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讲 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时间:2019-05-14 20:31: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十九讲 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十九讲 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第一篇:第十九讲 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第十九讲 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

创化的宇宙

创造的人生

中国哲学的宇宙观,是生生不已、大化流行的宇宙观。宇宙是至大无外的。惠施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庄子·天下》引)这里的“大一”即是宇宙。古人把东西南北、上下四方之空间称做“宇”,把古今旦暮、往古来今之时间称做“宙”。《庄子·庚桑楚》界定“宇”为有实在而无定处可执者,界定“宙”为有久延而无始末可求者。宇宙就是无限的时空及其所包含的一切。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荀子说:“阴阳大化,风雨博施。”(《荀子·天论》)这些都是肯定变易是这个世界最根本的事实,一切事物莫不在变易之中,而宇宙是一个变易不息的大流。老子说:“大日逝,逝日远,远日反。”(《老子》二十五章)宇宙是逝逝不已、无穷往复的历程。庄子说:“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庄子·大宗师》)一切都在变动流转之中,变化是普遍的,没有终极的。

讲宇宙变化最详密的《周易·系辞传》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传》最突出的特点是视变化为创新:“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宋人张载说,生生犹言进进。这就是说,宇宙是一个生生不已的大流,这就叫做“易”。一阴一阳,生生之易,发生在天地之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周易·系辞传》)这是说,<周易>这部书,人们是不可以离开它的。它所讲的道理,常常变化迁移而不是静止的,它普遍流动于阴阳六爻的地位。所以爻位的上下是不固定的,爻的刚柔是互相变化的,不可以定出准则和纲要来,只有适应它的变化。变易本身没有什么刻板的公式可循,一切都在创新发展着,宇宙是日新无疆的历程。中国哲学家从来不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相反,把它看成是开放的、交融互摄、旁通统贯、有机联系的整体。中国哲学家从来不把宇宙看成是孤立、静止、不变不动或机械排列的,而是创进不息、常生常化的。中国哲学家有一个信念,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宇宙是一个无限的宇宙,创进的宇宙,普遍联系的宇宙,它包举万有,统摄万象,无限丰富,无比充实。

对宇宙创化流衍的信念,实际上也就是对人的创造能力的信念。在宇宙精神的感召之下,人类可以创造富有日新之盛德大业,能够日新其德,日新其业,开物成务,与时俱进,创造美好的世界。人们效法天地的,就是这种不断进取、刚健自强的精神。《礼记·大学》引述《尚书》和《诗经》说:“汤之《盘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日:‘作新民’。《诗》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汤盘上的铭词说:“真有一天能够获得新的进步,就要一天一天都有新的进步,还要再继续天天有新的进步。”《康诰篇》说:“要改变旧的习惯,作一个新人。”《诗经》上说:“周虽然是一个旧的国家,它接受的天命却是新的。”所以君子是没有地方不用尽他的心力的。无论对我们民族来说,还是对我们个人来说,我们不能不尽心竭力地去创造新的,改革旧的,这是天地万象变化日新所昭示给我们的真理。

这就是说,人在天地之中,深切体认了宇宙自然生机蓬勃、盎然充满、创进不息的精神,进而尽参赞化育的天职。这种精神上的契会与颖悟,足以使人产生一种个人道德价值的崇高感。如此,对天下万物、有情众生之内在价值,也油然而生一种博大的同情心,洞见天地同根,万物一体。儒家利己利人、成己成物、博施济众、民胞物与之仁心,道家万物与我为

一、天籁齐物之宽容,佛家普度众生、悲悯天下之情怀,都是这种精神的结晶。由此产生了真善美统一的人格思想,视生命之创造历程即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天道的创化神力与人性之内在价值,德合无疆,含弘光大。

儒家有诗教、礼教、理学的传统,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讲“尽善尽美”,将理想贯通于道德生活与艺术生活,成为富有“美”、“善”的价值世界。道家讲超越的价值,认为只有在智慧的修养、精神的锻炼达到极至的程度,才能进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于此才能把握宇宙的真相和最高的价值。总之,使人格向上发展,不离开现实世界又要超越现实世界的种种限制,培育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是中国哲学的真谛。

在天人关系问题上,中国哲学有“天人合一”的主张,也有“天人交胜”的主张。《易传》提出人“与天地合德”的理想,又提出“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泰卦·彖传》)及“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易·系辞上》)的原则。天人关系问题,是人在宇宙间之位置的问题。人在宇宙中的位置问题,也即是人生之意义的问题。“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观点有复杂的涵义,主要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中国哲学家认为肯定天人合一才达到人的自觉,这可谓高一级的自觉。把人与自然界区别开,是人的初步自觉;认识到人与自然界既有区别也有统一的关系,才是高度的自觉。”

中国哲学家把人看做是“最为天下贵”者。所以如此,是因为人得天地之全德、五行之秀气;人所禀受的天地之性,是性之极至,因而人有道德理想、有智慧能力②o众多讲“天人合一”的思想家,都把人在宇宙中自卓越地位加以彰显。但彰显人在天地间之突出地位的,也有不主张“天人合一”之说的。荀子讲“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苟子·天论》)。他的意思是说天与人各有自己的职分,例如社会治乱在人不在天,人应尽力完成自己的职任。但荀子并不否认天与人有统一的关系:唐代刘禹锡也讲“天与人交相胜”。刘氏强调天与人各有一定的功能,不相互干预,在一定意义上人胜于天,并且区别了自然规律和社会生活的准则,对“天人感应”、“人副天数”等汉代以来流行的“天人合一”学说之负面影响有所驳正。

儒家的人文理想,使天德下贯为人德,人德上齐于天德,且归于天人同德。《诗·大雅》:“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吕氏春秋·去私》:“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真可谓天道荡荡,大公无私。正因为天地宇宙本身即涵有价值,所以这宇宙是值得生存的宇宙,而我们实现人生的价值,不必再另追求外在于人间的天国或彼岸世界。以天、天道、天命代表至善,因此儒家肯定人性、人道、圣教均源于天。《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及《孟子·尽心》“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都把宇宙看做是人性之源,把天命与人性合而为一。人心是意义、价值的一个源泉,人心又源于宇宙本体的“天”。

从中国哲学的主导倾向来说,儒释道三大传统,大体上肯定:一个真正的人的博大气象,乃是以自己的生命通贯宇宙全体,努力成就宇宙的一切生命。这就是人类生命的价值与归宿。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中国哲学家以公正平和的心态,使一切生命、万物万有在不同的存在领域中各安其位。人性为天命所授,人在宇宙的万象运化中,领受、禀持了“於穆不已”的创化力,成为宇宙的枢纽。人在本质上,在精神本性上与宇宙同其伟大,宇宙创造精神与人之间,无有间隔,人自可日新其德,登跻善境。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宇宙论、人生论的这些思想,有助于解决当代人的“精神的惶惑”、“形上的迷失”和“存在的危机”,有助于救治当代人“上不在天,下不在地,外不在人,内不在我”的荒谬处境。

人生境界

境界说是中国人生哲学的一大特色。这里所说的境界,是中国哲学家追求的理想人格之极至的一种精神状态、精神天地。宋明理学家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孔颜乐处”。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困厄万端;颜渊一箪食,一瓢饮,穷居陋巷。这本身并无乐处可言。但孔颜化解了身处逆境或物质匮乏所引起的外感之忧,便自得其乐,体悟以一种理性的愉悦。这种快乐,乐于扬弃了外在之物、外驰之心,自我意识到自身与天道合其德,同其体,也就是直观自身、认同自身,体认到个体自身的内在完美,即自己所具有的真善美高度统一的自由人格。

境界是一种精神生活的方式,是一种精神的天地、世界或宇宙。儒家追求的道德宇宙,道家追求的艺术天地,佛家追求的宗教境界,即表明各学派、人物所追求的精神意境并不完全一致。但其出发地与终极地是一致的,就是说,他们都是对各自所处的突然的(事实的)状态的超越,而进入应然的(价值的)追求之中。境界虽带有理想的特征,但又不是玄妙不可捉摸的。只要我坚持我的文化思想,按照它去做平凡的事情,有小小的创造,我的生命爆发了小小的火花,那就是天地之化的具体呈现,我在天壤之间就不会感到孤独,有限的生命就可以通向无限与永恒。我们所做的事各有不同,有各种意义,只要我们觉解到它的意义,就进入了一层境界。层层递进,就可以上达最高境界。

儒家主张“立人极”,以圣贤人格为向度,以个体的道德自觉,卓然挺立于天壤间,不断地追求自我实现。儒家的境界用程颢的话来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二程全书》卷十二)道家追求精神的逍遥与解脱。道家的诗人或艺术家的灵感气质,更加有助于超越私欲,摒弃奔竞媚俗。那种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骨神韵,历来是道家中人的内在境界的表现。佛家追求不断地净化超升,向往“涅槃”境界。禅宗的境界,简易直截,顿悟成佛,当下进入佛即我、我即佛的超越之境。程颢有一首《秋日》诗:“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人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这种从容的气度,把儒的真性、道的飘逸、禅的机趣融合起来,我们可以从中体会中国哲学的境界。

如果我们把每个人的人生境界抽象一番,划分几个等级,那么大体上可以分成: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是近人冯友兰在《新原人》中的分法。如果一个人只能顺其本能或社会风习去做,对自己所做之事毫无觉解,他的人生境界就是自然境界。如果一个人所做的事,动机是利己的,其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功利的境界。如果一个人自觉他是社会整体之一员,他自觉为社会利益做各种事,所做的事都有道德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道德的境界。如果一个人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霓解自己不仅是社会的一员,而且还是宇宙的一员,即是孟子所说的“天民”。他自觉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并觉解其中的意义,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天地境界。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造境界有超道德价值。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境界,入境之间有一种相互呼应的关系。由于生活的复杂,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主客观处境中也可能有不同的心灵境界,从而出现多重人格。不同的宇宙观、人生观使人生处于不同的意义与价值的网络之中。人们的价值观念离不开他对存在的观念。存在的多重性使得境界有了差别: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心灵境界、艺术境界、道德境界、宗教境界,以及存在与人性相合于其巅峰的至人之境,即不可思议、玄之又玄的境界。它们之间有着互动的关系,而不一定是直线递进的关系。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中国哲学各家各派有着各不相同的思维方式。一般说来,中国哲学家欣赏整体动态,辩证综合与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但这并不是说,中国没有逻辑分析的传统。

孔子兼重学思,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孟子提出“心之官则思”的命题,宣称“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五步骤。又说:“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这都是肯定思必须慎,辨必须明,提倡微细的分析。儒家中比较推崇“名辨”即逻辑之学的,是苟子及其后学。荀子主张形式逻辑的类推原则,倾向于对事物及其类别的确定性加以研究,有实证分析的认知倾向。后期墨家比较重视分析方法,《墨子》书中所保存的《墨经》显示出墨家分析思维的光辉成就。墨家严格地确立了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程序和规则,《墨经》所指出的“故”、“理”、“类”的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的步骤和方法,亦有精到之处。名家对于分析思维也有贡献。惠施的“历物”十事,即表现了辩证思维,也表现了分析思维。公孙龙讲“离坚白”,所谓“离” 即分别之意。法家韩非也很强调分析性、确定性的认知方式。宋明理学家中,朱熹比较重视分析。他曾讲学问之道云:“盖必析之有以极其精而不乱,然后合之有以尽其大而不余。”(《大学或问》)这就是兼重分析与综合。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缺点是分析方法的薄弱,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分析思维。我们今天以西方的形式逻辑、理性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法来改造传统的思维方式时,应当注意发掘古代已有的成果,重建精密化的语言指谓关系,开拓明晰的概念认知系统,使概念和观念确定化,建立分析的程序、逻辑的结构和论证推理的规范,避免语言、概念、观念、判断、推理的空洞、游移、不确定、不严密,避免忽视实证、实验之严谨的工具、步骤、方法,避免以情绪代替逻辑,将怀疑视为结论,把主观估计的或然的东西当做客观实在的必然的判断。更不能以某种“需要”来决定“事实”。夸大朴素辩证法的主观随意性,缺乏冷静、客观的科学态度和严谨、致密的分析方法,以价值判断代替事实判断,都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缺弱有关。

中国儒释道所推崇的整体、流动、当下体悟的方法,是悟道的方法,与面对现象层面的方法确实有很大区别。由于我们民族久远以来的生存方式及汉字语言等各方面特性的缘故,我国传统思维方式特别发达的是辩证思维和直觉思维。

辩证思维方式所强调的是整体、对待、过程、流衍、动态平衡。中国哲人观察宇宙人生,以一种“统观”、“会通”的方式,即着眼于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不同的系统或“场”之中,肯定各系统、要素之内外的相互依存、密切联系。人体小宇宙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天地大宇宙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古代哲学以“统体”、“一体”,或者以“道”、“一”、“太极”、“大全”、“太和”等表明这个整体。以《周易》、《老子》、《大乘起信论》等为代表的辩证方法论模型,是“一物两体”、“一体两面”、“一心二门”、“整体——对待——流行”的模型,或者说是“二元对待归于机体一元”,进而发展“两面互动”的模型。例如以易、道、天、太极、太虚为“一体”,以阴阳、乾坤、形神、心物、理气、翕辟、动静等为“两面”.此两面并不是均衡的、平行的或平等的。两面的相反相成,其动力即来自这两面的不平衡。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反者道之动”、“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动静无端,阴阳无始”等等,即不是把矛盾双方的对立看成是僵死的、绝对的,亦不把矛盾的统一看成是双方的机械相加,或一方吃掉一方,而是在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为存在条件的前提下,由矛盾主动方面对于被动方面(例如体对于用、心对于物、理对于气、辟对于翕)的作用,从而构成新的均衡稳定、动态和谐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又处在一个有机的系统之中。如道体分一为二即阳(肯定的力量)与阴(否定的力量),相互作用,此消彼长。阳为主导,阴阳相反而相成,合二以一,构成新的统一体。承认内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承认“分一为二”与“合二以一”是一条长链中的不同环节,肯定事物即是涵盖了肯定与否定的辩证过程,使这一思想模式具有有机性、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这是一个弹性很强的诠释模式和思想架构。这种整体综合的方式.如果能以前述分析思维为基础,则将更加具有科学性和现代性。

《周易》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像尽意的思维方式。《周易·系辞传》:“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卦象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则无《易》。借助卦象,并通过象的规范化的流动、联结、转换,具象地、直观地反映所思考的客观对象的运动、联系,并借助六十四卦系统模型,推断天地人物之间的变化,这种思想方式渗透到中医和中国古代科技之中。道家庄子主张“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妄言”(《庄子·外物》),魏晋玄学家王弼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妄言”(《周易明象》)的命题,表明了中国思维穿透语言,领略语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意蕴的特点.

中国儒释道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之根据和全体。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至。中国哲学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认知方法,而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

道家认为,心灵的虚寂状态最容易引发直觉思维。因此,人们要尽可能地摆脱欲望、烦恼的困扰,保持心境的平和、宁静。而要使直觉思维真实呈现,则离不开默思冥想的“玄览”。老子主张“涤除玄览”o“涤除”即否定、排开杂念,“玄览”即深入静观。这是在高度精神修养的前提下才具备的一种思维状态。庄子主张“心斋”、“坐忘”。“心斋”即保持心境的虚静纯一,以便直接与道契合。“坐忘”即心灵空寂到极点。忘却了自然、社会,甚至忘却了自己的肉身和智慧,物我两忘,浑然冥同大化之境。

儒家孔子的“默而识之”,孟子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荀子的“虚壹而静”、“大清明”,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朱熹的“豁然贯通焉”,“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陆九渊的“吾心”与“宇宙”的冥契,王阳明的“致良知”,都是扬弃知觉思虑,直接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达到对道德本体之契合的一砷境界或方法。

佛家更是强调一种精神性的自得和内心的体验,彻见心性之本源。禅宗的参究方法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心而行,无念为宗,触类是道,即事而真。不执著外物,种种言行纯任心性之自然。禅宗的顿悟成佛,排除语言文字、逻辑思维工具,主体直接契入客体(人生的本性或宇宙的实相),与客体融合为一。这种思维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是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有赖于每个人自己体悟,别人只能暗示、启发,而不能替代。

超越逻辑,祛除言诠,止息思维,扫除概念,排斥分析、推理诸理性思维活动,精神内敛,默然返照,当下消解了主客、能所、内外、物我的界限,浑然与天道合一。这是一种思维状态,即“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下得到了对于生活和生命,对于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之最深邃的本质的一种整体的、综合的洞悉。但这种状态实际上是在多次反复的理性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理性思维的铺垫,这种灵感或悟性就不可能出现。

这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其特点是主体直接渗入客体。主体对于最高本体的把握,不是站在我们的生活之外作理智分析,而是投身于日常生活之中的一种感性体验,以动态的直接透视,体察生动活泼的宇宙生命和人的生命,以及二者的融会。只有切实的经验,与自家的身心交融成一体的经验,设身处地,体物入微,才能直接达到和把握真善美的统一。这种体验或证会,暂时地破除了对于任何语言、思辨、概念和推理的执着,但绝不是说这些思维工具是微不足道的。恰恰相反,没有理智分析的素养,也难于把握最高本体。

这种思维状态、思维方法,又是一种境界,一种智慧。它可以是道德的、艺术的或宗教的境界与智慧。儒释道共通的、最高的智慧与境界,是彻悟最高的存在。人的安身立命之道、人的终极关怀发生了问题,不是因为他没有科学知识、专业技术、而是因为他失去了悟性正智的作用,掩蔽了人的真性,生命理性不能显发,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无法洞悟、契合。本体与现象二分,上界与下界悬隔,偏见的执着,知解的纷扰,常常会妨碍我们从总体上把握宇宙人生的全体意义、全体价值和全体真相。

另一方面,从哲学思想方法而言,我们应当看到,直觉与理智乃代表同一思想历程之不同的阶段或不同的方面,并无根本的冲突。当代世界哲学的趋势,乃在于直觉方法与理智方法的综贯。直觉方法一方面是先理智的,一方面又是后理智的。先用直觉方法洞见其全,深入其微,然后以理智分析此全体,以阐明此隐微,这是先理智的直觉。先从事于局部的研究、琐屑的剖析,积久而渐能凭直觉的助力,以窥见其全,洞见其内蕴之意义,这是后理智的直觉。直觉与理智各有其用而不相背。没有一个用直觉方法的哲学家而不兼采形式逻辑与矛盾思辨的,同时也没有一个理智的哲学家而不兼用直觉方法及矛盾思辨的。所以,东西方思维方式并不是绝对的直觉与理智的对立。我们要善于把东西各自的形式逻辑、辩证思维、理性方法、直觉方法等综合起来,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只用直觉体悟,不要科学分析,是有弊病的。

知行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家特别重视的问题之一。它所涵盖的是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统一。中国哲学家偏重于践行尽性,履行实践。古代哲学家的兴趣不在于建构理论体系,不是只把思想与观念系统表达出来就达到了目的,而在于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自己所讲的与自家身心的修炼必相符合。他们强调知行的互动,即按照自己的哲学信息生活,身体力行,付诸行动,集知识与美德于一身,不断把自己修养到“无我”的境界。

宋元明清时期,知行问题的讨论渐趋成熟,广泛涉及到知行的先后、难易、轻重、分合及格物致知的方法与判断真善美的标准等问题。程颐、朱熹强调“以知为本”、“知先行后”。这里所说的知行,主要属道德范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类》卷九)朱子对于知行问题的根本见解是:从逻辑上讲,知先行后,知主行从;从价值上讲,知行应合一,穷理与履践应兼备。也就是说,知与行之间有了时间上的距离;要征服时间上的距离与阻隔,需要努力方可达到或实现。王阳明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传习录》上)。又说:“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王文成公全书》卷六)王阳明所说的见父自知孝,见兄自知悌,见孺子人井自知往救等,即是自动的、率直的、不假造作的、自会如此的知行合一,既非高远的理想,亦非自然的冲动,更非盲目的本能。即心即理,即知即行,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如此直接、当下、迅速。王阳明虽反对高远理想的分而后合的知行合一,但他所持的学说,仍是有理想性的,有价值意味的,有极短的时间距离的知行合一说。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批判地继承朱王,把知行统一建立在“行”的基础上,反对“离行以为知”,提出了“行先知后”说。王夫之批评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是“不知其各有功效而相资”,批评朱熹的“先知后行”说是“立一划然之秩序”。也就是说,他强调的是知行的分而后合,肯定知与行各有功效。在此基础上,他仍然认为“知行终始不相离”、“相

资以互用”、“并进而有功”。这样,王夫之较为辩证地解决了知与行的关系问题。当然,王夫之所说的“行”,主要还是个人的“应事接物”,即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内容。从根本上来说,他的知行观,还是理想的价值的知行统一观。

在朱熹、王阳明和王夫之的知行观中,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哲学家的行为方式是理想与理性的统一,价值与事实的统一,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统一。他们各自强调的侧面虽有所不同,但把价值理想现实化,实践出来,而且从自我修养做起,落实在自己的行为上,完全出自于一种自觉、自愿、自由、自律,这是值得肯定的。关于传统知行观的现代改造,首先应由单纯的德行和涵养性情方面的知行,推广应用到自然知识和理论知识方面,作为科学思想和道德以外的其他一切行为(包括经济活动、工商行为及各种现代职业等)的理论根据。其次,这个“知”是理论的系统,不是零碎的知识,也不是死概念或抽象的观念,更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印象的一张白纸,而是主动的、发出行为或支配行为的理论。再次,这个“行”不是实用的行为,而应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它是实现理想、实现所知的过程,又是检验所知的标准。

总之,在传统哲学中,“道”、“易”、“诚”、“仁”、“太极”等本体是超越的又是内在的本体。就人与世界的基本“共在”关系而言,在传统哲学中是通过天人、体用、心物、知行之契合来加以沟通和联结的。天人之间,形上形下之间,价值理想与现实人生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中国哲学由“内在超越”的理路,使天道与心性同时作为价值之源,开掘心性,即靠拢了天道;落实行为,即实现了理想。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人生智慧、思维方法、行为方式在现代仍然是全人类极其宝贵的思想传统和思想资源,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源头活水之一。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思考题:

1.什么是原始儒家的精神? 2.什么是原始道家的智慧?

3.试谈中国哲学关于创造变化、与时俱进的观念。4.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特长与缺失是什么?

第二篇:从中国古代哲学看个人修养——读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有感

从中国古代哲学看个人修养

——读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中国古代是非常注重个人修养的,先哲们也纷纷针对个人修养的境界提出过自己的见解。而在阅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后,我对中国古人的修养标准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更加明确应如何提高自身修养。

儒家

孔子所提倡的个人修养以“仁”为核心。而“仁”是人的性情的真的并且合礼的流露。一方面,人不应该矫揉造作,应探索并追随自己的内心。只有在直视自己欲望的前提下,才能推己及人,反之则无法“通天下之志”(《论语补疏》)。但另一方面,人又应该自觉地接受礼法的约束,不能任意妄为。在不断平衡自身欲望与礼法约束的过程中,人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的境界。孔子并不十分看重个人行为的社会意义,虽然如果人们都能合礼地流露自己的欲望,对社会有利无害,但孔子看重的确是个人自身的“心安”。这一点可以从孔子一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卫灵公》、“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的人生追求中看出。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圣人,对孔子的学说进行了继承与发展。一方面,他同样认为为人处事的出发点应该是个人的性情而非对结果等多方因素的理性判断;另一方面,他发展了孔子的学说。首先,他将个人修养扩张到了政治层面,主张统治阶级推行仁政。其次,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皆有仁义礼智之‘四端’”,同时又指出人们提高自身修养,最后达到圣人的方法是“将此‘四端’扩而充之”。最后,孟子还提出了“浩然之气”的说法,把它作为“个人在最高境界中之精神状态”,而要达到此种状态,则要“集气”,并做到“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公孙丑上》)。

荀子与孔孟同样把性情当做君子为人处事的依据,他认为祭祀“其在君子以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为鬼事也”(《礼论》篇)。但与孔孟不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而若要提高自身修养,则应该“伏木为学,专心一志,思索熟察,加日悬久,积善而不息”(《性恶》篇)。荀子还提出,在人积善的过程中,礼法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一方面,礼法可以约束个人的行为,抑制人性中的恶念;另一方面,也可以感化人民,动之以情,最后让人达到“仁而且智”的境界。

墨家

与孔子孟子不注重结果,只注重个人性情的修养不同,墨子把“功”、“利”当成个人修养的重要指标。墨子强调功利并非为己,而是以自己的切实行动救世。墨子所强调的行为准则也皆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为准绳。为求人民之富庶,墨子提倡“节用、节葬、短丧、非乐”;为防止战争对社会的危害,墨子倡导“兼爱、非攻”;为使人们兼爱,墨子注重制裁,并提出了“非命”之说。可以说,墨子心目中个人修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即是个人对社会人民的有益影响。然而,墨子的某些看法过于理智而匮于人情,是以被荀子批判为“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天论篇》)。

道家

老子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由此可知,老子所提倡的个人修养是应该是顺其自然,而不要诸多束缚限制。同时,老子以为万物变化,自有其“通则”,凡通则皆可谓之“常”,而人则是“知常曰明”,如能依常而行,则叫做“袭明”。这说明老子认为个人的修养也是有一定规律的,这规律可从自然中得来。老子更进一步指出,万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且事物一旦发展到顶点,就会变为其反面,是以,老子认为,为人应该遵从天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着。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老子》第七十七章),达到一种“包含有屈之直,有拙之巧,是谓大直大巧,即‘正’与‘反’之‘合’”。唯有如此,才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庄子在许多方面承袭了老子的学说,但也在某些方面进行了创新。首先,庄子认为世间万物,无有不好,人应该“在知识方面取消一切分别,而至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之境界”。其次,庄子认为,既然万物皆好,人便应“休于天钧”,平和地或着说是乐观地看待一切,包括月盈月缺等自然现象和生离死别的必然事件。庄子还认为,圣人应该是“无己、无功、无名”,唯有如此,方能无所待,而“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逍遥游》),获得无限制的、绝对的逍遥。

后世圣人对个人修养的看法

程颢

程明道认为人本与天地一体,只是因为“多执个体以为我”,故与世界割裂开来。而人修养的目的,就是破除界限重新回到与天地万物一体的境界。而“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所以人修养的方法便是不断朝“义礼智信”的方向发展,最后达到“仁”的境界。达此境界后,心如明镜,能照物而不为所动,即能“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物来而顺应”,“喜怒不系于心,而系于物”(《明道文集》卷三)。

朱熹

朱子提出了“天地人物万善至好的表德”(《语类》卷九十四):太极。同时,他认为每人心中皆有一太极,之所以世间有恶,是因为“当其(理)实现于气,则为气所累而不能完全”。为了去除“气禀之弊”,人应该“存天理,灭人欲”(《语类》卷十三)。同时,为寻求天理,即所谓太极,人应该格物致知,以穷其理。

陆九渊

陆象山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年谱》),是以如果人能顺其自然,心自然能“应物而不穷”。故人应该“任心直往”,方能与天地呼应,而不能给自己留下“自私”、“用智”的余地。唯有如此,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王守仁

王阳明与陆象山同为“心学”的大成者,他同样认为破除宇宙与人之间的界限是人修养之根本。但他提出了不同的途径。王阳明认为孟子所谓“四端”即是“良知”,扩充实行良知即是“致良知”。人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即可“致其良心之天理于事事物物”,从而复与天地万物为一体。除此之外,王阳明还强调“本体虚明”,即对外物可有情感,但却不能执着于物,为物所累,而应努力达到“终日有为,而心常如无为,所谓动静合一者也”。

应该说,不同学派不同时期的思想家都对修养的最高境界与达成途径有自己的理解与定义。通过纵览他们的思想,我确实受益匪浅。

第三篇:哲学与人生 孙正聿教授 中国政法大学讲座(推荐)

哲学与人生

吉林大学教授

孙正聿

大学生在自己的成长时期,尤其会去思考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所以从这两方面考虑,我选择了一个题目叫做“哲学与人生”,也就是从哲学的角度来和老师们同学们交流一下对人生的理解。

那么关于哲学,我自己比较强调“一纵”和“两横”。所谓“一纵”,我非常欣赏恩格斯的一段话:“哲学就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历史上的理论思维”那么这句话按照形式逻辑的角度讲,哲学是一种理论思维,但是呢,它不是每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以中国理论思维,而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历史上的理论思维。所以后来列宁在哲学笔记中,他又专门谈到如果你想学哲学,学习认识论和辩证法,你必须要了解,甚至熟悉其知识领域。无论是恩格斯的还是列宁的关于哲学的这样一些说法,都表达了以后总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学习哲学,首先必须通晓哲学史。那么在这个意义上,我自己有一个提法“哲学史一种历史性的思想,而哲学史是一种思想性的历史。离开了哲学史就没有了哲学。”也就是说,哲学是体现在古往今来的中外的哲学家们,他们究竟都说了些什么,写了些什么。我把这个叫做“一纵”。作为专门学习和研究的老师和同学,我想他首先需要下的功夫是哲学史。离开了哲学史,哲学就会变成大家所讨厌的枯燥条文,现成的结论和空洞的说教。所以我总结我们国家在哲学教学当中的成功与失败,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是不是把所谓的哲学当做了一个可以离开哲学史的东西。我想今天在座的同学多数都和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吧!那么如果你们真想学哲学的话,我想第一位就是通晓哲学史。哲学史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这是我所说的“一纵”。

那么我觉得学习哲学还必须特备重视“两横”。第一个“横”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类史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去把我这个世界,主要包括常识、宗教、艺术、伦理、科学、哲学等各种方式来把握这个世界。所以如果我们想真正的追问哲学,理解哲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是要去探讨哲学同人类把握世界的其他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有老师和同学可能读过我写的《哲学通论》或《哲学导论》,子啊这两个论里面,我都突出去讲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哲学与艺术的关系、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我觉得如果离开了哲学同宗教、艺术和科学的关系,是没有办法去理解哲学的。我不知道有没有同学可以记得我在这些论里面一个开头就提出一个问题“哲学不是宗教,但是它也给人以信仰;哲学不是艺术,但是它也给人以美感;哲学不是科学,但是它也给人以真理;哲学不是伦理,但是它也给人以向善。难道说哲学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吗?”所以我整个的《哲学通论》都是从这个问题问起的,就是在人类把握世界的多种多样的方式的比较当中来说明什么是哲学。我自己曾经说过,五十万字的《哲学通论》就谈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哲学。而什么是哲学呢?我又回答了一个问题,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我说:“哲学和科学的区别就在于:科学以整个世界为对象,从而给我们提供关于整个世界的全部的思想,这就叫科学。而哲学恰好相反,它是以科学所提供的关于整个世界的全部思想作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所以什么叫哲学?哲学就两个字——反思。这是哲学同科学的根本区别。而我们以前之所以对哲学产生各种各样的误解,就在于我们队哲学提出了一种关于普遍规律的学问,那么就抹杀掉了哲学的独立的特性和它存在的独特的价值。我觉得在今天呢,我们提教科书改革要促进中国的哲学,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突破哲学的知识论立场,从把哲学当做一种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和最高的普适性的科学转回对哲学自身的理解。这是我提出的一个“横”。你只要深入地去追问哲学同宗教、艺术和科学之间的关系,你才能在毛泽东所说的有比较才有鉴别的意义上去理解哲学。

我今天要讲的这个话题呢,是同第二个“横”有关系。如果有老师和同学注意到《哲学通论》里面的相关论述的话,那么我提出的第二个“横”就叫做“当代哲学观的比较”。我在《哲学通论》中提出,如果可以对当代的哲学观做一个高度概括的话,我把它概括为八种观点:第一种,普遍规律说;第二种,认识论说;第三种,语言分析说;第四种,存在意识说;第五种,精神境界说;第六种,文化批判说;第七种,文化对话说;第八种,马克思的实践论说。我对于究竟怎样去理解哲学提供了八种可供我们去追问的哲学观。从总体上,它可能表达了当代中外哲学家关于哲学的总体上的理解。我们通常使用的教科书,就是一种普遍规律说的哲学观,它认为科学所研究世界的各个方面,而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科学提供关于世界的各种特殊规律,而哲学提供关于世界的普遍规律,这就是普遍规律说,这就是要我们今天哲学改革所直接针对的哲学观。正是在批判和反思这种普遍规律说的过程当中,而是多年来的中国哲学改革走向了第二种认识论——认识论说,也就是说它认为哲学不是以整个世界为对象,而是对于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思考。它是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理论。这个同前苏联哲学界,特别是凯德罗夫、可普宁,他们所谓的认识论学派有直接的联系。那么其他还有我们刚才罗列的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些理解方式,在这些理解方式当中,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理解,就是从人生的角度去理解哲学。即使我们不把哲学归结为一种哲学观,那么起码这种哲学观对于我们今天重新去理解哲学史只至关重要的。最有代表性的我们国家的现代的最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他关于哲学的理解,刚才跟我介绍的时候,在座的有我们国家哲学方面的教授对着方面会有更深切的体会。冯友兰先生关于哲学提出了四个判断。第一个判断,什么是哲学?他说哲学就是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这就叫哲学。那么这种对于人生有字体的反思的哲学又什么用呢?他提出了第二个判断,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第三个判断,这种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的哲学应当怎样去学习把握它呢?冯友兰先生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觉解”。觉悟的觉,解释的解,觉解。他说这种“觉解”的哲学所能达到的事什么呢?冯友兰先生又提出了一个概念“境界”。人生的境界是不同的,最低是“自然境界,再高一点是“功利境界”,再高一些是“道德境界”,最高的一种是“天地境界”。所以我觉得冯先生这样四个判断比较系统的表达了他以及我们许许多多的起码是中国的哲学家对=对于哲学的一种理解,那就是哲学从根本上来说是离不开人的,哲学史关于人生在世的一种学问,哲学史对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冯先生说:“人活在这个世上谁都有以=一种哲学,但是真正的哲学必须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这才叫哲学。”那么接着他又说:“这种以人生为对象的系统的反思究竟有什么用呢?”特别是在座的同学们,我看大家年纪都比较小,如果你是哲学专业的话,我想第一个想问的问题 就是“你学的这个所谓的哲学到底是有什么呢?”很多人都说:“哲学是一种无用之用或者说一种无用之大用“那么这种无用之用、无用之大用究竟是什么呢?大家想一下冯先生的这个判断,他说哲学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那么和它想比较的意义上,除了哲学之外的所有学问都是什么?都是使人成为“某种人”。他是“人”与“某种人”相区别的意义来给我们解释哲学的。也就是会所我们在座的一些如果是政治学的,法学专业的,社会学专业的,你们学这样的一些 学科有什么用呢?都是使你成为“某种人”掌握了某种特定的概念系统,掌握了某种知识,你能够从事某种特定的职业,在这个社会上扮演某种特定的角色,这就叫“某种人”。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学特别值得反思,我们的这个高等教育,甚至基础教育,更不用说我们的职业教育,一个最大的误区就在于我们把 教育仅仅当成了培养某种人,所以他怎么说?培养人才。什么是人才?专门人才。到底能干啥?但是他忽略了教育的根本的意义——使人作为人成为人。为什么?因为人是一种历史,人就是一种文化。你生活在当代,而没有当代人的文化内涵,你就不是当代人。你生活在当代而又不是当代人,那么只好得出一个结论——你不是人。这个结论是很正常的。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人作为人的过程当中。哲学起来一种它独特的作用。它不是一般我们理解的记住一些哲学的概念的名词,一些所谓的原理,是一个熏陶的过程,是一个让文化变成自己内涵的过程。冯先生突出地强调哲学史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这可了不得啊!你看现在各种招聘会,说我要这个专业的,我要那个专业的,是因为我们现在想学专业的毕业生还是没有显示出来你作为人的那个优势。如果作为一个哲学专业的毕业生,能够显示出来你超越某种人的那个人的优势,所以专业先要你,所有企业先要你,所有地方先要你。因为你显示出来你是人。我们当然就不能说别人不是人,但他首先是某种人。逐渐的大家就会理解这一点,当然你走向社会的时候,人们需要的是有专业的一方面,但是专业是可以不断学习和积累的,甚至在段时期内也可以逐步完成的。我们现在有很多搞政治学、法学的、社会学的、经济学的老师,都是由我们这些老师转过去的,而且很快成为所谓的领军人物。因为那是专业知识,也就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学习的,而哲学不行,别的可以办轮训班、培训班,哲学是人的终身大事,轮训班、培训班毫无用处,所以哲学才是哲学史。它是用通晓人类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武装起来的。

但是学习哲学史非常艰难的,它和学习其他知识有严格的区别,所以我说学习哲学需要功夫、修养、悟性和境界。我在《哲学通论》里面还特意说了五句话,叫做“高举远目的心智,枕思明辨的理性,体会真切的感情,执著专注的心态和洒脱通达的境界”,没有这个,没有哲学。绝不是说我背下来一个“一切事物都可以一分为二对立统一,还从量变不断地变成质变,质变本质还有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什么也没有。你对哲学一无所知。什么都被下来了。哲学史一门反思的学问,是一种觉解的学问,是一门体悟、咀嚼、品味的过程。正因为它不容易,所以老百姓讲“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正因为它不容易,所以它对于人是最重要的。你只有这样一种觉悟,才有可能升华自己人生的一种境界。和别人不一样的,不是一种外在的风度,而是一种内在的学识、修养、教养显示出你不同与一般人。所以我说一个学生上一回大学,别的都是次要的,如果离开了他应当具备的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那么他这个大学就是白读了。作家张伟说:“一个大学生如果在大学期间没有读过康德黑格尔,这个大学肯定白上了。”是这样的,因为你不可能形成思想的深刻性,你创什么新啊?恩格斯是说了,他是针对自然科学家说的“由于自然科学家他们对于哲学史的不熟悉,所以他们往往把几百年前就已经在哲学史上被废弃的哲学命题当做全新的时髦的东西拿了出来。”从哲学家的眼睛看,所谓很多的创新,那是哲学史上几百年前已经废弃的东西,不是吗?如果大家回去看哲学史,你就会很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所以学哲学绝对不是白雪的,但是,如果你就像我们原来那样子,说我首先背“世界史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在时空中进行的,在时空中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一二三四,八分。然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还是检验认识的标准,又八分。”那人家为什么要你这个所谓的哲学毕业生?你对哲学一无所知。作家莱辛说:“欲兮记住两个真理,莫若弄懂半个真理。”歌德说:“一个人只有在缺乏知识的时候,他才会掌握准确的知识,而怀疑会随着知识一道挣扎。”你之所以现在什么都会背了,知道了哲学观和方法论,什么什么都会背了,就是因为你对哲学一无所知。你不知道哲学,所以你可以把什么都背下来。而当你一旦知道了,你才是知道什么是哲学。哲学史你永远弄不明白的东西。我在写的那本书《哲学修养十五讲》里面说到“学科学和学哲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觉。学科学是,我不说你糊涂,我一说你明白。而学哲学恰好相反,我不说明白,我一说你糊涂。”学科学,你不知道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为180度。你现在学平面几何的,学边角关系的,你就知道了,你就可以做题了。我不说你糊涂,我一说你明白。但是哲学恰好相反,我不说的时候,你什么都能背,当我一说的时候,你首先就不知道什么是哲学了。所以那个歌里才唱“山上的大树,山下的小树,谁大?天上的太阳和水中的月亮谁亮?心中的恋人和身外的世界谁重要?”歌曲中回答:“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学了哲学你就知道了,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真的就不知道。为什么?一会儿我还会用孙教授的价值论的观点来说明这个问题。

因为人是寻求意义的存在,他不是一个纯粹的,我们所说的真理,它到底是不是那么一回事,更重要的是因为对我而言好不好。那个真善美是对人来说的,所以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复杂的,哲学揭示了世界的复杂性。正因为是这样我才觉得有内容和大家讲这样一个题目《哲学与人生》。

我给大家讲是三个题目,第一,人的存在;第二,人的世界;第三,人的发展。我们先谈第一个题目,人的存在。

究竟什么是人?人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我真开玩笑的说,我说中国人最爱说某某不是人。那你说他不是人的时候意味着有个前提,你知道什么叫人。那我问你:“什么是人?”可能问你的所有问题中最难回答的就是问你“什么是人?”你回家查字典,查词典,查辞海,上面都给你写着什么是人:人是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的高等动物。这个最符合形式逻辑了。认识什么?人是高级动物。人同一般动物的区别何在?是在于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所以人才高级,高级动物。这个完全符合形式逻辑,但是这个形式逻辑恰好不能够为人下定义。因为我们一听这个人特别不像人,因为当我们说某某不是人的时候,你能说:“张三啊,你不会使用工具”、“张三啊,你不会制造工具”。你跟这个风牛马不相及。你说一个人不是人,你绝对不会说他不会制造工具,你完全是在一个伦理的意义上说的。你说这个人有没有人格,有没有人情,有没有人伦,有没有人味,你问的完全是一个相反的东西。所以在给人下的这个标准定义里边,恰好丢掉了人之为人的灵魂。他不是人。而我们现在都是这么给人下定义的,这个给人下的定义恰好不能表征人的存在。什么是人呢?人是一种寻求意义的存在。人无法忍受无意义的生活。人是同意义联系在一起的。我自己还有一本书叫《超越意识》,那本书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人是世界上最奇异的存在——超越性的存在”。为什么人是超越性的存在呢?我下面讲的几个人的无法忍受:人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无法忍受凝固的时空、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无法忍受自我的失落和无法忍受彻底的空白。我们中心的时候写作文,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太阳不每天都是新的,是因为你每天都是新的,因为你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马克思说:“在太阳的辉越下,每一颗露水珠都会闪耀出五颜六色的光芒,为什么人的精神只能有一种颜色——灰色,官方的颜色呢?”人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正因为你内在是五色缤纷的,所以这个世界史千变万化的。人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所以人无法忍受凝固的时空。马克思说:“时间是人类存在的空间。”人是在自己创造的活动当中,无中生有的过程当中才构成了人自身的存在。本质先于存在,而只有人本身才是存在先于本质,因为人就是一个自己创造自己的过程,是个无中生有的过程,所以时间是人类存在的真正的空间。正因为人无法忍受单一的颜色、无法忍受凝固的时空,所以人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我知道亲一定时间报纸上报道,是否如此,另当别论,一个北京大学的女大学生在自杀之前在她的书桌开了上画一条线,左边写着我为什么要活下去,右边写着我为什么不活下去。她在左边我为什么活下去一个理由没找到,而在右边我为啥没要自杀写了无数的理由,她认为她失去了生活的意义。人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现在越来越表现的明显了。读者上有一片文章《当我有了许多钱以后》,现在我们大家都想能多有点钱,这篇文章就专门写的是当我有了许多钱以后我不想活了。无色不空,无志不通。当我们大家还没这么有钱的时候你很难体会到,当你真的这么有钱的时候,你可能就体会到了,因为人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和意义的失落。过去为什么这么多宫女怨呢?为什么那么多怨呢?你吃的好,住的好,穿的好,但为什么就不想活了呢?因为她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无法忍受存在的空虚所以她最感到痛苦的事自我的失落,我不是我了。对于整个人类来说也好,对每个生命个体来说也好,他更加无法忍受的就是人之所以区别其他的存在就在于人能够意识到认识必死的存在。所以说哲学是向死而思生,是死亡的练习,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他无法忍受彻底的空白。我死掉了,我肉体腐烂了,那我灵魂呢?如果连灵魂都没有了,那就彻底的空白。我如何才能想象他呢?我连想象都不能想象的存在,我有如何能够认识他呢?所以人是超越性的存在。人以自己的存在,以自己创造自己的生活。所以我们现在都挺鼓励同学们好好读一读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我觉得在这个手稿里面,马克思非常精辟的深刻的向我们揭示了什么是人。马克思讲:“整个世界的存在可以区别为有生命的存在和无生命的存在,而在生命的存在当中可以把它区分为动物的存在和人的存在,”大家注意你看马克思怎么区别人和动物的存在,他说“动物是一种无意义的生命活动而人是一种自觉到生命意义的生活活动。”当然现在有人对这中翻译有不同的想法但我个人非常赞同这样一种翻译方法“生命有两种存在的方式:一种是动物式的本能的生存方式,一种人自身的寻求意义的生活方式”,所以人不是生存而是生活。那么什么叫生活呢?生活就是有意义的生命活动。怎么就显示出来人是以后总有意义的生活呢?马克思在手稿里面进一步阐释,他说:“动物只有一种尺度,而人有两种尺度”。什么叫一个尺度呢?马克思说:“动物它自己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而人有两种尺度,一,任何物种的尺度;二,人内在的固有的尺度。”这就是德顺老师他所突出研究的问题了,不是我过誉了,德顺老师是我们国家的价值论的拓荒者,他的博士论文《价值论》,为我们中国的学界,不仅是哲学界,提供了第一部体系化的价值论的理论成果。而这个价值论在我看来它的根本意义在于它超越我们对于人的这种单一化的物种的理解而是真正达到了马克思所说的“任何物种的尺度和人类在固有的尺度”。马克思这个解释的太深刻了,我除了不说话,说话就爱引证马克思,原因很简单,因为我觉得我们大家说一百句话可能都没有马克思说的精辟。的确是,包括写提案。一份权威报纸让我写一下物权法,我写了一个题目,叫《对物权法的哲学解读》。怎么理解这个物权法,马克思讲了什么叫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以物的依赖性的人的独立性的存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这个物权法在于它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因为人在市场经济当中想获得他相应的独立性,他必须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而马克思这里说的物不是别的东西,就是大家学的政治经济学中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所以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他是一种寻求意义的存在。而他之所以是寻求意义的存在在于他又两种尺度。第一他能够有任何物种的尺度。这个最简单的到来,任何物种的尺度。我们可以制造飞机,我们可以制造轮船,我们可以制造火车,我们可以制造计算机,用任何物种的尺度来塑造我们自己,但更重要的事在于人为什么要按物种的尺度来塑造呢,是因为他内在的固有的尺度,这不就是一种价值要求吗?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哲学研究当中,没有价值的问题可以说没有哲学,因为人是一种寻求价值的存在,或者可以更明确的说是一种价值型的存在。正因为人具有任何物种的尺度又有自己内在的固有的尺度,所以马克思说:“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真漂亮!人自身就是真善美的统一。任何物种的尺度——真,内在固有的尺度——善,按照美的规律——美。统一的,不是分开的。人就是一种寻求真善美的存在。而什么叫真善美?真善美就是一种意义,所以人是一种寻求意义的存在。人无法忍受无意义的生活。正因如此,我才说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我们在这个市场经济的过程当中形成一种社会思考我把它概括为“耻言理想,蔑视道德,躲避崇高,拒斥传统,不要规则”怎么都行,当然我想你首先摆脱不了的就是理想,因为人就是一种超越性的理想性的存在。当一个人觉得我没有任何理想的时候,你肯定选择自杀。人是现实的存在,但人总是要把现实变成人所期望的理想的现实的存在。没有理想的追求不是人的生活,只是一种动物本能的生存。所以怎么理解人呢?什么是人呢?这确实是一个哲学问题了。所以冯先生才说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不是说我们活在世界上想一想我就反思了,我还哲学了。反思不是一般人所讲的反复思考再三思考,它是有特定内涵的,是思想以自己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而且用我自己的话来说,这个对于思想进行反思的思想,不是一般的思想内容,而是构成思想的前提。所以我给我自己所构成的哲学思想有个说法叫做“前提批判的哲学理论”,它是指向构成思想的前提,它是追问生活的根据的。现在讨论本体论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我自己在91年写过一篇文章《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副标题作为终极关怀的本体论。什么叫本体?本体不是一种实体性的甚至是一种逻辑的点的存在,都不是。我认为本体是一种文化意义的东西,是一种规范人自己的全部的思想和行为的根据、标准和尺度。所以本体论是一种意向性的东西,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我们现在讲本体论说“精神是本体啊?物质是本体啊?有规定性的载者是本体啊?还是那个超验志在纯粹,志在是本体啊?都不是!本体是人给自己选设根据、标准和尺度。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就是本体论。哲学的内涵是极其丰厚的,对于任何一个活着的人来说都重要的。我们首先需理解我们自己,我们究竟是一种怎样是存在?我们是一种寻求意义的存在,我们需要把现实变成理想的现实的存在,因此我们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这因为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人给自己构成了属于人的世界。

下面我和大家讲第二个题目——人的世界。人的世界当然不是离开自然界的世界,但是它是一个属于人自己的世界。世界就是自然,它自然而然的存在。你说什么叫世界?恰切的一个词汇就是“自然”。我们原来总讲这个辩证法,首先由客观辩证法再反映到我们的头脑当中,再有主观的辩证法。现在一讲就说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社会辩证法,然后认识辩证法,思维辩证法,有吗?自然界有什么辩证法?自然界就是自然而然的存在。你能说今天来了,北京这儿天气还不错,现在自然界正在辩证地运动着。一会儿回去的路上突然狂风暴雨,自然界还形而上学了。没有和形而上学想对的那个辩证法它怎么叫辩证法呢?世界就是自然,它自然而然的如期所示的存在着。所以那些哲学家真是哲学家,黑格尔把它叫做自在。而对于人的存在是人对自己构成的世界。当然我们去把我这个世界的时候像大家学哲学,事物现象本质,内容形式,可能必然偶然……这茶杯有啥啊?什么是茶杯的现象和本质?有吗?我记得原来德顺教授所在的哲学所有一位青年哲学家赵婷杨在图书上画了一个漫画,叫做“寻找本质”。把坐在屁股底下的树根拔出来了,挖出了不还是树根吗?还现象吗?哪有本质? 对于任何事物来说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对于人而言,对于我的感性来说存在都是现象的存在。而对于我的思维理性来说存在那是所谓本质的存在。是子啊我的理性和感性的矛盾当中把对象把握为现象和本质的对立统一。我们只有用现象和本质这对反所以制才能把握和说明这个世界,这叫哲学。所以列宁说:“问题不在于有没有运动,而在于在概念的逻辑中去表达它”。学形而上学的时候,联系否认,运动否认,否认发展,这不纯粹胡说吗?不联系?不联系我手怎么拍桌子了?不运动?我手怎么拍的桌子?不发展为什么我60了你们20多?闭上眼睛说瞎话也不会有这种形而上学啊?没有这形而上学有什么辩证法呢?所以啊,都把哲学经验化、常识化了,没有哲学了。哲学史需要研究的,不是人人马上就能会的。我记得有一次,一个非常重要的电视台找我去给观众们讲哲学,但他事先对我提出一个前提,他说:“让大家都能听明白。”我说:“我不讲了。”因为听哲学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你在受高等教育。因为哲学是一种反思的学问,你一旦把它经验化它不是哲学了。有那种形而上学吗?所以列宁才说:“辩证法就是概念之间的相互抵赖,概念之间的相互转化……”总而言之,辩证法就是概念,所以列宁才说问题不在于有没有运动,那是个经验事实。当然我问你什么叫运动?运动就是矛盾,这才有了辩证法的问题。辩证法是需要学习的。我写了一本书,由人民出版社02年出版的《马克思辩证法的当代反思》,就从这里切入。我们在这里说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但是你知道什么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同样的,我们说我们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但为什么那些聪明的哲学家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户撒、海德格尔、都搞唯心主义了,而平凡如我辈都搞唯物论了,怎么解释呢?为什么呢?你这个道理不讲给学生,学生怎么去坚持唯物论和反对唯心论呢?列宁说什么唯心主义?他说从那个简单的粗陋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看来,唯心主义只不过是胡说八道,而从辩证唯物主义看来,哲学唯心主义只不过是把人类认识的某个方面部分缓解,片面的夸大膨胀为脱离了物质的,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因此哲学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一个批判黑格尔的人不知道黑格尔遇到了巨大的理论困难就敢去批黑格尔,这要多大的胆子。我就常和我的学生说,你懂不懂哲学非常简单,你懂不懂黑格尔?懂黑格尔就懂哲学,不懂黑格尔就不懂哲学。因为黑格尔是哲学理论思维的字句,他最系统的在哲学史上为我们去思考了什么叫做哲学。黑格尔还不无嘲讽的说:“你当个洗鞋匠你都得学学鞋要怎么缝,可是人们在谈论哲学的时候可以对哲学一无所知。”不就是这样吗?所有人都可以谈论哲学。为什么?哲学是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我为什么在这里发了这么多一论那呢?因为世界这个概念我们完全把它经验化了。我们一学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一性的?这是一种连古代水平都没有达到的提问方式。不是这个问题没意义,而是这种提问方式本身已经决定了你不可能再现代唯物论意义上回答这个问题。我特别喜欢运用波普的桑世界观念来和大家说明,所谓古代哲学是离开了世界二对世界一的关系,直接无断言这个世界,这就叫哲学的古代。哲学的近代是从世界二为世界一的关系去反思两者直接的关系,所以它才是一种哲学自身的自觉,我们又把西方哲学的近代叫做认识论转向。没有对于近代认识论转向的理解,不可能理解恩格斯的哲学基本问题。大家看老版的马恩选集第四卷,219页,恩格斯提出了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可是你翻过来220页,恩格斯说这个问题只是在近代哲学才被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不理解西方的近代哲学,没法谈哲学。前一段李泽厚在读书上又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做《从康德到马克思》。不理解康德,不理解黑格尔,没有办法理解马克思。因此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哲学史,更直接的说德国古典哲学。没有对于康德的普遍性何以可能的求解,就不会有黑格尔的思存统一学说,也就不会有马克思以他的历史的密函逻辑所构成的现代唯物主义。理解马克思那是相当艰难的,列宁说不懂得黑格尔的逻辑学,就不懂的马克思的资本论,因此半个世纪以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理解马克思的。我在这里发表这样一个理论是像让在座的同学们能够理解你所学的哲学是需要下极其艰苦的功夫。列宁在《哲学笔记》里面还提出一个论断,他说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不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是问题的实质。这个这个问题来年普列横诺夫也不理解,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就不用说了。普列横诺夫,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和宣传家他都不理解,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别说了。想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你连马克思思想宝库里面任何的宝藏你都么有接触,你怎么说?有人问:“孙教授,现在为什么要突出提出两地分化的问题,为什么建设和谐社会的问题?”我说:“马克思早就说了。”我们现在思考的时候,任务本身只有的那个它已经具备的时候,它才会被提出来。还有人说:“孙老师,问什么现在提出物权法呢?”我说:“马克思说了。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取决于这种理论在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现在我们国家就需要它。”所以我觉得作为在座的同学们,你们不要看轻了哲学,更不要看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宗派主义,不是教条主义,不是机会主义,而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是需要你终身学习的。什么是世界?自在的世界和被我们构成的世界总体。为什么西方哲学说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是世界的雨水,语言是世界的存在方式?因为语言即是我们世界的积极的界限,又是我们世界的消极的界限,在我们的语言之外没有我们的世界。我们是以我们所具有的全部的知识给我们构成了我们自己的属于人的世界,所以人的实践活动使我们的世界被二重话了,一方面它永远是一个自在的自然的世界,而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人化了的自然世界属于人的世界,你只要弄懂了这一点,你才能理解人和人的世界。其实这个世界对我们大家来说并不一样。有些人一批判说,他不看月亮的时候月亮就不存在。你不看月亮,月亮照样存在,我不看月亮,月亮照样存在。月亮是不以我们每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毫无疑问。但是你看月亮和我看月亮绝对不是一回事。我看月亮“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一种诗意的存在。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才有意义啊。不要,你看这月亮咋又缺一块了?呀,今天又圆了,所以那歌里不就唱了吗?“一路上的好景色妹子细琢磨,为啥,回到家里还是推碾子”。人的背景文化不一样,这个世界给予你的完全是两回事儿。马克思说:“对于不能分辨音律的耳朵来说,音乐是不存在的。”黑格尔说的更刻薄一些,他说:“一般人学哲学就和听音乐是一样。”这个说起了很刻薄,但是刻薄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最朴素的真理。什么是人?人是文化的存在。你只要能有欣赏音乐的耳朵,你才知道那叫音乐不叫噪音。我就觉得很奇怪,全都是网络文学,莎士比亚不读了,《罗曼罗兰》不看了,托尔斯泰不想了,都网络了,都博客了。我很难想见离开了纸质的平面的的文化,仅仅有网络文化,将会对于人类产生怎样巨大的影响。文学是一种修养,是一种体味,哲学也是如此。没有这样一个咀嚼、体会、体验的一个过程,你不可能成为一个所谓的真正的像黑格尔所说的“人应当尊重自己,应当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你就很难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了。人给自己构成自己的世界,你有什么就给自己构成怎样的世界。我们有些批判有些人信了不对的东西,说“崇尚科学,远离邪教”,崇尚了科学,就能远离了邪教吗?它为什么会有所谓邪教的东西?或者说宗教(但是两者不一样),为什么呢?它不是说科 学与否,而是一种人的信仰的本性,一种终极文化关怀的表达。什么叫宗教?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宗教是没有获得自我,或是在读丧失了自我的自我意识”。宗教把所以的智能,所有的情感,都集中到神那边去了,所以那个神才无处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用费尔巴哈的话来说“人把自己的本质对象化,或者是说异化给了上帝”。什么是上帝?上帝不是一种人和神,上帝是一种规范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心中的宪兵和警察。为什么现在整个近代西方哲学它表达的一个上帝的人本化的过程?我特别欣赏我们的一个哲学教授周华正先生所说的“近代哲学就一个上帝的自然化,物质化,精神话,人本化的过程”,那就是因为人是以不同的方式给自己构成自己的世界。你以宗教的方式去构成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人的一个最基本的世界史经验和常识的世界,我们只有子啊经验和常识当中才能够得到思想的互相交流,情感的互相沟通,理性的相互认同,一个人如果没有常识,就会被认为是一个不正常的人了。但是人只有超越了经验和常识,才会给自己构成丰富多彩的经验的世界。我在我那本《超越意识》里面写,宗教,世俗世界的超越;艺术,无情世界的超越;伦理,小我世界的超越;科学,经验世界的超越;哲学,有界世界的超越。人是在自己所掌握的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当中,给自己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马克思讲的共产主义,很多人就问,有没有那个东西?有时我和学生开玩笑,我说:“有没有共产主义啊,你看我,我就是共产主义。”大家就很奇怪了,我们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你一下就跨越到共产主义了。我说,马克思那个共产主义啊,没有任何含义,就是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或者说,起码是弱化了劳动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这个跟年龄当然是有关系,我和德顺老师我们两个都年过花甲了,也和所占有的这回地位、生活情趣有关系。对于我们来说,给大家讲课也好,写书发表也好,主要不会是谋生。我想真正体现了马克思论所说的“自我实现”,包括今天让我来和大家交流,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我又可以和大家说一说了。纵觉得自己头脑当中还有一些可说的,总希望别人也知道一些,我觉得这是以后总自我实现。这就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另一个意义就是马克思说:“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我们实现自己内在的潜能,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这就是共产主义,表明了人给自己构成世界。现代科学和现代哲学又一个最基本的说法,叫做“观察渗透理论”、“观察负载理论”,没有中性的观察,观察总是被理论污染。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看到的这个世界不仅仅取决于它的存在,更取决于你具有的知识、理论、修养。中国有句话“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叫做自寻烦恼。为什么呢?对于同一件事情,人们的反映是不一样的。君子坦荡荡,无所谓,是非甚至于己……那不就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吗?那不就是潇洒吗?怎么潇洒,你要内在有东西啊。前一段流传“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寿不如高兴”,重要的是高高兴兴每一天。你怎么这么每天高兴?有修养。现在发现了一个新的规律,受教育的程度越高,活得寿命越长。因为他受的教育越高,他越能够想清楚道理。想清楚了道理,他就活得身心愉悦一些。身心愉悦一些就少来病或者晚来病,这样就活得长一些。你肯我们国家著名哲学家雄风劲鹤,想起与李,何之鱼查。前几天95岁过生日,啥也不用,学哲学就95了。这个不是笑话,他的心胸气度不一样,看这个世界不一样。你读完了一些文学作品之后你还会感觉着世界一样吗?什么是人的世界?人的世界史人自己给自己创造的世界。所以你有哪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对于你而言就是哪种世界。我希望同学们,特别是学哲学,重要的就是心胸开朗,丰富多彩,这不才叫无用之大用吗?谁和你都不一样,你那样一种气度,外在的那样一种风度哪个单位不要你?什么叫做哲学啊?海德格尔讲“思的世界”。哲学就是思想,思想才是哲学。你有了思想不就有了创意了吗?不就有了创新了吗?站得高,看得远,看的透,别人不就不如你了吗?你想的都比别人想的清楚,最起码比别人想的合乎逻辑。重点要说什么,什么东西不应当说,这个东西你心里都没有数,你还能做好工作吗?所以按照韦德葛斯坦的那个想法“人的思维、语言和行为是一致的”。我们现在反对官场的大话假话套话,为什么呢—这就是思维方式,正是这种思维方式的规范,他就上窜下达的行为。我们很多同学都愿意考公务员,但是前一段报纸上发表一篇文章说那是一个最没有出息的出路,他说如果我们大学生都想着当公务员是国家最大的悲哀,因为他认为公务员是最没有创造性的岗位。当然你这么说也不能绝对,大家都不当公务员那也不行。但是我想你想做的事和你的创造力的发挥有蛮大的差别的。而你真想做一些有创造性的工作,哲学会给你提供一个相当好的理论的知识的修养的背景。你能够给自己构成一个别人所看不到的世界。所以人最重要的是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当然我学生毕业的时候,我送他们一个字,一个字变成三句话,一个是“实”,实实在在的实,变成三句话就是“态度要现实,工作要踏实,精神要充实”,钱两句话其实都不用我告诉你,出去工作就会告诉你,态度不现实?不可能不现实。慢慢的就踏实了,不踏实不用你。什么是市场经济?石仓经济就是“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原来的计划经济就是“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照样干工作”,这就是现实,所以“态度要现实,工作要踏实”市场经济就教训你。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能保持精神的充实,使自己像人一样的活着,活得有尊严,这可能是大家面对的最严峻的考验,而一个没有尊严的生活是生存不是生活。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哲学会给予我们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起码会使我们去追求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我觉得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越来越重要的事情,不是每个月的收入1000、2000、3000,而是你为自己创造的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这是我所讲的第二个问题——人的世界。

第三个问题——人的发展。人是一种历史文化的存在,动物是不断的复制自己,而只有人才有历史,动物药按照自己的物种一代一代繁衍,最高级的动物大猩猩也不外乎是按照它自己的本能进行生存。马克思说:“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的人的活动过程而已。”什么是社会存在,马克思说:“社会存在就是人的生活过程。”就跟他给历史下的定义是一样的。正因为人是一种历史的存在,人才有发展的问题。对于离开人之外的所有的事物,不存在发展的问题。所以我们把发展的概念泛化了,一学哲学就叫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世界有什么发展的?恩格斯说了:“总有一天地球也会按铁的规律毁灭的。”那还发展什么啊?地球都毁灭了自然界不存在发展的问题,自然界就是如期所示的自然而然的。没有发展,只有对人来说,才有发展的问题。学哲学这一点都反思不出了,哲学就白学了。真善美不就对人说的吗?有时我会说笑,李老师研究价值论,离开了物与人的关系,怎么会有价值呢?我们都讲,狼真凶残,小羊真可怜。为什么?因为狼吃羊。那我说狼吃羊,那你怎么吃羊?你涮羊肉片,烤羊肉串,炖羊肉,你把小羊怎么都吃了,你怎么不凶残啊?因为那真善美就对你说的,包括那环境与人交朋友,别搞人类中心主义。能超越人的中心主义吗?不从人出发,你能和环境交朋友吗?发展也一样,发展是靠人来说的,而且最根本的发展就是人自身全面的发展。而人为什么能自身发展呢?马克思说了:“历史是这样一个过程,人是历史的经常的前提,人也是历史的经常的结果,人只有做为历史的经常的结果,才有可能成为历史经常的前提。”真漂亮!马克思讲“历史的前提的辩证运动就是发展”,而这种发展,发展到了今天是人类历史上的真实的新的纪元。人类在世界大战后的50年间的发明,超过了二战之前几千年所构成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总和。我们今天啊,确实是生活在了人类的新纪元,这才叫真正的发展。而对于中国人来说,真正的切实的发展是邓小平改革开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对中国来说,近三十年的变化造成了我们每个人不同程度的发展,是真实意义的发展,是有内涵的发展。所以我觉得我们每个人从哲学意义上深刻去理解发展的概念,包括我们现在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我觉得这是个巨大的历史转换。只有把这种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变成了我们执政的实践,才能够把人自身的全面的发展。所以人自身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而发展一方面由社会给我们提供,而另一方面是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生命活动当中超越了动物的本能去寻求一种真实的意义,从而把我们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真实的有意义的生活。

谢谢大家!

第四篇:三体读后感——基本情况介绍、三体宇宙观和哲学思考、三体宇宙社会学、三体世界是什么样、人类社会演化讲诉

基本情况介绍

综合评价:《三体》在中国的流行就已经超越了科幻小说读者的群体而被社会大众接受,小米的雷布斯就是典型的粉丝代表,雷布斯去年推荐最多的一本书就是《三体》,他说这本书是号称中国最好的科幻小说,没有之一。在他看来,《三体》不仅仅是本科幻小说,本质上是本哲学书,主要讲宇宙社会学,其中提到的黑暗森林、降维攻击尤其深刻。《三体》的资深粉丝中,还包括百度李彦宏、联想柳传志、360周鸿祎等互联网大佬。

简要介绍:《三体》三部曲,又名“地球往事”三部曲,作者刘慈欣。该系列小说由《三体》、《黑暗森林》、《死神永生》三部小说组成,于2006年至2010年由《科幻世界》杂志连载。

《三体》三部曲讲述了地球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作品从科幻的角度对人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全书格局宏大,立意高远,被誉为迄今为止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科幻小说,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获奖情况:2014年底小说第一部的英文版在美国上市,并于2015年获得美国科幻奇幻协会“星云奖”等五个奖项提名。2015年8月23日,《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科幻小说首次获得雨果奖。10月,作者刘慈欣因该作获得全球华语科幻文学最高成就奖。

作者身份:刘慈欣生于二十世纪60年代的山西阳泉,在70年代中后期度过童年,80年代初正值中国全民崇尚科技的科幻文学辉煌时期,少年时的他也对科幻作品不可自拔,进入大学后,由于当科学家较难以实现,刘慈欣将理想修改成了做一名能发表一些科幻作品的工程师。1985年毕业后,他并没有放弃自己写作的梦想,1999年发表第一篇作品短篇小说《鲸歌》,随后陆续发表《微观尽头》、《宇宙坍缩》、《带上她的眼睛》等,短篇《带上她的眼睛》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一等奖,此后以业余作者身份接连创作了《地火》、《流浪地球》、《乡村教师》、《全频带阻塞干扰》、《朝闻道》、《吞食者》、《镜子》等中短篇小说,连续多年蝉联中国科幻银河奖。曾担任山西娘子关火力发电厂(已关闭)工程师。

三体中的宇宙观和哲学思考一、三体是怎样一个故事?

故事概要:人类发现了三体文明,并成功与三体文明对话。三体文明科技水平远在人类之上,但三体世界的自然环境较地球环境更为恶劣。三体文明决定入侵地球,于是发生了地球文明和三体文明几百年的战争,这也是贯穿三体始终的一根线索。

结局:因坐标暴露,三体文明和地球文明均在黑暗森林打击中被更高级文明——歌者文明所毁灭,幸存的个体都以星舰的形式延续文明。

二、什么是宇宙社会学?

《三体》之所以伟大,在于其从科幻的角度思考人类乃至整个宇宙的社会伦理问题。可以说,三体的宇宙社会学构想是整部作品的灵魂和最伟大之处。

(一)黑暗森林法则:宇宙中的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其他文明都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文明都将很快被消灭。从这个意义上看,人类当前所做的向宇宙中广播信息的做法等同于自杀。放在国际关系学里,这就是现实主义学派的观点。

(二)宇宙社会学基本公理:

1、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

2、文明不断增长和扩张,但宇宙中的物质总量基本保持不变。

(三)宇宙社会学的推论:

1、猜疑链。(1)由于距离间隔以及文化、物种差异,宇宙文明间猜疑链一经形成即坚不可摧。(2)猜疑链导致文明无法互相判断彼此之间的善恶并最终驱使两方相互敌视。(3)猜疑链的结果与两文明具体道德取向无关。猜疑链理论类似于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

2、技术爆炸:文明进步的速度和加速度不见得是一致的,弱小的文明很可能在短时间内超越强大的文明。可能由内因或 者外因(例如宇宙文明的交流)引发。在三体中,三体文明是匀速发展的,而人类文明则是加速发展的。

(四)黑暗森林打击:若一个文明通过某种方式得知另一文明存在的可能性,则有一定概率发动不加侦查的随意打击。由于具有打击能力的文明数量极多,因此一个坐标(无论是否真的具有文明)暴露后几乎必然受到随意性质的打击。

(五)该法则产生的结果——“大寂静”:技术等级较高的文明倾向于隐藏自己,使其他文明难以探查。暴露了自己位置的文明将在黑暗森林打击中被消灭。生存选择的结果是所有的文明都变得难以发现。文明之间的发展层次差异是巨大的,文明的发展永远都存在高低之分,高等文明永远无法也不会同低等文明进行平等沟通(举例:人类和蚂蚁的关系,一旦人类发现蚂蚁想咬人或偷吃东西了,必然会想着去消灭蚂蚁,而不是和蚂蚁沟通)。

(六)该法则演化成斗争策略——黑暗森林威慑:两个相互暴露位置的文明,低级文明为了避免高级文明的入侵,将向全宇宙暴露对方的位置坐标作为威慑(坐标发送者本身也会暴露,同归于尽),以达到阻止对方的入侵、实现生存的目的。人类和三体世界,掌握坐标发射开关的持剑人(罗辑),使三体世界放弃侵略并向人类世界传递技术(解除技术封锁)。类比当前国际政治现象——制裁、封锁、核威慑。

三、三体的宇宙观是什么样的?

有人说,《三体》创造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外的第四观——宇宙观。这点虽然有些夸张,但我相信很多人都没有仔细思考过宇宙是什么样子的。那么来看看三体中的宇宙观。

(一)多维宇宙的变迁:宇宙最早期是十维,经历了类似的降维战争,一路下降到三维,进而下降至2维,1维,最后从0维状态收缩,再次回到10维空间。

(二)维度理解:

1、信息量:维度每增加一维,所包含的信息容量就会呈指数放大。想象一下一个三维的立方体,被展开成分子级别的2维平面将会有多少信息量。2.维度中的光速:同时,光速在三体中被认为不是恒定的,每一次降维都将导致光速的降低。而相对时间是由光速决定的,光速越慢,时间感就会越长。中国神话里常说,“天上一日,地下一年”。同时,在特定维度中,光速是无可超越的,但飞行器可以通过曲率驱动的方式达到光速。

(三)维度攻击:在三体中,维度攻击被认为是最高水平的战争形式(利用物理规律本身攻击)。多维向低维塌陷会导致多维物体的塌陷和变形,从而灭亡。其中的歌者文明使用二向箔降维攻击武器,使太阳系整个塌陷至二维空间,三维生命体全部被碾成平面。而三维宇宙中,也存在尚未完全消失的四维空间泡,三体中人类飞行器曾经历过四维空间。

(四)维度攻击下的生存逻辑一:文明可以通过在居住星系周围创造低光速带(光速黑洞)的方式将自身隐藏起来。一来,光速黑洞使文明对外的信息传递降到极低水平,在外星看来,被黑洞围绕的星系看起来是一片漆黑,因此被视为是安全的,这在小说中被成为“安全宣言”——如何自证安全。二来飞行器无法主动脱离光速黑洞或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脱离。风险是,封闭了自身文明,无法突破自身创造的低光速防护带,文明发展速度也会大幅降低。三体中的经典例子就是,而程心和艾AA(人类幸存者)驾着“星环”号飞离了遭受降维攻击的太阳系。她们在云天明送给程心那颗恒星的一颗行星上遇到 关一帆,探讨了宇降维的真相,当云天明(人类派往三体文明的使者)终于到来时却不慎触发了“死线”,整个星球陷入光速黑洞中,飞船花了一千多万年才方降落。于是程心和关一帆在云天明留给他们的小宇宙中短暂居住,直到受号召将物质归还给大宇宙,重新进入宇宙中生活

(五)维度攻击下的生存逻辑二:高维文明未来在最高水平的降维攻击中生存下来,唯一的选择就是主动将自身降维。低维度的生存环境要比高维度更加恶劣,但主动适应更加恶劣的环境的种族才能生存,而这些种族为了在战争中生存,便创造更加恶劣的环境来使对手加速死亡。举个现实的例子,小米的雷布斯就是三体的痴迷者,他将三体中的降维攻击应用到商业中,就是主动利用超低利润创造恶劣的市场环境,从而将无法适应恶劣环境的竞争对手击败——小米的成功逻辑。

四、三体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一)神奇的三体世界:

1、三体世界。三体世界分为恒纪元和乱纪元,恒纪元是指三体行星围绕一颗恒星运转的时间(类似人类时间),乱纪元是指行星围绕两颗以上行星不规则运动造成的昼夜、温差、雨雪等急速无常变化的恶劣生存环境时间。

2、三体文明。三体人,在恒纪元和乱纪元的交替中,形成了在恒纪元繁衍生息,在乱纪元进行脱水冬眠的习性。因为乱纪元的恶劣生存条件,三体世界经历了无数次的文明兴衰,最终发现三体世界恒纪元和乱纪元交替的本源在于行星围绕三个恒星不规则运转,并发现三体问题无解,只能通过对外扩张来寻找更加适宜的生存环境。三体文明因乱纪元恶劣的生存环境,采取极端独裁的社会统治结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三体社会文明的发展。

3、三体科技。三体人通过母体分裂方式繁殖后代,繁殖后母体死亡,新个体拥有母体的知识继续生存,所以 三体知识的发展是匀速的。三体科技技术远在人类之上,已经实现了曲率驱动光速飞行、早于人类发现宇宙黑暗森林公理、拥有将粒子进行降维展开并恢复原状的科技(制造了几颗镶嵌了超级计算机的智子并被送往地球,用于干扰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封锁人类科技发展)、制造了无人光速飞行器水滴(摧毁了人类太空舰队和人类黑暗森林威慑信号发射装置)。

(二)三体世界的原型:半人马座方向上拥有两颗非常明亮的恒星(群),即半人马座α星和半人马座β星,但是半人马座α星又是由三颗恒星组成,其编号分别为A星、B星和C星,其中半人马座α星C被命名为“比邻星”,是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之一,距离为4.2光年。许多科幻小说都“认为”这里存在发达的宇宙文明,“三体”系统中拥有与地球截然不同的世界和宇宙生物。

(三)天体力学中的基本力学模型:研究三个可视为质点的天体在相互之间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问题。这三个天体的质量、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都是任意的。在一般三体问题中,每一个天体在其他两个天体的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方程都可以表示成3个二阶的常微分方程,或6个一阶的常微分方程。因此,一般三体问题的运动方程为十八阶方程,必须得到18个积分才能得到完全解。然而,还只能得到三体问题的16个积分,因此还远不能解决三体问题。三体故事中穿插着如何破解三体运行定理,从而改善三体人生存环境,以避免地球遭受三体入侵的情节设定,但最终依然证明无解。

(四)根据三体世界构造的三体游戏:非常值得期待的一款全场景模拟游戏,处了3D场景设定外,还能够植入触觉等因素。三体游戏在原著中是三体叛军开发的吸引关注人类本源问题的高层次人才的游戏,核心游戏目的就是如何在三颗恒星同时运行的系统中,摸索发现天体运行规律,从而 通过探索了解三体文明,进而成为三体文明的支持者。小说中,正是通过对三体游戏的描述,让读者了解三体世界的面貌是什么样子的。个人认为三体游戏部分是三体第一部的最核心和精华的部分。

(五)相关素材短片:网上有一个花了3年时间制作出来的14分钟短片,名叫Water drop。拍摄视角是从一个极微观的层面,不断上升,最后才发现那是三体文明派来的飞行器——水滴。当你发现一个人类看来很普通的飞行器中,隐藏着无穷尽的细节和内容时,这种无知的恐惧就会迅速蔓延。看了这个短片的感觉就是,简单的震撼!

五、人类社会在与三体文明状况下的演化:

(一)人类社会的演化:

1、在三体社会的影响下,人类社会结构在危机之下,产生了多次变革性的发展。首先是发现三体人存在后,各国军事情报机构,合作清理了支持三体入侵的地球三体组织(ETO),并获得大量三体人情报,获悉三体人送出的智子已经抵达地球。中国军方率先成立太空军,最终使太空军成为独立于联合国和任何国家的第三力量。联合国根据三体人通过脑电波交流无法隐藏想法的弱点启动“面壁者”计划。

2、人类社会进入危机纪元(持续200余年)。同时ETO成功杀死了4名面壁人中的2个。面壁人罗辑根据ETO精神领袖叶文洁的提醒,领悟黑暗森林法则,将外太空发射了某个随意恒星系坐标,导致该恒星系被摧毁。在三体人派出的飞行器水滴将人类太空军全部击溃,部分幸存飞船开始逃离地球,关键时刻罗辑威胁向太空广播三体星球坐标,成功建立了人类和三体人之间的黑暗森林威慑均衡。

3、人类开始进入威慑纪元,进入“持剑人”时代(约70年)。罗辑的威慑使三体文明被迫解除了智子的封锁,两个文明开始互相交流。罗辑成为人类社会的最高威慑力量,掌握着人类的生死大权和与三体人沟通的最高权威。罗辑开始被人类社会视为独裁者,并在罗辑老后,选举程心作为下一任持剑人。程心是一个以慈爱和母性闻名全球的工 程师和企业家,但其心地善良导致三体人判断即使收到攻击,程心也不会向外太空广播三体星球位置,进而对地球发起袭击。开启了三体人对人类的大屠杀时期。

4、人类进入威慑后纪元(2年)。这两年中,智子将数十亿人类驱逐至澳大利亚,让人类自相残杀,希望2年后剩下了3000-5000万人口。但人类在袭击中幸存的太空军飞船成功向太空广播了三体星坐标,导致三体星被摧毁(直接击溃星系中的恒星,导致恒星爆炸),幸存三体人以太空舰队形式存在,三体人因地球坐标同时暴露,放弃入侵地球。

5、人类进入广播纪元和掩体纪元(持续共约100余年)。人类因发送三体星坐标导致自身坐标暴露,并发现躲避因太阳被摧毁而招致人类毁灭的方式是在太阳系行星的背面建立城市,人类开始进入太空城市时期。但最终太阳系遭受的攻击不同于三体星系,而是受到了更高级的二向箔降维攻击,唯一躲避的方式是使用光速曲率飞船逃离。程心和艾AA两人成为从太阳系逃离的两人。

6、人类进入银河纪元。在水滴向人类发起攻击的那一刻起,人类太空军中的幸存者就开始决定放弃地球,从而成为程心和艾AA以外仅存的人类幸存者。随后程心不小心进入宇宙黑域,逃离时已经经过了上千万年。人类仅存的两人最终放弃了躲避自然规律,开始选择在一个星球上自然生存。故事结束。

(二)人类科技的进化:

1、智子封锁时期。人类技术因三体人发出的智子干扰了量子力学研究,基础物理无法突破,但现有的应用技术得到了大规模普及,人类建立了规模放大的太空军。

2、地球人与三体人科技交流时期。威慑均衡建立以后,三体人开始向地球传递更加先进的科技知识,人类技术开始突飞猛进发展。但核心技术依然未获得,在以获得信息中存在有大量错误信息。三体作者认为,人类科学的进步源于基础物理学的突破,其他任何应用科技的普及应用,没有基础物理学的突破,在更高级文明面前都是不堪一击的。

3、三体星被击溃后。被人类派往三体的使者云天明通过寓言的方式,提醒程心人类需要研究的科技。最终人类成功掌握了黑洞武器、曲率驱动技术和太 空城市技术等。但由于人类误判(没有完全解读云天明的寓言)和程心的仁慈,最核心的曲率驱动光速飞船的研发被搁置,导致最终人类在降维攻击中被毁灭。

4、宇宙中存在的文明是不计其数的,远高于人类发展程度的文明必然存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是基础物理的突破,宇宙中最高端的武器是使用物理规律攻击的武器(例如人类后期制造的能够制造黑洞的步枪)。

(三)人性善恶取向问题:作者认为,在宇宙不同程度文明的交流中,人类对同类的善和趋同性的行为逻辑,最终将导致人类的灭亡。而持剑人罗辑、太空军人章北海、私自制造光速飞船的韦德,这些行为不可预测、坚持强烈自身信念、违背人类共识和道德行动的个体,往往成为人类在面临危机时的拯救者。这一点,有美式思维特点。而程心一样的心底善良,得到全人类社会支持的(网上所谓“圣母婊”)的人,却是将人类整体推向毁灭的罪魁祸首。

第一部

《三体》

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天文学家叶文洁在期间历经劫难,对人类失去希望。她在军方探寻外星文明的绝秘计划“红岸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向宇宙发出地球文明的第一声啼鸣。

距离地球四光年外有颗和地球一样有生命的行星,“三体文明”在三颗无规则运行的“太阳”主导下的百余次毁灭与重生,他们被逼迫不得不逃离母星。而恰在此时,正处于困境之中的三体人接收到了叶文洁发来的信息。希望让外星人来彻底改变人类的叶文洁向三体人暴露了地球的宇宙坐标。在按下发射键的那一刻,人类的命运彻底地改变了。

为了得到一个能够生存的稳定世界,三体人决定入侵地球,在运用超技术锁死地球人的基础科学之后,开始出动庞大的宇宙舰队向地球进发。而地球上也形成一个应对三体人到来秘密组织(ETO),并分为希望三体文明来解救地球的拯救派和希望毁灭地球的降临派,其成员主导了许多在科学界和其他领域的思想扰乱活动。面对悄然来临的末日威胁,人类社会并非无知无觉,很快成立了相应的地球防卫组织;材料学家汪淼受到前刑警队长史强邀请,加入由陆军少将常伟思引领的中国区作战中心,从疑似诱导科学家轻生的“科学边界”组织、三体游戏等开始探寻,逐步逼近事实的真相,并通过“古筝计划”一定程度上挫败了地球三体组织的图谋。[21] 第二部

《三体Ⅱ·黑暗森林》

在利用魔法般的科技锁死了地球人的科学之后,三体人庞大的宇宙舰队直扑太阳系,地球文明面对前所未有的危局。人类组建起同样庞大的太空舰队,同时行星防御理事会(PDC)利用三体人思维透明的致命缺陷制订了“面壁计划”,选出四位神秘莫测的“面壁者”,秘密展开对三体人的反击。社会学教授罗辑遇到了史强并出乎意料地当选为面壁者之一,他由一开始的逃避、凭藉权力享乐逐渐意识到自己对于所爱的人的责任心,试图找出对抗三体人入侵的方法。在这场你死我活的文明生存战争中,虽然三体人自身无法识破人类的计谋,却依靠由地球人中的背叛者挑选出的“破壁人”与“面壁者”展开智慧博弈[19]。前三位面壁者先后都终结于失败。(英文版中弗里德里克·泰勒的面壁计划做了修改)

此时,罗辑发现了宇宙文明间处于“黑暗森林”状态,任何暴露自己位置的文明都将很快被消灭。罗辑为了确定这一个法则,广播了50光年外的恒星的坐标,并在“冬眠”后得到证实。通过这一法则,他以向全宇宙公布三体世界的位置坐标相威胁,暂时制止了三体对太阳系的入侵,使地球与三体建立起脆弱的战略平衡。[20]

(支线)海军政委章北海加入新成立的太空军,成了常伟思麾下一名战舰指挥员,军人父亲对他思想的培育造就了这个具有远见的年轻人,他借助于陨石将太空飞船的研究从工质推进扭转到辐射推进方向,获选增援未来。200年后,傲慢的人类自以为能打败三体舰队时,章北海凭借直觉做出人类必败的判断并成功抢夺“自然选择”号出走。末日战役中,人类的几乎所有战舰都被仅仅一个强互作用力宇宙探测器(水滴)击穿,章北海为人类保存下包括追捕者的五艘太空战舰。五艘战舰决定不再回地球,驶向太空,但因燃料、备用零件不足而爆发互相攻击的黑暗战役。“蓝色空间”提前抽走舱内空气使舱内人员免受次声波导弹袭击,并击败其它战舰,获得足量的燃油和备用零件,向太空航去。在太空另一边,末日战役后的“青铜时代”号也击败“量子”号,也向太空驶去。(支线剧情发生在罗辑威慑前)[22] 第三部

《三体Ⅲ·死神永生》

与三体文明的战争使人类第一次看到了宇宙黑暗的真相,地球文明因为黑暗森林打击的存在如临大敌,不敢在太空中暴露自己。罗辑的威慑使三体文明被迫解除了智子的封锁,两个文明开始互相交流。

(与第二部几乎同时)航天发动机工程师程心进入行星防御理事会战略情报局(PIA)工作,为向三体舰队发射探测器提出了“航线推进”方式,促使暗恋自己的大学同学、癌症患者云天明放弃安乐死成为阶梯计划中的被执行人。

黑暗战役中幸存的战舰“青铜时代”号被唤回,却受到欺骗以谋杀和反人类罪被逮捕审判,而“蓝色空间”号在其警示下继续逃离,地球派出能够进行恒星际航行、具有发射引力波能力的“万有引力”号与三体的两个“水滴”同行对其追击。

程心由于云天明赠送给她的一颗恒星被物理博士生艾AA发现带有行星而从冬眠中被唤醒,发现这个时代的世界变得女性化,过去在PIA的上司维德为了继任执剑人枪击她未果(后由智子得知维德的威慑度为100%),程心在具象化的“智子”劝导下参加竞选。

因为罗辑的成功,程心将执剑人看作只需花费时间的一项任务。程心刚刚拿到引力波发射器的控制器后,六个水滴向地球发动攻击,程心出于“母性”未启动广播,六个水滴将地球上的引力波发射器全部摧毁。同时,进入智子盲区的与“万有引力”号同行的两个水滴开始攻击两艘战舰。随舰航行的宇宙学观测者关一帆提出了宇宙维度是病态的观点;“蓝色空间”号上的人员借助四维空间碎片摧毁了水滴,并占领了“万有引力”号。两舰全体表决启动了引力波广播,向宇宙公布三体星系的坐标。另一个智慧文明接到广播后用接近光速的粒子摧毁了刚刚捕获三体母星为其卫星的恒星。三体母星在恒星爆发中被完全摧毁。

三体世界毁灭后,被三体第一舰队截获的云天明与地球取得联系,通过自己编创的三个童话向程心透露大量情报;人类自以为悟出了生存竞争的秘密,开始进行掩体计划,程心将造光速飞船的理想和星环公司交给了托马斯·维德。由于空间曲率驱动研究受到公众和政府反对,维德等科学家试图用反物质子弹争取自由被程心终止。最终维德被处死,所有的参与者被处决。维德死后,参与者不断从牢中被放出。花了35年才开始继续研究,留下一艘实际上的完成品飞船“星环”号。然而宇宙中还有更强大的文明,战争的方式和武器已经远远超出人类的想象,歌者文明使用一种能使三维变成二维的技术,毁灭了整个太阳系,由于逃逸速度为光速,程心的错误判断使得 人类耽误了光速飞船的研究。整个太阳系变成了薄薄的一幅画,只有程心和艾AA乘坐唯一的光速飞船离开。

而程心和艾AA驾着“星环”号飞离了那里。她们在云天明送给程心那颗恒星的一颗行星上遇到关一帆,探讨了宇降维的真相,当云天明终于到来时却不慎触发了“死线”,整个星球陷入光速黑洞中,飞船花了一千多万年才方降落,于是程心和关一帆在云天明留给他们的小宇宙中短暂居住,直到受号召将物质归还给大宇宙,重新进入宇宙中生活。主要登场人物编辑

叶文洁:第一部登场的一名天文物理学家,由于父亲叶哲泰和自己的受欺骗迫害而对人类失望,希求引入三体文明来改造人类世界,其行为诱发了整个故事的开端。

汪淼:第一部登场的材料物理学家,经由申玉菲进入科学边界并开始了解“三体”游戏里虚拟的文明,为地球防卫军获得ETO情报提供了纳米材料的技术支持。[22]

史强:在第一部、第二部上部发挥重要作用的角色,是一名刑侦技术人员,不仅与汪淼参与破解ETO组织的目的等任务,也对面壁计划前和之后的罗辑有多次帮助。约救过罗辑十次左右。[21] [22]

罗辑:第二部初登场的一名社会学博士,从高中同学杨冬的母亲叶文洁处受到启发,被地球三体组织追杀而成为面壁者之一,研究宇宙社会学并解读出黑暗森林理论,以此在地球和三体文明中取得平衡。

章北海:第二部初登场的太空军官,心中深藏着逃亡主义而为保存人类文明火种进行了一系列有悖直观人性的举动,间接促成了无工质推进飞船的研发及星舰地球的建立。

云天明:第三部登场的身患绝症的病人,但由于自己恋慕的大学同窗所托放弃安乐死孤身进入太空,在三体舰队中获得了一些关于科技等的讯息,并以童话隐喻的形式传回地球。

程心:第三部角色,在行星防御部门工作,提出了以核弹推进飞船的阶梯计划,是云天明参与该项目的直接诱因,之后因云送给她的那颗恒星获选 为继任执剑人,在艾AA帮助下建立星环集团及扶持托马斯·维德等人的光速飞船研究。时间线编辑

魔法时代

1453年5月03日16时 高维碎片接触地球 1453年5月28日21时 碎片完全离开地球 1453年5月29日07时 “魔法师”狄奥伦娜死亡 1453年5月29日傍晚 君士坦丁堡陷落 黄金岁月

(时间前注“--”为事件发生的最晚时间,事件可能早于此时间发生)1947年6月 叶文洁出生

1967年 叶文洁目睹父亲叶哲泰之死 1968年 红岸基地建立

1969年 叶文洁在大兴安岭阅读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著的《寂静的春天》

1969年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大生产报》的记者白沐霖陷害叶文洁 1969年 叶文洁来到红岸基地

1971年秋叶文洁利用太阳表面镜面增益效应向宇宙以II级文明的能量强度进行广播。

1973年 叶文洁与杨卫宁组成了家庭

1975年 6月三体收到地球的讯息。1379号监听员回信告警。三体舰队进行最后准备。

1979年叶文洁面见曾殴打致父亲死亡的昔日同窗。开始对人类世界绝望。1979年 罗辑出生(与杨冬是同学)1979年10月21日 叶文洁收到三体1379号监听员回复的警告讯息,回复。

1979年10月21日下午 叶文洁杀死政委雷志成和杨卫宁 1980年6月 杨冬出生(杨冬墓碑上写的是1979年)--1982年 三体舰队向太阳方向启航

1982年 叶文洁离开红岸基地,回到清华大学任教--1982年 叶文洁在西北某山区遇到伊文斯

1984年1月三体人收到叶文洁回复的信息,定位太阳坐标。--1985年智子计划启动

1985年 伊文斯继承父亲四十五亿美元遗产 1985年 叶文洁向伊文斯透露红岸基地和三体世界

1985年以叶文洁,伊文斯为首脑的地球三体组织(ETO)形成初步框架。1986年 程心出生 1987年 红岸基地关闭

--1988年地球三体组织初具规模

--1988年审判日号油轮被改造成第二红岸基地。1988年冬 叶文洁来到第二红岸基地“审判日”号。1988年冬叶文洁成为地球三体组织(ETO)最高统帅 1991年 白沐霖于加拿大渥太华去世

--1991年初 智子工程在经过两次展开失败后成功二维展开智子,智子一号开始建造。

--1999年,智子1-4号陆续完工。--2000年三体人向太阳系发射智子--2005年智子到达太阳系 2006年 汪淼在良湘的工地上见到杨冬与她男友丁仪 2007年 杨冬自杀身亡

--2007年人类意识到危机存在,开始进行军事和政治的合作 2007年 史强首次找到汪淼教授

2007年 汪淼进入“三体”游戏。随后,进入地球三体组织(ETO)2007年 叶文洁在杨冬墓前向罗辑告知了宇宙社会学的两个公理和两个概念

2007年 叶文洁被捕

2007年 史强设计“古筝行动”,攻击“审判日”号,伊文斯死亡,地球三体组织所接收三体人资料落入军方手中

2007年 人类意识到智子的存在

备注:原著中作者对智子的建造描述造成了约5年的时间误差。按照原文整理如下,仅供参考。

(公元201X年-2208年)(危机纪元持续208年,2208-208=2000年,而书上写的是201X年开始的,疑为危机纪元是由智子到达太阳系开始而作者错误的计算了时间,见上文。)

危机纪元1年 程心大学毕业,进入长征火箭研制发动机的课题组 危机纪元1~3年 程心加入行星防御理事会战略情报局,见到局长托马斯 维德

危机纪元3年 章北海和吴岳被调至太空军 危机纪元3年 “逃亡主义”被联大宣布为非法 危机纪元3年 史强首次见到罗辑

危机纪元3年 罗辑在联合国总部被选为“面壁者”,随后遭遇刺杀,托马斯·维德提出“只送大脑(Send cerebra only)”入太空 危机纪元3年 罗辑见到庄颜

危机纪元3年 哈勃二号太空望远镜观察到三体舰队 危机纪元4年 《安乐死法》被通过

危机纪元4年 云天明为程心购买恒星DX3906 危机纪元5~7年 “阶梯计划”实行,云天明的大脑被发往三体舰队 危机纪元7年 程心第一次冬眠

危机纪元8年 面壁者泰勒被破壁人击败,随后在罗辑住处开枪自杀 危机纪元8年 面壁者希恩斯与雷迪亚兹选择冬眠20年,庄颜进入冬眠 危机纪元8年 罗辑领悟“黑暗森林”,向恒星187J3X1发送“咒语”,罗辑进入冬眠

危机纪元12年 章北海在太空消灭提倡工质飞船的专家,随后进入冬眠 危机纪元20年 面壁者希恩斯与雷迪亚兹被唤醒 危机纪元20年 面壁者希恩斯发明思想钢印

危机纪元20年 面壁者雷迪亚兹在水星进行核爆破实验,随后被破壁人击败,被本国人民用石头砸死

危机纪元20年 面壁者希恩斯再次冬眠 危机纪元154年 恒星187J3X1被“光粒”摧毁 危机纪元198年 丁仪苏醒,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 危机纪元204年 人类观测到恒星187J3X1被摧毁

危机纪元205年 罗辑与希恩斯从冬眠中苏醒,两人的面壁者身份被取消 危机纪元205年 罗辑遇到苏醒后的史强

危机纪元205年 希恩斯被其妻子以破壁人身份击败

危机纪元205年 章北海向亚洲舰队报到,成为“自然选择”号执行舰长 危机纪元205年 丁仪考察“水滴”,末日战役(水滴的攻击,2个国际都不认为是末日战役)爆发,丁仪阵亡

危机纪元205年 章北海操作“自然选择”号逃亡

危机纪元205年 “黑暗战役”爆发,章北海阵亡,“青铜时代”号与“蓝色空间”号幸存并逃亡

危机纪元205年 水滴封锁太阳

危机纪元205年 罗辑恢复面壁者身份,领导“雪地工程” 危机纪元208年 罗辑被新生活五区的居民代表会议驱逐出小区 危机纪元208年 罗辑在叶文洁和杨冬的墓碑旁对决三体世界,三体舰队转离太阳系,黑暗森林威慑建立 威慑纪元

(公元2208年-2270年)威慑纪元1年 罗辑成为执剑人

威慑纪元5年 罗辑与两个半世纪前曾向地球发出警告的监听员交谈 威慑纪元6年 反三体组织“地球之子”袭击位于南极的引力波发射台 威慑纪元5~7年 庄颜带着孩子离开罗辑 威慑纪元12年 “青铜时代”号返回地球

威慑纪元13年 “青铜时代”号所有人被以反人类罪逮捕

威慑纪元13年 “青铜时代”号向“蓝色空间”号发出讯息,“蓝色空间”号加速逃离

威慑纪元13年 “万有引力”号与水滴编队,开始追捕“蓝色空间”号 威慑纪元61年 艾AA博士发现恒星DX3906存在类地行星 威慑纪元61年 程心因为DX3906的行星的产权问题被唤醒 威慑纪元61年 托马斯·维德为成为执剑人射杀程心,未果 威慑纪元61年 程心决心参选执剑人 威慑纪元62年 程心当选执剑人

威慑纪元62年11月28日下午16时17分 罗辑向程心交接引力波宇宙广播系统

威慑纪元62年11月28日下午16时17分 太阳系内水滴向地球发起攻击

威慑纪元62年11月28日下午16时26分 程心放弃发出引力波宇宙广播

威慑纪元62年11月28日下午16时27分 地球上引力波宇宙广播系统被水滴摧毁

威慑纪元62年11月28日下午16时 水滴攻击“蓝色空间”号和“万有引力” 号

威慑纪元62年11月28日下午16时 与“万有引力”号同行的水滴被“蓝色空间”号摧毁

威慑纪元62年11月28日夜间21时 “万有引力”号的引力波宇宙广播系统启动 威慑后纪元

(公元2270年-2272年)

威慑后第一天~第五天 关一帆与四维空间的“魔戒”(墓地)展开对话 威慑后60天 全人类开始向澳大利亚移民,历时一年 威慑后第一年 程心失明

威慑后第一年 地球得知“万有引力”号的引力波宇宙广播系统启动 广播纪元

(公元2272年-2332年)

广播纪元2年 程心进入第二次冬眠 广播纪元3年 三体世界被摧毁 广播纪元7年 程心苏醒

广播纪元7年 程心、罗辑、智子“茶道谈话” 广播纪元7年 三体世界毁灭被人类观测到

广播纪元7年 程心与云天明在拉格朗日点通过智子通讯,云天明讲了三个童话

广播纪元8年 第一次黑暗森林打击误报 广播纪元8年 托马斯·维德刑满释放

广播纪元8年 程心将星环公司交由托马斯·维德接管,程心进入第三次冬眠,艾AA同时冬眠 掩体纪元

(公元2333年-2400年)

掩体纪元5年 星环集团宣布研制曲率驱动飞船的计划 掩体纪元11年 程心第三次冬眠苏醒

掩体纪元11年 程心代表星环集团向联邦政府投降(33岁)掩体纪元11年 托马斯·维德被判处死刑,程心进入第四次冬眠 掩体纪元44年 白艾思(白Ice)苏醒

掩体纪元66年 白Ice接触歌者投放的二向箔,并意识到云天明故事中“把人画到画里去”的意义,阵亡(但同时书中又写到,歌者于掩体纪元67年投放二向箔)

掩体纪元67年 程心第四次冬眠苏醒

掩体纪元67年 程心与艾AA来到冥王星,再次遇到罗辑

掩体纪元67年 太阳系开始二维化,程心与艾AA乘坐曲率驱动飞船“星环号”离开太阳系,罗辑与冥王星一同被二维化 银河纪元

(公元2273年-不明)

银河纪元409年 程心与艾AA到达DX3906星系,在其行星“蓝星”遇到关一帆

银河纪元409年 云天明来到DX3906星系,登陆“蓝星”

银河纪元409年 程心与关一帆进入黑域并坠入低光速,二人进入冬眠 银河纪元?年 云天明辞世 银河纪元?年 艾AA辞世 星系黑域纪元

(公元2687年-公元18906416年)

公元18906416年(时间开始后约170亿年)程心与关一帆苏醒,成功脱出黑域并进入647号宇宙,遇到智子。647宇宙时间线

(公元18906416年启动)

647宇宙1年(公元约10018906416年,时间开始后约270亿年)647宇宙收到来自大宇宙的超膜广播,号召归还来自大宇宙的物质。程心、关一帆及智子将647号宇宙的物质归还大宇宙,留下漂流瓶及生态球,三人返回大宇宙某处一个三级环境的行星。

下载第十九讲 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十九讲 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