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失败是为了更美丽的绽放
失败是为了更美丽的绽放
——论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的生命特征
江苏省宜兴市丁山实验小学 勇辉 胡锡平(214221)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是孩子生命自由、生命多样、生命美丽和生命成长的重要学科,也是孩子科学素养、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培养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科学教学过程必须与孩子生命成长和谐相伴,体现其生命特征,反映其生命价值,完善其生命灵魂,彰显其生命意义。[关键词]失败 生命 特征
综观目前评价一节科学课是否有效往往还是比较注重知识的达成、过程的合理、探究的有序。而很少去研究与评价孩子生命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体现与成长。笔者最近深入课堂听课并与广大科学教师广泛接触,深感科学生命教育之重要。为此,以失败是为了更美丽的绽放为题,阐述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的生命特征。试图以一个个从失败走向成功的教学案例,说明其生命特征,呼唤其重要性,实现其发展性。变教学失败为教学资源,让一次次失败成为一次次探究,让一次次失败成为一次次成功,又让一次次失败成为孩子们一次次喜悦,以实现杜威“教育即生长”的理论。
一、搭建开放空间,尊重孩子天性,体现其自由性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使沉在水里的固体浮起来》一课,教者创设问题情境后给学生分发食盐、土豆、烧杯、水以及搅拌勺,要求每组进行实验,要使沉在水中的土豆浮起来。此时,有一个同学举手站起来说;“老师,我们小组想用白糖代替食盐做实验,可以吗?”这时,这位老师为此一惊。心想,这本来是放到课堂结束前完成的教学内容,孩子们居然提了出来。老师说:“完全可以,那么其它小组还有什么要求吗?”这时,又有一个小组提出可以用味精、面粉等材料。老师基本满足他们的要求,使本来单一的实验变成了百花齐放的多样性实验研究。
由于老师课前准备比较充分,实验材料比较齐全,满足了孩子们选择的天性。自由发表意见的个性以及大胆实验的精神。在这样的自然空间里,开放的环境中,孩子们才能有真正生命的自由价值。尊重孩子天性,体现其自由性是教者上好课的前提,也是学生自由发展的基础。
第 1 页
二、拓展发展领域,保护孩子创想,体现其完整性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使沉在水里的固体浮起来》一课。教者上课进入了最后总结拓展阶段,提问:“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这时,一个同学举手发言:“除了给水里放足够食盐、糖、味精等能使固体浮起来,我想如果改变固体的形状,可能也能浮起来”。这问题的突然出现,一下子难住了这位老师。老师急中生智,反问道:“请你举个例子好吗?”这个同学接着说:“老师,我能把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起来。”“那么就请你上来演示一下”。这个同学上去后就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放在水面上,结果橡皮泥真的浮起来了。此时,教室里一片欢呼声。高兴之时,老师立即布置了一项课前未准备的作业:“同学们!课后大家思考一下,还有哪些方法能使沉在水里的固体浮起来,下一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人的生命属性主要包括自然人与社会人两个方面,我们科学教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目标就是为了培养自然人与社会人和谐统一发展,以实现其生命之完整性。本案例教者充分保护了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变被动为主动,进一步拓展了生命教育的领域及三大教育目标的完美落实,让孩子们在快乐中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与发展,真正体现了教学目标与过程的完整性。
三、营造和谐氛围,开发孩子潜能,体现其多样性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小车的运动》一课。教者引导学生对汽车运动的快与慢主要是有动力的大小决定的。此时,教者以为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拉力大小车运动快,拉力小小车运动慢”对比性实验与研究。可是,有一位同学举起手发言说:“老师,我认为影响小车运动快与慢的因素还有载重量”。教者本来把这一内容作为拓展性研究,以拉力大小影响小车运动快慢的研究作为主要内容。想不到此时有学生提出载重量这个因素。教师立即改变教学方向,充分开发孩子们的潜能,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小车运动的快慢。”坡度大小、路面平整、小车质量等一些教者可能还未完全考虑到的因素都一一出现。这时,教者立即组织各小组选择研究内容,设计研究方案,并交流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使原本单一的研究变成了多样性研究。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而且每个孩子也是一片精彩的世界,而且形成了多样的个性,他们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期盼老师的尊重和理解,能给予他多样性的发挥。以上教案例说明,教者在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时首先要考虑学生有哪些想法,思考学生能有什么要
第 2 页
求。同时,教学过程中也要让学生多发表自己的意见,发挥他们潜能。只有这样,我们的科学课才能真正体现生命的多样性,才能使我们的科学课精彩纷呈。
四、开辟发展平台,满足孩子要求,体现其美丽性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使沉在水里的固体浮起来》一课。教者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实验研究。进入汇报交流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时,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哭了。汇报说他们这个小组未能使沉在水里的土豆浮起来,急得大家流泪哭了起来。教者事前也未考虑到这样的情况,心想可能是土豆坏了或者食盐少了。此时,教者引导说:“同学们,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各小组七嘴八舌,有一个小组同学举手发言:“老师。我们认为食盐太少,没有足够的食盐,沉在水里的土豆是不能浮起来的”。老师说:“对吗?又怎样证明呢?”同学们都说:“加盐”。老师此时按照大家的意见继续加盐,其结果土豆真的慢慢浮起来了。失败小组同学也露出了笑容。可老师还不明白,这个小组为什么会食盐少了呢?追问结果是他们小组把食盐翻在地上了。
童心无迹,童心美丽,他们的举止言谈、仪表形象以及精神风貌天真烂漫。在教学过程有时以教师为圣人,有时又幼稚而调皮。本教学案例教师在孩子们哭的状态下没有指责、没有放矢,而是再一次组织教学,使失败的实验变成原本需要解决的重点与难点,即必须放入足够的食盐才能使土豆浮起来。课堂美丽之处就在于此,学生生命之美丽也在于此。
五、构筑多元渠道,激发孩子热情,体现其成长性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折形状》一课。教者组织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开展小组研究。三角形柱、正方形柱、六边形柱以及圆形柱各选一形有纸折成并用固体胶粘好直立后放同样的书本,研究其承受力的大小。回报实验结果时,有两个小组出了六边形比圆形承受力大的结果。老师检查发现,一个小组的圆柱形直径小而承受力小。另一个小组是圆柱形高而承受力小。此时,老师没有结束教学,而是引导学生你们给这两个小组找一找原因。教者把两组制作的圆柱与六边形柱放到讲台上,边做承受大小的演示实验,边让学生找原因。同学们好奇地发现了直径小、形状高而承受力小。从而又引出了对比实验中不能改变的条件是形状的高度与直径的大小,可以改变的条件是形状。还引出了同形状影响承受大小的因素条件的深层次的研究。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随着教学的发展,我们教者要随时注意捕捉出现
第 3 页 的新情况,变教学失败为新的教学资源,使教学不断更新,使课堂教学真正体现其成长性。此教学案例进一步证明学生因年龄特点观察实验时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问题。只就要求教师真正确立动态生成的教学观念,随时改变教学方向与教学策略,在不留痕迹中打造给学生留下难忘印象的教学片断,在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中成长发展。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态势下区域推进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FFB108165
第 4 页
第二篇:美丽绽放
美丽绽放
我正坐在阳台上复习。忽然,一片云遮住了太阳。不一会儿,太阳又露出脸来。一片小小的花影投到了书页上。我抬起头,发现了一抹淡淡的色彩。白里透着点粉,还有那么一丁点若有若无的紫色,在阳光下倚窗而立,显得柔弱却又有力。
它的绽放完全出乎我的意料。那个花盆本来是种的一株兰花,但是没过多长时间,兰花就被移栽到了另一个稍微大一些的盆子里。满满的一盆土就和盆子一起静了下去。可是,就在几天前,我正在给阳台上的盆栽浇水,却意外发现空盆里竟抽出了几点嫩绿。很想看看它们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就也为它们浇了点水。
然后,我也就没怎么在意。甚至可以说再一次把它们给忘了。也许因为深知自己的使命,这几个小芽长得飞快。才过了几天,它就有近十厘米高了。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它居然开了花。那清爽淡雅的色彩,令人叫绝。我又为它浇了点水,几粒晶莹的水珠“停”在花瓣上。看,有一滴水珠正“挂”在花瓣的边缘上,一束阳光照射着这株花,水珠折射出了耀眼的光芒。慢慢地,又是一滴水珠落了下来,恰好和先前那一滴水珠融为了一体,一起滴进了土壤里,渗了进去,悄然无声地滋养着这几株坚强美丽的生命。这几朵绽放枝头的花儿在春风的轻抚下轻轻地颤。再转身看看盆里的玫瑰,没精打采地举着几朵裹得很紧的花苞。兰花却也翠绿,只是也还没有抽出枝条。阳台上,只有这几朵小小的花儿在轻诉春语,呢喃低唱。在春风中,它们微微地颤,好像是白衣女子在枝头凝望。在微风中,她们轻歌曼舞,优美而坚强,犹如柔软的绸带中又带着几份刚强。
凝望着这几株微微摇曳的花儿,我不禁想到了自己身边的同学、朋友。我们都是正在生长的嫩芽,还没有开出足以让别人关注自己的花儿。但是,我们没有其他选择,只能义无反顾地坚信自己的力量,坚信自己一定会有“花开时”,坚信自己会像那几株花儿一样在属于自己的春天里,在属于自己的阳光下美丽绽放!
初一:徐钰
第三篇:绽放美丽
教科研论文
让低年级阅读教学绽放美丽
蒋鹏欣
让低年级阅读教学绽放美丽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从其排列顺序可以看出,学生是阅读的主人,文本是阅读和阅读教学的凭借,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目标共列10个,前两个目标为: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门槛并不很高。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看出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特殊性。一是小学生正处于启蒙阶段,识字量不多;二是小学生年纪小,心理发展波动大,贪玩好动,自我控制力差。因此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盎然的阅读兴趣,教授科学的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实施人性化的阅读评价,使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真正发挥其基础性和熏染性的作用。
一、阅读兴趣的激发
1、加强朗读训练。“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是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之一。朗读训练是实现这一目标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读促学,以读促思。要辅之以朗读技巧和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将一句话、一个片段、一篇文章读正确,读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
一般来说,朗读训练主要有两条途径:⑴教师范读“激情”→师生小结“言情”→学生依“情”朗读→体会感情,了解文意;⑵学生尝试朗读“激情”→师生矫正“言情”→学生依“情”朗读→体会感情,了解文意。这里的“情”,指的是课文中某句话或某个自然段特定的语境和情境中所蕴含的感情。王宏老师执教的《咏华山》一课,朗读训练活动中教师游刃有余,学生兴趣盎然。当指导学生朗读“啊!华山真高啊!”一句时,教师先后通过五次提示让学生反复朗读,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达到“知情合一”的教学效果。提示语笔记如下:⑴你能读出华山高的感觉吗?(任意指名读)⑵你能读出他们(寇准和老师)看到华山这么高时的惊讶和感叹吗?(任意指名读)⑶那么,你们能读出他们看到华山这么高时的激动和兴奋吗?(任意指名读)⑷此时,你们都站在华山顶上,是兴奋还是激动,是惊讶还是感叹?把你的理解、你的感受都读出来吧!(自由读)⑸让我们闭上眼睛,满怀深情地——啊!„„(齐读)《咏华山》是一篇“文包诗”(即文中有诗)的新型课文,通过不厌其烦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字之美、意境之美及华山之高之险,并为学生下一步对随文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大概意思的了解提供有效的铺垫。
2、落实随文识字。即在情境中识字,在语境中识字。实际学习中,阅读和识字是相互促进的,识字便于阅读,阅读便于识字。落实随文识字,也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之一。
3、丰富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采,才能使学生感受和体验阅读的乐趣。①角色置换。即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使静态的文字还原为栩栩如生的情境,学生更能充分感受读书的情趣。②制作“识字读本”。号召小朋友将收集到的香烟软纸盒、广告传单、物品包装等订成“识字读本”,学习交流,扩大识字范围。③轮流分发作业本。在报名中,小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提高识字量。有低年级教师反映,这种识字方法立竿见影,收效不小。
4、引导课外阅读。第一学段阅读目标规定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完成这一指标谈何容易。试推介三条途径:①故事梗概式。②触类旁通式。如在学习《快乐的小青蛙》之前或之后,均可布置学生搜集《坐井观天》之类的故事。③设置悬念式。如有意讲一个《格林童话》中的童话并在精彩处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完成有关的阅读。
5、将知识生活化。有学生家长反映,他们家的小孩一有空闲时间就看“奥特曼”,百看不厌,为啥不想办法将有关语文和数学基础知识渗透到“奥特曼”故事中呢?这一呼吁,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6、善于劳逸调节。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缺乏耐心和持久力,很难坚持较长时间的阅读活动。因此,劳逸结合能够有效地组织并维持学生的阅读学习。如演一演,唱一唱,玩一玩,画一画,动一动(拍拍手、跺跺脚、扭扭腰等)。
二、阅读方法的指导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是培养其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英国学者阿普斯《在学习与技法》说中肯綮:“学生和其他读者所具有的普遍错误之一,就是他们都以同一种阅读方法去阅读不同的资料。”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方法的灵活运用和阅读方法的掌握一样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我们知道,精读、略读和浏览是从阅读时效这一层面来划分的,反映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书中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培根《谈读书》)可见,讲究阅读方法是必要的。下面简要介绍几种适用性较强的阅读方法。
1、精读。即反复、仔细、精确地阅读。精读,是有效吸收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着眼于阅读的深度,目的在于透彻理解那些须“咀嚼消化”或“全读”的内容。在实际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由于生怕小学生“一知半解”“囫囵吞枣”,教师往往越俎代庖剥夺学生“精读”的权利,变“精读”为“精讲”,庖丁解牛一般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是要引为鉴戒的。应该知道,《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中词句的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原来的教学大纲(1992年)则要求“理解”,现在“了解”已经降低了一个台阶。课程标准为学生减了负,教师就不应该无谓地面面俱到,照本宣科,口干舌燥地讲,翻箱倒柜地解。
2、略读。指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也称粗读和泛读。略读着眼于阅读的广度,把握大意,或为寻找所需材料而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略读,“只须读其部分”,对于文中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常常略去不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是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目标之一。至于低年级阅读教学要渗透“略读”的指导,就点到为止。
3、浏览。即粗略地泛泛地看,属“大体涉猎”类。它有两层意义,一是目的不明确,随便翻翻,有兴趣就往下看,否则中止阅读;二是旨在较快地搜寻、捕捉、提取有关重要信息,快速选择阅读方向和阅读内容。“浏览”这一阅读方法到第三学段(5—6年级)才正式提出。
4、跳读。跳读是专门寻找所需材料、类似“浏览”式的一种阅读方法。跳读,可以抓住文章的标题(包括小标题)、自然段的首句和尾句(一般为中心句)、前言、后记等主干,以获取所需材料和大致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
5、借助读物中的插图阅读。这是低年级阅读教学通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此外,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还应该让学生了解“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的常用方法。如①结合上下文了解;②联系生活实际了解;③通过同义词、近义词或反义词了解,等等。
三、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习惯包含着自觉的心理因素,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阅读习惯的培养必须经过不断的学习、训练、矫正,必须从娃娃抓起。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使人终身受益。
1、喜爱图书,爱护图书。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阅读”的第10个子目标。调查发现,大多数小学生的课本和作业本往往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五马分尸,皱巴巴脏兮兮,这些不爱护图书的习惯对日后学习活动十分不利。
2、讲究阅读卫生。如阅读姿势、写字姿势、心理卫生和用眼卫生等。有些小学生翻开书本,习惯手指蘸口水,或者随意卷书角等,都应予及时纠正。
3、做好阅读前的准备。如准备工具书、笔和笔记本等。有句俗语说得好,“读书不带笔,就像吃饭不带筷子”。
4、弄清阅读目的。也就是说,阅读前要先弄清楚阅读中和阅读后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完成哪些相关任务。“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目的认识得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持久。”(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可见,弄清阅读目的,带着问题去读,可以少走弯路,提高阅读效率,使阅读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5、边读边记。如摘录或摘要,记心得体会,质疑问难标记等。“不动笔墨不看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等俗语,强调的都是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笔行于思,读写结合的阅读习惯是古今中外许多名人作家的成功经验。
6、边读边想。即读思结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要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就要坚持阅读时心无旁骛,锲而不舍,乐此不疲。有何心得有何体会,都要习惯掩卷而思。“学者读书穷理,须有实见。”(教育家张伯行)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与阅读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发表“实见”。如学习《尧帝凿井》后,可设置问题:⑴你想对尧帝说说些什么心里话?⑵假如你就是尧帝,你还可以通过什么办法为老百姓寻找水源?⑶你知道家里的生活用水是从哪里来的吗?怎样保护水资源?
7、善于使用工具书。工具书是咨询的顾问,是无声的老师。阅读中遇到难认或意思不明的生字生词,应鼓励学生积极翻阅工具书,打破沙锅问到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语文百园地三”出现了《汉语拼音字母表》,无独有偶,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常识在“语文园地七”出台了。将《汉语拼音字母表》及学习查字典常识提前,足见对学生提早使用工具书的重视及要求,有利于学生“综合识字、早期阅读、自主实践、和谐发展”。
8、咬文嚼字。即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谓的“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9、读书“四到”“五不”。宋代朱熹提倡读书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我们认为,朗读训练时还应该做到“神到”。“五不”,即朗读时“不错、不丢、不添、不断、不重”。
10、默读“两不要”。即默读时不要出声、不要指读。这也是第一学段阅读目标之一。
四、阅读评价的优化
关于阅读评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可见,阅读评价是多层面、多角度的,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谈谈有关阅读评价中几个共性的问题。
1、加强形成性评价。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应该知道,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相对阅读而言,终结性评价重视阅读后的效果、成果,形成性评价关注的是阅读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就是说,阅读过程应该是感受乐趣的过程,教师要为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创造条件。相对来说,低年级学生阅读的结果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其阅读兴趣的维持,因此加强形成性评价尤其重要。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一文中写道:“过程真的比结果更重要。有过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导学生把书读好的‘过程’,更是我追求的亮点。”于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小稻秧历险记》中的“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一句时,是这样注重形成性评价的——
师: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有气无力。
生:(声音大,速度快)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你没完。(学生笑)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强,要么我的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喷一下。于老师接着又朝该生身上嗤嗤“喷”了几下。
生:(喘着气)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声音这么大,能算完了吗?
生:(小声地,断断续续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这就是“有气无力”啊!
于老师始终幽默诙谐,巧妙避开直接的正面的评价,让学生经历了一个
“悟”的过程,评价不露痕迹,却“润物细无声”。
2、实施鼓励性评价。谈到对学生的评价问题,中国青基会教师培训中心龚佩佩副主任动情地说:“教师和家长要昧着良心说孩子聪明伶俐,说他开动脑筋,要含着眼泪赞美你的孩子。”低年级学生好表现爱表扬,发展波动大,自制力差,是非、爱憎、善恶、美丑模糊不清,往往是在教师、同学及家长的评价中决定扬弃、辨别一切的。因此教师要把儿童看成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学习主体,赏识和激励每一个孩子。马克·吐温有一句名言:一句赞美的话,往往能够让一个人不吃不喝活上一个月!实践证明,给学生提供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实施更多的鼓励性评价,可以引领儿童走进一个全新的阅读乐园。如“你简直就是一位了不起的演讲家!”“你的声音多甜美啊,老师真喜欢听你朗读。”“你的脑子真好用,动一动就呼啦啦运转起来了!”等等评价,往往让学生心花怒放。学生回答不尽人意时,评价更应该要讲究策略,先肯定后否定,把对问题的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上述于老师的第三次对话:“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声音这么大,能算完了吗?”这样的评价,既满足孩子内心的自我肯定的要求,又增强其深入思考的信心,达成教学的双赢。
3、提倡多元主体评价。《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可以使阅读评价的信息来源更丰富,评价结果更全面、真实、公正,最终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家长参与到阅读评价活动,是最棘手的问题。有心计的学校教师可以此为某一阶段的研究课题,共同探讨,交流做法和心得,相信会有实质性的进展和效果。
总之,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是一项基础工程、系统工程,是容多方面能力培养为一体的综合训练,有其特殊性。因此教师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纲,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不随意抬高阅读的门槛,不人为设置阅读的障碍,相信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正确、精心引领下,是可以逐步入门的。
第四篇:失败也美丽
失败也美丽
有人觉得顺利的人生就是美丽的,也有人觉得默默无闻的人生是美丽的。可是,在我的心中,失败就像成功那样披着希望之光,也美丽。
还记得,小学毕业考的那段时间,周围很多人都像锅里的水——沸腾起来了。而我却仍是该做照做,没有什么紧张感。也许,这种没有进取心的学习态度是我输掉考试的原因吧!当我这是后话。直到考试前两星期时,我才在老师以及同学们营造的氛围下开始努力。那段时间,我总是从“三,小,吾,积”跳到“+,-,×,÷”这样我应该会取得好的成绩。当时在心里,我这样和我自已说。就这样,终于在“废寝忘食”的一段“备考”战斗中,我们终于在家长,老师的期望下走进了主战场——毕业考场。在那里我们和语言“浴血奋战”,和“1234”做“斗争”,对“abcd”做起了大反抗„„本以为凭我在“战场”上的叱咤风云,我一定会凯旋而归。考完就得瑟的回家了,就连家人问起,我都不忘“吹嘘一番”。就这样度过了10天。我回学校领通知书,在成绩单到手的那一刻,我便迅速在成绩单上寻找我的光荣“战绩”。手指划过前10时,里面还没有我那“灵逸飘动”的名字,我的脸由晴转阴,当手指划过20时,里面仍然没有,我由阴转小雨,当划过前30时,还是没有„„终于在第32名上找到我的名字,这时,他人的嘲笑,老师略带失望的脸,父母的责骂„„都让我无所动容,我的心已经彻底的凉了一半。这还不算,当看到我的数学成绩,我已经不能自己,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啪嗒啪嗒”落到地上。我已经彻底感受到失败了,我已经失败了!这时,我认为失败是多么可怕!可恶!可父母对我的安慰却在这里涌了出来,是这安慰让我慢慢走出了失败!让我现在快乐面对生活!
所以,同学们,失败不可怕,只有你的人生拥有失败,才会回味无穷,才会完美。就是这次失败,激励我现在奋发学习,去一雪前耻!
一个人在遭遇挫折或失败之后,如果能通过这次失败,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继续作战,就可能成功。这样的失败就成了走向成功的动力,避免再次失败的借鉴。失败也是人生的一粒金子,所以不要放弃失败,应利用失败!失败也美丽。
第五篇:姹紫嫣红更美丽专题
幼儿园教育叙事
我们每周都评选“好孩子”,对幼儿一周的表现给予评价。在生活、学习、社交习惯等方面均表现不错的孩子,被评为“好孩子”,奖励小红花。孩子们都渴望被评为“好孩子”,可总有一部分孩子因为某方面表现不够好 而得不到小红花。志豪已经几周没得到小红花了,他撅着嘴巴,看上去满不在乎,可眼光始终不愿离开其他小朋友手中的小红花。
第二天,志豪妈妈送孩子入园时说,志豪在家发脾气,说他再也不要小红花了,因为老师不喜欢他,总说他表现不够好。听了志豪妈妈的话,我想了好多。我们本意是通过小红花来肯定孩子的表现,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却没想到孩子因为得不到小红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认为是老师不喜欢他。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为不科学的评价伤害了孩子而深深自责。
我们总是习惯 于用固定的模式去评价孩子,认为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甚至把那些循规蹈矩的幼儿作为“好孩子”的典范,我们忽视了孩子的个体差异,而用同一种标准去评价所有的孩子。
这件事以后,我们重新制定了“好孩子”的评价标准。只要有一方面表现好或有进步的就可评为“好孩子”。只是花的颜色不同,如红花代表学习游戏花,黄花代表将卫生花,绿花代表文明礼貌花等,姹紫嫣红显得更美丽。如:一向爱打闹的志豪小朋友因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本周就得了朵小红花,而不太讲卫生的张琦小朋友却得了朵绿花——文明礼貌花。这样做的效果真的很好。这天,我听见两个孩子在议论:“我什么花都有,就是没绿花,我真想得到绿花!”“那你就不要再和小朋友打架了。这个星期我一定认真画画,星期五我要得一朵最漂 亮的紫花!”
听到着童稚的声音,我是多么高兴。评价方式的改变,使孩子们变的更可爱、更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