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应急管理科普知识竞赛试题

时间:2019-05-14 20:39: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应急管理科普知识竞赛试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应急管理科普知识竞赛试题》。

第一篇:《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应急管理科普知识竞赛试题

《突发事件应对法》电视大奖赛试题

1、今年11月1日,是《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实施几周年纪念日? 答:两周年纪念日。

2、《突发事件应对法》出台的背景?

答:是在党和国家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出台的。

3、我国防灾减灾日是每年的哪一天?是经哪个机关批准的? 答:是每年的5月12日,是经国务院批准的。

4、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哪几级? 答: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5、汶川大地震发生在哪年、哪月、哪日?震级是多少?

答:汶川大地震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震级为里氏8.0级。

6、汶川大地震的直接经济损失是多少?

答:汶川大地震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8451亿元人民币。

7、唐山大地震发生在哪年?震级是多少?死亡多少人?

答:唐山大地震发生在1976年,震级为7.8级,死亡24.2万人。

8、我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在全世界排在什么位置?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达到多少人? 答:排在全世界首位,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达到10多万人。

9、我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原则是什么?

答:我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原则是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10、哪些机关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

答: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

11、谁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答:各级政府、各部门的行政主要领导是应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12、哪些人有义务参加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答: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13、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在预防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方面做些什么?

答:应当及时调解处理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矛盾纠纷。

14、哪一级政府可以建立由成年志愿者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 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15、各单位应建立什么应急组织?

答:应建立由本单位职工组成的专职或者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

16、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人民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工作提供哪些支持? 答:提供物资、资金、技术支持和捐赠。

17、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向哪些机构报告突发事件信息? 答:向所在地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或专业机构报告突发事件信息。

18、应急管理工作“四进”包括哪些内容? 答:“四进”包括,进社区、进村屯、进学校、进企业。

19、我市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机构是哪个机构? 答:是市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

20、我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机构是哪个机构? 答:是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

2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什么时间在什么会议上通过的?从什么时间开始施行?

答: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通过,从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22、发生在我市的“3.20”地震震中在哪里?震级是多少?

答:震中在公主岭二十家子镇和伊通黄岭镇交界处,震级为里氏4.3级。

23、我市“3.20”地震发生后,是谁立即带领有关部门领导赶赴震中地区指挥抗灾抢险? 答:是市长刘喜杰。

24、《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宗旨?

答: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

25、《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调整范围是什么? 答:《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调整范围包括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

26、《突发事件应对法》具体有哪几章? 答:《突发事件应对法》共有七章。具体是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预防与应急准备,第三章监测与预警,第四章,应急处置与救援,第五章,事后恢复与重建,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

27、《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的原则有哪些?

答:主要有四项原则。一是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原则。二是有效控制危机和最小代价原则。三是对公民权利依法限制和保护相统一原则。四是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和综合协调的突发事件应对体制。

28、《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的主要制度有哪些? 答:《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的主要制度有六项。一是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准备制度。二是突发事件监测制度。三是突发事件预警制度。四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制度。五是突发事件事后恢复与重建制度。六是突发事件法律责任制度。

29、什么是突发事件?

答: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30、什么是自然灾害?

答:是指由自然因素引发的与地壳运动、天体运动、气候变化相关的灾害。主要包括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水旱灾害、台风、海啸、冰雹、雪灾、重大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

31、什么是事故灾难?

答:是指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意外发生的故障、事故带来的灾难。主要包括民航、铁路、水运等重大交通运输事故;工矿企业、建筑工程、公共场所、公共设施(设备)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供水、供电、供油、供气等城市生命线事故;特种设备安全事故;核辐射事故;化学危险品爆炸事故;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事故等。

32、什么是公共卫生事件?

答:主要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

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突发事件。

33、什么是社会安全事件?

答:主要是指涉及社会公共安全的重大刑事案件、涉外突发公共事件、民族宗教事件、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以及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等。

34、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是什么?

答: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35、《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社会动员机制是如何规定的?

答:国家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增强全民的公共安全和防范风险的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避险救助能力。

36、《突发事件应对法》对城乡规划方面有何规定? 答:城乡规划应当符合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统筹安排应对突发事件所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应急避难场所。

37、哪些单位应当组织开展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

答: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开展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大型企事业单位也要结合各自情况开展应急知识和宣传普及活动和应急演练。

38、《突发事件应对法》对应急经费是如何规定? 答: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财政措施,保障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

39、县级人民政府应在哪一级组织建立信息员制度?

答:应在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有关单位建立专职或者兼职信息员制度。40、有关单位和人员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有关单位和人员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要做到及时、客观、真实,准确,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

41、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可分为哪几级?分别用什么颜色标示?

答: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四级为最低级别。

42、哪些机关有权发布进入紧急状态的命令? 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国务院依照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度发布紧急状态命令。

43、《突发事件应对法》对征用单位和个人财产有何规定?

答:地方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可以征用单位和个人财产。被征用的财产使用完毕或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及时返还。财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损毁、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

44、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其他组织应当做好哪些工作? 答:应按照当地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进行宣传动员,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和互救,协助维护社会秩序。

45、对因本单位的问题引发的或者主体是本单位人员的社会安全事件,责任单位应当做好哪些工作?

答:责任单位应按规定上报情况,并迅速派出负责人赶赴现场开展劝解和疏导工作。

46、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在待遇方面有什么规定? 答: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不变;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由县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47、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包括哪些内容?

答:报告突发事件信息最迟不得超过2个小时。报告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性质、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和已经采取的措施等。

48、市政府应急管理委员会对报告突发事件信息的时限是如何要求的? 答:必须在两小时内报告突发事件信息。

49、《突发事件应对法》对武装力量和民兵参与应急工作有何规定?

答: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织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军事法规的规定以及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命令,参加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50、《突发事件应对法》对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有哪些规定? 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有处置突发事件职责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51、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履行哪些应急管理工作职责?

答: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训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救和互救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学校开展应急知识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

52、突发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如何开展应对工作? 答:突发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针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立即组织有关部门,调动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依照有关法律、法律、规章的规定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53、国家对建立突发事件社会动员机制是如何规定的?

答:国家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增强全民的公共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避险能力和救助能力。

54、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单位或管理单位应当采取哪些措施? 答:应当制定具体的应急预案,为交通工具和有关场所配备报警装置和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设施,注明其使用方法,并显著标明安全撤离的通道和路线,保证安全通道和出口的畅通。

55、什么是紧急状态? 答:紧急状态是指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特别重大事件,需要国家机关行使紧急权力予以控制、消除其社会危害和威胁,有关国家机关按照宪法、法律规定的权限决定并宣布局部地区或者全国实行的一种临时性的严重危急状态。

56、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应遵循时间性原则、效率性原则、协同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合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准确性原则、适度性原则。

57、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如何采取控制措施?

答: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紧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并立即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超级上报。事发地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发的严重社会危害的,应当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应急及时采取措施,统一领导应急处置工作。

58、发生自然灾害或者发生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单位,应当采取哪些措施?

答:应当立即组织本单位的应急救援队伍和工作人员营救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封锁危险场所,并采取其他防止危害扩大的必要措施,同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报告。

59、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如何组织、指挥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答: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设立由本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驻当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协调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开展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相关类别的突发事件指挥机构,组织、协调、指挥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60、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包括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突发事件的预防与预警机制;突发事件的处置程序;应急保障措施以及事后恢复与重建措施等内容。61、各单位应该如何预防突发事件?

答:所有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掌握并及时处理本单位存在的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故的问题,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对本单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的情况,应当按规定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或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62、《突发事件应对法》对应急知识宣传普及和演练是如何规定的?

答: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开展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新闻单位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63、《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信息评估制度是如何规定的?

答: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汇总、分析突发事件隐患和预警信息,必要时组织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学者进行会商,对发生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及其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认为可能发生重大或者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当立即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向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当地驻军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者相关地区的人民政府报告。64、矿山、建筑施工单位以及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的生产、经营、储运、使用单位,应如何预防突发事件? 答:矿山、建筑施工单位以及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的生产、经营、储运、使用单位应当制定具体的应急预案,并对生产经营场所、有危险品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周边环境开展隐患排查,及时采取措施消除事故隐患,防止发生突发事件。65、《突发事件应当法》对突发事件监测制度是如何规定的?

答: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监测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种类和特点,建立健全基础信息数据库,完善监测网络,划分监测区域,确定监测点,明确监测项目,提供必要的设备、设施,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人员,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监测。66、《突发事件应对法》对预警信息发布、报告和通报是如何规定的?

答: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和程度发布相应级别的警报,决定并宣布有关地区进入预警期,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并向当地驻军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者相关地区的人民政府通报。

67、发生突发事件,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哪些必要的应急措施?

答:发生突发事件,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可以采取保障、控制等必要的应急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事件的影响。68、《突发事件应对法》对建立健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是如何规定的?

答:国家建立健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完善公用通信网络,建立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的应急通信系统,确保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通信畅通。69、《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保险体系建设是如何规定的?

答:国家发展保险事业,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并鼓励单位和公民参加保险。70、《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公民有何要求? 答:《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公民旅游活动服从人民政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所属单位的指挥和安排,配合人民政府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积极参加应急救援工作,协助维护社会秩序。71、《突发事件应对法》对实施紧急状态是如何规定的?

答:发生特别重大事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或者社会秩序构成重大威胁,采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应急处置措施不能消除或者有效控制、减轻其严重社会危害,需要进入紧急状态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国务院依照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决定。

72、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在恢复与重建中的职责是什么?

(1)统计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并进行分析和评估;统计突发事件造成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2)恢复生产、生活、工作秩序和社会秩序。(3)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73、有关单位的应急职责包括哪些方面?

答:有关单位应加强对本单位范围内危险源、危险区域的日常管理和巡查,消除事故隐患,定期检查、维护各种设施设备,做到防患未然。突发事件发生后,有关单位应立即组织本单位的应急救援队伍以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针对突发事件的原因、性质、特点,采取措施进行处置,及时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封锁危险场所,控制事态,防止损失扩大。74、《突发事件应对法》对应急物资储备制度是如何规定的? 答:《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完善重要物资的生产、监管、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储备制度。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与有关企业签订协议,保障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的生产和供应。75、《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预案体系是如何规定的?

答: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国务院制定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组织制定国家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和国务院相关应急预案,制定国家突发事件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以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制定机关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况变化,适时修订应急预案。76、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如何预防突发事件? 答: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以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省级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引发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组织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77、《突发事件应对法》对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是如何规定的?

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应急资源,建立或者确定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建立由成年志愿者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单位应当建立由本单位职工组成的专职或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与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合作,联合培训,联合演练,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能力。

78、单位或者个人违反《突发事件应对法》应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答:单位或个人违反《突发事件应对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不服从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决定、命令或不配合其依法采取的措施,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二是单位或个人违反本法规定,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或危害扩大,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依法承担民事责任。79、《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事后恢复与重建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恢复与重建的措施主要有:

(1)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或者引发社会安全 事件。

(2)立即组织对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组织受影响的地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工作秩序和社会秩序,制定恢复重建计划,修复被损坏的公共设施。

(3)上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受影响地区造成的损失和实际情况,提供资金、物资和人力支持。

(4)国务院制定扶持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有关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5)受影响地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并实施善后工作计划。

(6)受影响地区人民政府应及时总结应急处置工作的经验教训,制定改进措施,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

80、发生三级、四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答: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下列措施:

(一)启动应急预案;

(二)责令有关部门、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及时收集、报告有关信息,向社会公布反映突发事件信息的渠道;

(三)组织有关部门和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有关专家学者,随时对突发事件信息进行分析评估;

(四)定时向社会发布与公众有关的突发事件预测信息和分析评估结果;

(五)及时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发布可能受到突发事件危害的警告,宣传避免、减轻危害的常识,公布咨询电话。81、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组织处置工作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并由公安机关针对事件的性质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采取哪些措施? 答:应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应急处置措施:

(一)强制隔离使用器械相互对抗或者以暴力行为参与冲突的当事人,妥善解决现场纠纷和争端,控制事态发展;

(二)对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设施以及燃料、燃气、电力、水的供应进行控制;

(三)封锁有关场所、道路,查验现场人员的身份证件,限制有关公共场所内的活动;

(四)加强对易受冲击的核心机关和单位的警卫,在国家机关、军事机关、国家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外国驻华使领馆等单位附近设置临时警戒线;

(五)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必要措施。

82、有关单位违反《突发事件应对法》应该如何处置?

答:有关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地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一)未按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的;

(二)未及时消除已发现的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隐患,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的;

(三)未做好应急设备、设施日常维护、检测工作,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者突发事件危害扩大的;

(四)突发事件发生后,不及时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造成严重后果的。

8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违反本法规定,不履行法定职责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发生哪些情形,根据情节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根据情节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按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突发事件,或者未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导致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

(二)迟报、谎报、瞒报、漏报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或者通报、报送、公布虚假信息,造成后果的;

(三)未按规定及时发布突发事件警报、采取预警期的措施,导致损害发生的;

(四)未按规定及时采取措施处置突发事件或者处置不当,造成后果的;

(五)不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的;

(六)未及时组织开展生产自救、恢复重建等善后工作的;

(七)截留、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应急救援资金、物资的;

(八)不及时归还征用的单位和个人的财产,或者对被征用财产的单位和个人不按规定给予补偿的。

84、发布一级、二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除采取本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的措施外,还应当针对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哪些措施?

(一)责令应急救援队伍、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进入待命状态,并动员后备人员做好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的准备;

(二)调集应急救援所需物资、设备、工具,准备应急设施和避难场所,并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随时可以投入正常使用;

(三)加强对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保卫,维护社会治安秩序;

(四)采取必要措施,确保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五)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采取特定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危害的建议、劝告;

(六)转移、疏散或者撤离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人员并予以妥善安置,转移重要财产;

(七)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场所,控制或者限制容易导致危害扩大的公共场所的活动;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必要的防范性、保护性措施。

85、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其他群众性基层自治组织有哪些应急职责? 答: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其他群众性基层自治组织的应急职责主要有:

(1)要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作为自治管理的重要内容,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做好群众的组织、动员工作。(2)针对本区域、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编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开展群众参与程度高、应急联动性强、形式多样的应急演练。

(3)根据有关要求和实际情况,抓好应急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工作,提高社区、农村居民的综合应急和自我保护能力。

(4)加强隐患区域、应急基础设施、设备以及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和巡查,提高基层应急保障能力。86、编造并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而进行传播的,应如何处理? 答:应采取以下措施:

(1)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依法责令改正,给予警告。

(2)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暂停其业务活动或者吊销其执业许可 证。

(3)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要依法给予处分。(4)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第二篇:《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应急管理知识竞赛试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应急管理知识竞赛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50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无效)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会议通过。

A、2007年8月30日

B、2007年7月10日 C、2007年9月20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起施行。

A、2007年10月1日 B、2007年11月1日 C、2007年12月1日

3.发现刑事、治安案件以及危及公共与人身财产安全,及时报警是每位公民应尽的义务。报警电话是()。

A、110

B、119 C、112 4.全国统一急救电话号码是()。

A、110 B、120 C、112

5.人工呼吸法主要包括口对口人工呼吸、口对鼻人工呼吸、()。

A、口对口鼻人工呼吸法

B、鼻对鼻人工呼吸法 C、鼻对口呼吸法

6.救出溺水者后,发现溺水者呼吸停止或极为微弱时,应立即实施()呼吸法,需要时以心肺复苏法施救。

A、机械 B、医疗 C、人工

7.发现有人触电后,应立即切断电源,同时用木棒、皮带、()制品等绝缘物品挑开触电者身上带电物品。

A、金属棒 B、橡胶

C、玻璃

8.眼睛被化学物品灼伤后,应尽快用大量的()冲洗眼睛。

A、清水 B、盐水 C、加洗手液的水

9.危险化学品主要是指具有爆炸性、易燃性、毒性、()的化学物品。

A、易挥发性 B、腐蚀性 C、刺鼻性

10.燃气泄漏时,不要在室内停留,以防窒息、()。

A、中毒 B、晕倒 C、昏倒

11.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准携带易燃、()等危险品。

A、洗漱用品 B、易爆 C、手电筒

12.在森林火场中,穿越火线时要用衣服蒙住头部,快速()冲越火线。

A、逆风 B、顺风 C、斜风

13.高楼失火时,当通道被火封住,欲逃无路时,可靠近窗户或()呼救,同时关紧门窗,用湿手巾、湿布堵塞门缝,用水淋透房门,防止烟火侵入。

A、阳台

B、房间 C、卫生间

14.公共汽车在运营中起火,应立即开启(),让乘客有秩序下车。

A、后门 B、前门 C、所有车门

15.行人不要在街上滑旱冰、()等,以免引起事故。

A、散步 B、逛街 C、踢足球

16.行人在横过马路时,应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

A、地下通道 B、机动车道 C、跨越隔离设施

17.发生交通事故后应立即停车,保护现场,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并在来车方向50米至()米处设置警示标志。

A、60 B、80 C、100

18.食物中毒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性食物中毒、()。

A、过期性食物中毒 B、化学性食物中毒 C、变质性食物中毒 19.家中无人时遭遇盗窃,发现后及时报警,()。

A、不要翻动现场 B、迅速打扫卫生 C、迅速整理好物品

20.观看球类等大型比赛时,如发生骚乱,应避免在看台上来回跑动,要()向自己所在看台的安全出口移动。

A、慢慢地 B、迅速、有序地 C、盲目地

21.手机、网络信息诈骗是指用()等方法骗取他人财物的违法犯罪行为。

A、手机、网络信息

B、不正当竞争 C、产品以次充好

22.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流行极快的()传染病。

A、普通 B、烈性 C、轻微

23.国务院和()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A、县级 B、地市级 C、省级

24.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个级别。

A、2 B、3 C、4

25.单位或者个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或者危害扩大,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行政责任

26.()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A、县级人民政府 B、企业事业单位 C、新闻媒体

27.预计将要发生较大(Ⅲ级)以上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事件已经临近,事态有扩大的趋势,属于哪种预警等级:

A、红色 B、黄色

C、橙色

28.()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对负有处置突发事件职责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A、国务院 B、县级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29.()根据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遭受损失的情况,制定扶持该地区有关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A、国务院 B、本地人民政府 C、全国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

30.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

A、不变 B、增加一倍 C、不享受 31.突发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分别用()组颜色标示(按顺序)。

A、红色 黄色 橙色 蓝色 B、红色 橙色 黄色 蓝色 C、红色 橙色 蓝色 绿色

32.()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抚恤。

A、国务院 B、民政部门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33.()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

A、县级人民政府 B、企业事业单位 C、上一级人民政府

34.突发事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不能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应当()。

A、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B、及时发布信息广而告之 C、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

35.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宗旨是()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A、预防 B、遏制 C、消除 36.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调整范围,是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检测与预警、()、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

A、检查与督促 B、告诫与处理 C、应急处置与救援

37.预防与应急准备,是做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必须立足于()的原则。

A、预防为主 B、控制为主 C、处理为主

38.突发事件分为四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

A、地质灾害 B、森林火灾 C、公共卫生事件

39.()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A、县级人民政府 B、省级和市级人民政府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40.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组织处置工作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并由()针对事件的性质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A、法院 B、检察院 C、公安机关

41.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是指由于()污染和职业危害的原因而造成的人数众多或者伤亡较重的中毒事件。

A、空气 B、食品 C、水质

42.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响应程序可分为()、响应级别确定、应急启动、救援行动.应急恢复、应急结束。

A、接警 B、处理 C、汇报

43.“一案三制”指的是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A、法规 B、法制 C、体系

44.应急预案的层次可分为综合预案、()、现场预案。

A、单位预案 B、专项预案 C、个体预案

45.应急演练方法主要有桌面演练、功能演练和()。

A、全面演练 B、消防演练 C、军训演练

46.“三违”是安全生产拦路虎,()是安全生产先行官。

A、管理 B、不管理 C、轻管理

47.公共聚集场所发生突发事件被踩倒不能站立时,应采取()姿势。

A、平爬地上 B、身体蜷缩成球状,双手抱头 C、仰面朝上 48.火灾中对人员威胁最大的是(),因此,首先应该做好防护再逃生。

A、火 B、烟气 C、可燃物

49.在大量易燃易爆气体泄漏的场所,一般情况下,下面()种动作容易引起静电。

A、快速奔跑 B、大声呼救 C、俯身慢走

50.随着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安全奥运是实现“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有效保障。安全奥运的含义是()。

A、奥运场馆安全 B、奥运建设及运营过程的整体安全 C、奥运食品安全

二、判断题(50题,A代表正确,B代表不正确)

51.大型活动和会议场所要有足够的安全通道,并保证畅通,便于识别。()

5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53.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54.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55.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作出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决定、命令,可以不予公布。()

56.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程序由国务院规定。()

57.预警级别的划分标准由省级以下人民政府制定。()

58.对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社会安全事件,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

59.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事件发生时,公安机关应当立即依法出动警力,根据现场情况依法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尽快使社会秩序恢复正常。()

60.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在应急求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抚恤。()

61.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不追究刑事责任。()

62.110、120、119是查询电话。()

63.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64.保险丝熔断,应及时更换,但不能用铜、铁、铝丝代替。()

65.高层电梯停运时,严禁扒门爬出,以防电梯突然启动。()

66.家中燃气泄漏时,可以开启家中任何电器设备。()

67.自来水发生爆管事故,维修好,来水后打开水龙头可以直接饮用。()

68.家用饮水机应定期清洗和消毒。()

69.炒菜油锅着火时,应迅速用水浇灭。()

70.汽车在加油过程中起火,应继续加油。()

71.高楼失火时,应迅速坐电梯下楼逃生。()

72.发现自己处在森林火场中,选择向火已经烧过或杂草稀疏、地势平坦的地段转移。穿越火线时要用衣服蒙住头部,快速逆风冲越火线。切忌顺风在火线前方逃跑。()

73.煤气中毒后,人往往会头晕、恶心、呕吐、心慌、皮肤苍白、意识模糊,严重者会神志不清、牙关紧闭、全身抽搐、大小便失禁、面色口唇出现樱红色、呼吸和脉搏增快。()

74.施洒农药时,人应当站在上风口进行。()

75.发生突发事件,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时,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有关主管部门可以采取保障、控制等必要的应急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事件的影响。()

76.乘坐公交车遇火灾事故,乘客应迅速撤离着火车辆,不要围观。()

77.通过铁路道口时,机动车要强行通过道口。()

78.溺水者呼吸停止或极为微弱时,应立即实施人工呼吸法,需要时施行胸外心脏按压法。()

79.狂犬病的典型症状是兴奋、烦躁、头痛、恐水、怕风、四肢抽搐、喉肌痉挛、牙关紧闭。()

80.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应当制定具体应急预案,为交通工具和有关场所配备报警装置和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设施,注明其使用方法,并显著标明安全撤离的通道、路线,保证安全通道、出口的畅通。()

81.遇到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发生事故,应尽快离开事故现场,撤离到上风口位置,不围观,并立即拨打报警电话。()

82.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编造、传播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或者应急处置工作的虚假信息。()

83.有关单位和人员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可以迟报、谎报、瞒报、漏报。()84.应急处置与救援,是应对突发事件工作的核心环节,应当坚持“先避险、后抢险,先救人、再救物,先救灾、再恢复”的原则。()

85.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86.救火时不要贸然开门窗,以免空气对流,加速火势蔓延。()

87.在安全与生产发生矛盾时,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生产第二,不消除事故隐患不生产。()

88.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必要时可以向单位和个人征用应急救援所需设备、设施、场地、交通工具和其他物质。()

89.雷雨天气时,在室外躲雨时,可以在大树下躲避。()

90.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气象灾害防御设施。()91.如发现电器设备有障碍或漏电起火,要立即拉开电源开关,在未切断电源前,不能用水或酸、碱泡沫灭火器灭火。()

92.当照明中断后,应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楼梯通道和出入口、大型生产厂房的通道和高层住宅的楼道等地方自动接通紧急照明。()

93.包扎的目的是保护创口、防止感染、压迫止血、固定骨折。()94.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95.有关单位应当定期检测、维护其报警装置和应急救援设备、设施,使其处于良好状态,确保正常使用。()

96.各级各类学校可以不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97.预警级别的划分标准由省、市级政府和部门制定。()98.有关单位未及时消除已发现的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隐患,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的,由所在地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99.紧急状态期间采取的非常措施,依照有关法律规定执行或者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另行规定。()

100.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的决定、命令,进行宣传动员,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和互救,协助维护社会秩序。()

竞 赛 须 知

一、参与方法:参赛者应直接在答题卡上答题,同时填上自己的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通信地址等内容。填写好的答题卡按虚线剪下于2007年12月31日前邮寄金阳新区市级行政中心市政府应急办,邮编550081。

二、奖励办法:本次竞赛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一等奖奖励现金500元,二等奖奖励现金300元,三等奖奖励现金100元。

三、评奖办法:由评委会按竞赛成绩公正、公平的抽取各奖项。

第三篇:《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应急管理知识学习手册

机关单位《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应急管

理知识学习手册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从什么时候开始实施?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2、为什么要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法》?

答: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本法。

3、《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本法。

4、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几类?共有几个级别? 答: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IV(一般)、III(较大)、II(重大)、I(特别重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一般(IV级)突发公共事件,表示其影响局限在社区和基层范围之内,可被县政府所控制和处置;较大(III级)突发公共事件,表示其后果严重,影响范围较大,发生在一个县市区以内或波及两个县市区以上,超出县级政府应对能力,需要动用地(州、市)级政府力量方可控制和处置;重大(II级)突发公共事件,表示其规模大、后果特别严重,发生在一个地(州、市)以内或波及两个地(州、市)以上,需要动用省级政府力量方可控制和处置;特别重大(I级)突发公共事件,表示其规模极大,后果极其严重,其影响超出本省范围,需要动用全省的力量甚至请求中央政府增援和协助方可控制,其应急处置工作由发生地省级政府统一领导和协调,必要时(超出地方处置能力范围或者影响全国的)由国务院统一领导和协调应急处置工作。

5、什么是应急管理?具体有哪些内容?

答: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应急管理是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全过程管理,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发生、缓解和善后四个发展阶段,应急管理可分为预测预警、识别控制、紧急处置和善后管理四个过程。应急管理又是一个动态管理,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均体现在管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各个阶段。应急管理还是完整的系统工程,可以概括为“一案三制”,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应急机制、体制和法制。

6、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答: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方面。通过加强应急管理,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可以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7、什么是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分为哪几类?

答:应急预案是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的原则性方案,它提供了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的基本原则,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响应的操作指南。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是由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重大活动应急预案等六大类构成:

(1)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总体应急预案是各级人民政府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地区应对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由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并公布实施。

(2)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主要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涉及数个部门职责的应急预案,由有关部门牵头制定,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3)突发公共事件部门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是有关部门、直属机构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为应急突发公共事件制定的预案,由有关部门制定印发,报当地人民政府备案。

(4)地方应急预案。各县(市)人民政府及其基层政权组织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分别制定。

(5)企事业单位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应急预案。(6)举办大型会展和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主办单位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并报当地人民政府备案。

各类应急预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变化,由制定单位及时修订;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构成种类将不断补充、完善。

8、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哪些?

答: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9、事故灾害主要有哪些类型?

答:事故灾害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10、公共卫生事件一般分为哪几类?

答: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11、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哪些类型?

答: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12、为应对突发事件,政府部门及其部门是否可以征用单位和个人财产?对征用财产使用完毕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如何处理?财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如何处理?

答: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征用单位和个人的财产。被征用的财产在使用完毕或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返还。财产被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

13、单位在预防突发事件发生方面有哪些职责?

答:所有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掌握并及时处理本单位存在的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问题,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对本单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和采取安全防范措施的情况,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

1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建立哪些类型的应急救援队伍?

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整合应急资源,建立或者确定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建立由成年志愿者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单位应当建立由本单位职工组成的专职或者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与非专业救援队伍的合作,联合培训、联合演练,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的能力。

15、哪些部门负有组织应急演练和宣传普及应急知识的义务?

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开展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和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

16、教育部门和学校在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宣传方面应做哪些工作?

答: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学校开展应急知识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

17、自然灾害、事故灾害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依法可以采取哪些应急处置措施?

答:根据《突发事件应急法》第49条规定,自然灾害、事故灾害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可以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应急处置措施:

(一)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以及采取其他救助措施;

(二)迅速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以及其他控制措施;

(三)立即抢修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向受到危害的人员提供避难场所和生活必需品,实施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以及其他保障措施;

(四)禁止或者限制使用有关设备、投放,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人员密集的活动或者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采取其他保护措施;

(五)启用本级人民政府设置的财政预备费和储备的应急救援物资,必要时调用其他急需物资、设备、设施、工具;

(六)组织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要求具有特定专长的人员提供服务;

(七)保障食品、饮用水、燃料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

(八)依法从严惩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制假售假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稳定市场价格,维护市场秩序;

(九)依法从严惩处哄抢财物、干扰破坏应急处置工作等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维护社会治安;

(十)采取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的必要措施。

18、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组织处置工作的人员应当采取哪些应急措施?

答: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50条规定,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组织处置工作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并由公安机关针对事件的性质和特点,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采取下列或者多项应急处置措施:

(一)强制隔离使用器械相互对抗或者以暴力行为参与冲突的当事人,妥善解决现场纠纷和争端,控制事态发展;

(二)对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设施以及燃料、燃气、电力、水的供应进行控制;

(三)封锁有关场所、道路,查验现场人员的身份证件,限制有关公共场所内的活动;

(四)加强对易受冲击的核心机关和单位的警卫,在国家机关、军事机关、国家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外国驻华使领馆等单位附近设置临时警戒线;

(五)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必要措施。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事件发生时,公安机关应当立即依法出动警力,根据现场情况依法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尽快使社会秩序恢复正常。

19、有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情况和事态发展的信息由谁发布?信息发布有什么要求?

答: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第53条规定,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时发布有关突发事件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

20、突发事件发生地人民政府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做好哪些工作?

答:受突发事件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和协调公安、交通、铁路、民航、邮电、建设等有关部门,恢复社会治安秩序,尽快修复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

21、政府有关部门对受突发事件影响的地区应当做好哪些善后工作?

答:受突发事件影响的地区的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区遭受损失的情况,制定救助、补偿、抚慰、安置等善后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妥善解决因处置突发事件引发的矛盾和纠纷。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在应急救援工作中伤亡的人员依法给予抚恤。

2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迟报、谎报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或者报送、公布虚假信息,应当如何处理?

答: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第63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违反本法规定,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迟报、谎报、瞒报、漏报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或者通报、报送、公布虚假信息,造成后果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根据情节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篇:突发事件应对法总结

昭苏县喀夏加尔镇学校《突发事件应对法》

工作总结

我校根据上级领导的安排全校开展了学习宣传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活动,目的是传达上级学习宣传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会议精神学习领会《突发事件应对法》有效预防、及时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消除危害保证生命财产安全。对活动的开展我校高度重视。

一、认清形势明确责任增强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紧迫性。

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和总体要求今年10月我校开展了各项活动,其目的是让广大师生学习领会《突发事件应对法》同时,在应急管工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性设施投入。定期检查、不断完善防火设施绿色通道标志明显每班配有紧急疏散图。大多数师生会使用灭火器。结合教育内容进行防火演习使师生掌握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技能。《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以来我校各方面的总体形势较好。我们还围绕地震、火灾、安全事故、群体性事件等突发事件的高危领域组织开展预案演练。通过开展预案演练既熟悉并宣传了应急预案知识检验了预案的实战性和可操性,我们要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契机及时总结工经验认真查找不足全面完善应急预案努力促使我校应急管工再上新台阶。

二、积极组织安全教育活动营造安全和谐的《突发事件应对法》教育氛围。

我校在此项活动的开展中加强了老师精心组织认真抓好了宣传,开展好活动。我校积极开展安全宣传宣传栏、突发事件应对主题班会,黑板报,安全演练多形式、全方位地进行宣传、教育。多渠道进行宣传普及使得《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应急知识走进班级、走进家庭。

三、加强安全检查抓住重点切实将《突发事件应对法》落到了实处。

学习、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最终目的是要确保认真贯彻实施好《突发事件应对法》从而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促进应急管工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五篇:突发事件应对法自查报告

《突发事件应对法》自查报告

为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按照《**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我公司高度重视,进行了认真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应急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学习宣传,提高认识。

为切实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损失,我公司充分利用每周二、四下午的政治和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机关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和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国家和省、市有关会议文件精神,安排布置应急管理工作,广泛宣传,提高认识。通过不断地学习宣传,我公司广大职工掌握了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了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为我公司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和在突发事件面前能够沉着应对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

为切实加强对我公司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经公司党委会研究,成立了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总经理任组长,全面负责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副总经理任副组长,各部室负责人为成员,并成立日常工作组和应急工作组,日常工作组由**同志牵头,应急工作组由**同志牵头,分别负责突发事件发生时的信息后勤等日

常工作及接待联络等应急处置和协调。共同做好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及其它公共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具体协调组织机关工作人员开展应急演练,配合有关部门搞好信访稳定和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三)科学编制预案,狠抓落实。

为确保我公司应急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保障我市畅通、有序、务实、高效的信访工作秩序,积极有效应对突发性信访事件,根据市政府和省信访局的有关要求,结合实际,我公司制定了《群体性上访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明确了各自工作职责和具体要求,并根据可能会出现的突发群体性上访事件,制定了相应的处置应对措施,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四)认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实战能力。

为了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规范处置程序,提高实战能力,结合《应急预案》,在2008年奥运会前夕,我公司组织了1次突发群体性上访事件应急演练。在演练过程中,领导小组沉着应战、果断指挥,组织干部职工立即停止手头工作,按预案要求,各部室紧密配合,与各县、区及市直部门密切协调,成功应对了突发事件。通过实战演练,达到模拟运行应急机制、管理体制,调整、充实预案的内容,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检验预案的可操作性,解决在演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与不足,进一步完善了应急处

置机制。同时积极支持鼓励干部职工参加全市组织的各类应急演练。

(五)组织教育培训,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为保证应急预案科学、规范、合理,使预案真正能够在突发事件中发挥应有作用,我公司邀请了省、市有关部门有经验的同志对本单位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专门的培训。内容包括应急预案的适用范围、上访可能发生的地点和可能造成的后果、上访事件处置的组织机构及其组成单位、组成人员、责任分工、事件报告的程序、接到信访事件报告后应当采取的行动和措施、应急预案编制、管理的措施和要求等。

(六)认真排查信访隐患,防止上访事件发生。

由于信访工作是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群众工作,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稍有处理不当,就容易引发群体性上访。为此,我公司从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入手,定期或不定期对容易引起群体性上访事件的问题和可能会进京上访人员逐一进行清理,彻底排查信访源,并将有关信访事项的事由、涉及人员、形成原因、可能会出现的后果及应对措施等相关资料建立数据库,重点加以解决和应对。

(七)加强应急值班,畅通信息渠道。

为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性群体性上访事件发生,我公司建立了领导带班的应急值班制

度,坚持24小时值班,做好记录登记,特殊时期建立值班信息零报告制度。同时,为确保信息畅通,每月核对一次干部职工的电话号码,一旦遇到紧急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加强信访信息研判,建立信访社情分析机制,随时掌握信访动态,及时解决信访群众提出的实际问题,并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发现有人鼓动上访和不稳定的苗头,立即向有关领导报告,并做好劝阻说服工作,每月分析上报一次信访社情形势分析,及时为领导掌握信访形势作好参谋,为部门和领导决策争得时间,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困难矛盾不上交,确保我市大事不出、小事尽量不出,全力为推进我市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措施

尽管我公司的应急管理工作开展顺利,成效明显。但通过自查发现,我公司在应急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对有关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宣传还不够深入;二是对有关的信访工作预案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三是对有关制度的落实还要加强督促检查,特别是对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包保稳控工作的落实等;四是有的硬件设施还需要配备,如灭火器等。下一步工作中,我们要从查出的不足入手,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二要进一步健全预案体系;三要进一步加大督查督办工作力度;四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应急管理硬件建设。

三、对加强《突发事件应对法》贯彻实施及改进应急管理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突发事件应对法》在我市得到很好地贯彻实施,各项应急管理工作进展顺利,但在宣传培训、工作协调上仍需进一步加强。

〇〇九年十月二十一日

下载《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应急管理科普知识竞赛试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应急管理科普知识竞赛试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突发事件应对法(1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心得体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已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审议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所谓突发事件,是指突......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

    《突发事件应对法》讲稿

    《突发事件应对法》讲稿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本法的公布施行,标志着我国的突发事......

    《突发事件应对法》讲稿

    《突发事件应对法》讲稿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于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公布施行,是我......

    《突发事件应对法》复习题

    《突发事件应对法》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突发事件应对法》 1、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

    突发事件应对法贯彻实施情况汇报

    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情况汇报 下面,将我县突发事件应对法贯彻实施情况简要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积极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宣传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自200......

    学校突发事件应对法总结

    我园根据上级领导的安排,全园开展了学习宣传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活动,目的是传达上级学习宣传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会议精神,学习领会《突发事件应对法》,有效预......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学习体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学习体会 六年级一班 王沛沛 家长王广存 后登瀛社区 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