了一段恋情。而那个传说,早就隐隐预示着不祥。不需要逻辑,这是真人真事,老三最终葬于树下,永远遥望小路尽头,静秋的方向。

影片没有以往爱情片在男女主角相遇后相爱的桥段上做太多的文章,仿佛一下,两人就搭上了。让很多看惯了那些狗血桥段的人们大失所望。大家纷纷发出疑问“咋这样就在一起了”。不过仔细一想,现实中不也常常是这样么,一次相遇,彼此好感,他向你走一大步,你稍微挪动一小步,够得到距离,一下,也就在一起了,没有太多的故事,也不需要多少故事。

看过很多的爱情剧,总觉得太过遥远,不知道是自己的世界如此贫乏,还是那些爱情片太做作,总之,没有太大的共鸣。而《山楂树》却不一样,很平常的情节,静秋那种爱情来时的不知所措,那些若隐若现的小担心,还有深埋心底的小甜蜜,恰如我们十八岁那年的午后阳光,青春,温暖。

过河的那个情节,不敢牵手的担心,老三那慢慢移动的手,霸道的不松动。以及“豁出去”之后长舒一口气的释放,不都是我们纯情年代的写照,这样的感觉或许一生只有一次,我们或许忘了,但是,片子帮我们找回了记忆,这,才是影片成功的地方。

恋爱中的人,总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该怎么称呼我们的爱人呢。叫本名,太过生硬。叫大家平时习惯叫的,又有点人云亦云,心有不甘。于是老三对静秋说:你要怎么叫我,总之不能和大家一样的。害羞的静秋,不知所语,而我们,也常常面对这样的问题。恋爱中的静秋,想起了自己的角色,自己是她的爱人,应该表现得更放得开,恋人之间应该做些什么呢?是不是应该多亲密点,他会不会觉得我什么都不懂,会不会是真的喜欢我。于是,我们常常看到她矛盾犹

豫,忐忑不安的样子,这是她的初恋,所以容易多想,所以不知所措,所以那一蹙眉,那一低头,才是如此的动人,好一个静秋!

拥抱,隔着一条不宽的河,我在这头,爱人在那头,可相望不可碰触,织女与牛郎,也不正是这样么?老三的拥抱,有种决绝的味道。静秋的回应,只是心中的不舍,女子是水做的,与爱人的暂别,也会让她那颗玲珑剔透的滴出水了。但是,她只是淡淡地忧伤,因为,她相信,他的老三一直在那里,跑不了。而老三呢,片中的老三,一个如此乐观的人,哪怕是患了白血病,也没有见到他有一丝的情绪波动,但是河岸这边的老三,如此地悲伤,如此地歇斯底里,他知道了自己的未来。他是真的怕了,怕这一别,即是永恒,从此再难见面。镜头越拉越长,老三的拥抱凝固,时间在这一刻定格,影片到此升华。

《山楂树》原本是首苏联歌曲。按当时的观点,《山楂树》不仅是“黄色歌曲”,甚至算得上“腐朽没落”、“作风不正”,因为歌词大意是说两个青年同时爱上了一个 姑娘,这个姑娘也觉得他们俩都很好,不知道该选择谁,于是去问山楂树。歌曲最后唱到:“可爱的山楂树啊,白花开满枝头;亲爱的山楂树啊,你为何发愁?最勇 敢最可爱的,到底是哪一个,亲爱的山楂树啊,请你告诉我。”1974年,苏联的东西在中国早就成了禁忌,更何况文化革命中把凡是沾一点“爱情”的东西都当 作资产阶级腐朽堕落的东西给禁了。

电影号称是“史上最干净的爱情”,以表明二人没有性关系,是纯洁的爱情。静秋还小,老三却是个成熟的男人。耳鬓厮磨,性冲动是免不了的。纯洁如静秋,也知道 拥抱的感觉很好,接吻也不那么讨厌了。那时候没有性教育,妈妈保护女儿的方式就是令其远离男人的危险。“老三到底是不是坏人,是不是在玩弄妇女”的疑问一 直困扰着静秋。终于,老三答应静秋的妈妈,在静秋转正后再来找她,为期一年零一个月。

再见面,老三身患白血病。他们在病房里共度一夜,相拥而卧。如果不能与静秋做夫妻之事,他死不瞑目。我不确信静秋是否有相同感受,因为她很少表达激烈的感情。她只是说:“那就做吧。”二人用手读对方的身体,最后老三小心

地俯向她的身体。„„那是他们最后一次相处。隔了半年,静秋才知道那晚并没有 行夫妻之事。

弥留之际,静秋抱着形容枯槁的老三,一遍遍重复:“我是静秋,我是静秋,我是静秋„„”只为他曾说过:“我喜欢‘静秋’这个名字。听到这个名字,即便我一只脚踏进坟墓了,我也会拔回脚来看看你„„”

一滴泪滑落,山楂花儿开

“我曾经对你妈妈许诺,说要等你一年零一个月,我也曾对你许诺,说会等到你二十五岁,看来我是不能守住这些诺言了。儿女情长,终究比不上那些更高层次的召唤。你想怎么责备我就怎么责备我吧,一切都是我的错。”——老三

我想说,如果恰好,有人说等你一辈子,不妨相信吧。

关键词:山楂树拥抱白血病 老三 静秋

参考文献:

下载广岛之恋赏析——一种不可名状的悲怆(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岛之恋赏析——一种不可名状的悲怆(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